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遵行神旨才能進天國


一份專門研究教會的「巴拿機構」出了一本書「被擄者的信心」,提出讓人驚訝的結果,在美國這樣一個絕大多數人號稱信神的國家中,一位學者調查全美二三十歲的年輕一代,詢問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信仰。22%的人認為自己是離家的浪子,不是基督徒了;30%的人稱自己還信,但已經不去教會;38%的人稱自己上教會,但僅僅維持個習慣;唯有10%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堅定的基督跟隨者。令人驚訝的是僅僅10%的人自認為自己的信心堅定。我們有興趣更進一步知道,這樣的基督徒有什麼特性呢?他們有極高比例的人自認為:自己與基督的關係是人生得到成全的唯一方法;我與基督的關係帶給自己極大的喜樂與滿足;跟隨基督讓自己的身心靈得到了塑造;跟隨耶穌影響了我每日的生活。在讀完了這篇介紹之後,有一個聲音在我心中回響,這是不是我的回答呢?

讓我們回顧一下登山寶訓的結論。主耶穌警惕門徒在走屬天道路的時候,需要細心分辨,作出正確的選擇。上次我們提到了,當選擇通往天國的窄路。並防備用虛謊言語引人入偏差的假教師。這一次則要門徒自我省察是否與主有正確的關係;是否遵從主的教導。前兩個主要警惕我們不要誤入歧途,後兩個則讓我們警惕自己活在與主正確的關係中。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提出了與「巴拿報告」同樣的關切,我與主耶穌的關係如何,我是否是個基督的跟隨者?這問題給我們很大的警惕。

遵行神旨建立與主真實關係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22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23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7:21-23)

在本段經文中主耶穌對門徒提出警告。糾正一般人對與進天國錯誤的觀念。這對比出兩種人以為進天國的方法。第一種是「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他們「不能都進天國。」另一種是「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這樣的人「纔能進去。」這句話清楚說出進天國的條件。其內容與登山寶訓一開始的教導呼應:「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主耶穌的這個教訓一前一後,貫通了整個登山寶訓。天國的定義就是神的權柄臨到的地方。當一個人願意順服在神的權柄底下,他則是天國的子民。一個天國子民他對自我行為的要求,不只滿足於表面的聽從神在律法上的規定,而是從心底,從動機上願意活出神設立律法的旨意。主耶穌花了極大篇幅教訓門徒,怎麼活出天國子民的倫理要求。凡遵行主教訓的人就是個與主耶穌有正確關係的人。與主有正確的關係也就是「巴拿報告」強調的重點。

為什麼口裡稱「主啊!主啊!」的人不都能進天國?有的人認為羅馬書中說出:「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羅10:9-10)既然這些人都口裡稱主啊、主啊,那麼急切的呼求主,應該就是得救的基督徒。隨後需要解釋本段中主耶穌為何說他們不能進天國,他們就把天國當成是信主得救後的更高的進深階段,要遵行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如果信主但不遵行天父旨意,就僅僅得救,但不能進到天國這更高的境界。這是不顧前後文,截取片段的經文就要推論通用的原則,所得出的結論。只要將路加福音中主耶穌登山寶訓的平行經文對照就看出這種解經的矛盾之處。「有一個人問他說,主阿,得救的人少麼。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阿,給我們開門,他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喫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路13:23-28)與這裡說的完全是同一回事。馬太講的進天國的條件,與路加講的進神國的條件是一致的。路加一開始就明白說出這是主針對「得救的人少麼?」的回答,不是指進入屬靈更高的階段。羅馬書與這裡講的語境是不同的,福音書中針對的口裡稱主啊、主啊的,是表面聲聲呼喚主,卻被主說成是「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就是與主從來沒有生命關係的人。這種人怎麼能與羅馬書中說的「口裡稱耶穌為主」相提並論呢?羅馬書10章的語境是強調救恩是借著對神的信心,不需要像猶太人所想像地,行出律法所要求的義才能取得。此處則在警惕不要將虛假的信心當作進神國的手段,若是與主沒有真實的生命關係就完全沒用。不顧經文的前後語境,硬是扯在一起,推出一套通用的教義,那是極危險的事。

