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教會植堂的異象


我所住的地方,是在兩個州交界之處。有將近五十位教會的弟兄姊妹住在臨近的賓州,跨界過來聚會,交通時間約四十到五十分鐘車程,非常不便。

教會思想在適當地點植分堂這想法,已經有七、八年了。但是實際上開始進行籌劃,是一年前左右的事。最困難的事就是決定要不要植?正反意見商量了好久,正方認為植堂是培植同工、教會發展的最有效的方法,並且主耶穌的大使命是帶領人作主門徒,必須要有人力物力投入才有可能,而投入的有效性需要考慮地理因素,相隔四、五十分鐘的車程,讓牧養、造就、探訪、甚至連聚會都成為困難的事,況且遠處的地區人口成長迅速,當初十年前成立的一個團契,已經發展成四個聚會點,共約五十人。大家心裡有個感動,是植堂的時候了。

然而,大家都沒有經驗,怎麼開始?誰來帶領?這是第二項大家想法不同的地方,一種意見就是,讓當地的弟兄姊妹自己去籌劃、發展、選出同工。另一種意見是一切需要從教會主導,有系統、有計劃的推動。在討論了兩三年,總算確定是由上而下的植堂,不是任由下面的弟兄姊妹主導的方式。這是走穩健的道路,避免造成向教會分裂一樣的,一批人不高興走掉。

接下來又有的困難出現,誰是主要同工,既然是由上而下,同工自然是由長老、牧師來決定。然而實際上最清楚誰能幹什麽,誰又願意幹的是下層的同工。上下兩層很少交流。這就造成兩邊意見的不同、關係也出現了緊張。最後還是聖靈讓同工心裡的意氣平息下來,由上面決定人選,然而尊重下面原來服侍同工的意見。

大家預期好久的第一次聚會終於在兩個禮拜前開始了。母堂是早上聚會,分堂是下午聚會。服侍的同工兩地跑,講完早堂,繼續分堂。第一次聚會有一百位左右大人,二十多小孩參加。其中有三十多位是母堂過來支援的。上個禮拜是第二次聚會,少了母堂支援的二、三十人,人數有七十多。這大概就是分堂最基本的人數。

聚會後,同工一起禱告,有二十位左右參加,每個人都禱告,心中充滿感恩。主要是感謝主的手親自動工,在最合適的時機、感動大家的心,化解分歧、同心一致,讓植堂事工開展。

前面的道路仍然艱鉅,如果分堂持續成長,有可能在半年後坐滿,到時候兒童會有三十位左右,現有的主日學教室不夠用,青年團契有十五個青少年,需要有人出來帶領。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題,植堂事工既然是神興起的,相信神必動手完成祂的工作。我們屬祂的人,只要專心仰望,全心信靠。一定能讓植堂穩定成長,為神國造就出許多忠心的僕人來。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罪、審判、與赦免


基督徒活在當今之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屬天的子民,要按照屬天的原則生活,然而我們周圍卻圍繞著尚未信主的世人,他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我們當如何持守信仰、在聖潔上自我要求?面對不同信仰的人,又當如何向他們傳達我們所認信的價值觀,又不至冒犯,成為他們相信福音的攔阻。這是需要我們花上更大的功夫去思想的問題。有的人堅守信念,強調教義,但態度上卻顯出傲慢,讓世人看不到基督的恩典。有的人又為了不想得罪福音的對象,在教義上妥協,甚至連最基本的信念也動搖了。這都是偏於一端的作法,需要我們小心修正。本篇信息是約翰福音中大家非常熟悉的段落,其中內容正是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恩典與真理如何兼顧,主耶穌給了我們作了最好的榜樣。

陷耶穌於兩難的詭計

於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2清早又回到殿裡。眾百姓都到他那裡去,他就坐下,教訓他們。3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4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5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6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約81-6

這是一段耳熟能詳的故事,發生在住棚節後,地點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文士和法利賽人捉來一個行淫時被捉的婦人,問耶穌要如何處理?他們提出婦人的罪狀是:「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摩西律法中有三段經文提到姦淫的人都要處死:「與鄰舍之妻行淫的,姦夫淫婦都必治死。」(利2010)「若遇見人與有丈夫的婦人行淫,就要將姦夫淫婦一併治死。」(申2222)「若有處女已經許配丈夫,有人在城裡遇見她,與她行淫,你們就要把這二人帶到本城門,用石頭打死女子是因為雖在城裡卻沒有喊叫;男子是因為玷污別人的妻。」(申2223-24

在舊約律法中,姦淫罪被視為是嚴重的罪,十誡裡明定:「不可姦淫」。姦淫的定義是在婚姻以外,包括與有夫之婦、有夫之婦,發生的自願的性關係。還有與訂了婚之婦女行淫,如果婦女配合不抗拒,也是犯姦淫罪。為何要視姦淫為重罪?因為在神的標準裡,婚姻是神所設立的神聖關係。一男一女立下婚約、結為夫妻、合而為一、得以繁衍敬虔的後代。姦淫破壞了婚姻中彼此忠貞、委身相屬的緊密關係,導致被背叛的一方,羞辱、憤恨、嫉妒、紛爭的感受,最終破壞婚姻的穩定,威脅了孩子平安成長的生活環境。人都有放縱肉體私慾的罪性,如果沒有約束,任憑私慾無節制地氾濫,將威脅人類社會正常繁衍。這就是為什麼古今中外各民族的倫理道德都禁止婚姻外的姦淫。因此舊約律法定下嚴重的刑罰,來遏止姦淫的罪行。用石頭打死是舊約時代刑事律法的規定,是因時因地制宜的。這罰則是可以因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例如今日司法機構會判定姦淫該接受罰金或勞役等刑罰。我們要抓住的是律法中不變的部分,就是神所要求人類只能在婚姻關係中發生性行為。這是要求是符合神聖潔的屬性,也是永遠不變的。

讓我們回到約翰福音的主題,這些法利賽人已經知道律法,為何要把婦人抓到耶穌面前,讓耶穌來決定到底該怎麼辦?他們的動機不是對律法中的聖潔公義標準熱心、也不是真的在執法上出現問題,虛心來求教。經文說得很清楚:「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他們圖謀陷害耶穌已經好多次了,這次又是一個陷阱,讓耶穌掉進去,好抓住把柄來控告耶穌。

法利賽人顯然是故意設想這個圈套,如果行淫當場抓到,為何不把姦夫也帶來?可能是那男人跑得快、逃走了,更可能是法利賽人故意縱放那男人,單單把一個女子帶受審,讓耶穌定罪,然後公開處死。這處置在常情之下顯得殘酷,他們就是要把耶穌放在難作決定的處境中。這是一個兩難的陷阱,如果耶穌說不需用石頭打死行淫的婦人,他們一定會控告耶穌,不遵守摩西頒布的律法,進而否定耶穌基督的身份。如果耶穌說要用石頭把婦人打死,他們便在眾人中毀謗耶穌的名譽,說他表面上宣稱「是稅吏與罪人的朋友」、「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實際上卻贊同對罪人施行殘酷的刑罰,這與祂慈悲憐憫的形象完全不合。

這批人來勢洶洶,想好了巧妙的詭計,想陷害耶穌。當他們把球丟出來,看耶穌的反應,心中洋洋自得。這下耶穌無路可走了,不管怎麼做,都有把柄可抓。沒想到耶穌並沒有被他們的圈套困住。

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罪的

7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8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9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

主的回答非常有智慧,祂把球又丟還給他們:「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這句話帶著很強的力量,衝擊著每個人的良知。要說沒有罪,誰敢在神面前自稱無罪。但是,耶穌怎麼能要求沒罪的人才有資格定罪呢?這句話本身並不是要求定罪的人本身是完美無缺,才可能執行律法中的定罪與刑罰。這樣等於把律法定罪的功能整個否定掉了,因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這條律法在舊約中是有人執行過的,那執行的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律法的要求應該是:一個按著律法定人有罪的人,本身不能又在這個罪行中有分。例如申命記171-7節說:「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將那當死的人治死;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將他治死。見證人要先下手,然後眾民也下手將他治死。這樣,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律法要求,定罪需要有充分的證據,不可以冤枉人。當有足夠目擊證人,敢出面負起作證的責任,不怕被人指控他們本身在這件罪行中有分,才有資格首先帶頭行使刑罰。這是讓控告者負起不得作假見證的法律責任,也是禁止無憑無據、隨眾起哄就把人定罪的惡行。

為何他們當中沒有人敢站出來丟第一塊石頭?難道他們聽了耶穌要求之後,就不敢按著律法定罪了嗎?他們當然不可能拋棄律法,只是他們發現了自己不配當那個帶頭執行刑罰的人,因為他們在這罪行中也有分。為何他們讓姦淫的男子逃掉、不一起抓來?為何把一個單純律法的案子,變成一個陷害耶穌的圈套?他們在這件控訴當中也有污點。耶穌的話把他們的心中邪惡的動機揭穿了。使他們的良知自我反思,發現自己並不是無罪的,沒有資格審判、刑罰這個婦人。

這件事同樣地對我們今天的基督徒產生衝擊,我們沒有一個人在神面前是沒有罪的。既然如此,我們在指控人的罪,在定人罪的時候,當警惕耶穌對法利賽人說的話。我們一方面指責人犯罪,一方面自己又在相同的罪中有分。這讓我們連立場都站不穩,指控也是軟弱無力。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是蒙恩的罪人,若不是耶穌的赦免,我們應當被定罪受刑罰。一個罪人怎麼能指控另一個罪人呢?這教訓使我們控告他人的時候更加謹慎,我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出別人有罪,卻忘記了自己也同樣陷在罪中,需要神的赦免。我們都是罪人,都需要神的赦免,若不是神施恩憐憫,我們早落在刑罰之中。所以我們指出人的罪,目的是挽回罪人,讓他們得到神的赦免、最終脫離刑罰。不是把自己當作無罪的人高高在上,指控人的罪,讓他們受刑罰、永不翻身。

我們如何看待教會中對罪的指控、與懲罰。如果耶穌的意思是完美無缺的人才能提出指控、執行懲罰,那就不該在教會中對罪施行任何的紀律。有人就拿這句經文來反對教會執行紀律,這句話變成了反對譴責罪惡的萬靈丹,一有人指出信徒不該犯聖經中譴責的罪,馬上這句尚方寶劍就出來了:「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一時大家啞口無言、噤聲不語。可惜的是,這句話在教會中已經被濫用了,用來當作反對教會紀律的擋箭牌。以致教會沒人敢執行紀律,這是對這句經文的誤用。

如果這樣的話,連保羅禁戒信徒不要犯罪、痛心哥林多教會不執行紀律,都違反耶穌的教訓了,這想法顯然是不正確的。那既要執行紀律、警戒犯罪,又要遵守耶穌的教訓,「誰是沒有罪的才能定罪」,那該怎麼作才能化解這表面的矛盾呢?事實上耶穌的作法正是我們的榜樣。讓我們來看耶穌怎麼作?

