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帶鎖鏈的佈道者


建立教會是神永恆救恩計劃中重要的一步。這救恩計劃的開展就是從建立救恩的團體來推動,這團體就是教會。教會的建立是成全神應許的劃時代事件。基督升天後,教會繼續基督身體的功能,擴展神的國度。這就是神國降臨在地上的具體實現。教會建立之初,對發生的每一事件處理的方法,都值得我們今天的教會學習。特別是在我們分堂開始聚會的時刻,特別應當從初代教會學習,如何從零開始,靠著聖靈的能力逐漸擴展,終於將福音傳到普世。

等候應許的聖靈

「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2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以後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3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 神國的事。4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5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1-5

教會實際成立的起始點應該是在五旬節,然而在五旬節前,主耶穌早就已經預備門徒,迎接這個時刻。是誰在背後推動教會成立?事實上這一切都是神的手所推動,透過基督完成。基督傳道的過程,訓練了門徒,奠定了教會的基礎。在耶穌升天前,用了四十天預備門徒作祂復活的見證。直到五旬節前,這個團隊已經成為一群預備好承接使命的門徒。他們對耶穌的復活有把握,有相同的使命,能同心合意地禱告,對神的引導敏銳而且順服。當五旬節來到,父神差遣聖靈降臨,讓教會得以堅固,開展宣教工作。教會就憑著聖靈的工作,藉著這群門徒誕生了。

耶穌在祂復活的四十天中,如何預備門徒成為祂的見證人?祂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使他們認識基督,曉得祂復活的大能。祂也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使他們認識神旨意的奧秘。吩咐他們等候聖靈的降臨,使他們倚靠聖靈的能力,來成就主交付的使命。綜合起來有四點:復活顯現、講解神國、聖靈降臨、交付使命。這四件事的目的聚焦在為基督作見證上。 

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的延續

路加福音是使徒行傳的前書,因此使徒行傳延展了路加福音的主要信息。特別在前書的結尾,與後書的開頭,有五點是明顯的共同點:

1)兩書都關心神的國將要擴展到外邦人:「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裏坐席。」(路1329)「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

2)兩書都提到了基督為門徒講解經上的應許如何應驗:「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路2445-46)「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徒13

3)兩書都提到基督命令他們向萬邦見證基督:「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7-4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7-8

4)兩書都提到要他們等候應許的聖靈:「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

5)兩書都提到門徒目送耶穌升天:「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路24:51-52)「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徒19

這些延續的信息正是路加寫兩卷書的要點。他告訴後代的教會,神國實現就是在基督身上,祂帶來救恩,從選民以色列開始,繼續擴展到外邦。門徒領受耶穌親自教導,明白神國的奧秘,耶穌復活證明祂就是神差來的彌賽亞,完成神的救恩計劃。這計劃的實現靠著教會領受宣教使命,見證基督的福音。教會從何得能力見證?見證的能力來自聖靈降臨。


在迎接聖靈能力之前,主耶穌吩咐門徒留在耶路撒冷等候,憑門徒自己的能力,無法勝過外界逼迫的考驗,主要求他們等候,他們順服主的命令,一起禱告,等候神應許的聖靈来到。

受聖靈的洗

第六節是讓我們有些疑惑的經文:「約翰是用水施洗,再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受聖靈的洗是什麽意思?因為耶穌說不多幾日,我們很自然的就知道這是指五旬節要發生的事。「受聖靈的洗」與將要來臨的「聖靈降臨」有關。主耶穌的話與約翰的預言緊密相關,四福音都提到施洗約翰的預言: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311)。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可18

       「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316)。

       「你看見聖靈降在誰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1:33

約翰的水洗象徵悔改、基督所施的聖靈的洗,象徵聖靈的潔淨與更新。基督的洗沒有否定約翰的洗的意義,然而耶穌卻在約翰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要求願意為罪悔改的人受聖靈的洗,也就是因著信接受基督寶血的潔淨,領受聖靈在信徒心中的潔淨與更新。主耶穌升天前對門徒的話,事實上就是再次提醒,約翰的預言將會在幾天後實現。也就是幾天之後的五旬節聖靈降臨,這時間最後的結局就是:使徒傳講基督復活的福音,聽眾覺得扎心、悔改歸正、領受聖靈。如第二章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在使徒行傳中,受聖靈的洗,悔改信主、罪得赦免、領受聖靈的內住,都緊密地連在一起,是歸正過程的一部分。我們也應該把它當成一次的事件來看,不要拆開來、分成許多階段完成。

特別是保羅的門徒路加,親自受教於保羅,對於保羅的教訓必然十分熟悉,對受聖靈的洗這觀念與保羅應該是一致的。哥林多前書中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這裡提到「從一位聖靈受洗」原文用字句法與「受聖靈的洗」完全一樣,意義應該是相同的。教會中每一個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沒有例外全都受了聖靈的洗,進入基督的身體。如果有人自認沒有受聖靈的洗,他還不在基督身體裡面,連重生得救都還沒有達到。 

神國實現在於基督福音的廣傳,福音內容就是基督復活的見證。受聖靈的洗為何重要?因為聖靈降臨,住在聖徒裡面,接替耶穌在地上的工作,讓教會得到屬靈的能力、放膽為基督作見證,並且賜下屬靈恩賜,建造教會,潔淨教會,使其聖潔,足以作基督的見證。

我們今天延續了兩千年的教會,自當與初代使徒們一樣,明白基督向我們教導的神國度的信息、堅信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領受聖靈的洗,進入基督的身體,並領受聖靈所賜下的能力,在普世各地為基督作見證。離開了這些基督建立教會的宗旨,我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就不成為教會。教會成立的目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而是為了滿足神心意,就是福音的大使命。我們是否願意將這使命當成教會最重要的目標? 

宣教的使命

6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啊,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復興就是恢復原本的狀態,如身體從病中復原。舊約記載:彌賽亞將要來,對選民施行拯救。也就是復興以色列國。耶稣在復活後四十天,向他們講述神國的事,他們應該知道,耶稣就是猶太人所期待,坐大衛寶座的彌賽亞,要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基督道成肉身就是神國降臨的開始,然而卻不明白何時、如何實現?耶稣應許,不多幾日,將會領受父所賜下的聖靈,他們心中對復興的來臨充滿期待。然而,耶稣卻清楚地告知,將要復興的國度是屬靈的國度,復興實現的方法是靠著爲基督作見證。這個國度將在在聖靈所賜的能力下,不斷向全世界擴張,直到福音傳遍地極。

首先,耶穌糾正他們觀念,以色列國度復興是神按權柄所定,不是人的意志能左右。也不是讓人妄加猜測的。歷史上有許多人喜歡預測神國降臨的時間,這心態正是主所警告的。

接著耶穌托付他們工作的使命,本句話的兩個主要動詞是「領受能力」,與「作見證」。都是未來式,意思是命令性的,如同說:「你們當領受能力、作我的見證」。這句話與約翰福音結尾主耶穌復活顯現的時候,用命令句說出「你們受聖靈」。這兩個命令最後的實現,都是指向五旬節聖靈降臨後,門徒領受聖靈能力、並聖靈內住這件事。使命的成就必須靠着聖靈。

聖靈的降臨是劃時代的事,是門徒作見證能力的來源。過去聖靈在人身上的工作是個別的,為完成暫時的工作。五旬節聖靈降臨是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聖靈是普遍地、持續地內住聖徒裡面。祂帶來的改變有:給門徒作見證的能力、給人膽量宣告福音、懲治教會中的罪惡、給人能力勝過罪、有能力趕逐魔鬼勢力、領受屬靈恩賜。

大使命與大應許

當門徒領受耶穌的能力之後,有什麽重要的任務要去完成?這個任務的能力來源,地理位置的次序,及任務的完成期限?

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大應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

兩者共同點:去傳福音(為基督作見證)、面向普世(直到地極)。

初期教會發展的六個階段

耶路撒冷:(11- 67)描述耶路撒冷教會的情況。結束句是:「上帝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猶太全地、撒馬利亞:(68 - 931)記述自耶路撒冷到撒馬利亞,教會被建立起來的經過。結束句是:「那時猶太、加利利、撒馬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近處外邦人:(932- 1224)記載有關彼得帶領哥尼流一家歸主的事迹。結束句是:「上帝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

小亞細亞:(1225- 165)記述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宣教旅程。結束句是:「於是衆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

歐洲:(166- 1920)記述教會伸展到歐洲、和保羅在外邦人的大城市如哥林多與以弗所等地的工作。結束句是:「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

羅馬:(1921- 2831)記述保羅將福音帶到羅馬的過程。結束句是:「放膽傳講上帝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宣教的過程連貫整個使徒行傳,每一段落的結束都帶著令人振奮的信息。這就是主耶穌大使命的實現經過,這使命至今還在進行,我們仍在那最後一階段,為主作見證,直到地極。我們是否仍然抱著向使徒一樣的樂觀態度,繼續使徒未完成的宣教使命。

我們的宣教使命

何處是我的們撒耶路撒冷?何處又是我們的撒馬利亞?我們的地極?可能遇到的挑戰及困難是什麽?

