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何西阿書中神對罪的審判與拯救

hosea.jpg
引言
在整個舊約歷史中,神從不停止差遣先知向神的選民傳遞信息。祂是個主動啟示自己的神,而人卻常常因心中悖逆,不願領受從神而來的啟示。當人偏行己路時,神仍是對人心存忍耐,一再對悖逆的百姓發出警告。希望人轉離罪惡的道路,悔改歸向神。舊約中一再重複的主題就是:「人的犯罪、神的審判;人的回轉、神的拯救」。
我們的神是一位公義又慈愛的神、也就是恩威並施的神。有關「審判與拯救」這神學主題,在先知書中也是同樣的一再出現。何西阿書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先知何西阿領受神的話語,向以色列宣告審判的警告、與悔改的呼召。耶和華神是信實的、守約施慈愛,祂既與選民立約就必信守承諾、絕不徒然收回。即使以色列民一再背約,犯罪離棄神,神還是三番四次、呼召他們悔改。從何西阿書,我們能夠看見神對人犯罪的痛恨,神在此顯出祂公義的威嚴;也看到了祂苦口婆心地挽回偏離的以色列民,在此也正顯出神對他們不變的愛。以下是我們想在本文中探討的幾個問題:
1. 從何西阿書中,先知指出以色列民犯了那些罪?
2. 從何處可以看到神對犯罪的人發出審判的警告?
3. 為何神的審判與拯救的信息交替出現。神的心意為何?
整個何西阿書可以分成兩個大段落,首先第一至三章神吩咐先知何西阿以自己家庭的悲劇,向以色列民發出審判的警告,並呼召他們悔改。接下來的段落,何西阿將同樣的主題詳細闡釋。在第二段落,中他宣講了以色列的犯罪(4~7章)、神的審判(8~10章)與拯救(11~14章)的信息。整卷書的文學結構正是審判及救恩的交叉出現。先是宣告審判,接著再講到神的救恩。先知的信息中,神的震怒與神的恩惠常是連在一起的。神要先接著嚴厲的斥責打碎剛硬的心;對於願意悔改的人,神再醫治他破碎的心 。若無公義的審判,也神的慈愛也顯不出珍貴。

先知斥責以色列民的罪行
何西阿被神選召去宣告以色列民的罪,但神卻是用先知自己家庭,來表達這一個警告。這個敗壞的家庭,就代表以色列離棄神的歷史。何西阿蒙召時,就接受一個悲劇性的使命:「你去娶淫婦為妻,也收那從淫亂所生的兒女;因為這地大行淫亂,離棄耶和華。(何1:2)這在先知心中是何等作難的事,神卻藉著先知的家庭,讓他體會神對以色列犯罪的傷痛之心,在妻子不貞之後仍然懷著慈憐的心,希望挽回她。神也是切望以色列民回轉。何西阿在整本書中一一數點以色列的罪行。面對聖潔公義的神,他們的罪孽必受責罰。以色列民在何處得罪神呢?以下就是他們所犯的罪:

1. 殘忍的政治鬥爭:首先我們要了解何西阿的背景,他是在主前八世紀在北國以色列作先知,那時正是耶羅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的時候(786~746 BC)。耶戶王朝是興起於背叛亞哈。雖然亞哈犯罪違背神,崇拜巴力,招致神的忿怒。耶戶起來篡位,肅清亞哈全家。聲明清除巴力崇拜,但耶戶卻沒有離開拜金牛犢的罪。他靠殺戮起家,但奪權的動機不單純是除滅偶像,也含有自私和野心。在清除異己上表現出殘忍的本性。耶戶的孫子耶羅波安二世在位41年,可說是長治久安,經濟繁榮,國勢本來可以趁此復興。但他仍然保持崇拜金牛犢的惡劣傳統,人民奢侈腐化,社會風氣極其敗壞。接續他的後代5個王,也都相繼奪權篡位,其中有4個被謀殺而死。以致於北國以色列光輝衰弱、流於強弩之末,差不多30年之後(722 BC)就淪亡於亞述 。為要向當時的人發出警告的信息,神命令先知何西阿將第一個兒子取名為「耶斯列」。因為這要讓以色列民記起,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大罪。

2. 屬靈的淫亂:神選擇淫婦來比喻以色列民,不單是他們道德上的不貞。而是指信仰上的淫亂。正如歌篾不滿自己的丈夫,而去追尋其他情人。以色列也犯了屬靈的淫亂,崇拜外邦神祇。不滿足神所賜他們的恩典,專去追尋偶像所給他的虛假的滿足。他們把神所賜的恩典,當作是外邦神祇的賞賜。神說:「我給她五穀、新酒,和油,又加增她的金銀;她卻以此供奉巴力。」(何2:8)。神又叫何西阿將歌篾所生的女兒取名為羅路哈瑪,就是「不蒙憐憫」的意思。表示神對以色列民拜偶像的憤怒,神「必不再憐憫以色列家,決不赦免他們。」他將兒子取名羅阿米,就是「非我民」的意思。要告訴以色列民:「因為你們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們的神。」神的選民從亞伯拉罕起就被神選召起,神就應許:「我也必作他們的神。」(創17:8)「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6:7)如今因拜偶像,神卻要將他們棄絕。這是何等悲慘的事。

3. 不認識神:先知看到了以色列之不義,對他們大聲疾呼:「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與這地的居民爭辯,因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神。」(何4:1)神用控訴的語氣來與以色列民「爭辯」。他們本是與神立約的選民,現在卻成了毀約的叛徒。是什麼造成百姓的犯罪呢?先知將以色列受審判的因由指出來:無誠實、無良善、根本的原因是「無人認識神」。「認識」這個字,是古代立約的動詞,指「承認、接納」,特指人民對宗主國的效忠 。不認識神就是指以色列民不忠於神、不把神當神。 先知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以色列人各種虧欠的根源,就是不認識神。因為缺乏對神的認識,他們不配再承受人神中保的祭司的身分:「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何6:6)與神的關係破壞了,自然就引出以下的種種道德上的罪行:「以色列充滿了不敬虔的行為,與神隔絕:但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接連不斷。」(何4:2)。這些罪行正是違反了十誡裏的:說謊、殺人、偷盜、姦淫、貪戀等罪。說明以色列人已經完全違反與神立的約。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敗壞了。連祭司都「滿心願意我民犯罪。」(何4:8)。祭司成為壞的榜樣,以色列民仿效領袖的敗壞。他們不聽了神的話 語,在偶像面前占卜(何4:12)、在拜偶像的地方行淫。(何4:13)。將異教祭祀的淫亂惡俗帶進神的選民當中,道德的敗壞莫此為甚。

4. 虛偽的外表:當時的以色列民雖然維持外在的宗教儀式,外表行禮如儀,卻失去了的敬虔的實質。神說:「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何6:6)最重要的良善,與認識神這兩個基本要求都丟棄了,再獻上祭祀、燔祭又有何用,只不過是虛有其表。這不但不討神喜悅,反而是以為神是可以虛與委蛇來欺騙的,這種輕蔑的行為更加惹動神的憤怒。他們用虛謊來偷盜(何7:1),用虛謊來賄賂官長,期待得到私利(何7:3)。期待用虛謊來謀取個人的利益,建立外表的虛榮。這是神所恨惡的。

5. 以政治上的保障取代神:以色列人不依靠神,反而用政治上的賄賂換取私利(何7:3)、想要與外敵聯盟來得到保護(何7:11)、推舉領袖來保障安全(何8:4)、建築宮殿、堅固城來炫耀功績(何8:14)。這些行為都是用自己的聰明,來保障自己的利益。眼光只注視今生的驕傲,完全不仰賴神的引領、幫助、賜福和拯救。其實,這一切在神眼前都是虛幻的保障,只有神才能 給他們真正的福氣和安全 。

宣告以色列的審判
對於以色列民在神面前所犯的罪,神的心傷痛。神公義的屬性不容許祂容忍罪孽。對於犯罪悖逆的人,神必定要審判。先知為神所呼召,出去宣告神審判。神的審判不是玩笑,不容許輕忽。以下就是何西阿向以色列民所發出的警告:

