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更美的家鄉

荷锄归图片(第1页) - 一起扣扣网
有一種人天生流著冒險的血液,離家創業是每個人的夢想。他們走遍大江南北、闖蕩世界各地。一首他們最愛唱的歌:「走出去向南向北,走出去向東向西。」他們在尋找更美的家鄉。

今天是二○○六年的新年,很高興能在保加利亞與大家共度新年。我們都是出門在外的人,我十七年前離開家鄉跑出來到美國,你們也是遠離親人漂洋過海來到東歐。華人是個安土重遷的民族,對故鄉有種特殊的感情。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明。一般不喜歡遠離家鄉,就算不得已為了事業而出門在外,年老了也要落葉歸根。但是有一群人是例外的,就是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的溫州人。一心一意就想往發展,跑遍大江南北,海內海外,那裏有生意那裏去。好像是沒有辦法的人才留在家裏。劉牧師告訴我:你們最喜歡唱一首歌:「走出去向南向北,走出去向東向西,張開你居所的幔子,擴大你帳幕之地。」
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走出去要不要冒險?你有把握外面的世界都是好的嗎?出去之後會不會遇到困難?將來會前途無量、還是會一敗塗地?沒有人有十足的把握。雖然前途都是未知數,你還是決定勇敢的出來了,所憑的就是信心。

什麼是信?
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 所望之事的實底就是對未看見之事或尚未發生的事有把握。肉眼可明白看見的事,輕易就能知道,不必要運用信心;唯獨看不見的事,有信心的人才有把握,才敢突破內心的懼怕,勇敢的跨出一步。信心可說是從心眼發出來的透視力。憑信心可看見人所看不見的事。就如科學家深信宇宙萬物背後有一定的規律,他才會努力去發現,找出科學的定律。發明家先有從心裏看見了理想產品的樣子,然後動手造出新奇產品。航海探險的人先從心裏看見目的地,才會勇敢出航。商人預先看到了得利潤的機會,才有膽量投入資本。這種預先有的洞見便是信心。我們對神的信心也是一樣,雖然看不到祂、摸不著祂,可是心中卻有十足的把握,知道神創造了我們,衪也愛我們,祂要賞賜我們天上的福氣,帶領我走永生的道路。

有人說宗教都是迷信。神看不見、摸不著、又沒有辦法證明,根本不存在,怎麼可以信。如果什麼事都要拿出證據,你才能接受的話,那只能困在家裏一步也不能動。藥不敢吃,因為不知道是什麼做的;飛機不敢坐,因為不了解飛機的構造;太太不敢娶,因為無法證明她愛我;不敢合夥作生意,因為不能知道朋友會不會騙我。生活中太多看不見、摸不著、證明不出來的東西。我們不是照吃、照喝,照常使用、照常生活,因為我們信任它。這個藥吃了有效,就去吃。這個人靠得住,就與他作朋友。憑著信心我們敢接受不熟悉的事物,與人相互信任,和諧相處。我們與神之間也是一樣,我們信賴神,因為祂是信實可靠的。從哪裏看出來呢?

1. 祂藉著所造的大自然向我們顯明祂的偉大。保羅在傳福音時,論到上帝說:「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14:17)
2. 祂也藉著聖經的話語向我們啟示祂的真理。耶穌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3. 耶穌從死裏復活顯明祂是神的兒子。保羅在論到耶穌時說:「並且叫他從死裏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17:31)
4. 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向我們見證了神的信實。「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來12:1)
5. 我也親身經歷了神在我生命中所行的奇妙的事。有一個被耶穌醫好的瞎子,在法利賽人面前為耶穌作證:「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約9:25)

這些活生生的證據叫我無法否定神的存在。我雖然看不到神,摸不到神,也沒法用科學證明神存在,但絲毫不影響我對神的信心,因為我與祂已經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係,不容我否認。
有一天夜晚天氣非常寒冷,我走進兒子的房間,看到他在被窩裏熟睡,非常溫暖、非常舒服。隔著一層牆壁,屋外是天寒地凍。兒子能安穩的睡在房子裏,不怕受凍,表面看來好像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是因為他有一位愛他的父親,辛苦工作,貸款買了這棟房子。付了油電費,開了暖氣,他才有今天舒服的環境。萬一有一天我離開了世界,他不再有這一切的保護,這溫暖的房子再也不屬於他。雖然他的頭腦無法理解他所享有的是從何而來?父母親為什麼要辛苦賺錢養家?父母親為什願意犧牲自己來保護他。但他能憑信心接受父母的愛,他信賴我,我就會盡一切的努力來供應他的溫飽。父子之情無法證明,只需要信任。我們與神之間也是如此,就好像兒子信任父親一樣。

信心與迷信
對神的信心不是迷信。糊裏糊塗,亂信一通叫迷信。而信心不是如此。信是根據可信的憑據,以理性來接受神所啟示的真理,並以實際的行動活出來。這裏有三點值得注意:
1. 通過理性:信心不是盲目接受,而是必須經過理智的思考。有種對信的誤解:「書讀得越多越反動。不要想太多,信就是了。」如果不經思考,隨便接受,信到邪教都不知道。我們所相信的神,曾向我們顯出許多可信的證據。經過歷史上多次的查考與辨證,是經得起理性考驗的。神給我們理智是用來更加認識祂,傳揚祂。不是放著不用的。
2. 對象正確:另一種對信的誤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信什麼神都一樣,心誠則靈。」好像是信得虔誠就好,信的對象不重要。就好像一個女子交男朋友,你告訴她:「不要這麼挑剔嘛!阿貓阿狗都可以。只要真心相愛就好了。」女怕嫁錯郎,嫁到好吃懶做、始亂終棄的壞人,再相愛也沒有用。信心的對象一定要認清楚,只能是創造宇宙的主宰、獨一的真神。盲目的迷信會走進旁門左道 ,結果更悽慘。
3. 行動證明:真信心一定會帶出行動,雅各書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各2:17) 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跟你說我愛你,在行動上卻一點也不願付出,這個愛是假的。如果明天早上七點鍾飛機要起飛了,我睡到六點還不願起床,你說我到底是真心想趕飛機嗎?

信心會期待神的垂聽
當你願意認真追求信仰時,有的人會勸你說:「信信就好了,不要太入迷。」這句話意思好像是:「聽聽就好了,可別當真。」我對這說法感到很困惑,如果不是當真的,還能叫信嗎?就好像媽媽叫小孩吃飯,小孩電動玩具正打得起勁。媽媽生氣下最後通牒,再不來就要處罰了。他仍然一動也不動。你說他相信媽媽的話嗎?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
信心不能只停留在理智的層面,而是要跨出信心的行動。有的人的信是頭腦的相信,「我接受神存在,聖經的話很有道理,我都接受。」一旦要為信仰付上代價的時候,他就開始猶豫了。例如花時間靈修、參與教會服事、幫助其他弟兄姊妹的需要。在在需要投入時間、精神,真是困難啊。連最基本的功夫都不願下,更不要說再進一步的追求神了,如完全順服主的命令、過聖潔的生活、為弟兄姊妹的屬靈成長代禱、做弟兄姊妹的榜樣。這些考驗可以馬上看出來信心的程度,是停在頭腦裏表面的信心,或是能付出行動、改變生命的真信心。真的信心不單要信有神,而且要相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也就是相信神必然會賞賜,而願意認真的來尋求神。這尋求神的決心就是信心的行動。尋求神的動力,就是信賴神是信實的,相信神必然會回應我們的尋求。
有的人不喜歡談到賞賜,太功利、太現實了,好像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發工資。工資是你該得的,不必那麼排斥。你種田是不是希望收成,作生意是不是希望賺錢。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存著盼望來尋求神,表示我們有信心神必賞賜。有信心必然會期待。我們禱告了,就會期待神垂聽。如果禱告完了就忘了,那一定是不關痛癢的事,神回不回答也無所謂。

那我們可以向神尋求什麼呢?
1. 我們求神賜福,神就把屬天的福氣傾倒在我們身上。
2. 我們求冷淡的生命得到更新,聖靈就在裏面更新我們。
3. 我們求神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神就帶領我們。
4. 我們求能清楚祂的旨意,祂就向我們顯明祂的心意。
5. 我們求能成為主耶穌的門徒,祂就操練我們跟隨祂。
6. 我們求神的旨意能在我身上實現,祂就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旨意。

神本來就要在我們身上作奇妙的事,但祂願意我們用信心來尋求。如果我們願意配合,就能參與神偉大的計畫。就像我在院子掃樹葉,我會發一把掃把給我兒子。他能做什麼我很清楚,多半是越幫越忙。但我不把他排斥在外,是要訓練他有一個願意參與的心,做完了之後要把賞賜分給他,鼓勵他願意合作的心。我們向神的尋求也是神給我們成長的機會,藉著與神同工我們參與在神的計畫中,被祂訓練成合祂心意的僕人。我們要把握每一個可以尋求神的機會,緊緊跟隨。

信心會結出改變生命的果效
信心與金錢有相似之處。金錢的寶貴在乎它的實用價值,信心的寶貴也在乎它能發揮實際的功效。金錢放在那裏不用只是一堆紙,一經使用後就彰顯出它的價值;信心沒有行動,只是頭腦裏的知識,一經過實行後就把功效表明出來。

有些基督徒相信了一陣子,失去了起初的信心,好像提不勁讀經、禱告。連聚會也不想參加。心裏想:「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信跟不信還不都一樣。」更糟的是從此失去了信心、離開教會、甚至離棄神。因他們認為,他們從前信神,但是結果使他們大失所望,還不如回到原來的路算了。我為這樣的事感到憂心。如果這是你的景況,我要請你重新的回想自己當初信主的原因,是不是真心願意跟隨主,當初是否想清楚了,還是一時衝動。我們的信心必須要有根有基,不然水一沖就隨流失去了。

希伯來書十一章是信心的詩篇,作者一連十七次用了因著信這個字。書中描述許多信心的見證人,他們都因信心而表現出改變生命的功效。也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讓我們一起查看亞伯拉罕的信心,從他生命的見證裏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能因著信經歷生命的改變?

因信順從: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原來住在吾珥。吾珥在當時已有高度的文明,物質生活豐富,百姓崇拜偶像,傳說他拉原來也是個製造偶像的人。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和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12:1)神為了操練他成為事奉神的人,呼召他離開以前拜偶像的環境,好叫他專心尋求神的帶領,不受環境的干擾。

神呼召亞伯拉罕是要完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他身上建立一群屬神的子民,再從這群人開始對全人類的救贖計畫。「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 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8-10)他有什麼特質,可以讓神將這麼大的任務交在他身上?就是他的信心。大多數移民都是從窮鄉僻壤移向繁榮的城巿,從落後的山地,移向發達富庶之地。但亞伯拉罕的移民,卻是從都市到曠野,離開自己繁華的城巿,去到一個種族文化、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地方。就像你今天從國內來到保加利亞一樣。況且,當神呼召他時,神沒有講清楚所要去的目的地。在這種的前途不明,命運未卜的情況,不知道你敢不敢去。亞伯拉罕卻沒有懷疑,遵命出去了。他並沒找藉口來推託,卻甘願順從神的呼召。可見遵從主的命令,是神僕人何等的重要的品質。如果他當時不順從神的呼召,一輩子只不過作一個製造偶像的工人,不能成為今天的信心之父。

耶穌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很多時候我們不太願意聽神的話,神藉聖靈對我們發出的話語,太多的人只是當耳邊風,並不打算遵守所聽見的命令,以致於我們的心對聖靈的感動麻木, 不再能聽到神的話語。亞伯拉罕信心是表現在順服神的話語上,我們今天是效法亞伯拉罕的信,而成為他屬靈的兒女。也應該如此,重視研讀聖經,並且認真的照主的話去做。

因信盼望:「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來11:9-12)
神的應許亞伯拉罕:「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15:5) 幾年過去了,仍不見應驗。等候的日子是相當熬煉人的。神往往用一段沉默,來操練我們的信心,在亞伯拉罕信心軟弱的時候,聽從了妻子的主意,想用人的辦法促成神的工作。但這不是神的計畫,使女所生的都不能算承受產業的後裔。

亞伯拉罕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提出要求,要他作完全人,並與亞伯拉罕立約。亞伯拉罕聽到神的話時暗笑,他似乎在心裏說,耶和華啊,你說賜福給我,子孫如天上的星、海中的沙。我是近百歲人瑞,哪能再生育呢?亞伯拉罕的笑顯示出他內心的軟弱。神明確的告訴他:「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創17:19)雖然亞伯拉罕的信心微小,耶和華卻不改變祂的信實,要讓亞伯拉罕看到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他的妻子已斷了月經,沒有生育的指望了。亞伯拉罕在人方面看,已經山窮水盡,沒辦法了。但此時正是神要工作的好時機,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神在我們人完全絕望的時候,仍然能施行神蹟奇事。讓我們親身經歷他的信實。

亞伯拉罕的事告訴我們:「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羅4:18)信心不僅讓我們順服神的帶領,也讓我們在逆境中似乎無望的情況下,仍可持守盼望,耐心等待。

因信獻上:「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11:17-19)
亞伯拉罕百歲得子。這個兒子在他們的生命裏是何等的重要,一切的希望全放在這兒子身上。可以猜想得到亞伯拉罕是何等寵愛這個寶貝,這個孩子已佔據了他的心。這時,神卻偏偏要求他:「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22:2)

神向亞伯拉罕發出挑戰,對亞伯拉罕來說,他並不知道神為什麼要他獻最心愛的兒子為祭,這樣神所應許他的後裔不就完全落空了嗎?既使心理掙扎,他仍然決定順服神的要求,準備將他的兒子獻上。「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創22:3)當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以撒的時候,神及時阻止了他。原來神早有預備燔祭的公羊,代替了他的兒子。這只是一次極大的信心的試驗。亞伯拉罕願意順服神命令,獻上最愛。通過神最嚴厲的考驗,登上他個人信心的高峰。

更美的家鄉:「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3-16)
亞伯拉罕順服神的帶領,一生漂蕩在四方,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從沒有一個穩定的家鄉。神應許他的後裔成為大國,成為萬民的祝福,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應許要賜合他的迦南美地也還不屬於他。他並沒有得著這個美麗的應許;只能從遠處望見、歡喜迎接。但他仍存著信心行完當行的路,心裏羨慕這個將要來到的更美的家鄉。

如果他對神的應許遲遲無法實現,心生失望。不再順從神的帶領,半途而廢。放棄了起初的信心,打道回府。他的一生注定就是沒沒無聞,無法為神所用。而他選擇的是一條難走的路,看不見目的地,仍然因信而順服神的帶領。年近百歲還等不到兒子,仍因信盼望神所應許的後裔必然會誕生。無法理解神為何要他獻兒子為祭,仍照神的命令甘心獻上。路上受盡了恥笑與嘲弄,內心也經歷疑惑與掙札。他沒有放棄,仍然羨慕這個神所應許的,就是在天上的更美的家鄉。既使路上十分孤單,他稱神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這就是信在他一生所發揮的力量。

信改變了亞伯拉罕的一生,他用他的生命見證出神是何等信實。雖然他看不到神應許最後的實現,但他深信不移,彷彿已經看見了那更美的家鄉。經過了三千多年後的今天,重新觀察歷史的軌跡,神的應許確實正在一步一步的實現,神掌管歷史的演進。神的應許一旦說出,絕不徒然返回。亞伯拉罕沒有被騙,神的話句句應驗,他的後裔成為大國,萬民要因他的後裔得福。不都是在在實現了嗎!

