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從立約之主學為父之道

Moses in the Bible - Lawgiver and Covenant Mediator今天世界的價值觀離神設立的標準越來越遠。人們所追求的風潮是個人的自由、與自我需要的滿足。根本不在乎真理的存在,也不想順服於至高神的標準之下。在這樣的風氣下,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漸沒落,成為無足輕重。甚至將其父親的權柄視為威權的代表,欲除之而後快。面對此種潮流,教會當今還需要重視父親在家中的角色嗎?答案不在潮流的趨勢,而是在聖經中的教訓。聖經從創世記開始就看重家庭的價值,家庭是神所設立的,是神賜福的單位,是神所呼召、拯救的對象。神被稱為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祂就是揀選一個家族,讓他們傳承與神所立的約,並藉著這家族,將神拯救世人的計劃帶進普世萬民當中。今日的教會正是繼承神揀選亞伯拉罕,傳承拯救之恩的群體。我們當回到聖經當中尋找神設立家庭的旨意,按著祂的心意在家庭中實現出來。在今日父親節的時機,我將以四段經文來探討神呼召、拯救屬祂百姓的作為,讓我們身為父親的,從其中學習如何在家庭中,將屬靈的福分傳承到下一代。
主動引導
「亞伯蘭年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對他說,我是全能的 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2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3亞伯蘭俯伏在地, 神又對他說,4我與你立約,你要作多國的父。5從此以後,你的名不再叫亞伯蘭,要叫亞伯拉罕,因為我已立你作多國的父。6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7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 神。8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我也必作他們的 神。9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創17:1-9)

在亞伯拉罕九十九歲的時候,神向亞伯拉罕顯現,主動告知要與他立永恆之約。伴隨著約,當然也對他有所期待,但是他能否作完全人不是約成立的條件。這約是亞伯拉罕還達不到神標準之時,神就已經定意要立下,是神主動尋找屬祂的人,要完成神定下的計劃。亞伯拉罕之約是神首次呼召一個人進入祂的約中,歸屬於祂,並應許他四樣福分:後裔、國度、土地、賜福他的後代,並藉著他的後裔賜福普世萬民。這是神向人施恩的主動作為,在此之前,人尚不認識神的拯救計劃。也不知道如何以信心仰賴神的應許,進入神與人所立的約當中。

首先我們想知道,神與人立的約是什麼?神與人所立的「盟約」與世人所認知的「契約」不同,契約是為了維護立約人的利益,定下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如果一方毀約,整個約便廢棄,另一方不需要繼續守約。然而神所立的盟約不是這種隨興而變化的關係,而是一個持久而穩定的關係。祂主動尋找亞伯拉罕,呼召亞伯拉罕進入這個約中,應許將要賜下的福分,在亞伯拉罕沉睡之時,神單方走過剖開的牲畜,執行與亞伯拉罕立約的儀式。即使亞伯拉罕一生中幾度失信,神仍然信守祂的約定不變。這約甚至延續到亞伯拉罕的子孫,永遠堅定不移。因為神是那位守約、施慈愛的神,祂所立定的約,必然信守到底。

我們身為一家之主的男人,在帶領全家的位置上,與兒女也應該有盟約的關係。從神立約的榜樣,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建立與兒女的關係。我們對兒女的愛不是條件式的,如同「你如果順服我,我就愛你;如果悖逆我,我們就不認你為我的兒女。」而是主動施恩的愛,當我們還蒙昧無知的時候,神就主動尋找我們。按照我們的本性,不會主動尋求神的面。神不撇棄我們,費盡心思尋找我們這群迷失的羊,挽回我們投入祂的懷抱。從此我們知道,父母對子女也當是主動施恩、引導的愛。子女會愚頑,父母卻不該失望,乃要堅定地藉著勸誡、與引導,把他們挽回。

神對我們的愛是堅定不移的愛,我們也當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女,即使兒女可能會不聽話,可能反抗我們。然而,如同神無條件愛屬祂的子民、定意愛他們到底,我們也當以堅定的愛來對待自己的兒女,盡一切努力管教他們。在神與人立下盟約關係下,人有種極大的平安,知道自己是被神所愛,祂會引領我、管教我、並愛我到底。我們的兒女若在此種環境中成長,也同樣會有種對親密關係的信任感,敢去信任人,與他人建立互相依靠的關係。

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是有個常見的語句,帶著堅定的承諾:「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 神。」神與祂子民立的約是永遠的約,絕不廢棄。即使人會改變,在神那一方,永不變卦。我們是否對自己的兒女能有這種承諾:「我是你的父親,永遠不會拋棄你,會愛你到底。不管你人生境遇如何,爸爸永遠在你背後挺你。即使你失敗了,回到爸爸面前,我會帶著你一同度過難關。」這就是我們從神那裡學到的,盟約的愛、堅貞不移的愛。雖然人是易變的,常常會不守信用。然而,如果沒有神與我們之間如此堅定的盟約關係,我們今生就再也不可能信任任何人,對婚姻中的配偶不敢信任,兒女對父母也是一樣。這是人犯罪後,被罪轄制,找不到可以信任的對象,以致落到這種悲哀的境況。神以盟約之愛來愛我們,讓我們以此學習建立與兒女的關係。這是人間最穩固的關係,讓我們把這種關係帶進家庭中。

不離不棄
「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 神,也是以撒的 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14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15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那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28:13-15)
亞伯拉罕年紀老邁離開世界,神與他立的約還有效嗎?那是當然的。因神與亞伯拉罕立的約不只是對著他,同時也對著他的後裔,是永世之約。亞伯拉罕雖然去世,神向以撒堅定盟約:「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賜福給你、因為我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我必堅定我向你父亞伯拉罕所起的誓。我要加增你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又要將這些地都賜給你的後裔。並且地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3-4)這應許不停留在亞伯拉罕這一代,還臨到了他的兒子。不單如此,並且在以撒老邁,這應許再臨到了亞伯拉罕的孫子。神向以撒蒙應許的後裔雅各再度堅定盟約,也就是上面列出的創世記28章13-15的經文。那時雅各雖然因著欺騙得到福分,卻被哥哥以掃恨惡,離家逃走,在伯特利神向祂顯現,重新堅定祂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要賜他:後裔、國度、土地、福分。這福分如今同樣應許給雅各。這些話對雅各來說聽起來真是有點諷刺,那麼美好的應許,如今卻一點也享受不到。

