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In His Own Words: Billy Graham on George Beverly Shea - The Billy ...
喬治-西亞(George Beverly Shea)弟兄,今年一百歲了。他是六十年代,也就是我們爺爺那代人的回憶。

他六歲時信主,年輕時開始唱歌,很多人愛聽他的歌聲。當年他就有一個心志,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歌聲獻給主呢?從此他就成了一個福音歌手。

他差葛培理十歲,每次葛培理佈道會總少不了他的獻唱。

他的歌聲渾厚,是難得的超級男低音。聽他的歌,就好像老爺爺,殷殷訓誨。

請聽這首“奇異恩典”:
奇異恩典歌曲

後記:寫下這篇後四年,喬治弟兄在2013年4月16日安息主懷,享年104歲。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痛哉!主血傾流 Alas! and did my Savior bleed

la passion du Christ - Home | Facebook
這是傳統聖詩另一種唱法,不同的曲調、不同感受。
按下可聽

Alas! and did my Savior bleed
痛哉!我主身流寶血,
And did my Sovereign die?
為何忍受死亡?
Would He devote that sacred head
為何甘為卑微的我,
For sinners such as I?
遍歷痛苦憂傷?

Was it for sins that I had done.
救主忍痛十架之上,
He groaned upon the tree?
果真為我罪愆?
Amazing pity, grace unknown!
大哉慈悲!奇哉憐憫!
And love beyond degree!
廣哉主愛無邊!

Well might the sun in darkness hide.
當主基督,造物之主,
And shut his glories in,
為眾罪人受難,
When Christ, the mighty Maker died,
紅日自當掩蔽光輝,
For man the creature’s sin.
黑暗包圍聖範。

Thus might I hide my blushing face,
救主十架顯現我前,
While His dear cross appears,
叫我羞慚掩面,
Dissolve my heart in thankfulness,
我心鎔化熱烈感謝,
And melt my eyes to tears.
悲傷涕淚流漣。

But drops of grief can ne’er repay
縱使流淚,痛傷心懷,
The debt of love I owe:
難償愛心之債!
Here, Lord, I give my self away
我惟向主奉獻身心,
’Tis all that I can do.
稍報深恩為快。

救主受難 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

Anglican Orthodox Church Worldwide Communion: Hymn 75 - O Sacred ...
詩集:生命聖詩,按下可聽

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 with grief and shame weighed down,
主聖首曾受創傷,憂痛羞辱難當,
Now scornfully surrounded with thorns, Thine only crown;
被迫戴上荊棘冕,忍受笑罵嘲諷;
How pale thou art with anguish, with sore abuse and scorn!
仰瞻慈容何蒼白,充滿愁苦淒愴,
How doth Thy visage languish that once was bright as morn!
原本俊俏似晨光,今竟憔悴神傷。

What Thou, my Lord, hast suffered, was all for sinners' gain;
何等榮耀生命主,你本喜樂滿足,
Mine, mine was the transgression, but Thine the deadly pain.
我知你為我受苦,樂稱你是我主;
Lord, here I fall, my Savior! 'Tis I deserve Thy place;
主,你受一切痛楚,為要罪人得救,
Look on me with Thy favor, vouch safe to me Thy grace.
我雖悖逆犯罪多,你寶血為我流。

What language shall I borrow to thank Thee, dearest friend.
我當用何等言語,感謝深厚大恩,
For this Thy dying sorrow, Thy pity without end?
你代死所受痛苦,你無限大憐憫;
O make me Thine forever, and should I fainting be,
懇求使我永屬你,忠心永不更改,
Lord, let me never, never outlive my love for Thee.
千萬莫容我退後,永遠對你敬愛。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系統神學-教會論》 讀書心得

Wayne.jpg
介紹:
1. 題目:《Systematic Theology》
2. 作者:韋恩•格魯登Wayne Grudem,畢業於哈佛大學學士,韋斯敏斯德神學院碩士,以及劍橋大學博士。曾任教於三一神學院、現任鳳凰城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3. 讀者:本書敘述詳細,淺白易懂,適合一般基督徒閱讀。
4. 主題:本書教會論部分,討論現今教會相關的議題,如:教會的純潔與合一、教會的體制、教會的懲戒、恩典的管道、敬拜讚美、聖靈的恩賜等。連爭議性的問題如婦女在教會中的地位,都能公平的討論。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教會的本質:作者對教會的定義是採取改革宗的立場:「歷史上所有真信徒的群體」。真信徒就是因信為神所拯救的所有聖徒,他們都是因著基督的贖罪而得救的。包括新約時代的信徒、以及舊約時代因信稱義的眾聖徒。這個想法與時代論者不同。時代論認為教會與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是分別的群體。神在兩組人身上的目的不同,拯救的計劃也不同。他們認為教會就是指五旬節,聖靈降臨後所建立的基督徒群體。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從未被稱為教會。作者認為舊約聖徒是神所揀選的選民,他們在舊約聖經中被稱為是「會眾(qahal)」,七十士譯本翻譯成(ekklesia),與新約教會同一個字。司提反在與猶太人辯論時就用這個字稱呼在曠野中的舊約猶太人。之所有會有這種分別不是字義的問題,而是神學的問題。時代論者認為舊約神對猶太人的應許,要照字面意義實現在猶太民族身上。教會並沒有取代猶太人,繼承應許。舊約應許對基督徒的意義,最多只是把舊約的應用到新約時代而已,並非應許的應驗。這個差別造成兩種對教會的不同觀點。

教會與神的國的關係也是容易讓人疑惑的。書中說:教會與神的國意義也不同,神的國帶進了教會、教會為神的國作見證、教會是神國的工具、教會在今世看管神的國。教會主要是有今世的意義,而神的國卻有將來才實現的部分。進了教會的人,不等同進入神的國。

2. 教會的記號:也就是教會與非教會分別的地方。路德、和加爾文都認為辨別真教會的記號乃是在於:聖道的宣揚,和聖禮的施行。所以不按聖經講神的道的、講異端的都不是教會。作者大膽的說了摩門教、耶和華見證人都不是教會。天主教只有按聖經傳講真理的會眾算是教會,傳錯誤真理的都不是。作者這樣寫出來,必然會面對眾多的反對。但是,如果不把這麼清楚的聖經真理說出來,為了怕得罪人,而對教訓模模糊糊,就失去寫系統神學的基本立場了。

3. 教會的目的:對神教會要達到敬拜神的目的。將神當得的榮耀歸給神,讓祂的榮耀在地上彰顯出來。教會對信徒的目的是要培植、建造信徒。讓信徒在教會中得到屬靈的餵養,得以長大成人,完成基督在他們身上的計劃。對於世人,教會要向他們宣揚福音真道,讓他們認識真神。同時用神的愛服務他們的需要,這兩者應該是為了福音的目的,整合在一起,不是互相較量、非此即彼。今日基督徒對社會也有兩方面的責任,一是傳揚福音讓人生命得到改變。一是以愛心的服侍、救助在困苦中的人,見證神的道。作者還特別強調教會對三樣目的的平衡,不能只看重某一個而放棄其他的目的。

4. 教會的純潔與合一:教會應當如何行而能成為更加純潔的教會?作者列舉幾樣該重視的:聖經真道、正當地執行聖禮、正確地執行紀律、真正的敬拜、有效的禱告、有效的見證、有效的團契、合乎聖經的教會領導制度、事工中的屬靈權能、會友中的個人聖潔生活、照顧貧困、愛主。越能發揮各方面因素的,越能成為純潔的教會。作者提出現今的教會越來越少強調聖潔的生活、越來越少要求信徒對神的話語認真研讀、對自己的罪認真對付、花上時間為自己罪得赦免禱告。這是教會離開純潔的現象。

作者也提出教會合一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在特別的情況下才能離開原有的教會。第一個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真理上出現了錯誤。這必須是在教會已經確定走到偏離聖經的立場,而且經過勸告也沒有果效時才作出的行動。作者也認為對於尚不明顯的錯誤,個人可以選擇留下來勸告、糾正、代禱,等待教會改變、而不是斷然離開。另一個離開的理由就是良心的因素。可能教會的神學立場、或某些作法,違背了自己的良心。在這樣的環境下,良心已經無法容許自己再繼續沉默、或服事下去時,也是可以離開的時候。再者是實際上出現了困難,本身在經過認真禱告後,知道自己在教會已經無法再服侍下去、或者沒有任何的團契。而這些問題已經確定無法解決,繼續留在教會,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更大的傷害時,也是可以離去的時候。作者提到在教會越久、職位越高的人、離去也會有更嚴重的後果。此時離去者有責任,不要造成教會其他弟兄姊妹的傷害。

