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靈修筆記] 最後的結局

503px-Michelangelo_-_Fresco_of_the_Last_Judgement.jpg
啓示錄20章
整個啓示錄從第六章第一印被揭開之後,就進入大災難時期。在這個時期,魔鬼撒旦聯合敵基督與其他神的仇敵,組成聯盟、敵對基督、與他征戰。激烈的戰爭終於結束了,敵基督、假先知、神的仇敵被丟入硫磺火湖。魔鬼撒旦被暫時捆綁一千年,扔在無底坑裡,使牠不得再迷惑列國。此時世界進入另一個時期,就是千禧年的國度。
聖徒與基督一同作王
「4 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5 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 6 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啓20:4~6)

我們怎麽看待本章所說的一千年呢?這段時間在甚麼時候出現呢? 我對解經的看法是:如果沒有清楚、必要的理由,一般都是採取字義解經。所以這段經文六次提到一千年。而且按前後文也沒有什麽理由將本段寓意解釋。一千年就是一千年,這就是神學界所稱的千禧年。千禧年國度在末日會實實在在的實現,基督再來,降臨在地上、戰勝魔鬼的權勢、設立祂的國度、開始祂的一千年的掌權。這段掌權時期撒但被捆綁,不能再迷惑人。

這正應驗了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國度。但以理書所說的永遠的國度:「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但7:27)以及神應許大衛,他的後裔將坐在他的位上直到永久:「耶和華賜極大的救恩給他所立的王,施慈愛給他的受膏者,就是給大衛和他的後裔,直到永遠!」(撒下22:51)無千禧年派的基督徒認爲,這些應許應驗在屬靈的以色列人—教會的身上。但是許多舊約應許如,神的選民建立地上的國度、彌賽亞掌權、列邦歸順、以色列民將要得神應許之地,全要靈意化的解釋。如按照字義解經,就不能避免會走向前禧年派末世論的立場。

這裏並不討論各種千禧年派別的不同觀點。無論哪個觀點,都接受基督教中最基要的真理—耶穌基督是唯一得救的道路、基督要再來,打敗撒但,永遠掌權。無論千禧年是如何實現,不論被提是在災前、災中、或災後。我們所相信的是同一個主、在耶穌基督裏都能夠合而爲一。

那些為給耶穌作見證而殉道者,和那些持守真道,忍受逼迫的基督徒,他們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他們不會經歷第二次的死,也就是不會在審判中被棄絕、永遠與神隔絕。這些得勝的聖徒將要在千禧年國度中與基督一同作王掌權。為什麽說得勝的基督徒才能作王呢?有兩節聖經支持這樣的推論:「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啟 3:21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 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啟 2:26)這些得勝的基督徒,包括所有災難前與災難中對主忠心的。知道了自己在千禧年中的地位,我們應該要如何預備,將來與主同作王呢?

撒旦的反擊與毀滅
「 7 那一千年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 8 出來要迷惑地上四方(原文是角)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他們的人數多如海沙。 9 他們上來遍滿了全地,圍住聖徒的營與蒙愛的城,就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 10 那迷惑他們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裡,就是獸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們必晝夜受痛苦,直到永永遠遠。」(啓20:7~10)

這裡常會出現一個問題:撒但既已被捆綁,為何還要釋放牠出來迷惑列國?約翰沒有說明為甚麼。可能是要考驗那些在千禧年中出生的人,他們雖然沒有撒旦誘惑,但他們同樣有肉體、同樣有自由意志選擇犯罪。撒但的釋放正是試驗這些人,把他們當中反叛神的心意顯露出來,同時也考驗那些向神真正忠貞的人。

但這就是撒旦最後一戰。在這場戰役中,所有反叛神的仇敵,都將被天火燒滅。魔鬼將要被扔在硫磺火湖裏,再也不能威脅任何人,直到永永遠遠。這就是魔鬼的結局,也是基督最後的勝利。

白色大寶座的審判
「11 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與坐在上面的;從他面前天地都逃避,再無可見之處了。 12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13 於是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他們都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 14 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15 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裡。」

征戰之後是白色大寶座的審判。這裡提到死了的人,就是所有在千禧年之後才復活受審的人。應該不包括已經復活受審過的基督徒。有許多冊子揭開,其中有生命冊,它紀錄了那些信靠基督而得蒙拯救之人的名字。還有其他的冊子紀錄了每一個人或善或惡的行為。按著冊上所記的内容,決定每個人的結局。一切名字沒有記錄在生命冊上之人會被扔在火湖中。

神的審判是公義的,每個人按著自己生前所作所爲受審。本來因我們所犯的罪,也是要進入火湖的。但是因為相信耶穌,我們的罪已被耶穌的寶血遮蓋,完全得被赦免,脫離滅亡的命運。如果當初不靠信心認耶穌為主,我們就不可能再有任何盼望。在火湖的面前,再也沒有回轉的機會了。

朋友們,信主只有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請把握住這個得救的機會,捉住耶穌基督向你伸出的救恩的手,不要失去了這寶貴的機會,將來後悔莫及。

[靈修筆記] 末日的災難

320px-Apocalypse_vasnetsov.jpg
啓示錄6:1~17
末日是個令人害怕又期待的話題,有的基督徒對末日漠不關心,似乎末日根本不會來到。另外一些人對末日表現過度的興趣,成天觀察時事,預期末日何時來到。我們該以什麽態度來看待末日呢?末日將要發生的事記載聖經中,是基督徒應改正視的主題。
啓示錄中,主耶穌向使徒約翰啓示,末日來臨時必要成就的事。前三章對小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發出勸誡與警告。接下來第四章就進入天上的景象。千萬天使、聖徒一同敬拜坐在寶座上的神。當神將記載末日將成的事的書卷交給羔羊揭開時。整個人類歷史將要進入終結,審判的結局將要一一被揭開。對背逆的人來説,那是可怕的災難。對聖徒來説,那是考驗與神公義的彰顯。

第一印:敵基督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 2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啓6:1~2)

第六章之後將連續記載,三組審判:七印、七號、和七碗。每一組審判比前一組更急迫,每一個災難比前一個更可怕。每揭開一個印時,就開啟了一段人類歷史邁向終結的事件。直至七印全部揭開,人類的敗壞遭到神嚴厲的審判。所有敵擋神的仇敵將會被基督徹底擊敗。

前四印記載了四匹馬和四騎士。在舊約撒迦利亞書中也記載了四匹馬(撒6:1~8)。那是神所釋放出來的四種天災人禍,代表神向人類的罪惡和反叛施行審判。這裏的白馬代表什麽?從其餘的三匹馬所代表的意義,都和審判、毀滅有關,似乎第一匹白馬的騎士不應該是指基督。相反的,應是代表敵基督。

在末日時敵基督將會出現,他騎著白馬,手持弓箭、並得到冠冕。代表著敵基督在軍事上節節勝利,並頭戴冠冕,仿如基督。馬太福音中說:他有大能力、能顯大神蹟、大奇事,連選民也被迷惑了(太24:24)。所以當世界出現能行神蹟的大能者,吸引衆人的注意。不見得是基督再來,反而很可能是敵基督。我們一定要小心分辨。

第二印:戰爭
「3 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 4 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啓6:3~4)

紅馬代表戰爭和流血。在末日來臨前,會有這些徵兆:「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這都是災難的起頭。」(太24:7~8)在人類歷史上,戰爭從未曾減少過,在近代戰爭所表現出的殘酷與毀滅性,更是變本加厲。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了兩千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了七千萬人。二次大戰後,國與國的戰爭、政治上的動亂與鎮壓,從不曾停息過。前34個主要死傷的戰爭的總死亡人數達到1.7億。二十世紀可以説是人類歷史上戰爭死亡人數最多的世紀。當我們看到戰爭更加頻繁,就可以知道末日的腳步加近了。

第三印:飢荒
「5 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 6 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啓6:5~6)

黑馬代表饑荒。騎馬的手拿天平稱著極昂貴的麥子和酒,表明饑荒嚴重的情況。二十世紀前14個主要飢荒餓死的總人數達到將近1億。人類的食物原本足夠讓所有人吃飽,但人爲的因素限制食物的分配、破壞自然環境、讓農業荒廢。使人民無糧食可吃。餓死的人大部份都是住在極爲貧窮落後的地區。在這些地區戰爭、動亂、人禍、迫害,都極爲嚴重。飢荒不僅是天災,受人禍的影響更加厲害。天災與人禍往往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人的罪連累了許多無辜受害的人。

第四印:死亡
「7 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 8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啓6:7~8)

灰馬代表死亡。其在馬上的有權柄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二十世紀前8個主要瘟疫或傳染病的總死亡人數達到將近1億。天災死亡總人數達到兩千一百萬。如果加上戰爭、屠殺、飢荒,那數字還要增加好多倍。末日的災害比起現在更加嚴重。然而神並沒有讓四個騎馬的殺害所有的人,祂仍然留下機會讓剩餘的人能歸向基督、離開罪惡。神雖然對罪惡的忿怒,但同時祂對世人仍存慈愛,因祂用在難來警告世人,也給他們最後的機會,在毀滅來臨之前歸向祂。

第五印:聖徒的伸冤
「9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神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 10 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11 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啓6:9~11)

末日的大災難中,有許多聖徒在敵基督的逼迫中為主殉道。馬太福音中耶穌說:「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太24:9)約翰看到在聖殿的祭壇下,有許多為信仰而死的殉道者的靈魂。他們的靈魂成了祭物獻給神。這些殉道者大聲求神為他們伸冤:「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他們迫不及待盼望神施行公義的審判,為他們伸冤。

神賜下白衣給他們,並告訴他們審判的時候還未沒有到,會有更多的人要為了相信基督而被殺害。為信仰受苦和死去的人是不會被遺忘的。神會賜給他們特殊的榮耀。神有祂自己的計劃,為神的國度受苦絕不是徒然的。這教訓不僅應用在末日的災難中,即使在現今的環境裏,面對戰爭、饑荒、迫害和死亡時,基督徒應該要為了信仰的緣故站穩。那些為主忍耐到底的人,必然可以得到生命的冠冕。

第六印:天地震動、星辰墜落
「12 揭開第六印的時候,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 13 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 14 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 15 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裡, 16 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 17 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啓6:12~17)

第六印把眼光轉回到地上普世性的審判。大地震撼、星辰墜落,這是描寫末日天地劇烈變動的景況。舊約聖經中多處描寫耶和華的日子,也就是末日毀滅性的大災難。新約中耶穌也曾預言末日的情景。包括地震:「地全然破壞,盡都崩裂,大大地震動了。」(賽24:19)日頭變黑:「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賽13:10)。星辰墜落:「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24:29)天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天被捲起,好像書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又像無花果樹的葉子殘敗一樣。」(賽34:4)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他面前突起。」(鴻1:5)天地萬象變化、離開本位、失去了原有的規律,這是神在末日要把舊有的天地更新時,所要發生的巨大變化。

在這種可怕的變動之下,每個人都驚惶失措。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不管是再有權勢的人,都驚嚇得魂不附體。哀求群山巖石倒下來蓋著他們,好讓他們躲避羔羊的審判。人在平安穩妥時,不在乎神的將要審判的警告。以神對他們不信的寬容為理所當然。當可怕的審判來臨時,才知道自己錯了,想要逃避神的忿怒而不可得。

如果我們此刻還在拒絕神,不信他最後公義的審判。平安穩妥不會永遠常在,有一天我們終究要面對神。那時要以什麽身份來面對他?不信的、背逆的人,沒有一個可以逃得過祂的忿怒!神的話語立定在天,必要成就。如果我們輕忽它,有一天就會嚐到當得的後果。趁還有今日,回頭吧!

