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稱義者不該被視為「罪人」,何義?

稱義不靠律法之功
「15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加2:15)
        保羅對彼得說:「我們這生來的猶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這句話「罪人」的意思不是指行為上犯罪與否,而是指在猶太人觀念中,認為他們生下來就是神子民。而外邦人生來就是罪人,不僅不遵守律法,而且沒有律法可以遵守,在律法禮儀上不算為潔淨之人。

尋求因信基督而稱義,不該被視為罪人
「17我們若求在基督裡稱義,卻仍舊是罪人,難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嗎?斷乎不是。」(加2:17)
        十七節是與作者期待答案相反的條件句。 「我們若求在基督裡稱義」意思是:我們若是以信基督來達到稱義的地位,卻期待信主的我們「卻仍舊是罪人」,作者以為簡直就不可思議。

「仍舊是罪人」本句中「罪人」的意思與15節一樣,就是律法上是為不潔之人。不是指在倫理意義上犯罪的人,而是猶太人眼中的、不守律法的,被視為罪人。前兩者是因果關係,尋求在基督裡稱義的行動,難道會讓他們被視為像外邦人一樣的罪人。如果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難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嗎?」豈不是信了耶穌,還要被算為是不潔淨的罪人,與神的子民不能成為一體。這種想法就是把基督當成是罪的服事者了。這是何等的荒謬?

        本句條件句子的意思就是:保羅拒絕他在安提阿事件所遇到的指控。保羅承認:他和彼得因與外邦人同桌吃飯,而被割禮派的人視為外邦一樣的罪人。他們倆原本都清楚得稱義是唯獨靠著信靠基督,如今猶太人與外邦人都信了,並且因信稱義,罪得赦免,合為一體。因此,他們不再講究猶太人的潔淨禮儀,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如今,彼得怕被割禮派指責,就退縮回猶太人的立場,又把外邦信徒當作不潔淨的罪人。那豈不是把基督潔淨外邦人的救恩當成無效?等於視基督是罪的服​​事者,叫人信主之人繼續算為罪人。絕對不是如此。

        這句話常會被人誤解,以為「一旦信主就不能稱自己為罪人」。甚至再推論:就算「犯罪也不算罪」。如果一個人犯罪了,卻不願承認自己犯罪,那豈不是有罪不認?這是非常得罪神之事。這裡的「罪人」明顯的意思就是15節說的,在律法上被視作不潔淨之人。不是指基督徒發現自己仍然犯罪時,稱自己是「蒙恩的罪人」。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把不同含義的句子扯在一起,宣稱基督徒不可稱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是引不相關的經文,無法支持其結論。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天國福音的開展

A Healing Ministry | Jesus Christ | Bible Prophecy Truth
在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象徵受苦僕人的被膏立就職。接著又被聖靈引導到曠野接受魔鬼的試探,這是神對祂僕人的考驗。這是在主耶穌開始傳道前經過的兩件事。接著傳道工作就從此展開了。

主耶穌開始傳揚天國福音
「12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13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14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15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6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17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2-17)

耶穌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因為直言責備希律敗壞的罪行,被希律王抓拿進監。當耶穌聽到這消息,祂從受洗的約旦河邊退到加利利,意圖避開這場風暴。祂從自己家鄉拿撒勒出發,進入人口較多的迦百農傳道。此城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北岸,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曾進入當地會堂教訓眾人。為何選擇在這個偏遠地區開始?作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一句話,說明神拯救應許的應驗:「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這句話出自於以賽亞書:「但那受過痛苦的,必不再見幽暗。從前 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9:1)從前北國被亞述滅掉,百姓被擄到外邦,同時外邦人也被遷進此地居住,與本地人混雜。加利利地一向被視為被外邦人侵略的偏遠之地,當地居住的猶太人為南方的猶大同胞所輕視,被稱為「坐在黑暗中的百姓」和「坐在死蔭之地的人」。但先知預言即使在如此偏遠,不被重視的地方。神關注的眼光仍然沒有離開,神為當地百姓還是預備了救恩,將福音的真光照在那片黑暗之地。如以賽亞書說:「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這段先知的預言在接下來的第6-7節提到了如何應驗:「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9:6-7)神必要在大衛家興起一位君王,將以色列百姓從外邦人的威脅之下拯救出來。神的救恩正是靠著這位和平的君王來完成。即使耶穌的時代,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七百多年,南國猶大也滅亡六百多年。以色列民仍然切切等待,引領盼望神所應許的彌賽亞臨到他們。

馬太引這段經文,認為預言已經應驗在耶穌傳道的工作上,這就是神光照黑暗中百姓的拯救行動。主耶穌展開了福音的工作,正是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漆黑的夜晚。我們放眼觀看今日的世界,是否也有殷切盼望神真光照亮的人群?何處有身居黑暗,等待光照的子民呢?凡是福音未臨之地都是。福音真光正照向普世的黑暗之地,我們是否看見主耶穌福音的行動,正向著黑暗之地展開?

福音的工作是從主耶穌的傳道開始的。祂向著眾人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祂所宣告的話語與施洗約翰的曠野呼聲是一樣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主耶穌傳道的工作,是承繼施洗約翰向以色列百姓發出的呼召,二人所傳的都是天國的福音。然而,他們的差別在於:施洗約翰是舊約時代最後一位先知,他的工作僅是為基督預備道路;耶穌則是成全神救恩計劃的救主,開啟了救恩臨到眾人的新時代。「天國近了」指出了一個關鍵的時刻已經來到,天國正積極地開展,越來越接近最終的實現。天國就是神掌權的國度。凡是順服在神掌管之下的人就是天國子民。主耶穌呼召人們悔改,接受基督為他們預備的救恩,進入神的國度。「你們應當悔改」這是現在式命令句,表示這是經常性的行動,不是一次發生就不再繼續。悔改就是從過去貪愛犯罪的舊生命中轉離;並且還要憑著信心轉向神,尋求神的赦免,這就是「歸正」。悔改與歸正密不可分。人要進入神國度必要經歷「悔改與歸正」的轉變。今日的世界厭煩聽要人悔改的福音,他們歡迎令人萬事順利、逢凶化吉的信息。耶穌發出的「認罪悔改」呼召,讓他們聽起來格外刺耳。神學家尼布爾說這種迎合世人的福音是:「一位不發怒的神,藉著沒有十字架的耶穌,將無罪的人,帶進一個毫無審判的國度。」摻了水的福音就不是真的福音。悔改是主耶穌對罪人的命令,是來自於神的呼召,對這我們無法逃避。求聖靈光照我們的心,讓我們看見自己身上得罪神的地方,憑著信心願意離開罪轉向神,靠著主耶穌的血洗淨我們的罪,歡喜進入神的國度。

主耶穌呼召門徒
「18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20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21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22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太4:18-22)

主耶穌開始宣揚天國福音的同時,祂也在加利利海邊呼召門徒。這兩件事並非不相關,而是密切相連。主耶穌知道天國福音的傳揚,是天國降臨的首要工作。福音不能單靠著主耶穌自己傳,祂在地上的時間有限,最後還會在十字架上為人贖罪受死,回到天父那裡去。福音工作必須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領受福音的使命,繼續傳揚到世界的末了。因此,親自造就門徒,訓練他們傳道,讓他們能接續傳福音的責任,就成了主耶穌在世上另一樣重要工作。主的門徒不是零散的組合,是天國的子民,是與主相連的團體,並且是天國福音的傳揚者。天國的開展就是要讓人能歸信基督,成為跟從主耶穌的門徒。傳福音離不開門徒造就,能生能養是教會能夠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今日教會應當重視的事工。忽視這兩項事工必然造成教會的萎縮,主耶穌在傳道之初,就為教會樹立了榜樣。

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呼召人來跟隨祂,首先看到的是彼得與安得烈兄弟二人,他們的職業原是漁夫,原本是靠著打魚來養活自己。主耶穌向他們發出呼召:「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當他們聽到主的呼召,立刻就捨了網,跟從了主。另一對主呼召的門徒是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與約翰。事實上這四個門徒並非對耶穌完全陌生,安得烈就曾經跟隨過施洗約翰。但他們聽到耶穌呼召後的共同反應就是,立刻捨了網,跟從了耶穌。「立刻」這個字表示行動的立即性,會對主的呼召立即回應,表示他們義無反顧地順從。面臨人生方向的根本性轉變,一個人為何能做出如此重大決定。事實上是工作方向的轉變,是被內心的價值觀影響,價值觀的決定又是被我們對主耶穌的認識而影響。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生死是人生何等的大事,卻因著聞「道」之故,而有決定性的影響。四個門徒能決心放下生涯的飯碗,立即捨網跟隨耶穌,勢必是知道跟從主能得到人生最大的福分,過於他們現有的生活保障。才可能破釜沉舟,作出這樣重大的決定。

跟隨主是必須作出一些取捨的,主耶穌的工作是在各處旅行,傳揚天國的福音,門徒一旦要跟從祂,必須捨棄一些原本依靠的養生之道,這是門徒必須下定決心去作的選擇。特別是頭一批主呼召的門徒中的三位,彼得、雅各、約翰,是門徒中最核心的成員。每次主面臨關鍵性的時刻,都帶領著他們在身邊。主非常重視對他們的訓練,這也是為何主要求他們捨棄身家財產來跟從主的原因。他們不可能一面捕魚,一面傳道。要成為傳道人的同時,先要作一個跟從主的門徒。主在哪裡傳道,他們就要亦步亦趨地跟著主。跟從的另一個用意,是要在主身旁近距離地觀察主,向主學習。不知道主教訓的內容,不從主的身上學習到主的品格,門徒無法被造就成一個效法主的人。這就是作主門徒必須下的決心,先放下纏累自己的事物,專心在主身邊跟著學習。

主耶穌告訴他們做主門徒後,生涯上會有的改變。他們不再是靠著捕魚過生活的漁夫,而是要為主去得人了。這兩者有何區別?捕魚是為了要將魚捕獲,拿到市場上去賣,換取利潤得以養生。得人則不一樣,不是為了自己有口飯吃而從事的養生職業,而是為了更多的人能夠因聽聞福音,信靠基督,成為神國子民。得人的工作可能只有少許的回報,他們需要降低過去享有的生活水準。然而,成為得人漁夫是極為榮耀的工作,因為這是聽從主的呼召,去跟從祂完成天國的使命,不能用物質豐富或缺乏來衡量這件事的價值。當時住所呼召的四個門徒,都是放下手中的職業,全心跟從主傳道。他們的主要使命是忠於主的吩咐,藉著傳福音與門徒造就,為神的國得人。這段經文不但能應用在全職傳道人身上,對帶職事奉的主內肢體也能使用。傳福音及門徒造就是主交付全教會的使命,每一位主門徒都應當在其中有所貢獻。有的人放下世俗工作,專心服事;有的人帶著工作,同時也事奉,兩群人配搭在一起,共同完成為主得人的使命。帶職事奉的人也需要明白主的呼召,主並沒有要求所有人都放下養生的工作成為全職傳道人,有些門徒需要在世俗的工作崗位上貢獻所長,同時又能盡力支持教會的事工。在今日教會中絕大多數是帶職事奉者,與全職事奉者一樣,都當明白主對我們的託付,服事主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它的優先順序不是放在最後的。帶職事奉的門徒同時也需要捨棄一些生活上的享受,把對主的服事放在優先位置上。「捨網」對帶職事奉門徒的意義不是辭掉工作,而是將服事主當作生活的中心,無論工作、家庭、教會服事都圍繞這中心。這也是「捨網」跟隨主的實踐。

以神蹟奇事證實所傳的福音
「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24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25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太4:23-25)

當主耶穌選召了門徒之後,主耶穌開始在加利利周邊旅行傳道,「走遍」這個字是遊走四處之意。傳道的工作不是在停一個地方守株待兔,而是見到哪裡有尚未聽聞福音的人,就走過去向他們傳。主耶穌每到一個城市,先進去當地的會堂,那是猶太人安息日聚集的地方。會堂制度在猶太人被擄歸回之後,因聚集祈禱的需要,而漸漸成形的制度。通常只要有10以上個猶太成年男子就可以成立會堂。他們聚在會堂中的活動是:祈禱、念誦聖經的話語、教導聖言的解釋與應用。會堂固定聚會的模式也成了後來基督徒所採用。今日的教會同樣也有信徒集中的聚會,包括祈禱、讀經、團契、講道等活動。會堂中不僅讓拉比執行教導,也容許有知識的會友或客人出來做這事。主耶穌優先選擇進入會堂,因為那裡的猶太人有神選民身份的認知,有聖經的背景、有對彌賽亞的盼望,能夠理解耶穌所傳的天國的福音。後來的彼得、保羅也是一樣,在傳道的過程中,先進入猶太人的會堂。若是遭到猶太人拒絕,才轉向外邦人中傳道。這是初代傳道的模式。

