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十一. 仰望十架,效主捨己

HAVE THE MIND OF CHRIST – Philippians 2:5 | Mission Venture Ministries
當保羅被關在羅馬的兩年中,他沒有忘記當年帶領信主的腓立比教會弟兄姊妹。教會中存在著驕傲自大、彼此不合,嫉妒紛爭、虛偽假冒的問題。這都是出自於人心被罪牽引而生出的敗壞。即使在信主的人心中,仍然有這方面的掙扎。針對這種令人心痛的現象,保羅仍然殷殷勸誡,期待他們審察自己的心,先求心的改變,再讓行為跟著內心而改變。雖然找出問題,改正弊病要花費許多功夫,但這是根本解決教會問題的正路。讓我們從腓立比書來考察這主題。

教會當時面對的炎熱考驗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4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1-4)

保羅在寫作腓立比書時,正身陷囹圄。雖然失去各處傳道的自由,他仍然關心過去建立的腓立比的教會。藉著這封信鼓勵他們不要被周圍不順利的環境影響,而生出許多負面的反應。從第一章中我們就可以觀察出教會中出現的問題。1章15節的「嫉妒紛爭」,1章18節的「結黨」,1章19節的出於「假意」傳福音。這些就是當時教會中,因著人心中的罪性,而生出的破壞教會和諧的現象。「虛假」與「爭競」也是今日教會常見的問題。

第二章保羅繼續勉勵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在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活出合一見證來。第一節說的「若」,並不代表保羅懷疑他們是否有這些特質,而是激勵他們反省,在以上四個層面上,是否真的活出當有的「新生命」。無論他們「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都是因為與主聯合而享有的屬靈福分。屬靈上我們是已經活在基督裡面,並且確實從祂那裡得到了安慰、勸勉、屬靈交通、慈悲憐憫。然而,我們是用什麽態度來活出信徒群體相交的生活?是在其中嫉妒紛爭,還是願意同心合意,合而為一?保羅勉勵他們唯一能使他喜樂滿足的方法就是,不單單停留在前面所述的,與基督聯合的地位中,更要藉著「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活出與地位相稱的生活。意思就是唯有全教會同心合意,活出基督同在的特性,保羅心中的喜樂才可能得到滿足。否則,基督徒只是停留在地位上得救,卻在生活上活不出與救恩相稱的樣式,保羅對於信徒停留在裡外不一的情況,心中無法滿意。

保羅勉勵門徒合一,不是指外表的統一,思想的一致。而是指靈裡互相接納、承認別人與自己聯合為一體,彼此互相配搭。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說的,肢體雖多,卻合而為一。彼此之間的關係不是敵對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

接著保羅警戒他們前面提到的問題。在2章3節警戒他們不要結黨紛爭;不要貪圖個人的虛榮;又警戒他們避免驕傲自大的習性。2章4節警戒他們不要專顧自己、自私自利。這些就是腓立比教會存在的毛病。當時教會中存在一些敵對保羅的人,他們為滿足個人的野心,背地裡推動自私的計謀。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是,譏諷嘲笑、批評論斷,對自己則爭功諉過,自高自大。保羅對信徒的勉勵與警戒正好是針對這些弊病,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期待他們力求改進。「虛假」與「爭競」的毛病是從內心的敗壞習性生出來的,除非從裡面改變人的心,生活態度不可能有真正的更新。也只有人心被改變,肢體之間的關係才可能真正改變。否則,不可能有長遠的果效。

以基督的心為心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6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9所以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10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11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 神。」(腓2:5-11)

保羅提出前面教會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是個命令句,動詞是「將之置於心中,成為所思念與關切的內容」。將什麽置於心中呢?就是存在基督心中,耶穌基督所思念關切之事。除非我們的心經歷此種改變,被耶穌基督的心所得著,像祂的心一樣,思念、關切耶穌所看重之事,我們不可能從世俗的敗壞墮落中轉變。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基督所關切的中心是什麽?主要是祂甘願捨己降卑,順服神的旨意。第六節中的「形象」指永遠不變的本質形象,與第八節的「樣子」指隨環境改變的外表樣貌,二者相對。本句話「祂本有神的形像」是個現在式分詞片語,有讓步的意思,指雖然耶穌持續具有神所有的榮耀、本質,意思就是指基督是神,與神的本質相同,這是永遠不變的事實。接著的後半句「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是主要子句,意思是基督不以為自己與神同等這地位,是個緊抓不放的權利。雖然這是不變的事實,但是基督卻不以這地位是理當強行抓住的。

第7節「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一開始有個語氣轉換的助詞「反倒」,表示接下來的句子與前一句的期待相反。主要子句是「祂虛己」,後面接著兩個分詞片語表示「虛己」的方法。就是以成了人的樣式、並取了奴僕的形象來虛己。與前面的神的形像對比。耶穌怎麼虛己?祂的作法就是,由神的形像降卑為奴僕的形象,以道成肉身,成了人的樣式而達成的。神的形象本為尊貴、榮耀、威嚴;反過來,奴僕的形象則為卑微、屈辱、順服。這不是指基督的神性消失、倒空、減損。祂是完全的神,在祂道成肉身的時刻,神性沒有任何改變,卻取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身體,成了完全的人,祂的人性與祂的神性聯合在一位格之上。

第8節「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本句主要動詞為「使自己卑微」,既然基督被顯出有人的樣子,祂就自己卑微,這與「虛己」意思十分類似,都是基督主動降卑他自己。怎麼自己卑微?以分詞片語「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表現出基督卑微自己到何種結果。這是基督降卑成為人的樣式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定意要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罪人贖罪。這也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因此,虛己的意思就清楚了,就是道成肉身,以奴僕順服的心、以人的卑微身份,為要達成神救恩的目的。

虛己所倒空的是什麽呢?是神的形象,與奴僕形象成為對比。基督原本擁有與神同等的至尊、榮耀、權柄地位,在道成肉身時暫時不表現出來。因為祂要成就一目的,就是成為卑微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為我們死,來替我們贖罪。人性原本都是看重自己、甚至喜歡別人尊重自己。如果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害,必然大聲疾呼、爭取到底。日常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成語:「不平則鳴」、「得理不饒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似乎認為人的尊嚴是不可侵犯的,要誓死保護到底的。因此,人類社會充滿勾心鬥角之事,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被侵犯的利益。沒有人願意低聲下氣,活在別人的踐踏之下。基督在十字架上活出的樣式,卻與眾人極為不同。祂為了完成神交付的拯救工作,忍受敵對者的迫害,將莫須有的罪名加在祂身上,如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默默無聲。如果是換了我們,豈不是大聲呼喊申冤,對於逼迫者鳴金攻之。基督為何要如此作?祂的眼光超越了人間的你爭我奪,利害爭逐。祂看到的是天父要藉著祂而顯出的榮耀。如果十字架的屈辱能夠讓罪人因此得到救贖,祂願意承受著原本不當受的屈辱,背負著他人的罪責,代替人接受刑罰。這樣寬廣崇高的心思我們真的難以想像。卻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圖像。要求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我們既然在身份上與基督聯合,為何心還是隨著自己原本的意思呢?

