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遵行神旨才能進天國


一份專門研究教會的「巴拿機構」出了一本書「被擄者的信心」,提出讓人驚訝的結果,在美國這樣一個絕大多數人號稱信神的國家中,一位學者調查全美二三十歲的年輕一代,詢問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信仰。22%的人認為自己是離家的浪子,不是基督徒了;30%的人稱自己還信,但已經不去教會;38%的人稱自己上教會,但僅僅維持個習慣;唯有10%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堅定的基督跟隨者。令人驚訝的是僅僅10%的人自認為自己的信心堅定。我們有興趣更進一步知道,這樣的基督徒有什麼特性呢?他們有極高比例的人自認為:自己與基督的關係是人生得到成全的唯一方法;我與基督的關係帶給自己極大的喜樂與滿足;跟隨基督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了塑造;跟隨耶穌影響了我每日的生活。在讀完了這篇介紹之後,有一個聲音在我心中回響,這是不是我的回答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登山寶訓的結論。主耶穌警惕門徒在走屬天道路的時候,需要細心分辨,作出正確的選擇。上次我們提到了,當選擇通往天國的窄路。並防備用虛謊言語引人入偏差的假教師。這一次則要門徒自我省察是否與主有正確的關係;是否遵從主的教導。前兩個主要警惕我們不要誤入歧途,後兩個則讓我們警惕自己活在與主正確的關係中。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出了與「巴拿報告」同樣的關切,我與主耶穌的關係如何,我是否是個基督的跟隨者?這問題給我們很大的警惕。

遵行神旨建立與主真實關係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22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23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7:21-23)

在本段經文中主耶穌對門徒提出警告。糾正一般人對與進天國錯誤的觀念。這對比出兩種人以為進天國的方法。第一種是「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他們「不能都進天國。」另一種是「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這樣的人「纔能進去。」這句話清楚說出進天國的條件。其內容與登山寶訓一開始的教導呼應:「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主耶穌的這個教訓一前一後,貫通了整個登山寶訓。天國的定義就是神的權柄臨到的地方。當一個人願意順服在神的權柄底下,他則是天國的子民。一個天國子民他對自我行為的要求,不只滿足於表面的聽從神在律法上的規定,而是從心底,從動機上願意活出神設立律法的旨意。主耶穌花了極大篇幅教訓門徒,怎麼活出天國子民的倫理要求。凡遵行主教訓的人就是個與主耶穌有正確關係的人。與主有正確的關係也就是「巴拿報告」強調的重點。

為什麼口裡稱「主啊!主啊!」的人不都能進天國?有的人認為羅馬書中說出:「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既然這些人都口裡稱主啊、主啊,那麼急切的呼求主,應該就是得救的基督徒。隨後需要解釋本段中主耶穌為何說他們不能進天國,他們就把天國當成是信主得救後的更高的進深階段,要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如果信主但不遵行天父旨意,就僅僅得救,但不能進到天國這更高的境界。這是不顧前後文,截取片段的經文就要推論通用的原則,所得出的結論。只要將路加福音中主耶穌登山寶訓的平行經文對照就看出這種解經的矛盾之處。「有一個人問他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阿,給我們開門,他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喫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路13:23-28)與這裡說的完全是同一回事。馬太講的進天國的條件,與路加講的進神國的條件是一致的。路加一開始就明白說出這是主針對「得救的人少麼?」的回答,不是指進入屬靈更高的階段。羅馬書與這裡講的語境是不同的,福音書中針對的口裡稱主啊、主啊的,是表面聲聲呼喚主,卻被主說成是「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就是與主從來沒有生命關係的人。這種人怎麼能與羅馬書中說的「口裡稱耶穌為主」相提並論呢?羅馬書10章的語境是強調救恩是借著對神的信心,不需要像猶太人所想像地,行出律法所要求的義才能取得。此處則在警惕不要將虛假的信心當作進神國的手段,若是與主沒有真實的生命關係就完全沒用。不顧經文的前後語境,硬是扯在一起,推出一套通用的教義,那是極危險的事。

我們需要解答,為何呼叫主啊、主啊的人,還不能都進天國。因為在主的身邊有虛偽的跟隨者。他們自以為是跟從主的,也有表面上服事主的行動,就像他們向主說出:「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這些在他們心中認為就是跟隨主最明顯的證據,也是進天國的保障。但是,「在那日」就是指審判的日子,也就是主要決定誰能進入祂的國度的日子,主否認他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所說的:「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他們與主從來沒有建立生命相連的關係。主的話嚴重地指出,主連一次認識他們都不曾發生。這個「認識」在新約中出現兩百多次,指的就是與他們有關係。正如約翰福音中說的:「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保羅也提到主所預先認識的人:「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這句話裡的「知道」原文就是「認識」。主所認識的人,主對他,他對主,已經有生命的連接。這與主所不認識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主不認識的人,曾經奉主的名傳道,原文是說預言。曾經奉主的名趕鬼;並奉主的名行了許多異能。這些行動並不能保證他們與主的關係是正確的。舉個例子,使徒行傳中出現:「那時,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向那被惡鬼附的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敕令你們出來。」(徒19:13)這些人全部都是虛偽地奉主的名行異能,實際上卻是主所不認識的人。還有主耶穌警惕門徒提防假先知:「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24:24)能行神蹟、奇事不都是主所認識的人。

主耶穌藉著這信息警惕我們,要真正地認識主,與祂建立真實的關係。什麽是主所認識的人?就是本段所講的「遵行我天父旨意」。把這句話當成是外表守住律法的規條是錯誤解釋,剛好就是主耶穌所譴責的法利賽人的義。把這句話當成是「達不到的遙遠目標」不去遵行,也是將主的話當成與自己生活無關。「遵行我天父旨意」的意思非常直接了當,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一開始勉勵門徒的,活出天國的義,這義是天父所期待祂的子民活出來的行為規範,「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主耶穌整個登山寶訓的教導就是如何活出天國的義。我們承認主名的天國子民,當然要順從主的教訓,追求天國的義,遵行天父的旨意。這就是一個真誠與主耶穌建立生命關係的人當有的態度,不要拐彎抹角地規避主的教訓,把清楚的教導給講成根本做不到的事,認為與自己無關,而不願意去遵行。今日基督徒所面對的就是遵行主道的決心。我們能不能有一顆單純照著主的話去做的決心呢?

聽從主話是信仰堅固的根基
「24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28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29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7:24-28)

本段一開始就有個「所以」,表示接下來說的就是前面教導的結論。因為主耶穌教導我們不能僅僅參與宗教的外在活動,就以為自己已經進天國,而是需要與主耶穌建立真實的生命關係。這不是抽象的屬靈話語,而是可以確實檢驗的。主耶穌要求門徒進入神國必要的條件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祂自己完全順服遵行天父的旨意,祂要我們效法祂的樣式。既然知道如此,結論就是「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這句話與前段主的要求「遵行天父的旨意」完全一致。因為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訓勉,正是將天父對天國子民的要求,清楚地闡釋出來。聽從主的教訓,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按照前後文一貫的文脈來解經,必然會得到兩段經文的主旨一致這結論。前段強調的是,口中聲稱的信心必然是要在生命中活出來,這生命正顯示與主正確的關係。本段則是強調聽聞主的教訓,當要即知即行,不要當作耳邊風。口裡所說的,是否反映出心裡所信的;耳朵所聽的,是否就是人心中的信念,從行為都可以驗證出來。

我們經常看見他人,甚至自己言行不一的情形。表面上說得口若懸河,實際上活出來的樣式卻是行動上的侏儒。滿嘴仁義道德,觀察他的表現,卻與他口中所說的不相稱。這種情形在教會中就出現心口不一的兩面人。同時還有一種人,自己以為信心堅強,當聽見主的教訓的時候,表面上順從,暗地裡卻忽視主的話,不當一回事。就像兒女被父母要求做一件事的時候,口裡承諾,卻是虛應故事。這作為呈現出此人心裡的真實境況,他不真的信靠主的話語,他的心裡自有一套處世的作風。對於這種人主這麼說他:「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對比主所要求天國子民當有的做法:「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順從主教訓的人是聰明的人,是將生命建造在磐石上。不順從主的人則是無知的人,將生命的基礎建造在沙土上。以下讓我們來討論這兩種建造的差別。

首先讓我們來看主耶穌用建造房子來比喻基督徒生命的建造。我們活在世上的日子都在建造自己的生命,就好像建築師建造房子一樣。每個人都活過一生,但活出來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差別就在於怎麼去建造他的生命。我們生命來自與天父,出自於祂精心的設計,祂的手中有建造我們生命的藍圖。同樣的藍圖,為何建出不同的生命?那是因為建築者到底是根據什麼來建造,決定建出來的房子是堅固完全,還是破敗損壞。當我們買房子的時候,會仔細檢查房子的結構,建築商是否符合法規,建出來的房子能否經得起天災的考驗。我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建造,是否也在乎符合生命的設計者天父的心意呢?

房子的價值首先在於堅固安全,不在於外表的華麗美觀。有許多富麗堂皇的豪宅,表面上看來價值連城、引人心動;卻在豪雨衝擊、大水漫溢,狂風肆虐之下,經不起考驗,被外來的災害破壞,成為被損毀的廢墟。主耶穌的比喻非常生動,我們聽了主的話不去遵行,聽聽便罷,毫不重視,這就好像將房子建在沙土上,沒有根基。主的教訓不能內化成我們生命,只是表面文章,一但考驗來歷,生命的建造沒有基礎,在狂風暴雨衝擊下,轟然倒塌。然而,主所要求我們的是,將生命建造在主耶穌話語的基礎上。聽了主的教訓,就按著去遵行。即知即行的結果讓主的話進入我們生命底層,讓生命素質被主改變。這根基與磐石相連的生命是經得起考驗的。即使經過外在的風吹雨淋,房屋仍然屹立不搖。

有根基的建造,與無根基的建造,差別在於哪裡?就在於對主耶穌教訓是否真的慎重其事。我們是否將其紮根於生命的底層,我們人生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受到耶穌話語的影響。主要我們離開原本墮落敗壞的本性,因信接受基督的赦罪救恩,並靠著與主同死同活,走過成聖的道路。我們是否真的願意按照主的引導去活出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生命是建造在磐石上。否則,就是將生命建造在脆弱的沙土上,經不起衝擊。

反觀前面提到的美國眾多生在基督教環境下的青壯年人,有多少人是建立在磐石上的?看到經調查的結果真的令人憂心。其它的國家的基督徒呢?恐怕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多少人追求個人生活享受,外表風風光光,追求成功神學,以個人的物質上的富足來當成屬靈的富足。對主的話語不感興趣,一旦讀到登山寶訓,就埋怨標準太高,將它棄之不顧。以個人的感覺良好來代替真誠按照真理順從聖靈的敬拜。走吸引眾人羨慕眼光寬廣大路,來代替背起十字架跟從主耶穌的窄路。這些都是將生命的根基建造在沙土上。這種生命的建造是空洞的,是危險的,經不起人生風暴衝擊的考驗。當主再來的那日,將在烈火試煉之下,飛灰湮滅。我們生命建造的根基在哪裡呢?是否願意聽從主耶穌的教訓,不顧他人嘲笑、歧視的眼光。在環境困厄艱難的時刻,仍然持守住信仰的真理,不至動搖。努力追求與主親近,順從聖靈治死肉體的私慾,讓聖靈光照內心的污穢,憑著信在主面前認罪悔改。讓主耶穌的新生命從我們裡面活出來。這才是在磐石上的建造。

結論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登山寶訓講完了。主耶穌的話在我們心中迴響,從一開始的天國八福,宣告唯有誠心承認自己靈裡缺乏的人,才能來到神面前領受神大能的改變。祂將要改變我們的生命,從原本墮落敗壞的私慾裡出來。經歷主耶穌寶血的洗淨,走稱義成聖的道路。這樣的改變能夠給我們能力,活出主耶穌所期待我們活出的天國的義。那就是天父在天國子民身上的旨意。也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大聲疾呼,讓我們聽從的教訓。我們怎麼回應主耶穌的呼召呢?眾人中有人希奇主的教導,「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我們民族傳統裡的仁義道德教訓我們聽多了,多半是當作耳邊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主的教訓與文士、法利賽人的表面文章不同。祂的話語帶著神的大能,祂不但告訴我們神在我們身上的倫理要求更賜給我們生命改變的能力,去活出來。我們怎麼看待主的話呢?是當作耳邊風,聽聽就過去了。還是認真面對,願意去遵行,在生命中經歷主耶穌改變的大能。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在埋葬撒拉時所存的信

Image result for abraham buries sarah
本章一開始就提到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死亡。整篇的主題就是撒拉的死亡,以及埋葬的過程。這與神救恩的計劃有何關係,值得花上一整章來講嗎?生死乃人生的大事,我們從人會死亡看見自己生命的短暫,進而思想我活著有何意義。亞伯拉罕在妻子去世的此刻,思想的是什麽?他如何看待有一天自己也要踏上相同的路。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如何抓住神與他立約時,他所有的信心?讓我們從更廣的前後文中觀察亞伯拉罕如何在這時刻,表現出對神的信心。

親密夥伴撒拉離世
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這是撒拉一生的歲數。2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亞伯拉罕為他哀慟哭號。」(創231-2

人生的歲月過去,前一代凋謝,後一代興起。世代交替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創世記從十二章起到二十五章為止,主要的敘述的人物就是亞伯拉罕,如今本段落已經接近尾聲。他的妻子陪著他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一起聽從神的呼召,離開故鄉;一起經歷擔憂死亡威脅的試探;一起面臨無兒女的等待;一起經歷神應許奇妙地成就。而今,人生親密的伴侶已經撒手而去。亞伯拉罕要獨自面對餘下的生命,心中必然百感交集。