耶路撒冷:(本地同文化宣道)同學、同事、朋友、鄰居居、同鄉、家人。

猶太:(外地同文化宣道),本國其他地區同胞、本國僑民。

撒瑪利亞:(外地近文化宣道),文化背景相異的人(如民工、農民、商人)、少數民族、外来移民。

直到地極:(外地異文化),普世宣道。

宣教的進行是全方位開展的,然而也有優先順序。從近到遠,從同文化到異文化,是宣教的進程。並不是等到近處完成了,我們才作遠處。也不是同文化都作完了,我們才作異文化。我們做事需要有輕重緩急的順序,然而也是同步進行。就如當初使徒做法一樣,他們沒有等到耶路撒冷人都信了,才向外邦宣教。而是進行到一個階段就勇敢從本地宣教,跨出下一步。普世是我們宣教的目標,這不是好高騖遠,而是效法使徒留下來的榜樣。

基督再來的盼望

9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10當他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旁邊,說:11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9-11

耶穌的升天與再來對門徒的重要性?耶穌升天代表祂回到父那裏去,被神接納高舉。祂身為神子的身份被顯明出來,被在十字架上陷害而死的冤屈已得伸張,身為基督的身份已被證實。祂升天之後在天父右邊,最尊貴的位置,統管萬有、也為我們信靠祂的人代求。我們在地上的子民,因著祂中保的地位,得與神相和,得以奉祂的名向天父祈求。這都是基督在地上應許的應驗。

天在哪裡?就是天父同在之地。主耶穌從天上道成肉身而來,復活後、回到天父旁邊。天使告訴仰望基督的門徒:「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天使的話是寶貴的預言,也是基督再來應許的確定。

再來是主的應許,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曾應許門徒:「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143)祂必要再來擊敗魔鬼的勢力,帶我們進入祂的國度。這是何等重要的應許,也是必然會應驗的。我們在地上心存這個盼望,等待主耶穌再來接我們。死亡不再能拘禁我們,基督怎麼復活,我們將來也要與他一樣復活。

復活的盼望支持門徒勇敢往普天下去傳福音。不怕危險、不懼死亡。主已經升上高天,祂正掌權、最終必要得勝,直到永永遠遠。我們也是活在這盼望得勝的喜樂之中。

結論

本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了初代教會開始的根源,就是主耶穌復活向門徒顯現,命令他們在耶路撒冷等候,不多幾日將會接受所應許的聖靈,這聖靈是他們為主做見證能力的來源。主又吩咐他們往普天之下去傳揚福音,作主耶穌復活的見證。福音因著主的大使命而開始,也因著主的大應許而滿有活力的拓展,前仆後繼,面向普世,廣為傳開。我們身為兩千年後的基督徒,切勿忘記自己的信仰是從何而來的,更要記取主耶穌吩咐的使命與應許,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完成福音的使命。

基督,被厭棄的君王


在我們心目中君王的形象應該是位高權重、威嚴尊貴,坐朝時眾臣跪拜,出行則前擁後隨,威風八面。這段聖經中我們描述一位神國的君王,身穿紫袍,頭戴荊冠、渾身鞭傷、步履蹣跚。完全不像我們心目中的君王的樣子。那就是本段描述的耶穌基督,祂被帶到巡撫彼拉多面前,被釘死罪。讓我們來看整個事件的經過。

猶太人要彼拉多處死耶穌

「眾人將耶穌,從該亞法那裡往衙門內解去。那時天還早。他們自己卻不進衙門,恐怕染了污穢,不能喫逾越節的筵席。29彼拉多就出來,到他們那裡,說,你們告這人是為甚麼事呢。30他們回答說,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31彼拉多說,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罷。猶太人說,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32這要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了。」(約1828-32

            耶穌被猶太人在客西馬尼園抓拿,在大祭司該亞法處被審問後,禮拜五一早,被解往羅馬巡撫彼拉多的衙門。因為那時是逾越節的節期,當天晚上將要吃逾越節宴席,猶太人為了恪守潔淨的禮儀關係,怕沾染外邦人家中不潔淨的食物,不能進入外邦人的住宅,於是他們就留在衙門外。他們表面上維持了禮儀上的潔淨,可是心中卻密謀著要殺害耶穌。心裡的污穢卻用外表敬虔來掩飾,就如同洗淨了杯盤的外表,卻讓裡面仍然骯髒一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表裡不一的表現。

            彼拉多為了要問清楚他們解耶穌來的緣由,就出來到他們那裡,問他們控告耶穌的理由。他們回答:「這人若不是作惡的,我們就不把他交給你。」這句話意思帶著,「我們來你這裡告這個人,豈是沒有理由的呢。這個人就是作惡的,我們才會把他解過來,交給你判刑。」耶穌在他們眼中竟然是行惡之人。他們自認為自己站在除滅惡人的地位上,替天行道,善惡觀念完全顛倒。這種事猶太人竟然拉幫結派,理直氣壯地公然行出來,何等可悲之事。

            彼拉多回答他們:「你們自己帶他去,按著你們的律法審問他罷。」代表彼拉多對猶太人的律法並不熟悉,不想插手猶太人中誰善誰惡的判斷,想讓他們自己去按照律法去處理。沒想到猶太人直接說出要殺害耶穌的意圖:「我們沒有殺人的權柄。」言外之意就是羅馬巡撫有殺人的權柄,要他定耶穌死罪,將祂釘死。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被剝奪了定人死罪的權柄。他們想要借彼拉多的手,判耶穌死罪,達成他們殺耶穌的心願。作者約翰對猶太人這句話做出註解:「這要應驗耶穌所說,自己將要怎樣死的話了。」耶穌曾預言: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約332-33)這句話中的被舉起來就是被掛在木頭上,也就是指祂將來要被釘十字架而死的意思。這預言將會如何實現呢?人將會如何死亡這種事,當還未發生前,是很難自己控制的。沒想到竟會如此實現。按照猶太人的律法,犯褻瀆罪之人,處死的方式就是用石頭打死。摩西律法記載:那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治死,全會眾總要用石頭打死他。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褻瀆耶和華名的時候,必被治死。」(利2416)而羅馬人對外邦人處死的方式才可能是釘十字架。約翰在事後看見了猶太人將耶穌交給彼拉多處死,正好應驗了耶穌曾說自己將如何死的預言。正如福音書中經常提到某個事件發生應驗了經上的話,主耶穌的預言也都要句句應驗。

基督的國不屬世界

33彼拉多又進了衙門,叫耶穌來,對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34耶穌回答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35彼拉多說,我豈是猶太人呢。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作了甚麼事呢。36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37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麼。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38彼拉多說,真理是甚麼呢。說了這話,又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39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麼。40他們又喊著說,不要這人,要巴拉巴。這巴拉巴是個強盜。」(約1833-40

            彼拉多不願意介入猶太人律法的糾紛,何況是牽涉到用他的權柄殺人,他想要親自問清楚到底耶穌犯了何罪。於是他走進衙門,開始了對這案件的調查。這段對話開始於彼拉多的一個問題:「你是猶太人的王麼?」這是猶太人指控耶穌的罪名,在後面1921節就提到了。這指控想要暗示耶穌是個背叛羅馬帝國,自己稱王的叛亂分子。當時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過去建立的王國早已消滅,羅馬人也不允許猶太人自己稱王,那是對羅馬帝國的背叛。彼拉多問這話的意思可能就是要搞清楚,耶穌是不是想要自立為王,脫離羅馬帝國的管轄。耶穌並沒有正面回答他,反問說:「這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別人論我對你說的呢?」意思是要他按照審問案件正常的程序處理,案件控告的人是誰,他們有責任將控告的罪名陳述清楚。不是要被告的人自己陳述犯了何罪。所以,耶穌反問他:「我是猶太人的王這說法,是你自己調查的結論,還是別人向你控告我的罪名?」彼拉多對耶穌的反問有點不悅,他不高興耶穌把他扯進猶太人控告的案件裡面。他對耶穌是否稱王這事不清楚,也沒興趣管,是猶太人將耶穌告到他這裡。他回答:「我豈是猶太人呢?」意思就是對猶太人這身份不屑的態度,似乎是說:「我跟他們有什麽關係?是你們那些猶太人告你這罪名的。」彼拉多進一步想搞清楚,到底耶穌做了何事,讓猶太人想殺他,就問:「你本國的人和祭司長,把你交給我。你作了甚麼事呢?」

            耶穌澄清剛才所問,是否是猶太人的王這問題:「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祂沒有否認祂確實是猶太人的王,但是說明了這王的權柄所涵蓋的範圍,不是地上的王國,也沒有背叛羅馬帝國的統治。祂所作王統領的範圍不是這世界的國度,而是屬靈的國度。猶太人是神的選民,神統管的子民。神所統治的範圍是屬靈的國度,不是屬地的王國。按照這個理解,耶穌是神的兒子,有統管神國度的權柄,祂確實是王。耶穌進一步解釋前一句話的意思:「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如果把耶穌認為是想在地上稱王,背叛羅馬帝國,祂必然會組織臣僕,興兵作亂。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王被俘,必然會集結起來與把王擄走的仇敵爭戰。然而,事實上卻沒有發生這種事,可見耶穌作王的國度,不是地上的王國。猶太人控訴耶穌作王,想暗示祂背叛該撒,自立稱王,完全是誣告。

