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心癮

Addiction

心癮
引言
報紙社會新聞版充滿了這類的報導。某人好賭成癮,而傾家盪產;或某人沉迷於毒品,以致形銷骨毀。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對某種物質或行為上癮的現象,如抽煙、喝酒、吸毒、賭博。社會大眾對上癮的事大都存著負面的印象,因為它對整個人的身體、心理、人際關係產生破壞性的作用。但是染上心癮(addiction)的人往往無法自拔,甚至變本加利,至終影響個人或親友正常的生活。而當今的社會正因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興起,商業廣告充斥各種媒體,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吸引顧客。而崇尚個人自由的文化使社會道德約束的力量減弱。現代人暴露在各種聲色誘惑的陷阱下,染上心癮的機會大為增加。本文希望藉著對心癮問題的討論、分析心癮形成的原因、並藉當今社會常見的心癮為例,希望能找出教牧可以提供幫助的途徑。
什麼是心癮
雖然社會上普遍看得到心癮對人類的不良影響,但對於心癮這個概念的定義仍是相當分歧。一般可將上癮的症狀分為物質上癮行為上癮。物質上癮是因為過量使用某種化學物質,而使生理上產生依賴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的現象。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DSM-IV),將其歸類為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如尼古丁、酒精、咖啡因,及其他精神科藥物及毒品。
精神醫學對上癮的解釋較為狹窄,只接受物質濫用為一種精神疾病(楊陽揚)。因為精神醫學看重生理證據。病人生理上必須對某種物質產生耐受性(Tolerance)才稱得上物質濫用。耐受性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使用某種物質後,需要更多的劑量以維持同樣的效果。若果劑量不變,則效果會慢慢減少,最終迫使上癮者增加劑量。以濫用藥物為例,上癮者要透過服食更多的劑量,以達至相同的解癮效果,結果毒癮漸漸加深。精神醫學尚未找到行為上癮有耐受性的證據,認為它是心理上的依賴性,將其歸類為對衝動的控制失常(Impulsive Control Disorder),不在其關心的範圍內。
相對於精神醫學的嚴謹定義,部份心理學家則持比較寬鬆的態度。認為人不只會對化學物質上癮, 行為也可以令人上癮,包括暴食症、強迫性賭博、過度上網、及極端性行為。心理學界認為有三大條件(J輝),用以判斷某些人的習慣是否達到「行為上癮」的程度:
(一) 對該行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已經成為強迫性(Compulsory)的行為;
(二) 利用該行為令身心得到滿足,並對此行為的欲望越加增強,沉溺其中;
(三) 即使知道持續作出該行為會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卻無力遏止。
所以依以上這個標準,並不是所有重覆的行為都能被稱為心癮,它的條件是行為已經有強迫性才算。生活中任何一樣事物都可以使人上癮。例如工作過度、運動過度、沉迷於讀書、喝茶、喝咖啡、下棋。判斷是否上癮不是看花多少時間在上面,或行為重覆的次數,只要沒有對此行為產生強迫性的現象,都不能歸類為心癮。此強迫性的現象就如:一旦被要求停止或減少此行為,身體會不適,心理會產生抗拒或沮喪,會想盡辦法再回到原來的行為;若再恢復原來的強度的行為,身心又可回復正常的狀況。
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通常不能截然二分。濫用藥物的人有相當大的比例有行為上癮的現象,甚至多種行為上癮(Poly-Behavioral Addiction)。既使單單物質上癮的病人也可能在心理上對使用物質產生依賴性,身心二者交織在一起。毒癮患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無法單單醫治生理上的疾病,忽視病人心理上的問題。
教牧關懷的範圍包括各種被心癮控制,而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人。不管是物質或行為上癮,都是教會應當協助的對象。教牧輔導者對心癮的範圍認定是較為寬鬆的。不過對不同心癮的分別看待,可以幫助我們對它們有更清楚的認識,並採取不同的對策。
心癮形成的原困
上癮的現象即然分為物質和行為兩方面,我們也可以分別探討它們發生的原因。物質濫用是身體被化學物質影響,產生依賴性。一旦失去了此種物質,影響腦和中央神經系統的化學平衡,乃至影響上癮者身心的正常功能。癮頭發作起來,身心產生劇烈的痛苦,這些症狀包括緊張、頭痛、易怒、失眠等。一般要靠精神科醫師用藥物治療。由於醫藥科技的發達,如今要協助酒癮、藥癮者在生理上戒斷種種症狀的痛苦已非難事,但要幫忙他們在出院後繼續遠離酒或毒品,所憑藉的就不單是藥物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無形治療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正是坊間所謂戒毒中心療效無法持久的缺失所在。由此看來接觸物質濫用而染上酒癮藥癮的人背後都有心理的問題、人格的缺陷、或社會關係的失調。不去探求物質濫用者上癮的原因,光解決表面的症狀是沒有效果的。
行為上癮的原因多是因為心理的因素。患者對該行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明知道會有嚴重的後果,卻對此行為無法自拔。知道做完之後會後悔,希望不再去做,但到時到候又做。他的理智已經無法控制行為上的衝動,反映出患者的心理、或是整個人的性格出現了問題。例如一個人不停工作,工作到體力透支,都還不願意停下來,可能他對成功的期望太高,也可能是他的責任感太強烈,性格上的完美主義、或是他家庭生活不如意,透過工作去逃避問題。許多個人心理或人格上的缺陷都會導至行為上癮。
