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浪子回頭

路加福音15:11-32
當前一陣子大家在關注NBA籃球的時候,林書豪連續七場勝利,鼓舞許多在體育界原不被重視的亞裔人群。許多華人父母也在關注他的家庭背景,思考要怎麼樣才能養出一個,功課又好、體育又好的年輕人。在一場訪問中記者問他,你為什麼能在功課上有好的表現,又能在籃球上出類拔萃。他說了:他的媽媽對他的期望讓他能有今天的表現。他的媽媽對他說:先把功課讀好,是最基本的要求。功課作好了,他要怎麼打球,就讓他打。華人子弟通常都活在這種父母親高度的期待之下,功課要好是當然的,各方面才藝也要有好表現,更重要的是品德也要好,能為家人爭口氣。

父母親心中沒有說出的話是:「我沒有達成的理想,你要為我做到。」這是我們的下一代所承受的壓力。林書豪顯然是一位受父母親影響很大的人,他也是一位願意依照父母親期望努力表現的年輕人。養出這樣的小孩,父母親應該會覺得很欣慰吧?我們今天想一起來看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這故事是描述兩個兒子,一個是守規矩的、另一個是叛逆的。他們在父親的眼中,各有什麽樣的地位呢?父親對他們的態度又是如何呢?你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個怎麼樣的小孩?聽話的還是叛逆的?你的父親怎麼對待你?這是值得我們一起來看的問題。

「浪子回頭」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首先我們要來看,耶穌在什麼樣的場合說出浪子的比喻?路加福音15章第1-2節:「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在當時的社會,對於稅吏與罪人是相當輕視的,他們是一群不被主流社會接納的一群人,人們見了他們不與他們接觸、不與他們說話。與他們相對的是法利賽人,他們是一群嚴守律法、道德高尚,甚至到一個地步成為了社會道德的捍衛者,誰若是違反了律法,他們是以替天行道的態度,對這些犯罪的人發出譴責。耶穌是猶太人的夫子,常常公開向當時的世人傳出天國的福音。這裡發生了一件事,耶穌這位夫子竟然與稅吏與罪人一起吃飯。我們都知道一起吃飯在社交上的意義,表示人際間的友誼與接納。耶穌身為夫子,竟然接納稅吏與罪人。這對於法利賽人來說,這是件不為社會正常規矩所接納的事。法利賽人心中出現了疑惑:耶穌與一群被社會排斥的人一起吃飯,他還有資格當夫子嗎?他們不贊同耶穌的做法,私下議論紛紛。以下的三個比喻就是耶穌對他們的回答。

第一個是失羊的比喻,一個牧羊人失去了一隻羊,就撇下九十九隻,去找回那迷失的羊。找著了之後就歡歡喜喜的把羊抱回家,並擺出宴席請朋友鄰舍來歡喜慶祝。另一個是失錢的比喻,一個婦人有十塊錢,丟了一塊錢,就放下其他的事情,點着了燈,打掃屋子,仔仔細細的尋找,直到找到了。就為了找著了失落的錢 擺宴席請朋友鄰舍來吃,與朋友們一同歡喜慶祝。

這兩個比喻的共同點就是:都有個迷失的東西,也都有個焦急尋找失物的人。他們重視失去的東西,甚至放下其他的事,為了要把失去的東西找回來。更重要的是,他們找到的時候,心中充滿了歡喜,巴不得把找到東西的喜悅,向眾親朋好友分享。這兩個比喻都是要有針對性的,明白這兩個比喻,會幫助我們理解浪子回頭的比喻的意義。耶穌在失羊的比喻最後說了:「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接著在失錢的比喻之後也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可見耶穌的回答,是針對法利賽人對耶穌與罪人坐息吃飯這件事的回應。法利賽人是因為耶穌與罪人吃飯,不合傳統猶太夫子不與罪人為伍的體統。耶穌重視的是罪人也是天父所愛的,當罪人願意聽耶穌講道的時候,耶穌伸出雙臂歡迎他們,與他們一起吃飯。耶穌說出浪子的故事也是針對這個主題,讓法利賽人明白,在天父的眼中,就連一個墮落的罪人,也是祂所願意拯救的,就如父親對浪子不變的愛一樣,願意切切等待他回頭,為他的改過自新歡喜快樂。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讀這段浪子回頭的故事。