23節的句子,在第九章又再度出現,「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很像一個書夾的兩端,夾住中間的書,也就是主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工作。事實上這工作在第十章仍未停止,主耶穌差遣門徒在以色列的各城各鄉繼續祂的工作。甚至連主耶穌復活後仍然差遣門徒,往普天下去傳揚天國的福音。所做的工作就是主耶穌在地上工作的延續。主耶穌周遊各地工作的內容有三: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分別解釋如下:

(1)在各會堂裡教訓人:主要是針對已經熟悉聖經的人,教導他們明白聖經話語的意義,激勵他們活出經上的教訓。遵行神的旨意,必須要知道神話語的內容。神啟示最清楚的描述就是記在聖經裡面。教導聖經的話語也是今日教會中重要的事工。身處訊息氾濫的現代世界,基督徒常會被漫天而來的垃圾訊息淹沒,得了文字冷感症,甚至對神的話也感到麻木。卻讓圖畫、電影、音樂、遊戲佔據了我們的心。主耶穌如果來到我們當中,祂會透過哪些方式,向我們傳遞什麽信息?福音的真道是永恆不變的。但是怎麼讓人的心打開,願意將神的話聽進去?這是神給我們今日門徒的任務。我們當向主耶穌、以及舊約先知學習,以行動配合話語,對當時發生的事件,從福音的角度,發出切合這時代的信息。

(2)傳天國的福音:主要是向未曾聽聞福音的人宣告天國的臨到、與神拯救的好消息。這句話的動詞「宣揚」主要是向未知者聲明之意。天國是屬天的國度,也就是神權柄臨到的範圍。前面施洗約翰與主耶穌呼召:「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可福音的平行經文使用「神國近了」,後面還加上「信福音」,可見這就是福音的主題。後面主耶穌登山寶訓提到天國的倫理,規範天國子民當有的行為模式。天國的福音就是主耶穌傳道的中心,與「神國的福音」(路8:1),「耶穌基督福音」(可1:1)是同義字。耶穌向眾人宣告,天國已經臨到他們中間。當從罪惡中悔改,信靠神所差來的基督,接受祂預備的救恩。這就是福音的內容。我們今日教會與主耶穌傳揚的是同一個福音嗎?近代成功神學甚囂塵上,約珥奧斯丁、平約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極力強調愛,絕少談認罪。宣傳只要信耶穌,無論求什麽必能得到,病得醫治、家庭幸福、事業有成、財源滾滾。把呼召人信主的動機都帶歪了。主耶穌宣傳天國福音時,緊接的一句話就是「你們應當悔改」。人犯罪的問題不先得到解決,其它一切成功發達的應許全是虛假的。

(3)醫治百姓各樣病症:主要的目的是傳遞,神憐憫人身心靈痛苦的信息,讓人透過親身經歷醫治而明白神國度的權柄已經臨到我們。神蹟奇事有它特殊的目的,新約聖經中,無論是主耶穌、或是祂的使徒,行神蹟必定是伴隨著傳福音的行動,目的是證實主耶穌的身份,令見到的人相信所傳的道確實是來自於神。既然神蹟奇事目的是證實天國福音,那必然是神為了傳揚福音而給予的恩賜。如果在一個被邪靈勢力捆綁,抵擋福音極為嚴重的地區傳道,神可能會用神蹟奇事折服當地人的心。我們要明白神蹟的功用,必然要從聖經的話語中找到根據。福音書上說:「信的人有神蹟奇事隨著他們。......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與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可16:17、20)還有希伯來書也說:「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領得恩賜,同他們作見證。」(來2:4)每一處都將神蹟與福音緊密相連。趕鬼與神蹟也是也是一樣,是向百姓顯出神國已經降臨的證據。耶穌說:「我若靠著 神的靈趕鬼、這就是 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12:28)

有些靈恩派人士認為,我們今日應當繼續追求神蹟奇事,像主耶穌當年一樣。我絕不否認這些記載在福音書、使徒行轉上的神蹟奇事、趕鬼的作為,在今日仍然存在。只是我們一定要用符合聖經記載的原則來檢驗。每個運動所宣稱的神蹟奇事是否真實?是否與傳揚福音緊密相連,證實福音的真理。而不是宣揚一些誇大虛浮的現象,將人的心吸引到追求奇異的經歷上面去。可擔憂的是部分的靈恩運動確實有走偏的現象,如不重視聖經的真理、高舉某些具有恩賜領袖、甚至於成功神學掛鉤、有斂財的腐敗行徑出現。

按照教會歷史演變,使徒後的世代神蹟奇事出現頻率確實大為減少。我們怎麼看待主耶穌傳道時,經常出現神蹟奇事,但當今教會實際上卻很少見到神蹟。雖然靈恩派積極追求,嚴格說來超乎尋常的神蹟很少出現。連第三波靈恩運動的主要領袖溫約翰,宣稱自己有神醫恩賜,都坦言承認真正被神蹟醫好的比例偏低。他說自己曾為超過二百個唐氏症的兒童按手祈禱,但令他失望的是,這二百個案例中,只有一個有某種程度治愈的現象,那個孩子仍然有許多症狀未得醫治。按此計算,醫好的比例僅有0.5%,且還只是部分治癒,同一種病在尋求一般醫療之下,好的比例比他更多。這能被視為神蹟奇事嗎?他還算是誠實呈現記錄的。有些靈恩派人士就不甚光明正大了,有偷用隱藏式耳機,將台下聽眾的私密消息透露給台上講員,然後再聲稱得到神先知預言的話語,宣稱神感動他預測人心臟病、夫妻吵架。還有些病得醫治的案例,其實是暫時的心理作用而病狀改善的現象。如瘸腿起來行走,回到家又不能走了。啞巴當場說話,但事後又恢復原狀。那根本不是神蹟奇事,主耶穌醫治疾病是百分之百治癒,絕非一時興奮,引起的心理作用。我絕對不反對今日仍然會有神蹟奇事出現,但是一定要誠實呈現出真相。不能為了要引人驚訝而誇張作假,今日教會太多這種為了迎合人期待神蹟的心理,誇大果效的現象。這不是為了福音,而是為了滿足某些自稱具有神醫能力者的私心。如果是這種神蹟奇事,教會不但不要參與其中,還要揭發這些虛偽的事情。不要讓投機者毀掉教會的名聲。還把信徒帶進追求神奇事件的錯誤方向中。

平心而論,神蹟奇事既然記載在聖經中,又沒有明確經文指出神蹟奇事已經終止。我不會否認神蹟奇事今日仍然存在。然而,正確地按照聖經原則看待神蹟奇事,拒絕誇張不實的神奇傳說,不要將教會誤導到錯誤的方向,卻是今日教會必須謹慎面對的。

結論
主耶穌傳道的中心就是宣揚天國的福音,其內容就是:神的國已經臨到,神在這末世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降世拯救世人。世人當從自己的罪行中回轉,憑信接受基督赦罪的救恩。主耶穌首先呼召門徒,進入天國子民的行列,並且訓練他們成為宣揚福音的門徒。主耶穌在世上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導人明白神的話語、宣揚天國的福音、並藉著神蹟奇事證實所傳的道。我們今日的教會應當效法基督傳道的典範,接續主耶穌吩咐的傳揚天國福音的使命。

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人被造的使命與考驗

Image result for god created adam
創世記對萬物被創造過程的描述,循序漸進,清晰而莊嚴。讓我們讀了之後知道神偉大的作為,並且知道神創造的心意,是要我們這些受造者去榮耀祂。因此而明白我們活在世上的使命。簡單的歸納出前一段落神創造的模式。神以祂的旨意讓萬物從無到有出現,並使混亂無序的宇宙成為井然有序。神看著所造的事物甚好,於是就祝福這一切。這是天父的世界,萬物是按神心意被造,反映出神的榮美,神愛祂所造的,賜福並保護它們。
人按神的形象被造
「26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27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28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29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30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31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1:26-32)

在神造完天地萬物之後,創造的工作進入尾聲。最後造出的生物就是人。人的創造放在六日的最後階段,當一切都已經造好了之後。可見神造人是要完成祂創造萬物的最終旨意,預備一個讓人可以繁衍成長的環境,也為人預備一項代替神來管理萬物的使命。我們也知道,人與萬物的最大不同點在於,人是唯一擁有神形象的生物。他也是最精密、最高等的被造物。此高等的意義,不是讓人類自覺高高在上,而是要明在神計劃裡,人領受最主要的使命、承擔最重的責任。

創造的行動同樣出自於神的話語。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這句話出自於神,很特別地這句子的主詞使用複數的「我們」,很可能的原因是當神自稱的時候,是以尊貴的複數來描述自己。正如一章一節裡神(Elohim)這個字,本身就是以希伯來文複數形式來表示獨一神。這也吻合了後來在神學上,整合新舊約而整理出來的三一神的觀念。這是神在自己裡面,三而一的位格中的對話。當比較每一階段開始時神說的話,與其它萬物被造有別的是:對其它的萬物使用「要有光」、「要有空氣」;但是對於人卻使用「我們要造」這是神經過慎重考慮,三一神彼此商量後作出的行動。可見人在被造物中特別蒙神珍愛。

我們有興趣知道神造人時,所按照神的「形象」與「樣式」到底是什麽意思。這兩個字在舊約中並無多大意義上的分別,可以說是同義字。其意義在於人的身心靈中,能夠充分地、並忠實地反映出神屬性,也就是像神的部分。在所有被造物中,僅僅人有神的形象與樣式。那我們可以將自己與其它被造物比較,就知道我們所擁有的獨特屬性。
(1)我們有身體的行動力、感官的功能:神雖然沒有物質的身體,但是卻具有實質身體的行動能力。聖經中出現許多用人能夠理解的動作描述神的行動,如「神的手擊打惡人」表示神的權能作為;「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表示出自神旨意的命令;「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表示神的顧念與鑑察。我們所有的一切身體功能,都是來自於神,也是神形象的一部分。
(2)我們擁有理智、情感、意志:這些是人性中物質以外的部分。萬物中唯獨人有複雜的大腦,能感知外界細微的變化、思想高深的抽象概念、會知道自己的存在,還會探索人生的意義。這是神賜給我們的特別能力。
(3)我們具有神所賜給我們的靈性:神在造人的時候,向人吹了一口氣,將靈賜給人。人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是人裡面能與神溝通的部分。我們能向神稱頌、呼求、禱告,都是靈的作用。
(4)我們有渴慕聖潔的道德意識:神是聖潔的,我們被造時也領受神放在我們裡面追求聖潔的渴望。這就是人心中道德意識的來源。讓我們能夠知道善惡是非。如同孟子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5)我們有永恆的觀念:神是自有永有的,祂造我們的時候也將永恆放在我們心中。所以人會思想到永恆,當肉身死亡、消失後,人的靈魂仍然存在。人類心中有這種永恆的觀念,並有追求的渴望,期待超越會腐朽的肉身,保有永遠的生命。
以上說的種種特性,是在萬物當中,唯獨人才擁有的特質。這就是神所賜給人的「神的形象」。人具有神的形象,表示人被造成與神相像的活物,並能夠在地上代表神,實現神的吩咐。神讓我們具有祂的形象,目的是要我們實行祂的工作:「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管理的意思就是擁有主導管轄的權柄,神將地上一切活物放在人的管轄權以下,讓人依照神的心意去管治他們。這是神賜給人特別的地位,讓人在萬物中居主導權。當我們明白自己的身份,會有何種感受?有的人會自覺高高在上,以致任意虐待動物、濫伐森林、破壞環境、浪費地球資源。這不是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萬物,而是濫用權柄,在神所託付的任務上失職了。擁有神賜的管理萬物的權柄,同時也應該對授權的神負責。身為領受權柄的僕人,理當忠於神的託付,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萬物。這才是僕人正常的心態。我們人類正就是神託付重任的僕人,當慎重地看待自己的地位,不能濫權失職。

