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0日 星期四

對「一起來創造繁體字價值」的回應

在中時部落格看到一則蔡志浩教授的文章「一起來創造繁體字價值」非常同意蔡教授的想法。本人對此議題深感興趣,對繁體字的未來也很關切。以下是對蔡教授回應的兩篇貼文,同時在本部落貼出,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語言文字重在方便好用﹐同時也有文化傳承﹐文學欣賞﹐及民族感情多重作用。它會隨時代演化﹐被使用者自然的接受與淘汰。
繁體字會不會被淘汰端視有沒有足夠用繁體字的好作品流傳。中式料理會不會失傳﹐就看有沒有好的廚師不斷推陳出新地燒出好菜來挑戰食客的味蕾。

簡體字為什麼流行﹐完全是中國政府政策性的推行。繁體字能否延續﹐台灣政府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在現在去中國化的政策下﹐似乎想把來把來自中國傳統的文化盡量排除。如此下來繁體字的未來是相當悲觀的。台灣政府如果要保有自己的文化﹐就要把繁體字當成是我們自己的文字﹐是台灣與海外華人所共有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把它發揚光大。就如同美國使用英文﹐反取代英國成為英語文化的主流。如果不走這條路﹐最後只有用羅馬拼音一條路可走了。

*****
撇開既有的偏見,或政治上區隔兩岸的考量。繁簡兩種漢字實際沒有什麼水火不容的地方。兩者都是中文,繁簡之間的相似度又很高。何不讓兩種字體並用,就像現有的異體字存在一樣,讓使用者自己去取捨。好用的自然留下來,不好用的字體自然遭到淘汰。

文字的存活一定要有本土的使用者(native user)。許多消失在歷史之中的死文字,並不是文字本身的缺陷造成它消失,而是被其他強勢文化同化,而再沒有後代能說寫這套文字。沒人用的文字不見得會消失,如古希臘文仍是研究聖經原文的人必須學的語文。只不過沒人再用它來寫文章或交談了。繁體漢字是不是會走到這步命運,最後只有學者專家才會?就看我們這代用繁體字的人怎麼推廣它了。政治力量的支持有一定的影響力,至少強制維持一定的讀者,有人讀就有人會寫,就有出版社會印。但這三者本身又是相互依存的,沒什麼好作品就沒人想讀,最後也就沒有什麼書出版。

所以決定文字的流行或消失,最大的因素是市場需求。而影響文字市場的就是使用此種文字這群人背後的文化勢力。有越多高素質的文學作品,報刊出版品,甚至部落格貼文,就越能吸引人來看。也才越能發揮文化的影響力。

我對北美中文學校形勢的消長略有所聞,隨著台僑與陸僑人數的變化。教簡體中文的學校人數增長快速,相對的教繁體中文的學校逐漸減少。簡體字會取繁體而代之成為主流己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但目前台、港、海外仍是以繁體為主,因為過去移民主要是以台、港為主。出版品也大多是繁體字。大陸朋友來到海外多半也能看繁體字。但如果這些繁體出版品慢慢減少,或簡體出版品取而代之時。不要說大陸朋友全用簡體字,連港僑、台僑也自然會去學它。

所以建議政府有計畫的鼓勵寫作,形成文化上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並用開放的心態與簡體字自由競爭。少用禁止,隔絕的方式來防範簡體字。我們後代子孫自然會找到合用的字體,既能傳承本有的文化,又能與世界各地的華人溝通。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作個好爸爸

40 years before 'Marriage Story,' there was 'Kramer vs. Kramer ...
惡意的缺席
大約2470萬美國孩子生活在沒有親生父親的環境中。根據聯邦政府的數據透露,自殺的年輕人當中的63%、所有無家可歸和逃跑的孩子中的90%、以及所有監獄中年輕人的85%都是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

1993年一項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調查研究指出,「典型的美國家庭」不再是「父母與子女」了。超過半數的家庭都沒有小孩,另外半數有小孩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一是單親。而單親家庭中的86%,戶長是母親。

第二類的缺席爸爸,則常常不在家。他們可能忠於事業,忙於應酬,其子女不愁吃穿,但很少有機會見到爸爸。

另有一種缺席爸爸也是社會工作人員或心理治療人員所關切且常面對的。這些爸爸以十分平常的方式「缺席」。他們賺錢養家,也常在家裡。可是,他們花好幾個鐘頭看報、看電視,並從事自己的嗜好、社交,「理所當然」地將大部份教養責任推給做母親的,相對於母親所花的時間,他們大約只花五分之一在家務、和照顧小孩上。

惡意缺席的爸爸對子女較深的影響是:子女沒有安全感,對角色認同有困惑-既無適當的男性角色模式可依循,也不容易了解女性如何艱辛地維繫一個家。導致男孩長大不會當爸爸,不知感謝妻子的辛勞,怪罪妻子不似母親能幹。女孩則極易灰心沮喪,缺乏自信,自卑感重,不易信任男性。

克拉瑪對克拉瑪
高中時看過一部電影「克拉瑪對克拉瑪」。劇中達斯汀霍夫曼飾演一個事業心重的男人泰德,他的妻子瓊安(梅莉史翠普飾)長期被丈夫忽略,再也受不了他的對待方式,留下了小孩與他離婚。他面臨離婚、失業雙重打擊,一個人照顧兒子。不久之後,前妻改變心意,要求兒子的監護權,他在法庭上與前妻對薄公堂。敗訴之後將兒子送去給前妻。在離去之前,兒子淚眼相對,捨不得離開爸爸。
當初看此片非常同情劇中的克拉瑪先生,對他前妻的作法難以諒解。雖然那時我才十幾歲,還沒結婚,就已立下心志一定要找個好的妻子,既然結婚就絕不離婚。一方面也決心將來要作個好爸爸,要讓兒女都能以這個爸爸為榮。
想是這麼想,心裏卻是一點也沒有把握。將來與誰結婚都不知道,未來的妻子能否與我有共同的想法,完全不掌握在我的手中。當時的想法實在太單純了。感謝神憐憫我,賜我一個與我同心的妻子。我們對人生方向,家庭觀念完全一致。以致我今天得以放手實現年輕時作好爸爸的夢想,要衷心感謝我的妻子。

雖然有心想當個好爸爸,但對如何當,卻完全沒有概念。心想:「船到橋頭自然直,孩子生下來自然就會了。作爸爸還要教嗎?只要健健康康的把小孩生下來,賺足夠的錢,把他們教養長大就行了。」這樣的想法顯然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有了小孩之後,快樂比以前多了好多倍、煩惱也同樣多了好幾倍。孩子的事把妻子累得身心俱疲。而我又不知如何幫得上忙。

有時我在與太太抬槓時常說:「我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你的事,不吃喝嫖賭、有正當職業、又很愛小孩。為什麼老是要嫌七嫌八的。你對我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
太太的回答很簡單俐落:「不要以為爸爸是這麼好當的。」沒錯,男人的自我要求太低了。消極的不吃喝嫖賭只能算最起碼該做的,沒什麼好誇口的。當個好爸爸我到底認真地做了什麼呢?實在慚愧。想起來真是乏善可陳。就算勉強稱得上盡責的丈夫了,憑良心講,還算不上稱為一個好爸爸。當初作個好爸爸的雄心壯志跑到哪裏去了。逝者已逝、來者可追,趁著孩還小,努力學習改善親子關係還來得及。

前幾天看到了一本書「Growing Kids God’s Way」是如何以聖經的教導來教養小孩。其中有一章「作爸爸的要求」提到了身為一個爸爸必須自我要求的八件事。談到教養小孩,我們通常會聯想到媽媽。在每天的生活中,媽媽總是花上最多的心力在孩子身上。好像自然而然把教養小孩當成媽媽的責任。爸爸身為一家之主,是家中的領導者,卻常因工作的緣故,忽略了對小孩教養的責任。書中的內容是對身為人父的男人很好的提醒。什麼是作爸爸的要求呢?按書中所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自己身上正確的反映出神的真理,並依照這真理建立與子女之間信任的關係。」