            我們對於耶穌所作王的王國是指什麼,它與地上的國度有何關係,我們有興趣進一步認識。國度就是國王掌權的範圍,基督掌權的國度,與神掌權的國度是一致的。在舊約但以理書中提到: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 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但244)「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但713b-14)神的國度與地上的國度有本質上的差別。地上的國度是由人間的武力建立,是由層層節制的政治權力來管轄,這權柄能按照社會結構分配利益,國家的民眾服在這權柄之下,受到保護,享受權利,也盡當盡的義務。神的國度不是由人間的權柄來管轄,是神權柄臨及的範圍,屬神的人因著對神的信靠,進入此國度,順從神統治。統治神國的憲章是神永恆不變的公義原則。律法中初步呈現此公義原則,並在基督登山寶訓中更清晰的闡釋。這國度永遠存在,永不敗壞,永不傾倒。我們今天活在地上的人,有兩種身份,既是地上的公民,也同時也是天國的子民。就地上公民的身份,我們有應盡的義務,如:納稅,服兵役,守法,守公德,順服在上掌權者。身為天國子民,我們又要忠於神的命令,按照神在聖經中教導的原則過生活。因為神的權柄大國地上掌權者的,順服神是順服地上掌權者的基礎。保羅在羅馬書中也說:「沒有權柄不是出自於神的」,包括君王的權柄。基督徒因著順服神的緣故,順服在上掌權者。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兩者之間確實有差別,我不可能要求地上的權柄,按照基督徒的標準,順從屬天國度的原則來施政,除非我按照符合公民合法的方式,藉著言論,勸說來影響社會上其他的公民,期待法律制度的製定能夠符合天國的標準。這也只能是透過公民合法的身份來進行。不能期待向中古世紀,以武力鬥爭得到政權,然後再建立政教合一的體制,強制性地要求所有人順從天國的標準。天上地上兩個國度,各有其管轄範圍,各有其遵循的標準,不能拿其中一個的標準蓋過另外一個,強制要求不屬其範圍的人民遵循。例如回教國家,要求按照可蘭經制定回教法律,要全民遵守。但是不是全民都信回教,這就牽涉到強人所難的問題了。混雜兩個國度的標準,應用在錯誤的範圍,常常會出現問題。基督說得很好:「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既然是天國子民,自然要順從天國的原則而活。然而,我不會強迫其他不信的人按此標準生活。正確的作法是,先藉著福音帶領不信的人歸主,讓他志願地順從天國的標準。在個人層面一個一個地傳福音,一步一步地影響這世界。而不是動用地上的權柄來幫助神國的擴展。分清楚兩個國度的分際,才能用合乎聖經的方式來面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當我們知道基督的國不屬世界,即使我們在地上遭遇各種挫折與失敗,那不能動搖我們是屬神兒女的身份,我們在神國裡有永不衰殘,搶奪不走的基業。我們立足於地,卻時時仰望天國,過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彼拉多聽了耶穌對他國度的解釋,似乎不十分明白,他再追問一開始的問題:「這樣,你是王麼?」耶穌的回答:「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這句話豪無疑問是肯定的答案。剛才耶穌已經從反面說明了祂掌管的國不屬世界,也就是不與這世界的國度鬥爭。現在則從正面說明祂在國度中要怎麼樣運行權柄。祂為了要為真理作見證而來到這個世界。在約翰福音第一章,約翰就宣告主耶穌道成肉身的使命:「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間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十四章主耶穌講了:「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a)祂本身就是真理,祂來到這黑暗的世界,是更向世人顯明真理的榮光。這世界本來不明白神的真理,也不接受它。基督來為真理作見證,讓世人看到真理,並信靠真理。耶穌說:「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這就是基督在神的國度掌權的方式。光照人的心,讓人看到自己的罪,並進入人心中,改變人的生命,完全在屬靈的領域運行,與屬世國度之間的權謀鬥爭一點無關。彼拉多聽了這些話後,說出了一個問題:「真理是甚麼呢?」這是古今中外最高智慧的人在探討的問題,非三言兩語能夠解說清楚。然而,他卻等不及耶穌回答他,就匆匆忙忙地就走出去,似乎他並不在乎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世上是否也是一樣,有追求真理的心,卻沒有耐心等待答案。結果活在世上的態度,就是不在乎真理。不把真理當一回事。

            彼拉多來到猶太人那裡,對剛才的審問做出判斷,他不認為耶穌像猶太人控告祂的罪名,想要在地上奪權。他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他想給猶太人留個餘地,找個藉口將耶穌放了:「但你們有個規矩,在逾越節要我給你們釋放一個人,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王麼?」猶太人高聲喊叫,拒絕了彼拉多的提議:「不要這人,要巴拉巴。」在他們眼中,神差來世上拯救他們的彌賽亞,在他們眼中不如一個曾經犯殺人,搶劫等嚴重罪行的強盜。他們不信耶穌是神差來的彌賽亞,也就是大衛之約所說:「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716)那位將要來臨,坐在大衛寶座上,拯救以色列民的君王。正如約翰福音第一章說:「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111)基督是神差來的彌賽亞君王,在這世上卻被自己的同胞拒絕,厭棄。最後死在十字架上。這正是先知預言的受苦僕人的應驗。祂這樣承受痛苦,是為了對我們的愛,為了救我們,祂甘願捨身流血,捨棄生命。我們在祂面前,領受這人間從未曾經歷過的大愛,唯有低頭感恩,俯伏敬拜。

猶太人高喊釘死耶穌

1 當下彼拉多將耶穌鞭打了。2兵丁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給他穿上紫袍。3又挨近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他們就用手掌打他。4彼拉多又出來對眾人說,我帶他出來見你們,叫你們知道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5耶穌出來,戴著荊棘冠冕,穿著紫袍。彼拉多對他們說,你們看這個人。6祭司長和差役看見他,就喊著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彼拉多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十字架罷。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7猶太人回答說,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 神的兒子。8彼拉多聽見這話,越發害怕。9又進衙門,對耶穌說,你是那裡來的。耶穌卻不回答。10彼拉多說,你不對我說話麼。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麼。11耶穌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約191-11

            從前一段經文我們就知道彼拉多查不出耶穌有什麽罪來,想要將耶穌釋放了。但是彼拉多並不是個行事光明的清官,他做出任何處置都是為自己的現實利益考量。他在乎的是老百姓是否會生亂?會不會有人對他處置不滿,告到該撒那裡去,他的官位不保?既然想要放了耶穌,又怕猶太人不滿意,他打算將耶穌鞭打一頓,也算解一解猶太人對耶穌的仇恨,此事就此了結。於是他將耶穌交付兵丁鞭打。兵丁極盡羞辱之能事,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耶穌頭上。給祂穿上象徵君王尊貴顏色的紫袍。又假意對君王恭敬奉承態度說話:「恭喜猶太人的王阿!」語調中帶著調侃,恥笑的語氣。一面假意尊敬,一面用手掌打耳光,來羞辱他。這種玩弄犯人的舉動,是對犯人尊嚴的虐待。有的人可以忍受肉體的痛苦,但卻無法忍受對尊嚴的踐踏。耶穌兩者都承受了下來。

            彼拉多再一次把耶穌帶到眾人面前,說:「我帶他出來見你們,叫你們知道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這是第二次向猶太人發出他對此案審理的結論:「耶穌查無罪證」。猶太人想控告的這個人已經鞭被打了,彼拉多把耶穌帶出來讓他們看:「你們看這個人。」一個人披上可笑的裝扮,頭戴著荊棘冠冕,身穿著紫袍,貌似尊貴,像是個王的樣子。然而,卻是兵丁讓一個渾身鞭傷的人,穿上這假扮王的衣著,故意來羞辱祂的。彼拉多的意思是,讓猶太人看看,「一個渾身是傷,軟弱無力,搖搖欲墜的人,會是你們所控告的想奪權的王嗎?不如把祂放了吧!」沒想到彼拉多想要的處置方案,被猶太人用怒吼的聲音拒絕了。猶太人瘋狂地喊著:「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面對瘋狂的群眾,彼拉多不敢激怒他們,又不願意沾惹殺害無辜人的臭名,想推給他們自己去處置。他對猶太人說:「你們自己把他釘十字架罷。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這句話是彼拉多不滿猶太人抗議的意氣之辭,意思是「你們把他交給我審判,現在我得出結果是查無罪證。我把結果告訴你們,你們又不接受。那乾脆你們自己去定罪好了。」這是第三次彼拉多宣稱找不出耶穌的罪證。

            猶太人不死心,繼續大聲向彼拉多抗議:「我們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該死的,因他以自己為 神的兒子。」在猶太公會審判耶穌時就判定耶穌犯了褻瀆神的罪,原因就是他說自己是神的兒子。如馬太福音中記載:「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 神,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 神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大祭司就撕開衣服說,他說了僭妄的話,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這僭妄的話,現在你們都聽見了。」(太2663-65)律法中並沒有直接記載,宣稱自己是神兒子的人是犯了褻瀆的罪。唯一相關的是利未記裡的:「那褻瀆耶和華名的、必被治死、全會眾總要用石頭打死他.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褻瀆耶和華名的時候、必被治死。」(利2416)為何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就會無需罪證,被猶太人直接判定是褻瀆神?在新約福音書經文中,神的兒子往往與彌賽亞連在一起。如彼得認耶穌為基督時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猶太人對耶穌的憤怒的理由,不只他自稱是神的兒子彌賽亞,還把自己與神當作平等,有同等的權柄,在安息日仍不停地作事、審判、使死人復活。這是與猶太彌賽亞觀念的產生了衝突。在猶太人眼中,彌賽亞是拯救他們脫離外邦統治的大能君王。他們不信耶穌就是那位先知預言要來的彌賽亞。這等事是猶太人信仰內部的爭議,非彼拉多所能判斷。

