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爭戰的成敗在至高神

Related image

自人類有史以來,就記載著大小爭戰不斷發生。因為人墮落以後,就被本性中的犯罪傾向所轄制。鬥爭的需要讓人結合群體的力量,打擊異己,爭奪利益。戰爭的殘酷與慘烈反映出人類自私好鬥本性的集體呈現。參與戰爭的雙方不見得都是邪惡,戰爭中有主動侵略的一方,由被動防禦的一方。出於侵略目的而發起戰爭的一方應該受到譴責;但是為了保護自己權益而抵抗的一方,則是出於自衛的反應,有其正當性。本段是聖經中記載的第一場戰爭。亞伯拉罕也被牽扯在其中。他為何參戰?又用何種態度對待戰爭的結局?讓我們一起考察。

蒙神賜福的爭戰
「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2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3這五王都在西訂谷會合。西訂谷就是鹽海。4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5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6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7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8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谷擺陣,與他們交戰。9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交戰。乃是四王與五王交戰。10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11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12又把亞伯蘭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13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14亞伯蘭聽見他姪兒〔原文作弟兄〕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15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16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姪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創141-16

      前一段經文記載亞伯拉罕與侄兒羅得,因土地資源缺乏而分道揚鑣。身為長輩的亞伯拉罕,願意禮讓侄兒先選。羅得選擇土地肥沃的約旦河谷平原,這一自私的選擇卻種下了他逐漸走進危險境地的禍因。城市聲色犬馬的生活引誘著羅得,他逐漸遷移帳篷直到所多瑪。聖經中加上一句話:「所多瑪人在耶和華眼中罪大惡極。」一個充滿罪惡的城市,自然難以避免落入罪的惡果,遭到神刑罰,所多瑪城也是一樣。當時的地方部落勢力為了侵奪牲畜財產而發動戰爭。北方的四王結盟,攻擊南方的五王。這裡所謂的王就是當時地方武裝勢力的領導人。北方四王中,示拿位於建築巴別塔的巴比倫附近,以攔就是當今的伊朗附近。南方五王則有所多瑪、蛾摩拉王、還有位於瑣珥的比拉王。這些部落位於今日死海的四周。他們聚集軍力,在西訂谷擺陣交戰。

在四王與五王的戰役中,四王獲勝,搶奪了五王統治地的人民與財物。羅得一家也難以倖免地被四王擄去。羅得被這場戰爭波及,並非完全無辜。他當年不顧親人情義,做出了自私的決定,挑選了看起來更加繁榮的居住環境所多瑪。他以自己利益為中心的性格,注定了他日後悲劇的命運。他日後的結局是,當所多瑪被神毀滅的時刻,他的妻子因三心二意而變為鹽柱。他則與女兒躲入偏遠山區,最後與女兒亂倫,生出的後代失去了神的祝福。雖然攫取了物質的利益,卻因著失去神屬靈的保護,最後連身家性命都受虧損。羅得的遭遇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

羅得的僕人跑回來通知亞伯拉罕,向他求救。為了保衛自己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他被動地被捲入這場戰爭。其實,他本可以不管羅得死活的。當年他與羅得分離的時候,羅得可是毫不留情地將好的地選走了,將較差的地留給他。他大可以用能力有限,自顧不暇為理由,無需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羅得。當時他所面對的是四王聯盟的強敵,而他自己只是一個家族的主人,底下能戰的壯丁只有三百多人。衡量雙方實力懸殊,亞伯拉罕是冒著極大危險,義無反顧地出動人力去拯救羅得。從這點可以看出他視親人感情,更重於自身安危,是個重義氣之人。對比恩將仇報的羅得,亞伯拉罕的義舉可以說是以德報怨,活出了像基督一樣的恩情。耶穌基督對我們這群原本悖逆的罪人,他並沒有用我們當得的報應對待我們,反倒是犧牲自己的性命,為我們付上贖罪的代價。

面對強敵,亞伯拉罕有不顧自己生死的勇氣,以微弱的力量與敵對抗,是因為他對神的信心。在第十二章中,當神呼召亞伯拉罕時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2-3)神應許他三樣福分:後裔、土地、以及因他使萬國蒙福。他深信神給他的應許必然實現。因此當羅得選擇看來美好的土地時,他甘心走上另一條看來不起眼的道路。即使羅得遭難,他並無義務出馬相救,但是因著他對神的應許充滿信心。神要使別人也因著他蒙福。這別人包括效法他信心的萬民,當然包括他的親人羅得。如今,羅得有難,並且求救的呼聲已經臨到他身上,他不能見死不救。他相信神所應許的:「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這話必然實現。既然神與他同在,賜福與他。如今就是當支取這福分的時刻了,那些擄走羅得,搶奪應許之地產業的四王,正是與他為敵之人。他因著對神的信心,冒著生命危險,採取了救援的行動。

神確實在這件事上祝福他,讓他以寡擊眾,戰勝了強敵。這大概是亞伯拉罕遭遇的第一場戰爭,神就賜給他勝利的果實。神的兒女並非戰無不勝。以色列民曾經在歷史上遭遇過無數敗績。無論勝敗,神總是利用戰爭的結果來修剪祂揀選的子民。對於順從祂心意,依靠祂而爭戰的人,祂賞賜得勝的榮耀。對於驕傲自大,不隨從祂旨意的悖逆之人,則用失敗的苦果來讓他們學習教訓。亞伯拉罕這次的勝利,絕非根據他指揮有方,他的壯丁驍勇善戰。他仇敵的力量勝過他多倍,作戰的經驗又多過於他的壯丁。亞伯拉罕的勝利乃是因為神施恩相助。神對於亞伯拉罕的應許信實堅定,既然答應要賜福給他,就必然與他同在,在爭戰中,也賜給他勇敢與力量,得以打敗仇敵。今日身為神兒女的我們,是否仍然保有想亞伯拉罕一樣的信心,神與我們所裡立的新約,是繼承亞伯拉罕之約。我們是效法亞伯拉罕信心,而算作亞伯拉罕的屬靈後裔。神應許亞伯拉罕之福,如今在基督裡,對我們都是有效的。我們是否也想亞伯拉罕一樣,憑著信心支取神要賜給我們的福分。使萬民因著亞伯拉罕後裔得福?這福分不是屬世爭戰的勝利,而是屬靈的。也就是面對攻擊神國度的邪惡力量,我們要抱著信心與之對抗。也深信神必然與我們同在,祝福神兒女的必蒙祝福,咒詛神兒女的,也要遭到神的懲罰。這信念是我們活在世上信心與勇氣的來源。