人具有神的形象,讓我們明白人在神眼中所具有的尊貴地位。這帶給我們另一面的意義就是尊重每個人生存的價值。不能輕視人、虐待人、甚至殺害人。這個社會已經被弱肉強食的習性感染幾千年了,恃強凌弱、黨同伐異是司空見慣之事,連小孩子都懂得霸凌弱小,成人世界中這種欺負弱勢的現象更是常見。根本原因就是輕視神賜給人的尊貴地位,人是按照神形象造的。只要是人都有神的形象,都當得到基本的尊重。即使是個幼童、老人、病人、窮人,都不能歧視他們,不把人當人看。民間受到輕貧炫富風氣的影響,以勢利的眼光來判斷人的價值,見人對己有利可圖就趨炎附勢,見無利可圖就擺出了冷漠的臉色。人的價值不在乎對己有利於否,而在乎他在神的眼中具有神的形象,是不可以輕視的。

我們可能有一個問題,人在被造時擁有神的形象,但是當人類犯罪之後,是否喪失了神的形象?如果人犯罪後就喪失了神的形象,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替天行道來欺負人了?如同李自成的七殺碑上說的:「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種想法實在可怕,本身就是以義為藉口來行惡。斷乎不可。儘管人墮落以後,虧缺了神形象原有的完美榮耀。但是並沒有失去神的形象,只是被罪所遮蔽、污染了。所以我們當做的不是去否定人的價值,而是期待能去除這些破壞神形象的障礙,恢復人本有的神形象。主耶穌拯救的工作就是讓失落的人能夠重新恢復神形象完美的面貌。我們身為首先蒙恩的神子民,對於尚未蒙恩的人,決不能自以為義地輕視他們,反倒應當是尊重他們的存在價值,以神無私的愛來愛他們,積極將福音傳給他們,讓他們同享福音美好的果實,就是神形象在人裡面得到恢復。擁有神形象的我們,當思想如何順服神的心意,忠心按照神的旨意來治理這地,讓神的榮美從我們的身上彰顯出來。

人在伊甸園裡的任務
「4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5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6但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遍地。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8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9耶和華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10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11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12並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裡又有珍珠和紅瑪瑙。13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14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15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2:4-15)

創世記第二章將神創造的過程再描述一次。段落是以這個句子開始:「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 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描述的內容與第一章的角度似乎有點不同,第一章重點是神對天地的創造,是按照每日順序,循序漸進,從簡入繁、從無序到有序、從空無到充滿。第二章主要是集中在神對人的創造,其它萬物被造都是圍繞著讓人能夠有一個繁衍豐盛的居所,在這個原本美好的居所內,人如何經歷考驗,如何失落又蒙神拯救的角度出發的。所以第二章主要是與後續的救贖歷史連起來看。有時會依照事件的重要性,重整原本的發生順序來描述,並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正確的創造順序應當綜合一、二兩章的內容,歸納出來。例如,第二章先提到人被造,再提到神預備伊甸園來安置人,讓裡面充滿了果樹、魚類、飛鳥、走獸。似乎與第一章的順序不同。其實,第二章的敘述應當從人為中心來解讀,作者先描述神用塵土造人,然後再描述祂將人安置在祂所造出的伊甸園裡面。伊甸園中的一切可能早就造出了,但是按照神為人預備居所的角度,神讓它們出現在人生活的舞台上,讓人有安居的地方。不能因為字面上描述的不同,就認為聖經敘述互相抵觸。

2章4節稱呼神為「耶和華神」首次出現。這包含了兩個字,一是「耶和華」,希伯來文意思是「我是」,七十士譯本將其翻成「主」,中文翻譯為「自有永有」表示祂永恆存在,直到永遠,無需其他源頭。「主」這個字主要用在神與祂選民有立約關係這意義上,強調神與人關係的親密性。以色列民因為怕妄稱神的名,至今不敢念這個字,而以「上主Adonai」來代替。我們基督徒在稱呼神名字時也當心存敬畏,態度嚴肅,不能用來咒詛人、或發咒起誓、或拿來發出開玩笑似的驚嘆。另一個稱呼「神」在第4節,是「主」的同位語,在第1章1節就出現過,就是「神Elohim」,是舊約中對神最常用的稱呼,注重神是至高、至聖、全能的創造主宰。這兩個稱呼有時會連在一起使用,強調立約的主,與創造主宰的雙重意義。本段創造的敘述讓人知道自己生命的主宰是誰,並知道自己為何來到世界,並要為誰而活。

第7節提到「耶和華 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與1章26節相呼應。後者重點是:神將「祂的形象」賜給人,讓人像祂。前者則是以陶匠塑造的行動,類比神將人從泥土造成有生命的活物。句子中有對應的詞組,頭一組詞是「塵土」與「人」,人這個字與「亞當」接近。另一組詞是吹了一口生氣的「生」與「有生命的」,兩者意思相近。和合本翻成「有靈的活人」新譯本翻成「有生命的活人」,後者較接近原文。本句話主要重點是:人的生命來自於神。人本是無生命的塵土,卻因神向他吹了一口氣,開始有生命。神向神吹的一口氣就是人生命的來源。這句話中「有靈的活人」其中靈的意思,不是指聖靈,而是指人的生命。我們還是有點不明白這句話的「生命」是指什麽意思。讓我們來比較亞當尚未得到神吹一口氣以前,與領受神吹氣以後的差別。以前是無生氣的塵土,後來成為活著的人。這就讓我們知道構成人的兩個部分,血肉之軀組成的成分本與塵土無異,單單物質身體無法成為活人。讓我們比較一個活人,與失去生命的死人。兩者差別在哪裡?就是差一口氣。不是從鼻孔吸進去,再呼出來的空氣。而是讓人能夠活在世上的生命,那是人非物質的部分,也就是人的靈魂。這就讓我們明白了為何和合本將「有生命」翻成「有靈」。通常我們對於活人與死人差別的理解是:有生命的人靈魂還在,一旦失去生命靈魂就離開身體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出個結論,人的生命來自於神,若不是神賜給人生命,人只不過是毫無生氣的一團血肉而已。既然生命的源頭來自於神,我們也當思想生命主權的歸屬。賜我們生命的神對我們的生命擁有主權。我們因祂而生,也為祂而活。

神造我們活在地上的目的為何呢?在1章28節裡,已經提到了神造人在地上的任務是:「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這句話中的「治理」有馴服之意,以權力讓對象受管制。「管理」除了本句外,在前面1章26節也出現過,有作王統治之意。神是天地的主宰,卻願意將統治萬物的權柄交給人。可見人在神面前的尊貴地位。第二章的經文是按照第一章的主題詳細發展出來的,其中提到神安排人在地上的工作:「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2:15)修理原意是耕種、服事。我們被安置在神造的完美天地之間,辛勤工作來服事神。並且神讓我們看守這樂園。修理看守這工作是神所分派的任務,人服事的對象就是神。既然如此,僕人的心態當是忠於分派工作給他的主人。從人在尚未墮落前,就領受了神指派的整修、看守伊甸園的工作。就可因此以看出來,神的心意是將萬物放在人的權柄地下,授權給人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它們。人被造的目的就是代替神,按照祂的心意來治理全地。

從這段話就可以知道,工作是個神聖的呼召,不是咒詛,但是因為人犯罪離開神,地受了咒詛不為人效力,工作才成了人痛苦的源頭。今日我們當怎麼看待在世上的工作,如果視工作為勞苦愁煩的根源而逃避它,這是不正確的心態;應當把工作視為神所託付治理這地的命令,該思想神在這工作上有何心意,認真按照神心意為神效勞,這就是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我們不當將文化使命誤解為侷限於社會關懷的慈善工作。而是應正確地將工作的目的歸正為,執行神最初託付給人,按神的心意治理全地的使命。這是我們不能逃避的。

神對人順服的考驗
「16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17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
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裡面,伊甸園很像是敬拜神的聖殿的原型。在園中神與亞當同在,與亞當對話、並交付亞當任務,讓他修理、看守伊甸園中神託付的萬物(創2:15)。亞當的角色正如同聖殿裡的祭司,最主要的工作是服事神,也就是按照神定規的禮儀維持獻祭的進行;其次就是看守,就是在神面前看管一切聖殿中的事務,使其不至混亂。伊甸園裡服事神的工作就是培植園中的植物、照顧園子。我們從19、20節可以知道,包括動物也在亞當的照管之下。
亞當不單領受神交付的工作,神同時也充足地供應他所需要的食物。神吩咐他「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這些可以吃的果子中必然包括生命樹的果子。生命樹這個字頭一次出現是在2章8節:「耶和華 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可見神的心意就是要人放心地吃生命樹的果子。這是神與亞當立的「行為之約」,將規定的要求告訴亞當,要亞當順服神的命令,並且因此而得生命。這是原本美好的心意,要賜生命給亞當,讓他在伊甸園中遵行神命令而活。不幸地,亞當夏娃違背了神旨意去犯罪,而被趕出伊甸園。此時,生命樹這個字再度出現,就是在3章15節,神吩咐基路伯把守伊甸園的入口,為的是不讓犯罪的人類進入伊甸園中去吃生命樹的果子,以致帶著有罪的身份永遠活著(創3:22-24)。生命樹這個字最後出現,就是在啟示錄的22章,在基督將得救的子民帶進新天新地時,神在啟示錄應許:「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2)亞當犯罪失落的永恆生命,基督重新賜給蒙恩得救的人。基督的工作就是將救恩帶給失落的人,將敗壞的人恢復與神正確的關係,使他們重新得到屬靈的生命。基督是末後的亞當。倒轉了亞當犯罪對人毀滅性的破壞,讓罪人的生命恢復成原本在伊甸園中時的美好狀態。

人是怎麼樣墮落的呢?這過程在第三章有詳細的描述。在第二章則記述了神對亞當立「行為之約」的禁令部分。神嚴厲地警告亞當:「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2章16-17節中寫下應許與相關的福分、加上禁令與相關的罰則,格式非常類似於近東地區君王與周邊國王立約的樣式。雖然並沒有「約」這個字的出現,但可以被視為神與亞當立的約。《西敏信條》7章2節說:「神與人立的第一個約是行為之約,神在此約中應許賜生命給亞當,並賜透過他將生命賜給他的後裔。條件是人要完全地、親自地順服神。」同時也以死亡來警告偷吃禁果的不順服行為。以順服為條件的行為之約,其中的祝福與咒詛的結果,是神與亞當並其後裔所立下的永遠有效的約。也就是說凡是亞當的後裔,都在神所要求的順服神向人定下的命令這聖約下,行出來者蒙福,違背者遭禍。從亞當起的歷世歷代的人類在這標準之下,都沒有達到神的要求。墮落的人類無力遵從神立的行為之約。因著人在墮落後對遵守「行為之約」的無能為力,更顯出神再與人類立下「恩典之約」的必要性。整個救贖工作都在神永恆的計劃中,並非主要方案失敗後的次等方案。

有人對神將分別善惡樹放在伊甸園中這作法提出質疑。認為人之所以會墮落根本原因是神讓引起人墮落的誘惑擺在人面前。如果神真的愛人,就不應當讓分別善惡的樹存在。讓人無從犯罪,結果就可以永遠住在伊甸園中。這種想法就好比,將孩子一輩子都保護在家中就不會學壞一樣,花朵永遠種在溫室裡就不會有病蟲害一樣。無考驗的伊甸園,就好像花朵栽在溫室,將小孩一生保護在家裡一樣。無法培養出真正經得起考驗的產品。分別善惡的樹是個神所容許放在伊甸園中對人的考驗,雖然人可能因此有失敗的風險,然而按照神的計劃,這考驗的存在是必要的。對神命令的順服的價值在於領受命令的人,有選擇順服與否的自主權。若將順服變成強制性的非作不可的作為,聽命者順服的表現就不再有價值。例如在嚴刑峻法之下,可以強制性地訓練出一群,完全聽命的奴隸。此時對奴隸順服的獎賞成為毫無意義的笑話。正如同神將人造成毫無反抗餘地,只會聽命行事的機器人一樣。人具有神形像中的自主性就失去了,不再是有價值的被造物。分別善惡樹是神容許放在伊甸園中,對人是否順服發出考驗。從人通不過考驗,再憑著對基督的信靠而得到救贖,更顯出人憑自己行為的無能,與信靠基督救恩的可貴。
結論
神造人具有殷切的期望,期待人能成為具有神形象,並甘心順服的活物。神將亞當放在伊甸園中,分派他修理、看守園子。這是亞當所領受,按照神心意管理萬物的使命。亞當的後代同樣地也領受神所託付的管理全地的使命。神不僅賜恩給人,讓人具有尊貴的地位,能代替神在地上治理萬物。同時也有對人的命令,也就是禁止人吃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這是對擁有神形像中自主權的人,是否選擇順服神的考驗。通過考驗就能得到神的賜福,違反神命令也會有嚴重的懲罰。不幸地,始祖因驕傲而墮入陷阱,讓後代子孫全部陷在被罪控制,並引致滅亡的命運中。感謝神的是,這一切都在神全知全權的掌管中,神早已預備了祂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救主,在末世道成肉身,來執行祂對人拯救的計劃。在至高全權的神面前,我們這群蒙恩之人,只能感恩嘆服。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耶穌勝過魔鬼的試探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類福音中,每一卷都將耶穌受試探與祂受洗相連,可見二者是緊密相關的事件。耶穌受洗是祂接受神的膏立,開始以受苦僕人的身份,來完成拯救罪人工作。耶穌受試探則是在展開工作前,神對耶穌的品格、順服心志的考驗。祂接受考驗與完成神的工作密不可分。