此時他對神的信心其實並不穩固,你看向神開出的條件,「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喫,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這多麼像民間信仰拜菩薩的祈求啊,「如果神明讓我得了什麽好處,我就以奉上供品來回報。」此刻雅各對神的愛是有條件的,他所關切的是身體的飽足溫暖、身家性命的安全、有棲身之地、有安身立命的活可以幹。神不因他的信心不足,就撇棄了他。神看重祂與亞伯拉罕立的約,既然雅各是繼承神應許亞伯拉罕的福分,神對雅各就信守這個約。憑雅各的本身的德行、行為,不配領受神給他的賜福,不值得神保護他。然而,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即使在他最落魄的時刻,仍然與他同在。神的同在就是守約最寶貴的行動。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只要知道神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心中就有安全感,不至擔心受怕、懷疑動搖。

我們身為一家支柱的父親,對家庭的責任也是如此。常與我們的兒女同在,這是一個身為人父的基本責任。但是當今的世界要把男人的時間精力奪去,把他們從家庭中間拉出來,花在加班、應酬、出差、賺取更多金錢等事情上面。表面上是為了養家活口,事實上是爭取事業上飛黃騰達的野心作祟。賺錢永遠不嫌夠。家庭是最容易被拋在一邊、兒女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有一則故事很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為了財富犧牲家庭的現象。一個美國孩子問父親一小時可以賺多少美元,父親告訴他是二十美元,孩子開口向父親借了十元。爸爸很爽快地給了,問他要幹什麽?他一聲不響地從自己辛苦積蓄下來的零用錢十元,與借來的錢合在一起拿給父親,說:「爸,我現在有二十元了,我可以向你買一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你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來這個爸爸為了多賺一點錢,一年沒有幾天回家與小孩一起吃晚飯。兒子已經盼到幾乎絕望,爸爸這麼愛錢,乾脆用錢來換他的時間吧!聽到這故事你有什麽感觸,真是可悲可嘆。父親陪伴兒女這是一天經地義之事,如今卻要讓兒女用錢來換。身為父親如果作到這個地步,也真是失職了。然而,今日這種競爭激烈的世界,有多少父親能有這種體認,寧可少賺一點,多陪陪自己的小孩?有的父親雖然沒有加班,按時回家吃飯;然而,心卻不在小孩身上,與小孩一天下來,話說不到幾句,眼睛盯著電視、電腦、手機,心裡全想著娛樂、社交、遊戲、股票。這樣的父親非常可憐,等他小孩長大了,他會完全忘記自己小孩是怎麼長大的。因為他在小孩最需要他的時候,缺席了。他失去的是與小孩一同成長的最寶貴時光。

有一首歌描述神對我們的愛,說得非常好:「你的愛總是不離不棄、憐憫如江河湧流。」我們對自己的兒女是否有這種常與他們同在、對他們不離不棄的愛?我們當從神的身上學習,神對祂的子民就是經常在他們身邊、肯定與他們的盟約。甚至以色列民離開迦南地主在埃及四百年後,神對亞伯拉罕之約仍然啊沒有改變。在申命記中描述以色列民要進入迦南地前,神再度應許他們:「耶和華你 神原是有憐憫的 神、他總不撇下你、不滅絕你、也不忘記他起誓與你列祖所立的約。」(申4:31)神沒有忘記祂向亞伯拉罕許下的承諾,神的應許永不改變。我們對於自己的兒女當有同樣的應許,要花時間與他們同在,在他們身邊教導他們為人處世之道、給他們安全感、讓他們知道父親是個穩固的山,即使外邊有狂風巨浪,父親仍然會保護他們到底。這就是神教導我們的為父之道。神如此愛我們,對我們不離不棄,我們對兒女當同樣抱著不離不棄的愛,讓他們在父親穩固的保護之下成長。

殷殷期盼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5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6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出19:4-6)
當以色列民在埃及為奴四百年之後,神未曾忘記對屬祂的子民的應許,神對他們的拯救是堅定不移的,即使時代變遷都不改變。神同時對這群百姓有著深遠的期望,期待他們能順服神的帶領,在神拯救萬民的計劃中,忠心事奉祂。神先告訴他們祂對他們的保護看顧,視他們為自己的產業,把他們保抱懷揣,如老鷹保護雛鷹,將他們背在翅膀上,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追兵,逃離滅亡的命運。正如申命記所描述的:「耶和華的分、本是他的百姓.他的產業、本是雅各。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申32:9-11)此處描述的是神對他們的拯救的堅定心意。

神不單拯救屬祂的子民,並對他們有殷殷的期待,就是盼望他們被造就成一群忠心服事的僕人。第五到六節是個條件句,當條件滿足,就會有後面的結果。條件是「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期待他們能得到的結果就是「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與申命記中說的屬神的產業相呼應,神的子民就是祂的產業。第六節仍然是條件句的結果,就是「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段經文顯示西乃之約是有條件之約。當他們願意順服神的誡命,才能成為服事神的僕人這地位。與亞伯拉罕之約對比看來,亞伯拉罕之約是無條件的救恩,凡靠著信心願意進入約中的,就白白領受這恩典。西乃之約所看重的是事奉的忠誠,只有順從神的誡命,忠心事奉祂的人,才能在神的拯救計劃中成為僕人,成為萬民的祭司。祭司就是神與百姓之間的中保,是領受神的託付,帶領百姓歸向神的使者。既然如此,他自己就必須先與世俗分別出來,才能成為眾民的表率。神期許以色列民在當時成為祭司的國度,如今這職分交付給基督徒。我們都要成為帶領萬民歸向神的中保。

神對屬祂的子民殷殷訓誨,不是放任他們隨意而行,而是對著他們有深切期望,從當中我們我們可以學習父親對待兒女之道。我們也當視兒女為天父託付我們的產業,如鷹保護小鷹帶領他們脫離危險。父親對兒女的看顧,不單是提供身體的需要,保護他的安全而已,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前面的道路。兒女幼小時不能明白善惡,容易被罪惡引誘,身為人父自當依照聖經的原則,引導兒女走上正路。我反省自己成長的過程,人生方向的決定、配偶的選擇、將來家庭的風氣的塑造,與我父親從小對我潛移默化的的教導有很深的關係。如果家是一條船,父親是家中的船長,在狂風暴雨中,穩穩地操縱這家庭的方向。神怎麼帶領以色列民,經歷四十年曠野的旅程,身為父親的也同樣領受神的使命,帶領兒女度過成長過程的風暴,讓他們的人生走上正確的方向。尤其在社會風氣敗壞的當今之世,危險與誘惑想要吞吃我們的兒女,身為父親的責任重大,當義無反顧地站在第一線保護他們。

