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俊明
1807年9月7日英國倫敦會宣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廣州,從此開始了基督教第四次在中國的宣教行動。從1807到1842年之間,來中國的西教士人數不多,有英國、荷蘭、美國三國的宣教士,他們代表英國倫敦會、英國聖公會、荷蘭傳教會、美國長老會、及美國浸禮會等差會。
因著中國政府以文明大國自居,排擠西方人,又實行苛刻的宗教政策,加上當時的中國人看西方人為「番鬼」,不接受西教士所傳的耶穌,因而當時的佈道工作不易為。於是,這些西教士們採用的宣教策略是文字宣教 (包括翻譯聖經、出版書籍、小冊子)、分發傳單、辦學、及醫療宣教等。經過七年艱苦耕耘,才得到第一名果子蔡高在澳門受洗。到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前,宣教士所結的果子,包括在南洋地區所結的果子,才約有150名。這150名信徒中,其中大部份在南洋的馬六甲 。
因著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擊敗,中國政府被逼簽訂了南京條約,主要內容包括開放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及寧波五個港口讓英國人及其他外國人在其中居住、經商、建教堂傳教。因著這條約的緣故,帶給宣教事工一些方便。1858年再簽訂的天津條約准許外國人到中國各地旅遊、傳教、又包括對宣教士及信徒的人身保護。因著這些條約的緣故,西方宣教士來中國的人數大大增加,差會的數目也相應增加。到1907年「百年宣教大會」時,據報在1906年在中國的差會已有82個,西教士3,833人,華人傳道6,961人,信徒178,251名 。因著西教士的數目增多,加上華人傳道人的努力,而且福音已傳入內地,因此,這段時期的宣教策略也有所改變。除了仍使用原有的文字宣教、分發單張、辦學、及醫療宣教外,宣教士在社會服務及改革社會如禁婦女纏足、禁煙、賑災等都有貢獻。在佈道植堂方面,中國內地會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文字宣教方面,廣學會的設立及萬國公報的發行能廣泛接觸知識份子。
1900年所發生的庚子教案(即義和團事件)是中國人對多年來受外國人的欺侮的一個反應。這次事件使數以千計的西教士、中國信徒及孩童遭難。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非基督徒學生同盟」及1924年成立的「反基督教大同盟」都是中國人排外的表現,西教士覺醒中國教會應走向本色化,為了使中國教會本色化,培育中國傳道人是當務之急,宣教策略也稍作變化。已在各地開設的神學院紛紛努力培訓中國教牧人才。在庚子教案前,凡讀過私塾的,或者有小學程度的,就可以入聖經學校,或神學院。庚子教案後,教會需要更好的傳道人,因而聖經學院及神學院收生的程度都相對提高,而課程也較系統化 。
1949年中國的政權改變,雖然這50多年來曾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但因著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不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且文化趨向多元化,加上九十年代在全國各大專院校所掀起的「基督教熱」,使基督徒的人數繼績上升 。
從馬禮遜來中國到今天,兩百週年已屆,中國的基督徒數目有多少呢?據中國基督教協會於2006年所公佈的官方數字是約1,600萬,這數字已包含了家庭教會的人數。但是據一些保守估計,中國基督徒人數已達7,000萬。德國福音新教 IDEA 新聞社更估計有一億之眾。不論是以那一個數字作準,今日中國基督徒的數目已比二百年前多了很多倍。
面對中國教會這廣大的需要,及面對在中國的各樣異端邪說,未來中國宣教事工的挑戰,培訓工作已成了公認的事實。本文先從培訓工人的必須性開始討論;繼而概述中國教會本身在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討論其弱點;進而討論海外教會可考慮參與的部份;最後討論團隊合作的可能性。
