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主耶穌為我們禱告


(約翰福音17:13-26)新約聖經的福音書的結尾、與使徒行傳的一開頭,都提到了主耶穌吩咐門徒的大使命。其他三卷福音都是在最後一章,約翰福音卻出現在描述主耶穌復活顯現的20章21節:「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節經文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主耶穌最後晚餐的禱告中也出現過。17章8節主向天父禱告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翰福音十七章描述主耶穌在最後晚餐結束時,為門徒禱告,這是與門徒分離之前最後的禱告,通常被稱為大祭司的禱告。整個十七章除了臨別的禱告外,事實上就是主耶穌向門徒頒布大使命的信息。其中充滿了臨別的安慰、與勸勉,也告訴他們使命、與應許。 主耶穌在地上的救贖的使命已經階段性完成,然而福音工作還要繼續下去。這段禱告就是主耶穌為門徒的祈求,實際上也是帶領門徒一起向神祈求,其中有許多對門徒的期許,如:求神讓他們在世界蒙保守、求神以真理使他們成聖、求神保守他們合而為一。 主耶穌所禱告的內容,其中還有許多祂與門徒使命傳承的關係,如:「他們不屬世界,正如主不屬世界」、「主自己分別為聖、門徒也因真理成聖」、「父差了主到世上、主也差他們到世上」、「主與父神合一,門徒也要在主裡合一」、「主住在父裡面、門徒也住在主裡面」、「主在哪裡、門徒也將會在那裡」、「主認識父、門徒也要認識夫差了主來」、「父愛主、這愛也會住在門徒裡面」。 

  我們不屬世界,卻不離開世界
「13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譯:脫離罪惡)。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3-16) 

第十三節,主耶穌首先安慰門徒,祂將要往天父那裡去,祂在離去之前與門徒最後的禱告,是要他們心中充滿了主的喜樂。這喜樂的源頭是從主來的,要充滿門徒的心。當門徒知道主將離去,面臨師徒生離死別的一刻。樹倒猢猻散,門徒將要失去導師,未來前途未卜,心中哪裡能喜樂的起來?然而,主不願他們活在絕望、痛苦中,祂以向父神禱告來安慰他們的心,目的是要他們充滿主耶穌的喜樂。若不知道神的拯救計劃將會如何成就,在危機來臨時,確實心中會生出恐慌。但是主耶穌已經為門徒祈求了,就是前一節經文所說的:「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在祂裡面的,祂已經保護了,必然也要保護他們到底,連一個也不失落。這是為了要應驗經上的預言,就是天父早已計劃要進行的拯救工作。同時主也為我們禱告,求父神繼續保護我們:「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

雖然外面黑暗滿佈,但黎明就要來臨了,這是黎明前最大的黑暗。唯有對神的計劃充滿信心,知道自己是在神的保護中,才可能喜樂得起來。這就是基督的喜樂,要賜給屬祂的人。我們既然在主裡面,就應該知道主的計劃必定完成,主既然應許保護我們,我們當心中穩妥,充滿主的喜樂。 接下來主告訴門徒他們與世界的關係,祂先讓門徒心裡有準備,他們會活在世界的敵視中。世界的意思就是反對基督力量的綜合。世界恨他們的原因就是:「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這句話在十四節、與十六節各說了一次,可見其重要性。我們的身份是因著進入主耶穌裡面,而成為與主一樣。當我們不信主的時候,與世界是站在同一條陣線的,這那時世界不會排斥我們。但是當我們信靠主耶穌,進入祂裡面,我們的身份就改變了,世界會用對待基督的態度對我們,他們拒絕基督,我們也同受拒絕。他們厭棄基督的道,同樣也會厭棄我們傳的福音。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如果我們在世界廣受歡迎,世界喜歡我們所傳的道,我們反倒要小心自己是否失去了身為基督門徒當守住的身份。 有人以為這種想法厭世避世,是消極的想法。但是主耶穌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屬世界,支持我們生活的基礎不是建立在世界的價值觀上,而是建立在基督的教訓上,這兩者是互不相容的。我們生命的基礎不同,因此世界追求的目標,我們就當謹慎辨別,不要被世界拉著鼻子跑。這不是厭世避世,而是讓我們警醒自己的身份,不要被世界的潮流同化了。主耶穌同時也要求我們,雖然不屬世界,但卻不要離開世界。這想法讓我們疑惑,既然不屬世界,應該遠離世界啊?耶穌要我們留在世界,因為我們對世界有責任,就是向他們分享福音,向他們見證基督的真道。如果基督徒都躲在教會裡,自成一個團體,與世隔絕、互不往來。就失去了見證的功用了。主耶穌的教訓值得我們深切檢討,我們今天的基督徒或是過度與世界認同,到一個地步,變成與世界無所分別,失去了影響世界的力量。或者矯枉過正,遠離世界,整天沉浸在基督徒的小圈子內,同樣的失去了影響世界的機會。 主的教訓是先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不屬世界」,在生命的基本價值觀上與世界分別。然後又不忘自己的使命是留在世界,向世界見證基督,發出福音的影響力。「不屬世界,不離世界」這想法看起來矛盾,確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期待。我們應當深思這教訓,守住我們的身份,卻也不忘記向著黑暗的世界發出福音的光芒。