1. 對殘忍的審判:對於以色列王歷代殘忍殺戮的罪,先知宣告:「因為再過片時,我必討耶戶家在耶斯列殺人流血的罪,也必使以色列家的國滅絕。到那日,我必在耶斯列平原折斷以色列的弓。」(何1:4~5)這段清楚的警告足叫以色列警惕,神也要在行強暴的地方追討他的罪。在耶斯列折斷以色列的弓,摧毀他們的軍事力量。可惜以色列不理會這警告,最終毀滅在神的懲罰的手中。

2. 對淫亂的審判:神吩咐先知警告他淫亂的的妻子:「因此,我必用荊棘堵塞她的道,築牆擋住她,使她找不著路。 」(何2:6)這是加重她的困難,叫她無法再回去尋找私通的情人。 來比喻神將要以色列民拜偶像的路上,加上重重困難,使他知難而退。其次就是收回恩典的供應,神說:「我必將我的五穀新酒收回,也必將她應當遮體的羊毛和麻奪回來。如今我必在她所愛的眼前顯露她的醜態;必無人能救她脫離我的手。我也必使她的宴樂、節期、月朔、安息日,並她的一切大會都止息了。我也必毀壞她的葡萄樹和無花果樹,就是她說這是我所愛的給我為賞賜的。我必使這些樹變為荒林,為田野的走獸所吃。我必追討她素日給諸巴力燒香的罪。」(何2:9~13a)當以色列以為理所當然的恩典不在繼續,一切原有的豐富、歡樂從此停息,他們才會想到,供應這一切福分的,不是偶像,而是神 。

3. 對不認識神的審判:原本神將管理地上萬物的責任交給人,是信任人能按著神的旨意來照管全地。但是人墮落敗壞,私心自用了之後,全地伏在惡者的轄制底下,不再為人效力。神因著以色列民不認識神,選擇背棄神的約,行出道德敗壞的事,實行懲罰:「因此,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的獸、空中的鳥必都衰微,海中的魚也必消滅。」(何4:3)對於宗教領袖帶頭犯罪,神的審判也是嚴厲的:「因為祭司帶領以色列民你這祭司必日間跌倒;先知也必夜間與你一同跌倒;我必滅絕你的母親。」(何4:5)「他們吃,卻不得飽;行淫,而不得立後;因為他們離棄耶和華,不遵他的命。」(何4:10)他們所炫耀的華衣美食,保暖思淫欲,一切享受全歸於虛空,無任何果效。離棄耶和華,追求虛浮榮耀的結果就是一場虛空。

4. 對虛偽的審判:先知呼籲以色民真實的悔改罪行,歸向真神,不要持續虛偽宗教的外表。當他們只喜愛獻祭卻不愛良善時:神對他們發出警告:「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們,以我口中的話殺戮他們;我施行的審判如光發出。」(何6:3)。在第七章先知直接揭開以色列之虛假面孔,他們一邊追求神,一邊崇拜偶像;一邊求福,一邊悖逆。他們好像「沒有翻過的餅」一樣,一面烤焦了,另一面卻還沒熟的餅,完全不能吃。神對他們的審判是:「外邦人吞吃他勞力得來的,他卻不知道;頭髮斑白,他也不覺得。」(何7:9)

5. 對依靠政治力量審判:從第五章一開始,神就呼喚以色列前來接受審判,因他們犯罪觸惹神怒,審判已在轉瞬之間。提出指控後,神又警告他們:角聲將要吹起。「在責罰的日子,以法蓮必變為荒場。」(何5:9)這是在警告以色列將要被侵佔。北國倚靠的是人的保障,不是神的保障。以色列轉向亞述尋求幫助,亞述卻背信棄義,擊敗他們。神向他們說:「我必向以法蓮如獅子,向猶大家如少壯獅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奪去,無人搭救。」(何5:14)當以色列最終被亞述所滅時,他們才知道所倚靠的一點也不可靠,神要藉著敵人來責罰他們。第七章也提到以色列倚靠軍事同盟,在強權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的事務上,以色列好像鴿子愚蠢無知,轉向埃及和亞述求援(何7:11)。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刻,沒有向神尋求指引,卻倚靠世上的勢力。他們對神缺乏信心,想藉外界力量的支援。當他們驕傲自大,倚靠埃及亞述的軍事同盟時:「他們去的時候,我必將我的網撒在他們身上;我要打下他們,如同空中的鳥。我必按他們會眾所聽見的懲罰他們。他們因離棄我,必定有禍;因違背我,必被毀滅。」(何7︰12~13)國際間的爾虞我詐,是最不可靠的。倚靠人間勢力來茍且偷生的,何其愚蠢。

6. 審判的結局:整卷書充滿了審判的信息,當他們違背神的約,干犯神的律法時,審判就要來到。(何8︰1)先知在第九章宣告審判的結局,乃是被擄到外邦去(何9︰6)︰在那裏沒有聖殿,沒有祭祀。不再有喜樂。也不再有地裏的出產來養活他們。有的人將要逃亡到埃及,被敵人所殺。餘下的人則被擄到亞述。國破家亡是人間最悲慘的結局,不幸的是這些神對北國以色列的預言都一一應驗了。他們並沒有聽從神的警告而回頭,最終嘗到審判的苦果,被擄到外邦,經歷到亡國的痛苦。

應用的信息
1. 審判的目的是要挽回罪人:神的愛確實是超乎人的想像,在神差遣先知宣告審判的警告時,最終目的卻不是為了審判,而是藉著審判,喚醒百姓認罪悔改,尋求神的公義。神所預備的救恩超過人間一切的智慧。誰能看見十字架上受死的耶穌,是神所差來拯救萬民的基督。他的話在末日要審判我們,但他也說:「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3:17)我們知道神拯救的心意,但是也不能濫用神的恩典。如果我們輕忽神審判的警告,嚴厲的審判可是會真真實實的臨到我們身上。神對我們的等待是有時限的。我們當趁著神的震怒還沒有來到之前,及時悔改。若等到審判之日來到,恩典的門關閉時,再後悔就太遲了。

2. 神從不永遠丟棄他的子民:神對以色列民的愛是持久不變的,雖然他們曾經反反復復悖逆神。神卻一直呼喚他們回轉。他們這個民族過去曾經歷苦難。這都是因為他們忘記神、離棄神的約所造成的。但神並沒有放棄他們,在舊約先知書上應許以色列的將來是光明的。預言將來神還要眷顧他們。他們必要復興,在將來回歸神的國度。這復興不單是政治上的,更是屬靈的。聖經預言以色列這個國家將來要在神面前悔改,歸向拯救他們的耶穌基督。這是在以色列國為整體這層面,而不是個人的層面。也就是他們將來會大量歸主,但個別的人還是要靠著信靠基督才能得救。不信者還是會遭到神的審判。外邦人所組成的教會是屬靈上的以色列人,與肉身的以色列人同享部分神應許的福分。但不會取代神對肉身的以色列人的應許。這是以字義解經來解釋預言而得到的結果。

3. 神以祂的慈愛的引導我們:何西阿11章4節說:「神用祂的慈繩愛索牽引我們。」神願意祂的子民,時時記念神在他們身上的恩典。他不用繩索捆綁我們,強制我們愛他。因為失去了自由的愛,就再也沒有價值了。而是用慈繩愛索牽引。祂走在前面,引導我們跟隨祂。他解開我們所負的軛,讓我們得安息 。以糧食來餵養我們,讓我們的靈性復甦,這是超乎律法要求的福分。我們常會走回律法主義的老路。以為自己犯了律法就再也得不到救恩了。有時還以律法來要求別人,與人在行為上互相攀比。這不是救恩的真意。救恩完全是出於神的愛,我們被稱義是神所賜的,不是靠行為賺來的。只有在基督的救恩裏,我們得到真正的自由。這不是靠任何的其他的方法能得到的。