結語
我們走在人生的旅途中,前途充滿了未知。我們五年前成立了教會,每個禮拜聚在一起敬拜神。對這個新建的教會充滿了期待,這是基督的身體,是我們彼此相愛,互相扶持的地方。這也是福音的燈台,將神的真光照在一片黑暗的保加利亞。廣傳福音、造就聖徒,這是神給我們的異象。一年多前牧師因家庭及身體的需要離開了,最近又有執事相繼搬家。教會被風吹雨打得好像搖搖欲墜。同工們士氣也低落下來。以致心裏發生疑問,是不是神丟下我們不管了。我很確定的告訴大家,不管外在的環境再惡劣,神絕對不會離開你們。普世的教會是血肉相連的,普林斯頓教會與保加利亞教會是同一家人,我們的生命都是連結於主耶穌的身上。我們吃得飽,也絕不會讓你們挨餓。我們因著信都成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也都承受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一同奔跑屬天的道路,一同盼望天上更美的家鄉。

現在我們面對種種的考驗。你相不相信神能帶領我們走過?雖然看不見教會的前途,你能不能學亞伯拉罕,因信順從神的帶領。

看到教會沒有人牧養,同工都還沒有經驗,東歐的華人都在往西歐跑。教會看起來好像問題重重。你為教會操心嗎?你是否仍然因信而存著盼望?仍然盼望神會在我們中行奇妙的事。神會讓不能生育的亞伯拉罕生出小孩,也會從軟弱的同工中與起他的僕人。

現在面對的最大困難就是,大家對服事神的心已經冷了。服事叫誰都行,千萬不要找我。你最心愛的事物,願意向神獻上嗎?亞伯拉罕因信獻上他唯一的兒子。你的時間、精力、耐心、愛心,甚至面子,願意獻給神為他所用嗎?

有一首歌很能反應我們出外人的心聲:

走盡千重山,渡過萬里洋,
哪裏是我安息的地方?
時光去匆匆,人生路茫茫,
什麼是我永恆的盼望?

我魂啊,快甦醒,莫憂愁、莫驚慌;
神的福音為你在傳揚;
我靈啊,當興起,出黑暗、脫綑綁;
基督救恩為你已顯彰。

懷著疲困心,迎向世界光;
我將全人傾投主腳旁;
主啊,我渴望進入愛胸膛;
我來就你,求你將我釋放。

出外的人每天都面對不可預料的挑戰,也常常要自已作決定。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條是因信而蒙福的道路。信也能改變我們的一生,讓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一步一步在你的身上實現。另一條是不信的路,不順從神的帶領,沒有盼望,什麼也不想獻上,就如亞伯拉罕走回原來的家鄉,一生沒沒無聞。

你願意走那一條路呢?

2005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在保加利亞過聖誕


這是一篇在保加利亞教會佈道的信息,講給旅居東歐的一群可愛的僑胞,他們離鄉背井出外闖盪,開啟了一片新事業。教會在五年前成立,一年半前牧師生病離開,他們每個禮拜天照常聚會,看講道錄影帶。雖然艱難仍然苦撐,沒有放棄希望。今年聖誕節,我將與兩位弟兄去探望他們,給他們加油、打氣。在主裏我們都是一家人。主耶穌看顧普林斯頓教會,也絕沒有忘記保加利亞教會。每一群羊都是主所愛的。
耶穌為什麼來?
幾個月前我就計劃好去一趟保加利亞宣道,當我告訴兒子聖誕節不在家裏過的時候,兒子問:「你要去哪裏?」我答說要去保加利亞。他問:「保加利亞在哪裏?」我指著地圖告訴他,在希臘北邊,土耳其西邊,一個很遠的地方。兒子好奇再問:「你為什麼要去那裏?」我楞了一下,嘗試用他能理解的話說:「有很多叔叔阿姨在那裏要想聽耶穌的福音,我去講給他們聽啊。」他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每一次出門一定是有個目的。就像我們這次來,就是要來向大家分享耶穌的信息。你們離開家鄉,跑到保加利亞這麼遠的地方,就是來發展事業,闖出一片天地。耶穌道成肉身,成為一個嬰兒降生到世上,一定也有一個目的。他不是為了別的事,就是為了我們全人類。他來到人間,到底是要帶給我們什麼呢?是三樣我們切切想要的,也是我們付出了一切的代價也換不到的。就是平安、生命、與救贖。

平安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14:27)

平安的反面是什麼?憂愁,膽怯。憂愁什麼?膽怯什麼?疾病、災禍、破產。
這裏讀到的經文是耶穌上十字架前交待門徒的話,門徒離開家鄉跟隨耶穌三年半,原以為耶穌當王了之後可以謀得一官半職。沒想到祂將要被捉拿、判刑、殺害。從此他們如樹倒猢猻散。跟當初追隨耶穌時所想像的鴻圖大業完全不一樣。此刻,暴風雨來臨之前,他們心中必然感到非常憂愁。怕什麼?生命不保、被捉下監、失業挨餓。不正跟我們今天所擔心的一樣嗎。
我們所擔心是:
1.身体健康:闖蕩江湖為事業打拼,但「好漢最怕病來磨」,就怕有個三長兩短。遠在他鄉異地,不要說醫生,有時侯連藥也沒有。生了病就硬撐,撐不過就回國治療。有的人仗著自己年輕有本錢,不重視保健身體,年紀輕輕就一身是病。

2.生活安定:遠離故鄉到海外來無非是想尋找一個更安全、更舒適的環境。很多人都有一個美國夢,海外是天堂,一心一意的要海外來發展。有的還冒著生命的危險偷渡出來。出來之後才發現天堂不如原來想像的那麼美好。原來嚮往國外重視人權,來到這裏才知道連基本的安全都不得保障。外國的流氓欺人太甚,報警也沒有用,警察是穿制服的流氓。中國人在他們眼中是待宰的肥羊。

3.事業順利:辛辛苦苦創業,就希望有一天能過好日子。在海外做得比國內更苦,過的比原來更差。如果事業有成,所花的心血沒有白費,心中還能得到安慰。如果血本無歸,白忙一場,真叫人灰心失望。歸去來兮,回國去吧?別人風風光光、衣錦榮歸。我則灰頭土臉,無顏見江東父老。

我們擔心這、擔心那。別人問我「過得好嗎?有什麼困難嗎?」我們常說的話「沒事,問題不大。」表面上一派輕鬆豁達,私底下常常哀聲嘆氣。中國俗話說:「人生不滿百,長懷千歲憂。」憂愁是我們臉上常見的表情。我們所有的平安太容易被奪去了,小小的危機就讓我睡不安穩。所以我們拼命想盡辨法,建立一個讓我們感覺安全的堡壘。想要保住使我們感到安全的東西,拼命賺錢,累積財富。建大房子,開好車子。想用外在的富裕彌補內心的空虛,事實上內心的平安不是建立在身外之物上的。如果是的話,為什麼那麼多億萬富翁還會得憂鬱症呢?

真的平安是從神而來的。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真正的平安是屬天的平安,是耶穌所賜給我們的。

耶穌誕生的那一個晚上,「忽然,有一大隊天兵同那天使讚美神說: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2:13-14)

神把祂的兒子賜給我們,住我們中間。有神的同在就有平安。耶穌的名字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人同在的意思。神要與你同在,世上還有什麼事能叫你害怕?我的兒子膽子很小,不敢一個人到潻黑的地方,但只要爸爸陪在身邊他就不害怕。我很訝異他這麼信賴我,真的遇到了壞人了,我也不見得能救得了他。但他心中單純的認為,爸爸是他最大的保障,絕對會盡一切的力量來保護他。我們是天父的子女,我們是否有這麼大的信心說:有主同在我就不害怕?

生命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一書5:11~13)

這裏的生命是指什麼?是指肉身的生命嗎?如我們面對搶劫的時侯說的:「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如果我說的話別人不相信,則大聲說:「我以我的生命作保證。」人的命是一生最重要的事。無法以錢財來衡量。如果說話沒有信用的人,即使以生命擔保別人也不信。「你的命值多少錢?」
這裏講的生命顯然不是指肉體的生命,乃是屬天的生命,或是永恆的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肉體雖然漸漸衰弱,有一天都要消失,但內心的生命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怎麼才能得到這個永恆的生命呢?「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唯有靠著相信耶穌基督才能得到永生。大家可能對永生非常好奇。這永生會是什麼樣子呢?是長生不老嗎?是死了之後才能得到的嗎?

有人會有疑問:如果永生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摸不到也嚐不到。有永生沒永生有什麼差別?還有人會問:今生都過得這麼苦了,要一直活下去沒完沒了,我寧可不要。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只是並沒有了解永生的真義。如果生命只是一連串的痛苦與折磨,活得越長受苦越多,永生就變成了永無止境的刑罰。當我們不相信神的時候,命運就是如此。當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背負著一身的罪孽,來到一個與神永遠隔離的地方。在那裏沒有赦免、沒有拯救。充滿了罪惡、苦痛、惱恨。只有不願悔改的罪人,在那裏等待神最後的審判。你願意永遠待在這樣的環境嗎?

我們所期待的永恆的歸宿絕不是如此。「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審判世人),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7)神的心意是願意我們萬人都脫離這可怕的審判。耶穌來就是要賜給我們新的生命。當我們相信耶穌,我們的生命就得到了改變。原來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現在我們以神為中心。原來我們為滿足自已的私慾而活,現在我們願意順服神的心意而活。以前我對酒色財氣充滿興趣、不可自拔,現在我對愛神、幫助別人的事特別感興趣。你的生命已經變了,「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

這個新的生命是耶穌賜給你的。肉身的生命會衰老、死亡。但耶穌賜的新生命卻會存到永遠。我們有一天會離開這世界,與主永遠同在。在那裏沒有死亡、沒有眼淚、沒有災禍、也沒有罪惡。只有耶穌基督在衪的國度裏作王,天地萬物都要服在祂的腳下,基督徒也都會與祂一同作王,直到永遠。

這不是等到將來才應驗,從耶穌誕生的那一天起,神的國已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凡是神掌權的地方,就是神國度臨到的所在。它要不斷大大的擴張,像麵酵在裏頭把整麵團發起來一樣。你是不是嚐到了上帝賜給你恩典的滋味?你感受到上帝愛你嗎?你是不是有把握,上帝一直在帶領你走一條蒙福的道路、而不是毀滅的道路。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神的國已經在你心中產生影響力了。聖靈已經在你心裏動工了。

我們了解永生是什麼了嗎?永生不是肉體生命的永遠延續,是個耶穌所賜完全新的生命,不是量的增加是質的改變。永生也不是虛無漂渺,到天上才能知道,你在地上就可以嚐到永生的滋味。如果你願意接受耶穌的救恩,祂要賜給你這個新生命。祂的應許清清楚楚寫在聖經上:「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我們原有的生命或許遭受很多痛苦、折磨。但耶穌說都過去了,不要被過去的不幸纏繞住。耶穌要賜給你的是一個嶄新的生命,是與祂同在、與祂同行、一同坐席、一同過每一天的日子。這樣的生命你要不要?

救贖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
我們剛才已經講過:「耶穌要賜給你一個嶄新的生命,只要我們願意接受。」有人會懷疑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信就得救?不需要有好的表現嗎?如果這麼便宜就可以得救,那神也太不公平了。我努力了一輩子都白費功夫了。中國人的觀念是「無功不受祿,便宜沒好貨。」

我要告訴大家,耶穌的救恩雖然是白白的恩典,可不是便宜貨。它貴到你沒有一個人買得起。有人不服氣說:我一輩子憑良心做事、行善、積德。耶穌搖搖頭說:「不夠。」另一人說:「我每日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耶穌再搖搖頭說:「孩子,神要的不是這些。」衪伸出祂釘痕的雙手,顯出肋下的槍傷。「神所要的代價,我已經都付過了。」我們所做的,就好像小孩子幫了父母一些忙,就大膽的跟父母說:「你的養育之恩已經報答過了,從此互不相欠。」小孩單純的思想難以想像,父母犧牲奉獻的苦心。無論小孩的有多好的行為也難以與父母的思惠相比。我們豈能厚著臉皮對主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不需要你替我贖罪。」主耶穌所付出的是他的生命,豈是我們的一些道德修養可以相比的。

從耶穌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使命就是「把神的百姓從罪惡裏救出來」。而且衪的誕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很難把這兩個畫面連在一起,耶穌誕生時是臥在馬糟裏、天真無邪的小嬰孩,衪死的時候是背著十字架步履蹣跚地走向各各他山上。衪的出生就是為了替我們死。祂從小就是木匠,整天摸著木頭、釘子、鎚子,而祂受死的時候卻是被釘子刺穿,掛在最熟悉的木頭上面。祂一生的每一個行動都是在為衪的受死作準備。

我們或許會問:神要救我們就直接救,為什麼一定要讓衪的兒子來為我們受死呢?聖經上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來9:22) 原來我們所犯的罪,在神的面前是惹動祂的憤怒的。亞當犯罪表現出他背叛了神的誡命,要自己作主。而我們每個人都遺傳了亞當的罪性,都是以自我中心,天生就驕傲、不服神的管教。我們背叛神的這些動機、態度與行動都是「罪」。而罪的代價乃是死亡,就是靈性上與神永遠的分離。神是聖潔的,不能與罪惡在一起。而神又非常愛我們,希望救我們脫離罪惡。神知道人根本無法付出贖罪的代價,就差遣了祂的愛子耶穌來到世上,為了我們成為贖罪的代價。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在十字架上流出祂的寶血,為了我們付上代價,使我們的罪得以赦免,所有的罪債在神的面前一筆勾消。祂的死代替了我們的刑罰。聖經上說:「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2:24)

耶穌在十字架上身體遭受撕裂的痛苦,心裏遭遇門徒背叛、眾人唾棄的羞辱,他大聲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對耶穌來說,那必定是一個極其孤單的時刻。在那時刻祂背深世上所有人的罪,以致神掩面不看祂。祂原本與神緊密相連、合而為一,但在這時刻世人的罪卻把神與耶穌的關係暫時拉開。「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六21) 我們實在不曉得身為完全的人,卻背負著全世界的污穢於一身的感覺是怎樣﹖那必然是極大的痛苦。我們已經習慣於污穢與罪惡,以致我們無法體會耶穌的感受。

以賽亞書上說:「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5)祂死是背負我們的罪,是我的罪害耶穌被釘十字架上。祂是為我的罪而死。罪是我犯的,本來是我該被掛在十字架上的,上帝卻說:「不用了,我的兒子己經替你受過刑罰了。」他是無辜的,卻代替我被懸掛在十字架上。當我想到耶穌以無罪之身被掛在十字架上,仍以憐憫的心為害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我們真的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我也難以想像世上怎麼會這種事呢?