家庭中的信任關係
親子之間的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信任。什麼是信任呢?信任不是一種情緒,而是對人、事、物具有持久信心的一種感覺。小孩天生有信任父母的本能,他們對父母天生就有依賴、信靠的本性。當父母張開雙臂,小孩自然就會投進父母的懷裏。當信任的關係遭到破壞,小孩的信心就會退縮。這種對父母的不信任感是從失望中學到的。當他們發現單純的信心,竟然換來欺騙和傷害。內心就築起了一道懷疑的牆了。
家庭是學習建立人際關係的起點。與父母的信任感是一切人際關係的的基礎,包括如何了解別人、同情、謙讓、尊重、分享、開放自己。他們在在信任上受的挫折越大,越難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而爸爸在建立兒女對父母信任感一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是一個建橋者(bridge builder),這橋把兒女連回到親密的家庭關係中。

如何建立親子間的信任?
以下將分別介紹在建立親子互信的關係上,身為爸爸必須滿足的八個要求。

要求一:培養家庭認同感
維繫一個家庭最重要的力量是全家的向心力。爸爸是建立這個向心力的主要人物。這個向心力就是家庭的認同感,父母與子女彼此接納成為一家人。形成這認同感靠的是成員間彼此信任、接納、及忠實相待。基督徒的家庭認同就是效法基督,為教會捨己,家人間也願意互相捨己。爸爸不能只當個旁觀者,卻把維持家庭的責任交給妻子。要適時地說出願意領導家庭的承諾,你的兒女會增加對你的信任。當你以一家之主的地位對小孩說出:「感謝上帝讓我們成為一家人」、「我真以你為榮」、「我們家有個最好的媽媽」。這在肯定的宣告:「我是一家之主,我會這個家負完全的責任。」當子女聽到了爸爸對這個家的承諾,他們自然就能放心的把自已的信任交托在你的手裏。

要求二:表現出對妻子持續的愛
婚姻關係是夫妻活出信任的舞台,台下是張開雪亮眼睛的兒女們。兒女們所見的對他們有巨大的影響力。丈夫對妻子的愛與珍惜,提高了兒女對父親的信任。「小孩子對一個不持續愛媽媽的爸爸能產生多少信任?」既使小孩已經長大,他們對父母是否相愛仍然十分敏感。沒有什麼事比夫妻反目更能讓小孩傷心。所以提醒當丈夫的,注意避免幾件事:對妻子說話粗聲粗氣、失去耐心、動手動腳、生悶氣不說話 、整天不見人影 、在小孩面前批評妻子。

要求三:了解小孩子的隱私世界
隱私世界與公開的或私人的世界不同,是關於個人內心中隱密的部分。如不願告人的想法、心願、夢想 、差恥、罪咎。若不是主動邀請,是不可能進入他人隱私世界的。小孩的隱私世界是不停地在改變和發展的。他們也正在尋找生命中可信任的良師益友,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
小孩的隱私世界雖然不輕易開啟,但仍有一段時期叫「開窗期」(open window),小孩主動的邀請父母進入他們的隱私世界。但大部分的父母都太忙了以至忽略。有時在不期然的場合,小孩突然告訴了你一些私密的心底話。當他們願意冒險說出內心的話時,正代表他們對你的信任,要把握機會用心來傾聽。錯失了培養深入交談習慣的機會,待孩子長大就再也不會有了。

要求四:給兒女有自由失敗
今日的社會潮流追求成功。在一個事事求贏的社會,讓我們不敢在人前承認失敗,甚至連自己的失敗都不能接受。這使我們錯失了從失敗中也可以學習經驗的機會。
這種怕失敗的想法,讓一個心中充滿創意的孩童不敢在父親的面前失敗。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遺憾的事。
對一個經歷失敗的孩子,作爸爸的要對他確認:「只要真誠的努力過,失敗是可以接受的。爸爸在乎的是你,不是你的成功。」孩子非常需要父親的讚賞。失敗時不要用負面的話加深傷害,應轉變失意的現況成鼓勵的機會。為下次的成功做準備。

有些聖經的話,可以用來鼓勵失敗的人。
·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各書1:2~3)

要求五:鼓勵你的兒女
爸爸們應該不要吝惜說出鼓勵的話。在兒女心中感到挫折的時候,伸出一隻安慰的手。提供一個可靠的肩膀。要知道鼓勵兒女的不是話,而是說話的人。小孩知道你對他的鼓勵是真心或假意。
留些小紙條給小孩,上面寫下鼓勵的話來肯定你對他們的愛。不要總是讓媽媽留話,不要輕看你在小孩心目中的地位。小孩越大,用文字來傳達鼓勵更加重要。寫些信給他們、把你對人生的經驗傳遞給他們。你的話會成為他們日後最好的激勵。我至今仍然保留父親從我離家上大學,及日後出國留學寫給我的信。他雖然已經不在了,當我重看父親寫給我的家書。信中的字句流露出殷切的盼望,就如同他仍在我身邊叮嚀一樣。父親的愛不是很直接,但對我的影響力卻是一生之久。

要求六:小心說話和語調
當小孩興沖沖地來表達他的成就或夢想的時候,他要的是你的稱許、和分享他門興奮,不要當頭澆下一盆冷水。有時爸爸太過於嚴肅,總想透過我們理性分析事物的價值;嫌他們浪費時間,嫌他們吵,嫌他們把屋子搞得亂七八糟。能不能換個心態來面對孩子的想法。小孩對他們獨特的發現總是格外興奮。爸爸應嘗試降卑自己,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事情,分享他們的興奮。漠不關心、或冷言冷語,正是打消了他們與你分享新發現的意願。

要求七:常以行動對兒女表達親密
親密的動作是表達感情最直接的方式。在家人中輕輕擁抱、拍背、撫肩、握手、親吻道晚安都是在傳達親密關係的動作。我們可能都來自較保守的家庭,不習慣用身體接觸來表達情感。失去了與我們父母更親密的關係。可從我們與孩子這輩開始學習。媽媽的膀臂是安慰,爸爸的膀臂是安全的象徵。小孩不會因長得太大而不能抱的。擁抱不單提供小孩安全感,並且滿足小孩們情緒上的需要,在他們結婚之前父母親是情緒上需要的當然提供者。有一天當他們成家了,就能從配偶身上滿足這需要了。

要求八:建立對神話語的信心
家庭關係的基本要素是信任,而信任的起點與終點就是神。因為神的話我們互相信任。當我們成為一家人,應該共同追求對神有更深的信心。爸爸是一家的大祭司,應負起教導神話語的責任,把全家人帶到神的面前。我有一個朋友,在家裏教育四個小孩。其他科目都是媽媽教,只有聖經一定是爸爸教。這是神給爸爸特別的地位。以後他們想到神的話,就想到這是爸爸教給他的,這是何等尊貴的責任,也是神賜給我們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屬靈的傳承是神交在父親手中的責任,要一代一代把神的話、神的祝福傳下去。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樣直到萬代。千萬不要讓這信仰的傳承斷掉了。

在前一篇貼文我提到丈夫要在夫妻關係中當頭,這一篇則是鼓勵當爸爸的人要站穩全家大祭司的角色。在逆流中當個中流砥柱。以神給的權柄,培養全家的向心力。建立全家人彼此的互信,帶領全家回到神面前,作個一生榮耀神的人。願神祝福大家。