順服神聖潔公義的標準

10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11她說:「主啊,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

當人一個接著一個離去,最後走光,表示耶穌要他們反省自己是不是無罪的,結果沒有一個人達到這標準。耶穌問:「婦人,那些人在哪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重點轉向婦人,耶穌讓她思想自己的罪當怎麼面對的問題。沒人定她的罪,並不表示她是無罪的;只是告訴她,那些控告她的人也都在這事上犯了罪,沒有資格在此定她的罪。耶穌再說:「我也不定你的罪。」是表示耶穌是有權柄定她罪的人,但是祂赦免了她。這段
對話清楚的指出,主耶穌自己是唯一有資格定罪,也是唯一能赦免人罪的人。定罪與赦免是神才有的權柄,基督是從神那裡差來,帶著與神同等的權柄,來完成神的工作。這也讓教會知道自己的身份,基督賜給教會捆綁與赦免的權柄。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句話的情境是:當弟兄姊妹犯罪,不服教會勸導的時候。教會有神所賜的權柄執行紀律。然而,當教會在地上代替神宣告審判與赦免的信息時,我們自當體認權柄來自於神。若非神將權柄交託下來,我們沒有一人有資格宣告審判與赦罪。所以教會的紀律必須在嚴謹求證、戒慎恐懼之下,帶著蒙恩罪人挽回另一位罪人的心情來施行。如此,施行紀律的態度就是出於勸誡的愛心,而不是帶著高人一等的自義心態。

接著我們來看,耶穌怎麼看罪。耶穌並沒有否認婦人有罪這事實。祂警戒婦人:「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本身就是讓她知道,犯罪是神所恨惡的,我們當自己謹慎,遠離罪惡。耶穌絕對沒有否定罪的存在,也沒有告訴婦人儘管犯罪,因為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了,在神面前都不會受到刑罰。祂勉勵婦人「不要再犯罪了」。這是現在式的命令句,表示耶穌要求婦人停止現在還有的罪行。如果她的罪已經不再算罪,何必要求她停止犯罪?耶穌從沒有把罪的定義更改,凡違反律法中定下神公義標準的,都是罪。耶穌是在人被確認為有罪之後,額外地用祂的赦罪恩典,塗抹了我們這些信靠祂的人的罪,在這赦罪恩典臨到我們之前,我們是在神的眼中是有罪的、是惹動神憤怒的、是落在最終審判的命運之下的。如果否定了我們罪人的身份,就無所謂需要基督的赦罪之恩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因著這句話,就擴大它的應用範圍,以為所有的罪已經被耶穌赦免,所有罪人不再會被定罪。那是脫離了本段經文主旨,過分引申出錯誤的教訓了。

雖然人是有罪的,本都該落在審判中,但是基督帶來赦罪救恩,願意赦免悔改的罪人。主耶穌有權柄定罪,然而祂卻向婦人宣告赦免。祂沒有廢掉律法中公義的標準,淫亂就是罪,但是祂為罪人開了一條回頭之路,這條路就是赦罪的恩典。律法的目的是讓人知道神公義的原則,指出人有罪,期待人悔改來到神面前求赦免。基督帶來的赦罪之恩是在律法之上,讓罪人能夠因著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免去罪的刑罰。這是罪人脫離滅亡命運的出路。保羅在羅馬書104節說:「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意思就是律法所期待人達到追求聖潔的目標,在基督裡成全了。唯有因信接受基督預備的赦罪之恩,才可能免去律法的定罪與刑罰。定罪與刑罰不是神的目的,施恩與拯救罪人才是。我們千萬不要只停留在宣告人有罪那一步,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下一步,帶領人接受著基督的拯救,得到赦罪之恩。

 

教會對內部信徒有權柄勸誡、赦罪、與施行紀律,這是基督、與使徒的教導。我們自當按照聖經規範的原則謹慎行事。只要是明白自己同樣也是罪人,需要主的赦罪之恩。我們不是濫用主給教會的權柄,而是帶著戒慎恐懼、為罪傷痛的愛心,規勸偏離正道的主內肢體。如此,就不必害怕,別人拿這段經文挑戰:「誰是沒有罪的,就先拿石頭打她。」同時我們也當糾正,拿這句話來反對教會紀律的人,赦罪的恩典不是讓人濫用的。赦罪之恩是建立在為罪痛悔的基礎之上。向自覺無罪之人宣告赦罪是毫無意義的。

對世界傳揚基督赦罪的救典

12耶穌又對眾人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教會是神從世界選召出來分別為聖的子民,自然當順服聖經中對信徒聖潔的要求。但是對社會上尚未信主的人,尚未重生得救,道德上習慣於世俗的標準。在他們還沒有生命改變之時,以聖潔的標準來要求他們是沒有果效的,甚至招致反感。此時,更重要的是向他們傳揚福音的信息、與向他們見證基督的愛與恩典。但是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神聖潔公義的標準難道不是普世適用的嗎?難道我們要向不信的人隱藏這些信息?聖潔的標準並非不能說,當然能,但不是帶著權柄的口氣,強加在他們身上;而是要以充滿恩典的態度來勸說。不管信徒或非信徒,基本上都領受神的普遍恩典,都有基本道德與良知。這是我們能分享福音信息的基礎。例如談到罪的時候,我們不是當他們還不明白「罪」屬靈的定義,劈頭就定人的罪。他們可能還以為「罪」的意思是世俗的作姦犯科,當然會心生抵觸。

那我們當以何種態度來面對不信的世人呢?耶穌對眾人說的話值得我們深思:「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基督是世界的光,不單照在教會裡面,更是照耀外面黑暗的世界。世界越是黑暗越需要光。光的作用是什麽?驅走黑暗,化解人心迷茫,讓人能看清周圍的環境,不致跌倒。這正是福音的功能。世人陷在罪中,正像是迷失在黑暗中看不見的人。當他們看見光的時候可能有兩種反應,一是心中欣喜,願意就光而來。另一種是逃避,寧可留在黑暗中。我們的責任就是把基督的真光照向世界,接著福音的傳揚、與好行為的見證,讓人看見基督向他們發出的光。

對於尚未信主的世人,我們傳遞神聖潔公義的屬性,以及神對罪的恨惡罪,會以更緩和與寬容的態度來勸導,目的是要讓人接受基督赦罪的恩典,以逃避嚴厲的審判。今日教會中確實也有人以先知的口吻,以自義的心態來向不信者宣告定罪的信息。這是我們必須糾正、也當深切檢討的。但是也不能因為有人在態度上犯錯誤,就把聖潔的要求給否定掉了。恩典與真理都從耶穌基督身上顯明出來,恩典就是基督代贖赦罪之恩,真理就是神聖潔公義的要求,兩者都要講。也正因為我們落在罪的深淵、需要拯救,才顯出基督赦罪救恩的可貴。

主耶穌講祂是世界的光,這句話就包括了救恩、與審判兩面的信息。在812節,主宣告祂是光,跟從祂的,不在黑暗中走。在821-24節,祂接著說,不跟從的人會死在罪中,不信耶穌是基督的必要死在罪中。當世人聽到後面的警告,常會心生反感、嗤之以鼻。這是因為他們的心尚未領受聖靈光照,還在黑暗中摸索。死在過犯罪惡中的人,不可能對福音有正面的反應。

直到主的靈光照他的罪、喚醒了他的靈魂。讓他的靈從死亡的狀態活過來。他對福音的態度才可能改變。

在傳福音遭遇世人誤會而反對時,不必退縮;也不必因為福音被世人厭棄,心生膽祛而不敢傳揚福音。福音是神的大能,是藉著聖靈在人心中動工而發出果效的。我們只管放膽以謙卑堅定的態度傳出真理,活出愛心的見證。在人需要的時候安慰人、勸勉人。聖靈自然會動工挽回屬祂的人。如果有人故意誤解,抵擋真道,就任憑他們,不必與他們針鋒相對。因為神自有祂的時間,我們不必因為被拒絕而失望。