5. 教會的權柄:作者定義,教會有神所給的權柄去從事屬靈爭戰、傳揚福音、以及執行教會紀律。教會在世上面對的敵人,不是世界上的權勢,乃是天空屬靈氣的惡魔。所以神給教會權柄,與牠爭戰。教會所能用的力量就是。禱告、敬拜、以神賜的權柄斥責惡者、聖經的話、信心。我們在傳揚福音的時候,事實上在進行一場屬靈爭戰。人的心原在撒旦權勢底下的,被福音所奪回。聖靈正在做工、打破抵擋福音剛硬的心。與撒旦的爭戰不能靠人自己的力量,此時正需要神所賜下的權柄,捆綁撒旦的作為。正如保羅在宣教時,斥責行邪術的以呂馬、斥責藉著使女在保羅背後不斷喊叫,讓保羅心中厭煩的邪靈。教會在爭戰的時候,也就是傳福音、及宣教正就是屬靈爭戰最激烈的時候,千萬不能忘了使用神的給權柄來爭戰。

另外一個教會權柄行使的範圍就是,執行教會紀律。特別是對於會友中犯罪,足以影響到其他肢體、與整體見證的時候。教會紀律的行使必須慎重、必須在謹慎察驗,確實屬實後、在教會執事、長老會議討論同意後,才能執行。特別是犯了嚴重罪行的會友、開除會籍。應該先行規勸、警告、要求悔改,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回應,就按聖經所說的,趕出教會。這不是排斥他,而是讓他知錯、期待他在痛苦中悔改。教會擁有神所賜的天國鑰匙,教會正在代替神行使懲戒,神對教會謹慎的決定是支持的。有一個知名教會的牧者吉米•史華格,他原是神召會的一名極為出名的電視布道家,但是他在這麼高的位置,竟然犯下奸淫罪,教會決定禁止他講道四年,他原來還不以為意,搬到另外一個城市,想要重整他的事業。但是在新的城市開車超速,被警察攔下來,在他的車中發現他與另一名眾人皆知的妓女在一起。人是逃不過神的手的。教會的懲戒就是神的懲戒,人以為可以逃過人的責罰;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萬不知懲戒的背後不是人,是神。神已經把行使紀律的權柄給了教會。在被懲戒之時,抗拒是沒有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神認罪,與教會和好。這也是懲戒的目的,讓人在神的管教中悔改。

6. 敬拜:作者對敬拜的定義是:當我們與神同在時,用聲音與心靈向神發出的讚美。神喜悅我們敬拜祂,他招聚以色列民出埃及,為的就是要到讓他們到曠野,在身的面前敬拜祂、聽祂的話。可是神的心意不僅止於以色列民向他敬拜;祂願意萬民來歸他,向祂發出讚美。這個預言只有在基督建立了祂的在教會之後才開始實現。五旬節聖靈降臨,從各地各方回來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用僑居地的鄉談來敬拜神、訴說祂的大作為。正代表了世界萬族萬民都要有福音傳給他們,當他們歸主,一同聚集在神面前敬拜祂。今天地上的敬拜不是僅僅是將來天上的敬拜的預演。這是真實的敬拜,當我們敬拜時神就與我們同在。在真實的敬拜中,我們的心因敬拜神而喜樂、神的心也因為我們的敬拜而歡喜、在敬拜中我們更加靠近神、神也與我們親近、神藉著我們的敬拜做工在我們身上、施恩典給我們、神的仇敵見我們的敬拜而逃跑、不信的人見我們的敬拜,而知道神的同在。

主耶穌回答撒瑪利亞婦人何為真實的敬拜時說:敬拜不在乎在什麼地方,而是在乎以心靈、誠實敬拜。作者認為這裏的心靈,應該被理解為在靈的領域裏,而不是指聖靈裏。原因是希臘文en後面,用kai所連接的兩個詞應該要對等,靈的領域、與真理正好相對應。既然婦人的問題是在撒瑪利亞、或是耶路撒冷敬拜。回答就應該是在什麼裏面,指地方而不指人。也就是說靈的領域裏、而不是在聖靈裏。這點不同解經家有不同的意見。

評估和比較:
1. 系統神學定義:作者對系統神學的定義:「系統神學乃是對於任何一個話題,回應整本聖經今日對此話題的教訓之研究。」本書寫作的重點在於強調信徒對經文的應用,是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

2. 婦女角色問題:作者在本書論到婦女在教會中地位的一章中持有的立場是,他不贊成婦女擔任牧師或長老的職務。同樣的象徵長老權柄的主日崇拜講道,他也不贊成婦女去做。理由是聖經中保羅明顯不容許婦女教導、和轄管男人。而長老的職務最重要的兩項就是教導、和管理。從其他各處經文中也沒有看到,聖經當中提到婦女被按立為牧師、或長老的職務。基於對聖經原意的尊重,他不贊成婦女擔任牧師、或長老的角色。但是他肯定婦女與男人在教會中的平等地位。婦女如果有教導或管理的恩賜,可以在其他方面服事神,例如擔任教導婦女、青年人、或兒童傳道的服事。擔任教會行政、策劃同工。擔任教會心理輔導、神學院教師、神學研究者、文宣工作作家。他認為所有職位只要不侵犯長老的權柄、都是可容許的。

有一點比較有疑問的他並沒有說。就是婦女擔任成人主日學教師。這項服事似乎不會侵犯到長老的職權,哥林多前書十一章提到婦女是容許在會中說預言的,從哥林多十四章可以看到,說預言就是:造就、安慰、勸勉人。婦女在主日學中的造就、勸勉、激勵,應該是類似於在會中說預言的範圍、我認為他應該是贊成的。他的想法算是相當保守的,但在保守立場中,他算是較為開明者。

3. 靈恩問題:他對靈恩的立場是較為開放的。保守福音派神學家有許多批評靈恩教會,他們採取的是特殊屬靈恩賜終止論。作者持的是持續論,認為聖經中並沒有說特殊屬靈恩賜終止。在改革宗當中,算是比較對靈恩友好的神學家。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從「女人講道」討論教會中姊妹的角色



教會中姊妹可不可以當長老、牧師、或可不可以講道,是今天教會相當具爭議性的問題。在過去並未有如此強大的男女平權思想,這問題並未被重視。但因今日女性知識、地位提高,在職場上不乏能幹、口才便給的女性經理人,而教會面對日益增加的女性全職傳道,這些問題才開始在教會中熱烈討論。我過去採取支持的態度,但在上完系統神學教會論之後,態度有些改變。

事實上這個問題追根究底就是兩段經文的解釋的問題。一處經文被反對者用來反對女人講道;即是提摩太前書2:12。一處被贊成者用來支持女人講道;就是哥林多前書 11:5。要解決這個爭議,對這兩段經文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與其流於意氣之爭、各說各話,不如好好鑽研這兩節經文的解釋。我們都相信聖經的權威。至於釋經上的不同見解,何妨抱著開明的心,把雙方的解法攤開來討論。真理越辨越明,不願意心平氣和聽別人意見的,反而是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本文想就這兩段經文,在解經的層面上提出調和雙方差異的看法。我所採用的解經法是肯定經文正面而直接的意義,以字意解經為基礎、尊重聖經作者寫作當時的原意、並考量當代受信人在讀到經文的領受。從經文中整理出不因文化、時空而變遷的屬靈原則,應用在今天的教會。我不會刻意繞過一些不願接受的教導,因為規避不談並沒有解決爭議。把疑惑之處搞清楚反會增加我們的信心。以下想跟各位分別討論這兩段經文:

提摩太前書2:8~13
「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或作:疑惑),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 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 只要有善行,這才與自稱是敬神的女人相宜。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

本段經文不在強調男女地位的高低、或男女事奉的角色;而是在教會中的男女應以順服神來表達出整體的見証。男人順服的表現在潔淨內心的忿怒和紛爭,以敬畏而聖潔的心向神禱告。女人順服神的表現則是藉著順服神所給男人的權柄表達出來。其方式是沉靜學道,不教訓、轄管男人。

保羅在這裏強調人類被造的順序,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因此人應遵重這個順序。男女之間有正確的對待關係。這裏的男人、女人都是單數名詞,可指一般男女信徒,也可能家庭裏的丈夫與妻子。活泉新約希臘文釋經中的解法。就是將這兩字解成丈夫與妻子,就是叫妻子要順服丈夫。因此有的解經家就認為保羅此處對女人教訓、轄管男人的禁令的範圍限定在夫妻之間。這說法似乎有點窄化保羅的原意。他強調女人應以沉靜學道,不教訓、轄管男人,表達出對神的順服。保羅提出的理由是男人先被造、女人後被造,女人先受引誘犯罪、男人後因女人的影響而犯罪。男人、女人在神的眼裏是有先後順序的,所以這個是個歷史的事實,也是不因文化改變而改變的原則。本節經文是強調教會中女人藉著順服男人,來順服神的見証。這句話與前面所說的,不許女人教訓、轄管有因果的關係。如果否定前者,無意否定聖經中男女被造有順序的原因了。