2006年3月24日 星期五

丈夫的角色

家庭是建造人類文明的基本磚石,而婚姻則是黏合家庭的力量。當今的社會風氣因追求個人享受,而對家庭的重視逐漸削弱。許多力量正在摧毀千百年來維繫文明發展最基本的家庭制度。當家庭制度被破壞之後,人們失去了穩定的培育下一代倫理道德的環境。至終將演變成整個人類文明的瓦解,可不慎乎?
讓我們來看一看美國健康統計局的資料,真會讓我們悚目驚心:
離婚的統計
· 在2003年美國有二百一十八萬對夫婦結婚
· 結婚數占總人口比例: 7.5/1,000
· 離婚數占總人口比例 : 3.8/1,000
· 在1997年第一次結婚以離婚結束比例: 50%
· 該年第二次結婚以離婚結束比例: 60%
· 當今的離婚率是1960年的兩倍,1980年達最高點後開始緩慢下降。
單親家庭的統計
· 在美國有一千一百九十萬個單親家庭
· 在美國 28% (二千萬) 的十八歲以下小孩與單親同住
· 84% 的與單親住的小孩是與母親住
· 1997年32% 的嬰孩是未婚媽媽生的
· 與單親同住的小孩中:
38% 與離婚的單親同住;
35% 與沒有結婚的單親同住;
19% 與分居的單親同住;
沒父親在身邊的孩子容易出現什麼問題呢
· 自殺的可能性多五倍
· 逃家的可能性多三十二倍
· 行為異常的可能性多二十倍
· 犯強姦罪的可能性多十四倍
· 輟學的可能性多九倍
· 藥物上癮的可能性多十倍
· 受管束處分的可能性多九倍
· 入獄服刑的可能性多二十倍

濁流中首當其衝的男人
從上面的統計數字看到了,家庭的問題在當今的社會是多嚴重了。我們特別看到男人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男人放棄了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不只傷害妻子,也毀了下一代。因此,追溯社會問題的根源,我們可以說:「社會出問題源自家庭出了問題,家庭出問題源自夫妻出了問題,夫妻出問題源自男人出了問題,男人出問題源自他與上帝的關係出了問題。」要改變這種不正常的情形,唯有家中的男人覺醒,回到神所設計家庭原來的樣式。敗壞的風氣才可能被扭轉回來。
對基督徒來說,家庭是一個人信仰真實的考驗場所。不管我們在信仰上多追求,信念多純正,在婚姻生活中的問題,能把我們的本性完全曝露出來。是對神所吩咐我們「愛人如己」的教訓直接的考驗。

幸福的家庭
追求幸福的現代人,渴望真愛,卻又不願被家庭約束。真實上這是彼此矛盾。沒有承諾的夫妻關係不可能給人安定感,也就難以達到持久的幸福。只要愛情不要婚姻,期待能夠有幸福的生活,無異緣木求魚。要有幸福的家庭,唯有回到神設計家庭原來的心意。聖經中教導了神的眼中,健全家庭的形象。詩篇 128篇說:
· 「凡敬畏耶和華、遵行他道的人便為有福!」這是指維持家庭幸福的根本在於敬畏神、遵行衪的道。失去了根本,表面的改善無法持久。
· 「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這是指人在事業上辛勤工作,蒙神賜福。
· 「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這裏則是妻子持家有方、結出豐盛的果實。兒女成群,對家庭充滿向心力。
· 「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願你一生一世看見耶路撒冷的好處!」從個人的蒙福可擴大到社會。
· 「願你看見你兒女的兒女!願平安歸於以色列!」從家族的蒙福可擴大到整個民族。
這篇詩篇寫得好極了,把個人、家庭、宗族到國家整個包含在神賜福的計畫裏面。與大學裏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不謀而合。

丈夫與妻子
在神造人時先後造了男人與女人,有衪特別的美意。上帝願意男人、女人在婚姻中,各自扮演應有的角色。常有人對基督教的婚姻觀存在誤解。以為聖經充滿男尊女卑的父權思想。在女權高漲的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已經是個廣為接受的觀念。為何還要接受聖經中似乎是過時的思想。認為聖經歧視女性,其實是個誤解。如果詳細考察聖經的內容,就會發現女姓的地位,在男性為中心的當時社會,得到相當大的尊崇。聖經上說:「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創1:27)在神的眼裏,男人、女人都是衪所造的,在同依神的形象被造的觀點來看,男女地位事實上是平等的。
雖然屬靈地位上平等,男女在被造的順序與功能上不同。男人必須負起主要責任,領導這個家庭朝向榮耀神的方向行。聖經上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的身上取出來的。」(創2:23)男人先被造,女人後被造。女人是從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而造出來的。顯示男女在神創造計畫中的順序。
聖經上說:「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2:18)可見女人被造是為了補足男人的缺失。男人獨居不好,是表示神對男人以自我為中心,處處表現自私感到不滿。所以造了一個女人,協助他、輔助他,使他從與女人相處的過程中學習「愛人如己」。這樣的設計是充滿了神的智慧的。

丈夫當頭
神為何要男人當頭,是瞧不起女人嗎?顯然不是。在神的心意裏,男人必須負起一個家中領導的主要責任,因為神首先吩咐亞當修理看守伊甸園,向他頒佈不可吃分辨善惡樹果子的禁令,又帶萬物到亞當面前叫他取名字。 (參閱:創2:15~20)人犯罪之後,神先責問亞當,因為神首先交待他,不可吃分辨善惡樹果子的禁令。他必須清楚的把危險的後果轉告夏娃。而他在這要求上失職了,因此要為夏娃犯的罪負主要責任。(參閱:創3:9~11) 男人當頭就是要男人向神負責,身負家中領導者、供應者、保護者多重責任。不要推責任給女人,如創世記中的亞當一樣。
女人的角色則是幫助這個頭,扮演好頭的角色。而他們已經結合成一個,賞罰合一,榮辱與共的生命共同體。要成功就兩個人一齊成功,有一人失敗也就共同失敗。男女之間不再是尊卑的問題,而是彼此配合、相互成全的關係。

捨己與順服
在新約的以弗所書也提到了丈夫與妻子之間對待的關係。這段經文是我與妻子婚禮時,牧師勉勵的經文。「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 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弗5:22~29) 這段經文把夫妻的關係類比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這是何等大的犧牲之愛。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就捨己為我們死了。作丈夫能夠效法基督,為妻子捨己嗎?丈夫喜歡當頭,要求妻子順服。但我們知道基督當教會的頭的真正意義,恐怕許多男人要逃之夭夭,不敢當頭了。丈夫作頭的具體表現在於效法基督、愛妻子、為妻子捨己。絕對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妻子唯命是從。

上帝要男人勇敢的站出來,當頭。像個一家之主的樣子。男人失去了頭的地位,女人又如何能順服呢?就像軍隊裏的長官不願帶頭,叫小兵衝鋒陷陣一樣。

我們婚禮上牧師的勉勵至今記憶猶新。夫妻的關係不是權力鬥爭,一定要爭個高下、分出勝負為止。夫妻就像盒子與蓋子,如果都是一樣大小,永遠蓋不起來。一大一小、配合的恰到好處,就能緊密的合在一起,把神所賜下的福分保存在內、不致流失。捨己與順服正是這一大一小的關係,神如此設計乃是要我們預備承受天上所澆灌下來的福分。你們家的盒子是不是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呢?