聖經中對撒拉的評價是很正面的。她親身經歷神的信實,與亞伯拉罕同被視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描述:「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來1111)亞伯拉罕被以色列民視為信心之父,撒拉與他一樣,因信而為後代所尊敬。彼得前書是這樣描述撒拉的:「就如撒拉聽從亞伯拉罕,稱他為主。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兒了。」(彼前36)她被稱道的是她對亞伯拉罕的順服。即使出現外在環境的威嚇,因著知道丈夫對神的信心,而願意藉著順服丈夫來順服神的引導。撒拉的一生是順服神權柄的榜樣。

亞伯拉罕在撒拉離世的時刻,心中極其痛苦。他為妻子哀慟哭號,這是他們民族為失喪親人舉哀的行動。為離去的親人悲痛是感情的正常表達,不是缺乏信心的舉動。即使在今日也是如此,有的基督徒會因為神要我們心存盼望,刻意表現出喜樂,而壓抑哀慟的感情。事實上不必如此。神沒有讓我們刻意壓抑悲傷的感情,強顏歡笑,那反倒不自然。只是悲傷的時候,不要像不信的人毫無指望,如同世界末日來到一樣,而是仍然抱著將來在天上還能相見的盼望。保羅勉勵信徒如何面對親人離世:「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413)亞伯拉罕正是如此,情感的流露無需壓抑,在哀傷中卻仍存盼望。這是我們面對親人死亡時當有的態度。

亞伯拉罕買下赫人的地
3後來亞伯拉罕從死人面前起來,對赫人說,4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5赫人回答亞伯拉罕說,6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7亞伯拉罕就起來,向那地的赫人下拜。8對他們說,你們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就請聽我的話,為我求瑣轄的兒子以弗崙,9把田頭上那麥比拉洞給我,他可以按著足價賣給我,作我在你們中間的墳地。10當時以弗崙正坐在赫人中間.於是赫人以弗崙,在城門出入的赫人,面前對亞伯拉罕說,11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12亞伯拉罕就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13在他們面前對以弗崙說,你若應允,請聽我的話,我要把田價給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裡埋葬我的死人。14以弗崙回答亞伯拉罕說,15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16亞伯拉罕聽從了以弗崙,照著他在赫人面前所說的話,把買賣通用的銀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給以弗崙。」(創233-16

本篇描述撒拉離世只有兩節,但是卻花了十幾節經文描述亞伯拉罕為撒拉安葬購買墳地。可見購買這塊地是本篇的重點。根據當時習俗,人死必須找到一個墓穴來安葬。然而,這對亞伯拉罕是個難題,他是個無地無業的外邦人。就好像我們今天是遠離他鄉的外地人,一旦客死異鄉,馬上面臨一個問題,是要落葉歸根,運回家鄉安葬呢,還是以就近尋找墓地,入土為安。亞伯拉罕當時的決定就是,不再回原來的故鄉迦勒底去了,也不回曾經居住多年的哈蘭。神對他的呼召就是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要他去的地方,也就是神應許要賜給他的迦南地。如今他暫時寄居在這裡,沒有一塊地是屬於他的。若要安葬妻子,勢必要購買一塊地。於是他對當地的住民赫人說:「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這句話提到了亞伯拉罕對自己身份的認定,他就是一個外人,是個寄居的客人。是個搭帳篷的旅客,沒有自己的產業,連安葬親人的墓地都沒有。如今他想要改變目前的情況,預備向當地的赫人買一塊地。對比於本段結尾20節提到,亞伯拉罕得到了一塊地歸他為業,讓他安葬妻子。他前後身份的改變,正呈現出神對他的恩待。

讓我們來看看那群赫人怎麼回答他:「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亞伯拉罕身為外人卻蒙當地人尊敬。稱他為「尊大的王子」,原文直譯就是「神的王子」。赫人不見得知道真神耶和華。然而,從亞伯拉罕身上可以看拿到他是信靠神的,他的身份就是神的王子。我們周圍不信主的人,有時候也知道我們是信「主」的。這個「主」的稱呼出自於不信的人口中,是眾人通用的客套話。還是真的從我們身上看到對「主」的尊崇與敬畏,而知道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主」。屬主的子民,我們當謹慎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代表的是主的門徒,別人從我們的身上看到我們所信的主。

赫人想要讓他自己選一塊地來安葬撒拉,告訴亞伯拉罕的話語是,沒有人阻止你不讓你選一塊地。畢竟這不是亞伯拉罕想要的交易方式。如果你想買地的時候,有人告訴你:「你就只管住吧,沒有趕你走。」你能夠住得安心嗎?白白佔的土地,沒有實際的擁有權,今天能夠暫時住,明天別人有權利趕你走。安葬妻子不是暫時的事,一但安葬下去,就不會想要遷移,相當是永久的事。當然不能隨便佔一塊地,來臨時葬一下。既然要安葬妻子,就要產權清楚地買下來。土地買賣在當時已經有清楚的交易過程,需要公開,合法的將產權轉移。亞伯拉罕所要的就是要按合法程序買得這塊土地。

亞伯拉罕想買的地很清楚,就是赫人以弗崙所擁有的麥比拉洞和周圍的田地。他請求眾人為他提出請求。他願意按著足價向以弗崙購買。當時以弗崙正在那群和人中間,也聽見了亞伯拉罕提出的購地要求。他們就在城門口,就是當時代人們做出公正交易的場合,或是做出合法判決的場合。以弗崙在眾人面前公開告訴亞伯拉罕:「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公開將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天下哪裡有這麼好的事?很有可能只是當代人客氣,而說出客套的話。就好像當你羨慕朋友擁有一件物品,他知道後大方表示,你喜歡就送你了。這個時刻我們豈能,安心就收下禮物。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又說:「免費的東西最貴。」別人把東西白白贈送給你,看似你情我願,互不相欠。其實接受的人是欠人一份人情債,最後都是要還的。地主可以慷慨大方表示贈送的意願,但是接受的一方豈能夠安心白白接受別人贈與的土地?亞伯拉罕所要的是合理合法,光明正大取得土地的所有權。免得落人口實,是白白從他人面前得到免費的土地。亞伯拉罕堅持要按照土地的實際價錢,足額付給地主。

這時以弗崙間接地暗示的土地的價錢:「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了以弗崙真實的意圖,表面上還是不收錢,其實已經開價了。而且這個價碼還是非常貴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大衛向亞勞拿買地的價碼:「王對亞勞拿說,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 神。大衛就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撒下2424)即使相隔一千年後的大衛時代,為了將來建聖殿需要的亞勞拿禾場付出的價錢,也只不過是五十舍客勒銀子。麥比拉洞加上周圍的田地應當不會比聖殿山的土地更貴重,竟然開出了八倍的天價。對於以弗崙提出的漫天高價,亞伯拉罕一口就答應了。寧可吃虧,不佔便宜。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亞伯拉罕心地的寬厚。不是一個斤斤計較,貪小便宜之人。不白白拿人贈送的土地,既然取得就要按照公開公正的程序。對方開出價錢後,就爽快接受,不討價還價。他會有這樣的反應,原因就是他知道,這是神在迦南地賜給他的第一塊地,也是神立約要賜給他的應許之地。他是憑著信心,光明正大地取得這塊地。

亞伯拉罕埋葬撒拉
17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18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並城門出入的人面前買妥的。19此後,亞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幔利就是希伯崙。20從此,那塊田,和田間的洞,就藉著赫人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作墳地。」(創2317-20
亞伯拉罕與以弗崙反覆對談的結果就是達成交易,銀貨兩訖。敘事到了最後的評論:「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這塊地的歸屬權轉移了。原來是迦南人所擁有,如今卻歸於亞伯拉罕。這地就是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離之後,聽聞神重申對他的應許,他築壇的地方。十三章經文說:「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8)在築壇之前耶和華曾經應許:「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7)這地方是他的妻子離他而去的地方,是他埋葬妻子的傷心之地。但是在這埋葬的過程,他思想到神曾經在這裡向他發出應許,讓他向東西南北觀看,要將他所見之地賜給他。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買下了這塊地,埋葬他的妻子。因為他知道神在他身上的旨意,神要賜給他應許之地,就是從這裡開始。

這地歸亞伯拉罕為業,不是偷來的、搶來的、撿到的、或無償贈與的、也不是佔人便宜低價取得的,而是如實付出地主開出的高價,名正言順地歸算成亞伯拉罕所擁有的產業。對比本章前面亞伯拉罕說的:「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創234)已經出現了突破性的差別。正如21章以撒出生,讓亞伯拉罕一家從無兒子到有兒子,所帶來的突破是一樣重要的。神是信實無比的,既然應許亞伯拉罕,就要保守他,讓所應許的福分一步一步成就。雖然這應許在亞伯拉罕有生之年只是初步應驗,未能完全成就。他是憑著信心繼續走下去,讓神對他的應許在他的後代中應驗。

誰都沒有想到,神賜亞伯拉罕應許之地的福分,竟然是從埋葬撒拉的墳地開始。這地日後成為亞伯拉罕自己、以撒、利百家、雅各、利亞、安葬的墓地。這洞穴如今還存在,成為觀光勝地,見證著聖經中以色列先祖的史蹟。也見證出神的信實,那些睡了的先祖沒有見到應許的實現,是存著信心而死的。但是他們卻成為後代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稱為他們的 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3-16)他們憑著信望見的是什麼?不但是迦南全地歸以色列子孫為業,更是最後應許完全的實現,就是歸回天上的家鄉,得到天上的基業。這要等到主耶穌再來的那日才得實現。

這段經文是以至親的死亡開始,最後卻以永恆中與主同在的盼望告終。死亡不是一切的終了,而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回到天父家中,等待主耶穌讓我們身體得贖的復活大日。那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之約完全成就,我們在這約中也有份。信徒在主耶穌裡,得到的基業更勝於神答應亞伯拉罕地上的應許之地。我們在地上無可避免,都會經歷死亡。但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在肉體死後仍然有永生,因為主耶穌會將祂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有一日我們會與祂一樣復活。使徒保羅憑著信向死亡誇勝:「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1555)復活的盼望勝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信靠主耶穌的人有一日都要復活。這就是我們活在今世面對死亡的態度。

結論

如果我們活在地上的盼望只是今生,那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所有喜怒哀樂全部終止,所有夢想全部幻滅,一切愛恨情仇成為一場空,掉進無底的深淵。如果僅僅從今生的眼光來看,我們就像流水線上的一個產品,短暫而無意義。我們信靠主的人,人生的態度不是如此。若將眼光超越今生,從神造我的意義來看,結局不是掉進漆黑的深淵,而是與主永恆同在,意義就完全不同。亞伯拉罕在妻子死亡的時候,思想到神給他的應許,要賜給他後嗣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要將應許之地賜給他,讓後裔繁衍成大國。要讓他的後裔成為普世萬民的祝福。在這樣的盼望之下,他思想自己短暫的一生,肉體雖然會消滅,但是神對他的應許不會落空。這就是他從神永恆計劃的角度,來看自己生命的眼光。有一天他也要與撒拉一樣死去,但是死亡並沒有奪去他的一切,因為他所有的都在神所應許的救恩裡面。他是蒙神所愛,蒙神拯救,也會與神永遠同在的。這是不是你的盼望呢?你是否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呢?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信心的考驗



在我小的時候,一度懷疑父母對我的愛到底有多大。曾經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我發生生命危險,父母親會不顧一切,拼命救我嗎?當時認為的答案是肯定的。除非他們的力量已經用盡,超過他們所能做的範圍。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很深的,強到會為兒女的生存而拼命。但是創世記描述一件事,神要亞伯拉罕獻自己的兒子為祭。對於一個愛兒子的父親來說,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為什麽神要亞伯拉罕這麼做?難道在這不合理事情的背後,神有更高的目的嗎?讓我們一起來考察。

神呼召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祭
這些事以後、 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2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3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 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4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看見那地方。5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說、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6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裡拿著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7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8亞伯拉罕說、我兒、 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9他們到了 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10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創221-10

      本段開頭有個「這些事以後」,指的就是亞伯拉罕打發以實馬利離開家,留下以撒成為繼承神立約之福的長子。在可能的繼承權之爭化解後,一個重大的考驗臨到亞伯拉罕。神要亞伯拉罕獻上他的兒子以撒。這件事聽起來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神會命令亞伯拉罕做出這種超乎常理的事?事實上,在敘事的一開始就聲明,神要試驗亞伯拉罕,這是神在整件事上的心意,讓我們不要對其中看似超乎常理的要求感到難以接受。當然亞伯拉罕不知道神隱藏的意思,否則整件事就成為一場戲,失去了真實的意義。信心就是當人在看不見將來結果之前,憑著對神的仰賴,堅守與神所立的約定。

      信心是需要經過考驗才能顯出其價值。在平安穩妥的時候,我們都自以為對神信心十足。但考驗一來到,馬上就能現出信心的真實面貌。在整個亞伯拉罕敘事的內容,有一個貫穿的主題,就是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有一個後裔從他而出。神對亞伯拉罕的要求,就是憑著信心承受神所應許的福分。亞伯拉罕憑信心領受神賜的應許是整個故事的主軸。亞伯拉罕的信心已經表現在,聽從神的呼召,從迦勒底的吾珥出來,遷居到神指示的地方。這需要放下安穩的環境,投入一個未知的旅程,將他的未來交託在神的手中。當亞伯拉罕走過二十五年信心的旅途,兒子也生下來了,應許初步得到應驗。如今,當亞伯拉罕眼見兒子長大成人,正等待將來他的後裔成為大國,承受神所賜的土地為業之時,竟然另一個更大的考驗出現了。神要他把過去辛苦等待的果實獻在神手中。這對亞伯拉罕來說,讓他心中生出極大的掙扎。

      他的掙扎在於過去獻上的是他的未來,那時一切都還是美麗的盼望,對於人生奮鬥剛剛起步的階段,放下手中所有較為容易。當一切已經小有成就,兒子也成長了,要亞伯拉罕放下半生希望所託的兒子,將他獻給神,那是極大的信心爭戰。神命令亞伯拉罕:「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這句話中對以撒的描述,強調是他的兒子,還是獨生的,是他所愛的,更增加了亞伯拉罕奉獻孩子的難度。他的心中的掙扎所在可能是,他如此鍾愛自己唯一的兒子,怎麼捨得獻給神。更大的掙扎則在於,這位兒子是神應許能得實現的最大關鍵,一旦獻為燔祭,過去神幾十年來所應許賜下的一切全部落空。他心中必然會產生極大的震撼。他到底是要按照他從神幾十年來的所承受的帶領,緊緊抓住孩子,忽視神這次的命令;還是不顧一切,順從神的吩咐,因為神對他的話十分明確。這真是極為困難的決定,任何人面臨這樣的考驗都會輾轉苦思、大失所措。在一般人信心微小的狀況,早就放棄對神的順服。選擇抓緊已有的福分。就當成沒有聽見神的話,即使聽見,也當成是聽錯了。他會怎麼做呢?