第9節開頭有個因此,表示接下來整句是描述基督降卑的結果。基督雖然降卑成為罪人的樣式,甚至代替我們受死亡的刑罰,最後神卻將祂升為至高。這升高的行動藉著讓祂從死裡復活,並升上高天坐在天父右邊顯明出來。祂從神得到的名,超過萬名之上。名是代表一個人的實際,既然神賜下給基督的名,高過萬名,就是承認基督的地位,實際上就是高過世間萬物。10節描述神賜下這名,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地底下的萬膝都要向基督的名下拜,臣服於祂,順從他的旨意。並且萬口都要承認耶穌是主,為了讓父神得到榮耀。神這一切使基督升為至高的行動,都是為了父神自己的榮耀而成就的。

當我們讀到這整段詩歌體的頌讚,看到在初代教會中,關於基督道成肉身,降卑為人,甚至受死的經歷,都是父神永恆心意中拯救工作的重要過程。先降卑致死,再被升為至高,讓父的救恩得以成就,臨到信靠的人,並讓天父的名因著耶穌得到至高的榮耀。我們從這些描述,怎麼能學會以耶穌的心為心呢?耶穌雖本與神同等,卻願意放下他的崇高地位,相反地取了奴僕的樣式,這是一般人不可能想像的行動。人的本性常告訴我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私是人類得以存活在地上的基本生存要求。然而,聖經的教導帶給我們另一種價值觀,不是以自利為活在地上必然要有的態度,而是想到為了順服神更高的旨意,願意謙卑虛己,完成神交付的使命,成就神的心意。

這樣人生態度在今世或許會被視為愚蠢,然而主耶穌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祂為我們成為了美好的見證,讓我們效法祂的榜樣。為了神的榮耀的緣故,願意謙卑虛己,視別人比自己強,甚至願意接受神的差遣,去服事有需要的人。這就是這段經文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要產生行為改變的果效,我們的心需要被改變。改變的方向就是學習主耶穌的樣式。祂所關注的,就是我們當關注的。也就是本段開始的第一句話「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心的改變帶出行為的果實
「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13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14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15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腓2:12-14a)

本段一開始有個連接詞「這樣看來」,意為既然知道前面的教訓,應當能夠活出後面的生活態度。後面整句話是個命令句,正如他們過去順服一樣,保羅要求他們現今繼續作成得救的功夫。首先,保羅肯定他們過去一向是順服的,但期待他們不要只在保羅與他們在一起時順服,就算如今保羅被關,不能與他們同在,他們應當更加順服。順服不是屈服於外在壓力,表面不得不遵行,而是從心底作的。如果,因為保羅不在,他們就從過去順服的態度,轉變為陽奉陰違,那就完全顯出他們的順服是表面功夫,不是出自於內心。保羅命令他們,帶著戰競恐懼的心,作成得救的功夫,這是什麼意思?救恩難道是信徒繼續努力去作成的。「做成功夫」這詞主要是以繼續不斷的毅力,堅持到底,讓所做之事得以最終完成。保羅在此命令他們繼續完成此工作,意義上就是指救恩需要最終能達到期待的果效,不是只停留在地位的改變,卻在實質上活不出與救恩相稱的生命。這是要得救者與神配合,順服神的引導,讓神的手繼續在他的心中動工,才可能最終有所成就的。這很類似羅馬書中說的成聖的道路,持續一生不斷追求,期待一步一步更符合神心意。在這路途上,需要心存戰競恐懼,以免掉以輕心,不能完成神拯救我們,期待我們達到的目標。

這不意味著救恩是我們努力做成的,整個拯救的工作還是神的手在動工。正如13節說的:「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這句話原來是,神就是持續在你裡面動工的那位,並且不管我們所立志去行,或努力去作,都是依照神的美意。我們雖然立志去行、並積極去作成救恩,但是實際上是神在我們心中動工,催逼我們按照祂的旨意去行。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們在神的面前,一點也不敢自誇,聲稱救恩是我們努力去完成的。只能夠說我們能夠有心追求,是神在我心中激勵;我們能有力堅持,是神在我們心中支持。救恩的成全,我們還是歸功於神。

最後,保羅勉勵他們在教會生活中,表現出不發怨言、不起爭論的樣式來。這與前面保羅警惕他們當前存在的問題相關。此刻教會肢體中,正有「虛假」與「爭競」的現象。不發怨言,杜絕了心中的怨恨。不起爭論,遠離爭競嫉妒。生活的聖潔以何為目標?期待他們達到「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這怎麼能達到?唯有讓基督改變我們的心,讓基督的心思成為我們的心思,基督所關切的,成為我們的關切。先效法基督的降卑,為成全神的工作,犧牲自己本有的利益。再讓神的心意得到滿足、神的名因我們的順服得到榮耀。

結論
在一個強調爭競的社會氛圍下,教會難免也充滿了爭名奪利的風氣,因此出現了,自我高舉,看不起別人的現象。甚至出現分門結黨,勾心鬥角之事。這一切都是出自敗壞本性中的罪根所引起,人心壞了,行為自然跟著敗壞。保羅要求基督徒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與基督聯合,既然已經得到與主聯合的身份,就要真實活出相稱的生活,在教會中就是要彼此合而為一。這目標怎麼達成?保羅要我們效法基督的樣式,以基督的心為心。效法祂謙卑捨己的精神,為了順服神的旨意,甚至捨棄最寶貴的生命。我們在基督的十字架前反思,我們從基督身上得到的恩典極大,所能回報的甚為有限。莫忘保羅的期待,以基督的心為心,期待心的改變,帶動生活的改變,進而改善我們與整個教會的關係,不再是爭競,而是謙卑服事。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花圈與石頭