我們必須先肯定經文的直接的意思,不要拐彎抹角。女人順服神賜給男人當頭的權柄,是不隨時代變遷的屬靈原則。不是隨文化變遷的暫時命令。這種解釋尊重原文直接而正面的意義。不像有的釋經者如支持同性戀者,以文化轉移來削弱經文直接而正面的意義。把正的講成反的。這完全是以既定的立場來曲解聖經,是非常要不得的。

當然,這句話並不是要求教會中所有姊妹順服所有弟兄。而是正如家庭中夫妻的有頭與身體的關係,教會當中不該違反這種順序。例如說家庭中丈夫是妻子的頭,在教會中有可能妻子管轄丈夫,這就造成兩種互相衝突的角色了。這是因為在家庭與教會男女順序上的不一致,造成在雙方角色的衝突。教會當中應該與家庭一樣的男女順序關係。

那是不是所有的姊妹服所有的弟兄呢?不是。教會中除了有男女順序,也有職務上的順序。舉個例子,兒童主日學大部分老師都是姐妹,如果今天有一個青年人弟兄不服管教,不准姊妹老師管他,教會應當支持姊妹,責備弟兄。因為他們之間除了男女性別不同之外、還有師生關係。老師就是要聽學生,這是如同兒女聽從父母一樣。女老師得到他父母的授權,可以管轄年少的弟兄。

另一個例子女執事在辦理教會聖工的時後,指定弟兄同工做事,弟兄拒絕,理由是姐妹不能轄管弟兄。這也是不合理的,職務上女執事有牧師授權,底下的同工聽從女執事就是聽從牧師。教會是有秩序的,有職務的順序、也有男女的順序。兩者應該同時考慮。

本節經文中保羅禁止女人教訓、管轄男人,主要的目的是:這兩個功能正好是長老的職責。聖經中沒有一處教導,姊妹被按立為長老。而又有這節經文禁止姊妹教訓、管轄弟兄。顯然已經把姊妹擔任長老的資格,隱含中禁止了。Grudem在他的系統神學里就是採取這個立場,反對婦女被按立為長老或牧師。

主日崇拜的講道是長老、牧師教導的職責,也是教會權柄的表現。既然婦女不適合擔任長老、牧師。就不宜在講臺上做教導的工作,以免侵犯長老、牧師的職權。

那如何解釋哥林多前書11章說的,容許婦女講道的經文呢?

哥林多前書 11:5
「凡女人禱告或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

我們必須堅持的這樣的原則: 「神默示的聖經不會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是人對聖經的理解。」所以對於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相互砥觸的經文,必然是要去找到合理的解釋,使經文的理解是相互調合,前後一致。接下來就針對下一段經文來討論。

大家都清楚這裡的「講道」是翻譯錯誤,原文是(propheteuo) 應該翻譯成「說預言」。然而說預言的意義是什麼?說預言、與教導嚴格說來是有不同的意義。說預言是指領受聖靈的感動,將神所指示的話語講出來。教導則是指經過預先準備,理性的思考、整理內容,在按條理將信息傳講出來。前者強調從神而來神偶發的靈感,後者強調講員理性的思考的結果。

先知講道是否單是指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還是它有更廣泛的意義。有的人將說預言廣義的加以解釋。Strong's 經文彙編將說預言解釋作:「預言將來事件,特別是有關於神的國度的事;宣稱唯有藉著神聖的啟示才能知道的事;在聖靈激發之下, 教導, 駁斥, 責備, 告誡,安慰他人。」

為了理解說預言更廣的涵義。我們可以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來理解其意義。下面我們一節一節來看什麼是說預言:

1. 先知講道是個要切慕的屬靈的恩賜:「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林前 14:1)
這整段是在討論哥林多教會因方言造成的聚會秩序混亂。保羅為了要糾正追求說方言者的過度狂熱,他提出作先知講道(說預言)來作對比。他說與其追求方言恩賜,他寧願哥林多教會羨慕作先知講道的恩賜。

2. 先知講道能造就教會:「但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 14:3)
保羅在此將作先知講道的目的界定為「要造就、安慰、勸勉人。」神在教會中設立先知講道的這恩賜,用意就是使神的話經常在聖徒中問被宣講,使上帝的道成為活潑常存的道。先知講道不是說些與當時處境無關的內容,而是在信徒生活的環境中講論一些及時性、針對性的話語。對信心軟弱的,以真理造就他。對落入試煉中的人,以神的話安慰他。在事奉上灰心的人,以鼓勵的話勸勉他。這些話能幫助教會,因它能造就聖徒、建立基督的身體。

3. 保羅自己也作先知講道:「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因為說方言的,若不繙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 弟兄們,我到你們那裏去,若只說方言,不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你們講解,我與你們有甚麼益處呢?」(林前 14:5~6)
第五節保羅拿方言與先知講道對比。第六節保羅拿自己不單說方言,且用啟示,或知識,或預言,或教訓,給他們講解。這啟示、知識、預言、教訓四點與先知講道放在同樣的地位平行對比,事實上是對先知講道進一步的描述。啟示這字(apokalupsis)原文在新約中有很廣泛的意義。可指整個基督的福音,也可指基督要再來的預告。這字通常譯作「顯現」(林前1:7,羅2:5,羅8:19) 知識(gnosis)指對事情的理解與知性上的掌握。預言指將來事件,特別是有關於神的國度的事的預測。教訓(didach) 也有很廣泛的意義,指生活上的教導。按這四個描述,顯然先知講道是個包容性極大的工作,可包括整個佈道、安慰、神話語的教導。如果要窄化它的意義僅僅指預言將來事件,這恩賜對我們今天的教會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為當今的教會除了靈恩派仍在操練說預言的恩賜外,大部分的教會已經停止了。

4. 作先知講道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作先知講道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信的人。」(林前 14:22)
方言不能使聽的人生出信服的效果。而先知講道與方言相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因為它是以可理解的語言表達真理的信息,使聽的人心產生信服的效果。

5. 作先知講道能勸醒不信的人:「若都作先知講道,偶然有不信的,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就被眾人勸醒,被眾人審明,他心裏的隱情顯露出來,就必將臉伏地,敬拜神,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林前 14:24)
不信的人無法明白方言的意義,反會因為驚嚇而攔阻其接受信仰。而先知講道能以福音的信息勸醒不信的人,使他悔改皈依基督。

6. 講道可叫眾人學道理,得勸勉:「因為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林前 14:31)
這裏指出先知講道必須按順序而行,有人受感動說預言,其餘人就應閉口不言,慎思明辨。先知講道的功用,可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

上面為什麼花那麼時間解釋說預言的意義,因為(林前 11:5)提到女人在會中禱告及說預言必須蒙頭。說預言中文繙成作先知講道,它實際的意義是什麼?它與今天教會中的講道有何不同?是否與講道是涇渭分明、互相排斥的兩回事。如果是的話,本節經文就不能用來支持婦女在會中講道,只能容讓婦女可以在聚會時,因著聖靈所賜下的感動,說一些鼓勵勸勉的話。反之則可以容讓婦女在會中講道。經過仔細分析,說預言與今日的講道雖然都是信息的傳講。可是在哥林多教會聚會時說預言、與今日在講臺上傳講信息,是有所分別。前者偏重從神降下來的感動,將安慰、造就、勸勉的話傳達出來。今日的講道則是按著長老的權柄,對會眾發出教導、責備、勸誡等信息。今日的講道確實與當日哥林多教會的說預言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這段經文不適合用來贊成婦女講道。那婦女是否可以如哥林多教會中,因聖靈的感動說預言呢?我認為這是聖經容許的,當然可以。這兩者的差別,應當是尊重教會長老的權柄,只要不侵犯長老的權柄,婦女在會中分享些信息,正如哥林多教會一樣,這樣是容許的。

以上藉著對兩段經文的解釋,我傾向於認為姊妹在主日講道,在聖經中並沒有找到充足的支持。我必須明白指出姊妹講道的例子,在聖經中幾乎是找不到的。那聖經中沒有說明的部分來支持一項說法,本身就有弱點。

如果容許姊妹講道,事實上就是容許姊妹在教會中擔任領導的角色。因為在教會講道,就會在教會慢慢產生領導的權威。最後無法避免就會承認姊妹擔任長老、與牧師的職務。這種作法必須要有聖經更強的支持,才能讓人心服。我傾向應以弟兄承擔講道的責任為宜,這是與神造男女各有應扮演的角色有關。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可按實際情況可以有權宜的作法,如果沒有適合的弟兄出現。可以讓有講道恩賜的姊妹,得到男性長輩牧者的授權,為神國事工的緣故,出來做教導、講道的工作。待弟兄被造就出來承擔此任務為止。