      亞伯拉罕選擇聽從神的話,準備了獻祭需要的用品,劈好了柴,備上驢,帶著僕人和兒子,就往摩利亞山前行。此時以撒還不知道父親心中的想法。整個路程走了三天,亞伯拉罕心中必然掙扎不已。當走到了摩利亞山下,遠遠望見獻祭的地方。他留下僕人們和驢在山下等他,讓以撒背著獻祭的柴,獨自帶著孩子走上這條困難的道路。因為他知道上去時有兩個人同行,下來時就只有他獨自一人了。據猶太人塔耳根的敘述,以撒此時已經三十多歲,能背得動成捆的柴爬山,不是個懵懂無知的孩子。他也覺得此行有點奇怪,於是向著父親發出呼聲:「父親哪。」此時亞伯拉罕心中可能還在思緒翻轉當中,回過神來,回答了:「我兒啊!我在這裡。」這句話與神呼叫他時回答的一樣。只是在發出「我兒啊」的回應時,同時想到他不久後要作在兒子身上的事。他的良心必會生出責備,這行動像個仁慈的父親嗎。以撒發出了疑問:「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以撒問出了心中的疑惑,獻祭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隻被獻的羊羔,可是父親從家裡出發時,就沒有帶來。那要怎麼獻祭呢?這是亞伯拉罕難以回答的問題,他不可能在此刻就向兒子揭露自己的計劃。於是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亞伯拉罕當然不知道那羊羔在哪裡,但是他知道神會準備,或許他以為那隻神要他獻祭的羊羔就是以撒。這隱含的話表達了他正預備作,卻又說不出口的話。

      再怎麼隱藏的秘密,到了必須的時刻還是要揭曉,亞伯拉罕默默地築起了祭壇,把柴擺在壇上。當他開始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的時刻,一切都再也無法隱瞞了。以撒知道父親的意圖,父親口中神所預備獻祭的羊羔就是他自己。以撒是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如果此時他要反抗,年邁的亞伯拉罕也難以攔阻。他若要逃跑,亞伯拉罕也追不上。以撒怎麼會乖乖地束手就縛?在他父親將他綁住放在壇上,他的心中必然充滿了疑惑,也應當會積極向父親追問。然而,即使帶著滿腹疑惑,他沒有反抗他父親的作為,靜靜地躺在獻祭的壇上。這也不是一般的孩子所能表現出來的冷靜,應當是出於他對於神命令他父親所做之事的順服。

      這樣的事,絕非一般感情深厚的父子所能作得出來。甚至許多未信的讀者,當讀到這篇經文時,大不以為然。以為神是個反覆無常、極端殘忍的神。亞伯拉罕聽從神命令、獻上自己的兒子是被信仰迷惑,做出慘絕人寰之事。其實,會生出這種想法是出於他們尚未信主,他們的理解是建立在對神屬性的誤解之上。整段的起頭就已經說出這是個考驗。神不喜悅祂的子民獻人為祭。這在後來的律法中清楚明示:「不可使你的兒女經火、歸與摩洛。」(利1821a)此律法將祂的子民與獻人為祭的迦南人分別出來,神絕不會前後矛盾。既然是個考驗,就不會讓獻人為祭的結果發生。有人再提出,即使是考驗,如果神已經對亞伯拉罕發出命令,豈不是陷亞伯拉罕於殺人的動機中。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導,有殺人之心,與實際殺人同罪。這問題在希伯來書中也有解釋:「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1117-19)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動機,並不是充滿了對以撒的仇恨,欲除之而後快。而是出於對神命令的順服,以及對於神使人復活能力的信賴。神並沒有用此處敘述,來鼓勵人去殺自己的兒子。這是聖經中為了特別目的,神容許發生的一次事件。

      新約中唯一類似這件事的就是父神差遣他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為我們成就了贖罪的救恩。基督對天父旨意的順服,正如同以撒順服亞伯拉罕一樣。其中亞伯拉罕經歷捨棄愛子的掙扎,正讓我們體會到天父在聽見耶穌向祂呼喊時的心情。從亞伯拉罕憑著對神的信靠,做出了超乎世間父親所能做出的事,我們從這經文才能夠明白天父捨下祂獨生子的痛苦。保羅教訓羅馬信徒神對我們極大的愛,說:「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832)從亞伯拉罕身上我們可以想像天父對我們的愛,是超過人間一切的愛所能比較的。

耶和華必有預備
11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12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13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14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2211-14

      亞伯拉罕在掙扎許久之後,下定決心按照神指示他的去做。伸出手拿起刀來,準備宰殺他的兒子。這是整個故事的最高峰,所有前面敘事所醞釀的情緒已經達到臨界的狀態,正等待那決定性的一刻,到底會發生什麽事。就在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天使從天上出現,呼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回答「我在這裡。」這是第三次出現這句話。第一次是神自己呼喚亞伯拉罕獻上兒子;第二次是以撒呼喚父親,詢問為何不帶獻祭的羊羔;本次則是神的使者及時發出緊急的呼喚,制止他的行動。每一次亞伯拉罕聽到發出的呼喚,都以「我在這裡」來回答,表示他隨時注意,回應向他發出的呼喚。第一次是懷著心中的疑惑仍然順服。第二次是隱忍不告訴兒子他將要做的事。第三次則是驚訝在行動即將付諸實現的這一刻,天使還會有什麼指示。天使阻止了他的獻祭,將神的話語傳遞下來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這句話十分明顯是以神的口吻說的。神緊急介入這事件,禁止亞伯拉罕動手殺害以撒。我們會有個疑惑,神是否自我矛盾了?開始要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祭,在緊要關頭又出面禁止。到底神起初的命令是對的,還是後來的介入才是對的?其實兩者都是出自神的心意。從一開始聲明的「神要試驗亞伯拉罕」我們就知道神整個行動的意圖,原本的要求是對亞伯拉罕信心的試驗,並非要他真的去做。後來的阻止,也是在看到亞伯拉罕順服後,試驗的目的已經達成,於是停止事件的進行。人是活在時間之中,無法明白整個神的計劃,這才讓試驗成為真實。而神卻是在時間之上,一切都在祂的掌握中。神不至為惡,不會與祂永恆的屬性相違背,這是神不變的心意。了解這點就不至於覺得神是犯罪行為的主使者,以此質疑神旨意的前後一致性。

      神是如何看見亞伯拉罕對祂忠誠地順服?12節說出答案:「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大衛鮑森曾經說,既然神說「現在他知道」,代表神在亞伯拉罕付諸行動以前,神對亞伯拉罕的反應是不知道的,這才能讓試驗成為真實的。我不贊成這種想法。即使神是全知,但是他對於人是否遵從祂的命令,也有個等待的過程。先發出命令,讓人對其反應。既然是個試驗,就會在時間上讓接受試驗人有反應的餘地。這是對活在時間限制下的人的遷就,並非神不知人會做出什麼反應。若是如此,神就不是全知的了,所有未發生的事對神來說都成了不知,那是以人的有限來思想神的屬性,是不對的。在伊甸園中神用分辨善惡之樹來試驗亞當是否順從他的命令,難道他不知亞當將有的反應?當然知道。當亞當犯罪後之後。神問亞當:「你在哪裡?」難道祂看不見亞當躲藏之處?當然知道。祂對人的試驗,向人提問,是遷就人的有限性,讓人對祂的問題有反應的餘地。也就是讓人有對神命令作決定的機會,以人的行動考驗出他對神的順服與否。抓住幾句經文作過度的推理,反而會出現許多偏離整本聖經教義的推論。

信心的考驗需要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呈現出來。否則只是存在心中,尚待實現的意願。亞伯拉罕在神呼召他時,就已經對神的話語有信心了。那時神也在地位上算他為義了,也就是與神之間有正確的關係。然而,神對他的信心的要求不止於此,神要讓亞伯拉罕內存的信心,藉著外在行動彰顯出來,這是對他信心更進一步的考驗。雅各書作者強調,真實的信心必能經過考驗:「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麼。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纔得成全。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 神的朋友。」(雅221-23)這並非否認稱義唯獨靠著對神的信心,而是接著外在的行動驗證出真實與虛假的信心。亞伯拉罕獻以撒的行動證明他原本對神的信心是真實的,是經得起考驗的。在他信神的那刻確實已經讓他稱義了。

      亞伯拉罕通過了神的試驗,神阻止了他獻以撒的行動,接下來會有何事發生?接下來的經文出現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驚喜。亞伯拉罕似乎聽到了羊的叫聲,舉目往周圍觀看。看到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小樹中。這豈不是神所為他預備的獻祭羔羊嗎?他就取了那隻公羊來,代替他的兒子以撒,獻為燔祭。以撒原本躺臥在祭壇上,預備接受獻祭的刀子,在轉眼間,神另外預備了獻祭的公羊。以撒免於被獻為祭的命運,而是神預備的那隻公羊,取以撒而代之。這事件在整個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有重要的意義。以撒是神對亞伯拉罕應許實現的開始,若沒有以撒,後續的後裔成為大國,領受應許之地,讓萬民成為祝福,都要落空。本來亞伯拉罕獻以撒為祭的時候,他雖然心中充滿矛盾,還是順服神。如今神讓所預備的公羊成為代替以撒的祭物。這隻公羊就是當初亞伯拉罕憑著信心期盼的,「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如今神真的預備了,不是以撒,而是代替以撒的公羊。亞伯拉罕感恩不已,說出了:「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神所預備的超出人所能期待的。

這件事讓以色列人知道,雖然以撒本來注定要死,但是神憐憫他,用一隻公羊代替了他必死的命運。所以後代的以色列人都傳頌著這件事:「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這與後來的逾越節羔羊都預表著,神為人的罪所預備的贖罪祭,就是替罪羔羊耶穌基督。本來按照人原本的命運都該為自己的罪而死,然而因神對人的憐憫,讓祂的獨生愛子耶穌代替了我們接受罪的刑罰,我們的罪孽背負在耶穌的身上,我們得以免除罪刑,得到赦免,全因耶穌基督的贖罪救恩。赦罪的恩典先臨到了亞伯拉罕的後裔,再因著耶穌基督臨到我們信主之人的身上。我們思想神的救恩奇妙,正如一首歌「奇異恩典」所說的。像我這般罪人竟然蒙主厚恩。我們當為自己所經歷的感恩不已。

神堅定所應許的福分
15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從天上呼叫亞伯拉罕說、16耶和華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17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18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19於是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裡、他們一同起身往別是巴去、亞伯拉罕就住在別是巴。

      神是個賜福的神,就如他應許亞伯拉罕的福分。神也是信實的神,祂既應許絕對不會反悔,必要實現。我們屬神的人應當用信心來領受祂所賜下的福分,這信心是我們所當具備的責任。亞伯拉罕就是一個憑信心去承受神賜給他應許的一位先祖。我們是亞伯拉罕信心的子孫,從他身上也能學到信心的榜樣。神應許的福分不會落空,唯有存著信心的兒女才能承受神的應許。

神既然看見亞伯拉罕憑著信心通過了祂的試驗,因此祂就鄭重地向亞伯拉罕宣告,將要賜下的福分:「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16-18a)這正是重申了神向亞伯拉罕應許的盟約,其中包含後裔、土地、使萬民蒙福,這三要素。這應許何等豐富,何等美好,但是在亞伯拉罕時代唯獨生下兒子得到了應驗。窮亞伯拉罕一生,也只有這件事得到應驗。那神如此美好的應許對亞伯拉罕來說,是不是僅僅是空中樓閣,讓他空歡喜一場,口惠而實不至。縱觀亞伯拉罕以來的整個以色列歷史,甚至查驗新約教會的歷史,我們看到了神的約是一步一步正在實現。甚至到了今日,此約仍然在進一步實現當中。我們無法否認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

以色列民從以撒開始,歷世歷代承受亞伯拉罕傳承下來的與神所立之約。凡是對此約存著信心的,都在此約之內。他的後裔真的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樣無數。察閱出埃及記,我們看到了以色列的後裔增多,多到無可勝數,這正是亞伯拉罕之約的進一步實現。其次,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還要得到仇敵的城門,這在約書亞進攻迦南地,得神所賜的應許之地為業,在此時初步實現。直到所羅門的時代,以色列的領土達到最大的範圍,幾乎就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所應許的地界。最後一個應許之福,原本在十二章時,神說:「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b)如今進一步明確地表明:「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地上萬民所得到的福分,不但是因著亞伯拉罕而來,還因著亞伯拉罕的後裔而來。也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將神賜給他們的福分,與萬民分享。這應許若是按照肉身的以色列人來看,人類歷史上尚未能實現。因為以色列民族是個內聚力強的民族,但卻很難將他們從神領受的屬靈福分帶給外族人。唯一的例外是,耶穌基督這位亞伯拉罕的後裔,祂確實將神賜的福分帶給普世萬民,這福分就是救贖的恩典。我們原本與亞伯拉罕無關的外邦人,真的可以因著信靠耶穌基督,進入他屬靈後裔的行列,同蒙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約所賞賜的福分。我們原本在神家中無分的外邦人,如今因著信靠基督不再被算為外人,而是神家中的人了。我們在神永恆的救恩計劃中一開始就是有份的。

在神拯救的計劃中,從來沒有忽略外邦人,祂先呼召一個對祂忠實的人,與他立永恆的盟約,從這個信心的始祖發展出一群效法他信心的屬神百姓。再將神賜福的應許從這群百姓,傳給普世萬民。這就是神從一開始就設立的救贖計劃。我們竟然有幸在有生之年聽聞福音,也因著信靠基督,進入神子民的行列。這是活在這個紛亂的世界無法想像之事,舉世各派學說林立,莫衷一是。基督的福音竟然臨到了我,並且進入我的心中,改變了我的命運。這一切都是神的作為,否則我這頑固不化的頭腦是再怎麼也不會相信的。「奇異恩典」的歌詞正描述了我對救恩的感念:「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蒙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諸位同蒙救恩的主內弟兄姊妹,這是你對神的頌揚嗎?