如何面對牽涉聖經教訓的社會議題

前一陣子,因著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各州阻止同性結婚的法令為違憲,是無效的。意思就是所有各州必須承認同性婚姻為合法,給予與異性婚姻同等的優惠與保障、如保險、繼承遺產、共同財產所有權、領養兒女。事實上,上面所說的權益,在大多數的三十四個州早已承認,只是沒有用婚姻,而是用民事聯結(civil union)的名義而已。如今判決已定,婚姻的定義從此改變,傳統婚姻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間,如今成為不分性別的兩人之間。產生的衝擊是接下來的滑坡現象,同志運動所爭取的不會停在這裡,可能下一步推出更多危害婚姻穩定的議題出現,例如:同居者也可以享受婚姻同等權利、廢止近親結婚的限制、改變婚姻的定義從兩人為多人、法定合意性行為的年齡從16降為12歲,也就是成人與12歲以上青少年發生自願的性行為不罰。推動這運動的社運組織主要是傾向自由派的解放運動人士,這趨勢一步一步的侵蝕家庭倫理、與婚姻道德。自然也與基督教的倫理產生衝突。

他們推動的最有力的論據是,爭取每一個人權利的平等、脫離威權體制的壓制、每個人有自由做出道德判斷、反對保守的社會規範,基督教當然被視為保守威權體制的堡壘。因此這些社會運動的蔓延自然會把基督教推上火線,除非教會對社會的變化不聞不問,噤聲不語。這不是教會只關心反同運,而是價值觀念的衝突逼得教會不得不上前回應。因為再不爭取,最後會被逼到牆角,連按著聖經的教導都不准講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多起牧師不願為同性婚姻證婚被威脅面臨訴訟的案例發生。

基督徒在這樣的嚴峻的環境中如何對待?可以從四個各方面來看:

1.               教會過去對社運回應的檢討: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在關心社會議題,與向世人傳遞信仰的價值觀上,所做的遠遠不夠。讓人的觀感是,只會指出別人的錯誤,卻見不到基督徒愛心的見證。這也是福音派過去,只關心用口傳福音,卻對社會關懷冷漠的缺失。大家看到的是,佈道聚會轟轟烈烈、集會遊行風風火火,但是只停留在這裡。接下來呢?關懷弱勢群體,沒有什麽人作。宣稱「恨罪、愛罪人」卻停留在口號階段,罪人不願來教會,我們也從不想去接觸他們。這是當今福音派教會常見的問題,我們已經走向把信仰知識化、與中產階級化的路線。與我們想法相左的人不願進來,我們也不想與他們打交道。我們常常鼓勵到外地宣教,但是城市裡最基層的貧民、最需要關懷的弱勢群體,離我們家裡幾小時的偏遠教會,我們卻吝於跨出一步、付出一份關心。我們說的與做的不一致,這造成福音沒有果效的最重要因素。為什麼我們說愛同志,幾乎沒有同志相信,也沒有同志願意走進教會。因為我們只停在理念層次,還沒有到行動的階段。我自己也深切檢討,我也沒做到。我們躲在中產階級的舒適圈裡,怕接觸與我們不同的人以免沾染麻煩。教會漸漸就養成了一種內向交誼的心態,走不出熟悉的生活圈,甚至會排斥與自己不同的群體。這讓傳福音成了守株待兔,走不出教會四面牆壁。這是我們最被人批評為法利賽人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只會告訴罪人他有罪,卻不沒有實際行動來挽回他們失喪的靈魂。這是教會第一個需要檢討的地方。

2.       解經與應用、必須切合世界潮流的變化:福音派教會注重解經的嚴謹、與教義的堅守,這是我們的長處。但是我們是否知道社會的潮流為何會演變到今天這種情勢?我們的解經與應用,回應了社會對我們的挑戰了嗎?從教會與同運不斷升高仇恨的壁壘,就看出我們傳遞出的信息並沒有達到預定的果效。我們花時間駁斥「同志神學」,在解經上力求嚴謹、尊重啟示的原意,然而不信主的社會人士,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們的反擊就是:你不要把你信仰的那套用來說服我,我根本不接受那套理論。基督徒在於不信的世人對話的時候,不能強求世人接受我們所信仰的內容,但是卻可以站在大家共有的基礎上討論,就是共通的道德理念、社會風俗、常識、邏輯推理。要在這上面能說服人,本身就需要在人文、社會、心理加強我們對這世界的理解。這不是讓基督徒去走世俗的道路,而是避免教會在這個社會中被邊緣化,被逼到牆角,甚至到毫無影響力的地步。我們在世界要是光是鹽,就是要不斷對不信的世界發出真理的信息。

既然希望別人領受,首先要他們願意聽。那就不能用道德高高在上的態度,向世人傳出他們聽不懂的話。若希望世人不要一下就把耳朵關閉,首先就要把宗教術語、複雜的教義辯論轉換成通俗易懂的話語。世人關心什麽?世人需要什麽?基督信仰又能給他們什麽答案?我們相信基督是一切的答案,然而他們問的問題我們回答了嗎?是否答得文不對題呢?期待我們在社會議題上有更多基督徒投入,思想我們的信仰如何能解答社會上許多難題。回應社會議題需要知己知彼,沒有長時間關心社會變化、花功夫研讀前人經驗、並思想對策,是不可能達成的。

3.       教會內部鞏固的策略:在社會潮流的衝擊下,我們更該關注的是如何保護基督的身體,能夠健康的成長。教會在社會議題上節節退縮,最主要的原因是教會衰弱了。越來越對神的話失去了興趣,越來越失去對鄰舍的愛心。屬靈的軟弱造成教會影響力的衰退。解決之道,不是煽動教會與社運的仇恨感,升高敵我意識,而是鞏固弟兄姊妹屬靈建造,在神的話語上認真傳講,牧養弟兄姊妹靈性上的需要。造就出一群堅固的基督門徒,進而成為福音的精兵。這群忠心愛主門徒是教會復興的主力,也是對社會發出影響力的基本群眾。與其熱衷於群眾運動、遊行造勢,不如好好守住陣地,也就是堅定地、實在地造就好能為基督作見證的門徒。否則連基督徒都倒了,還期望社會有什麽改變,那是不可能的。

4.               對世界宣教方法的調整:宣教不單是口傳,也是生活的見證。不單是差派宣教士到遠方,向未得之民傳福音,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需要關懷的未得之民。今日福音的需要量極大,不再能只靠著全職傳道人以傳統的方式去傳講,而是要靠著各行各業、深入基層、接觸人群的一般信徒,以言語、文字、關係、生活見證來發揮福音的影響力。我們常說,當今之世教會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世人不願走進入教會。那我們為何不走出去呢?在家里辦小型查經小組,在工作之餘邀請人一起吃飯、分享見證。與人一同聊天、交流自己因著信仰對時事的感想。這些都是藉著建立關係,吸引人接觸福音的管道。也是藉著生活的見證,潛移默化地化解世人對基督徒的誤解。我們需要的是一群對福音有熱誠、對拯救失喪靈魂充滿熱心的門徒,接受裝備、遵從主的差遣,進入世界,向不信的人分享福音。別人批評基督徒的愛心只停留在理念層面,我們就要真的活出來。肢體中彼此相愛,更將愛心擴大到不信的鄰舍。鞏固內部、往外擴張,是教會在今日不信的世代必須走的路線,如果再退縮,我們就會進退失據,無路可走,甚至被逼到連福音都不能傳的地步。這是我們必須努力突破的一點。

結論

本段經文提到了福音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基督以赦罪的恩典來挽回失喪的靈魂的大愛、並勸誡罪人離開罪惡的堅定態度。展現出福音真理的兩個層面,基督沒有妥協祂公義聖潔的屬性,同時也以極大的憐憫施恩挽回罪人。恩威並施的態度正是福音的精髓,也是我們當謹記的。

接着我將本段經文應用到今日關心的,教會如何面對同性婚姻這議題。同志婚姻運動對教會的衝擊,主要在教義的應用層面。我們如何將信仰的內容對這個社會發出影響力。我們期待社會道德應該符合聖經的教訓,然而面對大多數不信的世人,我們該有的作法不是將我們的信仰強加於別人,而是以言語、生活傳揚福音,帶領人歸向基督,當人心改變,自然在價值觀上會順服基督的教訓。與敵對社運群體對抗不是主要的方向,應該專注於福音與見證,鞏固內部基督徒的信心,建造有生命影響力,能發光、作鹽,向世界傳出味道的門徒。期待教會得復興,進而帶動社會風氣的改變。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五. 面臨人生逆境的考驗

State unveils a 10-year plan to restore habitat and control toxic ...
苦難是人生在世最常見的遭遇。天災人禍,接二連三。我們活在一個苦難不斷的時代。在面對苦難臨到我們的時候,人們通常的反應是不解、憤怒、抱怨、失望。為何人會對苦難有這些反應?因為人們對於苦難發生的原因會有某種假設。人都期望萬事能配合自己意願而發生,如果發現命運不在自己的掌控當中,違逆心願的事常臨到自己身上。這會讓自尊心受到打擊,因此也失去了生存的目標、與動力。

同時,苦難也讓人有「窮則呼天」的感受。萬物理當是在神的掌控之下,當我們面對苦難的來臨,受到不平的待遇,心中自然會生出疑惑,這些事為何要臨到我頭上?神不愛我嗎、故意要懲罰我嗎?這些都是受苦的人經常會面對的疑惑。若我們相信自己的命運在神的主權之下,苦難也是神容許才臨到我們身上的,苦難的臨到對我們來說,必然存在更高的意義。什麽是神讓苦難發生的心意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神如何看我們的世界
如果我們考察聖經中故事,會發現聖經中對人的遭遇、以及人回應這些遭遇的方式,忠實記載,並沒有避而不談、也沒有加以掩飾或美化。聖經中清楚記錄人為罪所困的事蹟,如謀殺、強暴、亂倫、饑荒、疾病、饑荒、懷疑、恐懼。如此直接地描寫這些故事,讓人讀起來會覺得被冒犯。但是真實地記錄這些歷程,卻可以給同樣陷入困境的人帶來安慰。因為我了解到,不管我所經歷的生活有多困難,都不在神的意料之外。在這幾乎絕望的境遇中,我仍要投靠神,向祂求助,而不是轉身離開。聖經所描述的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界,而是我們所熟悉的真實世界。在其中一切美善、與醜惡都會發生。神了解我們生命中的一切喜怒哀樂。神深知我們的掙扎與軟弱,個人得安慰、蒙指引皆來自於神對我們的了解。祂深刻了解人所經歷的各樣磨難,也能扶持我們走過各樣困境。

