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在埋葬撒拉時所存的信

Image result for abraham buries sarah
本章一開始就提到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死亡。整篇的主題就是撒拉的死亡,以及埋葬的過程。這與神救恩的計劃有何關係,值得花上一整章來講嗎?生死乃人生的大事,我們從人會死亡看見自己生命的短暫,進而思想我活著有何意義。亞伯拉罕在妻子去世的此刻,思想的是什麽?他如何看待有一天自己也要踏上相同的路。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如何抓住神與他立約時,他所有的信心?讓我們從更廣的前後文中觀察亞伯拉罕如何在這時刻,表現出對神的信心。

親密夥伴撒拉離世
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這是撒拉一生的歲數。2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亞伯拉罕為他哀慟哭號。」(創231-2

人生的歲月過去,前一代凋謝,後一代興起。世代交替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創世記從十二章起到二十五章為止,主要的敘述的人物就是亞伯拉罕,如今本段落已經接近尾聲。他的妻子陪著他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一起聽從神的呼召,離開故鄉;一起經歷擔憂死亡威脅的試探;一起面臨無兒女的等待;一起經歷神應許奇妙地成就。而今,人生親密的伴侶已經撒手而去。亞伯拉罕要獨自面對餘下的生命,心中必然百感交集。

聖經中對撒拉的評價是很正面的。她親身經歷神的信實,與亞伯拉罕同被視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描述:「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來1111)亞伯拉罕被以色列民視為信心之父,撒拉與他一樣,因信而為後代所尊敬。彼得前書是這樣描述撒拉的:「就如撒拉聽從亞伯拉罕,稱他為主。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兒了。」(彼前36)她被稱道的是她對亞伯拉罕的順服。即使出現外在環境的威嚇,因著知道丈夫對神的信心,而願意藉著順服丈夫來順服神的引導。撒拉的一生是順服神權柄的榜樣。

亞伯拉罕在撒拉離世的時刻,心中極其痛苦。他為妻子哀慟哭號,這是他們民族為失喪親人舉哀的行動。為離去的親人悲痛是感情的正常表達,不是缺乏信心的舉動。即使在今日也是如此,有的基督徒會因為神要我們心存盼望,刻意表現出喜樂,而壓抑哀慟的感情。事實上不必如此。神沒有讓我們刻意壓抑悲傷的感情,強顏歡笑,那反倒不自然。只是悲傷的時候,不要像不信的人毫無指望,如同世界末日來到一樣,而是仍然抱著將來在天上還能相見的盼望。保羅勉勵信徒如何面對親人離世:「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413)亞伯拉罕正是如此,情感的流露無需壓抑,在哀傷中卻仍存盼望。這是我們面對親人死亡時當有的態度。

亞伯拉罕買下赫人的地
3後來亞伯拉罕從死人面前起來,對赫人說,4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5赫人回答亞伯拉罕說,6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7亞伯拉罕就起來,向那地的赫人下拜。8對他們說,你們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就請聽我的話,為我求瑣轄的兒子以弗崙,9把田頭上那麥比拉洞給我,他可以按著足價賣給我,作我在你們中間的墳地。10當時以弗崙正坐在赫人中間.於是赫人以弗崙,在城門出入的赫人,面前對亞伯拉罕說,11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12亞伯拉罕就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13在他們面前對以弗崙說,你若應允,請聽我的話,我要把田價給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裡埋葬我的死人。14以弗崙回答亞伯拉罕說,15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16亞伯拉罕聽從了以弗崙,照著他在赫人面前所說的話,把買賣通用的銀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給以弗崙。」(創233-16

本篇描述撒拉離世只有兩節,但是卻花了十幾節經文描述亞伯拉罕為撒拉安葬購買墳地。可見購買這塊地是本篇的重點。根據當時習俗,人死必須找到一個墓穴來安葬。然而,這對亞伯拉罕是個難題,他是個無地無業的外邦人。就好像我們今天是遠離他鄉的外地人,一旦客死異鄉,馬上面臨一個問題,是要落葉歸根,運回家鄉安葬呢,還是以就近尋找墓地,入土為安。亞伯拉罕當時的決定就是,不再回原來的故鄉迦勒底去了,也不回曾經居住多年的哈蘭。神對他的呼召就是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要他去的地方,也就是神應許要賜給他的迦南地。如今他暫時寄居在這裡,沒有一塊地是屬於他的。若要安葬妻子,勢必要購買一塊地。於是他對當地的住民赫人說:「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這句話提到了亞伯拉罕對自己身份的認定,他就是一個外人,是個寄居的客人。是個搭帳篷的旅客,沒有自己的產業,連安葬親人的墓地都沒有。如今他想要改變目前的情況,預備向當地的赫人買一塊地。對比於本段結尾20節提到,亞伯拉罕得到了一塊地歸他為業,讓他安葬妻子。他前後身份的改變,正呈現出神對他的恩待。

