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與基督同死同活

baptism.jpg
羅馬書 第6章
這段經文是受洗之前最常聽見的勉勵。讀經時,回想到自己信主、受洗的經過。如果我們把「與基督同死同活」當成教條,就永遠不能領受這教導的豐富。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掛在嘴邊,而是讓我們活的。真正照著主的教訓活過,必然能領受豐盛的生命、與永生的平安。


不可仍在罪中
「1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 2 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3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 」(羅6:1~3)

第六章一開頭保羅就在處理因信稱義可能遭遇的反對。有人質疑信而得救的恩典太廉價。如果只要靠信心就可得到神赦罪的恩典,人可能濫用神的恩典,故意犯罪。行為若仍在敗壞當中,那被神稱為義豈不是自欺欺人。這種想法是對「因信稱義」的誤用。針對可能產生的誤解,保羅提出澄清:「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6:1~3)保羅斬釘截鐵地回答,被神稱義的信徒,斷然不可仗著罪得赦免而繼續犯罪。稱義的人不只是地位改變,整個生命也必須因神的能力而轉換一新。如果仍在罪中繼續犯罪,好叫主的恩典顯多。這種作法是與受洗歸主的本意完全牴觸的。

信徒受洗時浸入水中的意義,是表明決心把犯罪的肉體釘死在十字架,與主同死。保羅提醒我們難道忘記了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已死的肉體怎麼可以繼續活在罪中呢?因為受洗歸主的人是表示連接生命的源頭已改變。過去我們的生命是連在罪的權勢,如今這關係已經斷絕了,就如同在罪上已經死了一樣。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然活在過去那種被罪轄制的生活裏呢?「過去種種仿如昨日死,今後種種仿如今日生。」歸信基督就是這生死的界線。

與基督同死同活
「4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 5 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 6 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 7 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 8 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 9 因為知道基督既從死裡復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 10 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著。 11 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4~11)

洗禮的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與基督同死同活。我們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讓自己過去舊有的生命,與基督一同釘死、一同埋葬。是向舊有的生命的一個告別,不再與舊我的一切敗壞的習慣、心思意念有所牽連。

不但在死的形狀上與基督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我從受洗的水中出來,好比嬰孩重新從母腹出生。這新的生命是與基督相連的,有祂復活的能力在這新生命裏面。這裏所說的與主同死同活,不僅只是象徵上的意義。乃是在日常生活上與我們切實相關的。如果受洗所象徵的「與主同死同活」不能被活出來,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以下我們繼續看「與主同死同活」與生活上成聖有何關聯。

此處保羅提到兩個力量在吸引我們,一個是罪的勢力,另一個是屬神的力量。我們在兩個權力中掙扎,原本我們是被罪控制的,不由自主的被罪吸引去犯罪。當我們信靠耶穌,重生得救了之後。喜愛犯罪的本性已經與耶穌一同被釘死。死的人不再有反應,重生的基督徒也不再被罪的權勢所控制。他向著罪如同已死,不為所動。向著神卻是從死裏活過來,如同耶穌從死裏復活一樣。

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大能不是個理論,是每一位基督徒能夠真實經歷的能力。因為聖靈住在我們心裏,成為我們的保惠師,與幫助者。在我們拒絕罪惡引誘、和抵擋撒但攻擊時,成為我們心中力量的泉源。

作義的奴僕、不作罪的奴僕
「 12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 13 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 14 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15 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 16 豈不曉得你們獻上自己作奴僕,順從誰,就作誰的奴僕嗎?或作罪的奴僕,以致於死;或作順命的奴僕,以致成義。 17 感謝神!因為你們從前雖然作罪的奴僕,現今卻從心裡順服了所傳給你們道理的模範。 18 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

保羅在這裏描述屬靈爭戰的戰場,就在每個人心中。罪與聖靈兩股力量在爭奪我們心中的主導權。我們是將自己的肢體當作不義的器具獻給罪;還是要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按著這樣的理解,保羅就回答前面所問的一個問題:「在恩典中的人可否繼續犯罪嗎?」、「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羅6:15)成聖的生活,是所有接受主恩典的人所必須追求的。保羅對試圖逃避成聖之路的投機者,提出清楚的警告。我們只能有一位主人,不是順服神,就是順服撒但。不是作義的奴僕、就是作罪的奴僕。

信主的人與過去不信之時最大的差別,就是生命的主權發生了轉移。過去犯罪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會良心不安。過去對世界的利益斤斤計較,現在為了主可將財富視為糞土。主權的改變更影響了我們的人生觀,我們願意聽從主的命令,追求活出成聖的生命。

成聖的結局
「 我因你們肉體的軟弱,就照人的常話對你們說。你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以至於不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羅6:19)

「因為你們作罪之奴僕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你們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當日有甚麼果子呢?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裏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6:21)

作義的奴僕具體的表現就是追求成聖的生命,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乃是基督徒必然要追求的方向。那作義的奴僕、和作罪的奴僕在生命的結局有什麼差別呢?從
上面19及21節兩個句子就可以看出來,這兩句結構相同,都是將得救之前後的對比,也都提到得救的人應結出成聖的果子。下面以條列的方式來比較得救前後的差別:
1. 19節將肢體獻給誰作奴僕:得救之前(從前)是獻給不潔不法;得救之後(現今)是獻給義。
2. 以至於如何:從前是以至於不法;現今是以至於成聖。
3. 21節作了誰的奴僕:從前是罪之奴僕;現今作了神的奴僕。
4. 對罪的狀態:從前不被義約束;現今從罪裏得了釋放。
5. 結出的果子:從前結出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現今結出成聖的果子。
6. 結局:從前是死;現今是永生。

信主得救的前後確實有很大的差別。雖然我還是我,生命的主權、與人生的方向是完全不一樣了。第19節中說,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此處的「不潔不法」與「義」是反義詞,與21節的「罪」與「神」相對照,分別代表管制人的兩種勢力。過去順服不潔不法的轄制,就產生出不法的行為。現今順服義的管制,就能過成聖的生活。生命的主權的轉變導致完全不同的人生結局。

成聖不是個企求不到的理想,而是信徒每日追求的目標。信主之後我們就是順服神的標準過主活,神的心意就是要我們行為上脫離罪惡,與神公義、聖潔的性情有分。這標準雖高,但我們不是靠著一己的力量而行,乃是順服聖靈的管制、從聖靈那裏支取活出聖潔行為的力量。雖然必須經過艱難的路徑,但我們不是孤單獨行,聖靈保惠師,每日與我們同在。雖然我們會跌倒,但神是看我們的動機,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神也應許我們,走這條成聖的道路絕不會白費功夫,必然要結出成聖的果子,得到天上永遠的獎賞。弟兄姊妹不要退縮,讓我們一起走上去。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向家人傳福音

father son.jpg
神學作業中,要求寫一篇心中最傷痛的事。我想了好久,好像過去的經驗中都沒什麽太多的傷痛。唯一有一件事是我心中很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在父親有生之年帶他信主,而今卻再也沒有機會了,這是我最虧欠的事。我曾為我父親信主禱告多年,但沒能得到應允,這是我心中許久的困惑。或許有一天到了主面前,我才能明白。
我是家中第一個信主的,小時候我爸爸也曾帶我去聽福音,但是他一直沒信。我試了很多次與他談福音,每次都停在拜祖宗的問題就講不下去了。

我爸爸是個非常傳統的知識分子,放棄拜祖宗的傳統在他眼中是個數典忘祖的事。我能做的就是加倍孝順他,讓他知道基督徒絕對沒有忘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我講個 人的見證時他還願意聽,一談到獨一真神的觀念,馬上就會格格不入。傳統多神的信仰對他們世界觀的影響太深了。不管氣功,民間信仰,或傳統宗教都還容易打進 他的心裏,因爲他們所傳的還是以自我爲中心的信仰,可以對身體有好處,可以修身養性,使人生更美好。而基督的信仰的基本要點就是承認自己的罪,悔改接受耶 稣的救恩。這一關就讓許多人過不去。

隨著年齡增長,更能體會父母的心意。以前父子幾乎不太說話,出國後反而是我與他溝通較多的時候。在海外的十八年,用電話,書信來談福音。好不容易建立了父 親對我的信任。他對基督徒的印象也有所改變。每一次回台,我都想好好跟他談福音,每一次遇到了挫折,就想下次吧。隨著他年齡增大,我的心也越來越急迫。每 年三週的假期,全用在回台三次傳福音。

時間是不等人的,我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終於永遠的失去了挽回爸爸的可能。當爸爸心臟病突發病逝的消息傳來,我整個人呆掉。我的心裏的難過不是爸爸離世,而是天上地下我真的永遠見不到他了。很長的時間我的心是麻木的。多次的禱告問神,我父親現在在哪裏?一片茫然。

我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是否想到我,我很肯定一定會有的,我是他最親的兒子。但是我不確定他是否想到我向他傳的福音,他會不會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抓住 了神。這一切只有神才知道。我盼望有一天在天上能見他,但我也沒有把握。但我深信他現在一定知道耶穌是真神。對我所信的,向他所傳的,他應該會感到欣慰 吧。

我不後悔過去向父親傳福音所作的努力。只悔恨我太多猶豫,沒有把握機會,把福音明白的講出來。我雖然在這事上失敗了,但神自有祂的美意。求主能醫治我心中的傷痕。讓我把握現今還有的機會,向家人傳福音。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福音短劇] 大將軍的病

naaman.jpg
此故事記載在舊約列王紀下第五章。人物有
1. 乃縵 :亞蘭國大將軍,戰無不勝,立下輝煌的功蹟。
2. 阿勝:乃縵的軍師,足智多謀、冷靜沉著,是乃縵信賴的左右手。
3. 包大夫:亞蘭王御醫,醫術高明。
4. 乃縵妻:乃縵的妻子。
5. 阿花:以色列人小女子,被擄到亞蘭國作乃縵家婢女。
6. 便哈達:亞蘭王,好大喜功,非常信任和寵愛乃縵。
7. 約蘭:以色列王,以色列遭外族侵略,常年戰敗,膽小怕事。
8. 大臣:以色列大臣。
9. 僕人:先知以利沙的僕人。