恩威並施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7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這段經文是神在西乃山向摩西啟示的神的屬性。與此類似的經文出現在首次頒布十誡時,在第二誡之後就說了:「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20:5-6)在申命記以色列民要進迦南之前,神又再度重申十誡,這句話又提了一次。可見神公義、慈愛的屬性,與神的獨一性是緊密連在一起的。祂是忌邪的神,禁止祂的百姓向偶像崇拜;祂是慈愛的神,願意憐憫悔改的人;同時,祂也是公義的神,必要向悖逆剛硬的人追討罪孽。

今天的社會追求個人自由,不喜歡被道德規範限制。因此,只喜歡神慈愛的屬性,對神公義聖潔的屬性就避而不談。因為社會崇尚多元與容忍,對於神的獨一性所持的態度也是也存而不論。這不是認識神、敬拜神正確的做法,而是以自己的喜好重新塑造神的屬性,不應當如此。聖經中神三番四次向祂的子民啟示祂的屬性,是全面的,是永恆不變的。不能因為人的喜好,將神的屬性隱藏起來。在今日偏離神心意的社會,這點尤其重要。

我們今日按照神的心意養育兒女,就是要向子女彰顯出神公義、慈愛的屬性。神公義的屬性在於對罪惡的恨惡與審判,我們屬神的人也當效法神的性情,不要與罪惡同流合污。然而,我們雖然知道神恨惡罪惡,我們自己卻也難免跌倒掉進罪惡中,我們怎麼面對這個這個事實?就是抓住神的慈愛憐憫的屬性,當我們願意認罪悔改,神願意赦免我們的罪,免去對我們的刑罰。這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憑藉著信心親近神,承認自己得罪神的地方,求神赦免,在神的眼中我們的罪就得以洗淨,被接納成為屬祂的人。這聖潔是神賜下的身份,是歸神為聖。神沒有以道德上的聖潔為條件,而是要我們在信心上表明自己的悔改,祂就接納我們成為屬祂的子民。這就是神慈愛、憐憫屬性的彰顯。公義與慈愛兩種屬性連於一身,恩威並施,這正是我們能從神學習為父的榜樣。

父親對子女也應當恩威並施。從公義角度來看,家中對錯的標準需要父親出來教導,聖經中告訴我們什麽是神喜悅的事,什麽是神以為惡的事,這就是我們當教導兒女的,沒有妥協餘地。我們不要先就把這神所立下的公義標準先動搖了,變成今日世界的道德標準相對化,認為世上沒有絕對標準,你以為對就是對。那人還需要認罪悔改嗎,還需要神的拯救嗎?身為父親,在家中的責任就是按照聖經,教導兒女行事為人的標準。

我有個弟兄,他家五個孩子,妻子留在家中親自教導兒女課業。所有的功課都可以妻子自己教,只有一門課非先生教不可,就是聖經。因為父親就是領受神託付,帶領兒女認識神的主要角色。正如申命記中說:「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申6:4-7)這是以色列人從小就要背誦的經文,教導的責任就是父親。如果我們的小孩離開神、不信主、不聚會,是身為父親的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父親是一家之主,是帶領一家屬靈方向的頭,就當身先士卒帶頭做榜樣,擔起教養兒女成敗的責任。父親當按照神的心意,出來教導兒女神的公義標準。

神的另一屬性是慈愛,我們當了解人陷在罪中無法自拔的苦情,我們的兒女也有與我們一樣被罪所困的難處。不能只用一套定罪的律法,讓兒女知罪,卻不給他們回頭之路。此時他們所需要的就是恩典,就是留給他們一條悔改得赦罪之路。神就是如此地恩待我們,沒有按照我們犯的罪懲罰我們,反倒為我們預備了贖罪祭,給我們一條回頭之路。身為父親的也是如此,當兒女知道錯誤了,不要一味嚴加懲罰、不給他們留餘地。恩典就是不配得而得的。神既然施恩給我們,我們也當照樣以恩典對待我們的兒女。當他們罪錯事情的時候,為他們留一條回頭之路。就像浪子回頭的父親,當兒子後悔回家之後,他急忙跑去他面前,抱著他,給他安慰。在今天這個險惡的社會,我們的兒女很可能會受到引誘而走錯路,不要忘記神怎麼對我們,我們也要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我們的兒女。

公義與慈愛是神的兩種屬性,我們都曾從神那裡領受,神以公義、慈愛對待我們。我們對兒女的教養也是一樣,不偏不倚、恩威並施。不能只重視公義,而當一個不講情面的嚴厲父親,忘記了兒女也需要父母憐憫他們的軟弱。也不能只講慈愛,而失去了原則,如此就流於放任,讓兒女被縱容而慣壞了。

結論
在每年父親節的時候,身為父親的我們,當慎重反省自己在家庭中的身份。這個社會逐漸偏離傳統家庭的價值,越來越不重視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基督徒身處這個時代,就當力挽狂瀾,更加重視塑造合於聖經的家庭價值。我們當思想怎麼按照神的心意教養我們的兒女。聖經中充滿了神屬性的描述,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效法的榜樣,因為神願意我們活出祂的性情來。神以主動立約的方式來帶領以色列民,我們也是願意以主動、堅定的愛來對待我們的兒女。神信守祂對神子民的盟約,不離不棄,我們對自己的兒女也是如此,必須常在他們身邊,與他們同在,伴著他們同行。神對以色列民殷殷期望,有目的地引導他們成為祭司的國度,我們對兒女也是一樣,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目標的帶領他們走上正路。最後,神對我們既有公義、又有恩典憐憫。我們對待兒女也是一樣,恩威並施,公義的原則不能放棄、卻也留給兒女悔改、蒙赦免的機會。這就是我們今日的父親,可以從聖經中神的作為,學習教養兒女的榜樣。求主給我們力量、賜我們勇氣、擔起帶領全家的責任。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萬事掌管在至高神手中



主耶穌升天前將福音傳播的使命吩咐了門徒,從耶路撒冷開始,進一步到猶太全地、與撒馬利亞,再繼續擴大到全地。教會遵循主吩咐的大使命,從使徒行傳第一章一直到十二章,路加記載了福音傳到撒馬利亞的過程。正準備跨出腳步進入下一階段時,更大的逼迫臨到耶路撒冷教會。教會最高的領袖被抓拿,甚至處死。其中兩位就是雅各與彼得,他們是在與耶穌最親近的三個門徒之中。我們看到教會歷史的記載,福音的展開伴隨著外界的逼迫,宣教的果效越大、逼迫也越激烈。十二章描述了教會進入下一階段宣教路程之前,教會經歷了外界嚴重的打擊。教會在這樣的打擊下,能否勝過逆境,繼續未完成的使命?讓我們一起來研讀。