4. 倚靠神不依靠人:我們看到以色列民,千方百計以人為的方法為自己求保障。他們強化自己的軍事力量來抵抗外敵,立政治領袖來鞏固國力,與敵國立約來免去侵略。但卻忘了神向他們所立的約,要做他們的神。讓他們做神的子民。放棄神堅定的約,靠自己的力量尋求保障;拒絕神的幫助,而另外求人的幫助,這是最愚昧的事。這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對神的信心,當我們看不見神的手和祂的能力時,就想靠人的聰明智慧。在看到以色列國的歷史時,願我們都能將信心的對象放在神的上面。不倚靠勢力、不倚靠才能,乃是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

結論
從何西阿書當中,我們看到了神對以色列民不變的愛。雖然他們悖逆神,神還是差遣先知向他們發出信息。他首先發出警告的信息,宣告神對罪孽的痛恨,若是繼續剛硬不悔改,最終的審判是嚴厲的。但是神同時也發出了拯救的信息,因為他不願見人因自己的罪而死亡,寧願罪人回轉,得到救恩。我們看到了先知信息的兩個層面:對罪人的審判、與對回轉者的拯救。這兩者是緊緊相連、不可分開的。這正好也就是代表神公義與慈愛的屬性。神的公義與慈愛,在基督十字架的受死上,完全的表明出來。他不願我們在罪中沉淪,願意我們回轉得救。但他又不能平白無故的赦免人的罪。基督代替了我們受了刑罰,從此我們的罪全背負在基督的身上。何等的大愛,基督為我而死,我今天得以活在神的家中,全是神的恩典。我今天對自己的行為,別無所誇。因為若不是主耶穌的寶血洗凈了我,我再怎麼表現也不配得到神的拯救。讀完何西阿書,看到了神對世人的愛,不管我過去是個再大的罪人,基督的血是為我流的,父神早已預備了救恩要白白的賞賜給我,這是何等奇妙的救恩。我要開口讚美我們的神。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福音派的成長與展望

evangelicals growth.jpg
引言
人活在歷史之中,如洪流之中的一滴水,如大樹之上的一片小葉子。沒有一個人能與歷史脫節。身為一個基督徒也是一樣,他絕對不是孤立在教會歷史的洪流之外,也不是脫離樹幹、飄浮在空中的一片葉子。我們能尋找潮流的方向,而回溯到河水的源頭;順著大樹的枝幹,尋找到樹葉賴以生存的樹根。我們的信仰是前人經歷幾千年持守、不斷向各處宣揚,才臨到我們的。
往前看是眾聖徒堅守信仰、血淚斑斑的歷史。往後看是將來接續薪火的後代子孫,將福音遍傳到地極的展望。思考自己基督信仰的歷史背景,能帶給我更深的歸屬感、與使命感。我是一位在福音派教會受洗、在福音派教會聚會、受到西方福音派神學、及華人敬虔傳統影響的基督徒,站在教會歷史的洪流之中,我會問:福音派的信仰從何而來?它是怎麼傳承到我的身上,它是否能完成主所交付的大使命,帶領普天之下凡信靠基督的選民,一同歸回到主的寶座前?這值得每一位基督徒思考的問題。本文將探討以下幾個主題:
1. 福音派信仰的的特色是什麼?
2. 它如何演變成今日的境況?
3. 福音派面對新時代可能有的危機與展望?

福音形成的背景
1. 名稱的來源:「福音」這詞源於聖經,意思就是「好消息」,也就是神在基督裡已經為我們成就了救恩。「福音派」一詞最早出現於十六世紀,是指天主教內部反對教廷立場,主張恢復聖經真道的一群改教者。當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宗派,而認為自己是回歸聖經傳統的真教會。這個名詞在十八世紀,被用來特指支持愛德華滋(Edwards)帶領的「大覺醒」復興運動的基督徒。演變到今天,「福音派」仍然是個含義廣泛、難以界定的群體。一般稱為「福音派」的教會,通常起源於三個傳統:由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帶領的的宗教改革、以愛德華滋為首的清教徒運動、和追求個人屬靈經歷的敬虔主義。它幾乎包括所有信仰較為保守的基督教會。著名神學工作者麥葛福 (Alister McGrath) 歸納福音主義以四點信念作為中心:
  1) 聖經的權威性與充分性,
  2) 基督十架之死所帶來之救贖的獨特性,
  3) 個人重生的必要性,
  4) 傳福音的必須性、及迫切性。
按這個定義看來,福音派並非近代新興的宗派,而是個回歸聖經信仰的運動。信徒遍布在各個宗派當中。它的神學淵源可追溯到宗教改革時期的傳統、教父時代、甚至使徒時期的初代教會。

2. 自由派的挑戰:十九世紀初,隨著啟蒙運動、理性主義,與工業革命的來臨,更正教中也興起了「自由主義」運動。最早發源於德國士來馬赫、和黑格爾,其後的立敕爾學派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二十世紀初期,擊敗了傳統的信仰體系,席卷整個學術界。原本傳統的神學院,如哈佛、耶魯,應聲而倒,為自由派所控制,幾乎無一倖免。這些神學院造就出來的牧者,帶動了各宗派的教會,影響深遠。他們鄙視所認為不合時宜的教義,動搖了原本保守的神學立場。否定一切超自然的事物,如神蹟及耶穌的道成肉身等,也否定禱告的功效。他們共同的特色是:
a. 對現代思想的觀點完全認同,並想照著現代知識來重建基督教信仰。
b. 強調每個人都有批判和重建傳統信仰的自由,很多人因此背離了傳統信仰的教義。
c. 自由神學的重點在於基督信仰的實際和倫理層面,因此後來發展出所謂的「社會福音」。
d. 他們認為,神學的任務就是去除信仰外面包裹的文化概念和神話,找出基督教信仰的精髓。所以他們不信神蹟、復活、代贖、天使和魔鬼等超自然事物。
e. 他們藉著聖經批判學的研究,否定聖經是超自然的啟示。
自由派高舉人的理性、運用世俗文化所能接受的標準,重新解釋聖經,批判傳統信仰。把傳承近兩千年的信仰傳統,搞得支離破碎。在自由派的眼中,三位一體是幻想、基督復活是神話,簡直可以說是把信仰的最基本的核心都丟掉了。所以被一些反對他們的基督徒稱為不信派。

3. 基要派的對抗:針對「自由派」拋棄傳統信仰的論調,逐漸引起教會中保守力量的反感。「基要主義」就是這股反對勢力的名稱。基要主義者的共同特色,包括:他們是福音派基督徒、反新神學,也就是他相信聖經中超自然的事跡、反現代主義或某些世俗化的文化。 普林斯頓學派是當時一股強大的基要主義勢力,他們神學院中的幾位教授:賀智(Hodge)、華菲德(Warfield)、及後來的梅晨(Machen),是基要主義對抗自由神學的先鋒。不幸長老會領導層受自由神學的影響,逐漸倒向自由派的立場。終於在1929年,身為基要主義的梅晨,被自由派把持的董事會,趕出普林斯頓神學院。他集合了保守立場的教授,共同創辦了韋斯敏斯德神學院,也是日後福音派的重鎮。 前面提到的基要派主要是改革宗裏的保守勢力,主張堅守歷代信經、及宗教改革時的傳統信條。另一股保守的勢力則並非改革宗,他們受到時代論神學的深刻影響,在末世論上主張前千禧年派、災前被提。他們在對聖經無謬誤、反對任何形式的聖經批判、反對自由派神學、反對世俗化,這些立場上與普林斯頓學派相同。但是在末世論上,卻有不同的看法。

十九世紀對華宣教的西方宣教士,大多是從基要派所差派出來的。可能是受到宣教士的影響,華人基督教會的信徒中,基要派佔主導地位。在國內基要派的影響亦很大。家庭教會神學觀點幾乎完全受基要主義的影響。三自教會除了一部分神學家受自由神學的影響之外,大部分基層牧者、信徒的觀點基本上也是基要主義的。

4. 近代福音派之發展:在1940年以前,基要派與福音派神學上是沒有差別的。基要派信徒也是分散在各宗派當中。但是自1930年以來,以反對自由派為其凝聚力的基要派信徒,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他們認為不能與自由派人士混在一起,當中多數人走出原宗派,進入美南浸信會。他們認為要持守信仰的純正,必要與信仰不純者分離。從此,基要派採取分離主義路線,與其他基督教團體互不往來。此舉更使得基要派受到各界人士的排斥。1925年的一場官司「斯科普的猴子案」,曾做過國務卿的基要派代言人布萊恩(Bryan),控告教導進化論的老師斯科普(Scopes)。這場官司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全美國現場轉播。布萊恩在法庭上被反方律師質問,他的回答幼稚得讓人難為情,案子判決五天之後,布萊恩因羞愧身亡,這個案子被高等法院撤銷。此事件成為廣大民眾同情自由派,對基要主義產生反感的分水嶺。