            彼拉多聽到後更加害怕,他雖然貴為巡撫,但也有迷信的思想,如果猶太人控告的內容是真的,耶穌基督果真是神的兒子,如今他們要將耶穌交在他的手裡殺掉,這件事情事關重大。他回到衙門內,想再向耶穌問清楚:「你是那裡來的。」就是想問耶穌的根源,真的是神所差來,神的兒子嗎?沒想到耶穌卻一言不答。剛才耶穌已經說明,他是來世上為真理作見證的。已經說過祂的根源是來自神。彼拉多剛才問耶穌的問題「真理是什麽呢?」還沒等到回答,就沒有耐心地走掉了。既然彼拉多無心求問,耶穌也不願意再多費唇舌。彼拉多語帶威脅地說:「你不對我說話麼。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麼。」顯示他有生死決斷的大權,如果順從他,他或者可以力保耶穌,讓祂免去一死。耶穌拒絕了彼拉多的要求,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意思就是審判官的權柄來自於神,既然如此,就當按照神公義的原則來審案,不能偏袒徇私。如果不遵從神對掌權者的要求,濫用權柄,是自己取罪責,難逃神的審判。彼拉多自以為位高權重,生殺大權在握,豈知當審判之日,他必要為所做的惡行向神交賬。不止冤屈正直的審判官會被神懲罰,把無辜者交給審判官定罪的那些人,要承擔更重的刑罰。這話正在警告當時的彼拉多,也在歷世歷代掌權者的心中發出警告:當按照公義的原則,使用神所賜的權柄,公正地判案,不要誣陷正直,濫殺無辜。

耶穌被交付給人去釘十字架

12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原文作朋友〕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13彼拉多聽見這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就在那裡坐堂。14那日是預備逾越節的日子,約有午正。彼拉多對猶太人說,看哪,這是你們的王。15他們喊著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說,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麼。祭司長回答說,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16於是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約1912-16

            彼拉多聽問耶穌的話,不想沾惹這件事,最後蒙上濫殺無辜的罪名,想要將耶穌放了。無奈猶太人語帶威脅地高聲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凡以自己為王的,就是背叛該撒了。」這等於是又把耶穌冠上自稱為王,背叛該撒的罪名。還威脅彼拉多,如果你不將耶穌釘死罪,你自己就是包庇叛亂犯,背叛該撒的幫兇。在誤殺無辜、良心不安,與群眾威脅、形勢洶洶的對比之下。彼拉多內心良知的聲音屈服在群眾狂暴的聲音之下。只好公開坐堂審判耶穌。他想把定耶穌死罪的責任都推給猶太人,他用對猶太人嘲諷的口吻,最後再問他們一次:「看哪,這是你們的王。......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麼。」意思是表達他輕視猶太人的態度:「我知道你們不服羅馬的統治,不會甘心順從該撒為王。你看看你們自己猶太人的王是什麽樣子,就是像耶穌這個樣子,滿身傷痕、搖搖欲墜。」猶太人繼續高喊著:「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十字架上。」甚至冒著違背猶太人信仰之大不諱,喊出:「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竟然忘記舊約先知早就警告他們的先祖的話語,神是猶太人唯一的王。他們卻違背良心,宣稱除了羅馬統治者以外,他們沒有王。先知撒母耳曾經在猶太人吵著要立王的時候,聽到神向他們發出的警告: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87)猶太人為了想殺死耶穌,竟然認賊作父,不要神作他們的王,反而把該撒當成他們唯一的王。沒想到他們棄絕的就是神差遣到他們中間,施行拯救的彌賽亞耶穌。拒絕真正的王,卻接待暴虐的王,何等諷刺。

            群眾是盲目的,為了保住權威而屈服群眾壓力的審判官是怯懦的,兩種人結合在一起,作出了最不公義的判決。彼拉多判定了耶穌死罪,簽下了執行死刑的判決書。他想洗手表明無辜,可是他洗不清歷史上記載著他犯罪的事實。歷代的基督徒在讀使徒信經時都還念到:「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一個巡撫,官位不大,但卻隨著教會歷史的傳播而遺臭萬年。流無辜人血的記錄,是用洗手的方法洗不掉的。害死耶穌的猶太人也一樣在承擔神悲慘的管教。我們並不比彼拉多、猶太太人更善良。如果當初我們在他們的位子,也必然是罪人一個,或許也情緒高漲地呼喊釘耶穌十字架,或許猶豫不決不敢主持正義。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基督的赦罪之恩。基督的死是為了要從滅亡的命運中,挽回我們。如今我們有聽聞福音的機會,怎麼能不緊緊把握住,抓緊這機會信靠基督呢?這是神所賜給我們寶貴的恩典。忽略此救恩的人太可惜了。

結論

本段經文是描述基督在被抓拿後,釘十字架前,送往彼拉多處定罪的過程。其中看到了耶穌與彼拉多的對話,彼拉多知道耶穌稱自己為王,不是要自立為王、背叛該撒,完全是屬靈國度的君王。當彼拉多查不出耶穌的罪,想要釋放耶穌時,遭到了猶太人激烈的反對,在彼拉多內心良知聲音,與猶太人群眾壓力兩股力量的拉鋸之下。邪惡戰勝了公義。耶穌被交付給猶太人釘十字架。這些人都反映出我們內心中可能存在的罪。向猶太人一樣,任憑心中的暴怒操控,做出罪惡的事,拒絕基督的救恩。或像彼拉多一樣,在公義呼聲與私利誘惑的掙扎下跌倒。我們都是罪人,需要耶穌基督贖罪的救恩,求主赦免我們,不自以為義,以為高人一等。而是承認自己是蒙恩的罪人,時時需要耶穌的恩典。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保羅向誣告發出辯護


使徒行傳從22章以後一直到結束,記載了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向羅馬之前的一段經過。使徒行傳最後的四分之一,通篇充滿了審判、辯護、監禁。為何要描述這些情節?重點是從保羅熱心向外邦宣教,轉向福音的工作不能被險惡的環境所停止。最終停在保羅在羅馬的監獄中,繼續傳揚神國的真道。這就是使徒行傳所要傳遞出的重要信息,福音的大使命在險惡的逆境中勇往前行,直到地極。上一次23章的信息講到保羅進入聖殿引起猶太人的騷動。被千夫長呂西亞將保羅從混亂中拉出來,免於受到傷害。接下來呂西亞經過簡單審問,知道保羅並沒有犯什麽罪,只是怕得罪猶太人,不敢輕易釋放。他又得知猶太人想要暗殺保羅,因此派兵護送羅來到該撒利亞,要求巡撫腓力斯處理。這些事情都寫在他致腓力斯的文書中(徒2325-30)。在巡撫腓力斯面前,保羅面對猶太人對他的指控,有什麽回應呢?從這回應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初代教會使徒傳福音所面對的抵擋何在?從保羅的辯詞,我們可以知道,相對於傳統猶太人的信仰,在他心中怎麼看待福音。在羅馬官員面前,使徒怎麼為福音辯護?這些都是本章將要提到的主題,保羅的榜樣,為後來的教會立下了護教的基礎。

帖土羅的誣告

「過了五天,大祭司亞拿尼亞,同幾個長老,和一個辯士帖土羅,下來,向巡撫控告保羅。2保羅被提了來,帖土羅就告他說,3腓力斯大人,我們因你得以大享太平,並且這一國的弊病,因著你的先見,得以更正了。我們隨時隨地,滿心感謝不盡。4惟恐多說,你嫌煩絮,只求你寬容聽我們說幾句話。5我們看這個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又是拿撒勒教黨裡的一個頭目。6連聖殿他也想要污穢。我們把他捉住了。〔要按我們的律法審問〕7〔不料千夫長呂西亞前來甚是強橫從我們手中把他奪去吩咐告他的人到你這裡來〕8你自己究問他,就可以知道我們告他的一切事了。9眾猶太人也隨著告他說,事情誠然是這樣。」(徒241-9

      因著千夫長要求,對保羅審判需要來到巡撫面前訴訟。猶太祭司長亞拿尼亞雇了辯士帖土羅同行,要在巡撫面前控告保羅。辯士是當時法律訴訟中的代理者,可以為原告提出控告,也可以為被告辯護,如同今日的律師。帖土羅就是一個口才便給的辯士,甚至到了用誇大的話語奉承官長的地步。他在提出保羅罪狀之前,按例先要對官長說出些奉承的話語。這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官場上經常可見,大家都十分熟悉。他企圖博取腓力斯的好感,對官長說出了一大段恭維的話:「腓力斯大人,我們因你得以大享太平。」這句話從一個受僱於猶太人的律師口中說出來,控方的祭司長卻無動於衷,實在有悖良心。事實上,腓力斯曾經殘酷地鎮壓猶太人的起義,讓猶太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後還因為過於殘暴,在公元59年被皇帝罷免其職務,召回羅馬。辯士說國家「大享太平」只是虛假的表象,實際上是百姓被強力打壓成不敢吭聲。帖土羅又說:「並且這一國的弊病,因著你的先見,得以更正了。我們隨時隨地,滿心感謝不盡。」這完全是違背猶太人普遍認知的謊言,大多數猶太人不但不會對他有感謝之心,反而極為憎惡。以上辯士的奉承之言,就如同大臣對皇帝的恭維:「我主英明、國泰民安、吏治清明、萬民無不景仰歸順」之類拍馬屁的話語。最後以「惟恐多說,你嫌煩絮,只求你寬容聽我們說幾句話。」來結束,接著的才是言歸正傳。但從這些話的篇幅就可以看出,控訴保羅的話語只有一句,前面的客套話卻是一大篇。真是典型的巴結權貴的作風。話語中充滿油滑之詞,心術也必然不正。

      帖土羅控告保羅的罪狀有三:(1)「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動普天下眾猶太人生亂的。」(2)「又是拿撒勒教黨裡的一個頭目。」(3)「連聖殿他也想要污穢。」為何他們要控訴保羅這三個罪名?這三個罪名是否能成立?值得我們好好來思想。