有一部雨果寫的小說「悲慘世界」描寫了一個罪人悔改的故事。一個窮人尚萬強因為偷了一條麵包要給他姊姊快要餓死的小孩,被判五年徒刑。由於自認為無辜,多次試圖越獄。一位冷血的警察屢次緝捕他回來,刑期幾次延長到十九年。他與這警察結下了不共載天之仇。心中充滿了仇恨的尚萬強,受不了獄中的苦悶,仰天大叫,發誓一定要報一箭之仇。期滿出獄的尚萬強在農場工作,與在旅店投宿時皆遭受歧視,被趕了出來,萬念俱灰之際,一位主教收留了他,並供給他一頓晚餐。

當主教接待流離失所的尚萬強時,對他是完完全全的信任接納,絕不問及他的過去。但是尚萬強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內心已充滿苦毒,他甚至怨恨上帝!尚萬強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虧欠他。於是半夜偷了主教最心愛的銀器餐具,然後逃跑了。尚萬強本過去是因不得己偷竊被關,如今被放出來了,卻因受不了誘惑而再度偷竊。他原以為自己是無辜的,卻發現犯罪完全是自己的選擇,一點也不冤枉。

但白天時他被警察抓到,扭送回主教住處。主教非但沒有失望憤怒,甚至以善意的謊言欺騙了警察,告訴尚萬強:「先生,你忘了我連銀燭台一齊送給你了,你怎麼沒帶走呢?」警察離去後,主教將一對燭台放到尚萬強手裡,然後偷偷的說:「不要忘記,你用這些銀子,是為了成為一個誠實的人,我的兄弟,您現在已經不是屬於罪惡一國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國了。我贖的是您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裡救出來,交還給上帝。」剛硬的尚萬強再也受不了良心的責備,放聲大哭。「世界上怎麼會有這種事呢?他救了我,我卻無恥的偷了他的東西。我該受懲罰,他卻以德報怨赦免了我。世界怎會有這樣的愛呢?我怎麼配受這樣的愛呢?」

主教象徵了基督之愛,將尚萬強從黑暗苦毒中救贖出來,銀燭台則象徵光明。這是基督以其救贖之愛,挽回黑暗中的人,使他離棄罪惡、進入光明。

基督的愛超過人的想像,祂被人厭棄、無辜地接受不平的虐待。祂卻一點也沒有仇恨的心,反而牽掛的是罪人的悔改。我們站在十字架下,看到祂的血從上面流下來。從各各他山上流到我身上,也流到萬民的身上。想到這裏我真要在祂面前跪下雙膝,向耶穌說:「主啊!我對不起你。謝謝你為我而死!我願意從此為你而活。不再自以為義,不再貪戀罪惡。」

結論
「平安夜裏真平安,小小耶穌來世上。」耶穌來是為什麼呢?兩千多年了這個老故事還是講不厭,因為每講一次,心裏就再一次充滿感恩。耶穌所帶來的正是我們所最需要的,也是我們用一切的財富也買不到的。就是平安、生命、與救贖。

耶穌來就是帶來平安的信息。朋友們你有平安嗎?這世充滿了爭戰與不幸,多麼需要平安啊!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主賜的平安勝過一切世界所能給的。

你的生命枯燥乏味嗎?活著一點也沒有樂趣,巴不得早點結束。這不是你該有的生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耶穌要給你的不單是今生的豐盛,並且是永恆的生命。

你為罪所困無法自拔嗎?有一天面對神時你是否真的問心無愧?不要期望靠自己努力可以達到完全,古往今來沒有人能做得到,不要苦苦掙扎了。讓耶穌的血洗淨你,赦免你的罪。像尚萬強一樣真心悔改,尋求赦免,所有罪債一筆勾消。

今天是神拯救的日子,是神赦免的日子,也是一個你領受新生命的日子。「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如果這新生命是你所要的,請你今天就打開心門,接受耶穌基督。我要為你禱告。願你今天就得到這新生命,享受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喜樂。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平安夜裏真平安

silent_night.gif
「平安夜裏真平安,小小耶穌來世上……」。台上詩班盡情的唱出聖誕詩歌,台下會眾聚精會神的聆聽。每年平安夜教堂內總是充滿節慶的氣氛,吸引了眾多朋友走進教堂。我也邀了一車留學生來到教會,整個校園空空蕩蕩,只剩下我們這群離鄉背井的遊子。也只有此刻,教堂才對他們有吸引力。

平安夜的音樂敬拜快要開始了。弟兄姊妹陸陸續續走進會堂,我也跟著人群從停車場走向大門。就在教堂的大門口,走在我前面的老太太,一不留神跌在地上。眾人匆匆忙忙將她扶起,這跤可跌得不輕。我趨前一看是譚義的媽媽,她的手因為跌倒時硬撐著地,受傷流血了。

譚義是與我同年到美國的電機系同學,他父母倆六十多歲,千里迢迢從武漢到美國來探望譚義。他父母剛在教會受洗,但譚義還沒有相信。今晚是他的父母盛情相邀,他才陪父母來教會。這下糟糕了。經教會鄔醫師檢查,骨頭可能斷了,必須馬上送醫院動手術。我看到譚義皺起了眉頭,他是個窮學生,父母來美國也沒有保險,他根本付不起手術費。譚義向他母親說:「叫你不要出來你就是不聽。現在惹了這個麻煩叫我怎麼辦?」他母親說:「馬上買張機票,讓我回去吧!」譚義左右為難,又擔心母親的手能否撐得了二天,又憂愁手術費不知要多少。打算送回中國醫治,也只能這麼辦了。鄔醫師警告這手要馬上手術,不能拖。我本來是要帶著同學參加聖誕聚會的,這下似乎有更重要的事必須做了。

我力勸譚義無論如何,送醫院再說,並自告奮勇帶他們一家去最近的聖彼得醫院。平安夜裏急診處也特別寧靜,醫生檢查了一下,照了X光,發現是複雜的骨折,腕關節都碎掉了,立刻安排手術。譚媽媽傷心流淚,不斷自責,埋怨自己太不小心,連累兒子。又後悔自己做了錯事,是上帝懲罰她。我安慰她,上帝不會隨便懲罰人的。並叫她安心治病不要擔心錢的事,我會向教會尋求幫助。我也為她的手術及以後的康復禱告。離開醫院己經十點半,聖誕聚會已經結束,今年的平安夜真是特別,我竟在醫院陪著焦急的譚媽媽一家渡過。

回去後我立即打電話給教會負責關懷的高天圓弟兄,並向長老報告前後經過。長老答應會幫助到底。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責任險,由我出面擔任證人。幾個禮拜後,譚媽媽經過兩次手術,終於得以復原,譚義擔心的兩萬多美元的手術費,得到教會責任險給付。

譚媽媽平安的回到了國內。特地寄了一封信感謝教會對她的幫助,信中也提到了長老、高天圓弟兄,及我的名字。譚義開始持續來教會,真希望他也能與他父母一樣相信耶穌。
平安夜快來了,又讓我回想起十四年前發生的事。那年的平安夜我雖然不在教會度過,但我發現了耶穌也在教會外面。祂在醫院裏安慰受傷的病人,祂在漆黑的街頭與流浪漢交談,「平安夜你要睡在那裏?」

外面寒冷而漆黑,是個更需要平安的地方。歌聲從教堂傳出來,傳向黑暗的四週。彷彿天使正在向世界傳揚聖誕的信息:
「真光啊已照亮,照亮在人心上;祂的故事萬人傳,平安夜裏真平安」。

2005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薪火相傳

HudsonTaylor.bmp

「戴德生傳」讀後

每位華人基督徒若回顧帶領我們相信福音的人,再往上追溯將福音傳給他的人,不出三、四代就會追到西方宣教士。而來到中國的西方宣教機構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內地會。內地會的創辦人就是一百五十年前來到中國的宣教士戴德生(Hudson Taylor)。在一百五十年前福音剛進入中國時,歸信的人寥寥可數。如今海內外信徒近九千萬,是一百多年前無法想像的成果。若不是神在其中動工,任憑人再大的本事也無法達成。這使我對一百五十年前,決心前往封閉保守的中國的戴德生產了莫大的與趣。他是如何受到影響,開始宣道的心志?他如何渡過當時遇到的困難?他的一生對後代子孫產生了什麼影響?
當戴德生來到中國的時期,正好是中英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當貪婪的英國商人為攫取財富不惜毒化中國人的健康時,有一群宣教士為了拯救靈魂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隨著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人對洋鬼子產生了又怕又恨的心理。宣教士深入閉塞的中國內地,要冒著生命的危險。戴德生堅持下去了,心愛的女兒、兩任妻子、最後連他自己都死在中國,埋骨異鄉。若不是基督的愛感動他,何以至此。
影響他屬靈成長的人
從傳記中看到了幾位影響他屬靈成長的人。分別在他人生不同的階段產生正面的影響。他能決心奉獻自己,到異鄉宣道。這些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 戴德生的父親戴雅各對他獻身宣道有關鍵性的影響,他從戴德生還未出生就將他奉獻給神。從小就注重對戴德生的品格教育,尤其是在信仰上學習敬畏神,及生活上能忍受清苦的環境。他是英國循理會的信徒,受約翰衛斯理的影響。特別重視聖潔的生活、及信心的操練。當時英國的教會興起了一股復與的浪潮,也激起基督徒向海外宣教的運動。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戴德生從小就隨同父親在家鄉傳道,並在父親的醫藥器材店打工。戴德生受到父親嚴謹的教養,不單影響了內地會同工事奉的態度,更進一步影響了近代中國教會。他父親支持他初次到中國的經費及醫藥器材,是他宣道的最大支持者。父親他嚴格的教養態度,訓練他在困境中不輕易退縮的毅力。
 喬治‧慕勒(George Muller) 是英國當最敬虔、最有信心的屬靈領袖。慕勒除了在撫育孤兒方面, 樹立了良好的信心榜樣,還在宣道事工上擺出美好見證。戴德生心深受感動,與他常保持聯系。在他的心目中,慕勒是他的當代典範。
 威廉‧柏迦是戴德生在英國的好友,他長期以金錢支持戴德生的宣道工作。常在戴氏最需要的時候,主動寄上奉獻。柏迦氏是他的贊助者。
 戴德生的妹妹阿美莉亞(Amelia),是他宣道的過程的支持者。她在家中不斷代禱與戴德生通信,也替戴德生照顧年邁的父母,是他精神上的支柱。妹妹是他宣道工作上忠實的支持者。
 戴德生的前後兩任夫人瑪莉亞(Maria)和珍妮(Jennie)是他進入中國內地事奉最大的支持者。不但無怨無悔忍受危險的傳道生活,為他照顧年幼的兒女,又深入內地賑災,接觸中國婦女。兩任夫人是戴德生不可缺少的事奉伙伴。

被他影響的人
戴德生成立內地會,立志深入內地,叫沒有聽見福音的人得知神的救恩。他多次返回英國,在各教會分享宣道的異象,鼓勵青年人奉獻傳道。數百名宣教士被他的精神感召,投身於中國宣道事工。內地會宣教士繼承戴氏遺風,多不畏艱難,工作深入窮鄉僻壤,給中國教會帶來莫大的祝福。戴德生成為當時青年的當代典範,也成為後世的歷史典範。

戴氏在中國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宣教士被暴力殺害的事件。當他回到英國養病的一段時間,中國爆發了舉世震驚的義和團事變,內地會宣教士及家屬有近80人遇害,是損失最大的一個差會。他獲悉這慘痛的消息後,他說:「我不能看書,我不能思想,我甚至不能禱告,但是我能信靠。」他拖著病體急著要返回中國,探望受到迫害的同工。他的心完全繫在中國的宣教工作。

 戴德生此生影響了數以百計的內地會宣教士。在遭遇到如此巨大的挫折之後,內地會沒有倒下去反而激勵了更多的英國青年獻身到中國宣道。其中著名的有劍橋七傑。電影「火戰車」所描寫的也是內地會的另一位宣教士,艾力克‧呂道(Eric Liddell)的故事。
 戴德生影響了他自己的兒子戴存仁、戴存義。他們生在中國,從小跟隨父母在困難的環境中,培養為主傳道的心志。戴氏奔波各地,無法常常陪伴小孩身邊、親自教養他們。戴存仁被送回英國學醫,學成被父親寫信召回中國,繼承父視宣道的志業。他的整個家族,從戴德生算起,至今已有五代獻身於中國,一百五十多年來沒有間斷。戴德生對兒子的影響是教練、或靈命引導的傳承關係。
 戴德生最知心的妹妹阿美利亞,是他在家鄉忠實的支持者與代禱者。她與戴德生通信,深受戴氏影響,同感向中國宣道的異象,她與夫婿海便雅憫養育了十個子女,有半數獻身於中國。戴德生是妹妹的屬靈帶領者。

服事神不是一個人的事業,是個代代相傳、薪火不斷的工作。戴德生家族承續祖先敬虔的傳統。他的父親願意將他獻給神,從小訓練他過敬虔的生活。他則以自己的事奉作榜樣,成為子女的教練,將宣道的異象從小傳遞給下一代。對整個戴氏家族產生深遠的影響。

他一家五代都獻身中國宣教。他的曾孫戴紹曾牧師是台灣華神的第一任院長。玄孫戴繼宗牧師繼續在中國做福音救濟的工作。看到他們後代一家的照片,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中國俗諺:「富不過三代。」戴家是個例外。物質上並不是十分富裕,但一代接一代服事神,沒有一個變壞的。這不是奇蹟嗎?神的心意非常清楚,絕不虧待敬虔的人。出埃記的話:「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20:6)活生生從戴德生的一家看出來。誠哉斯言!