基要派當中有一些人,反對分離主義,認為基要主義走得太極端了,甚至到了反智、非理性的地步。他們從基要派中出走,自稱為「新福音派」,後來簡稱為「福音派」。其中有今日基督教主編以卡爾‧亨利(Carl F. H. Henry)、富勒神學院院長奧肯嘉(Harold Ockenga)。福音派教義大致上與基要主義相同,以維護正統信仰為首要責任,區別所在乃是精神或態度。基要主義採取分離、不參與的立場,但福音派卻主張與現代神學討論。福音派反對自由派,基要派比福音派更甚。而且連帶對世俗文化提出更激烈的批判。福音派對神學的觀點已算是較為保守,基要派對神學的態度則是更為保守。除此之外,它較福音派更強調聖經的權威。福音派人士對於聖經容許更寬廣的詮釋空間,基要派則堅守字面解經的態度。除了原有的「基要信仰」之外,後來更加上:前千禧年論、地球年輕說等。後來,這些基要派人士更加厲行分離主義,以強勢的作風攻擊異己。惹來心胸狹隘的批評。這些都是福音派與基要派不同之處。另外,在與信仰不純者分離的程度上,福音派與基要派也有不同的做法,基要主義反對與新派、或信仰不純正者有任何接觸,甚至連接觸他們的福音派基督徒,也被列為拒絕往來戶。在這標準之下,基要派與某些福音派人士劃清界限,互不往來。葛培理(Graham)為首的「福音派」主張聯合各宗派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合作。因為合作對象有偏向新派神學的教會,被基要派列為妥協派,而嚴加批評。於是,同屬保守陣營的基要派與福音派開始漸行漸遠。其實,福音派與基要派的分別的因素,往往不是基要真理,而是對其他別異教派的態度而已。

即使在福音派中,仍然有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是以卡爾.亨利為代表「背向現代神學」,另一則是以蘭姆(Bernard Ramm)為代表的及「面向現代神學」。在「聖經無誤論」上,背向派持「原始手稿無誤」,面向派持「教導或教義無誤」。在聖經解釋上:背向派普遍接受「經文批判」,但拒絕「歷史批判」;面向派則是有限度的接受歷史批判。關於啟示,背向派認為啟示是客觀性的、命題式的、可理解的;但是部分面向派以為啟示並非等同於聖經字句。

以上我們看到更正教當中因為教義純正的問題、與世界分離的問題,分化成自由派、基要派、及福音派。實際上福音派並沒有清楚的界限,它常被理解為一群嚴守聖經教訓、立場較保守的信徒。按照麥葛福界定福音派的四個信念: 聖經的權威性、基督救贖的獨特性、重生的必要性、福音的必須性。福音派簡直是個包含廣闊的群體。幾乎可以把更正教的各宗派、連基要派、及靈恩派都包括在內。因為「基要派」已經被社會大眾給當成貶義詞,一般他們也是以福音派自稱。其實「廣義的福音派」內部是相當多元化的,立場從保守到自由、對個別信條不同的堅持,但都合一在最基要的真理之下。一般來說華人教會的立場較接近基要派,或按廣義的福音派定義,自稱為保守的福音派。

福音派未來的展望
1. 多元化中尋求共同的異象:在近代教會的發展史中,福音派可以說是發展迅速。在美國福音派甚至聯合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勢力。在第三世界國家,由於福音派重視宣教,帶來信徒人數快速成長。因為福音派形成過程,是出自於自由派的對抗,組成分子本身就包含著多重不同的信仰傳統。其中包含基要派、注重布道及重生經驗的傳統福音派、重護教的新福音派、政治立場保守的基督徒右派、靈恩派、及傾向主流的多數信徒。 如次多元混雜的團體,連彼此合作都不容易,如何形成共同的異象?中教會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各擁山頭、各自為政。很少看到教會間在宣教、福音、社會關懷,等事工上同心合作。甚至在相同事工上互別苗頭、互相掣肘。以至於力量分散、相互抵消。沒有共同的異象是福音派教會的致命傷。福音派既然共同傳承宗教改革的傳統,堅守聖經真道、注重福音使命。應該在共同的異象上通力合作。福音派領袖葛培理、斯多得牧師發起的「洛桑會議」 ,聯合世界廣大範圍的福音信仰團體,包括基要派的各宗派,在宣教、貧弱救助、及社會關懷上採取共同立場,對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這種突破門戶之見,在共同的異象上聯合的行動,是難得可貴的。「華福運動」是華人教會的「洛桑運動」。在推動三十多年後,已經在華人教會中產生某些正面的果效。

2. 化解紛爭竭力保守合一:福音派內部教義的紛爭是常為人所詬病的問題。常見福音派內部各宗派,堅持自身信仰的傳統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因次要的教義分歧就分門別類、排除異己。極少看到宗派間以開放的心胸進行討論或對話。最普遍的爭議,就是靈恩與傳統福音派之爭、改革宗與非改革宗教義之爭、時代論與聖約神學的末世論之爭。造成教會、信徒之間敵視與不合。也成為彼此不能合作的原因。事實上,從宗教改革以來,更正教本來就擁有多元的信仰傳統,我們不應該以次要的教義來分別敵我,相互攻擊。而忽略了在主要教義我們都是完全一致的。我們有共同的敵人-魔鬼,共同的使命-傳福音。這種狹隘的心態,只會讓眼光更為短淺,把精力集中在沒有必要的內鬥當中。在華人教會中這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一兩條次要教義上敵我分明、劃清界線,不能真心欣賞不同教派的傳統。有一句奧古斯丁的名言值得我們思考:「在主要的事上合一,在次要的事上自由,在一切的事上相愛。」追求合一是福音派應一致努力的目標。

3. 防止福音的學術化與教條化:福音派重視聖經真理的傳講,與神學的辯論。這種理智上的活動,較合上層社會知識分子的喜好。但是隨著教義的學術化、原本活潑的聖經真道,變成學院中辯論的題目。原本針對萬民的福音,變成只有知識分子才聽得懂。如此下去,福音將被關進象牙塔中,漸漸失去了對普羅大眾的吸引力。主耶穌在宣揚福音的時候,從來沒有忘記他的使命是:「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神的福音是為社會上各階層的人預備的。福音不是頭腦的活動,而是生命的經歷。當聖靈進入我們心中,使我們敗壞的本性的重生之時,即使智慧再高的學者也只能在神面前謙卑的低頭。信仰不再只是命題式的教條,神學必須貼近每一個人的生活。聖經的真道是可以時時經歷,能在每日生活中活出來的真理。信徒如果只把福音真道當成一套信條,向人推銷,要人接受。卻失去了活潑的生命見證,和與神同行的經驗。福音就再也不能成為讓人羨慕的真理了。

結論
縱觀福音派興起的歷史,從反對自由派歪曲真理開始,再從封閉自限中走出來。福音派已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縱使這條路彎曲險阻、荊棘滿布、前途又充滿陷阱。我們身在其中,總是對它滿懷希望。期待它真能堅守聖經真道、不忘福音使命,在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歷史的巨流,流過了宗教改革的領袖們、流過了大復興時期的奮興布道家、流過了為福音真道受逼迫的前輩,現在流到我們身上。我們這一代的基督徒領受先人豐富的遺產、這是神施在我們身上莫大的恩典。不要忘了自己的生命的目標:「堅守聖經真道、傳承福音使命」。我們這滴水要繼續流下去,恩澤後代的眾聖徒。流到主再來的日子、流到世界的末了。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加爾文與亞米念神學的爭議