統計資料出自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atural_disasters_by_death_toll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靈修筆記] 虛浮的自足

laodicea.jpg
老底嘉教會是一個屬靈情況很差的教會,在主叫約翰寫給他們的信中,可以説是一無是處。其他六個教會,多少還有一點可稱讚的。比起他們,老底嘉卻是找不到可誇獎的地方。主還是愛他們,給他們嚴厲的警告,同時也告訴他們,主對他們愛之深、責之切的心。
責備不冷不熱
「14 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說: 15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 16 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啟3:14~16)

這麽一個不長進的教會,主並沒有忘了它。在七封書信的最後,主吩咐約翰警戒他們的虛浮的景況。主自稱:「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阿們就是實實在在的意思,主耶穌常常勸勉門徒:「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主的話出於肺腑,句句真誠。主完全順服父神。凡天父的旨意,主就說出來。他的話是誠信真實地為父作見證。主也自我表明,他是在萬物以上為元首的主宰。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在他身上。老底嘉教會知道此時向他們説話的是誰,一定會集中注意力、仔細聽從。當我們領受主話語時,也應有個認知。主耶穌不是在囉嗦。他是鄭重的告誡我們,千萬不可輕忽。

老底嘉教會爲何被稱爲不冷不熱的教會?乃是因為當地人所飲用的水,是從兩處泉源導引而來。一條是溫泉,水中碳酸鈣等化合物還未沉澱完全。另一條是冷泉充滿了雜質。兩條泉水會合了之後流進老底嘉。當地人一喝這種不冷不熱的溫水。味道令人作嘔,馬上就會吐掉。這種不冷不熱的水,既不能拿來洗浴,又不能喝。可説是一無用處。主用這水來形容教會的景況,在屬靈上已經失去了功能。既不能服侍主、又不願自己追求長進。主對他們相當失望,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閑懶不長進,主就要把他們像喝進一口難喝的水一樣吐掉。

認清富足的假象
「 17 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 18 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啟3:17~18)

老底嘉城是個繁華的城市,以出產羊毛外衣,與眼藥馳名。他們曾在一次大地震之後,謝絕羅馬人的幫助、憑自己的力量重建城市。當地教會也沾染了當地人自我滿足的習氣,對自己的財富相當自傲。主警告他們,不要以爲自己富足了、發財了,什麽也不缺。他們真實的景況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只是他們不覺得如此。外在的華麗不能掩飾屬靈的虛弱。在主的眼裏,他們是又窮、又弱、又瞎、又羞恥的。千萬不要以華麗的外表就自以爲豐富、滿足了。

主叫他們「買火煉的金子」,讓他們如金子經過試煉之後,除掉雜質。這才是真正的富足。他們不要以自己穿華麗的外衣自高,如不穿上聖潔的白衣,在主面前就是如同赤身露體一樣的羞恥。他們屬靈的眼睛已經被蒙蔽了,看不見自己貧弱的景況,主叫他們買眼藥擦自己的眼睛,好重新恢復屬靈的眼光,知道自己的本相。

悔改與得勝的呼召
「19 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20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21 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 22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3:19~22)

從主對他們的警戒可以看出,主仍是愛他們。耶穌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如犯罪了不管教,那就不是真正的愛他們。主慈聲呼召:「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主如同一位在門外叩門的人,他期待我們把心門打開。只要我們願意接受他,他就會進入我們心中。「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這是何等的榮幸,主約我們與他一同坐席。我們是何等的罪人,憑什麽能坐在主的宴席,主不嫌棄我們。他主動的來敲我的門,他要進入我們内心,他完完全全接納我這罪人。

除了悔改的呼召,他還呼召我們:「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何等榮耀,能坐在基督寶座前,與他同坐。我們是不配的,但他不嫌棄。在他眼中,罪人如我,正是他來所要呼召回頭的。不單呼召我們悔改,更要賜給我們寶座的榮耀。弟兄姐妹,你能想像這呼召是向敗壞的老底嘉教會發出的嗎?如果敗壞的罪人尚且是主所要挽回的,何況是你我已經進入神家中的人呢?我們將來所要接受的榮耀是何等大呢?讓我們持守真道、堅持到的,做個得勝的基督徒。勝過魔鬼一切的攻擊、與引誘。有一日我們都能與基督同坐在他的寶座上。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轉貼] 中國培訓事工與團隊事奉

Bible class.jpg
作者:何俊明
1807年9月7日英國倫敦會宣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廣州,從此開始了基督教第四次在中國的宣教行動。從1807到1842年之間,來中國的西教士人數不多,有英國、荷蘭、美國三國的宣教士,他們代表英國倫敦會、英國聖公會、荷蘭傳教會、美國長老會、及美國浸禮會等差會。
因著中國政府以文明大國自居,排擠西方人,又實行苛刻的宗教政策,加上當時的中國人看西方人為「番鬼」,不接受西教士所傳的耶穌,因而當時的佈道工作不易為。於是,這些西教士們採用的宣教策略是文字宣教 (包括翻譯聖經、出版書籍、小冊子)、分發傳單、辦學、及醫療宣教等。經過七年艱苦耕耘,才得到第一名果子蔡高在澳門受洗。到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前,宣教士所結的果子,包括在南洋地區所結的果子,才約有150名。這150名信徒中,其中大部份在南洋的馬六甲 。

因著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中國政府被逼簽訂了南京條約,主要內容包括開放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及寧波五個港口讓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在其中居住、經商、建教堂傳教。因著這條約的緣故,帶給宣教事工一些方便。1858年再簽訂的天津條約准許外國人到中國各地旅遊、傳教、又包括對宣教士及信徒的人身保護。因著這些條約的緣故,西方宣教士來中國的人數大大增加,差會的數目也相應增加。到1907年「百年宣教大會」時,據報在1906年在中國的差會已有82個,西教士3,833人,華人傳道6,961人,信徒178,251名 。因著西教士的數目增多,加上華人傳道人的努力,而且福音已傳入內地,因此,這段時期的宣教策略也有所改變。除了仍使用原有的文字宣教、分發單張、辦學、及醫療宣教外,宣教士在社會服務及改革社會如禁婦女纏足、禁煙、賑災等都有貢獻。在佈道植堂方面,中國內地會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文字宣教方面,廣學會的設立及萬國公報的發行能廣泛接觸知識份子。

1900年所發生的庚子教案(即義和團事件)是中國人對多年來受外國人的欺侮的一個反應。這次事件使數以千計的西教士、中國信徒及孩童遭難。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非基督徒學生同盟」及1924年成立的「反基督教大同盟」都是中國人排外的表現,西教士覺醒中國教會應走向本色化,為了使中國教會本色化,培育中國傳道人是當務之急,宣教策略也稍作變化。已在各地開設的神學院紛紛努力培訓中國教牧人才。在庚子教案前,凡讀過私塾的,或者有小學程度的,就可以入聖經學校,或神學院。庚子教案後,教會需要更好的傳道人,因而聖經學院及神學院收生的程度都相對提高,而課程也較系統化 。

1949年中國的政權改變,雖然這50多年來曾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但因著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不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文化趨向多元化,加上九十年代在全國各大專院校所掀起的「基督教熱」,使基督徒的人數繼績上升 。

從馬禮遜來中國到今天,兩百週年已屆,中國的基督徒數目有多少呢?據中國基督教協會於2006年所公佈的官方數字是約1,600萬,這數字已包含了家庭教會的人數。但是據一些保守估計,中國基督徒人數已達7,000萬。德國福音新教 IDEA 新聞社更估計有一億之眾。不論是以那一個數字作準,今日中國基督徒的數目已比二百年前多了很多倍。

面對中國教會這廣大的需要,及面對在中國的各樣異端邪說,未來中國宣教事工的挑戰,培訓工作已成了公認的事實。本文先從培訓工人的必須性開始討論;繼而概述中國教會本身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討論其弱點;進而討論海外教會可考慮參與的部份;最後討論團隊合作的可能性。

一. 培訓工人的必須性
西方宣教士來中國之初,主要的目標放在傳福音及建立教會,培訓適合中國需要的教牧人才沒有被定為首要任務。因著中國國情的需要,西教士開始意識培訓中國教牧的必須性,於是著手將培訓教牧放在宣教策略中。據湯清的報導,西教士在中國最早設立的神學校是倪維思與北美長老會於1862年所建立的 。1864年狄考文創辦的學校(即文會館前身)是以訓練教牧為目的之一。時至今日,從各處的呼聲看來,培訓適合中國教會使用的工人仍然沒有改變。

王永信牧師在回顧兩百年中國宣教歷史後,在談到中國教會未來的前景時,曾表示中國的教會與信徒在傳福音的工作上已作得相當不錯,因此,他認為中國教會最急切需要的是裝備和培訓工人 。言下之意是,中國教會經過多年的掙扎成長後,現在已到了有能力自傳及建立教會的地步,海外教會已經可以放手讓中國教會自傳。但是,在建立教會之後,極需要有合用的教牧人才來帶領教會,可是,培育合用的教牧人員這事工暫時是中國的教會所無法獨力完成的,需要外來的幫助。在同一篇文章中,王牧師提議在情況許可下,應在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北五大區內,各區內有一所夠水準及夠規模的福音信仰神學院;而每一間神學院又各自在本區內負責十個或以上培訓點 。

另一位中國教會領袖在華傳路第57期中也強調中國教會正面臨工人荒,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需要時,正急需的是積極培育各方面的事奉人才他更提出建立起一個全面的神學體系 。該文章作者又提出他所設計的五個層面全面型神學教育模式,而這五個層面是從上層影響到下層。第五層是研究院,目標以研究中國教會及神學教育的需要,並推動事工。第四層是神學教育,主辦多年制度策略型神學訓練,重點在訓練高層傳道人。第三層是工人培訓,專門負責一至兩年制的普及訓練,訓練基層傳道人。第二層是培訓義工,專責訓練義工去帶動平信徒參與栽培信徒。第一層面是平信徒栽培,實行全面性訓練信徒,以獲得萬民為栽培目標 。

以上兩位中,一位是華人的資深牧者,對普世宣教有廣泛認識,另一位是國內領袖,對國內教會了解至深,他們都同樣提出中國教會目前最需要是培訓工人。可見培訓教牧人員事工是必須的。至於他們兩位所提出的內容,目前在中國已在進行中,但仍有不少缺乏之處。

二. 中國培訓事工概況
中國教會主流仍是以登記的教會(即官方教會)及沒有登記的教會(即家庭教會)兩大類為代表。這兩類教會都需要培訓教牧人員來帶領教會。

據1994年英文北京週報(Beijing Review)訪問丁光訓主教的講話中,丁主教認為雖然中國當時已有超過700萬的信徒,而且從1991年起,每兩天就有三所新建成的教堂或重建的教會,但是丁主教不認為教會增長是中國教會當務之急,反而是提高信徒的素質。為了要提高信徒的素質,就必須先提高神學生的素質。

為了提高信徒的素質,中國基督教會在三方面朝向提高教牧素質的行動。首先,中國教會設立神學院、聖經學校、神學班、培訓中心、培訓班等專責培訓教牧人員。據中國基督教網站的資料顯示,中國現設有12間神學院、6間聖經學校、1 個神學班、3間培訓中心、及1 個培訓班專責培訓教牧人員。這些神學院校中有屬於全國性的如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向全國招生;有屬於大地區性的如瀋陽的東北神學院等向大型地區招生;也有屬省級的神學院如在福建福州的神學院專責在本省招生。從該網站可查考的資料看來,自1981年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復課以來,至今全國所有神學院校畢業的學生不會超過3,000人 。若以這數字看來,即使所有畢業生都投入教會事奉,每年也只增加一百多名教牧人員。目前在供讀的學生,可供查考的數據不超過2,000人 。學制方面,包括有神學碩士學位及神學學士學位課程;課程除了聖經及神學外,也包括文化、歷史、哲學等科目 。

除此以外,中國教會也開辦短期培訓班來滿足教會的需要。為了面對不斷急速發展的農村教會的需要,這些短期培訓班專門培訓在農村中負責牧養工作卻沒有受過正式神學訓練的義工以解決牧養的需要 。

第三方面,因著中國日益強大,很多知識分子也走進了教會,為了面對牧養這一群體的需要,兩會也差派年輕教牧及神學教師出國進修 。

雖然中國基督教兩會已盡了不少力量去提高教牧素質,他們仍有師資不足、神學教育者比較年輕、經驗不夠、圖書館存書量嚴重缺乏、及將神學教育與神學思想建設結合等四方面的困難 。在師資方面,中國基督教網站所提供可查考的資料,各神學院的專職老師總數不超過200人。另有一些兼職老師。雖然師資不足,但在減少異端邪說對中國教會的不良影響的大前提下,中國教會卻又盡量減少外來的援助,以致難上加難。雖然中國教會不斷差派年輕教牧及神學院教師出國進修,但在教會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所培育出來的人才仍不足夠應付這大趨勢的需要 。在圖書館藏書量方面,全國最大的神學院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也只有50,000冊,其他神學院藏書則更少了。兩會近年來雖已出版了不少有份量的工具書,但是仍然缺乏很多傳道人必備的工具書。

家庭教會同樣看見培訓工人的需要,因而有「曠野神學院」的成立。趙天恩牧師在「靈火淬煉」一書中有一段相當詳盡的說明。這事工是一群華北家庭教會的領袖所開始的。他們先在1984年進行培訓,一年間就訓練了千多人,每期訓練以五天到七天不等,課程著重在傳福音及建立教會的方法及步驟 。

這些受過訓練的信徒在投入事奉後清楚有神呼召,「曠野神學院」就在1985年開始以這些人為培訓對象,每期訓練為期約兩、三個月,教師都是遊行佈道者,教材由自己編寫及印刷,資料來源包括精選海外書籍的材料、節錄廣播而來的神學及聖經課的內容,課程重心是耶穌生平,以講道方式授課,要求學生將福音書中耶穌生平重要的經節背誦下來 。