結論  
亞伯拉罕聽聞神向他發出的信心試驗,他不吝惜神所賞賜給他心愛的獨生兒子,毅然決然帶著以撒,登上了摩利亞山,預備獻給神。在千鈞一髮之刻,神阻止了他。他憑著順服,通過了神對他的試驗。神有更美好的預備,一隻神所預備的公羊代替了以撒。預表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全的贖罪祭代替了我們的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我們這憑著信心進入基督裡的人,也能同蒙亞伯拉罕之約所賜的福分。這正是臨到我們身上的奇異恩典。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謹慎選擇進天國之路

Related image
主耶穌傳講登山寶訓已經接近尾聲。在結尾的段落,當主耶穌將天國倫理教導門徒之後,祂要求門徒對祂的命令作出回應。其中有四點內容:(1)進入永生之門、或滅亡之門,(2)跟隨真先知或假先知,(3)對主的命令是真心遵行還是虛應故事,(4)建造信仰的根基在磐石或是沙土上。四點對照都指出門徒跟隨主態度的真實或虛假。我們一起來看前兩項對比。

正確選擇道路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14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713-14

      本段一開始是個命令句,主耶穌命令門徒要進窄門。我們先當明白「窄門」是指什麼。從登山寶訓中,主耶穌教訓天國倫理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講出了:「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整個登山寶訓圍繞著這個中心。天國子民公義的標準,是超越外表上對儀文的拘守,從內心遵從主耶穌所闡釋律法的精髓,用基督所賜的新生命活出來。這就是進天國的條件。本段經文提到「引到滅亡」的路,對比「引到永生」之路。事實上,前後所談的是一致的。這窄門就是進入天國的門。主耶穌要我們走的窄路就是通往天國的路。這個進入天國的門,就是藉著主耶穌進入永生之門。進天國的道路也就是跟隨主耶穌之路。

      主命令我們在進入天國的道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世上的理論學說名目眾多,令人眼花繚亂。但是進入天國的道路只有一條,我們需要謹慎選擇,以免誤入歧途。正如摩西在以巴路山與基利心山聚集以色列人,並要求他們在兩條路上做出選擇:「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們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301520)耶利米將神對以色列百姓的警告傳達下去:「你要對這百姓說,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將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擺在你們面前。」(耶21:8)神的百姓需要在得生命與遭滅亡之間做出選擇。

為何說通往滅亡的道路是寬廣易走的呢,通往生命之路倒是狹窄難行的呢?這裡說出的難與易,事實上是指出走上這條路所要抱持勇氣的大小,以及作出選擇後需要付上代價的難易。這句話與路加福音中記載的耶穌教訓平行。在那段主說:「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路1324)人對於道路的選擇,常會看好走與否,對於道路困難,需要付上辛苦代價的道路,往往望之卻步。跟隨主耶穌的道路正是這樣的道路。這句經文中提到的「努力」正是描述運動員在競技場上較力爭鬥過程中,所要付出的代價,克制貪愛懶散的習性,與肉體的軟弱掙扎。「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5-27a)保羅一生追求主的過程,充滿了與私慾掙扎的過程。我們在這條路上也難免這種掙扎。想到需要付出的代價,會讓許多人退縮不前。正如主耶穌預測的:「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為何說走向滅亡的路是寬的?因為走這條路不需要遵從耶穌的教訓,只要隨著自己心中喜好的去行。不需要關心道德的法則,不需要順服基督的命令,不管別人對我有什麼想法,一切約束自己的倫理規矩,全部丟棄不顧,沒有一樣能限制自己。這種心態就是按照從亞當來的罪性而行,這性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這正是世人喜歡走的道路,也就是主說的寬路。反過來看,願意順從主的命令,努力克制自我的私慾,與心中敗壞的習性爭鬥,這是違反人類墮落的本性,需要付出代價,才可能達到的。這條路線不討人喜歡。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這就是主耶穌說的窄路。

在今天的世界,多數人不願走耶穌說的窄路,不願吃苦口的良藥。他們寧可接受一種包裹著糖衣,容易吞嚥的藥。甚至連教會中也多有人投其所好,將福音摻水,淡化成聽起來容易為人歡迎的福音。將救恩簡化成只有因信稱義,只強調恩典,忘記祂的恩典的目標,是為了讓我們學習像基督。甚至在傳福音的過程,排除所有關於人有罪,需要在神面前悔改的內容。美其名稱之為唯獨恩典,完全白白的救恩。我們承認基督成就的救贖工作,完全是祂所賜下的恩典,我們只能憑著信心領受。但是信心的目的是讓我們知道憑自己毫無能力勝過罪惡,只有完全順服在神面前,領受祂賜的新生命,去活出基督所期待的生活。信心不是讓我們保留過去敗壞的習性,我行我素,把基督的命令當成耳邊風,繼續過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稱義與成聖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了整個救恩的全部。我們常常會將其誤認為,只要稱義就好了,既然是白白救恩,我就不需要追求成聖,以為那是可有可無的。這是誤解了救恩的真義,拋棄了主捨身流血,救贖我們的目的。保羅每次教導稱義的教義之後,同時也教導成聖。例如在羅馬書第六章說:「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羅61-2)活出與稱義相稱的生活,就是走成聖的道路,是每一個基督徒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走窄路就是,捨棄自我中心的思想,順從主的引導,追求成聖的道路。走這條路是需要付上代價的。需要順從基督的命令,需要學習治死肉體的私慾,需要與內心敗壞的習性鬥爭。有的人以為得稱義的唯一條件是信主耶穌,若要走窄路才能進天國,就等於在因信稱義的條件上,再加上好行為。事實不然,信靠基督的意義除了接受祂為我們預備的贖罪救恩,同時也包含靠著信心遵行基督的旨意。願意遵行主的旨意,這本身就包含在信靠主的含義之中。雖然人不可能在行為上達到完全,但是主有足夠的恩典。但是若人連想要順從主旨意的心都沒有,那就是不願走窄路的表現。這等人又怎麼能進天國?得生命者必須進窄門,走窄路。其中心的含義就是,我們若不願意放下自己,跟從主耶穌,領受祂為我們預備的救恩,我們就不能進入天國。有跟從主的心志,正是信心的表現,與因信稱義毫無抵觸。更是讓因信稱義的救恩成全在我們身上的方法。

防備假先知的迷惑
15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16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裡豈能摘無花果呢。17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18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19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20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715-20

      接著前段警惕門徒不要走輕鬆寬廣,卻引致滅亡的道路,而要按照主的教訓,走那條與私慾掙扎,與世俗對抗的十字架道路。本段經文接下來警惕門徒提防假先知。第七章一開始的時候,主讓我們不要憑一己的偏見論斷他人,但是並非讓我們對是非對錯失去判斷的能力。主耶穌在15節就用命令句,要求門徒提防假先知的欺騙。什麽是假先知?假先知就是偽稱得神的啟示,向神的百姓傳遞信息,其實所傳的內容根本不是出於神,而是人為的虛謊言語。他們像是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溫馴如羊,實際上是兇暴的豺狼,目的是要吞噬神的群羊。將羊群引至錯誤的道路,落入滅亡的陷阱之中。

我們在新舊約聖經中經常看見警惕假先知的敘述。耶利米警戒以色列民提防一群憑著私意偽稱代替神說話的人:「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一味地貪婪,從先知到祭司都行事虛謊。他們輕輕忽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613-14)以西結書中也是有一群假先知,神讓以西結發出警惕:「愚頑的先知有禍了,他們隨從自己的心意,卻一無所見。……這些人所見的是虛假,是謊詐的占卜,他們說,是耶和華說的、其實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他們,他們倒使人指望那話必然立定。你們豈不是見了虛假的異象麼。豈不是說了謊詐的占卜麼。你們說,這是耶和華說的,其實我沒有說。」(結134-7)新約中也是出現了很多對假先知的警告。彼得警告門徒說:「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彼後21)使徒約翰也再三告誡:「親愛的弟兄阿,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綜合以上的經文,我們看到了假先知的特點就是假裝得到神的差遣,實際上卻是傳異端的,否認主的,用謊言迷惑門徒,這些人都是假先知。

這段經文與前面「進窄門、走窄路」的教訓有何關聯?假先知不會教導門徒謹守主耶穌的教訓,不會帶領群羊走十字架的道路。他們常講的就是灌了水的福音,聽起來悅耳動人,但是偏離了純正的信仰。今天有一批號稱傳「恩典福音」的傳道人。只講恩典,不講聖潔;只講愛,不講悔改。教導人「信了主之後,即使犯罪,也不算罪。不需要再認罪悔改。」「信主得稱義後,不需要在行為上活出與救恩相稱的生活。」還攻擊追求遵行主旨意,走成聖道路的信徒,批評他們是靠行為得救。這些人傳的信息很吸引人,特別是當今之世,人心厭棄認罪悔改,不想為信仰付出代價。他們憑著討好人的話語,吸引了一大批人進入他們的教會,事實上帶給跟從者的卻是膚淺偏差的道理。其行徑與當年的假先知相似。

如何分辨假先知?首先就要看他所傳的信息,是否是按照正意來分解真理的道。是否合乎整本聖經的前後一貫教義思想。還是斷章取義,假借聖經來支持自己偏執的立場。我們需要熟悉關乎教義的經文,如羅馬書,約翰福音,馬太福音等主要書卷。以熟讀聖經來建造信仰的基礎。也當明白歷世歷代大公教會所定下的信仰規範,如四大信經。讓我們不至於閉門造車,自以為是,自以為比古今中外眾聖徒更高明。

除此之外,還需要有從個人言行表現,分辨屬靈實況的能力。主耶穌說:「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一個人生活上活出的言行,源自於內心。就如同樹上結出的果子一樣。一個基督徒有從主來的新生命,就自然會將生命的表徵活出來。即使一時無法達到完全,至少也是極其渴慕追求,效法主耶穌的樣式。加拉太書中描述有聖靈內住,得到屬靈更新的人會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a)一個不結聖靈果子的基督徒,生命是不健康的。傳道人如果還如此,無法在品格上作信徒榜樣,這種人尚不具備作神僕的資格,傳道只會絆倒人。

主耶穌對假先知發出警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他們的結局就是滅亡。啟示錄中描述,末後時代魔鬼被描述成龍,服事魔鬼的勢力被稱為獸,就是敵基督與假先知。假先知、敵基督的命運,將會與魔鬼一樣,被神審判進入硫磺火湖中。跟從假先知的徒眾也是如此。我們對此千萬不可輕忽。主耶穌勉勵我們要有分辨的心,從假先知傳的道,看出他們偏離了正統信仰;也從假先知結出言行上的惡果,知道他的屬靈真相,非來自於神。我們要經常熟讀主的話語,常聽信仰純正的道。遠離假先知,以免受到迷惑。

結論

我們活在一個是非真理不明的時代,多少似是而非的理論在世間肆虐,迷惑人心。基督徒對與主耶穌吩咐的訓勉需要做出抉擇。是要走上甘心順從,遵行主旨意,效法主耶穌的十架道路。還是走貪圖安逸,逃避責任的寬廣之路?我們當謹慎選擇。在末世有許多假先知出現,欺騙信徒,帶領他們走進滅亡的歪路。對此我們應當儆醒,謹記主耶穌耳提面命的訓誨,在真理的根基上打下堅實的基礎。不要讓異端邪說迷惑我們的心,偏離了主耶穌教導的真道。

在笑聲與哭聲中施恩典

Image result for Isaac Ishmael
神在呼召亞伯拉罕一家人的開始就應許要賜給他後裔、讓他的後裔成為大國、得土地居住、並成為萬民的祝福。這應許經過了二十五年,神不斷對亞伯拉罕重申。如今就要實現了。孩子出生又會帶給這家庭什麼危機呢?神在這事上,又如何帶領亞伯拉罕化解危機呢?讓我們一起來看創世記21章。

從喜笑中經歷神大能
「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2當亞伯拉罕年老的時候,撒拉懷了孕。到神所說的日期,就給亞伯拉罕生了一個兒子。3亞伯拉罕給撒拉所生的兒子起名叫以撒。4以撒生下來第八日,亞伯拉罕照著 神所吩咐的,給以撒行了割禮。5他兒子以撒生的時候,亞伯拉罕年一百歲。6撒拉說,神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7又說,誰能預先對亞伯拉罕說,撒拉要乳養嬰孩呢,因為在他年老的時候,我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創21:1-7)

本章一開始就提到以撒誕生了,這是整個亞伯拉罕之約初步成就的結果。從11章關於他拉敘事的起頭提到的不幸情況:「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經歷了中間神對亞伯拉罕多次的應許,重申承諾。如今卻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結局。第一節說:「耶和華按著先前的話,眷顧撒拉,便照他所說的給撒拉成就。」應許的成就是基於神是信實的神,祂按照與亞伯拉罕立的約,眷顧撒拉。「眷顧」這個詞很特別,原文是「臨到」之意,在撒母耳記上哈拿久婚不孕之時,神也眷顧她。眷顧之後的結果,就是按照先前所說的應許成就。神說出的話不會徒然返回,既然應許,必會成就。以撒誕生就是亞伯拉罕之約成就的第一個結果。沒有以撒,就沒有後來的雅各,也沒有以色列十二支派。最終也就沒有使萬民得福的那一位,從亞伯拉罕生的蒙應許的後裔,耶穌基督。應許還會在救贖歷史中更進一步地實現。但是初來的曙光已經出現了。