  真理使我們成聖,蒙差派進入世界
「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17:17-19) 

在前一段主耶穌教訓門徒知道自己的身份。我們屬基督的人,的身份是與基督認同的。祂不屬世界,屬他的人也不屬世界。緊接著在19節,耶穌又告訴門徒:「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分別為聖」與「成聖」原文是同一個字根,分別為聖是主動語態,是基督自己與世俗分別成為聖潔。成聖是被動語態,意為可以被分別為聖。基督分別為聖的目的是讓門徒可以與祂一樣,與世俗分別,成為屬神的聖徒。聖與俗是兩個相反的觀念,從世俗中分別出來,歸屬於神,為神所用,就是聖的。門徒的身份因著歸屬於主耶穌,就像主耶穌一樣,與世俗分別出來了。他們不再是屬於這世界,效法世俗的潮流,追求世俗的價值觀,而是被基督給聖化,順服基督的命令、效法基督教訓的價值觀。 這裡有個重複出現的觀念,基督不屬世界,我們也不屬世界。基督自己分別為聖,我們也照樣被分別為聖。基督受天父差遣來到世上,我們也受基督差遣到世上。這是主耶穌留給我們的生命傳承、使命傳承的觀念。主耶穌要我們效法祂,繼續在地上完成祂所要完成的工作。這段經文與14章12節相似:「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基督要我們知道祂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原是要完成父神交付的使命,就是為我們成為贖罪祭,救贖我們脫離罪債與罪權。這工作在十字架上已經成就,但是世人怎麼領受基督預備的救恩?就需要靠著聽福音、進而歸信。傳揚福音、領人歸信,就是基督要我們在世上繼續進行的工作。這就是我們在地上的使命。我們為何留在世上,不離開世界?我們為何被主差派到世界?不是這世界有什麽值得我們留戀的地方,也不是我們有什麽雄心壯志需要達成。而是帶著福音的使命。主耶穌不放棄世人,繼續對不信世人發出福音的呼召,我們身為主耶穌的門徒,一樣不放棄世人,對他們傳揚福音的真道。 傳揚福音需要被分別為聖,也就是從世俗分別出來。離開世俗墮落的潮流、被罪污染的價值觀。如同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基督徒也當效法基督,身在世界,卻保持聖潔,不被世界的潮流污染。分別為聖的方法就是真理。真理是什麽?主耶穌說:「你的道就是真理。」就是主所教導天父的道。主耶穌在整個約翰福音中多次提到真理:「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主耶穌又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門徒怎麼能領受真理呢?主耶穌說:「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真理就是基督傳給我們的道。這道是基督教導門徒,如今又被使徒記載在聖經中,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中,讓我們信從它,進入它裡面。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八章31節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這裡的遵守主的道就是住在主的道裡面。不止在理智上曉得主的道,更是信從主的道,常常住在其中,靠著它而活。這就是讓我們與世俗分別的最主要關鍵。也是我們能夠被主差派進入世界,卻又不被世界同流合污的根本因素。 我們被差遣進入世界是為了傳揚主的福音。這是每個基督徒所領受的使命。我們是否知道這使命,而願意領受主的差遣?常常我們會覺得,傳福音的使命太大太難,應該是領受特別呼召的人去作的。但是這裡主清楚地說出了:「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們就是所有跟從主的門徒,也就是每一個信靠基督的人。我們沒有任何藉口可以逃避主的差遣,以為傳福音與我無關。既然主已吩咐,我們當順命而行。明白主的道就是我們能夠分別為聖、進入世界、完成主使命的最重要裝備。我們是否明白主的道,而願意去傳揚呢? 有道可傳是願意為主傳道的人最重要的裝備。我們是否受洗主的道,是否信從主的道,從日常生活中親身經歷道的真實,用生活、與話語向世人傳開。養兵千日、用於一時。真道的裝備就是在平時日常生活的操練,讀主的話語、藉著靈修親近神、順服主的命令去做、培養自己在生活中活出主的見證來。一旦需要、就能夠隨時上前,把福音見證出來。彼得前書3章15節說:「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不要說等到自己預備好了才來服事主,我們每一天都在預備自己,此刻就是練兵的時刻。當我們隨時預備自己,一旦需要我們時,神的呼召自然臨到。傳福音的使命既然是對每一個人的,裝備自己成為福音的使者,也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體認,願意順服主的差派去作呢? 