普世宣教工作聽起來是個超然的壯舉,充滿了浪漫的情懷。真實的境況是宣教是人心的爭戰,屬靈前線激烈的爭奪,會遭遇抵擋反抗,反對勢力的攻擊。然而,讓我們勇敢繼續下去的理由是,神必親自祝福、以祂的大能來保護。保羅已經留下了美好的見證,他是我們的榜樣。

在敵對的環境一路傳揚福音

「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裡講的,叫猶太人和希臘人信的很多。2但那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外邦人,叫他們心裡惱恨弟兄。3二人在那裡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膽講道;主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證明他的恩道。4城裡的眾人就分了黨,有附從猶太人的,有附從使徒的。5那時,外邦人和猶太人,並他們的官長,一齊擁上來,要凌辱使徒,用石頭打他們。6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兩個城和周圍地方去,7在那裡傳福音。」

      彼西底的安提阿之後,保羅巴拿巴二使徒進入新的城市以哥念。他們依照同樣的模式傳道,先進入猶太人會堂,當遭到猶太人反對時,再轉向外邦人。果然,同樣的反應再度發生,他們的傳道內容,引起許多猶太人與外邦人相信。福音受到歡迎,同樣也伴隨著反對。那些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人心,激發人對弟兄們發出惱恨。這是出於他們不信使徒所傳的福音,而發出的反對。猶太人為何一路反對福音?因為使徒們傳講耶穌就是彌賽亞,正是舊約先知預言坐在大衛寶座上,統管以色列民的救主。他們不願意承認,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就是彌賽亞。在他們心目中,猶太人期盼的彌賽亞是拯救以色列國的大能君王,並非耶穌所表現出的受苦僕人形象。猶太人反對的力量如此強大,每逢使徒們傳到到哪裡,那裡就有激烈的抗拒,與排斥的行動。甚至激動當地有權威的外邦人與他們一夥,共同反對。事實上這就是宣教歷史上福音臨到未信之地的境況。每逢宣教士初次進入工場,宣講福音總是伴隨著抵擋。因為這是屬靈的征戰,靈界的勢力不希望看到人心被福音奪回,盡一切的力量來反擊。

      第三節開始有個未翻出來的「因此」,表示雖然有前面的反對,使徒們還決定留在那裡一陣子,繼續倚靠主放膽傳道。後面接著的兩個現在式的分詞「見證」與「賜下」主詞都是主,表示主持續地支持他們的福音工作。一是主以祂恩典的話語為他們作見證,另一是賜下神蹟奇事,藉著他們的手來完成。主以恩道見證福音,與主賜下行神蹟的能力,正是歷世歷代傳宣教士能夠有力量傳道的主要原因。主的道本身具有恩惠,能感動人心;主賜下的大能又證實福音來自於神,讓人心生敬畏。神蹟奇事並不單獨存在,必然伴隨著福音的傳講,因為其目的是要得到人心,使人信從福音,歸向基督。使徒時代是如此,對今日的傳福音工作,應也有相似的模式。當然我們不會硬要求神蹟奇事,這是神為了福音工作,所賜下的。今日的福音工場,越是爭戰激烈之處,越是看到神蹟奇事的出現。我們當以開放的心面對,神自然會為福音的緣故賜下能力,我們無需強求,也不需要抗拒。

      使徒停留多日,敵對者聯合掌權者,準備以激烈行動對抗,甚至一起湧上來,要以石頭攻擊他們。當使徒們知道了這種不理性行動,他們決定逃離到其他城市。身在敵對的宣教環境,宣教士們自當謹慎以對,當遭遇抵擋時,繼續傳揚,不輕言放棄。但遇上危險,也要見機行事,不作無謂犧牲。神自然會預備另外的地方,那裡一定也有神所揀選屬祂的人,福音工作可以繼續進行。表面上看起來,使徒們是一路傳,一路面對抗拒。也可以說在抗拒的環境下,仍勇敢一路傳下去。福音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神自然會帶領人來歸信。對神同在的信靠,是使徒能不懼艱難,勇於完成使命的力量來源。願我們也能效法使徒,經歷基督的能力的同在。

藉神蹟向外邦人傳道

8路司得城裡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生來是瘸腿的,從來沒有走過。9他聽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10就大聲說:「你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而且行走。11眾人看見保羅所做的事,就用呂高尼的話大聲說:「有 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12於是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說話領首。13有城外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14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15「諸君,為甚麼做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16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17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18二人說了這些話,僅僅地攔住眾人不獻祭與他們。」

     使徒進入下一個城市路司得,那裡有一位生來瘸腿的人,從來不曾走過。此人聽聞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此人,見他表現出有得痊癒的信心。因此就大聲命令他:「以你的腳直直地站起來!」保羅在講道時,經常帶著敏銳的視覺,觀看底下會眾的反應。當他看出有人有信心,便會慎重向有信心的人發出呼召。此次呼召的內容是讓雙腿無力的瘸子站立起來。這也是與瘸子有信心得以痊癒有關。傳道的內容必然是激起了瘸子得痊癒的信心,讓他相信基督有醫治的能力。得痊癒的信心,與對救主耶穌基督的信靠連在一起。我們所傳的福音內容,不是單單病得醫治,而主要是耶穌基督的身份,祂是神的兒子,是我們的救主,能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同時祂也有憐憫的恩惠,能醫治人的疾病。拯救罪人的信息,比病得醫治更為重要。瘸子應該不是單單有信心能得醫治,更是聽聞耶穌是救他出黑暗、入光明的基督,而生出歸信的心。在保羅察覺他的信心之下,命令他站立。奇蹟隨即發生。他跳起站立,並且行走。指神蹟與彼得當時在美門前醫治瘸子的描述十分相似。一樣是使徒定睛看著瘸子;一樣是命令他們起來行走;瘸子一樣是跳起來,站立行走;一樣引起群眾驚訝聚集。使徒行傳中路加對彼得傳道的描述,有意在保羅傳道時,有相類似的描述。這是表示兩位使徒的傳道工作是一致的。他們傳的不是兩套福音,都是基督吩咐的大使命。

