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我們的信與愛從不孤單

Biblical literature - The Letter of Paul to Philemon | Britannica
腓利門書
為眾聖徒代禱是主給我們的權柄。從腓利門書中可學到保羅既使被囚,心中仍充滿感恩。因他看見了同工腓利門對主及眾聖徒的信心與愛心,激勵了其他人。他的心因此充滿感謝之情。我們對神、對人的信與愛從不是孤單的,乃是不斷向他人發出影響力。
同工的長進是喜樂的來源
「4 我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常為你感謝我的神; 5 因聽說你的愛心並你向主耶穌和眾聖徒的信心(或作:因聽說你向主耶穌和眾聖徒有愛心有信心)。」(腓利門書4~5)

被囚仍然喜樂:保羅給腓利門的信裏自稱「為基督耶穌被囚的」。這就是他自我認知的身分,被囚並不羞恥,因他並不是為犯罪被囚,而是為了主傳福音的緣故。他心裏不為冤曲而沮喪,反而寫信安慰別人,信裏充滿了感恩及鼓勵的氣氛。他思念同工腓利門,因他的追求,心得安慰。
為同工的長進代禱:在第四節保羅為同工腓利門代禱,常為他感謝神。腓利門的信心愛心,足以激勵他人,成為眾人榜樣。這是保羅在神面前常禱告的心願,當他知道主成全他的心願,雖然身繋囹圄,同工仍然長進,這使他滿心喜樂。
愛主的必愛弟兄:腓利門的信心與愛心是對主耶穌、也是對眾聖徒。對主的信與愛,對眾聖徒的信與愛是緊密相連的。愛主的必愛主所愛的弟兄。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反省,曾否為弟兄姊妹的長進代禱?看到他們長進,會不會因此感恩、心得安慰?聖工是同工合一作成的,成功不必在我,雖然自已無法親自效力,但看到同工接著擔子,興旺福音,是何等喜樂的事。

為主所行的善事是信心的分享
「6 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腓利門書6)

信心能彼此分享:腓利門為主所作的不是隱藏的,正顯在眾人面前。這是他信心的表現。保羅願眾聖徒與腓利門同有一樣的信心,為主作出善行。他們的信心不是獨單的,一個人信心堅定,表現出來,就能在主裏面分享給其他人,顯現出信心的果效。
信心必有實際行動:腓利門為基督而行善,代表他對主的信心是有實際行動的。真實的信心必結出善行的果子。當眾聖徒看到了他的信心,就會被他感染,而信心更加堅強。
有行動的信心能激勵眾人:我們的信心不是孤立的,乃是與眾聖徒分享。腓利門向眾聖徒分享他對主信心的行動,這是最有效的方式激勵別人的信心。
 我們活在神的家中,也是活在一個信心的網路中。從弟兄姊妹的信心上,我們能與他們分享嗎?有沒想到自已也可扮演一個角色,分享你自已的信心,使他人的信心也得到激勵。

使弟兄重新得力是愛心的表現
「 7 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眾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腓利門書7)

因同工的愛而得安慰:信與愛總是連在一起,因它們都是從神而來。保羅看到腓利門的愛心,心中感到大有快樂,大得安慰。保羅的心總是體貼主的心意,我們的信心堅定、愛心增長,主的心意就得到滿足。關心我們的屬靈長輩,應該也會心得安慰。
使人重新得力是愛心的表現:眾聖徒的心因腓利門得了暢快。這裏得了暢快應有重新得力的意思(refresh),這是愛心的具體表現。愛能使周圍的人心中得到更新,因為活在愛中的人是最能感受到安全的,在這種愛的環境下,才能全心全意發揮自我的潛能。教會就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愛的大家庭。身為神家中的一份子,你是否曾經以愛心的服事,使弟兄姊妹重新得力?怎麼做才能激發他人的愛心。不用期待別人先付出,一切由自已開始,你的愛心也能感染周圍的人。

結論
保羅雖然被囚,在獄中還能快樂,因他所牽掛的是眾聖徒對主的信心與愛心是否得增長。他仍以書信激勵同工的信心、愛心。對主的信與愛絕不是孤立的。我們身在教會之中發出愛心與信心,就是對眾聖徒不斷發出影響力。眾聖徒的心能夠從我們的信與愛中得幫助。就像一塊燃燒的小木炭,火力雖然微弱,但與同工緊緊的靠在一起。你把熱傳給我,我把熱傳給你,就能一直保持火力旺盛。願祭壇的火永保興旺,生生不息。

[詩歌]傳給人
1. 一點星星之火,可燃起營火興旺;
不久四圍群眾,都得享溫暖、亮光。
神愛也正是這樣,當你經歷祂救恩,
你要將祂大愛傳開,你要去傳給人。
2. 春光明媚奇妙,嫩芽從樹上伸張;
小鳥開聲歌唱,百花都爭先開放。
神愛也正是這樣,當你經歷祂救恩,
你要歌唱,如春新樣,你要去傳給人。
3. 朋友們,我切望你來得我這喜樂;
你可向神投靠,不論你光景如何。
我要在山頂喊叫,要向全世界宣稱:
「恩愛的主已拯救我,我要去傳給人。」

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面向萬人的福音

world Mission.jpg
提摩太前書2:1~7
福音的對象是誰?初代猶太人的教會曾有疑惑,以為福音只為以色列人。後來教會明白神的心意,確定福音的對象是萬民,包括以色列人,與外邦人。我們今天傳福音的對象,是否只限於與我們同語言、同族裔、同社會階層、同興趣的人呢?我們的福音工作如何符合神的心意呢?
為萬人禱告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2 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3 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提前2:1~3)

提摩太前書是使徒保羅寫給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提摩太此時是以弗所教會長老,年紀輕輕帶領著一個教會,面對內部的爭議、與外界的逼迫,實在不容易。

保羅勸提摩太,「第一」要好好禱告。禱告是教會最重要的事,任何事工的推動少不了背後的禱告。禱告是教會動力的來源,只要我們肯跪下來,把一切「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獻在主面前,就能看到主的手在我們當中作工。

為誰禱告呢?這裏特別提到萬人,就是除了自已以外世上一切人。在當時的環境,特別是指教會外一切不信主的外邦人。為什麼要為不信主的人禱告呢?因為他們也是主所愛的,主願意他們悔改、得到救恩,我們體貼神的心意,也深願把福音傳給他們,這就是我們為萬人禱告最大的原因。

此外,也該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也就是國家大大小小的在位掌權者。神給他們權柄來管理國家的政事,他們任何的決定,都關乎人民的福祉。為他們禱告,求神賜智慧給他們,能秉公行義,這不但能讓神的公義施行在我們的國家,也「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 基督徒身為國家的公民,理當為國盡一分責任,為在上掌權者禱告就是我們該做的。當國家的政治清明,環境安定,教會才能在平安的環境中傳揚福音。福音廣傳萬民是基督徒最關心的事,為萬人禱告是不可或缺的。

願萬人得救
「 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5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6 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提前2:4~6)

神愛世人,「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這是非常明確的教訓。神不願人陷入罪中而沉淪,乃願意萬人悔改而得救。所以他差派宣教士向萬民傳福音,願意萬民明白真道,認識真神。因為神是創造萬民的獨一主宰,祂為愛世人而差了祂愛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成為人神之間唯一的中保。

基督「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這句經文是接著前一節,基督降世為人,成為神人中保,這是救恩臨到萬人的唯一道路。本來這救恩只及於以色列民,但神的心意一直是願萬人悔改,在亞伯拉罕之約中就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詩篇中也說:「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神啊,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願萬國都快樂歡呼;因為你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世上的萬國。」(詩67:2~4) 在舊約時代,這應許一直沒有實現。但基督來臨之後,成就了救贖的工作,使救恩之門向萬人打開,凡是信而接受的就必然得救。這是神向萬民發出救贖的呼召,願萬民歸向真神。

有人認為這句經文與神的預定衝突。按加爾文派的想法,只有神預定得救的信徒能得到這救贖,不信者不在神救贖計劃之內,所以在解釋這句經文中的「萬人」時,以為不是指所有人,而是指萬民中相信的人。我認為這裏的經文並沒有談到神的預定,不牽涉神預定救贖的範圍是「有限」或「無限」的爭議。朝這方向去解經是把神學帶進來,蓋過經文原意。這句經文主要是談到福音的範圍,神愛世上每一個人,願意萬人得救,也就自然賜救恩的機會給所有人。「基督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在這裏的意義是向所有外邦人提供得救恩的管道。保羅此處提到萬人就是指外邦人,也就是保羅傳福音的對象,他們當時大多並不信主,對於傳福音的人來說,都是可能相信的人。保羅在此不可能想到:「外邦人中有的人會接受,有的會拒絕。救贖單是為信者預備,不包括不信者。」這些神學上的問題。基督「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這句經文不該套在神學的框架內解釋。神學的解釋是在經文之外利用他處經文歸納出來的。這句話就該平平實實解成:「神既願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就差祂的愛子捨命作萬人的贖價。」這是很自然的結果。在上下文意中明白的意思就是:「神愛世人,願他們得救,為他們預備了救恩。」