雅各被殺、彼得入監

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2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3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時正是除酵的日子。4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監裡,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個人,意思要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著百姓辦他。5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 神。」

      這個希律家族得到羅馬皇帝的授權,管轄猶太人的地方。對於所管的人民十分暴虐。這家族中每個君王都是殘暴的領袖。福音書中記述了大希律為要除滅對自己王權的威脅,在耶穌誕生時,殺害伯利恆兩歲以下幼童。另外一位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兒子,曾經因為娶了嫂嫂被施洗約翰責備,為了討好惱羞成怒的妻子,將施洗約翰砍頭。本章所描述的希律王是希律亞基帕一世,是大希律的孫子,也是希律安提帕的侄兒。希律雖然瞧不起被統治的猶太人,然而在敵對教會上卻是與猶太人站在同一陣線之上,為討好猶太人,與他們一起逼迫教會、殺害基督的門徒。

      這裡描述他為希律王。王掌管著地上治理百姓的權柄,所能用的手段就是武力,一旦有人威脅他的政權,就使用武力消滅。在他心中,猶太人討厭教會、逼迫教會,為要維持祂統治地位的穩固,想討猶太人歡喜,因此殺害雅各、監禁彼得。如1-3節經文說的:「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他見猶太人喜歡這事,又去捉拿彼得。」他心想如果兩位最大的領袖都被除掉了,將會對教會產生嚴重的打擊。他不知道教會的命運掌管在神的手中,神會伸出手來介入人間的萬事。教會既然是神所差遣進入世界,完成神吩咐的工作,他不會對教會置之不顧。人間的王想要消滅神的子民,至高掌權的王,卻要伸出手來保護教會,讓祂的計劃繼續進行下去。但以理書說了:「這是守望者所發的命,聖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予誰就賜予誰,或立極卑微的人執掌國權。」(但417)在人看來教會兩位領袖被抓,其中一位被殺,大難臨頭了,只怕是撐不下去了。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想像中的悲觀,神仍坐在寶座上掌管著人間萬事。表面上是人在操縱世間萬事的興衰,事實上,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祂的權柄高過人間的君王。

      希律王用刀殺了雅各,意思就是將雅各砍頭,是一種殘酷的刑罰,為要震懾其他的人。希律接著抓拿彼得入監,想要在逾越節後,帶出來審判、處決。雅各的兄弟使徒約翰,是最後留在世上、壽終正寢的使徒。神容許三位使徒以不同的方式死亡,有祂最高的旨意,我們無法明白背後的原因。然而我們憑著信心接受,聖徒的死亡是神所容許,即使死在冤屈當中,神沒有忘記這些事,必要為他們申冤。因為神仍然坐在寶座上掌權。沒有一件事是在祂的心意以外。人以為悲慘、冤屈的遭遇,在神眼中不是最終的結局,最終一切都要在神面前交賬。人所受的冤屈,神必然都會平反。基督徒如果沒有對神仍然掌權這眼光,早就在逼迫中膽戰心驚,而被消滅得無影無踪了。從人類歷史長遠看來,神的手是從來沒有離開對萬事的掌握,祂正引導著歷史的方向,最終朝向祂永恆的計劃邁進。

      當教會身處最高的領袖被殺、被囚禁的時刻,他們有什麽反應呢?第五節說:「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神。」這句話的動詞是未完成式,表示這動作在當時是持續進行的,不是熱心一陣就煙消雲散。接著提到禱告是迫切的,這是講到教會對領袖被抓的態度,不是無關痛癢,而是有切身的急迫感。同時禱告是向著神的,是期待神垂聽。最後提到他們是為彼得禱告,表示禱告是有明確目標的。綜合這四點,我們看到教會在禱告這行動上,有持續迫切的心,有清楚的目標,相信神必會伸出援手拯救彼得,必會帶領他們度過這個危機。這也讓我們從其中學習禱告的態度,禱告並不是人類為達到自己目的,用來操控神的一套技術,而是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無力、無能、無法勝過,全心依靠神,仰望祂進入我們生命中,改變眼前遭遇的困境。

      既然禱告是對神的仰望,必然會期望神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不是在神面前無關痛癢地交代幾件事,而是全心投入、期待神介入我們的生命、伸出拯救的手、來改變我們。雖然我們深信事情的結局必然會按照神的心意成就,我們在禱告過程中,正是心存順服,讓我們更多地明白神的心意,而願意配合。這是神操練門徒信心的過程,神既然要我們向祂禱告,祂真的願意垂聽我們的呼求,並按著祂的心意,應允我們的禱告。以賽亞書中說: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賽6524)人的信心微小,而在禱告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神在我們心中動工,讓我們更加信靠祂、順服祂,最終在祂的計劃中,與祂同工。這禱告就是個與神同工的過程,神願意讓我們參與在祂的工作中。我們是何等榮幸因著禱告能更加親近神,被塑造成合祂心意的人。

 

彼得在監獄蒙神拯救

6希律將要提他出來的前一夜,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7忽然,有主的一個使者站在旁邊,屋裡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8天使對他說:「束上帶子,穿上鞋。」他就那樣做。天使又說:「披上外衣,跟著我來。」9彼得就出來跟著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當見了異象。10過了第一層第二層監牢,就來到臨街的鐵門,那門自己開了。他們出來,走過一條街,天使便離開他去了。11彼得醒悟過來,說:「我現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12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13彼得敲外門,有一個使女,名叫羅大,出來探聽,14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跑進去告訴眾人說:「彼得站在門外。」15他們說:「你是瘋了!」使女極力地說:「真是他!」他們說:「必是他的天使!」16彼得不住地敲門。他們開了門,看見他,就甚驚奇。17彼得擺手,不要他們作聲,就告訴他們主怎樣領他出監;又說:「你們把這事告訴雅各和眾弟兄。」於是出去,往別處去了。18到了天亮,兵丁擾亂得很,不知道彼得往哪裡去了。19希律找他,找不著,就審問看守的人,吩咐把他們拉去殺了。後來希律離開猶太,下凱撒利亞去,住在那裡。」

      彼得被捉拿下監,這是教會遇到的重大危機。第5節後半句是以「但是」起首,代表事情不如人所想像的那麼悲觀,危機來臨的時刻,可能正是神藉著祂的手施拯救的機會。彼得在獄中被嚴嚴地看守著,有四班兵丁輪流看守,兩個兵伴隨著他左右,與他的手用鐵鍊鎖在一起。另外兩個守在監獄門外。當時的法律要求嚴格,如果犯人逃脫,守衛的兵丁要替犯人頂罪。彼得在希律眼中是重犯,而且曾經有逃離猶太人監獄的前例。他深怕彼得再度逃脫,命人嚴密看守。在此森嚴的戒備之下,彼得想要逃脫,簡直不可能。