叛逆與墮落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

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從一個人想脫離過去的常軌,尋求自我的自由開始。我們成長的過程充滿了這樣的經歷,當我們還是十幾歲年輕人的時候,常常對父母的約束感到不耐煩,不願聽父母親的勸告,常想父母的想法已經過時了。對於外面的花花世界,總有過於浪漫的幻想,想要試試自己的能耐,要靠自己的本事闖出一片天地。這個浪子就是如此,他為了要追求自己的自由,大膽向父親提出要求:「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如果你有這麼一個小孩,聽到這樣的話可能會讓你發火。「什麽叫做你當得的?這財產是你的嗎?我還活著,你就提出分財產。是等不及了嗎?」尤其猶太人重視神所賜給他們的土地,祖先留下來的土地是最重要的產業,不輕易買賣給別人。小兒子向父親提出分家產的要求,等於是要父親把三分之一的土地賣了,把賣得的錢給他。賣掉祖先留下的地,等於是從父親身上割下一塊肉一樣。然而父親尊重兒子的決定,既然他大了,有自己的主張了。即使他出去可能會敗壞一切財產,但是為父的還是,照著他所要求的把產業分給了他。

小兒子得到了錢,不久就收拾行李,離開父親了。這是一個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最嚮往的一件事,離開家是多麼自由啊!不需要再被父母約束了,反正身上有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事實上獨立自主的時候,也是承受責任的開始。自由所伴隨著的責任,有時並不是如想像中的那麼浪漫。故事中的浪子遭遇了許多離鄉背井,闖蕩江湖的年輕人常見的失敗。外面的世界並不如他所想像的海闊天空。他追求成功的理想也從來沒有實現。因為他生活的習性敗壞,「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不到多久,他從父親所繼承的財產全敗光了。我們都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離鄉背井最期待就是功成名就,衣錦還鄉;最怕就是事業失敗、一文不名、無顏見江東父老。浪子所遭遇的正是最可怕的噩夢。然而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是他自己要求父親把財產分給他,是他自己要離開家、出外外闖蕩、是他自己要任性妄為、浪費錢財。這一切都是他的報應,還有什麽話說呢?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想起過去在家中享受的日子,他的心中更是難以平衡。為了活下去,總要有飯吃。就為外地人打工吧!結果時機不好,連像樣的工也沒得做,人家讓他去田野裡放豬,這是什麽屈辱的工作?他是猶太人,豬是被猶太人討厭的不潔淨的動物。但是為了有口飯吃,就連被人輕視的工作,也只得做了。這個工作還不包三餐,肚子餓的問題還要自己解決。他在飢餓的時候,甚至想到拿豬吃的豆莢來充飢。這真是落魄到最淒慘的境遇,豬是他們原本認為最骯髒的動物,但是現在餓到連豬吃的東西也想拿來吃。一個人走到了這個地步,可以說人生已經玩完了。在這個山窮水盡的時候,他不由自主想到了過去,前後生活落差實在太大了。他的下半生還有戲唱嗎?窮則思變,他改變自己人生的希望在哪裡?

回轉與接納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18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22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一個陷於困境的人,如果能夠為現在的痛苦而悲憤,願意改變目前的困境,他還是有希望的。還好他想到自己的過去,他不該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的。他的父親有足夠的糧食養活許多僱工,他身為父親的兒子,難道連僱工都不如,最後要落到飢寒交迫、客死異鄉的命運嗎?這個醒悟是他生命的轉捩點。如果他沒有這樣的醒悟,那他人生真的就一敗塗地,永遠難以翻身了。他的醒悟沒有僅僅停在思想當中,他想回家,這想法催逼他做出行動。他計劃著如何向他父親說出自己心中的懺悔:「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他承認自己得罪了神,也得罪了愛他的父親。他知道自己不配父親再度接納他,他只求父親把他當作僱工中的一位。哪知道在父親心中,兒子就是兒子,即使他落到如此悲慘的地步,也永遠改變不了他身為兒子的身份。