  為我們的合一祈求 
「20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1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22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23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0-23) 

主差門徒進入世界,見證他所傳的道。接著的經文描述,主預見了一群因他們的話信主的人,他們是福音結出的果子。主耶穌祈求的對象不單是眼前這群跟隨他的門徒,主也為那群因著福音歸信基督的人祈求。這群人也包括我們這些在後來的時代信靠主的人。主求父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聖父與聖子的合一。21節經文說:「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父與子相互內住,這話出現多次:「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14:20)、「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約10:38)表示祂們之間靈裡合一、生命的合一、工作的合一。父與子這樣的關係延申到主與門徒之間,23節耶穌又說:「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主與門徒的相互內住,是描述主與門徒彼此的生命合一。主用葡萄樹與枝子來比喻這種合一:「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 」(約15:4)主期許我們與天父、與祂的關係也是合一的關係,正如聖父與聖子合一,這是何等看重我們。 不單是我們與主的合一,主也求我們之間的彼此合一。「使他們都合而為一」這話在21節前半、23節後半出現兩次。如果主耶穌在上十字架前,都還一再的為我們合一祈求,可見祂何等地看重我們之間合一的關係,這合一包括靈裡合一、生命合一、工作的合一。今天的教會在這上面有太多虧欠的地方。我們看到教會中最弱的一環就是合一。紛爭嫉妒、各自為政、彼此較量、導致教會分裂、互相攻擊,這種事層出不窮。當我們知道主為我們求的、與實際發生在我們中間的事,我想主耶穌的心在滴血。 這部分經文有兩段相似的結構,第一段在20到21節,第二段是22到23節。兩段都是以「使」、「正如(像)」、「使」、「叫」為開頭的連接詞。這個「使」或「叫」正是表示目的。主要我們合一的目的是什麽?21節說:「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23節說:「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世人能認識主是基督、信靠主,這就是宣教的目的。合一是以宣教為目的,合一是宣教的基礎,沒有合一的教會,就不可能有合一的見證,宣教的力量就相互抵消。如果教會間彼此逞血氣、互相攻擊,那是福音反面的見證。那根本不需要魔鬼來攻擊我們,我們自己都自相殘殺、全軍覆沒了。世人正在看我們,當他們看到了我們彼此相愛,就知道我們中間有主的同在,也知道父愛門徒如同愛主一樣。正如23節說的:「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我們之間的合一,見證了我們是與主合一。我們之間活出彼此相愛,見證了主住在我們中間、祂將祂的愛賜給我們。這就是宣教最有力的見證。 我們當如何尋求合一呢?不是體制的合一、也不是在教會中搞一言堂。而是主內各教會,相互支持、資源分享。宣教的工作更是需要合一。今天眾教會不是各自為政,獨立作宣教,而是在事工上面信息相通、資源分享。我們這裡的教會有個優良的傳統就是,教會之間不是彼此競爭,而是相互扶持。只要有一個教會有願意奉獻自己,出去宣教的宣教士。其他的教會至少會支持事工經費的十分之一。這樣有十個教會共同努力,就除去了經費不足,派不出宣教士的困境。這是何等美好的教會間的合一見證。教會中也是一樣,當我們集中精力在爭議彼此不同意見的時候,往往沒有多餘的精力看到教會外宣教的需要。當我們集中精神專心宣教的時候,肢體間的不同意見自然就煙消雲散了。合一的團隊是支持宣教最大的力量,所以建立一個宣教的教會必須看重我們之間的合一。主耶穌為我們的合一祈求,我們願意為主耶穌的緣故,全心全意與肢體合一。 