這是何等喜樂的事,特別是經過了二十五年的等待。在亞伯拉罕一百歲,撒拉九十歲的時候,得到這久盼而來的兒子。在人看來月經斷絕後還能懷孕是絕無可能之事,這件事是神手動工而行的神跡。亞伯拉罕將誕生的嬰孩取名為以撒,意思就是「他笑」。這個字出現在創世記17章:「亞伯拉罕就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麼。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麼。」(創17:17)以及18章:「撒拉心裡暗笑,……撒拉為甚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創18:12-13)不管前面亞伯拉罕和撒拉是喜笑或暗笑,還是帶著一點不可置信,認為此事絕無可能發生的想法。這是出於人的小信,雖然不至於懷疑神的能力,但總是以為自己年紀老邁,已經不可能懷孕生子。神的能力勝過人的小信,神糾正亞伯拉罕的想法:「神說,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創17:19)神不止清楚說出生下兒子的時間,連名字也取好了。對於撒拉的暗笑,神質問她:「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麼。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18:14)神要做的事,不管在人眼中是多麼困難,但是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祂賜下的應許必定要成就,因為祂是信實守約的神,祂要藉著人去完成的事,至終必會做成。

以撒的名字正反映出先前亞伯拉罕與撒拉的小信,當年覺得不可思議而發出的「喜笑」,如今全被轉變成為充滿喜樂的「喜笑」。撒拉說出的話語充滿感恩:「神使我喜笑,凡聽見的必與我一同喜笑。又說,誰能預先對亞伯拉罕說,撒拉要乳養嬰孩呢,因為在他年老的時候,我給他生了一個兒子。」神將不可能的事轉變為可能。讓絕望的人重新燃起希望。因為在神豈有難成的事,祂會以大能的手完成對神子民的應許。歡樂的果實是經過辛苦等待而來的,即使亞伯拉罕與撒拉信心微小,也需要順服才可能完成。以撒的誕生是神恩典流露的結果。承受恩典之人則要憑著信心接受,就能看見結出的果實臨到。

我們信主的基督徒對於自己領受的救恩,可曾認定這是神的手介入,才可能達到今日福音廣傳,人心歸信的結果。我們是否承認耶穌基督完成的救恩是神所施行的大能?我們對於福音太過於習以為常,以為「神本來就該救我的,福音本來就在那裡的,隨著人的喜好,予取予求。」其實,我們雖認為本該如此的事,原本都不在那裡。救恩從無到有的過程,是神的手促成的。我們與亞伯拉罕與撒拉經歷的是一樣的,神把我們從不信的「喜笑」轉變成為感恩莫名的「喜笑」。

主耶穌誕生的過程就是個神跡,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在人看本是極為羞辱之事。但天使臨到約瑟與馬利亞,告訴他們所懷的胎是從聖靈來的,而且生下來的嬰孩,將會把救恩帶給以色列家,以及普世萬民。在路加福音中,聖靈感動馬利亞說出:「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他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路1:46-55)馬利亞所經歷的的歡樂,正是因為神施恩憐憫而來的,因為神以大能的手讓她因聖靈感孕,懷胎所生的嬰孩正是神所差來世上,為成全萬民救恩的彌賽亞。這在當時人的眼中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在今天仍然有許多不信的人以為這是神話。然而,神做成了。耶穌基督誕生了,祂在十字架上為人付出贖罪的代價。至終成全了神應許亞伯拉罕將要完成的計劃,就是萬民必因亞伯拉罕得福。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就是一個神蹟。祂在十字架上成全的救恩能夠帶給世界什麼影響嗎?許多人嗤之以鼻,一點也不看好。直到今日仍然有許多不信者,將基督信仰當成終將進入歷史廢墟的垃圾。我們這群經歷過神大能之手施恩的人,豈不正如亞伯拉罕撒拉一樣嗎?原本因自己的小信,以為神怎麼可能救我,將福音當成無稽之談。然而,神沒有放棄我們,祂以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讓我們剛硬的心軟化,終於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憑著信心接受基督的赦罪救恩。這轉變是因著自己想通了,還是聖靈在心中動工的結果?絕大多數的人都明白,人憑著自己再大的能力,也想不通的。人之所以願意從不服,轉成順服,全然是聖靈的能力臨到了我們身上。我原本懷疑的心不再糾結,原來在罪中掙扎的愁苦,被神轉變成為喜樂。我們經歷拯救的過程,與亞伯拉罕和撒拉相同。從不信的「喜笑」轉成歡樂的「喜笑」。也與馬利亞歌頌主的詩歌相同,能夠對主發出頌揚「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施恩拯救,改變亞伯拉罕命運的神,也是施恩憐憫馬利亞,讓她從羞辱變為歡樂的神,同時也是讓我們一生的命運經歷轉變的神。我們活在同一位永遠不變,信實無比的主手中,心中充滿了平安穩妥。

在哀哭中經歷神憐憫
「8孩子漸長,就斷了奶。以撒斷奶的日子,亞伯拉罕設擺豐盛的筵席。9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10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11亞伯拉罕因他兒子的緣故很憂愁。12神對亞伯拉罕說,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13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14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拿餅和一皮袋水,給了夏甲,搭在他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他,打發他走。夏甲就走了,在別是巴的曠野走迷了路。15皮袋的水用盡了,夏甲就把孩子撇在小樹底下,16自己走開約有一箭之遠,相對而坐,說,我不忍見孩子死,就相對而坐,放聲大哭。17神聽見童子的聲音。神的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18起來,把童子抱在懷中,〔懷原文作手〕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19神使夏甲的眼睛明亮,他就看見一口水井,便去將皮袋盛滿了水,給童子喝。20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21他住在巴蘭的曠野,他母親從埃及地給他娶了一個妻子。」(創21:8-21)

從以撒出生到斷奶,約有三年時間過去了。此時的以實馬利已經有17歲了。這個家族一直有個未處理的潛在危機,就是將來哪一個兒子繼承亞伯拉罕之約的祝福。直到有一天一件事觸發了激烈的衝突。在以撒斷奶的那日,亞伯拉罕為他舉辦了一個豐盛的慶祝會。在宴席中,撒拉看見以實馬利與以撒戲笑。經文將兩人寫成「埃及使女生的兒子」和「我生的兒子」,應該是強調這事的荒唐,怎麼可以如此。此處「戲笑」這個字與前面「喜笑」、「暗笑」原文相同,但是這裡的意思卻帶著嘲諷,戲虐的意味。這事情背後所隱藏的衝突就是長子之爭。中國歷世歷代眾多皇太子誰能當繼承王位的儲君,爾虞我詐之事充滿在宮廷爭鬥中。撒拉看見這事,極力向亞伯拉罕勸說:「你把這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亞伯拉罕對此的反應是憂愁,對於家中兩個女人的鬥爭,帶給丈夫是無窮的煩惱。他一方面高興自己有了一位承受產業的兒子,但是原來聽從撒拉計策,憑著人意生出的以實馬利也算是他的親骨肉。他若是袒護任何一方,另一方絕對不與他干休。他因著不知怎麼處理這個難解的問題而憂愁。

神此時開導亞伯拉罕:「你不必為這童子和你的使女憂愁,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纔要稱為你的後裔。」意思就是長子繼承權的問題,終須下定決心解決。此時若是猶豫不決,將來會帶來更大的家族紛爭。在處理這問題上面,神重視的是祂應許亞伯拉罕後嗣這話得到實現。既然以實馬利的出生不是出於應許,就當及早讓他離開家族,免得成為後患。亞伯拉罕明白了神的意思,狠下心腸,作出處置。經文中記載:「亞伯拉罕清早起來,拿餅和一皮袋水,給了夏甲,搭在他的肩上,又把孩子交給他,打發他走。」這事情聽起來有點殘酷,自己親生的兒子,怎麼忍心讓他被逐出家門,流落曠野?神在這事上有祂永恆的旨意。以實馬利的出生是出於人的軟弱,雖然人會犯錯,也要接受犯錯當受的苦果。然而,神對於犯錯之人仍然有憐憫之心,為他們預備彌補過失的道路。

夏甲帶著以實馬利,攜帶了餅與一袋子水,離開亞伯拉罕的家。這樣的短缺的食物,怎麼可能在曠野中維持生存呢?兩個人在別示巴的曠野迷了路,這是通往埃及的必經之路,夏甲可能想要回到她的故鄉。他們倆水用盡了,缺乏維持生命的水,在茫茫的曠野中找不到活下去的支持。眼見自己與孩子即將乾渴而死,她就把小孩放在小樹底下,走到距離孩子一箭之遠的地方,遙望著他,說出:「我不忍見孩子死。」兩人相對而坐,放聲大哭。這是何等可悲的結果。夏甲與以實馬利是很可憐,當初與主人亞伯拉罕同房懷孕,也不是她能夠做主的,完全是主母的意思。然而,她也並非全然無辜,因為她也並非沒有讓以實馬利爭取長子繼承權的意圖,以至於以實馬利會對以撒發出嘲弄的戲笑。這件事是人犯罪帶來的悲劇,不論是亞伯拉罕、撒拉、還有夏甲都是犯罪之人,難逃罪的惡果。

雖然人承受惡果是罪有應得,但是神對於罪人還是有憐憫的心腸。在兩人被逐離開之前,神對亞伯拉罕說:「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現在兩人在曠野遇到困境,神仍然看顧他們。當神聽見童子的聲音。就差遣使者從天上呼叫夏甲說:「夏甲,你為何這樣呢,不要害怕,神已經聽見童子的聲音了。起來,把童子抱在懷中,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這就是神對以實馬利所施的恩典。以實馬利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神聽見」之意,是當年夏甲懷孕,從主母家中逃出時,神賜給夏甲腹中孩子的名字。從那個時候神,就已經垂聽夏甲的呼求了。十幾年後,神還是恩待母子倆,沒有離棄。神讓夏甲眼睛明亮,看到了附近的一口水井,於是將皮帶裝滿了水,讓童子喝水解渴,得以存活。經文中說:「神保佑童子,他就漸長,住在曠野,成了弓箭手。」以實馬利雖然不是蒙神應許的亞伯拉罕後裔。但是仍然出於亞伯拉罕,神對他仍然施恩保護,讓他在曠野中成長。他的離開對於亞伯拉罕之約的實現有好處,至少不會成為蒙應許的後裔以撒的威脅。

現今的阿拉伯人聲稱自己是以實馬利的子孫。但是猶太人與亞拉伯人的仇恨,並不是開始於亞伯拉罕以後的那時代。而是在中世紀,羅馬教廷對於佔領聖地的阿拉伯人發動十字軍東征。約幾百年的殘酷征戰,種下了中東的阿拉伯人仇視基督徒的禍因。又再因為二次大戰後,西方基督教國家支持以色列復國,佔領了阿拉伯人原有的土地,才使得阿拉伯人對於以色列民極度仇恨,欲滅之而後快。種族的仇視,摻進了宗教的仇視,至今中東地區仍然成為全世界中衝突最激烈的火藥庫。

我們對於以實馬利後代的看法如何呢?絕對不能將其當作被逐出應許之民之外的人,而仇視他們。反倒應當與其他福音未得之民一視同仁,都是亞伯拉罕之約中,神藉著亞伯拉罕讓普世萬民蒙福的對象。以實馬利的後代就是外邦人之一,同樣是保羅向外邦人宣教的對象。就福音來看,肉身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的分別已經不重要的,屬靈的意義才是重點。屬靈的以色列人就是神揀選的子民,就是亞伯拉罕之約中蒙福的對象,其中包括各種族。不信主的屬靈外邦人,不在亞伯拉罕之約中,也無分各種族。以實馬利後裔不是神所遺棄的種族,因為以實馬利雖不是當時蒙應許的兒子,但是他的哀哭還是臨到神的耳中,蒙神的垂聽。神保護他的生命平安,讓他的後裔成為大族,將來也可以因著信進入亞伯拉罕屬靈後裔的行列。

外邦人得以因信稱義,雖然早在亞伯拉罕之約中就已經應許,但是在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獻上贖罪祭以後才得以成全。保羅曾經告訴以弗所的外邦信徒說:「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1-13)以實馬利的後代同樣是蒙主所愛,傳福音的對象。他們當中雖然信主的攔阻極大,卻是當今福音大使命所針對的對象。即使回教徒是福音硬土,當主的靈降臨他們的土地。仍然能呼召許多渴慕神拯救的靈魂。神是不偏待人的神,即使以實馬利當時被驅逐出亞伯拉罕之家。神仍然施恩保護他,為他的後裔預備因著信歸回神子民行列的道路。神是公義慈愛的。

結論
從十二章以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終於初步實現了,以撒誕生了.他的名字的意思是笑,對比以前亞伯拉罕與撒拉不相信他們真的會生兒子,發出喜笑。如今卻因著兒子誕生發出歡樂的笑聲。在神豈有難成的事?祂有極大的能力,在不可能之事上,施展其妙的作為。對於威脅以撒承受應許之福的以實馬利,神也另外有更高的旨意,讓他被帶離開家,在外地繁衍成大族。雖然在曠野中面臨飢渴的困境,但是神仍然垂聽他的哭聲,仍然眷顧他。從此可以看出,人會因犯罪偏離神的道路,但是神是在笑聲與哭聲中施恩典的神。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宣教努力的方向



近日上「宣教心視野(Perspectives)」的課程,學到了許多資深宣教士累積多年的宣教心得。其中一個是提到了宣教士開拓了新的宣教工場,第一階段是,宣教士篳路藍縷,開拓據點,對宣教工作完全主導。第二階段,信徒群體剛開始成長,體質虛弱。宣教士如父母一樣照顧。第三階段,教會已經建立,信徒已經足夠成熟,宣教士如同夥伴,與信徒合作建造。最後一階段,教會完全自治,宣教士站在鼓勵的角色,受邀請來參與同工。拿著別人的經驗來衡量自己投身的事工,似乎也帶著同樣的目標。以下我將用這四階段的要點,來評估自己參與的聾人教會,少數民族教會事工,到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把勁去做的?