Hudson Taylor Family

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看師徒關係

MorrieMitch.jpg

從「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看師徒關係

常被問到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自己還有三天的壽命,你會去做什麼?」見最想見的人?去最想去的地方?吃最想吃的東西?說一些平時沒有機會說的話?
有一個理想化的答案,就是「做你每一天該做的事」。如果你每一天的生活,需要為面臨死亡而改變的話,那代表你還沒有活出心中毫無遺憾的生活。生命中還有許多事是不得不做的。不知道多少人能這麼豁達,繼續上班、繼續開會、繼續做那做不完的家事。如果是我,會把這一切都放下來,與最親近的家人 一一道別、把此生的苦與樂與他們分享、告訴他們我的感謝與期望。與家人的關係是此生最寶貴的禮物,在離去之前,沒有什麼比再更深刻的經歷一次這個關係,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更重要了。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這一本書,描寫一位將要離開人世的老教授,利用人生的最後一點時間,與他的學生談生死的問題。他面對死亡的態度,影響了他的學生,也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典範。一個一隻腳已經踏入死亡的人、一個重病得無法自理生活的人,仍然努力的在活他僅有的日子。仍用它微弱的聲音,向世人說話。有幸的是,他的話被聽到了。一個有心的學生把他記下,來對後世之人的生命產生影響。

從書中看到了師徒之間的帶領傳承的關係(mentoring relationships)。師徒制的學習過程,有別於正式教育體制,一對多、單向式的教學法。師徒制強調一對一、因才施教,發掘學生原有的潛能。不奮不啟,不悱不發。要求學生主動求知、並要有反應。師徒教學的過程存在著帶領傳承的動力(mentoring dynamics)。包括對求知者的吸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必須有正面的反應、對學習的要求負責任、最後才得到師父的真傳。這制度的特點在更深的師生關係,學生不但求學問,也向師父學做學問的態度,在傳授與學習的互動中,雙方都能有所成長。

書中描述成熟的墨瑞.史瓦茲教授與年輕的徒弟米奇‧艾爾邦相約在每週的星期二,展開了他們之間對生死、愛恨、家庭、金錢、老化、文化等人生問題的對話。在每次的交談中,教授分享自己人生經驗和基本哲學,故勵學生思考生活現況,激發其自我探索生命的意義。使徒弟對生命的體認能產生重大的成長。

以下紀錄一些在書中看到的師徒帶領傳承動力的運用:
吸引:米奇在大學時就非常景仰墨瑞教授。當米奇在電視新聞看到墨瑞病重的消息,立即決定飛到波士頓去看他。
建立關係:相隔十六年,他們一見面就恢復大學裏親密的師生關係。墨瑞的病更讓米奇願意把握最後機會,聆聽教授的指導。
回應:教授不單傳授,更一針見血的問學生的看法,指出他的盲點。學生樂意討論並筆記對話內容。
制約:教授相約在每週的星期二見面,學生排除萬難赴約。教授約見學生女友,學生極力相邀赴約,是負責的表現。
能力賦予: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型態深刻檢討,產生了極大的改變。也使他修復了與女友間面臨破裂的關係。他把這些對話記錄下來,影響了許多人。

墨瑞教授與學生米奇的關係中存在著能力賦予的因素。老師已經到了生命終點,不可能有行動上的示範,或實質的給予。能力賦予主要是理念上的傳遞。
導師經由兩個方式將能力賦予給門徒:
1. 不時給予年輕領袖忠告、及提供改變其視野的生活經歷;
2. 以幾個不同角度,示範他面對死亡的從容態度,挑戰學生仿傚。
當學生來探訪老師時,似乎從他心底有個呼喚,要在老師死前見他一面。他所得到的超過他的期待。老師樂對這位渴慕學習的門生傾囊相授。他以面對死亡的態度激發學生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其中有兩句話:「只要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太多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這些寶貴的人生經驗喚醒了生活忙碌不堪,甚至失去了重心的米奇。他從老師的忠告中檢視自己追求財富、地位,卻輕忽對身邊的女友付出愛的這種生活型態。學生之所以從老師身上得到啟發的原因是,他被老師寶貴的人生智慧吸引而願意花上代價每週探望老師。而老師不單無私相授。並真心關心學生的生活,常發出關鍵問題直接挑戰學生思考。他是一個以傳承為心志的老師,即使是以他微弱的氣息仍不斷傳遞他對生命的理念。

羨慕書中的米奇能有一位將一生最寶貴的精華傾心相授的恩師。能找到良師益友是一生難得的際遇。一方面也要學生有謙卑受教的心,去發現身邊可學習的導師。傳承最好的途徑是透過師徒的關係來達成,而彼此信任親密是關係建立的基礎。坦誠而開放的交談只有在一個安全而溫暖的環境才能展開。安全就是不會洩密、不會被出賣。溫暖則是不會被輕視,不被責罵。環境的營造,師傅要負較大的責任,因為徒弟是受教者,對教學內容較難置啄。徒弟則應該主動開放自己想法,被師傅檢視、辨別缺失。他是站在一個較易受傷的位置。若沒有安全而溫暖的環境,信任的關係就被破壞,傳承也無從進行。墨瑞教授與學生米奇之中存在著相互信任的關係,他們才能再短短的十四週中,把人生重要的問題傳授一遍。

沒有一個人優秀到一個程度,不需要任何導師。也沒有一個人差到一個程度,不能夠教導任何學生。師徒關係是我們一生中寶貴的福分。注意身邊我們可以學習的機會,虛心求教;也大方的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分享給別人。能繼續不斷的學習,及不斷的傳授是何等有福啊 !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心癮

Addiction

心癮
引言
報紙社會新聞版充滿了這類的報導。某人好賭成癮,而傾家盪產;或某人沉迷於毒品,以致形銷骨毀。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對某種物質或行為上癮的現象,如抽煙、喝酒、吸毒、賭博。社會大眾對上癮的事大都存著負面的印象,因為它對整個人的身體、心理、人際關係產生破壞性的作用。但是染上心癮(addiction)的人往往無法自拔,甚至變本加利,至終影響個人或親友正常的生活。而當今的社會正因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興起,商業廣告充斥各種媒體,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吸引顧客。而崇尚個人自由的文化使社會道德約束的力量減弱。現代人暴露在各種聲色誘惑的陷阱下,染上心癮的機會大為增加。本文希望藉著對心癮問題的討論、分析心癮形成的原因、並藉當今社會常見的心癮為例,希望能找出教牧可以提供幫助的途徑。
什麼是心癮
雖然社會上普遍看得到心癮對人類的不良影響,但對於心癮這個概念的定義仍是相當分歧。一般可將上癮的症狀分為物質上癮行為上癮。物質上癮是因為過量使用某種化學物質,而使生理上產生依賴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的現象。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DSM-IV),將其歸類為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如尼古丁、酒精、咖啡因,及其他精神科藥物及毒品。
精神醫學對上癮的解釋較為狹窄,只接受物質濫用為一種精神疾病(楊陽揚)。因為精神醫學看重生理證據。病人生理上必須對某種物質產生耐受性(Tolerance)才稱得上物質濫用。耐受性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使用某種物質後,需要更多的劑量以維持同樣的效果。若果劑量不變,則效果會慢慢減少,最終迫使上癮者增加劑量。以濫用藥物為例,上癮者要透過服食更多的劑量,以達至相同的解癮效果,結果毒癮漸漸加深。精神醫學尚未找到行為上癮有耐受性的證據,認為它是心理上的依賴性,將其歸類為對衝動的控制失常(Impulsive Control Disorder),不在其關心的範圍內。
相對於精神醫學的嚴謹定義,部份心理學家則持比較寬鬆的態度。認為人不只會對化學物質上癮, 行為也可以令人上癮,包括暴食症、強迫性賭博、過度上網、及極端性行為。心理學界認為有三大條件(J輝),用以判斷某些人的習慣是否達到「行為上癮」的程度:
(一) 對該行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已經成為強迫性(Compulsory)的行為;
(二) 利用該行為令身心得到滿足,並對此行為的欲望越加增強,沉溺其中;
(三) 即使知道持續作出該行為會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卻無力遏止。
所以依以上這個標準,並不是所有重覆的行為都能被稱為心癮,它的條件是行為已經有強迫性才算。生活中任何一樣事物都可以使人上癮。例如工作過度、運動過度、沉迷於讀書、喝茶、喝咖啡、下棋。判斷是否上癮不是看花多少時間在上面,或行為重覆的次數,只要沒有對此行為產生強迫性的現象,都不能歸類為心癮。此強迫性的現象就如:一旦被要求停止或減少此行為,身體會不適,心理會產生抗拒或沮喪,會想盡辦法再回到原來的行為;若再恢復原來的強度的行為,身心又可回復正常的狀況。
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通常不能截然二分。濫用藥物的人有相當大的比例有行為上癮的現象,甚至多種行為上癮(Poly-Behavioral Addiction)。既使單單物質上癮的病人也可能在心理上對使用物質產生依賴性,身心二者交織在一起。毒癮患者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無法單單醫治生理上的疾病,忽視病人心理上的問題。
教牧關懷的範圍包括各種被心癮控制,而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人。不管是物質或行為上癮,都是教會應當協助的對象。教牧輔導者對心癮的範圍認定是較為寬鬆的。不過對不同心癮的分別看待,可以幫助我們對它們有更清楚的認識,並採取不同的對策。
心癮形成的原困
上癮的現象即然分為物質和行為兩方面,我們也可以分別探討它們發生的原因。物質濫用是身體被化學物質影響,產生依賴性。一旦失去了此種物質,影響腦和中央神經系統的化學平衡,乃至影響上癮者身心的正常功能。癮頭發作起來,身心產生劇烈的痛苦,這些症狀包括緊張、頭痛、易怒、失眠等。一般要靠精神科醫師用藥物治療。由於醫藥科技的發達,如今要協助酒癮、藥癮者在生理上戒斷種種症狀的痛苦已非難事,但要幫忙他們在出院後繼續遠離酒或毒品,所憑藉的就不單是藥物了,心理和社會層面的無形治療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這正是坊間所謂戒毒中心療效無法持久的缺失所在。由此看來接觸物質濫用而染上酒癮藥癮的人背後都有心理的問題、人格的缺陷、或社會關係的失調。不去探求物質濫用者上癮的原因,光解決表面的症狀是沒有效果的。
行為上癮的原因多是因為心理的因素。患者對該行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明知道會有嚴重的後果,卻對此行為無法自拔。知道做完之後會後悔,希望不再去做,但到時到候又做。他的理智已經無法控制行為上的衝動,反映出患者的心理、或是整個人的性格出現了問題。例如一個人不停工作,工作到體力透支,都還不願意停下來,可能他對成功的期望太高,也可能是他的責任感太強烈,性格上的完美主義、或是他家庭生活不如意,透過工作去逃避問題。許多個人心理或人格上的缺陷都會導至行為上癮。
什麼樣性格的人容易染上心癮?據一項研究的報導顯示(人民網):賭博者、酒鬼和吸毒者們通常自我控制能力低,難以抑制自己情緒衝動。他們的情緒常常很消極。其表現的症狀包括神經過敏、易怒、憂慮以及自我形像低落。自我形象低加上自制力差,促使他們藉著上癮來麻醉自已,逃避現實生活的失敗。這也正符合社會常見的觀察。文化面臨解體的弱勢民族常有嚴重的酗酒問題。學業失敗的中輟生常是毒癮的受害者。
就教牧輔導的角度來看,人會沾染心癮是因人內心的罪性。聖經中有一句話:「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3~15)人心裏因罪性發動,想藉著外在的事物來滿足空虛的內心。孤獨就靠交友、網路色情、狂打手機簡訊來滿足。沒有成就感就靠著,賭博、玩電動遊戲,來找刺激。婚姻不幸福就靠拼命工作、外遇來轉移。每一種心癮都找得到背後造成的心理或社會因素。追究其根源還是人性被罪污染之後,對惡事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不解決個人罪的問題,一切治療都僅是治標而已。
教牧如何對有心癮者進行輔導
教牧輔導者如何在心理和社會層面,協助物質或行為上癮的人消除心癮?首先物質上癮者應視其上癮程度,轉介其尋求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戒勒機構。根據臺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林信男的報告,戒斷物質上癮失敗比例非常高。一個已經上癮的吸毒者想要戒毒,突然停止吸毒,或減少吸毒劑量,會產生身體不適的現象,這就是戒斷。很多想要戒毒的人為什麼會失敗,就是因為在戒斷的過程實在太痛苦了。(林信男)以教牧輔導者有限的資源,轉介是最洽當的作法。待身體上的癮頭已經充分控制後。可以與專業精神科醫師合作,對病人提供心理的輔導及社會的支持。
在對行為上癮者協談的過程,應先嘗試在認知方面評估他們是否有所偏差,然後協助加以改變。例如某些網路活動上癮者認為,認為網路交友可以滿足他與他人的交往的親密感,逃避現實社會人際關係的失敗。網路遊戲可以放鬆緊張和愉悅心情,產生勝過別人的虛幻成就感。這時候能輔導者可協助他們分析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體會到其實身陷網路,沈溺於虛幻的人際關係,滿足個人對未知的好奇心,存著將交往對象美化的幻覺。不僅浪費時間精力。更破壞自已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有些行為上癮者面對困境,容易採取合理化或逃避的態度來面對,或是對自己、他人有不合情理的期待,而容易遭受挫折,上網成為一種逃避的途徑,輔導者能從旁指出他們的盲點,思索如何建立更積極更健康的應付壓力模式。
認知的改變只是最初步的工作,案主必須願意與輔導者合作,遠離接觸導致上癮的環境,以免再度掉入癮中。也願意認真面對自已心理或社會上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社會有很多戒癮者的支持團體,如中途之家、橋屋(Bridge House)等協助戒癮者恢復正常社會生活的慈善機構。
基督徒的教牧輔導者不能忽略罪在人心控制的力量,若遇到上癮者明顯的犯罪行為。可以依照聖經的原則,用愛心指出來。與其避講罪性,僅繞著外圍打轉,不能幫助案主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弱點。不如清楚表明心癮的根源,明白說出若不靠神,沒有人能真正脫離罪的轄制,面對心癮也是一樣。保羅在羅馬書中自述:「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因為按著我裏面的意思,我是喜歡神的律;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18-24)這段經文正是染上心癮者內心真實的寫照。輔導者若以同理心,以同是罪人的立場一同禱告認罪、尋求上帝赦免,對案主的感化能力是很強的。
結論
在道德敗壞、人際疏離的現代社會,被心癮困擾而無法自由活出正常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多半是社會上不被接納的邊緣人,或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染上心癮的受害者。甚至教會之中,也有陷在罪中與心癮掙扎的基督徒。教牧面對這種問題,應視他們為福音拯救的對象。不單引導他們認識福音的真理,也提供實際愛心的行動,協助他們脫離心癮。上癮者常有被排斥的屈辱感、或失敗的自卑感,只有神的愛才能醫治。讓他們重建神兒女的自尊,脫離心癮的轄制。參考文獻
1. 楊陽揚,香港大學精神學系教授吳敏倫論性上癮,《學苑》http://www.hku.hk/undgrad/public/u0201/u02012425.html
2. J輝,性都會上癮,HKU學苑討論區,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pastoral/sexual_addiction01.html
3. 人民網,賭博為何會上癮 ,美賭徒年均輸3.2萬美元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893/3606114.html
4. 林信男,來自地獄的呼喚--談吸毒症候群http://www.pts.org.tw/~web01/body/h89.htm
5. Bridge House, New England Aftercare Ministries
http://www.westgate-church.org/missions/mission_organizations/bridge_house.htm