應許更深的認識、永遠同在
「24父啊,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25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26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約17:24-25)

這段經文是主為門徒禱告的最後一段,主的眼光移向了末世的應許。我們活在世界見證基督、藉著真理分別為聖、與肢體同心合意投入宣教。什麼是我們服事主最終的期盼?就是有一日我們能在神的國度與主永遠同在,在主寶座前領受基督賜給我們的獎賞。有人覺得為得獎賞而服事的心態是功利主義,然而這是主給我們一生忠心服事的肯定,是主應許要賜給我們的。我們不需要因著期待獎賞,而覺得服事心態不純。父母願意獎勵孩子的順服是父母的心意,而一個孩子期待得到父母的獎賞是自然而然的想法。拒絕基督將來的獎賞,就好像一個順服的孩子拒絕父母的獎賞一樣,這心態反而不正常了。 主給我們的應許是什麽呢?一是與他同在:「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一是更深的認識主:「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約17:26a)這句話中的「指示」就是「使知道」的意思。與前面一節的句子意思相連。前一句說:「世人未曾認識你,我卻認識你;這些人也知道你差了我來。」這句話是主與門徒,認識父神的傳承關係。世人不認識父神,然而主卻認識父,主的門徒因著主對他們的啟示,也認識主是父所差來的。「知道你差了我來」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耶穌是父所差來的基督。從別處的經文可以看出來:「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認識主是父差來的,就是承認主是基督的身份。 26節前半說:「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主已經將父的名指示了門徒。我們今天都因著主的指示,進入真理,而認識天父的名,也就是天父的至聖、全權、全智、全愛的屬性。這是不信主的人不能明白的。然而我們因著信靠主耶穌,而能認識天父,與天父有親密的關係,這是主所賜給我們的。本節前半的動詞「指示」使用過去不定式,表示一次完成的事件。後半節的「指示」使用未來式。這句話讓我們知道,主已經指示我們,讓我們認識天父的名了,然而主還要進一步使我們更多認識天父。這是主將要成就的事。 在主要上十字架的前一刻,許多應許都是指向將來要成就的事。這裡指出的就是與主同在、看見主的榮耀、更進一步認識父神。主讓我們得到這些應許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讓主的愛永遠住在門徒裡面,主也要永遠住在門徒裡面。在永恆中間,我們將與主合一、在主的愛中永不分離。這是主應許要與我們同在、讓我們更深認識主,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我們期盼更深認識主、永遠與祂同在嗎?這對於不信的人是空中樓閣,一點價值都沒有。對於我們呢?我們也把主應許的同在、與更深認識父神,當成毫無價值的屬靈空話嗎?如果真是如此,代表我們對主耶穌的應許認識不清,對主耶穌的拯救我們要達成的目的不在乎。我們當更慎重地看待我們的信仰。我們真信靠耶穌的應許嗎,我們真盼望他再來、真期待得到祂在審判台前給我們的獎賞嗎? 沒有末世的盼望,就沒有從天上來催逼我們宣教的力量。宣教的動力如果來自個人的雄心壯志,或是建立地上天國的理想,就是把以人自我的願望,取代神最終的心意。今日世界上世俗化的教會確實想利用宣教來建立一個地上天國,然而他們絕不會成功。因為這樣的理想根本不是神最終要成就的旨意。神國度的實現,就如主禱文中說的:「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的國就是神的旨意暢行無阻的地方,唯有人信靠基督,進入神的國度,主所描述的這願景才可能實現。進入神國度的方法就是信靠基督、接受福音。這就是我們宣教工作的目標。馬太福音耶穌在橄欖山講論中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福音廣傳是達到天國降臨前的必經之路。我們都走在這條路上。 我們每個基督徒雖然活在現今暫存的世界,今生的歲月短暫如滄海之一粟,毫不起眼。然而我們要看到自己在基督救恩歷史中的定位,往前看我們看到了父神從亙古以來拯救的心意,這救恩在今日臨到了我們身上。往後看我們看到了神國度在末日必然要實現,我們在神的國中,將與主耶穌同作王,得獎賞、與祂永遠同在。這開始與末後所連成的整個樂章,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毫無意義的一段音符,而是整個樂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正在主所創作、正在進行的樂章中。我們宣教的事工是充滿希望的,是必然有成果的。願這樣的認識,催逼我們繼續前進。期待有一日我們在神的國中,一同聽到這樂章結束那一刻雄壯的曲調。 