A Protestant Debate: Calvin & Arminius | St. Disillusion
引言
自從馬丁路德開始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整個歐洲教會風起雲湧地響應。被禁錮多年的聖經真道,終於得以從僵化的政教合一體制、及層層封閉的人為傳統中脫繭而出。若說路德是改教運動的先鋒,加爾文可說是繼承路德改教精神,並奠定穩固神學根基的的第二代領袖。他的影響力至今仍留存在改革宗的各教會中。
雖然加爾文神學首先建立了更正教系統性的神學架構,我們也同時觀察到,它本身也存在一些爭議性。特別是有關預定論的部分。這些爭議存在更正教中已經延續幾百年了。這些存留的問題,成為當今教會紛爭的因素。有的教會立場鮮明的堅持某一點教義,而對反對者嚴厲批評。甚至在一信條上爭得你死我活,造成信徒的不合、教會的分裂。本文想要針對這個問題按以下幾個重點來探討:
1. 加爾文神學形成的過程,及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 它的主要對手亞米念神學的內容、及影響是什麼?
3. 對二者主要爭議的評論。
期待藉著簡單的介紹,對加爾文與亞米念神學有些基本的概念,成為日後進深研讀的預備。

加爾文神學的興起
1. 形成的背景:當改教運動開始之時,舊的制度被攻擊而逐漸崩潰、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值此新舊交替之際,社會人心面臨解體的威脅。此時非常需要一位建立新秩序、穩定人心的領袖。加爾文生於此風雲際會的時刻,他毅然起來,負起振衰啟弊、激濁揚清的責任。他重新發現聖經在整個教義中的重要性,界定基督教對生命、生活、社會、教會的意義。

加爾文本身的條件,使他正適合成為奠定教義基礎的領袖。1509年,他生於法國,他父親在天主教會擔任行政管理的工作,原本希望加爾文讀神學、後來改變主意要他學法律。他 14 歲就進入巴黎大學,起先學習哲學、和辯證學等人文科學,奠定日後研究神學的基礎。後來法律的訓練,更讓他從全本聖經當中組織出系統化的教義。加爾文很有才華而且很會講道,才27歲就寫成了曠世鉅著《基督教要義》的初版。但他25歲就被推上了宗教改革的舞臺,從此一生都在四處流亡。他一直致力於解經、幾乎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出版了解經書,在當時極受歡迎。此外他運用解經的所得的結論,不斷修正他的《基督教要義》的內容,使他的神學能扎根在聖經之上。此書一直到如今還是經典之著 。

2. 加爾文神學的主要內容:加爾文的思想受嚴謹的聖經神學所影響,思路明晰,邏輯細密嚴謹,首尾相貫,井然有序。他的神學研究範圍相當廣,涵蓋了聖經神學,神論、人論、基督論、救贖論、教會論、以至於聖徒皆祭司、聖禮、基督徒的社會使命等各層面 。其中最著名的是「預定論」跟「神恩獨作說」。到底救恩是完全是神獨自完成,還是需要人的合作。這是從初代教會就爭議至今的論題。預定論是個不容易接受的教義。從奧古斯丁起,教會就曾為這問題而爭議。歷史上曾出現伯拉糾思想、半伯拉糾、以及後來亞米念反對加爾文的預定論,都是圍繞著同一個問題打轉。這三個主要的學派按人類自由意志受罪影響程度分類。伯拉糾派認為人類的墮落絕不影響人的自由意志,以至於人有能力主動地選擇尋求神。半伯拉糾派認為:人類的墮落雖會部分地影響人的自由意志。雖然人不會主動來尋求神,但仍擁有部分的能力,能選擇對神有善意的回應,當神看到人有這樣的選擇,祂就賜下恩典光照,使人相信基督。這兩派都在教會歷史上被判定為異端。亞米念派則將半伯拉糾修正,立場介於奧古斯丁預定論、及半伯拉糾思想之間。 加爾文承襲奧古斯丁的路線,認為人性完全敗壞、無法自救,認定神在救贖上絕對的主權。在荷蘭改革宗教會與亞米念派產生了激烈的辯論。

亞米念神學的抗辯
加爾文派的理論引起許多反對。其中亞米念派於1610年,提出五點反對意見 :
1)自由意志:人類的本性雖然敗壞,但並沒有墮落到靈性上完完全絕望的光景。神願意施恩幫助罪人悔改,然而祂這樣行,並沒有干涉到人的自由。所以人永恆的
命運,乃是要看他自己如何運用他的自由意志而定。罪人自己能夠與神的靈合作而得以重生,或是拒絕神的恩惠,以至滅亡。
2)根據預知揀選:神在創世以前揀選某些人來獲得救恩。是基於他預先看到這些人會對他的呼召發生反應。他只揀選那些會相信福音的人。信心是神揀選的條件。(約5:36)
3)無限的代贖:穌基督的死是為了救贖世上萬民,所有的人都有得救的機會。但只有相信的人才能讓救恩在他們身上生效。 (提前2:4、6;約一2:2)
4)可拒絕的恩典:凡在耳中聽見福音的人,聖靈也在他們的心中呼召他們。神的恩典並不強迫人接受,人能夠憑自由意志拒絕聖靈的呼召。人若不相信,聖靈就不能叫人重生。人的自由意志限制了聖靈將基督拯救的功效加給人,不相信的人就是拒絕了神的恩典,聖靈就不能賜生命。神的恩惠是能夠被人拒絕或阻止的。(使7:51~54)
5)恩典中失落的可能:經相信的人若不自己守住信心,是有可能墮落和失去救恩的。(希6:4~6)
亞米念派的觀點:救恩的完成需要神主動拯救,及人的響應來配合。但是如果人拒絕接受,神也不會干涉人的自由。所以人的反應是決定性的要素。

加爾文派為了對應反對者的抗辯,將他的神學主張簡化成針鋒相對的五點,與其抗衡。以下將依照這五點分別介紹:

1)人完全的墮落:由於罪的影響,人性每一部分都被罪污染、徹底地敗壞。人的意志並不自由,卻是受著邪惡本性束縛。因此,除了聖靈重生以外,人沒有任何能力,靠自己的力量尋求神,接受救恩。
2)無條件的揀選:神在創世以前揀選某些人來得救恩,完全是出於他自己至高的主權。他特別揀選某些罪人,不是基於預見他們的反應、順服、信心、悔改等任何先決條件。相反的,乃是神將信心與悔改賜給那些他已選上的人。信心與悔改乃神揀選的效果,而非原因。
3)限定的救贖:基督救贖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拯救特定蒙揀選的人,而不是及於所有不定的對象。基督的救贖,不是只提供眾人一個得救的機會,而是確實除去了祂百姓的罪,而且也為他們成全了全部的救恩。
4)不可抗拒的恩典:聖靈吸引罪人來到基督面前並將救恩加給人,祂並不受人的意志所限制,祂的工作也不靠人的合作,聖靈特別施恩扶助蒙選的人,使他們相信、悔改並衷心願意來到基督面前,因此神的恩典是無法抗拒的。
5)聖徒永遠得蒙保守:神所揀選的人必蒙神大能的保守,他們所得的救恩永遠不會失去。
加爾文主義的特點:救恩是由於全能神的主權所成就的。聖父揀選的一群人,聖子為他們而死,聖靈使基督的替死在他們身上發生功效,又叫他們相信悔改。整個救恩的過程從揀選、救贖、到重生都是神的工作,而且完全是出於神的恩惠。

多特會議及後續的影響
為了解決加爾文和亞米念派之間的爭論,荷蘭改革宗教會於1618年舉行了多特會議,排除了亞米念派的觀點,並將其判為異端,制定了多特信條,高舉預定論。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神學色彩最重的信條。因其排除亞米念觀點,使改革宗傳統減少了包容性。也因為對預定論「過份關注」,同時也限制了其加爾文神學的活力。亞米念的神學觀點並未因為正統教會的排斥而消失,卻透過衛斯理而發揚光大,另發展出一套反對預定論的神學傳承。循道會、衛理公會、部分浸信會、及後來靈恩派都受這傳承的影響。