第一幕:將軍府 (乃縵、阿勝、包大夫、乃縵妻、阿花)
:將軍到!
(乃縵走進府內,威風八面,但臉上沒有笑容。)
:(抱拳) 恭喜將軍!賀喜將軍!將軍此次出征,所向披靡,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皇上得知您勝利的消息,龍心大悅,聽說要給您頒個大勛章呢。(Show 月餅)
:唉!幾十年都在戰場上打滾,帶著十萬大軍征服多少國家。打一場勝仗,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多一個勛章,少一個勛章又有什麼大不了呢?
:將軍您千萬別客氣。在亞蘭國,您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上可是非常器重您的啊!
:這倒是實話,我可是出生入死,幫皇上打下了大片江山。可是這有什麼用呢?得了榮華富貴沒福份享受。哎!哎!怎麼這麼癢啊。我的老毛病又來了。快請醫生來。
:待衛,快到皇宮請御醫包大夫。
旁白 (待衛):包大夫到!
:包大夫您請。
:將軍,皇上聽到您身體欠安,特派我來給你看看。
:(向右上拱手) 感謝皇上宏恩,勞駕大夫了。你這就給我看看。
:(觀看面色,拉開袖子,面露驚訝之色,一直搖頭) 不妙不妙,將軍您所患的是一種可怕的疾病,叫大麻瘋。
:啊!那我還有救嗎?你能治好這個病嗎?
:這種病無藥可治。得病的人先是又癢又疼。然後頭頂生瘡,腳底流膿。更可怕的是,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手指和腳趾都會爛掉,最後唉…唉… (搖頭)
:啊!你說我沒法再活下去了?
:將軍,原諒小的無能。我看了一輩子病,還沒見過一例大麻瘋被醫好的。對這大麻瘋,我也是束手無策啊。
:(痛苦萬分)怎麼辦,怎麼辦啊?
:將軍先不要難過。家裏有一個以色列來的小婢女阿花,聽她說以色列有位先知神通廣大。他可能會有辦法。
:快叫她過來。
:將軍、夫人…
:阿花,將軍得了大麻瘋,你不是告訴我:以色列有位先知嗎?快向將軍稟報,先知有沒有辦法醫好將軍的病呢?
:原諒小女子斗膽,我家鄉以色列國,有位神的先知,曾經行過許多神蹟奇事。如果將軍住在以色列就好了,您可以請先知來醫治您的大麻瘋!您的病或許就有救了。
:(一面考慮,一面點頭。) 這是真的嗎?
:在人不能的事,神或許可以成就。
:嗯!與其在這裏等死,不如跑一趟以色列去試一試。 好!我決定親自跑一趟以色列,看看先知是不是真的能醫好我的病?阿勝,備車,備馬,我們啟程去一趟以色列吧!
:遵命!不過將軍,出發之前,我們得先請示一下皇上,請他寫份兒御令,以色列人就不敢不從了。另外看病總是要花錢的,給先知的禮物多少得備上一點。
:有道理,準備上大量黃金、白銀、和意大利手工西裝20套,一起上路,當作禮物送給那位先知。 走!咱們進宮稟報皇上。
:遵命!

第二幕:亞蘭皇宮(亞蘭王、乃縵)
亞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哈!哈!哈!自從我當了國王之後,國力大增,南征北討,戰無不勝。我可以算是一方的武林盟主啦。
旁白(王宮待衛):乃縵將軍求見。
亞王:喔!乃縵來了,我正要找他開慶功宴呢。怎麼自己來了。
:參見大王。
亞王:將軍有何要事。
:臣對國家一向忠心耿耿,為大王征戰多年,從不請假。今天我必須take 幾個月vacation了。
亞王:將軍功在國家,那還有什麼問題?咦!為什麼原因請假呢?
乃:不瞞大王,臣患了一個嚴重的病,若不醫治,恐怕不能再為大王效勞了。
亞王:什麼嚴重的病,連包大夫都醫不好嗎?
:包大夫已經看過了,他也無能為力。這病就是…唉…大麻瘋。
亞王:啊!這…這可是絕症啊。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可不能承受這麼大損失啊!
:到了這個時候,死馬就當活馬醫吧。我想跑一趟以色列。聽說那裏有一個先知,能行神蹟治病。還請大王給屬下一封書信,我好交給以色列王。他好命令先知給我看病。
亞王:那不成問題,約蘭這手下敗將,我這就替你發一封email給他,諒他也沒這個膽子反抗我的命令。「我的將軍乃縵得了大麻瘋,今天到你的國家求醫,你必須治好他的大麻瘋。否則唯你是問!」Send! (輕快地用右手小指按Enter鍵)
:謝謝大王,臣告辭。
亞王:一路慢走,可要早點回來啊。

第三幕:以色列皇宮(以色列王、大臣,僕人,乃縵)
以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太弱了,連年戰爭,所戰皆敗。連身為一國之君的我,都要整天擔心受怕,嗨,真是窩囊。
play sound “You’ve got mail.”
以王:哎唷唷!亞蘭王又來email了。這個人可得罪不起,快打開看看。…什麼!「我的將軍乃縵得了大麻瘋,今天到你的國家求醫,你必須治好他的大麻瘋。否則唯你是問!」…
旁白:約蘭的臉色漸漸發白。等他讀完整封信,(以王同時作以下動作) 約蘭長嘆一口氣,用絕望無助的眼神環視四周。
:大王怎麼了,為什麼臉色發白?
以王:(突然跳起來,撕裂自己的衣服,驚恐地大叫) 我是神嗎?我哪能使人死,叫人活啊?亞蘭王這是故意找我麻煩,怎麼叫我醫治乃縵的麻瘋病呢?我根本無能為力啊。要醫好這種絕症,只有上帝才能做得到!但如果我不把乃縵治好,亞蘭王一定會以此為藉口對我宣戰。真是倒楣啊!我可怎麼辦啊?怎麼辦?
:大王為什麼不讓乃縵去見先知以利沙呢?
以王:對啊!我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以利沙這個先知,成天對我挑三揀四,動不動指責我犯罪。真叫我厭煩。今天大禍臨頭,沒辦法只有求他了。
:大王要不要趕快通知先知以利沙。
以王:好,好,快馬加鞭通知以利沙,告訴他事態嚴重,叫他趕快來幫個忙。
:遵命…(過了一會兒) 以利沙僕人到。
:參見大王。
以王:來得正好我正要找你,能不能請先知幫個忙?
:先知已經聽說王宮裏發生的事,差我來帶個口信給大王: 他說:「大王何必撕裂衣服呢?您就叫乃縵到先知這兒來,要讓乃縵知道以色列國中有位神的先知。」
以王:這麼說,先知願意幫我解決這難題了。感謝主,總算讓我鬆了一口氣。我可是擔心得要命啊。
:臣告退。
:乃縵將軍求見。
以王:啊!這麼快就來了。
:參見大王。
以王:稀客,稀客。將軍遠道來敝國,歡迎,歡迎。將軍有什麼要事嗎?
:無事不登三寶殿。想必大王已經收到消息了。我來是請貴國先知為我治病的。
以王:是的我已經收到email了。能為將軍效勞是我最大的榮幸。先知以利沙已經答應為將軍治病了。請將軍移駕去見先知以利沙,他一定能治好你的病的。
:多謝大王鼎力相助,告辭。

第四幕:以利沙家門口(阿勝,乃縵,僕人)
旁白:乃縵的車隊來到以利沙的家門口。乃縵下車站在門外,期待以利沙親自出來迎接他。
:將軍,以利沙家到了。
:就是這裏啊?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我,乃縵同志,是亞蘭國大將軍,為了治好我的大痲瘋,受亞蘭國王派遣,不遠萬里,來到以國…
:(向觀眾) 欸?這怎麼那麼像紀念白求恩呢?
:…親自來拜訪他,是他的榮幸。以利沙應該出來迎接我啊!
:將軍您看,以利沙家的門開了…
:將軍,我的老師讓我轉告你,你只要到約旦河里去洗七次澡,你的病就好了。(說完就轉身回去)
:什麼?治病怎麼能這樣治的?他至少要先仔仔細細、徹徹底底地檢查我的病情,然後按手在我的身上,為我向神禱告,醫治我的麻瘋病。 怎麼這樣像開玩笑一樣?
:將軍且慢生氣。先知的話必有他的道理。
:有什麼道理?不想不氣,越想越氣。我都千里迢迢來到以利沙家門口了,他連出來見個面都不肯。還要我去河裏洗澡,簡直就是要羞辱我嘛!
:將軍,既來之則安之。我們來都來了,不管有效無效,就姑且一試吧。
:試試倒可以,可是這洗澡的地方也太差了。什麼地方不去,要去約旦河。要我全身泡到那髒兮兮的臭水溝裏,沒門兒!我乃縵可沒傻到這個地步。我亞蘭國的河可比約旦河大多了,水也乾淨。要洗澡,我寧可回到亞蘭國的河去洗,何必到這又小又髒的約旦河來。我太失望了。走!打道回府。
:將軍息怒,我們大老遠跑到以色列,好不容易才請得先知為您治病。如果這麼回去,可就前功盡棄了。將軍,您一定要三思啊!
:你的意思是要我照著以利沙的話,去約旦河洗澡嘍?
:屬下正是這個意思。將軍請聽我一句忠言,以利沙是神的先知,先知可是不會亂說話的。神叫他說什麼,他才說什麼。
為了把病治好,就算先知叫您去做一件千難萬難的事,您也一定會去做;何況他讓您做的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退一步說,把身體洗洗乾淨也是好事啊,何樂而不為呢?
:嗯!說得也是。好吧,我就照以利沙講的去做。我們到約旦河去吧!
:遵命。車馬出發,前往約旦河。(折扇揮向下場方向)

第五幕:約旦河邊 (阿勝,乃縵)
旁白:乃縵的車隊到約旦河邊,乃縵從車上下來。
:將軍,約旦河到了。
:就在這嗎?
:是,將軍請寬衣。
:(脫去衣褲準備洗澡,突然他注意到前面有很多人在盯著他,便趕緊轉過身去。)
這,這,怎麼這麼多男男女女的,怎麼眼睛都盯著我! 快,快,快給我擋一下。
:非禮勿視,非禮勿視。(眾官兵趕緊遮擋)
:(走進約旦河裡) 水還挺涼的,不太舒服。能不能加點熱水啊?
:將軍,這裏可不比將軍府,您得將就著點。況且先知說了在約旦河裏,就得在約旦河裏。加了熱水恐怕就無效了啊。
(向觀眾:) 我說,哪位學物理的同學給算算,要把約旦河水升溫一度,得要多少柴火。再說,哪兒找那麼大鍋去呀?
:(對阿勝) 得了, 得了。不用問了。我就是物理Ph.D. 我還不知道讓約旦河升高一度需要燒多少噸石油又產生多少噸二氧化碳?你還別說,要把這小小的約旦河加熱到能讓我洗個熱水澡的程度,我們攻下伊拉克後,還得拿下伊朗。對啦,阿勝,你現在就派三艘航空母艦去波斯灣,把伊朗的那些核設施,管它軍用的還是民用的,全都給我端了。
::將軍,我看,趁我們還在以色列,趕緊把您的病治好再說。
:(奇癢突然向乃曼襲來。他瘋狂的撓自己的身子。最後他無奈地把雙手伸向天空)以色列的神哪,求你憐憫痛苦的乃縵,求你憐憫罪惡的乃慢,以色列的神哪,求你憐憫這被羞辱的乃曼,求你憐憫這無能的乃縵。
(突然乃縵將他的眼睛盯在他自己的雙手上,渾身開始發抖)。啊!血!血!我看到有血從我手上留下來,那是無辜人的血!那是因我的貪婪,我們亞蘭國的貪婪,所流的無辜人的血。
(乃曼舉著他顫抖的雙手跑向講台)以色列的神哪,求你用約旦河的水洗淨我手上的血跡.
(乃曼跪下他的雙膝)憐憫的神哪,求你用約旦河的水洗淨我心中的罪惡!
(然後,乃縵走下講台,跳入水中背對觀眾,繼續洗澡。)
:好了,總算洗好了。(乃縵撕去Bandaid,慢慢轉過身子)
:(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 將軍,你的大麻瘋全沒有了...
:(開始摸自己的頭,臉,胸,腹,...,胳膊,最後到手。然後狂喊)以色列的神憐憫我了!以色列的神憐憫我們外邦人了!他是那大有慈愛的神。他用約旦河的水清洗了我們的罪惡和羞辱!萬國都應向他歌唱,萬民都應向他跪拜。除了以色列外,普天下沒有神。
:阿勝,阿勝,你趕緊騎快馬稟報皇上,就說以色列的神已經醫治我的大麻瘋並轉達我的建議,馬上取消攻打伊朗的計劃,並立即從伊拉克全面撤軍!我們再也不能為石油而流無辜人的血了。
:是。(下場)
:(乃縵看著離去的阿勝,慢慢地把手收回來,一聲長嘆,自言自語地說) 我隨後就到,我隨後就到。
(然後轉向會眾)以色列的神啊,唯一的真神,公義的神。你從不把無罪的當有罪,也不把有罪的當無罪。公義的神,又真又活的神,請你施憐憫,當我們的國王領著我們向貪婪,向金錢屈膝的時候,求你饒恕我們這些軟弱的仆人吧。
旁白:(有回音的,男性的,像天上來的聲音)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去吧。
乃:(轉身果斷地向前方走去)
(全劇完)

