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從基督教角度看企業倫理

引言
隨著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帶著資本、技術的企業家,將生產線擴張到勞動力低廉的地方。原本農業為主的國家也增快工業化的腳步。是什麼力量推動著舉世各國紛紛投入這場競爭?無非是人性當中對利益的追逐的心態。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是靠著人類追求利益的本性為動力。亞當•斯密說在他的《國富論》中說:「藉由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 他認為社會的發展是靠這個人利益的追求所達成的。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人有罪性這事實,任何完善的制度到了有罪人的手中,執行起來都會變質。資本主義也不例外,它經過了兩百年的推行,所帶給人類的是禍是福,難以定論。在經濟上,它確實創造了財富,增進了西方國家人民基本的生活,讓許多落後的社會制度得以改善。同時他也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貧富懸殊、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勞資衝突。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並沒有因為社會富裕而消除,因為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造成政治上的衝突、種族的仇恨也更加劇烈。這問題已經隨著全球化,影響到整個人類。面對資本主義急速發展所造成的的問題,我們期待能有解決的答案。基督徒與世人活在同一個世界,對這些共同的問題,並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常說「基督是一切的答案」 。基督教信仰是否在這個問題上提供解決的方向?信仰的準則又如何應用到當今的社會?本文準備從幾個角度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 基督教信仰對經濟的發展所造成的問題,是否有解決的對策?
2. 對於因為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企業的責任是什麼?
3. 企業如何面對環境保護、及過度開發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倫理
倫理是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生活在群體中,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類與環境應該如何相待,必須有一套標準。在人際關係緊密連結的現代社會,彼此利益衝突也更加劇烈,倫理規範因此更形重要。由於倫理的議題範圍相當廣泛,本文準備專注於探討現代工業社會,經濟急速發展之下的企業倫理。

資本主義背後的倫理是基督教信仰
資本主義以人自私的本性為出發點,它需要一個倫理的規範才能正常的實行。事實上,以西方國家兩百年來從錯誤中學習的經驗,有罪的人必須靠著社會倫理、法律制度的制衡,才不會放任自私本性擴張,而造成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基督信仰就是維持西方社會倫理道德背後的力量。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韋伯說: 「現代資本主義並不是建立在與道德無關之個人利益上,而是建立在把有紀律的工作義務,視為一種職責這樣的想法上。…透過正當經濟活動,而完全投入財富的追求,並且避免以這樣的經濟活動的所得,來做個人的享樂。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現代資本主義所獨具的特色。」 他發現清教徒在當時歐洲社會中總是較富裕,這現象讓他對其中的原因感到興趣。他觀察到整個新教徒工作、生活態度,與他們的宗教倫理有緊密的關係。他認為造成資本主義興盛最大的原因就是:基督教倫理鼓勵每個人發展才能,努力完成神的召命。同時這個倫理也強調對欲望的克制,避免了個人好逸惡勞的惰性。這種鼓勵勤勞、創新的風氣,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當發展中國家快步走向西方的經濟制度時,西方過去所遇到的問題,同樣也會移植到東方來。我們當以什麼企業倫理,來避免重覆西方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基督教的倫理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經驗。

追求利益並非唯一目的
傳統觀念認為無奸不成商,商人要賺錢,就是要斤斤計較,從別人的身上謀求利益。「行義」與「謀利」是不可能並存的,他們認為,謀私利在「動機」上本身是不合倫理的 。但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益,這無可厚非。因為生存是自然第一定律,企業謀取利潤是它能生存的最主要條件。企業如果不能生存,其他倫理道德都只是奢談。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既然當今社會已演變成為以工商業為主流的力量,輕視商人的想法在今日社會是不可能再繼續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追求利益」與「秉公行義」真的不能兩全嗎?如果從經濟發展的效果來看,企業不單追求自己私利,同時也建立一個帶動整體追求利益的機構。結果會提高大家的生活水準,為社會帶來共同的利益。所以創造企業本身的利潤並不是企業生存唯一的目的,因為企業利潤的來源是整體社會提供的,穩定的政治結構、充足的原料、勤奮的勞工、消費者的接納,都是造成企業發展的要素。失去社會的支持,謀利勢必不可能發生。所以企業除了自身利益之外,以營業的利潤回饋社會,帶動整個群體的發展,是企業存在另一個的目的。

當今社會存在的經濟問題
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不可能賺到了少許利潤就滿足了。如果沒有利益作為誘因,資本家是不會投入資金的。在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之下,許多人性自私的弊病就曝露出來了。在當今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中,社會存在的幾項嚴重的經濟問題:

1. 壟斷市場,調高價格:通常只要是能盈利的產業,必然會有眾多的競爭者。企業之間彼此競爭,這能促使價格更加合理,讓消費者蒙受利益,這本是自由市場的優勢。但是惡性競爭的結果,會造成企業間「勝者通吃」的現象,競爭不過別人的就被併購。勝出者壟斷市場,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消費者任其宰割 。
2. 壓低成本,劣質產品:為了要維持價格上競爭的優勢,企業盡可能壓低成本,原料供應商不可能做賠本生意,只有從降低原料的品質上動腦筋。用次級原料還算小事,更有不擇手段者,在食品原料中加入有毒的、或受污染的添加物,危害大眾健康。最近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3. 不實廣告、誤導客戶:有些企業用誇大的廣告言詞,吸引顧客。讓不知情的客戶信以為真,達到促銷的目的。廣告上標示的與產品不符,外表包裝精美,內容偷工減料、成分不足。最常見的就是食品、藥品工業。更有惡劣者仿冒暢銷產品,製造偽藥,為了增進藥效,填加禁藥成分。危及顧客健康。
4. 財富集中,貧富懸殊:全球化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競爭力強的企業獨占市場,競爭失敗者倒閉。掌握資源的強者,財富快速攀升。得不到資源的弱勢群體,因失去競爭力變得更加貧窮。隨著財富的重新分配,貧富分布形成兩極化,高收入人士人增多、中產階級則減少、其中大多數淪落成低層階級的貧戶。

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今日的工商急速發展的社會,已經不可能走過去農業社會的回頭路了。在經濟利益的吸引力下,政府也不可能為了維護社會公義、打擊企業的發展。唯一能做的就是對企業定出有效的法律規範,防止企業壟斷市場,謀求不當利益。對於偽劣食品部分,則要定出檢驗標準,嚴格執行。這是在政府層面必須要做到的。

但是靠著嚴刑峻法只能收表面的效果,卻不能改變人貪婪的本性。法律不能規範所有人類的行為,倫理則能夠補法律之不足,給人更完備的指引。要真正約束企業違規的行為,除了法律之外,仍然要企業界能自我約束,形成遵守企業倫理的習慣。如果不講求企業倫理,企業界則會想盡辦法鑽法律的漏洞,法律訴訟就成了利益集團鬥法的游戲了。如此一來工業化所帶來的問題只是被掩蓋、並沒有解決。所以除了法律之外,企業倫理是不可少的。或許有人會有疑問,企業倫理用何種力量來約束企業界?這必須要靠社會大眾形成共同的倫理共識。如果某個公司違背良心,不守企業倫理,則全體消費者聯合起來抵制。如此才能夠改善整體企業的文化,化解以上所提到的問題。

我們期待企業遵守倫理,善盡社會責任。但是任何倫理都是必須建立在更高的基礎之上,要不然企業為什麼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重視社會責任。這更高的基礎就是信仰的力量,聖經當中有許多神學思想,能提供企業倫理背後的支持。當然,如果一個社會不存在信仰,倫理的基礎就只有靠著每個人的良心了。以下我們要分別來看企業到底有什麼社會責任,聖經中又如何提供那些信仰上的支持:

1. 人類的使命是代替神管理世界:聖經當中說:「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8)神吩咐人類管理全地的使命,也可以應用在企業管理上。企業的發展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野心、或自私的欲望,而是要運用神所賜的才能,代替神管理地上的萬事、萬物。企業的存在就是實現神所委托的管理責任。所以企業必須健全的發展,提供社會大眾就業機會,讓人的潛力能夠發揮出來。國家的發展需要國民的智力、與勞動力充分的運用。企業的功能正是對世界進行管理,維持社會的穩定運作。