物質滿足或神旨成全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2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3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4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41-4

      1節說的「當時」就是在緊接著耶穌受洗之後。當耶穌受洗時,神從天上發出聲音見證:「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耶穌以彌賽亞的身份去執行神救贖工作就正式展開了。魔鬼知道基督國度的開展,直接威脅牠在罪人身上轄制的權柄。想盡一切詭計要破壞神的作為,神則是利用魔鬼的計謀,把耶穌放在牠的試探底下,為要成就神更高的旨意。就是讓耶穌在考驗之下,顯出祂對神的順服,讓祂經歷試煉後,足以承受將來臨的更加嚴苛的攻擊。雖然考驗來自於魔鬼,卻是在天父主權底下進行的,而且是聖靈引導耶穌去接受此考驗的。

      本段經文中使用不定詞「試探」表示耶穌被聖靈帶到曠野,是要完成神「試驗」祂的目的。原文這個字有正面與反面兩種意思,正如在雅各書中也出現同一個字的兩種翻譯:「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雅112)翻成「試探」意思是出於惡意、以導致其失敗為目的。翻成「試驗」則是正面地以考驗其品格為目的。在魔鬼手中這件事是對耶穌的試探,但在神手中卻是一個對耶穌的試驗,神不會出於惡意地試探人。

      耶穌接受試探的地方在曠野禁食40晝夜。讓我們想到以色列民在曠野,也曾經有40年在流浪的過程。曠野是個缺乏資源的地方、沒有水、食物、沒有房屋的遮蔽、易受風吹雨打的侵襲,易受野獸危險的攻擊,令人產生孤單恐懼的感受。曠野是個最容易遭遇試探的地方,在其中會受到飢餓、口渴、困乏、恐懼的考驗。這對於以色列民來說,同時也是個魔鬼引誘他們犯罪的試探。過去以色列百姓失敗的地方,如今主耶穌卻勝過了。飢餓是個人身體上感受到折磨最直接的來源。主耶穌身為人子,有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血肉之軀,在40天的禁食之後,祂一樣感受到飢餓的侵襲。

      魔鬼在主耶穌最虛弱的時刻,以祂最需要的食物來引誘祂:「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主耶穌此刻受到最大的考驗,不是立即免除飢餓、得到口腹的滿足。祂有權柄、也有能力變出食物、甚至行神蹟使自己不餓。但是如果他這麼做,就是中了魔鬼的詭計。祂因著順從神的旨意,甘願以有限的肉身,禁食四十晝夜,祂所受的飢餓,正如任何一個血肉之軀在此情況下,所忍受的同樣煎熬。魔鬼抓準祂身體缺乏的時機,以祂神子身份來激祂,「你不是神的兒子嗎?行神蹟對你來說,不是易如反掌嗎?何必變得如此落魄。行個神蹟變個餅,問題不就解決了。」耶穌所要抗拒的是魔鬼在一旁煽動的言辭。祂不隨魔鬼的讒言起舞。祂知道自己此刻禁食是順從天父的旨意。在未得到天父允許之下,祂絕不會因著魔鬼煽動的話語,就離開天父所安排的考驗。如果此刻祂不在乎天父放在祂面前的考驗,徑自施行神蹟,變石頭為餅,雖然腹中飢餓得到飽足,然而在考驗下就失敗了。祂順從的是口腹之欲的滿足,不是天父交付的命令。

      耶穌回答魔鬼:「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句話出自於申命記中,神透過摩西對以色列人的勉勵:「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當以色列人在曠野忍受飢餓時,神大可以行神蹟,供應他們糧食、牛羊,讓他們飽足。但是神卻藉此考驗他們,不要想靠著自己的力量,尋找食物,在曠野存活。也不要想離開曠野,回到埃及,以求得口腹的飽足。只要單單仰望神從天上降下嗎哪,餵養他們。單憑著嗎哪,養活了以色列百萬民眾四十年。如果不是神施恩憐憫,再多農產牲畜,在40年的耗費下,也將消耗殆盡。考驗的目的是讓以色列民,認識神的信實,以致能堅定信靠神不動搖。神信實地賜下應許的嗎哪,是他們存活的主要原因。所以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如果我們不信靠神的應許,再多的食物也會坐吃山空。忍受飢餓的考驗就是讓我們經歷神信實屬性的機會。

      同樣的考驗也會臨到今日的基督徒,如果有一天你遭遇了物質上的缺乏,你還會信靠神嗎?你會像以色列百姓發怨言,抱怨神不眷顧你。還是耐心等候神所賜給你的供應?我曾經遭遇過失業一年,找不到工作,被迫搬家的痛苦。那時候心裡真的面臨信心的考驗。如果要繼續等下去,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失望之餘,很想放棄等待,自作聰明要離鄉背井去找工作。神一路帶領我一家,半年後讓妻子先找到工作,再讓我一年內經歷兩次失業,兩次找到工作,度過困境,經濟上沒有一點缺乏。在經過這考驗後,我深信一件事,神絕不會離棄我不顧,無論在任何缺乏的境況,一定會養活我一家。在未經過缺乏的考驗之前,我不可能對神有如此信心。

      耶穌基督信靠天父的話語,靠著對天父的應許的耐心盼望,度過艱難的考驗。祂在這考驗下得勝了,沒有聽從魔鬼的謊言,立即滿足私慾。而是以信心看見必成就的應許、突破眼前的困乏,堅持目標。耶穌基督在神指示祂的救贖工作上,也是如此堅定不移。在祂上十字架的前一刻,魔鬼仍然以極大的痛苦,試圖摧毀祂的意志,想讓祂放棄。耶穌對神的順服戰勝了魔鬼的試探。祂遵從神的命令,走上十字架。十字架的道路不是尋求肉體的安適,而是為了神旨意得成全,忍受身心的考驗。耶穌的一生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縱身一躍或不試探主

5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頂原文作翅〕6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7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 神。』」(太45-7

      當魔鬼用身體的需要來引誘耶穌。人飢餓了想吃食物充飢,本是無可厚非。但是魔鬼引誘耶穌的計謀是,要祂離開父神引導祂接受的試探,自己做主解決飢餓問題。如果耶穌此刻經不起刺激,停止禁食,當場變出餅來吃,在神給祂的考驗上就算失敗了。耶穌並沒有中計,祂用神的話語來抵擋魔鬼的計謀。耶穌說祂完全依靠「神口裡說的一切話」,所引用的經文就是摩西在申命記中從神領受的啟示。神口裡的話,清清楚楚記在聖經中。今日的教會中還有搖擺不定的人,否認聖經全是神的話。用些似是而非的話,說出聖經只是包含神的話,其中也有人的話、鬼的話。這不是按照正意來理解聖經。聖經是神的話,指的是聖經整體傳遞出來的信息。這些經文不是讓人片片斷斷地截取一句,來否認這是神的話。那是對聖經錯誤的解讀。若是以錯誤的解經方法,得到錯誤的結論為理由,據此來否定整本聖經都是神的話,等於是自己說出似是而非的話語,讓人抓毛病來否定聖經的權威。

      魔鬼在第一個試探失敗後,不肯就此罷休,帶耶穌進入聖城,讓耶穌站在聖殿的頂上。那是聖殿的最高的地方,距離底下的汲淪溪有相當的高度,失足掉下,必定粉身碎骨。從殿頂往下看,底下獻祭的人來來往往,在眾目睽睽之下,魔鬼用一句聖經話鼓動耶穌往下跳:「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雖然魔鬼似乎是按照神的話來要求耶穌,但卻不是按照正意對經文該有的理解。詩篇91篇的話主要是傳遞天父對祂子民保護的應許,全句是:「因他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詩篇9111-12)這句話主要是勉勵神兒女信靠神的保護,以神為穩固的避難所,如詩篇上說:「我要論到耶和華說,祂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 神,是我所倚靠的。」(詩912)而且本句經文是應用在我們人生走過的艱險道路上,神應許必要保護我們平安度過路上的危險。這是用走過「崎嶇山路」的過程來比喻「信心成長」之路。絕對不能將這句話任意應用在鋌而走險的事情上。

      魔鬼使用聖經來激動耶穌,其實就是個對聖經「斷章取義」的錯誤使用。對經文歪曲地理解,然後又應用在不相關的事情上,常常是走入異端的導因。異端東方閃電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不信聖經的權威,還引用經文來反對聖經的權威。例如他們引用約翰福音539-40節:「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他們貶低聖經的權威性說:「法利賽人只會讀經,卻不知道讓人得永生的是基督,不是聖經。」這段經文指出法利賽人的錯誤,不在於他們讀聖經,而是錯誤的讀經態度。想要用讀經來換得永生的功德。忘記經上充滿了對基督的見證,讓他們能來到基督面前得生命。東方閃電謬解聖經,嘲笑重視聖經權威的人「崇拜聖經」,誣陷他們為法利賽人。其實他們自己才是「打著聖經反聖經」,把信仰的基礎都拆毀掉,異端的本質流露無遺。

      我們再回到第6節經文.魔鬼要耶穌從殿頂往下跳,這件事情並不是出於神的心意,反而是出於一種自私的妄想,用神蹟來證明特殊的身份。如果跳下去的結果沒有摔死,反而平安落在地上。豈不是證明耶穌擁有蒙神親自保護的特別地位。在群眾的目光之下行出這神蹟,將會引起大家驚訝讚歎,耶穌就可以一夕成名了。但是耶穌所領受的使命,豈是用神蹟讓人讚嘆祂的能力?特別是在神命令祂經歷考驗的時刻。用違背神旨意的方式來證明自己身份,反倒是不信靠神的作為。

      主耶穌對魔鬼這種試探的回答是:「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 神。』」直接地指出這種行動是對神的試探。本句話出於申命記616節:「你們不可試探耶和華你們的 神、像你們在瑪撒那樣試探他。」這是描述以色列民在曠野發生的一件不順服神的事件,當時百姓沒有水喝,向摩西爭鬧,抱怨摩西把他們從埃及帶出來,是要他們渴死在曠野。憤怒的百姓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摩西。於是神就吩咐摩西用杖擊打磐石,結果磐石流出水來,讓以色列人免於死亡。此地就被稱為「瑪撒」也就是「試探」之意。摩西記載這件爭鬧事件的警惕:「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 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出17:7b)百姓用爭鬧的方式,來要脅神使用神蹟拯救他們,這不是出於對神的信靠。而是表現出對神的不信任。他們想要使用一個憑私意定下的模式,來「試探」神到底救不救他們。他們心中有個錯誤的心態,神若不伸手拯救,就代表神不愛他們,他們就有理由抱怨、爭鬧。要用任性的方式,逼神非拯救不可。這就是耶穌引用這例子來說明,魔鬼誘惑耶穌跳下就是出於對神的「試探」。想設下個圈套,要耶穌行出超過神旨意的驚險行動,來試試神是否真的拯救祂。神對祂兒女的信實的拯救心意豈是被人試出來的?如果執意冒險來強制神出手拯救,本身就是對神的不信任。