      在希律即將審判彼得的前一夜,彼得夜裡在監獄中睡在兩個兵丁中間,忽然有一位主的使者前來拯救他。使者這個字原來的意思就是傳遞信息的人,從前後文中描述的超自然的現象,如鐵鍊脫落、鐵門自動打開,可知這裡的使者應該是天使。天使在彼得睡夢中輕拍他的肋旁,把他叫醒。彼得本來被鎖著的鐵鍊脫落。天使又命令他起來,束上帶子、穿上鞋子,披上外衣,這一切都是要出外去行走的裝束。彼得當時還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就照著天使吩咐做了,天使領著他走出監獄大門。奇怪的是睡在兩旁、鎖在一起的兩個兵丁、與守在監門外的兩個兵丁,卻一點沒有察覺。

      就連彼得都不敢相信這是事實,以為自己見了異象。走過了一層守衛,兩層守衛,直到他們走出監獄大門,沿著一條街走下去。等到天使突然離開他不見,彼得這時才回過神,知道是神差遣天使拯救了他。「醒悟過來」原文是回到他自己,似乎原來他的靈魂出竅,像在夢中一樣,此刻卻像大夢初醒,明白一切都是確實發生的事實。他承認是主救了他,說:「我現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有兩件事情轄制了他,希律的手想殺害他、猶太人期望他被害。神卻拯救他脫離這一切的危害他的力量。這一切怎麼可能發生?路加把整個神蹟的描述,放在第五節之後,因為他要表達一個信息,是神聽了教會的禱告,以致這一切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不是禱告決定這件事發生,而是神藉著人的禱告,讓神蹟奇事發生在人間。一切事情的進展背後推動的是神,然而神卻要求我們基督徒以禱告參與在其中。為要讓我們在他的事工中有分,並要我們見證祂的能力。

      天使消失後,彼得想了一想,就往約翰馬可的媽媽馬利亞的家中去。此處描述彼得思考了一下,前面都是在親歷神蹟奇事發生的驚訝狀態,現在天使也走了,留下他一人。他定下了神,是該好好思考下一步該做的事。他決定到教會最常聚會的地方,就是馬可母親的家中,也就是耶穌升天後他們聚集禱告的地方。他知道有一群人為他禱告,此刻在那裡必然能找到他的弟兄姊妹。他決定往那裡去,向他們見證神奇妙的工作。

      他到了馬可母親家門口,敲了半天門,門卻沒有打開,原來是使女羅大聽得彼得的聲音,認出是他,太高興了,顧不得開門,就跑去向裡面的人報告這好消息。當羅大報告說,彼得回來了他們不敢相信,竟然說羅大瘋了。使女確實肯定地說:「真是他!」他們還不相信,以為這是彼得的天使。猶太人的觀念中,每個人都有天使陪伴。說羅大見到彼得的天使,就是不信是彼得本人回來了。這是很諷刺的敘述,當危機臨到時,教會眾人迫切禱告,期待神行神蹟奇事施行拯救。等到神確實聽了禱告,以出乎意料的神蹟回應的時候,他們卻不相信這事情會真的發生。這反映出我們常有的禱告心態,在困難的時候,心中懇切祈求。求了以後,卻又沒有信心,不敢期待神真會回應我們的禱告。禱告應當帶著神必垂聽、並且神必動工的期待。不管結局如何,那是交託在神手中。然而,我們盡可以信賴神,期待神必會回應我們的禱告。這不是操控神,而是因著對神信實的認識,祈求時帶著熱切的信心。如教會禱告彼得得釋放之事就是如此。那可不可能教會也曾經為雅各脫離危險禱告,而未蒙垂聽呢?當然有可能。既然禱告是對神全然順服,我們會在結果與期待不合之時,也會願意接受事實,深信神掌管一切。但是絕不會,發出了禱告,卻心中不痛不癢,不信神會成就我們的禱告。那是不正確的禱告心態。

      當彼得終於進了大門,擺手吩咐他們安靜,他見證了神在他身上做的工,要他們向雅各與眾弟兄分享這奇妙的事。這裡的雅各就是耶穌的弟弟,在耶穌受死復活以前,他不相信耶穌是基督,甚至嘲笑過耶穌。然而,見到了耶穌復活之後,他悔改歸信耶穌,並且成了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彼得激勵了弟兄姊妹,並吩咐他們該做的事之後,就出去往別處去了。

      從這裡之後,彼得就逐漸淡出使徒行傳中描述宣教工作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外邦人的使徒保羅。神的宣揚福音的工作是一棒接一棒,猶太人的福音工作並沒有停止,向外邦人的宣教工作此刻需要展開。十三章就是教會整體宣教事工進入外邦的分水嶺。

      回頭來看希律如何?當他看見監獄空了,彼得逃跑了。他要審判彼得,將他定罪處決的計劃落空,他謹慎吩咐嚴密看守的命令,完全無效。他惱羞成怒,把兵丁處死。這就是世間的權勢的真實面貌,想討好猶太人,而敵對神的工作,迫害教會。當計劃落空時,就以激烈的作為來發洩他的憤怒。人抵擋神的計劃無論如何周密,最終在神面前不能成功,只能自取其辱。人類歷史中多少迫害教會的權柄,最終都得到了神的報應。教會當從此學到功課,在任何境況下神仍然掌權。即使一時受到逼迫,看不見希望,神並沒有捨棄他的兒女不顧,祂仍坐著為王,在人間掌權。

 

自高的希律被神懲罰

20希律惱怒推羅、西頓的人。他們那一帶地方是從王的地土得糧,因此就託了王的內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來求和。21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對他們講論一番。22百姓喊著說:「這是 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23希律不歸榮耀給 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24 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25巴拿巴和掃羅辦完了他們供給的事,就從耶路撒冷回來,帶著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徒1220-25

      彼得逃離希律迫害這事發生之後,希律離開耶路撒冷,來到了該撒利亞,也就是推羅、希頓的附近。從上面的敘述,我們看到他是個極度自我膨脹的暴君,當自己的旨意得不到成就之時,就將怒氣發在所屬臣民的身上。本段描述希律向來惱怒推羅希頓的人。這群人本來是從希律的領土中得到糧食的供應。如今為了要平息希律的怒氣,就請託希律朝中的大臣來向希律關說求和。約撒法的《猶太古史》中有對這事件的敘述。求和的過程極盡全力對希律逢迎拍馬。當希律穿上朝服,坐在王位上,會見推羅、希頓人的時候,以高傲的姿態對他們講論一番。約撒法描述這件朝服全部是銀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反光,引起眾人發出驚訝的讚嘆。