     此事發生,群眾的反應是驚訝,聚集起來,不知這是怎麼回事。他們以當地方言呼叫,有神以人形來到了他們中間。他們稱呼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宙斯是希臘人的主神,希耳米是傳信息的神,口才便給。眾人的反應具有當地歷史背景。據傳說,當地曾經有宙斯與希耳米以人形降臨,請求借宿,然而當地人吝於接待,只有兩位貧窮的農民接他們到家中住宿。造成後來吝嗇的居民遭洪水懲罰,只有兩位慷慨農民得到獎賞。這是當地居民的傳聞。所以,他們非常謹慎怕再度錯失接待兩位神祗的機會,趕緊想要殷勤接待兩位被認為是神祗的使徒。保羅們聽不懂呂高尼話,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等到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帶著花圈想要向他們獻祭的時候,他們才察覺這動作簡直就是以他們為神,向他們敬拜。兩位使徒發現不對,立即撕裂衣服,極力拒絕當地百姓獻祭的動作。因為身為猶太人非常清楚,只有造物主宰,獨一真神才能接受敬拜,任何人若接受敬拜,是極大的褻瀆。撕裂衣服就是表示非常嚴厲地拒絕,此為萬萬不可之事。

     保羅接下來的信息對於當地百姓就十分重要了,保羅跳進眾人間,高聲說:「眾人啊!你們為什麼這樣做呢?」這是對群眾上面行動的質疑,表示深以為不可。保羅極力呼籲,我們與你們是一樣的人,不可接受敬拜。我們來傳福音給你們,目的就是要讓你們轉離虛妄之事,就是以上那些像諸神敬拜的風俗,並轉向永生之神。此處使徒清楚說出兩種神觀的差別,原來的多神觀念是虛妄無用的,當敬拜的只有獨一真神。這話語直接說出永生神的存在,並唯獨祂配得敬拜,對其餘諸神的敬拜都是虛妄錯誤的。這觀念在多神信仰的外邦世界更是如同醍醐灌頂。他們向來敬拜多神,不以為錯,保羅卻清楚直言,這是虛妄的無用之舉,因為他們所拜之諸神根本不是真神。

     那他們應當如何修正對神的觀念呢?保羅呼召他們「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造物主所照的,他是賜生命給我們,讓我們存活的永生神。創造的主宰只能有一位,若有多位宣稱自己是創造者,必然只有一位是真,其餘都是被造物。有的宗教根本不相信創造者的存在,其宇宙觀就是萬物無需創造者,本身就是自有永有。這種宇宙觀將萬物本身當成自己的源頭,無始無終,不承認有至高權柄的位格存在,也無需對任何至高的造物主臣服。其實這種想法就是把人的地位升為至高,不歸屬於誰、也不需向任何權柄負責。這樣的信仰,往往會把人類放在宇宙的中心,高舉自己代替了造物主。

造物主存在的觀念,在許多人內心都有,不分種族、階級。就連中國人也有萬物主宰「老天爺」的觀念。直到後來的多神宗教、無神宗教把人的想法轉變,故意去否認造物主的存在。如果造物主並不存在,那普遍存在人心有位造物主的想法怎麼來的?若無客觀真理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尋求的欲望。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只要是人,都會發出同樣的問題,萬物是哪裡來的?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最終要到哪裡去?我活著到底要幹什麽?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理必然存在,人才會對這些問題生出尋求答案的需要。正如人需要水、需要空氣,我們就知道,空氣與水必然存在。這是無可推諉的。

     保羅接著描述他們過去不明白真神的境況:「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當福音尚未傳來之前,人對於神存在的真理有錯誤的認識。神任憑外邦人各行其道,也就是在神的計劃中神是先向以色列民啟示祂的屬性,再逐步讓外邦人信從福音來歸向祂。所以外邦人對神屬性的不明白,而各行其道,是在神的任憑之中。然而,這不能成為否定神存在的藉口,保羅再提到明白造物主存在的本能存在人心:「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當我們看到宇宙萬物精密運行,配合無間的奇妙現象,就會思想必然有管理這一切的至高主宰存在。這種想法,在今日學術界是個不可容忍的禁忌,任何想要解釋宇宙萬物來自至高創造者設計的想法,就會被排斥,嘲笑,被批評為迷信。其實唯物主義者只是跳過這問題,不去追究,並且不容許其他解釋的可能性。如果但是限於科學界需要實事求是,無可厚非。但是涵蓋整個社會,政治、宗教領域,想要成為主流,一統天下人心。實為超過其可研究範圍的越界之舉。

     這位造物主不是無位格的高深原理而已,而是有思想、情感、意志、主權、的主體,祂不但創造了萬物,並且賜福於被造的人類。祂賜下讓人生存的陽光、空氣、水、空間。又讓人類生存的環境正好適合人類存活、繁衍後代。無神論者常會著這是巧合,宇宙間廣大無涯,只是這巧合不在其它地方發生,正好在地球發生;再巧的是有意識的人類正好生長於此,其中還有自己也在裡面;更巧的是這些存活的人類正好都想到自己是怎麼存在的?把一切其巧無比、無法解釋的事情歸因於一句話「巧合」,那才是無法想像的天下奇聞。

     此處經文與保羅在羅馬書120節說的一樣:「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我們的生命是有源頭的,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既然有源頭就表示我們不是隨機巧合的產物,因著無意義的碰撞而生,無目的地漂流於蒼茫的宇宙之中。我們是有父有母,同時存在也是有最終根源的。因此創造主對我們的生命有主權,我們必須向祂負責。按照造物主的心意而活,我們就得享平安,這是祂對我們被造之人所存的心意。耶利米書2921中,耶和華神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歸向祂、順服祂就是我們身為被造者最正確的態度,也是蒙福之道。

     對比與前面13章保羅對猶太人的信息,此處的教導雖然沒有涉及舊約應許的實現。然而,對於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從神存在、並神賜恩給萬物,這普遍啟示出發是十分合適的。我們可以從這段信息中,學習如何向對福音不清楚的慕道友,以共同認知的問題為出發點,切入福音的中心,耶穌基督,並祂為我們捨身而拯救我們。

