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天父在暗中察看

Related image
在第五章主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教導天國子民的倫理。其中是以天國八福開始,讓我們知道,最大的福氣是在神面前深知自己的缺乏,並謙卑地向祂支取恩典。同時主耶穌也正確地解釋律法的真意,糾正世俗對守律法的幾種誤解,從表面上遵守規條,回歸到在動機上討神喜悅,效法神的聖潔屬性。第六章進入另一個主題,主教導門徒,什麽才是天國子民當有的敬虔。

動機純正的施捨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2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3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4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或作必在明處報答你〕」(太61-4
      第一節是整個段落的主旨。主耶穌以命令語氣要求門徒要小心。小心的內容就是不要將善行作在人的面前,故意讓別人看見。這教訓是為了糾正當時社會喜歡炫耀自己善行的風氣,希望天國子民能以正確的動機來活出敬虔的行為。善行這個字原文是「義」。這與前一章提到天國子民的公義標準應該是有相同的意義。主耶穌命令門徒正確地活出律法精義時說出:「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這裡同樣說出,當你們活出義的時候,需要小心不要受到內心錯誤的動機來支配。這錯誤動機就是,行善乃是為了自己的榮耀。
從第2節到第18節,提到了三樣猶太人最常見的操練宗教敬虔的行動,就是:施捨、禱告、與禁食。回教徒也有類似的操練,另外再加上朝聖、與誦經。這些敬虔的操練並不是錯事,只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將行這些事的動機歪曲了。將原本敬虔的作為,轉變成為個人沽名釣譽的手段。主耶穌願意天國子民將動機導正,以正確的心態來行出敬虔行為。
首先,我們看到施捨,這是以將財物施給有需要的窮乏人的一種愛心的表現。猶太人傳統中無論是舊約的律法,或是新約的教導,向窮乏人施捨財物是一貫的教訓。但是這種值得稱讚的善行,竟然在人性敗壞的影響下,帶著扭曲的目的。人會以捐獻財物幫助窮人,來炫耀自己是多麼有愛心,以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誇讚。主耶穌在這裡禁止他們如此行,「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吹號的原來意思就是吹響號角,在當時是通知大眾重要的事件,引起眾人注意的方式。通常在施捨的時候,不太會有人去吹號角。這裡使用形象化的說法,來描述一個人在救助窮人的時候,大張旗鼓地炫耀自己的善行。主耶穌舉出一個例子,在當時猶太人的社會有人在會堂裡或街道上,公開地宣揚自己施捨的行為,為了得到眾人的稱讚。主耶穌稱這樣的人是「假冒為善」的人,這個字原意是「演員」。當一位演員在台上演戲的時候,常會帶著面具,裝扮成好人或壞人,讓別人看不到他本來的真面目。一個以炫耀自己的良善為目的,將施捨的行為公然吹噓的人,正是一個假冒偽善的典型。
這種事情在今天的社會仍然常常看見。例如國內有一位富有的商人陳光標,他是以買賣舊建材起家的,賺了不少的錢。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後,他陸續向各地受災戶捐款,累計達到二十億元。這原本應當是值得誇獎的好事。但是他鼓吹高調作公益,從不掩飾自己在捐獻上慷慨大方。在捐獻之前,先將現金堆砌成一堵牆。再站在現金牆前拍照,將照片貼在網上,流傳在全國各地的網路媒體報紙上。有的人對他此種高調行善的作風不以為然,似乎離開了行善的本意,成為向人炫耀式的作秀。即使有許多人對他的作風存在疑慮,因為捐出的金額數目龐大,任何慈善機構,或是收款的個人,都很難抵擋如此強大利益的誘惑。他曾經帶著眾多記者,進入地震災區,直接對著受災戶發現金,然後要求隨行的記者照相,登在各種媒體上面。讓許多人感受到,他財大氣粗的作風。或許他的本意是鼓吹企業家分擔慈善事業所需要的捐款來源。但是,慈善事業畢竟不是幾個富豪相約攀比,看看誰捐得多,就能達成的。慈善機構在短時間之內得到巨額善款,卻沒有一個有公信力的監督以及合理分配的機制。最後就像散財童子一樣,向受災戶到處發錢。突然接受大量資金,對於窮乏的人並沒有實質的助益。很多時候當善款發完之後,窮人繼續過著窮苦的日子,並沒有擺脫窮乏的命運。炫富式的高調捐款,很多時候表面上風風火火,事後人去樓空,不能帶來實質的果效。