結論 
我們知道了主耶穌為我們禱告的內容,包括了對門徒在地上身份的勸勉,差派門徒進入世界成為主的見證、為他們求合一、並應許將來與祂同在、得見祂的榮耀。這些禱告與宣教的關係密切,每一點都關係到我們在地上的宣教使命。為達成這使命,主應許要保護門徒、並應許將來天上的獎賞。我們的使命是主就是繼續住在地上的工作,讓更多人因著我們的見證,歸入主的名下。讓我們不要忘記住在上十字架前,對門徒殷切的勉勵。謹記主給我們使命,活在主救恩的計劃中,成為主救恩歷史樂章的一部分。

2014年7月13日 星期日

神蹟表明基督與父神的關係

Christ Came to Stir the Waters
當我們讀經時常常會把注意力放在精彩的故事,因為故事的情節能引人入勝。但是聖經的內容不單是滿足我們對故事情節的興趣,更是藉著敘事來帶出事件背後真理的教導。約翰福音寫作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知道耶穌是基督,並讓我們信靠祂而的生命。真理的論述常常會讓人覺得太過深奧、難以明瞭。甚至有人以為神學思想對個人信心增長是沒用的。我們不能單憑自己遭遇的環境而決定神學有用無用,神學思想不是神學家沒事自己發明的,而是面對歷史上對信仰發出的挑戰,而經過教會思想、辯論、整理而得出的精髓。特別是異端思想出現的時候,純正的教義能駁斥偏差的思想,保持信仰符合最初聖靈啟示的話語,不隨人私意歪曲而左右搖擺。在今日異端橫行的後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維護自己所信的內容,能符合最初神啟示的話語,因此藉著解經講道來闡明真理就更顯得重要。
約翰福音就充滿了關乎基督神性的教導,這是初代教會所面對的非常重要的教義。以下我們一起來看約翰福音前半段,耶穌所行的七個神蹟的內容。繼第二章出現的變水為酒的神蹟,以及第四章出現的醫治大臣兒子的神蹟後,第五章出現的醫治三十八年病者,是耶穌在約翰福音中上十字架前所行七個神蹟的第三次。每次神蹟出現的目的都是,證明耶穌基督的神性,讓人信服祂。伴隨七個神蹟,約翰都在前後描述七段真理的講論。變水為酒之後是描述重生、醫治大臣兒子之前是與撒瑪利亞婦人談道。這兩個神蹟帶來的結果是眾人對耶穌的信心。但是第三個神蹟的結果卻不同,當耶穌醫治三十八年病者,引發了猶太人對祂的排斥與逼迫。耶穌對排斥的勢力,為自己的身份提出辯證。本段經文就是描述排斥發生的原因,與耶穌辯證自己與父神關係的經過。

耶穌醫好久病不癒的人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2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作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3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加:等候水動;4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甚麼病就痊癒了。)5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6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7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8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9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約5:1-9)

正如約翰福音中,其他重大事件都發生在猶太人的節期,這事也發生在住棚節。地點是耶路撒冷羊門附近的池子。這地名稱為畢士大,意思是「恩典之屋」。近代考古學發現了耶路撒冷古城東北部,也就是耶利米重建的羊門附近,靠近今天的聖安妮教堂,發掘出一個古代的池子。周圍正好有四個廊子,加上中間隔開的廊子,正好是五個,與聖經描述的相符。這考古的證據證實約翰描述故事發生地點的真實性。不是像寓意解經說的,五個廊子代表摩西五經。

醫治出於基督主動的憐憫
這故事中有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癱瘓病者。前半輩子幾乎都在池邊等待醫治。他的體力衰弱到一個程度,自己動不了,期待別人幫助他進到池之中,才可能得到醫治。然而等待了半生,結果都是失望。我們不曾經歷長期生病的痛苦,不能理解病人長期得不到醫治的絕望。當一個病人經過了幾次失敗的嘗試之後,很容易會失去了得醫治的信心。這個人就是如此,屢次機會來臨,讓他升起希望,又屢次失敗收場。在這種情況下正常的人早就絕望了。我們不知道他還沒有離開池子旁邊的理由。可能是連想離開的能力也沒有吧。他心想:這裡就是他命運注定留下來的地方。