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

[靈修筆記] 天上來的異象

Acts19.jpg
使徒行傳26:16~29
保羅生命的轉捩點,就是在往大馬色的途中見到耶穌。當保羅知道在面前的是他晝夜敵對的耶穌,心中又驚恐又悔恨。以他過去的惡跡惡行,這回落在耶穌的手裏,不知要受到怎麼樣的處置。他俯伏於地,膽戰心驚地問:「主啊,你是誰?」再問:「主啊,我當做甚麼?」耶穌並沒有任何責罵,反將福音的使命交托給他。
領受異象
「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18)

本段經文就是保羅所領受的異象。保羅的歸信與受差遣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有時候會有個誤解,傳福音是要靈命成熟才能開始。這裏明顯不是如此。保羅一得救就被交付使命去傳福音。主耶穌向保羅顯現為要得到保羅,叫他向世人見證基督的復活。這使命異常艱難,在敵對福音的環境中,甚至要付上生命的代價。主深知保羅的背景,他是生於外邦的猶太人、具有深厚的聖經知識、和對神的熱心。保羅的素質正適合成為一個向外邦人宣道的使徒。主也預見他傳道的過程必會遭遇多人反對,應許必會救他脫離百姓與外邦人的傷害,會保護他到底。十八節經文,保羅的異象包含三個要點:1)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2)要叫他們從黑暗中歸向光明,3)因信得蒙赦罪。

1. 從來聽到去傳:這節經文中,連續出現了許多他們,這他們到底指誰?是指未信的人。未信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他們都是神所造的,都有神的形象。也都是神所愛的,神願意他們脫離死亡,免去沉淪。他們就是神要拯救的對象。我們對他們的得救有責任。我們對未信人傳福音的態度常是叫他們來聽。教會的門永遠大開,凡是相信的都可以進來。這裏卻說「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主叫我們去傳。進到未信的人群中,以生命、話語見證主的名。來聽的策略較為被動,如同岸邊釣魚。去傳的策略則較主動,如同漁船出海捕魚。未信的人中,有的從未聽過福音,對走進教會天生有一層心理障礙。來聽的策略對這群人是不起作用的。若不是主動出擊,他們大概難有機會聽聞福音。我在信主之前,多次經過教堂,聽到美妙的詩歌,深受吸引。但卻不敢走進教堂大門一步,只覺得那裏不是屬於我的地方。後來認識基督徒朋友,被邀請參加聚會,才知道教會的門是為每一個人開的。信主之後真後悔沒有早一點認識神,多走不少冤枉路。早一點有人來向我傳福音那該多好。去傳可能會碰釘子,但也可能多找回幾隻像我一樣迷失的羊。

2. 救人從黑暗中歸向光明:未信者的景況就如同眼盲之人,習慣於黑暗而不知光明世界的景況。罪惡的事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若不能眼睛得開,重見光明,無法發現自己所犯的罪。當我們還陷在罪中的時,世界的神把我們的心眼弄瞎了,看不見神的榮光,不把神當神。「我們從前也都在他們中間,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不是我們喜歡如比,乃是不得不然。在撒但的權勢下,被罪轄制,想要脫離卻無能為力。當我們認識了耶穌,祂照明我們心中的眼睛,讓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景況,在神的光照之下,我們的心思、行為實在是污穢不堪。當我們願意打開心門接受耶穌,祂就住在我們裏面,我們從此不在黑暗中行,乃是進入愛子光明的國度。不只罪得赦免,我們的地位也改變了,從前在撒但的權下,被罪捆綁,想要不犯罪都不行。現今得到自由,進入神的國度,靠著聖靈的能力拒絕罪惡的引誘,擺脫纏繞著我們的罪。

3. 罪得赦免:經文中說:「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罪得赦免的唯一途徑就是信耶穌。「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基督的救贖之功已經完成了,人唯有憑著信才能得到這恩典。這些話我們都太熟悉了,以致不再去思考其中的意義。赦罪對一個人的得救有什麼重要性?許多人在未信主前最大的困難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信耶穌可以,為什麼要叫我認罪呢?在他的心裏認罪就像認輸一樣。大丈夫做事敢做敢當,寧死也不要叫我低頭。犯了罪先是否認,再是遮掩。主耶穌為我們付出了贖罪的代價,洗清了人的罪。一個不願認罪的人,能夠得到赦罪之恩嗎?不可能的。

被罪糾纏是無比的痛苦,罪得赦免的自由是無法形容的。否認、遮掩無法使我們脫離,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人而是神。不是躲避自己的良心或別人的指責就解脫了。犯了罪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的面對神,承認它,放下它,彌補它。用不著背著它一輩子,最後還是要回到神面前,面對審判。從黑暗中歸向光明的聖徒,千萬不要輕忽認罪的功夫,讓神赦免我們、洗淨我們。

不違異象
「19 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20 先在大馬色,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 21 因此,猶太人在殿裡拿住我,想要殺我。 22 然而我蒙神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得住,對著尊貴、卑賤、老幼作見證;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 23 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徒26:19~23)

復活的基督把傳福音的異象交付給保羅,保羅就謹守住這天上來的異象,成為他一生奮鬥的目標。為不違背這天上來的異象,他甘冒被猶太人打死的危險,回到耶路撒冷。為了要將福帶到羅馬,他在監獄中多年,忍受一切的羞辱。他今日帶著鎖鍊,站在尊貴、卑賤、老幼的人面前,對著他們作見證。全是為了要遵守基督交給他的異象,他要為這異象堅持到底,將來好向主交賬。所以他能問心無愧地說出:「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他所講內容不是的麼新的道理。「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這道就是神拯救萬民的福音,是先知老早就預言、寫在聖經當中的。亞基帕王懂得聖經,應該對這道不陌生。他接下來就對王發出挑戰。

見證異象
「保羅這樣分訴,非斯都大聲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叫你癲狂了!保羅說: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癲狂,我說的乃是真實明白話。王也曉得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膽直言,我深信這些事沒有一件向王隱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裏做的。亞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是信的。亞基帕對保羅說:你想少微一勸,便叫我作基督徒啊!保羅說:無論是少勸是多勸,我向神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我的,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像我有這些鎖鍊。」(徒26:24-29)

保羅在亞基帕王面前,雖然是個戴鎖鍊的囚犯,被准許為自己的案件分訴。但他所陳述的內容完全不像為自已冤曲辯護,反而像是他個人得救及蒙召的見證。而他說話的態度絲毫不以自己的囚犯的身分自卑,因他知道自己是主所呼召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不但不以福音為恥,反而抓住每一個分訴的機會,向在座一切聽審的尊貴人,見證基督的福音。他傳福音熱切的心,甚至讓非斯都以為他學問太大,以至癲狂了。他一生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見證。周圍的人或許比他尊貴,但在福音的光照之下,都是未得救的罪人,他要把握任何機會傳揚福音。

他知道亞基帕王身為猶太地的王,相信先知的預言。他向王挑戰,先知的預言已應驗在耶穌身上,你為何不信呢?他甚至大膽說出「我知道你是信的。」從這裏看到保羅對傳福音火熱的心、與積極的態度。他不在乎聽眾的反應是敵對或輕視,因他深知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他只管傳,神必然會動工。

保羅明白向王表明他的盼望。他向神所求的,不單是亞基帕王一個人,就是今天一切聽到這道的人,都要像保羅一樣,歸信基督,得蒙拯救。只是不要像他一樣,被鎖鍊捆綁著。

保羅一生忠心地守住主的使命:領受異象、不違異象、見證異象。我們今天與保羅的異象並沒有不同,就是傳揚基督的福音。願有一天我們都能說出:「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

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靈修筆記] 傳道的爭戰

Acts19.jpg
使徒行傳19:8~30
在異教文化的環境中傳福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首先要解除異教文化對人根深蒂固的影響,還要面對偶像邪靈控制人心的勢力,最後還要應付異教利益集團的反撲。保羅在以弗所傳福音,正是遭遇一波又一波的挑戰。
福音的宣揚
「8 保羅進會堂,放膽講道,一連三個月,辯論神國的事,勸化眾人。 9 後來,有些人心裡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毀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 10 這樣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 11 神藉保羅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徒19:8~11)

以弗所在土耳其西岸,位於海路交會的地理環境,成為小亞細亞西部最重要的商業重鎮。不僅如此,它受到了東西多重文化的影響,邪術盛行、偶像崇拜興盛。此地的亞底米女神廟是古代的七大奇觀之一,每年三到四月的亞底米女神廟會,吸引了無數的朝聖者前來,這樣的宗教活動也為以弗所帶來許多經濟上的收益。許多人依附著異教的勢力維生,行邪術、賣神龕。這股勢力控制了以弗所人,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都受到異教崇拜的影響。

保羅來到了以弗所,在此傳道將近三年。首先在會堂與猶太人辯論,在遭遇到毀謗之後,轉移到推喇奴學房,天天辯論有兩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亞西亞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聽見主的道。這是不容易的事,他進入當地知識份子中間,苦口婆心,與他們作理性的對談。試圖說服他們,主的福音比一切人間的學問更高超。