2005年10月1日 星期六

華國新村

華國新村遥望大屯山

華國新村
天母山下,磺溪以東,小小的村落,是我生長的故鄉。說起華國新村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地方。若說蘭雅,老一輩的人或許知道,這裏原來地勢低窪,是一片爛泥巴。所以閩南語叫這地方為「爛仔」,後改名為蘭雅。民國五十三年在這一片田野之間建立了一片公務員宿舍。一共二十八家,部分是僑務委員會、部分是國防部的員工。紅色磚牆圍繞著灰色的二層樓水泥房舍,在四周田園及溪流的圍繞下,顯得樸實而寧靜。爸爸在這裏買下了他在台灣唯一的房子。這裏是我們這一代的小孩成長的天堂,也是我夢中常常回來的家鄉。 

野孩子的天堂
村子裏有個特點,男丁特別興旺,算一算將近二十個。而女孩只有四個,大部份足不出戶。所以村子裏陽剛氣特別盛,玩的遊戲也都較為粗野。胖子阿玄是孩子頭,皖文、小真、我是其中較活躍的分子。每天一放學村子旁草原上就響起一片呼朋引伴的聲音。這聲音的誘惑力特別強,再定性的小孩子也忍不住要跑出來。早就忘了還有一大堆功課沒寫呢!一直玩到太陽下山,媽媽出來叫了,才帶著渾身臭汗,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家。

早期孩子們玩過五關、殺刀、騎馬打仗。六○年代棒球風靡時,還組了個棒球隊,向隔壁農村的小孩挑戰。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老是被三振出局,所以輪到我打擊時,對方除投手外全部坐下休息。我屢次使勁瞄準揮棒,老是打不到球。不料一個球打中我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滾,心裏卻暗自高與,終於可以上壘了。 

週末的花樣就更多了,到田裏挖番薯,烤番薯。一次荸薺田收成,我們一群小孩堆土窯烤荸薺,生起了火,把土燒紅,把大家把生荸薺往窯裏丟,再用沙土蓋上悶熟。幾分鐘後,大家擠上前去找熟荸薺吃。我年紀較小擠不過人,最後才輪到我在土堆中翻找,皇天不負苦心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顆圓圓熱熱的漏網之魚,正準備大快朵頤之時,剝開外皮才發現是一顆烤得熱呼呼的狗屎。差點放進嘴裏。 

元宵節到了,小孩子與奮得不得了,鋸竹子做火把。到了晚上,人手一支火把,沿著漆黑的小徑,到樹林中探險。口中高唱著連續劇的主題歌:「無名火、無名火」好像勇敢的獵人要去林間狩獵一樣。 新年更是瘋狂,小孩子分成兩隊,舉行師對抗。兩邊貯備充足的火力,沖天炮,大籠炮,老鼠炮,水鴛鴦。各自找到地點掩蔽,相互以炮竹攻擊。敵方炮竹用盡,竟然膽大的拾起尚未爆的我方炮竹往回丟。敵方藝高人膽大,總是算準了時間讓我們來不及再丟回去。不過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敵方在拾炮的時候一不小心炸到了手。我方樂得大聲歡呼。如果多來幾次師對抗的話,這群小孩不需要訓練也可以打仗了。 玩火是當時最危險的遊戲,小孩子在田野間四處尋找木頭、稻草、垃圾等易燃物。堆成一堆就燒起來了。有一次火燒得太高,差點燒到電線,被村子的管理員華伯伯臭罵了一頓。想起來當時真不知死活。 

忠心的華伯伯
華國新村的記憶裏少不了華伯伯,他是個退役的老兵。當初大陸淪陷時,他被拉伕到台灣。村子請他當管理員,在公用地上蓋了一間簡陋的房子當他的宿舍。房子前是村民乘涼、閒聊的地方。他平時掃水溝、倒垃圾、為村子擔任守望相助的工作。二十八家是他的老闆,事實上他的管理費是任大家隨意給的,少得可憐。他工作之餘種南瓜、茭白筍、空心菜來賣。收入比我們給的管理費還高。 

他的太太、兒子全在大陸。在台灣他也沒有再娶。他非常節省,晚上不點燈、用冷水洗澡、鬍子長了,連刮鬍刀都捨不得買,用兩個一元硬幣夾掉。還好他頭已經禿了,要不然豈不痛死。別人送給他的剩菜剩飯、他也樂意接受。有時我們這群小孩子玩得太野,打壞了他種的蔬菜,他會拉起嗓門把我們罵一頓。

有許多小孩子不尊重他,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華老二」。我被父親告誡,華伯伯是長輩,絕不以可輕視他。他非常感激爸爸媽媽對他的尊重,每天早晨就把一大把自己種的空心菜放在我家門口,連續好幾年空心菜是我家晚餐桌上必有的菜餚。

有一回聽到他坐在門口唱著以前的軍歌:「衝!衝!衝到那個烽!八路頭子完蛋了,子彈也打空。」這歌很快的就被我們小孩子學起來了,手上拿著竹竿,模仿他浙江的口音,一面唱、一面衝。

民國六十年左右,忽然草原上運來了一批廢建材,木頭、竹子堆得跟山一樣高。小孩子們非常興奮。卡車才剛走,我們就動手蓋起房子來了。起初只是用木頭搭一個小棚子,後來越來越複雜,還回到家中取來鐵鎚及鐵釘等工具。有柱子、有牆壁、有二樓、還有陽台。蓋完了全部擠在裏面開會,決議這房子是我們第二個家。大家回到家中取來了食物、漫畫書、手電筒。連晚上都窩在房子裏玩,甚至點起了蠟燭。我們的房子旁就是建材堆、緊接著就是華伯伯的房子了。他受不了我們危險的行為,大聲斥罵,趕我們回家:「你們發神經病了啊?要把自己燒死啊?」我們受了責罵,悻然離去。第二天赫然發現房子被拆了。孩子們把矛頭對準華伯伯,從此開始了無止盡的鬥爭。拆了再蓋。蓋了又被拆。最後大人出面了,禁止小孩再蓋房子,才止息了這場風波。不過小孩們從此見到華伯伯就是給個臭臉。今天回想真是幼稚,我們只想玩,而他是要保護他的房子啊!也讓我看到了人類黨同伐異的劣根性,就連小孩子也不例外。 

曲終人散 
隨著課業的加重,小孩子越來越少出來。這幫野孩子的聚會也逐漸散掉。華國新村二十八家有的舉家搬離,有的老成凋謝。在四圍高樓的環繞下,這四十年未變的村子,綣伏在都市的角落逐漸被淡忘。只剩下三戶老鄰居還住在村子裏。阿玄去做工、皖文在大學教書、小真從軍退役後在作生意、我到美國工作。

民國七十七年,出國前向華伯伯辭行,他的腳因常期浸泡在茭白筍田裏,得了嚴重的風溼,走起路來一跛一跛的。他準備永久遷回大陸老家。我勸他留個後路,大陸過不慣還可以回來。他搖搖頭說:「我在這裏過,跟在大陸過,不都一樣嗎?」按他的年齡及身體狀況,可能早己不在了。留下來的只是在孩子心中難忘的身影。 

爸爸離世後媽媽仍守著這個破房子不忍離去。在這裏她渡過了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這裏有她與爸爸親手搭的瓜棚,親手挖土建的花園。在這裏她與爸爸胼手胝足建立了這個家,養大了三個孩子,在她心中這是永遠的家。二弟、三弟常會回來吃媽媽煮的菜。老家是我們三兄弟團圓的中心。我遠在美國難得回來,有幾次我故意不通知家人,自己坐車從機場返回老家。從繁華的街道一走進破落的村子,就好像回到童年的記憶。我故意待在門口,從牆外望著燈火通明的屋內,看到媽媽仍像以前一樣的操勞家務,彷彿三個小孩還沒長大,仍在屋內玩耍。我也彷彿看到了自己青澀的成長歲月,在爸爸媽媽保護下,享受著天倫之樂。一切都沒變,仍像從前。近鄉情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我鼓起了勇氣,像個放學歸來的孩子,大聲向屋內喊出:「媽!我回來了。」

2005年9月18日 星期日

「讓高牆倒下」讀後

180px-Mother-teresa-03.jpg
牆隔開了危險與安全;隔開了自由與限制;隔開了文明與落後;隔開了財富與貧窮;隔開了高尚與卑賤;隔開了喜好與討厭;隔開了我與你。
我們辛辛苦苦築起了牆,將心愛的寶貝保護妥當,將我們不想碰的、不想見的、會讓我不愉快的,排除在外面。
有沒有想過垃圾,原都是自己家裏產生的東西。當它們不再有用的時候,就絕對不能留在家裏。清運得越遠越好,不要讓我看到、聞到、甚至想到。這些引人生厭的廢物不會憑空不見,它必然是被藏在某個大家都見不到的地方。眼不見為淨。
人呢?貧窮的、落後的、犯罪的、失智的、病重的、垂死的。我們對待他們像不像對待人間的垃圾。我們不願他們出現在我們身邊,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我們也無力解決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貧窮的就讓政府來救濟、犯罪的就把他關起來,失智的就進精神病院,病重的就進安養中心,垂死的就讓他安樂死吧。我們已經精疲力竭了,還有許多的重擔壓在肩上。你有愛心?能照顧幾個人?一個?兩個?還是交給專業人士來處理吧!專業人士,多半是見了太多大風大浪,愛心已經麻痺的人罷。我們對待這些人,像不像垃圾清運?
我無意加重社會邊緣人的家屬更多的罪咎感。因為我遇到同樣的困境,卻無能為力。為了不讓自己油盡燈枯,我學會了把視線轉移,讓心冷掉。我安慰自己,幫助需要的人,不是我一個人能做的。我以為我是誰?能改變世界嗎?能餵飽嗷嗷待哺的飢民嗎?能把工作放下來終生為窮人作義工嗎?恐拍救不了窮人,又為世上添了一個窮人。
李家同教授所寫的「讓高牆倒下」這本書描寫一個終其一生,心並未冷掉的人,德蕾莎修女。
書上的一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
「德蕾莎修女說她知道她不能解決人類中的貧困問題。這個問題,必須留給政治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慢慢地解決,可是她等不了,她知道世界上太多人過著毫無尊嚴的非人生活,她必須先照顧她們。」
她肯定各行各業在解決貧窮問題都能發揮他們的貢獻。但必須先有人跳出來,在這些病人還沒有死去之前給予最起碼人性的關懷。而不是把心關起來,把問題留給專家。
她走的是一條最難走的路。為了服務窮人,她沒有財產、沒有事業、沒有享受、沒有退休金、沒有一切足以傲人的功勳。她選擇的是一條最容易受傷的路。她的默想文中,有一句話:「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直到它受到創傷。」照顧病人是最耗心血的事。做得要死也不見果效,叫人灰心喪氣。她的一生也一定傷痕累累,與她所服事的耶穌基督一樣。當她力不能勝的時候,她想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微弱的喊出:「我渴了。」我們常以為耶穌是不會渴的。祂是天父的兒子,怎麼會在人面前表現他的軟弱呢?而祂確實軟弱無助的被掛在十字架上。有誰受的痛苦衪沒嘗過呢?有誰的困難衪不暸解呢?當德蕾莎修女親手服侍又病又髒的窮人時,那做在窮人身上的事,就好像做在耶穌的身上。她一生無私的奉獻,是對耶穌呼召的回應。
讓高牆倒下吧。柏林圍牆倒了,讓牆兩邊的兄弟伸出手相握。德蕾莎修女修道院的牆倒了,她走出清靜的修道院,觸摸了千萬個在垂死邊緣掙扎的窮人的心。神的兒子早就來到世上,要推倒人間一堵一堵高牆。你看到了牆外的世界了嗎?你心中那堵高牆是否還立在那裏呢?