1.  保羅煽動普天下猶太人生亂:前面帖土羅說國中大享太平,其實就是為控訴保羅鋪路。他誣告保羅是像瘟疫一樣,是用一個貶義詞來類比保羅傳福音的行動。瘟疫傳到哪裡,那裡就生出疾病、痛苦、死亡。他故意抹黑保羅,人到哪里傳福音,那裡就不得安寧。進一步他又說保羅是煽動天下的猶太人生亂的。羅馬統治者最擔憂國家內部發生動亂。帖土羅誣告保羅傳福音,引發動亂,破壞國家的太平現況。當時代確實有些猶太人用宗教為手段,鼓動猶太人反抗羅馬政權,最後被武力鎮壓平定。這些動亂都是帶著顛覆政權的動機。帖土羅的控告影射保羅就是帶著政治目的,想要顛覆國家政權的叛亂分子。其實,保羅在各處傳揚福音從不帶著政治企圖,反而要求信徒順服在上掌權者。他只是單純地傳揚信靠基督而得救恩的好消息,他帶來的是對猶太傳統信仰上的更新。即使傳福音的過程中確實有動亂發生,也不當歸咎於保羅,而是要查明造成動亂的起因。這些動亂不是因為保羅煽動信徒去反抗猶太教權威造成的,而是由於猶太人被一些猶太教極端分子鼓動,想要引發事端,以阻止保羅繼續傳福音才是主要的起因。帖土羅的控告很清楚是誣陷忠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  保羅是拿撒勒教黨的頭目:教黨為宗教中的小教派,正如法利賽派、與撒督該派都是猶太教中的教黨。帖土羅稱基督徒為拿撒勒教黨。在猶太人心目中拿撒勒沒有出過什麽先知。成基督徒為拿撒勒教黨帶著藐視的意味,等於是把跟從耶穌的人當成是一個離經叛道的某個異端。而保羅則是這個異端的頭目。頭目這個字通常指幫派老大、或者招聚徒眾跟從的非法集團首腦,也是個貶義詞。在猶太人眼中,基督教就是個叛離正統猶太教的小教派。由於開始時主要在猶太人中傳揚,猶太人對它的打壓僅限於耶路撒冷。待保羅將福音傳到外邦,耶路撒冷會議確定得救唯獨靠因信稱義,被猶太人認為是廢棄律法、拋棄祖先遺留的傳統,從此與猶太教分道揚鑣。他們最恨的就是到處帶頭傳揚福音的保羅,以他為異端的首惡分子。

3.  保羅污穢聖殿:從亞西亞回來的猶太人宣稱,曾見到保羅與以弗所人特羅非羅同在耶路撒冷城裡,誤會保羅帶他進入聖殿。這是猶太律法嚴格禁止的事。這個指控相當嚴重,羅馬人授予猶太的公會處死觸犯聖殿規矩的人。當保羅被控污穢聖殿,就等於公會有權柄抓拿保羅,並按猶太的律法審判。帖土羅稱「我們把他抓住了」與事實有出入。當保羅在聖殿中時,猶太人聚眾騷動,想要把保羅當場打死。但是千夫長呂西亞把保羅從他們中間把保羅拘捕起來,保護他免得被憤怒的猶太人打死。有西方教會的古卷包含第七節「不料千夫長呂西亞前來甚是強橫,從我們手中把他奪去,吩咐告他的人到你這裡來。」這些描述似乎想要將保羅被羅馬兵丁保護之事,歸咎與千夫長。想要讓巡撫腓力斯降罪於呂西亞,因為他保護了保羅,沒有讓他被猶太人公會來審判處死。 當說完對保羅的罪狀之後,帖土羅讓腓力斯自己去審問保羅,看看他對保羅的控訴是否屬實。其他的猶太群眾也應聲附和,稱事實確實是如此。這群控告保羅的群眾,以煽動政治叛亂、鼓吹宗教異端兩種罪名來控訴保羅。事實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控告的說法,還是他們羅織罪名的誣告?讓我們來聽聽保羅是怎麼回答的。

保羅的辯護

10巡撫點頭叫保羅說話,他就說,我知道你在這國裡斷事多年,所以我樂意為自己分訴。11你查問就可以知道,從我上耶路撒冷禮拜,到今日,不過有十二天。12他們並沒有看見我在殿裡,或是在會堂裡,或是在城裡,和人辯論,聳動眾人。13他們現在所告我的事,並不能對你證實了。14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認,就是他們所稱為異端的道,我正按著那道事奉我祖宗的 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書上一切所記載的。15並且靠著 神,盼望死人,無論善惡,都要復活,就是他們自己也有這個盼望。16我因此自己勉勵,對 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17過了幾年,我帶著賙濟本國的捐項和供獻的物上去。18正獻的時候,他們看見我在殿裡已經潔淨了,並沒有聚眾,也沒有吵嚷。惟有幾個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19他們若有告我的事,就應當到你面前來告我。20即或不然,這些人,若看出我站在公會前,有妄為的地方,他們自己也可以說明。21縱然有,也不過一句話,就是我站在他們中間大聲說,我今日在你們面前受審,是為死人復活的道理。」(徒2410-21

      首先保羅照例,在開始辯護的內容之前,還是要說出訴訟起首的恭維言詞。但是比起帖土羅長篇阿諛奉承的話語,保羅的話顯得中肯很多。簡單的就是一句:「我知道你在這國裡斷事多年,所以我樂意為自己分訴。」腓力斯在以色列國中斷事多年是個事實,沒有誇張。說出此話是肯定他有能力秉公處理,且期待他能勿忘勿縱地公正斷案。保羅對帖土羅提出的三個控訴罪名提出了辯護。

1.  他並沒有鼓動普天下猶太人生亂:首先,他從外邦回到耶路撒冷,是為了進聖殿禮拜,沒有其它鼓動事端的意圖。況且他在外邦旅行佈道多年,來到耶路撒冷只不過十二天,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策動群眾叛亂。再者,控告他的祭司長並沒有提出足夠的證據,來證實保羅鼓動猶太人生亂。保羅描述自己自從進入耶路撒冷,無論是在聖殿裡、在會堂、或在城裡,並沒有與人發生辯論,也沒有聚眾吵嚷,破壞公共秩序。他的所作所為,全展現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果有任何煽動暴亂的舉動,必然會有人看見。然而,祭司長卻提不出明確的見證人。那些與祭司長一起來,在背後附和助勢的猶太人。沒人出來作證保羅到底與誰爭吵,在何時何地煽動暴亂。完全是隨著眾人瞎起哄,沒有任何證據的功用。

2.  保羅傳揚符合律法先知的福音卻被視為異端:對於他是異端頭目的指控,保羅一方面承認他是積極傳揚被猶太人排斥的「這道」,按照「這道」來服事祖宗所敬奉的神。另一方面他也聲明被誣陷為拿撒勒教黨的「這道」,不但不是異端,反而是與猶太人從神領受的文字啟示相合的正統信仰。保羅聲明自己所信的不是異端的理由如下:

1)保羅所事奉的就是猶太人先祖所事奉的神。保羅沒有改變信仰,去事奉別神。他所敬奉的仍然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猶太人先祖,及歷代祖先所事奉的神。

2)保羅所信的這道,符合律法書、與先知一切的教導,表示與舊約聖經中神的啟示相合。福音並沒有廢棄掉舊約聖經中神所啟示的真理,反倒是舊約預言的成就。福音的信息與舊約中神拯救的心意一脈相承。在舊約是預表,在新約裡預表的內容得到了實現。

基督就是連接兩約的中心。保羅所傳的,就是基督成全了神在舊約應許的拯救計劃,耶穌道成肉身,捨身流血就是代替了我們犯罪當受的刑罰。凡是憑信心接受基督贖最代價的人,就免去犯罪的刑罰,得永恆生命。上面提到的基督福音不是廢棄先祖的信仰,創立新的宗教。神早在舊約時代就已經應許救恩了,只不過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救恩後,應許才得到實現。神的救恩計劃是貫穿舊約與新約,延續不斷的。所以,解釋舊約與新約關係的時候,不能將兩者當成互相對立,而是當找到貫穿兩約的延續性,將新約當成舊約的成全。保羅並沒有偏離歷代所傳承下來、神啟示先祖的信仰。他所信的不絕對是異端。

3)他與猶太人都相信一個盼望,就是死人在末日都要復活。這是但以理書中對末世的預言:「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122)當然,撒督該人不信死人會復活,才是真正的偏離神啟示的聖經。才是真正的異端。不包括在保羅講的「他們自己也有這個盼望」所指的範圍之內。保羅所傳的道,符合舊約的教導,不是異端。

4)保羅在神面前自我勉勵,無論對神、對人,常存無虧的良心。他相信自己傳揚福音,在良心上對得起神、也對得起人。沒有做出虧負神與人的事情。這良心不是隨著自己心裡意念轉變,自認為無虧,當然就無虧。乃是將良心放在神眼光中,讓祂鑑察。若有任何虧欠神之處,神自然會光照,而催逼他悔改。這是將自己的良心擺在光天化日下,神人共鑑。有這樣光明坦蕩的胸懷,所信的應該不會是異端。