神既然為萬人預備了救恩,至於為何有的人沒有得到這救恩,是因為他們不信,這是早在神永恆的預定之中。表面上是他們以自由意志拒絕救恩,背後根源是他們不在神預定得救之列。人的意志不可能高過神的主權。人的信與不信無法超出神永恆中定下的旨意,連人的不信也早在神的預定當中。這節聖經無法過度的解成,基督既然為萬人付上了贖罪的代價,人的不信可以拒絕神的救贖。應該看作基督為罪人付上了贖罪的代價,向萬人提供救恩。到底是提供得救的機會,還是得救的保証?到底誰得救恩、誰得不到?此處並未觸及這些問題,留待我們歸納其他經文來討論,在此不去深究。所以,這節經就算按字面解釋,也並沒有與「限定救贖」的神學說法衝突,不排除這說法的可能性。

有人懷疑福音傳向外邦人的方向是否正確,保羅說:「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等到福音的果效顯出來之後,我們就知道,神願意萬人得救,福音是為萬人預備這方向正是神的心意。

向萬人傳道
「 7 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提前2:7)

保羅是主所選召向外邦人傳道的使徒,他蒙召「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神愛外邦人,為他們預備了救恩。也差遺祂的僕人向外邦人宣揚福音。福音這正是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的心意具體的實現。

當我們明白了神愛世人的心意。我們應該思想自己如何在福音工作上有份。神呼召了保羅成為福音的使者,祂同樣也呼召了每一位基督徒傳福音。我們是否愛神所愛的萬人?是否願意順服主的命令,教導萬人相信福音,學習真道?巴不得我們每一個人都順從這福音的呼召,將福音傳向萬人。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有關「限定的贖罪」的討論

Calvin.gif
關於救恩之中「神的預定」與「人的接受」對最後得救的成就,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在小小羊的網站,我們來回討論了一陣,其中有支持「限定的贖罪(Limitted Atonement)」也有支持「無限的贖罪」的人。在此整理,留作記錄。
阿斗:
我一直都受到歸正神學的影響,相信加爾文的五點(TULIP)。但其中讓我最過不去的,還是有限的贖罪。理智上我可以理解誰得救,誰不得救完全是神的主權,早在創世之前就被神預定了。但有一些明顯的經文卻也是不該忽視的。其中我覺得最難解的是:

「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翰一書2:2)

「普天下的」希臘文(holos)確實是:所有的, 全部的, 完全的。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提摩太前書2:4~6)

這裡的「萬人」希臘文(pas)確實是每一個人的意思。
把它們解成萬族,是有一些勉強。似乎是爲了合理解釋「有限的贖罪」,如果說:「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只是願意萬族得救,不是所有人,似乎超出經文原意所加上的解釋。

能不能不規避這兩節經文,萬人就萬人,普天下人就普天下人。而是提高神學的高度,合理解釋神的預定,與為萬人贖罪。這兩者皆是聖經明文支持的,都是神的心意。這表面的矛盾能調和嗎?
請小小羊多思考。

小小羊:
阿斗您好:
其實不只是您,還有很多人對TULIP五點裡面的『限定的救贖』信不下去,結果變成四點加爾文主義者。

事實上,『限定的救贖』教義,是歸正神學裡面最難令人接受的觀念。
但是,如果不能接受,這表示對其他四點一定有誤解,才會覺得無法接受。
以我目前的寫作計畫而言,是詳細介紹這五點。

可是,已經發表了很多篇文章,到目前為止,都還在第一點『全然的墮落』、『自由意志』裡面而已,連第二點『揀選』都還沒談到,那當然就不用提第三點『限定的救贖』了。
所以,詳細的關於『願意萬人得救』的經文分析,要等到比較久以後才會進入寫作回答裡去。
暫時,我只能稍微點一下:
這種經文的『上帝願意』,這種算上帝哪類的旨意?
請參閱『關於上帝旨意的一些分類』一文還有文章裡面的每一篇回應
http://blog.roodo.com/yml/archives/2846395.html

重點很簡單:
1.如果認為是『上帝命令的旨意』,那麼,為什麼不是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得救?是上帝無能嗎?
2.如果認為是『上帝性情的旨意』,那麼,是可以解釋成『每一個人』,但是,上帝這種性情的旨意的解法,馬上就會讓阿民念式的經文用法力道大幅減弱。
不管解成哪一種解法,都對阿民念主義不利,而對加爾文主義有力。
暫時,這問題就此打住,以後我發表正式文章時,會再詳解。

蒙恩罪人:
「阿斗」網友提出的約翰一書2章2節及提摩太前書2章4~6節,小弟也查考了一下希臘原文。小弟的想法如下,但是否正確合理,尚需各位兄姊弟妹不吝指正。

小弟覺得,約翰一書2章2節的關鍵詞「普天下人」,關鍵字除了G3650「普」以外,尚須查考G2889「天下人」到底是什麼「人」。小弟查考G2889後,發現G2889可指特殊族群(猶太人vs外邦人、信vs不信之人)。

所以,G2889「天下人」也可以被解釋為「天下蒙揀選之人」。

而提摩太前書2章4~6節中,關鍵字有G3956「萬」及G444「人」。其中G3956「萬」,可指所有之單一個人,但也可指所有族群之中的某些人;而G444「人」在複數辭可指民族或種族。

所以綜合來說, G3956及G444在提摩太前書2章4~6節也可被解釋為「萬邦萬族之中蒙揀選之人」。

Thayer's Greek Definitions:
1. G2889 kosmos 可以用在某一特殊族群內之所有個體
2. G2889 pas可以用在指稱每一個族群都包括在內,但各個族群內可以只是部分個體。
3. G444 anthropos用於複數形式時,可以指民族或種族。

Big:
約翰一書2章2節
(而且) 他 為 我們的罪 作了 挽回祭,
不是 單 為 我們的 罪,也是 為 普 天下人{world} [的罪]。

提摩太前書 2:4
他{who} 願意 萬{all} 人 得救,明白 真道。

提摩太前書 2:6
他{the} 捨 自己 作萬人的{for all, 為 萬人 作} 贖價,到了 (它的) 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 小弟查考G2889後,發現G2889可指特殊族群(猶太人vs外邦人、信vs不信之人)。
> G3956「萬」,可指所有之單一個人,但也可指所有族群之中的某些人

普-天下﹐萬人{所有人}﹐都是字面的意思。
如何推論出這幾節是指揀選的人﹐需要提出依據。

2889 kosmos 就是世界﹐宇宙﹐
3956 pas 就是全部﹐所有﹐每一個﹐
這兩個字沒有什麼其他的特殊意思﹐即使有﹐也是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所以G2889 絕不可能指特殊族群﹐G3956「萬」 絕不可能指所有族群之中的某些人。

以下的 kosmos 是指有限的天下﹐小型天下。
.. 創 41:56 當時饑荒遍滿天下,約瑟開了各處的倉,糶糧給埃及人;在埃及地饑荒甚大。
.. 王下 19:19 耶和華─我們的神啊,現在求你救我們脫離亞述王的手,使天下萬國都知道惟獨你─耶和華是神!
.. 路 2:1 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
.. 徒 11:28 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藉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普天下﹐可以勉強說是﹐天國裏的人。羅 11:15 也有類似的用法。
.. 羅 11:15 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

但是﹐福音要傳遍天下﹐難道是指單指傳給屬神的人嗎﹖
.. 太 24:14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提前 2:1 則否定了「2:4,6 乃是指某些人」的說法。
.. 提摩太前書 2:1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阿斗:
我巴不得加爾文的五點都能有強而有力經文支持,爲了弄清楚這「有限的救贖」,我是搜羅了一些系統神學的書。也為這問題與人討論許久。但退下來細心想一想,其中感到最弱的,就是這兩節。

題目一:萬人是指所有人,還是萬族?
我把新約中有關萬(pas)人(anthropos)的經文列出來:
(約 2:24) 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
(約 12:32)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徒 1:24) 眾人就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
(徒 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
(徒 17:31) 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徒 22:15) 因為你要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著萬人為他作見證。
(林前 13:1)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西 1:23) 只要你們在所信的道上恆心,根基穩固,堅定不移,不至被引動失去福音的盼望。這福音就是你們所聽過的,也是傳與普天下萬人(原文是凡受造的)聽的,我保羅也作了這福音的執事。
(提前 2:1)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提前 2: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提前 2:6) 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
(提前 4:10) 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他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

似乎其他的經文都是指所有人,而不是有限的一群人,那單把:(提前 2:6,提前4:10)解成萬族,是不是有些勉強。

題目二:如果我退讓一步,就算是所有人好了,「有限的救贖」能不能繼續成立呢?