堅固信徒與向母會回報

19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20門徒正圍著他,他就起來,走進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21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22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 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23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24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25在別加講了道,就下亞大利去,26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 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27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 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 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28二人就在那裡同門徒住了多日。」

      保羅傳道的結果,正如以往所經歷的,引起了猶太人的反對。他們從一百英哩外的城市安提阿、以及20英哩外的以哥念跑來,追著找保羅的麻煩。他們「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這種作法無視當地法律,可說是動用私刑,甚至致人於死地,這是猶太人懲治罪大惡極者的刑罰。可見他們對保羅的仇恨已經到了恨之入骨、無以復加的地步。保羅被擊打昏迷,他們以為是打死了,將保羅拖到城外丟棄。這個事件保羅曾經在哥林多後書46節描述過:「被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眾人圍著他或去觀察,或為他代禱,他並未死亡,又甦醒過來,走進剛才被打的城內,停留一晚。 第二天會同巴拿巴,繼續到附近的城市特庇傳道。保羅才剛剛受到生命危險的打擊,尚未恢復就趕緊忙著接下去的傳道工作,他無懼生死的精神令人感動。

      保羅在特庇停留了一陣,「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他沒有從近路直接回敘利亞的安提阿。而是走回頭路,經由所來的幾個城市,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這條路雖然較遠,可是保羅是有目的的。他去原來傳福音的幾個地方,去「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這是新信主的人何等重要的事,保羅的福音工作不是蜻蜓點水,來了一次就再也不出現。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探望原本傳福音信主的會眾。我們今日的福音工作耶穌如此,對於初信者後續的造就,比起開始的傳福音一點也不可輕忽。

當人得救後心裡對真道激動,但是若忽略的接下來的造就,信心可能會冷淡,甚至很可能動搖到流失的地步。保羅很清楚門徒需要鼓勵,他回到不久前傳福音的地方,探望當初信主的門徒,造就他們,並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門徒需要保持對主的信心。牧者的勉勵是相當重要的。保羅又勉勵門徒:「我們進入 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這話語重心長,特別是對於初信者,可能經歷周圍的逼迫與排斥。這裡講的進入神的國意思是,最終神國完全實現時,持守信心到底的信徒得以進入基督掌權的國度,這是指救恩的成全,不是開始。所以,保羅告訴門徒持守信心的道路上可能會經歷的逼迫,那是必須走過的道路。並不是指受苦才能得救,而是警惕經歷受苦環境是必然會發生的,要門徒有心理準備,不要被擊敗了。

      保羅知道自己不可能長期待在這裡牧養他們,就與巴拿巴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藉著禁食禱告,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這行動與當初保羅、巴拿巴被安提阿教會選召、差派出來是一樣的。在主面前禁食禱告,表示這是遵照主的心意所作的行動,是遵主命令而選召他們出來帶領教會。使徒選召長老,權柄高的選召權柄低的,這是合乎聖經一貫的教導。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教會中有多於一位長老,這是使徒行傳中描述的慣例,也是今日教會當遵守的。有人可能會質疑,保羅曾經教訓,初入教的不能當長老。這些被保羅選立的長老,似乎信主不久。這點我們必須考慮當時這群人多數曾在猶太人會堂中聚會,對舊約的應許已經熟悉,並且有期待彌賽亞來臨的盼望。一旦福音被講解清楚,知道彌賽亞是耶穌,觀念立即被導正,他們屬靈的狀況超過今日完全沒有基礎的初信者。所以選立長老時,必定是經過這些考量,無需多慮。

      最後我們看見了使徒們第一次宣教旅程進入了尾聲,保羅、巴拿巴坐船回到了敘利亞的安提阿的母會,向教會中差派他們出來的同工報告。26節說:「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 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宣教的事工是蒙神的恩差遣,也是得到母會弟兄姊妹的託付。所以,宣教士不單要向神負責,也要向支持此事工的母會負責。對差派的教會回報是必需的工作。這就是如今我們看到眾多宣教士,回到支持的教會分享異象,回報成果。保羅回報的經過是:「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 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 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此句話有兩個重點,其一是藉著宣教的果效,歸榮耀給神,讓眾人知道神藉著他們的手行了拯救人靈魂之事。其二是分享宣教異象,讓眾人看到神拯救的工作臨到外邦人,神交付的大使命逐步實現,藉此激勵會眾繼續支持宣教事工,甚至感動更多人,投身於神國宣教事工。

結論

      宣教之事是神手所作,宣教之門是神所開啟。在人看來,艱難無比。人心剛硬,被異教的思想轄制,怎麼可能降伏在福音面前?然而,我們從宣教的歷史就可以知道,神的工作是超乎人所能想像的,因為神要進行的工作,人無法阻擋;神開的門,人無法關上。我們必須認定,向普世傳揚福音是神親自命令、差遣僕人前往、並親自以大能保護的工作。我們當以堅定的信念,承受神的託付,繼往開來,完成此事工。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奉主名求行更大的事


在叛徒猶大離開最後晚餐後,耶穌預言被賣被殺。整個門徒中間瀰漫著一股憂愁的氣氛。主預言將要離開,到底什麼事會發生?祂會去哪裡?主走了,我們怎麼辦?主若一去不回,門徒在地上將依靠誰而生活?主吩咐的工作是否還要進行?靠著什麽力量?這都是門徒此刻心中掛念的問題。本段經文正是主耶穌針對他們心中的疑惑,所作的教導。

主耶穌就是往父家的道路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 神,也當信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4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5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主耶穌安慰門徒「不要憂愁」,這是個現在式命令句,表示他們當時正在憂愁。接著的動詞「信」可以翻譯成命令語氣或是直述語氣。因為前面提到門徒正憂愁,耶穌命令他們不要憂愁,接著又命令他們當信靠神,也當信靠祂。這兩個行動是連在一起的,一個信靠天父的人,必然也會信靠耶穌,祂們是門徒信靠的對象。在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最重要的信靠天父、信靠基督。主耶穌曾應許,凡屬祂的羊一個也不失落,必會救門徒脫離危險的環境。