3.  對猶太人控告他污穢聖殿的辯護:保羅千里迢迢進入耶路撒冷,主要帶著賙濟同胞的捐款,這表明外邦信徒對猶太信徒,在主內血濃於水的感情。也反映出主內一家,不分種族,有難同當,互相幫補的精神。保羅不但帶著捐項回到耶路撒冷。同時他也帶著「供獻的物上去」,這是指保羅帶著幾個有願在身的猶太人進殿,保羅為他們獻上還拿細耳人願的獻金。這些都表明保羅尊重猶太律法,沒有干犯。即使他知道守律法不是得救的條件,身為猶太人,他還是按照猶太人的作法行。控告他污穢聖殿是無中生有的誣陷。他指出自己獻祭的過程,完全符合律法潔淨的禮儀,沒有聚眾、沒有生亂。這些都是在場的猶太人親眼看見的。保羅把話語轉向「惟有幾個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後半句似乎沒有講完。但是按照前後文的意思,可以推敲出與這次的控告意思相關。這些從亞西亞過來,追著保羅不放的猶太人,竟然對殿中的其他猶太人起哄,指控保羅帶外邦人進入聖殿,鼓動他們的憤怒,要攻擊保羅,除滅他所傳的道。保羅指出,這群猶太人不按照法律進行訴訟。如果他們認為保羅犯法,就應當按照羅馬法律制度,到巡撫面前來控告。就算他們想按照猶太的法律來審問,當保羅被千夫長押到公會的時候,那些指控保羅鼓吹動亂、污穢聖殿妄的人,也應該出來作證,定保羅為有罪。結果他們卻不按照法律程序進行訴訟,反而想要運用暗殺的手段,私底下殺害保羅。違法者正是這群控告保羅羅的猶太人。

保羅明白講出他們想要殺害保羅的原因。根本不是因為他們所指控的罪名。那些都是誣告,查無實證,罪名無法成立。他們如此恨惡保羅的主要原因,就是如保羅所說的:「也不過一句話,就是我站在他們中間大聲說,我今日在你們面前受審,是為死人復活的道理。」這是他們之間最大的衝突點。保羅信靠那位從死裡復活的基督,他信所有信靠基督的人在末日必然要復身體活,得生命,永遠與主同在。不信基督救贖的人,他們也會復活,最終會落在神的審判之下,被定罪受刑罰。是否相信福音描述的救恩,義人復活得生、與惡人復活受審,義人與惡人的分別在於對基督的信靠與否。保羅與控告他的猶太人最大的衝突點,就是對先祖傳下來信仰,到底怎麼實現看法的差異。保羅的辯詞直指出信仰的核心,不拐彎抹角,不牽扯其它無莫須有的罪狀,來羅織罪名。兩邊的爭議就是對基督福音信仰接受與否的差異。因此,所有祭司長控告的罪狀都不能成立。

腓力斯的處置

22腓力斯本是詳細曉得這道,就支吾他們說,且等千夫長呂西亞下來,我要審斷你們的事。23於是吩咐百夫長看守保羅,並且寬待他,也不攔阻他的親友來供給他。」(徒2422-23

      當聽到保羅對帖土羅控訴的辯護以後,輪到腓力斯當作出裁決了。他對於保羅說的信息並不陌生,他因著妻子西土拉是猶太人的緣故,他對於保羅所傳福音的內容有相當的了解。他知道保羅被控告的罪名不能成立,猶太人與保羅爭議的緣由是猶太人教義解釋的差異,完全沒有牽涉政治的陰謀。羅馬人不想介入猶太人信仰爭議,只關心政治的穩定。保羅本來應該被判決無罪釋放。但為何腓力斯會對判決支支吾吾、猶豫不決?因為他畏懼群眾的壓力,怕因為釋放保羅,引發猶太人抗議,生出動亂。因此他就將責任在推給千夫長呂西亞,稱等呂西亞下來時,再次開庭審判,以後再定案。呂西亞本來就知道保羅是無辜的,他上書巡撫時就說的很清楚:「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們律法的辯論,並沒有甚麼該死該綁的罪名。」(徒2328)這兩個羅馬官員都是怯於得罪群眾,不敢秉公斷案。

      腓力斯不敢釋放保羅,下令將保羅繼續關押下去。他卻又寬待保羅,容許親友來探望他,等於是暗中承認他是無辜的。這處置為保羅接下來的,在新任巡撫非斯都、以及亞基帕王面前受審埋下了伏筆,並且後來保羅決定上訴該撒,接著坐船被帶到羅馬審判,監禁了兩年。引導了使徒行傳的最後信息,「放膽傳講 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1)保羅雖然被關在羅馬,神的道卻不被攔阻。這應驗了主耶穌再以被關押的時候向保羅應許的安慰:「放心罷、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徒2311)保羅為基督的見證繼續在帝國的首都傳開,監獄不能阻擋福音的擴張,因為那是耶穌吩咐福音的大使命,有聖靈與使徒同在,賜他們能力,實現神的拯救計劃。如今這位聖靈也與今日所有傳福音的門徒同在。福音無法被反對的勢力攔阻,我們可有保羅相同的信心?

結論  
使徒行傳最後的一段內容描述的就是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捕之後,受審、辯護、監禁的過程。這與第一章大使命有何關係?首先,它讓讀者明白福音在重重攔阻下,由耶路撒冷傳向外邦,最終傳到帝國首都的過程。證明出聖靈與使徒同在給他們勇氣與智慧,突破困境,見證信仰。其次,信仰的精髓也在來來往往的控訴與辯護中傳講出來。反對的猶太人指控保羅擾亂天下、破壞社會安寧。其實爭議的中心根本不是社會秩序的問題,而是信仰的核心在哪裡?猶太人以為他們所堅守的那套禮儀、律法規條、聖殿獻祭,就是神對立約子民最高的要求。豈不知道信仰的精髓在於,神藉著律法與先知,應許的拯救之恩。神子民切切盼望救恩的實現,在過去尚未顯明,只能憑信心遙遠地仰望。如今卻實現在基督在十字架所成就的工作上。正如保羅所說,他之所以被捕、被控告,只因為一句話,就「是為死人復活的道理」。基督就是首先復活初熟的果子,接著所有信靠他的人也要復活。能否接受基督就是神應許的彌賽亞,是神救恩計劃最終的實現,就是猶太人與保羅的信仰最大的差異。這也是我們今日傳福音最中心的精髓。我在傳福音時應當把握住此中心。效法保羅憑主賜的勇氣,在世人面前,不亢不卑地陳明福音的信息。

受難前的審問與背叛

從客西馬尼園到十字架,風雲變色,門徒四散奔逃,這是門徒信心面臨考驗的一刻。這也是主耶穌面臨擺在祂面前的十架苦杯,以順服的心接受父神為祂預備的道路,走上十字架,為眾人受死贖罪的時刻。本段經文描述了猶大背叛,耶穌在大祭司面前受審、彼得軟弱跌倒,又在主耶穌的挽回下回轉,重新站立。人性經歷的考驗,在患難中真實出現。我們從這些人身上能學到什麽呢?

在客西馬尼園被抓拿

「耶穌說了這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裡有一個園子,他和門徒進去了。2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上那裡去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說,找拿撒勒人耶穌。耶穌說,我就是。賣他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那裡。6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找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說,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罷。9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罷。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12那隊兵和千夫長並猶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穌,把他捆綁了。」(約181-12

      在向天父說出了最後大祭司的禱告後,耶穌帶著門徒進入了耶路撒冷東邊不遠的客西馬尼園。他們過去經常在這裡聚集。賣他的猶大也非常清楚這地方,第二節的「清楚」是用過去完成時態,表示猶大賣主時,對耶穌與門徒經常聚集的地方早已知道。第三節說,猶大帶著一隊兵。他是平民有什麽權柄帶領軍人?原來他是被指派一個任務,在兵丁逮捕人時候帶路的。而逮捕的人正是他的老師耶穌。出賣自己的老師,是何等讓人氣憤的行為,猶大卻無恥地做出來了。還怕太黑看不清楚,抓錯人了,用親吻為記號,讓兵丁知道那個是耶穌。這動作表面親熱,背地裡卻帶著陷害的計謀。所以「猶大之吻」被歷世歷代的人記著,是叛徒虛偽的動作,如同成語中的「口蜜腹劍」一樣,心思非常險惡。

      第四節說出,猶大帶著一大隊兵,這大隊的人數通常是上兩百人。不止兵丁被帶來,旁邊還夥同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差役,也就是服事聖殿的警衛,大批人馬出動。可見這是預先計劃好的逮捕行動,聯合了羅馬兵丁、猶太人警衛,連猶太人的行政長官祭司長都出動了。還拿著燈籠、火把、兵器,預計來個大搜捕,還擔心可能出現因拘捕而火拼的情形發生。為何此行動要用如此大的陣仗?他們擔心耶穌的門徒反抗,擔心兵力不足,鎮壓不住。但是,實際發生的事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耶穌並沒有躲藏、沒有抵抗、沒有拒捕,反而主動出來面對他們。第五節提到,「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耶穌早已知道那將要臨到祂身上的事,在祂屢次向門徒預言受難的話裡可以看出來,祂已經預備好了。神定意要臨到祂身上的旨意,祂完全順服,於是光明正大地走出去,面對抓拿祂的兵丁。耶穌問他們「你們找誰?」,並不是明知故問,而是要他們自己說出來他們要抓拿的對象,他們到底認為耶穌是誰,一個罪犯,還是神差來的基督?對耶穌身份的認定,就決定人在神面前面對救恩的態度,接受或拒絕。這批人回答:「找拿撒勒人耶穌。」一個猶太人所輕視,沒出過先知的小城。在他們眼裡,耶穌只不過就是偏僻地方出來無足輕重的小人物。