其他地區的家庭教會也仿傚這模式培訓工人。不過,在學制及課程方面多了一些調整。訓練期改為一百天,每日活動由早上六時半至晚上十一時,這樣,在這一百天中,學生已上了一千四百小時的課。課程內容分成兩大部分:以建立生命根基、護教、及認識異端,以禱告交通貫徹整個訓練 。學生畢業後必須接受差派到偏遠地區,或是到大部份人仍未聽過福音的地方建立教會。

隨著時代的轉變,家庭教會的培訓課程也相應起了變化。多數培訓採取兩年制住校式;在一些大城市中,也有四年制的住校培訓。除住校模式外,也有很多專為在職同工的短期密集培訓。接受培訓者需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才能參加培訓。課程方面也越趨向系統化及專門化。師資方面,有資深家庭教會同工及海外老師擔任,也有不少由剛畢業的學生擔任。圖書方面是極其缺乏的。

家庭教會的培訓趨向系統化及專門化,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在課程方面仍有改進的必要。艾鳴在「回顧與展望」一文中認為家庭教會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教會發展的重點側重宣教,缺乏神學訓練,因而教會發展失去平衡,教會應大力籌建各類型的神學班,為建立教會輸送人才 。在師資方面,家庭教會雖有海外老師支援,但是有受訓者告訴筆者,有不少培訓班只辦了一年就停辦了,主要原因是沒有老師,培訓班被逼結束。這方面的弱點其實是可以改善的,如果不同家庭教會系統的領袖們以神國度為念,放棄各自為政的心態,努力促進靈裏合一,以天國胸襟辦理教會的事 ,師資缺乏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開辦培訓班時,考慮到其他缺乏師資的教會,願意開放接受其他系統的同工及信徒參加他們的培訓班,這種以天國胸襟來互補互助是極美的見證。另外,老師當中有不少是剛畢業的學生來擔任,這些老師有知識,有熱誠,卻缺乏牧養經驗,是非常可惜的。在圖書方面,也是極度缺乏。筆者曾到過一些培訓點的圖書館參觀,發現工具書奇缺。有些培訓點的電腦是非常舊式的電腦,即使給他們一些工具書的光碟,電腦也不一定能使用。

中國大陸的教會在培訓工人方面,已經花了不少工夫;但是,從山東神學院院長高峰牧師的自我評估看來,中國官辦神學院不論在師資、圖書、課程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家庭教會辦的神學班雖在培訓方面不斷改善,但在師資、圖書、課程、及設備方面都不足。因此,在面對中國教會第三個世紀的挑戰時,培訓工人仍是首要任務,而這任務是海外教會可一同參與的。

三. 海外教會可參與部分
為了幫助中國教會培訓教牧人員的需要,近年來已有不少海外教會包括華人、韓國人、及其他國家的教會紛紛投入培訓教會工人的事工。三自教會在其特殊情況下,不輕易向外徵取援助。因此,海外教會的投入多以家庭教會為主,而本文主要以討論家庭教會培訓為重心。

為了要幫助中國教會培訓工人,海外基督徒適宜在中國教會最需要外來幫助的地方參與,一方面不會在一些中國教會已能夠承擔的事工上重複,以致浪費資源;另一方面,也不會造成中國教會對外面援助的依賴;而且,在中國最需要的科目上提供幫助,將會產生更大的果效。以下謹提出一些淺見供各位參考。

1. 聖經及神學方面
從海外到中國參與培訓的同工,大多數都在聖經及神學方面培訓,這是極需要的,因為中國教會仍需要在聖經及神學方面的教導。有些聖經的書卷仍需要外來老師的教導,如詩歌智慧書是比較難的,海外教會可在這類書卷上協助中國教會。此外,海外教會可考慮作神學師資培訓,使一些受訓過的領袖可繼續培訓人。

2. 專門科目
中國教會除了在聖經及神學方面需要海外的援助外,也在一些專門的科目上如宣教學、基督教倫理學、教牧心理學、兒童主日學、婚姻與家庭、實踐神學、個人衛生等方面更需要協助。筆者在中國培訓時,曾有家庭教會邀請筆者講解基督教倫理學。在另外的場合中,筆者也被邀前往培訓宣教學,如跨文化福音事工、如何訓練宣教士等科目。也有些教會表示有心投入普世差傳事工,卻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由此可見,中國教會正急需一些專門知識方面的訓練,而他們是暫時還沒有足夠裝備以應付的。但是,海外教會這方面的人才不乏。海外教會如能在這些專門的科目上貢獻自己的專才,對中國教會未來的增長有莫大益處。如果一些差會能用自己的專長,在中國設立宣教訓練學校,對中國教會投入普世差傳事工,有極大益處。

3. 宣教經驗方面
近來有不少中國教會對回宣有興趣,有些家庭教會已差派人到了巴基斯坦及中東等地。他們的經驗是這些國家的人對中國人較為有好感,比較容易接受中國人,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負責訓練及差派這些中國宣教士的領袖表示,中國人因為出國的經驗少,對接觸外面文化的經驗較弱,加上現在作的是跨越文化事工,而且缺乏管理宣教士的經驗,因而在投入普世差傳的路上是難上加難。海外教會也許有宣教士在這些地區事奉,如果能將本身的經驗與這些中國宣教士分享,扶他們上路,對中國教會投身普世差傳必有助益。

4. 工具書方面
從上文已看見不論官辦神學院及私營神學院都缺乏夠用的工具書。雖然兩會已在近年出版了一些有份量的工具書,但是仍不夠。即使有工具書,仍需要有人指導中國教會信徒及領袖使用工具書的方法。目前已有不少工具書可從互聯網下載,提供給中國教會;海外教會可以陸續將有用的工具書製作成簡體字檔案,然後放在互聯網上,讓懂得上網取得資料的國內同工及信徒可得到幫助。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因為上網不便,而且不太熟悉使用電腦,海外教會可以將已在互聯網上的工具書製作成光盤,然後轉送給國內同工及信徒,並指導他們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解決缺乏工具書的方法之一。

5. 網路培訓方面
現在已有不少海外教會使用錄像將授課情形造成光盤,這些光盤可有助解決中國教會因缺乏師資而有時要面臨停課的情形。海外教會已在這方面開始了,但可以更積極,這樣會減低培訓教材的不足,而且可使培訓事工不致因種種缺乏而停頓。

6. 國外培訓
韓國至少有兩間專門提供給從中國來的學生系統性的神學訓練,學生畢業後將回中國事奉。這類型的培訓在菲律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也有,只是這些神學院的學生不純是從中國大陸來,而是大陸學生與當地學生混在一起上課。這類型訓練的好處是訓練的環境自由、師資來源較充足、圖書藏量較豐富、學生又可以較專心學習,將來畢業後可增加中國教會教牧的人力。

四. 配搭事奉的建議
中國培訓事工既是必須,中國及海外教會又均已投入於同一目標,因此,團隊配搭事奉是必然的。以下提供一些個人對這方面的淺見供參考。

1. 建立互相依賴
中國地域廣闊,需要大且多,絕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機構可以完成使命,因此,在面對這大時代的需要時,參與中國事工者必須學會互相依賴,使命方能完成。在談到互相依賴時,有幾個層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海外教會與國內教會層面。海外教會既熱衷協助培訓中國教會教牧人員,而且已經付出不少人力、時間、及金錢;而中國大陸的教會也已經努力了多年。海外教會應該學習對中國大陸教會培訓能力的尊重和信任,絕不能有認為中國大陸教會仍未有能力負責培訓合自己用的工人。有這種不尊重的心只會帶來團隊配搭的障礙。海外教會適宜對中國大陸教會已作的工作加以肯定、接納、及提供意見,使他們可以作得更有效。而在中國大陸教會暫時缺乏能力承擔的部分,尤其在專門學科方面,海外教會在徵得家庭教會的認同後,將己方的專長貢獻出來,為中國教會培訓事工的全面型及多元化提供幫助。

第二是不同國籍的海外教會層面。目前既已有不少國家的基督徒已投身培訓中國教會教牧人員,海外教會宜互相尊重,將自己的恩賜及專長互補互用。目前筆者所事奉的韓國世界宣教神學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神學院既在韓國,自然有韓國同工,除此以外,也有各地華人同工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同工。最近我們再思想邀請韓國華僑加入團隊中。這樣會留下美好的見證,而且可以恩賜互補互用。韓國同工有這提議的主因是韓國宣教士覺得即使有再強的中國語能力,可能也會因血緣及文化背景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會比不上華僑。因為華人本身就會操華語又熟悉中國文化,會比其他國家的宣教士強。最近筆者在國內與兩位韓國宣教士交通時,他們也提出同樣的理由,希望華人能更積極投入同工。這是很美的見證。筆者也在菲律賓及泰國接觸到一些神學院在培訓從中國來的學生,他們的師資幾乎都是世界各地華人,這也是很美的見證。

第三是不同機構配搭的層面。筆者曾參與不同差會及機構的中國培訓事工。任何一個機構既不能提供足夠人力滿足中國的需求,機構開放自己的工場,邀請其他機構的同工參與,這樣國度觀是非常美好的。被邀請參與的友好機構同工在相同的大前提下參與別機構的事工,也不計較用了自己的人力、時間、金錢,而作了別機構的工作,也是國度胸襟的表現。

2. 保持暢通溝通
中國事工因著其特殊情況,往往參與者都保持某程度上的機密,一方面是保護在中國教會的同工及信徒,但也可能會有山頭主意的成份在內。因著這種情況,往往我們只知道對方在作,卻不太了解對方在甚麼地區作些甚麼,另一方面也因著相同的原因而不敢太主動了解對方的事工,導致重複事工及浪費資源。參與中國大陸培訓的機構若能定期舉行交流會,大家在較為敞開的氣氛下溝通,了解彼此事工的內容,以達到互助互補,使中國培訓事工更暢順有效。

3. 向西方差會學習
宣教歷史學家芮陶賴(Stephen Lattourette)在中國宣教史(His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一書的總結中曾表示,雖然不能排除西方宣教士中有宣教士為了增強個人的榮譽、差會的利益、宣教士差派國在中國的權力而宣教,但整體而言,宣教士都是以無私的愛來中國宣教 。相信我們都會覺得芮陶賴言之有理,我們或許見過西教士以老闆心態對待中國同工,也遇見山頭主義的西教士,但這些都是部份西教士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要承認有許多愛主、為中國人歸主而甘心放下家人、流血、甚至捨棄性命的西教士。筆者曾得過不少西方宣教士在管理宣教士方面及訓練宣教士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實在獲益不淺。當筆者每次向西差會請教,及要求提供資料時,他們都樂意提供,亳不吝嗇,並允許可以譯成中文使用,這種滿有神國度的胸懷,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五. 結論
中國未來的宣教事工在培訓合用的工人方面既屬首要,而國內及海外教會均已投入不少人力、時間、及資源,未來應以團體配搭為事奉主體,盼望筆者所提出的一些淺見能讓海內外教會正視團隊配搭的事奉,收拋磚引玉之效。

(作者為華傳東南亞宣教工場主任,現駐守韓國宣教工場)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對「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的回應

Russell.jpg
引言
引言
羅素是我未信主前非常崇拜的哲學家,因他的思路清晰、筆鋒犀利、對追求知識有種熱情。當時我讀了羅素的書,也曾學著他的說法來批評基督教。如今信主之後,重讀他的文章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首先我們要開宗明義講清楚,對任何學説或教義的批評,因該正確地理解這學説的理論,而不是批評一個被誤解的對象。我在看此篇文章時有種感受,羅素對基督教的批評,只是批判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他在自然主義的預設下所定義的上帝、以及在他不可知論的觀點下,所理解的聖經經文。在本文評論羅素的論點時,首先要説明羅素對基督信仰的某些觀點似乎有所誤解。他所批評的基督教的許多論點,並不真正是基督徒所相信的。當然他成長在基督教背景的英國,對基督教可能有基本的了解。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對基督教的觀察不帶任何成見。可能就是因為在基督教團體中經歷的惡劣印象,造成他一生不願成爲基督徒的原因。以下就著他批評的幾個主題,嘗試以基督徒的角度來回應。因為他的文章是一篇通俗的演講稿,我也是用通俗的話語來討論這些問題。

最初起因的論點
羅素說:「如果說萬物都要有起因,那麼,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著沒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可能是和上帝一樣。」

羅素在推出這個論點時,基本上有個預設,就是上帝與萬物是站在完全相同的地位、沒有分別,甚至可以說上帝也只不過是萬物之中的一個實體。所以他才會得出:凡是想要用某條件來要求萬物的,上帝也要同樣受其限制。如果上帝可以不受這限制,萬物也可以。這個預設中的上帝不是基督徒所相信的上帝,已經超出了基督信仰的範圍了。羅素所說的上帝倒像泛神論口中所說的某個神明。上帝如果只是萬物中的一員,他也逃不過被造的命運,不可能自己是創造者,又同時是個被造物。我推測羅素非常清楚這一點,只不過他不相信上帝是自有永有,不需被造的。所以他以對萬物的要求來要求上帝,這實在不是什麽論證,只是他的信仰而已。