      主耶穌在第二節告訴門徒祂要去哪裡,主說天父的家中有許多住處,祂是要回到天父家中為他們預備地方。第二節中文翻譯為直述句,英語標準版、新國際版都翻成疑問句:「若是沒有,我當初怎麼會告訴你們如此呢?」告訴的內容就是主去為門徒預備地方這件事。如果翻成直述句,意思就是「若是沒有,我就會早告訴你們。」兩者都是與事實相反的第二條件句。事實上,天父家裡是有很多住處,門徒無處可投靠的想法非事實,所以主並沒有事先告訴他們。因為這一切都在主的計劃中,主要先去預備,然後再接門徒回到父那裡住。這就是第三節敘述的內容。

      第三節是直接了當的條件句,主去預備地方的目的,就是將來要接我們過去與祂同住。既然主去預備了地方,祂就要再來,而且將要接我們到祂那裡。「接」這個字意思是從別處接到祂身邊。結果是不管祂在哪裡,我們也可以與祂同在。與主同在是何等大的應許,也是何等寶貴的安慰,特別是在離別前愁雲慘霧圍繞的時刻,主的話給門徒一個穩定的安慰,雖然主會暫時離開,但是祂應許必要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裡。當兒童初次被父母送到幼兒園時,最擔心的是父母離開視線,此時他們心中會生出別離焦慮。父母總是一再肯定的允諾,安慰他們心中的焦慮,說分別是暫時的,將來一定會回來,那時候就可以在一起了。當兒童心裡相信父母的話,就安心了,可以忍受離別的痛苦。正如父母離開的小孩會問的問題一樣,深怕父母從此不再回來,將他們拋棄在陌生的地方,孤苦伶仃,沒人幫助。

      我們讀到這句經文心中可能出現的疑問是,天父的家在哪裡?主要什麼時候才回來?天父的家就是天父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上,這就是主耶穌升天後要去的地方。並且也是祂將來要接我們去的地方。主應許我們將來必會回到天父家中,與主永遠同在。這件事何時發生呢?應該就是主耶穌再來之時。主耶穌曾應許祂還要再回到門徒這裡來:「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約1428a)主再來的應許是主親自答應的,非常確定。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地上最大的盼望,不管我們遭遇何種考驗,總有一個希望,主快再來了。那時,一切的痛苦將要過去、一切的辛勞將得到回報。對於悖逆神的人,那是一個報應的日子;對於信靠主的人,那卻是一個得獎賞的日子。有這種對主再來的盼望,讓我們更是滿有信心與勇氣在世度日。

      主用下一句話穩定門徒的心:「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約144)將要去的地方不是個陌生的地方,門徒知道主要去的地方該怎麼去。這句話的知道是完成式,也就是主已經告訴他們了,這條路到如今一直沒變。這句話帶出了門徒的疑問。對於主說的這條路,多馬聲稱什麼都不知道,他提出疑問:「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多馬與耶穌說的完全相反,主耶穌肯定他們知道,他說從頭到尾都不知。主要去什麽地方都不知道了,更加何況是怎麼到達那裡?今天開車的人,非常依賴衛星導航,因為它知道怎麼開,我們就常常不記路了。每當我們要開車到別的地方,匆匆忙忙上車,發動引擎,開上了路,準備設定衛星導航,才發現不知道目的地的地址。連去哪裡都不知道,再神通廣大也無法知道怎麼去。多馬的問題很直白,確實如此。

      主耶穌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多馬問的問題在這句話中的到了解答。多馬聲稱不知道那條路,主耶穌告訴他:「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句話的「我是」使用加強語氣,耶穌告訴多馬,不要推託說你不知道這條路,這條路就是主自己。靠著主這條路就能到父那裡去。「主」與「路」是在不同的範疇,怎麼能放在一起相比?聖經中的「是」可以代表,類比的意思,這裡用到神面前的道路來描述主,表示憑藉著主耶穌,我們得以進到天父面前,來到天父所在的地方,並且會永遠與祂同在。舊約時代因著人犯罪,神與人之間的路被斷絕了。以色列人僅憑著一年一度大祭司帶著贖罪的血進入至聖所,為百姓獻祭贖罪。聖殿中通往至聖所的路被幔子隔開,百姓不得進入。如今主耶穌已經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大祭司,已經為我們獻上祂自己為贖罪的祭物,祂成為我們通往至聖所的路。如今幔子已經裂開,人與神之間的隔閡因著耶穌已經移去。所有因著信獻上基督所付出贖罪代價的人,罪都得赦免,得以坦然無懼地進入至聖所,來到神面前與神相會。主耶穌就是這條神與人之間唯一的道路。

      同時主耶穌也是真理,這也是約翰福音整體主題之一,約翰福音的序言中就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耶穌向黑暗的世界顯出真理。在第八章警告信心不堅固的猶太人時候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這真理不是抽象的理論,其實就是耶穌自己。只有耶穌才能使人從罪中得釋放,不受罪的轄制,得到真正的自由。誠信真實是神的屬性,也是基督的屬性。祂就是真理的化身,認識祂就認識了真理。

      最後主說祂也是生命。序言中說:「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4)照亮人生命中的黑暗,賜人永生,不致滅亡的主宰,就是主耶穌。五餅二魚的神蹟後,主也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48)祂能滿足人生命的飢渴,讓人吃了就不致缺乏的源頭也就是主耶穌。我們屬靈生命從死裡復活,源源不絕成長,這能力來自於主耶穌。所以說主耶穌就是生命。

      道路、真理、生命這三樣緊密相連,關係密切。從主耶穌那裡我們得到了屬靈生命。有了這個生命,我們得以認識真理的源頭,讓真理除去轄制我們的罪惡捆綁。最後我們得以心無窒礙地來到天父面前,與祂同在。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都要憑藉著主耶穌基督。而且唯有靠著祂,我們才可能達成前面所說的,得新生命、認識真理、並從這條道路進到父面前。

      主耶穌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這條通往天父面前的道路是唯一的。這句話常常會讓人覺得獨斷,今日的世界喜好多元思想、兼容並蓄,不喜歡唯一道路、絕對真理。人們常常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或有人說:「得道有千萬種法門,不要執著於一。」但是主耶穌不管人的喜好如何,就這麼清楚地說出來,通往天父面前的道路就只有一條,就是通過祂自己。事實上,永恆不變的真理具有排他性,不可能相互抵觸的理論也是真理。只有真正的真理才會聲稱自己是唯一,其它非永恆的道理才會聲稱,既然要說真理大家都是,這樣才公平。譬如,人的親生父親只有一位,他的地位是無法與其他人分享的。所有抱著「要當爸爸就一起當,不要這麼絕對、不要排他性這麼強嘛!」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可能是親生的父親。耶穌基督也是如此,祂是唯一的道路,並且清楚聲明,除祂以外,沒有其他道路可以到天父面前。我們應當憑著信心,接受祂的拯救,信靠祂,並盼望祂有一天再來接我們,回到天父面前,與祂永遠同在。