他走到了回家的路上,近鄉情祛,他的腳步是沉重而遲疑的。沒想到父親遠遠就看到了他,急急忙忙跑到外面去迎接他回來。你如果曾經離家在外多年,好不容易回家了,你一定理解父母跑到外面來接你的心情。他巴不得早一點看到你,把你從頭到腳好好看一遍。累了嗎、瘦了嗎?家的門永遠是為歸家的遊子開的,家中的老父、老母,永遠是展開雙手迎接你回來的。況且回來的是一個迷失多年,音訊全無、如同已死的兒子。這是個多麼令人感動的場合。林布蘭曾經畫過一幅浪子回頭的圖畫,畫中的浪子衣服破爛,鞋子掉落。跪在老父膝前,低著頭依靠著他父親懷中。老父親低著頭看著浪子,為他披上紅色的袍子,伸出雙手扶著他的肩膀。這一幕是讓人永難忘懷的情景。不管我們做了什麽對不起父親的事,自己認為不配稱為兒子,在父親的眼中,他永遠願意接納我們回來。因為我們是他的兒子,在他的心中,從來沒有放棄我們,他從我們離家的那天,就一直等候我們回頭。這是父親的愛,也是天父對罪人的愛。

當孩子說出了自己預備的說詞「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時,父親打斷了他的話。急忙叫僕人,為他披上象徵兒子身份上好的袍子,戴上象徵權柄的戒指,穿上主人才有的鞋子。這動作表明了,在父親心中,他兒子的身份從未改變,他是兒子不是僱工。

我們曾經像那個小兒子一樣,為了自己的夢想,追求人生中的享樂,離開主。在外面碰得滿頭包。在失敗中,我們可曾向小兒子一樣醒悟過來,當我們明白自己原不該過這種悲慘的生活。我們是否想到了天父,他對我們的期待是:「不要再流浪下去了,回來吧!家的門永遠是為你開的。」我們可曾克服自己心中的羞恥,走上回家的路。浪子回頭金不換,家的門口,天父永遠伸開雙臂迎接我們。此時什麽話也不用說了。一切羞恥、屈辱、窮苦潦倒,全部成了過去。因為我們天上的父親接納我們進入祂的家中。朋友們,你有在外流浪的經驗嗎?你期待回家嗎?你可期待在家的門口,有誰在那裡迎接你嗎?我們可以確定的知道,天父上帝絕不嫌棄任何一位歸家的浪子。家是你的,你願意回去嗎?回家的決定在於醒悟過來的心,就如同那位浪子一樣。

大兒子的憤怒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26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29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30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1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浪子歸家是件值得歡喜的好事,父親為了這個孩子無災無病的回來,殺了肥牛犢,邀請諸親好友來慶祝。這個時候大兒子工作回來了,得知家裡發生的事,心中甚為憤怒。不願進去參加父親預備的宴席。他為何會出現這種反應?為什麼離家多年的小兒子回來了,父親歡喜快樂,接他回來。身為哥哥的大兒子,卻有完全相反的反應?這是因為父親與哥哥站在不同的地位,造成對此事觀點的不同。父親看到的是為兒子悔改而喜樂,身為哥哥的他,看重的卻是賞善罰惡制度的公平性。父親對敗壞弟弟的寬容,顯出對他自己過去的功勞不重視。他留在家中為父親工作都白幹了,父親沒有殺一隻羊來獎賞他。他自認為發出憤怒的情緒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以為自己有理,得理不饒人。然而,他的問題在哪裡?在於他的心態不對。從他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他服侍父親的心態,完全不是為了愛父親,而是為了自己。他認為自己比父親更加公義,他努力工作本該得父親的獎賞,反觀小兒子拋棄老父離家,就該接受叛逆的處罰。父親不獎賞他,反而接納小兒子,是違反了他所認為公義的原則。連父親也必須按照他所認為的公義的原則去做,要不然他就有理由生氣。

這生氣的反應反映出了他服侍的動機,他所看重的不是父親的旨意,而是他自己的利益。當一個人服侍神的動機錯誤了,即使他服侍的再殷勤,也只不過是服侍他自己。耶穌的比喻中的兩個人物,各代表兩種需要拯救的人。浪子是行為敗壞的罪人。大兒子則是不顧父親心意,卻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主耶穌說的這個故事正好把這兩種人犯罪的心態點出來。小兒子就是喜愛追求自由而偏離規範的人。大兒子則是規規矩矩、嚴守紀律,卻把好行為當作功德,看不起軟弱犯罪的人,又對他們冷酷無情的人。他們的心態錯了在哪裡?錯在他們都離開了天父,以自己的利益代替遵行天父的心意。浪子是犯了為滿足自己享樂,背叛了父親的罪。大兒子則是犯了為滿足心中自義的標準,不體貼父親心意的罪。