自然法則的論點
羅素說:「牛頓觀察到行星按萬有引力定律圍繞太陽運轉,便認為上帝命令這些行星按照這種獨持的方式運行,這就是它們這樣活動的原因。…愛因斯坦介紹的比較複雜的方法來解釋引力定律。…你們現在已經不再有牛頓理論中的自然法則了,按照他的理論,自然由於人們還不了解的某種原因而有規律地運行。」
這裡首先要把「科學理論」,和「科學家對所發現的理論歸功於誰」這想法分開。牛頓將萬有引力的發現歸功於上帝的安排,這是他信仰的表達。這完全是合情合理。沒有人能把科學家信仰的表達,和他所發現的科學理論混在一起看。愛因斯坦同樣也有他在信仰上的表達,只要不跨越信仰與科學的界限,不把信仰與科學發現混淆,是沒什麽好評論的。

牛頓在17世紀推導出的力學原理、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 ,至今仍是大學物理、數學教科書必讀的科目。他在解釋天體運行的規律,物體運動的定律,仍然是準確的理論。20世紀愛因斯坦所發展的量子力學 ,是發現在描述極微小的基本粒子時,牛頓力學不能適用。因為為微小粒子的不可觀察性,只能用機率的方式去解釋他們運行的規律。根據這個理論,修正牛頓的力學定律。新的理論不但適用與大的物體,也能適用於微小的粒子。

那牛頓的理論被推翻了嗎?當然沒有,他在解釋大的物體的運動規律,仍是適用的。只是牛頓時代還沒有足夠的技術,對粒子的運動進行研究。不能說愛因斯坦的理論推翻牛頓的理論。只能說愛氏的理論是個適用性更廣的理論,牛頓的理論只是愛氏理論的一個特例。

人類對自然的研究日新月異,宇宙運行的原理不斷的被發現、不斷的被修正得更加完善。這種科學的進步説明了什麽呢?牛頓所觀察到的行星運行的方式錯了嗎?沒有。按照牛頓力學,描述行星軌道仍是準確無比的。能否因為新的理論出現就否定宇宙間有自然規律存在呢?當然不能。自然規律如果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去探索了,就算去探索也探不到的。但事實是什麽?愛因斯坦發現了新的規律,代表宇宙還是有規律的。這是所有科學研究基本的認知:這宇宙間存在一定的規律,而且經由理性的實驗、推理、研究,就能夠一步一步發現這些規律。

基督徒所說的,萬物的規律是神所定的。這是信仰的表達,與科學的發現並不違背。甚至可説是研究科學之前的一種假設。許多科學的研究也都是從假設開始的。羅素説牛頓定律被愛因斯坦修正,代表與宇宙之間沒有所謂恆久不變的自然定律,他認爲將自然定律歸功於神的設計,是人對更高深的科學未知而有的偏見。羅素認爲:「許多我們過去當作是自然法則的東西,原來只是人為的約定俗成的框框。…而人類所掌握的規律只是隨機事件出現的統計平均數。」他這種對科學的看法過於粗略。

首先,科學理論不能說成是人類約定俗成的框框。宇宙間存在的自然定律,是個客觀的事實,不管人如何去解釋它,不能超出科學客觀的事實。這自然規律也不需要和任何科學理論掛鉤。科學理論日新月異,不代表宇宙間自然規律,成天變來變去,更不代表自然規律不存在,乃是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加深了。羅素把自然法則當成人為的約定,離科學研究的精神太遠了。萬物的變化的原理有它的客觀性,不在乎人的約定俗成。人只能觀察、描述、解釋、推理,找出宇宙背後的規律。如果不存在著規律,人找得到嗎?如果沒有規律,不管人類如何約定俗成,也不成為科學上的定理。

其次,就算量子力學是用機率模型來描述基本粒子運行的規律,也不能說這宇宙的一切規律,都是用隨機事件的統計來描述的。事實上愛因斯坦非常反對這種想法,他的一句名言:「我永遠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統計的模型可以用來描述量子,但用在天體運行,還是要用牛頓力學。科學定律有它的恆久持續性,隨時間改變的理論就不足以稱作恆常不變的定理。退一步說,就算這個定律可能會改變,但這改變也是可以用科學的研究來掌握的。所以,宇宙間的規律不是混亂的、不是隨機的。正因為有規律,我們才會探索這些規律是什麽?

羅素接著說:「且不說這些法則反映的只是不斷變化著的科學的暫時現象。」這是一個對科學的誤解,科學上尋找到的理論是自然規律的描述,就算不夠完全,也不能推翻背後有個不隨時間改變的規律存在。羅素對自然法則的理解是:「法則反映的只是不斷變化著的科學的暫時現象。」科學的理論或許會修正,但是它仍然是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如果這理論是真確的,就仍然能夠適用,而且我們可以預料,它會繼續適用下去。如微積分、邏輯、化學、力學原理、電學原理。至今都是非常準確的應用在我們生活上。爲何要因為科學上可能有的更新,而推論出自然定律只是不斷變化的暫時現象。如果宇宙的規律不是持續穩定的,科學的研究就沒有意義了。

事先計劃的論點
羅素說:「人們居然能相信這個世界以及世界萬物,儘管缺點很多,卻是全智、全能的上帝在千百萬年中能夠創造的最完美世界。我可怎麼也無法相信這一點。你如果有全智和全能,並且有千百萬年的時間來使你的世界臻於完善,你難道創造不出比三K黨和法西斯更美好的東西麼?」

  羅素似乎把世界存在的缺陷和罪惡這筆帳算在上帝的頭上,認爲如果上帝是全能、全善,爲何要造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世界既然存在缺陷,就看出它不是上帝按完美的計劃創造的。這問題也是許多無神論者,或慕道友常問的問題。從結果反推原因。從壞果子推出樹也是壞的。既然世界存在罪惡,上帝又是世界的創造者,所以他要為這錯誤負全責。他造出罪惡的世界,代表他若不是全能、就不是全善。因此基督教所相信的全能、全善的上帝不存在。

羅素似乎忽略了,世間除了缺陷與罪惡,同時也存在美好與良善。我們的存在、能夠擁有智慧、創造力、審美的能力、管理的能力,這些難道不是非常奇妙的事嗎?為什麽不為我們所領受的美好而心存感恩,而要為存在的缺陷而怪罪上帝。首先要問世間的缺陷是不是創造的本意,還是被造物後來失去了原有的完全?基督徒所相信的神是全善的神,不致作惡。他也不可能是一切惡事的源頭。那惡是哪裏來的?惡是善的失落,當人類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了犯罪,就離開了起初被造時的完全了。羅素可以怪上帝,起初造了完全的人,卻又不保持他們的完全,是上帝不負責任。在某方面來看,確實人的犯罪,是在上帝容許之下的。但他是被動的容許,不是主動的引導人犯罪。可能有人會問,爲何上帝不積極阻止人犯罪?我認爲上帝既然造出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他就不會用外力強制人服從他的命令。當上帝把自由意志交給了人,他也希望人因著自主的決定來服從他。人有了自由意志,就同時有墮落的風險。事實也證明,人真的用他們的自由意志選擇背叛了上帝。

這是上帝的失敗嗎?從這點就可以推出上帝不存在嗎?我不認爲如此。從我們生兒養女的經驗,就可以思考上帝對待人類的心。我們不願兒女變壞,但我們不可能用強制力,要求他們服從。我們希望他們成爲一個有主見、有理性判斷能力的人。所以對兒女的犯錯,我們會規勸他、會警告他,但不會綁住他們的手腳、把他們關在籠子裏限制他。如果他所做出錯誤的選擇,走上了墮落的路,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推論,他的父母故意陷害他們,有心要看他們墮落。我認爲天下父母心,沒有人願意子女墮落。看到他們墮落,父母的心是最傷痛的。既使兒女選擇背叛,父母還是愛他們,還是希望千方百計挽回他們。這就是我們的慈愛的上帝,他差他兒子基督,為墮落的我們付上刑罰的代價。他要我們回轉歸向他,與他和好。從這裡我們看到的不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而是充滿慈愛的父神。同樣的面對人的墮落這個事實,基督徒看到了基督的拯救、與天父的愛;而羅素卻看到了上帝的冷酷、因此否定上帝。一件事卻有如此大的差異的觀點,這只是反映出他心中對神形象的主觀信念吧。

神明道德的論點
羅素說:「如果你堅信確有是非之分,那就得說明是非之分是否出自上帝的聖旨。如果是的,那麼對上帝本身來說便無是非之分,再說上帝至善便毫無意義了。如果你象神學家那樣,認為上帝至善,那就得承認是非具有某種不以上帝的聖旨為轉移的含義,因為上帝的聖旨所以善而不惡不能僅僅因為它們是上帝提出的。如果你要這麼說,你就必須承認,是非的產生並不完全是由於上帝的聖旨而事實上是有邏輯上早於上帝的存在的。」

這個說法似乎是有這個含義:善惡的標準如果隨上帝的旨意而定,那上帝無論決定什麽,都是善的,善惡的標準對上帝來説是沒有意義的。他只是隨心所欲罷了,怎麽能稱他為全善呢?如果我們真要說上帝是良善,所以他說出的旨意也就自然是良善,那表示良善的標準是在上帝旨意之外,因此才能判斷上帝是否良善。他的結論是:不能判斷善惡的標準是否就是上帝的旨意。

基督徒所相信的,神是至善的,他是世上一切善的源頭。詩篇中說:「你本為善,所行的也善;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詩119:68)因為神是善的源頭,在他沒有一點黑暗。所以他有絕對的權柄定善惡的標準,聖經中對人行善的要求,就是神的旨意的延伸。神恨惡罪,他定下善惡的標準傳給他的子民,要他們遵行他的旨意。這個標準從他的旨意發出,他自己必然是按他心意中善的標準而行。他的心意、行爲、與他的本質是一致的,就是完全的良善。即使上帝隨心所欲,也從不違背他自己的本性,他所行的就是善。這個標準不在他以外,也不是任何神以外的個體所能定的。所以羅素説的:上帝的旨意就是善的標準,所以在他沒有善惡之分。這完全是以人的想法來比擬上帝。他本身是善的源頭,所以他的旨意就是善惡的標準,因他是全善,他也完全能夠知道善惡之分。這就是上帝的屬性,何來矛盾?

我們稱他為全善的上帝,是對他聖經中所要求的善行作出更高的投射,誡命中要求的善行,人所做的達不到神的標準。但神遠高過這些,他所行的比世人所能想像得的善更爲高超。這標準不在他以外,他所是的(being)就是他旨意中的全然的良善。

也正因為明白了上帝所定下的善惡標準,我們今天才會有共同的善惡觀念。我們喜愛良善、厭惡罪惡的趨向,正就是按這上帝放在我們心中的良心。雖然良心被罪污染,有時我們會做出昧著良心的事,但人世間的大是大非,公道自在人心。如果沒有是非善惡的標準存在。爲何人會擇善避惡、也期待公權力賞善罰惡呢?每個人雖然被後天的社會風氣的引誘、或道德風俗的教化,各有各的是非標準,但善惡的大方向是人心共同的趨向,不會有人故意指鹿為馬、顛倒黑白。這共同的分辨善惡之心是從何而來,如果沒有一個絕對的善惡價值觀,道德的基礎何在。爲何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都有幾許類似?這就是人心中存在神所造的形像,都有分辨是非善惡良知的證明。

伸張正義的論點
羅素說:「假如你打開一箱桔子,發現面上一層全壞了,你決不會說:為了保持好壞均衡,下面一定是好桔子。你會說:可能整箱桔子全是壞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發現很多不公平,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世界上並無正義可言。」

就這個世界的道的狀況,羅素所說的一點也沒錯,從上層的壞橘子可以推論,整箱橘子都壞了。如果這就是生命的全部,那我們只有在壞橘子中,按照壞橘子的道德標準,盡可能的得到最大的利益。反正就此一生了,世界都壞,我有何必要獨好?良善的道德變得毫無意義,只是傻瓜的道德、弱者的哲學、失敗的必然保證。基督徒不是如此想的,因為我們不是生來就是爛橘子,我們的生命本來敗壞的部份,已經被主更新了。我們在爛橘子堆中,不是跟著爛。而是要活出好橘子的生命來,見證主的榮光。我們之所以如此作,是因為我們有一天還要見神的面。我今生所做所爲要符合他的心意,有一天見主面時,才能得到他的歡喜。這是完全不同的觀念,不是想像有個老大哥在身旁增加我們的安全感。而是根本就是活在神的眼目中,每日與神同行。羅素不是想像不到,是他根本不願往這方向去想。