讓我們來看看那群赫人怎麼回答他:「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亞伯拉罕身為外人卻蒙當地人尊敬。稱他為「尊大的王子」,原文直譯就是「神的王子」。赫人不見得知道真神耶和華。然而,從亞伯拉罕身上可以看拿到他是信靠神的,他的身份就是神的王子。我們周圍不信主的人,有時候也知道我們是信「主」的。這個「主」的稱呼出自於不信的人口中,是眾人通用的客套話。還是真的從我們身上看到對「主」的尊崇與敬畏,而知道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主」。屬主的子民,我們當謹慎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代表的是主的門徒,別人從我們的身上看到我們所信的主。

赫人想要讓他自己選一塊地來安葬撒拉,告訴亞伯拉罕的話語是,沒有人阻止你不讓你選一塊地。畢竟這不是亞伯拉罕想要的交易方式。如果你想買地的時候,有人告訴你:「你就只管住吧,沒有趕你走。」你能夠住得安心嗎?白白佔的土地,沒有實際的擁有權,今天能夠暫時住,明天別人有權利趕你走。安葬妻子不是暫時的事,一但安葬下去,就不會想要遷移,相當是永久的事。當然不能隨便佔一塊地,來臨時葬一下。既然要安葬妻子,就要產權清楚地買下來。土地買賣在當時已經有清楚的交易過程,需要公開,合法的將產權轉移。亞伯拉罕所要的就是要按合法程序買得這塊土地。

亞伯拉罕想買的地很清楚,就是赫人以弗崙所擁有的麥比拉洞和周圍的田地。他請求眾人為他提出請求。他願意按著足價向以弗崙購買。當時以弗崙正在那群和人中間,也聽見了亞伯拉罕提出的購地要求。他們就在城門口,就是當時代人們做出公正交易的場合,或是做出合法判決的場合。以弗崙在眾人面前公開告訴亞伯拉罕:「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公開將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天下哪裡有這麼好的事?很有可能只是當代人客氣,而說出客套的話。就好像當你羨慕朋友擁有一件物品,他知道後大方表示,你喜歡就送你了。這個時刻我們豈能,安心就收下禮物。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又說:「免費的東西最貴。」別人把東西白白贈送給你,看似你情我願,互不相欠。其實接受的人是欠人一份人情債,最後都是要還的。地主可以慷慨大方表示贈送的意願,但是接受的一方豈能夠安心白白接受別人贈與的土地?亞伯拉罕所要的是合理合法,光明正大取得土地的所有權。免得落人口實,是白白從他人面前得到免費的土地。亞伯拉罕堅持要按照土地的實際價錢,足額付給地主。

這時以弗崙間接地暗示的土地的價錢:「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了以弗崙真實的意圖,表面上還是不收錢,其實已經開價了。而且這個價碼還是非常貴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大衛向亞勞拿買地的價碼:「王對亞勞拿說,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 神。大衛就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撒下2424)即使相隔一千年後的大衛時代,為了將來建聖殿需要的亞勞拿禾場付出的價錢,也只不過是五十舍客勒銀子。麥比拉洞加上周圍的田地應當不會比聖殿山的土地更貴重,竟然開出了八倍的天價。對於以弗崙提出的漫天高價,亞伯拉罕一口就答應了。寧可吃虧,不佔便宜。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亞伯拉罕心地的寬厚。不是一個斤斤計較,貪小便宜之人。不白白拿人贈送的土地,既然取得就要按照公開公正的程序。對方開出價錢後,就爽快接受,不討價還價。他會有這樣的反應,原因就是他知道,這是神在迦南地賜給他的第一塊地,也是神立約要賜給他的應許之地。他是憑著信心,光明正大地取得這塊地。