2. 樹立誠信經營理念,改變唯利是圖風氣:箴言中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箴12:22)聖經中處處充滿了神對人誠實的要求。人犯罪了之後,學會用謊言掩飾過失,逃避責任。企業界這種爾虞我詐的情形更是常見。如果我們清楚企業存在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要代替神管理全地。那經營的理念就必須符合神的標準。例如上面所說的:不偷工減料、產品成分不造假、不作不實廣告,不用賄賂、違法的方式爭取生意。

有的人認為做生意要誠實,那是傻瓜才有的作法。我認為對神認真,在人面前被以為傻沒有關係;最怕的是在人面前絕頂聰明,在神面前卻成了傻瓜,那就慘了。守住誠信的倫理,雖然可能一時會吃虧,但是神必會祝福。因為一般規矩的生意人都喜歡跟誠信的人做生意。如果整天虛偽作假,一但被發現,毀掉了商譽,以後的生意也不用作了,那才是損失慘重。不誠實的企業,很少能維持長久的。

3. 回饋社會,改善貧窮:企業創造財富之外,不可忽略的是要對企業賴以生存的社會具備回饋的心。企業追求的是永續經營,不是撈一票就走。真正回饋社會,促進社會安定的企業,才能得到大眾的支持,生意才可能維持長久。聖經中有許多扶助貧弱的教導。利未記25章10節說:「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禧年的意義是神對窮苦人民的釋放,欠錢的得著豁免、賣身的奴隸可以得著自由、賣掉的地業可以得回、資源重新分配、勞苦做工的人畜可得一年安息。這象徵著受苦的人民,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申命記14章28~29節中也提到,以色列民每三年一次要把生產的十分之一捐助出來,分配給窮苦的、寄居的孤兒寡婦、以及無產業的利未人。一個平等的社會才可能維持穩定,企業才有可能發展。歐美不少企業深受傳統基督教的倫理影響,有的成立基金回饋社會,有的捐款學術單位、進行環保、醫療相關研究。這正是一種正面回饋社會的行為,也是建立企業與社會互利共生的好形象。

企業的環保倫理

環境破壞的成因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和諧,使整個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其中比較重要的環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如空氣、水污染、臭氧層的破壞、水土流失)、以及自然資源損耗(如熱帶雨林的砍伐、物種的消失、能源的缺乏)。這些問題在過去資源豐富的時候,我們並不注意。經濟隨著全球化,資源開發的速度驚人,我們才發現大地已經被人類破壞的千瘡百孔。過去我們只注重發展工業,不重視環境保護,主要的原因是幾個觀念上的錯誤造成。有人誤以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者,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完全的權利。希臘柏拉圖哲學二元論的觀念,將物質看成低於靈性的次等地位。這種物質主義導致人類誤以為環境資源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因此為了爭奪生產原料,對自然資源強取豪奪,帶給生態環境無法彌補的破壞 。

合乎聖經的環保觀
有人將環境的破壞歸咎於基督教思想中人類主宰大自然的觀念。其實聖經中本來就存在環保的觀念。神把管理自然的使命加給人,是要求他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並沒有叫人把自然據為己有,為滿足私利而破壞環境。舊約中七年一次「安息年」要休耕,五十年一次「禧年」要讓土地休息,這就是要求人類,在開發自然的時候要有節制,讓土地有自然恢復的時間。舊約律法中吩咐以色列人收割的時候不要把農作物割盡,要留下一些在角落,給窮苦的人、與田野的走獸吃。(出23:11)申命記中也說攻城的時候不可把結果子的樹砍掉,因為可以吃樹上的果子。(申20:19~20)主要的觀點就是要人明白,天地萬物主權都是神的,我們不能照自己的私利,將萬物據為己有,任意破壞 。

新約也有愛護環境的觀點,自然界是受人類犯罪的連累,服在虛空底下。自然界與人類同樣盼望得到救贖。(羅八19~23)也就是說有一日神要把萬物從虛空底下贖回,萬物要恢復原有的榮美與秩序。所以聖經從沒有叫我們破壞環境。

企業環保的作法
1. 嚴守政府法規:政府應該定下合理的法規,以保護人民健康為優先。企業的發展不能危及人民的健康。身體健康受損這個代價太大了,不是貪圖一時的經濟發展換得來的。企業也應該學習,以守法為榮。排放的廢氣,廢水一定要符合標準,土地被污染之後,恢復的成本,遠大過於經濟的利益。千萬不要貪一時之利。

2. 改善社區環境:住在工廠四周的居民受到的空氣、水、噪音污染是最嚴重的。為了要維持與鄰近居民和諧的關係,企業應主動回饋社區,如提供免費健康檢查、提供學童獎學金、改善社區道路、自來水、環境衛生。讓社區以廠為傲、而不是以廠為恥。

3. 應用環保科技:為了減低污染、工業原料應盡量使用,省資源、低污染、再生原料。並推動可回收的產品,將廢棄物回收重新使用。即使增加制造成本,也應該以注重環保。因為污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是每一個人分擔的。企業在環保上節省經費,將來就是全體用人民健康、痛苦來付這個代價。

結論
工業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繁榮、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貧富不均、勞力壓搾、環境污染。針對這些因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問題,本文討論了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所該遵守的倫理準則。包括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環保倫理。聖經為企業倫理提供了宗教的基礎,一個有心永續發展的企業,應該照著神的原則來行。不單在動機上願意與社會站在互利共生的地位,在成果上也能創造利潤與社會共享。如此合神心意的經營理念,才能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這企業也才能成為代替神管理世界的典範。這不是個屬靈的高調,只是按照聖經原則,整理出的企業倫理準則。但願真的有企業願意照著神的原則行事,在社會成為榮神益人的好管家。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使萬民作主門徒


如果我們注意過去這是幾天來的新聞,就會看到有關經濟的壞消息接二連三來,公司破產、股票猛跌。我本來想這跟我有何關係?像我們這樣不貪心、不妄求的平民老百姓,應該是與我無關吧?但是發現我是太樂觀了。就算我不買股票,安安分分的守著我那個共同基金,但是發現一樣猛跌,連自己的退休金也大幅縮水。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不要期望獨善其身,就像經濟不景氣,平民老百姓共同遭殃。世界的道德走下坡,我們也不能幸免於難。這個世界的趨勢就是,全人類距離越來越近,大家的命運都連在一起、互相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崩盤,全世界受影響,一個國家感冒,全世界被傳染。

活在這樣的世界,我們該有怎麼樣的心裏準備呢?不要以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如果我不去影響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要反過來影響我。不要以為社會道德敗壞,是別人家的事,它會一點一滴透過媒體、透過學校、透過文化、進入我們的家中,悄悄的影響我們的下一代。主耶穌說:基督徒如果不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光與鹽的作用,就失去了存在的功用,就要丟在外面讓人踐踏了。宣教就是基督徒向這個世界散發光、與鹽的見證,來影響這個社會。

在前兩次主日崇拜,牧師已經告訴了我們「為什麼要宣教?」宣教的目的是要帶領萬民來敬拜神,讓神的名得到榮耀。我們今天想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宣教這個主題。我們憑著什麼動力去向人宣教?到宣教工場做了半天,到底又能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這群宣教的人最後的保障又在哪里?讓我們用馬太福音28章16~20節,一起來看「使萬民作主門徒」這個題目。

宣教的勇氣:主的權柄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 (太16~18)

為什麼還會懷疑呢?在主耶穌受死之後三天,從死裏復活,向門徒顯現。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也是件劃時代的大事。當我們看到整個聖經中救贖的歷史,耶穌正是舊約所預言彌賽亞的來臨,他完成了神應許的救恩,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人類不再被魔鬼的勢力所轄制,能夠靠著信靠耶穌,而脫離魔鬼的權勢。基督正是這個救贖的歷史的中心點。站在這個風雲際會的時刻,很少人能看得清楚整個事件的脈絡,若不是耶穌親自向他們解說舊約先知的預言,可能沒有人能知道,耶穌就是彌賽亞這個事實。

門徒們見了耶穌就拜他。在猶太人的觀念,只有神才能接受人的敬拜。可見在門徒眼中,已經認定耶穌就是神。然而還有人疑惑,整件事發生的太突然,他們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以致於對耶穌的身份仍然有疑惑。耶穌真的復活了嗎,還是我的幻想?耶穌真的是神的兒子嗎?他真的能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權勢嗎?懷疑是每一個的人在信主的過程中都有的經驗。原因就是對主的身份認識不清、對主沒有信心、不信他就是創造萬物的主宰,對他的權柄沒有把握。結果就是搖搖擺擺、半信半疑。說信好像也信,但就是不願更進一步委身,獻上自己為主所用。我們不願去為主傳福音,事實上就是對主的信心還有保留。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我的失敗經驗:在我剛信主的第二年,有一回教會差派我與另外兩個弟兄,到社區去探訪、傳福音。我從來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心中充滿了害怕。當我挨家挨戶按門鈴,表示來意時,遭到許多人的拒絕,有的人根本不開門、有的人開門了不讓我們進去、有的人直接了當的拒絕了我們。最後我自己心裏害怕,都不敢將我是來傳福音的來意告訴他,只說我來做問卷調查。當他們讓我調查,問了十幾分鐘,仍然不敢進入福音的主題,怕再一次被拒絕。那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經驗。事後我深刻反省,到底是哪裏出錯了?挨家挨戶傳福音這作法錯了,還是我自己根本對自己所福音沒有信心。我想,我的信心不足確實是重要的因素,它讓我根本不敢向人開口談自己的信仰。

耶穌在這個時刻:「近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主已經得到天地最高的權柄,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服在他的權柄之下。我們若知道自己所信的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他擁有高過一切的權柄,我們又何必害怕呢?