基督的品性
羅素說: 「基督說:“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我毫不懷疑現任首相確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我卻並不主張你們去打他的耳光。我相信你們會發現他認為這句話只有像征性的意義。」(太5:39)

這裡羅素引用了一些聖經,説明耶穌說的話基督徒都作不到,還不如他一個根本不信的人表裏如一。基督徒行不出聖經的標準是我們應該反省的問題,我再此不作任何辯解。但這句聖經是否教導基督徒作個打不還手,還附送另一個臉給人打的鄉愿。羅素說這句話只有象徵性的意義。這句話的重點是在後面:「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耶穌顛覆了當時猶太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習慣。耶穌真心愛人,就連仇敵也不例外。這種愛是超越人間愛恨的關係,只有屬神的人,被神的靈重生的人才可能做出來。對基督徒來説是個相當高的標準,但基督自己做到了。他在上十字架前,被淩辱、咒駡,卻不還口。在十字架上,還為殺他的人禱告,求神赦免。他是真活出自己所說的話。「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基督徒的標準,不是像法利賽人看齊,而是向者天父的標竿直跑。就算無法做到完全,但天父自有恩典。比起作表面功夫,前恭後据的偽君子好多了。

另一段羅素的話:「基督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我相信你一定會發現,在基督教國家的法庭上,這條原則是並不流行的。我這半輩子認識過好些虔誠的基督教徒的法官,根本就沒有人覺得他們自己的行為是違背基督教的原則的。」

在這裡,羅素把「論斷」與審判時的「斷案」搞混了。基督這句話的重點不是教所有法官不要斷案,而是在道德的層面,不要自以爲義去批評別人。「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我們自己也有許多缺點,但常常卻看不見自己的缺點,反拿嚴厲的標準去論斷別人。這與法庭上法官的秉公判決是完全兩回事。個人道的層面,與公共事務的論理是不一樣的。不能一套標準兩邊用。兩者是英文都是Judge,羅素把兩者混爲一談,可能是不明白耶穌說的話,沒搞清楚這句話應該應用在個人道德的情境,而非公共事務的情境。

道德問題
羅素說:「我認為在基督的道德品性中存在著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點,那就是他相信地獄。我自己認為,真正非常慈悲的人決不會相信永遠的懲罰。」

羅素以他自己對仁慈的標準來評判耶穌,他認爲真正仁慈的人不會相信地獄、與永遠的刑罰。這不是耶穌相信什麽的問題,這是關乎神對罪人最後審判的事實。耶穌不是在威脅他們,是在警告他們地獄的可怕。目的是要他們都能回頭,認罪悔改,逃離地獄的刑罰。如果眼見可怕的災難要來到,我們到底是要情詞迫切的警告,還是無動於衷的當個慈悲善心人士。羅素顯然不知地獄的可怕,甚至他根本不信地獄的存在,所以他認爲不要說些叫人不快的話、不要讓人害怕,是慈悲的標準。耶穌對世人發出嚴厲的警告反而是嚴重的缺點。幸好耶穌不是來當一個羅素心目中的善人,而是一個以實際的話語、行動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救主。信主的人之所以能夠得救,不是效法一個善人,而是靠著基督的血洗淨了我們的罪。從信徒生命的改變就可以看出來,當基督的生命進入我們心中時,我就是新造的人,不是只是一個效法聖賢的好人。

感情因素
羅素說:「你會發現世界上人類的情感稍微有一點進展,刑法有任何改進,緩和戰爭的每一步驟,改善有色人種待遇的每一步驟,奴隸的解放和道德的進步,都曾受到世界上有組織的教會一貫的反對。」

羅素這話可能是指中古時期的政教合一的黑暗劣行。還有基督徒之中的極端份子,對社會進步的反動。我不否認社會中存在一些誤解聖經的宗教極端份子。這是人類社會各個團體都會存在的現象。就要靠著團體内部力量的制衡,與外部法律制度的約束。基督徒不必為這些極端份子辯護。如擁護黑奴、支持侵略戰爭的好戰份子,用極端手段制裁異教徒的人。這些極端的教派,應該靠者聖經正確的教導,與社會輿論的力量制止。

但也不要一桿子打翻一船人,教會中的基督徒大部份都是,謹守聖經教訓,過著愛神、愛人如己生活的人。英國倡導解放黑奴的威伯福斯,美國的林肯總統都是因為體認到:在基督裏我們都是平等的兄弟姐妹。沒有人可以奴役另一個神所造的人。他們一生致力解放黑奴的工作,與他們的信仰緊密相關。其他如扶助窮人脫離貧困,開辦教育、廢除敗壞的社會制度、拯救雛妓,這些工作都有許多基督徒組織在推動。這些人之所以願意這麽作,也是因為基督的信仰的關係。怎麽能說基督徒在阻止社會進步呢?羅素的話恐怕是以偏概全。

恐懼是宗教的基礎
羅素說:「科學能夠幫助我們戰勝多少世代以來人類一直生活在其中的怯懦的恐懼。科學能使我們懂得,…再也不要幻想天上的救星,而寧可腳踏實地,依靠我們自己在地上的努力,把多少世紀以來教會造成的這個世界改造成為適於生活的地方。」

對於現在罪中不願悔改的人,基督徒是要傳揚神審判的信息;但基督徒還要傳揚平安的信息,就是神愛世人,願意救人離開罪惡,脫離神的憤怒。真正的平安不是表面上宣告:「平安了、平安了」。這是遮蓋罪惡、粉飾太平。最後是讓罪人繼續留在罪中。宣揚這種福音的人有禍了。神不願見人死亡,他願人回轉得生。所以基督徒所傳揚的福音,是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對人類現今的罪惡景況不能隱藏不講,目的是帶領人歸向神,得到真正的拯救與平安。

羅素的想法非常樂觀,他夢想靠著自己在地上的努力,把世界改造成為適於人類生活的天堂。這種樂觀的想法在兩次大戰結束後已漸漸被人放棄。科學的進步不能保證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大量殺傷性武器運用在戰爭中,甚至會加速人類的毀滅。人性中罪的問題不解決,天堂是不可能建立的。也就是說真能把人帶進天堂的只有神。對人間一切權勢的美好寄望,注定要失望,因為人的罪害死了他,讓他對做出良善的行爲無能爲力。

對於一個不信上帝的羅素,我不期望他會理解這些。但他所指出的人間天堂的遠景,我要很不客氣的指出: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人的拯救不在自己,如果是的話,我們今天人類的道德早已高過古人了。事實如何呢?不但沒有更好、越來越糟。羅素在1927年的演講中指出這條路,到如今已經80年了,歷史可以驗證他的話的真確與否。人間天堂不是建立在人的手中,如果放任犯罪的人繼續放縱下去,這世界不會是人間天堂,反是人間地獄。

結論
羅素對基督教的排斥是建立在,他對基督教歷史上的罪行的厭惡、與基督徒能說不能行的反感、還有他對某些經文的誤解。這有他成長背景的因素,也有他個人人生方向的選擇。他選擇不成爲一個基督徒。以他自己認爲完善的人生觀過生活,他個人的私生活、與他所提倡高超的道德標準是否一致,歷史上已有公評。 我不必對他作道德上的批評,只要看他所提倡的道德觀,在這80年來的推行結果就知道了。這種道德觀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後半葉歐美的社會,整個社會風氣可以説是江河日下。今日從讀他的文章,我不再有當日對人類遠景的樂觀想法。我的樂觀在於,人能夠更多的知道自己的限制,以及自己命運的轉捩點,就是認識基督,歸向真神。離開這個方向,人類看不到任何前途。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如何準備迎見主來?

LordHorse-19.jpg
彼得後書3:3~14
基督徒等待主再來已有兩千年了,至今尚未實現,這個盼望是不是落空了呢?事實上在彼得的時代就有人不信主來的應許了。這些不信的人是誰?而兩千年後的我們繼續等下去的理由是什麼?我們應該抱著什麼心態來預備見主?
末世有人不信基督再來
「3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說: 4 『主要降臨的應許在那裡呢?因為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5 他們故意忘記,從太古,憑神的命有了天,並從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6 故此,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 7 但現在的天地還是憑著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用火焚燒。」(彼後3:3~7)

在彼得那時代,教會中就出現了假先知,彼得描述他們「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彼後2:1)這封書信的目的就是叫信徒防備這些傳異端邪說的人。這些人不相信基督耶穌的再來。他們隨從自己的私欲譏誚說:「主要降臨的應許在哪裏呢?」他們為何不希望基督會再來。理由是出於自己的私慾。因為他們貪財、貪色、詭詐、背道。(彼後2:10、13~14)正是主再來時所要審判的人。他們以敗壞的行為表明了,他們根本不怕主的審判。說穿了就是根本不信主會再來。這班不信的人笑稱:「從列祖睡了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每天不是都一樣,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可以自由享受,縱情歡樂,主的審判在哪裏?根本連影子都沒有。

彼得警告他們:不要忘記,從遠古到如今,天地是憑著神的命令而被造的,也是憑著神的命令存留的。神對於天地萬物有完全的主權。要維持、要毀滅,全在神的手中。神既能創造天地,同樣也可以毀滅。在挪亞那世代,神就曾用洪水滅了敗壞的人,「當時的世界被水淹沒就消滅了」。神今天同樣可以毀滅不敬虔之人。這些背逆神的人在受審判的日子,將會受到被火焚燒的刑罰。從這些人對主再來的態度,正可以看出他們對這應許的不信與輕忽。主再來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個災難。我們基督徒要審察自己:我是不是相信基督的再來,我是否盼望主再來?

不是耽延,乃是寬容
「8 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9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10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8~10)

大家心中或許存在個疑惑:「為什麼基督再來的應許至今還未成就?」彼得澄清:不要以為基督的再來是被耽延了。「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神的時間觀念與我們的時間觀念是不樣的。我們看不到未來,祂卻看到了過去到未來整個時間的歷程。人對未來是充滿未知,在神眼裏卻是完全清楚。人以為神忘記了,其實這一切都在神的計畫中。這是神對世人的寬容,他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神原可以按世人所犯的罪,直接施行審判,但神並沒有按我們的罪待我們。祂憐憫我們被罪所困的苦境,願意伸出救恩的手,救我們脫離罪的轄制。祂渴望人人都有機會聽到福音,有機會悔改得救。今日神仍未再來,乃是在等待人回轉歸向祂。神不喜悅惡人死亡,卻喜悅他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而存活(結18:23)。神向世人發出呼聲:「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結33:11)

雖然主願意給萬人悔改的機會,祂也深知某些人背逆的心。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回轉歸向神。主的寬容不是毫無期限的。主的日子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正如舊約先知所預言的:「你們要哀號,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我─萬軍之耶和華在忿恨中發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動,使地搖撼,離其本位。」(賽13:6、9、13) 又如耶穌基督所預告的:「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21:34)因為神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

對這裏描寫的天空廢去、萬物燒盡應該如何理解。我認為彼得對主來的日子的描述,不離開舊約「耶和華的日子」的記述。在以色列民心中「耶和華的日子」是對選民拯救的日子。對背逆神的人,卻是審判的日子。在這日子,神會直接介入人類歷史中,施行審判。這就是人類歷史總結的日子。天地間一切萬物都要毀滅,完全被神更新。凡神所拯救的民得以進入新天新地。彼得這裏所描述的萬物被火燒滅,正如舊約所說:「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將我的怒氣和忿怒傾在這地方的人和牲畜身上,並田野的樹木和地裡的出產上,必如火著起,不能熄滅。」(耶7:20):「眾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諸谷必崩裂,如蠟化在火中,如水沖下山坡。」(彌迦書1:4)「天上的萬象都要消沒;天被捲起,好像書卷。其上的萬象要殘敗,像葡萄樹的葉子殘敗,又像無花果樹的葉子殘敗一樣。」(以賽亞書34:4)舊約中萬物被毀滅的描述並不是消失無蹤,以賽亞書所描寫的彌賽亞國度是有形有體的。(賽65:17)可見這個毀滅只是神以大能將舊有的敗壞的除去,將萬物更新帶進新天新地。

如果要以字義解釋天地被烈火銷化,那勢必要將這毀滅推遲到千禧年結束,最後的白色大寶座審判之後。那這裏主來的日子就要解釋成跨一千多年的漫長時日,這與主來的日子是如賊一樣來到,主來的日子要如生產婦人那種迫切感就不合了。字義解經不在「主來的日子」這裏讓步,就在「天地被烈火銷化」那裏讓步。字義解釋不是絕對不可改變,只要有充分的理由,能合理解經,無論何處採非字義解釋都是可以接受的。

殷勤聖潔、安然見主
「11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 12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 13 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14 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3:11~14)