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但以理書中神永遠的國度

引言
但以理書在聖經裏是非常特別的一卷書,雖然在舊約中被列在先知書中,但與其他先知所關注的重點卻不同。本書充滿了對神國度末世性的預言,超越當時世代所能預見的時局變化,將歷史指向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神是歷史的主宰,衪掌握人類政治權勢的興亡、與人類的命運,最後會將萬事導向衪永恆旨意的成全。

神的國度是本書一再出現的主題。在一個外邦國度稱霸、神的選民被虜異邦的時代,先知卻仍然看到「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25)。權傾一時的尼布甲尼撒王也下拜要稱神為「萬神之神、萬王之主」(但2:47)。大權在握的大利烏王也降旨:「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競恐懼,祂是永遠長存的活神,祂的國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存無極」(但6:26)。地上的國度無論多麼強盛顯赫,無不臣服在神的掌管之下。耶和華是萬神之神、萬王之王,是永活的神,祂的寶座堅立在天,祂的國度永不滅亡。(鄺炳釗)
  但以理書如同新約啟示錄一樣,採用了啟示文學的體裁。就如同研讀啟示錄一樣,其中包含了歷史與預言兩部分。既然內容包含歷史事實的記述,我們無法脫離歷史的背景來暸解經文的內涵。但預言的部分卻超出當代所能看見的範圍,它指向以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至今都未應驗的未來事件。對未來世事的預測總會引起我們過多的好奇心。同樣的,對預言的解釋也是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特別是有關神國度的預言將來要如何成就,可說是當今神學界意見最分歧的主題之一。首先我們有興趣探究,但以理書中到底怎麼樣描述有關神國度的預言?什麼神學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這個主題的討論上?根據這個方法我們又對神的國度的意義能否更加清楚的認識?神國度的這個主題貫穿在在整本聖經之中,它在每卷書中的描述是否一致?其他的經文能否增加我們對但以理書中預言神永恆的國度的暸解?對神永恆國度的實現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今日的教會及以色列民?這些不單牽涉但以理書解經的問題,也是今曰基督徒如何看待神的國如何實現這問題。本篇報告準備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但以理書中神永恆國度的預言:
1. 什麼神學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神國預言的討論上?
2. 如何解釋但以理書中有關神國的預言?
3. 對神國度實現的兩種主要的爭議?
4. 這解釋與聖經中其他有關內容是否協調?
5. 如何看待今日的教會及以色列民?
以下的四個段落將分別來探討這些問題,期能針對這段神國度的預言,能夠找到更清楚的解釋。進而對神國度這主題在末世的意義有些初步的認識。
本文所用的神學研究方法
但以理書的作者
本篇報告首先接受一前提,就是但以理書的作者即為但以理本人,並且是在主前第七到第六世紀完成此書。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但以理書對歷史的預言的應驗太過準確,神奇不可思議,甚至連主前二世紀的希臘君王安提阿古四世,暴虐對待猶太之的事都預言出來,推論是事後冒名之作。但近期成書的說法建立於許多假設之上,而支持這些假設的證據都不夠穩固。從猶太教對但以理書寫作日期的定位、正典權威、希伯來及亞蘭文、《七十士譯本》的翻譯時間、死海古卷的發現、以及耶穌對但以理預言的肯定,這些因素都對主前六世紀成書論較為有利。(張毅勤) 根據這前提,筆者自然也接受書中的信息為預言,而非借用預言的手法來描述已發生的歷史。所以本篇報告討論的角度,也是從對預言解釋的方向來切入。
啟示文體的特性
但以理是以啟示文體寫出的著作。啟示文體主要產生於新舊約之間的四百年內。猶太民族身為神的選民,身陷外邦之統治下,經歷政治、文化、宗教上的屢次逼迫,仍相信有一天,神要為他們興起一位君王,復興以色列國。他們把這個盼望寄望在大衛子孫身上。隨著歷史的演變,當遭遇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命運之後。他們逐漸將復國的盼望放在末世。也就是萬物結局之時,神親自臨到,建立祂的國度,那時他們必能享受神所賜神子民的榮耀。啟示文體的作品就是在描述這個復與的國度未來臨之前,所要發生的各種災難、以及來世的祝福。其目的就在鼓勵在受壓迫中,因信仰而受苦的人,堅守信仰、忍耐到底。(禤浩榮, 1998)
但以理書這本啟示文體在舊約中是承繼著先知書的一部作品。雖然在形式和意象上充滿了許多象徵性的語言,與其他先知的預言形式不同,但其內容卻並不是獨創的。它實際上是承襲了舊約先知對神國的預言,本書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再次確認先知所提到的應許必定成就。啟示文體通常與末世論有關,它所設想的末世狀況是整個世界產生完全的變化,有神直接介入、對列邦作全面性的審判、帶來一個拯救的新時代,這是啟示文體最基本的信念。(Bauckham, 1980)
對預言的解釋方法
研究啟示文學必然會遭遇到的困難是對預言的解釋。解釋預言必然牽涉到應驗的問題,既使在但以理當時也向神求問異夢的解釋。但對預言的解說眾說紛云,再加上人天性對未來發生大事的好奇心,促使許多解經家牽強附會的拿著經文去預測未來的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預言耶穌將於何時再臨的人,近代的預測更是層出不窮。多數言論或許聳人聽聞,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一個應驗。這些實例給我們解釋聖經預言的人一個警惕。雖然聖經的預言是必然會應驗,但我們不能因為迫切期待預言應驗,而做出超出聖經範圍的預測。對聖經中預言的解釋必然有些基本原則。在本篇報告中,個人預備從底下幾個方面作討論:
一、 尊重經文的原意:用啟示文體描述的未來信息和普通的先知預言一樣,不是憑想像創造出來,而是要按作者當時的文化、地理、歷史的背景去了解。想要了解經文的原意,必須從上下文文意的脈絡、及信息對當代猶太人的意義來觀察。 聖經中的任何一段經文,在嘗試作解釋時,一定要考慮當時的讀者閱讀時的看法,仔細推敲出作者的原意。如果解經時刻意忽略對經文上下文作分析,只是大量直接的找出歷史事件作預言應驗的對照,不免會落入穿鑿附會之嫌。所以個人以為對每一段預言,首先要重視的是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及所傳遞的信息對當時代的人的意義。 不要把啟示經文當作是預測將來的算命書,透過它讓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每個細節,這不是啟示經文的功用。(羅時淳)
二、 用歷史文法解經法為基礎:但以理書中的許多預言是用象徵的語言書寫,因此解釋起來分外困難。究竟是否要把預言內容視為象徵語言來解釋,還是依循正常文法的基本釋經原則,一貫照字面意義來解釋,是個難以清楚界定的問題。筆者認為,一般上應以預言經文的字面意義為解釋的基礎。如果有明顯的理由,如經文中作者清楚的指明,或字意解經產主離譜的結果,才可以靈意化來解釋。如象徵性的詞彙、異象、表記、甚至一些特別的數字。 (鍾鵬章)
三、 以但以理書中的中心信息為依據:在解釋個別經節時,我們不可以忽略,整部書在作者的編寫下,有其著書的目的與刻意的內容編排。所以每段預言背後的信息應是連貫的,無論是對第二章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兆、或是自第七章,但以理個人所領受異象的解釋,都必須與整本書的中心主題「神是歷史的主宰,衪仍掌管人類的命運」相合。
四、 參考新舊約中其他相關的經文:對但以理書神國度這主題的討論是舊約神學的範圍。舊約神學屬於聖經神學的一部分,它本身即肯定聖經的統一性。也就是說,它不能忽略新約神學這另一部分而單獨發展。所以參照整本聖經對同一主題的記述,是非常重要的佐證資料。但以理書既然是承襲了舊約先知對神國的預言,參考舊約各卷書中對神國度的應許,能幫助我們明白本書的預言。另外,我們需要觀察後代新約作者對這些預言的看法做參考。後來的新約作者對先前預言的認知,同樣是來自神的啟示,同樣對這主題的暸解會有幫助。(黃儀章)