2005年9月14日 星期三

流落在紐約的一夜

night-city-nyc.jpg
聽說紐約的夜生活多采多姿,我未曾領略其中奧妙。平常倒是儘量避開紐約市,交通全美最糟,停車一位難求,地鐵的髒與亂也讓人退避三舍。從不想去紐約市夜遊,不料在二○○三年的七月竟無可奈何的在紐約市晃了一個晚上。
那年太太在新澤西找到一份工作,全家從麻州搬到新澤西。我也在失業半年之後在麻州找到一份臨時的工作。我分外珍惜這工作的機會,雖然夫妻分開兩地,每週末必須來回兩地跑,我卻甘之如飴。總比回台灣工作,每年飛來飛去好多了。從麻州到新澤西單趟開車要五小時。有時遇到修路竟然花了八小時。每個週末跑實在辛苦,沒辦法,時局不好,有一口飯吃就不錯了。為了節省體力,我改坐巴士。先從公司開車到火車站,再坐火車進城、轉地鐵到波士頓南站,坐灰狗巴士到紐約總站,再轉巴士到我家附近。五點離開公司,順利的話兩點到家。中間銜接的過程相當緊湊。錯過往紐約的灰狗巴士,就要再等一小時。往新澤西的巴士也是一小時一班。錯過最後一班巴士就要等到明早六點了。轉車的過程真是像在比賽負重接力。就看著我這將近四十的中年人,抱著行李、一路喊著:「對不起、借過。」一面在車站上上下下的衝刺。為趕上最後的一班車,我在紐約車站要從地下室衝上四樓,而車站像個迷宮一樣。跑錯路了要花好大功夫才找得回來。我已經不年輕了,還要每週像小伙子一樣,跑負重接力。有時跑得心臟都要跳不動了,那段日子真不是人過的。此時回家就是我最大的動力,看看一個禮拜不見的太太,還有引頸盼望我回來的小孩。看到他們的笑容,我的疲勞全消除了。

轉車時衝來衝去,就是怕趕不上最後一班車,落得流浪街頭的命運。夜路走多了終會碰到鬼。最不願見到的事終於發生了。從波士頓出發的灰狗巴士,在進紐約時遇到大塞車,已經十二點半了還沒有駛進曼哈坦,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下一班巴士一點就要開了。而灰狗在市區裏磨蹭了近半小時才到站。只有五分鐘的時間去趕下一班車,我一躍而下,提著行李一路狂奔,還要閃避前面擋路的人,簡直就是在跑超越障礙賽。遇到樓梯兩階當一階跳。一路從地下室跳到四樓。就在爬上四樓的一刻,我遠遠的望見車子倒退,駛離車站,無論我多麼大力揮手,大聲喊叫。車子視若無睹的越駛越遠。在我憤怒、沮喪的眼光下消失在夜色之中。我跑得氣喘吁吁、一身大汗,追到的是一陣車子排出的廢氣。在周圍人同情的眼光下,我低下頭、像隻鬥敗的公雞。我不甘心的東問西問,真的是沒有車了。怎麼辦?接受現實吧,今晚恐怕要在紐約過夜了。打電話給太太好幾次都沒人接,可能睡著了。快兩點了,她帶著兩個小孩也不可能開一個半小時到紐約來接我。坐計程車?八十哩的距離可能要兩百元。住旅館?曼哈坦的旅館少說要一百五。這時才體會到窮人的悲哀。錢不是萬能,沒錢則萬萬不能。只要鈔票花得下去,馬上有又大又舒服的床。而我現在只是個臨時的合約工,麻州要付房貸、新澤西要付房租。兩百塊一晚我還花不下手。對了!去租車。打了幾個電話,半夜兩點鐘,租車店都關了。巴士總站警察在趕人了,走在紐約街頭,像個遊魂一樣找不到棲身的地方。去哪睡呢?路旁紙箱內躺著幾個流浪漢。這兒從沒看過黃種人當流浪漢的。到地鐵站吧?角落裏坐著幾個夜不歸家的黑人弟兄,瞪著我這個不速之客,似乎暗示我不要侵入他的地盤。對了,機場是個安全的地方。買張地鐵票,坐到JFK機場,到達的時候己經三點半了。確實是個好地方,乾淨、安全。途中遇到一位老先生是以色列來的觀光客。因趕不上飛機,也要在機場晃一個晚上,算是與我同病相憐。累了一個晚上,渾身臭汗。顧不得什麼尊嚴了,把行李當枕頭,在長椅上擺平睡吧!

躺在機場的一個角落。望著外面微明的天空。唉!想不到我今天會落到這個地步,流落街頭。有家真好,再破、再舊也是自已的窩。一個安安穩穩,不怕人趕的地方。不在外面睡一個晚上,還真體會不出家的可貴呢!

2005年9月11日 星期日

快速換褲子

pents.jpg
退伍已經將近二十年了,想起一些軍中的事還真是叫人難忘。那是一個縮小版的真實社會。知識分子總活在一個崇尚品味、追求成功的階層裏。少有機會接觸那些思想觀念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階層。那個不加掩飾以人整人、以力鬥力的軍隊,實無異於整個現實社會的縮影。當兵讓我親身經歷了一次這樣的環境。
偶而在壓力之下還會作夢回到了軍中,緊急集合卻找不到東西,醒來嚇了一身冷汗,好在我已經退伍了。
一件糗事,今天想起來還覺得好笑。在我十八歲受訓時,有一天要閱兵預演,部隊集合準備出發到司令台前。前陣子發下了新的制服是專為閱兵用的,我一直到部隊快出發了才發現別人都穿新的,只有我一人穿舊的。糟了顏色太突出,待會準挨罵。要不要報告值星官呢?算了,還是偷偷溜進寢室換吧!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潛入寢室,卸下了腰帶、脫下了衣服、因為來不及,皮鞋就不脫了、硬把舊褲子拉下來。皮鞋的頭大,還真不好拉。糟了!外面已經開始點名了。我把新制服套上,輪到穿褲子,麻煩來了。褲管拉到一半,穿不進去,鞋子包在褲子裏也脫不下來。不上不下,拉了半天。我急得滿頭大汗,不知如何是好。外頭排長已經點到我的號碼。
「三十六號。」
我在寢室裏扯著喉嚨大聲回答:「有!」
「三十六號。」排長聽到了聲音卻見不著人,再點我的學號。
「有!」我更大聲回答。
排長發現竟然還有人在寢室裏,就對著寢室大喊:「三十六號。」
我管不著衣衫不整。拉著半吊著的褲子就往外衝,邊跑邊答:「有!」
看著我一手拿槍、一手提褲,一拐一拐的衝進連集合場。
排長大聲怒斥:「你給我報學號!」
我雙腿發抖報:「三十六號。」
此時全連大笑,連排長也忍不住笑出來。
我滿臉通紅,立正站好,一點也不敢笑。
排長問:「跑到哪裏去了?」
我結結巴巴地回答:「報告排長,學生去換褲子。」
排長氣著說:「都要出發反攻大陸了,你還在換褲子!」
全連更笑得東倒西歪。

後來有沒有受處罰我已經忘記了。忘不了的是前面那段,一生中從來也沒有那麼快速度換褲子的經驗。


福音的異象



前言
這個禮拜美國最大的新聞就是Hurricane Katrina,這是美國這一百年來最大的天災。猛烈的暴風直撲紐奧良,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被水淹沒,五十萬的人被迫離聞家園去別處避難,二十萬的房子被淹在三公尺的水中,所有的身家財產全泡在水中。可能要八十天才能把水抽乾。身在人間天堂的美國很難想像會有這種無家可歸的情形。你能夠接受有一天你花了幾十萬買的房子,車子一夕之間全部泡湯的事發生嗎?我們享有的產業是神特別的恩典,當恩典離開了我們就落入災難之中。在這次風災中我們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踴躍捐款。也看到人性罪惡的一面,一旦警察忙於救災,壞人就出來趁火打劫。沒有食物還可以忍受幾天,在惡人橫行的地方,生命都沒有保障,真是如同人間地獄。請大家為受苦的人民代禱,使他們能早日安頓下來。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福音的重要,神能給人活下去的希望。財產失去可以賺回來,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再多財產也是枉然。

今天的題目是福音的異象。當我接到講道的任務時,我一直有個感動想到講宣道的主題。一方面是自已將會踏上短宣的工場,想鼓勵大家一起為宣教的事工代禱。另一方面,宣教是我們教會推動的長遠目標,應在教會中逐步宣傳,才能同心合意一起來做。今天講道的內容將從使徒行傳看耶穌給保羅的異象,再進一步思考我們傳福音常遇到的問題,及傳福言可以採取的實際行動。 每個主日的早晨,當我站在教堂門口,看到弟兄姊妹扶老攜幼走進教會,我心中充滿了對神的感謝。祂從四面八方招聚了我們進來,成為一家人。教會就是神的家。走進了教會就有回到家的感覺,看到家人十分親切。 大家知道我們教會是怎麼開始的嗎?上個月有一位三十年前的老會友葉正明回來。我們教會己經有三十年歷史了。我來教會才兩年多,從一些老會友的口中知道教會開始於一九七五年。當時一群基督徒留學生,無產無業,開始了每個禮拜的查經聚會。神把得救的人一批一批的帶進來。借用學校的音樂廳聚會了二十年,從沒有自己的教堂。一直夢想建立自己的堂,二○○三年夢想實現了,我們終於有了安定的聚會地方。這一切都是神的作為,若沒有福音,人不會信主,就沒有人走進教會,也就沒有今天的一切。 回想教會從無到有的經過,我真要讚美主。「主在曠野要開道路,主在沙漠要開江河。」

我們原本都不認識神,我們的祖先也都沒有機會認識神。神在一百多年前差遣了西方的宣教士,遠渡重洋將福音帶進了中國。福音在中國歷千辛萬苦逐漸傳開。近年來神又把一批批留學生帶到海外,福音在他們當中開花結果,估計將近百分之十的人受洗歸主,你我可能都是其中之一。我們當中有誰是家裏第一代信主的基督徒?也就是說不是父母親帶你信主的?請舉手。大部分都是。第一代基督徒壓力最大,但也是家中恩典的源頭。我們先信,許多我們的家人因此接觸福音,甚至後代子孫都因我們蒙福。神的作為真是奇妙。 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若不是福音的大能,我們有何才能引導人悔改歸主,讓大家每個禮拜天歡歡喜喜的走進教堂敬拜,我們不是被多采多姿的活動吸引進來的,真正吸引我們的是神的道、與神的愛。走進教會我們得到神話語的造就,屬靈生命得以成長。又能與弟兄姊妹過團契生活,經歷神的愛。如果不是聽到福音而相信主,我們不會對神的話、與神的愛有任何興趣。使我們得到改變的是福音。

教會成立的目的

我們這群得到福音好處的人首先要問的是「神啊!你把我們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教會,目的是什麼?」「你把許多恩賜賞賜給我們,是要我們如何使用?」更進一步問「神啊!我把自己一生獻給你,你要我為你做什麼?」換句話說「什麼是你賜給我的異象?」什麼是異象?異象(Vision)是神所賜下人生道路的藍圖,指引著我們一步一步把精力投注在其上。就像建堂以前,這裏原來是一片荒地。新堂的景像存在我們的腦海中。經過計劃、構思、破土、開工,三年不斷的努力,在荒地上建起美麗的教堂。這夢想就是一個異象,神把異象賜給我們,讓我們同心合意的往這目標奔跑、不致灰心。如今堂建成了,我們並不是就停在這裏。我們的異象是建立一個宣教的教會,一個完全被神使用的教會。你能想像我們教會將來的樣子嗎?我大膽的夢想,神將要大大的使用我們,許多的平信徒領袖在這裏得到造就,許多的弟兄姊妹奉獻成為傳道人,許多的宣教士從本堂被差派出去。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更熱心愛主。教會不單滿足會友身心靈的需要,這附近的老弱殘疾都能到教會來尋求扶助。我們會在福音最需要的地方植堂,使福音在遠處近處傳開。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夢想是太遙遠的空中樓閣呢?如果覺得這想法遙不可及的話,看看使徒行傳或許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鼓勵。當時的保羅在三十年內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了羅馬。今天傳福音的外在條件比起保羅當時要好多了。如果大家都覺得不可能,就不會想去做,夢想也就永遠不會實現,我們是還沒嘗試就放棄了。還是我們願意將這夢想向神來求呢?如果神許可,祂會把異象放在大家的心裏,而且越來越清楚,當大家都有一致的方向時。我們就知道這是神所賜給我們教會共同的異象。 今天我們要從使徒行傳二十六章來看什麼是神給保羅的一生的異象。進一步思想什麼是神給我們的異象。

保羅為什麼站在這裏受審?

現在我站在這裏受審,是因為指望神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這應許,我們十二個支派,晝夜切切的事奉神,都指望得著。王啊,我被猶太人控告,就是因這指望。神叫死人復活,你們為甚麼看作不可信的呢?(徒26:6-8) 經文中保羅是站在一群尊貴的人面前受審。保羅這位主所揀選的使徒,新約聖經最重要的作者,為什麼身穿囚衣、手戴鎖鍊站在官員面前受審?他到底犯了什麼罪?從使徒行傳二十一章的記戴,我們知道保羅是因傳基督的福音,被猶太人誣告而被捕。從被捕起保羅已經遭遇了四次審訊了,並找不出有什麼罪來。本來想把他放了,因為猶太人定意要殺保羅,再加上保羅上告於皇帝該撒,因此就把保羅關了兩年。新巡撫非斯都會同亞基帕王一起來重審保羅。 保羅明說自己受審不是因為作了什麼違法的事,也沒有傳佈違背律法的異端邪說。他被捕就是因為傳耶穌。而他所傳的耶穌就是猶太人歷代祖宗所盼望的彌賽亞。神所應許要來的彌賽亞的預言已應驗了。就是猶太人殺害的耶穌。祂已經復活。並要以他的血洗淨一切相信的人。保羅反問王:「這事被眾多的們徒看見,也是我親眼所見,為甚麼你們要看作不可信的呢?」 保羅原本不需要回到耶路撒冷。先知亞迦布在動身前也警告過他會被捉拿,眾人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卻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他為了向同胞見證福音的緣故,就算為主殉道也在所不惜。是什麼力量讓保羅寧可犧牲也要傳福音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今天傳福音有沒有這種拼命的精神呢?傳福音一定會有阻力,會有犧牲。大家是否願意為福音的緣故犧牲一己的利益。從聖經中的記載我們知道,保羅原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而今天卻願意為了耶穌拋下一切。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呢?讓我們來看看保羅的背景。

保羅原是個怎麼樣的人?

「我從起初在本國的民中,並在耶路撒冷,自幼為人如何,猶太人都知道。」(徒26:5)
 「從前我自己以為應當多方攻擊拿撒勒人耶穌的名,我在耶路撒冷也曾這樣行了。既從祭司長得了權柄,我就把許多聖徒囚在監裏。他們被殺,我也出名定案。在各會堂,我屢次用刑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又分外惱恨他們,甚至追逼他們,直到外邦的城邑。」(徒26:9-11)

保羅是個怎麼樣的人?血統上他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沒有一點猶太人所輕視的外邦人的血緣。宗教上他是法利賽人,一個按著最嚴緊的教規遵守的猶太教信徒。行為上他是無可指責的,不是真有有高尚的品德,還說不出這句誇口的話。熱心上他是逼迫教會的,他不只捉拿基督徒下在監裏,還屢次用刑強逼他們說褻瀆的話。不只在耶路撒冷逼迫,還跑到外國去逼迫,可見其為他的信仰熱心的程度。身份、背景、學問、品德,我們今生所羨慕的他全有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這樣一個身份好、背景好、學問好、品行好的有為青年,怎麼忽然拋下了在猶太教中的大好前程,為了基督的福音成為一個囚犯了呢?太可惜了!如果是你會選擇那一條路呢?大好前程忍心放下嗎?他過去看為寶貴的身份、地位,今日卻視作糞土;過去看自己是無可指責的義人,今日卻說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他改變的關鍵是什麼?