當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就能夠誠實面對所經歷的一切困境,不去遮掩它、或假裝不受影響、或憑著自己的力量來忍受它。乃是帶著我的失望、疑惑、懼怕來到神面前,憑信心仰望神在我們身上醫治與塑造的工作。

我們能坦誠將自己的掙扎帶到神面前嗎?或者在所身處的困境中,害怕去檢視內心的反應?你是否會猶豫,不敢將你內心的苦情向神傾訴?你是否覺得你需要在人面前裝出一個信心堅固的光鮮門面?維持表面的美好形象是我們在眾人面前常有的作法,有時我們會掩飾心中的痛苦,不讓人知道。我們會有很多理由這麼作,以為承認軟弱就失去了好見證。所以,被問到有何需要代禱的事項,總是回答:「沒事,一切都還好」。其實內心完全不是這麼想。如果我們在神面前,都還要虛偽地掩飾弱點,那就太可悲了。神能看透我們的內心,在神面前無需隱藏。困境的臨到正是考驗我們信仰的時刻。對基督的信仰是否真實有力地影響我們每日的生活呢?這是我們應當謹慎思考的事。以下我們用雅各書第一章的經文,一同來看面對困境考驗的問題。

試煉的目的
「1作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請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的安。2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4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雅1:1-4節)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要有個心理準備,試煉來臨是不可避免的。神讓我們預期試煉的臨到,把它當作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第二節說:「無論何時,每當你落在試煉時。」而不是「如果你落在試煉的時候。」這是讓讀者明白,試煉的臨到是個常態,我們當預備,它隨時可能發生。「試煉」是試驗、檢驗的意思。Πειρασμός 這個字在雅各書第一章前半出現多次。它本身的意義是中性的,根據上下文,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意思。第2節翻譯為「試煉」是正面的考驗。在第12 -14 節翻譯為「試探」,是出自魔鬼的引誘。既然試煉必然會發生,雅各就預先警惕散居各地的信徒,每當在面對百般試煉時,都要把這些磨難當作是大喜樂的機會。「以為」這個字是命令語氣,直譯是「算作」,把它「當成」的意思。保羅把萬事當作糞土,雅各也要求信徒,把試煉當作喜樂。雅各命令他們抱著一個心態,就是以喜樂的心來面對磨難。彼得前書4章12節也有類似的教訓:「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這裡的「試驗」就是雅各書1:2的「試煉」。

明明是困難,卻還要心中喜樂,難道要人苦中作樂嗎?以喜樂面對苦難並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有更深的理由支持著我們。第三節就說出來了:「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我們能在試煉中喜樂,因為明白這些試煉乃是神用來成全我們信心的「試驗」(δοκίμιον)方法。「試驗」這字意思為「考驗」,這字與信心相連,意為成就信心的考驗。彼得前書一章也出現這字:「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兩邊都是指考驗信心的試驗,是帶著正面的目的而有的。雅各要求信徒以喜樂面對試煉,因他知道,如此才能産生深沈有力、滿有確據的信心。忍耐或可譯作「堅忍不移」,指基督徒面對逆境、試探及逼迫時,有穩定不變的品格,不為逆境衝擊所動搖。

我們的信心是需要經過試驗的,否則誰也不知道自己以為的信心到底有多深。有人表面熱切,但是一經考驗就搖搖欲墜。就如扎根不堅固的大樹,經不起颱風吹襲,應聲而倒。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亞伯拉罕在登上信心的高峰前,曾經歷神嚴厲的考驗。我們的信心同樣也會經歷考驗。我們不需感到意外。

「忍耐也當成功」這是個命令句,主詞是忍耐,意思就是讓忍耐具備它當完全成熟的果效。目的是「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命令信徒,既然遭遇逆境,就當明白神藉著逆境考驗他們的目的,在逆境中堅持忍耐,期待達到品格「成全完備,毫無缺欠」的結果。品格的「成全」(τέλειον)與忍耐的「成功」(τέλειοι)是用同一個字根的形容詞。與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成了」(Τετέλεσται)也是同一字根的動詞形態。意思是完全成就、達到目的、不再虧欠了。品格的成全是在忍受苦難之後,基督救贖的工作,也是成全在十字架的苦難之後。兩邊使用同一個字根的字,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成全必須經歷苦難,我們當以苦難為鍛煉我們品格的必經之路。

人生在世必然會遇到意想不到的試煉。這些意外衝擊了我們原本以為平安穩妥的人生規劃。當我們陷入困境時,經歷內心的掙扎,讓我們思想到,神容許這試煉發生的意義。因此,我們能看見,神使用這些試煉來讓我們的靈命達到完全的地步。若沒有這個試煉,我們可能仍然像是活在溫室中的花朵,生命的品格仍然是膚淺而沒有根基的。

在試煉中求智慧
「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衆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6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7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什麽。8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雅1:5-8節)

試煉是一個人品格的考驗,平安穩妥之時,看不出一個人的信心能否堅持;但大難來臨,就把虛偽的信心給曝露出來了。試煉把人逼到神面前,在人自以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中的時候,往往不會向神求什麽。但是當試煉發生,一旦發現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才會來到神面前尋求幫助。第五節是個條件句,假設子句是:「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結果子句是:「應當求那厚賜與衆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作者認為他們當中確實有缺少智慧的,人在神面前何嘗能誇耀自己不需要神的智慧呢?後半句是命令語氣,讓這人向神求智慧。兩個分詞片語修飾神:(1)慷慨地厚賜與眾人的(2)不斥責人的。結果子句還包括另一部分,「主就必賜給他。」從這句話,我們看到神憐憫恩慈的屬性。人的缺乏智慧早在神的預料中,祂是願意厚賜智慧給眾人,並且不苛責人的神。祂應許必要賜下智慧給求他的人,這是何等大的應許。只要來到神面前求,就必得到智慧。這是關乎什麽的智慧,不是攫取屬世利益的小聰明,而是分辨撒旦詭計,勝過罪惡引誘的屬天智慧。在得到神賜的屬天智慧下,我們能有屬靈的洞察力,看清試煉中神考驗我們信心、鍛煉我們品格的的目的,讓我們不至喪失信心,被撒旦擊敗。

雅各不但命令我們當向神求智慧,還告訴我們如何求,他接著命令:「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藉著不疑惑的心態,憑信心持續求神。為什麼不要懷疑?他說出了理由:「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什麽。」這種人是是持續疑惑神,雅各描述他像是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上上下下,搖擺不一。描述他三心二意,一面心向神,另一面心向世界。當他本來在試煉中向神求智慧,看到世界的潮流誘惑,看到堅持信仰太痛苦了,似乎放棄信仰就能免去了苦難,他的心又被世界鼓動搖擺,想要回去追求世俗的享樂。

保羅在以弗所書中4章4節也提到了這種人,他用小孩子來描述這種心意飄忽無定的人:「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在信仰上三心二意是不成熟的表現,有的人看起來聰明靈巧,但是信仰沒有根基,表面上好像知道很多,但是異端的錯誤教導衝擊來到,就考驗出他信心的深度了。沒有根基的信仰,很容易被風吹動搖晃,不成熟的人在考驗衝擊之下就顯出了真相,信心經不起考驗,一推就倒。我們千萬要警惕自己,不要落在三心二意的地步。

雅各警告他們小心,「這樣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裏得什麽。」這是個命令句,對象就是這種三心二意的人,讓這些人放棄想要從主面前得到什麽的夢想。抱著三心二意的態度,還想求主賜下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主賜下智慧是勝過邪惡,忍受考驗的智慧,這種瞻前顧後,在依靠神的事上沒有定見的人,不是神不恩待他,是他自己放棄了神的賞賜,所以什麽都得不到。

第八節是前一節「這樣的人」的同位語,他對這種人有兩類描述:(1)「心懷二意」,(2)「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心懷二意就是指在神與世界中搖擺,有時想追求神,又受不了世界的誘惑,想要反悔追求世界。「沒有定見」就是搖擺不定,像牆頭草,兩面倒,風向那裡吹,就經不起風的吹動,搖擺不定。雅各說這種在信仰上搖擺不定的人,在一切的事上都定不下來。信仰是人生最根本信念的追求,如果這都不認真,還有什麼可以讓他安定下心來,拋下穩固的錨呢?在動盪不定的浪潮中,無錨的船注定只能隨波逐流。跟隨世俗浪潮流搖擺的人,也是如此。我們千萬不要學習這種在信仰上三心二意的人。

富足與貧窮的試煉
「9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10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11太陽出來,熱風刮起,草就枯幹,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雅1:9-12節)

本段经文提到了两种試煉的形式,當一個人的心思瞄準世界,而不是對準神,無論遭遇困難或祝福,對他都是充滿壓力的考驗。貧窮者會因物質生活比不上別人而自卑,富足者因他高人一等而自傲。貧賤與富足都是人性的考驗,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欲。人的心思意念如果專注在自己身上、專注在世俗貧富的比較上,永遠離不開窮者自卑、與富者驕傲兩種心態。窮者落在窮乏的困境,心生怨懟,嫉妒富人。富者以自己的財富誇耀,歧視窮人。這些都是雅各想要糾正的錯誤態度。

