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曾經一刻


曾經一刻(廣東話)

曾經一刻 漆黑裡幻想
沒有信仰 可會是哪模樣
俗世間飄流 凡塵內游暢
可會為我 加添氣氛 驅走哀傷?

曾經一刻 於街角又想
沒有信仰 可會路更漫長
靜看街中 人群前路迷茫
心里頓覺 窄路才是真正方向

曾經在俗世中打轉未見曙光
耶穌原是每刻在旁
讓我注目真理和慈愛
未怕艱辛 和祢牽手再創

如今一刻 不需再幻想
和祢拼搏 不怕路遠夜長
話語中識破 愚昧虛茫
得祢導向 價值重現 罪裡得釋放

曾經在俗世中打轉未見曙光
耶穌原是每刻在旁
讓我注目 真理和慈愛
未怕艱辛 共祢牽手再闖
神定會為我開路 堅穩信心盼望
猶像以諾與主同行
今天我可如鷹般振飛赤空裡翱翔
更新茁壯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山區少數民族福音事工


四川老夫妻牵手一甲子_冯万才
在我國西南從平原升高到海拔五千公尺高原的邊緣,有個彝族人聚居的地區,稱大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分佈幾個省的彝族人最集中的地區,共有兩百萬左右。佔整個彝族人口八百多萬的四分之一。這個民族相傳是古羌人的後裔,歷史悠久,不亞於漢族。人數是中國第五大少數民族。然而,信主的比例並不高,約百分之3.7,低於漢族與苗族的比例。

十幾天前有機會進入當地山區,親自見識到當地人生活的狀況,以及偏遠山區麻風村建立的小學。此學校的來歷開始於二十年前一位牧者,知道偏遠的山上有一群麻風病人聚居的村落,從1960年代,將當地麻風病患集中在最偏僻的角落,稱為康樂村。一般人聽到這名字就知道是麻風村,沒有人願意接近。牧者為他們送藥,認識了這個村里的人。眼見許多麻風病人的後代失學,或是牧羊、或是種地,或是遊蕩。就願意留下來,將他們聚集,教導他們學業。但是一個人的力量,還是難以持久,總是要回到平地生活。長久之計還是需要辦正式的學校。當地百姓要求牧者為他們找老師,上山來開辦學校。這就是學校的起源。最開始的時候是藉一處民宅,後來找了一塊地,建立一間土房,就是照片中的舊房子。最後,在大地震後,村書記爭取了一筆經費,蓋了三間教室,一間辦公室,以及籃球場。成為當地步行兩小時內唯一的小學。有了學校還需要老師願意來教,外地人一聽到是麻風村,就望風止步。有愛心願意來的,一般待不下去,幾個月就走掉了。牧者就從當地彝族青年中特意培養,從中學就鼓勵他們繼續升學,支持他們讀師範,最後回到山區服務,一共培養了四位。如今留下來的有兩位,學生有三十多位。

這次當地弟兄姊妹主辦夏令營,籌備及帶領的同工全部是當地彝族同工。來參加的有四十二位孩子。我們到的第一天,當地人殺了一頭小豬,用彝族人待客之道,用松木條燒烤。烤完擺上來了後,一看,不知怎麼下手,一塊塊有二三十公分大小。想找刀來切開吃。當地人說,彝族傳統是手抓起來,大口吃肉。我們真是外來的土包子,還要用刀切。面對著青山綠水,飯桌就在學校大操場擺起來,山間徐徐涼風。一面吃一面聊天,真是別處找不到的高檔待遇。

第二天早上,夏令會開始,學生由各地走來,我們開始歡迎、認識他們。節目有唱歌、講故事、體育活動、吃飯、玩遊戲、做手工。我負責的是講故事。上台一看,學生年齡從四歲到十四歲都有。一下要把我平時​​準備的故事深度降低,到幼兒園的人也聽得懂,十幾歲的也不覺得乏味,那是有點難度。第一天我講了睡夢鄉中的「阿善與小雪球」的故事,小雪球在山間迷路,阿善把它找回來,與當地山區的環境相像。第二天我講了「三棵樹的故事」,一眼往窗外望去,山頂也是一棵一棵大樹。故事與周圍環境密切配合。一面說一面在黑板上畫圖,他們都很感興趣。我向他們問問題,幾乎是全班同聲一起回答,好像我讀小學時候回答老師問題的方式。在今天的城市裡,已經見不到這種回答方式了。大部分是愛理不理。

山區的小孩子,體能比平地好,下課是就在玩搶球遊戲,滿場跑,半小時不覺得累。這也難怪,他們們當中有人每天走一小時半的山路來上學,再走同樣路程回去。這樣訓練下來,體能必然比一般兒童健壯。兒童們暑假沒有活動,都在幫著家裡放羊、種地,一旦有夏令營,個個都很感興趣。尤其他們本身都互相熟悉,相處在一起,總是喜歡打打鬧鬧,一刻也靜不下來。這就是山區小孩活潑、好動的習性。

他們一般不怕生。有一位四歲的小女孩綽號叫「鹹菜」,會主動找我問問題:「老師你住在哪裡?」、「老師你每天吃什麼?」、「老師你在做什麼?」「老師你還會再來嗎?」連這種問題都會問。營會結束回家後,我們在門口與他們握手送別,路遠的就開車送他們回家。他們回去後,還要背著鋤頭、水桶出去幫忙農務。遠遠看見我,還會笑著招手大叫「劉老師!」我仔細一看,三個穿著綠色營會服裝的孩子,連忙揮手向他們招呼。多麼單純的孩子。