保羅遇見了耶穌

「那時,我領了祭司長的權柄和命令,往大馬色去。王啊,我在路上,晌午的時候,看見從天發光,比日頭還亮,四面照著我並與我同行的人。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向我說:掃羅!掃羅!為甚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我說: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徒26:12-15) 

在往大馬士革路上的遭遇改變了保羅一生的命運,也扭轉了他對耶穌的看法。當他滿心氣憤帶著人到處捉拿基督徒的時侯,天上的大光四面照著他,他雙眼一片漆黑,仆倒在地,心中充滿了疑惑與恐懼。他想知道這個把他雙眼弄瞎的大能者是誰,於是問:「主啊,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耶穌不是被釘死了嗎,竟然出現在他面前。他所宣稱要從死裏復話,竟然是真的。原本他恨惡的耶穌,竟然真的如他所說的復活了。過去熱心逼迫耶穌的門徒,以為在服事神,現在才知道完全在敵對神。過去所做的完全錯了。過去所驕傲的信念在這一次與耶穌相遇之下全部被擊碎。內心由害怕轉為懺悔,回想自己對基督徒殘酷暴行,真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從此他降服在耶穌面前,從一個熱心逼迫基督徒的兇神惡煞,一轉而成為到處傳揚基督的使徒。這一經歷在使徒行傳中提到三次,可見這事對保羅的重要性。我們無法想像若不是這經歷的衝擊,保羅如何能在人生的方向上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你或許會感到疑惑,保羅怎麼可能一次遇見耶穌就產生這麼大的改變,似乎太戲劇性了。是實上保羅的改變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意氣用事,乃是有跡可尋的。他一直是追求神的人,他熟悉舊約聖經,為律法熱心,也切切盼望先知的預言的彌賽亞來臨。只是對耶穌的認識錯誤了,錯誤的認識導引他走了一條敵對基督的路。耶穌的顯現突破了他的盲點,讓他認識到他所迫害的耶穌就正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對耶穌正確的認識是信心的根基,也是福音的中心。離開這中心無論再熱心也不能討神喜悅。 遇見耶穌是他改變的關鍵。你有沒有遇見耶穌的經歷?我不是指面對面看到耶穌,而是問你認識耶穌的前與後,自已有沒有經歷思想的改變。換句話說大家是否經歷過信仰的轉戾點?每個人信主的過程都會有思想上的鬥爭,原本熟悉的人生信念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對基督的信心。轉變的過程相當辛苦,一旦下定決心,思想就豁然開朗。我們的思想及生命上的轉變是信仰活生生的見證。

保羅蒙主差遣

當保羅知道在面前的是他晝夜敵對的耶穌,心中又驚恐又悔恨。以他過去的惡跡惡行,這回落在耶穌的手裏,不知要受到怎麼樣的處置。在二十二章的記載中他膽戰心驚地再問:「主啊,我當做甚麼?」耶穌並沒有任何責罵,反將福音的使命交托給他。下面的經文就是保羅所領受的異象: 『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18) 保羅的歸信與受差遣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有時候會有個誤解,傳福音是要靈命成熟才能開始。這裏明顯不是如此。保羅一得救就被交付使命去傳福音。主耶穌向保羅顯現為要得到保羅,叫他向世人見證基督的復活。這使命異常艱難,在敵對福音的環境中,甚至要付上生命的代價。主深知保羅的背景,他是生於外邦的猶太人、具有深厚的聖經知識、和對神的熱心。保羅的素質正適合成為一個向外邦人宣道的使徒。主也預見他傳道的過程必會遭遇多人反對,應許必會救他脫離百姓與外邦人的傷害,會保護他到底。十八節經文,保羅的異象包含三個要點:1)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2)要叫他們從黑暗中歸向光明,3)因信得蒙赦罪。
1. 從來聽到去傳:這節經文中,連續出現了許多他們,這他們到底指誰?是指未信的人。未信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他們都是神所造的,都有神的形象。也都是神所愛的,神願意他們脫離死亡,免去沉淪。他們就是神要拯救的對象。我們對他們的得救有責任。我們對未信人傳福音的態度常是叫他們來聽。教會的門永遠大開,凡是相信的都可以進來。這裏卻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主叫我們去傳。進到未信的人群中,以生命、話語見證主的名。來聽的策略較為被動,如同岸邊釣魚。去傳的策略則較主動,如同漁船出海捕魚。未信的人中,有的從未聽過福音,對走進教會天生有一層心理障礙。來聽的策略對這群人是不起作用的。若不是主動出擊,他們大概難有機會聽聞福音。我在信主之前,多次經過教堂,聽到美妙的詩歌,深受吸引。但卻不敢走進教堂大門一步,只覺得那裏不是屬於我的地方。後來認識基督徒朋友,被邀請參加聚會,才知道教會的門是為每一個人開的。信主之後真後悔沒有早一點認識神,多走不少冤枉路。早一點有人來向我傳福音那該多好。去傳可能會碰釘子,但也可能多找回幾隻像我一樣迷失的羊。

2. 救人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十八節的經文:「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有一位牧師John Piper,家中來了一位朋友,是個眼盲之人。牧師招待客人住在樓下,自己則住在樓上。半夜聽到東西碰撞的聲音,於是下樓察看。樓下一片漆黑,但聲音卻從廁所中傳出來。他不知是小偷,還是他朋友在裏面。他叫他朋友的名字,是她沒錯。他提醒朋友,把燈打開,不要一個人在廁所裏黑漆漆的。話才出口就知道說錯了。朋友根本看不見,開燈關燈對她來講都是一樣的。未信者的景況就如同眼盲之人,習慣於黑暗而不知光明世界的景況。罪惡的事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若不能眼睛得開,重見光明,無法發現自己所犯的罪。當我們還陷在罪中的時,世界的神把我們的心眼弄瞎了,看不見神的榮光,不把神當神。以弗所書第二章二、三節形容這種景況:「那時,你們在其中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不是我們喜歡如比,乃是不得不然。在撒但的權勢下,被罪轄制,想要脫離卻無能為力。當我們認識了耶穌,祂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景況,在神的光照之下,我們的心思、行為實在是污穢不堪。當我們願意打開心門接受耶穌,祂就住在我們裏面,我們從此不在黑暗中行,乃是進入愛子光明的國度。不只罪得赦免,我們的地位也改變了,從前在撒但的權下,被罪捆綁,想要不犯罪都不行。現今得到自由,進入神的國度,靠著聖靈的能力拒絕罪惡的引誘,擺脫纏繞著我們的罪。

3. 罪得赦免:經文中說:「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罪得赦免的唯一途徑就是信耶穌。「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基督的救贖之功已經完成了,人唯有憑著信才能得到這恩典。這些話我們都太熟悉了,以致不再去思考其中的意義。赦罪對一個人的得救有什麼重要性?許多人在未信主前最大的困難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信耶穌可以,為什麼要叫我認罪呢?在他的心裏認罪就像認輸一樣。大丈夫做事敢做敢當,寧死也不要叫我低頭。犯了罪先是否認,再是遮掩。主耶穌為我們付出了贖罪的代價,洗清了人的罪。一個不願認罪的人,能夠得到赦罪之恩嗎?不可能的。我有一個失敗的經歷,讓我對認罪有深刻的體認。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一天一位新生請我開車帶他去買衣服,我載著他,退車的時候沒有注意,碰到了別人的車。新生說了一句,糟了快跑。我心裏也直覺想要脫離現場。當我開走了之後,心裏一直不得平安,腦裏想的是車主見到車子受損之後惱怒的表情。我嘗試為自己找理由,我是一個窮學生,沒有錢賠他。況且我今天出來是服務新生,是做好事。聖靈沒有放過我,心中的不安沒有消失。我想逃避,但躲得了人,躲得了神嗎?我是一個基督徒,神會就這樣放過我嗎?我向神認罪,聖靈感動我回去為這件事負責。我回去現場時對方車已經開走。我記得車的顏色形號,就在校園內到處找這部車。幾天下來無法找到,我就走進警察局自首,留下備案,人、事、時、地、我的地址電話,若車主找我,我願賠償也的損失。警察原以為我的車被撞,原來我是來自首。有任何事發生他會通知我。我從警察局出來,心中好像一塊大石頭放下來。被罪糾纏是無比的痛苦,罪得赦免的自由是無法形容的。否認、遮掩無法使我們脫離,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人而是神。不是躲避自己的良心或別人的指責就解脫了。犯了罪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的面對神,承認它,放下它,彌補它。用不著背著它一輩子,最後還是要回到神面前,面對審判。從黑暗中歸向光明的聖徒,千萬不要輕忽認罪的功夫,讓神赦免我們、洗淨我們。 看到上面保羅所領受的異象,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罪人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又因信主得蒙赦罪。可知道神在福音工作上所要完成的事是何等大,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使命是何等重要。這重責大任加在保羅身上,他真的能照著做嗎?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見證

保羅這樣分訴,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保羅說: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王也曉得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膽直言,我深信這些事沒有一件向王隱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裏做的。亞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是信的。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少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保羅說:無論是少勸是多勸,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鍊。(徒26:24-29)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雖然是個戴鎖鍊的囚犯,被准許為自己的案件分訴。但他所陳述的內容完全不像為自已冤曲辯護,反而像是他個人得救及蒙召的見證。而他說話的態度絲毫不以自己的囚犯的身分自卑,因他知道自己是主所呼召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不但不以福音為恥,反而抓住每一個分訴的機會,向在座一切聽審的尊貴人,見證基督的福音。他一生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見證。周圍的人或許比他尊貴,但在福音的光照之下,都是未得救的罪人,他要把握任何機會傳揚福音。 他知道亞基帕王身為猶太地的王,相信先知的預言。他向王挑戰,先知的預言已應驗在耶穌身上,你為何不信呢?他甚至大膽說出「我知道你是信的。」從這裏看到保羅對傳福音火熱的心、與積極的態度。他不在乎聽眾的反應是敵對或輕視,因他深知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他只管傳,神必然會動工。差他傳福音的是復活的基督,這天上來的異象成為他一生奮鬥的目標。為不違背這天上來的異象,他甘冒被猶太人打死的危險,回到耶路撒冷。為了要將福帶到羅馬,他在監獄中多年,忍受一切的羞辱。傳福音是神給他的異象,他要為這異象堅持到底,將來好向主交賬。所以他能問心無愧地說出:「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傳福音常見的問題
讀了這段故事,知道了為主傳福音是保羅一生的異象。我自問這傳福音的異象是只給保羅的還是也給我的?傳福音的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旦輪到自己上陣了,才發現不是那麼容易。常見到一些問題,阻礙了我們的行動:
 1. 每個人都該傳福音嗎?保羅領受耶穌的差遣作外邦人的使徒,我是誰?神會用我嗎?是的,大使命是賜給每一個基督徒的。我們的或許內向,或許不善言詞,但都被交付傳福音的使命。「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12)宣揚神美德的使命是給每一個神國子民的,不是給少數口才好的人。這是首先要突破的觀念。
2. 我不知道應該傳什麼?有的人有心傳福音,但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可以好好想想自己是如何信主的。每一個人得救的過程都是一段獨特的故事。不見得像保羅那樣戲劇性,但卻是最直接的親身經歷。「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保羅無論在那裏,都講他的得救經歷。如果今天有人來問你為什麼信耶穌?給你十分鐘講見證,你準備好了沒有?要好好的思考,把自己信主的過程記下來,也要熟記最基本的福音內容。什麼是福音的主要內容?保羅曾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基督的十字架永遠是福音的中心。請記住感動人的不是你的口才,乃是福音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 我膽子太小、不敢傳,怎麼辦?我曾立下心願獻自己一生為主所用。然而有太多時侯我仍羞於在人面前傳福音,擔心被人拒絕。好像心裏先有一層障礙,以為說出福音會被別人排斥。我相信也有很多與我有相似個性的人,臉皮薄,碰了個釘子就覺得很沒面子。有太多好機會白白喪失了,當中一定也有許多有心接受主的人。多麼可惜啊!有一次傳福音的經歷給我很大的鼓勵。二○○二年冬天,我正失業在家找工作的時候,教會的長老邀我出去探訪慕道友。以前我曾以工作忙為由推辭了幾次。長老說:「以前你很忙,現在你失業正好有時間來陪我探訪。」我找不出理由拒絕,但心裏不是很爽快,暗想:「為什麼失業的人就得去探訪,我心情不好啊。有工作的人才該去。」時間到了,心不甘情不願的陪著長老上路了。進了慕道友家門口,長老是廣東人,國語不太靈光,才寒暄幾句就把重責大任丟給我了:「現在請漢生來分享他的見證。」我突然接招,還沒回過神就看著兩對眼睛睜著大大的瞪著我。我只好硬著頭皮說了。開始敘述我得救的經過,再切入福音的內容。還好六年前接受過三元福音佈道法的訓練,還依稀記得其中內容。對方很注意的聽,並未提出問題。當佈道接近尾聲,我的心情也緊張了起來,因為這是呼召的時刻了。我鼓起勇氣問他:「我剛才所說的你都明白嗎?」他點頭。我再問:「你願不願接受耶穌成為你的救主,讓祂洗清你的罪。」他遲疑了一會說:「我很願意接受耶穌,但我太太出差不在,我希望能經過他的同意後,再告訴你我的決定。」我也不再堅持,仍與他一起禱告,為他一家祝福。我告訴他我正在找工作,他安慰我,並說他的工作也不太穩。彼此鼓勵,感覺相當溫暖。當天離開回家路上,我心裏充滿了感恩,神竟然願意用我,一個膽小之人,為祂福音的使者。我空空的出來,卻是飽飽的回去,神真是奇妙。一個月後,他夫婦倆同時受洗,並開始在團契帶查經,是對非常追求的基督徒。神的作為真是奇妙,超過我的小信。神也藉著這件事教導我,不以福音為恥。我願學保羅,常常把主給我的異象放在眼前,常提醒自己,務要傳道,不可灰心。抓住機會,見證主的名。

我能做什麼?