爭戰的勝利來自至高神
17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18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 神的祭司。19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賜福與亞伯蘭。20至高的 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創1417-20

      當亞伯拉罕擊敗敵人,奪回被敵人擄去的俘虜與財物,大隊人馬凱旋而歸。在沙微谷接受兩個王的迎接。此山谷又稱王谷,位於耶路撒冷的北方。一位是原被打敗的五王中的所多瑪王,另一位就是撒冷王麥基洗德。我們將先討論麥基洗德,等到下一段落再談所多瑪王。

這位麥基洗德的身份不很清楚。聖經中對他記載的十分有限,只有三處經文。除本處經文外,還有詩篇110篇,並希伯來書58章。我們分別來考察各處經文怎麼描述他。首先我們看創世記的記載。他的名字是希伯來文兩個字合成的,「麥基」就是王的意思,「洗德」就是公義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公義的王。他是撒冷城的王,這城後來被稱為耶路撒冷。他又是至高神的祭司,這至高神就是耶和華神。這裡是聖經中最早出現的祭司職分。聖經中很少有人是身兼君王又是祭司。除了麥基洗德以外,只有另一個人物有這樣的身份,就是耶穌基督。

在亞伯拉罕以後約一千年的大衛,在詩篇110篇中說:「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耶和華必使你從錫安伸出能力的杖來。你要在你仇敵中掌權。……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大衛稱那位坐在耶和華寶座右邊的君王為「我主」。並稱此君王要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為永遠為祭司。詩中的對此君王的描述,曾被主耶穌用來質問法利賽人,此一君王是誰。後來教會界廣為承認這君王就是預言將要來的大衛子孫彌賽亞。

在大衛之後一千年左右,又被希伯來書的作者更加深入的闡述,將詩篇的預言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基督也不是自取榮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經上又有一處說、『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55-6)這位按照麥基洗德等次作祭司的君王,正是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獻上贖罪祭的大祭司。祂成就神的救恩,從死裡復活,被神高舉升天,坐在神寶座的右邊。祂既有祭司的職分,又有君王的身份。

我們怎麼來了解麥基洗德這位人物呢?有人稱他既然被希伯來書寫成「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 神的兒子相似。」(來73)據此推論他是天使。或還有人稱他是基督道成肉身的顯現。其實這兩種推論都沒有明確經文支持。他與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相似,但絕對不是祂。相似之處在於,聖經中除了創世記中描述他是至高神的祭司,又是公義王,平安王之外。沒有另外對他身份有任何的描述。所以,用他來比擬耶穌被膏立為大祭司所對應的等次正合適。相對於亞倫的等次,耶穌基督不是出自於亞倫家族,不能以此等次為祭司。麥基洗德就是一位活在亞伯拉罕時代的人物。不是天使,也不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成為人形顯現。

我們來看他對凱旋而歸的亞伯拉罕作出什麽舉動?他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拉罕。這餅和酒原是接待辛苦戰士的食物。但這食物與耶穌基督在隨後晚餐時,設立聖餐時的餅與酒剛好一致。主以餅象徵祂的身體,以酒象徵祂流出的血。此一相似有其特殊的意義。他又為亞伯拉罕祝福,自古以來只有位份高的人向位分低的人祝福。摩西五經中極為看重亞伯拉罕,花了許多篇幅描述他。新約中的羅馬書、加拉太書、雅各書、希伯來書中,都極為尊崇亞伯拉罕。有哪一個人物能比他的地位還高?此處麥基洗德為他祝福,他也甘心承受麥基洗德的祝福。可見亞伯拉罕承認麥基洗德的身份是高於他。

麥基洗德以至高神祭司的身份,對亞伯拉罕發出了祝福的話語:「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這裡「祝福」這個字使用祈使語氣,出現兩次。一次是對著亞伯拉罕,是宣告從至高神來的賜福。另一處是對神的讚美,是麥基洗德對神發出的尊崇。這位至高神的祭司對神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他放膽向歸來的戰勝者宣告神的屬性,耶和華被稱為至高神,祂是天地的主宰。主宰這個字原意是掌握權柄者。天與地都是屬於祂,祂的地位高於世上萬物,高於外邦人所尊崇的任何神祗。這是對神屬性清楚的啟示。亞伯拉罕所蒙的福分是來自於祂,他能夠戰勝仇敵,本來就是神賜福的行動。接下來的一句話,轉向對神頌揚,至高神是配得稱頌的,因祂將仇敵交在亞伯拉罕手裡,任憑他擊敗。爭戰得勝的決定因素在於耶和華。在撒母耳記上大衛對非利士人爭戰前,勇敢地向罵陣的歌利亞宣告:「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裡。我必殺你,斬你的頭。……又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裡。」(撒上1745-47)神的子民不是憑著血氣爭戰,若是靠著外在的武器裝備,我們必敗。但是聖經中多次讓我們看見,爭戰的勝敗在乎耶和華。按著祂的心意、依靠祂賜的能力而戰。必能戰勝仇敵。從亞伯拉罕與大衛的經歷中,我們都看見了神的信實,祂所應許的絕不落空。

接受了麥基洗德的祝福之後,亞伯拉罕對他獻上奪回來戰利品的十分之一,表示承認他所宣告的話語是確實無誤的。這十一奉獻在希伯來書中也提到:「先祖亞伯拉罕,將自己所擄來上等之物取十分之一給他,這人是何等尊貴呢。」(來74)祭司本可以從百姓得到十分之一的供獻,為他祭司服事當得的分。亞伯拉罕在律法的祭司制度尚未建立之前,就已經向至高神的祭司供獻所得來的戰利品。可見十一歸給祭司是從亞伯拉罕時代,一直到主耶穌時代,仍然繼續操練的作法。今日信徒向教會奉獻十分之一,讓傳道人作工得工價,生活無後顧之憂,是應當的。不要將其視為舊約規條而廢掉。

不從罪惡的世界得好處
21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罷。22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耶和華起誓。23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24只有僕人所喫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創1421-24