我們需要解答,為何呼叫主啊、主啊的人,還不能都進天國。因為在主的身邊有虛偽的跟隨者。他們自以為是跟從主的,也有表面上服事主的行動,就像他們向主說出:「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這些在他們心中認為就是跟隨主最明顯的證據,也是進天國的保障。但是,「在那日」就是指審判的日子,也就是主要決定誰能進入祂的國度的日子,主否認他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主所說的:「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他們與主從來沒有建立生命相連的關係。主的話嚴重地指出,主連一次認識他們都不曾發生。這個「認識」在新約中出現兩百多次,指的就是與他們有關係。正如約翰福音中說的:「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約10:14)保羅也提到主所預先認識的人:「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這句話裡的「知道」原文就是「認識」。主所認識的人,主對他,他對主,已經有生命的連接。這與主所不認識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主不認識的人,曾經奉主的名傳道,原文是說預言。曾經奉主的名趕鬼;並奉主的名行了許多異能。這些行動並不能保證他們與主的關係是正確的。舉個例子,使徒行傳中出現:「那時,有幾個遊行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向那被惡鬼附的人,擅自稱主耶穌的名,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敕令你們出來。」(徒19:13)這些人全部都是虛偽地奉主的名行異能,實際上卻是主所不認識的人。還有主耶穌警惕門徒提防假先知:「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太24:24)能行神蹟、奇事不都是主所認識的人。

主耶穌藉著這信息警惕我們,要真正地認識主,與祂建立真實的關係。什麽是主所認識的人?就是本段所講的「遵行我天父旨意」。把這句話當成是外表守住律法的規條是錯誤解釋,剛好就是主耶穌所譴責的法利賽人的義。把這句話當成是「達不到的遙遠目標」不去遵行,也是將主的話當成與自己生活無關。「遵行我天父旨意」的意思非常直接了當,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一開始勉勵門徒的,活出天國的義,這義是天父所期待祂的子民活出來的行為規範,「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主耶穌整個登山寶訓的教導就是如何活出天國的義。我們承認主名的天國子民,當然要順從主的教訓,追求天國的義,遵行天父的旨意。這就是一個真誠與主耶穌建立生命關係的人當有的態度,不要拐彎抹角地規避主的教訓,把清楚的教導給講成根本做不到的事,認為與自己無關,而不願意去遵行。今日基督徒所面對的就是遵行主道的決心。我們能不能有一顆單純照著主的話去做的決心呢?

聽從主話是信仰堅固的根基
「24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25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26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27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28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29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7:24-28)

本段一開始就有個「所以」,表示接下來說的就是前面教導的結論。因為主耶穌教導我們不能僅僅參與宗教的外在活動,就以為自己已經進天國,而是需要與主耶穌建立真實的生命關係。這不是抽象的屬靈話語,而是可以確實檢驗的。主耶穌要求門徒進入神國必要的條件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祂自己完全順服遵行天父的旨意,祂要我們效法祂的樣式。既然知道如此,結論就是「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這句話與前段主的要求「遵行天父的旨意」完全一致。因為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訓勉,正是將天父對天國子民的要求,清楚地闡釋出來。聽從主的教訓,就是遵行天父的旨意。按照前後文一貫的文脈來解經,必然會得到兩段經文的主旨一致這結論。前段強調的是,口中聲稱的信心必然是要在生命中活出來,這生命正顯示與主正確的關係。本段則是強調聽聞主的教訓,當要即知即行,不要當作耳邊風。口裡所說的,是否反映出心裡所信的;耳朵所聽的,是否就是人心中的信念,從行為都可以驗證出來。

我們經常看見他人,甚至自己言行不一的情形。表面上說得口若懸河,實際上活出來的樣式卻是行動上的侏儒。滿嘴仁義道德,觀察他的表現,卻與他口中所說的不相稱。這種情形在教會中就出現心口不一的兩面人。同時還有一種人,自己以為信心堅強,當聽見主的教訓的時候,表面上順從,暗地裡卻忽視主的話,不當一回事。就像兒女被父母要求做一件事的時候,口裡承諾,卻是虛應故事。這作為呈現出此人心裡的真實境況,他不真的信靠主的話語,他的心裡自有一套處世的作風。對於這種人主這麼說他:「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對比主所要求天國子民當有的做法:「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順從主教訓的人是聰明的人,是將生命建造在磐石上。不順從主的人則是無知的人,將生命的基礎建造在沙土上。以下讓我們來討論這兩種建造的差別。

首先讓我們來看主耶穌用建造房子來比喻基督徒生命的建造。我們活在世上的日子都在建造自己的生命,就好像建築師建造房子一樣。每個人都活過一生,但活出來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差別就在於怎麼去建造他的生命。我們生命來自與天父,出自於祂精心的設計,祂的手中有建造我們生命的藍圖。同樣的藍圖,為何建出不同的生命?那是因為建築者到底是根據什麼來建造,決定建出來的房子是堅固完全,還是破敗損壞。當我們買房子的時候,會仔細檢查房子的結構,建築商是否符合法規,建出來的房子能否經得起天災的考驗。我們對於自己生命的建造,是否也在乎符合生命的設計者天父的心意呢?