(提前 2:4) 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彼後 3:9)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我們可以說「願意」每一個人悔改是神的心願。他愛世上每一個人。但神也有另一個心意,就是揀選特定的一群相信的人,為他們贖罪,保證他們一定得救。
這個心意、與愛世人的心意同時成立。當兩者不能兼得時,會以確保特定揀選的人的救為優先。也就是說:神「願意」,並不表代一定要照著祂的「願意」去做。神的心不喜悅惡人死亡,但另一方面,神又因他的憐憫,揀選出一些人拯救,但對於其他犯罪而不悔改的人,神是先是忍耐寬容等待他們悔改,最後任憑他們受到應得的懲罰。也因為如此,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是向著萬人,因為我們知道神明確的心異是愛萬人,但我們無法猜測神隱藏的心意,到底是誰蒙揀選。有一點我們可以很確定救是,凡真信的都是神揀選的。這不是把得救的主權讓人來決定,還是神。我們只是事後才得知神揀選的心意。神是早就預定了。

這個說法解釋了大部份的對「有限的救贖」不利的經文。但是對於這兩節。(提前 2:6)(約翰一書2:2)。説服力還是不夠。因為這兩節太清楚了。「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他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

是爲萬人贖罪,不單是願萬人悔改。我真願意找到一套解法,不忽略字面,又能圓滿解釋神的主權。如有先進願意指導,感激不盡。

蒙恩罪人:
以下資料是來自加爾文所著聖經注釋書。雖然加爾文並未直接就希臘原文分析,也只是一家之言,但仍具有參考價值。小弟努力將加爾文解釋之重點寫下,若有誤解原文之處,尚請大家指正。

約翰一書2章2節「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被加爾文解釋為「普天下蒙揀選之人的罪」,而不是「所有人的罪」。

而提摩太前書2章1節「要為萬人懇求…..」,當然,是為「所有人懇求」;但是加爾文認為保羅在此的重點在於「要為各類人懇求…..」,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信的與不信的、掌權的與被統治的、…….等。在保羅說到要「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懇求,以及在2章7節又再強調他是奉派作「外邦人」的使徒,就可以看出保羅在此的重點。

提摩太前書2章4節「他願意萬人得救」,加爾文認為保羅在此的重點在於「沒有人因種族或身分地位,而被排除在福音之外」。

提摩太前書2章6節「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加爾文在此似乎將「萬人」解為「萬族」,並再次強調神在揀選次序之主權 — 先揀選猶太人民族,再來是萬邦萬國萬民。
(為便於閱讀,英父部分恕刪)

Big:
致蒙恩罪人﹐
加爾文的解釋是以神學改變字義﹐沒有提出進一步的解釋。比如﹐(1)如何知道世界與萬人已經從普通字意轉變成為特殊字意﹖否則﹐如何解釋 羅 3:23 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難道只有被揀選的人才犯罪嗎﹖

> 8b. of believers only, Joh1:29; Joh3:16; Joh3:17; Joh6:33; Joh12:47 1Co4:9; 2Co5:19

(2)如何解決上下文因此所造成的衝突﹖
引用約翰福音 3:16,17﹐但是到了 3:19 「世人...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就與 3:16 「不是要定世人的罪」矛盾。

司布真的解釋把「整個地方的人」當作「整個地方的所有人」﹐「整個地方裏每個角落的人」。但是我可以解釋作「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的人」。

蒙恩罪人:
致Big﹐
事實上,在這個討論串出現以前,
小弟也一直被約翰一書2章2節及提摩太前書2章4~6節兩處經文困擾著。
非常感謝您的解說,有助釐清小弟的觀念;
但仍有一些地方須向您請教:

您解釋作「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的人」,指的是
A. 「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內的某些人」,亦或是
B. 「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內的每個人」?

在聖經內其他各處經文出現時,您的解釋(不論是A或B)都相同不變嗎?

如果不同,如何單純以原始希臘原文文意判斷,而不牽涉神學立場,來判斷何處經文用A解釋,何處經文用B解釋?

如何單純以原始希臘原文文意判斷,而不牽涉神學立場,來說明約翰一書2章2節及提摩太前書2章4~6節兩處經文,並不能用來支持普救論之異端思想?

小小羊:
事實上,蒙恩罪人已經點出一個大焦點:
面對聖經中的All、萬人這類詞彙,我們該如何選擇哪些部分解成限定式,哪些部分解釋成全面式?
這也正是歸正神學的立場:
先抓住聖經整體的原則,再來解個別的經文。
因為,我們都會同意,我們解一句經文時,確實會受到我們原本立場(或神學觀念)的影響。
但是,我也必須指出,有些經文,真的不能太硬凹。
加爾文的某些解經解法比較不被認同,就是因為真的讓人感覺太用神學來強解某些聖經字義。
可是,這樣的缺點,無損於他歸納出許多聖經重要總原則的偉大。
而且,這些太過牽強的解法,在後世的改革宗眾多聖徒的努力裡,已經有相當良好的解經成果:一方面兼顧了聖經總原則,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比較合理而不牽強的解法。
由於這是我未來寫作將會詳細解釋的部分,所以我還是只簡單提醒一下即可:
1.耶穌基督來世上的救贖大功,是真的『保證可以救出一些人類』,還是只給人類『提供一個被救的可能性』而已?
2.如果只提供一個被救的可能性,那表示真的可能會沒有半個人被救,不是嗎?
換言之,耶穌基督的救贖大功,可能都用不出來、救不出任何一個人?
3.耶穌的救贖大功,有沒有可能失敗?
也就是說,耶穌的救贖大功,有沒有可能結果因為沒人信,結果救不出任何一個人?
4.如果一定會有人信,結果被救贖成功,那麼,這個決定性的因素,到底是什麼?
事實上,不管是解釋成限定式的用法,還是解釋成全面性的用法,單靠這些具有『萬人』、『all』之類的經文,不管是加爾文主義,還是阿民念主義,都沒有人能從這樣的經文佔到便宜。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這樣的經文進行攻防,意義不大。
因為,單靠這些經文,雙方都可以提出有利的解法。
真正決勝敗的部分,都不是在這些『萬人』類的經文,而是其他能建立出總原則的經文。
換言之,我這兩篇回應提醒的那些點,才是真正決勝敗的點。

Vincent:
在約翰福音17章, 主耶穌親自講祂為使徒和那些因使徒的話信祂的人祈求,而不為世人祈求. 不知道大家會如何解釋 這裡世人的意思?? 主耶穌是為每一個生在世上的人祈求,還是只為特定的對象祈求?
約翰福音
17:9 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你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你的。
17:20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阿斗:
我同意小小羊所說的,五點、四點加爾文所爭議問題的關鍵在於:「基督的贖罪與得救是緊密不可分的,一但付出贖價,救恩就必然成就;還是基督的贖罪只是提供一個得救的機會,不信的人可以拒絕恩典而得不到。」

我找出新約中有關贖罪的經文:

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 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3:22~26)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3~4)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8:30~32)

基督既為我們受(原文是成)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3:13~14)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弗1:5~7)

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我們在愛子裡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西1:13~14)

他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2:14)

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來9:15)

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來10:12~14)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來10:26)

從上面經文發現除開(提前2:4)先不看,其他經文中贖罪直接與信連在一起。也就是基督的贖罪是對信他的人講的,對不信者是不生效的。而且一但付出贖罪代價,救恩就必然成就。被贖的子民,過犯得以赦免、得稱爲義、得成聖、得兒子的名分、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從沒有一句經文暗示,被贖的人最後會因不信不得救的。而這批得救的人就是神所預定拯救的人。希伯來書中說:「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這些人不是真信者,不在神預定當中。

從這樣的原則下來看:(提前2:4)可能容易理解些。保羅勸勉提摩太向外邦人傳道,對與逼迫他們的外邦政權,保羅期望提摩太為他們得救代求,因為站在人的立場,不知道誰是神所預定拯救的。所有的人都可能相信福音,都是傳福音的對象。保羅希望他:「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這些都沒問題。神確實愛這些人。

「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神在世人與他中間設立了中保,就是基督。在這樣的前後文的語氣下,理解下面的經文:「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可不可能這裏的萬人是特指外邦人中的那些傳福音的對象,他們還沒有聽聞福音還沒有相信,但是傳福音的角度來看,都可能因福音而得救。基督成爲神與人中間的中保,只有信的人才生效。這萬人是否可以因前後文的語氣加以限定呢,就是萬民中的將來會聽聞福音,而相信的人?

