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從基督教角度看企業倫理

引言
隨著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帶著資本、技術的企業家,將生產線擴張到勞動力低廉的地方。原本農業為主的國家也增快工業化的腳步。是什麼力量推動著舉世各國紛紛投入這場競爭?無非是人性當中對利益的追逐的心態。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是靠著人類追求利益的本性為動力。亞當•斯密說在他的《國富論》中說:「藉由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 他認為社會的發展是靠這個人利益的追求所達成的。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人有罪性這事實,任何完善的制度到了有罪人的手中,執行起來都會變質。資本主義也不例外,它經過了兩百年的推行,所帶給人類的是禍是福,難以定論。在經濟上,它確實創造了財富,增進了西方國家人民基本的生活,讓許多落後的社會制度得以改善。同時他也造成了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貧富懸殊、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勞資衝突。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並沒有因為社會富裕而消除,因為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公造成政治上的衝突、種族的仇恨也更加劇烈。這問題已經隨著全球化,影響到整個人類。面對資本主義急速發展所造成的的問題,我們期待能有解決的答案。基督徒與世人活在同一個世界,對這些共同的問題,並不能置身事外。我們常說「基督是一切的答案」 。基督教信仰是否在這個問題上提供解決的方向?信仰的準則又如何應用到當今的社會?本文準備從幾個角度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1. 基督教信仰對經濟的發展所造成的問題,是否有解決的對策?
2. 對於因為發展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企業的責任是什麼?
3. 企業如何面對環境保護、及過度開發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倫理
倫理是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生活在群體中,人與人、個人與群體、人類與環境應該如何相待,必須有一套標準。在人際關係緊密連結的現代社會,彼此利益衝突也更加劇烈,倫理規範因此更形重要。由於倫理的議題範圍相當廣泛,本文準備專注於探討現代工業社會,經濟急速發展之下的企業倫理。

資本主義背後的倫理是基督教信仰
資本主義以人自私的本性為出發點,它需要一個倫理的規範才能正常的實行。事實上,以西方國家兩百年來從錯誤中學習的經驗,有罪的人必須靠著社會倫理、法律制度的制衡,才不會放任自私本性擴張,而造成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基督信仰就是維持西方社會倫理道德背後的力量。德國的政治經濟學家韋伯說: 「現代資本主義並不是建立在與道德無關之個人利益上,而是建立在把有紀律的工作義務,視為一種職責這樣的想法上。…透過正當經濟活動,而完全投入財富的追求,並且避免以這樣的經濟活動的所得,來做個人的享樂。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現代資本主義所獨具的特色。」 他發現清教徒在當時歐洲社會中總是較富裕,這現象讓他對其中的原因感到興趣。他觀察到整個新教徒工作、生活態度,與他們的宗教倫理有緊密的關係。他認為造成資本主義興盛最大的原因就是:基督教倫理鼓勵每個人發展才能,努力完成神的召命。同時這個倫理也強調對欲望的克制,避免了個人好逸惡勞的惰性。這種鼓勵勤勞、創新的風氣,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當發展中國家快步走向西方的經濟制度時,西方過去所遇到的問題,同樣也會移植到東方來。我們當以什麼企業倫理,來避免重覆西方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基督教的倫理正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經驗。

追求利益並非唯一目的
傳統觀念認為無奸不成商,商人要賺錢,就是要斤斤計較,從別人的身上謀求利益。「行義」與「謀利」是不可能並存的,他們認為,謀私利在「動機」上本身是不合倫理的 。但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益,這無可厚非。因為生存是自然第一定律,企業謀取利潤是它能生存的最主要條件。企業如果不能生存,其他倫理道德都只是奢談。俗話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既然當今社會已演變成為以工商業為主流的力量,輕視商人的想法在今日社會是不可能再繼續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追求利益」與「秉公行義」真的不能兩全嗎?如果從經濟發展的效果來看,企業不單追求自己私利,同時也建立一個帶動整體追求利益的機構。結果會提高大家的生活水準,為社會帶來共同的利益。所以創造企業本身的利潤並不是企業生存唯一的目的,因為企業利潤的來源是整體社會提供的,穩定的政治結構、充足的原料、勤奮的勞工、消費者的接納,都是造成企業發展的要素。失去社會的支持,謀利勢必不可能發生。所以企業除了自身利益之外,以營業的利潤回饋社會,帶動整個群體的發展,是企業存在另一個的目的。

當今社會存在的經濟問題
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不可能賺到了少許利潤就滿足了。如果沒有利益作為誘因,資本家是不會投入資金的。在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之下,許多人性自私的弊病就曝露出來了。在當今全球化競爭的環境中,社會存在的幾項嚴重的經濟問題:

1. 壟斷市場,調高價格:通常只要是能盈利的產業,必然會有眾多的競爭者。企業之間彼此競爭,這能促使價格更加合理,讓消費者蒙受利益,這本是自由市場的優勢。但是惡性競爭的結果,會造成企業間「勝者通吃」的現象,競爭不過別人的就被併購。勝出者壟斷市場,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消費者任其宰割 。
2. 壓低成本,劣質產品:為了要維持價格上競爭的優勢,企業盡可能壓低成本,原料供應商不可能做賠本生意,只有從降低原料的品質上動腦筋。用次級原料還算小事,更有不擇手段者,在食品原料中加入有毒的、或受污染的添加物,危害大眾健康。最近發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3. 不實廣告、誤導客戶:有些企業用誇大的廣告言詞,吸引顧客。讓不知情的客戶信以為真,達到促銷的目的。廣告上標示的與產品不符,外表包裝精美,內容偷工減料、成分不足。最常見的就是食品、藥品工業。更有惡劣者仿冒暢銷產品,製造偽藥,為了增進藥效,填加禁藥成分。危及顧客健康。
4. 財富集中,貧富懸殊:全球化市場競爭的結果就是,競爭力強的企業獨占市場,競爭失敗者倒閉。掌握資源的強者,財富快速攀升。得不到資源的弱勢群體,因失去競爭力變得更加貧窮。隨著財富的重新分配,貧富分布形成兩極化,高收入人士人增多、中產階級則減少、其中大多數淪落成低層階級的貧戶。

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今日的工商急速發展的社會,已經不可能走過去農業社會的回頭路了。在經濟利益的吸引力下,政府也不可能為了維護社會公義、打擊企業的發展。唯一能做的就是對企業定出有效的法律規範,防止企業壟斷市場,謀求不當利益。對於偽劣食品部分,則要定出檢驗標準,嚴格執行。這是在政府層面必須要做到的。

但是靠著嚴刑峻法只能收表面的效果,卻不能改變人貪婪的本性。法律不能規範所有人類的行為,倫理則能夠補法律之不足,給人更完備的指引。要真正約束企業違規的行為,除了法律之外,仍然要企業界能自我約束,形成遵守企業倫理的習慣。如果不講求企業倫理,企業界則會想盡辦法鑽法律的漏洞,法律訴訟就成了利益集團鬥法的游戲了。如此一來工業化所帶來的問題只是被掩蓋、並沒有解決。所以除了法律之外,企業倫理是不可少的。或許有人會有疑問,企業倫理用何種力量來約束企業界?這必須要靠社會大眾形成共同的倫理共識。如果某個公司違背良心,不守企業倫理,則全體消費者聯合起來抵制。如此才能夠改善整體企業的文化,化解以上所提到的問題。

我們期待企業遵守倫理,善盡社會責任。但是任何倫理都是必須建立在更高的基礎之上,要不然企業為什麼要犧牲自己的利益,重視社會責任。這更高的基礎就是信仰的力量,聖經當中有許多神學思想,能提供企業倫理背後的支持。當然,如果一個社會不存在信仰,倫理的基礎就只有靠著每個人的良心了。以下我們要分別來看企業到底有什麼社會責任,聖經中又如何提供那些信仰上的支持:

1. 人類的使命是代替神管理世界:聖經當中說:「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8)神吩咐人類管理全地的使命,也可以應用在企業管理上。企業的發展不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野心、或自私的欲望,而是要運用神所賜的才能,代替神管理地上的萬事、萬物。企業的存在就是實現神所委托的管理責任。所以企業必須健全的發展,提供社會大眾就業機會,讓人的潛力能夠發揮出來。國家的發展需要國民的智力、與勞動力充分的運用。企業的功能正是對世界進行管理,維持社會的穩定運作。

2. 樹立誠信經營理念,改變唯利是圖風氣:箴言中說:「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箴12:22)聖經中處處充滿了神對人誠實的要求。人犯罪了之後,學會用謊言掩飾過失,逃避責任。企業界這種爾虞我詐的情形更是常見。如果我們清楚企業存在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要代替神管理全地。那經營的理念就必須符合神的標準。例如上面所說的:不偷工減料、產品成分不造假、不作不實廣告,不用賄賂、違法的方式爭取生意。

有的人認為做生意要誠實,那是傻瓜才有的作法。我認為對神認真,在人面前被以為傻沒有關係;最怕的是在人面前絕頂聰明,在神面前卻成了傻瓜,那就慘了。守住誠信的倫理,雖然可能一時會吃虧,但是神必會祝福。因為一般規矩的生意人都喜歡跟誠信的人做生意。如果整天虛偽作假,一但被發現,毀掉了商譽,以後的生意也不用作了,那才是損失慘重。不誠實的企業,很少能維持長久的。