房子的價值首先在於堅固安全,不在於外表的華麗美觀。有許多富麗堂皇的豪宅,表面上看來價值連城、引人心動;卻在豪雨衝擊、大水漫溢,狂風肆虐之下,經不起考驗,被外來的災害破壞,成為被損毀的廢墟。主耶穌的比喻非常生動,我們聽了主的話不去遵行,聽聽便罷,毫不重視,這就好像將房子建在沙土上,沒有根基。主的教訓不能內化成我們生命,只是表面文章,一但考驗來歷,生命的建造沒有基礎,在狂風暴雨衝擊下,轟然倒塌。然而,主所要求我們的是,將生命建造在主耶穌話語的基礎上。聽了主的教訓,就按著去遵行。即知即行的結果讓主的話進入我們生命底層,讓生命素質被主改變。這根基與磐石相連的生命是經得起考驗的。即使經過外在的風吹雨淋,房屋仍然屹立不搖。

有根基的建造,與無根基的建造,差別在於哪裡?就在於對主耶穌教訓是否真的慎重其事。我們是否將其紮根於生命的底層,我們人生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受到耶穌話語的影響。主要我們離開原本墮落敗壞的本性,因信接受基督的赦罪救恩,並靠著與主同死同活,走過成聖的道路。我們是否真的願意按照主的引導去活出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生命是建造在磐石上。否則,就是將生命建造在脆弱的沙土上,經不起衝擊。

反觀前面提到的美國眾多生在基督教環境下的青壯年人,有多少人是建立在磐石上的?看到經調查的結果真的令人憂心。其它的國家的基督徒呢?恐怕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多少人追求個人生活享受,外表風風光光,追求成功神學,以個人的物質上的富足來當成屬靈的富足。對主的話語不感興趣,一旦讀到登山寶訓,就埋怨標準太高,將它棄之不顧。以個人的感覺良好來代替真誠按照真理順從聖靈的敬拜。走吸引眾人羨慕眼光寬廣大路,來代替背起十字架跟從主耶穌的窄路。這些都是將生命的根基建造在沙土上。這種生命的建造是空洞的,是危險的,經不起人生風暴衝擊的考驗。當主再來的那日,將在烈火試煉之下,飛灰湮滅。我們生命建造的根基在哪裡呢?是否願意聽從主耶穌的教訓,不顧他人嘲笑、歧視的眼光。在環境困厄艱難的時刻,仍然持守住信仰的真理,不至動搖。努力追求與主親近,順從聖靈治死肉體的私慾,讓聖靈光照內心的污穢,憑著信在主面前認罪悔改。讓主耶穌的新生命從我們裡面活出來。這才是在磐石上的建造。

結論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登山寶訓講完了。主耶穌的話在我們心中迴響,從一開始的天國八福,宣告唯有誠心承認自己靈裡缺乏的人,才能來到神面前領受神大能的改變。祂將要改變我們的生命,從原本墮落敗壞的私慾裡出來。經歷主耶穌寶血的洗淨,走稱義成聖的道路。這樣的改變能夠給我們能力,活出主耶穌所期待我們活出的天國的義。那就是天父在天國子民身上的旨意。也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大聲疾呼,讓我們聽從的教訓。我們怎麼回應主耶穌的呼召呢?眾人中有人希奇主的教導,「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我們民族傳統裡的仁義道德教訓我們聽多了,多半是當作耳邊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主的教訓與文士、法利賽人的表面文章不同。祂的話語帶著神的大能,祂不但告訴我們神在我們身上的倫理要求更賜給我們生命改變的能力,去活出來。我們怎麼看待主的話呢?是當作耳邊風,聽聽就過去了。還是認真面對,願意去遵行,在生命中經歷主耶穌改變的大能。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在埋葬撒拉時所存的信

Image result for abraham buries sarah
本章一開始就提到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死亡。整篇的主題就是撒拉的死亡,以及埋葬的過程。這與神救恩的計劃有何關係,值得花上一整章來講嗎?生死乃人生的大事,我們從人會死亡看見自己生命的短暫,進而思想我活著有何意義。亞伯拉罕在妻子去世的此刻,思想的是什麽?他如何看待有一天自己也要踏上相同的路。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如何抓住神與他立約時,他所有的信心?讓我們從更廣的前後文中觀察亞伯拉罕如何在這時刻,表現出對神的信心。