雙方的差異與評論
在分析加爾文與亞米念派論點之後,我們可以觀察到一些事實。在救恩論上,雙方相同的部分比相異的部分更多。二者都認定聖經是決定神學最高的權威,各自在聖經中找出經文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承認人在罪中沒有行善的能力,必須靠神的恩典才能重生。 二者也都承認聖經之中存在許多一些反合性的觀念,可稱作神聖的悖論。如神至高主權與人的責任表面上的抵觸。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必須全面考量所有支持各自說法的經文、嘗試合理化解衝突。即使無法調和,也該將雙方經文按著聖經啟示的原意加以保存,承認當中存在著張力。而不要為了否定另一方的觀點,把自己的立場逼到極端。

首先我們來看當中的張力何在?在加爾文派與亞米念派的對峙中,我們可以看到問題焦點是在於對「神主權」的看法以及「人的自由意志」觀點角度的差異。加爾文派在拯救的事上,高舉神的絕對主權,主張預定論。其觀點角度主要是「由神出發」。相對於神的主權之下,人的自由意志似乎無足輕重。 亞米念派重視神的慈愛,以神為了表明祂的愛,約束自身的主權,不侵犯人的自由,因而反對預定論。他們認為主張預定論會陷神於不義,破壞慈愛的形象。其觀點角度主要是從人出發,因此凸顯出人的自主權與自由意志。 以下是一些值得討論的題目:

1. 神對人的預定,是基於神主權的決定,還是出於對人反應的預知?
神對人的揀選與預定是明記在聖經當中多處,是合乎聖經的教義。而且揀選的時間是在萬世以前。(弗1:4;3:11)既然預定是在創立世界以前,人的行為都還未曾做出來,神的揀選就與人的先天的條件、與後來的行為無關了。亞米念派認為神的預定是基於預先知道人的反應,這是站在人的角度來看神。人非全知與全能,必須看到反應才能做出決定。因此推論神也是如此,必須知道才能做出預定。既然神預知萬事,所以日後之事必然依他所知而發生,他們稱這是神的預定。這種說法存在漏洞,神是全知並沒有錯,但他的全知並不是他預定萬事的基礎。好像祂必須看人的將來反應,來定下他對萬事的定命。照這樣說來,預定與否更本無所差別。定與不定都無關緊要,萬事都順著萬物自主的意志而發生,等於是架空了神的主權。按預知而預定相當是沒有預定。那又何必將神對選民的的預定,凸顯神主權的話,多次寫在聖經當中呢?這點亞米念的說法是有弱點的。

2. 人得救是完全出於神無條件的揀選,還是要加上人的相信來配合?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的指出,出於神主權的揀選,與人的信心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神所揀選的人,神有效的呼召必然會臨到他,也必然會差聖靈在他身上作工,他日後也必然會相信。如果某人最終選擇拒絕神的呼召,從結果也可以看出來他並不是神揀選的人。神的預定與人的相信雖然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孰先孰後、何者為因、何者為果,還是要分清楚。我們不能倒果為因、反客為主。人不是全知的,只能從後來的結果,推論先前的原因。從事情發生的經驗,得知先前未知的決定性因素,這就是所謂的後驗。當我們看到某個人一生信主,就知道他可能是神所揀選的。但是我們不是神,不可能完全知道人信心的真假。有可能被人的外表欺騙。但是神是全知的,他不需要從結果推原因。他自己就是萬事之因,當他定下萬事之時,不必等它發生,神就已知道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先驗。人對神的救恩的相信、與信心真假,在神眼中是一目了然,其實人的信就是他所預定的。神的預定,決定了人的信心。如果把信心當成得救的條件,是以人的角度來看。如果要把出自人的信心,當成連神也不可干預的條件。那就是以人的自由意志限制神的主權了。人的自由意志出於神,是服在神的主權底下,不可能有某個範圍是神的主權影響不到的。有人認為神既然會干涉人的自由意志,那就不是真自由,神也沒有理由定人的罪,因為人犯的罪是神所預定的。這是推托之詞,人的自由意志雖然是服在神的主權之下。但我們所有的行動,還是出自有自己的決定。神沒有逼我們犯罪,我們犯罪沒有失去自主的意識。這是每個人共有的經歷。要把犯罪的責任推給神,那是推諉卸責。這點我還是認為亞米念的論點較弱。

3. 人得救是只給預定中的人救贖,還是人人都有機會得救贖?
加爾文派主張「限定的救贖」;亞米念派認為:「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沈淪」,主張的是「普世性的救贖」。在整本聖經當中,多處出現普世性救贖的經文,如:「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翰一書2:2)。這是合乎聖經的說法。有加爾文派者為了要在教義上自圓其說,用萬族來解釋萬人。認為神所代贖的不是所有的人,而是萬族中預定得救的人。這解法雖然能說得通,但顯得有點勉強。為了顧全神學上的一致,而犧牲經文直接明白的意思。這說法也可以說是加爾文派最讓人批評的一點。但加爾文派並不是牽強附會,是關乎代贖的本質,到底是提供得救的機會給每一個人,還是提供得救的保證給預定信耶穌的人。我們知道基督的救贖並不臨到萬人,只臨到相信的人,也就是預定得救的人,這是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如果基督代贖的行動實際上洗凈了所有人的罪,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何不信的人最後還會因罪沉淪?如果如亞米念派所說的:得救還需要最後的臨門一腳,也就是罪人的信心。那就把人的決定,當成比基督的代贖更大的得救決定性因素了。基督的代贖只提供得救的機會,人的信心決定最後得救的命運。否定基督救贖的確定功效、與保證似乎是個難以接受的事。亞米念認為基督提供得救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加爾文則認為基督提供得救的保證給預定得救的人。似乎看起來矛盾的兩個命題,為何不兩者都接受呢?對於最終不信、預定不得救的人,神也愛他、也傳福音給他、給他悔改的機會,雖然神非常清楚他們並不會信。但為了向他們顯明神的愛,神仍然仁至義盡、做出該做的事。但對於所有將會相信基督的人,也就是預定得救的人,基督代贖是真有果效的,洗清我們一切的罪。雙方的命題都接受,支持的經文都不規避,如此就不必在救贖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上爭來爭去了。

4. 人得救之後是否還有失去救恩的可能?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也是加爾文派最讓人爭議的教義之一。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教義是加爾文面對一群他所牧養的,對自己救恩沒有把握的人,所教導的信息。目的是讓他們知道神拯救到底的確據。不是在給人錯誤的安全感,告訴人就算背道、叛教、完全喪失信心,也能得救。加爾文派主張:「真信徒將永遠不會喪失救恩」。我們在教會中常見到一些喪失信心、離開神,甚至背道離教、敗壞主的名的基督徒。對於這些失去信心者,加爾文派的解釋是說:如果最終會失去信心,證明他們原來的信心是假的。如果是真心相信,即便是暫時犯罪跌到,但終必復歸得救。這說法是以果推因的假設,但是未嘗不是合理的解釋。人不是神,本來就只能從結果來判定原因。但是神知道人的心,誰是真心、誰是假意,都逃不過神的眼睛。加爾文派在提出這教義時,最好不要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誤導性的說法。應該說成:「真實信主的人,信心必蒙神保守,必會堅持到底。因此對他們救恩是確定的、不會喪失。」就連亞米念派原來在抗辯文第五條中,對這一問題並沒有下最後的結論。如果在正確的理解加爾文的原意之後,相信這一條也是相當明確、能為眾人所接受。

結論
本文簡要介紹了加爾文與亞米念派的起源,及主要論點。在分析了兩派的說法之後。發現並沒有必要在這兩個信仰派別中水火不容的對抗。甚至在信條的任何一點上針鋒相對的互相批評。因為二者並非是全然互相排斥的,而是有可能互相補足的。加爾文派適合對信徒教導:救恩完全是出自於神,即使不堪如我,仍蒙神宏恩,據此堅定其所信心,不偏離信仰。但對於未信者、或未體認神主權的初信者而言,卻容易造成誤會,以為神的預定冷酷無情、拒人於千裡之外。而亞米念的觀點因強調神對世人普遍的愛,則適合在布道中表示與未信者的同理心。雙方只要互相不否認各自聖經支持的教義。接受共同的部分,不在相異的部分,惡意攻擊。這是神所喜悅的事、也是教會之福。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馬丁路德與十架神學