城市聾人事工
投入這兩個事工已有三年。西南大城市的聾人事工大約在十七年前建立。起初是一位懂得手語的宣教士來到此城市,尋找聾人慕道友,親自登門拜訪,積極向他傳福音。這聾人驚訝有人向他用手語傳福音,當天就接受了基督。他就是後來此教會的頭一位傳道。他信主後相當熱心,到處尋找聾人群體,組織他們聚會,繪製講課圖表,親自帶領查經。有多位聾人信主。這時候,出現了固定聚會的需要。由於聾人的就業不易,收入相對較低。奉獻不足以付房租。他們大部分都在茶館聚會,僅需要一人叫一杯茶,老闆也樂於借場地給他們。在這階段已經有教會的雛形。

居住在該城市,已經長期服事的宣教士A老師對此事工深有負擔,全家投入支持聾人的福音工作。教會成為有全職工人帶領,群羊有人牧養,屬靈增長快速。 A老師夫婦,學習手語,與聾人經常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就像父母照顧兒女一樣地照顧他們。弟兄姊妹非常信任A老師,以及師母。教會增長之後,從一個教會,在附近城市,分出了許多的聚會點。有一位聾人姊妹對教會牧養工作十分有負擔,神呼召她投入全職事奉。她向A老師提出全職的想法,得到鼓勵。在接受了專門對聾人的神學訓練後,此位姊妹成為教會的第二位全職傳道。她的投入讓教會開展了聖經培訓事工。附近城市有十幾家聾人教會都是從這里分出去的。她每個月帶領教會的聾人肢體聚在一起,按照進度研讀聖經,由傳道用手語講解。再讓同工試講。整個附近聚會的講道水平顯著地提高。

如今當地情勢緊張,長期駐點的宣教士不能繼續居留。當地聾人教會並沒有受影響,各地崇拜照舊進行。同工培訓也一樣不受影響地繼續。教會由兩位健聽傳道,兩位聾人傳道帶領,繼續忠心牧養當地聾人肢體。宣教士偶爾回去看望他們,給予支持鼓勵。我也每年固定探望,依序帶進附帶圖片教學的神學培訓。還有許多的工作正在進行中,如聾人手語視頻聖經的製作。這就是聾人工作的現況。雖然不到完全自立的地步,但也算成長到夥伴關係的第三階段。教會距宣教士完全放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少數民族事工
山區的少數民族事工,開始於宣教士A老師認識了少數民族來城市打工的人。他們信了主,有負擔支持家鄉的教會。就帶宣教士進入家鄉,拜​​訪山上麻風村的人。從約二十年前,宣教士往麻風村送藥開始。他注意到幾十位村里的小孩子,因為地處偏僻,連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他受感動留在當地教導他們最基本的語文常識。但是一個人勢單力孤,不是長久之計。他有了設立學校的想法。於是鼓勵當地少數民族青年進修,支持他讀師範,畢業後返鄉任教。一共鼓勵了三位基督徒老師,後來得到政府支助,建立小學。當地少數民族教會三十年前是由異端進入成立的。後來整個教會接觸正統信仰,離開異端得以歸正。然而,當地傳道人的培訓資源相當缺乏。幾乎沒有外來師資進行傳道人培訓。當地十幾家教會,雖然固定主日崇拜,信徒沒有得到足夠的餵養,屬靈生命弱小。

我們對他們的支持就是從麻風村的老師開始,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固定每年兩次進入裡面進行聖經培訓。兩年多下來,已經進入四次。每次工人參與的情形,約有十位左右。成長的相當緩慢。但是任何工作不是一蹴可幾的,特別是傳道人的訓練。需要的是有生命,有學識的牧者,傳遞活生生的見證。並且關心他們服事的近況,關懷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長期下來,這些傳道人的生命得到成長後,在當地的工作才能生出果效。可是負責此事工約二十年的宣教士,也無法長期久住。只能靠著每年兩到三次的探望,給予當地同工鼓勵。目前此事工的進展,還在第二階段左右,往第三階段邁進。外地教會的宣教夥伴,目前能做的,就是支持每年固定探望此地的宣教士,並支持當地全職傳道人的生活。讓弱小的山區少數民族教會能夠健康地成長。目標是將來此地更多傳道人能夠加入培訓,進而在其它村子建立教會,開拓據點。讓教會工人的棒子能夠接續下去。

回顧前兩項事工,檢討中國宣教工作還有那些施力的方向。其實弱小地區尚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直到他們可以自己牧養,自行培訓傳道人,自力開拓福音據點。這就是我們將來預備投入的方向。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老宣教士九死一生的見證



在一堂Perspectives宣教課程中,聽到了一個親身經過死亡威脅的老宣教士的見證。授課的老師是一位87歲退休的宣教士Chuck。他在61歲的時候,曾經在宣教工場經歷過九死一生的危險。

當年他投身在菲律賓南部做聖經翻譯的工作。那是個回 教 徒聚居的海島。他必須先熟悉當地方言,再將聖經翻譯成此種語言,讓當地人能看得懂。這在缺乏屬靈資源的宣教前線,是十分需要的。若有聖經,即使宣教士離開,當地信徒還能保存得來不易的信仰。否則只能依賴宣教士餵養,無法真正長大。

有一日晚上,他與幾位當地同工在家聚會的時候,十個拿著M16步槍的綁匪敲開了他家的大門。拿著槍指著他們,喊著:「不要動,不要反擊,照著我的話做,就不會開槍!」他們把Chuck的頭罩上布套,雙手綁起來。穿過森林,坐上小船,開了很久的時間才上岸,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島上。
他一路揣測,我在哪裡?會不會有人來救我?就算我逃走,也不知道怎麼找到逃離的路。恐懼籠罩在他心上,他大概與這世界要永遠隔離了。這個時候他唯一感到熟悉的是,漆黑天空中,以前看過的星星。他又想到還有一樣熟悉的東西就是小時候他媽媽讓他背的聖經。他想到詩篇139篇,就嘗試背出來:「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詩139:7-12)他為這首詩深深感動,在漆黑的夜晚,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置身何處。但是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不能躲開神的眼睛,也不能分開神與他的同在。他感覺不再孤單,對於神必會保護他充滿了信心。

他先被關進一個不到100平方英呎的木屋裡面,裡面什麼都沒有。他感到十分寒冷,睡得很不舒服。於是先後向綁匪要墊子,毯子,還有枕頭。綁匪都給了他。當地人對於外來客人十分好客,連綁匪也不例外,他對此覺得有趣。第二天早上他被鋸子,與釘錘的噪音吵醒,原來綁匪為他做了一個一公尺半高的木頭籠子,叫他進去。這是動物住的地方。要給他極大的羞辱。他鑽進去了。他想到在菲律賓南部,極端恐怖分子橫行的地方,能被關在籠子裡,外面有人把守,免得被當地其他恐怖分子傷害,未嘗不是好事。

在籠子裡的時間,他什麼都不能幹。讓他想到自己前幾天向神的禱告:「天父啊!我太忙碌了,親近你的時間太少了。請你為我預備。」沒想到主馬上就應允他的禱告。禱告就是在籠子裡唯一能做的事。他思想自己的妻子,現在一定著急,不知如何是好。也想到他的教會弟兄姊妹。他們正在想辦法積極營救他嗎?他可能平安出去嗎?絲毫沒有把握。

他再度思想以前背過的聖經,詩篇27篇:「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耶和華是我性命的保障.〔保障或作力量〕我還懼誰呢。那作惡的、就是我的仇敵、前來吃我肉的時候、就絆跌仆倒。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 (詩27:1-3)他驚嘆,與當時經歷的情境好吻合啊!他最需要的就是主作他的保障。

被綁架23天之後,奇妙的事發生了。利比亞強人格達費的使者,訪問菲律賓的該省,可能是受到美國政府的請託。這位使者與當地部落的頭目關係不錯,靠著他的說項,綁匪答應放人。當他被拉出籠子的時候,還不知道綁匪已經決定放他。放他之前,幾百位穆 斯 林給他臨別贈禮,就是排隊向他發出歸信伊斯蘭的威脅。其中有一位來到他身邊,用手肘頂了他的肋旁,用標準的英語向他說:「You should praise the Lord!(你該讚美真主)」Chuck也用手肘頂了此人肋旁一下,用同樣的話回他:「You should praise the Lord!(你該讚美上主)」這個人帶著他出去,不再受到排隊威脅他的穆斯林的叫囂。

回到家中後,他問妻子:「你有沒有為我禱告?」她說:「當然有,並且還每天讀詩篇27篇。」他十分驚訝,兩人相隔幾千萬里,竟然神使用同一篇詩篇,來安慰這對夫婦。

教會裡弟兄姊妹問​​他:「以前聽說宣教士遇見困難,後方教會在禱告的時候,會有天使在旁邊協助。你遇到了嗎?」他想了一下:「有啊!在穆斯林排隊向我威脅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帶我離開的天使。我還頂了他肋旁一下呢!」

這位劫後餘生的宣教士已經87歲,如今仍然在後方,鼓勵年輕一代出來宣教。為主作工是一輩子去完成的事。 「活到老,學到老」他的人生哲學是:「活到老,服事到老。」他的見證激勵人心。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祈求天父賞賜好東西

Related image
本篇的主題是禱告,是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向神祈求的態度。對外在世界表達自己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我們在幼兒時期就知道發出要求的信號。餓了就哭,尿布濕了就鬧,父母若不順自己的意,還會耍脾氣。向神的禱告卻不是源自本能而有的能力。我們要學會向神求什麽?用什麽態度去求?讓一般基督徒,服事,讀經,參加聚會,都不是太難達到的事,一旦要他們花時間向神禱告,很少人能有持續的恆心去作到。大多數人只能維持短時間的熱度,或者是變成例行公事,草草走過。在神面前我們必須承認,合神心意地禱告是我們最虧欠神的地方。以下讓我們來看主教導我們禱告的態度。

向神祈求尋找和叩門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8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7-8)

本句經文包括三個祈使語氣的動詞,是主耶穌我們的命令。它們是「祈求、尋找、叩門」,分別對應著三個祈使語氣動詞,緊接的就是三個直述語氣動詞,就是「將會被給予、將會尋見、將得開門」。使用未來式表示行出前面的命令,將會有後面預料的結果。主命令門徒向神祈求,並期待神就會給他們。首先,我們會有問題:「向誰祈求,誰又會給我們?」按照直覺的推論,當然是神。除了神以外,還有誰值得我們去祈求?後面兩個祈使動作針對的對象當然也是神,向神尋找,向神叩門。也期望神會讓我們尋見,神會為我們開門。

「祈求」的意思就是明白自己無助的境況,求神賜恩典幫助。正如前面八福中「虛心的人有福了」所說的,承認自己心裡貧乏,渴慕神的賜予。神應許將把所求的賜給他們。「尋找」比祈求跟進一步,尋找的人知道自己迷失。此動機催逼著他們來到神面前,追求神的旨意向他顯明。神應許他們將會找到。「叩門」則是祈求者更堅毅的行動,作出想進門的要求,期待有門能打開,讓他進入。神應許必為他們開門。這三個行動都與我們向神禱告有關。讓我們知道我們禱告的對象對我們的要求。以命令語氣期待我們向祂祈求,尋找祂,並向著祂叩門。並且讓我們知道祂必然會正面回應我們所求,讓我們尋見,並且為我們開門。

在第8節,主解釋了為什麽如此。似乎是將句子再講一遍,卻是用肯定的直述語氣,把理由講出來。因為所有尋找的人都得到了;凡尋找的人也都找到了;凡叩門的人必定也會得到開門的結果。前兩個句子的時態是現在式,表示這是經常發生的事實,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見證了。最後一句還是用未來式,表示對將來必然會得到開門的積極期待。「祈求,尋找,與叩門」就是神在禱告上要我們學的功課。主解釋為何祂會積極回應我們的禱告。因為這正是祂對門徒的心意,祂願意門徒藉著禱告來親近祂,尋找祂,並以叩門的請求,來期待進入神國大門。

要開始禱告先要知道需要禱告什麽?我們禱告會裡,花上最長時間的是分享禱告事項,常見你一言、我一語,針對教會事務,肢體間的需要,討論起來了,禱告會變成開同工會。最後,時間拖太久了,驚覺必須停止討論,於是草草禱告一番。這種禱告品質,在神面前實在有虧欠。這也反映出一種現象,我們習慣於對事務性的題目,提出解決的方案,在這點上很多人都是能手。但是在將需要交託給神,尋求神的心意上,我們還很幼小,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主教導我們怎麼向祂祈求呢?登山寶訓內容中有主耶穌對門徒禱告的教導。其中前三項就是「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主耶穌也沒有忽略我們切身的需要,祂同樣讓我們向父祈求:「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太611-13)前者是後者的基礎。第6章結尾的教導也與這裡一致。「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這句話裡的「求」與7章8節的「祈求」是同一個字。所以我們明白神要我們向他祈求的內容。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然後,我們一切生活上所需要的,神必然會賜下,不讓我們落在缺乏的境況中。

什麽是「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呢?這句話聽起來十分抽象,似乎與我們現實生活沾不上邊。在主禱文裡,主耶穌教導我們向天父祈求「願你的國降臨」。神的國就是神旨意暢行無阻的範圍,普天之下,只要人願意服在神的旨意之下,那裡就是神權柄統管的所在,也就是神的國臨在之處。神的國與其在乎哪個地方,不如說在哪些人的心中。也就是說,當人心歸向神,順服祂的旨意,此人就是神國的子民,神國的權柄就臨到此人身上。我們所活的環境中,多少人不在乎神的旨意。因為他們不認識神。對神的權柄不能順服。神國的實現需要藉著福音的廣傳,多麼需要我們祈求。