      相對於麥基洗德得到亞伯拉罕對他的供獻,所多瑪王也來見亞伯拉罕。見到自己被擄去的人與財物,平安地被奪回來。他向亞伯拉罕發出看似優厚的回報。他想要回被擄去的人口,卻將奪回的財物送給亞伯拉罕為交換條件。其實亞伯拉罕從未與所多瑪王結盟,他之所以參與戰爭,只是為了保護他的侄兒羅得。所多瑪王被四王擊敗,跌落石漆坑裡,如果不是亞伯拉罕伸出援手,命運就是戰敗被滅。如今他將自己看作戰勝國的君王。想要將一部分戰利品賞賜給亞伯拉罕,作為他的酬勞。

      亞伯拉罕的反應是,他根本絲毫獎賞都不要。除了僕人作戰時吃的食物。並那些與亞伯拉罕並肩作戰的其他國家的壯丁,若他們想要酬勞,亞伯拉罕請所多瑪王不要虧負他們。這些作戰物資的損耗,理當由所多瑪王負擔。其餘的一切,亞伯拉罕是連一點也不想要。為何如此不近人情?因為亞伯拉罕很清楚,使他得勝的是誰,就是天地的主宰,至高的神。他已經向神起誓,也就是在神之前下定決心,向所多瑪王說出:「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這是何等高尚的心胸。所多瑪是個罪大惡極的城市,如果亞伯拉罕收下所多瑪王賜給他的戰利品,豈不是與這罪惡的國家有分。他寧可一介不取。也不要落人口實,讓人說出,亞伯拉罕的財富的來源都是不義之財。

      今日的教會身為神的兒女,與亞伯拉罕同為神國子民,有同樣的身份。他靠著神與仇敵爭戰,因著神的同在而得勝。絕不可以因著取了罪惡權勢給他的財利,而與他們掛上鉤。所多瑪與耶路撒冷有什麼相關呢?耶路撒冷是神的聖城,大君的京城。所多瑪是罪惡滔天,走向滅亡道路的城市,兩者毫無相關。神子民在此事上,一定要抓住原則。寧可吃虧受損,也絕不向罪惡權勢搖尾乞憐,獲取從其而來的利益。

結論
這段經文提到了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為了拯救被擄走的羅得,而介入一場戰爭。爭戰中他憑著對神的信心,支取神對他應許的福分。以寡擊眾、以弱擊強,得到了勝利。在凱旋歸來之際,他願意領受至高神祭司對他的祝福,也以戰利品的十分之一回獻給他,表示對他祝福的肯定。對於統治罪惡城邦的所多瑪王所賜給他的財物,他寧可自己吃虧,也一分一毫都不要。因為他是屬神的子民,與罪惡權勢毫無相干,不想從其中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屑與他們有任何牽連。神的兒女們生活在墮落的世代,願我們能效法亞伯拉罕的決心,寧可自己受虧損,也不要從罪惡勢力得到任何好處。

2019年5月11日 星期六

以愛維護家庭的母親

Related image
今日是母親節,我們願意以箴言3110-31節這段經文,來與眾弟兄姊妹思想一位讓全家人蒙福的母親。其實箴言31篇,讓弟兄來講並不合適。聽起來好像是拿一個極為高的標準期待姊妹達到。若是讓成熟的姊妹用親身經歷來發出勉勵,說服力就強得多。這篇描述的婦女形象太過完美,有時候會讓姊妹覺得氣餒,似乎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這樣的目標?另外有種情形也需要我們注意,就是弟兄聽了這篇道,回家拿著這一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妻子。神的話語是用來自我省察的,道不是幫著別人聽的。如果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丈夫,一樣沒人能過得了關。那我們當用何種心態聽這篇道呢?我們當重視一個妻子、一個母親,她們在家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就像房子的頂樑柱,一旦失去了支撐,屋子就垮下來。又像木桶的桶箍,一旦斷裂,整個桶壁就散掉了。無論是弟兄或姊妹,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合乎神心意的母親的樣式,一起來支持家中的母親這角色,讓合神心意的家庭因著敬虔母親被建立起來。

母親對家庭的重要
10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他的價值遠勝過珍珠。11他丈夫心裡倚靠他,必不缺少利益。12他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箴3110-12

      在箴言的最後一段,出現了對才德婦人的稱讚。活化出了整篇箴言的主題「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本段經文描述活出此美德的婦人的樣式。它的文體是一首藏頭詩,也就是每句話的第一個字母是按照順序排列。第10節中出現「才德」這個字,我們看看幾個英文版本的翻譯。ESV翻譯成「美好的excellent」;NIV翻成「品格尊貴的of nobel character」。KJV翻成「賢惠的virtuous」。綜合幾個版本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作者誇讚此一婦女的能力、才幹、勇氣都超越群倫。作者發問題:「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意思是極為寶貴,若不是神賜予,神以祂的能力塑造,世間難以尋到。本節呼應了前面的經文:「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箴124)「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也是蒙了耶和華的恩惠。」(箴1822)「房屋錢財,是祖宗所遺留的。惟有賢慧的妻,是耶和華所賜的。」(箴1914)中國古代有種觀念:「女子無才便是德。」顯然聖經中不認為如此。箴言中讚揚有才幹,有能力的婦女。對丈夫來說,她是不可或缺的賢惠妻子,是丈夫的穩固後盾;對孩子說,她是慈愛的母親,是家人的支柱。雖然我們的母親不是完美無缺的,但都是神賜給我們,讓我們藉著母親的看顧保護,得以成長。

      她的寶貴在於,「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箴3111-12)傳統的想法是妻以夫為貴,丈夫出人頭地,妻子也同感光榮。本句話是夫以妻為貴。妻子賢惠,丈夫有了依賴的後盾,一生因她得到益處。這益處表現在他的家庭與兒女身上。一個丈夫有幸福的家庭,有端莊順服的兒女,主要是因為有位在背後支持,忠心教養兒女的妻子。身為兒女,品格塑造模仿的對象,主要的就是母親。因為母親花在兒女身上的時間,遠大於父親。品格的塑造是需要花上時間代價與兒女同行,才可能達成的。一個孩子將來長大以後,怎麼在自己的家庭中,學習做個好父親、好母親,原本就是從父母身上模仿而來。在雙親之間,母親的影響力,比父親更大。因為她花上極大的精力,伴隨著兒女成長。母親與兒女建立親密關係,原本就是母性中至為寶貴的層面。很可惜的是,身為父親卻將絕大多是的時間花在,為事業拼搏,或是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上。相對的,花在兒女身上的時間,卻遠少於兒女所需要的數量。媽媽在兒女心目中的角色更形重要。