耶穌出現在他身邊,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要痊癒嗎?」在今天這世界這是個不該問的問題,若不是無知就是故意刺激人。怎麼能問一個常年病患心中最痛苦的事。然而耶穌問了,就是直接了當問他心中最痛的地方。他的回答沒有直接說出要或不要,而是說出他心中真實的感受:「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意思是:「我當然想啊,但是可能嗎?如果我能下去的話,今天還會躺在這裡嗎?」一個需要人幫忙,卻得不到的人,心中的尊嚴是長期被踐踏的。社會上常態是弱肉強食,就算是人疾病得醫治的機會也是如此,強者佔去了醫療的資源,得到醫療而維持他強者的地位。弱者無法與強者競爭醫療資源,就繼續留在不得醫治的疾病中。這三十八年的病者對人情冷暖的感觸最深,人願意助人的善意都是有限的,在自己還有些餘力行善的情況下,姑且有些付出。一旦會損害自己的利益,馬上就會回到「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閩南話俗語:「日頭赤焰焰,隨人顧性命。」意思是太陽曬得人都活不下去了,自顧不暇哪有餘力幫助人啊?

耶穌問這問題不是不著邊際,而是真的願意幫助他。這人回答耶穌的話,雖然帶著一點抱怨,但是也透露出他真的想要得醫治,只是沒有人幫助他,多年以來總是得不到。耶穌主動地向他說出:「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這個人也聽從耶穌的話,願意站起來。他沒有對自己三十八年的病絕望,因著耶穌醫治的能力,他真的站起來,拿著褥子走了。三十八年來,他一直躺在褥子上,如今他不再需要躺在這裡,他的癱瘓病好了,再也不需要等待畢士大池子水動,期待人幫助他,扶他進到池子裡得醫治。此刻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動,他經歷了耶穌醫治的大能。
三十八年的痛苦過去了。這神蹟的發生單純是出於耶穌對人的憐憫,願意醫治人的痛苦。這裡沒有提到這人的信心,或者此人得醫治後別人驚訝耶穌所行的神蹟。因為此處描述神蹟,主要是要把重心集中在下一波發生的事件,就是耶穌與猶太人的衝突。在這衝突中,耶穌為自己辯護,說明了自己與父神的關係。神蹟後的講解,往往與神蹟發生的目的有直接的關係。神蹟並不單純為了要行神蹟而發生,而是為了當作記號,顯明基督的神性,或是接著神蹟向世人傳遞信息,讓人知道基督來世上要完成的工作。本處經文也是如此,以下我們再來看下一段經文。

安息日治病引發的衝突
「10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11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12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13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裡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14後來耶穌在殿裡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15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16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做了這事。17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18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 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 神當作平等。」(約5:10-18)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招致猶太人反對
耶穌醫治癱子的時間正好是安息日,這事件引發了猶太人的反對,他們開始調查誰主使這事的。他們責問那醫好的人:「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這位被醫好的人害怕猶太人,把責任推給了耶穌:「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舊約律法中有規定安息日不能治病、不能拿褥子行走嗎?事實上沒有明文規定。而是後來的猶太人因為害怕違反安息日不可工作的律法,定下了三十九種工作,規定在安息日何者是不可作的。這不是律法的要求,而是後來的傳統所規定的。他們以兩節經文為基礎,定下了許多繁瑣的細則。他們見到尼希米記13章15節說:「那些日子,我在猶大見有人在安息日醡酒,搬運禾捆馱在驢上,又把酒、葡萄、無花果,和各樣的擔子在安息日擔入耶路撒冷,我就在他們賣食物的那日警戒他們。」還有耶利米書17章21-22節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謹慎,不要在安息日擔甚麼擔子進入耶路撒冷的各門;也不要在安息日從家中擔出擔子去。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只要以安息日為聖日,正如我所吩咐你們列祖的。」他們就規定安息日不可搬運東西、不可醡酒、不可做買賣。甚至怕人因為無知而犯下安息日,更進一步規定細則。例如不准縫衣服,就規定不准把針別在衣服上。規定不准搬家,而定下搬運什麼東西算是搬家。這裡醫好的病人大概就是違反了安息日不准搬家的規定。

