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工作需要各方面合作配搭,才可能成功達到目的。包括宣教士的招募、差會的督導、教會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若問三者之中何者較為難以達到目標,招募忠心又有能力的宣教士可以說是最關鍵的一步。有宣教士願意投身工場,才能夠讓差會有差派的對象,也自然能喚起教會在禱告與經濟上支援。能培養出有呼召、能吃苦耐勞的宣教士,是整個教會界殷切的期待。
這個地方相對於其它省份來說,基督徒人數算是少的,因為地處偏遠,宣教資源進入不易。又因為傳統信仰轄制人心,開拓教會殊為不易。因此除了主要的大城市以外,一般教會都較為弱小。
10年前發生大地震,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賑災物資紛紛捐獻出來,志願賑災的義工從各地來到那裡。 10年過去了,捐獻逐漸散盡,志願人員也在一兩年後,慢慢離去。有一對夫婦,從中原遠道過來,參與第一線的賑災工作。災區的重建早已完成,他們還沒有走,仍然留在當地服事。他們把女兒也帶來了,今年21歲,陪著父母一起服事。一家人在一起,同甘共苦。在他們家中開始了一家小教會,每個禮拜聚會,先生負責講道,以及牧養。妻子關懷會友,支持事工。教會光景軟弱,主日差不多就10人。而且都是老年人。
當局來找過他們多次,問為何外地人來了十年還不走?為了有正當的理由,他們開了一家店,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務。生意並不好,每天約2-3個客人,只能勉強維持。然而,他們對客人傳福音,很積極。與客人交朋友,請他們到家裡吃飯。這是傳福音很好的平台。
我住在他家裡一夜,第二天早上天未亮,一陣音樂響起來,是他們在播放歌曲靈修:「一粒麥子,它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不論過了多少時候,它仍舊是它自己;它若願意,讓自己被掩埋被用盡;就必結出許多子粒,經歷生命的奇蹟。」
這不正是這對夫婦的寫照嗎?離鄉背井不是件容易的事,為生計、為事業,或許肯做。這家人是為了在沒有教會的地方開展一家教會。在福音的硬土上,播下一顆種子。從吃饅頭的中原,到了吃米飯的西南,克服飲食習慣的差異,準備定居在這裡。
當地約有三萬人,幾乎全是五十歲以上老年人,看不見多少20歲以下的年輕人。走到市集,人山人海,茶館、麻將館,賓客如雲。對比之下,教會如此蕭條。福音工作確實不容易開展。他們很有服事的熱情,但是果效有限,讓他們也覺得很挫折。我與他們約定,下次來不需要招待我。我預備與他夫婦倆,一對二討論聖經課程。就算是一兩天都好。能查多少算多少。按他們的文化程度來說,這可能是不習慣的。但是傳道就是需要對神話語熟悉,學習總要有個開始。他答應了。
我的負擔就是,在資源及培訓上支持他們。不單單讓他們在生活上沒有後顧之憂,更期待將基礎聖經教導、家庭婚姻、如何教養兒童,等講座帶進去,以此為福音的切入點。讓長期以來弱小的教會肢體,藉此裝備,屬靈生命得以成長。宣教士已經長期投入在這地方,建立了據點,願主興起後方教會的弟兄姊妹,成為宣教的忠心支持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