扶貧的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善款,而是正確的扶貧策略。窮困地區更需要的是,有計劃有理想地提升當地人生活品質。這需要有人能夠以長遠的眼光,細水長流地將外地資源帶進去。除了財力支持之外,更要將發展當地農業、商業的策略,還有教育資源帶進去,訓練當地人能夠有一技之長,能自力更生。汶川地震後,全中國的基督徒也是積極參與賑災事工,從中國各地捐出慈善基金,以及物質,由專人送進災區,配合當地基督徒來施行濟助的工作。曾經有基督徒團體,一面發放賑災款項,一面要求人信耶穌。這種方式傳福音方式,被當地百姓深為詬病,反而引起反感。把基督徒說成趁人之危,以利益交換來引誘人信主。這種以交易式的傳福音作法是錯誤的,應當從失敗學到教訓,盡力避免。行善最根本是是對神命令的遵從,基督要我們愛人如己,遇到同胞有難,我們就單純地用主的愛去愛他們,不管他們是否是基督徒,不管他們是否有可能接受福音。那都不是我們對有需要的同胞施行救助的條件。向同胞傳福音的願望是放在我們心裡,並且透過善行來讓他們感受到主的愛。不能將信主當成接受賑災物資的條件。
當年進入前線的賑災組織,確實是從分發賑災物資為接觸災民的起點。但是災民所需要的不只是錢,而是愛心的支持與心靈的重建。在物資分發完了之後,考驗才真實臨到。地震四五年以後,房屋的重建工作已經完成,許多慈善機構都已經撤掉。只有基督徒的宣教士仍然留下,在當地成立了教會。繼續牧養災後信主的信徒,雖然初創的教會牧養工作艱難。可是細水長流地支援當地教會,才是落實賑災工作目標的正確作法。
主耶穌勉勵信徒行善不欲人知,不需要大吹大擂,如果在乎他人的喝彩,一旦得到人的讚揚,他的獎賞就僅止於此了。主耶穌不僅不要我們行善時讓他人知道,連自己都不需要放在心中。祂說:「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雖然自己行的事情,不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句話主要的意思就是,不要將自己所行的善事,記掛在心裡,彷彿隨時準備自我炫耀一番,好像行了某種驚天動地的大事,虛榮心在裡面暗自發動。主要我們行善的動機對準主身上,單單為了遵從祂的旨意,單單討祂的喜悅。
主耶穌說:「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這裡提到我們行善所當在乎的,絕不是人的讚賞,而是神的察看。天父在天上不停地查看我們在地上的作為,我們的一舉一動,心中的思想意念,沒有一樣逃得過天父的鑑察。如果我們想要得到來自於人的獎賞,天父十分清楚我們心中的動機,那從祂來的獎賞就不會臨到。但是如果我們行善不欲人知,即使在暗中的作為,天父也完全知道,必然按照我們所做的報償我們。
有人會有疑惑,想得到天父的報答,豈不是還帶著某種功利的動機。那是不是又落入了向主要求利益交換的思想,等於也是功德主義呢?其實我們不需要想得如此極端。獎賞若是來自於人,我們不當期盼用善行來換取。但如果來自於神,我們也無需自命清高。獎賞是主所應許,那是我們行善必然的結果,來自於主的獎賞,那是在主面前最公平的結果。我們不需要排斥。正如我們認真讀書最後會得到好成績。認真教養兒女,兒女有一日會成才,讓父母得榮耀。這都是主所賜給我們最公平的報償。我們只要心存感恩,甘心領受就好了。不要自以為比神還要公義,主所應許的將來的獎賞,還拒絕不要,以顯示自己不伎不求,超然無私。我們孝順父母,還會拒絕父母親的誇獎嗎?我們認真工作還會拒絕公司的提拔嗎?如果我們連神給我們的賞賜都要拒絕的話,我們簡直是自認為比神的公義標準還要高超了。神會報答順從祂旨意的兒女,那是理所當然,無需規避之事。帶著對神賞賜的期待不是個自私的妄想,乃是知道神公義的屬性,願意全然仰賴祂,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祂的面前,無所隱藏,也無需遮掩。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才能活得坦蕩,不用虛張聲勢,討人喜歡。也不用擔憂自己隱藏的惡事被人發覺而遮遮掩掩。