3. 回饋社會,改善貧窮:企業創造財富之外,不可忽略的是要對企業賴以生存的社會具備回饋的心。企業追求的是永續經營,不是撈一票就走。真正回饋社會,促進社會安定的企業,才能得到大眾的支持,生意才可能維持長久。聖經中有許多扶助貧弱的教導。利未記25章10節說:「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禧年的意義是神對窮苦人民的釋放,欠錢的得著豁免、賣身的奴隸可以得著自由、賣掉的地業可以得回、資源重新分配、勞苦做工的人畜可得一年安息。這象徵著受苦的人民,獲得重新開始的機會。申命記14章28~29節中也提到,以色列民每三年一次要把生產的十分之一捐助出來,分配給窮苦的、寄居的孤兒寡婦、以及無產業的利未人。一個平等的社會才可能維持穩定,企業才有可能發展。歐美不少企業深受傳統基督教的倫理影響,有的成立基金回饋社會,有的捐款學術單位、進行環保、醫療相關研究。這正是一種正面回饋社會的行為,也是建立企業與社會互利共生的好形象。

企業的環保倫理

環境破壞的成因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對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和諧,使整個地球陷入前所未有的浩劫。其中比較重要的環境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如空氣、水污染、臭氧層的破壞、水土流失)、以及自然資源損耗(如熱帶雨林的砍伐、物種的消失、能源的缺乏)。這些問題在過去資源豐富的時候,我們並不注意。經濟隨著全球化,資源開發的速度驚人,我們才發現大地已經被人類破壞的千瘡百孔。過去我們只注重發展工業,不重視環境保護,主要的原因是幾個觀念上的錯誤造成。有人誤以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者,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完全的權利。希臘柏拉圖哲學二元論的觀念,將物質看成低於靈性的次等地位。這種物質主義導致人類誤以為環境資源是人類共有的財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因此為了爭奪生產原料,對自然資源強取豪奪,帶給生態環境無法彌補的破壞 。

合乎聖經的環保觀
有人將環境的破壞歸咎於基督教思想中人類主宰大自然的觀念。其實聖經中本來就存在環保的觀念。神把管理自然的使命加給人,是要求他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並沒有叫人把自然據為己有,為滿足私利而破壞環境。舊約中七年一次「安息年」要休耕,五十年一次「禧年」要讓土地休息,這就是要求人類,在開發自然的時候要有節制,讓土地有自然恢復的時間。舊約律法中吩咐以色列人收割的時候不要把農作物割盡,要留下一些在角落,給窮苦的人、與田野的走獸吃。(出23:11)申命記中也說攻城的時候不可把結果子的樹砍掉,因為可以吃樹上的果子。(申20:19~20)主要的觀點就是要人明白,天地萬物主權都是神的,我們不能照自己的私利,將萬物據為己有,任意破壞 。

新約也有愛護環境的觀點,自然界是受人類犯罪的連累,服在虛空底下。自然界與人類同樣盼望得到救贖。(羅八19~23)也就是說有一日神要把萬物從虛空底下贖回,萬物要恢復原有的榮美與秩序。所以聖經從沒有叫我們破壞環境。

企業環保的作法
1. 嚴守政府法規:政府應該定下合理的法規,以保護人民健康為優先。企業的發展不能危及人民的健康。身體健康受損這個代價太大了,不是貪圖一時的經濟發展換得來的。企業也應該學習,以守法為榮。排放的廢氣,廢水一定要符合標準,土地被污染之後,恢復的成本,遠大過於經濟的利益。千萬不要貪一時之利。

2. 改善社區環境:住在工廠四周的居民受到的空氣、水、噪音污染是最嚴重的。為了要維持與鄰近居民和諧的關係,企業應主動回饋社區,如提供免費健康檢查、提供學童獎學金、改善社區道路、自來水、環境衛生。讓社區以廠為傲、而不是以廠為恥。

3. 應用環保科技:為了減低污染、工業原料應盡量使用,省資源、低污染、再生原料。並推動可回收的產品,將廢棄物回收重新使用。即使增加制造成本,也應該以注重環保。因為污染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是每一個人分擔的。企業在環保上節省經費,將來就是全體用人民健康、痛苦來付這個代價。

結論
工業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繁榮、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貧富不均、勞力壓搾、環境污染。針對這些因經濟發展所產生的問題,本文討論了為解決這些問題,企業所該遵守的倫理準則。包括企業對社會的責任、環保倫理。聖經為企業倫理提供了宗教的基礎,一個有心永續發展的企業,應該照著神的原則來行。不單在動機上願意與社會站在互利共生的地位,在成果上也能創造利潤與社會共享。如此合神心意的經營理念,才能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這企業也才能成為代替神管理世界的典範。這不是個屬靈的高調,只是按照聖經原則,整理出的企業倫理準則。但願真的有企業願意照著神的原則行事,在社會成為榮神益人的好管家。

1 則留言:

  1. 倘若每個企業都能照神的原則來做,那麼很多的環保問題都將不在...那這個社會就會更和樂融融囉!!

    回覆刪除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