放眼今日宣教的禾場,容讓姐妹講道現實存在的狀況。這是弟兄的虧欠,如果弟兄願意出來,姐妹何須強出頭呢,就是因為沒有能教導的弟兄阿!我曾參加一個國內家庭教會的培訓,看到參加培訓的傳道人中,三分之二是姊妹。一方面我以戰競的心來教導,因我並不比台下受教的屬靈上更成熟。而神既然賜下教導的恩賜,把我放在這位置,我只有盡其所能,忠心教導。另一方則看到教會中弟兄缺乏的問題,如果弟兄不努力追求長進到足以領導教會,實在沒有辦法用限制女人教導的經文,來禁止神所與起的使女。

我的立場是原則反對姊妹擔任牧師、長老的職責。講道的問題,則尊重各教會的權柄,教會容許婦女講道、或不讓婦女講道的作法,我都充分尊重。畢竟這不是基要真理的偏差,應尊重各教會領導對聖經解釋方法的差異。何妨在這問題上彼此包容,竭力持守合而為一的心。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基督榮耀的身體》 讀後感

Glorious.jpg
1. 題目:《基督榮耀的身體》
2. 作者:凱波爾,牧師、神學家、韋斯敏斯德神學院學系統神學教授、加爾文神學院院長。
3. 讀者:針對一般基督徒。
4. 主題:本書主旨在於從教會的定義、內部組成、功能、與世界的關係各種不同的層面,分析教會的本質,探討如何建立基督榮耀的身體。
內容:標題與重點
1. 有形的與無形的教會:教會的定義是所有屬神的聖徒所組成的團體。作者的觀點認為使徒信經中所講的「聖徒相通」包括歷世歷代相信神的聖徒。所以教會不單指五旬節以後建立的信徒團體,也包括舊約所有因信稱義的聖徒。無形的教會是指神眼中所有屬他的人,也就是真心信靠基督的人。有形的教會就是世間基督徒所建立的組織。因為有形的教會中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是真心信靠主,也摻雜了許多掛名的基督徒。所以有形的教會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重生得救的。因為人不能看出誰是真正重生,只有神才知道人內心真實的境況。所以我們在教會中也需要繼續呼召人悔改、歸向基督,只有如此,才能確定自己是已經重生得救。另一方面教會行使紀律,對於明顯犯罪、敗壞的行為發出警告、制止、懲戒等行為,這是為了保持教會的聖潔、期待受警戒的人悔改。

2. 爭戰的與勝利的教會:教會在世間會不斷與邪惡的勢力爭戰。這世界向來是反對教會的,因它服在那惡者的手下,世界的價值觀與基督徒的價值觀是不相容的。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彼此間的爭鬥也將不停的繼續下去。從世界來的逼迫,對教會而言是一項榮譽,耶穌說那為義受苦的是有福的。教會的榮耀在於基督徒順服基督的教訓,向著世界見證基督的榮光。所以我們越是跟隨基督、越是活出基督的命令,越能向世界彰顯出基督的榮耀來。同樣的世界反對的力量也越是強烈。今日的教會,大多已經忽略了這方面的追求,教會與世界的界限越來越淡、距離越來越近。教會從內部生出的危機有:(1)教會的世俗化,(2)不合乎聖經的信仰,(3)不關心聖經的教義。基督在最後晚餐時吩咐門徒,不叫他們離開世界、卻告訴他們不屬世界。差他們進入世界為基督作見證 ,卻與世界有分別。守住基督對我們的命令,教會才可能向世界顯出榮耀。

3. 教會的合一性與多元性:教會的合一不是組織上的結合為一體,而是屬靈裏面的合一,也就是在基督真理裏面的合一。合一的根基是我們都相信同一位神、我們的元首同是基督、我們同感一位聖靈、我們都是因著對基督的信心得稱為義、得以進入他的身體。但是如何看待教會中有各種宗派的現象呢?宗派的產生是基督徒對神話語理解,抱著不同的觀點、各有不同的強調。但是對基要的真理卻是一致的。如果不接受基要的真理,就不能在真理中合一、也不能稱為主內的真教會了。但是如果都堅守聖經的真理、只是教義上有若干枝節上的分歧,彼此應該接納,接受分歧的存在、不成為合一的攔阻。教會間常會因為教義的爭辯影響彼此的合一,甚至互批異端的。我們應該要有度量,在經文解釋上有分歧,不能影響我們在主內的合一,就算爭辯也是為了要更明白真理,而有的君子之爭。彼此仍然互相視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在宗派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幫助,保有聖靈所賜合一的的心、聯合為主作見證。

4. 教會的大公性:基督的教會是聖而公的教會,不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教會之間分門別類、互相排斥,這是對教會本質認識不清、也是對基督身體的虧損。基督的教會是面向普世的,不受限於一個種族、一個地方。我們領受基督所交托的福音的大使命,就是要向普世萬民宣揚福音真道、也是要在他們中間建立教會。這個教會不是屬於某個組織、或個人的地盤。而是主耶穌的教會。不分膚色、種族、國家、宗派、全部都是在主裏的弟兄姊妹。我們無論在世界各地,只要是純正信仰的教會,都能夠在主裏相通。分門別類、排斥他人是傷害教會的大公性,是最讓主傷心的事。基督徒所要堅守的是在真理上合而為一、主內信徒相交相合,以國度的眼光來與普世的教會合作、在主裏合一。

5. 教會的使徒性:許多教會,已經忘了二千年信仰真理的傳承,忘記教會的使徒性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所相信的真理,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每一個時代都要重新再發展一遍信仰的內容。使徒所流傳下去來的教導,有基督所賦予的權威。每一代的基督徒都應該將教會的基礎建立在這個根基上。如果不顧歷世歷代眾教會所傳下來的信仰基礎,重新另外傳講一些嚴重偏離聖經的新教義。那不但很可能偏離了基督的教導,也違反了神的心意。神給人的啟示是透過使徒所寫下的聖經所傳下來的,歷兩千年對真理的解釋,分辨、越加鑽研而越加清楚。聖靈在今日仍然會感動我們,對聖經會有更新的領受。但是如何檢驗這領受是合乎聖經的教導、或是走入偏差?就要藉著歷代聖徒對聖經理解來檢驗。聖靈的感動不會只賜給一個人,如果自己的領受,與歷代眾聖徒都不同,那出錯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就要更加謹慎。

6. 教會與真理:書中說教會因真理而建立,教會是真理的傳達者、受托者、解釋者、與傳揚者。維護真理是教會的責任、也是真教會的表徵。可悲的是現今的許多教會為了要迎合世界的潮流,在真理上做了讓步。有些新派神學宣稱不見得要信耶穌也能得救。有的人為了要包容各家各派、合而為一,就犧牲了對真理的堅持。有的成功神學根本不講認罪悔改,把福音變成了信了耶穌,就能夠得到財富、健康、與幸福。有的人為了讓福音配合當地人的想法,將福音摻水,將福音中加添了許多世俗的思想。當教會逐漸對真理漠不關心,對真理糊塗、容忍真理被扭曲、容忍那些否認基本真理的人在教會中。就在一步一步偏離主所傳下來的真道,這是毀壞教會的犯罪行為。而這樣的教會也根本不是屬基督的真教會。屬基督的教會,必然是努力維護、傳揚真理的教會。不在乎它有多少信徒、宏偉的禮拜堂、隆重莊嚴的禮拜儀式、與有效率的組織。一旦卻不站穩真理,就稱不上是教會。唯有忠於真理,才是耶穌基督的教會。

7. 傳揚福音:什麼是正確的福音?我們要分辨被扭曲的福音。有的人為了減少不信耶穌的人對福音的排斥,淡化「因信稱義」,傳揚「因愛稱義」。認為不信主的人如果,靠著好行為也能得救。這不是聖經的教導。離開了基督,沒有一個人能得救。另外還有種類似天主教的功德主義心態,以為因信稱義不夠,要有好行為才能得救。如果是出自信心的行為改變那無可厚非,那行為也是出於信心,是真信心的明證。但是如果把好行為當成得救的條件。行為不好的就算信主也不得救,那就是偏差了。另外還有普救論的偏差,以為既然神愛世人,就不會讓人滅亡。最後得出一個教義,就是不管今生信不信主,最終每個人都會得救。這也是嚴重的偏差。雖然神愛世上所有的人,但是唯有信主的人能得救恩,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所以我們傳揚福音時,應該傳正統的福音信息,不該傳有偏差的信息。