從後文也可以看到一些綫索:「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做法,可能當時還有很多人懷疑。他就用這句話,強調基督的福音是位萬民預備的,不管他們當中是否全部相信,福音總是要向萬民傳揚。既使大家不贊成,最後福音的果效,總會把這事證明出來是正確的。這裡的萬民是帶著一個對萬民傳福音的期待,與最後萬民之中到底是不是全部得救並無相關。

所以這裡:「萬人」是為上下文的語義所限定的。因為在這裡主要並不是談救贖,而是談傳福音。因此解為萬民之中每一個人都蒙救贖,是超出了這節經文上下文所暗示的意義。

福音的對象是對「萬民之中每一個人」,但救贖的對象是「萬民之中每一個相信的人」。這樣的解法是否更合乎神學、與解經。

小小羊:
『福音的對象是對「萬民之中每一個人」,但救贖的對象是「萬民之中每一個相信的人」』
正是如此!
但這樣的說法還無法解釋為何那些人會信的部分,而這是很重要的差異點。
所以,更精準的講法是:
救贖的對象是萬民之中每一個相信的人,而這些人是先蒙神揀選的人。(蒙神揀選的,那些人才會信。那些信的,就是救贖的對象)
另一種的講法就是:
『一般呼召』(普遍呼召):是對所有的人
『內在呼召』(特殊呼召)(有效呼召):只對蒙揀選得救的人才有。
一般呼召就像是福音這類,福音必須傳給每個人,不管這人是否蒙揀選。
事實上,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誰是蒙揀選的。
但是,一樣是聽到福音,為何有些人會信,有些人不會信?
這時,內在呼召就派上用場了。
只有那些福音能真正進入他內心深處、產生實質的,才會悔改信主。
而那些聽到福音之後,會有內在呼召的人,也就是那些會被聖靈重生的人。
因為他們有被聖靈重生,所以聽得下去福音。
沒有內在呼召的人,根本就不會信。
而誰決定誰能得到內在呼召,誰得不到內在呼召?
是上帝決定。
這又回到上帝先揀選,人才能相信的基本觀念裡來了。
這也正是我對於某些『萬人』這類經文,某些角度來看,似乎從阿民念式的解法來著手,同意那是指『全世界的人』,但依然堅守在歸正神學的路線裡的原因之一。
因為,真正的重點確實就在於這樣的觀念區別:
基督的贖罪與得救是緊密不可分的,一但付出贖價,救恩就必然成就;還是基督的贖罪只是提供一個得救的機會,不信的人可以拒絕恩典而得不到。」
主張前者的,是歸正神學。
主張後者的,是阿民念主義。
而很不幸的,綜觀聖經整體,我們會發現,還是歸正神學才站得住腳,可以解通其他經文,而阿民念主義對其他經文會很難解通。

Big:
致蒙恩罪人,
> 您解釋作「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的人」,指的是
> A. 「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內的某些人」,亦或是
> B. 「整個地方裏每個區域內的每個人」?
「整個」修飾的是地方, 不是人; 只要廣義的「整個」地方被滿足了, 就算是「整個」地方; 我相信當時後的觀念, 省城和縣城的反應就代表整個地方的反應;

> 在聖經內其他各處經文出現時,您的解釋(不論是A或B)都相同不變嗎?
像「世界」和「所有的」的兩個字的用法很固定, 沒有太大的變化; 相對的, 男人與女人就很麻煩, 因為他們有丈夫與妻子的意思, 這個就要從上下文來分析, 從作者的風格來分析;

> 如果不同,如何單純以原始希臘原文文意判斷,而不牽涉神學立場,來判斷何處經文用A解釋,何處經文用B解釋?
哈哈哈, 這個就點出來兩個問題, (1)許多人迷信希臘原文, 認為希臘原文可以解決問題, 其實是上下文才能夠解決問題; (2) 許多人認為 約 3:16 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其實一句經文, 幾節經文, 一段經文都不能表達全備的福音, 真正的福音書是整本聖經, 最好的注釋書就是聖經本身;
沒有神學, 就沒有解經; 沒有解經, 就沒有神學; 所以您的要求, 我做不到; 寫聖經的人, 有了神學才寫出來, 有了異象才寫出來, 文以載道; 更何況, 我相信聖經的最後定稿也是出於神的手, 以致於聖經一氣呵成, 有始有終;

> 如何單純以原始希臘原文文意判斷,而不牽涉神學立場,來說明約翰一書2章2節及提摩太前書2章4~6節兩處經文,並不能用來支持普救論之異端思想?

神賜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 要惜福; 我有能力懷疑, 但是我沒有能力立論, 這幾年來我已經投注無數的心血, 但是我有我的極限;
神學院的教育要我們用聖經攻擊雙方, 也要支持雙方, 然後再用聖經選擇我所要支持的一方; 這些事曾經做過了, 但是福音的重點不在於解答所有的答案, 而是學會敬畏神, 我的信心乃是使我學習耶穌受苦的腳蹤;
只要有聖經根據, 只要勤讀聖經, 只要不辱主名, 這樣就好;

蒙恩罪人:
非常感謝Big您在基督裏極有耐心及愛心的教導及分享!
小弟也為了小小羊、Big、以及在此所有兄姊弟妹們感謝上帝;求主記念您們愛主的心,以及為主所做的一切。

Big:
致阿斗,
1. 新約的書信原本就是寫給信主的人, 目的在鼓舞信主的人, 所以很少會提及不信主的人;
2. 新約的書信一面倒地獨獨提信主的人, 不多著墨於不信主的人, 因此就推論耶穌的挽回祭單單為了信主的人, 這樣不是很有說服力;
3. 解經時, 因果關係中, 如何決定是目的關係(加爾文派)還是結果關係(阿米念派), 原本就是件難事;
4. 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給小小羊 的; 為什麼「特殊的呼召」就一定要對應「有限的贖罪」?

小小羊:
特殊呼召和有限的救贖,是放在整個加爾文主義五點來一起看的,是在加爾文主義的揀選觀念下,很自然的推演。
不過,這倒無所謂。
因為有限的救贖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一個重點:
基督的救贖,能不能『保證』有人一定會被救到?
換個方式來問,就是:
基督的救贖,是提供一個『可能』,還是提供一個『保證』?
如果認為是提供一個可能,那就是無限的救贖,屬於阿民念主義。
如果認為是提供一個保證,那就是有限的救贖,屬於加爾文主義。
雙方對此都有很有趣的論述,雙方也都同意基督的救贖有限制,但限制的重點不一樣。
哪種比較合聖經,以後我會詳細分析。

Big:> 基督的救贖,是提供一個『可能』,還是提供一個『保證』?
基督的救贖提供得救的『可能』給每一個人﹐
基督的救贖提供得救的『保證』給信耶穌的人;

阿斗:
> 基督的救贖提供得救的『可能』給每一個人﹐
> 基督的救贖提供得救的『保證』給信耶穌的人;

這兩個命題必然要二者擇一,或是可以兼容?
同時成立矛盾嗎?我認為不矛盾。
「每一個人」包括信的與不信的;信的就是神所預定得救的,不信的不在預定之內,信的人與預定得救的人二者是不能分開、是一致的。
所以對信的人他既得了得救的可能,也實際得救了。對不信的人他只得了得救的機會,就是可能性。但過不了第二個條件。所以救恩無法臨到他。

那另一個問題:不信者有得救的可能嗎?就神永恆的預定中沒有,但對傳福音的人來說,我們不知聽福音的人最終信不信。在我們的心中所有的福音對象皆有信的可能。這也給不信者沒有推托的藉口,機會已經給他了。

那不信者有得救的可能,是不是說有那麼一點的機率他也得救了呢?這不用擔心,他一旦信就歸入第二命題,不存在「不信者者萬一得救」的的問題。

以上的推理不知有沒有漏洞,否則這兩個命題是可以化解(提前2:4)經文與神主權的表面衝突。對我來說是暫且沒問題了。

(後補記:怎麼可能沒問題?問題才剛開始)