親密夥伴撒拉離世
撒拉享壽一百二十七歲,這是撒拉一生的歲數。2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亞巴,就是希伯崙,亞伯拉罕為他哀慟哭號。」(創231-2

人生的歲月過去,前一代凋謝,後一代興起。世代交替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創世記從十二章起到二十五章為止,主要的敘述的人物就是亞伯拉罕,如今本段落已經接近尾聲。他的妻子陪著他走過人生的高低起伏。一起聽從神的呼召,離開故鄉;一起經歷擔憂死亡威脅的試探;一起面臨無兒女的等待;一起經歷神應許奇妙地成就。而今,人生親密的伴侶已經撒手而去。亞伯拉罕要獨自面對餘下的生命,心中必然百感交集。

聖經中對撒拉的評價是很正面的。她親身經歷神的信實,與亞伯拉罕同被視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描述:「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他以為那應許他的是可信的。」(來1111)亞伯拉罕被以色列民視為信心之父,撒拉與他一樣,因信而為後代所尊敬。彼得前書是這樣描述撒拉的:「就如撒拉聽從亞伯拉罕,稱他為主。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兒了。」(彼前36)她被稱道的是她對亞伯拉罕的順服。即使出現外在環境的威嚇,因著知道丈夫對神的信心,而願意藉著順服丈夫來順服神的引導。撒拉的一生是順服神權柄的榜樣。

亞伯拉罕在撒拉離世的時刻,心中極其痛苦。他為妻子哀慟哭號,這是他們民族為失喪親人舉哀的行動。為離去的親人悲痛是感情的正常表達,不是缺乏信心的舉動。即使在今日也是如此,有的基督徒會因為神要我們心存盼望,刻意表現出喜樂,而壓抑哀慟的感情。事實上不必如此。神沒有讓我們刻意壓抑悲傷的感情,強顏歡笑,那反倒不自然。只是悲傷的時候,不要像不信的人毫無指望,如同世界末日來到一樣,而是仍然抱著將來在天上還能相見的盼望。保羅勉勵信徒如何面對親人離世:「論到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弟兄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413)亞伯拉罕正是如此,情感的流露無需壓抑,在哀傷中卻仍存盼望。這是我們面對親人死亡時當有的態度。

亞伯拉罕買下赫人的地
3後來亞伯拉罕從死人面前起來,對赫人說,4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5赫人回答亞伯拉罕說,6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7亞伯拉罕就起來,向那地的赫人下拜。8對他們說,你們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就請聽我的話,為我求瑣轄的兒子以弗崙,9把田頭上那麥比拉洞給我,他可以按著足價賣給我,作我在你們中間的墳地。10當時以弗崙正坐在赫人中間.於是赫人以弗崙,在城門出入的赫人,面前對亞伯拉罕說,11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12亞伯拉罕就在那地的人民面前下拜。13在他們面前對以弗崙說,你若應允,請聽我的話,我要把田價給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裡埋葬我的死人。14以弗崙回答亞伯拉罕說,15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16亞伯拉罕聽從了以弗崙,照著他在赫人面前所說的話,把買賣通用的銀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給以弗崙。」(創233-16

本篇描述撒拉離世只有兩節,但是卻花了十幾節經文描述亞伯拉罕為撒拉安葬購買墳地。可見購買這塊地是本篇的重點。根據當時習俗,人死必須找到一個墓穴來安葬。然而,這對亞伯拉罕是個難題,他是個無地無業的外邦人。就好像我們今天是遠離他鄉的外地人,一旦客死異鄉,馬上面臨一個問題,是要落葉歸根,運回家鄉安葬呢,還是以就近尋找墓地,入土為安。亞伯拉罕當時的決定就是,不再回原來的故鄉迦勒底去了,也不回曾經居住多年的哈蘭。神對他的呼召就是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神要他去的地方,也就是神應許要賜給他的迦南地。如今他暫時寄居在這裡,沒有一塊地是屬於他的。若要安葬妻子,勢必要購買一塊地。於是他對當地的住民赫人說:「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使他不在我眼前。」這句話提到了亞伯拉罕對自己身份的認定,他就是一個外人,是個寄居的客人。是個搭帳篷的旅客,沒有自己的產業,連安葬親人的墓地都沒有。如今他想要改變目前的情況,預備向當地的赫人買一塊地。對比於本段結尾20節提到,亞伯拉罕得到了一塊地歸他為業,讓他安葬妻子。他前後身份的改變,正呈現出神對他的恩待。