從前面一段的描述,我們既然知道主的日子來到時,對罪人審判的可怕,就不能掉以輕心。彼得此時已經走快到了人生的盡頭,在他生命最後的時日,把心裡對肢體沉重的負擔在書信中表達出來。他三番四次呼籲「親愛的弟兄啊」,提醒他們在等候見主面的日子裡,要努力防備外來錯誤的教導、並要謹慎自己的軟弱、,這些事都會影響我們的靈命。也會讓我們見主面時自覺羞愧。

面對我們自己的軟弱,彼得鼓勵我們要:『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責。』以聖潔、敬虔的心,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神要我們如何向祂表示殷勤呢?就是要在神面前成為沒有玷污、無可指責的人。這並不是叫我們去向祂付出什麼。神不會在乎人的獻上的祭物,祂在乎的是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是不是還活在污穢裡面,還是我們仍沾染了世俗的罪惡。雖然我們的罪污已經被耶穌的寶血洗淨了,但我們的肉身仍然是活在世俗的環境中。四周敗壞的風俗、邪惡的力量,常常會引誘我們墮落。我們是已經被主潔淨的人,千萬不要再回去沾染污穢。並要時時儆醒,求聖靈赦免我們無心的過犯。

保持聖潔的根本原因是我們知道主要再來。當主來的日子,我們要安然見主的面,而不是羞羞愧愧的害怕見主。弟兄姊妹們,我們是屬神的子民,是聖潔的國度,是存著期待的心切盼主再來。有一日我們我們都要親眼見主,你期待這日子嗎?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轉貼] 宏潔的故事

hope.jpg
本篇見證是劉保羅弟兄在一個穆斯林網站上分享的,而我幾個月前就在這個網站上與人辯論。看了他的見證,叫我自覺慚愧。我常想以理服人,實際上卻是傷害人。只有愛能感動人,神的愛是每個人心中的真實需要。以下是他的見證。
我受洗時間不長,沒有高深的靈修和神學功底,但我仍然不忘一個基督徒的使命,要把福音傳到地極,我的傳教方法其實與其他基督徒的傳教方法沒有什麼區別,這是一篇我去年寫成的親身經歷,這裡面沒有任何誇張和虛構,希望對你能有參考作用。

   各位親愛的網友,我愛你們,明天我就要動身去上海工作了,感謝主,同時也感謝領導對我的信任。薪金幾乎增加了一倍(偷著樂)。謝謝你們。就要離開了,我奉獻給大家一篇親身經歷的事寫成小文,也是本身的一點感受,希望網友們喜歡,也希望網友們常懷一顆愛心,對我們這個社會多一點貢獻,我想,人活著就是為了使他人更快樂,如果你找不到幸福,找不到快樂,那麼幫助別人吧,因為有愛心的人樂意無私奉獻的人是永遠快樂的人。

一、 相識

   2006年7月中旬,我經常會到一個在大學做教授的姊妹家中探訪,她住在高尚住宅區,途中要經過一棟老舊的平房,總能看到一個臉色蒼白的年青人(後來知道和我同齡),坐在路邊的小椅上,像一尊雕像一動不動,目光望向遠方的天際,似乎要透過天上的浮雲看穿什麼。一個人不是遇到了特殊情況是不可能這樣的,我不能確定他是否需要幫助。

   終於,我忍不住走到了他身邊,順著他的目光向天上望去,那裡除了灰藍色的天空什麼也沒有。我微笑著問他在看什麼?他不言不動,執箸的看著那片天空,仿佛我根本就不存在。於是,我每次來總是到他身邊陪他看天,然後微笑著離開。

   一天當我轉身離開時,他竟開口問我:你是大學的老師吧?我答:我不是。
從那以後,我們認識了。 他叫王宏潔,癌症晚期,生存期還有不到三個月了!

二、 相交

   他曾經有過一個幸福的家,但現在他孓然一身;他曾經有過一個可愛的女兒,但被前妻帶走;他曾經有過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但企改後他被一次性買斷了;是啊,他曾經……他曾經有過很多的曾經,但那些隻是曾經。

   現在他只有這棟父母遺下的遙遙欲墜的祖屋、一份“死亡判決書”、還有每日等待著死神的來臨,傾聽著死神一步一步踏近的腳步。他望向無垠天空的眼中隻有空洞和絕望,眼神中看不到一點人的靈氣,思維的靈動,也沒有一絲的幽怨和恐懼。

我的淚不知何時流了下來:小劉,不要哭。宏潔的手中擎著一張紙巾。
是啊:呂方唱的《朋友,別哭》真是很切題的心靈寫照:
有沒有一扇窗
能讓你不絕望
看一看花花世界
原來像夢一場
有人哭
有人笑
有人輸
有人老
到結局還不是一樣

有沒有一種愛
能讓你不受傷
這些年堆積多少
對你的知心話
什麼酒醒不了
什麼痛忘不掉
向前走
就不可能回頭望

朋友別哭
我依然是你心靈的歸宿
要相信自己的路
紅塵中
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
你的苦
我也有感觸

我一直在你心靈最深處
我陪你就不孤獨
人海中
難得有幾個真正的朋友
這份情
請你不要不在乎

(各位網友,寫到這裡我流淚了,我敲擊鍵盤的手在擅抖,其實我是個很堅強的人,請原諒。)

三、 相知
1,勇敢的宏潔:
   當醫學已經無奈的承認無法挽救生命時,宏潔的心靈像掉進了無邊的苦海,那海沒有邊際,沒有希望。巨大的恐懼,渾沌,黑暗,如同一片支離破碎的迷霧,整個世界隻有他一個人孤獨地受苦,心中沒有一絲光亮。宏潔在連續的打擊下,竟然挻了過來,等待著最後時刻的到來。無疑他是勇敢的。宏潔,你是最棒的。我為你驕傲。

2,心靈的啟迪:
   生活的熙來攘往中,無處不見到死亡的影子。救護車的長鳴過市,殯儀館的火化爐,還有墓地,時刻在提醒我們,死亡隨時會光顧你我。誰都不知道這時刻何時到來,但我們都心裡明白,那一刻一定來。事實上,全人類都活在死亡的陰影裡。我們所應關心的已不是何時死或者怎樣死,而是死了以後往那裡去。回顧往事前塵,會領悟人生原來是一場與死亡的偉大戰斗,從生的那一刻開始,從未間斷過。我們好像在跟死亡賽跑,最多隻能希望沒有那末快給它追上,盡量設法拖延時間;但最後總是給死亡跑贏。

3,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薇娜博士是一個英國文學的女教授。她為人虔誠,敬愛上主,深通所授科目。一九五九年五月美國國殤日,她寫了一封信給大學校長美德曼博士,信裡說:“若承賜一點時間在學校周會中宣讀此函,當極感謝。我要趁放暑假前讓大家知道我自己上周五才知道的事。我患病數周,醫生現在才把真相告訴我——我患了癌症,開刀也難挽救。其實,他要是信主,根本用不著為此震驚,他會像你我一樣明白,一個人若生活在主基督面前,行在他的旨意中,生與死都同樣受歡迎。主若決定不久接我去,我會歡歡喜喜地去他那裡,請大家千萬別為我難過。我不會說淒涼的永別,而是向大家道溫暖的再見,有一天,在那蒙福之地,讓我有幸可以掀帘迎你們進來。對你們滿懷愛心的 薇娜(簽名)。”

   寫此信兩周後,薇娜博士回到救主面前。死對她不是痛苦,因為主基督答允過把死的毒鉤去除了。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著名的不可知論者叫英格索爾的,在他兄弟的墳墓前說過一段著名的話:“永恆像又冷又荒涼的山峰。人生是夾在過去與將來兩座永恆山峰間的薄紗。我們想透過它來看峰後的情景徒勞無功。我們呼喊,回答我們的隻是我們悲呼的回響。” 那是一種多麼灰暗的絕望呀。

   第三個故事:有一次伊麗莎白女王到一位老人的家裡探望,和那老婦人共進下午茶。臨行前問她:“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嗎?”老婦人回答道:“有的。女王,我希望在天國時你也能來看望我。”女王轉過身,很溫柔地對她說:“好的,我會來,我們能夠去那裡是靠著十字架上為你為我流出的寶血。”聖經說,上主是平安的源頭(參約十四27)。他藉十架來施行拯救,流寶血來使人得平安。
   一個接受了一主耶穌基督的人,遇到任何問題,甚至死亡,心中都能有上主所賜的平安;遇到老伴離世、兒女生病、自已失業,你都能泰然處之。你會傷心流淚,但內心有一種連自己都不了解何以會有的平安——鎮定、寧靜、沒有懼怕。

四,相愛

   我的手裡拿著燈,一定要讓燈光照耀。在漆黑一片的世界裡,這光看去小如蠟燭,但是我的責任就是讓光照出去。

   我在吹號。戰爭的喧嘩聲裡,我的號聲幾乎給淹沒;但是我一定得吹,使處在危險中的人能警醒。

   我在燃點一堆火,在這充滿仇恨與自私的冷酷世界裡,我的小小火堆看來於事無補,但我有責任讓火堆燃燒下去。

   我用錘擊打,除了震得手痛之外,好像毫不起作用。但是我得不斷錘下去。有人問一位石匠,靠什麼力量把巨石打裂。石匠回答說:“靠第一錘,靠最後一錘,靠兩錘之間的每一錘。”

   我們有飢餓的世界所需要的糧食。世人忙著搶別的東西填飽肚子,偏偏不要可以止飢的生命的糧;但我們應該不斷把這糧供應世界,供給飢餓的靈魂。

   我們有口渴的人需要的活水,應該繼續大聲呼喊:“來!口渴的人都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有時候他們來不了,我們應把水送到他們那裡。

   感謝主,哈利路亞。宏潔聽懂了,明白了,他的眼睛亮了。

   2006年10月17日,宏潔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臉色如同那潔白的床單:我要做決志禱告!!!我要受洗!!!

   我撥通了教會長老的電話,長老和牧師趕到了醫院,宏潔說話已經極其艱難了,征得他同意後,我將手按在宏潔的額頭上代禱:

   “我在天上的慈父、親愛的主耶穌:謝謝你愛我,為我的罪舍命釘十字架。現在,孩子來到你面前,承認我的罪並懺悔我的罪,我相信你的應許,接受你做我的救主,求你用寶血洗淨我的罪,赦免我的無知,住在我的心裡,給我恩典,做天父的兒女,求你讓我認識你,敬愛你,跟隨你,直到永遠。孩子卑微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宏潔極艱難但很清楚的應和著我說出了:阿門。由於他身體極其虛弱,無法行浸禮,改由牧師為他行了點水禮。

   我好高興啊,這是我第一個獨力傳道成功的弟兄,我為宏潔理了下被虛汗浸濕的頭發:弟兄,祝賀你得著了新的永恆的生命。願主的恩惠永遠伴隨你。病房裡響起了一陣掌聲,不知什麼時候病房裡已經擠滿了人。有醫生、護士還有病友。有些人感動的流了淚。

五,相送
  1,2006年10月18日,宏潔弟兄的情況急劇惡化了,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我們趕到醫院時,宏潔弟兄已經處在昏迷狀態。

  2,2006年10月19日,我和十位弟兄姊妹全部守在醫院為宏潔弟兄禁食禱告,晚上九點四十七分,宏潔出現了嘆氣現像,呼吸機幾乎不起作用了,醫生告知現在隻能切開氣管幫助呼吸,那樣的話還可能延長生命一天左右,否則時間不多了。要家屬表態,宏潔弟兄沒有家屬,他赤條條的一個人在這苦寂的世上打拚,我們就是他的親人,我們決定要宏潔弟兄沒有痛苦的,有尊嚴的離開這個讓他心碎的世界,應主的招喚回天家。

  3,十點五十分,我們答復不同意切開氣管,要求醫院停止一切徒勞無功的搶救,去掉他身上的所有的儀器和管子,為他使用強力鎮靜劑,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讓痛苦遠離他,我們鄭重的簽下了名字。我們大家圍在他身邊跪下來,舉起雙手向上主呼求:為宏潔弟兄禱告,主啊,慈愛的阿爸天父,祈求天國的恩門為他打開,接納這個在世上傷痕累累的孩子並恩待他。

  4,十點五十八分,宏潔弟兄沒有了心跳,瞳孔放大,醫生在死亡証明上寫下了這一時刻。宏潔弟兄安詳的有尊嚴的離開了這個塵世,他放下了一切的勞苦和重擔回到了慈愛的阿爸天父身邊了。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生命是不朽的。弟兄姊妹們輕輕唱起了:感謝主,我們放下了勞苦和重擔,我們沒愁苦…當我聽到主愛呼聲,要我長離人世時,欣然應召不游移……

  5,2006年10月20日下午3時宏潔弟兄身穿潔白的聖衣,安詳的仰臥在鮮花叢中,我隨身配帶的純銀十字架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他的胸前安放著一個紅色的十字架。沒有鞭炮,沒有鑼鼓,沒有哭泣,沒有喧囂。隻有庄嚴和一片安詳,牧師讀經致辭:宏潔弟兄,你的軀體來自於塵土回歸於塵土……。