腓立比書第二章說:「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11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2:9~11)基督已經被神升為至高,萬物要服在他腳下。他對販夫走卒有權柄,他對執政掌權的也有權柄。我們不必擔心政治的變化。他對人心轉變有權柄,我們不必擔心人對福音的態度。他對宇宙萬物的變化有權柄,我們不必擔心被學科學的人笑我們是愚蠢。一切萬事的變化都在他的掌握之下,即使不幸的事也在他的允許底下。

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宣教就再也不是件可怕的事了。我是帶著宇宙萬物主宰的命令出來向世人宣揚福音的。我的能力軟弱,但主有最高的權柄。世人可以不服我,但是我的背後是差我出來的主,他的權柄是高過一切的。

今天世界的情形就是,什麼都服,就是不服神。不服神的結果就是:為自己塑造偶像。權力、金錢、情欲成為人代替神的偶像,我們拼命最求這些華麗的事物,尋求自我的滿足。什麼神?什麼永生?早擺到一邊去了。即使人心不服神,但人的命運仍然是在神的手中,有誰能掌握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的生命再多活一刻?我們雖意志上不服神,卻躲不過在人生的結局,要面對神的審判。

所以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出去宣教是帶著主的權柄出去的。不管世人的反應如何,他們的命運都在神的手中。我們是神福音的使者,當我們帶著使命出去時,我不再看到自己的膽小,自己的軟弱,而是看到主高過一切的權柄、及主的能力。

有一位宣教士楊一哲,他蒙主呼召去到佤邦宣教,那是一個世界毒品的主要輸出地,一個龍蛇雜處,幫派橫行的地方。有一次他從山裏出來,路上遇到一個游擊隊,手上拿著一隻衝烽槍,對著他怒聲大喊,說的是緬甸的語文,他也聽不懂。當這個游擊隊員,衝過來拿著槍對著他時,他心想:完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為主宣道,結果是為主殉道。他本想反正要死,就跟他拼了,聖靈責備他,你出來傳道,怎麼變成了強盜了。他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指著天對游擊隊員大聲講道,用中文說:「我是天地萬物的主宰,主耶穌所差派來的宣教士,為了把福音帶到佤邦的人民。你如果敢跟耶穌作對,他一定不會放過你的。」只看到那個人臉色一變,看著他的後方,不停的發抖,最後跪在楊一哲的面前,趴在地上,不停發抖。楊一哲用手一指說了聲:你走。他抱著槍,連滾帶爬的跑走了。這是怎麼回事?楊一哲他自己都不知道。但他深信是神保護了他,一個為主宣教的人,主必派遣天使四圍保護他。

弟兄姐妹,我們為主傳福音是帶著主的權柄,他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沒有任何權柄大過他。我們應該滿有信心的為主征戰。當200年前,馬禮遜坐船到中國宣道的時候,船上的人笑他:「中國人心剛硬,他們根本不會信你那套,他們會把你抓起來,你可能生命都保不住。你到那裏去,根本不能做什麼。」馬禮遜回答:「我不能,神能。」你相信神的能力嗎?你相信基督的權柄嗎?你所傳的道不是你的,是基督派你出去傳的,有了這樣的信心,我們應該勇敢地走出去,無所畏懼,為主傳道。

宣教的內容:作主門徒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19~20a)
我們都十分熟悉這段話,這是主耶穌給我們的大使命。句首就是一個連接詞「所以」,表示耶穌向我們頒布大使命,與他擁有天上地下最高的權柄有因果的關係。因為他是天地的主宰,他有權利命令我們去普世執行他的計劃。因為普世萬民都在他的主權底下,所以他在乎那些還沒有聽到福音的人,他願意向萬民發出呼聲,呼召他們歸向神。

大使命的內容是什麼呢?這句話有四個動詞:去、使作門徒、施洗、教訓,其中主要的動詞就是使作門徒,這是命令語氣,代表這是是主耶穌對他們的的命令。這命令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主在復活之後、升天以前一再對門徒的吩咐。我們知道人在離開世界之前,所留下的最後的話,通常就是他最在乎的事。可見主非常看重福音的大使命。在四福音中、及使徒行傳中,都記載了主叫門徒向萬民傳福音的命令。既然是主的命令、又這麼重要,我們就必須聽從。從教會的歷史中我們也看到,整個教會遵行主的命令,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我們有心要遵守主的命令,要讓萬民作主門徒。但這裏有個先決條件,這些領受命令的人都是主的門徒。他們必然要自己先是主的門徒,才可能使人做主門徒。我們就是主的門徒代代相傳帶領出來的一群人。我們這些被帶領成為基督徒的人,同樣的也應該是主的門徒,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門徒的身份,或者不願意做主門徒,是不可能帶領人做主門徒的。
那首先我們就要知道,做主門徒是什麼意思?「門徒」這個字只出現在四福音及使徒行傳。按照字典這字本身有學生、追隨者的意思。
• 跟隨主:首先我們看耶穌親自呼召門徒跟隨他,所以門徒首先就是願意回應主呼召,跟隨主的人。
• 從主身上學習:「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
• 願意為信仰上代價:「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 順服主的差遣:「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可6:7)

所以當一個門徒是不容易的,那我能不能不當門徒、只當信徒呢?聖經中從來沒有有把門徒、與信徒,當作基督徒中的兩種階級,分別看待。行傳中也把後來歸信的人稱做門徒、有的地方也稱為信徒,門徒、信徒不是基督徒中的兩種階級,只是信徒強調歸信福音,門徒強調跟從基督。一個人歸信基督,也就應該跟隨他、順從他、為信仰付上代價。這不是一個判斷得救不得救的條件,也從沒有門徒比信徒更進深一級的想法。就像追求成聖一樣,是每一個信主的人都該努力追求的,如果我們還做不到,就要好好努力反省、靠著聖靈的幫助再加油。並不會有:「如果還作不到,就不得救。」這種說法。
我們了解作門徒的意義了,那要如何使萬民做主門徒呢?聖經告訴我們去、施洗、教訓,這三個分詞就是描述使人做門徒的三個行動。接下來我們一一討論:

1. 去:到未聽聞福音的人那裏去。要去首先要知道萬民在哪裏?也就是先認定我們傳福音的目標,就是所有未信的人,包括我們身邊未信的親友、遠在海外未曾聽聞福音的人。這些都是我們應該主動接觸的對象。主耶穌命令我們去,不是叫他們來。我們慣常都有一種惰性,喜歡躲在教會這個安全的空間,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好像是向外界宣稱:「天國之門為你開,要得永生快進來!」主耶穌從來沒有叫我們被動地躲在教會這個小圈子內,守株待兔。像在池塘里釣魚一樣。主叫我們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要做到主的命令,有時候就要犧牲自己的喜好的環境、到一個我們不願去的地方,違背我們原本的害羞個性,主動的向人付出關心。這對我們來說真是難啊!