      有時候基督徒也會落入這種試探中,想用神蹟來證明自己是蒙神特別保護的人。卻沒有向神求問這冒險行動是否符合神的心意。曾經有三位韓國女基督徒,在走路參加一次聚會時,遇到橋被洪水沖斷斷,她們認為參加聚會是神的旨意,相信自己也可以憑著信心如同彼得履海一樣走過洪水,執意冒險走進洪流滾滾的河中,最後都被洪水沖去淹死。這就是典型的將自己陷於險境,來試探神是否拯救的行為。我們曾否有過類似的情形?明明就是一件充滿危險的事,卻執意想要冒險一搏。還將神搬出來當成擋箭牌,想神發出帶威脅語氣的禱告:「神啊!你如果真愛我,求你應允我的禱告。我已經在人面前誇下海口,宣稱神必定會垂聽。如果你不讓我成就,眾人都在看,你的名將會受虧損。」這是信靠神的禱告嗎?還是把自己拋入無法回頭的險境,強迫神按照自己設定的模式而行。對於這種暴虎憑河的任性作為,我們需要警惕。這就是主耶穌所說的「試探」。信心是表現在對神旨意的完全的信靠,不管事情結果是否順著自己心意,仍然信靠主有祂最高的旨意。而不是以自己的私意,來強迫神按著去做。我們當從這段經文學到功課。

敬拜魔鬼或專一事主

8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9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10耶穌說,撒但退去罷。〔撒但即抵擋的意思乃魔鬼的別名〕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11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太4:8-11

      在前面兩次,魔鬼使用身體的需要、以及自作主張的虛榮來引誘耶穌,卻未能成功。耶穌用聖經的話語戳破魔鬼的謊言。魔鬼使出渾身解數,奮力發出最後一擊。牠將耶穌帶上一座最高的山。當然這應該不是指地表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就算在那裡也無法用肉眼看見世上的萬國。這裡指的就是在異象中,將耶穌帶到能夠看見世上萬國的地方。就如同以西結書描述的,在異象中,神的靈將以西結帶到聖殿去一樣:「他伸出彷彿一隻手的樣式,抓住我的一綹頭髮,靈就將我舉到天地中間,在神的異象中,帶我到耶路撒冷朝北的內院門口。」(結83)雖然耶穌是在異象中接受這試探,但是考驗的真實性卻一點沒有減低。

      魔鬼這次不再旁敲側擊,直接向主耶穌攤牌。牠拿出來擺在耶穌面前的是「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人生在世,所求何事,不正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人間有多少英雄豪傑、王公將相失敗在撒旦功名利祿的誘惑下。當然,這些物質上的誘惑,不會對耶穌起作用。但是魔鬼知道耶穌來到地上的使命,就是要得萬國為業,這就是神所要賜給彌賽亞統管的產業。詩篇 2:8說 「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新約中也說,主耶穌將會統管萬有,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服在祂腳下(弗122)。魔鬼直接用耶穌想要完成的目標來吸引祂。但要耶穌越過神所要祂走的十字架道路,直接從撒旦那裡達成目標。交換的條件就是要耶穌臣服於撒旦之下。牠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撒旦被稱為世界的王,暫時用罪的權勢來轄管著世界,牠有權柄將所統領的萬國賜給耶穌。然而牠所開出的條件卻相當的詭詐,彌賽亞是神差來完成救贖工作的救主,祂所使用的方式是透過在十字架上受死,成為罪人的贖罪祭。祂的計劃是道成肉身成為受苦的僕人,為人捨命,來完成救恩。這是神所預定,絕對不能逃避的步驟。撒旦的奸計就是要耶穌向牠敬拜,走一條逃避十字架的容易道路。我們這些後世的人,從歷史來回顧耶穌受死的過程,好像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故事一樣。如果這個選擇放在我們自己身上,才能夠看出內心掙扎的劇烈。你是否從曾經看過一腔熱血,清廉無私的清官,在錢財女色的百般誘惑之下,墮落成為貪官污吏。清純天真滿有理想的青少年,在敗壞污濁的風氣誘惑下,變節成品格卑劣的市井之徒。我們自以為能對此免疫,實際上是因為還沒有經歷過如此強度的誘惑。光是錢財,女色就讓多少光風霽月的廉潔之士跌倒。這些酒色財氣的吸引力,比起耶穌所經受的,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更不要妄想我們能在萬國榮華的誘惑下,能夠不受影響。主耶穌所受的考驗是極為嚴厲的。

      主耶穌使用一句聖經的話來斥責魔鬼:「撒但退去罷。因為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 神,單要事奉他。』」這句話出於申命記:「你要敬畏耶和華你的 神,事奉他,指著他的名起誓。不可隨從別神。」(申 613-14a)我們為何不能敬拜魔鬼?因為神是獨一的主,除了祂以外沒有別神。這是十誡的第一條,同時也是貫穿整本聖經,三令五申的命令。有的人特意貶低律法中的誡命,認為十誡已經廢掉了。聲稱基督徒不拜偶像不是因為遵行律法,而是因為愛神,這簡直是強詞奪理的說詞。「遵行律法」與「愛神」能非此即彼地對立起來看的嗎?主耶穌親自提出的不拜偶像的理由,就是出自律法書的申命記。律法的中心思想就是「愛神」與「愛人如己」,這教訓就是出自於主耶穌引用的申命記第65節,以及利未記1918節。因此「遵行律法」與「愛神」是緊密結合不可分開的。律法廢除的想法本身就與主耶穌的教訓抵觸。

      為何敬拜的對象只能是神,不能是其他的事物?除了聖經明確的命令之外,我們知道人的心一旦有了其他敬拜的對象,對神純潔單一的信心就失去了。就如同我們對配偶的愛是不能與其他婚外情的第三者分享,兒女對父母的孺慕之情是不能與其他偽稱父母的人分享一樣。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更何況是全人全心敬拜的對象,神豈能與偶像分享?有的人宣稱我們絕不會拜偶像。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被神以外的其他事物佔據,以至於我們失去了對神專一的愛。例如想發財的慾望控制住我們,讓我們整天都算計著致富之道,或能意外地得到天降橫財。那發財就成了我們的偶像。如果我們整天就想上網打遊戲,打起遊戲就生龍活虎,一讀經就犯睏,那遊戲就成了我們的偶像。敬拜是我們受造的目的,我們活在地上被分派的責任就是按照神心意來事奉神。人類因罪的引誘,高舉自己的私慾成為敬拜對象,失去了神造我們時本當有的形象。基督救贖的目的就是恢復我們對神單一敬拜的心。讓我們校正人生的目的,不再用虛假的誘惑來蒙蔽對神的信靠,而是以專一的心志來事奉神,討祂喜悅,榮耀祂的名。

結論   

耶穌道成肉身經歷人間最大的試探,祂能體恤受試探者的軟弱,在神面前為我們代求。耶穌在受試探時以神的話反駁魔鬼的引誘,勝過了試探。今天我們活在地上仍然會面對許多試探,但是讓我們思想,耶穌是怎麼勝過的?在背後支持祂的力量今天仍然在扶持我們。保羅勉勵哥林多教會的話依然在耳:「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我們是否將神的話語牢記心中,在緊要關頭抓住神的應許向祂求救?以對神話語堅定的信靠,來抵擋花花世界的引誘。願主賜我們力量勝過試

基督徒可否自稱蒙恩罪人?

Saint or Sinner? Rethinking the Language of Our Christian Identity ...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定義「罪人」是指地位上的,或實際的。

在今世的日子,與罪掙扎,是許多基督徒共同的經歷。我們都期待一信耶穌就得到戲劇性的改變,不再受到罪的引誘,不再因犯罪而懊惱。事實上,完全成聖是我們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標。成聖的道路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是轉眼成就,不是一步到位。信主後,有時發現良心更加敏感,犯罪之後良心被聖靈的譴責更加厲害。怎麼辦?乾脆否認犯罪?這是掩耳盜鈴,沒有用。正當的做法是,承認它,再次回到神面前悔改,尋求基督潔淨我們的心。如此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就能夠在一生當中,繼續成長。這過程就是成聖之路。這條路充滿艱辛,走上去看似愚蠢。至終必然得到主的獎賞,就是在祂來的日子,能夠像祂一樣潔淨。這是我們能走下去的力量源頭。

當一個人接受了耶穌的救恩,成為基督徒之時,從神來的新生命從此開始。然而,這只是個開始,不是神拯救我們計劃的全部。我們如果誤以為既得稱義就功德圓滿,從此不思進取,那就完全不明白神拯救我們所要成就的目的。在上一課中我們講到“人如何改變”的第九課,重點是十字架帶給我們新的身份,與新的潛能。憑著基督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我們從神那裡得到福音轉化的大能,能夠活出結果子的生活來,這是經歷生命改變的源頭。這一課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有了與神正確的關係,就是稱義的地位,也能向神支取屬天的能力。我們下一步要往哪裡去?結果子的過程難道是不花任何功夫,不經任何努力就從天掉下來的嗎?從我們每個人的經驗來說,顯然不是如此。每個基督徒在信主後,無不在與纏繞我們的罪鬥爭。那讓我們墮落的力,仍然在我們身上發出影響。肉體就是我們身上被罪引誘,容易跌倒的因素。只要我們這肉體還在,就一生需要靠著聖靈的力量與它鬥爭。在這裡我們將從約翰壹書來考察,基督徒追求聖潔道路的必要性,追求成聖的力量來源,與將來的目標。

活在光明中,當承認所犯的罪

「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堅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7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8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10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他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約壹17-10

本段經文是從第五節的主題開始:「神就是光,在祂毫無黑暗」光的特性就是照亮黑暗的地方,顯明世人心中的罪惡約翰寫下這封書信,目的就是讓信靠基督的我們,知道自己已經進入光明當中,既然如此,就不能繼續保持原本在黑暗中的生活形態。第六節到第十節有五個假設語氣的句子,就是從這個主題發展出來的。五句都是最常見的第三條件句,表示可能發生。

第六節說:「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首先我們當知道約翰說話的對象,本句話的我們是指誰?必然是與主相交之人,就是因信進入與神團契的基督徒而言,非不信主的慕道友。相交或翻譯作「團契」,意思為生命的交流。基督徒與天父有生命的交流,因此當加入基督徒的團體,便是進入與神生命交流的生活。一個與​​神相交的人,有神的生命流露在他的生活中。神的生命特質充滿了光,毫無黑暗,所以與神相交的人,應當是愛慕光,厭惡黑暗。如果我們聲稱與神相交,卻繼續活在黑暗中,以犯罪的行為當作他的生活形態,我們就在說謊,而且不是行在真理中。本句的動詞全部是現在式,表示這是一種經常性的行動,一個人經常性地犯罪,卻聲稱自己與神相交,他就是經常性地說謊,不行真理。這句話我們發出警告,不要活在外表光明,卻掩飾罪行這種表裡不一的生活形態中。

接下來的第七節與前一節說的相反,我們不當掩飾罪行,卻當如何呢?一個效法神行在光明中的人,當有的生活形態就是與弟兄姊妹彼此相交,讓神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像神一樣活在光明中就是與神相交,這是與弟兄姊妹相交的基礎。因為我們都與神有生命的交流。並且與神相交的人,身上所有的罪都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得到潔淨。這句話的動詞「潔淨」是現在式,表示基督的血一直在洗淨我們所有的罪。這不是一時的行動,而是一生中所有的罪,都因著耶穌的血得到洗淨。洗淨罪惡的行動是因著我們與神相交而生出的,我們要經常與神在靈裡交流,讓耶穌的血經常潔淨我們。與神相交是個持續性的行動,耶穌寶血洗罪的行動也是。這讓我們警惕,當一直活在與神生命交流當中,讓基督的血經常潔淨我們的罪。有的人誤以為耶穌寶洗罪的行動只是一次性的,此處經文顯然告訴我們,基督寶血潔淨的行動應當是經常性的。基督捨身流血使我們得到稱義的地位,這是一次完成不需要重覆。然而,靠著基督寶血,潔淨我們的罪,讓我們保持與神生命相交的關係卻是持續一生不斷的行動,不能自以為滿足,而停止下來。

接下來第八節對掩飾罪惡的人發出警告,不要欺騙,聲稱自己無罪。聲稱的內容是自己一直沒有罪,因為動詞「有」是現在式。這顯然是欺騙人的謊言,因為詩篇142-3節中指出:「耶和華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他們都偏離正路,一同變為污穢。並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23也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一個人聲稱自己是一直無罪的人,就是說謊話,也就是欺騙自己。這與第六節說的相合,明明犯罪,卻以謊言掩飾罪行。當人一直以說謊為其生活形態,久而久之連自己的良心也麻木,活在謊言的捆綁當中,欺人者其實就是自我欺騙,用謊言把自己囚禁起來。此等人一生活在虛假當中,用虛謊掩蓋真理。沒有真理存在他的心裡,與神的真理隔絕。以虛謊來代替真理,用謊言來自我捆綁,自絕於真理,是最可悲的事。