讓我們來看看那群赫人怎麼回答他:「我主請聽,你在我們中間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們最好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我們沒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墳地裡埋葬你的死人。」亞伯拉罕身為外人卻蒙當地人尊敬。稱他為「尊大的王子」,原文直譯就是「神的王子」。赫人不見得知道真神耶和華。然而,從亞伯拉罕身上可以看拿到他是信靠神的,他的身份就是神的王子。我們周圍不信主的人,有時候也知道我們是信「主」的。這個「主」的稱呼出自於不信的人口中,是眾人通用的客套話。還是真的從我們身上看到對「主」的尊崇與敬畏,而知道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主」。屬主的子民,我們當謹慎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代表的是主的門徒,別人從我們的身上看到我們所信的主。

赫人想要讓他自己選一塊地來安葬撒拉,告訴亞伯拉罕的話語是,沒有人阻止你不讓你選一塊地。畢竟這不是亞伯拉罕想要的交易方式。如果你想買地的時候,有人告訴你:「你就只管住吧,沒有趕你走。」你能夠住得安心嗎?白白佔的土地,沒有實際的擁有權,今天能夠暫時住,明天別人有權利趕你走。安葬妻子不是暫時的事,一但安葬下去,就不會想要遷移,相當是永久的事。當然不能隨便佔一塊地,來臨時葬一下。既然要安葬妻子,就要產權清楚地買下來。土地買賣在當時已經有清楚的交易過程,需要公開,合法的將產權轉移。亞伯拉罕所要的就是要按合法程序買得這塊土地。

亞伯拉罕想買的地很清楚,就是赫人以弗崙所擁有的麥比拉洞和周圍的田地。他請求眾人為他提出請求。他願意按著足價向以弗崙購買。當時以弗崙正在那群和人中間,也聽見了亞伯拉罕提出的購地要求。他們就在城門口,就是當時代人們做出公正交易的場合,或是做出合法判決的場合。以弗崙在眾人面前公開告訴亞伯拉罕:「不然,我主請聽,我送給你這塊田,連田間的洞,也送給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給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公開將自己的土地送給別人,天下哪裡有這麼好的事?很有可能只是當代人客氣,而說出客套的話。就好像當你羨慕朋友擁有一件物品,他知道後大方表示,你喜歡就送你了。這個時刻我們豈能,安心就收下禮物。俗話說:「無功不受祿。」又說:「免費的東西最貴。」別人把東西白白贈送給你,看似你情我願,互不相欠。其實接受的人是欠人一份人情債,最後都是要還的。地主可以慷慨大方表示贈送的意願,但是接受的一方豈能夠安心白白接受別人贈與的土地?亞伯拉罕所要的是合理合法,光明正大取得土地的所有權。免得落人口實,是白白從他人面前得到免費的土地。亞伯拉罕堅持要按照土地的實際價錢,足額付給地主。

這時以弗崙間接地暗示的土地的價錢:「我主請聽,值四百舍客勒銀子的一塊田,在你我中間還算甚麼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罷。」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了以弗崙真實的意圖,表面上還是不收錢,其實已經開價了。而且這個價碼還是非常貴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大衛向亞勞拿買地的價碼:「王對亞勞拿說,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 神。大衛就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撒下2424)即使相隔一千年後的大衛時代,為了將來建聖殿需要的亞勞拿禾場付出的價錢,也只不過是五十舍客勒銀子。麥比拉洞加上周圍的田地應當不會比聖殿山的土地更貴重,竟然開出了八倍的天價。對於以弗崙提出的漫天高價,亞伯拉罕一口就答應了。寧可吃虧,不佔便宜。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亞伯拉罕心地的寬厚。不是一個斤斤計較,貪小便宜之人。不白白拿人贈送的土地,既然取得就要按照公開公正的程序。對方開出價錢後,就爽快接受,不討價還價。他會有這樣的反應,原因就是他知道,這是神在迦南地賜給他的第一塊地,也是神立約要賜給他的應許之地。他是憑著信心,光明正大地取得這塊地。