歷世歷代的宣教士都走過這一條路,貴州的石門坎原本是個非常偏僻的蠻荒之地。十九世紀末,苗族人躲避戰亂跑到這裏來,有四個苗族人聽說有一位宣教士,來到了中緬邊境辦學校,他們走了幾天的山路。邀請這位宣教士進來石門坎。這位22歲年輕的宣教士伯格理,一個人來到了石門坎,一切從零做起,學習苗語、發明文字、翻譯聖經、辦學校、開教會、辦醫院、改正當地人喝酒的惡俗。他的工作極其艱苦,要克服固有文化對他的抵抗。他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個苗人,說苗語,吃、住完全與他們一樣。甚至在英國為他們爭取奉獻。他常常在困難時,一個人掉淚,主的大使命激勵了他。他之所以千里迢迢被主帶到中國來,不就是要帶領一群人歸信主嗎?他為當地人治病,打疫苗、種牛痘、照顧麻風病人。花了28年,開辦了100所學校。把石門坎改造成苗族文化復興的中心。造就了上萬個學生,以及苗族歷史上第一個博士。最後被傷寒傳染,51歲就英年早逝,埋葬在石門坎,可以說是為苗人擺上了一生。他死時,上千苗人為他痛哭失聲。

他不是待在英國舒適的環境,而是為了中國人聽聞福音而獻上自己,走進最偏遠的邊疆。從伯格理離世到現在差不多100年了,石門坎的事跡仍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就連當年在貴州擔任省委書記的胡主席,也不能不對伯格理發出讚嘆。
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的,不知道會不會有種感恩圖報的心,看到前人為福音捨身,我們也該急起直追。我們有12億的自己的同胞尚未歸主,能不能從我們當中也有當代的伯格理出來。去到主所要我們去的福音前線,為主做工。「去」是使人作主門徒的第一步。如果我們仍貪圖安逸的環境,沒有主動的出去,最後必然一事無成。初代的門徒如果一直待在耶路撒冷、不被逼迫四散分開,可能今天還沒有人來向我們傳福音。我們今天的外邦基督徒,所信的福音是有人冒著危險,千辛萬苦傳過來的,我們也是應該走出去,到福音需要的地方。

2. 施洗:使人做主門徒第一步是有人願意去未信的人中間,將福音傳講得全備,讓他們歸信基督。我們的責任是把福音傳講清楚,並邀請人接受。歸信的過程是聖靈的工作,不是靠我們的口才,不是靠我們用智慧說服別人。但是,我們絕對不是袖手旁觀,而是要積極的參與在其中,用各樣方法,把人完完全全地帶到主面前來。主的工作要人的順服來完成,這是主給我們的權利,他本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派天使來做,一定比我們做有更大的果效。但是主卻要我們來做,這是他看重我們,讓我們與他同工,借此激勵我們的信心。

在一個人信主了之後,接下來一步是為他們施洗,歸入父、子、聖靈的名下。這是與歸信同樣重要的。初代教會的人受洗與歸信是連在一起,一信主就必然受洗,這是個常理,沒有例外。為什麼受洗重要呢?因為它代表了重要的屬靈意義,不單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儀式。受洗的背後,代表我們歸信主的人,要在主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釘死,而我被浸在水裏,代表過去的舊我與他一樣已經被釘死。基督又從死裏復活,我從水裏起來,代表我也領受一個復活的生命,不再是過去的我,而是基督的新生命在我裏面活著。要使人成為主的門徒,不能不明白這層意思,不是舉手決志,口裏說信主就大功告成了。一定要讓信主的人明白受洗的意義,乃是要告別過去犯罪的本性,把它釘在十字架上,在死的形狀與基督聯合。然後決心活出新生命的樣式,在復活的形狀上與主聯合。不願與主同死、同復活是不能做主的門徒的。我們一定要在傳福音時跟慕道友講清楚,不要糊裏糊塗信了,後來發現與自己的期望不合,又糊裏糊塗的離開。一個作主門徒的人絕不能如此。

另外有的人會有個疑問,施洗時「奉父、子、聖靈的名」是什麼意思?「奉父、子、聖靈的名」原文「進入或歸入父、子、聖靈的名裏」。「父、子、聖靈」是神的三個位格。而這裏的名,原文卻是單數,表示只有一個「名」,這句話包含了三位一體的真理。名字代表一個人的實際,父、子、聖靈的名就是代表三位一體的神。所以受洗「歸入父、子、聖靈的名」,就是藉著洗禮將人帶進,與三一神屬靈聯合裏。我們得重生是三一神拯救的作為,聖父在永恒中定下旨意、聖子成全救恩、聖靈進入我們內心感動我們,我們才得以放下自我,接受福音。受洗的過程三一神也是積極參與在其中,我們藉著受洗,表明與主同死同活,進入父、子、聖靈裏面,與他們聯合。

這不僅是個外表的儀式,我們千萬不要輕忽它。有的人有錯誤的觀念,信就得救了,受洗不受洗不重要。甚至引用十字架旁與主同釘的強盜,沒有受洗也一樣得救。我們今天不是在講如何才能得救的問題,是講遵行主吩咐的問題。能遵行主的吩咐時不去遵行,這是代表什麼?十字架上的強盜根本沒有受洗的機會,如果我們今天也是身不由己、無法受洗,那沒有話說。如果是信心還有保留,能受洗而又不願受洗,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可能是我們信心還有疑惑?可能是我們不願為主付上代價?可能是我們還沒有決心與主同死同活?不管如何,當事人自己要好好問自己為什麼不願受洗。如果明白主要我們作他的門徒,緊接著就吩咐我們為信主的人施洗,就可以知道,信主與受洗是連在一起的,受洗有深刻的屬靈意義、不是我們可以隨意忽視的。

3. 教訓:最後一點使人作門徒的途徑,就是教訓信主的人遵守主所吩咐的話。三字經有句話∶「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們帶領了一個人信主,然後就不管他了,放任他自生自滅。這像不像生了孩子,卻不教養他。如果他最後信心喪失,離開教會,那是誰的責任?身為主的門徒,既然領受了主傳福音的大使命,就要把事情做到底。把人帶進門了,還要將主的話教導他們,讓他們遵行主的命令。

耶穌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雅各書又說:「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可見遵行主的命令是何等重要,要做主的門徒,不能把主的話當耳邊風。耶穌的門徒中有好多人半途而廢、離開了他。約翰福音中說:「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這些人到哪里去了?又回到世界中追求自己的利益了。他們還是門徒嗎?根本不追求主了,當然算不得門徒了。我們傳福音,是要讓人作主門徒,一定要讓人知道作門徒的要求就是要順服主,如果說自己信主,結果還是自己作主,最後他的信心一定是搖擺不定。因為根本信主的心態就不對、沒有做門徒的心理準備。我們傳福音,絕對不可以把人糊裏糊塗的帶進教會,最後又讓他們糊裏糊塗的走掉。這在主面前是無法向他交賬的。

帶領人做門徒的目標是,把主的教訓教導門徒,讓他也能去教導別人。提摩太後書中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如果他也能去帶領其他的人做主的門徒,訓練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們雖然沒有親自跟隨過主,但是主的教訓卻代代相傳,傳遞到我們身上。我們的責任就是,繼續的將它傳遞下去,讓人作主門徒,並能忠心把主的教訓繼續向別人傳遞。所以我們出去宣教絕對不是做蜻蜓點水的工作,(hit and run)打了就跑。我們去的時候做的轟轟烈烈,我們走之後就後繼無力。我們宣教的策略是建造一個能夠延續下去的事工。工作的果效要延續,一定要有人被建造起來才有用。人的建造需要長時間的投入,絕不是蜻蜓點水所能奏效的。所以教會支持任何宣教機構,差派短宣隊,絕對是連續幾年做下去,一棒接一棒,不斷繼續傳下去。就算不能經常過去看他們,平時還是用網路電話連絡。為了要建立一群忠心,又能夠去教導別人的人。

福音的火種、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傳了兩千年還沒有熄滅。這就是因為教會遵行主給我們的大使命,往萬民中使人做主的門徒。我相信這個使命在我們手中更會發揚光大,繼續代代相傳下去。

宣教的保障:主必同在
「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19~20b)
宣教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是一場屬靈征戰。在宣教的工場,就是爭戰的前線,我們可以說是曝露在仇敵的攻擊之下。我們要去把人心從撒旦的權勢底下奪回,仇敵不會輕易罷休,牠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攻擊我們。在這個時候,主的同在就是我們爭戰的最大保障。

我們平時不感受到神的同在有何不同,好像神同在只是個表面上祝福的詞句,沒什麼意義。一旦自己面臨爭戰的時候,就有強烈的需要,希望神的同在。此時最想做的事就是向神發出禱告:「神啊!求你保護我,不要離開我。」