在前面的警告後,第九節給我們一個寶貴的應許。我們雖然可能犯罪,但是卻有條赦免之道:「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不需要用掩飾的手段來逃避譴責,而是用承認,悔改的方式,坦然面對神。當我們願意以真誠的心向神認罪悔改,結果是神顯出祂信實公義的屬性,以至能夠讓我們的罪得以赦免,所有的不義得到洗清。這是神在我們願意悔改之人身上要達到的目標。並且這目標與神的信實,公義的屬性相合,他要在我們身上顯明祂的屬性。神信實,公義的屬性竟然是顯明在赦免我們的罪,並洗去我們的不義這事上。

我們可能會問,赦罪與神的信實,公義屬性何關首先讓我們從舊約經文來看兩者的關係出埃及記346-7節說:? 「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依照神公義的屬性,當是有罪必罰。然而依照神對祂子民的信實,祂願意向迴轉之人顯出憐憫之恩。這就是神對祂子民顯出的信實,因為祂是守約,施慈愛的神,即使人有軟弱,祂仍然給人悔改的機會,願意赦免他們的罪。從這裡我們就看出神對祂子民的應許堅定不變,信實到底。祂絕不背棄祂的約,總會給屬祂的子民回頭的機會。

其次,祂公義的屬性也是藉著赦罪顯明出來,因為,祂並非違背有罪必罰的公義原則。只不過祂讓自己的兒子背負了人的罪責,擔當了人的罪債。只要我們願意接受基督代贖的救恩,罪的刑罰就完全擔在基督身上,不再被記念。在神面前我們就能被稱為義,視為無罪這就是神的公義最高的彰顯第21B-2節的經文正好說明了神的義,是怎麼顯明出來的約翰說:? 「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這裡提到了神藉著無罪的義者耶穌,代替了有罪的我們承擔罪的刑罰,藉此顯出祂公義的屬性。神有罪必罰的公義原則並無減損,乃是將罪的刑罰施在祂兒子的身上,藉著十字架的代贖顯明出來。神借十字架施行的拯救工作本身是個公義的作為,也將基督的義歸算在信靠祂的人身上。從此我們更能明白神是個公義的神。

神施恩是臨到誰的身上?不是漫無目標地,向天女散花一樣,將所有人的罪都赦了。赦罪之工所臨及的對象,應該是那些願意為自己的罪悔改,因著信領受基督救恩的人第九節條件句的條件就是:。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這是領受神公義,信實結果效的條件對於不承認自己有罪之人,神的公義信實毫無減損,但與他們是無關的。他們的罪並沒有得赦免,他們的不義並未得洗淨,因為得救恩的條件並未滿足。同時,第九節說的「我們若認自己的罪」,動詞是現在式,表示認罪不是僅僅是信主那一刻的行動而已,是經常性的。因此,我們若要經歷神向我們顯明祂信實,公義的屬性,需要經常來到祂面前認罪。這並不是指信徒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神稱義,靈性從死裡復生的救恩只有一次。經常性地來到神面前求赦免,能夠讓我們不受罪的攔阻,歷與神生命相交的美好。這與基督一次獻上,就完全有效的救恩並不衝突。稱義只能有一次,蒙赦罪而與神生命相交是經常性的。

第十節是最後一個條件句,我們若以為自己從來沒有犯過罪,那是以神為說謊者。這句話的「犯罪」是完成式,表示過去一直沒犯罪,到現在仍保持如此。人間不可能有此種無罪之人,羅馬書320節說了:「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凡是違反律法的行為就是罪。這句話把所有人都歸在違反律法的罪人行列。若有人聲稱自己無罪,等於是把神當成說謊者。這等人沒有神的道存在他心中,等於是拒絕神的道,沒有神生命相交的關係。正是本章開頭經文警告的對象。 

我們可以對此段有個小結。約翰警惕讀者,與神相交者必然要活在光明中。對於所犯的罪性必須要認罪悔改,如此就能得赦免,洗去罪污,不再被定罪。反之,若是掩飾罪行不願承認,那是拒絕了神的赦罪恩典,否定了神的信實,公義,失去了與神相交的美好。這是我們所有信徒當引以為戒的。

「蒙恩罪人」是馬丁路德提出來的,意思是雖然我是罪人,還會犯罪,但是已經得到主恩典的赦免。有人以為信主得救以後不能稱自己為「蒙恩罪人」。如果聲明是地位上罪的赦免,不再算為罪,這還可以。如果實際上還犯罪,卻又不承認那是罪。那就是王月皓、好消息教會、恩典福音,那一批人的論調了。

馬丁路德稱基督徒為「蒙恩的罪人」並不表示我們還想繼續犯罪,或是我們未得稱義。在稱義的地位上我們已得赦免,這是神一次作成的行動,不會反复無常。自稱「蒙恩的罪人」而是提醒我們,如果不是基督赦免我們,我們就是最糟糕的罪人,當受罪的惡果。正如保羅說自己是「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5-16)保羅在這裡使用現在式,不是說自己從前是,現在已經不是了。他一生以蒙主憐憫的罪人自居,意思就是:我雖然是罪人,仍會犯罪,但已得赦免。耶穌教導我們怎麼禱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這債指的就是罪債。從後面的經文就可以看出來「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太6:15)在律法主義的氛圍下,人們常用的彼此對待方式是:掩蓋所犯的罪、不承認罪、自我防衛、將罪合理化、責怪他人、自我辯護、自我贖罪、就是不願意在現今的生活中繼續認罪悔改。讓基督把我們從這種律法主義的關係中釋放出來。我們要建立一個以恩典為基礎的人際關係,隨時準備好,請求別人的饒恕;也願意用實際的作為,幫助他人認罪悔改。

2018年2月4日 星期日

創造之主生命源

Image result for creation創世記的內容常常是神學與科學爭論的題目,許多人不相信創造論,總是翻出創世記第一章的經文來否定其真實性。雖然它具有爭議性,但是身為基督徒無法逃避這問題。這是關乎我們信仰的根本,我們當認真的研讀,正確的解釋,對我們能堅定地掌握住信仰的內容,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有興趣來研讀它。創造的教義非常重要,原因是它說出了神是一切存在的源頭,也是我們生存在世上的理由與目的。神創造世界這個真理,影響了整本聖經的每一段落,也緊密地關係到我們所信仰的內容。我們為何活在世上、為何需要救贖、誰來拯救我們、人生最終的結局為何,都與我們是神所創造這事實有關。讓我們一同來思想創造這問題。
奇妙的創造
「起初 神創造天地。2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1:1-2)

第一節無論中文或原文僅僅有七個字。卻明確、莊嚴地宣告了宇宙萬物是神所創造的這一事實,沒有解釋、沒有辯論。因為這是作者認為無可爭議的事實,他要表達的就是神是萬物的源頭,當我們知道自己存在是出自於祂的旨意,我們的生存奮鬥才會有意義。第一節裡每一個字都帶著豐富的意義,「起初」是指什麽時候?「神」是誰,又為何要創造?「創造」是怎麼樣的行動?「天地」所指的範圍為何?這些題目太大了,如果要詳談,每一個都要花費許多功夫。簡單地說,「起初」是指萬物還未存在之前的時期,既然萬物都不存在,包括時間空間也是一樣。「起初」是創造發生的時期,並非僅指一剎那,而是一段延展未定長度的時期。「天和地」則用最遠的兩端來指包含在其中的一切。宇宙萬物都是因著神的創造而有的,在神創造的行動中,從空無當中生出來。為何說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因為希伯來書清楚說明:「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 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11:3)從整本聖經的神學論點都支持,萬物源自於神,因著神的創造而有,並非自有永有。這就否定了萬物本來就永存,無需創造的自然主義的理論。

神的存在對於作者來說是個天經地義,無需爭辯的事實。在摩西的心中,神就是以色列民族的拯救者,他曾經親身經歷過神,以色列百姓蒙神拯救逃出埃及的追殺,神的存在是他們第一手的經歷,無人懷疑。只是我們今日的學術界是以自然主義為主導,不接受一切沒有證據的理論。在這種理論教育影響下,很多人一讀到創世記,難免就會生出聖經與所受到的科學教育衝突的想法。我們暫且放下這些衝突的思想,相信宇宙起源既然來自於神,必然會與聖經的啟示相合的。聖經是以更廣闊的眼光看我們的存在的理由,科學則是研究其中如何達成的過程。各有其目的,研究的方法也各有其側重點,不當互相否定。真正科學的精神,乃是知道自己所能研究知識的範圍,不能越界。神的存在這問題,超出科學所能掌握,不是科學所能判斷的。

第1節描述的「創造bara」是僅僅神才能作出的行動,與後面第3節以後的「神說要有光」的創造,意義不一樣。第一節的創造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天與地代表了所有在其中的宇宙萬物,都是神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第1節與第2節中間有個連接詞,兩者緊密相關,表示第1節並不是第一章的總論,而是用第2節,來描述第1節的情況。第一節的天與地是初創的「天」與「地」,與後面描述的「天空」,與「旱地」意義不同。2節起創造的焦點轉移到「地」。天地被造出來了,但是當時的「地」是在一個充滿了黑暗、混沌、無序的狀態。天地已經存在,但創造的行動仍在繼續。接下來第3節以下所描述的神行動,是從「空虛混沌、淵面黑暗」這種無序的狀態,轉變成井然有序,比較類接近的意思是「製造」。

既然作者將敘述的重心轉移到「地」,我們就當以地上的人的眼光來看每一樣事物。不能以超越萬有,透視古今的眼光,作者從未自認有這種如神一般超越的能力。鑑於此點,首先聲明,本段經文研讀的方法主要還是按照「字義解經」,也就是對文字的理解,必須按照作者領受神的啟示,並按照他原本要表達出來的意思來理解,並非將其當作具有言外之音的寓言,或虛擬的神話,把超出原意的想法強加入作者的口中。然而,「字義解經」也不是死板地按照表面的意思。既然作者寫下的經文主要是讓當時的讀者能夠理解,解釋經文首要的就是,尊重作者與讀者當時的背景,作者表達的意思,應當是讀者能夠理解的。經文有時會使用敘事文體來陳述事實;有時會用概念化的詩歌文體描述意象,並非如同攝影機一樣,鉅細靡遺的記載事件,文字的含義也應當照著其文體特性來解讀。例如李白的詩:「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詩人對於日升日落的描述,我們從不會用今日科學中地球自轉的理論來否定它。既然聖經原本表達的意思並沒有帶著科學性的眼光,來詳細描述萬物如何變為今日模樣的過程,因此在解經時,不需要涉及科學的意義,而扯上與進化論的辯論。創造與進化的爭議,背後牽涉的就是有神、與無神兩種信仰的差異。拿現代的標準來否定三千五百年前寫的經文,難免有「以今論古」之嫌,對於從創世記經文建立我們信仰的基礎沒有幫助。

雖然創世記並非以科學的眼光寫成,也並非要解答萬物如何變成現在這樣子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讀創世記時,很難擺脫近代科學對我們的影響,很自然地會問出這問題:創造過程事實上是如何發生的。討論這些問題對於慕道友甚至基督徒,都是無法避免的事。未信者可能帶著挑戰的心態來讀,基督徒則應該帶著嘗試找出經文解釋,與科學知識不相違背的合理解答。這個工作是極為困難的長程計劃,因為科學上的發現、考古的證據日新月異,我們對經文的理解也會因著更深入研讀而更新。基督徒對此問題的心態是:神不會自相矛盾,真理越辯越明。凡願意去尋求答案的,神最終會讓他們明白事實的真相。但我們不會因為現在對真相還不完全了解,就拒絕聖經中關乎創造萬物的描述,這是出於對神所啟示話語的信心。

在起初這段創造的時期,天與地被神創造出來了,這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現在我們再來看第2節:「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從這句話我們看到在神創造的起初,地就有了,水也有了。並不是後來才出現的。只不過原始的創造是「空虛混沌」,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大地遭神審判後的景象,如「先知說、我觀看地,不料,地是空虛混沌,我觀看天,天也無光。」(耶4:23)第三節以前的地,被描述成荒涼、無序、無法讓生命在其中繁衍的「不毛之地」。神在3節到本章結尾的工作,就是把這荒蕪、無序、無法居住的地方,裝置成充滿秩序,適合生命在此滋生繁衍的環境,也就是一個「從亂到序」的行動。