五、 從歷史的資料來對照:對但以理同時代的人來說,預言是指向未來的事情。而當時基督尚未顯明出來,因此但以理奉命把一些話隱藏,封閉,未曾完全寫出來 (但12:4)。而從今天反觀這些預言,有的或許已經在歷史中得到應驗。這些已然應驗的預言,對我們明白預言所指的意思,是相當重要的根據。至於尚未應驗的部分,必然是留待將來才得明白。我們今天可以根據過去預言應驗的模式,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形勢。但預言所用象徵性的語法,必然有模糊性存在。任何對預言的推論都無法宣稱是清楚無誤的。(黃共明)
但以理書中神國度的主題
但以理書是由兩個部分結合而成的。第一至第六章記載但以理所經歷的歷史事件,著重敘述但以理和三友怎樣在困難中仍對神保持忠貞,遵守猶太人傳統的宗教禮儀;第七至十二章是但以理所見的異象,是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鼓勵在逼迫中的猶太人持守信仰,忠貞於神。有一個神學主題出現在整本書中:屬世國度將會崩潰,屬神的國度終會被建立。其中有幾個主要的段落提到神國度這個主題。將分別討論如下:
書中論到神國度的內容
1. 巴比倫王的異夢:第二章是記述一件歷史事件,神賜給但以理解夢和解釋異象的恩賜,讓他能講解末世的計劃。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了一個夢,但以理從神那裏得到能力來解釋這個夢。這夢是指以色列人受外邦人管治的時期,夢中的四個國家正是從巴比倫起,接續統治以色列的四大帝國。從第一世紀猶大史家約瑟弗(Flavius Josephus)起,即將這四國解釋為:巴比倫,波斯瑪代,希臘,羅馬四國,相繼稱雄世界。(但2:36~43)。這四個國度結束後,但以理又看見另一個永不毀滅的國度:「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這就是那第五個國;這是神永遠的國度。第五個國將前四個國用「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碎,這說明了神的國度不是由人建立的。(但二45)
2. 四獸的異象:第七章是交待但以理見到關乎將來的異象:「四風陡起,颳在大海之上。見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但7:1-8)。這四獸正與尼布甲尼撒所見金,銀,銅,鐵的四部分相合。就是上面所述的四個外邦帝國。「頭一個獸像獅子,有鷹的翅膀」,恰好代表巴比倫,滅亡以色列,開始外邦人的日子(耶50:44)。「又有一獸如熊,就是第二獸」,是指瑪代波斯;旁跨而坐,表明波斯居優越地位;口啣三根肋骨:是指其先後征服路德、巴比倫、和埃及;「起來吞吃多肉」,是指其吞併多國。「又有一獸如豹」,指希臘亞力山大迅捷如豹,橫掃歐,亞,非三洲。他三十三歲英年早逝,國被四大將軍瓜分。第四個十角獸是羅馬,角代表能力,「小角」是以後要來的敵基督者,說誇大褻瀆的話,卻要歸於毀滅。最後「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著亙古常在者。...祂坐著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但7:9-10) 這一段經文與啟示錄所述的極其相似。這位人子無疑的即是末世要降臨的彌賽亞,人子耶穌基督。地上強權國度的權柄都要被奪去,衪的國度卻是「亙古常存的」。但以理又說:「我在夜問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祂。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奪去;祂的國必不敗壞。」(但7:13~14)此處所述的人子,與第二章中那個砸碎世問一切帝國的那個「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相合。至高者的聖民,會在新的國度中興盛繁衍(但7:27)。人間國度權勢,都要過去;但神的國度,永遠不改變、不敗壞。人子耶穌基督,要施行審判;祂的國是不能震動的國。「至高者的聖民」要同祂享這永遠的榮耀。
3. 神拯救罪人的計劃:但以理見到以色列民犯罪作孽,偏離神的誡命,以致國家滅亡、神的子民被虜到外邦、聖城耶路撒冷荒涼。他就為以色列民禱告,求神赦免他們的罪孽。神命令天使加百列帶來「七十個七」的異象。也是個關乎將來的異象。這七十個七,一般相信是指四百九十年。神已經定下時間,要完成他救贖聖民的罪孽的計劃:「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但9:24a),和在地上設立公義國度的計劃:「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9:24b)將這段預言與歷史上發生的事件相對照,就發現七十個七並不是連續的四百九十年,而是間斷的兩個時段。前六十九個七(四百八十三年)已經在歷史上應驗了。頭七個七的四十九年應驗在,從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下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起,至連街帶濠重新建造為止,共有四十九年。下一個預言「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但9:25)則是應驗在,從耶路撒冷建完起,到耶穌出來傳道正好六十二個七(四百三十四年)。接下來的預言「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無所有」(但9:26a)應驗在基督的受死。同時也預言聖城被毀:「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這是應驗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將軍提多所毀。前六十九個七與最後一個七之間是一段經文中隱而未宣的「教會時期」。最後一個七是將來的事情,會應驗在末世大災難的時期。
「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那行毀壞可憎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結局。」(但9:27)
這裏的「他」一般認爲是敵基督。因為他的作為已經進入了末後的一個七,是指向將來基督第二次的再來的日子。在這段時期敵基督壓迫以色列人、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使祭祀與供獻止息。(啟導本) 這段經文應該按靈意解釋。若是按字面解釋的話,就要推論聖所、祭祀、與供獻將會重新恢復。這是超過目前的能力所能預見的。
另一種說法把前面的他看成彌賽亞,按這看法最後一個七是緊接著前面六十二個七。「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指基督以贖罪的血另立新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則指基督已成為贖罪祭,聖殿的祭祀與供獻等於廢止。(NIV Study Bible)
不管上述何種解法,接著預言都要轉向末世,敵基督要如飛而來,雖然逼迫聖民,但最後也要被毀滅(但11:45)。這會是歷代以來最大的災難,以色列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但12:2)但以理形容這次復活「有得永生的」,也有「永遠被憎惡的」。(但12:2)可見以色列民中得救者仍然要限制在冊中有名的人。這裏登錄得救者的名冊,應就是指啟示錄中羔羊生命冊(啟21:27)。也就是說以色列民還是要憑對基督的信才能得救。但以理詳細描繪末世的情景。神是至高者,他憑自己的旨意而行,按自己的心意結束這個時代(但2:21,4:35)。敵對神的外邦政權,都被征服和毀滅;受苦難的以色列人,將能因歸信基督而獲得拯救。神的榮耀要在將來的國度中彰顯(但12:3)。
神國度的特色
綜合上面的觀察,可以看到神國度具有以下的幾點特色:
1. 超越性:這國是由至高的神所立的(但2:44),超過地上一切屬地的權柄。祂必掌管人類歷史的進展,地上的列國的民都必事奉衪(但7:14)。
2. 普世性:神國的範圍達到全地。「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但7:27)
3. 永恆性:神國必延續到永世。「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但6:26)
4. 掌權者:七章十四節所說的「人子」就是應許的彌賽亞。衪是大衛的子孫,衪「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但7:14) 並且「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但7:27) 神的聖民也與彌賽亞一同掌權。