神早就應許我們,當我們是為了神而爭戰時,神絕對會保護我們。舊約有許多經文提到以色列民與外邦爭戰的時候,神曾安慰他們:「你出去與仇敵爭戰的時候,看見馬匹、車輛,並有比你多的人民,不要怕他們,因為領你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你神與你同在。」(申20:1)耶路撒冷的居民面對強敵的時候,神安慰他們:「耶和華對你們如此說:不要因這大軍恐懼驚惶;因為勝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代下20:15)

主耶穌也同樣給我們應許,當我們為了大使命出去,使人作主門徒時,他就必定與我們同在。他絕不會留下我們一人孤軍奮戰,我們有這樣的應許,心中充滿了平安,這是我們得勝的保障。

自2006年起,我們教會就一直在服侍一群遠處的弟兄姐妹。有一年局勢正緊張,為了怕惹麻煩,盡量不通電話、也不寫電郵。與他們聯系十分不便,久不連絡,似乎就斷了音訊了。我當時己經計劃好要過去,但又不知道他們是否另有安排。臨時接到通知,他們今年不需要了。那是我心中充滿了焦急,常常舉目望天禱告,好像服侍了幾年,似乎有種接不下去的感受。我就求神另外安排行程。我告訴一位弟兄,我想出去,但是不知去哪裏?弟兄幫我問了一下,終於找到了一個地方有需要。我心中充滿了感謝,終於能夠上路了。

那年冬天,天氣惡劣,我經過長途旅行,終於到達宣教的場所。第一天晚上睡得不安穩,夜裏4點爬起來,頭痛欲裂,我趕快吃了兩顆止痛藥,倒下再睡。沒有一點效果。我心想糟糕了,8點要開始講道,老遠跑過來,這下怎麼辦?我跪在床前禱告,想到了牧師、以及教會裏為我代禱的弟兄姐妹們,他們的面孔出現在我的腦海中。我想到了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裏,眾人的禱告與我同在,主自己與我同在。我出來是為主做工,主一定會醫治我的,我迫切向主禱告。十幾分鐘後我躺下去竟然漸漸睡著。7點起來頭已經好多了,8點聚會我完全正常,連續與弟兄姐妹分享3天的信息。經歷了這事以後,我心中充滿感恩,對主更有堅定的信心。他沒有撇下我不顧,在困難中,給我足夠的力量服侍他。這是我親身的經歷,你也可以經歷同樣的見證。

你是主的門徒,當你願意獻上自己服侍他的時候,他必負責到底,他不會撇下你孤單一人、面對困難,必要與你同在。弟兄姐妹們,主是信實的,只要我們願意服侍他,他一定會賜下足夠的力量。這是你可以親身經歷的事。

結論
從上面這段經文的討論,我們知道了宣道的大使命需要主的權柄,他是我們宣道勇氣的來源。宣道的行動是要帶領萬民做主的門徒,其中包括去到還不信福音的人中間、為相信的人施洗、教導他們遵守主的命令。宣道的保障是主必與我們同在。

大家聽過了有關大使命的信息已經非常多了,可是為什麼真正願意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呢?因為當門徒是要付出代價的,要為主傳福音,需要花上功夫裝備自己。我們今天生活都已經這麼忙了,怎麼還找得出時間來裝備自己,學習作主門徒呢?大家不要氣餒,你的難處,也是我的難處。我也是整天忙得時間不夠用,好多該做的事都只好先放在一邊。不要為自己現在還不能積極投入而灰心,住所想我們要的是一顆順服的心,我們只要把人生方向對準了主,將來一步一步就會走到這個目標來。最怕的是我們連一個願意的心都沒有,那就不可能再能期待有什麼事會發生了。你願不願意把自己獻給主,順服他的命令,自己做主的門徒、還願意有一天能帶領人做主的門徒。只要你有一個願意的心,主就會讓事情慢慢成就。

有時我們想到前面的挑戰又大又難,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自量力?普世福音的工廠這麼大,四十幾億的人還沒有信主。我只是一個小角色,就算窮一生之力有能做什麼?200年前中國沒有一個基督徒,120年前韓國沒有一個基督徒,如今呢?中國有將近8000萬,占人口的6%,韓國有將近1500萬,占人口的31%。韓國有一萬多宣教士向海外宣道,遍布世界各地,是美國以外最大的宣教國家。不要忘記在100年前,什麼都沒有,沒有人看好會有今天這樣豐盛的成果。那第一個做這件事的人是不是傻瓜呢?不是的,神感動了他,他順服了神的命令,就帶著一股傻勁去做了。許多人就都被神感動,前仆後繼的投入。

宣教是神的手在動工,如果不是神的祝福,誰有辦法在沙漠裏開江河、在曠野中開道路。我們是一滴水,福音的工場像一片沙漠,當一滴水滴在沙漠裏,瞬間就不見了,但一滴接著一滴,匯聚成源源不絕的大河,沙漠就被改變成為綠洲了。我們今天的投入,後代的子孫就能看到福音的成果。這是我們所堅信的,我們信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神的能力,因為基督命令我們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他就一定會做成這事,你信基督的話嗎?你願意聽從他的命令嗎?你願意以行動投入宣教的工作嗎?就從今天開始吧。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認識保羅的聖靈觀》讀後心得

Fee
主題:很多基督徒相當不了解聖靈是個位格的意義,以為聖靈只是信經中的一條教義,對祂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作者以此文澄清,聖靈的位格正如聖父、聖子的位格一樣,是住在信徒心中,又發出行動的力量。祂實際參與神與的人同在、賜下宣道的能力,完成基督的救贖的工作之中。我們不單在信經中宣告祂,更要在實際的生活中經歷祂。
作者:戈登.費依,加拿大維真神學院新約教授,新國際新約註釋系列總編輯。
讀者:一般基督徒、或是對聖靈位格有疑惑者。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一套聖靈的神學:(24頁)保羅神學的中心就是:基督是父神向著選民所應許的彌賽亞、藉著受死與復活,祂完成了神救贖世人的工作、教會是神所呼召出來的一群百姓,在天國尚未完全實現的時候,聖靈將神的同在先實現在教會當中。聖靈是貫穿這一連串行動的中心,所以也是保羅神學重要的部分。

2. 神重訪他的百姓:(29~34頁)舊約時代神藉著會幕與聖殿與他的子民同在,但以色列民在屬靈上的失敗,使他們失去了神的同在。保羅書信中描述,神在新約時代藉著聖靈住在祂子民當中,這就是舊約應許賜給他百姓一個「新心」、一個「新靈」的實現。神藉著聖靈住在祂百姓中間,這就是神所應許與他們同在的恢復。

3. 神聖的那一位?聖靈是個位格:(49頁)許多人視聖靈為不具位格的媒介,但保羅用中介的角度論聖靈時,也同時平行地談到基督。可見聖靈與基督都同具位格。其次,聖靈的行動包括「參透」萬事、「知道」神的事、「解釋」福音內容、「住」在信徒裏面、「運行」一切的事、叫人活、使人「呼叫」神阿爸父、「引導」我們行神的路。足見祂是有位格的神。

4. 三個位格的神:(67頁)保羅書信中出現許多同時提到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的經文。因為神愛世人、並差祂的愛子基督成就贖罪的工作,基督升天後更賜下聖靈,引導人相信耶穌、給他們傳福音的恩賜、使他們在教會中發揮合一的見證。救贖的工作可說是三位一體神共同完成的。

5. 末世的起點:(82頁)保羅對聖靈的理解是在末世的角度下來看的,屬地的今世已經進入尾聲,屬天的來世已經開始。聖靈是未來屬天應許的證據和保證。我們今日預先得到憑據。基督的復活是初結的果子,保證我們將來肉身的復活。聖靈的內住是每個基督徒將來得基業的憑據,憑著這印記我們知道自己已在神的國度裏面,神向我們應許將來榮耀的國度必要實現。

6. 歸在祂名下的百姓—聖靈和神的百姓:(98頁)在相對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盛行的當今世代。教會也逐漸走向以滿足個人信仰的需要為主要目的,忘卻了教會是一群「歸在神名下的百姓」,是基督所贖回,聖靈所呼召出來,使他們合而為一的。聖靈賜下恩賜、教會同飲於一位聖靈。祂是神百姓組成的關鍵。