      希律沾沾自喜不可一世,這正如前面經文所描述的希律的性格,想要在眾人面前得尊榮。那些意圖從中得利的人也投其所好,當聽到希律的話,就高聲向希律呼叫:「這是 神的聲音,不是人的聲音。」希律越發高傲自大,以為自己真的如別人所奉承的那麼偉大。他不歸榮耀給神,自己明明是人,卻接受人稱其為神的奉承。這是奪取了神榮耀的褻瀆之事。

      接著神的懲罰立即臨到他:「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一個高傲不可一世的希律王,以為自己在國中是掌管最高的權柄,卻不知道真正掌管天地的主宰是神,地上的王仍然要臣服在神的權柄下。他得到了自作孽該得的報應,被神懲罰而死。人間多少高傲自大的人,外表擁有權利、財富超越眾人,他自己也以為無人能夠超越他,他的權勢堅如磐石、牢不可破。其實,再堅固的保障都是身外之物,錢財、權力、眾人擁戴、身體強健、聰明智慧,這些外在的事物似乎讓他覺得自己高於他人之上,被捧得比天還高。所有他以為的傲人之處,可以在一瞬間離他而去。希律被身內的蟲子咬食而死,那些他引以為傲的堅不可摧的力量,一點無法保護他。

      本章開頭激烈逼迫教會的希律王,在結尾時,卻是因著狂妄自大,遭到神的報應。在歷史中成為一個警惕,讓人類知道自己只不過是人,不要狂妄到目中無神的地步。事情過後出現了使徒行傳常見的用語:「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每當教會跨過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就會出現這樣的話。以下就是這些促使教會增長的重要的關鍵時刻:

1.事工展開:從五旬節後教會建立一開始,教導、團契、禱告、擘餅,各樣事工陸續展開。「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

2.潔淨敗壞:教會出現了欺哄聖靈的敗壞之事,聖靈親自降罰,潔淨教會。眾人因此敬畏神、尊重使徒。「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 」(徒547

3.甄選執事:教會處理分配不公的問題,選出聖靈充滿的執事負責管理飯食,讓使徒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徒67

4.掃羅辯道:掃羅蒙召後,加入教會,滿有能力、駁倒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徒931

5.向外邦人傳福音:在猶太人逼迫下,門徒離開耶路撒冷,他們並未因此喪膽,反倒在各處奮勇傳道,把福音擴大到更遠的領域。「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徒1120-21

      接著上面提到的五個教會增長的時機,本段經文最後也以教會增長為結尾。「神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主要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為神試聽禱告的神,祂在人的國中掌權。人的逼迫不能消滅神親自建立的教會。祂回應人的祈求,拯救了被囚的彼得出監牢,證明了祂仍坐著為王、掌管萬事,祂的手仍然保護教會,讓教會繼續增長。

結論

雖然教會遭遇前所未有的逼迫,使徒雅各被殺,領導教會的彼得被關。在這種外在困境的壓迫之下,教會陷入重重危機。教會聚在一起為面臨的苦難禱告。神垂聽了他們的禱告,伸出拯救的手,將彼得從監獄中救出來。除滅了驕傲自大、抵擋福音工作的希律王。當教會陷入外在逼迫的困境,從人有限的眼光,不能領會神的計劃。然而,縱觀歷史,我們必能看見神的手從未離開教會,祂保護教會、催促她前進,完成交付的大使命。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我們要降服在祂的權柄下。

2016年6月8日 星期三

主耶穌服事的榜樣


學習謙卑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願意別人來恭維我們,順服我們,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對、很有價值。基督在最後晚餐時,親身作出一個令人驚訝的行動,就是謙卑屈就,為門徒洗腳。這是一般人不願作的事,這行動違反世俗的慣例。到底耶穌想要藉這事傳遞什麼信息?讓我們一起來看約翰福音十三章前半段。

在離去前,主愛門徒到底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2吃晚飯的時候,魔鬼已將賣耶穌的意思放在西門的兒子加略人猶大心裡。3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 神出來的,又要歸到 神那裡去,4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5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這事件發生在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逾越節前,也就是祂被捉拿的那一夜,最後晚餐之時。第一句話的主要動詞是愛他們到底,主對門徒的愛是不變的。不止息的愛也是本段的主題。前面兩個動詞是分詞當作副詞,來修飾在怎麼情況下的愛。背景是主耶穌已經知道,祂離世歸父的時刻到了。另一分詞是祂既然愛世上屬祂的人,可以當作理由,因著祂早就愛著世上屬祂的人,這愛在在祂離去的時刻,繼續不斷,而且還愛到底。這裡的「到底」就是延續到最終成就的時刻、達到終極的目標。這是主對屬祂的人的愛,也是人間最穩固的愛。我們對愛的期待常是暫時的、隨心所欲的、飄忽不定的,然而主耶穌對門徒的愛卻是持久的、穩定的、堅貞的。你期待得到這種愛嗎?你若是屬主的人,主耶穌對你的愛就是如此。

      接下來的二到四節主要動詞是耶穌站起來。前面的三個分詞都是修飾站起來之前的狀況。第一分詞是當晚飯開始的時候;第二分詞是當魔鬼把背叛耶穌的心意已經放在猶大的心裡之後;第三是既然已經知道天父將萬事交在主手裡、並且已經知道主從父而來、如今還要再回到父那裡去。這句話的後兩個分詞「放」還有「知道」都是完成式,表示猶大早就已經被魔鬼引誘,心中存著出賣耶穌的念頭,至今仍是如此;主耶穌對天父指派祂上十字架歸到父面前的計劃,早就了然於心,沒有絲毫改變。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了雖然主耶穌完成天父拯救世人的旨意,受死上十字架早在父神定下的計劃中,然而猶大被魔鬼引誘,心存叛逆,仍然要為自己的罪過負責,承擔後果。這一切在主耶穌的心中,都不是個意外。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主耶穌竟然從晚餐桌前站起來,脫了外衣,拿著一條手巾束腰,準備要為門徒洗腳。