不單針對知識份子進行理性的勸說,同時也針對一般大眾顯明神的能力。神藉著保羅的手行了許多神蹟奇事,叫一切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在一個深受希臘文化影響,又被異教偶像邪術所轄制的地方,保羅一面放膽與當地人辯論,闡明福音真道。一方面又以神賜下的行神蹟的恩賜,見證神的大能。有些靈界勢力堅固地控制著人心,非以超乎尋常的經歷,不能攻破堅固的營壘。神蹟的目的是為要攻破靈界力量的轄制。神蹟與神的道並行,使人信服神的道是真實的。

在今日宣教的工場,也多有神蹟奇事伴隨。它的目的不是滿足人的好奇心,而是與神的道連在一起,是證實神的道是真實可靠的。聖道為主,神蹟為輔,本末絕不能倒置。

福音的果效
「 17 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 18 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 19 平素行邪術的,也有許多人把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他們算計書價,便知道共合五萬塊錢。 20 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徒19:17~20)

保羅在以弗所傳道將近三年,對當地造成很大的影響,當地人聽聞他的講道,知道神的公義,又從他身上行出來的神蹟奇事,知道神的真實。他們對神的審判心生畏懼,行邪術的人把書燒掉。有許多犯罪的人信從了主,過來承認訴說自已所行的事。這裏雖未明說何事,應該是與行邪術、拜偶像有關。

在今天偶像橫行的世代,什麽是基督徒傳給世人的信息?神的慈愛或是神的公義?我想福音信息一直是不變的,它同時包含神慈愛與公義雙方面的屬性。首先我們應該宣告神願萬人悔改的拯救信息,同時也要告訴不信的世人,背逆神敬拜偶像的可怕結局。如果單講拯救不講審判,只是片面的福音,不能讓人對自己的罪惡心生警惕。就如同本段聖經中的以弗所人,如果他們只把福音聽聽説說,沒有警醒悔改的心。最後的結局仍然是沉淪。感謝主,保羅的警告發生了作用,有些拜偶像的異教者回頭了,他們以實際的行動表明他們棄絕偶像、歸像真神的決心。

把邪數的書燒了,把偶像丟棄了。我們今天的基督徒大多數是從異教、或無神論的環境中走出來的。過去纏累我們的異教思想,如今我們是否丟棄掉了呢?還是我們捨不得丟棄,還將它們保存下來呢?算命、碟仙、風水、氣功、拜拜、星座、看相等東西,只要損害我們信心,或叫我們三心二意的東西,不管它再貴重,都不應該再保留下來了。

福音的抵擋
「 23 那時,因為這道起的擾亂不小。 24 有一個銀匠,名叫底米丟,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他使這樣手藝人生意發達。 25 他聚集他們和同行的工人,說:眾位,你們知道我們是倚靠這生意發財。 26 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西亞全地,引誘迷惑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這是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 27 這樣,不獨我們這事業被人藐視,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忽,連亞西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榮也要消滅了。 28 眾人聽見,就怒氣填胸,喊著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啊! 29 滿城都轟動起來。眾人拿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擁進戲園裡去。 30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裡,門徒卻不許他去。」(徒19:23~30)

有的基督徒會大發熱心,用激烈的手段與異教硬碰硬。例如到廟裏破壞偶像,到廟門口發單張、傳講福音。在此不願批評他們為神火熱的心,只不過行事為人總要表現出「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些美德來。」對主内弟兄姐妹如此,對不信的人也是一樣。不要攻擊別人的錯誤,卻沒有注意自己先犯了另一個錯誤。本段聖經中,保羅在異教之風籠罩的環境下宣道,他並沒有直接「毀謗」亞底米女神,或攻擊神廟。當真道被講出來時,人們自然就明白異教的錯誤。

當福音傳開傳開,人心從異教的轄制中被解放出來的時侯,受到威脅的異教勢力一定會盡其所能地對基督徒進行反撲。因為人心歸向神,就是對撒旦最大的攻擊,撒旦不可能輕易放過,牠會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打擊福音的工作。在這段聖經中,最先受不了的就是靠著賣偶像維生的銀匠,他們煽動無知的信徒對偶像的狂熱,想要排除侵佔他們宗教地盤的宣教士。這現象在佛教、道教、回教根深蒂固的亞洲常常發生。當宣教逐漸產生果效的時候,就是依附在這些宗教制度下維生的份子感到坐立難安的時侯,也是接下來無知的群眾被挑起宗教狂熱,對宣教士及改信者進行無情打擊的時侯。中國義和團時的教難、印尼回教徒燒殺基督徒、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回顧保羅在異文化中宣道所遭遇的困難,若不是聖靈的同在,主的道不可能被傳開。他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堅守福音真道,在以弗所忠心傳道三年。我們看到聖靈與它同在,讓他放膽傳道;又以神蹟奇事隨著他,證實所傳的福音。保羅在以弗所的工作的事蹟,成為我們今天有心傳道者的激勵。

2007年9月15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雅典佈道會

Athen.jpg
使徒行傳17:22~31
保羅走在雅典,一個充滿文化氣息,又被拜偶像風氣所籠罩的城市。他見到這城市信仰的混雜,心中焦息、如同火燒。於是向這城市中陌生的民眾,發出了一篇信息。這是一篇向有異教背景的未信者所發出的佈道信息。
福音的切入
「 22 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 23 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 」(徒17:22~23)

雅典是古希臘文化的中心,也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早在西元前800年希臘人就發展出高度的哲學思想。在保羅的時代,當時流行的哲學流派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派。面對這樣一群有學問的哲學家,保羅絲毫不畏懼。他深知基督的福音大過一切人間的學問。他看到當代世人被異教的偶像迷惑。精深的哲學思想,竟然能與滿城的偶像共存。人的心被人間的學問、與偶像的迷惑所擄去,毫無招架之力。這與今日世界的風潮多像啊。以人為本的思潮,加上新紀元的多神崇拜風行在當今之世。基督的福音淪為非主流的聲音。

保羅看見當代文化遠離神的危機,就心裡著急。他走進會堂向猶太人傳道,又在雅典文人哲士聚集的亞略巴古,與他們辯論。他是一個主動出擊的人,基督的福音從不是隱藏的,基督徒的態度絕不是避世。燈點著了,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向黑暗的世界不斷發出福音的光芒。基督徒面對反對神的世界,也是不畏縮、不自卑,將基督賜下的新生命活在人前。

保羅在雅典的講道是一篇向異文化知識份子佈道的信息。整篇信息未提到猶太文化的背景,卻是從神對人普遍的啟示為出發點,肯定雅典人凡事敬畏神的態度,並以希臘詩人的詩句幫助他們暸解神創造、維持、保護萬物的工作。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保羅在對猶太人與外邦人傳福音時,所運用的切入點是不同的。對於毫無猶太背景的外邦人,用共通的話題來切入福音,是非常務實的方法。什麼是猶太人與外邦人共通的背景呢?這裏所提到的就是:雖然對神明的認知不一致,但敬畏的心卻是都有的。24節也提到,希臘人與猶太人一樣,都承認有一位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主宰。保羅甚至引用希臘的詩:「我們也是他所生的。」證明他們也承認人是神所造的。

這與我們今日向毫無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人士傳福音一樣。我們不可能像當初使徒向猶太人傳福音一樣,從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及舊約先知的預言應驗為切入點。華人非信徒對這方面的歷史是非常不熟悉的。傳統文化中神的概念,與基督教文化中神的概念也是非常不同的。那什麼可以成為切入福音的共同話題呢?對生死的無定感、對人性罪惡的共通體認、對真誠無私的愛的需要、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對永恆價值的期盼。這些都是普世人性中共通的部分,可以成為福音的踏板。

福音的核心
「24 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26 他從一本(有古卷作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27 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 28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 29 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 」(徒17:24~29)

以共通的話題切入福音時,不能一直停留在起點。切入之後就要進入福音獨特之處;否則就只是空泛的漫談一些信仰話題而已。雖然談到文化的共同點時,諸多宗教信仰有類似之處。但是基督福音的核心,卻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在描述神的屬性時,必須明白指出不同點,沒有絲毫妥協。保羅在這段經文中清楚點出創造的主與希臘諸神根本的差異:
• 祂是天地的主,不住人手所造的殿。(24節)
• 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25節)
• 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29節)
保羅糾正希臘人對神錯誤的認知,指出對神的屬性正確的看法。這必須兼具希臘文
化與猶太文化背景的人,才能一針見血地指出雙方對神體認的差異,並強調福音優越之處。

我們今天向不同文化熏陶的華人傳福音,不能不先瞭解華人心中對信仰的概念。有的受到傳統佛教、儒家的影響。有的深受無神論的影響。對他們傳福音也分別有不同的著重點。

但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從何方向開始,最後都要歸回福音的核心: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福音的呼召
「30 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31 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17:30~31)

所有的佈道最終的目的,就是呼召人歸信。一篇沒有呼召的佈道信息,與沒有結尾的文章一樣,給人虎頭蛇尾的感受。好的文章要有好的開始之外,並要收得漂亮。傳福音怎麼收?就是要把福音的內容,與聽福音的人連在一起。慕道友常會問:「聽了這麼多,跟我有什麼關係?」此時就是挑戰聽者回應的時候了。福音的內容與人是大有關係的。保羅在最後就是強調這層關係。

雅典人都知道神是他們的創造者。但並不明白神要拯救他們脫離罪惡的心意。如今這位愛他們的神已經施下恩典,並不追究人因無知所犯的過錯,給他們悔改的機會,呼召他們悔改。最後警告他們拒絕福音的後果。保羅在此提到神設立了審判人罪惡的基督,祂已經從死裏復活見證神的大能。現在就是得到神赦罪恩典的時機,忽略這麼大的救恩,就等於是對神的輕視。保羅呼召他們對福音作出決定,把握這個機會接受它。

佈道結束了,呼召發出了,結果在神的手中。這次保羅向雅典人佈道,雖然得到大部分人譏笑,終究有少數慕道者信從而得救。信靠神是聖靈的工作,神有最好的安排,祂知道誰是祂所揀選。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忠心的向未信者傳福音,聖靈必會動工,福音必然會有果效,只是時機與對象並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我們所能掌握的是,盡心的預備、忠心的傳講、與不灰心的禱告。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靈修筆記] 教會的成立

acts 2.jpg
使徒行傳 2:37~47
耶穌升天後,門徒齊聚在耶路撒冷的馬可家中禱告,等待上頭賜下的能力。在五旬節那天,聖靈澆灌下來,門徒就放膽宣告神的大作為。這可說是歷史上第一個教會成立的一天,也開始了聖靈同在的新時代。
悔改受洗
「37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39 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神所召來的。」(徒2:37~39)

這段經文所談到的是主升天之後的第一場佈道會。彼得被聖靈充滿,對著三千猶太人講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他的信息是如此令人扎心,聽道的人問彼得:「我們當怎樣行?」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悔改與受洗是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必需要做的。