那神的義又是指什麽呢?羅馬書裡正好談到這個主題。第一章的鑰節16節就說出:「神的義正在福音上顯明出來。」(羅116b)羅馬書第3章又說:「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322)同一段又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4a)人本陷在過犯罪惡中,無人能的在神面前滿足神公義的標準,但是主耶穌為我們預備的救恩,讓我們得到一個屬天的新生命,藉著我們對基督的信靠,罪得赦免,被神稱為義。並且靠著基督將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讓我們活出與義相稱的生活來。這就是登山寶訓所要求的天國倫理。是成聖生命的目標,是基督徒今世就當追求的標準。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與聖靈同在,離棄罪惡的誘惑,走成聖的道路。這點是需要下工夫,並付上代價的,也十分需要我們不斷向神祈求。

      縱觀以上所討論的內容,我們會覺得「神的國與神的義」是空洞的話語嗎?在神面前閉上眼睛,就覺得沒有事值得我們禱告嗎?讓我們深思主要我們禱告的方向。祈求神的國在地上實現;祈求神給我們力量走成聖道路;尋找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向神殷切扣門,求他為我們開門,讓我們與他面對面相遇。求主幫助我們,讓禱告不再是例行公事報告,也不總是專注在自己生活需要的滿足上。

神將好東西賜給我們
9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10求魚,反給他蛇呢。11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太7:9-10)
      接下來的段落,主藉著兩個問題,讓我們思想,神以怎麼樣的心意來回應我們的祈求。祂讓我們想想,當兒女向我們祈求時,自己是怎麼回應他們?主所問的是:「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答案是直接了當的,絕對不會。天下父母心,總是盡一切力量為兒女的好處著想。怎麼可能有父母帶著傷害兒女的意圖,來回應兒女所求?明明兒子求的是餅,卻給他長得很像餅的石頭。當地的石頭,形狀是圓圓的,與麵包十分相似。但是兒子是要餅來吃,石頭卻不能滿足他的需要。拿到形狀與麵包相似的石頭,反而讓他空歡喜一場。同樣的,蛇長得很像鱔魚,如果兒子想要魚來吃,父母卻給他形狀相似的蛇,那非常可能讓兒子被蛇咬傷,害了兒子的生命的安全。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天下沒有帶著惡意,想傷害自己兒女的父母。以此來推想神對我們的心意,祂是我們天上的父,我們是祂所愛的兒女。祂絕不可能把會傷害我們的東西給我們。這是主耶穌讓我們,從自己對兒女的愛,來推想天父對我們的愛也是一樣的。

      在我們禱告的時候,最先需要明白的是,我們禱告的對象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就失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們與神的關係。讓我們思想一件事,我們是怎麼進入與神之間父子的關係。約翰福音的序言中,就清楚說明:「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 神的兒女。」(約112)凡信靠耶穌基督,接受祂救恩的人,就得到神賜予的神兒女的身份。羅馬書中保羅也告訴門徒:「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羅816)我們因信耶穌,被收納成為神兒女,是由聖靈在我們心中印證的確定事實。在我們禱告的時候,因著聖靈感動,坦然無懼地呼叫神為阿爸父。這是肯定我們與天父之間的關係。這種如父親與兒女間的密切關係,讓我們禱告的時候,知道憑著什麽心態來到神面前。神是我天上的父,祂必然是愛我,不可能害我。我在祂面前,盡可以不需害怕,以真誠無偽的心面對祂。同時我們深知,祂對我的心意,是求我在地上的好處,祂所賜給我的東西,絕對不會傷害我。我當帶著平安穩妥的心,將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向祂祈求。

      有的人祈求的時候,帶著一種神是有求必應的心態。他們抓住這句經文,認為既然神願意將好東西賜給我們,凡是我所求的好東西,神必然會讓我們得著。甚至將這句話擴大解釋成「只要我想要什麽,放膽向神求,神不可能不給。」韓國靈恩派牧師趙鏞基就曾經在「第四度空間」這書上,提出憑著信心祈求就能得應驗這觀念。他的方法就是叫你非常具體描繪出你的所想所求的,如在幾年之內教會要有多少人;買車要甚麼顏色、型號等;然後就按照這些內容,天天禱告、宣告、將其形象化如同眼見一樣,這樣有一天就必會成就。這種想法表面上是抓住神所應許的話語禱告。其實他並沒有搞清楚,禱告得成就的主體是誰?是神對我們祈求的內容,有求必應;還是我們當順著神的心意禱告,讓神所認為對我們最好的安排得以成就。換句話說,經文中神必定賜給我們的「好東西」,到底是我所認為的好東西,還是神認為對我好的?很明顯的靈恩派所追求的禱告的應驗,常常集中注意在,神答應我的禱告,賜給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我在禱告中尋求神的旨意,讓我明白什麽才是祂要賜給我的,真正對我好的東西。其實,後者才是本段經文神應允我們祈求的原則。祂讓我在禱告的過程中,更加順服信靠祂;而不是利用祂來成就自己的自私的心意。

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與本段的內容非常接近。只有在最後一句稍微有差異:「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馬太福音說的神賜下的「好東西」,路加福音更加清楚地說出是「聖靈」。神將聖靈賜給祂的兒女,也就是讓聖靈內住在所有天父子民的心中。讓我們可以順從聖靈的引導,在地上行事為人,追求成聖的生活。這就是主在前段所說的,我們當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當神將祂的國彰顯在我們身上,將祂的義實現在我們生命中,我們所經歷生命的改變,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事。遠勝過我們去祈求更豐富的生活,更體面的享受,更令人羨慕的成就。正如父母親對小孩子苦苦哀求賞賜的東西,不見得會「有求必應」地買給他。他們整天要買新的遊戲;買與人攀比的名牌衣服,新球鞋;買吃了對身體有害的垃圾食物。真愛兒女的父母,絕對不會順著兒女的意思去作,如此不是愛他們,反而是害了他們。

所以,我們很清楚知道,本段經文絕對不是教導我們,將神當成是有求必應的神。因為我們求的內容常常是以我們的私心為出發,不見得真正對我們有利。神知道一切,什麽是真正對我們有益的好東西,祂應許必定會賜給我們。兩種祈求的心態差異極大,我們想要的「好東西」是誰認為好才算數呢?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向天父祈求了。也知道祂對我們回應的賞賜,必然能夠造就我們,讓我們得到豐盛的生命。

與人相處的原則
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
      前段談到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本段則論及我們與周圍他人對待的關係。句子一開始有個連接詞「因此」,表示前段是本句話的原因。本句話為綜合前面段落的結論。有可能是因為神願意將「好東西」賜給凡向祂祈求的人,我們也當推己及人,神對待我們如何,我們也當以同樣原則對待周圍的人。也有可能追溯到本章最前面,不要論斷人,我們期待自己被人善待,也當以同樣標準來對待人。

這句話被稱為是倫理學上的金律。曾經在歷史上許多民族,許多經典中出現。例如我們熟知的論語中就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訓。這句話被稱為是銀律,是從反面的角度,當自己不願別人以某種方式對待時,就自我約束不用同樣方式待人。兩者相比,原則雖然相似,但是正面對待原則,比反面約束原則更加積極。在我讀高中時,曾經讀到論語。國文老師曾經對此兩律的對比作出評論。他認為金律太過於將自己所愛強加於人,可能會強人所難。銀律要求我們消極地不將自己所恨,施加在他人身上。如此各自追求自己所好,不互相干預。金律不如銀律來的更加自由。事實上,這種想法正反映出東西方社會對與人相處倫理的基本態度差異。東方傾向於不作為,你不管我,我也不管你,大家各管各的,相互尊重。這種想法容易流於各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當我們發現他人有需要的時候,大可以束手不管。除非我們反轉消極的處世態度為正面的作為,我看到他人有需要,我期待自己被善待,因此我也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給與他人所需要的幫助。銀律的背後思想是不相侵害,金律則是願意主動愛人。主耶穌的教導比起論語中孔子的教導,更加積極,應用範圍也更加廣闊。也可以說,金律把銀律包括進去了。當我知道某種被對待的方式,會傷害自己。以己度人,就不用此種方式對他人。不作為也是在選擇是否作為的時候的一種決定。

本句話與主耶穌綜合律法中兩條最大的誡命相合。誡命中第二重要的就是愛鄰舍如同愛自己。人都有愛自己的本能,正常情況下,不會作出自我損害的事。愛人如己就是將自己所期望的對待,施加在他人身上。所以主耶穌說:「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原文並沒有「道理」這個字。律法和先知代表了整本舊約聖經。愛人如己的金律就是將舊約聖經中對我們倫理的要求,最精要地綜合成一個原則。

這句話不能脫離聖經中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神。」(申65),只當成世俗倫理道德來使用。否則就會演變成為讓人無法無天的漏洞。例如,你不希望自己考試作弊被抓到,所以當你作老師監考的時候就不要抓人作弊。你不希望闖紅燈被警察開罰單,當你作警察的時候就絕對不開罰單。這是難以接受的荒謬推論。主要錯誤的原因就是,當人順著自己的罪性來發展相互對待的方式,就成了互相掩護罪惡,大家沆瀣一氣的惡行了。一旦偏離了神公義聖潔的原則,倫理再也不是神規範人行為的準則。所以,我們知道整個律法都不能脫離總原則來單獨使用,愛神與愛人兩者都必須遵行。


結論 
主耶穌在此教導我們祈求的原則,祂要我們把握我們與天父親近的關係,信任天父必將符合祂心意的好東西賜給我們。不是按照我們的喜好,而是按祂的心意成就。我們也當學習神對我們的方式,去對待周圍的人。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從毀滅中逃離的羅得

Image result for lot Sodom神審判人類罪惡的描述,在創世記中出現多次,正如挪亞時代,神用洪水毀滅世界,只留下挪亞一家。本段則提到了神預備毀滅所多瑪、蛾摩拉。前段經文已經稍微提到這事,神聽聞所多瑪的罪惡臨到祂耳中,於是派兩位天使去探究。他們的惡到底到了什麼程度,竟然惹動神憤怒到要將全城滅絕的地步?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代求,期待神為其中義人的緣故,寬容他們。居住其中的羅得到底情況如何?讓我們一起考察本章的內容。

所多瑪的罪惡
那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2說、我主阿、請你們到僕人家裡洗洗腳、住一夜、清早起來再走.他們說、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3羅得切切的請他們、他們這纔進去到他屋裡.羅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他們就喫了。4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5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在哪裡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6羅得出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裡、7說、眾弟兄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8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作甚麼。9眾人說、退去罷.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眾人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10只是那二人伸出手來、將羅得拉進屋去、把門關上.11並且使門外的人、無論老少、眼都昏迷.他們摸來摸去、總尋不著房門。12二人對羅得說、你這裡還有甚麼人麼.無論是女婿、是兒女、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地方帶出去。13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耶和華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14羅得就出去、告訴娶了他女兒的女婿們、〔娶了或作將要娶〕說、你們起來離開這地方、因為耶和華要毀滅這城.他女婿們卻以為他說的是戲言。」(創191-14

      本段緊接著18章神差遣兩位天使進入所多瑪城考察,首先提到兩位天使在晚上到了所多瑪。在城門口見到了羅得。羅得接待天使的過程,與亞伯拉罕接待三位訪客正好形成對比。亞伯拉罕的遇見三人之事發生在中午,羅得則發生在晚上。兩人都歡喜迎接,臉伏於地下拜;兩人都邀客人請回到住處,為他們洗腳。亞伯拉罕邀回帳篷,羅得則回到城門口附近的房子。因為已經到了夜晚,羅得留兩位天使過夜。可能因為時間匆促,羅得不像亞伯拉罕,吩咐僕人殺牛招待,他僅要求預備無酵餅。

      接著發生的事真是駭人聽聞。當兩位天使吃完晚餐,準備睡覺的時候。所多瑪的人從城裡聚集在羅得家門口,連老帶少,圍住房子。他們向羅得發出威脅的呼叫:「今日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在哪裡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什麽叫做「任我們所為」?中文翻譯得很含蓄,原文就是「知道」。這個字用在創世記第四章,亞當與妻子同房,該隱與妻子同房。「同房」這個字就是「知道」。看到這裡不知你心裡是否感到驚訝。所多瑪人連老帶少,群起而來,圍住羅得房子,要羅得交出兩位天使,讓這群暴民,與他們發生性關係。在今天的社會的描述稱之為,集體輪姦,而且還是男對男的強姦。非常惡劣的行為。所多瑪這個字在歷史上演變成雞姦(sodomy)的代名詞,不是沒有道理的。

有些自由派的神學家,為這段經文解釋,這段經文描述的並不能用來譴責同性戀,而是譴責所多瑪人沒有用愛心接待客旅。我們暫且不談聖經是否譴責同性戀。至少所多瑪城落在神的憤怒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見微知著,從本段經文我們就可以看見整個所多瑪道德敗壞的境況。連剛來到本地的客人,都能招惹群眾將其圍住,要求讓他們群體強姦。可見他們敗壞的程度極其嚴重,神對他們的審判一點也不冤枉。先知書中充滿用所多瑪為例來警告以色列民儆醒的經文,如神藉先知以西結警告以色列民:「看哪,你妹妹所多瑪的罪孽是這樣,他和他的眾女都心驕氣傲,糧食飽足,大享安逸、並沒有扶助困苦和窮乏人的手。他們狂傲,在我面前行可憎的事,我看見便將他們除掉。」(結1749-50)「可憎之事」指的就是在道德上令人憎惡之事。不單指同性性暴力,連同其它一切敗壞都是神憤怒的原因。猶大書警告教會逃避情慾的敗壞:「又如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一味的行淫,隨從逆性的情慾,就受永火的刑罰,作為鑑戒。」(猶17)從兩處經文我們可以知道,所多瑪因罪惡受神審判,已經成為聖經中神用來警惕我們的鑑戒。無需為本段經文所描述的罪掩飾,僅視作不接待遠人這麼簡單。