所以,背負著教養兒女這重責大任的媽媽,主要的功能,是建立幸福的夫妻關係,給兒女一個足以模仿的榜樣。妻子如何尊重自己的先生,讓他在家中覺得被尊重。讓他在闖蕩事業的重壓之下,有個安穩依靠的家庭。這些都會在兒女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將來是否也會做個值得配偶信任的人,是否有信心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庭,身為媽媽的,對兒女有著深遠的影響。

      雖然,這段文字確實是從男性為中心的眼光來觀看妻子。然而,這段話卻也是整本聖經中,對女性角色描述,最高舉,最稱讚的一段。我們無需將其視為,父權社會對女人作出的嚴格要求。無需將本段的教訓當作封建社會的落伍觀念來貶低它。應該個換個角度看,箴言是對神子民的屬靈生活,及品格共同的要求。當這品德投射在婦女身上,則顯出才德婦女的形象。若將對才德婦人的要求,修改成才德的丈夫。一樣也會在其它的方面作出期待。無論男女,神必然都期待他們有高尚的品德。因此,他們都可以藉著本段經文自我勉勵。共同塑造合神心意的品格。

辛勤照顧家庭的需要
13他尋找羊羢和麻,甘心用手作工。14他好像商船從遠方運糧來。15未到黎明他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將當作的工分派婢女。16他想得田地,就買來。用手所得之利,栽種葡萄園。17他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18他覺得所經營的有利他的燈終夜不滅。19他手拿撚線竿。手把紡線車。20他張手賙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21他不因下雪為家裡的人擔心,因為全家都穿著朱紅衣服。22他為自己製作繡花毯子。他的衣服,是細麻和紫色布作的。23他丈夫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為眾人所認識。24他作細麻布衣裳出賣。又將腰帶賣與商家。25能力和威儀,是他的衣服。他想到日後的景況就喜笑。26他開口就發智慧。他舌上有仁慈的法則。27他觀察家務,並不喫閒飯。」(箴3113-27

      當我們讀到這段經文中描述的婦女,不得不讓我們想到辛勞持家的母親。她就像是在一個大家族裡面的總管,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務,都在她的料理之下,井井有條。以下我們分幾個方面來看她的特質。

1.  為家人穿衣的需要操心:她從蒐集羊毛、麻這些織布的材料的開始,親手用心做工,將織布的材料預備好(13節)。她手拿撚線竿,手把紡線車,將羊毛、麻纖維,這些原材料撚成線,再編織成布,好為全家人製造衣服(19節)。即使在寒冷的下雪天,她也無需為家人穿得不夠暖而擔心。因為她已經為家人準備好了禦寒衣物,全家人都穿著她織的朱紅色衣服(21節)。就連她自己身上所穿的,也是紫色的細麻衣,紫色象徵尊貴(22節)。在我自己年幼的時候,因為衣物昂貴,我母親都是自己用縫紉機製作縫衣服,或是買毛線來織毛衣。兒子長大了,就把原來的小毛衣拆掉,再織成大件的。這些衣服存到今日,穿在身上仍然是溫暖無比,是兒女從母親得到最珍貴的禮物。今日紡織業發達,衣物便宜,舊了就扔掉再買,我們再也體認不到,穿媽媽織的衣服,那種全身從裡到外,溫暖無比的感覺了。

2.  預備糧食餵飽家人:她黎明即起,跑到市場上將日用的糧食買回來,就像是商船從遠方運糧來一樣(14-15節)。這段所描述的就是這一個婦人勤勞操作家務,讓家人衣食無憂。吃飯是家庭中最平常,卻也最重要的一件事。一家人最常聚在一起的場所就是餐廳,還有烹調食物的廚房。媽媽就是廚房的主人,一家人嗷嗷待哺的肚腹,就是媽媽愛心烹煮出來的美味飲食,而餵飽的。不管小孩離家再遠,長得再老,永遠不會忘記媽媽的味道。智慧的媽媽抓住家人的胃,就抓住家人的心。我的媽媽今年已經八十多了,我一從遠道回到家,她總是堅持親自為我燒幾道我最喜歡的菜。兒子不管多大,在媽媽眼裡,就擔心他吃不飽,長得不夠好。這是天下父母心啊!

3.  經營家庭生計:傳統社會是男主外、女主內。逐漸從農業社會過渡到今日的工商社會,男女都要為家庭經濟操心,出外賺錢。然而,婦女更是多了教養兒女,照顧公婆,操持家務的責任。那是一根蠟燭兩頭燒,比起男人來說,更加辛苦。三千年前所羅門寫的才德婦人,不只會看到好價錢,將田地買進來,種植葡萄園,經營農業。她身強體健,作農活不輸給男人。她還有生意頭腦,會經營商業交易謀利。將農產品,與家裡製作的紡織品,拿到市場上銷售(24節)。為了經營家庭企業而苦心竭慮,挑燈夜戰,燈火終夜不歇(16-18節)。在今日的社會,她算是一位頭腦精明的女企業家。收入不只貼補家用,還大大改善家人生活。家庭內部沒有放鬆,又在家庭外開疆闢土,她頂住了超過半邊天,連丈夫也要自嘆你不如。

4.  憐憫窮乏人:她絕對不是倚仗財富,炫耀於人的土豪。而是願意賙濟窮乏人,看顧窮苦人,向需要的人分享財富(20節)。律法書中要求神選民,對經濟缺乏的鄰舍伸出援手。新約中也要求教會要重視周濟窮人的慈惠工作。這位婦女是以一家之力來實踐聖經要求我們的愛鄰舍教訓。家庭是慈善工作最廣泛、最基礎的支持力量。愛人如己的母親是兒女的榜樣。

5.  讓丈夫得尊榮:她絲毫沒有因著自己的能力超過丈夫而驕傲。反而讓丈夫得到尊榮,在他的同儕中,為這有這樣的妻子而引以為傲,得到別人的羨慕(23節)。在家庭中,男女間不是競爭的關係,似乎男人得到尊榮,女人就被貶低。男與女在家庭中,是互相成全、合作共榮的關係。妻子讓先生受到他人尊敬,自己會得到更多的尊榮。