對比小兒子浪蕩後歸來,父親伸開雙臂迎接他。父親怎麼對待大兒子的怒氣呢?父親出來勸告他:「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父親對他的愛沒有改變,留給他的產業也沒有少,只是他在父親歡迎弟弟的對比之下,認為父親偏愛弟弟,冷落了他。其實父親對兒女的愛與接納,是出於他主動的施恩,不是靠兒女的行為表現換來的。一個人會對父親所施的恩典感到不公平,是因為把父親的愛,當成是自己工作表現該有的回報。我這麼努力服侍你,怎麼你愛別人更多?這種自以為義的心態,在神面前也是得罪了神。比起追求自由而離家的弟弟,並不好到哪裡去。在父親的面前,他們都得罪了父親,都需要悔改。父親已寬容的愛來接納悔改的弟弟,也以真誠的話語來勸告大兒子要體諒父親的苦心,不應該對父親生氣。

人世間也常會出現這兩種人,一種是小兒子心態:他們不願受到傳統道德的規範,勇於追求自我的滿足,常常會為了自由做出違反傳統的事,而引起非議。另一種則是大兒子心態:他們喜愛遵守世間的規則,但卻常常以自己的行為達到標準而驕傲,看不慣違反紀律的人,也不認為自己對敗壞的世界有什麽責任。這兩種人都離開了神,都需要神的拯救。這兩種心態在我們身上都有。我們這些蒙恩得救的基督徒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當我們過去陷在罪中的時候,我們白白得到神的赦免。知道了罪得赦免,全是神的恩典,不是我們作了什麽好事配得神的拯救。然而當我們得救了之後,卻常會忘了自己得救的過程,並沒有任何功勞。轉變成為律法主義的思想,對自己的好行為沾沾自喜,滿足於列身於道德高尚的群體中,而排斥在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當一個人有了這種思想,他就會把神施恩的標準放在自己的表現上,以為自己的好行為,配得神的恩待。甚至以自己所認為的善惡標準來操控神。正如大兒子的心態:「神應當恩待我,不應待對他好。」如果得不到期待的結果,就回轉而對神發怒。律法主義其實動機就是自我中心,也就是罪的根源。

有一部莫扎特的電影叫作「阿馬迪斯」,劇中有個音樂家薩列里,早於莫扎特出道。從小就立志成為最偉大的音樂家。他曾經在神面前禱告:「我秘密獻上一個男孩所能想到最令人驕傲的禱告,主啊!讓我作個最偉大的作曲家把!讓我用音樂來讚揚你的榮耀,也讚揚我自己。親愛的上帝,讓我不朽吧!在我死以後,讓人們因愛我的作品,而紀念我的名字吧!為了回報你,我立誓每時每刻把我的貞潔、我的勤奮、和我深深的謙卑獻給你。我也會盡力去幫助我的同伴。阿們!阿們!」

他真的照著他對神的許願而行,開始了一個新生活,發奮圖強、不近女色、努力創作音樂、也樂於免費教導年輕的後進、樂於幫助窮苦的人。按照外表來看,這真是一個有為的好青年。直到莫扎特出現!打亂了他人生一切的規劃。這個年輕的莫扎特,顯然有著神所恩賜更高於他的音樂天分。莫扎特所創造出的樂章,為人們喜愛、似乎才是能夠流傳萬世不朽的作品。在莫扎特樂曲的對比下,他的作品顯得幼稚、而不成熟。他的怒氣開始發作,不僅對莫扎特,更是對神。他在盛怒之下對神的抱怨,與大兒子的話極其類似:「這真令人無法理解,我在這裡清心寡欲、禁戒所有自然的慾望,為的是要得著上帝的恩賜,可是莫扎特卻在那裡放縱各樣的情慾,竟然還安排了要結婚,卻完全沒有遭到任何指責!」薩列里最後對上帝發出絕望的話:「從現在起,你和我是敵人。」從此他盡一切努力要摧毀莫扎特,暗中推動謀殺莫扎特的計劃。