怎樣才算是悔改呢?悔改並不單是指後悔。人生有許多事做得不滿意,總會有後悔的時刻。但一個人「後悔」不見得真的「悔改」。悔改的意義是指:「當神的心意向人顯示出來,而人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偏離了神的心意時,人便決心改正,重新回到上帝旨意所規範的生活當中。」悔改必須圍繞著上帝的心意進行。彼得在講道中指出悔改的方向。耶穌一生的事蹟顯明了祂就是神所差來的基督。人應當悔改承認耶穌是主,這就是神向人傳達的旨意。

「受洗」同樣是一個含意豐富的禮儀,表明信徒公開承認自己與基督的聯結。藉著浸入水中,有份於基督的死,象徵舊我與基督同死。藉著從水中出來,有份於基督的復活,使信徒有新生的樣式與基督同活。信徒透過洗禮歸入基督,成為教會的一個肢體。悔改與受洗不只是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而已,同時也有人與人之間的層面。藉著公開的儀式,見證自己歸入基督,並歸入教會這個屬靈的大家庭。

領受教導
「40 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41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43 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徒2:40~43)

受洗之後的門徒應該如何生活呢,並不是各自回家,而是聚在一處。如42節所說:「遵守使徒的教導」。而使徒所教導的內容,根據馬太福音的大使命,應該就是「凡主所教導的」。受洗以後便是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同學習耶穌的教導,並把教導實踐出來。

福音派教會的特點就是非常重視神話語的教導,因為神的話是我們信仰的基礎,與生活的準則。離開神的話,我們所傳的就不再是神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也不夠資格稱作基督的教會了。教會應該藉著各種機會教導神的話語,無論講台、主日學、團契聚會,都是以傳達、分享神的話為中心。這是初代教會就已經立下的榜樣。

同心合意
「 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45 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47 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4~47)

在教會開始之時,這三千多人聚在一起做些什麼?神如何與他們同在?以下把這段聖經所提到的當時教會的活動,對照今日教會的作法。我們可以發現,極其類似。今日教會所有的主要活動,當時已經都具芻形了。以下分別列出,經文中所記載的初代教會施行的例子、並從這些活動中找到其中的屬靈原則、以及今日教會如何應用在類似的活動中。
1. 受洗:是從耶穌時代就已有的公開儀式。凡信者皆應受洗,向人見證與主同死同活;今天的教會也同樣的為信者施洗。
2. 用許話語作見證,勸勉他們:初代教會向門徒宣講神的道;今日的教會也用主日講台、主日學、小組查經像門徒教導真道。
3. 彼此交接:當時的門徒經常聚在一處,過團契相交的生活;今日的教會也有團契及小組聚會。
4. 擘餅:擘餅是爲了記念主為我們受死;今日教會也有主餐的聖禮。
5. 凡物公用:當時教會生活在一處,豐富的人用愛心與貧窮的人共享財物。今日雖不住在一起,教會中也同樣要推動愛心奉獻、扶貧事工,幫助貧弱的肢體。
6. 同心合意恆切的禱告:當時信徒常今常在店中或家中同心禱告,今日的教會、團契也舉行禱告會。
7. 在殿裏讚美神:當時信徒一同敬拜,就如同今日的主日崇拜。
8. 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當時信徒經常向為信者傳福音、見證主名;今日的教會也舉辦福音班、探訪慕道友、傳福音、及宣道工作。

思考初代教會與今日教會的關聯,我們發現自己在教會中也多少參與這些活動。這些活動讓教會成為基督身體的功能發揮出來。我們每們基督徒在其中都扮演一份角色。我們可以問自已一些問題。以上什麼是你經常參與的活動?什麼是較缺乏的?你準備如何改變現在的情況?教會不是完美的的,既使不完美,主耶穌也住在我們當中。祂要洗淨我們,使教會成為祂的新婦。

教會在聖靈的工作,及門徒勇敢的見證之下成立了。充滿了神的祝福,延續到今天仍然滿有神的同在,與聖靈的恩膏。耶路撒冷成立的第一個教會,是充滿聖靈同在,與活潑生命見証的教會。他們不斷的在家裏、殿裏聚會,傳講復活的主耶穌。神把得救的人不斷加給他們。兩千年後的我們地不要忘了主所吩咐的大使命。從近處到遠處,直到地極為主作見證。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靈修筆記] 餵養主的羊

約翰福音21:12~18
在主耶穌受難之後不久,在提比哩亞海邊,主向門徒們顯現。重新讓他們確認對主的愛,重新呼召他們餵養主的羊。主沒有忘記他的羊,在升天前,不忘把牧羊的責任交託給彼得。
愛的關懷
「耶穌說:你們來吃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約21:12~14)

撒迦利亞書中預言:「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撒13:7)主耶穌受難後,門徒四散分開,有一些回到了自己過去捕魚的海邊。面對著主離去後不定的前途,彼得帶頭重操舊業,喊出:「我打魚去!」似乎放棄了當初主要他放下魚網,得人如得魚的呼召。旁邊的其他門徒也附和說:「我們也說你同去。」打了一晚,一無所獲。主耶穌出現在這群失望的門徒身邊,顯了一個神蹟,讓他們一網打起了153條魚。門徒見到了這神蹟,知道是主回來了。但沒有人敢問他是誰?因為知道是主。

門徒才剛離開了傳道的事業,知道主回來了,心中一定相當愧咎,不敢主動開口問主。主看到了門徒一夜勞累,他不問其他的事。先問他們有吃的沒有、再準備一頓早飯餵飽他們。這件事讓門徒經歷了主的愛。對飢餓疲乏的門徒,主先滿足他們的身體需要。讓他們打魚滿載而歸、並拿餅和魚給他們吃。我們愛主之前,主就先愛了我們。在我們飢渴之時,溫暖的食物代表了主愛心的照顧。

主才數天不在,彼得就帶頭就退後去捕魚,主的心一定會有所失望。我們常容易因著教會或團契帶領的人不在,而灰心喪志。當帶領人不在時,應該要更加儆醒,看守羊群;而不是更鬆散,讓羊群流離失所。

愛的承諾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5~17)

主在全然的愛門徒之後,他渴望門徒能夠回應他無微不至的愛。他問彼得:「你愛我嗎?」這句話好直接,幾乎沒有閃爍其詞的餘地。彼得肯定的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這是他心中真實的想法。對比於耶穌受死的前一日,彼得斬釘截鐵地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太26:33-35)但當晚他就因害怕而軟弱跌倒了。如主所預告的,他三次不認主。在主用慈愛的眼神忘著他時,他就出去痛哭。(太26:75)他在危險時三次否認主,主在這裏也三次再問他:「你愛我嗎?」讓他重新的肯定對主的愛。

愛不是感覺,而是意志的決定,是經過比較、取捨而作出的決定。捨下其他纏擾的事物才能專心的愛。「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句話中的「這些」是指什麼?可能是打魚的事業、或物質生活的滿足。同樣的話也對著我們問,他要我們超越什麼?財富、成就、幸福家庭。

在我們信主的生命歷程中,多少都經歷過主的愛。如果主今天問我們是否愛他時,我們會怎樣回答呢?是肯定的答覆,還是猶豫不決。我們如果還不敢肯定,大概是害怕主接下來對我的要求,我是否能做到。彼得在這問題上,可説是回答得相當直接了當:「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沒什麽能騙得了主的。他的心是坦蕩的,沒什麽怕主知道的。然而他常高估了自己對主的愛,在主被抓拿之前,他也是這麽回答的。從沒有料想到,死亡的威脅竟能夠讓他怕得,不敢承認是主的門徒。在痛悔之後,主的問題再一次臨到他,他還是確定地回答主:「你知道我愛你。」他的心是透明的,既使有軟弱,但主是看人的動機。他是真真實實的愛主。

主連問彼得三次「你愛我嗎」,就是讓彼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不要憑一腔熱血回答、不要只憑一時的感動承諾。愛是意志的決定,不是血氣的衝動。三次彼得的都明白的說出:「你知道我愛你。」甚至在第三次的時候,對同一個問題一直被詢問,彼得已經覺得困擾,「主啊,請信任我,我愛你的心你難道看不出來嗎?」

在三次聽到彼得的回答,主耶穌三次吩咐彼得:「餵養我的羊」。這表示一個人愛耶穌最重要的事就是,以愛的行動照顧主的羊群。愛不是感覺,是意志的決定。一旦作下決定,一定會帶出愛的行動。我們如果愛主,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的愛,不能是感情上的愛。而是要肯付出的愛,肯聽從主的命令,承擔起餵養主羊的責任。許多時候,我們說愛主,但我們的愛卻是對主的羊冷漠,這樣實在不能討主的歡喜。愛主與愛主的羊是不能分開的,不愛看得見的羊,怎麽能說愛看不見的主呢?

愛的捨己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

這是主耶穌對彼得最後的結局的預言。說彼得年少的時候,自己隨心所欲,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卻要被捆綁,被帶到危險困難的地方。指出他將要為福音的緣故被監禁、最後為主殉道。我們看見一個愛主、委身事奉主的人,不再是自己隨心所欲。而是爲著福音的需要,有時必須勉強自己,犧牲自己的利益,到主所要我們去的地方。

「己」是服事主的人最難克服的心理障礙。許多的教會紛爭,都是因為不能放下自己。我們願意愛主,而委屈自己嗎?當教會中出現一些作法、想法和我們不同時,我願意為了愛主的緣故,而放下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嗎?我樂意為了愛人,使人得益處,甚至自己有所虧損嗎?