亞伯拉罕埋葬撒拉
17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18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並城門出入的人面前買妥的。19此後,亞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幔利就是希伯崙。20從此,那塊田,和田間的洞,就藉著赫人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作墳地。」(創2317-20
亞伯拉罕與以弗崙反覆對談的結果就是達成交易,銀貨兩訖。敘事到了最後的評論:「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這塊地的歸屬權轉移了。原來是迦南人所擁有,如今卻歸於亞伯拉罕。這地就是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離之後,聽聞神重申對他的應許,他築壇的地方。十三章經文說:「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8)在築壇之前耶和華曾經應許:「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7)這地方是他的妻子離他而去的地方,是他埋葬妻子的傷心之地。但是在這埋葬的過程,他思想到神曾經在這裡向他發出應許,讓他向東西南北觀看,要將他所見之地賜給他。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買下了這塊地,埋葬他的妻子。因為他知道神在他身上的旨意,神要賜給他應許之地,就是從這裡開始。

這地歸亞伯拉罕為業,不是偷來的、搶來的、撿到的、或無償贈與的、也不是佔人便宜低價取得的,而是如實付出地主開出的高價,名正言順地歸算成亞伯拉罕所擁有的產業。對比本章前面亞伯拉罕說的:「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創234)已經出現了突破性的差別。正如21章以撒出生,讓亞伯拉罕一家從無兒子到有兒子,所帶來的突破是一樣重要的。神是信實無比的,既然應許亞伯拉罕,就要保守他,讓所應許的福分一步一步成就。雖然這應許在亞伯拉罕有生之年只是初步應驗,未能完全成就。他是憑著信心繼續走下去,讓神對他的應許在他的後代中應驗。

誰都沒有想到,神賜亞伯拉罕應許之地的福分,竟然是從埋葬撒拉的墳地開始。這地日後成為亞伯拉罕自己、以撒、利百家、雅各、利亞、安葬的墓地。這洞穴如今還存在,成為觀光勝地,見證著聖經中以色列先祖的史蹟。也見證出神的信實,那些睡了的先祖沒有見到應許的實現,是存著信心而死的。但是他們卻成為後代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稱為他們的 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3-16)他們憑著信望見的是什麼?不但是迦南全地歸以色列子孫為業,更是最後應許完全的實現,就是歸回天上的家鄉,得到天上的基業。這要等到主耶穌再來的那日才得實現。

這段經文是以至親的死亡開始,最後卻以永恆中與主同在的盼望告終。死亡不是一切的終了,而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回到天父家中,等待主耶穌讓我們身體得贖的復活大日。那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之約完全成就,我們在這約中也有份。信徒在主耶穌裡,得到的基業更勝於神答應亞伯拉罕地上的應許之地。我們在地上無可避免,都會經歷死亡。但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在肉體死後仍然有永生,因為主耶穌會將祂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有一日我們會與祂一樣復活。使徒保羅憑著信向死亡誇勝:「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1555)復活的盼望勝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信靠主耶穌的人有一日都要復活。這就是我們活在今世面對死亡的態度。

結論

如果我們活在地上的盼望只是今生,那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所有喜怒哀樂全部終止,所有夢想全部幻滅,一切愛恨情仇成為一場空,掉進無底的深淵。如果僅僅從今生的眼光來看,我們就像流水線上的一個產品,短暫而無意義。我們信靠主的人,人生的態度不是如此。若將眼光超越今生,從神造我的意義來看,結局不是掉進漆黑的深淵,而是與主永恆同在,意義就完全不同。亞伯拉罕在妻子死亡的時候,思想到神給他的應許,要賜給他後嗣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要將應許之地賜給他,讓後裔繁衍成大國。要讓他的後裔成為普世萬民的祝福。在這樣的盼望之下,他思想自己短暫的一生,肉體雖然會消滅,但是神對他的應許不會落空。這就是他從神永恆計劃的角度,來看自己生命的眼光。有一天他也要與撒拉一樣死去,但是死亡並沒有奪去他的一切,因為他所有的都在神所應許的救恩裡面。他是蒙神所愛,蒙神拯救,也會與神永遠同在的。這是不是你的盼望呢?你是否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