2007年11月11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當主再來時

rapture.jpg
帖撒羅尼迦前書4:13~5:4
教會盼望主再來已經兩千年了。是否還要盼下去?當然,主的話是不會出錯的,祂說會來就一定會來。我們活在末世的基督徒,永遠存在一個盼望:主將要再來。那日是團圓的日子、榮耀的日子、也是公義的主審判的日子。主沒有馬上來,不是耽延,乃是寬容,給我們機會悔改,預備好我們自已來見祂。
已睡的聖徒將復活
「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 14 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 15 我們現在照主的話告訴你們一件事:我們這活著還存留到主降臨的人,斷不能在那已經睡了的人之先。」(帖前4:13~15)

保羅寫這封書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姊妹。當他們經歷患難,仍心存主再來的盼望。眼見一些信徒已經離世,主卻還沒有再來。對於這些等不到主再來就死去的聖徒,不知他們將來的命運如何?保羅以這段經文來安慰他們,告訴他們已睡的聖徒,將會在主來的日子復活。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信徒死後的結局有正確的認識。「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當我們不知道將來的結局,難免與世人一樣對將來的命運心懷憂慮。不信神的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後一了百了、沒有來世、沒有盼望。抱著這種想法的人,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是人生最悲慘的事。一旦死亡就切斷了人世間一切的關係,面對著一片未知的黑暗空寂,但這卻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保羅告許信徒,我們不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他說:「我們若信耶穌死而復活了,那已經在耶穌裡睡了的人,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我們的盼望是主已經復活了,我們信主的人雖然死了,也要一樣復活。主必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裏去。那時死去的聖徒必先復活,他們必與耶穌一同回來,與我們仍活在世上的聖徒相聚。我們對死亡的態度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存著復活的盼望。信主的親友離開世界只不過暫時離別,將來有一天在天上仍然能夠再相見。當主再來的日子,我們要與永遠與主同住,那時再也沒有死亡與別離。

存留的聖徒將被提
「 16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 17 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裡,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 18 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4:16~18)

大家心裏一定有許多疑惑,主再來的日子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這裏描寫:「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帖前4:16)
這與哥林多前書所寫的主再來的情景一致:「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林前15:52)
也與馬太福音所描述的十分相像:「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推磨,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太24:30~41)
啟示錄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20:4)

這四處經文的共同點是:主從天降臨、有號筒吹響的聲音、死去的聖徒復活、活著的聖徒被提(改變形狀)。這裏所指的是末日主再來時要發生的事,到底四處經文是否是指同一件事呢?若是單看經文,不加進任何神學立場,應該可以推論是同一件事。至於有的神學立場認為聖徒被提,與主再來相隔七年大災難,這也是一種說法。這問題留待下回以專文繼續討論。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無論是死去的或活著的聖徒,在主來的日子就要被主接去,死去的人得復活,活著的人改變形狀,他們將與主永遠同在。這樣的話讓我們心存盼望。基督徒最後的結局是在主手中,那是永遠的生命,與主永不分離。比世上所能想像的一切福分更加美好。

主的日子像賊一樣臨到
「弟兄們,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 2 因為你們自己明明曉得,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 3 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 4 弟兄們,你們卻不在黑暗裡,叫那日子臨到你們像賊一樣。」(帖前5:1~4)

知道了主來的日子將會發生何事,我們應該存著怎麼樣的心來等待主的再來呢?五章二、三兩節經文說:「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人正說平安穩妥的時候,災禍忽然臨到他們,如同產難臨到懷胎的婦人一樣。他們絕不能逃脫。」這裏用賊、與生產來比喻主來的時機,像夜間的賊,是指主來的日子是在人意想不到之間突然來到。像產難臨到的婦人,是指主來時的急迫、與艱難,如同臨產的婦人一樣,一刻也無法拖延。

主的再來是如此急迫與難料,我們應該以什麼心態來度過每天的生活。保羅要我們儆醒預備,隨時預備迎見主面。不要輕忽主的吩咐,以為主不會再來,而放縱自已的行為。我們若今天就被主接去,能夠毫無羞愧的見主的面嗎?趁著還有白日,努力勤作主工,得罪神的事,立刻悔改對付,不要等明天。虧欠神的事馬上動手付諸實行,不要等將來。因為我們不知道,是否明天就是主再來的日子。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實用解經講道》讀後心得

Haddon Robinson.jpg
作者:羅賓森(Haddon W. Robinson)畢業於達拉斯神學院神學碩士,南美以美大學文學碩士,伊利諾大學博士。弋登康威爾神學院講道學教授。
主題:在當今這個神的道普遍被人忽視的世代。講道對於教會益形重要,它能指導基督徒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供應他們屬靈糧食,以致能夠維持靈命健康的成長。同時神的道在教會清楚的宣講,可凝聚會眾的合一的心志,朝向神要我們走的方向努力。
本書不單教導如何講道,更按步就班地引導講道者,由解經過程來找出經文信息的主題,圍繞著主題來組織整篇講章結構。就如同射箭一樣,從各個角度射出,但目標都是朝著同一個靶心。除了講章準備的功夫,本書最後也提到講道技巧,談修辭、表達、講臺風格等,期待講道者能不一斷改進,精益求精。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解經講道的論據 :活在今日資訊泛濫的世界,傳播媒體時刻以無以數計的『資訊』充塞著我們的耳目。人的心已經被轟炸的麻痺了,為了引起會眾的興趣,有的講道者利用傳播手法,以社會關懷代替講道。這些都只是吸引人的噱頭,不能真正對人心產生任何的改變。講道是是神所交付的神聖使命,他藉著講道者的人格和信息向人說話,要把聽眾帶到神面前、讓聖靈在他們心中工作。所以,講員應該以聖經中的話為傳遞的內容,而解經講道正是最能帶著神聖權柄、與能力的講道。解經講道的定義:「它是一種溝通,透過從經文文脈中,從歷史、文法、文學研究,將聖經概念衍生及傳達出來。聖靈藉此先應用於講員的人格和經驗上,然後透過他傳遞給他的聽眾。」解經講道者是在傳達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概念,這概念能藉著人的感官輸入他的思想裏,並在那裏反思、運作。講道除了掌握聖經中的概念,切合實際的應用也是必須的。講道的目的就是,以神的話語醫治羊群的創傷、回應他們的呼求。應該從聖經中發掘出信息,應用在那些陷在痛苦、罪疚、懷疑和死亡中的百姓。使他們能因此得安慰、經歷靈命得復興。

2. 解經講道的核心概念 :解經講道既然是聖經概念的一種溝通,它就必須要有一個清楚的主題,絕對不是許多概念散漫的組合。一篇講章應該是命中靶心的多發子彈,而非亂槍打鳥的散彈槍。每篇講章都該是說明、解釋、和應用一個明顯的中心概念,並且從經文的主題之下,衍生出許多更小的要點,來支持這個主題。這是方便讓會眾的思想可以抓住重點,也易於吸收。 概念形成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個主體和一個補語,當論到主體時要自問:『我正在說的是什麼?』然後藉著補語回答『我如何描述自己所要說的?』透過各種不同的補語的解釋、應用,將主體的概念突顯出來。
3. 解經講道的工具 :當決定了解經的概念後,接著要辨別作者在這段經文中如何發展他的思路。這時就該用自己的話重新解譯該段經文,要準確陳述在經文中所看見的關係,這就是按解經概念發展的大綱。本章就是敘述從經文中心主題發展成釋經概念的步驟。
 第一階段要選取經節:事先計劃全年講道日曆,比臨時才找經文容易得多。有計劃逐章逐節查考聖經中的不同卷書,比每次變換不同主題的專題講道更有連貫性。專題式解經講道要面對一個危險,就是講員會把一些先入為主的思想讀進經文裡去,以至於會利用經文支持自己的論點,而忽略了該段經文的原本的意義。
 第二階段是研究經文並作成筆記:這是講道者需要下的研經的工夫。首先要抓住經文的文脈,其次考究其間的細節:結構、字匯和文法。有些工具是研經必備的利器,如:字典、 經文匯編、文法書、字義研究書籍、聖經詞典、注釋書、或其他工具書。研經的過程可能耗時費力,但是為了能正確的解釋經文,不誤導弟兄姊妹,這工夫是必須花下的。
 第三階段發現解經概念:研究經文中各個部分的關聯,以找出解經概念及其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中確立經文中心概念的主體,然後再尋找補語,支持或擴展這個中心概念,使主體更為完整。