6.  言語智慧、以德服人:才德婦人不是因為才幹過人,令人望而生畏。而是以口中的安慰勉勵的話語,讓結出的人如沐春風。又藉著愛心,恩澤眾人,讓人樂於親近、由衷欣賞(25-26節)。

看完箴言所描述的這些美德,真不由自主地羨慕這樣一位才德的婦人。這真是人間罕見的理想模範。如果這樣的婦人真的存在,把家中裡裡外外的事物都做完了,她的丈夫在家裡不知還有什麼可做的?箴言出現這段經文,不是要女人望之彌高,而心生氣餒。也不是要男人,拿此標準要求妻子。此段經文的目的,是提出一個神所期望的理想形象,要我們自我鞭策,彼此勉勵。不是讓我們錯誤地拿來衡量別人,挑人毛病。

在母親節,為何要看這段經文?是要讓我們看到才德婦女的美德,思想自己為人子女,從母親身上領受了許多慈愛。那是神愛我們所賜給我們的恩典。讓我們感念,自己從母親身上領受的無微不至的殷勤照顧,對神將慈母賜給我們而心生感恩。母愛是世間除了神之愛以外最偉大的愛。為了要讓我們明白神之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神讓我們在家庭關係間,先嚐到母愛的滋味。

聖經中多處經文使用母愛來比擬神慈愛的屬性。如以賽亞書中說的:「婦人焉能忘記他喫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49:15)母親對兒女的不離不棄,正反映出天父對祂的子民的信實慈愛。又如大衛藉著詩篇,描述自己對神全然依靠:「我的心平穩安靜,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詩131:2)斷奶的孩子心中不再焦慮不安,只要有媽媽在身邊就完全滿足。我們對神的信賴,正如嬰孩對母親的信賴一樣。以賽亞書又以慈母懷抱嬰孩,來描述神對祂子民的照顧:「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賽46:3-4)從母親對子女的生育、懷抱、教養、解困,就可以看到神對選民的愛,祂創造人、施行管教、關心他們成長、拯救他們脫離危險。領受了人世間的母愛,我們更能夠體驗神對我們愛的廣大深厚。

因敬畏神得榮耀

男人的成功的要件,一般是以他在事業上所獲得的榮耀來衡量。對比之下,身為一個母親的尊榮得自於,她的家庭是否幸福,兒女是否成材。本段一開始就提到才德婦人得到她家人的稱讚,「她的兒女起來稱他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他。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3128-29)一個女人感到最光榮的事,莫過於她教養出來的子女敬重她,稱她為有福的。兒女承認他們在世上的成就,歸功於母親的盡心的照顧。還有丈夫對她的肯定,稱讚她的才德,超過一切女子。身為一個女人,聽到了自己家人的稱讚,心中何等欣慰。如果有這樣的結果,即使再辛勤的付出,都值得了。

以下對比了世俗對女人稱讚的特質,以及在神眼中值得稱讚的特質。世人認為美麗是一個女人最值得驕傲的事,所謂「女為悅己者容」。男人追求結婚對像要找「白富美」。在聖經的價值觀中,艷麗和美容都是外在的優厚條件。神看重的卻是內在的品格,從對神敬畏的心生出來。經上說:「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這種神所看重的品格,與世俗評判人的條件,天差地別。我們活在世上,到底追求什麽?什麽是我們最重視的事?就看我們花上多少精力、時間、金錢,在它上面。一個敬虔愛主的女人是神所期待的,是神所教導的價值觀所尊榮的。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母親,但是卻可以從我們母親身上,體會神賜給她們的母愛。從她們對兒女殷勤付出的犧牲上,觀察神所塑造的才德婦人的品格。雖然,沒有一個母親是完全的,正如我們也都虧缺神的榮耀。但是,這些美好的品格值得我們重視,並且互相鼓勵去追求。最後一句是對才德婦人祝福的話:「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母親一生的付出,投注在照顧丈夫、家庭、兒女身上。她所應得的尊榮是來自於神,神加在她身上的榮耀,讓她的付出,成為最尊貴的回報。身為兒女的一樣也當感謝母親在我們身上所施的恩典。這是兒女當盡的責任,是理所當然的。

結論

才德的婦人在人間極為珍貴,難以尋到。慈愛的母親一樣也是神賜給我們極為珍貴的祝福。讓我們讀完這段經文後,深自體會神在我們身上的期待。姊妹以追求作一位合神心意的母親自我期許,在家中盡心相夫教子,培育敬畏神的下一代。弟兄則全心支持自己的妻子,珍惜她在家中所付出的辛勞,愛護她,尊敬她。並在眾人面前,稱讚她,尊榮她。以有幸得到這位神賜下的賢德妻子為一身最大的福分。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以愛報恨

Related image
愛與恨是人際間最常有的感情表達。有的人愛恨分明,有的人愛恨糾葛,由愛生恨,再由恨轉愛。都是常見的事。誰是我們愛的對象?誰又是我們會去恨的人呢?愛與我們關係親近的人是人之常情,但是愛仇敵卻是與我們本性不合的作為。今日的世俗的道德觀是要我們「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毛澤東在鬥爭地主的時候曾經說出:「將他打翻在地,再踩上一隻腳!」就是對階級敵人要狠,讓他被打倒後不得翻身。「愛鄰舍,恨仇敵」似乎在人性中是很自然的表現。主耶穌卻要我們「愛仇敵」。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對於惡待我們的仇敵,怎麼可能愛得下去?讓我們來思考天國倫理中主的教訓。

基督糾正恨仇敵的想法
43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太553-54
本段是主耶穌教導天國倫理六個對比的最後一個。因為當時的宗教領袖對律法的解釋已經偏離了原意。主耶穌則藉著登山寶訓,對律法精義提出正確的解釋。祂先用「你們聽見有話說……」指出法利賽人對如何遵行律法的態度,再用「只是我告訴你們……」來糾正他們的誤解、闡釋真意。世俗慣用的觀念以為:「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這句話的前半句出自利未記,是對於如何對待鄰舍的教導:「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18)這句話並沒有錯,是整個誡命兩條總綱之一,是主耶穌教導天國倫理的中心信息。從引用的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鄰舍」指的就是本族的子民。