一. 培訓工人的必須性
西方宣教士來中國之初,主要的目標放在傳福音及建立教會,培訓適合中國需要的教牧人才沒有被定為首要任務。因著中國國情的需要,西教士開始意識培訓中國教牧的必須性,於是著手將培訓教牧放在宣教策略中。據湯清的報導,西教士在中國最早設立的神學校是倪維思與北美長老會於1862年所建立的 。1864年狄考文創辦的學校(即文會館前身)是以訓練教牧為目的之一。時至今日,從各處的呼聲看來,培訓適合中國教會使用的工人仍然沒有改變。
王永信牧師在回顧兩百年中國宣教歷史後,在談到中國教會未來的前景時,曾表示中國的教會與信徒在傳福音的工作上已作得相當不錯,因此,他認為中國教會最急切需要的是裝備和培訓工人 。言下之意是,中國教會經過多年的掙扎成長後,現在已到了有能力自傳及建立教會的地步,海外教會已經可以放手讓中國教會自傳。但是,在建立教會之後,極需要有合用的教牧人才來帶領教會,可是,培育合用的教牧人員這事工暫時是中國的教會所無法獨力完成的,需要外來的幫助。在同一篇文章中,王牧師提議在情況許可下,應在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北五大區內,各區內有一所夠水準及夠規模的福音信仰神學院;而每一間神學院又各自在本區內負責十個或以上培訓點 。
另一位中國教會領袖在華傳路第57期中也強調中國教會正面臨工人荒,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需要時,正急需的是積極培育各方面的事奉人才他更提出建立起一個全面的神學體系 。該文章作者又提出他所設計的五個層面全面型神學教育模式,而這五個層面是從上層影響到下層。第五層是研究院,目標以研究中國教會及神學教育的需要,並推動事工。第四層是神學教育,主辦多年制度策略型神學訓練,重點在訓練高層傳道人。第三層是工人培訓,專門負責一至兩年制的普及訓練,訓練基層傳道人。第二層是培訓義工,專責訓練義工去帶動平信徒參與栽培信徒。第一層面是平信徒栽培,實行全面性訓練信徒,以獲得萬民為栽培目標 。
以上兩位中,一位是華人的資深牧者,對普世宣教有廣泛認識,另一位是國內領袖,對國內教會了解至深,他們都同樣提出中國教會目前最需要是培訓工人。可見培訓教牧人員事工是必須的。至於他們兩位所提出的內容,目前在中國已在進行中,但仍有不少缺乏之處。
二. 中國培訓事工概況
中國教會主流仍是以登記的教會(即官方教會)及沒有登記的教會(即家庭教會)兩大類為代表。這兩類教會都需要培訓教牧人員來帶領教會。
據1994年英文北京週報(Beijing Review)訪問丁光訓主教的講話中,丁主教認為雖然中國當時已有超過700萬的信徒,而且從1991年起,每兩天就有三所新建成的教堂或重建的教會,但是丁主教不認為教會增長是中國教會當務之急,反而是提高信徒的素質。為了要提高信徒的素質,就必須先提高神學生的素質。
為了提高信徒的素質,中國基督教會在三方面朝向提高教牧素質的行動。首先,中國教會設立神學院、聖經學校、神學班、培訓中心、培訓班等專責培訓教牧人員。據中國基督教網站的資料顯示,中國現設有12間神學院、6間聖經學校、1 個神學班、3間培訓中心、及1 個培訓班專責培訓教牧人員。這些神學院校中有屬於全國性的如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向全國招生;有屬於大地區性的如瀋陽的東北神學院等向大型地區招生;也有屬省級的神學院如在福建福州的神學院專責在本省招生。從該網站可查考的資料看來,自1981年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復課以來,至今全國所有神學院校畢業的學生不會超過3,000人 。若以這數字看來,即使所有畢業生都投入教會事奉,每年也只增加一百多名教牧人員。目前在供讀的學生,可供查考的數據不超過2,000人 。學制方面,包括有神學碩士學位及神學學士學位課程;課程除了聖經及神學外,也包括文化、歷史、哲學等科目 。
除此以外,中國教會也開辦短期培訓班來滿足教會的需要。為了面對不斷急速發展的農村教會的需要,這些短期培訓班專門培訓在農村中負責牧養工作卻沒有受過正式神學訓練的義工以解決牧養的需要 。
第三方面,因著中國日益強大,很多知識分子也走進了教會,為了面對牧養這一群體的需要,兩會也差派年輕教牧及神學教師出國進修 。