      洗腳的工作是僕人的職責,再怎麼也輪不到主耶穌作。為什麼主耶穌在此時要作不合祂身份的事。主耶穌是特意如此作的。他知道自己要離去了,在他走了後,門徒會被環境的逼迫驚嚇,而心中動盪不安;並且也會因群龍無首,而彼此爭鬥。因著祂對門徒堅定的愛,祂要把握這最後一刻,用鮮活的行動來傳遞一個信息,就是為他們立下服事的榜樣。經文對這段描述很詳細。耶穌倒水在盆裡,開始一個一個地洗門徒的腳,洗完了就用腰上束著的手巾擦乾。十二個門徒,每一個都要為他洗,這動作不是個輕易的差事。然而卻是主決定親自向門徒做的事。在我們的風俗中,為人洗腳也是被認為是卑下的事。我們不會為別人洗腳,除非是幼兒,或者年邁行動不便的父母。因為在我們觀念中,腳是肢體中最髒、最臭的部分,怎麼能讓別人洗呢?然而主耶穌藉著這個行動表示,祂願意為門徒作這件最卑下的事。這是祂對門徒的愛最直接的表現。

      我們敢想像主耶穌為我們洗腳嗎?恐怕是連想到都膽戰心驚吧。然而這件事被記載在約翰福音中,在約翰晚年特別被留下來,讓後來的人知道主對我們的愛是如此堅定。祂決心要洗門徒的腳,即使讓他們覺得不安,也要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主是何等地愛他們。此處有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耶穌是否洗了猶大的腳?從洗完了後的吃晚餐的描述中,知道猶大也吃了餅,可見猶大應該是也被耶穌洗腳了。這表示耶穌也同樣表達對他的愛。這不意味著猶大也得到救恩,只是連猶大這樣一個罪人、想要賣耶穌的人,耶穌同樣向他做出服事他的行動。這行動是在警惕他,即使主清楚他心中想要背叛的心意,仍然給他悔改的機會。這也表示了即使是不信靠耶穌的罪人,主耶穌一樣對他發出悔改的呼召,給他們回頭的機會。這就是主對罪人的愛。主對罪人仁至義盡,讓他們面對審判時,對自己不接受神的拯救無可推諉。對比之下,主耶穌對於屬祂的人的愛就更是堅定而深厚了,祂愛他們到底,不離不棄,世間可有如此堅貞不移的愛?以人易變的心是無法達到這種程度的愛,然而主向我們展示祂對我們的愛,這愛的最高峰是表現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命,為要代替我們的罪。在主面前我們只能惶恐低首,向主說出:「主啊!我對你的愛何等有限,遠不及我所承受的。求你幫助我,更深認識你的愛。」

門徒不配,主仍要洗他們的腳

6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7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8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9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10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11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主耶穌一個接著一個洗門徒的腳,輪到了西門彼得。彼得因主降卑的行動感到不安,提出疑問:「主啊,你洗我的腳嗎?」這句話的「你」是加重語氣,意思是你怎麼可以這麼作呢?主耶穌回答:「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表示祂有充分的理由來作這件事,只是彼得現在尚不能明白,但是在這些事過後,將會明白。這些事就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受難,完成救恩這事。彼得想要推辭:「主啊,你永不可洗我的腳!」這句話中的「永不」是個堅決反對的強調用語。當我們受到過於我們能夠承受的恩惠的時候,也會有類似彼得的這種反應。然而主耶穌堅持如此作,並嚴重的告誡彼得:「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從主耶穌的回答我們看到了主洗腳的動作,除了向門徒表示他的愛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象徵祂接下來的受難。門徒如果不接受祂洗腳所象徵的贖罪之功,在救恩上就與祂無分了。並不是說這個洗腳的行動能帶來救恩的果效,而是接受洗腳所象徵主的流血受死,能夠讓接受救恩的人洗淨他們的罪。「與主無分」之意是表示不能承受主所賜的產業,也就是末世在主耶穌的國裡不能與祂相連。彼得顯然不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當西門彼得聽到,不接受基督洗腳的人,就與主無分,他誤會主為他洗腳有什麽特別的功效,因此提出要求:「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彼得把主為他們洗腳當成是某種具有神奇功效的禮儀,他以為洗得越多,就越與主有分,那乾脆全身都來洗一洗。耶穌的回答解釋了這是象徵性的動作:「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不需要全身讓主來重洗一次。他們赴宴席之前都洗過澡,是無需要再洗的。前一個洗是全身清洗,後面一個洗是局部清洗。較古的可靠版本沒有中間插入的「只要把腳一洗」,意思較為簡潔。加入這片語似乎解釋了耶穌的行動,只需洗腳,不需洗澡。整句的意思就是「洗了澡的人,除了腳以外,是無需乎再洗的,全身都是乾淨的。」以上就是取自呂振中的譯本。

      有的解經家引申主耶穌這句話,認為主將我們從過犯罪惡中拯救出來,一次潔淨我們的罪永遠有效,就如洗澡只需要一次,不必重複。後來在塵世中行走,難免腳上會沾染污穢,此時只要求主潔淨我們後來的過犯就足夠了,就如同主洗我們的腳一樣。事實上主潔淨我們過犯的工作,確實是寶血洗淨一次有效,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是靠著主寶血洗淨。然而約翰一書19說的:「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是指著得救之後的基督徒的教訓。那豈不是讓我們信主之後的基督徒,仍然要靠著認罪悔改,求基督洗淨我們的罪嗎?是的,我們信主之後,若有得罪神的罪行,仍然要認罪悔改,求主赦免。然而,不是指這些罪主耶穌十字架上的寶血沒洗乾淨,要再洗一次。認一次就洗一次,不認就不洗。以為一旦沒有認清,就救恩失效,並非如此。主寶血的功效,並非靠著我們一次認罪,就一次生效;有罪未認,救恩就倒轉。那救恩的果效就操縱在我的認罪與否了,主的拯救是慎重的,是以與主生命關係這眼光來看的,是一生的果效,不是那麼隨意來來去去的事。希伯來書上確實說了:「因為祂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14)我們今日仍然需要在主面前認罪悔改,不是害怕罪未認清、救恩就失去這想法。乃是為了不要讓罪攔阻在我們與神之間,破壞我們與主的關係。  這段經文也是以一生的果效來看屬主的門徒,與不屬主的猶大。主耶穌進一步解釋:「『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從耶穌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了,「是乾淨」這動詞是現在式,是持續的動作,門徒在耶穌的眼中一直是乾淨的;然而猶大則否,在耶穌的眼中一直是不乾淨的,並不是本來乾淨後來才成了污穢。耶穌對猶大的心十分清楚,從起初就知道。這裡的「知道」是過去完成式,早在以前就已經心知肚明。猶大賣他的行動還沒有開始,然而此句話的「賣」卻是用現在式。耶穌的心中早已知道這個「現在就背叛祂的人」。從此我們可以知道,主耶穌看人是用門徒與祂長遠的關係來看,不是短暫的跟隨。