天父與基督合一的關係

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8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9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10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本段經文中提到了門徒對耶穌的要求,多馬想要耶穌明示通往父家之路,主耶穌告知,祂就是這條道路。通過主耶穌就能進到天父面前,與祂同在。接下來主耶穌用用四個方面來描述祂與父緊密合一的關係。同時這些描述更讓我們知道,主耶穌與天父在神性上合一,耶穌有天父一樣完全的神性。

1.認識基督就是認識天父:主耶穌回答多馬的問題後,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這句話的「認識」是過去完成式,表示在過去的某時刻已經完成,並不變之事。「認識」這個字的意思並不是理性的「知道」,而是與認識的對象有相連的關係。門徒如果已經與基督建立生命相連的關係,就已經與天父也建立了這層關係。這關係比朋友相識更加深入,是有委身信靠之意。正如我們宣稱自己與某人有關係,不是點頭之交而已,而是能夠為他效勞,患難與共。主耶穌曾在好牧人的教訓中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1014)羊與牧人的關係正是彼此認識的關係。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正是建立在與基督的關係上。主耶穌曾對敵對的猶太人說:「你們不認識我,也不認識我的父;若是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約819)我們與天父之間的關係的建立,需要透過主耶穌基督。因基督是天父差來世上,道成肉身顯明天父的屬性,如果不認識看得見的主,怎能認識看不見的父?主耶穌接著說,門徒如今是認識天父了,也已經看見天父了。這裡的看見有經歷之意。不單眼裡看見,更是經歷與天父相交的生活。因為門徒如今已經與耶穌基督有相連的關係了,也就是經歷與父相交的生活。

2.看見基督就是看見天父:接著腓力提出一個問題,想要耶穌將天父顯給他們看,他們就滿足了。他心中還有個尚未滿足的願望,想要親眼看見天父。這種要求摩西也曾經有過,在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218-20約翰福音中耶穌也說過:「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 神來的,他看見過父。」(約646)人不能親眼見父這是新舊約一致的教訓。腓力想看見神的要求,似乎來自於他的好奇心。神是聖潔無瑕疵的,有罪的人見到至聖的神,將會被擊殺,除非他已經得到了神的潔淨。主耶穌沒有否定腓力的要求,只反問腓力兩個問題,藉此教導祂一個真理:「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前一個問題,意思是腓力與主同在如此長久,應當認識主。接著主傳達的真理就是:「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只句話的「看見」如前述是親身經歷之意,是完成式。表示凡親身經歷與主面對面的人,就等於是已經親身經歷了與父面對面。主再次質問他:「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表示這個要求不恰當,腓力提出這要求,表明他不知道看見主耶穌就是看見父。約翰福音一開始曾指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唯獨基督見過父,並如今道成肉身將父的尊容顯明,讓我們看到,所以見到基督就等於是見父。我們不應當在基督以外,要求神向我們顯出祂的面。第7節說認識主就等於認識父,第8-9節說見主如見父。兩句話的重點一致,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是建立在與主的關係上,親近主就等於是親近父。反過來說,拒絕主就等於是拒絕差子來的父。我們需要認真看待與主耶穌的關係。

3.基督住在父裡面,父也住在基督裡面:基督與天父彼此內住的教導,主耶穌在與法利賽人辯駁時已經說過祂與父的合一:「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並說:「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約1038)這指的是主耶穌與天父上帝在拯救屬祂的羊這事上,心意合一、工作合一、計劃合一。此處也是一樣,耶穌提到了:「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與前面信息密切相關,認識基督就是認識父,看見基督就是看見父。顯示出天父的屬性完全在基督身上顯出來。我們與天父建立的關係,也是通過與基督的關係來達成。從這裡我們就明白天父與基督彼此內住的意思。不是祂們在位格上是同一,祂們在位格上是有別的;而是在神性上、工作上、旨意上、生命上完全合一。父與子互相內住表示基督在地上就是要完成神的工作,祂有完全的神性。

這是需要我們憑信心去領受的。主耶穌是以反問語氣來問腓力,難道你不信這話嗎?意思就是,你身為與主同在如此久的門徒,理當相信這個真理。我們也當反問自己,是否相信主耶穌基督的神性,見到主就是見到父,信靠主就是信靠父。除此以外,別無其它道路可以選擇。

4.基督說話行事,就是父在祂裡面說話行事:主耶穌反問腓力是否不信主與父彼此內住,接著再提出另一個教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這教導在第5章主耶穌與猶太人辯駁安息日時也曾提出:「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9)主耶穌蒙父差遣來到地上,說話、行事完全憑天父的旨意,不是憑祂自己的意思。這是表示祂身為被父差遣的僕人,是要完成天父指派的工作,祂道成肉身的身份是人子耶穌,在地位上是順服在天父的權柄之下,然而祂的神性仍然不變,與天父同等、同尊、同榮。基督在地上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完全照著住在祂裡面的天父旨意而行。天父與主的關係是內住在基督裏面,基督也住在天父裡面。內住的天父如何指示,主就順服天父旨意而行。我們如今也是有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順服聖靈的旨意而行。主耶穌在反問腓力為何不信之後,接著警戒他:「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這是個讓步的語氣,就算腓力無法相信主所宣告的事,也當因為主在地上完成如此多的工作,這些神蹟奇事就足以見證主的身份。主以命令語氣要腓力相信祂,這命令是現在式,表示主命令我們的信靠是持續堅守的。

     從這四個方面,我們看見了主對兩位門徒提出的疑問,作出教導。關乎祂與天父之間的合一關係,在神性、工作、旨意、生命的合一,表明了祂神兒子的身份。最終祂要求門徒信靠祂,如此就是信靠天父。我們當領受此命令,信靠主、順服主、讓主的靈、主的話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的道路。

奉主名求父,賜力量行更大的事

1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13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14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