8. 教會的懲戒:書中說:「傳揚神的道、執行聖禮、施行教會懲戒,可說是真教會的三個標記」。這是今日教會比較少提到的標記。幾乎已經被教會與所有信徒遺忘了。為什麼許多教會不願意執行懲戒,因為這是得罪人的事。我們很容易將愛、寬恕、包容。但是這不是沒有原則的包容。如果教會內部容忍罪惡的存在、不採取任何行動制止,教會的榮耀就會受到虧損。沒有紀律的教會,不只內部無所事從、也得不到教會外面的人的尊敬。世上的人之所以看不起教會,乃因教會的世俗化,對罪惡沒有一點抗拒的能力。甚至口裏說一套、做出來的卻是另外一套。對於這樣公然犯罪的事,教會應該採取、規勸、責備、制止,最後再不悔改、就開除教籍、視他為外邦人。教會懲戒是要有很大勇氣才做得出來的事。

9. 賴恩得救:「賴恩得救」與「賴恩犯罪」是完全不同的事。後者是錯誤的思想,保羅曾在羅馬書上說:「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神的恩典不是叫我們靠著恩典、繼續犯罪。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這是不合理的。然而賴恩得救卻是聖經的教訓。它的意思就是靠神得救。在我們得基督救恩的事上,人的品格高尚、道德修養、嚴以律己的行為,都不能成為得救的途徑。甚至對得救沒有幫助。我們的救恩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信就是承認自己的無助、願意接受神的拯救。這在得救的事上,沒有一點功勞可言。就好像生病的人求醫治、溺水的人求拯救一樣。求救的呼聲不能成為功德,只是個途徑。神拯救我們,不是把我們當成毫無自主能力的木偶。我們是被神所造,有自主意識、有道德觀念的人。既然如此就該對一切我們所做的選擇負責。我們決定信主或不信,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並非神的強迫。神的揀選是在永恆中的計劃,我們無從猜測。也只有最終得救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是神所揀選。所有人越過人的本分,對得救妄加論定,不管是放棄傳福音的責任;或者不得救者,推卸自己的責任、歸咎於神未預定。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表面上看起來是衝突的,卻都是聖經上支持的。我們相信神的人,兩者都接受。不懷疑神的永恒的揀選,也不為不信的人推卸責任。這是基本上該有的態度。

評估和比較:
1. 對改革宗神學的誤解:加爾文神學在預定論的教義上,收到很多人的排斥。事實上所排斥的是極端加爾文派的想法。這本書並不贊成這種想法。這些人強調神的主權到一個地步,否定神對世人普遍的愛。認為神積極預定某些人得救,也積極預定另一批人死亡。人只不過是像傀儡一樣,配合神手中安排好的一場戲。這是錯誤的觀念。書上說:神誠懇的邀請世上所有人歸信真神得永生。有的人認為既然神已經預定有些人能得救,那就是神不喜悅另一批人得救,那些人信主是神恨惡的,傳福音的對象不是針對他們的。這是誤解,是極端加爾文派的想法。神希望所有悖逆祂的人回轉歸向神,不願見人在罪中死亡。人遠離神,落在毀滅的命運。神的心十分傷痛。他們的滅亡是因為他們陷在罪中、不願悔改。不是神不讓他悔改。所以不能把責任推給神。甚至加爾文在他以西結書18:23與 33:11的解經裏也說:「神非常誠懇的願意那些要滅亡、或向死亡之路奔的人,回頭走平安的道路。」這與極端加爾文派所說「神喜悅未蒙揀選的人滅亡」的說法是相反的。

2. 關於基督贖罪的對象:改革宗在救贖教義的五點中持限定救贖的立場。這不是指基督救贖的能力,只能及於信主的人,而是救贖的功效是針對特定揀選的人、也就是最終因信得救的人。事實上,本書的立場認為:基督付上的代價,足以拯救所有人的罪。為何最終還是有人不能得救?可見基督贖罪的恩典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臨及所有人。神把自主意識給人,是要求是人以自己的自主意識來定取捨,決定接受或拒絕福音。最後也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是神把得救的機會賜給人。事實上福音是面向所有人傳的,得救的機會也是給聽到福音每個人的。至於沒有聽聞福音的人,不管是加爾文或亞米念,都無法解釋理由,只能說是神的主權,沒讓福音臨到他們。

至於聽聞福音的人呢?主權是在神的手中,選擇權也在人的意志裡面,神並沒有剝奪人的選擇權。人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能怪神沒有給他機會。事實上亞米念派,也只能說基督的救贖只給了每一個人得拯救的機會,而不是最終得救的果效。加爾文派能夠同意神給了所有聽聞福音的人選擇的機會,但是基督的贖罪真正的果效,是限定在信靠基督的人。不是所有人。如果是所有人,那為什麼基督已經為不信的人付上了贖價、他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了,洗清了,最後的命運卻是滅亡?所以無論如何,救贖的果效是沒有臨到不信的人,他所得到的只是選擇相信的機會而已。雖然機會臨到所有聽福音的人,但救贖的功效只臨到到最終信福音的人。這是限定救贖的真意。它強調基督的贖罪是有功效的。凡他買贖回來的人,就不可能在魔鬼的權勢底下、最終的命運就不可能是滅亡。亞米念派所提倡的,聽福音的人,都有得救機會。這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看,不是神從神永恆的揀選裡來看。就選擇救恩的機會臨到聽福音的人,這也是加爾文派所不反對的。

或許還有人會發出疑問,如果一個人不在神預定的得救的人裡面,那他就算聽到福音,還有機會得救嗎?我們必須理解神對人的揀選,對人來說是隱藏的。沒有人能知道誰最終會信主、誰不會。我們更本不能憑著自己的假設,推斷某人可能是神揀選的,或不是。完全沒有必要。只要知道神明顯的旨意,當我們信靠神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神所揀選的。所以前面的那個問題,應該從最後他是否歸信來看,如果不信的話,不該怪神不給他得救的機會。因為他自己已經做了選擇,神沒有攔阻他、福音也傳給他了,他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他歸信的話,我們就能知道,他原來是神所揀選的。不可能神揀選他,最後他不信,或是神未揀選他,最後他信了。這是出乎神的意料之外,是完全不合神全知、全權的屬性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人的滅亡在於他犯了罪,而又選擇不信,不能怪神未揀選。

3.本書作者是改革宗神學院的教授。站在改革宗立場闡述聖經中有關教會的真理。他在教義上嚴守聖經,不至於偏頗。對於許多爭議的問題都有提到,四十年後看來,對今日的教會仍然非常有幫助。

《以一不能蓋全》 讀後感

One Size Doesn't Fit All: Bringing Out the Best in Any Size Church ...
1. 題目:《以一不能蓋全-多元化教會增長的策略》
2. 作者:蓋瑞•麥金塔(Gary L. McIntosh),富勒神學院專攻教會增長的教牧博士。現任BIOLA神學院教授、作家、顧問。專門研究教牧、領導、時代議題、以及教會增長。
3. 讀者:針對關注教會成長的教牧人員、或教會同工。
4. 主題:本書主要探討不同大小的教會增長的策略,教會聚會人數是影響教會文化的一大重要因素。針對不同形態的教會,也有不同牧養的方式。在面對增長的目標時,有不同的問題要解決。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教會大小形態為何:作者從一個中型教會轉到小型教會,面對牧養上的困境。會友對他所推動的計劃無動於衷。他在面對挫折時,尋找一位導師的幫助。導師開門見山就指出他的問題。不能一套方法走遍天下。教會的大小是區分教會牧養形態的重要因素。200人以下的小教會、與200到400人之間的中型教會,與400人以上的大型教會,有完全不同的文化。無法用同一套策略來牧養。華人教會一半以上是100人以下的小教會。與書中所說的統計類似,甚至於更多的教會在50人以下,苦撐維持。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神的目的是讓教會的功能健康,會友的靈性能夠生長、得到牧養、恩賜能成熟、大使命能在他們身上實現。教會成長是健康教會應該有的趨勢。

2. 教會會眾關係的傾向為何:教會的大小關係到會眾彼此關係的傾向。小型教會會友間像個大家庭,彼此關係是以情感連接。中型教會是向大型教會轉變的一個過渡時期,像個延伸的大家庭。成員之間以事工的關係聯絡。大型教會會友間彼此不可能都熟悉,只能靠著層層相連的組織來維持。小教會常舉辦的活動就是聚餐、家庭聚會、郊游、分享。但是教會一大起來,辦起這類活動就要專門的同工負責,成了一個繁重的事工。400人以上的大教會,要在一起吃飯成為教會的一項特別的活動了。需要事先計劃,還要有許多同工同心合作服侍,才能辦得完全。大教會的優勢就是功能健全、方向清楚,但是有時讓人覺得肢體間關係疏遠。有人在大教會中會有種失落感,常感到沒人理我。這是個常見的現象。大教會中感情的聯系是在小組之內。牧者藉著組織來牧養全教會。如果團契、或小組中能夠有小教會肢體之間的親密感情,那就能彌補彼此疏遠的這個缺憾了。