      當我們思考第八節經文「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的意義的時候,會有個疑問。猶大在此時也接受了主為他洗腳,難道他與主有分?這答案是很明顯的,絕無可能。這句話如何理解呢?這句是回答彼得拒絕主為他洗腳而說的。洗腳這動作是象徵後來的贖罪救恩,主在此是警誡彼得不明白主為他洗腳的深意,還在推辭,主告知若不接受這行動所象徵的赦罪之恩,與主就無分了。並沒有正面的陳述接受洗腳,就自動有分於救恩。神的救恩是施加在願意接受基督赦罪寶血的人身上,憑的是內心對基督的信靠,不在乎外在的象徵性儀式。所以即使猶大曾被主洗腳,然而他後來背叛主、又拒絕悔改,他與基督就無分無關,外在的儀式不可能導致救恩的果效。

      本段經文給我們很大的警惕,我們與主的關係,是持續一生的。除非我們最終否認基督,證明我們起初就沒有真實得救的信心。基督是絕不會離棄我們。因為祂曾應許會保護屬祂的羊,連一隻也不被奪去。本章開頭,主也說了:「祂既愛世間屬祂的人,就愛他們到底。」我們與主是一生相連的關係,祂對我們的拯救是穩固不移的。 

照著主的榜樣行就有福了

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17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前面提到了主耶稣為門徒洗脚表達了對門徒堅定的愛,也藉著洗腳象徵祂捨命成全救恩,為要洗去他們的罪。無論是為門徒洗腳或是捨命贖罪,本身都是極不平凡的愛的表現。這在明白主耶穌願意從崇高的身份降卑,來作他人最不願意做的事,更加強烈地向門徒發出信息。主耶穌這行動是帶著針對性的。當時的情境是,門徒在主要離去之前,還在爭風吃醋,不明白謙卑服事的意義。在路加福音描述了最後晚餐時發生的事。「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2224)這是應該發生在耶穌洗腳之前,如果耶穌親自為他們洗腳,給了他們謙卑服侍的榜樣,他們還繼續爭議誰為大,那門徒簡直是愚頑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了。福音書中對事情發生的描述有時候會不按照順序。既然有門徒爭議誰為大的背景,主耶穌洗腳的行動就更有針對性了。就是要親身示範怎麼樣做個謙卑服事的僕人。這與路加福音中主耶穌在門徒爭議時的教導相合:「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麼。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5-27)主耶穌的教導必然是發生在門徒爭議之後。

      約翰福音描述主耶穌洗完門徒的腳後,就穿上衣服,坐回原位,教導他們謙卑服事的功課。開始向他們發了一個問題,「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主的行動是有深意的,是要讓門徒效法祂的榜樣。主說:「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夫子就是老師,主就是領導僕人的主人。主耶穌承認自己被門徒尊稱的身份。身為尊貴地位的人,本不該作僕人所作的低賤之事。然而,為了要教導門徒正確服事的態度,主耶穌親自在他們面前活出僕人的榜樣。世間尊貴的人是坐在那裡讓低賤的人來服事他,不可能自己降低身段去服事人。這個世界對於階級、身份、地位分得很清楚。貧窮富裕、文化高低、智慧愚笨、官位大小、美貌醜陋都在把人分別成不同階級。身份高的人不屑與身份低的為伍,藉著各種外在的記號與他人分別、顯示自己的高貴、讓別人羨慕,例如穿名牌衣服、用新款的手機、開名牌車、住高檔房子,連小孩上的學校也成了向別人炫耀的手段。有的人過去被人輕視,現在發達了,反過來輕視別人。過去窮怕了,一旦富起來,反而到處炫富。這是流行在世俗社會不正常的心態。這種重富輕貧的心態也滲透進教會,讓人在教會裡也分階級,層次高的人對底下的人頤指氣使,這是違反主耶穌心意的作法。

      主耶穌的教導完全相反,祂是謙卑自己,放下自己原本高貴的地位,願意以僕人的心態,為比自己低下的人服務。這正是今天社會最需要的,振聾啟聵的信息。我們看不慣世俗的勢利心態,就當從教會中先效法主耶穌的榜樣,操練謙卑服事的態度。難道讓大家都來捲起袖子擦地板、掃廁所?不是如此。教會中需要謙卑服事的事工太多了,多少事情沒有人願意承擔,而事工推展不開。例如,關懷有需要的會友、調解肢體間的糾紛、接送行動不方便的人來聚會、承擔無人願意負起責任的事工,這些都是困難的事,比起擦地板、掃廁所更不容易。身為教會領導的同工,本身就當有僕人的心態,以僕人心態擔起領導的責任,本身就是教會最需要的服事。很多領導的同工,不願負起深謀遠慮的策劃工作、不願在同工間擔任協調的工作,遇到困難時推脫。表面上是謙卑,實際上卻與僕人領導的態度背道而馳。身為僕人是要勇於承擔困難的。主耶穌在門徒面臨爭議的時候,親自走上第一線,向他們示範門徒之間當如何彼此服事,這就是承擔責任。我們今天的教會非常需要有僕人心態的同工,效法主耶穌的榜樣,願意在教會中接下別人所不願幹的事。

      在主耶穌上十字架的前一夜,語重心長地勉勵門徒:「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門徒是僕人、是被差遣出去傳福音的人。連比他們大的主人,有權柄差遣門徒的主,都謙卑下來服事門徒。我們如果不願效法主耶穌的榜樣,豈不是自以為比主更大嗎?主最後勉勵門徒,既然已經聽到了主的教訓,不是當作耳邊風,乃是照著主的吩咐去行才是有福的。身為今日門徒的我們,知道的聖經知識很多,理論也聽了很多,主耶穌要的不是單單聽見教訓而已,而是要身體力行,實實在在照著去遵行。這與約翰福音第830節說的相合:「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主耶穌上十字架前的臨別訓誨,我們豈能輕忽呢?

結論

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為門徒洗腳,是以生動的示範,向門徒顯示出重要的信息。一是表達祂對屬祂的人堅定到底的愛。並且藉著洗淨污穢的動作,顯示祂受死贖罪,完成救恩,洗淨眾人罪孽的屬靈的意義。謙卑服事、與捨命救贖,都是愛的最高表示。最終主耶穌勉勵門徒,他是為了他們做出服事的榜樣,門徒以為誰能在主之後居高位而爭執,主耶穌卻以行動告訴他們,凡是願意當頭的,就當謙卑作別人的僕人,向主耶穌一樣,雖然有主人高貴的地位,卻願意放低身段,謙卑替門徒洗腳。門徒都應當效法耶穌的榜樣,在門徒之間作僕人,彼此服事。這是與當今社會風俗相反的想法,卻是今日教會最需要活出來的見證。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