當澄清了這些問題之後。接下來我們或許會跟保羅一樣問:「我能做些什麼呢?」
 1. 以傳福音為一生的異象:福音的異象來自於神,是主親自交托給我們的使命。若是出自一己的熱心、或外加的責任,必然不能持久。保羅能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持傳道,天上來的異象是他一生的指引。我們當求神把這異象放在我們心裏。我們也願意接受挑戰,不要推辭。三年前教會的退休會請到邊雲波弟兄來到我們這裏。他是四○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在大專學生團契獻身服事主。在那動亂的時代,人人都求保全生命財產。他卻選擇走到雲南向邊疆少數民族傳福音。臨行前寫下了一首長詩「獻給無名的傳道人——我的弟兄」這首詩傳頌於海內外,鼓舞了許多受苦的基督徒。我曾聽到他在雲南傳道的見證。有一次要離開一個山村,去別的地方傳道,一個弟兄送他走到山坡,仍然依依不捨;邊弟兄不斷住回揮手,叫他可以回去了,他卻不斷再揮手過來,叫他你要回來啊!一路就這麼揮過來揮過去。無論走得多遠,一回頭就看到那雙揮動的手。一個落後偏僻的地方,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對福音卻是何等渴慕。那種單純渴望聽到福音之心,用最單純的行動表達出來。這個景象深刻的印在邊弟兄的心裏,成為他一生的異象。「要再回來啊,我們要再聽神的福音」神的福音在缺乏之人的心裏是何等的寶貴,他們的靈魂在神的眼裏是何等的重要。邊弟兄五十多年來仍沒有忘記他的異象,現在仍在各處傳道。他上次來我們這裏,最後一天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深深撼動我的心。就是他覺得自己來日不多,但福音的棒子卻看不到接棒的人。他大聲疾呼,擔心福音的使命「後繼無人」。我心裏有很深的感觸,這福音已經傳了二千年了,現在到了我們的身上,可能就此衰落下去嗎?你與我豈不是後繼之人嗎?願我們每一個都能接下主所傳給我們福音的異象。

2. 口傳身傳:傳福音不是推銷商品,也不是背一套台詞。慕道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不但聽你講,也在看你怎麼做。我們每日的生活是不是真的照主的命令做,表現出我們的生命是否真被信心改變了。講一套做一套,一下子就被看穿了。傳福音的人不單是向著別人傳,同也是對著自己的內心說。如果說的話連自己的良心都在搖頭的話,不可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我常問自已「這樣的生活像一個為主傳福音的人嗎?」若有沒認清的罪,就馬上到主面前悔改。主是信實的,祂必赦免你的罪,洗淨你一切的不義。在主的面前認罪,比到屬靈戰場上敗陣下來,被魔鬼嗤笑好多了。

3. 宣教從近處開始直到地極:主耶穌在升天前頒佈的福音使命:「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福音是從身邊的居民傳起,再擴大到遠處。同文化再擴大叫近文化及異文化。本地宣道放下,只做外地宣道是好高騖遠。等到本地的人都信主了再做外地同樣不對。按這個想法福音到今天還沒有出耶路撒冷,中國人到今天都還沒有宣教士進來傳福音。宣道工作是一件花錢、花時間、花人力的事。但放棄了宣道,教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了,也難逃衰亡的命運。新派的教會是不宣道的,因它尊重每一個人原有的信仰,整個教會失了神的同在,沒有一點生命力。安提阿教會順服聖靈的感動,差派保羅、巴拿巴出去宣道。它是一間有宣教異象的教會。求神賜給我們一顆宣教的心,如保羅一樣把握每一個機會,向近處的人傳福音。也願意接受裝備,等候主的差遣,去遠處宣道。

結論
回顧教會兩千年的歷史。多少聖徒奉獻一生,完成主所托付的使命。保羅為了福音的異象,帶著鎖鍊走向斷頭台。記得主耶穌的話:「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你們不用怕他。」羅馬人殺了保羅。福音反在羅馬帝國大大與旺。保羅的話猶在風中迴響:「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 宣教士戴德生,領受神的異象向中國人宣道,拋下了自己的家鄉,為中國擺上了他一生,最後全家埋骨在中國。他的玄孫仍在中國宣道。他的話留在我們心中:「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非因中國,乃因基督!」 邊雲波弟兄代表著的戰亂的時代為主受苦的傳道人,他為了主給他的異象放下了享受,走向宣道之路。他們的榜樣激勵了所有受苦的基督徒。他的詩歌依然在傳唱:「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 保羅有異象,戴德生有異象,邊雲波有異象。親愛的弟兄姊妹!你與我的異象是什麼呢?願不願意把傳福音當成我們一生的異象,不但用口傳,也真的用行為活出來,好好裝備自己,在近處遠處為主作見證。願有一天我們能說出這句話「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生化戰士(Bionicle)

wilson001.jpg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百片混雜在一起的Lego,不知從何玩起。我一怒之下規定兒子不准再買Lego。

太太勸我,許多與他同年齡的小朋友都在玩,連三歲的小朋友都會玩,他看到別人都有而他沒有的時侯,一定會吵著要買的。我不為所動,為什麼要學別人趕流行。一年前朋友送了一個Lego機器人,他非常著迷,每次到店就吵著要買。

今年外公、外婆來玩特別買了兩組生化戰士(Bionicle)給他。他拿到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的打開,一個人翻著說明書就開始組合起來了。第一天做完了較簡單的一個,接下來就做較難的一個。三、四個小時就看到他坐在地板上,興致勃勃的組合他的玩具。我沒去理他,對他真的能做出來沒有抱太大希望。後來他終於來找我了,一根釘子找不到,無法完成。我仔細檢查他做的玩具,大體上都是正確的,只是一根釘子用錯了地方,所以手上的武器無法活動。我花了好多功夫把錯誤的地方找出來,幫他修理好。一方面驚訝Lego設計了這麼好玩的玩具,照著說明書一步一步做,就可以把近百片的零件組合成四肢都能活動的機器人。一方面也高與兒子的耐心,要看明白說明書的內容,並把一片一片的細碎的零件拼湊起來,不亞於組裝傢俱或機械,是個空間及推理能力很好的訓練。我對Lego玩具的成見改觀了,求知不見得要捧著書本一字一句的讀。技能上的動手嘗試反而是種很好的訓練。我應該因勢利導,順著兒子的與趣給他更多的挑戰。

當他指著廣告上的生化戰士,要我再買的時候,我不再拒絕他了。而是給他一個考題,如果不看說明書你能組合起來,我就給你再買一個。兒子開始努力嘗試去嬴得他的生化戰士了。說真的,沒有說明書,連我自已都沒把握組得起來。

2005年9月9日 星期五

沒完成的作品

RobinLeddyGiustina-Painter\'.jpg
藝術創作很難評論好壞,因其中有太多主觀的成份。以圖畫為例,在創作的過程中,作者將心中美感以圖像、顏色表達在作品中。觀賞者從畫作中反向解讀背後的靈感。這不同於數學中的編碼與解碼,必須尊循一共通的程序。藝術的欣賞留給觀賞者很大的空間,可以自由的發揮想像力,甚至超出了作者原來創作的本意。所以觀賞並非被動的接受,實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好的作品能激發人的想像,突破原有熟悉的生活陳規,昇華人追求真善美的情操。所以常以原創性來評價藝術品的好壞。若為投眾人所好,想迎合大眾的口味,千篇一律的重覆已有的作風,或模仿別人的畫風,失去自已的創意,在行家的眼裏並無多大價值。

上帝造人也是一項精心獨特的創作。祂精心設計,匠心獨運,才造了一個特別的你。為什麼不千篇一律都是大美人或大帥哥,因為重覆不是創造的原意。上帝非常珍惜他親手造的你,不是無意中從泥土裏甩出來的,也不是一個模子大量製造的。乃是祂精雕細琢的傑作。因為你是他的傑作,你的形體、思維都具有祂的形象。祂非常欣賞你、也在乎你。

在我高一時畫了一幅圖畫,掛在美術館的畫廊裏展覽。一天我興沖沖的跑去看自己的畫,有兩位同學比我先站在畫前,不知道我就站在他身後。其中一位發表他的看法:「這幅是全部展出作品最差的一幅,真不該掛在這裏。」他旁邊的同學看見我在後面,一臉尷尬,拉著他的衣服,暗示他不要再講了。他回頭望了我一眼,一面走開,一面繼續說:「我說的是實話,不想聽的人可以不用聽。」這句實話給我的自信心好大的打擊。一幅圖畫而已嘛,何必在乎呢?不,作品是作者內心創作的外在表現,代表作者,批評畫作就是批評作者。我不可能無動於衷的。親愛的上帝作品們,你愛自己嗎?你曾討厭自已嗎?你可曾想到上帝在背後會難過的。作品可能並不差,只是觀賞者的水平不夠,看不出好在哪裏。

凡曾經投入心血的作品,必成為生命中珍貴的財產。你是上帝心中的寶貝,是祂的一幅傑作,只是還沒有完成。好好珍惜你自已,讓上帝的手繼續在你身上雕琢,期待看到一幅精心之作完成在你身上,此時你將看到上帝在天上滿意的笑容。

2005年9月3日 星期六

爸爸的面子

family2002006.jpg

上班中間接到電話,是女兒的小學護士。語氣充滿了不耐「劉先生!Karina 不太好。請你來帶他回家。」「好!我馬上到。」我知道護士的電話就是聖旨,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放下手邊的工作,和老闆告假。驅車直奔學校。沿路向神禱告:「神啊!求你讓Karina不要再給我惹麻煩了。」
她從小到大麻煩惹得夠多了。小兒神經科醫師診斷她是PDD-NOS,一種輕微的自閉。三歲起進入特教班,接受語言治療,職能治療,大肌肉、小肌肉的運動治療。周圍的朋友看不出她有什麼問題,說:「你女兒很正常,很可愛啊!」作父母的才知道其中的甘苦,她從小就愛對著自己說話。卻總是避開人的眼光,不與人說話。我故意瞪著她雙眼,她目光馬上轉開。再加上她的皮膚過敏,遇到不順利的事就猛抓自己的手。抓得皮破血流,慘不忍睹。我太太最受不了的就是這一點,每次看到他抓得滿手流湯,就忍不住對她大聲喝止。她的脾氣也是夠強的了,就大聲的哭,哭得我心煩意亂,什麼都做不了。每吵一次非一小時停不下來。今天不知道又會鬧多久?
學校到了,我趕緊衝進護士辦公室。她一臉倦容,指著床上的女兒,已經哭到睡著了。我喚她起來。一褲子都是髒的,空氣中充滿了異味。護士告訴我:「我沒幫她換褲子,回到家裏放進洗澡缸裏換比較方便。」我點頭謝謝她,拉著女兒想快回家換衣服。女兒又回復到剛才的情緒,哭鬧著要坐校車。我安撫她,校車已經開走了,坐爸爸的車回家。她的脾氣固執,不可理喻。就在學校的走廊上大聲哭起來了。六歲的小孩像個兩歲的嬰兒一樣,絲毫不顧我的面子。上百個同學,各色人種,來來往往,向我們這對父女行注目禮。我已經失去了耐心,閉上了口,面無表情,使勁拉著她的手,要把她拉上車。又不敢太用力,眾目睽睽之下,怕惹了虐待兒童的非議。她拼命抗拒,乾脆站在原地不動了。拉扯之下,大便從她的褲子流到鞋子再掉落在校門口的地上。我壓下心中的怒火,從口袋裏找出兩張紙,將地上清理乾淨。已經顧不得什麼面子了。女兒是自己生的,我不幫她誰幫呢?難道放她在這自生自滅嗎?我很看重我的面子,當面子丟盡了也就無所謂了,剩下的就只是無助的女兒。她也有她的獨特個性,也有她卑微的自尊,只不過與我的認識不一樣罷了。她不懂得在公眾場合為爸爸顧全面子。她想的只是她趕不上每天坐的校車,她不願被爸爸這樣子拉回家。我生起一股憐憫的心,不再強迫她。走吧!回家吧!兩個沒面子的人。
太太下班後,聽了我敘述這事,心中擔憂:「我們要有心裏準備,Karina長大可能嫁不掉,要跟我們一輩子。我們離開了誰照顧她。」說著就傷心的流下淚。我安慰她:「我們女兒真的這麼差嗎?不會的,我會想盡辦法把她嫁掉,就算賠本也要把她嫁掉。」一個丟盡面子的爸爸是不會在乎面子的。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爸爸的遊戲

12182002_edited.jpg

望著這張照片,三年前的往事又回到我腦海中,那是我人生的低谷。雖已出來了,記憶卻仍深刻。這是女兒與兒子二○○二年冬天的照片,天真活潑,不知爸爸正面對失業的壓力。吵著要與我搶電腦打電玩,而我則霸佔著電腦緊張的在網上找工作。事實上那有這麼多工作可找。履歷表能發的全發過了,連沾上一點邊的也硬著頭皮發去了。實在該讓給他們打電玩。賺錢不就是為了他們倆快樂嗎?
兩個月了,連一個面談也沒有。坐吃山空,不知還能撐多久?歸去來兮,美國不要我,我回台灣去,總不能空空的留在這等吧?夜裏,大家都睡了。我獨自站在窗前望著窗外。一片潻黑,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連一點光都沒有,讓我至少看到一點影子吧!
多出了許多時間,帶女兒、兒子上圖書館。車子太太開走了,回頭再來接我們。忘了今天是聖誕長假的前一天提早兩小時關門,我帶著兩個小孩站立在冷風中等太太來接。沒有手機無法與太太連絡。兩個小孩凍得直發抖。沒有健康保險,可不能病了。我就一手抱一個在圖書館外的長廊跑來跑去,這樣或許暖一點。兩個小孩也夠重的了,跑不到兩圈,氣喘如牛。抱在手上的小孩歪歪倒倒的,快要掉下來。兩個小孩可樂了,沒玩過這麼好玩的遊戲,笑著說:「再跑、再跑!」我心想若回台灣做事,太太小孩留下來,以後要好久才能回美國與你們再玩一次。好!為了你們高興,我就更使勁的跑。長廊上就看到三個人口中吐出的白煙。當然這個老頑童爸爸是吐得最多的了。換來的是一陣樂不可支的笑聲。
半年後我們賣了麻州的房子,住進了新澤西的公寓。太太與我也分別找到了工作。三年前的記憶不都是痛苦,孩子的笑聲與我的苦中作樂,回想起來竟也是這麼甜蜜。
我指著相片,說著往事,問兒子、女兒還記得嗎?他們同聲說:「記得!」他們小腦袋中記得的是,爸爸一手一個、氣喘如牛的抱著他們跑,這好玩的遊戲。他們不知道的是那時候我的心情罷!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