但問題出在後半句「恨你的仇敵」。這句話從未在律法的任何地方出現過。可能是主耶穌時代的猶太人閱讀聖經後,推論出來的對待外族人的態度。他們以為要愛自己的同胞,對於外族人卻要恨惡。怎麼會生出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因為對舊約經文中爭戰命令的偏頗的解讀。申命記中,神命令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後,要滅絕迦南的外邦敵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要得為業之地,從你面前趕出許多國民,就是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共七國的民,都比你強大。2耶和華-你神將他們交給你擊殺,那時你要把他們滅絕淨盡,不可與他們立約,也不可憐恤他們。3不可與他們結親。不可將你的女兒嫁他們的兒子,也不可叫你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4因為他必使你兒子轉離不跟從主,去事奉別神,以致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速速地將你們滅絕。5你們卻要這樣待他們: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用火焚燒他們雕刻的偶像。6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上帝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71-6)許多人對這段經文產生疑惑,為何神會發出將敵人殺盡的如此無情的命令。既然敵人失敗投降了,至少也要留他們活口啊。如果不按照時代背景,直接按字面遵守,確實會得出對敵人要趕淨殺絕,不要心軟的結論。在耶穌那時代的有個稱愛色尼人的猶太宗派,他們的文獻《社群守則》中顯示,他們自認為是神特別揀選的餘民,要求社群中的人對內要互相愛護,但卻要同仇敵愾地排斥外人。這代表了當時確實有人抱著主耶穌所說的「恨惡仇敵」的想法。這正是主耶穌要糾正的態度。

我們怎麼解決舊約律法對敵人滅絕的命令?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神對於被造的人類有行為上的要求,凡順從祂命令的,就會祝福,凡悖逆不順從的,就會懲罰。這是從亞當在伊甸園以來神對亞當立下的「行為之約」,這約也普遍對所有亞當後代生效。若人因背離神而受懲罰,應當反躬自省,自己是否犯罪違背神心意,不能質問神為何懲罰他。迦南居民受到懲罰是因為他們罪惡滔天。申命記中,神曾經警告以色列民,不可沾染迦南人的惡俗:「你到了耶和華你 神所賜之地,那些國民所行可憎惡的事,你不可學著行。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因那些國民行這可憎惡的事,所以耶和華你的 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申189-12)創世記中,神與亞伯拉罕立約,要將迦南地賜給他為業,曾經說出要暫時容忍迦南人四百多年,不滅絕他們,給他們悔改的機會。在四百年後,神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他們被滅是罪有應得。

神對迦南人施行懲罰,是為了信守向選民立的恩典之約。在人犯罪之後,神立即賜下拯救的應許,向亞當夏娃頒布恩典之約,計劃在萬民中揀選一群順服祂的子民,並藉著他們將救恩能帶給普世萬民。神既然應許救恩,這工作就必然實現,面對著破壞神計劃的阻力,神會藉著以色列人來排除。當然,神不會偏心。當以色列民若違背神心意,神一樣會藉著外邦人的手施行管教。萬事在神的手中運行,為要完成祂的計劃。

這些事記在舊約當中,成為新約時代基督戰勝邪惡的預表。如今,當我們應用這段經文的時候,不是將世上的異教徒當成敵人,想照著舊約時代以色列人作法,將其掃除。而是,當知道基督的敵人就是所有罪惡勢力背後的魔鬼,也是基督徒征戰的對象。我們對於魔鬼破壞神計劃的詭計當除惡務盡。不要為罪留下任何餘地。所以,引用舊約神信實地保護立約子民,懲罰敵對勢力的經文,將其用在個人道德層面,就是不恰當的應用。應該將其屬靈的意義尋找出來,經過時空的轉化,再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上。按照這樣的解經原則,我們就不會推出「排除異己、恨惡仇敵」的作法。

有的人把舊約與新約的教訓對立起來,以為舊約是律法時期,所教導的是「愛鄰舍、恨惡仇敵」新約是恩典時期,主耶穌將舊的作法更改為「不單愛鄰舍,連仇敵也要愛」。這種想法是過於簡單的二分法,並不正確。舊約與新約在道德上的教訓並無分歧,因為神的心意是超越時間,古今一致的。舊約中難道沒有愛仇敵的教導嗎?出埃及記裡教導:「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若看見恨你 人的驢壓臥在重馱之下,不可走開,務要和驢主一同抬開重馱。」(出23:4-5)向仇敵伸出援手的行為就是出於對仇敵的愛。 箴言也有教訓:「你仇敵跌倒,你不要歡喜;他傾倒,你心不要快樂;恐怕耶和華看見就不喜悅,將怒氣從仇敵身上轉過來。」(箴24:17-18)神不喜悅對仇敵幸災樂禍的態度。箴言教導如何對待仇敵:「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飯喫.若渴了就給他水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華也必賞賜你。」(箴2521-22)這句話被保羅在羅馬書中引用。可見新舊約都有關愛仇敵的教導。不能過於簡單地劃分,舊約不要我們愛仇敵,新約才開始有這教訓。那是把神道德的教訓當成前後不一了。以下我們將一起來觀察後續的經文,我們會發現律法的精義,與主耶穌的教導是相合的。主耶穌闡釋律法的真義,遵行主的命令就能讓律法精義得以成全。

神普及世人的愛
44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45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6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47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太544-47

      主耶穌針對當時社會所認為的對待仇敵的態度提出糾正,不是「恨仇敵」而是「愛仇敵」。當我們初聽到主的教訓時,最直接的反應通常是「怎麼可能?」連不可愛的人,甚至是惡待我們的人,也要我們去愛他,這樣豈不是要顛倒人類最自然的愛與恨的感受,變成故意壓抑感情的表達了?其實主耶穌所提出來的愛,不單是出自於本性中直覺的感情,而是出自於意志的行動。感情是對環境變化不由自主的反應,意志的行動則是對於道德的命令決心順服。主命令門徒要「愛你們的仇敵」還要「為逼迫你們的人禱告」。這兩個動詞都是現在式命令語氣,也就是主要求他們經常地遵行,不是三分鐘熱度。此句話中的愛(agapao)在聖經中主要的意義是聖潔無私的愛。不是男女的愛情,親人朋友間的喜愛之情。而是超出利害關係,人我的好惡,連不可愛的人,也願意給放下自己的私心去愛他。這樣的愛就是主在這裡所命令的行動。