主啊!求你給我一顆愛你的心,你曾問我:「你愛我嗎」,我卻不敢回答你。主啊赦免我,讓我像彼得一樣回答你:「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這是20歲時聽的一首歌,聽後非常扎心,今天再聽,當年的感覺更強。

詩歌:你愛主嗎
1. 你說你已經相信耶穌 為何你信祂心不真
你雖說你已經跟隨耶穌 為何你仍在世路奔
為何不誠心遵守主道 讀經祈禱養育靈魂
愛護教會引人信耶穌 行為聖潔榮耀神
你說你已經信主耶穌多少年 為何如此冷淡辜負主鴻恩

2. 你說你願意愛主耶穌 為何你愛祂心不專
你雖說你願意全心愛祂 為何你扶犁往後看
為可你竟有兩副面孔 半心愛主假冒為善
重新拾回失去的愛心 熱心事主不間斷
你說你願意愛主耶穌不改變 為何愛主使祂斷腸又碎肝

3. 你說你為主耶穌作工 為何你對祂心不忠
你雖說你已經奉獻事主 為何不完全為祂用
為何不效法保羅事主 世事糞土主旨為重
千萬靈魂等待你拯救 忠心完成主聖工
你說你立志事主耶穌要捨命 為何留下幾分恩賜為世用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耶路撒冷大會與宣道路線的爭議

Council.jpg
引言
自主耶穌升天之後,教會遵循主所交付遍傳福音的大使命,將福音迅速的向耶路撒冷四周的鄰邦傳開。對當時代希臘文化為主的外邦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福音的廣傳同時也對以猶太文化為主的猶太教會發出挑戰。福音是否該傳給外邦人、猶太人的傳統是否該在教會保持、福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諸多爭議性的問題如雨後春筍的在初代教會中冒出來,嚴重的影響了教會的合一。
耶路撒冷大會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為了要解決當時教會中一項重大的爭議,就是外邦人信主之後是否必須遵守摩西律法及受割禮。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個禮儀上的爭議,事實上背後爭議的內容是福音的核心到底是因信稱義,或是單憑信心仍不足以得救,還要加上守律法、受割禮等外在的行為。這個初代教會最大的爭議在耶路撒冷大會中得到解決。這件事確定了福音的重心,也成為基督教脫離猶太教的分水嶺。

本文的主旨為籍著分析初代教會對外邦宣教形成重大爭議的成因、及教會處理方法,找出今日教會可以應用的原則。在面臨重大爭議時,一方面堅守福音真理的核心,同時也能保有為教會合一而包容文化差異的心胸。

要分析一個歷史事件時,必須從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探討問題形成的原因,觀察當時代的人如何面對這問題,並察看當時的作為對後來的世代產生的影響。本文準備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耶路撒冷大會的前因後果:

向外邦宣教爭議形成的近因及遠因是什麼?
當時教會如何處理這爭議?
會議的決定對以後教會宣教路線的影響是什麼?
從整個事件中可學到什麼今日教會所能應用的原則?
以下的段落將用敘述法分別探討這四個問題。首先分析保羅與割禮派對外邦人得救的爭議形成的近因。第二段從舊約聖經及猶太人傳統中找出對外邦人歸信的形成爭議的遠因。第三段觀察當時教會處理這爭議所採用的方法,及耶路撒冷大會進行的過程。第四段分析大會的決議對當時及將來的教會宣教路線產生何種影響。最後討論今日的教會又能從其中學到什麼教訓。

外邦宣教爭議的形成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進入我們中間,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祂實現了舊約時期以色列眾先知對彌賽亞的預言,也開啟了神對人類施行拯救的新紀元。衪的降臨衝擊著每個人固有對神的認識,也逼著人類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宗教傳統。在耶穌升天之後,祂對門徒的教導、及聖靈在門徒中的帶領,對當時的世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個接著一個的問題被提出來,教會面對如此劇烈的變化,也按著聖靈的引導迅速作出反應。耶路撒冷大會就是在面對這股重新反省舊約傳統的潮流下,教會所作出的重要回應。一個爭議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教會的合一,就是外邦基督徒信主之後到底要不要守律法、受割禮。這在以猶太人為主的耶路撒冷教會是根本不成問題的。但福音傳入外邦之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外邦歸信受洗的人數超過猶太人。在這種多重文化的教會要維持信仰的合一是個很大的挑戰。過去猶太人所重視的律法是外邦人所陌生的。到底應該選擇哪一個方向?要外邦人改變來接受猶太人的律法,還是把守律法的要求從信仰的核心中過濾掉,讓教會合一的基礎建立在對基督的信心上。這是耶路撒冷大會所要處理的問題。以下段落將探討外邦人歸信之所引發爭議的近因。

聖靈開啟外邦宣教的門
自宣教的對象從猶太人轉向外邦後,似乎就預見了對外邦信徒得救觀念的差異、及對猶太傳統信念的扞挌,必然會成為爭議的主題。首先來看向外邦的宣道是從何開始的。在主耶穌升天之前,當門徒還期待祂復與地上的以色列國時,耶穌卻賜下一個宣道的使命:「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這命令表示神的福音不單是為以色列人預備,也是為了地上的萬族萬民。在五旬節時,有許多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回到了耶路撒冷聖殿中獻祭。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二:4)這神蹟吸引了眾多僑居在異邦中的猶太人聚集,他們驚訝這群沒有學過外邦語言的加利利人,怎麼會用各地的方言傳講神的大作為呢?這神蹟除了見證聖靈大能外,還含有要讓多國人民明白福音,聽信真道,結合為一體的更深廣的意義。(啟導本,1534頁)當眾人聽了彼得講道,覺得扎心、願意接受時,彼得告訴他們主的應許:當悔改,奉耶穌的名受洗,就得赦罪,領受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的神所召來的。」(徒二:39)這節經文中在遠方的人應是接受福音的外邦人。當時受洗的三千人中有許多是旅居外邦的猶太人。當他們返回外邦僑居地時,成為福音初熟的果子,也為將來門徒四散宣道時的助力。隨著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迫害基督徒,門徒分散四方,往各處去傳道。神興起環境的逼迫,成為趨動福音傳至外邦的力量。

哥尼流歸信打破了彼得向外邦人傳道的成見
如果把埃提阿伯太監算作歸化的猶太人的話,第一個使徒行傳中記載的外邦人歸主的例子就是羅馬百夫長哥尼流。哥尼流歸信讓使徒彼得突破了原本對外邦人的成見。首先要一個猶太人接納外邦人是很件很困難的事。在猶太人心中,外邦人是不潔淨的。他們不受割禮、不守律法、沾染禮儀上不潔的飲食。猶太人與外邦人不單不在一起坐席,連日常生活也要遠遠避開。聖靈以異象吩咐彼得「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十:15)差遣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彼得對哥尼流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徒十:28)聽到雙方同樣領受聖靈引導,印證神拯救外邦人的心意後,又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4~35)彼得的眼光被神打開,他看到的不再是猶太人狹窄的救恩觀,而是神的恩典之門已向外邦人開啟。正當他傳講主耶穌受死、並從死裏復活,要救一切信衪名的人,得赦罪之恩的時侯,「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徒十:44~47)聖靈降在外邦人身上的神蹟,使原本對外邦人傳福音心存成見的彼得,成為第一個打破成見,見證福音大能臨到外邦人的教會領袖。這經歷成為日後在耶路撒冷大會支持外邦人同蒙救贖的有力見證。

外邦宣教爭議的導火線
安提阿教會是歷史上第一個向外邦差派宣教士的教會。保羅是主耶穌所選召向外邦人宣道的使徒(徒九:15),也是開展外邦宣教事工的主要人物。他與巴拿巴完成了第一次的旅行佈道,在小亞細亞建立了許多教會。福音在外邦人中廣受歡迎,同時也引起部分猶太人滿心嫉妒。隨著外邦宣教事工的發展,外邦人信徒在教會中的比例越發增加,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信徒要如何在同一個教會裏合一呢?尤是猶太信徒主流的地位漸漸失去,增加了他們的危機感。許多原本隱藏的暗流便浮現出來。使徒行傳十五章所記載的就是其中最大的衝突。「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十五:1)對照加拉太書所提的那些號稱「從雅各那裏來的人」(加二:12),二處所描述的人都主張受割禮乃是得救的必要條件,應指是同一批人。加拉太書應是在第一次旅行佈道之後,耶路撒冷大會之前寫成,時間上也能互相配合,二處所記載的應也是同一事件。(Stott, 1994)其中所描寫的彼得來到安提阿,「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加二:12)這事件的問題,是出在「同桌吃飯」。因為在猶太人的傳統裡,「同桌吃飯」代表在上帝的救恩裡的交誼;所以彼得本來和外邦信徒「同桌吃飯」,表示他已經接納這些外邦基督徒,但是在割禮派的人到達之後,彼得改變了態度,不再和這些外邦信徒同桌,表示不再接納他們。彼得為何要害怕這些割禮派的人指責而退縮下來呢?也就是說,到底彼得犯了什麼錯誤,會擔心被這些人糾正呢?問題應出在彼得和外邦信徒同桌時所吃的食物上。按猶太人的律法,禁止吃不潔淨的食物。他們不與外邦人同桌進食,並非排斥外邦人,乃是怕沾染了不該吃的食物,沾染了不潔。(啟導本,1679頁)信主的猶太人仍無法免除這習俗的影響。彼得本來接納信主的外邦人為弟兄姊妹,原本不介意飲食上的規條。但人言可畏,他身為猶太人的教會領袖,仍然對不守律法的指控心存畏懼。他無法克服這畏懼,而從象徵與外邦信徒合一的坐席上退縮下來。並不是由於他在神學上,相信未受割禮的外邦基督徒是不潔淨的罪人,而是為了害怕在猶太基督徒中的領導地位受到質疑,所做的權宜之計而已。為了保有在猶太信徒中的領導權,才屈服於割禮派的權威下,虛偽地像個演員一樣,把自己的信仰和意志隱藏起來(Bruce, 1982)。其他的猶太信徒也跟著彼得,像沒有原則的人一樣。就連巴拿巴也受了他們的影響,無法承受這壓力而隨夥裝假。可見這股勢力對猶太人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群主張外邦人必須接受割禮的人,俗稱割禮派(circumcision party)、猶太主義者(Judaizers) 、或法利賽教門(Pharisees),因他們對律法的主張與法利賽人是一致的。他們並不反對向外邦人宣教,只是認為外邦人得救單靠對主耶穌的信心是不夠的,還要加上割禮與遵守摩西律法等條件。也就是說一個外邦人要信主,必須先歸化成猶太人,要不然救恩對他是沒有效力的。這樣的想法大大的削弱了信心在救恩上的重要性。使主耶穌贖罪的血成為不完全的,還要加上守律法及受割禮的行為來補足。這想法是保羅極力反對的。他甚至當面抵擋彼得,指出他可責之處,「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二:14)這指責的論點後來被彼得採納,在耶路撒冷大會中提出(徒十五:10)。

使徒保羅對福音真理的堅持
不管割禮派爭的是飲食上沾染不潔的問題,或是外邦人要先受割禮才能得救的問題,背後的問題都是「福音的核心是什麼」。若不搞清楚救恩的根本要素,問題永遠在守律法、行割禮、保持飲食潔淨等外表行為上面打轉。福音的內容若仍走不出外表儀文的規條,與猶太教仍是沒有多少差別,如同新瓶裝舊酒。如果對主耶穌的信心,不能在救恩中的佔關鍵的地位,僅是有附加的價值,福音就再也難成為神對人類救贖的好消息。原本不受律法夠束的外邦人,在信主之後竟然被加上了連猶人也無法承擔的重軛,向外邦宣教的果效也必然要大打折扣。這不是旁枝末節的禮儀之爭,可以相互包容而並存於教會。而是大是大非的真理之爭,割禮派錯誤的教導已顛覆了福音的本質,使基督教淪為猶太教的一個宗派。宣教的範圍也走不出猶太人的圈子。於是「保羅巴拿巴與他們大大的分爭辯論」(徒十五:2)教會中因信仰立場的激烈衝突,造成兩造的對立。如加拉太書所描述的「我們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們中間。」(加二:5)