什麼樣性格的人容易染上心癮?據一項研究的報導顯示(人民網):賭博者、酒鬼和吸毒者們通常自我控制能力低,難以抑制自己情緒衝動。他們的情緒常常很消極。其表現的症狀包括神經過敏、易怒、憂慮以及自我形像低落。自我形象低加上自制力差,促使他們藉著上癮來麻醉自已,逃避現實生活的失敗。這也正符合社會常見的觀察。文化面臨解體的弱勢民族常有嚴重的酗酒問題。學業失敗的中輟生常是毒癮的受害者。
就教牧輔導的角度來看,人會沾染心癮是因人內心的罪性。聖經中有一句話:「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3~15)人心裏因罪性發動,想藉著外在的事物來滿足空虛的內心。孤獨就靠交友、網路色情、狂打手機簡訊來滿足。沒有成就感就靠著,賭博、玩電動遊戲,來找刺激。婚姻不幸福就靠拼命工作、外遇來轉移。每一種心癮都找得到背後造成的心理或社會因素。追究其根源還是人性被罪污染之後,對惡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不解決個人罪的問題,一切治療都僅是治標而已。
教牧如何對有心癮者進行輔導
教牧輔導者如何在心理和社會層面,協助物質或行為上癮的人消除心癮?首先物質上癮者應視其上癮程度,轉介其尋求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戒勒機構。根據臺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林信男的報告,戒斷物質上癮失敗比例非常高。一個已經上癮的吸毒者想要戒毒,突然停止吸毒,或減少吸毒劑量,會產生身體不適的現象,這就是戒斷。很多想要戒毒的人為什麼會失敗,就是因為在戒斷的過程實在太痛苦了。(林信男)以教牧輔導者有限的資源,轉介是最洽當的作法。待身體上的癮頭已經充分控制後。可以與專業精神科醫師合作,對病人提供心理的輔導及社會的支持。
在對行為上癮者協談的過程,應先嘗試在認知方面評估他們是否有所偏差,然後協助加以改變。例如某些網路活動上癮者認為,認為網路交友可以滿足他與他人的交往的親密感,逃避現實社會人際關係的失敗。網路遊戲可以放鬆緊張和愉悅心情,產生勝過別人的虛幻成就感。這時候能輔導者可協助他們分析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體會到其實身陷網路,沈溺於虛幻的人際關係,滿足個人對未知的好奇心,存著將交往對象美化的幻覺。不僅浪費時間精力。更破壞自已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有些行為上癮者面對困境,容易採取合理化或逃避的態度來面對,或是對自己、他人有不合情理的期待,而容易遭受挫折,上網成為一種逃避的途徑,輔導者能從旁指出他們的盲點,思索如何建立更積極更健康的應付壓力模式。
認知的改變只是最初步的工作,案主必須願意與輔導者合作,遠離接觸導致上癮的環境,以免再度掉入癮中。也願意認真面對自已心理或社會上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社會有很多戒癮者的支持團體,如中途之家、橋屋(Bridge House)等協助戒癮者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慈善機構。
基督徒的教牧輔導者不能忽略罪在人心控制的力量,若遇到上癮者明顯的犯罪行為。可以依照聖經的原則,用愛心指出來。與其避講罪性,僅繞著外圍打轉,不能幫助案主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弱點。不如清楚表明心癮的根源,明白說出若不靠神,沒有人能真正脫離罪的轄制,面對心癮也是一樣。保羅在羅馬書中自述:「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18-24)這段經文正是染上心癮者內心真實的寫照。輔導者若以同理心,以同是罪人的立場一同禱告認罪、尋求上帝赦免,對案主的感化能力是很強的。
結論
在道德敗壞、人際疏離的現代社會,被心癮困擾而無法自由活出正常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多半是社會上不被接納的邊緣人,或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染上心癮的受害者。甚至教會之中,也有陷在罪中與心癮掙扎的基督徒。教牧面對這種問題,應視他們為福音拯救的對象。不單引導他們認識福音的真理,也提供實際愛心的行動,協助他們脫離心癮。上癮者常有被排斥的屈辱感、或失敗的自卑感,只有神的愛才能醫治。讓他們重建神兒女的自尊,脫離心癮的轄制。參考文獻
1. 楊陽揚,香港大學精神學系教授吳敏倫論性上癮,《學苑》http://www.hku.hk/undgrad/public/u0201/u02012425.html
2. J輝,性都會上癮,HKU學苑討論區,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sexual_addiction01.html
3. 人民網,賭博為何會上癮 ,美賭徒年均輸3.2萬美元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893/3606114.html
4. 林信男,來自地獄的呼喚--談吸毒症候群http://www.pts.org.tw/~web01/body/h89.htm
5. Bridge House, New England Aftercare Ministries
http://www.westgate-church.org/missions/mission_organizations/bridge_house.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