7. 歸信:進入救恩(I)聖靈和聽福音:(111頁)保羅認為「蒙救贖」是包括因信進入救恩,以及留在救恩裏的整個過程。歸信又包含聽聞福音傳講,及內心受聖靈感動而相信。這兩者都是需要聖靈動工。傳講福音不是個人的口才,而是靠聖靈的大能。人心陷在罪中,原本就是排斥真理。唯有來自神的啟示才能像兩刃的劍一樣,將人頑固的心打開。若不靠聖靈動工,人的話無法改變人心。

8. 歸信:進入救恩(II)聖靈在歸信的起點上:(125頁)歸信的起點是個人清楚的、主觀的改變。這個改變發生在歸信者的心中,聖靈的感動發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保羅認為一個人能夠從心底發出改變,脫離剛硬不悔改的心,聖靈在人心中的動工,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當人一歸信,就已經領受聖靈,聖靈是歸信者的記號。

9. 歸信:留下來(I)聖靈和保羅的倫理觀:(141頁)一個得救的基督徒必須追求,活出隨從聖靈引導的生活。基督徒歸信之後,倫理準則不再是靠著受律法來制約,而是被更新為:順服聖靈。我們是順著聖靈得到新生命,也當要順著聖靈行事,過聖潔的生活。

10. 歸信:留下來(I)聖靈的果子:(158頁)一個有領受基督新生命的信徒,當他順服聖靈的引導,必然會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會幫助我們對眾人充滿愛心、生活滿有喜樂、與人和睦相處、對於困難逼迫堅忍到底、對軟弱者有憐憫心腸、效法神的良善的屬性、誠實無偽、廉潔自守不放蕩。這些無法憑自己努力做到的道德標準,在順從聖靈之後,能夠一步一步行出來。

11. 繼續的爭戰—聖靈對抗肉體:羅馬書七章中生動地描寫一個人良心與情慾激烈地爭戰。這是每個人生活常有的經歷。如果我們只把良心、肉體的爭戰,看成是個人內心的掙扎。結果是相當絕望的,因為憑著個人的能力來與內心的情慾對抗,在這鬥爭上是注定要失敗。另一段加拉太書五章則提到信主的基督徒對抗肉體的經歷。一個經歷聖靈重生的人,已經是被基督的寶血洗淨,有聖靈的內住。如果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掙扎,那永遠都不能脫離罪的纏繞,也看不到任何聖靈在找們身上的工作的機會。我們應把這裏的經文放在末世的情境來理解。雖然我們的身體仍會遇到誘惑,但我們的生命已經脫離了律法、和肉體的轄制。我們的生命乃是隨從聖靈、被聖靈所更新、能夠經歷聖靈的幫助。雖不完全,可是能得到神的赦免及復原。

12. 軟弱裏的能力:(196頁)聖靈能力彰顯在:信徒可以從軟弱中得剛強。基督原本有至高的地位,卻為了救贖世人甘願降卑,取了奴僕的形象。神卻以大能將祂升為至高。我們活在世上,一定也會經歷許多患難與逼迫,罪惡的引誘。那使基督復活的大能,同樣的也要使我們必死的身體重新活過來。在遭遇逼迫跌倒時,能夠靠著禱告支取聖靈的能力,從軟弱中站起來。

13. 讚美神的榮耀:神呼召我們一起來敬拜祂,這個敬拜不是出於血氣,滿足自己的感官,而是要順服聖靈的引導,在聖靈與真理中敬拜。哥林多前書提到的多種恩賜,大部分是在聚會的場合被使用出來,這也表示我們當用聖靈所賜下的各種恩賜來敬拜神,包括作先知講道、牧師教師、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

14. 那些受爭議的恩賜:本章主要提出保羅書信中所講到的屬靈恩賜,是在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初代教會的信徒領受恩賜、運用恩賜是如此自然。反倒是今日福音派教會似乎只重視一般服務性的恩賜、忽略某些特別性的恩賜,如方言、行神跡。靈恩派教會則傾向全盤接受,未善加分辨。這些作法都與保羅命令的不完全相合。

15. 一條往前走的路:指出教會歷史中,漸漸忽略聖靈應有的地位這毛病,總結全書中所談到的保羅對聖靈的認識,提出今後教會應努力的方向:恢復聖靈在引導基督徒生活的關鍵地位,要被聖靈充滿、靠著聖靈而活。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聖靈是個位格:在「神聖的那一位」一章中(55頁),提出的問題切中時弊,論點也相當平穩。正說出了某些基督徒對聖靈位格模糊不清的缺憾。也就是把聖靈限制在教義與信條當中,忽略了聖靈與聖父、聖子一樣都是有位格的神,都必須憑著信心來順從,也都能夠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帶出能力。不能將三位一體的神分開對待。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切思考。作者指出:主耶穌與聖靈位格的分別、工作方法也不同,但二者卻關係密切。事實上主耶穌正透過聖靈在我們中間作工。他引用的經文是:「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羅9:1)中,「在基督裡」,「被聖靈感動」功用完全不同,但在同一句話中,見證保羅的話為真。另一處經文是:「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7)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聖靈與耶穌都為我們祈求,但一個在我們心中,另一在天上父神面前。在此看到了:三位一體的神在聽聖徒祈求一事,一同行動,一同作工。這段將三一神位格有別,心意卻合一寫得相當好。

b. 在「歸在祂名下的百姓」一章中(95頁),針對信徒對救恩個人化的誤解提出澄清,神不是只拯救個別不同的人,預備他們上天堂。更是為自己的名,建立一群百姓。神住在他們中間,彰顯祂的心意與性情。教會在合一中存有差異性,這完全是聖靈的工作。各種信徒有不同個性、不同種族文化隔閡、不同的利害關係。若非聖靈住在教會之中,不可能合一。聖靈也運行在各肢體之間,使不同的部門協調一致,使整體的功能發揮。作者此文強調聖靈在教會中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就是合一中的差異。是本文很特別的重點。

c. 在「繼續的爭戰」一章中,解明了許多人對羅馬書第七章的誤解。將保羅所述的聖靈與肉體的爭戰,當成是基督徒信主之後,内心中仍然存在的鬥爭。如果住在主裏的人,還在靠自己的力量克制罪的引誘,還在因行不出律法而苦惱。那與不信之時,沒有兩樣。而且靠者意志來抵擋罪惡注定要失敗。作者的觀點是:這段應該是保羅在未信主前,靠著受律法稱義時,所有的掙扎。在他信主之後的經歷則記載在加拉太書5章17節,這裏則是靠著聖靈與肉體爭戰,末世的百姓應認清自己已有基督的救贖、與聖靈的更新。不再是停留在個人内心中,良心與肉體情欲的掙扎。而是能看到自己是活在基督已得勝、肉體勢力必要消亡的末世之中。我們在順服聖靈、與順服肉體兩股勢力的鬥爭中,應該要專注在神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事上。這是本文所清楚提出的觀點。

d. 最後一章「一條往前走的路」,總結了全書的論點,指出了當今教會界對聖靈忽視的問題,並提出了教會應該採取的進路。結構上很完整,立論十分中肯,確實是當今教會應該認真思考、謀求改進的地方。結尾的呼籲發人深省。期待今日教會認真從研經中發掘,保羅在書信中所敘述的聖靈觀。是超過當今教會所領受及操練的。他並期待教會能夠預備一個環境,在敬拜上,屬靈恩賜上,有個容讓聖靈自由工作的空間。使初代教會中聖靈活潑的工作,再度運行在今日教會當中。