4. 從經文到講章:作者接著詳述從釋經概念發展成講道概念的步驟。講道概念是聖經觀念的一種陳述,它不僅能正確反映出聖經的原義,也能有意義地關聯到會眾。講道者必須參與在三個不同的世界:(1)明白神的啟示對當時接受者的原始意義、(2)從神永恆的真理中來回答當今世代的問題、(3)最後是他自己所處的獨特的世界。由於講道概念是經過經文的深度研究,和對聽眾的廣泛分析才產生的,因此得到這個概念並有創意地將它陳述出來,是準備講章最困難的步驟。在發展講道概念時可以問下面三個問題:(1)這是什麼意思?(澄清解釋)。(2)這是否真實?(澄清真實性)。(3)又怎樣呢?它又能造成什麼影響呢?(澄清隱含的意義和應用)。

5. 講章的目標:你為什麼要傳講這篇講章?每一篇講章都該有特定的目標。它像是獵人的槍,在他每次開槍時不是只要聽到響聲,而是要注意看到獵物倒下。解經講道者應該藉著研經,發現他經文背後作者的目標,進而確定他所講道的目標。如保羅在提摩太後書告訴提摩太,神賜下啟示的目標,是:(1)教導一個教義,(2)督責一些信仰或行為上的錯誤,(3)使人歸正,與(4)教導人學義。講道者在傳講信息時。也同樣的應有一個目標:「在聽完這篇道之後,什麽是我們所期待會眾會在行動上或觀念上發生的改變?」

6. 講章的型式:當我們明白講章概念,確定了講道的目標之後,這講章要採用什麼樣的型式來達到這目標?接下來就應把講章大綱列下來。就如建築師需要建築的藍圖一樣,同樣的講道者必須創作出一份講章大綱。大綱的結構應能提供該講章的次序感、合一感及進展的方向。大綱的好處在於:可以澄清講章每個部分的被此關係。講章能被視爲一個整體,加強了它的一致性。大綱也能使概念的次序具體化,聽者容易按著次序獲得其中訊息。最後,講員可以從該大綱中看出需要補充及擴展的地方。

7. 講章的充實:大綱的功能就像思想的骨骼,支持大綱的材料正如皮肉一樣。可以用解釋、証明、應用或擴大要點的支持材料來充實大綱。充實的内容可以用解釋與定義經文的意義、或用事實的資料如觀察、例証、統計及其他可以証實的資料來支持論述、或引用他人文章中的論點。例証可以使得講道内容生動,使得會眾能夠從生活中的經驗體會深奧難明的教義。例証對於講道,就如窗戶對於房屋一樣,打開了窗戶可以讓外界的陽光照進來。使整個房屋充滿了活潑的生氣。

8. 講章的頭尾:引論的作用是吸引聽衆的注意力,把聽眾引介到某個概念中。聽眾是在講述引論時獲得對講員的印象,因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接受他所講的。結論則是如同飛行後的著陸,更是應該全神貫注。在結論中,講員回頭看他走過的路,重新陳述路途中所提到的重點、聯結其間的關係,使它們成為講章的主要觀念。這樣的總結可以把鬆散的重點牢牢地結合在一起。

9. 講章的修辭:預備講稿的操練能改進我們的講道。寫下的講章可以按著次序排列概念,並可加添新的的觀念、或刪減其中累贅部分。又可進一部修飾用詞,使講章更完美。一篇好的講章應有明朗的風格 、清晰的的大綱、淺顯易懂的句子及用字、直接且個人性的風格、生動的内容。生硬、枯燥、艱深的講道會讓人退避三舍。

10. 傳講的技巧:有別於一般講道書籍,本書特別談到傳講的技巧。講章雖然發展完成、但沒有傳講出去,仍然不能發揮感動人心的果效。只有在它從人的口中傳講出來時才會有生命。有技巧的傳達,能夠把信息的內容傳達到會眾。講員用聲調、手勢影響會眾的感情、這比用話語更能準確地傳達出他的感覺和態度。有效的傳講從熱誠開始。真誠、熱切和深度的關懷,會衝破隔閡,並釋放真實的自我。傳講時應該注意的因素是:服飾和儀容、動作與手勢、眼睛的接觸、音調、聲量 、速度、停頓。讓每一個動作都更加強信息内容對會眾的感染力。而不是減低或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評估和比較
1. 本書的優點:本書是作者累積幾十年教授講道學的經驗。主要是強調解經講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準備一篇解經講道。是非常實用的一本書。書中澄清了一些對解經講道錯誤的觀念,讓人讀了之後更加重視解經在講道上的重要性。一個講道者首先應花工夫研讀經文、讓聖經來向我們説話。只有講道者自己被經文所感動,才可能講出感動會眾的道。確定了正確的解經講道的觀念,講道者應該要從鑽研聖經開始、花大量的時間讀經、禱告、從聖靈那裏領受經文中神所要傳遞的信息。然後還要操練準備講章、以及傳講的方法。讓傳道者的熱誠、結合紮實研經的結果,傳講在會眾面前。本書讓我更加深了一個信念,以後自己講道必然堅持解經講道。不用花招、笑話來分散大家對聖經的注意。

2. 本書的缺點:本書似乎寫作的目的是讓一個預備講道的人,練習如何準備講章而設計的。他更像一本使用守則,所以後面論到講道方法的部分有一點機械化。事實上如果正確的解經講道的觀念確定了,方法的部份事實上可有更多的彈性。事實上許多好的講道也有超出本書所論到的這種模式。

結論
身為一個講道者,首先要確定的是我們是神所呼召出來,向會眾傳遞神的話語的出口。保持對神的敬虔、及生活的聖潔。才能讓所傳出的道有屬靈的能力。弟兄姐妹們看的不是講員口中說出的話,更是講員活出的生命。在當今之世,人的心厭煩真理的時候,講到者更要堅守神所托付的責任,向這世代傳達屬天的信息,讓世人悔改歸向神,讓軟弱的靈性復甦,讓聖徒得造就、成爲神國的精兵。

2007年11月6日 星期二

《當代講道藝術》讀後心得


作者
:斯托得,英國聖公會倫敦萬靈教會牧師,福音派領袖,洛桑信約起草人。

主旨
:作者從他事奉三十多年的經驗中,總結出講道是傳道人最重要的事奉。作者回顧教會歷史中對講道的重視,反觀現代社會對神的道拒絕的心態,思想到身為傳道人如何承擔起神所交付的職責,忠心的在講道事工上盡心竭力。順服聖靈的帶領,將神對這時代的信息勇敢地傳揚出來。作者同時提醒傳道人,反省自己在講道中的缺失,以行出神的命令自我要求,活出表裏一致的見證。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講道的榮耀:在本章中作者從歷史來回顧講道的重要性。從主耶穌基督開始,直到近代的福音派信徒,一個被公認的事實就是:「講道是基督教不可少的。沒有講道,就失去了基督教真理的重要根基,因為基督教真正的中心,便是神的道。」 神的道是維持基督徒屬靈生命健康的糧食,教會的生存和成長也需要神的道。傳講並教導神的道,是神的僕人至高無上的責任。回顧基督教歷史中的屬靈復興,我們不難看到,靈命復興的時刻也是講壇復興的時刻。人的心回轉渴慕神的道,對神的話語敞開,重新恢復對神的信心。講道的復興實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2. 現代對講道的反對:今日教會中存在著一些悲觀的想法,認為世人已經對講道失去了興趣,講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把講道時間縮短,取而代之的則是「對話」或「表演」。雖然世人處在反權威的心態之中。他們反對絕對真理,反對聖經的權威,帶著反叛的心態來拒絕任何代表權威的事物。教會的所傳講的道首當其衝,就是他們想要唾棄的。這是出自人類墮落的天性,與神為仇,並且不服神的真道。我們當如何面對這種反基督教的風潮?我們如果不明白他們反叛的原因,就直接採取消極對抗,或籠統指責它是邪惡的,那我們很可能會被把路越走越窄,最終被排斥出社會的主流之外。與其全然抵制,劃清界限,不如仔細研究,清楚分辨。他們有些人所反對的是一些傳統中違背人性的事物,亦即社會上不公義的行為,並期待被壓迫的人得釋放。對於這些部分,基督徒不但不應反對,還應挺身支持。因為這是恢復神造人時所給予的尊嚴和自由。然而,如果反叛者的作為過當,超過真理的尺度,違反了聖經所教導的原則,甚至否定神的標準,我們就必須立即與他們劃清界限。對於今日反權威的世界,傳道人在講道上應該有基本的認識:
a. 注重人性的本質:無限制的自由是幻想。人離開了真理不可能有真自由,只有在真理的權威下才得以自由。
b. 注重啟示的教義:講道的目的乃宣告、揭露、講解明白神的啟示。
c. 注重權威之所在:聖經的權威是出自於神,不是傳講的人。當神的話被宣揚時,人才願傾聽。
d. 注重福音切合實際:講道信息不要老生常談,應該要真誠勸誡,而且要與實際生活有關。
e. 注重講道對話的特性:真正的講道並非獨白,應曉得反對者的立場,並能有力的反駁,使反對者心服。