從以上神國度的特性可以看出,神要介入人類歷史,在地上設立永遠的國度。這國超越地上一切的權柄、範圍達到全地、必存到永遠。既使當日神的民國破家亡、被虜到外邦。沒有一點復興的希望。神仍然藉著但以理傳遞出,不管外在情勢何等險惡,神仍然掌管一切。但以理鼓勵神的選民,對神忠貞。祂必會拯救他們,懲罰迫害他們的敵人,將永遠的國度賜給屬神的聖民。
神國度的實現的兩種主要的看法
但以理書中出現的解經問題
在研究但以理書時,發現存在許多解經上的問題:
1. 神的國何時實現?是基督復活、教會建立後,神的國就已經臨到,還是指基督再臨時所建立的千禧年國度。
2. 神的聖民究竟指誰?是指血統上的以色列民呢,還是指將來因歸信基督,被救贖而成為屬靈上的以色列民。
這些解經的問題反映出背後神學的問題。神的國如何實現,完全要看如何定位肉身及屬靈的以色列民。這裏存在兩個張力就是:
1. 如果說神的聖民已經轉移到教會,那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要如何解決?
2. 如果神的聖民仍然指肉身的以色列民,而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也必然要應驗,神對教會及以色列民是否存在兩套不同的救贖計畫?
影響這兩種理論的因素是:對舊約預言的解釋採取不同的看法。究竟是對預言應完全按字面的意義解釋,或應該以靈意解釋。「時代論」以及「聖約神學」是對這問題看法分歧的兩個主要學派。
時代論的看法
時代神學(dispensationalsm)認為教會與以色列民族不同,是因爲兩者有不同的特徵。在舊約神主要拯救的對象是以色列民族,但今天則是教會。這是神的特別計劃,將現今世代與以色列民族領受律法的時代區別出來。以色列民族曾得到特別的應許,而教會作爲基督的身體則得到另一種應許。他們不認為教會已取代了以色列人的地位,成為屬靈的以色列人。時代論者認為神在舊約中對以色列國度的應許會在千禧年中實現,以色列人在末世會有一特殊地位。將來的時代或政權,就是將要來臨的千禧年國度(弗一10)。
時代論者偏向字面解經,認爲解經最重要的基礎在於正常的文法解經法。這個解經基礎引致對以色列及教會之間看法的差異。拉瑪徹說:「字義解經…是時代主義的基礎…無疑地,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強調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區別。」(Radmacher)對先知的預言,他們也主張按字面意思來解釋,包括舊約論到千禧年的預言。他們相信末世論的前千禧年派,教會在災前被提( 帖前4:13~18)。神會在災難中審判不信的外邦人,及不服從的以色列人。災難結束時,基督與教會再來,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那時教會時代就要結束,而千禧年則是舊約對以色列人之應許成就之時。(殷保羅)
在解釋但以理書中「神的聖民」時,若按一般的字面意義來看,「從來不曾指教會而言,倒是專指與外邦人有別的以色列百姓。」(傅理曼)以色列只表示以色列民族,從來不曾與教會這個名詞混淆,而教會這個詞在聖經中也從不是以色列的同義詞,或可以與之互相替代。因此,但以理書中所指神的國,應該就是第八世紀先知預言的千禧年國度。
時代論者另一個主張是:神雖然對以色列民和教會有不同的計畫,但每個時代得救都是靠『因信稱義』。救恩是以人為中心只是神榮耀的一部份,在每一個時代神都彰顯祂的榮耀。
聖約神學的看法
宗教改革之後,改教家大部分都接受聖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它是一個以恩典之約爲中心的神學系統,是神爲蒙揀選的罪人提供救贖恩典的盟約。這救贖之約是在亙古以前由三位一體的神所立的約,由聖父差遣聖子,而聖子則藉著祂贖罪的死為全世界預備救恩,聖靈會藉著使人重生來實現這個計劃。大部分的聖約神學家都是無千禧年派的,但也有部分是屬於前千禧年派的。聖約神學最主要的三個信條爲:
1. 「教會」包括神在每個時代所救贖的人,不單是在五旬節到被提之間得救的人,也包括因信稱義的以色列民。
2. 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及新約都實現在教會中。
3. 神計劃的目的是拯救,即以救贖人類爲目的。
聖約神學最大的弱點是恩典之約過於簡化。認為不同時代的人都靠同一個福音得救,於是他們把論及以色列的經文都一概應用在教會的身上。未能把不同時代的約和受約者加以區別。
聖經中對神國度的啟示
知道了兩派對神的國度不同的說法,我們更有興趣的是聖經對這主題是否有一致的看法?舊約的應許與新約的啟示能否協調?本段將列出一些與神的國度相關的經文。從當中思考與前後相容的說法。
舊約中對神國度的應許
神國度的概念,是貫穿舊約的幾個中心主題之一。這個主題,從創世記一開始直至先知書的結尾,都可以發現。聖經說明神從萬民中呼召出屬衪的子民,要在地上按他的旨意管理衪的國度。國度通常包含四個要素:君王、人民、土地、律法。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整本舊約,可以看到神撿選一群屬衪的子民,與他們立約、賜他們土地、應許他們福分、也命令他們尊行律法、期待他們能成為一個聖潔的國度。並透過他們,把神救贖的計畫帶給萬民。由太初到末了,神對人的心意是一樣的,就是讓人管理衪所造的世界。但是人墮落了,神的工作就是要恢復人作世界之主的地位,人類歷史的終局,將會結束於彌賽亞的國度。如以弗所書所說:「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1:22)在舊約的歷史中,神多次向人立約,要建立一個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
1. 亞伯拉罕之約:神呼召了一個人,並且借著他完成救贖,賜福予世上萬族。「我必叫你成為大國。」(創12:2a)、「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創17:6)
2. 西乃之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出19:6) 作爲亞伯拉罕後裔的以色列人,蒙應許得到那地,並且在那地上,得到神的賜福;
3. 大衛之約:「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7:12b~13) 福氣必須等到最後,借著彌賽亞才能臨到,彌賽亞就是亞伯拉罕和大衛王的後裔。詩篇中也印證彌賽亞要掌權到永遠:「他要稱呼我說:你是我的父,是我的神,是拯救我的磐石。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永遠,使他的寶座如天之久。」(詩89:26~29)
4. 耶利米的新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31:33~34)
這四個約都提到神要將衪的子民建造成一個國度。神與亞伯拉罕立約,呼召出一群人屬衪的百姓、再藉西乃之約向百姓頒佈律法、並透過大衛王朝印證了他榮耀治理的應許。卻在以色列民經歷國家敗亡、聖殿被毀、人民流浪異邦的時刻,讓先知耶利米傳達一個新約的應許:必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應許的國度還沒有體現,神的百姓在整個舊約時代中都在盼望這些應許會全面應驗。當應許的國度實現之時,彌賽亞將會坐在寶座上統治衪的子民。這彌賽亞的國度就是但以理書中預言的神永恆的國度。以色列百姓切切期盼這個彌賽亞的國度早日來臨。神要借此救贖和賜福祂的百姓。
新約中神國度的實現
雖然在舊約的先知預言了要來的神的國度,但神國實質的意義對當時的人仍是隱晦不明的。天國的奧祕直等到耶穌基督來到,才逐漸向人顯明。從福音書中看到,耶稣是父神差來的彌賽亞,祂將要把神的國度帶來地上。祂原是與父神同尊的天上大君王。在地上的年日,祂卻謙卑虛己、為人贖罪受害。雖然大多數的以色列民因為衪的被殺,而否認祂彌賽亞的身分。但天父已經使衪復活、升到至高榮耀的地位。當人子駕雲降臨的時候,將讓所有人看到祂君王的榮耀。
我們對神國的認識離不開耶稣。祂突破了當時猶太人原本對神國的觀念,將神國度的應許應驗在自己身上。這個國度是新的,它是承續神在過去時代所應許的諸約,但也揭開了原來隱藏的奧祕。神國是耶穌所教導的重心,可從下面的經文看神國的意義:
1. 天國是神掌權的範圍:如果從神的國的四個要素來檢視,耶穌所教導的神國,最核心的要素是君王,也就是神的主權。從這種觀點看,哪裡有神掌權,那裡就有神的國。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傳揚天國的倫理規範,規定了神國的道德屬性。當人接受基督的救恩,聖靈內住在個人心靈中,個人生命順服神的管治,天國就在那裡。耶穌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路17:20-21)這裏必須澄清可能的誤解,天國不是個人的心理狀態,而是神權柄達到的範圍,是必須確實的存在人民中的。