第九節,雅各勸勉他們「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該喜樂。」是個對卑微弟兄的命令句,讓卑微的弟兄因著升高而覺得尊榮。這升高不是自高,而是因著基督在屬靈上得著長進。這種從卑微得升高的弟兄,當以此為榮。反過來,「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原本富足的弟兄,因著基督願意虔卑下來,也同樣當以此為榮。為何他們要為了態度的高升或降卑而引以為榮呢?因為他們是因著基督在他們身上改變他們的緣故,原本貧賤、自卑的弟兄,在主裡重拾信心,這是何等可喜之事。同樣的,富足的弟兄放下身段,不再以他的財富炫耀,而是降尊紆貴,顧念窮乏人,這也是同樣可喜之事。這種願意為主的緣故,重新評估自己原本身份,正是主在他們身上的作為。

接下來雅各指出為何富人降卑是值得歡喜的事?一個原因是財富是虛暫時的,「因為他必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太陽出來,熱風刮起,草就枯幹,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這句話引自以賽亞書40:6-7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箴言說23章5節:「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嗎?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世人追逐財富,然而無法保存到永遠,轉瞬之間生命消逝,即便有萬貫家財,也如飛而去。

另一個富人降卑值得欣喜的原因是,當時的社會重富輕貧,以至於眾人都以追求物質的財富為一生目標。教會正要更正這種追求財富的風氣。如果富人有謙卑的心,願意向有需要的窮人施捨,這正是神所喜悅的事。因此雅各鼓勵這樣的弟兄。今日的社會正像雅各當日的情形,追求財富不擇手段,到了笑貧不笑娼的地步。找到發財門路的人一夕暴富,品格低劣如土豪,一臉傲慢歧視的表情。有一句俗話描述他们:「窮得只剩下錢」其餘的生命貧乏得不得了。雅各的警告對今天的社會正是振聾啟聵的呼聲:「草就枯幹,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這話值得我們深自警惕。

試煉與試探
「12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13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14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15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1:13-15節)

當一個人面對試煉時,最容易生出怨天尤人的心態。這也是撒旦試探我們的機會,想要誘惑我們遠離神。正如以色列民在曠野因著飢渴而抱怨,想要歸回埃及。這種反應顯示出他們心中不信神的態度。雅各勉勵信徒「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這句話中的「試探」與第二節的「試煉」同一個字。第2節是中性的意思,第12節則是負面含義,也就是雅各要信徒忍受從撒旦來的試探。12節的「忍受」就是第三節「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裡的「忍耐」同一字根的動詞。忍耐是信心經過試煉而產生,同時我們也要帶著忍耐的心勝過試探。忍耐與試煉是連在一起,一方面我們自己需要主動願意堅忍,另一方面越堅忍,我們越生出堅毅不拔的品格。為何忍耐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 這是主的應許,對像是給愛祂的人。這裡愛祂是個持續的動作,也就是不斷的愛,不是短暫的愛。唯有這樣愛主的人能承受主賜福的應許,也就是生命的冠冕。這是信主之人在經歷生命成長之後,所得的獎賞。得生命是神的恩賜,我們沒有力量自己稱義,然而,生命成長卻是我們自己的責任,獎賞就是神賜給我們生命的冠冕。這不是我們與神利益交換,而是神對中心愛祂的人的最終肯定。我們是否期盼這冠冕?

接著13節說出了試探的根源,人落在試探中,常會把神當成埋怨的對象,似乎祂應當為我所受的苦難負責。但是雅各糾正這種想法:「人被試探,不可說,我是被神試探。因為神不能被惡試探,他也不試探人。」他禁止人稱自己被神試探,因為按照神聖潔、公義的屬性,祂不會被惡所試探,也就是祂絕不會引誘人作惡;祂也不會出於惡的動機來試探人。這也回答了人們常問的惡的來源的問題,惡的源頭不出於神,因為神是善,因祂全然美善的屬性,祂不可能引誘人作惡。人犯罪作惡不是神的本意。神三番五次警戒人不要犯罪,對於人的犯罪內心傷痛,巴不得人悔改、離棄罪惡。祂絕不會自己又主動引誘人犯罪。

那試探的源頭是什麽?是人自己內心中的私慾。雅各解釋:「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罪的源頭在於人自己的私慾,受不了魔鬼的詭計,被牽引誘惑而犯罪。犯罪的結局是什麽?「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一切的作惡的動機來自於人內心的私慾,私慾被外界的誘因挑動,形之於外就是犯罪。犯罪的後果就是死,也就是生命與神永遠隔絕。亞當夏娃犯罪墮落正是如此,驕傲的私慾被蛇挑動,忍不住而違背神的禁令,偷吃禁果,這就是人類犯罪離開神的原因。接著人類必須為自己犯罪承受刑罰,結局就是死。人類既承受了從始祖傳下來的罪性,所有犯罪墮落的過程,也都與始祖一樣。的我們既然知道這是人類墮落的程序,斷開這程序才能解決犯罪的問題。這必須從源頭開始,也就是在一開始私慾被牽引誘惑時,就要靠著聖靈的幫助,不要掉在引誘中。成聖的過程正是聖靈與情慾的爭戰。

結論
苦難對基督徒生命成長到底有何益處?雅各書告訴了我們,真神如何在這世界真實的困境中,與我們這真實的人相遇,並安慰我們。雅各書不僅承認我們處於環境試煉的事實,也論及如何用依靠交託的方法來回應這些困境。我們並不孤單,因為神完全了解我們的情況。神了解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喜怒哀樂。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尋找一個虛幻的桃花源,來逃避這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而是求神讓我們不要錯失了學習功課的機會,在困境中經歷信心的鍛煉、與神改變我們的作為。聖經讓我們知道我們所經歷的,沒有一件事是在神的意料之外。神了解我的處境,並且提供我面對掙扎時所需要的一切幫助。我們只要憑著信心依靠祂,神應許我們最終必得生命的冠冕。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開墾菜園的體驗



2014年夏天,媽媽與兩個弟妹帶著小孩到我這裡來。媽媽把我七年沒有動的菜園重新開懇出來了。整個暑假吃著媽媽種的菜。今年夏天,我掙扎了許久,到底要不要種菜?如果不種,一定又恢復過去雜草叢生的荒廢樣子。如果種,則是要花下力氣,撒種、澆水、除草,這可是個長期的差事,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能成事的。

我在主日學課堂上,秀出了後院雜草叢生的照片,問同學:「你們猜今年暑假過後,我家的菜園會如何?是像現在的雜草叢生,還是長滿了蔬菜?」
有一位同學衝口說出:「一定是種滿蔬菜。」
我驚訝地問:「你信心好大,我都沒有把握自己會把菜園再開墾出來。」
他回答:「你若沒時間開,我到你家幫你開。」
我再回:「衝著你這句話,我今年是非開不可了,我怎麼敢讓你來為我做粗活?」

五月底我就開始拿著鋤頭挖土。把去年媽媽挖出來的菜圃上的野草除掉。開始不知道種什麼?心想地瓜葉是最不怕蟲的,又很營養,就種地瓜葉吧。就買了地瓜來泡在水里,等了兩個禮拜,有三顆發出了芽來,這速度太慢了。我就到市場買了一把地瓜葉,把莖留下來,種在土裡。

還有蔥也很好種,買了五把蔥,把頭切下來,種在土裡,兩天就發芽。蔥的好處是能過冬天,蟲也不吃。

六月初別人給了我一包豌豆種子,我挖了二十幾個洞,每洞放三顆。一個禮拜就發芽了。豌豆苗必須要在嫩的時候就拔下來吃,三個禮拜就老了。只能吃尖端嫩的部分。

蔥的旁邊長出了一大堆淺綠色的野菜,葉子三角形。我本來以為是野草。開始時,我把它拔掉。後來我一查發現,是可以吃的野菜。叫作灰條菜(Lambsquarter)又稱為野菠菜。為了怕有毒,我開始只吃幾片葉子。發現沒問題後,每餐都拔十幾棵回來吃。

還有一種叫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也是野生的。紅色的莖,綠色的水滴狀的葉子,肉較厚。這種野草到處可見,爬得滿地都是。以前為了拔掉它傷腦筋,如今竟然成了晚餐的涼拌菜。

還有一位姊妹送我一塊土,上面長滿了她們家的馬蘭頭(Indian Kalimeris),我把它分成五份,分別種在土裡。現在長得很茂盛,聽說可以用麻油、醋涼拌吃。
另外收成最好的是莧菜,撒種一個禮拜就長出來了,而且不到一個月,就可以吃了。去年莧菜慘遭蟲吃,是黑色的長瓢蟲。今年蟲害較少。我盡力在蟲還沒吃之前就拔來吃,如今已經吃了十天了,每餐晚飯都有莧菜。

還有一些我如今還沒敢嚐的,就是商陸(Phytolacca acinosa Roxb)。葉大而圓,但是幼年果子是白色,後轉成紅色。網上說是藥用植物,綠色莖的可以吃,紅色莖的有毒,不能吃。這種植物我就不敢試了,就當觀賞用吧。

最後一種是常見的觀賞植物八寶景天(Sedum spectabile)這種植物鹿很愛吃,我前院種了很大一片,但是每次總是被鹿啃得光禿禿的。有一天晚上,我睡到半夜,突然感覺到似乎有人在附近。爬起來注意聽,聽到窗外嚼食的聲音,我悄悄走到窗口,黑暗中看見一隻鹿,大口大口地享受我種的八寶景天,我大聲嚇阻,牠一溜而去。隔天早上一看,每株嫩葉都被鹿啃掉了。還好這種植物很容易生長,只要根沒有被拔出來,葉子幾個禮拜後又會長回來。