      當聽到抓拿祂的人回答後,耶穌說出:「我就是。」我們很好奇,為何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這動作與一般理性想像的結果不同,倒像是戲劇裡誇張的表演。是這句話伴隨著什麼神奇的力量,還是他們對這句話產生的心理反應造成的?這句話「我就是」原文是「我是」,當單獨出現不帶著述語時,是猶太人非常熟悉的神的名字。耶穌說出這句話並不是第一次(82458),在第八章向著猶太人說出這字時,讓他們產生了劇烈的反應。第一次耶穌說:「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引起猶太人質問祂「你是誰?」。第二次當耶穌告訴懷疑祂猶太人「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引起猶太人憤怒地想殺耶穌。可見這個字對猶太人的衝擊,可以讓他們產生極大的情緒反應。照猶太人的傳統,他們對神的名字連提都不敢提,深怕一旦說錯話就犯了第三誡「不可妄稱神的名」。耶穌卻以神的名字來自稱,此話如果不是事實,就是對神的褻瀆。我們很清楚耶穌並沒有說謊,前者才是對的。猶太人卻不信耶穌的話,認定耶穌在褻瀆神。有些人以為這情節是約翰為顯示耶穌能力,誇大的杜撰。對比前面猶太人派差役去抓拿耶穌,這批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見到耶穌的權柄與教訓,尚且猶豫不決,不敢動手抓拿,回答差他們的大祭司:「從來沒有像他這樣說話的。」在黑暗的園子裡,聽到耶穌直接說出他們所禁忌的神的名字,會驚慌而跌倒,也非不可能之事。

      當大難臨頭的時候,通常人的反應就是躲避。認為保護自己生命要緊,趁著夜色分辨不清誰是誰,趁著抓人的時候一陣混亂,趕緊把握機會逃走。但是耶穌卻走出來,承認自己的身份,並且站在最前面,保護他的門徒,說出:「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罷。」有誰有這種擔當,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願意一肩承擔責任,不拖累其他無辜的人。即使在人間的角度來看,主耶穌不顧自身安危,勇敢承擔的作為,是個真正的男子漢。約翰在事後想起了主耶穌一生的所作所為,全部都是以神的心意為念。神的旨意在耶穌過去的教訓中已經預言,主耶穌必然保護屬祂的門徒,連一個也不失落:「這要應驗耶穌從前的話,說,你所賜給我的人,我沒有失落一個。」這裡的失落當然是指被羅馬人捕捉,判罪殺害。然而這句話可以引申到更深的含義,就是主耶穌必然保護屬祂的羊,不受到魔鬼撒旦的欺騙、攻擊,最後喪失信心,以至於失去救恩。為何可以這樣引申?因為前面作者約翰也曾經提到類似經文的應驗:「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約1712)這句應驗舊約聖經預言的話,是指著耶穌保護屬祂的門徒,不至於離開救恩,最後滅亡。這句話加上除了猶大以外,其餘全得保護,可見猶大不在耶穌保護的範圍之內,他是背叛耶穌的叛徒,從起初就不信,最終也是難逃滅亡的命運。這裡的滅亡明顯就是靈魂的失喪,得不到救恩。所以,在十七章大祭司禱告中與此處,耶穌保護的對象應該是一樣的,保護的內容,有相同的引申的含義,應該也能算是合理的應用。

      在這面對抓拿的緊要關頭,彼得衝動地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耳朵。從這舉動,我們可以看見彼得護主心切,十一個門徒要面對兩百個帶著刀棒的兵丁,拿出刀來對抗簡直就是拿雞蛋碰石頭,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彼得顧不得後果,敢於拼命,雖然衝動,也能看出他為了保護主,輕看個人生死。至少在此刻,他是有如此大的勇氣。耶穌吩咐彼得:「收刀入鞘罷。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命令彼得不要抵抗,原因是耶穌被捕完全是天父定意要完成的事,也就是天父給主耶穌喝的「那杯」。那杯是上十字架代替世人的罪的苦杯,是主耶穌心甘情願承受的,也是祂願意順服去完成,不會逃避的。這與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一致:「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我父阿、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262942)主耶穌承受這苦杯,上十字架受死,不是理想破滅、走投無路的結果,也不是個人想要完成一件驚世駭俗的偉大壯舉。全然是神定意要完成的工作。祂在十字架上為眾人承受罪惡的刑罰,有罪的人才可能因著信心接受天父的赦罪之恩,免去滅亡的命運。如果我們不從天父拯救的心意來看,絕對無法理解主耶穌說出「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這話,心中複雜的心情,背負眾人的罪,與父分離是何等痛苦的事,然而祂為了順服天父的旨意,甘心承受人間最大的痛苦,只為天父拯救的工作得到完成。思念到主耶穌因著對我們的愛,順從對天父的旨意到底。我們心中充滿了感恩,主耶穌對我們的愛何等大。因著祂我們的命運從此改變。感謝讚美祂。

在大祭司面前被審問

13先帶到亞那面前。因為亞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14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19大祭司就以耶穌的門徒和他的教訓盤問他。20耶穌回答說,我從來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裡,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甚麼。21你為甚麼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甚麼。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22耶穌說了這話,旁邊站著的一個差役,用手掌打他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麼。23耶穌說,我若說的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的是,你為甚麼打我呢。24亞那就把耶穌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仍是捆著解去的。」(約18:13-1418:19-24

      耶穌被羅馬的兵丁與猶太祭司長的差役抓拿住,捆綁起來,先押解到亞拿面前。約翰在這裡介紹了亞拿與該亞法的關係,「亞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為何不先押到大祭司該亞法的面前?這裡需要先了解當年大祭司的任免的問題,亞拿是原來的大祭司,任期從公元6年到15年。他的勢力龐大,讓他的四個兒子接續他分別繼任,還包括他的女婿該亞法。雖然他被羅馬政權撤換掉,已經退下大祭司的職位,那些對外來政權反感的人,背後仍然私下尊奉他為大祭司,背後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在耶穌被押解到現任大祭司該亞法之前,亞拿先要審問祂。約翰福音11章曾經提到該亞法發出預言:「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約1150)這句話原本是代表猶太領袖當時的想法,除掉耶穌,免得羅馬人看見因耶穌而起的動亂,起來鎮壓,殺害更多猶太人。結果使徒約翰將該亞法的話,更入深的理解為神藉著大祭司的口發出的預言,耶穌的死是代替百姓的罪,免得百姓因著罪滅亡。這正是耶穌代贖受死的意義。一句本來提議處死耶穌的話,卻不經意地指出了神以耶穌為祭成就贖罪救恩的旨意。

      在亞拿面前,他「以耶穌的門徒和他的教訓來盤問祂」。按照猶太的法典規定:「不得向犯人質問會使他陷於罪狀的問題。」定一個人的罪必須要以證人陳述的正反證詞來推定,不能單以被告的自述就定其有罪。詢問正反證人時也必須先問對其有利的證詞,再詢問可據此定其有罪的證詞。中世紀猶太學者邁摩尼得斯曾經寫出:「我們的律法的本意不是從罪人口供中來判他死罪。」亞拿的審問事實上不符合當時法律。主耶穌對亞拿的回覆:「你為甚麼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甚麼。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就是指出他審問耶穌的不合理之處。要問也該問那些聽見耶穌教訓的人,讓他們的證詞來證明耶穌是否有罪,而不是想從耶穌的回答裡抓把柄來定罪。

      主耶穌其中的一句回覆可能會讓我們覺得疑惑,就是20節的:「我從來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裡,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甚麼。」難道耶穌教訓人全部都是在會堂或殿中公開的場合,在私底下全然都沒有教訓門徒嗎?似乎不太可能。馬太福音中耶穌回答門徒詢問,為何對眾人講話用比喻:「耶穌回答說、因為天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不叫他們知道。」(太1311)在私下場合,耶穌對門徒會解釋比喻的意思。可見耶穌的言論全然是在公開場合,並不是這裡的意思。那如何解釋耶穌這句話?應該是私下場合耶穌對門徒的教訓,只是對其公開教導的進一步解釋,並沒有什麽隱藏不得公開的秘密言論。公開言論與私下講論,內容是一致的。只要問出公開場合的教訓,就知道耶穌私下教導的內容,沒有一口兩舌的虛偽作風,也沒有隱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沒想到耶穌對亞拿的質問,遭到旁邊站著僕役伸出手掌打祂的耳光。還責問祂:「你這樣回答大祭司麼?」似乎指出耶穌不回答大祭司的問題,卻反過來質問大祭司,是無禮的表現。這裡「用手掌打」這個字,在耶穌被希律的兵丁羞辱時,也再度出現:「恭喜猶太人的王阿.他們就用手掌打他。」(約193)這個字有帶著羞辱的目的,用手掌搧耳光的意思。保羅在公會面前被大祭司審問時,也被差役打過。當保羅被憤怒的猶太人押到大祭司亞拿前審問時,他回答:「弟兄們,我在 神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著良心,直到今日。」(徒231)結果被大祭司吩咐旁邊站著的人打他的嘴。保羅遭到的打是讓犯人受苦的用刑。兩邊用的字不同,巧合的是審問的都是大祭司,打人的都是旁邊的差役。從兩處經文可以看到,猶太權柄對於威脅他們尊嚴的人,施加的惡待是不按照法律來的。耶穌與使徒保羅都受到相同的遭遇。