第2節的後半說:「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這工作是神以祂的靈來完成的。「運行」就是如老鷹一樣巡遊、盤旋在這原始的大地上。緊接的第三節也出現了神以祂的話來創造世界。神的道就是三一神中的耶穌基督。神的話具有成就神旨意的能力。詩篇提到神的創造說:「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因為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33:6、9)三一神在創造的行動上是同心一意,合力完成的。這在約翰福音:「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3);以及歌羅西書中:「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西1:16)都有進一步的說明。

在創世記一章的前兩節經文,描述神用祂的大能,以極高的智慧,展開了雷霆萬鈞的作為,讓萬物按照祂的旨意被造出來。創造的過程可以歸納成:「從空虛到充滿、從混沌到秩序、從黑暗到光明。」神藉著創造的行動,預備了適合的環境,讓人能夠生存在其中。地是描述神創造的舞台,人又是最後出現的角色。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神創造的心意。以賽亞書說:「創造諸天的耶和華,製造成全大地的神,祂創造堅定大地,並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祂如此說:我是耶和華,再沒有別神。」(賽45:18)從這節經文,我們看到,人是神所鍾愛的,是神創造的高峰,人在世上生存繁衍是神創造的心意,目的要藉著所造的一切顯出神的榮耀來。特別是在基督救贖的工作上顯出來。創造是為救贖作預備,宇宙萬物,因著人蒙救贖同得救贖,這是神在基督上完成的工作,顯出祂的榮耀。整個創造的終極目的是要彰顯神的榮耀,是藉著基督對人類的救贖顯出來的。當我們讀到創造的過程,當以敬畏的心,將感恩歸給三一神。

井然有序的創造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4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5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6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7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8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9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10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 神看著是好的。11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12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 神看著是好的。1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創1:3-13)

從前一段經文我們知道,神是天地的創造者,祂是萬有的主宰,也是一切生命的源頭。第一節描述天與地是因被神創造而存在。神並未停止創造的工作,接下來神的行動就是讓秩序出現在這無序的原始大地上。神的作為是用命令來完成祂的旨意。祂說出了「要有光」意思就是「讓光出現吧!」神話語帶出的結果就是「光出現了。」這個句子的模式在整個創造的過程重複出現。萬物的存在,是因為神的命令。神的旨意是萬物從無到有,從無序到有序的根本原因。這短短的句子,對於讀到此經文的猶太人來說,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光的出現是源自於神,當光被造出來,照向漆黑一片的大地,黑暗就被驅逐了。原本看不見的物體就因此而得以被看見。人對看不見的事物會心生恐懼,但光照亮周圍環境,事物的樣貌得以察覺,大地景象成為明朗。這與約翰福音的經文呼應:「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4-5)人類原本被罪捆綁,見不到光明,耶穌就是照亮世界的光,祂的出現驅走了黑暗,黑暗權勢不能勝過祂。創世記講的是物質的光被創造的緣由,約翰福音則是講屬靈的光,來到世上,救贖世人的經過。雖然創世記中講的是物質的光,同樣帶著屬靈的意義。神創造了光,讓原本令人恐懼的黑暗被驅走了。

第四節前半說「神看這光是好的。」表示神會察覺創造光的結果,並且會對所造的光作出判斷。這裡並不是指道德上的好壞,或是美醜的評判。這裡說的好是指,光反映出了創造者的品質,神是好的,所以神所創造出來的事物也是好的,神對祂所創造的事物感到滿意。這個句子模式同樣在整個創造過程重複。從這點看來,神所造的世界,在神的眼中都是好的,也就是說,創造的結果正是神旨意的實現,讓神心滿意足。從這裡我們看到異端諾斯底派思想的錯誤,他們認為物質是充滿罪惡的,神是完全的善,兩者嚴格劃分,因此全善的神不可能親自創造罪惡的世界,還需要中間的媒介來創造。他們錯誤的教義中視基督為,神所藉著創造世界的媒介。事實上,三一神親自創造世界,在神的眼中,所造的世界都是好的,因為被造物反映出創造者的品質。因著世界是神所造,即使後來落在人犯罪的咒詛下,但仍然保有天父所造美好的品質。這是天父世界,其中仍然體現了神的智慧、與性情,我們當盡力保護它,將它從被咒詛的境況中挽回。不能有一種避世厭世的想法,墮落是在神創造之後的結果,即使世界暫時受到墮落的牽連,不能因此就否定神創造萬物的美好。這是從創造的眼光來看世界。

四節後半說:「把光暗分開了。」分開光與黑暗,這個行動作用就是按照事物的特質分別對待,是對混亂施加整頓的作為。「分開」是神創造作為其中的一個行動,在前四日都出現,第一日是分開光和暗,第二日是分開天上的水和天下的水,第三日是分開海和陸地,第四日是分開晝與夜。原本光未出現前,遍地都是黑暗。但是光被造出來了,世界中就出現了光明與黑暗的分別。光照在黑暗裡,驅走了黑暗,黑暗無法抗拒光,但是卻逃避光,不接受它。這句子的屬靈意義在約翰福音中出現。描述世界權勢對基督救恩之光的抗拒。即使抗拒,最終仍然無法勝過光。光所到之處,黑暗遁逃。「分開」的過程就是神將秩序帶進這個初造的大地,把一片空虛混沌的世界,轉變成光暗分明、海陸分開、晝夜輪替、各居其位、各安其所。無論人相信神存在與否,宇宙中充滿「秩序」是我們非承認不可的事實。這掌管宇宙萬物運行的「秩序」的起源是什麽?無神論者認為這秩序就是「自然律」是永存的。然而,這是證明不出來的假設,也與有神論一樣,要靠著信仰來接受。基督徒所相信的,就是神是宇宙間「秩序」的掌管者,是祂將「秩序」帶進這世界。在這行動尚未開始之前,大地是如混沌初開的狀態,充滿了無序與荒涼。是神的智慧規劃了天地萬物當如何運行,是祂的能力將混亂的現象整理成井井有條。學過熱力學的人都知道,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內,整體的亂度要減少,也就是從無序變成有序,必須由外界的智慧介入,也必須由外界的能量介入,不可能自發產生。一個中了病毒,已經不工作的電腦,不會自己修復,需要有智慧的技工介入來修理它。一個混亂不堪的房間,雜物不會自己清理,各歸定位,除非有清潔工介入。宇宙間的亂度也是一樣,按照無外力介入的自然狀況,只會越來越亂,不可能反過來,從無序自動恢復秩序。當我們觀察到宇宙間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從毫無生機到充滿生機,從無方向的隨機碰撞到有目的地精確運行,我們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就是有超乎宇宙本有的更高的智慧,更強的能力在主宰著一切。否則,這一切不會如此巧合地就自然發生了。誰是那位擁有更高智慧、更強能力的主宰者?神就是那充滿智慧與能力的介入者,祂將秩序帶進了世界,讓宇宙萬有按照祂的心意運行。

再來看第5節:「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這是神對被造物的命名。命名表示賜給事物身份和目的,如同父母為兒女命名一樣。命名者對事物擁有歸屬權,神是光的主宰,也是黑暗的主宰。不管光明或黑暗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原本令人懼怕不安的黑暗,在神的命名之下成為寧靜安穩的夜晚。當我們知道神的權柄高過黑暗,即使身處黑暗,仍能夠心中穩妥。有的人不承認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柄,以為宇宙間有善惡兩股力量在爭戰,神代表善的力量,另外有一部分的範圍是神的權柄不能達到的,魔鬼掌管的權勢,是這個範圍的主宰者。善惡相爭,鹿死誰手尚待分曉。這種正邪二元論,不是基督徒所相信的。基督徒相信萬有都掌管在神的手中。以賽亞書45章7節說:「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一處是神的權柄不能臨到的。即使是惡的事物,若沒有神的容許也無法存在。這不代表神是惡的主謀者,需要為惡的後果負責。神容許惡的存在,也是要成全祂的旨意。神暫時容許惡猖狂一時,但最終要消滅惡,將它放在審判底下,顯出神公義的作為來。無論善惡都脫離不了神在其上,掌管一切的權柄。所以我們不能說,黑暗的存在,或罪惡的存在,證明神的創造失敗。在神豈有失敗的事,萬事都在祂的旨意底下,只是我們的智慧有限,不能全然明白神創造心意的奧秘。

接著我們看5節後半:「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這光與暗已經造出來了,它們分別被稱作晝與夜,這裡的第一日是指地球自轉一周的24小時嗎?如果是的話,在第四日光體尚未造出前,分晝夜的光體尚未出現,怎麼能會有日出日落,來分辨早晨與晚上?我們知道24小時算作一日是因著地球自轉一圈,見到日出日落,周而復始,才定出來的時間單位。若天上還沒有出現定日子的太陽,一日的的長度如何能定義?更可能的解釋是,在天上出現太陽來定一日長度之前,早晨與晚上是按照光明開始的時刻,與光明衰弱的時刻來解釋。聖經中「晚上」與「早晨」這兩個字曾經出現多次,一般的用法是指日落與日出。但是在特別的前後文之下是可以指一段時期的開始與結束。例如:詩篇:「因為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30:5)這裡晚上早晨所包括的時間是一段等待神安慰來臨的時刻。摩西的詩篇說:「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90:5-6)這裡早晨晚上包括的時間則實際上代表短暫的一生。所以不見得有晚上、有早晨,就一定將期間的一「日」定義為24小時。聖經中一「日(Yowm)」這個字除了24小時的長度之外,還可能是指一段不定的時期。例如,創世記2章重述整個創造過程的經文:「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 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創2:4)這裡的「日子」與前面說的「第一日」原文是同一個字,但是它所指的長度就是整個創造過程的時間,顯然就不只是24小時。所以創世的一日到底有多長,應該理解為神創造某個階段所使用的「工作日」,這個神工作的日子有開始有結束。到底有多長,聖經並未多說,也不是我們單從研讀經文所能清楚解答的。如果我們堅持一定就是24小時,則很多的問題我們必須去解決。也就神在第三日,讓樹木從種子發芽生長,到能夠結出包著核果實。這一切都要在24小時內完成,這是很難令人接受的事。另外第六日更難理解,按照其理論,24小時之內,「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當這些造完了以後,神要造亞當,當亞當被造出來了,神立即要立一個伊甸園,安置亞當在其中,還要求他管理看守,還立下不可吃分別善惡樹的命令,然後再帶領剛剛造出來不久的動物,昆蟲、飛鳥到亞當面前,讓他命名。最後,神再讓亞當沉沉睡去,取出他的肋骨造一個女人。一等他醒來,馬上安排他們兩人成婚。

這個過程除非神使用超乎正常的快速度,把按照正常速度,需要長時間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24小時就做完。也就是說神創造的過程,違反了自然律,使用超乎人想像的速度加快完成這工作。堅持創世一日就是24小時的人或許會提出,對於神來說這豈是難事?神的大能豈不能讓樹在24小時生長開花結果。神豈不能24小時之內,運用神蹟奇事,讓百獸、昆蟲、飛鳥被造出來,再以極快的速度,帶到亞當面前,讓亞當用極快的反應命名。然後超乎常理地,讓亞當沉睡,造女人,再起來。這麼作,就算神不會累,平凡如亞當可要疲於奔命了。神可以運用神蹟來完成這事,當然可以,在神豈有難成的事?問題是為了堅持要24小時的限制,讓神使用破壞自然律的方式,加快速度,把時間壓縮,讓創造之功在短時間內成就,比較合理。還是神不改變祂所創造的自然律,一切依照正常工作該有的速度,只是創造一日的定義被拉長了。要合理解釋創世記,總有些事情要超出常規,不按照慣常的方式來達成。或是改變神動作的速度,還是改掉我們對經文某個字慣常的定義。何者較為合情合理?我認為配合文字表面的意義,讓神改變創造的自然法則,變成難以想像的快動作。如果把這種論點當成是作者摩西寫作時原本的想法,反而是更難令人接受。