2. 本文的缺點:
a. 本文結論的重點是在:(223頁)傳統福音派信徒對聖靈能力,缺乏經歷,也缺乏信心。他並指出初代教會聖靈的恩賜是多樣性的,在信徒敬拜的場合,將恩賜自然運用出來,因此造就聖徒,解開神的啟示,為信徒與不信者作見證。作者認為福音派教會似乎單注重服務性的恩賜、如:牧師教師、治理事、愛心。卻忽略了某些神跡性的恩賜,如:方言、預言、醫病、神跡。而當今靈恩教會所追求的則是反過來,重視另一類型的恩賜。事實上恩賜的彰顯是教會在歷史的環境中,因著傳福音、與建立教會的的需要,而從神那里領受的。所以服務性的恩賜常見、特殊性的恩賜較少出現是自然的現象。一旦宣道的需要增加,環境的逼迫來到,教會必須顯明神同在的見證時,自然而然神跡性的恩賜就會增加。所謂恩賜平衡的看法,本人認為不是嘗試恢復初代教會所有的恩賜,即使保羅時代,每一樣恩賜出現的比例,也不是相等的。主要是不要排斥、或壓抑恩賜的出現,讓神的靈隨著環境的需要,自然運行在教會中。

b. 本文(104頁)另一段提到:「神藉著聖靈住在他們中間,…有聖靈各樣的作為彰顯在其間,包括了行異能(加3:5),和先知的講論(林前14:24~25);外面的人驚訝的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 作者以靈恩的表現,如異能的彰顯,先知講論揭露不信者心中的隱情,使不信者驚訝稱:「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為神在教會中間的明證,這說法似乎較為片面。除了在異能上吸引外邦人驚訝之外。神在教會中間有許多方面的意義。敬拜時神的臨在,禱告時聖靈在眾人心中動工,傳道時聖靈降下恩膏,叫聽道的人扎心。這些都是神與教會同在的方式,作者在此卻沒有提到。

c. (124頁)在論證信心出自於聖靈的恩賜時,作者提到兩處經文。哥林多前書12章9節:「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以及林前13章2節:「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所提到的信心。作者認為這是得救的信心。但也有其他解經書認為 :此處所說的信心是屬靈恩賜,前後羅列的都是為聖靈賜下,為了造就教會的特別能力。而得救的信心是每一個信徒都應該有的,不能算是屬靈恩賜。這一點作者似乎並沒有解釋清楚。

d. 作者強調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對,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正確的理解。但對於信主的基督徒内心經歷類似的掙扎,並未多作解釋。我們知道住在主裏的信徒應該靠聖靈的力量,勝過罪的引誘。但信主前、和信主後所經歷的類似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怎麽分別將他們定位。是肉體殘餘的勢力呢?還是自己仍然沒有完全順服聖靈的管制呢?這與信主前靠自己良心約束,行出道德標準,有什麽差別?這一點似乎需要作者更多的解釋。

e. 最後一章中:「對聖靈飢渴的生命,就是登山寶訓所講論的内容。並且登山寶訓第一個前提就是,在神面前凡認識自己是「靈裏貧窮」的人,他們就是神國的繼承人。」 這裡似乎把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這裡的靈、與聖靈混在一起。這裡的靈裏貧窮,顯然不是指在聖靈裏貧窮,而是人的心靈感受到缺乏。登山寶訓中沒有直接文字提到對聖靈飢渴。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
本文的目的十分明顯,是要澄清許多人對聖靈模糊的觀念。尤其是有些基督徒把聖靈教義化,而失去了對有位格聖靈的信靠,也失去了聖靈活潑的同在,這種偏差的態度是很可惜的。本文又強調聖靈在神的子民中扮演的角色,祂住在信徒中間,使不同的恩賜彼此配搭,合而為一。這點講得很清楚。同時澄清一些常有的對聖靈與肉體的混淆。給我清楚的概念,能夠正確面對自己内心仍然存在對罪的爭戰。作者指出當代教會忽視聖靈的缺失,並提出呼籲,要更重視保羅在書信中所描述的聖靈觀。所有的論點都有完整的聖經基礎。他指出福音派教會的問題所在,對我們產生了提醒的作用,他的目的應該是達到了。

其他
1. 作者本篇文章可以看出他提出,傳統福音派中常見的,對聖靈位格的忽視。承認聖靈是三位一體的一位。但在對聖靈信心,與聖靈能力的經歷上卻相當貧乏。作者提出保羅書信中經文的討論,強調聖靈的工作,正是行出父神、與基督所要行的旨意。聖靈的內住,正是父神、與基督藉著聖靈住在我們心裏。
2. 教會是信徒結合而成的團體,我們與世人的分別不單是我們個別得到基督的拯救,更是我們,歸屬於神的家、成為聖靈居住的殿、及因聖靈合一而為基督的身體。神在教會中與我們同在,這是神的子民與世人最大的分別。
3. 這是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基督徒常會友的疑惑。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中生動地描述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是只他信主以前,還是信主後。要解答這問題,不只要符合上經文字義的解釋,還要顧到神學上的一致性,又要能夠應用在生活,解釋基督徒經歷中所遇到的情境,確實不容易。讀完這篇文章,有個較清楚的概念。也知道該怎麽面對生活中,罪與聖靈爭戰的問題。
4. 本文主要是針對當今福音派教會對聖靈觀過於狹窄提出建言。他期待教會更重視聖靈在信徒中動態的工作,例如讓聖靈活潑的運行在敬拜的會眾之中,賜給信徒屬靈恩賜、能運用在教會的建造、屬靈的復興、及福音的工作中。我們對聖靈的理解不在是教義上的,更是實際經歷上的。不再只限於倫理的規範,更是服事的動力。使的信徒被聖靈更新成長、潔淨完全,成爲末世神國度的子民。

《再思保羅神學爭議》讀後心得



作者:湯姆.賴特,是利奇菲爾德座堂主任牧師,也是西敏修道院的正典神學家。他的教會背景是安立甘宗,在福音派中他廣受歡迎,特別是擁抱新興教會的群體。但在保守的改革宗之間,特別是美國,他的想法收到了一些批評。 在自由派神學家中,他的著作也受到嚴厲的批評。

讀者:針對有心深入研讀保羅書信的基督徒、或是願意進深了解保羅神學思想背景的人。
 
主題:作者在本書中想回答一個問題:保羅思想的中心是什麼?他是否偏離了耶穌所傳講的真理,重新塑造了基督教的面貌?作者從許多對保羅看法紛亂的意見中整理出他自己的想法。他是從解經、歷史、神學、應用的角度來思考保羅思想的中心。書中提出三個主題:「福音」、「稱義」、及「神的義」來與傳統觀念進行討論。他認為保羅的思想建立在猶太傳統信仰的:獨一神、神呼召一群立約的子民、以及神要在末世統管、審判宇宙萬物的觀念。保羅並沒有偏離這些信仰,只是在他遇見復活主時。將他過去信念的賦予更新的意義。這個改變的關鍵就是:他認信耶穌基督就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凡接受他的人都能進入神的約中,最終成為神所拯救的人。以這樣的觀念,作者提出了當經教會的使命,不但得到救恩,更是順服基督的命令、在世界宣揚福音、彰顯基督的主權。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對保羅的困惑:(13頁)在研究保羅神學思想時,常出現一些爭議,到底保羅的思想根源是他的猶太信仰傳統,還是他所成長的希臘、羅馬文化。作者舉出五個近代學者的見解,有的人認定保羅的希臘背景影響他的思想,另外有些則強調保羅的猶太傳統的背景。本書作者則以歷史、神學、注釋、應用四方面來討論保羅神學。希望能從保羅的文化背景來還原他的想法,化解世人對保羅的誤解。

2. 逼迫者保羅和歸信者保羅:(50頁)從使徒行傳以及保羅書信中的自述,可以了解未信主前的保羅是個為律法熱心的煞買學派的法利賽人。他對律法嚴謹的遵守,迫切盼望神對以色列民約的實現、及彌賽亞的來臨。為此熱心到一個程度,想要懲罰所有破壞律法的猶太人。這種對律法火熱的心使得他積極逼迫基督的門徒。他歸信的過程是他生命的轉捩點。復活基督的顯現,轉變了他對過去盼望的理解。原來耶穌的復活是真的,釘死又復活的耶穌,就是猶太人盼望彌賽亞。他的復活證明了舊約一切先知應許,就是實現在耶穌的身上。保羅因此重新修正了他的思想,從逼迫者一轉而成為宣道者。

3. 君王的報信者:(56頁)保羅並沒有因為歸信基督而另創一個新的宗教。而是給予舊約預言、以色列民的盼望找到了應驗的歸宿。就是被殺、而又復活的耶穌。他就是神子民切切盼望彌賽亞的降臨。他對「福音」的意義不單是指猶太所理解的「以色列要從被擄歸回」、和希臘文化意義的「君王所發出的好消息」。而是有四層更新的意義:「被釘的耶穌」使羞辱變成榮耀,十字架成了得勝記號;「復活的耶穌」代表勝利的結局,末世的開始;「君王耶穌」正是那要來的大衛後裔受膏者彌賽亞;「耶穌是主」宣告著祂超越了地上一切的權柄。最後,這福音也宣告這以色列的神是獨一真神,祂是人類的主宰,全世界的人都當歸向祂。