      前面11節提到,主並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作事,而是天父在主裡面完成祂的工作。12節經文接著前面的信息,主用「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表明這教導的重要性。主指出:祂所作的工,凡是信主的人也要作。這裡指的工作是指什麽?天父指示基督做的工作是關乎,證明基督身份、彰顯天父榮耀、完成救恩的工作。這些是基督在世上作的事,如今祂指示門徒繼續去作。從這段話我們看到了,神交付基督工作的延續性,需要門徒承接使命繼續完成。

我們或許沒有基督行神蹟奇事的能力,然而神應許會賜下聖靈的能力,給我們這群宣揚基督福音的人。我們沒有權柄自己成為贖罪祭,直接實行拯救,卻有權柄將世人帶到基督面前,宣告福音的赦罪與拯救之恩。這就是我們從主耶穌手上接下,當繼續完成的工作。

      主耶穌為何吩咐我們作比這更大的事?難道我們有比主更大的能力,完成更大的功績?其實不是這意思。我們不可能比主有更大的能力,我們能完成的事工也絕對大不過主的工作。這裡的更大,是指範圍的更大。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這救恩當只在有限的範圍被傳揚,主要我們擴大傳揚福音的範圍,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耶穌作見證。讓更多未聽聞福音的人,能因信靠福音而得救。這是在空間的衡量上,主的工作被擴大了。在時間上也有更大的範圍,主耶穌傳道三年半,接著就受死、復活、升天。接下來在主再來之前,這段長遠的日子,福音的使命是交付給我們這群後來的門徒。在時間的範圍裡,也是被擴大了。

      句子結尾主說出了作更大事的原因,「因為我往父那裡去。」這與我們作更大的事有何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做更大的事,力量的來源就是因為主到天父那裡去。祂去就差下聖靈保惠師,降臨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得著服事的能力。我們才可能在空間與時間更大的範圍內,作主差遣我們完成的事工。另外,主升上到天父那裡,表示主已經完成了地上的贖罪之功,如今在父寶座的右邊為屬祂的人代求,凡是信靠主的人奉祂的名向父祈求,祂必垂聽、而成就所求之事。這也是我們能做更大的事的原因。

      華人宣教的先鋒趙天恩牧師,曾經把主耶穌這句話,當成他一生追求的目標,「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主耶穌吩咐我們,接下祂在世上的福音工作,繼續下去,直到完成。當我們知道自己所作的事,就是主耶穌吩咐我們祂要完成的福音事工,我們心中當有種熱切的驅動力,主的靈會在我們裡面,催促我們不要灰心,不要膽祛;因為主必與我們同在,給我們力量完成這使命。趙牧師一生奔波,跑遍大江南北,在各地宣揚福音,鼓勵眾教會。內心力量的來源就是因著主的這句話。

當接著主的事工,繼續作下去。如今趙牧師已經安息主懷,我們如今還活在世上的人,主的託付是給我們的,我們也當接著主的工作繼續進行。

            13節也是描述主耶穌應許門徒,賜他們力量去完成更大的事,「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這句話勉勵門徒要奉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不管求什麽,主必成就。奉基督的名是什麼意思?就是按照主的名所包含的屬性,以符合主屬性的期盼來求,主是聖潔的主,因此按照主聖潔屬性,祈求主光照我們的污穢,潔淨我們的罪。主是憐憫的主,因此我們祈求主赦免我們的過犯罪孽。主是公義的,我們求主主彰顯祂的公義,平反冤屈。主成全了我們祈求之事,都是為了要讓父因子而得榮耀。所以,這句話不能毫無限制地,延伸到所有的禱告,主必然成就。所有的病主必醫治嗎?那要看病得醫治是不是在此時能夠榮耀神。所有祈求發達的禱告都蒙主垂聽嗎?那要看發達是不是符合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這一切都是按照神的心意而成就的,不是漫無目標,簽上名,卻不寫上金額的支票,讓我們予取予求。如果我們以為盡量求,不管求什麽必定成就,就是完全誤解了主的話。我們的禱告需要奉主的名,按照主的名一致的屬性去求;並且要最終讓神得榮耀。有句話說得有道理:「主教導我們的禱告是像一張未寫上金額的支票,然而卻需要兩個簽名,一個是我們自己要簽,我們盡可以大膽求,另一個是主自己簽的,只有祂也簽了才有效。」我們的禱告是,參與在主託付我們繼續完成的福音工作上。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私利。不是想要為了自己成功、發財、得到世上的虛榮。這不是主應許禱告必蒙應允的範圍。

      最後,主把這應許再說一次:「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表示祂慎重祂的應許。我們盡可以向祂大膽呼求;然而,我們當知道祈求的的範圍是完成主的工作。祈求的態度是按照主名包含的屬性去求。最終是為了神的榮耀因主而得以彰顯。完成主的工作,離不開禱告,主應許祂在天父右邊為我們祈求,在福音工作上,我們能夠勇敢不退縮,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求,祂會賜下能力,讓我們勝過仇敵的攻擊。我們在地上完成主的工作,面對的是靈界敵對的勢力,牠會用盡一切手段來攻擊我們,我們得勝的把握在於基督與我們同在。祂在父右邊為我們代求,就是我們力量的泉源。

結論

在主要離去的前夕,門徒得知主將要被抓、被殺害;心中擔憂,前途茫茫,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前行。主耶穌知道門徒心中的疑惑,勉勵他們不需要為前途擔憂,主就是通往天父家中的道路,祂去天家是要為門徒預備地方,還要再來接他們過去。這安慰的話語是門徒心中的保障。同時,主耶穌也告訴門徒祂與天父的關係,認識祂就是認識父、看見祂就是看見父、基督與父相互內住、主說話行事全是按照父的旨意。從這四點我們知道,我們當心無旁騖地信靠主,主與父在工作上、屬性上、旨意上、生命上完全合一,信主就是信父。最後,主吩咐我們繼續祂未完成的福音工作,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與更長遠的世代。我們不必為危險患難而害怕,只要奉主名祈求,主必垂聽,主必成就,目的是為了讓天父因基督而得榮耀。這是關乎完成基督的福音使命,也就是主託付我們的工作,祂必賜力量給我們,必在父右邊為我們代求,必保護我們到底。這是主給我們的堅定應許。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