羅得見到如此蠻橫的暴民想要與天使發生性關係。在當時社會的習俗,作為主人,有義務保護客人的安全。於是提出交換條件:「眾弟兄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作甚麼。」不知道你看到羅得這樣的反應,心裡的感受如何?作父親的人,怎麼可能如此輕視女兒的貞操,讓暴徒輕易的蹂躪。就算是為了保護客人,也不能用犧牲自己女兒貞節,來達到目的啊。那豈不是以一個惡事,來交換另一個惡事。只能說所多瑪道德風氣敗壞到一個程度,連居住在裡面的羅得,也被污染,判斷道德的價值觀被扭曲了。我們生活在道德風氣同樣墮落的今日社會,是否被社會風氣牽引,連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都被扭曲了?活在當今之世的基督徒確實需要引以為戒。

羅得的交換條件根本無法平息暴民的慾心。他們憤怒地嗆聲:「退去罷!……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本來羅得以為向著惡徒妥協,滿足他們的獸慾,就可以換取和平,不讓兩位天使受傷害。沒想到暴徒更加狂怒,想要集體攻擊羅得,嘗試攻破房門。最後反倒是天使出手相救,將羅得從喪失生命的危險中奪回來。天使關住房門,是暴民眼睛昏花,無論怎麼摸索,也找不到房門。神要完成的工作,不需要我們用妥協的方法來幫助。特別是用犯某個罪,來換取不犯另一樣罪。這不是神做事的方式,我們也當避免像羅得一樣,用妥協來解決問題。

      天使對羅得宣布神審判的計劃:「你這裡還有甚麼人麼?無論是女婿、是兒女、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地方帶出去。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耶和華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可見神確實要保護願意悔改的義人,不讓他們與罪人一同被毀滅。可惜的是所多瑪城裡,連十個義人這條件也達不到。所多瑪將會在神的審判中遭到毀滅,這已經勢所難免。唯一的出路就是趕緊在神施行懲罰之前逃離。可惜連如此明確的警告,有的人還是不以為意。羅得女兒將出嫁但尚未過門的女婿,就不聽從警告,執意要留在所多瑪。放蕩的生活對人總是有吸引力,讓人流連忘返。就算對他們發出嚴厲的警告,仍然無法喚回執迷不悟的人。放眼今日世界,多少沉迷罪中之樂,無視神在末日會有審判的警告。所多瑪、蛾摩拉的命運就是今日世界將來的結局。我們被神警戒,逃離毀滅的人,除了盡力保持自己不要隨波逐流,以免落入遭神毀滅的命運。同時也莫忘積極向世人傳揚福音信息,從其中拉出還願意悔改的人。

從毀滅中逃離
15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裡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裡的罪惡、同被剿滅。16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17領他們出來以後、就說、逃命罷.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18羅得對他們說、我主阿、不要如此.19你僕人已經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顯出莫大的慈愛、救我的性命、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這災禍臨到我、我便死了。20看哪、這座城又小又近、容易逃到、這不是一個小的麼.求你容我逃到那裡、我的性命就得存活。21天使對他說、這事我也應允你、我不傾覆你所說的這城、22你要速速的逃到那城、因為你還沒有到那裡我不能作甚麼。因此那城名叫瑣珥。〔瑣珥就是小的意思〕23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24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25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裡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26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27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到了他從前站在耶和華面前的地方、28向所多瑪、和蛾摩拉、與平原的全地觀看.不料、那地方煙氣上騰、如同燒窯。29當 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創1915-29

      從羅得當初走進所多瑪的動機來看,我們真不能把他算作是義人。當叔叔亞伯拉罕讓他選擇想要去的放牧之地,他竟然毫不禮讓地選擇較豐美的約旦河谷。然後還漸漸遷移帳篷直到所多瑪。城市舒適的生活將他吸引過去,最後他連帳篷都不住了,搬進了城裡的房子。他確實被所多瑪貪戀罪惡的生活吸引,而潛移默化地讓他的價值觀受到所多瑪的影響。雖然,他仍然保留了熱誠接待遠人的善良風俗。新約彼得後書中曾提到:「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鑑戒。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彼後26-7)相對於其他居民,整個所多瑪城只有羅得還算存著義心,為所多瑪的敗壞傷痛。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神憐憫他一家,讓他們聽聞天使的警告,在神審判臨到之前及時逃離。

      我們看到習慣於生活在敗壞環境中的人,即使原本有道德的觀念,也會逐漸受到影響而被同化。當羅得聽到天使緊急地催促後,他竟然遲延不走。這是因為他在所多瑪這舒適環境中沉溺已久,捨不得離開。若不是神的憐憫臨到他,讓兩位天使拉住他的手,並他妻子的手,與他兩位女兒的手,硬是把他一家拖出將要毀滅的城市,恐怕都將葬身火海。有的時候,神的憐憫會以激烈的手段臨到,就如羅得一家被天使硬拉出來。當時或許覺得不樂意,但事後他們必會知道,這行動是保住他們的命。在阿摩司書中,神對以色列民說:「我傾覆你們中間的城邑,如同我從前傾覆所多瑪蛾摩拉一樣,使你們好像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摩411)以色列民在撒瑪利亞被毀滅的時刻,蒙神憐憫,保住性命。就如羅得一家被神從傾覆的所多瑪拉出來一樣。羅得一家蒙神存留性命,真的像從火裡抽出來的一根柴。幾乎要被燒盡,但及時被搶救出來。我們蒙恩得救的過程也真像如此。我們大部分出生於不信主的家庭,若不是神介入我們生命中,讓我們因著聽聞福音而悔改信主,我們也將如周圍不信之人一樣,在神的審判下滅亡。我們能得救,真像從火裡抽出的一根柴。

      當逃出所多瑪後,天使極力警告羅得,不可站在平原,不可停下,不可回頭觀看,要趕緊往山上跑。羅得顯然對著被毀滅的所多瑪還有一點留戀,他不想躲在山上,與世俗隔絕。於是向天使求情:「我主阿,不要如此。你僕人已經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顯出莫大的慈愛,救我的性命,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這災禍臨到我,我便死了。」天使要羅得逃到山上,不可留在平原,羅得卻哀求天使,讓他跑到容易逃到的小城瑣珥。從羅得的話可以看出他仍然三心二意,暫時保住性命,就想停下腳步,沒有除惡務盡的決心。我們在尋求神拯救的過程,與羅得十分類似。常常認罪悔改到一個程度,就自以為足夠,不想再繼續追求。心中以為「我已經做出很大的犧牲了,留下一點罪中之樂有什麽關係,神不會對我這麼嚴苛吧。」這種偏安的心態,往往為撒旦留下破口。讓自己陷入一個圈套,預備將來承受更大的惡果。

      羅得一家正嚐到了猶豫不決的後果。他們得到天使的允許,逃到附近的瑣珥。天使曾經吩咐他們不可回頭觀看。當時神將硫磺與火從天上傾倒下來,將所多瑪和蛾摩拉、和全平原的諸城都傾覆了。城裡所有的居民,牲畜、一切生物,都被掩埋在硫磺與火底下。那時候,羅得的妻子留戀過去在所多瑪的生活,想看看那城到底怎麼了,正當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如今考古學家發掘疑似所多瑪與蛾摩拉的遺址,就是在死海北岸的約旦河平原附近。在死海邊上有一根鹽柱,號稱是羅得的妻子變成的。當然那只是當地人為吸引觀光客而流傳的說法,事實是否如此,仍然查無可信的證據。

      亞伯拉罕在跟神討價還價,得到神應允只要所多瑪有十個義人,就不毀滅這城。第二天清晨,亞伯拉罕非常關心居住在所多瑪羅得的安危。他站在向神代求的地方往所多瑪城望去。看見的景象然他大為驚訝。那地方煙氣上騰,如同燒窯。神真的毀滅了所多瑪。證明城裡的義人連十個也沒有。然而神是充滿憐憫的,經文記載:「當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這裡清楚說出,神保留羅得一家,除了捨不得被毀滅的城市,回頭往的羅得妻子以外,羅得與兩個女兒的都得到拯救。這與亞伯拉罕的代求有關嗎?當然。神救羅得,讓他與女兒免於死亡,主要就是記念亞伯拉罕向祂代求,不要讓義人與罪人一同滅亡。當然,如果要算誰是無罪之人,真的連一個也沒有。但因著神的施恩憐憫,羅得這位比起當世代更加重視義行的人,得到了神的救拔,沒有落在可怕的毀滅中。

反思我們這群蒙神施恩拯救的基督徒,原本同樣也是一無可誇的罪人,但是卻得到主耶穌寶血的潔淨,免於末日毀滅的審判。我們當以羅得逃離所多瑪的過程為戒。不要留戀過去,還想走回頭路。不要三心二意,不願徹底信靠神。神要我們這些從滅亡命運逃出來的人,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既然免去了滅亡的命運,就當在今世堅定信心,跟隨神到底。路加福音中主耶穌勉勵門徒以羅得為鑑戒:「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喫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路1728-30)末後的審判尚未來臨,我們一生的果效尚未經過考驗。主耶穌的日子就是考驗我們對主忠誠與否的時刻。我們不要像羅得的一生。追求神卻未盡其全功,在功虧一簣後嘆息不已。

向下沉淪的羅得
30羅得因為怕住在瑣珥、就同他兩個女兒從瑣珥上去住在山裡.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裡。31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們的父親老了、地上又無人按著世上的常規、進到我們這裡.32來、我們可以叫父親喝酒、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他存留後裔。33於是那夜他們叫父親喝酒、大女兒就進去和他父親同寢.他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34第二天、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昨夜與父親同寢、今夜我們再叫他喝酒、你可以進去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父親存留後裔.35於是那夜他們又叫父親喝酒、小女兒起來與他父親同寢.他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36這樣、羅得的兩個女兒、都從他父親懷了孕。37大女兒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摩押、就是現今摩押人的始祖。38小女兒也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便亞米、就是現今亞捫人的始祖。」(創1930-38

      縱觀羅得一生的路徑,可以說是個向下沉淪的道路。本來跟著亞伯拉罕從迦勒底的吾珥出來。再從哈蘭一起遷移到神應許的迦南地。本來可以與亞伯拉罕一同承受與神立約的福分。就在一次僕人爭奪牧草的糾紛後,他不念叔侄的親情,罔顧長幼有序,禮讓長輩的原則,眼中望著豐美的約旦河谷,心中就選擇了較好的土地。沒想到這個選擇正埋下了讓他一家日後萬劫不復的禍因。他們逐漸遷移帳篷直到所多瑪,被貪愛情慾之樂的所多瑪人同化,最終落得從滅亡中倉皇出逃,妻子捨不得過去的享樂生活,回頭成了一根鹽柱。女兒受到敗壞風氣的影響,作出了令人髮指的敗壞之事。這正是在不知不覺中一步一步墮落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得將全家遷移至所多瑪,又沒有從小以神的道教養女兒,最後落得悲慘下場。羅得在聖經創世記中的記載就到此為止,以罪惡的結局告終。

當一開始羅得被天使拉著,逃出所多瑪成的時候。他曾經擔憂逃到山上太過辛苦,還求天使讓他躲進平原附近的小城瑣珥。如今看見所多瑪被毀滅,他又害怕住在瑣珥,轉意逃到山上。從此就看得出來他優柔寡斷的性格,對與神所吩咐的事不在乎。他心中所思念的是屬世的發達,心裡的意念引導著他的腳步,也因此鑄成了他一生的命運。選擇豐富的約旦河谷遷移,與逃到瑣珥後來又反悔這作法,都反映出他心中沒又對神命令的尊重,他的選擇都是被追求私利的動機驅使。使徒保羅曾經警戒加拉太人:「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加68)羅得正是以屬世價值觀為本之人的代表。他的墮落也是受到這種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有的後果。

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羅得的大女兒擔憂,如此下去他們將沒有後代,絕種在山上。她所思想的繼承羅得,只關心屬世的利益。於是和羅得的二女兒共同商議計策,將父親灌醉,然後兩個人分別與父親發生性關係,因此從父親懷了孕。這是普世道德所不容的父女亂倫的行為。有的慕道友本來對基督教有興趣,在讀到這段聖經的時候,心生反感,認為神竟然讓這種大逆不道的事記載在聖經當中,從此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批評聖經為淫亂之書,以此為理由再也不信基督教。這是天大的誤解,聖經中的記載,是將對於信仰有關的事忠實地記錄下來,不見得是教訓我們照著去做,更多的時候是警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如大衛謀殺烏利亞,奪他的妻子,這種卑劣的惡性。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還不掩飾地曝露在史冊中,成為後代萬民的警惕,切莫重覆其錯誤。羅得的悲慘結局記在聖經中,目的也是如此。

人的本性總是墮落敗壞的,在遠離神的時刻,常見把持不住而墮入罪惡深淵。神對羅得的懲罰就是他與女兒亂倫,生出的後代為摩押人、亞捫人,這兩個民族不得算為神國子民,與神應許的福分無關。但是神還是有恩典與憐憫,對於個別願意離棄罪惡,從滅亡的命運中悔改的人,神還是留下了免於滅亡的機會。摩押人的後裔路得因著信,跟隨婆婆拿俄米回到猶大,信靠耶和華神。她就是大衛的曾祖母,也是主耶穌的肉身的祖先。從此我們可以見到貪戀世俗的力量實在可怕,它會潛移默化地把人引導至墮落的地步,走進死亡尚不自知。羅得的一生就是我們的鑑戒。

結論

每當我們提到聖經中警戒我們不要貪戀世俗的經文,我們就會想到羅得。世界的引誘看似絢麗多彩,其實險惡無比。追求世俗的價值觀帶給我們的不是幸福,而是遠離神的悲慘結局。哥林多前書中提到:「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稭,在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林前312-15)那曾經在基督裡建造,卻使用草木禾稭等,經不起考驗的材料,是,只能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正如羅得是被神從火裡抽出的一根材。僅僅得救,卻失去了神兒女當有的福分與榮耀。羅得的故事可讓我們引以為戒。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