主要我們愛他們到一個程度,願意為對方著想,在神面前為對方的好處而代求。為人禱告可以說是愛此人最高的表現。如果在神的面前,我們能夠為一個人的好處禱告,大概也不會去記恨於他了。對方會惡待我,正因為他不認識神。我是屬神的人,豈應當與尚未認識神的人計較。我願意放下自己的利害得失,為此人得救禱告,願他能被主的愛感動,看見自己的錯誤,回到神面前悔改。若以此種眼光來看待仇敵,他就不再是我的敵人,而是我在神面前,禱告求神挽回的對象。我不會想再去報復,期待他遭到惡報。而是以神的眼光來看待他。他作惡是因為不認識神。他也是個迷途羔羊,需要神的憐憫。這就是願意為逼迫我們的人代求背後的動力。

我們必須承認出自於罪人的本性,我們絕無可能做到。天國倫理是主耶穌要求重生之人依靠聖靈,盡心追求的成聖道路。主耶穌說的,祂來是要「成全律法」,也就是按照主賜下的新生命,經歷聖靈轉化的作為,我們能夠逐步將主所要求的天國倫理標準活出來。因此,我們對於主的命令無可推托,只能盡力遵行。有的人以為主耶穌的命令不合常理,不可能做到。然而,主耶穌自己親身活出此一天國倫理的標準。在十字架上,當祂受盡痛苦折磨,忍受嘲笑辱罵,祂沒有以仇恨的心去咒罵那些敵對祂的人,反倒是為他們求赦免:「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多少為主受苦的聖徒,在遭受逼迫的時候也靠著主賜給他們的勇氣,饒恕逼迫他們的人,為他們悔改禱告。如為主殉道的司提反也說過:「主阿,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760b

二次大戰偷襲珍珠港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信主,是因他的一位舊識戰友獲釋歸來。他港口迎候久別老友。因為戰爭期間日本對美軍俘虜的虐待迫害,料想老友多年被俘,必然病弱消瘦。沒想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老友臉色紅潤、身體健康,並且告訴他在戰俘營中,有一位義工瑪格麗特,經常充滿耐心、愛心,盡力照顧日本戰俘。本以為此人必然與日本人有關係,才會如此。一問之下,原來她的父母都是去日本傳福音的宣教士,戰爭期間被日本政府誣指為間諜,被捕下監,判處死刑。刑前夫妻二人無怨無悔,跪地祈禱,求上帝的愛早日臨到日本。她在父母愛的感召下,願代替父母,到戰俘營中照顧日本俘虜。淵田美津雄聽到這個故事大為震撼,他說:「這個故事折服了我,使我羞愧。」他很想知道這種赦免饒恕之愛是怎麼回事。因為在他所成長的日本文化中,似乎只有仇恨與報復。怎麼也想不通,人竟可能做到對仇敵的愛。

另一個發生在淵田身上的事,在他信主的決定上,給了臨門一腳。他在東京車站收到一本福音小冊子《我曾是日本俘虜》,內容寫的是戰後一位美國宣教士雅各的見證。雅各在二戰時,為了報復日軍偷襲珍珠港,投身空軍,曾參與轟炸名古屋的戰役。但因轟炸機燃料不足,迫降中國日本佔領區。在被俘三年四個月,受盡凌虐威脅,有三位隊友遭到槍決,另一位病死,自己也差一點喪命。雅各在被俘過程中,心中念念不忘等獲釋之後,一定要向日本人復仇。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一本聖經,讀到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第一個禱告,竟然是向父祈求,赦免凌辱殺害祂的人。他一讀之下,滿心感動,心中的仇恨逐漸消失。神還將一股對日本人的愛賜給他,從此心中充滿了平安喜樂。他在獲釋之後,不但不仇視日本人,還特別來到日本,向過去虐待他的敵人傳道。這兩個活生生的愛仇敵的故事,在淵田心中迴盪。最終結出福音的果子。淵田成為了一位有名的傳道人,向戰後日本人傳揚福音的真道。

      神命令我們愛仇敵,並且應許:「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這句話的兒子是多數,泛指所有男女信徒。誰能被視為天父的兒女呢?就是遵從天父旨意的人。如主耶穌說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太1250)中國古代稱子不像父為「不肖子」。身為天父兒女,就當活出天父所擁有的品格。為何天父要我們行出這種困難的事?經文給出的原因是:「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就是天父對世人普遍的恩典。並不分他們是信徒,或非信徒,祂一視同仁地賜下恩典給他們。正如陽光普照大地,雨露滋潤大地,天父也把寬廣的愛無私地分賜給世人。為何會廣施恩典?是因為讓人活在恩典中,以感念天父所施予的恩惠,能有機會從罪中悔改,領受天父預備的救恩。這普遍的恩典是神賜人尋求拯救的機會,並不能使人得救。也不能推論出,「既然普天之下,雨露均霑,最後每一個人都得到拯救就,即使不信之人也不會遭到審判。」那是過分的推論,超出此段經文的原意。

      我們當如何活出愛仇敵的命令?神要我們讓自己的愛心廣大地施給世人,不要因為此人與我親近,或是與我疏遠,就給予分歧的待遇。主耶穌承認世人對與己關係親疏之人,存在著差別對待的情形。他命令我們不要效法這種對人方式:「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麼。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甚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麼。」羅馬帝國統治下,人們對於稅吏,總是帶著排斥的心態。因為他們為羅馬人向自己同胞收稅,常會善待那些繳稅多的人,而仗勢欺負繳不起稅的人。主耶穌要我們不要效法他們這種勢利眼。如果我們的行為也是與稅吏一樣,我們正活出自己瞧不起的生活樣式。同理,猶太人排擠外邦人,以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只對自己同胞問安,對外族人就擺出冷面孔。我們若是與他們一樣,所作所為豈不是正是自己討厭的樣子嗎。所以,身為一個有天父賜下新生命的基督徒,本身不能僅僅以達到稅吏,外邦人的標準就滿足了。當思想的是,比起他們,我們從神會多得到什麽賞賜?那些事能被算為更高的長處?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主耶穌要我們以天父的性情為我們效法的榜樣,對世人活出博愛的精神。這並不是要我們如同墨家所提倡的「兼愛非攻」,排除人際間遠近親疏的關係,一視同仁地愛。我們愛人的程度與內容或許因關係遠近而有差異。但是為了對方接受福音的緣故,我們願意排除各種人際間的障礙,就向天父如何愛他們一樣,我也照樣去愛他們。這是從神而來的無私之愛。基督徒當順從主的命令,將這愛活出來。