他對神熱切的的禱告,怎麼因著一個人的出現就完全轉為恨呢?因為那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禱告,他不體貼神的心意,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當他知道神不會受他的操控、有完全的主權賜恩給任何人的時候,他立即惱羞成怒。他的禱告不是禱告,是想以自己的私利為目的,意圖操控神。這就是大兒子所犯的的罪。他也是迷失了,迷失在他的自私、自義中。他也需要神來尋回他,正如神等待接納小兒子一樣。

我們是否也有大兒子的心態呢?我們是否常對神發出自我為中心的禱告呢?我們所求於神的是,讓我們更加的體貼他的心意,順服他。還是要祂聽從我的心意,滿足我的想法。求助改變我們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讓我們更加的體貼祂的心意。神的心意是什麽呢?他愛世人,不單愛我們,也愛那些在教會外流離失所、找不到人生方向的罪人。誰能體貼神的心意去尋找這些人?主耶穌說出的前兩個比喻,都有尋找的人。牧羊人尋找失羊,婦人尋找失錢。唯有浪子回頭的比喻全沒有提到外出尋找浪子的人,父親不願尋找他回來嗎?不是的。如果父親不願他回來,怎麼可能天天等在家門口,遠遠地望著浪子可能回家的路。父親切切的期盼浪子會悔悟回頭。然而尋找浪子回頭的任務,應該落在年輕力壯的大兒子身上。然而我們看到了大兒子並不能體貼父親的心意,他認為這不是他的事,浪子罪有應得。把浪子找回來對他沒有益處,反而會威脅他的權益。理當尋找浪子的大兒子沒有盡到他應盡的本分。主耶穌自己就是這個尋找浪子的人,祂親自為我們捨命,尋找失羊、尋找失錢、也尋找我們這些浪子。我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受讓我們猛然悔改,不是我們自己良心發現,是聖靈保惠師所動的工。不是我們主動尋找神,而是神先尋找我們。主耶穌就是那位費盡千辛萬苦,尋找我們這些浪子的人。而我們這些住在主裡面的基督徒呢?是否也該順從主的心意、跟從主耶穌的腳步,去為他尋找失喪的人。

今天的世界充滿了失喪的人,好多人像小兒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享樂、離家出走,在外面受盡了欺負,落到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的地步。我們教會是不是一個他們可以回來的家?我們是不是願意像父親歡迎浪子一樣,歡迎失落的人回頭。還是我們像大兒子。拒人於千里之外。甚至以為他們罪有應得,應該遠離教會,不要進來污染了我們聖潔的生活。現今的教會常會不自覺的成為一個精英的團體,有最動人的講道、最美好的敬拜、最吸引人的活動。但是往往讓教會變成了中產階級交誼的場所。收入不豐的藍領階級往往會自慚形穢而、望之卻步。這個難以跨過的門檻也不是教會刻意建立的,但是卻是個存在事實。如果我們的教會讓耶穌時代的稅吏、罪人,不敢踏入,我們教會的存在就有問題了。耶穌當年主動的和稅吏罪人吃飯,向他們傳道。我們今天的教會難道不該與耶穌傳講一樣的福音?當我們傳講悔改歸正的福音時,如果稅吏罪人都不敢接近,連聽道的機會也沒有,那不是他們拒絕福音。反倒是我們倨傲的態度,加高了福音的門檻,拒罪人於千里之外。教會這樣的做法絕不是耶穌對罪人的態度。

結論
我們每個人都曾像小兒子一樣,離開過神。是主耶穌流血捨命,費盡千辛萬苦把我們尋回的。我們得到的是神白白的恩典。白白得來的就該白白捨去。我們千萬不要得到救恩了後,就有了大兒子的心態,以為自己所領受的恩典是我們該得的,是我們努力遵從神的旨意的回報。當我們有了這種恩典本是我該得的心態,我們心中就高抬了自己,奪取了神的榮耀。一旦我們期待的報償不能如願的時候,心中就會充滿了苦毒惱恨,以為神不公平。那是因為我們以自己為中心,不能體貼神的心意造成的。神愛世人,他愛遵從他命令的人,也愛罪人。他愛大兒子、也愛小兒子。我們都是需要救贖的人,不管是因著我們背逆神,或者是因著我們的驕傲字義、輕視他人。求主光照我們心中的軟弱。讓我們都能成為體貼神的心意的人,在這世上為主尋回迷失的羊。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