雖然中國基督教兩會已盡了不少力量去提高教牧素質,他們仍有師資不足、神學教育者比較年輕、經驗不夠、圖書館存書量嚴重缺乏、及將神學教育與神學思想建設結合等四方面的困難 。在師資方面,中國基督教網站所提供可查考的資料,各神學院的專職老師總數不超過200人。另有一些兼職老師。雖然師資不足,但在減少異端邪說對中國教會的不良影響的大前提下,中國教會卻又盡量減少外來的援助,以致難上加難。雖然中國教會不斷差派年輕教牧及神學院教師出國進修,但在教會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所培育出來的人才仍不足夠應付這大趨勢的需要 。在圖書館藏書量方面,全國最大的神學院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也只有50,000冊,其他神學院藏書則更少了。兩會近年來雖已出版了不少有份量的工具書,但是仍然缺乏很多傳道人必備的工具書。
家庭教會同樣看見培訓工人的需要,因而有「曠野神學院」的成立。趙天恩牧師在「靈火淬煉」一書中有一段相當詳盡的說明。這事工是一群華北家庭教會的領袖所開始的。他們先在1984年進行培訓,一年間就訓練了千多人,每期訓練以五天到七天不等,課程著重在傳福音及建立教會的方法及步驟 。
這些受過訓練的信徒在投入事奉後清楚有神呼召,「曠野神學院」就在1985年開始以這些人為培訓對象,每期訓練為期約兩、三個月,教師都是遊行佈道者,教材由自己編寫及印刷,資料來源包括精選海外書籍的材料、節錄廣播而來的神學及聖經課的內容,課程重心是耶穌生平,以講道方式授課,要求學生將福音書中耶穌生平重要的經節背誦下來 。
其他地區的家庭教會也仿傚這模式培訓工人。不過,在學制及課程方面多了一些調整。訓練期改為一百天,每日活動由早上六時半至晚上十一時,這樣,在這一百天中,學生已上了一千四百小時的課。課程內容分成兩大部分:以建立生命根基、護教、及認識異端,以禱告交通貫徹整個訓練 。學生畢業後必須接受差派到偏遠地區,或是到大部份人仍未聽過福音的地方建立教會。
隨著時代的轉變,家庭教會的培訓課程也相應起了變化。多數培訓採取兩年制住校式;在一些大城市中,也有四年制的住校培訓。除住校模式外,也有很多專為在職同工的短期密集培訓。接受培訓者需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才能參加培訓。課程方面也越趨向系統化及專門化。師資方面,有資深家庭教會同工及海外老師擔任,也有不少由剛畢業的學生擔任。圖書方面是極其缺乏的。
家庭教會的培訓趨向系統化及專門化,是很好的現象。但是,在課程方面仍有改進的必要。艾鳴在「回顧與展望」一文中認為家庭教會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教會發展的重點側重宣教,缺乏神學訓練,因而教會發展失去平衡,教會應大力籌建各類型的神學班,為建立教會輸送人才 。在師資方面,家庭教會雖有海外老師支援,但是有受訓者告訴筆者,有不少培訓班只辦了一年就停辦了,主要原因是沒有老師,培訓班被逼結束。這方面的弱點其實是可以改善的,如果不同家庭教會系統的領袖們以神國度為念,放棄各自為政的心態,努力促進靈裏合一,以天國胸襟辦理教會的事 ,師資缺乏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當開辦培訓班時,考慮到其他缺乏師資的教會,願意開放接受其他系統的同工及信徒參加他們的培訓班,這種以天國胸襟來互補互助是極美的見證。另外,老師當中有不少是剛畢業的學生來擔任,這些老師有知識,有熱誠,卻缺乏牧養經驗,是非常可惜的。在圖書方面,也是極度缺乏。筆者曾到過一些培訓點的圖書館參觀,發現工具書奇缺。有些培訓點的電腦是非常舊式的電腦,即使給他們一些工具書的光碟,電腦也不一定能使用。
中國大陸的教會在培訓工人方面,已經花了不少工夫;但是,從山東神學院院長高峰牧師的自我評估看來,中國官辦神學院不論在師資、圖書、課程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家庭教會辦的神學班雖在培訓方面不斷改善,但在師資、圖書、課程、及設備方面都不足。因此,在面對中國教會第三個世紀的挑戰時,培訓工人仍是首要任務,而這任務是海外教會可一同參與的。
三. 海外教會可參與部分
為了幫助中國教會培訓教牧人員的需要,近年來已有不少海外教會包括華人、韓國人、及其他國家的教會紛紛投入培訓教會工人的事工。三自教會在其特殊情況下,不輕易向外徵取援助。因此,海外教會的投入多以家庭教會為主,而本文主要以討論家庭教會培訓為重心。