3. 講道的神學基礎:對一個不願聽道的世界,我們怎樣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繼續講下去?「主要的秘訣不在於精通某些技巧,而是秉持某些信念。」 神學比方法學更重要。真正能觸動人心的講道,不是靠者講者的口才,而是根據聖經中神的啓示。講道者必須有基本的信念:
a. 對神的信念:神是光,能照亮人心中的黑暗;神已經行動,他主動施行救贖的工作;神已經說話,歷世歷代的先知、使徒不斷傳遞神拯救的信息。
b. 對聖經的信念:聖經是成文的聖言,權威高過任何人間的理論;神仍然藉著聖經向今天的世人說話;聖經中的話是有能力的,能改變人心、解決人類的問題。
c. 對教會的信念: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滿有聖靈同再,是神施行拯救的使者。
d. 對牧師職分的信念:在教會中忠心傳講神的道、造就聖徒的牧師,是神的國裏重要的人物。
e. 對講道的信念:講道必須以解釋聖經為主;解經必須誠實、忠於經文原意,而不是傳講個人意見。應當避免一些陷阱,以爲可以引聖經來支持自己的想法。忠實傳講聖經,能給講道者權柄、與信心。

4. 講道如築橋:講道是在聖經真理、和現代文化之間築橋的工作。講道者應深入了解社會議題,關心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把真理和現實的生活聯繫起來。講道不只是解經,也是溝通;不只是詮譯一段經文,也是將神的話語、信息傳給活生生的人。如何使基督教的信息與現代社會緊密相連的,使講出的道與每一個人切身相關,是十分重要的事。今日教會有兩大神學陣營,保守派忠於聖經卻不合時宜;自由派則跟上時代潮流,卻不合聖經。實在是這個時代的悲劇。我們需要合乎真理、並切合時代需要的講道。我們應該禱告,求神興起新一代的講道者,對著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傳講神不變的真理。拒絕為遷就時代潮流而犧牲真理,或為堅守真理而放棄與世人建立關係。維護聖經真理、與切合時代需要,是講道者必須兼顧的兩個要項。

5. 研究的呼招:作為築橋的人,我們應該注意對聖經、和對現實世界的研究 。仔細傾聽從神來的聲音、和世界文化給我們的信息。作者呼籲我們養成一種研究的習慣、和組成一個可以共同研究的團隊。認真思索聖經經文及現代社會形勢的關聯。我們不能只看聖經、不顧世界,這是逃避現實。或者是離開聖經、進入世界,這是隨波逐流。既然牧師主要是蒙召傳講神的道,研究聖經就是他首要的任務之一。他在受職禮之中即獻身要履行這項責任。除了用聖經的教義和勸勉,並教導大家過與聖經教導一致的生活,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可以完成如此重要的救人的工作。我們如果越重視聖經,就應越殷勤地研究聖經。如果這本書是神的話,那麼我們就要戒絕隨便的解經!真正的釋經是聖經與我們之間的一種對話,經文與解經者之間有種相互作用。我們向神發出問題,讓聖靈聖藉聖經向我們説話。要在繁忙的事務中為自己留出時間安靜思想、研讀、默想、禱告。牧師要克服服事中最大的敵人「懶惰」。

6. 預備講章:作者不贊成沒有預備的即興講道。不下工夫準備,卻藉口按照聖靈的感動來講道,不能成爲理由。作者要求傳道人沒有三百次以上的預備講章經驗,不要輕易即席講道。講章的預備包括:
a. 選擇經文:可以從時事出發、或會眾靈性的需要來選擇經文。
b. 默想經文:把經文熟讀,記在心裏,籍著禱告與研究繼續默想,並把各樣的心得摘記下來。 
c. 找出主要思想:每一段經文都有一個最重要的主題。好的講道也只能傳達一個主要的信息。 
d. 安排資料以適合主要思想:好的講道需要結構、措辭、與例證。可以加深在聽道者心中的影像,使他們不容易忘記。
e. 加上引言和結論:先從本文著手。然後再為本文加上開頭和結尾。
f. 寫下你的信息並為它禱告:應該避免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完全的即席講道,另一方面是受講稿的約束。應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寫作講章,在講台上卻按著講章的大綱傳講,而不是死板的讀它。
7. 真摯和熱誠:講道最重要的莫過與真誠,發自内心的真實聲音,才能夠打動人心。虛偽的外表、空泛的大話,是最讓人深惡痛絕的。什麽是講道時該注意的呢?
a. 傳道人的人格:講道是信仰的自然流露。我們生命得著改變,便渴望告訴他人。是壓抑不住的喜樂,一種自動自發的情感。如果平時沒有個人靈修、默想、和禱告,無論花再多時間凖備講章,都是白費工夫,不會感動人心。
b. 真摯的理由:真誠之人能發出超乎尋常的影響力,虛假則會讓人厭惡。
c. 熱誠:真摯是言行一致,熱誠則要再加上心口如一。偉大的傳道人必需有愛人的熱情。真正愛靈魂的佈道家,一心想傳福音給人,唯恐人拒絕,以致下入地獄,常常是邊講邊流淚。
d. 理智與心靈:好的講道必須頭腦清晰、思維敏捷,但心靈卻充滿熱情。理性加雄辯,才會產生巨大無比的力量。

8. 勇氣與謙卑:今日世界的講台急需要有勇氣的傳道人,像早期教會的使徒,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光講好聽的話,討好會眾的講員不是好傳道人。要有謙卑的心思,順服神在聖經中啓示的道;謙卑的動機,渴望基督與他的子民相遇;及謙卑的依靠,仰仗聖靈的能力。
a. 勇氣:傳道人應該有勇氣,忠於神的話語,即使可能會遭到會眾誤會,讓自己處於非常不利的狀況,也不偏離聖經的真道。
b. 系統解經:為了教會的健康,按部就班查考聖經,逐章逐節考察。不要東一句、西一句,失去了解經時的上下文原意。
c. 謙卑:講台存在許多試探,傳道人站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展現口才於眾人之前,難免會受虛榮所誘惑。驕傲會摧毀傳道人,令他們的事奉失去能力。
d. 神的話:有的傳道人認為聖經極乏味,想用自己的想法來加油添醋,不照經文原來的意思。神的話必須維持原狀,不可加添或減少,它是至高的權威。
e. 基督的榮耀:真正的傳道人要不斷為基督作見証,忠實地解釋聖經,彰顯耶穌基督的榮耀。
f. 聖靈的能力:傳道人應謙卑倚靠聖靈的能力,不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

評估和比較

1. 本書的優點:  作者的主要目的並不是介紹講道的技巧、和實際的步驟。而是陳明身為一個講道者必須清楚的基本觀念。如何面對這個抗拒真理的現代社會?講道如何在聖經真理與世界的思想間築橋?作者有個強烈的信念,神要藉著他的道向沉淪的世界發出聲音,而傳道人則是責無旁貸的扮演這神聖的角色。我們一方面要在真理的根基上站穩,不稍偏離。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現今世界的問題所在,才能傳遞出感動人心的信息。這是這本書最主要的論點。

2. 本書的缺點:  作者雖然提出基督教保守派陣營不食人間煙火的缺失。但他似乎忽視了自由派陣營,偏離聖經的事實。如果將兩個政營的思想等量齊觀,認爲兩者都有其合理的地方,而傳道者的責任是要在這兩大陣營之間溝通。似乎偏離了傳道人主要的責任。傳道人首要任務是保護羊群不受傷害,其次才是向不信的世代發出溝通的善意。如果本末倒置,則羊群很容易隨著世界風潮而流失。當教會的影響力越來越弱,世界的主流勢力根本就不屑與教會有什麽溝通。作者比較注重均衡,但我們要明白的分辨,聖經的真理與世界的潮流是不對等的,是不能夠等量齊觀的。