      對於這種無理的惡待,耶穌提出質問:「我若說的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的是,你為甚麼打我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審判者,按照公平正義的法律來審判,不能逾越法律規定,任意用刑。有人會以為耶穌以前在登山寶訓教訓眾人:「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太539)此處耶穌沒有按照祂自己的教訓做,因為他質問打祂的人,沒有轉過臉來讓他繼續打。其實兩邊的經文前後語境不同,登山寶訓中要求「不要與惡人作對」,是要神子民以愛來化解仇恨,不要與人爭競鬥爭。並沒有說要人一味忍辱屈服,像個毫無是非標準的懦夫,連公義的要求也不能提出。那不是耶穌原來的意思。主耶穌質問打祂的人,並不是帶著報復的仇恨之心,而是要求審判者要按照公義的標準去行,不能任意虐待被告。這兩者完全沒有衝突。新約學者唐納卡森說的一段話非常好:「祂也沒有拒絕『將左臉也轉過來』,從十字架本身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但是若沒有為真理作見證,只是把另一邊的臉轉過來,並不是道德決心的結果,而是軟弱無能的懦夫受到脅迫的反應。」祂願意走上十字架,本身就是志願忍受更大的屈辱,沒有還手。然而在此行動的同時,嚴正地指出不按公義審判這罪惡的行徑,乃是合乎神公義屬性的表現。基督擁有神完全的公義慈愛屬性,斷不能違背自己。公義與慈愛結合在一身,展現出神獨生子的榮光,從本段的描述中我們都看見了。

彼得的跌倒與悔改

15西門彼得跟著耶穌,還有一個門徒跟著。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16彼得卻站在門外。大祭司所認識的那個門徒出來,和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就領彼得進去。17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他說,我不是。18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裡烤火。彼得也同他們站著烤火。......25西門彼得正站著烤火,有人對他說,你不也是他的門徒麼。彼得不承認,說,我不是。26有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裡麼。27彼得又不承認。立時雞就叫了。」(約1815-1825-27

      這裡提到了耶穌的門徒西門彼得在耶穌被捕後的經歷。他沒有像其他門徒一樣為了保命而逃跑掉,卻一路跟著耶穌走進大祭司的院子,這裡應該是大祭司審判案件的所在,一般民眾不許進入的地方。所以才會需要透過另一個認識大祭司的門徒帶路,向看門的使女說一聲,通融一下放彼得進去。傳統上認為這個門徒,就是約翰福音中未提姓名的,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就是使徒約翰。對於彼得在大祭司宅邸,被挑戰後心中生出恐懼,以及因怕死而否認主的經過。若非親自看見這些事發生,也很難描述的如此詳細。所以此門徒是本書作者約翰,故意不顯露其名,是很有可能的。

      彼得進入大祭司宅院後,因天氣寒冷,眾人生火取暖,彼得與其他人站在火堆旁。為何他冒險進入這麼危險的地方?因為他想要知道耶穌會遭受什麽處置。為了避免引起他人生疑,認出他的身份,就與他人站在一起烤火。彼得遇到三次別人對他是耶穌門徒的懷疑,約翰福音中記述其中兩次。其中第一次,那看門的使女問彼得:「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麼?」這句話隱含的意思表示問話者期待回答是否定的。相當於問:「你該不會也是這個人的門徒吧?」這問題中有個「也」,表示她知道這裡有一個耶穌的門徒,現在她問彼得「該不會又是另一個吧?」彼得矢口否認。他從在客西馬尼園裡,拔刀砍掉猶太差役的耳朵,那不懼生死、勇於拼命的血性,轉為不敢承認他是耶穌門徒的身份。為何會有這種轉變?人對於危險的感知是逐步加深的,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什麽樣的逼迫。當見到主被棍子、鞭子擊打虐待,渾身傷痕,他開始擔憂可能面臨死亡的威脅。

      其他三卷符類福音都有記載第二次彼得不認主,但沒有記在約翰福音中。馬太福音記著:「又有一個使女看見他,就對那裡的人說:『這個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穌一夥的。』彼得又不承認,並且起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第一次被問時,他已經為了保命而否認了。第二次再被指認,他更是驚慌,怕真的被人出來,生命被難保。為取得他人信任,發咒起誓否認。

      約翰福音提到了第三次彼得不認主。這次是那位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戚,對彼得印象深刻。對著彼得指證歷歷:「我不是看見你同他在園子裡麼?」這句話的「我」是特別強調,就是我在園子裡看見你。僕人針對著他,要他承認:「那在園子裡與祂在一起的,豈不就是你嗎?」約翰這裡較輕描淡寫:「彼得又不承認。」馬太福音對此事的描述:「彼得就發咒起誓地說:『我不認得那個人!』」馬可的描述與馬太差不多,路加的描述則是:「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彼得對三番兩次的指認他是耶穌的門徒,極力否認,幾乎要發怒。路加進一步描述彼得接下來的心情變化。「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馬太、馬可都提到彼得痛哭。這是後悔的眼淚,雞的叫聲,讓他想到了主曾經預言他雞叫以先,要三次不認主。當時主是針對他信誓旦旦說:「主啊!我為什麽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約1337)彼得太高估自己的分量,不知道自己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也難逃貪生怕死的軟弱。在死亡的威脅下,他不比別人更強。然而,他的勇氣確實勝過其他的門徒,其他的人早在客西馬尼園就作鳥獸散、逃之夭夭。他還冒險潛入大祭司的院內,代表他還是關心主的安危。然而,在周圍肅殺之氣的氛圍下,他也會因軟弱而跌倒。我們對彼得的跌倒,不必過於譴責,因為就算我們在同一環境,可能表現得還不如彼得,可能躲得不見踪影,連跟著主耶穌進入大祭司的院內也不敢。我們沒有地位譴責彼得。

      還好主耶穌深知道我們的軟弱,也願意給我們機會回頭,祂轉過身來望著彼得,就是在提醒他:「你現在知道,自己也會軟弱跌倒了吧?快回頭吧!」當我們像彼得一樣,願為自己的罪過後悔,主耶穌願意重新建造我們。主耶穌願意挽回罪人,並重建悔改者的信心。若不是如此,我們早就注定萬劫不覆,毀滅多次了。感謝主給我們回頭的機會,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主的恩典。跌倒雖然會發生,但不是我們放膽繼續犯罪的藉口。我們必須先承認我的跌倒是錯的,是惹神憤怒、讓主傷心的。不能因為在有生之年難以脫離罪的纏繞,就把它當成理所當然,犯罪也無所謂。那是賴恩犯罪的想法,簡直就是落到故意犯罪的地步。主給我們悔改的機會,是要我們順從主的勸誡與引領,治死肉體的私慾,不要再故意犯罪,並且竭力追求聖潔。如果有人以為既然信主,犯罪也不是罪,不追求聖潔,不願意認罪悔改。那真是跌入了希伯來書所警告的,可怕的罪惡深淵中。賴恩犯罪是可悲的錯誤理論。

      有的人則太過敏感,認為信主後一旦再犯罪就失去救恩,那彼得否認主,是否一度失去救恩,悔改後又再度得救。當然不是。這種對得救反反覆覆的想法,是對救恩不可思議的輕率態度。一人一生都可能會信心軟弱發生,若都要再度失去救恩,再度得救,那基督一次獻上永遠有效的救贖豈不成了兒戲了?彼得雖然有軟弱,基督挽回他,重建了他,他一直是基督的羊,不曾失去救恩。也正因為他是基督的羊,主對屬祂的人的應許永不落空:「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祂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8-29)若不是主的羊,不能得到主的保護。彼得顯然是主的羊,即使在軟弱那一刻也是。是主的羊或不是主的羊,不是變來變去、隨心所欲、瞬息萬變的。「是」這個字使用的時態是現在式,是持續性的。我們是否是主的羊是一個持續性的身份。從重生得救的那刻起就一直是,直到縱觀一生結局才能確定,當初信主那刻我們就是主的羊。所以主的應許既帶著得救的確據,也帶著持守的期望,不偏不倚。

      然而,猶大就不一樣了,從他背叛主看來,是他變節了。但主耶穌怎麼說他:「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祂,誰要買祂。」(約664)前後兩句話所指的人,都包含了猶大。他與彼得在跌倒這方面很相似,然而,唯一不同的是,彼得是對主有信心的人,他從沒有失去對基督是主的信念,跌倒是因他肉體的軟弱,並沒有否認耶穌是主的身份。猶大則不同,他的跌倒是持續性的,從開始就不信,也從來沒真實信靠過主,他的跟從主是帶著錯誤的動機。他最後畏罪自殺的行動,把他信心真實的狀況反映出來了,心中後悔卻沒有回頭。當我們看到這兩個門徒的一生,值得我們當作警惕。我們千萬不要作猶大,即使失足也要像彼得一樣及時悔改。

結論   約翰福音最後一段進入了主耶穌被捕、被審判、與受難的經過。從客西馬尼園主被補開始,主被押往大祭司宅邸審判,轉眼之間風雲變色、眾叛親離。原本擁簇在主身旁跟從主、聽主教導的門徒四散奔逃。這是人性經歷考驗的一刻。門徒正在經歷著逼迫的考驗。彼得原本以為自己永遠不會背棄主,信誓旦旦要為主捨命。但是,當他在大祭司院內,遭到他人指認,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刻,他也軟弱了,在眾人面前否認主名。主轉過身來看他,給他回頭的機會,彼得為自己的罪痛哭悔改,最終為主挽回,信心被主重建。回轉了之後,回頭堅固自己的弟兄。我們一生也可能有軟弱的時刻,失敗不見得羞恥,重點在能否像彼得一樣及時回頭。重拾對主的信心,繼續跟隨祂,還是一錯到底。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