2. 天國已經顯明在人世間:隨著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隨著耶穌釘死、復活展開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隨著人接受救贖福音、建立教會,基督權能彰顯在個人與世界中。於是天國也建立在人類歷史之中。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12:28)祂親自宣揚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這是指著要在當時世代實現的天國。天國要建立在人類歷史中,是潛藏的、擴散的、漸進的。但現世的罪惡並未被完全除盡,神的國度尚未在地上完全掌權。
3. 在末世神將完全在祂的國掌權:在主禱文中:「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可見神的國尚未降臨。在末世時,神的國度將要降臨。上帝的子民將與基督一同作王,不再有軟弱、不再有犯罪;上帝的子民被接到榮耀中,成為新婦被羔羊迎娶,上帝完完全全地在他的國度中掌權。(夏忠堅)
在前一段但以理解經時就存在一個問題,神國的子民是以色列民還是指教會?對於「神國」與「教會」這兩個觀念需要澄清一下。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裡,認為教會就是天國,天主教一直持守這樣的觀念,宗教改革後基本也認同這樣的立場。   近年來新約學者對這二者的界定卻有不同的看法。賴德的《新約神學》就認為天國不等同於教會。他認為:1.教會不是神的國度;2.神國創造教會;3.見證神的國度是教會的使命;4.教會是神國的器皿;5.教會是神國的管家。在他的書上說:「總而言之,神國與教會雖然是不可分割的關連,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神國是從神這方面來看,教會是從人這方面來看。神國是神的治理,是經歷祂治理的領域;而教會是那些已經經歷神的治理並進而享受這治理之福樂之人的團契。神國創造教會,神國透過教會工作,神國也藉著教會來向世界宣揚。不可能有沒有教會的神國,也不可能有沒有神國的教會。但這兩個仍然是截然不同的觀念:神的治理和人的團契。」(賴德)
神國與教會意義雖不同,卻關係密切。教會因信蒙神赦罪的恩典,承受了舊約中神國的福分。保羅論到信主的外邦人:「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2~13)在羅馬書論到外邦信徒被接在神選民的根基上:「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羅11:17)而且耶穌說教會將來要與祂一同進入神的國裏:「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叫你們在我國裏,坐在我的席上吃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路22:30)
如何看待舊約神對以色列民的約
如果先知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並不完全在教會中得到應驗,我們要問這些約是否要應驗在以色列民身上,如時代論者所說的一樣。關鍵問題又回到了:預言應該不應該按著字面意義來解釋?個人認為一般應以經文的字面意義為解釋的限制或指引。這是解釋任何經文的基礎。在猶太人看來,許多的觀念是清楚而明白的,如錫安就是錫安。如把錫安或耶路撒冷解釋成教會,這等於視先知為連自己所寫的詞語在指什麼都不清楚的人。但是我們也知道過分的字義解釋也是不對,如說在千禧年中舊約崇拜的制度要再恢復,堅持以色列古代的敵人也要復國等。如果按照嚴格的字義主義,七十個七就是嚴格的四百九十年,為何中問可以插入一段教會時期。嚴格的字義解經,連坐在千禧年寶座上的,也應是大衛而不是基督。然而大部分字義主義者都認為在此大衛預表基督。所以字義解經本身也是有彈性的。(鍾鵬章)另一個制約的因素是:新約作者明白寫出對舊約預言的理解,應該成為解釋舊約的指導原則。因此就不致於產生新舊約對同一段經文或主題的解釋南轅北轍的現象。
如按照字義解釋的原則,來解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包括以色列復與的問題,筆者相信,以色列會按預言復與、它在千禧年中與教會同享神子民的地位。但以色列仍然要透過相信基督、悔改歸正才能進入神的國。除了通過基督約救恩,神不會有第二套拯救的方法。
舊約聖經中有關以色列的應許,還有一大部分未應驗。按照字義解釋舊約,許多經文都必須在未來的千禧年中應驗。以色列民原本亡國,被分散四方,如今因著神記念祂和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和大衛王所立的約,把他們從世界各國招聚出來,領他們回到迦南地,使以色列復國。以色列人至今仍不相信耶穌就是基督。他們必須等到末世,被敵人逼得走投無路,向神呼求,蒙神憐憫,才會醒悟過來。當然不信的以色列人是不可能得救的。
結論
但以理書充滿對末世神國度的預言,吸引我們對神永恆國度的關注。如何解釋充滿象徵性語言的啟示文體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課題。本篇報告分析了最主要的兩種神學觀點,時代論、與聖約神學。它們對預言的解釋一持字面解釋法,另一持寓意法。經過討論,個人贊成較靈活的字面解釋法。按此推論神的國已經地上顯現,教會是神國度的使者及見證。最終千禧年來到時,神國才會完全彰顯出來。以色列民會如先知預言的進入神的國,但是得救的以色列民是個集合名詞,個別的以色列人還是要因歸信基督才能得救。所以他們雖然命運不同,因信基督得稱義的真理是不可妥協的。今日的教會承接神國福音重任,神國的寶貴應許在我們身上。但以理書的信息鼓勵了所有在惡劣環境中的神國子民,要堅守對神的忠貞。將來在神的國度中必享永遠的榮耀。
參考文獻
1. 鄺炳釗,《但以理書註釋》,香港:天道書樓,1992
2. 禤浩榮,《但以理書與啟示文學》, 香港:天道書樓, 1998), p.1
3. R. J. Bauckham, "Apocalyptic,"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vol.1, (Wheaton: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980), p.73~74
4. 鍾鵬章,《釋經學原理》,啟示文體、預表和表記的解釋http://www.pcchong.net/Hermeneutics/Hermeneutics12.htm
5. 張毅勤,《但以理書成書日期》,2005 http://www.cayweb.com/commentary/date_of_book_of_daniel.asp#late
6. 羅時淳,《歷史的應驗與預言的解釋—但以理書十一1至十二4的解釋》,2006。http://www.ces.org.tw/main/thm/colloquoin/研討會/004-1.htm
7. 黃儀章,《舊約神學:從導論到方法論》,(香港:天道書樓,2001)
8.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7Dan/27KT00.htm
9. 啟導本,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2002)
10. Barker,Kenneth L. ,NIV Study Bible, (Zondervan, 2002)
11. 馬有藻,《異象與國度-但以 理書註釋》,(香港:證主,1988)
12. Earl D. Radmach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spensationalism and Its Eschatology," in Perspectives on Evangelical Theology,(Grand Rapids: Baker, 1979),p. 171.
13. 殷保羅,《慕迪神學手冊》,(香港:證主,2000),p. 376
14. 傅理曼,《舊約先知 書導論》, 梁潔瓊譯,p.293. (台北:華神出版社, 1994)
15. 夏忠堅,《教會本質的再思(II)》,2005
http://www.ccea.org.tw/pr/functioncode/publish2/focusfindshow.asp?sn=991&type=1
16. 賴德,《新約神學》(華神出版社,1984)