   宏潔弟兄啊,此刻你睡在主的慈愛懷抱中,多麼的平安喜樂,再也沒有勞苦愁煩,四周滿了弟兄姊妹們溫柔的愛,看一下吧,四周都是鮮花,聽一下吧,所有的弟兄姊妹和詩班都在唱詩贊美:

   唱頌我主大能慈愛,天家恩門為我們而開,在那光明榮耀的天家,主為我們預備地方,我們都要回天家。

   月有圓缺明黯,常顯主恩!人有生離死別,情同古今,萬物縱然變更,主愛永恆,主愛永恆……
六,宏潔弟兄謝謝你

   宏潔弟兄謝謝你,你要醫生轉交給我的遺言,我收到了,真得好感動。你的遺言竟是如此的有愛心:

  “劉弟兄及弟兄姊妹們:主已在呼召我了。感謝你讓我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不再孤苦和害怕,聖靈充滿了我。另:1,請按基督徒的方式安葬我;2,不要為我難過,我很高興回家;3,我的房子雖破但還能值些錢,捐給教會所有;4,我所剩下的幾萬元錢,請轉交我的女兒做學習之用;5,這兩個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感謝主。弟兄姊妹們再見,我會像薇娜教授一樣,在天家為你們打開門,歡迎你們的到來。王宏潔 2006年10月17日夜”

   宏潔弟兄謝謝你,再見。你托付的事,每一件都會辦好,弟兄姊妹們會辦好的,放心吧,我會常去看你,我在世的日子裡永遠都會紀念你。
(寫到這裡我的心中有點酸酸的感覺,就此擱筆)

二00六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一時於蓉園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基督徒在金錢上應該如何奉獻?

offering.jpg
在教會談奉獻是個敏感的話題,因為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金錢觀,一個人如何分配他收入的財物,直接反應出他人生價值的判斷,到底他看重什麼?他願意把自己收入的多少比例奉獻給神。所以有的牧師怕讓會友批評,認為牧師鼓勵奉獻,有為自己的圖利的嫌疑,不敢多談奉獻。有的教會卻做得太過分,強調奉獻到一個程度,像在守律法一樣。過與不及,皆不能使會友得長進,也不能討神喜悅。什麼是奉獻正確的觀念呢?本文將從:奉獻的理由、舊約、新約聖經的教導、與實際的作法,四個方向來談這個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奉獻?
當我們不信主時,不想奉獻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自我的滿足是人生的目標。沒有什麼理由犧牲自我的利益,把金錢奉獻給自已還不相信的神。這個時候我們的想法是很功利的。我們常出現的猜測是,奉獻只不過是教會聚歛錢財的手段吧?甚至會取笑那些奉獻的人,有錢沒地方花、作傻事。但我們信主之後,人生觀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不再以自我滿足為生命的中心,而是以榮耀神、討神喜悅為人生的目標。我們看待金錢的眼光也不一樣了。生命是神賞賜的恩典,他賜我身體健康、聰明才智、衣食無缺、救我脫離罪惡的轄制、賜我平安喜樂。我們一生的好處不在他以外。我們理當存感恩的心,對神的愛作出回應。這是承認神在我們身上的主權,他是我們的主人,把財產交給我管理。我就該按他的心意,作最適當的運用。金錢的奉獻是盡一個管家的職分,把自已領受的一部分獻給他。

就像舊約時代的農夫要把地裏初熟的收穫,送到耶和華的殿中(出23:19)。畜牧的人把他們的牛羊作供物獻祭給神。如此奉獻是承認神是他們供應的源頭,他們作工所得的一切都是神的賞賜,理當向神發出感恩的回報。我們今天也應該如此,神賜給我們生命氣息、才幹恩賜、教育知識、辦事能力、工作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工作賺錢,養活自己,我們也應該按照收入多少,先抽出來奉獻給神。

十一奉獻的舊約基礎
奉獻的起源非常早,在創世記就描述了亞伯、該隱獻祭。神悅納亞伯所獻的祭物,因為亞伯是因著信獻祭與神。亞伯蘭蒙神賜福戰勝敵人,他就把所得的戰利品拿出十分之一來獻給至高神的祭司麥基洗德(創14:17 ~ 20),同時也領受麥基洗德為他祝福。這裏他向麥基洗德的奉獻,是表達他對至高神的敬畏。雅各在伯特利立石為柱,作為神的殿,並向神許願:「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2)目的是向神感恩的回報。這些奉獻都是在律法頒佈之前就有了。後來摩西向以色列人頒布神的律例時,將十一奉獻定在律法書中。並不是首創,只是將古時奉獻的傳統,訂成可遵守的律法。背後的精神是表達人對神的信靠、敬畏、與感恩。
舊約裡有關十一奉獻的用途實際有三種,為了明白其意義,與今日可應用的原則,分別討論如下:
1. 歸於利未人的十一奉獻:「凡以色列中出產的十分之一,我已賜給利未的子孫為業;因他們所辦的是會幕的事,所以賜給他們為酬他們的勞」(民18:21)

這部分奉獻是供應利未人生活所需,好讓他們專心服事聖所獻祭的事。當時的祭司沒有分到地,沒有地就沒有收入,類似今天的全職事奉的牧者。今日我們將這些奉獻用來支付傳道人的生活費用、和教會各樣聖工人員的開支。全職傳道者的生活費理當由信徒供應。在這方面教會千萬不要苛扣,虐待神的僕人。因為事奉的責任是每位信徒該分擔的。但帶職信徒因工作而無法專心事奉,神呼召全時間的傳道人來補上這缺失。那傳道人的生活所需就是帶職信徒應該負責的。「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林前9:14)供應傳道人的生活需要,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2. 憐憫十一奉獻:「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里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里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這樣,耶和華你的神必在你手里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14:28~29)

這種奉獻三年一次,類似不定期的愛心奉獻。教會內外總是會有一些窮困的人,基督徒基於憐憫的心,對陷於急難之人伸出援手、奉獻財物,助他們度過難關。舊約之中吩咐以色列民憐憫「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利19:34)新約之中也提到慈惠的事工,保羅差提多到哥林多教會收慈惠的捐款時,以主耶穌的捨己助人的榜樣,來激勵哥林多教會努力捐款,幫助貧困的人。保羅說:「就當在這慈惠的事上也格外顯出滿足來。」(林後8:7) 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能夠施捨是神所看為有福的。

慈惠的事工不是每年固定的奉獻,而是看窮困人的需要而決定。最好不要因為慈惠奉獻影響了給傳道人生活費,應照著信心的大小作出額外的奉獻。有些教會的作法是建立一個「愛心基金」,由執事會負責,對教會內和鄰舍有困難的人適時給予幫助。如果教會不作這方面的事工,信徒可依自己的感動對外界扶貧機構、或向個人知道的有需要的窮人捐助。但不要自己捐給自己,那不算慈惠奉獻。

3. 慶典十一奉獻:「你要把你撒種所產的,就是你田地每年所出的,十分取一分;又要把你的五谷、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并牛群羊群中頭生的,吃在耶和華你神面前,就是他所選擇要立為他名的居所。這樣,你可以學習時常敬畏耶和華你的神。」(申14:23~24)

以色列藉著這特別的慶典聚會,把奉獻的祭物吃在神面前。是為了可以學習時常敬畏神。這種場合類似今天教會特別聚會,或退休會、培訓營等,凡是在這些特別聚會的開銷、愛宴的花費、食宿費、活動費都應由信徒奉獻支付。會友參加特別聚會,凡是從教會有所得的部分應該奉獻回去。

新約怎麼看十一奉獻
新約時代如何看待奉獻呢?首先我們該有個基本的認識,凡是舊約中一再強調的基本精神,應該在新約中延續。就如律法總綱中的愛神、及愛人如己,不該隨著舊約禮儀失效而廢棄。有一種對十一奉獻的誤解,認為十一奉獻是舊約的律法,新約時代的人不用遵行。甚至有人認為,新約只要樂捐,捐得不樂的部分,可以不用奉獻。這說法會產生誤導,成了許多人不奉獻的藉口。
首先我們該認清,十一奉獻的施行早於律法頒佈,而且十一奉獻是舊約時代猶太人承認一切的賞賜是出於神,奉獻正是表達對神賜福的感恩,這不是無效的禮儀,而是順服神的原則。新約時代不必遵守禮儀上的律法。但金錢的奉獻是個神對他子民要求的大原則。不能因為禮儀失效了,就把奉獻的原則也廢去了。十一奉獻一直到耶穌的時代都被以色列人遵行。耶穌不僅沒有否定十一奉獻,反而多次肯定。馬太福音23章23節就明確肯定了十一奉獻是理所當然的。主耶穌自己就說過:「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怜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路23:23)最後一句經文直接翻譯:「在不忽略其它的事下,這些本是你應該已經做到的。」請注意這裡其它的事,就是指:律法上有關十一奉獻的事。主耶穌肯定公義、憐憫、信實,但並沒有否定十一奉獻,反指它是不可忽略的事。
只是我們今天活在恩典時代的基督徒,與舊約時帶的以色列民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不以守律法的心態來奉獻,而是以感恩的心態。 以色列能獻上十一,今天的人也至少該如此。可能我們會因為信心還未成熟,而無法奉獻得心甘情願,而暫時按所有的信心的程度拿出來。但不要把軟弱的信心當成理當如此,乃是要挑戰自己,超越信心的障礙。
耶穌當年稱贊拿出兩個小錢的寡婦:「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 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捐項裏,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1-4)奉獻不在於多寡,而在於對神的心,我們的心,神都看得到。如果我們如寡婦一樣,盡力奉獻,不管是否達到一定的比例,神都知道。
除了盡力的原則之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甘心樂意。哥林多後書9章5~7節說:「就顯出你們所捐的是出於樂意,不是出於勉強。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這是供給聖徒的奉獻,是保羅向哥林多教會收取,用於幫助其他困難的教會。甘心樂意的原則並不與十一奉獻的基本目標衝突,十一奉獻已經不是律法了,是信徒努力的目標,這比例是個延續三千多年的習慣,是個合理的要求,不要以守律法的心態來奉獻,這樣不能討神的喜悅。我們應該要把握住奉獻的大原則,將身心靈獻在主面前,為主使用。羅馬書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一個願意獻上自己為神使用的人,必然會把自己的金錢也同時獻上。在盡力獻上的過程中,一時未能達到十一的目標,不必氣餒、繼續努力。達到了也不應滿足,神所要求我們的是全人的奉獻,我們乃是向著標杆直跑,不以爲自己已經完全了。

有關奉獻的實際問題?

奉獻是個不容易教導的課題,不足或過分都走到了偏鋒。以下回答幾個有關奉獻的實際問題?
1. 個人方面:不要以守律法的心態奉獻。不信主的人,不必奉獻。信心還沒有長到一定的程度。就按你現有信心程度奉獻,不要打腫臉充胖子,結果是不甘心、又不樂意。
2. 應該按收入的高低抽出固定的比例,如果一時無法十一奉獻,也該按固定比例。事先有所預備,定時奉獻。不要臨時再湊,把奉獻當作施捨。保羅說:「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
3. 不要把奉獻當成交換條件,好像是奉獻給主,為要交換更多的福份。這是種功利的思想,不是奉獻真正的意義。
4. 如果基本生活都有困難的弟兄姐妹,不必勉強奉獻。如無收入、或缺衣缺食的人。教會反過來應該用愛心奉獻來幫助他。因為賙濟窮人這正是舊約奉獻的原則之一。
5. 奉獻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是獻給神。不是獻給牧師。教會中如果有腐敗的制度,那就應該要監督它,規勸它,制止貪污的行爲。不要因此就不奉獻。教會之外的福音機構、扶貧機構、獨立的傳道人。都可以成爲我們奉獻的目標。
6. 教會方面:對信心軟弱的,不該勉強他奉獻。但要教導他繼續追求信心增長,幫助他、鼓勵他,有一天就能夠達到目標。奉獻的目標應該教導,應該鼓勵,但不要過分,不要給人半強迫、或律法主義復活的感受。
7. 教會財務取之於弟兄姐妹,要向弟兄姐妹負責,這也是對神負責的表現。財務上一定要清清白白的,如不能向全教會公佈,最少也該讓多位主要同工知道。用錢的人不管錢,每一筆奉獻、支出都應該記帳。不容魔鬼有可鑽的空隙。
8. 奉獻的花費,盡量按照舊約聖經所說的原則,用於傳道人的生活費、扶助窮苦的肢體、聚會、培訓的開銷。