3. 教會的組織為何:小教會像個單細胞生物,自給自足,教會成員是從一個或幾個核心家庭所組成的,彼此關係密切、互相支持。影響教會決策的也就是這個核心家庭的領袖。所有的事工總離不開這幾個人,如果沒有核心家庭領袖同意,教會的活動也辦不起來。大教會就像一個多細胞生物,幾個細胞合在一起成一個系統,負責某項事工。教會是由多個系統聯合,系統之間彼此很少橫向聯系。由主任牧師、或當家長老統籌各事工組的活動。中型教會介於大小之間,是單細胞的衍生。有多元細胞的分工合作的功能。核心家庭不可能包辦教會各樣事工,但是在教會中仍然有影響力。

4. 誰策劃教會事工方向:小型教會的領導階層就是核心家庭。中型教會的領導階層是各事工委員會的負責人。大型教會的領導則是由教會特別遴選出來的領袖。通常是主任牧師、或長老。領導層權利的基礎何在?不是按世俗的方式,靠會眾投票選舉、也不是最有聲望的人來領導。而是屬靈上最成熟、足以帶領會眾的人出來領導。領導的權柄來自對神的忠誠、與屬靈上的成熟度。這不是個人自封的,而是要其他教會屬靈的長者承認、會眾大多數同意印證。一個領袖必須能帶動整個教會往信仰正確、屬靈成熟的方向走,才是個合適的領導。

5. 牧者的角色為何:小型教會的牧者是個備受愛戴的大家長;中型教會的牧者是個具有行政管理恩賜、能整合各部門事工的管理者;大型教會的牧者是個帶領教會走在正確的方向,完成神所賜下異象的領袖。大教會的領袖不見得必須和藹可親,但是眾人對他的要求是:必須是個有方向感、對教會的異象非常清楚、而且完成使命的決心非常強的人。如果不是的話,他可能不適合帶領大教會,只能在其他的事工上發揮他的恩賜。

6. 教會的決策如何達成:小教會決策的方式是由會眾決定,大家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做,通常是按著傳統的做法。為了維持和諧、只要有人反對就不做。中型教會正在面臨轉變的時期,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大家一起決定。必然是授權給各個委員會討論,讓熟悉事工的人做出決策,大家再共同支持,決策的驅動力為教會面臨的需要。大型教會的決策又是用不同的方式,它是由眾領袖的異象,來驅動教會未來的方向。因為事工繁重、與決策品質事關重大,通常是有全職的主任牧師、帶領眾長老。以協議的方式做出決策。異象通常是由一人提出,但是必須由眾位領袖共同支持,印證這是正確的方向。共同決定、共同負責、可以免去一人獨斷所造成的決策錯誤。

7. 教會的同工影響如何:小型教會通常看到是牧者一肩挑,大小事務的策劃、推動、執行全要靠牧者來。有時候供應牧者的奉獻不足,牧者還必須邊工作、邊事奉。中型教會核心同工群已形成,通常是牧者帶領一群成熟的同工一起幹。大型教會的牧者決不能身先士卒自己幹,他的首要任務是帶領全教會的方向,所以他的底下有許多主要同工,各自有負責推動各樣事工。他不須干涉同工辦事的細節,只要授權給他們,讓他們負責完成任務就好了。

8. 教會的改變如何進行:小型教會的改變通常是由下而上。牧者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弟兄姊妹的困難、滿足他們的需要。中型教會是由中間推動事工的同工群發現問題,提出改變的動議,由牧者同意、會眾認可之後進行。大型教會則是由上到下,領袖所看見的異象決定策略、策略決定事工的計劃。再交由事工負責人去執行。領袖的角色不是去施加壓力、催逼會眾。這樣會像推一條鐵鏈一樣、全部都擠在一起。而是在前面引導、牽動。像拉鐵鏈一樣,全部都跟著走。書中建議領袖用醞釀情勢的方式來推動事工,讓情勢水到渠成。不要硬去推動阻力很大的事工,而是要把握特別的時機,如危急時刻、牧者更換、預算時刻、復興時刻,自然的推動。

9. 教會如何增長:小型教會增長的模式是靠著個人的關係,邀請親戚、朋友進入教會。中型教會就是靠配合社區人士需要的活動,如辦學前兒童班、青少年夏令營、幸福婚姻講座等,來信吸引人走進教會。大型教會完全要靠好的信息,邀請名講員來帶大型的布道會、或培靈會。以傳揚的信息吸引眾人,讓所有認同的人願意加入。實際上人要能留下來,還是要靠親切的人際關係。大型聚會所發揮的功效是一時的,如果沒有人親切地接納新來的人,邀他們進入團契,他們很快就會離開。

10. 教會增長的阻礙為何:小教會成長的阻礙是各方面的條件無法與大教會比,如兒童照顧、青少年節目、聚會地點都不是很理想。人才也不像大教會那麼多。有時候就幾個同工身兼數職,把同工累壞了。當人少的時候就,聚會的氣氛就沒有那麼熱絡。很可能會造成教會內向的性格,只關注彼此之間的關係,忘記了接納外來的新人。中型教會的問題是人數已經增加,事工的複雜度已經超過原有組織所能處理的限度。但是牧者治理的方式,仍然未能突破原來小教會的作法。會友已經期待教會有各樣功能,但是全職同工不足、經費不敷所需,限制了教會增長的速度。大教會成長的阻礙則是,教會大到一個程度,多數的會友都不認識,往往聚完會就離開,平時也沒機會接觸,不容易產生歸屬感。因為領導是靠著組織,容易形成官僚化,遇事互推責任、少作少錯。上層領導對基層會友很少互動,溝通管道不良、下情無法上達。另外,外圍的會友會感受不被照顧、受忽略的感覺。

11. 教會增長的策略為何:小型教會如要增長,則要提醒會友傳福音是教會成立的目的。牧者應該帶動傳福音的事工,讓他們的恩賜得到發揮。並且對於他們做的好的部分,多加鼓勵。但人數到達一定數目就要另外開新的主日學班、或成立新的小組。如此可以訓練領袖,增加他們傳福音的負擔。中型教會要增長則要樹立一個標志性的事工,能以號召社區慕道友願意進來。例如,發展青年團契,帶領他們從事氣氛活潑的聚會。或是發展福音預工的演講,像幸福婚姻講座、如何培育優良的下一代、養生保健講座等活動、甚至辦乒乓比賽都可以。另外的策略就是增加全職同工、或培訓義工,以應付更重的牧養需要。如果空間不足,則增加崇拜堂數,甚至利用晚上聚會,或周六聚會。大型教會的增長之道則是,清楚傳遞教會更新的異象,例如發展植堂事工,在需要的地方建立分堂、或是開展宣教事工,服侍特定群體,如民工、學生團契。有清楚的異象,弟兄姊妹就會積極投入。成立小組、或增設團契,讓會友在小組中得到歸屬感,進而對教會產生向心力。為留下新來的信徒,教會應該有專門的同工,認識新來的朋友,招待吃午飯、送紀念品、簡單介紹教會、邀請加入團契。讓人有再回來的意願。

評估和比較:1. 本書作者以西方教會的經驗為基礎,主要是針對社區教會的發展來討論。雖然大部分的經驗可以應用在華人教會。但是有些作法可能要根據特定教會需要而自行變化。例如,華人教會多半在郊區,會友分散各城。社區服務的活動較難號召多人參與。各教會的狀況不同,文化也不同,本書所說的作法不見得能應用在每一個每一個教會。正如本書的名字,以一不能概全。

2. 本書特別注重教會增長的方法,與不同形態教會牧養的差異。中型教會與大、小教會的分別,並不是那麼明確。大部分的教會在成長到200人以後,就會出現瓶頸。如果沒有全職牧者,或者沒有好的屬靈供應。大概就會停在這裡。如果有牧者可以專心牧養教會。教會就能繼續成長,超過200人。變成中型教會。這時出現的問題就是,大家仍然期待過去小型教會時的親密關係,希望牧者常常親切關顧。期待教會中 有大家庭中愛的關係。但是實際上這種親密的關係已經不易再有了。所以就有很多人因此而離開教會。正如這本書中所說的。目前牧養的方式是在朝向大型教會、或回到小型教會之間拉鋸。要繼續成長,必然要有組織結構上的重組,與牧養策略上的改變。

3. 本書特別注重教會增長的方法,與不同形態教會牧養的差異。但是華人教會注重屬靈操練、聖經教導。這點似乎作者較少強調。教會增長與會友屬靈狀況有密切的關係,人數成長而靈性不長,教會就會虛胖,這不是健康的現象。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教會於全球化趨勢之下如何實踐其宣教使命

globalization.jpg
引言
隨著科技與交通的便利,突破了空間阻隔、與國界的屏障。人與人之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全球各大城市都在飛機一日可以到達的範圍之內。地球上的人類就好像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裏一樣,彼此的關係緊密相連。這樣的趨勢被稱為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當全球各地的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彼此的聯繫不斷增強,帶動了各國人民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上互相緊密依存的關係 。