我們知道了創造的第一天的過程,光被造出來,神把光暗分開,讓人不再活在對黑暗的恐懼中。第二天主要是在大地上創造生存的空間。原本大地上是被水覆蓋,如第一天裡描述的淵面黑暗,神的靈在其上巡行。神再度做出分開的行動,就是把天上的水、與地上的水分開。天上的水就是蒸發到天上的水蒸氣,也是降下雨水的來源。地上的水就是大海。當時地面整個被水覆蓋,陸地尚未形成。神將兩部分的水分開,其間就如經上說的「諸水間要有空氣」。和合本翻成空氣,更準確的意思是空間,這是神所造,讓萬物居住活動的範圍。摩西時代的人,對天的概念是一個跨越在地平線上空的大圓頂,就像是大型體育館的屋頂一樣,覆蓋著大地。整個覆蓋的範圍就是飛鳥活動、日月星宿擺設的地方。這想法是按照從地上的人往天上看所觀察的結果。中國人也有穹蒼的觀念,像一個覆蓋大地的圓拱形帳篷。摩西是用一個眾所周知的觀念來描述神啟示的信息,同樣的不能用科學的標準來否定它。神將水分開的行動,讓部分的水升到空中,成為大氣層來保護地球,同時也使地面水量減少,旱地因此可以顯露。覆蓋大地的海水,在猶太先民、中東民族的觀念中,都是令人擔心恐懼的地方,因為人一旦落入海中,生命就難保。所以說在啟示錄中有這樣對末世的預言:「海要交出他的死人」、「海也沒有了」。足見先民對海的懼怕。但在創造的行動中,神整治了令人生畏的大海,成為人可以生存的空間。

在創造的第三日,神讓「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陸地出現,讓植物可以在地上發芽生長。這是生物首次在地上被造出來。神預備了天空、海、陸地成為生物生存的空間。植物的被造是各從其類,也是各從其類地繁殖後代。神安排這種方式,讓各種生物,各按其類來生殖繁衍,有祂的目的,就是保存個別生物的特質,讓牠們代代相傳,繁衍眾多。這樣的安排是很特別的。尤其是古代的人對遺傳學一無所知,創世記就寫出了生物各自按照其種類繁衍後代。為何「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因為控制生物種類的遺傳的因子都記錄在基因的染色體上。古代幻想的半人馬獸、美人魚,這些混雜種類的動物,都是不可能出現的。從今日遺傳學的角度,同種的生物因為基因染色體數目相同,交配之後才可能生出有繁衍能力的後代。異種雜交生出後代,確實有可能發生,如騾子、獅虎,但都是同科同屬的相近種類,後代大部分無生殖能力。這裡的各從其類的「類」這個字,與生物分類學上的「種」意義是不一樣的。是古人按照外觀形態,較為寬鬆的分類法。聖經的內容,與生物學裡普遍接受的微進化並不衝突,那是在寬廣定義下的同「類」中的進化,聖經與科學的理論並不抵觸。

從以上的經文我們看到了神創造的行動是從無序到有序,「分開」的作為就是對無序的地上所做的整治。神分開了光與暗、分開了天上的水與天下的水、分開了旱地與海洋、同時又各從其類地造成了各樣菜蔬、樹木。這一切都是為了預備一個讓人類可以棲息的居所。從此我們可以看見神對人的愛,創造就是神向人施恩的開始,神還要進一步藉著基督拯救失落的人類。將人在基督裡與祂和好。當思想到神藉創造向我們表達的智慧與愛,更當對神獻上感恩的心。

豐盛充滿的創造
「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15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16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17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18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神看著是好的。19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20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22 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2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24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25於是 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創1:14-25)

神創造的後三日,與前三日之間存在著兩兩相對應的關係。頭三日主要是讓混亂的環境被整治成井然有序,預備好讓動物與人類生存的環境。後三日創造出光體、生物,充滿前三日所造出的空間。光體充滿穹蒼,管理晝夜、節令。鳥管理天空、魚類管理海洋、獸類、爬蟲管理陸地、人類管理神所造的萬物。神所創造的萬物,按照從簡到繁的次序出現,循序出現、井然有序。神的創造體現出神至高的智慧,不是隨機碰撞、漫無章法。我們相信這麼偉大的工程,必定有一位全智、全能的創造者。決不是無任何智慧掌管的偶發事件。

首先我們來看第四日,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是神將光體擺設在天上,目的是讓它們發揮管理時間、日子、節期的功能。古人定時間就是按照日月的運轉週期定下來的。古代的民族都設置曆法,管理每日工作的規律,年度農耕的四季循環。這些規則都是從觀察到規律的天體運行而得出來的。日月星辰等光體的出現,是為著人類的規律地工作休息而造。當時外邦人會去敬拜日月星辰,但是他們絕非人類敬拜的對象,而完全是神所造的事物。神將它們擺設天際,是為了人能按照神所設立的作息規律生活。

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存在,就是太陽、月亮、星辰在第四日才被造出來。花草樹木卻在第三日就出現了,這違反了植物需要有陽光才能行光合作用的自然定律。況且按照天體形成的理論,地球是繞著太陽轉,太陽應當是先地球而存在。才可能有能量從太陽照到地球,維持地球溫度,植物才可能存活。當然要用神蹟來解釋的話,那就沒有不可能的事了。更合理的解釋是,創世記是按照作者摩西領受啟示的眼光來看地球,與天體的創造。他是站在地上往天上看,不是像今日的宇航員,能夠坐著航天飛機,從天上看著地球。他的眼光當然是以地球為中心,以觀察者的視角,來描述神創造宇宙這件事。他最關心的先是大地的被造,然後再看見神把水上下分開,再讓海水褪去,陸地出現。這都是對地上變化的描述。當地上已經被造成可以讓生物居住的環境時,作者再進一步描述神怎麼樣讓這些環境,充滿管理它們的事物。天上空間有光體管理,海裡有魚,空中有飛鳥。陸地有走獸、昆蟲。人類是神創造的高峰,為讓人管理神造的一切。這是整個創造的秩序,從簡單到複雜、從混亂到有序、從空乏到充滿、從平淡到生機。按照神完美的計劃,按部就班來完成,讓這一切成為適合人類繁衍生長的環境。同時分派責任,讓被造物得到授權,各自管理所處的領域。

太陽出現在第四天,並不是代表第一天太陽不存在。光的出現早在第一日就開始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溫度的來源,根本不成問題。只不過在第四日,神才讓日月星辰出現在天際,完成它們被神指派的功能,就是定節期、日子、時令。這是從地上觀察者的眼光來描述天上出現的天體。這顯示在神眼中,天體也是為人而造的,對人類的重要性,不及光,水、空間、海洋、以及陸地。前三天神預備了一個人可以繁衍生長的環境。從第四天起,神再讓環境中充滿了管理此領域的事物。所以,太陽在第四日出現,並不違反今日我們理解的天文物理學描述的天體形成的次序。從無到有的創造在第一日就已經做成,接下來的時間,神是一步一步,按照祂的計劃,把被造物裝置起來,讓整個宇宙有序地運行,讓生物充滿各類環境,讓人來管理這一切。太陽在第四日並不是從無到有地出現,乃是突破重重雲霧,被人所觀察到,開始在地上發揮它該有的功能。聖經所說的,與天文學中星球形成的理論並不衝突。

第五日神造了,飛鳥、游魚、以及各類走獸、爬蟲。神的心意是令它們「滋生繁多」充滿水中、空中、以及地上。生命是十分奇妙的,動物與植物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牠們有意識,即使是最簡單的生物,也能趨利避害,尋找對牠有利的環境,覓食、保暖、逃避危險、傷害。牠身上的感官功能,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動物,如螻蟻、蜉蝣,也能夠對環境變化有所感應。而這種功能是怎麼會存在生物的感官系統裡面?如果按照進化的理論,生物是有無生物進化而來,無生物是無意識,生物則有,那頭一個生物的意識功能,是如何從無生物變化而產生?是非常難以解釋的。無神論者道金斯提出,萬物進化背後推動的力量不是神,而是「自私的基因」,也就是他理論中,萬物要求生存、發展的慾求。我們很難接受連無生物也有這種自私的基因,自發地變成生物,相信這理論比相信有神還困難。即使今日科學進步,想要跨越生物與無生物的鴻溝,從無生物合成生物,即使最簡單的生物,尚且沒有人能做出來。憑人類智慧,精密設計實驗,準備一切需要的材料,控制有利合成環境,尚且無法成功。怎能期望無智慧的隨機反應,能從無生物碰巧形成生物。若不是神掌管生物被造的整個過程,生物能從無生物自然產生出來,實在是無法想像的事。

生命在神的手中,動物的生命出現是神的心意,祂造動物,命令他們「滋生繁多」充滿所居的環境。人類從神領受相同的命令,神也是命令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讓大地經過人的耕種、規劃、開發,成為合適居住的美好環境。可惜的是今日的世界,在人類的管理之下,環境污染、地球暖化、生物滅絕、傳染病蔓延。這不是神造我們管理全地的原本美意。而是人離開了神的旨意,讓原本美好形象被罪破壞之後的結果。宇宙萬化宏偉無比,卻又充滿規律,生命精細巧妙,令人無法測透。被造的萬物就是神智慧的彰顯。當我們靜下心來,觀察宇宙的運行,與生命的奇妙。無法不對神的偉大創造之工,發出衷心的讚嘆。當我們知道自己如此微小,生命是如此短暫脆弱,卻又受到神特別的恩寵,交付給我們管理天地萬物的責任。知道神對我們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我們是被造物,造我們的神,卻向我們發出呼召,要我們為祂在地上管理全地。我們是蒙神鍾愛的一群人,因此我們當向神發出感恩,忠心完成神的託付。

結論
創造的經過寫在創世記第一章,目的不是要留下記錄,告訴我們世界是如何被造的,而是要告訴我們是誰創造了世界。就是要讓人類知道自己的來源,並以忠誠順服來回應造我們的神。創造不是虛假的神話,不是令基督徒羞於承認的信仰內容,而是我們人類生命源頭的描述。神愛我們,祂造了我們,在我們身上有祂完美的旨意。祂願意我們以愛回報祂,忠心地服侍祂。即使神知道我們會失敗、會墮落,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我們,願意差遣基督來拯救我們。神救贖人類的計劃,早在神創造人類之前,就存在神的心意中。人犯罪離開神,並不是神定意要我們去行的,而是在祂全知、全權的治理下,預先知道,並容許發生的,目的還是要在祂的救贖工作上,顯出祂的榮耀與權能。神的創造與救贖之功緊密相連。我們今日為何活在這裡?誰在我們身上有主權?人生的方向往何處去?我們活在這世上不是隨機的產生的孤兒,是有歸屬的,是有家可歸的,是帶著創造主深深期待的。創造主對我們早就已經有美好的旨意。既然知道如此,我們就當順服祂,忠心服事祂,活出神榮美的形象來。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八月桂花香


三十年前尚在讀書的時候。每個禮拜六晚上八點鐘,宿舍前後就響起這首歌,都是一些同為故鄉來的留學生在看連續劇《八月桂花香》,描述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故事。

劇情已淡忘,這首歌卻會迴響在心頭,印象深刻。歌詞是這樣:

「塵緣如夢,幾番起伏總不平,到如今都成煙雲;

情也成空,宛如揮手袖底風,幽幽一縷香,飄在深深舊夢中。


繁華落盡,一身憔悴在風裡,回頭時無情也無雨。

明月小樓,孤獨無人訴情衷,人間有我殘夢未醒。


漫漫長路,起伏不能由我,人海漂泊嘗盡人情淡泊。

熱情熱心,換冷淡冷漠,任多少深情獨向寂寞。


人隨風過,自在花開花又落,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

這個詞寫的真好,訴盡遭遇人間冷暖後的悲涼心境。

近來在讀傳道書,又令我聯想到這首歌。傳道書也是一個傳道者,在經歷人間高低起伏,繁華看儘後,得出的感悟。第九章5-6節:「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所描述的正是《塵緣》這首歌的心境。如果我們不從永恆的眼光來思想,確實會有「人間愛恨情仇,轉眼成空,努力了半天又怎麼樣呢?」的想法。

所幸傳道書的作者在歷經滄桑後,得出的結論不是「一切的追求都無意義」這種避世的想法。他反而積極地鼓勵人:「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9:7-10)

人生像旅行一樣。我們這些奔跑在人生路程的旅行者,活在世上的歲月雖短暫,與其感嘆虛無,而無所作為。這心態就好像旅行的路上就待在機場、待在酒店,等著回家一樣,這旅行就白來了。不如盡情觀賞路上風景,盡量體驗當地風土民情,不讓這一遭白白走過。天路客的心態,不是迫切地等著回家,而是迫切地在回家前,盡量觀賞、體驗、與當地人互動,發揮旅行該有的功用。

《傳道書》主張的人生觀不但不消極,反而是非常積極的。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