以前總是害怕動菜園,怕除雜草時被荊棘刺到,就任它荒廢。今年夏天總算鼓起勇氣重新開墾出來,也嚐到了自己耕種的成果。講道時還多次用種菜當作例子。作任何事,就如種菜一樣,都要把心放在上面。花下心思,愛護自己開墾的田園、早晚探望、除掉雜草。就能享受豐收時的快樂,特別是無毒、無污染的有機蔬菜,開水一燙,連鹽都不用加,吃在口中的鮮美滋味,讓所有勞苦都值得了。我們作其他的事,豈不也都如此嗎?想要嚐到收成的快慰,都需要我們花下心思、滴下汗水。

rsz_dscf0202.jpg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四. 神改變我們生命的作為

God's Big Picture - Camden Haven Anglican Church
人活在世上,對於人生意義的追尋、人生方向的選擇,總是受到成長環境中許多人的影響。眾多價值觀念從各種媒體、人際交往進入你的生活中,吸引你的注意,影響你的價值判斷。其中有的是有益處的,帶領你的生活進入平安、帶來內心真正滿足。有的價值觀卻把你引入歧途,讓你陷入苦不堪言的困境。人間的價值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何會有好壞的差別?從人生長遠的結局來看,不同方向確實有別,因為人是按照神的計劃而造,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寄託著美好的旨意。凡是合乎祂旨意的價值觀,就會帶給我們平安豐富的生活;反之則帶來無盡的愁苦。神的旨意不是反覆無常、不可捉摸的,祂最明確的心意,就是藉著聖經向我們發出啟示。我們只要細心研讀、仔細思考,總是會得到祂對我們人生的引導。

迷途中的方向導引
讓我們從一個大的視野來看人的一生,你曾經在尋求人生方向時感到迷惘困惑嗎?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中迷了路一樣。此時你最需要什麽?最好是一個熟悉環境的人帶著你走出迷途。如果求之而不可得,那有張地圖也好。但是憑著一張地圖想要找到方向有時也不容易,我在地圖的那個點上?現場的東西南北、街道景觀,與地圖上所描述的怎麼配搭在一起,這也是個頭痛的問題。現在最好用的一個工具就是衛星導航儀,它不但告訴你位於何處,還告訴你往哪個方向走,一步一步指引你走到目的地。就像是一台從天空鳥瞰全市區的直升機,讓你看到一幅整體的「大圖畫」呈現在你面前。讓你不管走到哪一條路,總是不會走錯,並且知道自己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心裡篤定、不至懼怕。請問衛星導航為什麼能告訴你方向,忠實地把你到到目的地?因為它把所有地圖裡的道路存在它的記憶裡,並且他知道你在哪裡,你走的方向是不是合乎正確的道路。所以隨時可以提供正確的消息,或糾正錯誤的方向。

聖經中的啟示,就是引導我們走出迷途,找到正路的衛星導航儀。可是當我們研讀聖經的時候,不見得總是能找到清楚的方向。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從聖經的經文中,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一步一步的指引。我們也很難看出到底怎麼能走出現在的困境,到達目的地。有時聖經看起來倒像是彙集了各個時代的故事、教導、前人的經驗。但是當我們仔細思想、歸納聖經的話語,就會發現其中有個整體的概念,那就是如何以神的眼光來看待生命,以及神計劃怎麼改變我們,讓我們一步一步被塑造成合祂心意的樣式。唯有找到神引導我們生命路程的整體方向時,我們才能順服祂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活出合祂心意的樣式來。

聖經中神讓我們生命成長的計劃
聖經中並沒有簡單地用一段經文來解釋生命成長的模式。然而當我們細心研讀聖經中許多處神介入人生命的案例,就能找出一個共通的模式。人是怎麼經歷神手的作為,而從悖逆敗壞的境況被挽回,然後怎麼靠著神一步一步活出豐盛的生命。這是聖經中不斷出現的主題。人經歷神改變的作為,可以整體地歸納為四個步驟。炎熱、荊棘、十字架、果實。這正是「人如何改變」這本書最中心的架構。讓我們一起來看。

炎熱-你的處境是什麽?
每個人人生當中都會發生各種刺激我們去面對的事情,我們也會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作出回應。無論發生的事是艱難或順利,都會帶給我們一些正面或反面的影響。艱難的環境如驕陽熾熱,順利的時候經歷如甘露般祝福。聖經對這墮落的世界所發生的各樣事情,都做了忠實的敘述。雖然炎熱本身是考驗,卻也讓我們也看到了敗壞的人性在炎熱的環境下做出了各樣反應。這正是神讓我們看到自己需要被改變的地方。正面的看待,炎熱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在考驗下的本相。

荊棘-你如何回應?
面對各種發生的事情,我們總是對生活中的炎熱發出反應。這呈現出我們內心的期待、以及我們人生信念是什麽?這些反應讓我們從外在的表現,鑑察自己內心的世界,在神的光照之下,偏差的動機一覽無遺。外在的壓力並沒有強迫我們去犯罪,只是把我們心中邪惡的動機與想法曝露出來而已。我們才知道自己是何等人,在神的眼中有太多悖逆神的想法。這就是我們需要神改變的地方,我們當如何面對?用諸多理由來躲避責任、掩蓋缺失;還是誠實回到神面前誠實認罪、尋求赦免?

十字架-神是誰?在基督裏祂做了什麽?
神在聖經中向我們啟示出祂自己,祂是位愛我們的神,也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最明顯的例子是基督道成肉身、降臨在這墮落的世界中,經歷地上的各種憂患、受死、復活。祂毫不客氣地指出我們的罪,並因為愛我們,願意親身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的罪過,賜下救恩。凡信靠祂的人,就能白白得到拯救,領受祂賜下的新生命,給我們力量,以敬虔的態度面對每一天。十字架的應許不在於加添各人面對困難的力量、或智慧,而是一個全新的心,在每日的試煉及祝福中展現出力量與智慧。

果實-以悔改和信心來尋求神,以愛心來回應祂
當我們的心被基督改變了,我們整個新生命呈現出來的行為表現就會與過去完全不同。因著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用嶄新的方式來回應過去同樣的壓力。因為我們的心已被更新,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反應來面對人生的境遇。因著心的改變、影響行為的改變、最終表現在生命的果實,就是人生的命運經歷否極泰來的轉折。不但影響自己、並且影響他人,結出豐盛累累的善果。

人經歷神改變的作為的模式,包含四個要素:炎熱、荊棘、十字架、果實。用一個簡圖來表示這模式,稱為「三棵樹圖」,分別代表荊棘、十字架、與果樹。這是從許多經文中歸納出來的要點。這個模式也可以運用在許多經文當中,來分析經文中的人物,如何經歷神的手改變。首先我們用這個模式來分析哥林多前書10章1-13節。

曠野的生活:困難的環境
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在曠野流浪40年。整個過程經歷千辛萬苦,這就是神容許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試煉,就如炎熱的驕陽照在他們身上。要讓他們經過這些試煉了之後,更能夠堅定對神倚靠的心。這些試煉的發生並不見得一定是壞事,完全在乎他們對試煉的反應。如果生出苦毒惱恨、怨天尤人,那就正落入魔鬼的陷阱中。如果經歷試煉,信心更加堅定,就反而成為磨練我們信心成長的機會。

他們經歷過那些試煉?相關的經文引自出埃及記、民數記、申命記。
- 饑餓(申8:3)「他苦煉你,任你饑餓…。」
- 口渴(出17:3)「百姓在那裏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什麽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 」
- 疲乏(申25:17-18)「你要記念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亞瑪力人在路上怎樣待你。他們在路上遇見你,趁你疲乏困倦擊殺你盡後邊軟弱的人,並不敬畏神。」
- 恐懼戰爭(民22:3)「摩押人因以色列民甚多,就大大懼怕,心內憂急。」

我們平時生活也都會有試煉出現在我們四周,經濟的危機、家人相處中的矛盾、人際關係的衝突、工作上的不順。與以色列民遭遇的很類似。我們在這樣的考驗之下,到底會怎麼反應呢?在考驗之下,我們到底是像以色列民一樣失敗跌倒,還是經歷考驗、越挫越勇?以色列民的反應成為我們的警惕。

以前人的失敗為殷鑑:抱怨
「5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6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鑒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7也不要拜偶像,像他們有人拜的。如經上所記,百姓坐下吃喝,起來玩耍。8我們也不要行奸淫,像他們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斃了二萬三千人。9也不要試探主,(主有古卷作基督)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10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11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哥林多前書10章5-11節)

哥林多前書提到的這些鑑戒出自於民數記11-14章。以色列民在曠野的環境中,因為心中的罪性,很自然的生出了許多犯罪的反應。如以下所列出來的:
- 遇困難抱怨(民11:1)以色列子民向神抱怨他們的困難,竟為自己的苦境而責怪神。我們在困難時口中所流露出來的抱怨比贊美多。
- 不滿飲食(民11:4-6)以色列民抱怨神賜他們日用的飲食。
- 領導擔子太重(民11:10-5)摩西抱怨神要祂帶領神子民的擔子太重了。
- 嫉妒(民12:1)米利暗和亞倫因不喜歡摩西取的妻子,借故反對摩西。
- 怕死(民13:26-29)以色列民因神要他們征戰取得應許之地而抱怨。
- 背叛(民14:1-14)以色列全會衆為他們在曠野遭到的苦境怨聲連連。妄想另立一領袖,把問題全歸咎于摩西。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列出以色列人幾方面的失敗:貪戀惡事、拜偶像、行姦淫、試探神、發怨言,這些都是哥林多信徒當時容易犯的錯誤。從經文的下文我們就看到了,哥林多人陷在外邦拜偶像的試探中。當時的社會有拜偶像的的風俗,基督徒活在四周拜偶像的環境中,有的人經不起誘惑,不跟與世俗對抗,就隨著世俗的潮流,與拜偶像者一同坐席吃喝,參與在拜偶像的儀式中。保羅特別對他們發出嚴重的警告,舉出以色列民所經歷的嚴厲的審判,「倒斃」、「被滅命的所滅」,讓信徒怵目驚心,對自己所作所為心生警惕。