有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 ,作者提到當他正在「睡大覺」時,一夕之間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的階段。全球化的起源是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就開始,西方國家為了擴張領土、奪取原料,向全球發起殖民運動。接著工業革命的來到,商人也藉著交通的便利,建立國際行銷的管道、往世界各地輸出產品。一直到近十年來,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了勇於冒險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競爭平台。有能力的人,可以運用他所掌握的資訊,整合世界各地的人力、物力資源,為他帶來最大的利潤。

這對於我們基督徒有什麼啟發?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領受了基督對我們傳揚福音的大使命。我們深信神是歷史的主宰,世界上政治、經濟的變化、科技的發展全在神的手中。以弗所書1章10節說:「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歷史的結局最終要完成在基督裏。所以我們應當細心觀察神所興起的浪潮,趁著現今僅有的機會,把握一切可行的方法,向未得之民傳揚福音。本文打算從幾個角度,來探討全球化的問題:
(1)全球化帶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衝擊是什麼?
(2)全球化的浪潮中,什麼是教會宣揚福音的機會?
(3)教會當運用什麼樣的宣道策略,來回應當今世界的變局?

全球化的趨勢帶來的衝擊
全球化所帶給人類的改變是相當大的。不單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生態環境,甚至人類心靈,都帶來了急劇的變化。

全球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分布世界各地,互不相干的資金、技術、人才,勞工,行銷管道被整合在一起。公司的組成不再限制於一國,而是可以跨越國家的界線。只要掌握了這個整合的機制,就可以運用世界各地的資源,最有效的投入生產,為投資者得到豐厚的利潤。這種高效率的跨國企業,足以打敗其他傳統的競爭對手,形成強者獨占,弱者被兼并的形勢。雖然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勞工被開發出來,但是他們所犧牲的是生活的品質。弱勢的群體只有出賣自己廉價的勞力、生活在一個被污染的環境裏面。全球化帶給他們工作的機會,但工作的壓力讓他們日以繼夜投入生產,卻犧牲了原本平靜的家庭生活。工業化的結果,生產效率成為資方對勞工要求的指標。使得人的角色成為機器裏的一顆螺絲釘,每個動作都要配合制定的規格。人性中的情感、想像力就被抹殺掉了。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西方社會的價值體系滲透到第三世界。在社會倫理方面,原本農業社會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道德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反對一切權威體制、否定絕對的道德標準。有一句新世代的年輕人常聽見的口號:「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拋棄了傳統的價值觀後,人並沒有得到更大的自由,反而有種失去依歸的失落感,心中充滿了苦悶與空虛。

全球化帶動人類對加速開發自然資源,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經濟犧牲環保。生態環境因此被污染。大自然被破壞後帶給人類嚴重的反撲,許多新出現的病毒和瘟疫蔓延。全球暖化效應,造成氣候失調。颱風、水災、地震、海嘯比以前發生得更頻繁 。每一次天災來臨就造成多人罹難,整個人類不但不能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幸福,反而陷入焦慮、抑鬱、絕望,甚至自我毀滅的病態情緒當中。

隨著經濟的發達,人類的接觸更加頻密,命運也相連在一起。但是原本在隔離的環境中,暫時隱藏的種族、宗教的仇恨,不但未因接觸得以化解,反而因衝突浮出枱面而針鋒相對。發達國家的強勢文化入侵,弱勢文化有被滅絕的危機感。這種緊張的關係造成國際間衝突不斷。民攻打民、國攻打國的事頻頻發生。哈佛教授杭廷頓認為,文化對民族的影響根深蒂固,他們之間的差異是不易改變的。當世界變小、不同文明因接觸而產生摩擦。這將是未來國際間衝突主要的來源 。911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帶來的文明衝突。以英美為首的西方文明、與保守的阿拉伯文明的積怨,藉這事件爆發出來 。人類住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的政治、經濟關係緊密連結,牽一髮而動全身。為了避免因誤解所引發的衝突,國際間急需要有一個共同遵循的行為法則,與共同信任的仲裁機構。在工業界已經組成制定共同標準的機構。如電腦、通訊規格的制定,不遵守的話就完全無法與人競爭。國際貿易的領域,也出現各種合作機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貿高峰會(APEC),訂下合作與競爭的規範。在政治領域,因為經濟利益、種族矛盾、加上意識形態的糾葛,世界各國處在複雜的利害關係下。誰能有權威制定共同遵守的準則?就算強者可以用政經實力壓過弱者,向他們推銷市場經濟價值觀,弱者在被宰制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心悅誠服。所以當全球化以萬鈞之勢流行全球時,反全球化的勢力也正方興未艾的展開,反對者認為全球化只是已開發國家利用政治和經濟的手段對他國的征服。積極推動此運動的多半是弱勢團體、與環保團體 。

通訊的進步突破文化的樊籬
已開發國家隨著經濟實力的擴展到全球,同時也將西方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推向世界。通訊科技發達,網路遍布全球、無遠弗屆,資訊的流通突破了國界。就連開發中的中國,上網的人口已經達到2億8千萬,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網人口最多的國家 。即使中國政府努力施行網路管制,監管網上活動,不讓人民接觸政治或宗教敏感的網站 。還是有人突破封鎖,獲取外界消息。由於搜尋器強大的功能,網路用戶可以透過輸入關鍵字搜索各類資料,包括宗教、社會的各類議題。網民中絕大多數是二十歲左右、學生、或專業人士。他們對世界各地新聞、各種爭議的問題極為好奇。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個思想的戰場,世俗主義藉著聲光、影音爭取他們的注意力,目的是從他們身上賺取商業利益。各種宗教、各家思想也在網路上,吸引大家的眼光。這是網路管制所擋不住的潮流。唯一造成閱讀障礙的就是語言的隔閡,各國網民還是偏愛使用自己的文字。但是英文的普及、以及網上翻譯的方便,讓外語不再成為獲取資訊的障礙。一個普通人所寫的文字、所編輯的圖像,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傳遍全球,被網上想看的人用搜索器找到。也就是說人人可以當記者、人人可以當評論家。只是寫出來的文字品質良莠不齊、網上的消息真假難分、可靠度也需要考據。

教會在全球化趨勢下宣教的機會

人口遷徙與移民的增加
全球化所帶來的其中一個變化,就是人力資源的移動,廉價勞工主要來自未開發的農村。他們在家鄉找不到工作的機會,紛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這就是中國民工的潮流 。他們居住在城市的邊緣的地區、過著艱苦的生活、憑勞力賺得基本的工資。他們多半生活單調、精神空虛、對未來不存盼望,急需要福音的安慰。

另一群離鄉背井的人,就是藉著合法、非法途徑移民海外的群體。非法移民多半是靠著勞力打工的人。他們甘冒被遣送回國的危險,花錢買通蛇頭、偷渡到西方國家。他們離家時欠了一大筆債,等於是把自己賣給了幫助偷渡的集團。雇主貪圖廉價勞力,雇用偷渡客。蛇頭用黑社會的力量,控制他們打工還債。他們多半來到國外後,對工作環境失望,當初幻想的移民夢破滅。但是回頭無路,只有繼續作牛作馬。這群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很需要基督徒的關愛,但卻是福音不易接觸的群體。

合法移民多半是為了尋求更有發展的環境,來到外國求學或工作。在剛剛離開家鄉的時候,常會經歷文化衝擊,不適應外國環境,這使他們願意尋求外界的幫助。當他們離開了國內的人際關係,受到傳統信仰的影響減弱,因此對福音較為開放。這是教會向他們宣道的機會。

資訊泛濫帶來精神空虛
互聯網帶來通訊的便利,吸引大量年輕族群在網上搜尋。他們或是想學習新的知識、探聽最新消息、或是與人交談、發表個人心中感想。網上的虛擬空間對個人身份的隱秘性,讓他們感到安全。他們平時不告訴人的秘密,反而願意在網上宣泄。各類網站的內容呈現出人性真實的面貌,其中充斥著虛假、罪惡、色情、仇恨的思想。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很容易沉迷其中、不可自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信息的庸俗化是必然的趨勢,往往受歡迎的網站,就是投大眾之所好。色情圖片、小道消息、造謠抹黑、聳人聽聞的文字,通常是網上點閱率最高的信息。這種網路文化,只能帶來一時欲望的滿足、卻把人的心帶進一個更加空虛的境地。犯罪集團利用網路,勾引人掉入陷阱。藉著網路的隱匿性,在網上進行毒品、色情交易。網絡本來是中性的,可以用來發展正常思想的交流,但是罪惡的勢力更加猖獗,利用人性的墮落,讓人陷入其中。