向外邦人宣教成為爭議的歷史的因素

知道了保羅與割禮派衝突的直接原因,本文同時也想探討形成這些論點的歷史因素。雙方都堅持自已所持守的是從神而來。割禮派的人為神大發心而指責保羅離經叛道,背離了摩西的律法。保羅則堅持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因信稱義為得救贖唯一的途徑。將福傳給外邦人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對這個問題,到底舊約聖經怎麼說的?新約的教會是否仍然一成不變的按照舊約的律法而行呢?在跨越新舊二約的轉型時期,真道的實體已逐漸顯明,取代了模糊不清的影象。當時的教會正經歷新舊兩種觀念的衝擊,以下的段落將從舊約經文中找出雙方衝突的根源。

以色列人對外邦人的觀念
福音是從猶太人出來的,耶穌的十二使徒、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以及旅行佈道的宣教士幾乎全部是猶太人。當福音的真道還未形諸文字的被記載下來時,使徒的教訓,及當時教會的作法漸漸形成信徒遵循的慣例。猶太人的傳統、及摩西律法無可避免支配著猶太基督徒的想法。當時的基督徒被稱為拿撒勒教黨,僅被視為猶太教的一個支派。既使遭受主流猶太教徒逼迫,他們仍保持自已對猶太人身份的認同,尚未脫離猶太宗教的主幹。教會之中也不乏猶太思想濃厚的信徒,他們不希望教會離開傳統猶太教的路線。這些思想影響了猶太信徒對外邦人宣教的看法。

唯有受割禮的人才能成為神的選民: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十七:7)並以割禮為立約的記號,「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創十七:12)在他們的觀念中不受割禮的外邦人,在神的約裏是沒份的。
律法上潔淨的條例將以色列人分別為聖:神要以色列人過一個與周圍的外邦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不管是吃的、穿的、住的和風俗習慣,都要被分别開來。所以律法上潔淨的條例是要求以色列民在宗教上與異教徒分别出來。要求以色列人與外邦信徒在一起生活是相當為難的事。
被虜之後更重視遵行律法避免與外邦人混雜:以色列人視被虜為神對他們拜偶像的懲罰。以斯拉回國後最重要的工作是將神的律法、典章教訓以色列人、重整民心、重修聖殿,將以色列人重新帶到神面前,作神聖潔的子民,與外邦人分别。(拉九1~15)猶太教中的法利賽教門就是一群追求嚴格遵守律法,脫離一切禮儀不潔的團體。其中一部分人信主後,在教會中強制歸信的外邦人必須行割禮,及遵守摩西的律法。

外邦人得救必先歸入猶太教:外邦人要成為神的子民,他們必須歸化成猶太人,方法是接受上帝在猶太人身上所立割禮的印記。如經上所說:「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中間,願向耶和華守逾越節,他所有的男子務要受割禮,然後才容他前來遵守,他也就像本地人一樣。」(出十二:48)猶太教規定,一個歸化的猶太人,必須答應遵守摩西律法,及律法演伸的規條塔木德(Talmud),參加猶太會堂聚會,經過拉比考驗信心的真誠後,才被接納入教。(Epstein, 1994)這規定把得救加上了歸化成猶太人的條件,這對不受律法約束的外邦人無疑的是接受福音阻礙。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到割禮派所堅持的教條,原是猶太民族與他族分別,最值得珍視的傳統。要放棄這些規條就等於放棄了猶太人的身分,斯可忍孰不可忍。對傳統的驕傲、及對律法的嚴格固守,限制了自己能看清神所啟示新的宣道方向的眼光。若不是逼迫臨到耶路撒冷教會,猶太信徒仍可能一直停留在耶路撒冷。他們相信他們的使命只限於對以色列家傳福音,外邦人的得救則是如舊約所描述的,在末世各國都要歸向耶路撒冷時才會發生。這種自我認定阻礙了將福音傳揚至外邦人工作的進展。

外邦宣道思想障礙的突破
外邦宣教新頁的開啟是從主耶穌頒佈大使命起始。聖靈興起險惡的環境,催逼著門徒離開耶路撒冷往外邦人之地去宣道。外在情勢的變化,外邦歸信的喜樂不斷帶給教會思想上的衝擊。教會是否應突破觀念上的障礙,積極開展外邦宣道事工呢?希臘化的猶太信徒在自我認定上與希伯來代的信徒不同,他們似乎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觀念。這些人認為耶穌復活的經歷已經超越了律法與聖殿的重要性。對聖靈引導的順服代替了對律法的謹守。(Bosch, 1996)所有對舊約教義的理解,因基督親自完成了救贖、顯明了父神的心意,而必須重新加以詮釋。有幾個關於外邦宣道的問題值得思考:

1. 在神永恆的救贖計畫是否包括外邦人?羅馬書上說:「難道神只作猶太人的神麼,不也作外邦人的神麼,是的,也作外邦人的神。」(羅三:29)神不單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全地的主宰。舊約中神對選民的救贖,是期待透過一群蒙恩的子民把神的恩典帶給全人類。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曾應許:「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創廿八:14)這話表示神要透過亞伯拉罕的後裔把救恩帶給世上萬族萬民。大衛在詩篇上說:「地的四極都要想念耶和華,並且歸順他;列國的萬族,都要在你面前敬拜。」(詩廿二:27)預見萬民將要歸主。足見外邦人得救是在神永恆計畫之中。

2. 外邦人得到救恩的條件是什麼?不同於舊約時代的外邦人因割禮而歸化成神國的子民,新約強調得救的唯一途徑就是對神的信。保羅在羅馬書引用創世記「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創十五:6)強調亞伯拉罕被神算為義,乃是因他對神的信,早於一切律法或割禮。割禮只是信心之約的記號,不能成為得救的條件。

3. 通過何種管道來向外邦人宣道?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對外邦人傳道是相當被動的。從約拿書上看到,先知約拿不情願地被神逼著向尼尼微發出悔改的呼聲。而神卻因對尼尼微人的愛,不願見他們因罪被毀滅。神可以說是舊約時代唯一的「宣教士」。(Bosch, 1996)但舊約之中卻不乏神藉著衪的僕人向外邦人發出福音真光的預言。所預言的僕人就是彌賽亞:「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賽四二:1)「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賽四九:6)神國的福音透過耶穌基督,穿越了種族、國家、階級、性別的限制,臨到了萬民。一改過去被動的心態為主動積極地向外宣道。

割禮派的人固執於傳統律法的謹守,無法從舊約中看到神拯救外邦人的心意。當耶穌基督將真理顯明出來的時侯,新舊觀念的衝突乃是難以避免的。耶路撒冷大會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

教會處理爭議的過程

保羅與割禮派意見的分歧尖銳到一個程度,教會面臨分裂的危機。此時他們已經無力自行解決這爭議,於是決定上耶路撒冷去請使徒和長老來評斷這件紛爭。使徒和長老聚集開會處理,讓兩造對議題充分的辯論,陳明雙方的理由。最後使徒彼得及長老雅各分別表明他們的態度,他們明確的裁決使這事件得以落幕。在此想探討彼得及雅各對此爭議的立場,分析爭端得以平息的原因。

彼得陳述立場
彼得以對哥尼流傳道的親身經歷支持保羅的觀點。首先他認為外邦人得蒙聽聞福音、並且相信,完全出自於神的揀選。他只是順服聖靈的帶領,去向外邦人宣道。其次聖靈在他們聞道相信的時候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如降在猶太信徒身上一樣。這是知道人心的神為他們歸信所作的見證。足見他們的信心已經得到神的接納。再者他們因著對神的信,心靈已得到潔淨。內在的潔淨是猶太與外邦信徒合成團契的基礎,不是外表的潔淨。最後彼得指出律法上的規條對猶太人來說都已是一個難以負荷的重軛,為何要把自已都做不到的強加在外邦人身上呢?彼得清楚得救完全出自主耶穌的恩,對猶太人或外邦人是一視同仁的。這四點說法出自本身的經歷,相當有說服力。眾人都默默無聲,聽保羅和巴拿巴述說神在外邦人中所行奇妙的事。對不久之前在安提阿因懼怕割禮派指責,而從外邦人餐桌上退下來的彼得。在這次大會上更正自已原來的錯誤而仗義直言,可說是非常難能可貴。可見他在被保羅指責後,內心經歷了相當多的反省,神學立場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雅各的結論及解決方案
一般認為老長雅各是嚴守律法的猶太信徒領袖。割禮派也是冒他的名義,要求外邦信徒行割禮。他出來為這件事作最後的裁決。他指出從彼得的經驗看到「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徒十五:14)神自己選召了外邦人成為神國的子民。這與撒迦利亞書中說的「那時,必有許多國歸附耶和華,作他的子民」(撒二:11)相合。但這觀念卻與猶太人過去所理解的有所不同,在他們心中只有猶太人才是神所揀選的子民。雅各把當時外邦人的歸信看成舊約預言的應驗。這不是違背舊約聖經的教導,而是神從創世以來所定的旨意。他引用阿摩司書七十士譯本的經文:「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徒十五:16-17)來說明舊約先知預言彌賽亞將來重新建造被破壞的以色列家。這個時侯不單以色列家得到屬靈的復興,連外邦人也有機會尋求神、敬拜神。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祂所成就的彌賽亞救贖工作,就是帶給大衛家屬靈的振興。耶穌也曾在應許聖靈降臨時說,祂復與的並不是地上的國度。神要藉著基督揀選祂的民,成為重新被建立的真以色列人,也就是由猶太和外邦信徒,即所有求告主名的人所組成的新群體。既然如今所發生外邦人歸信的事是先知預言的應驗,便不應該抗拒它,好像它是沒有根據、背離舊約的新事了。(張永信,2000)當觀念上的爭論被釐清了之後,雅各為這次會議裁定了幾項行動方案:

在割禮及律法的事上「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徒十五:19)既是否決了割禮派對外邦人的要求。
「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為了教會的合一,仍要求外邦人禁戒四項會引起較大影響的事。
將決定寫成書信,派遣使者向眾教會宣達。制止割禮派的攪擾,肯定保羅、巴拿巴的辛勞。
在教會面臨路線之爭的關鍵的時刻,使徒們選擇面對問題,作出明快的決定,確定教會將來發展的方向。下一段落將論討這些決議的影響。

會議的決定對宣教路線的影響
在耶路撒冷大會中,門徒們所爭議的內容不是關乎個人的血氣,不是關乎利益衝突,而是信仰中的核心教義、與宣道的方向。當混雜在錯誤教條中的真理得到澄清了之後,教會才可繼續往前走。它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外邦宣道的工作更快速的開展
當大會作出了外邦人歸信不必受割禮及守律法的決議,割禮派對福音扭曲的說法被匡正。對深受異端困惑的外邦教會產生了許多正面的影響。安提阿教會的「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徒十五:31)保羅來到加拉太,「他們經過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於是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徒十六:4-5)福音在外邦大大的被傳開,宣教工作逐漸伸展到整個羅馬帝國。這些成果恐怕是那些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信徒所始料未及的。神的工作不能被限制,就算人以有限的認知,想把神的道加上重重的人為限制,或把宣道的對象限縮在某個範圍內。神仍會與起另一群順服祂的人來完成祂的工作。如果這次大會割禮派的主張得到了勝利,往後所有信主的人都要先歸化成猶太人,基督教仍侷限在猶太人的圈子內,對外邦的宣教大受限制,面對主耶穌的大使命將無法交待。神心意中對萬國萬民救贖計畫,將成了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抱持這種狹隘心態的人,真的難以逃離神末世的審判。