我們是不是對神的命令抱怨連連,不滿神供應我們現有的生活所需,不滿神設立的教會領導同工,遇到困難就埋怨,除了追求神以外另外在心中塑造其他的偶像?這些反應與當年以色列民所作的,幾乎是一樣的。我們要明白神對當年以色列民憤怒的懲罰,是發自於祂公義的屬性,這屬性今日仍然沒有改變。我們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不顧神的警告。以為神的公義標準已經無效了,以為神的眼目會被遮蓋,不再察覺我們今日的罪。那我們是太輕忽神永恆不變的公義屬性了。

以色列人經歷神的救恩:基督的保護
「1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2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3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4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于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哥林多前書10章1-4節)

神不改變祂公義的屬性,同時祂在懲罰我們罪惡之前,曾經三番四次的警告我們,給我們機會悔改、要我們回頭。哥林多前書10章一開始就描述了神在曠野中,為以色列民預備的供應與帶領。神讓這群逃離埃及追兵的以色列民「在雲下」、「從海中經過」,是指摩西帶領他們過紅海的經歷。當時有發光的雲火柱,隔開埃及追兵與以色列人,又將紅海分開,讓以色列人安然渡過(出14:20~31),這是神保護祂子民免於死亡的作為。保羅用「受洗歸了摩西」來描述這次經歷,意思是把摩西和以色列人的關係作為預表,說明如今基督與信徒的關係。這群以色列民是神差遣摩西把他們從埃及的奴役拯救出來,免於埃及法老追兵的殺害、脫離死亡。這麼大的救恩,以色列應該終生難忘,可惜許多人在安舒的環境下,竟然把神的恩德忘得一乾二淨。

除了拯救生命免於死亡外,神還供應他們生存的需要,就是「靈食」與「靈水」。靈食指以色列人在曠野裡,神從天降下嗎哪為食物(出16:15)。靈水指他們沒有水喝的時候,神使水從磐石中流出(出17:6,民20:11)。

甚至在曠野的三十八年基督從未離開他們一步,保護他們免於飢餓、乾渴、災害。經上說那跟隨他們的靈磐石,從頭到為一直保護他們。在屬靈的意義上來說,「那磐石就是基督」,也就是基督一直與祂的子民同在。今天也是如此,無論新舊約的子民,救恩都是出於基督。我們屬主的子民,基督應許一直保護我們與我們同在。道成肉身的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贖罪的救恩,這救恩是為古今中外所有屬神子民預備的,即使在道成肉身之前,所有歷史上神兒女也都是憑著十字架的贖罪,而經歷基督的拯救。我們得到如此寶貴的救恩,應當珍惜,不單單救我們脫離罪惡的刑罰,並給我們新生命,活出與救恩相稱的行為來。也就是說:得救需要靠著基督贖罪的寶血,走成聖的道路、勝過試探,同樣需要十字架的對付。十字架是我們今日勝過魔鬼撒旦勢力最大的力量。

神會開出路、讓我們受得住試探:生命成長的果實
「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于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書10:12-13)
本段經文中的「試探」一字有「試驗」、「考驗」的意思。出於神的考驗是為了煉淨我們的渣滓,讓我們信心更加堅定。目的是要讓我們結果子。而出於魔鬼的試探,是要我們犯罪跌倒、失去信心。

哥林多教會面對種種教會問題時,有許多迷惑與引誘,正如以色列人在曠野中遇見不信、發怨言、拜偶像的試探,這種狀況就是面對試探。這裡的試探不應理解為苦難中的忍耐,而是在犯罪的引誘中抵擋犯罪的考驗。開出路不是神拯救我們離開苦難,而是讓我們靠著神的保護、與警戒,不掉進犯罪的陷阱。神應許會保護我們,在我們經歷炎熱的時候,不要忘記神拯救的能力、與豐富的供應,祂應許在我們經歷試探時,賜下力量讓我們勝過試探。我們當全心信靠祂,不三心二意、不軟弱搖擺。經歷神十字架的對付,結出豐滿的果實。這就是神期待每位屬祂的兒女,當活出的樣式。

有一位廚師的兒子,在生活中遭遇不平待遇,被別人得罪,心中氣憤不平,想要報復。他回家後,臉上怨恨的表情被他的父親看見了。父親帶他帶廚房,讓他煮了三鍋水。當水開了,廚師讓兒子在三個鍋子分別放進三樣東西:胡蘿蔔、雞蛋、與咖啡粉。不到一會兒,廚師問兒子三個鍋子裡的東西怎麼了?

兒子回答:胡蘿蔔越煮越軟、雞蛋越煮越硬、咖啡粉不見了,但是香氣四溢。
廚師告訴兒子,我們的心在別人得罪我們時的反應就如這三樣東西。有的人在與人爭鬥時,受不了挫敗、軟弱屈服,就如胡蘿蔔越煮越軟。有的人在爭鬥時,心意越來越剛硬。還有另一種人,在鬥爭時,想到基督的捨己,謙卑地在十字架前被對付,心中糾結化解,不再有爭競的心。就如咖啡粉,完全融化、散發出香氣。廚師問兒子,你要當哪一種人呢?兒子明白了父親的比喻,心中冤仇解開,以寬容的心重新面對他人。

結論
這世界的道德風氣離神的標准越來越遠,甚至基督信仰被排斥到主流價值觀之外的時刻。我們更要站穩信仰。福音是解決問題最中心的原則。藉著福音更新建造基督徒、努力傳揚基督見證、培養下一代的品格。如果基督徒自己在聖經道德的標準上都守不住,社會議題上的抗爭就是軟弱無力的。專注於心的改變。在主裏重新得力,並活出見證,贏回社會上失落的人心。

三. 進入追求生命成長的群體

The Gospel of the day: 1st June – Archdiocese of Malta前言
神期待我們用一生的時間,經歷祂在我們身上塑造的工作。祂要改變我們成為祂的形象,與祂的性情有份。這改變是藉著神的兒子耶穌基督與我們建立親密的關係而成就的。我們當在何種環境中改變呢?人是群居的生物,我們一生下來就離不開群體。我們要經歷神的改變,不能離群索居,而是投身在群體中。神讓我們身處人際關係中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我們能經歷神的改變最好的群體就是教會。其次,如家庭、親友、同事都是可能讓我們經歷改變的群體。我們必須投身於一個能幫助我們成長的群體中,才能在他人的鼓勵與督促下,經歷生命的更新與改變。

經歷改變的環境在群體
我們是否曾經在小組、查經班、教會、等群體裏經歷過基督之愛、或發揮出基督之愛?我自己曾經在去年底,親自嘗到弟兄姊妹對我家人的愛心關懷。我家的姊妹因肝部腫瘤開刀,有二十天的時間,教會弟兄姊妹送飯、幫助我們照顧小孩,承擔我們的服事責任。我們深深體會基督之愛在教會裏彰顯。

當你想到「當與其他人分隔時,基督徒無法成長到屬神的豐盛」,你有什麽想法、感受?住在群體中可能會讓我們犧牲一點隱私的自由,但是也唯有在群體中才能考驗我們的愛心與耐心,將我們品格的缺陷凸顯出來,讓我們學習成為更成熟的人。

你的生命中是否曾有一個你可以信賴,並將真實景況告訴你的人?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地方是他(她)可以幫助你成長與改變的。我的妻子是對我的缺點觀察最清楚、並直言無諱的人。聽到直接的諫言,當時覺得忠言逆耳,但是三思後卻發現是真話,當今之世,有誰還願意冒著得罪人的危險說真話呢?有這種願意規勸自己的人是難得的。

神的救贖工作透過救贖群體完成
常聽到有人說「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好,別多管閑事」、「好漢做事好漢當、沒你的事!」這些話給人一種想法,就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問題不要期待他人給你什麽幫助。唯有自己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若解決不了,我們將陷在困境中動彈不得,孤立無援。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是人性中最美善的一面。我們不要對朋友的幫助關起大門。當基督把我們帶進神的家以後,我們是活在一群屬靈肢體的同在中。不管現況與處境有多麽艱難,我們再也不孤單了。
我們常會受到今天社會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影響,在與罪爭戰、與尋求更像主的道路上,抱著這僅僅是「耶穌與我」的心態。這種信仰個人主義化的想法誤導許多人,他們認為:「這有什麽不可以呢?畢竟與人交往費時又費心,誰需要呢?當我們有這麽多個人改變的工作要做時,這樣太沒有效率了。」這種只重個人想法讓人對肢體的互助關起了大門。活在孤立的情境中,甚至落在犯罪的深淵中,無法自拔、也無人知道。

但是神有個更大的目的。改變是神定意要祂的子民共同經歷的。這是一個整體的目標,神要改變所有屬祂的子民,這改變也是落實在個別的人身上。神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作的個別改變工作,是神整體救贖故事更延伸的一部分;這個故事包括各世代所有屬神的百姓所經歷的改變。

神自己生活在群體當中
神自己就是一個群體:聖父、聖子、聖靈和諧又合一,祂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團契當中。三位一體的每一位無論是祂的存在、創造、維護、啓示、還是祂的工作,總是與其他兩位聯合在一起。甚至對我們的救贖亦是如此。為了把我們帶進神的家中,聖父、聖子、聖靈各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我們擁有神的形象,也是應該與神一樣。

以弗所書4:4-6說:「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衆人的父,超乎衆人之上,貫乎衆人之中,也住在衆人之內。」從以上經文我們看見,神自己都處在三一神同在這群體裏,難道我們期望祂對我們的要求有所不同?這樣的合一帶給信徒什麽益處?這讓我們知道神注重屬靈的群體,祂親自住在三一神的同在內,也住在我們中間。連神都如此,我們又有何理由推脫,離群索居?