亞伯拉罕埋葬撒拉
17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18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乃是他在赫人面前,並城門出入的人面前買妥的。19此後,亞伯拉罕把他妻子撒拉埋葬在迦南地幔利前的麥比拉田間的洞裡,幔利就是希伯崙。20從此,那塊田,和田間的洞,就藉著赫人定準,歸與亞伯拉罕作墳地。」(創2317-20
亞伯拉罕與以弗崙反覆對談的結果就是達成交易,銀貨兩訖。敘事到了最後的評論:「於是麥比拉,幔利前,以弗崙的那塊田,和其中的洞,並田間四圍的樹木,都定準歸與亞伯拉罕。」這塊地的歸屬權轉移了。原來是迦南人所擁有,如今卻歸於亞伯拉罕。這地就是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離之後,聽聞神重申對他的應許,他築壇的地方。十三章經文說:「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8)在築壇之前耶和華曾經應許:「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7)這地方是他的妻子離他而去的地方,是他埋葬妻子的傷心之地。但是在這埋葬的過程,他思想到神曾經在這裡向他發出應許,讓他向東西南北觀看,要將他所見之地賜給他。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買下了這塊地,埋葬他的妻子。因為他知道神在他身上的旨意,神要賜給他應許之地,就是從這裡開始。

這地歸亞伯拉罕為業,不是偷來的、搶來的、撿到的、或無償贈與的、也不是佔人便宜低價取得的,而是如實付出地主開出的高價,名正言順地歸算成亞伯拉罕所擁有的產業。對比本章前面亞伯拉罕說的:「我在你們中間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們在這裡給我一塊地。」(創234)已經出現了突破性的差別。正如21章以撒出生,讓亞伯拉罕一家從無兒子到有兒子,所帶來的突破是一樣重要的。神是信實無比的,既然應許亞伯拉罕,就要保守他,讓所應許的福分一步一步成就。雖然這應許在亞伯拉罕有生之年只是初步應驗,未能完全成就。他是憑著信心繼續走下去,讓神對他的應許在他的後代中應驗。

誰都沒有想到,神賜亞伯拉罕應許之地的福分,竟然是從埋葬撒拉的墳地開始。這地日後成為亞伯拉罕自己、以撒、利百家、雅各、利亞、安葬的墓地。這洞穴如今還存在,成為觀光勝地,見證著聖經中以色列先祖的史蹟。也見證出神的信實,那些睡了的先祖沒有見到應許的實現,是存著信心而死的。但是他們卻成為後代人信心的榜樣。希伯來書中說:「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稱為他們的 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3-16)他們憑著信望見的是什麼?不但是迦南全地歸以色列子孫為業,更是最後應許完全的實現,就是歸回天上的家鄉,得到天上的基業。這要等到主耶穌再來的那日才得實現。

這段經文是以至親的死亡開始,最後卻以永恆中與主同在的盼望告終。死亡不是一切的終了,而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回到天父家中,等待主耶穌讓我們身體得贖的復活大日。那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之約完全成就,我們在這約中也有份。信徒在主耶穌裡,得到的基業更勝於神答應亞伯拉罕地上的應許之地。我們在地上無可避免,都會經歷死亡。但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在肉體死後仍然有永生,因為主耶穌會將祂復活的生命賜給我們,有一日我們會與祂一樣復活。使徒保羅憑著信向死亡誇勝:「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林前1555)復活的盼望勝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信靠主耶穌的人有一日都要復活。這就是我們活在今世面對死亡的態度。

結論

如果我們活在地上的盼望只是今生,那死亡就是一切的結束,所有喜怒哀樂全部終止,所有夢想全部幻滅,一切愛恨情仇成為一場空,掉進無底的深淵。如果僅僅從今生的眼光來看,我們就像流水線上的一個產品,短暫而無意義。我們信靠主的人,人生的態度不是如此。若將眼光超越今生,從神造我的意義來看,結局不是掉進漆黑的深淵,而是與主永恆同在,意義就完全不同。亞伯拉罕在妻子死亡的時候,思想到神給他的應許,要賜給他後嗣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要將應許之地賜給他,讓後裔繁衍成大國。要讓他的後裔成為普世萬民的祝福。在這樣的盼望之下,他思想自己短暫的一生,肉體雖然會消滅,但是神對他的應許不會落空。這就是他從神永恆計劃的角度,來看自己生命的眼光。有一天他也要與撒拉一樣死去,但是死亡並沒有奪去他的一切,因為他所有的都在神所應許的救恩裡面。他是蒙神所愛,蒙神拯救,也會與神永遠同在的。這是不是你的盼望呢?你是否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呢?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