2006年3月10日 星期五

女人可以講道嗎?

在教會中女人可不可以講道是個爭論已久的問題,西方教會的各宗派,除了少數較保守的教會,幾乎都容許女人講道。華人教會開放的較慢。或許是受到當初來華宣教士保守的立場影響,也可能與地方教會領袖的教導有關。

不管接受的人多或少,接不接受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要符合聖經的教導。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最高準則。再偉大的神學家的說法,若找不到聖經支持也不值一顧。然而看待爭論的議題必須把正反的理由都並列出來,公允的權衡輕重。才不至於一面倒的偏頗於一方。
本文不準備解決這個問題,只想把正反雙方的理由並陳,指出爭論的問題在哪裏?
供有興趣的人繼續思考。

反對女人講道的理由:
1.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她們說話。她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她們若要學甚麼,可以在家裏問自己的丈夫,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林前14:34-35)
保羅在這裏指正哥林多教會因為說方言與預言造成聚會秩序混亂。他強調要按著聖靈的引導,有秩序的來聚會。這裏為什麼不准女人說話呢?為什麼要她們若要學甚麼,回到家裏問自己的丈夫呢?必然是因為她們發問干擾了聚會的秩序。如果她們安安靜靜的說方言與預言,會不會被保羅制止呢?今天的聚會有沒有當時混亂的情形呢?留待讀者思考。

2.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提前2:12-13)
這裏看起來保羅好像是明白的禁止女人講道。但這裏中文的翻譯不夠準確,按原文正確的翻譯應是「我不許女人教訓及轄管男人。」我們同樣也要問為什麼?從前後文似乎可以找到線索。保羅在這裏強調人類被造的順序,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因此人應遵重這個順序。男女之間有正確的對待關係。這裏的男人、女人都是單數名詞,可指一般男女信徒,也可能家庭裏的丈夫與妻子。如果是指丈夫與妻子的話,那就是叫妻子要順服丈夫,與以弗所書五章二十二節「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完全相合。如此說來這段經文就與講道就無關了。如果指教會中的弟兄與姊妹的話,那就是要求姊妹順服弟兄了。這可以在教會成為一個通用的原則嗎?如果凡是姊妹都要順服所有的弟兄,那會不會造成教會更多的問題?

3. 聖經中沒有經文支持女人公開的對男女會眾講道。
這裏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是不是聖經沒有提到的事,我們就不該去做?反過來說,是不是聖經提到的教訓,我們全部要照著做?有沒有文化及時代的背景要考慮。有四段經文供讀者思考,我們今日如何應用?

 眾弟兄都問你們安。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前16:20)
 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提前2:8)
 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提前5:23)
 你有妻子纏著呢,就不要求脫離;你沒有妻子纏著呢,就不要求妻子。(林前7:27)

有個普遍的解經原則,不從聖經沒有提到的事情上,去發展一套神學立場。同樣的,也不從聖經沒有提到的事情上,去發展一套禁止的規範。

贊成女人講道的理由:
1. 「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若不蒙著頭,就羞辱自己的頭,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林前11:5)
這段是贊成女人講道者最常引用來支持的經文。這裏的講道原文是(propheteuo),應翻作說預言。反對者認為本節經文提到的不是講道,而是說預言,是當時教會常見的一種屬靈恩賜。不能拿這段經文來支持女人講道。希臘文的說預言和講道確實是不同的兩個字。意義上也有差別,Strong's Concordance將說預言解釋作:「預言將來事件,特別是有關於神的國度的事,宣稱唯有藉著神聖的啟示才能知道的事。」而講道則是按著悟性解釋、教導已啟示的真理,較接近教師的恩賜。哥林多前書提到:「但作先知講道(說預言)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林前14:6)與今天的講道功能上有些重覆。差別在於說預言完全來自聖靈的啟示,講道則是靠人對經文的闡釋與說明。

按照初代教會所說預言的定義,當今的教會除了靈恩派仍在操練說預言的恩賜,大部分的教會已經停止。但說預言的恩賜能否應用在今天的講道之中,還是要明白的分別看待,就是個雙方爭論的問題了。

2. 「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力山太,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裏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徒18:24~26)
百基拉向亞波羅講解神的道,是另一段贊成者用來支持的經文。反對者則認為這只是私下的傳道,不能用來支持女人公開的在聚會中講道。

3. 「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多2:3~4)
保羅吩咐提摩太教導老年婦人指教少年婦人,是另一段支持的例子。但弱點在於,教導的對象被限定在少年婦人。沒有提到她們可以教導男人。

4.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贊成者認為主所頒佈傳福音的大使命,是針對當時在場的男女門徒。女人不應該被排除在傳揚福音及教訓門徒的使命之外。反對者認為這是給教會整體的使命,個別的門徒則按恩賜配搭及男女角色來分工合作。並不是叫每個人都能上台講道。

以上將兩方意見粗略的作了整理,可以看出來贊成及反對者的爭論點在於解經的態度,主要是完全按字意解經,還是考慮文化差異、及現實應用的因素。
在此只是陳述雙方立場、並提出問題,供個人日後的參考,並待主內先進繼續研究。

參考閱讀:
1. 從「女人講道」問題看解經原則
2. 提摩太前書 - 在上帝的家中
3. Recovering Bibi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John Piper & Wayne Grudem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有需要的小孩們

參加世界展望會兒童助養計畫已有十年多了。這十年中貼在冰箱上的小孩照片,及不斷寄來的小孩的信件,常提醒我:我不是單獨在這裏活著,在世界的某地,還有有需要的小孩子,他們靠著我每月寄去的資助,能夠過最基本的生活。
最早聽到世界展望會的兒童助養計畫是在當兵的時候。一位剛從軍校畢業的排長,從他一萬元左右的收入中,每月捐出六百台幣給貧窮的兒童,讓他們能維持基本的溫飽,能繼續升學。當時他是全營唯一如此做的,非常羨慕他能有這樣的愛心。當時我薪水很低,也沒有想到要效法他的善行。

做事了之後搬到波士頓,有一天到波士頓大學教授陳慶真老師家,看到她家冰箱上貼了許多小孩照片,有各種膚色的兒童。經我好奇的問她,她說:「這是我們助養的三個小孩,已經有好多年了。」我們回家之後也決定認養一個小孩。與世界展望會連絡,才知道他們的做法,是幫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小孩,留在自己的家裏,供應他們日常的生活所需,使他們不必因為衣食缺乏而放棄升學。或離開家庭,到別的國家被人領養。畢竟對小孩最好的成長環境還是父母身邊。所以與其說是認養,助養是更正確的描述。

我們被分配到的第一個小孩是個菲律賓的小女孩,長得很結實,名叫Jasmine,她的英文很好可以自己寫信給我們。每次都附上一張近照,眼看著她從六歲的小女孩到十四歲成熟的少女,我們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小孩長大一樣。直到兩年前,她才離開了助養計畫。她是我們助養最久的一個小孩。

八年前,展望會寄來一封信希望我們助養第二個。知道他們需要助養的小孩多,願意付出的人不夠,所以從現有的助養者中,尋求他們再多認養一個,我們馬上就答應了。第二個是泰國小男孩,名叫Puwadong,長得很斯文樣子跟華人很像。他也寄信給我們描寫他家種的菜、養的雞。幾年前他也停掉了,換了另一個泰國小孩。

經過了十年多,我們共資助了五個小孩,現在仍助養的是中美州的小男孩William Lopez,與非州尚比亞的小女孩Emelda Bbiibbi。我們常讀他們寄來的信給兒子、女兒聽,叫他們珍惜現有的生活環境。並要盡力幫助比我們更窮的人。

曾有一度我面臨失業的困難,有五個月的時間家裏沒有一點收入,靠著微薄的救濟金,和積蓄過生活,考慮要不要把這兩個助養的小孩停掉,最後還是決定不要停。停掉了我們只多了不到六十美元,兩個家庭卻沒法過生活了。爸爸生前常教導我們不要等到有錢才來做好事,窮人還可以幫助比你更窮的人。集合眾多窮人所做的善事還能超過少數的富人。我曾親眼看見八十歲的他,在公共汽車上讓座給比他更老的人。他一點也不老,因他看到有人比他更老。是的,我一點也不窮,上帝給我的足足有餘,衪賜給我的富足不是要讓我存在倉庫,以備將來不時之需。更不是要華衣美食炫耀於人,乃是與更需要的人分享。這就是上帝賜我生命的目的。

我知道在台灣的弟弟比我更早,用家人的名字助養了兩三個兒童。我們沒有互相商量,卻是有志一同。本篇文字不是在誇耀什麼,而是在拋磚引玉,如果有更多富足的人投入救助貧童的工作,豈不是最美的事嗎?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