Germany Holidays: Martin Luther - Germany is Wunderbar
引言
馬丁路德可以說是開啟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更正教能脫離天主教,演變成今日遍布世界的情形,與他當時發起宗教改革有重要的關聯。有關他在宗教改革時期所提出的神學見解中,最有影響力的要算是「因信稱義」了,這直接衝擊了天主教「信心、行為並重」的稱義觀,也成為更正教至今仍堅定不移的教義。
若要問他許多神學觀念背後的基本思想是什麼?「十架神學」可稱為他整個神學思想據以發展的規範與準繩。他所提出的許多重要的觀念,如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因信稱義,背後的基礎正是十架神學。本文預備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 到底什麼是十架神學?
2. 它形成的過程是什麼?
3. 如何將它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中?
希望藉著對這問題的了解,找到路德「十架神學」的精神所在。並在今日,將當年宗教改革的輝煌傳統發揚出來。

十架神學的精義
「十字架」一向是使徒保羅福音信息的中心。他曾對哥林對教會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林前2:2)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受死,彰顯神對世人的大愛、與拯救的大能。這是福音最基本的內容。十架神學不單是談到有關十字架的教義,更是一種神學的進路;此進路是以十字架救贖為基督工作的重心,也是以十字架為了解整體神學的核心。 馬丁路德繼承保羅對十字架的重視,也將十字架放在他神學的中心。對他而言,十字架不僅是基督信仰的根基,也是認識神的關鍵。他提出這論點:「十架上受苦的基督,是世人唯一能認識神之處,因為這位自隱的神選擇在這裏與人相遇。」 神的榮耀向我們是隱藏的,世人憑自己的智慧,無法發現神。正如先知以賽亞說的:「你實在是自隱的神」(賽45:15)但神卻將祂的榮耀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18、21) 憑著屬世的智慧,沒有人能看出:十字架上為我們而死的,竟然是神的兒子基督。雖然這是神向世人隱藏的奧秘,祂還是願意將自己啟示給尋求祂的人。唯有謙卑信靠神的人,才能明白這個真理。這個似非而是(paradox)的論點,正是理解路德之「十架神學」的關鍵。

十架神學形成的過程
1. 對經院神學的失望:路德原是天主教奧古斯丁修會的修士,受中世紀的經院神學影響,特別是俄坎派的思想。這個派別的神學家在研究神學時,注重運用人的理性推論,來支持信仰的論點。他們相信人有自由意志,可以靠著天然的力量來愛神,超過世上所有的事物。他們主張只有罪人完成了他本分應做的善功之後,基督的救恩才開始在他身上發上作用。這種想法其實還是「神人合作」的救恩論。這是路德日後極力排斥的思想。

路德神學的發展與他對聖經的研究是分不開的。路德在大學教授詩篇、羅馬書時,他的神學思想也產生了變化。路德是個道德意識相當強的人,他照著修院所要求的,每天認真的在神面前,巨細靡遺的查驗內心深處所有犯罪的心思、動機,並向導師告解。這行為甚至讓他的導師思道比次(Staupitz)感到不安。他發現自已越是努力認罪,越是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誠誠實實,毫無隱瞞的認清所有的罪。反而經常想辦法掩飾內心犯罪的意念。就如同保羅一樣心中充滿了被罪咎纏繞的愁苦。越是想要不犯罪,心中的犯罪的意念越多。當在他讀到羅馬書第1章17節時,他為「神的義」這個字的意義所困擾,按照經院神學的說法,這是指「主動的義」,也就是人靠自己行出來的義。按照這想法,神以律法所要求的公義標準來判斷世人。只有達到神的要求,才能被稱為義。然而在實際遵行這教義時,卻在他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衝突。他雖然知道律法的要求,但他越是認真去行,越是發現自己做不到。不管自己再努力,也無法確定是否足夠賺取神的救恩。神終於開了他的眼睛,讓他領悟到「神的義」是「被動的義」,是神拯救的恩典。神要把祂的義白白的加給人。人藉著信靠基督,領受祂的贖罪之恩。這樣的理解使他脫離了刑罰的恐懼,使他的靈魂充滿了喜樂與安慰。

2. 「十架神學」和「榮耀神學」的對比:路德在1518年的海德堡辯論中提出「十架神學」的觀念。在辯論文的第十九條到第二十一條中提出:「在準備好接受基督的恩典之前,人類必須對於他自己的能力完全絕望,這是完全確定的事。…那些把神不可見之事視為,彷彿已經顯明可見之事的人,根本不配稱為神學家。然而,透過苦難和十架,理解神可見和顯明的事物者,則可以稱為神學家…榮耀的神學家,把邪惡當作良善,並把良善當作邪惡。而十架的神學家,則按照事物的本質給它名正言順的稱謂。」 路德反對以人的理性來推論有關神的知識。他認為認識神的正確方法是:將神學的重心放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身上。「榮耀神學」試圖在神明顯的事工、能力、榮耀、智慧中直接認識祂。「十架神學」則在祂的受難中認識祂。在基督的受難、卑微、虛己,這些人所鄙視的地方認識神。原本在人未犯罪以前,可以直接認識神;但是在犯罪後,罪影響了人認識神的能力。結果就是啟示的神成了隱藏的神。讓驕傲自大的人無法憑著自己的能力得到神的啟示。唯有謙卑的人憑信心才得以分辨隱藏的啟示。就如同當年腓力要求耶穌將父顯給他看,耶穌卻對他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若非憑著信心,實在無法從耶穌身上看出神的形象。

十架神學的應用
1. 基督是啟示的焦點:十架神學始終將的注意力集中在耶穌身上。耶穌是神啟示的中心。「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神選擇使用人所認為軟弱、愚拙的方式來啟示祂自己。基督道成肉身親自降在人間,放棄了尊貴的地位、與無限的權能。取了人的血肉之軀,甚至降卑為奴僕的形象,嘗盡了人間的痛苦。當要施行拯救時,祂卻被定罪;要實施醫治時,祂卻慘遭殺害;所有的祝福都是隱藏在苦難之中、榮耀也是在羞辱的背後。神的大能在軟弱中表現出來、復活的生命在死亡中彰顯出來。這樣的啟示是違背人間的常理。讓一切自高自大、自以為義的人,無法羨慕這樣的救恩。凡不認識基督的人,也就無法認識神。藉著這樣的方法所啟示出來的,是一位慈愛、捨己、道成肉身的神。也唯有為自己的罪痛悔的人,才可能虛心投靠基督,得到神赦罪的恩典。

2. 單靠基督救贖的恩典:基督的道成肉身的目的:是為了成為僕人來服事罪人,並且捨命作罪人的贖價。(可10:45)十字架是基督工作的最高峰,也是神對世人公義、慈愛最大的彰顯。聖潔無罪的基督竟然被釘在最羞辱、最痛苦的十字架上。與神親密團契、合而為一的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了背負眾人的罪孽,竟讓父神掩面不顧、被神棄絕。神的兒子經歷那麼痛苦的刑罰,與神隔離。完全是為我們的罪受咒詛、為我們得拯救,而經歷死亡的痛苦。好讓我們的罪得赦,與神的關係得以重新和好。十字架是羞辱的記號,同時也是基督完成救贖大功的記號。當我們回想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身流血的景象。我們真能感受神無比的愛,竟然臨到我這一個罪人身上。而憑我這罪人真是一點都不配得這恩典。我在十字架面前,絲毫無任何可自誇之處。基督所受的刑罰,原本就是我該受的。但是我卻白白的得到稱義的地位。我是何等的不配,也不敢在神面前為自己的行為自誇。十架神學讓我們深深意識到,我本是罪人,在神面前無任何可誇之處。我如今得救的地位,全是基督白白賜給我的。當我們面對其他尚未得救的罪人時,也能以基督的心為心,不因自己得救的地位就歧視他們。因為我被稱義完全不是我自己配的,我是個蒙恩悔改的罪人。