歸屬於神的家
使徒保羅教導新約信徒時,再三提醒他們,不管在順境或逆境,在基督與祂的教會,他們必定能得到幫助。

以弗所書2:14-22說:「14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5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6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7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18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19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20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21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2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2:12-22)。

在這段經文中,神想在神百姓身上作成什麽樣的工作?神廢掉群體間因文化、種族、階級、地位而生出的冤仇,他救贖了每一位屬祂的百姓,將他們在主耶穌裏合而為一。我們今天的教會會因為種族、文化、語言、貧富、神學偏好而分隔,互不往來。這些人為隔閡都是基督要化解的。我們應當彼此包容,互相接納為主內弟兄姊妹。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祂作了什麽?祂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身贖罪,化解了猶太人外邦人因律法潔淨的禮儀而生出的隔閡。同時也化解了人類因一切背景文化而生出的隔閡。因為信徒都已經在祂裏面合而為一。

得救使我們與其他信徒聯結在一起
有人以為我自己當基督徒就好了,不想參加教會,是個信仰上的獨行俠。不願參與團契生活是教會中常見的想法。有的人只參加主日崇拜,一聚完會就走。有的教會根本沒有團契生活,不提供信徒團契的機會。不只是在天堂裏我們才會一同圍繞在神的寶座前,此時此刻,我們個人與神的關係,就將我們與其他的信徒聯結在一起。神已經「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我們「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我們是「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神要我們成為一個同蒙改變的群體。

看見這樣的現象對你有什麽衝擊?讓你覺得驚訝嗎?害怕嗎?這種觀念你覺得厭煩,還是鼓勵了你?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多少空間,讓你去建立足夠深厚的關係,來幫助你成長與改變?建立這種深厚的關係有什麽障礙呢?

在神的家中享受愛
以弗所書三章說:「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15(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他得名)16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裏的力量剛強起來,17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裏,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18能以和衆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19並知道這愛是過于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20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裏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21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裏,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3:14-21)

保羅在這段經文中為以弗所教會代求的是什麽?求信徒在基督的愛中生根建造,並在團體中享受基督長闊高深的愛。
保羅用什麽字句來顯示他相信,神會在群體中達成這些事?保羅本段經文中一直使用「你們」為神施恩賜福的對象。並使用「能以和衆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聖徒明白基督的愛是在團體中一同領受的。基督得著榮耀是在「教會」這團體中。

在神的家中被潔淨
「因為神救衆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12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13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14他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2:11-14)

神恩典的終極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活潑、健康、合一的群體。這樣一個聖潔、熱心為善的信徒群體就是神寶貴的基業。神潔淨我們的工作是在群體中進行,當我們要罪惡說「不」、向良善說「是」的時候,我們需要主內肢體互相的幫助。個別的信徒在孤立的情境中,很容易被罪惡擊敗。在弱肉強食動物世界中,群居的動物互相幫助,能逃避猛獸的襲擊。撒旦好像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基督徒需要小心,不要落單。當我們彼此勉勵、互相提醒的時候,就能儆醒撒旦的作為。肢體之間應該有互相提醒、互相挽回的功能。

信徒是互為肢體
「11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12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13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于一位聖靈。14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15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6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7若全身是眼,從哪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裏聞味呢?18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19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裏呢?20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21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22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23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24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25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11-27)

1. 信徒組成的家就像一個身體(林前12:12)
2. 每個信徒從聖靈領受恩賜是為了叫人得益處(林前12:7)
3. 我們在身體中互相連結,為的是服侍人也受人服侍(林前12:14)
4. 當肢體間互相較量誰較優秀時,合一被破壞(林前12:15-27)
5. 你如何運用你的恩賜來服侍其他肢體,好讓他們能反映和榮耀基督呢?
6. 在哪些方面你也需要別人的恩賜幫助你,好讓你彰顯出基督的榮美呢?

當年在當兵的時候,每天早晨要跑五千公尺。當上面要測驗時,更是積極訓練,期待全連得到好成績。成績計算的方式不是全連最快的人到達的時間,不是平均到達時間,而是全連最後一個人跑到的時間。全連一起整隊跑步,與個人跑步極為不同。個人成績可以簡單的達到25分鍾以內。但是整個連80-90個人一起跑,就要考慮全連每一個人的體力,前面的人不能忘記後面跑不動的,也不能跑得太慢擋住後面的速度。所以整體的配搭的策略就十分重要。通常連長會把體力最好的人放在隊伍最後面,為什麽呢?因為當後面的人跑不動的時候,體力好的人就在後面趕鴨子,先用話語鼓勵、催逼,再不行就動手又踢、又打,真的不行就在背後推,最後的殺手锏就是兩個人架著一個人跑。直到所有的人都跟上隊伍為止。

我們在教會何嘗不是如此,屬靈上長進的人不能一直往前跑,忘記後面的人追不上,需要顧到整體的速度,特別花上心思在軟弱的弟兄姊妹身上,鼓勵他們急起直追。必要的時候扶持他們一把。這就是教會一體、彼此相顧的觀念。

「基督的身體」有一首詩歌叫做:「基督的身體」與本段經文信息非常配合,歌詞是:
我們聚集成為基督的身體,我們敬拜祂,同聲敬拜;
祂不住在泥土、石造、磚瓦房。祂住在我們心,在我們心;
我是那手、是那腳、是那耳、是那眼;祂是頭,因祂愛我得滿足;
我們彼此互相連接,永遠不能再分離;我們是祂肢體,要表彰祂榮耀。

肢體相互勸勉,對罪惡儆醒,仰賴基督赦罪恩典
「19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20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 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22 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 23 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 24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25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 26 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27 惟有戰懼等候審判和那燒滅衆敵人的烈火。 28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憑兩三個見證人,尚且不得憐恤而死, 29 何況人踐踏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聖靈,你們想,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 30 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31 落在永生神的手裏,真是可怕的! 」(希伯來書10:19-31)

本段經文常常被用在鼓勵人禮拜天不要缺席主日崇拜上,但是忘記了前後文的信息是很可惜的。另外有的人只注重嚴厲的警告,以為若是信主後再犯罪就會失去救恩。這似乎也沒有把整段主要的信息講出來。本段信息必須從19節開始講起,首先提到我們「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這本來在舊約時代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為自己獻上贖罪祭,再進入至聖所,才能為百姓贖罪。但是主耶穌是更美的祭物,一次獻上自己為人贖罪。讓所有人信靠祂的人得以坦然無懼的進入到至聖所,與神面對面。父神為我們開了一條進入至聖所的路,「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我們本來在罪惡過犯中膽戰心驚,不敢面對神。如今卻因著主耶穌的代贖,罪咎已經消除,「並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已經灑去,身體用清水洗淨了,就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神面前。」這是主耶穌為我們預備的赦罪之恩。不但在我們信主的時候得以讓我們脫離罪的刑罰,被稱為義,更是在我們成聖的過程中,讓我們免除罪咎對我們良心的控訴。這就是我們一生中必須依靠著走成聖道路的赦罪恩典。不單是一次赦罪有效,而是主耶穌一次獻上自己,在赦免我們的罪上永遠有效。

第二個段落是從26節開始,「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 惟有戰懼等候審判和那燒滅衆敵人的烈火。」本段強調的是,神對罪的恨惡,我們不能依賴恩典就故意犯罪,不把罪當成一回事。甚至是以為因信稱義之後,罪也不算罪。那是輕忽神的公義,忘記罪在破壞我們與神關係上的可怕後果。故意犯罪在神面前是個極為嚴重的事,是不把罪當罪,忽視神的威嚴。以上兩點我們必須都要重視,一是神在基督身上為我們預備的贖罪救恩,一是明白神公義屬性下對罪的恨惡。兩者是都要強調、不可偏廢的。

中間才是「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既然基督赦罪之恩是如此廣闊,神對罪的憤怒也是如此真實,在我們將要面對神審判的時刻。我們一定要彼此勉勵、規勸行善,不要輕忽罪惡、落在神的審判中。這就是我們不可停止聚會的原因。停止聚會的人把自己孤立與屬靈群體之外,失去了彼此提醒的機會,是容易落在撒旦的攻擊下,成為被吞吃的獵物。

結論
一個基督徒不僅是神的兒女,也是神家中的一員。基督徒無法靠單打獨鬥來達到生命的成長與更新,進而達到屬神的豐盛。個人生命的蛻變乃是在蒙救贖的群體中發生。我需要不斷體會神在基督裏對我的愛,這不是靠我一個人獨自學習就能完成。神呼召我將自己委身,並生活在彼此造就的關係裏。我要幫助他人了解並獲得他們在基督的身體中重要的身份。我要幫助他人掌握「參與在親密的基督徒關係」的權利與義務,而這關係能促進他人達到合乎聖經的成長與改變。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