我們應思想兩個問題:首先當明白神定下安息日的目的是什麽?再思想耶穌是否與神定下安息日的旨意違背了?安息日定下來的目的是記念神的創造之工。出埃及記20章8-11節記載了:「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 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從為自己利益操勞的生活中出來,安靜在神面前對祂發出感恩。以賽亞書更清楚說出安息日的是要我們得安息:「你若在安息日掉轉你的腳步,在我聖日不以操作為喜樂,稱安息日為可喜樂的,稱耶和華的聖日為可尊重的;而且尊敬這日,不辦自己的私事,不隨自己的私意,不說自己的私話,你就以耶和華為樂。耶和華要使你乘駕地的高處,又以你祖雅各的產業養育你。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賽58:13-14)就是要我們從為自己謀私利的勞苦愁煩中獲得安息,把腳步轉向神,以神為樂。所以安息日的重點不是不可工作,而是不可因為謀私利拼命工作,忘記神創造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要我們榮耀祂、並在祂裡面享受祂所賜下的恩典。

人的心被敗壞轄制,往往會把目的是為我們好的事,變成壞的結果。法利賽人把安息日變成了禁止人做某些事的規條。用一套規條來判斷別人在何事上犯了規,而凸顯出他們能守住這些規條而高人一等。這是完全違背神定安息日原本的目的。神定安息日的目的原是讓了我們在祂的救恩裡得安息。這救恩是神賜給我們,最終是成全在基督裏的。然而當基督親自來到了我們中間,施行拯救的時候。死守規條的法利賽人卻把基督救恩的行動,當成違反安息日的罪行。這是何等荒謬的事。基督在安息日救了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癱子,正是將神所賜給人的安息,帶給了需要的人。那個癱子病了三十八年,心中滿了愁苦,基督將痊癒賜給了他。他真實地得到了神的拯救,享受神賜給他的安息。但是法利賽人沒有看到他經歷救恩的喜樂,看到的卻是他違反了安息日的規定,要把違反律法的罪名強加在他的身上。甚至要找出醫治他的耶穌,以同樣的罪來控告他。可見人的心全然敗壞,連保護我們、要我們得安息的律法,最後都會被誤用,變成轄制我們的重擔。在今日的教會中,我們特別要防範律法主義對基督徒自由的侵害。把律法讓我們認識神聖潔屬性的目的拋棄,變成高抬自己、控告人的工具。

醫治的目的是要人離棄罪惡、歸向神
另一種我們要小心的是反律主義,聲稱基督的救恩讓我們得自由,律法上一切的聖潔要求不再有效,所以可以放膽犯罪而不受懲罰。從耶穌警告癱子的話就可以讓我們得到警惕。耶穌醫治癱子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減輕他生病的痛苦,更是希望這個人脫離罪惡,得到神的救恩。所以耶穌告訴他:「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在當時猶太人的觀念,生病的原因就是因為人犯了罪。雖然耶穌不完全贊成這個論點。然而耶穌還是警告這個人不要再犯罪,原因就是減輕他身體痛苦不是耶穌醫治他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這個人脫離罪惡、得到救恩。如果一個人病得醫治,但是卻仍然繼續沉溺在罪中,這個醫治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幫助。

賴恩犯罪是主耶穌、以及保羅一再警告的錯誤想法。恩典是讓我們得自由,但是絕不是個讓我們胡作非為的保障。既然得到救恩更是珍惜自己現有稱義的地位,不要繼續犯罪活在罪中,那是與基督救我們的旨意相悖的。

天父作事到如今、基督也作
當猶太人知道是耶穌吩咐病好的癱子:「拿起他的褥子走吧」,他們就逼迫耶穌,來質問耶穌憑著什麽可以在安息日作這事。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天父從不停息他的工作,這是猶太人非常熟悉的觀念。雖然神的創造之工在六日以後停止,但是從第七日到如今,神繼續祂的工作,包括管理萬物、維護宇宙的運行、施恩憐憫、拯救我們,這都是神繼續進行的工作。猶太哲學家斐羅有句話:「神永不停止工作,正如火的特性是燃燒、雪的特性是發出冷氣,神的特性就是要做事。」耶穌說的話就清楚表明了,天父在世上永不停息的工作,祂身為父所差到世界上的,為表明父神旨意的獨生子,當然照著天父的作為而行。天父要祂做什麽,祂就照著去做。這句話激起了猶太人的殺機,「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 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聖經中稱人為神的兒子有幾種不同的意義,被神所造的人類可以被稱為神的兒子,如亞當。第二種是神揀選、施恩拯救的子民整體也被稱為是神的兒子,例如:以色列人被稱為神的長子。這些稱呼猶太人都知道,也不會激起他們的憤怒。為什麼耶穌稱自己為「子」會讓猶太人咬牙切齒呢?因為這個「子」不是整體性的,稱神是我們的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耶穌所說的意思是,祂是神所生的,與神有生命相連的關係,具有與神同樣的權柄,能作神同樣的事。神在第七日以後繼續掌管、看顧這宇宙,耶穌說天父繼續不斷做的事,祂也照著做。猶太人不能忍受的不單是祂犯了安息日,更是他自稱有權柄照著神作做的事,繼續神的工作。這是把自己當作與神同等,猶太人認為他犯了褻瀆神的罪,是罪大惡極、可以治死的罪。