結論

斯托得在本書中,清楚的告訴了傳道人如何看待講道的職分。這是對傳道人神聖的呼召,也是對所有基督徒的呼召。他要求我們不要忽略了神所賜下的批判的能力。「他邀請我們細心探究神在大自然及聖經中的雙重啟示,運用他所賜給我們的思考力,繼續努力發展基督徒的思考,以將他奇妙的啟示真理,應用到現代及後現代世界的各個層面。」神的道是出自於神的啓示,是宇宙至高的真理。我們有幸能聽聞神的道、又能思考、理解聖道。當盡心竭力,傳揚真道。身為傳道人,蒙神呼召、牧養羊群,我們當忠心持守真道、努力學習、研讀聖經。對世界的需要,也要深入考究,以至於能知己知彼,克敵制勝。走在神的中道上,不消極避世,也不向世俗妥協。依靠聖靈所賜的能力,用自己的一生來宣揚福音真理。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困境中的喜樂

be still my soul.jpg
腓立比書4:4~13
一個人在何時能夠喜樂?功成、名就、華衣、美食、歌舞、宴樂、當勝利的榮耀充滿了我們的心,眾人以羨慕的眼光擁簇著我時,該是人生最喜樂的時候了吧?
喜樂的根源:神賜平安
「4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5 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 6 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7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4~7)
保羅寫這封信給腓立比教會,勉勵他們「你們要喜樂」,此時他正是身陷囹圄。一個關在監獄中的囚犯,有何喜樂可言?他心中的喜樂從何而來?從開頭到結尾,這封書信充滿了喜樂的語調。保羅的喜樂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喜樂的源頭來自神。他說:「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並且那在主裡的弟兄多半因我受的捆鎖就篤信不疑,越發放膽傳神的道,無所懼怕。」(腓1:12~14),他雖為主的名被關,但是這事更是叫福音興旺,弟兄姊妹的信心更加堅定。他又說:「無論怎樣,基督究竟被傳開了。為此,我就歡喜,並且還要歡喜;」(腓1:12~14)無論環境順或逆,當他看到基督被傳開了,心中就掩不住歡喜。主的福音被傳開,主的名被高舉,弟兄姊妹更愛主,就是保羅喜樂的原因。弟兄姊妹,你因何而喜樂呢?是自己的榮華富貴,還是主的的名被人頌揚?

在書信的末了,保羅不忘一再叮嚀:「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人生道路似乎充滿了困難,要怎麼保持喜樂呢?「要靠主常常喜樂」。是的,我們的心情隨環境順逆起起落落,如大海中的風浪。唯有把信心的錨拋在穩固的海底岩床之上,船隻才不會因風浪而飄搖。

喜樂的相反是憂愁。我們為何而憂愁?通常是與我們自身的利益受損有關。目標達不到、理想幻滅了、財產不保、身家性命受威脅,常會讓我們憂愁得睡不著覺。誰能如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超脫凡俗事物的牽絆呢?保羅在此告訴我們:「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我們所擔憂的事,常是超出我能力所能掌握,面對無定的未來,心中惶惶不可終日。但未來的事在神的手中,祂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永恆的旨意,祂知道什麼是對我們最好的。與其面對茫茫的命運自憂自嘆,為何不將它交托給神。將對命運的主導權從自已轉到神手上,我們對命運的掛慮就能解脫了。未來或是順利、或是艱難,但神知道這一切,祂會將對我最好的計畫實現在我身上。「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住在基督耶穌裡平安穩妥,一點也不必憂驚。

喜樂的生活:思行聖言
「 8 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 9 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8~9)

我們日常生活思念什麼事,常會影響我們的言行。我們心中若存著苦毒惱恨,就行出苦毒惱恨來。若存著和平喜樂,也同樣會對我們周圍的人,表現出和平喜樂的行為來。箴言中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保羅在這裏說:「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甚麼德行,若有甚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他要我們把這些美好的事物存在心裏。這些事在哪裏呢?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事實上生活中不乏這些美好事物,如:聖經的話語、偉人的傳記、感人的見證、人間點點滴滴的愛心善行。這些事我們要注意,每當發覺了,就將它們存在心中。我們人生的態度自然會被潛移默化,而朝向光明的方向。如果我們的注意力只在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時常以不潔淨的事物污染我們的心思意念。那久而久之,我們就難保不變成一個面目可憎的人了。

所以對於我們每日從電視、報紙、網路所吸收的信息一定要經過過慮。那些我們不想讓我們小孩看的,自已也不要看。我們好不容易保持的純潔心靈,實在不願意任污穢的事物污染它。污穢的思想一進入內心,要花好大的功夫才清得掉。由秩序變混亂容易,由混亂返秩序困難。我們努力維護我們心思的潔淨,就是由混亂返秩序的工作。要小心謹慎維持,尤其是身處於充斥聲色誘惑的當今社會,特別要謹守自持。

喜樂的祕訣:靠主得力
「10 我靠主大大的喜樂,因為你們思念我的心如今又發生;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 11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 12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13 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0~13)

在物質上保羅或許不是一個豐富的人,他靠著自已的勞力工作養活自己,但傳道的負擔是何等重。傳道人理當得到教會的供應,而免去生活的憂慮。但對於軟弱的教會,保羅寧可不拿他們的供應,以免有人譭謗他是以福音為得利的門路。保羅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感謝他們樂意供給他的心。雖然身陷獄中,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仍常思念他。「你們向來就思念我,只是沒得機會。」但保羅叫他們放心。他的生活雖然困乏,但絲毫不減少他喜樂的心。「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

這喜樂祕訣是什麼呢?「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這是一個被鎖鍊捆綁的保羅所說的話。有的人不看上下文,單看這一節經文就鼓吹積極思想,宣稱想要達到的目標,只要努力禱告就能得著。這不是保羅的原意,保羅身處牢獄,難道他不想出來嗎?他期待努力為主傳福音,難道他不想立刻重獲自由,重新投入福音工作嗎?可以肯定的他都想,但他並不以這些困難為念,也從不鼓吹靠禱告成就自已夢想的說法。他所說「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所指的是什麼?就是:無論處卑賤、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都能心存喜樂,得勝有餘。前面范仲淹所自詡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豈不就是保羅此時的心境嗎?

弟兄姊妹,我們的生活不盡都順利,服事主的道路困難重重。我們是在困境中悲嘆,還是如保羅所說的:「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他人生喜樂的根源,不是生活的順利,而對永生神的依靠。「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16:11) 交托在神的手中,我們實在不必為前途擔憂。


詩歌:我靈鎮靜
1) 我靈鎮靜!上主今在你旁,憂痛十架,你要忍耐擔當;
信靠天父,為你安排主張;萬變之中,惟主信實永長;
我靈鎮靜!天友最是善良,經過荊棘,引到歡樂地方。
 
2) 我靈鎮靜!一切主必擔當;未來引導,仍像過去一樣;
莫讓何事動搖信心,希望;目前奧祕,日後必成光明;
我靈鎮靜!風浪仍聽主命,正如當年,遵主吩咐平靜。
 
3) 我靈鎮靜!光陰如飛過去;那日與主永遠同在一處;
失望,憂驚,那日都要消散;重享純愛,忘記一切愁煩;
我靈鎮靜!那日眼淚抹乾,我們歡聚,永享恩眷平安。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平安!耶路撒冷(shalom Jerusalem)

Shalom shalom Jerusalem
平安!平安!耶路撒冷,
Peace be to you
願和平臨到你。
When Messiah comes
當彌賽亞來
To take us home
帶我們回家時,
May His praise
願對他的頌讚
Be found in you
從你內心發出。

Pray for peace Jerusalem
為耶路撒冷的和平禱告,
City of our God
我們神的聖城。
There salvation was
在那裏救恩
Poured out for you
為你傾倒出來,
The atoning of the Lord
我主為人贖罪。

Once your streets
那時你的街道上
Filled with joy
充滿了喜樂;
Branches raised up high
棕樹枝高高揚起。
Shouting blessed be the Holy One
高呼著神的聖者是值得頌揚的,
Yeshua T'Adonai
耶穌,我主。

Shalom shalom Jerusalem
平安!平安!耶路撒冷,
Peace be to you
願和平臨到你。
When Messiah comes
當彌賽亞來
To take us home
帶我們回家時,
May His praise
願對他的頌讚
Be found in you
從你內心發出。

Israel beloved Ephraim my son
以色列,我親愛的;以法蓮,我兒,
How my heart would
我的心何等激動,
Thril to hear you say
當我聽到了你說:
The Messiah has come
彌賽亞已經來了。

O my brothers hear these words
噢!我的弟兄,請聽這些話,
May they pierce your soul
願這話刺透你的心。
Turn again to worship Adonai
再回轉敬拜我主,
Messiah you will bow.
向彌賽亞下拜。

(阿斗譯,來源http://www.franceradio.net)

[按play鍵,聽詩歌]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