結論
奉獻是是基督徒宣告神在我們身上的主權,也是向神表明自己的忠心、順服、和感恩,正反映出神與聖民之間緊密的关係。我们是屬主的人,身、心、靈應該奉獻在主前,為他所用。如何運用金錢,是衡量我們人生價值的標記,我們到底是把自己的需要擺第一呢?還是將神國的需要擺第一?弟兄姐妹們,讓我們學習順服在神面前,把自己得之於神的一部份分別出來獻給神,你所獻上的神都紀念。

2007年12月9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信心與行為

The Book that Almost Wasn't: Faith, Lists, and Works ~ James 2 ...
這是一段看起來有爭議的經文,保羅在羅馬書不是明白講了「因信稱義」嗎?怎麼雅各在這裏卻說「因行為稱義」呢?這兩處經文似乎存在衝突。但這並不表示聖經前後矛盾。不同經文表面的衝突,正是神學上重要的地方,需要花上精神去思考。單單抓住經文表面的衝突,不求甚解,只會混亂我們對聖經是神所啟示,必須前後一致的信念。如果執其一端,不顧另一面的教導,也無法掌握全面的真理。為了理解這段看來困難的經文,讓我們一起來考察雅各書這個段落。
表面的信心無益
「14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麼? 15 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16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雅2:14~16)

首先我們要明白雅各在這裏是面對哪一種問題,明顯他面對的人,與保羅在羅馬書中所面對的不同。保羅所面對的,是一群被猶太律法主義困惑的外邦信徒。他們被律法主義所影響,而輕忽了神的恩典,想靠著自己的行為來換取恩典。而保羅強調,稱義完全是神的恩典,無法用任何行為換得。

而雅各所針對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他想要糾正的是誤解保羅「因信稱義」真義的信徒,以為表面的相信就足以得救,不必活出與信心相合的行為來。為了面糾正這個誤解,他特強調,信心離不開行為,真實的信心必然有行為證明出來。

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假如有某位弟兄或是姊妹,生活遭遇了相當大的困苦,不僅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面臨活不下去的緊急狀況。這個時後還不具體拿出行動來救濟,只是袖手旁觀地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困難中的人最迫切的痛苦是生存不下去的困境,他們要的是實際的幫助,不是口惠實不至的空話。雅各說沒有行為的信心,就如同沒有行動的言語一樣,無法對需要的人產生實際的益處。真實的信心是有行動配合的,不能停留在說空話的層面。

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
「 17 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18 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著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 19 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 20 虛浮的人哪,你願意知道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嗎?」(雅2:17~20)

雅各在這裏所批評的信心,是表面的、口頭的、知識上的,卻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信心必然會帶出相配的行動,無行動的信心是虛假的,是死的。而保羅所說「因信稱義」的信絕不是這種死信心。

當時的教會有種說法:「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似乎存在兩種得救的途徑,兩條路皆通。其中一派強調靠行為得救、不必信心;另一派則只靠信心、不必行為。事實上,這都是偏執一端的謬論,都是雅各所反對的。雅各的想法是信心一定與行為結合,二者不可分開。

在這一段經文雅各所特別糾正的,就是這種高舉「唯獨信心」、忽略行為的極端的想法。這種想法強調行為與得救無關到一個地步,把「因信稱義」的信心變成了:「只要口頭相信就得救,得救之後繼續犯罪也無所謂。」這種濫用恩典態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我們常會誤解雅各的原意,以為他在與保羅唱反調,是「行為派」與「信心派」的鬥爭。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不清楚稱義的條件「信」到底是什麼意思。因信稱義的「信」不是表面的、口頭的、或頭腦的相信,卻沒有帶出與信心相配的實際生命的改變。雅各書上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說的就是這種單單靠理智、表面的相信,卻活不出與信相稱的新生命的「死信心」。鬼魔的信心就是像這樣,牠們知道神,卻是膽戰心驚。絲毫不是帶出生命改變的信,這種信不能使牠們得稱義。唯有能帶出生命改變的「真信心」才得以使人稱義。

如此的教導才能與主耶穌的教導:「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相合。信心必需導引出改變生命的果效。約翰一書也說:「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凡口頭相信但仍持續犯罪、不願悔改的,本身已顯示出原本的認信是假的,不能得到稱義的地位。

信心與行為並行
「21 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 22 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 23 這就應驗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 24 這樣看來,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 25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們從別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樣因行為稱義嗎? 26 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雅2:21~26)

雅各又引出亞伯拉罕、與妓女喇合來說明,「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是何義。他並不否定聖經上所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神看亞伯拉罕為義,正是因他對神的信。而這個信是活的信,可以從他因信而帶出的行為表現出來。這說法並不減損「因信稱義」的地位,反倒糾正了對「因信稱義」的誤解。信是源頭,行為是果實。沒有源頭長不出果實。反過來看,如果不結果實,也正反應出源頭沒有接上。

雅各的說法並不是另立一種稱義的救法,以為「因信稱義」仍是不夠的,還要加上行為。這樣的想法將信心、善功並列為得救條件。這是把稱義的條件變成,信心加上行為,這種將善功加進稱義的條件,這是天主教會的想法,是不正確的。雅各所說的是:「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不是加上行為,而是「信心帶出行為」、「行為成全信心」。信心與相稱的行為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單強調表面的信心就得救,行為不需要改變的說法,就帶領出許多,心靈與身體分割的兩面人。能知不能行,理智相信神,行為卻不順服神的假信徒。

我不是說人一信主行為就一定要完全,成聖是一個過程,要一步一步順服聖靈、治死肉體,這不是可有可無,乃是每一個基督徒必要走的路。把稱義與成聖分割,只強調稱義,不必要追求成聖是非常錯誤的想法。不但偏離了因信稱義,更違背了主耶穌的話:「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翰一書2:4也說:「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

主的話與保羅的話不是砥觸的,而是相合的。不願守主的命令,表示根本沒有信主。千萬不要把得救的信,當成是虛浮的表面的「死信心」。這樣的說法不是安慰陷在罪中的人,反是害了他們。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律法廢掉了嗎?

Moses and the Tablets
如何看待聖經中,有關律法的兩段經文表面的衝突,希伯來書中說:「先前的條例,因軟弱無益,所以廢掉了。」(來7:16~19)但馬太福音中,耶穌說:「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8)
要解決表面的衡突,就要先了解希伯來書中說的廢掉的「先前的條例」是指什麼?馬太福音中耶穌說的不能廢的是什麼?要了解經文的字義,從上下文來看是最準確了。

首先我們來看馬太福音: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5:17~18)

17節耶穌所說的「律法和先知」是指摩西律法和先知書,是當時舊約聖經的統稱。為何耶穌在這裡提到律法和先知不能廢掉呢?耶穌在這裡是向他的門徒傳講登山寶訓,也就是天國的倫理標准。耶穌說:基督徒的義要勝過「法利賽人的義」。法利賽人嚴守律法的條文,但卻失去了律法的愛神、愛人的實質。天國的子民不能只是像法利賽人的義,只遵守律法的條文而已,而是要能勝過這種表面的遵從,從心中活出愛神、愛人的生活來。整個登山寶訓就是在強調,基督徒的倫理標準不是從外表的謹守律法出發,而是從心中順從神的心意出發。所以當這種教訓,可能遭到法利賽人的挑戰時,耶穌聲明,他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廢掉」這個字原意是拆毀,耶穌教導登山寶訓,不是要把舊約的律法整個拆毀掉,乃是要成全,也就是把律法的真義實現。法利賽人以為耶穌要拆毀,但耶穌說不,這不是拆毀,這是把律法要求的愛神、愛人的生活,從心中真實的活出來。這就是耶穌對律法的態度。

「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這裡的一點一畫是何義呢?希伯來文字,若省去某點某畫,就可能變成另外一個不同的字。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點一畫也不能廢,意即律法的整個意義是不能更改的,全部都要保存下去。而他一生的工作就是要實現律法所要求的義。讓所有因為肉體軟弱、在律法上失敗的世人,能夠在基督裡領受一個新生命,順服聖靈、活出律法的要求。基督所傳揚的福音就是在賜給人這個新生命,讓律法的精神能夠藉著信從耶穌完全實現。

請看18節英文的翻譯:
(KJV) Till heaven and earth pass, one jot or one tittle shall in no wise pass from the law, till all be fulfilled.
(RSV) till heaven and earth pass away, not an iota, not a dot, will pass from the law until all is accomplished.
希臘文直譯是:「直到天地消失,一點一畫也不能從律法中消失,直到所有都得到成全。」
意思就是律法的重要性,直到天地消失了,都不會消失,一直到它最終得到成全。另一方面馬太福音24:35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儘管天地要廢去,耶穌的話卻永不廢去。也就是說,耶穌的話是超過世間一切權柄,永遠不會過去。但律法呢,它是不會廢止,直到最終實現。可以看出耶穌的話語,是高過舊約律法,是永久長存的。

那我們現在來看,基督徒因信了福音,就在恩典下,不在律法之下,這是否等於廢掉了律法﹖不是,因律法和福音的總原則都是一樣的,舊約認為有罪的,新約也同樣定為有罪。但雖然因律法知道自己有罪,卻不能靠律法得救。隻能接受基督的福音、靠著恩典得救。我們靠著信而被神稱義、不是廢掉律法,律法的功用還在那裡,告訴我們何為是、何為非。它把眾人都圈在罪中,因為沒有一個人守全律法。但是律法之外,我們得到了救恩,這救恩救所有信耶穌的我們脫去罪的刑罰,在神面前被稱為義。律法仍然在那裡,依然發生使人知罪的效用。(羅3:21)。

但是我們進入另一階段,不像舊約時代的人,靠者守律法來討神喜悅。我們乃是信從福音,得到神的拯救。順服聖靈、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基督因信住在我們心裏,我們能活出義的行為。不是外表敬虔的形式,是永生神生命的流露。不是徒具儀文,乃按心靈的新樣。不是隻求合乎字句表面的意義,乃要實際遵行。這就是律法在基督裡得成全的意思。

再來看另一段希伯來書的經文:
「18 先前的條例,因軟弱無益,所以廢掉了, 19 (律法原來一無所成)就引進了更美的指望;靠這指望,我們便可以進到神面前。」(來7:18~19)
(KJV) For there is verily a disannulling of the commandment going before for the weakness and unprofitableness thereof.
(RSV) On the one hand, a former commandment is set aside because of its weakness and uselessness

先前的條例,在原文翻成命令(commandment),從7:16就可以看到同一個字,「他成為祭司,並不是照屬肉體的條例。」這個條例是指,舊約中靠著獻祭而求贖罪的制度而言。整段聖經就是在討論,舊約的獻祭制度的缺點。前后文聖經中怎麼形容這條例,它是屬肉體的條例、軟弱無益、一無所成。它隻有在舊約時代暫時發揮贖罪果效、免除了人犯罪后的罪咎,但無法永遠除去人的罪。每年人都要一次再一次的為自己的罪獻牛、獻羊。

但是基督帶來了「更美的指望;靠這指望,我們便可以進到神面前。」他是神為我們預備的贖罪的羔羊,他的寶血一次獻上永遠發生功效。他同時也是更美的大祭司,不用為自己贖罪,因他完全無罪。他今天在天父寶座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當這更美的獻祭制度來到,原來軟弱無功效的制度就放在一邊(set aside)不再有用了。舊的制度只是新約制度的影子,當實體都出現了還繼續抓住影子嗎?就像交女朋友時,開始沒見過面,兩地相思,只能看相片。等到有一天結婚了,每天都可以見面了。還整天看相片,不看真人嗎?舊約的律例功成身退,被放在一邊,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它的精神已經實現了,就是藉著信靠主耶穌,向他認罪悔改,求天父赦免。這是兩千年來所施行的新約的獻祭制度,不是牛、不是羊,是靠著主已經為我們所獻上的他自己,一次就已經完成,不用再獻了。我們是在主裡,每日靠者聖靈潔淨我們的心,求主赦免我們得罪他的行為。他是忠心良善的大祭司,一直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求。

那這裡的舊約的獻祭制度被放在一邊不用了,是不是違反了耶穌說的:「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並不違背,因為律法並沒有被拆毀、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更美的新約所實現了,也就是成全了。超過舊約律法所要求的,並不算違反律法。今天耶穌所帶來的恩典之約,就是為了讓基督徒活出律法要求的愛神、愛人的生命出來。是超出律法的標准,律法並沒有被拆毀,而是被真正的實現在基督裡。

就以上的解釋,我們知道:把舊約律法當作是完全無用的想法並不正確,他的原則繼續留在新約當中,當我們順服聖靈的帶領,就能活出律法所要求的愛神、愛人的生活。另一種極端的想法,就是繼續守著舊約的條文、律例,這也是不對的。因為實體基督已經來到,舊約的影子應該被放在一邊。如果還死抓著影子,就忽略了真正能實現舊約精神的實體了。

盼望弟兄姐妹,能掌握這兩者之間的分別。作個愛神、愛人的基督徒。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