當像天父完全
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父完全一樣。」(太548
      綜合前面提到的,基督徒的標準,不是僅僅達到與世人一樣就滿足。主耶穌給我們的期許是,要我們活出完全,向天父完全一樣。這句話動詞是未來式,表達命令我們去行出來的意思。「完全」是達到聖潔無暇、完美的目標。論到「完美」,是以什麽為標準?下半句說,就如同天父是完全的一樣。聽到主這樣的期待,心中難免會生出一個疑問,有可能嗎?我們信主的人都深知道自己的軟弱所在,即使走在成聖道路上多年,也難免會犯罪,離完全的要求,我們實在差得很遠。悲觀主義的人認為,既然主的標準太高,不可能達成。就乾脆放棄,承認這不是我們今生所要追求的目標,而是將來在天上才適用的倫理標準。或者是掩耳盜鈴,聲稱自己在稱義的地位上已經完全了,不需要追求行為上的完全。以上這兩種想法都是將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架空,成為虛幻不實的空中樓閣,將適用時機推到來世,不是今生所該去遵行的。這種論調等於是否定了主教導的適用性,十分不可取。

    以神屬性的公義聖潔要求,來期待神子民活出來。這是聖經中無論舊約、新約都有的教訓。神用完全的標準來要求摩西:「你要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作完全人。」(申1813)神也要摩西用神的標準期待以色列民:「你曉諭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19:2)這些經文仍然被彼得引用來勉勵新約時代的信徒:「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5-16)雖然「完全teleios」與「聖潔hagios」兩個形容詞意義並不完全相同。但是主耶穌的命令,完全反應出舊約神對子民的要求,也正是使徒對新約信徒的要求。這完全的要求跨越時代,是一直不變的。想要讓達不到標準的人不覺愧疚,而降低主的標準,是錯誤的方向。寧可直接承認主教導的正確,將其當成我們走成聖道路一生追求的目標。

      今日的教會太多人想走簡單的道路,面對這樣的經文,常會假裝看不見規避而過。他們認為,基督徒一信主,罪就得赦免,就得稱義,多麼簡單啊。問題出在這些人將地位上稱義當成全部,忽視生活上聖潔的追求。還偏頗地批評追求成聖的信徒為靠行為稱義,那是不看全面的聖經教訓,不分黑白地抹黑堅持真理的人。偏差的根基導致歪斜的建築,錯誤的教導最後也會導致出行為敗壞的果實。教會在真理上不可不慎。

結論

     主耶穌的教導非常明確,他要求我們愛鄰舍,也要愛仇敵。祂知道我們在實踐主教導上會有軟弱。然而,天國的標準是不打折扣的。因為,我們是天父的兒女,有祂賜給我們新生命,品格上、性情上就當與天父一樣。在追求成聖的過程中,我們決不當自誇,自以為完全滿足。當做不到的時候,就回到主面前承認軟弱,接受祂的赦罪恩典,向祂支取力量。基督徒當追求完全,正如天父是完全的一樣。我們一生當以主的話自我期許,竭力追求。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投身在偏遠前線的麥子

宣教工作需要各方面合作配搭,才可能成功達到目的。包括宣教士的招募、差會的督導、教會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若問三者之中何者較為難以達到目標,招募忠心又有能力的宣教士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步。有宣教士願意投身工場,才能夠讓差會有差派的對象,也自然能喚起教會在禱告與經濟上支援。能培養出有呼召、能吃苦耐勞的宣教士,是整個教會界殷切的期待。

這個地方相對於其它省份來說,基督徒人數算是少的,因為地處偏遠,宣教資源進入不易。又因為傳統信仰轄制人心,開拓教會殊為不易。因此除了主要的大城市以外,一般教會都較為弱小。

10年前發生大地震,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賑災物資紛紛捐獻出來,志願賑災的義工從各地來到那裡。 10年過去了,捐獻逐漸散盡,志願人員也在一兩年後,慢慢離去。有一對夫婦,從中原遠道過來,參與第一線的賑災工作。災區的重建早已完成,他們還沒有走,仍然留在當地服事。他們把女兒也帶來了,今年21歲,陪著父母一起服事。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在他們家中開始了一家小教會,每個禮拜聚會,先生負責講道,以及牧養。妻子關懷會友,支持事工。教會光景軟弱,主日差不多就10人。而且都是老年人。

當局來找過他們多次,問為何外地人來了十年還不走?為了有正當的理由,他們開了一家店,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務。生意並不好,每天約2-3個客人,只能勉強維持。然而,他們對客人傳福音,很積極。與客人交朋友,請他們到家裡吃飯。這是傳福音很好的平台。

我住在他家裡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未亮,一陣音樂響起來,是他們在播放歌曲靈修:「一粒麥子,它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不論過了多少時候,它仍舊是它自己;它若願意,讓自己被掩埋被用盡;就必結出許多子粒,經歷生命的奇蹟。」

這不正是這對夫婦的寫照嗎?離鄉背井不是件容易的事,為生計、為事業,或許肯做。這家人是為了在沒有教會的地方開展一家教會。在福音的硬土上,播下一顆種子。從吃饅頭的中原,到了吃米飯的西南,克服飲食習慣的差異,準備定居在這裡。

當地約有三萬人,幾乎全是五十歲以上老年人,看不見多少20歲以下的年輕人。走到市集,人山人海,茶館、麻將館,賓客如雲。對比之下,教會如此蕭條。福音工作確實不容易開展。他們很有服事的熱情,但是果效有限,讓他們也覺得很挫折。我與他們約定,下次來不需要招待我。我預備與他夫婦倆,一對二討論聖經課程。就算是一兩天都好。能查多少算多少。按他們的文化程度來說,這可能是不習慣的。但是傳道就是需要對神話語熟悉,學習總要有個開始。他答應了。

我的負擔就是,在資源及培訓上支持他們。不單單讓他們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更期待將基礎聖經教導、家庭婚姻、如何教養兒童,等講座帶進去,以此為福音的切入點。讓長期以來弱小的教會肢體,藉此裝備,屬靈生命得以成長。宣教士已經長期投入在這地方,建立了據點,願主興起後方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宣教的忠心支持者。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