3. 正視苦難與盼望:人世間充滿了苦難,意外的事件突如其來地發生在我們的四周。無法避免、也無法解脫。在痛苦之中我們最大的疑惑就是,為什麼愛我的神要讓這事臨到我身上。神讓我在痛苦中煎熬到底有什麼用意?有時心情陷入極度沮喪,幾乎瀕臨絕望的邊緣。心中不禁向神呼喊:「神啊你在哪裏?」在痛苦當中,唯一讓我們的安慰的是:「我受的苦,神都知道。」基督也曾受過十架的痛苦,也曾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祂完全理解我現在的心情。祂也應許,必與我同在;當我忍耐到底,必得拯救。即或不然,我仍存著永生的盼望。祂雖沒有答應我的祈求,深信必有祂的美意。當我回到天家時,祂會親自解答我的疑惑。信靠曾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是受苦的人最大的安慰。

4. 修正成功神學的心態:當今教會界流行成功神學的觀念,特別強調病得醫治、禱告得應驗、求神祝福物質生活豐富。認為災難、痛苦、疾病都是魔鬼的攻擊。禱告未蒙垂聽,是因為罪沒有認清。甚至牽扯祖先的罪、親人的罪。其實成功神學把人的心思引導到自己的身上。看重自己的恩賜、能力、身體健康、生命豐盛,這是另一種榮耀神學。整個人禱告的心態,集中在為自己的生活蒙福來祈求,完全不是聖經所教導的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然後一切就要加給我們。這是急需修正的方向。十架神學不迴避苦難,因為基督自己就受過人間最大的苦難,他絲毫沒有逃避,反為了成就神的旨意,義無反顧的走向各各他。基督的榮耀顯在祂在十字架上的受苦。我們也當學習祂的樣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5. 坦然面對軟弱與無助
基督體恤世間受苦的人們,降卑成為僕人的樣式,為要與我們認同。他也吩咐我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因他親自成為門徒的僕人,為他們洗腳。我們也當效法基督的榜樣,為軟弱的弟兄姐妹洗腳。十字架教導我們不高舉自己的恩賜、不拿自己的行為、服事的果效來自誇。反而是憐恤比我們卑下、不如我們的人。因為基督來,也就是要服事這些人。今天世上充滿了不幸的人,貧窮、缺乏、疾病、被遺棄、家庭破碎的。這些不幸的現象,充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即使這世界物質再豐富,人的心自私自利,就讓這世界充滿了冷漠與痛苦。這些就是基督來要安慰的人、這也是基督要找回的人。唯一能救他們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這群領受神使命的基督徒。

結論
從本文中我們看到了十架神學的精義、它發展的過程、及今日可能的應用。從路德宗教改革以來,直到如今,十架神學一直是個活潑、充滿盼望的神學進路。因為它本身的實踐性相當強。也特別看重神學在世間的應用。它看到了基督十字架的苦難,摸到了神藉著十字架向世人顯明他慈愛的心。這世界太多需要的人,需要福音、需要神的道、需要赦罪之恩、也需要神的愛。十架神學正導引著眾門徒,走過基督走過的路,背著十字架,以卑微與虛己的態度,服事這世上的人。

[參考文獻]
1. 楊牧谷,當代神學詞典,校園出版社,pp.267
2. 潘家耀,「十架神學的背景與形成的過程」管窺十架神學,中華信義宗神學院出版社,pp. 14.
3. 奧爾森,神學的故事,校園書房出版社。
4. 俞繼斌,「十架神學與教牧輔導」管窺十架神學,中華信義宗神學院出版社,pp. 176.

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詩歌】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你信實何廣大

rainbow.jpg
(作曲:Fernando Ortega,阿斗重譯)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O God my Father;
你信實何廣大,我神我天父,
There is no shadow of turning with Thee;
無轉動黑影,來自於你;
Thou changest not, Thy compassions, they fail not;
你永不改變,你施憐憫到底,
As Thou hast been, Thou forever will be.
從亙古到永遠,你屹立不移。
Summer and winter and springtime and harvest,
春夏秋冬四季,有栽種有收成,
Sun, moon and stars in their courses above
日月星辰,運轉不停息;
Join with all nature in manifold witness
同宇宙萬物,來見證主大能,
To Thy great faithfulness, mercy and love.
述說你大信實、憐憫、慈愛。

副歌: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你信實何廣大!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你信實何廣大!
Morning by morning new mercies I see.
清晨復清晨,新恩我經歷;
All I have needed Thy hand hath provided;
我所需用的,你恩手已預備;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Lord, unto me!
你信實何廣大,顯在我身。

Pardon for sin and a peace that endureth,
你赦免我罪過,賜永遠安寧,
Thine own dear presence to cheer and to guide;
你常與我同在,安慰引領;
Strength for today and bright hope for tomorrow,
今賜我力量,給我明天盼望,
Blessings all mine, with ten thousand beside!
從天降下恩典,福樂無窮。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你信實何廣大!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你信實何廣大!
Morning by morning new mercies I see.
清晨復清晨,新恩我經歷;
All I have needed Thy hand hath provided;
我所需用的,你恩手已預備;
Great is Thy faithfulness, Lord, unto me!
你信實何廣大,顯在我身。

(副歌)

按下可聽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詩歌】 If you were mine 若你屬我

father son.jpg
When my heart is troubled and I am weighed down,
當我心甚煩躁,重擔壓肩頭,
Then I like to think of how this lonesome world would be
讓我想到這世界,是何等的孤單。
If I could see your face, or hold you in my arms
若能見你面,擁抱你在懷中,
If you were mine, if you were mine.
若你屬我,若你屬我
If you had a bad dream I would jump inside it,
若你陷在噩夢,我會進來幫助,
And I would fight for you with all the strength that I could find.
我會為你征戰,盡我一切的力量。
I would lead you home by your tiny hand
我會牽你手,帶著你回家,
If you were mine, if you were mine.
若你屬我,若你屬我。

I would sing of love on the blackest night.
我會唱起愛,在最黑的夜晚。
I would sing of God, and how His goodness fills our lives.
我會唱起神,以美善充滿我们生命。
I would sing to you, ‘til the morning light
我會對你唱,到黎明晨光,
If you were mine, if you were mine.
若你屬我,若你屬我。

按下可聽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詩歌] Pass Me Not 莫捨下我

lonely.jpg
Pass me not, O gentle Savior,
莫捨下我,親愛救主,
Hear my humble cry;
聽我卑微呼求;
While on others Thou art calling,
當他人蒙你呼召時,
Do not pass me by.
不要捨下我。
Let me at Thy throne of mercy
讓我在你施恩座前,
Find a sweet relief,
找到甜美釋放,
Kneeling there in deep contrition;
跪下深深為罪傷痛,
Help my unbelief.
助我不信的心。

副歌:
Savior, Savior,
救主,救主
Hear my humble cry;
聽我卑微呼求;
While on others Thou art calling,
當他人蒙你呼召時,
Do not pass me by.
不要遺漏我。

Trusting only in Thy merit,
單單信靠你的良善,
Would I seek Thy face;
我要尋求你面;
Heal my wounded, broken spirit,
醫治我破碎心靈,
Save me by Thy grace.
以你恩典救拔我。

Thou the Spring of all my comfort,
你是我的安慰泉源,
More than life to me,
勝過我生命,
Whom have I on earth beside Thee?
在世還有誰伴我旁?
Whom in heav’n but Thee?
在天也唯有你。

【按下可聽】
這地址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詩歌】Give me Jesus給我耶穌

wash feet.jpg
In the morning, when I rise
在早晨,我起來,
In the morning, when I rise
在早晨,我起來,
In the morning, when I rise, give me Jesus
在早晨,我起來,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You can have all this world,
你可以擁有全世界,
But give me Jesus
但給我耶穌。

When I am alone
當我孤獨時,
When I am alone
當我孤獨時,
When I am alone, give me Jesus
當我孤獨時,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You can have all this world,
你可以擁有全世界,
But give me Jesus
但給我耶穌。

When I come to die
當我將死亡,
O, When I come to die
噢!當我將死亡,
When I come to die, give me Jesus
當我將死亡,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Give me Jesus,
給我耶穌,
You can have all this world,
你可以擁有全世界,
You can have all this world,
你可以擁有全世界,
You can have all this world,
你可以擁有全世界,
But give me Jesus
但給我耶穌。

【按下可聽】
這地址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