學校的校長是彝族弟兄,已經在山上服務18年,每天山上山下跑來跑去,過去一趟要四個半小時,非得住山上。平地人爬不動的,還有騎馬上去的。現今水泥路修好了,騎摩托車四十分鐘。我曾經有個疑問,他沒有任何關係,地方政府怎麼可能讓他來當校長?因為沒人要去當。校長自己本來也曾一度想離開,當地家長苦苦哀求,一定要他留下來,因為這是他們子弟唯一能讀書學習的希望。

由於接觸福音早,當地學生,對信仰都有好感。但是沒有教會,沒有人牧養,生命也比較幼小。城裡面的彝族教會傳道人也不多,一般會眾也很軟弱,不太可能提供山上什麼幫助。如何能持續培養主內老師?願意奉獻來到山地教導孩子?帶領孩子認識主,最終能讓他們長大了以後繼續聚會,甚至回到家鄉來服事。這是件極具挑戰的事。

牧者耕耘了20多年,如今已近六十,造就出四位有愛心的老師。接下來呢?還有人能夠繼續這事工嗎?牧者語重心長地說,他做了二十幾年,沒有人來接他的工作,也少有支持,他感到很孤單。我很同情他,但能說什麼呢?只能把這負擔帶回來,與其他人分享,願有更多的有感動的人,能參與其中。真能看到彝族福音事工能夠更成長茁壯,結出累累果實。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怎麼向聾啞人傳福音?

Chongqing is helping its deaf-mute community find love before ...
主耶穌該門徒的大使命中,命令門徒往普世去,向萬民見證主復活的信息(徒1:8)。並且使萬民做主門徒、為他們施洗、吩咐他們遵從主的教訓(太28:19-20)。兩千年來門徒一直在按照主的命令,傳福音、建造教會、作門徒訓練,讓人成為跟隨主的門徒。

其中有一個族群是很難將福音傳遞進去的,就是聾啞人。他們的人數有多少?普世共有六千五百萬到七千萬。中國有兩千多萬,約佔全部的三分之一。這數目約佔中國全部人口的1.67%。如果全國基督徒的人數有8000萬,佔全部人口比例約有6%。那聾啞人中間信主的比例相對普通人,是少之又少。

原因何在?因為缺乏專門向他們傳遞福音的管道。有人會以為,網上資料這麼多,他們自己去看就是了。其實,自己去看福音資料而信主的普通人本身就不多了,更何況是聾啞人領受信息的管道往往不是用閱讀的方式,而主要是靠他們彼此之間的手語。懂手語的基督徒本身就很少了,要是能夠傳福音、牧養他們的懂手語的基督徒更是萬人中難找到一個。在這種情況下,讓聾啞人能夠聽福音信主的工作真是不容易作。

首先,要有人能學手語(特別是傳遞不普遍認識的聖經專有名詞),向聾啞人傳福音,帶領聾啞人信主,再造就他們成為能夠傳福音的人,再向他們的聾啞朋友傳福音。這個工作從零開始,到結出能夠用手語傳福音、牧養教會的果子,估計最少需要10年。那比起當初宣教士馬理遜來中國傳福音,十幾年下來帶出一個華人牧師梁發,兩者困難度可謂接近。這麼難做,那還值得做嗎?我們看看兩千多萬聾啞同胞(差不多是歐洲某些國家總人數),其中信主比例低於千分之一。我們就可以看到這禾場有多大了。

聾啞同胞對福音的接受程度如何?由於不是用口傳,而是用動作傳,他們領受的能力受到限制。然而,福音有突破語言障礙的能力,愛是能夠越過語言的差異,即使不通手語,用最簡單的動作,一樣可以向他們表達神的愛。特別是聾啞同胞有非常飢渴的心靈,他們對神的愛是很單純、很開放地接受的。只要我們真的願意跨出這一步,走進他們的世界中,先學習去愛他們。用微笑、握手、打招呼、擁抱、與他們建立更親近的關係。再學習用手語與他們溝通,向他們傳遞福音的信息。他們的心就像小孩子一樣,興奮快樂,對福音是很開放的。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接觸。聾啞人心靈中最深處的需要,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他們思考的方式,與健聽人(聽得見的人)有差異。他們不是用語言文字來思考,而是用圖像觀念。以至於語言中抽象的觀念,很難從健聽人傳遞到聾啞人中。就像是把中文呆板地翻成英語,就成了美國人也聽不懂的中式英語。把中文翻成手語也是一樣,不能將文字原封不動地照翻,他們會看不懂,而失去注意力。必須要用很簡單的句法,很圖像式的動作,直接簡單地比劃出來。

有教會有心去做,但是找不到他們,通常他們自己之間最知道聾啞人在那裡,只要找到其中的幾個,就可以一傳十、十傳百,找到其他的人。然而,福音不是那麼快就能進到他們心中。訓練他們中信主的人為同工,又是極為花功夫的事。因為,坊間的神學書不是針對聾啞人的,觀念太複雜、句子太抽象。需要有人能夠理解了後,傳給聾啞人。這就是個極花功夫的事情。還有另外一點值得注意,聾啞人普遍也用手機,但是用視訊,透過手語交流。可見福音信息可以製成視頻,放在網上讓他們觀看。視覺的輔助也成了重要的工具。漫畫聖經故事、卡通福音加上字幕,可能也對他們理解聖經信息有幫助。聾啞聖經材料,在國內是奇缺。

訓練聾啞牧者、製作聾啞人聖經學習材料,帶領聾啞人團契是目前最需要的幾項工作。我們可以為這些事禱告,求神興起有負擔的健聽信徒,願意出力、出時間來支持這工作。讓聾啞人一樣可以自由地敬拜我們的神,讓更多聾啞人能夠得到牧養,屬靈上能夠成長,他們有團契可以聚會、可以被訓練成為主的門徒。求主加力。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