為了要幫助中國教會培訓工人,海外基督徒適宜在中國教會最需要外來幫助的地方參與,一方面不會在一些中國教會已能夠承擔的事工上重複,以致浪費資源;另一方面,也不會造成中國教會對外面援助的依賴;而且,在中國最需要的科目上提供幫助,將會產生更大的果效。以下謹提出一些淺見供各位參考。
1. 聖經及神學方面
從海外到中國參與培訓的同工,大多數都在聖經及神學方面培訓,這是極需要的,因為中國教會仍需要在聖經及神學方面的教導。有些聖經的書卷仍需要外來老師的教導,如詩歌智慧書是比較難的,海外教會可在這類書卷上協助中國教會。此外,海外教會可考慮作神學師資培訓,使一些受訓過的領袖可繼續培訓人。
2. 專門科目
中國教會除了在聖經及神學方面需要海外的援助外,也在一些專門的科目上如宣教學、基督教倫理學、教牧心理學、兒童主日學、婚姻與家庭、實踐神學、個人衛生等方面更需要協助。筆者在中國培訓時,曾有家庭教會邀請筆者講解基督教倫理學。在另外的場合中,筆者也被邀前往培訓宣教學,如跨文化福音事工、如何訓練宣教士等科目。也有些教會表示有心投入普世差傳事工,卻不知道該如何入手。由此可見,中國教會正急需一些專門知識方面的訓練,而他們是暫時還沒有足夠裝備以應付的。但是,海外教會這方面的人才不乏。海外教會如能在這些專門的科目上貢獻自己的專才,對中國教會未來的增長有莫大益處。如果一些差會能用自己的專長,在中國設立宣教訓練學校,對中國教會投入普世差傳事工,有極大益處。
3. 宣教經驗方面
近來有不少中國教會對回宣有興趣,有些家庭教會已差派人到了巴基斯坦及中東等地。他們的經驗是這些國家的人對中國人較為有好感,比較容易接受中國人,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負責訓練及差派這些中國宣教士的領袖表示,中國人因為出國的經驗少,對接觸外面文化的經驗較弱,加上現在作的是跨越文化事工,而且缺乏管理宣教士的經驗,因而在投入普世差傳的路上是難上加難。海外教會也許有宣教士在這些地區事奉,如果能將本身的經驗與這些中國宣教士分享,扶他們上路,對中國教會投身普世差傳必有助益。
4. 工具書方面
從上文已看見不論官辦神學院及私營神學院都缺乏夠用的工具書。雖然兩會已在近年出版了一些有份量的工具書,但是仍不夠。即使有工具書,仍需要有人指導中國教會信徒及領袖使用工具書的方法。目前已有不少工具書可從互聯網下載,提供給中國教會;海外教會可以陸續將有用的工具書製作成簡體字檔案,然後放在互聯網上,讓懂得上網取得資料的國內同工及信徒可得到幫助。在一些較偏遠的地區,因為上網不便,而且不太熟悉使用電腦,海外教會可以將已在互聯網上的工具書製作成光盤,然後轉送給國內同工及信徒,並指導他們使用的方法,是有效的解決缺乏工具書的方法之一。
5. 網路培訓方面
現在已有不少海外教會使用錄像將授課情形造成光盤,這些光盤可有助解決中國教會因缺乏師資而有時要面臨停課的情形。海外教會已在這方面開始了,但可以更積極,這樣會減低培訓教材的不足,而且可使培訓事工不致因種種缺乏而停頓。
6. 國外培訓
韓國至少有兩間專門提供給從中國來的學生系統性的神學訓練,學生畢業後將回中國事奉。這類型的培訓在菲律實、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也有,只是這些神學院的學生不純是從中國大陸來,而是大陸學生與當地學生混在一起上課。這類型訓練的好處是訓練的環境自由、師資來源較充足、圖書藏量較豐富、學生又可以較專心學習,將來畢業後可增加中國教會教牧的人力。
四. 配搭事奉的建議
中國培訓事工既是必須,中國及海外教會又均已投入於同一目標,因此,團隊配搭事奉是必然的。以下提供一些個人對這方面的淺見供參考。
1. 建立互相依賴
中國地域廣闊,需要大且多,絕不是一個人或一個機構可以完成使命,因此,在面對這大時代的需要時,參與中國事工者必須學會互相依賴,使命方能完成。在談到互相依賴時,有幾個層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海外教會與國內教會層面。海外教會既熱衷協助培訓中國教會教牧人員,而且已經付出不少人力、時間、及金錢;而中國大陸的教會也已經努力了多年。海外教會應該學習對中國大陸教會培訓能力的尊重和信任,絕不能有認為中國大陸教會仍未有能力負責培訓合自己用的工人。有這種不尊重的心只會帶來團隊配搭的障礙。海外教會適宜對中國大陸教會已作的工作加以肯定、接納、及提供意見,使他們可以作得更有效。而在中國大陸教會暫時缺乏能力承擔的部分,尤其在專門學科方面,海外教會在徵得家庭教會的認同後,將己方的專長貢獻出來,為中國教會培訓事工的全面型及多元化提供幫助。