合神心意的禱告
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6-8
      除了基督徒生活中常作的施捨之外,另一個經常的行動就是禱告。我們會以什麼樣的心態禱告,直接影響我們與神的關係。人會為了沽名釣譽而行善,同樣也會為了贏得別人誇獎自己敬虔而禱告。主耶穌糾正當時人錯誤的禱告方式:「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正如同前面稱以沽名釣譽心態施捨的人為假冒為善。同樣的,為了討人的尊敬,得到敬虔愛神的名聲,公然站在會堂裡,或十字路口,禱告給別人看,讓別人看見後誇獎他們屬靈。主說他們求的是人的讚賞,得到的獎賞也僅止與此,天父那裡的獎賞就沒有他的分了。我們在教會中的禱告,也容易掉進這樣的陷阱中。也就是在人前虛張聲勢,明明自己與神的關係疏遠,平時幾乎不禱告,或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但是一到公眾聚會的場合,突然變得辭藻華麗,引經據典,表現得像是很敬虔的樣子,想要得到他人的尊敬。我自我反省,也會有這樣的傾向,想要文勝於質,明明在神面前與神的關係不好,什麽話也說不出來,卻硬是編出一大套屬靈的言辭,讓人覺得自己很不錯。求主赦免我這樣虛偽矯情的心態。
      主要求我們該如何禱告呢?祂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主耶穌要求我們認清楚一件事,禱告是向天父說話,重要的是對祂真誠與依靠,就像兒女對自己的父母說話時一樣。無需作文章,或是硬是編出華麗的辭藻,讓神更加喜悅我們的禱告。所以主耶穌要我們不要用一種為贏得他人的讚許,用討人喜歡的心態來禱告。我們不是禱告給人聽,而是對著神說話。就算我們還沒有說出來,神已經知道我們內心所思所想。禱告只是給我們機會,藉著向神說話,把我們對神的心意,無論是擔憂、喜悅、疑惑、感恩,都向神陳明。
禱告是人與神最個人化的交流,無需虛張聲勢地大聲公然宣揚。主要我們進入內屋,也就是別人聽不見的地方,關上門,單獨與神相見。我們在暗中向神傾心吐意,無需用華麗辭藻,或矯飾的言語,因為神早就知道我們心中的意思。天父在暗中鑑察我們的內心。也必要暗中回應我們的禱告。在暗中的意思就是,不在公開的場合,單單我們與天父私下相處的時候。這裡講到了禱告的真意,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私下的交通。當然,這裡指的是個人的禱告,而非與他人在一起的禱告會,或是在聚會中帶領他人的公禱。這裡的經文並沒有禁止公開的禱告,只是警告禱告者不當心存沽名釣譽的動機。就算在公禱的時機,主耶穌教導的禱告原則,也就是對神真誠,心存依靠,仍然是有用的。然而,在公開場合禱告與私禱不同,禱詞需力求簡潔清楚,讓與我們一起禱告的人,能夠聽得明白,與我們一同說阿門。
主耶穌又提到:「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祂禁止我們學習外邦人的禱告習慣,用重複的話語。以為禱告的話多了,神必會垂聽。難道主不讓我們禱告的時候一件事情重複地向祂祈求嗎?或是禁止在禱告中重複使用一些聖經的話語,如「哈里路亞!」、「主耶穌啊!」等向主呼喚的詞語嗎?事實上重點不在禱告用詞可以不可以重複。而是禱告的心態切不可以模仿外邦人。利用重複不斷的言辭,讓自己精神進入麻木的狀態,例如某些宗教人士喜歡重複不斷地念一些咒語,或者是念一些重複不斷的口號。當人進入此種使用重複單調的聲音,讓自己進入一種麻痺的狀態,那就不是禱告,而是用一種方法來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脫離現實的狀態。舊約時代的以利亞與巴力先知鬥法的時候,那群先知就是用重複不斷的呼喊,企求巴力垂聽他們的呼求。撒母耳記上中記載:「他們大聲求告,按著他們的規矩,用刀槍自割、自刺,直到身體流血。從午後直到獻晚祭的時候,他們狂呼亂叫。」(撒上1828-19)這群情緒激動,狂呼亂叫的巴力先知,獻上的禱告,跟本得不到巴力的垂聽。我們基督徒切勿效法這群外邦人禱告的方式,以為重複就可以奏效,以為用冗長的禱告,就可以讓神受不了而非聽不可。其實外邦人禱告的心態都帶著將禱告視為蒙神垂聽的功德,甚至用特別的禱告方式來操控神,例如重複不斷地誦念口號,念越多越敬虔。神豈是能讓人操控的?禱告也絕不是人所求的盼望,能蒙神垂聽的功德。
耶穌要我們知道,當帶著什麽樣的心態來禱告。神不要我們把禱告當作操控神的法術,而是讓我們親近祂,並與祂交流的機會。主解釋:「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既然如此為何我們還要禱告?禱告不是讓神作工的操控工具,而是與神交流的管道。神期待我們真心誠意地,將心中一切擔憂向祂訴說,同時也在禱告中聽神的回應。神對我們祈求的回答,有時會以意念進入我們心中,當我們以順服的心,來尋求神心意時,祂會調整我們的心,讓我們更加明白祂的旨意。我們只管傾心吐意地向祂祈求,並且存著順服神權柄的心,領受祂對我們禱告的回應。

結論

主耶穌讓我們知道敬虔操練的正確態度,避免當時宗教人士中假冒偽善的錯誤。他們吹噓炫耀自己的善行,期待他人的讚賞。對這樣的錯誤心態,主耶穌說,他們的獎賞僅止於此。我們施捨所求的唯獨是神的讚許。其次,禱告也是一樣,是我們與神之間私密的交通。不要用禱告沽名釣譽,也不要像外邦人把禱告當成一種法術,喋喋不休地用自己的狂熱來操控神。而是能明白神的崇高與自己的卑微,願意以順服的心,降伏在神面前,真誠地向神傾心吐意,期待蒙神垂聽。兩種敬虔的操練都是以神為中心,明白所面對的是永生神。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