罪惡的勢力雖然囂張,卻不能真正滿足人心。人靈性的空虛仍然需要填滿,心中疑惑仍然想要尋求解答。網路雖然各類信息充斥,想在其中找到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確是不容易。許多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在網上閑逛,東看西看、消磨時間。他們對網上低俗的信息並不滿意。正如你我一樣,他們也想在包羅萬象的網路世界中,尋求人生的意義。他們何嘗不願意看到有益身心的信息。他們也是渴望能看到觸動人心的文章。這真是基督徒傳揚福音的好機會 。

教會可行的宣教策略
交通的便利縮短的人際間地理的距離,互聯網的便利縮短了人際間思想交流的距離。這樣的機會當如何被利用在福音的傳播上。

利用人際網絡關係聯合宣教夥伴
宣教不是一時的熱忱,必須經過縝密的計劃,積極的聯系。將熱情化作行動。正如全球化行銷的企業,他們在世界各地尋求合作的伙伴、發掘可用的人才、開發行銷的管道。教會也是一樣,我們想要把福音傳到地極。也是在尋找優秀的宣教士、熱心支持的教會、以及未得福音的宣教對象。將各種力量整合在一起,促使宣教的異象得以付諸實現。誰能作這整合的工作?一般是要靠差會。他們對宣教的工場最熟悉,他們巡迴各教會推動異象、呼召有心的宣教人才、培訓宣教士、最後還要將人差派到工場。這不是單打獨鬥能完成的事,需要建立差會在各教會的信用,運用人際關係,聯系合適的宣教士,並持續支持他們在工場的服事。華人教會在二十一世紀,逐漸重視自己在大使命上的責任。許多教會積極投入宣教的工作,預備承接宣教的棒子。但是華人差會的建立仍然還在摸索的階段。原因是華人的性格,常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己發展獨立的事工,不習慣與人合作 。要有效率的推動宣教事工,就要整合各教會的力量建立夥伴關係,單打獨鬥是不可能成功的。尤其當今華人散布世界各地、第二代移民已經融入當地文化,這是建立宣教據點、聯絡宣教管道的有利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各自為政的觀念,建立正確的國度觀,真誠地與差會在宣教的事工上合作,以財力、人力支持宣教的工作。

以短宣帶動獻身長宣的人選
在北美的華人教會不乏豐富的財力與人力資源。這些資源如何能運用在宣教的事工上,教會的領袖就必須要有支持宣教的眼光。宣教的工作是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學習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樣式的。華人移民到北美,本來是為了尋求更加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但是宣教的需要往往在尚未開發的地區,不可能有北美相同的物質享受。甚至要冒險去到社會動蕩、治安不佳的地區。一般基督徒很難跨出這一步,但是當主的愛激動我們,我們就能體會主對世人的愛。主耶穌能放下天上的榮華,來到世間,與卑微的人住在一起。我們是祂的門徒,也應當效法祂,繼續祂所交付的使命。

獻身長宣往往從短宣開始,要放下工作投入宣教是一項重大的決定。必須宣教士自己有從神來的呼召、家庭的配合、教會的支持、差會的接納。許多的障礙必須一一克服。短宣是跨入長宣的預備。一般北美的專業人士通常從短宣開始,當更多了解宣教工場之後,就更清楚如何走將來宣教的路、也就更能堅持獻身宣教的決定。短宣的主要目的不是對宣教工場的幫助,而是對預備投入宣教的人選的體驗、與造就。為了要能從參與短宣的人中,發掘出投入長宣的宣教士。所以推動短宣仍是教會值得鼓勵的事工。

其次宣教事工不只需要全職宣教士的投入,同時也需要廣大帶職信徒的支持。短宣就是一種擴大異象的機會。讓眾多有宣教心志的信徒,分享宣教士在工場面對的挑戰。可以擴展他們的眼光,看到神的工作在萬民中進行。加深信徒對宣道的參與度,同時也讓宣教的異象普及全教會。

善用互聯網進行遠距宣教
媒體的力量在於它傳播的速度迅速而廣泛。今日網路媒體逐漸取代傳統的報紙與電視的地位。因此海外的各個宣教組織,莫不將宣教從傳統媒體轉移到電子媒體,紛紛發展網路事工。許多年輕的族群在網上留連,他們不只是尋找感官的刺激,同時也在尋找心靈的滿足、與生命的意義。這是基督信仰與世俗文化征戰的前線,是宣教事工決不能放棄的據點。可惜的是投入的人力、財力仍然不足。近年來雖然建立了基督教網站,但是只是靜態文字的傳播,不足以達到該有的功效。今日的年輕人沒有耐心在網中搜尋長篇大論的文字。他們需要朋友,需要有人能帶給他們方向,將宣道的文字圖像呈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對基督信仰心生共鳴。也需要有人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對信仰問題進行交流。並帶領信徒繼續追求屬靈成長。這平常是在教會中進行的事,如今都移到網上來了 。

所以需要有能夠理解社會人心的基督徒作者,持續不斷地寫出感人的文章。也要有牧養恩賜的基督徒能在網上論壇、或社群中與他們對談。這是很花時間、精力的工作。有時候不能立即見到果效,但是卻是值得投入的工作。

今日教會界對網路事工的重視程度仍然不足。網上有個新興的群體,他們在短短十幾年年的時間,建立了一個跨越多個民族、文化的事業共同體。包括了報社、網站、電腦公司、音樂傳播機構、大學、宣教機構、以及教會。他們的信仰被正統教會懷疑帶有異端成分,目前還在調查、關注的階段 。但是他們的財力、人力卻十分雄厚。而一般正統的基督徒宣教機構,還未出現如此有實力的團體。這是很引人困惑、也值得我們深切反省的事。為何正統的宣教團體,努力了幾十年。仍然在慘淡經營。而新興團體卻能突破種種困境、集中力量、快速擴張。一方面因為我們對時代脈動掌握已經落後,我們不關心這個時代的青年到底在想什麼,教會只專注在自身的事工。宣教策略還停留各教會自行辦布道會、各自差短宣隊的階段。遙遠的網上群體,不能帶來奉獻、不能看見果效,很多教會都興趣缺缺。然而今日許多年輕基督徒每天上網,超過他們上教會的時間。有沒有人在網上聯合他們,帶他們離開世俗的網站,利用網路的便利,帶領他們在屬靈上有更深的追求?甚至長期下來有可能,從其中造就獻身服侍的工人。

結論
全球化的浪潮風起雲湧,勢不可擋。這帶給我們危機也是轉機。福音的內容永不改變、傳統的作法必須因應時代的變化而與時俱進。我們深信歷史在神的手中,神既然允許全球化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中,他必要掌管這一切,導引歷史的方向,讓萬事互相效力,最終成就神要完成的事工。我們身為基督的門徒,活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也必須把握神興起的浪潮,順應聖靈的感動,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向世人宣揚福音。我們看到了全球化帶來貧富懸殊加劇,正是我們投入福音濟貧事工的機會。我們看到在工作壓力下,心靈空虛的民工,這也是我們以福音關懷他們的機會。我們看到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迷失在網上,這就是神所帶給我們傳福音的機會。讓我們把握住一切機會,順服聖靈的帶領,讓神的手做工。教會不會因全球化而衰弱,反而是能將神國度擴張到更大的範圍。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全球化。Retrieved at 5/30/2009 from: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8C%96
2. 湯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紀簡史》。楊振富/ 潘勛譯。(臺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P15
3. 李明依。CD專輯「不是演戲」。電視廣告主題曲「喜歡有什麼不可以」。Retrieved at 5/30/2009 from:http://zh.wikipedia.org/wiki/李明依
4. 游偉業。“建立差傳教會和差會回應全球化的挑戰”。《華傳路》。Retrieved at 5/30/2009 from:http://gointl.org/?q=gointl/magazine/56/node/738
5. 杭廷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臺北:聯經,1997)。P5
6. 基督日報。《文明的衝突》作者亨廷頓去世 預警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衝突。Retrieved at 5/30/2009 from:http://gospelherald.com/news/cul-10979-0/
7. 阿斗。網路時代,做!做!做!。Retrieved at 5/31/2009 from:http://blog.roodo.com/hsliou100/archives/3887807.html
8. 王永信。中華民族的最後轉捩點(五)-信徒七項挑戰與責任。真理報。Retrieved at 5/31/2009 from:http://www.truth-monthly.com/issue117/0306pf04.htm
9. 阿斗。生命的傳承在網上。Retrieved at 5/31/2009 from:http://blog.roodo.com/hsliou100/archives/3934023.html
10. 滕張佳音。《揭開張大衛共同體密謀﹣耶青在中國》。Retrieved at 5/31/2009 from:http://hk.cgner.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kyc0001&catid=1:2008-10-25-02-37-53&Itemid=7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