第二是不同國籍的海外教會層面。目前既已有不少國家的基督徒已投身培訓中國教會教牧人員,海外教會宜互相尊重,將自己的恩賜及專長互補互用。目前筆者所事奉的韓國世界宣教神學院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神學院既在韓國,自然有韓國同工,除此以外,也有各地華人同工包括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同工。最近我們再思想邀請韓國華僑加入團隊中。這樣會留下美好的見證,而且可以恩賜互補互用。韓國同工有這提議的主因是韓國宣教士覺得即使有再強的中國語能力,可能也會因血緣及文化背景等種種因素的影響,會比不上華僑。因為華人本身就會操華語又熟悉中國文化,會比其他國家的宣教士強。最近筆者在國內與兩位韓國宣教士交通時,他們也提出同樣的理由,希望華人能更積極投入同工。這是很美的見證。筆者也在菲律賓及泰國接觸到一些神學院在培訓從中國來的學生,他們的師資幾乎都是世界各地華人,這也是很美的見證。
第三是不同機構配搭的層面。筆者曾參與不同差會及機構的中國培訓事工。任何一個機構既不能提供足夠人力滿足中國的需求,機構開放自己的工場,邀請其他機構的同工參與,這樣國度觀是非常美好的。被邀請參與的友好機構同工在相同的大前提下參與別機構的事工,也不計較用了自己的人力、時間、金錢,而作了別機構的工作,也是國度胸襟的表現。
2. 保持暢通溝通
中國事工因著其特殊情況,往往參與者都保持某程度上的機密,一方面是保護在中國教會的同工及信徒,但也可能會有山頭主意的成份在內。因著這種情況,往往我們只知道對方在作,卻不太了解對方在甚麼地區作些甚麼,另一方面也因著相同的原因而不敢太主動了解對方的事工,導致重複事工及浪費資源。參與中國大陸培訓的機構若能定期舉行交流會,大家在較為敞開的氣氛下溝通,了解彼此事工的內容,以達到互助互補,使中國培訓事工更暢順有效。
3. 向西方差會學習
宣教歷史學家芮陶賴(Stephen Lattourette)在中國宣教史(His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一書的總結中曾表示,雖然不能排除西方宣教士中有宣教士為了增強個人的榮譽、差會的利益、宣教士差派國在中國的權力而宣教,但整體而言,宣教士都是以無私的愛來中國宣教 。相信我們都會覺得芮陶賴言之有理,我們或許見過西教士以老闆心態對待中國同工,也遇見山頭主義的西教士,但這些都是部份西教士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要承認有許多愛主、為中國人歸主而甘心放下家人、流血、甚至捨棄性命的西教士。筆者曾得過不少西方宣教士在管理宣教士方面及訓練宣教士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實在獲益不淺。當筆者每次向西差會請教,及要求提供資料時,他們都樂意提供,亳不吝嗇,並允許可以譯成中文使用,這種滿有神國度的胸懷,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五. 結論
中國未來的宣教事工在培訓合用的工人方面既屬首要,而國內及海外教會均已投入不少人力、時間、及資源,未來應以團體配搭為事奉主體,盼望筆者所提出的一些淺見能讓海內外教會正視團隊配搭的事奉,收拋磚引玉之效。
(作者為華傳東南亞宣教工場主任,現駐守韓國宣教工場)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當人生經歷苦難的時候,常會讓我們思考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造成的?誰要為這件事負責? 大部分的事情沒有簡單的答案,許多天生的不幸、無定法抗拒的災害,實在找不到導致的原因。 如果能找到原因的,可以讓自己好過一些。但很多時候,事情發生都發生了,即使找到原因,也不能改變過去。在約翰福音...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