 4. 保羅與耶穌:(93頁)身為猶太人的保羅,抱有強烈的一神觀,認為萬物都在神的主權底下。這主權是不能與任何其他假神分享的。所以保羅描述耶穌和神的關係時,並不會脫離一神性仰。保羅所了解的耶穌具有完全的人性,又同時又完全具備獨一神的特質。作者從三段經文的分析,看到保羅引述舊約一神的觀念,應用在基督身上。保羅將「神的兒子」特別用在耶穌身上,與猶太人自稱神的兒子意義不同。他又把「主」這舊約中稱呼獨一神的稱謂來稱耶穌,代表耶穌本身就與神同為一,是三位一體神的其中一個位格。

5. 給異教徒的好消息:(117頁)作者研究保羅向異教世界宣揚福音的根本動機,他不贊成用追溯起源的方法,在異教思想中找保羅思想的痕跡。相反的他使用抗衡對立的方法來探究,認為保羅從頭到尾就是在向異教的世界宣揚獨一真神的觀念,在宣教的過程當中,面臨異教信仰、文化、政治的挑戰。他必須用外邦人能懂的的話,向他們傳講。所以他基本上是承襲了過去猶太人對神道的熱心,向外邦人異教的思想宣戰。同時也糾正猶太人種族偏狹的觀念,要告訴他們,神願萬民聽聞福音的旨意。 

 6. 給猶太人的福音:(146頁)作者在本章比較對「神的義」的理解。傳統上多半認為神的義是神加在人身上的義。因為稱義是法庭用語,是被判為無罪的意思。人因為自己行不出義來,因著信靠耶穌,接受他的代贖,被神看作無罪。作者的觀點是「神的義」是神的屬性,在忠於與選民所立的約上表現出來。神藉著耶穌基督開了拯救之路,稱投靠基督救恩的人為義。這是神在約上信實的表現。 

 7. 稱義和教會:(161~165頁)作者不贊成自奧古斯丁、到宗教改革以來,將「因信稱義」當作福音的核心這個概念,他認為保羅不會有這種與伯拉糾主義鬥爭的思想。他提出稱義的另一個觀念,稱義是法庭用語,也是個末世的觀念,就是在最後的審判當中,不被定罪。保羅的思想中稱義是建立在「立約」的基礎上。稱義的意義是:進入神與選民立的的約裏面。這個約過去是對以色列民發出,新約時代已被更新。就是凡承認耶穌為主的人,就被宣告是信靠神的人,他也就進入這個約中,被稱為義。如此信就不是另一種換取救恩的「行為」,或個人道德上要求的條件。 8. 神所更新的人類:被福音所更新後的保羅,並沒有拋棄原有對神的熱心。而是按著真知識認識神,而能對過去的領受有新的詮釋。被神更新的人能有真誠的敬拜、對未來的復活有盼望、在罪惡的世界願保持聖潔、對人有誠實的愛心、並將人生的方向調整,積極投入宣教的工作。 9. 保羅的福音:本章總結了作者前面所提出的,幾種對保羅思想的詮釋。他認為要理解保羅的想法,必須要從「立約」的角度來看。在這眼光下「福音」、「稱義」、及「神的義」都有了新的意義。所謂福音就是宣告「耶穌作王」的好消息,祂就是彌賽亞,要帶領人進入一種新的立約關係。「稱義」則是因著接受基督是彌賽亞這個好消息,進入神所立的約之中。凡在約中的選民,在末日審判時能逃離神的憤怒,被稱為無罪。」藉著福音的宣揚,神拯救對他信靠的的人進入神的約中,因此就顯明神的信實、與公義。這就是「神的義」。 10. 保羅耶穌及基督教的起源:末章作者回應威爾斯所提出,保羅思想根源的議題。威氏從許多異教的儀式相似性,來描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刑。他認為信仰中的耶穌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保羅是心中所記的耶穌,是他按心中的理想所塑造出來的。作者批評他的想法不根據聖經、歷史等可信的根據,太對牽強的臆測,忽略保羅猶太人的背景,所得出的結論可行度不高。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立約的觀念:在讀本書一些新觀念時(231頁),常會有些疑惑。為何要追究保羅思想的根源?就算知道他神學的猶太背景,又有什麼差別?仔細讀完之後,發現他以「立約」的觀念重新理解「福音」、「稱義」、及「神的義」,不僅在神學上解釋各段經文更穩妥,同時在神學的應用上面,也帶來一些新的激勵。 他認為保羅思想的背景是以猶太人立約的觀念為基礎,它包含了「在基督裏」、以及「參與說」的想法。這觀念是從舊約到新約延續下來的。因為立約是神對他的選民拯救的行動,為了要解決人類陷在罪中、惹神憤怒的問題。在舊約的時代,神揀選以色列人成為他的選民,為要從他們中建立一群聖潔國民,將神拯救的福音宣揚到全世界。這個命令一直在舊約中出現,但從沒有真正實現。但神一旦應許絕不會毀棄。直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世,完成神的救贖,一切舊約的應許才在耶穌的身上應驗。耶穌基督正是所有舊約預言、及應許的中心。所有的舊約預言應驗、神永恒的救贖計劃,都不能離開基督。甚至可說基督正是連結舊約、與新約的關鍵。在這個觀點上,作者把握住了約的連續性,就是神與他的選民立下新約,反是接受基督為彌賽亞的就進入這個約裏面,成為神的子民。最終能夠被神稱義,免去神憤怒的審判。這個觀念就把保羅得救前、與得救後的思想連在一起。不是思想的斷裂,而是因為他見到了復活的基督,過去所有猶太人的信仰,得到重新詮釋。在這個觀點下,就不會導出保羅是個反猶太傳統的想法,也不會把新約、舊約斷裂成兩個互不相關的約。神對猶太人、以及外邦的救贖計劃,才可能是一致的。 

 b. 稱義的觀念:(177頁)本書對「稱義」的討論,嘗試還原保羅情境中稱義的觀念。他認為猶太人心中,被稱神為義含有末世的意義。神多次差遣先知告誡猶太人要守約,對神忠誠。這能在末世的審判時,脫離神的憤怒。不在神約中的人,對神不信實的人最終難逃神嚴厲的審判。按此理解,「稱義」的道路就是「進入神的約中」。保羅的觀念源自舊約,就像對神所訂立的亞伯拉罕之約信實的猶太人一樣,今天的所有人也應該憑信心,進入神所立的新約之中。「信」不該是成為一套得到救恩的方法,而是承認基督為主、進入神約中的結果。按照這種說法,得稱義的關鍵就會從「相信」福音,進入對神的約「信實」。我們就不會花下太多心思,爭論類似「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到底怎麼樣才是真心相信?到底要達到何種條件才是真正得救?也不會將全副精力花在讓人認信福音,卻在他們接受救恩之後,忽略對他們的造就,讓他們繼續留在神的約中。 

2. 本文的缺點
 a. 保羅過去身份與基督對比的問題:(186頁)書中將腓力比書保羅對自己過去背景的自述,與基督捨棄尊貴地位,「不與神同等為強奪」來對比。他以為保羅會說:「我保羅按肉體有立約成員的身份,卻不濫用這樣的身份,反倒虛己,分享彌賽亞的死,因此神賜給我真正算數的身份,將來的以分享基督的榮耀。」這樣的比喻有點太偏頗。基督對於「本有神的形像」、「自己與神同等」並不是否定、進而厭棄的。他是捨下一切當有的尊貴榮華。而保羅所捨棄的,是他看作糞土的。那些血統、身份、地位,不能讓他得到神子民的地位。他過去為律法熱心,不是按著真知識,也都是在錯誤的道路上。他的過去、與基督天上本有的地位,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b. 信與接受的問題:(188頁)即使作者認為「信」是進入神約後的結果,不太願意強調「信」與「稱義」的關係。因信稱義的觀念仍然是保羅書信的重點,羅馬書中很多的經文還是把信與稱義連在一起。如: i.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1:17) ii. 「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羅3:22) iii. 「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5) iv. 「惟有不做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羅4:5) v.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羅5:1) vi. 「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羅9:30) vii.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10) 作者以進入神的約中為稱義的途徑,以信為成為神立約的子民必然有的結果。其實進入神的約也是有條件的,就是他在188頁上說的:「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其實接受與信是分不開的。作者似乎沒有解釋清楚,「信」在進入神的約中的重要性。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 作者以本書提出保羅神學中心的新觀念,他以保羅猶太背景為基礎,推論保羅神學的基礎為立約的觀念,並提出經文證明,澄清三個主要的觀念。根據新的觀念,他也提出教會的應用原則,引起了廣泛的反省與討論。這本書是達到他的目的。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