確定得救是靠信心而非行為的教義
割禮派所宣稱的外邦人必須受割禮、行律法才能得救,是源自於對猶太人身份的驕傲。按保羅所傳的福音,他們歷代祖宗從小到大、全心全意遵行的教條,竟然對得救沒有功效;過去所最重視的律法規條現在竟變成一文不值,他們無法接受。試想主耶穌已在十字架付上生命來贖我們的罪,有什麼樣的善行能在主已完全的救恩上,再加添一點光彩、再減輕一點神的憤怒。如保羅對加拉太人所說的:「義若是藉著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二:21)因信稱義的教義在此會議中得到了確定。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信耶穌是得救唯一的道路。

四個禁戒對教會的意義
雅各留下這四個禁戒有什麼意義?表面看來像是一種妥協,割禮派已經完全潰敗了,保羅也該多少退讓一點,好給他們下台階。事實上雅各作提出這建議,有維持教會內部和諧的目的。他前一句話才說不以猶太人難負的重軛為難那歸服神的外邦人,不會轉眼又留下四條律法叫他們遵守。如果是律法中最重要的四條還可理解,但要求的竟然大部分是飲食的潔淨條例。連割禮都可以免掉了,規定飲食的條例看起來有些小題大作。實際他考慮到同一個教會中猶太信徒的感受。如果猶太人從小到大最忌諱沾染不潔淨的飲食,同桌坐席的外邦信徒卻葷羶不忌地吃起猶太人感到厭惡的食物,信徒之間能毫無嫌隙的合而為一嗎?恐怕不容易。為猶太人信心的緣故,外邦人在他們深感厭惡的事上,犧牲部分自由是符合愛心的原則(Stott, 1994),這也是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教導。(林前八:13)

今日教會從這事件所學到的教訓

在福音的真理上不可妥協
如果保羅在與割禮派的爭論中妥協了,讓割禮、律法與信心並存於得救的條件中,福音會演變成什麼樣的面貌?或許與今日所信的基督教完全不同;或許信徒在注重尊行律法的習慣下,把對耶穌的信心當另一個要守的律法;或許變質的福音還沒有離開猶太人的圈子。變質的福音就不再是福音。多少的異端只是把福音的本質稍微改變一下。如新正統派把聖經是神的道,改成讀經時經文在讀者心中變成神的道,換句話說聖經在客觀上並不是神的道。小小的差異導致大大不同的結果。在真道上的混亂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關乎基要真理的部分,更須堅定不移。

在文化的差異上包容尊重
在真理之外的枝節部分,如傳統、禮儀、文化、慣例、教會內規,都不是不可改變的。為包容不同民族、社會階級、政治立場、家庭背景、個性、年齡層的信徒,維持教會合一,有時要作出許多妥協。只要不違背真理,以愛心的原則,對非主流的意見適當的包容、讓步,有時可以維持教會內部的和諧。耶路撒冷大會的決議中,要求外邦信徒避免刺激猶太信徒的禁忌,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公開協商的方式解決教會爭議

教會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外界會發生的事,在教會內部也同樣會發生。如何處理爭議,考驗著領袖的智慧。爭議的產生是人因主觀的認知或價值差異,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當衝突剛產生,還未擴大之前私下尋求和解是上上之策。不同於私人間的利益衝突,雙方應私下當面溝通、或請雙方信任的人士協調來解決;一旦涉及真理的爭議就必須認真面對。在影響尚未擴大的情況下,可以私下討論、進行規勸,或可以挽回一時失誤的弟兄。若影響擴大、無法私了,則應提高到教會層次來協調。保羅和割禮派的爭議就是涉及真理認知的差異。經過公開的辯論讓各方意見充分表達出來,在順聖靈的帶領下,以理性的交流代替情緒性的攻擊。符合聖經的說法較能說服眾人。教會領袖則應以公平的原則作出合情合理的裁決。此次大會順利的解決問題,化解了教會分裂的危機。解決爭議的方法,值得今日的教會學習。

在經文的解釋與應用上給聖靈帶領的空間
這點可能較具爭議性,這裏只是嘗試提出想法,容日後繼續研究。聖靈的啟示已經明白的寫在聖經中了,為什麼還要在解經上留給聖靈空間?這裏所指的不是聖靈對真理還有在聖經之外新的啟示,筆者相信,神對文字記載下來的真理已經完全啟示在聖經上。但聖經中仍有許多無法完全明白的經文,或尚未應驗的預言,需要聖靈引導來進一步明白。教義的基礎在對聖經真確的暸解,從歷史的進程中我們看見對經文的領受是不斷增添而累進的,過去有認識不正確的,因後來提出更有力的解釋而修正;不完全的因後來的補充而更形豐富。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無法宣稱已經完全理解聖經,不需要聖靈繼續的引導。割禮派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若在耶路撒冷大會上,割禮派堅持傳統對舊約的理解,是一切教義辯論的唯一標準。按這個看法,彼得個人的經歷不能得到採納。保羅宣道的見證是以工作的果效定是非,不是以聖經來判斷是非。雅各引用舊約是靈意解經,超越了拉比正統的解釋。這就是猶太人到今日仍然無法接受耶穌是基督的同一種心態。或許有人可以說當時聖經尚未寫下,聖靈的啟示在使徒身上不斷賜下,與今天不能相提並論。筆者承認與聖經同等的文字啟示已經完成了,不可能再加添什麼。然而對聖經的闡釋、與相同的原則對不同時代、不同情境下的應用卻是不斷的更新而完備。歷代的信徒按著正意把聖道分解透澈,把真理豐富的涵意發掘出來。對神的認識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聖靈對信徒屬靈眼光的更新也永遠不會停止。我們應避免走進割禮派的老路,以為對聖經傳統的理解已經完全、不容更變。事實上在經文的解釋與應用上,應保有聖靈引導的空間。

結論
在兩千年的教會歷史上,耶路撒冷大會是件劃時代的大事。它排除了割禮派想藉舊約律法來扭曲福音真理的意圖,確立了因信稱信稱義是得救唯一的憑據。對後世教會的影響尤其深遠,福音能夠順利的傳向外邦,普世的宣道今日得以實現,耶路撒冷大會的決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神是整部戲的導演,使徒們是順服聖靈帶領的好演員。在使徒行傳的末了,宣道的戲還沒有落幕,直到今日已演了兩千年了。歷史的聚光燈照向了今天的基督徒。是該輪到我們無所畏懼,粉墨登場的時候了。

參考文獻
1. Stott, John R.W. (1994), The Message of Acts, The Bible Speaks Today, IVP,1994
2. Bruce, F.F. (1982), The Epistle of Galatians, p.131。
3. Tenney, Merrill C. (1976), New Testament Survey, Wm. B. Erdmans, 1976
4. 張永信(2000),天道聖經註釋:使徒行傳(卷二),天道書樓,2000
5. Bosch, David J. (1996),白陳毓華譯,更新變化的宣教,華神,1996
6. Epstein,Lawrence J. (1994) Conversion to Judaism: A Guidebook, Jason Aronson Inc., 1994

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基督徒與世界

abovetheclouds.jpg
約翰福音17:13~19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日從各種管道接觸世界傳給我們的信息,受到這世界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身為基督徒應該以何種態度活在世界上?更進一步要思考如何回應世界對我們的挑戰。
基督徒怎麼面對世界?
楊牧谷牧師曾經在一本《這是天父世界》中,把基督徒面對世界的態度分成:頑抗、自衛、妥協、雙重四種心態。
1. 頑抗型的基督徒:認為世界是墮落敗壞一無可取。今生只是暫居世界、在世的日子勞苦歎息。他們認為應與世界保持距離,以維持聖潔。通常他們非常愛神,但不見得愛人。
2. 自衛型的基督徒:為了討生活不得不在世界謀生,但不喜愛世上的一切。他們較喜歡參加教會中的活動、身邊朋友都是基督徒。
3. 妥協型的基督徒:最常說的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既然活在世界就順應世界的標準。在世界的處世哲學是:「馴良像鴿子,靈巧像蛇」。
4. 雙重型的基督徒:認為在教會與在社會有雙重標準。他們通常都有兩副面孔、和雙重人格,順著外界形勢的變化而隨機應變。甚至有時會搞不清教會與世界的界線,而把世界的價值觀帶進教會。

事實上按聖經的原則來檢視這四種態度,這些都並不是很健康的心態。基督徒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以屬神的生命,在世界過屬天的生活。我們在世界是客旅,客旅不是等著回家,而是把握旅途的每一過程,盡情的旅遊,儘量觀賞。

不離世界,不屬世界
「13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3~16)

世界這個名詞是使徒約翰經常使用的,約翰福音一共出現78次;在約翰其他的著作也用了27次。他最常使用世界來指在罪惡和黑暗權勢所控制下、以及在撒但管轄下的勢力。

 在黑暗之中:約翰形容世界是在黑暗之中,而且是與基督敵對的;世界是瞎眼的,當彌賽亞來到時,世界卻不認識祂。而且作惡的人恨惡光,因為光顯明了他們的罪惡。「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約3:19~21)

 在撒但管轄之下:耶穌解釋不信的人犯罪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是出於魔鬼(約8:44)。基督來,就是要敗壞魔鬼的權勢,讓信耶穌的人不再活在魔鬼的捆縛下(約壹3:9)。耶穌審判魔鬼,也敗壞他的權勢。(約16:11)

「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4) 耶穌明白的告訴他們,基督徒生活在世上應要有被世界排斥的心理準備。耶穌在(約15:19)也說過:「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

在這種與世界價值觀格格不入的情況下,要如何自處?耶穌從不叫我們離群索居,也不是為了明哲保身而採取避世的心態。耶穌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要活在這被惡者所控制的世界,什麼是我們活下去的保障。耶穌安慰他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我們在世上不是單打獨鬥,乃是有主的保護。主已經得勝了,住在基督裏必然不受邪惡勢力的侵害。

差到世上、分別為聖
「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17:17~19)

我們活在世上,不是單單維持生存,更有一個使命。我們被差到世上,是要為基督作見證。耶穌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8)「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約15:26~27a)我們活出來的生命本身就是向世人表明,我們是基督的門徒,有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裏面。就好像在黑暗中點燃的一根臘燭,向周圍黑暗的世界發出光芒。這光就是因聖靈往在我們內心,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生活見證。

對比於世界敗壞的風俗,基督徒應活出聖潔的生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聖潔的生活本身就是個見證。見證出主已用真道洗淨了我們。我們與世界乃是有分別的。為主作見證就是我們在世上的使命。

多麼奇怪的一個身份。不屬世界、卻又不離開世界;被差到世界上、卻又與世界有分別。是很怪,但這就是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