他們會這麼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明白耶穌的身份。祂是神差來世間,彰顯神的榮耀、施行拯救的愛子。神蹟奇事正證明了耶穌是神所差來的證據,猶太人因著剛硬的心不信。耶穌進一步向他們說明了祂是神兒子的身份,猶太人逞著剛硬的心,拒絕接受、更加憤怒。神的兒子親自來到了他們中間,把拯救的福音帶給了他們,得到的卻是拒絕與排斥。猶太人宣稱自己是神的子民,卻反對神差來拯救他們的神子。不信神的兒子,就是他們最大的罪。

基督與父的關係
「19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20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21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22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23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來的父。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25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 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26因為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他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27並且因為他是人子,就賜給他行審判的權柄。28你們不要把這事看作希奇。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29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30「我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約5:19-30)

本段經文是很長的一段基督的講論,主要內容是因著耶穌安息日治病帶來爭議,耶穌對那些反對的猶太人提出辯證。這段經文的寶貴,在於它陳述基督與父神之間的關係。猶太人既然提出質疑:「耶穌明明是人,怎麼可以自認為與神同等?」耶穌的回答完全針對猶太人的疑問。整個講論圍繞一個主題,就是基督與父神是同等的。也是就是基督擁有與父神同等的神性。我們會被挑戰:「聖經中哪裡說基督有與神同等的神性?」這段經文就是極強的支持。

5章19-30節這段經文,本身是個交叉對稱。如下用條列方式來描述:
1.子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父的意思:19節(A)「耶稣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對應30節(A’)「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我怎麽聽見,就怎麽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爲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兩者開頭對稱。
2. 父指出更讓他們希奇之事:20節後半(B)「父愛子,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與28節前半(B')「你們不要把這事看作希奇。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裏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希奇的部分對稱。
3.父將審判權並賜給子 :22節(C)「父不審判什麽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與27節(C')「並且因爲他是人子,就賜給他行審判的權柄。」審判部分對稱。
4. 聽子的聲音者得永生、出死入生:24節(D)「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與25節(D’)「25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死人要聽見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開頭對稱,出死入生也對稱。

我們照著上面整理出來的重點。來討論基督自己陳述祂與父神同等的意義。
1. 凡父做的,子也照做:18節猶太人質疑耶穌的話:「我父做事到如今,我也做事。」19節耶穌非常慎重獨陳述真理:「子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麽,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才能作。」接下來解釋原因:「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聖子是父所差來,完成天父的工作。所以祂完全依照天父旨意而行。祂絕非隨心所欲,因為聖子明白天父的心意、祂願意順服天父的差遣,在地上按著天父的意思而行。安息日治病就是最好的例子,耶穌知道天父願意讓人享受真正的安息,脫離疾病、脫離罪惡,在安息日治好了一個痛苦了三十八年的病人。而法利賽人不明白安息日的真意,只會抓住教條定人有罪。在此我們看到,父與子在工作上是合一的。

2. 父叫死人復活,子也能(約5:20-21)20節經文開始有個「因為」,表示本節支持前一節的論述。為何「父作的事,子也照作」?因為父愛子,將一切顯明給子。子明白父的心意,順服而執行。子也愛父,祂道成肉身、完成救恩,就是對父旨意完全順服的表現。20節尾說的比這更大的事,就是比安息日治好病人的神蹟更大的事,也就是21節說的:「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按照「使人復活」的時態是現在式,這復活應該是講現今屬靈的復活,也就是從靈性死亡中得重生。但屬靈得重生的人也能在末世身體復活,所以21節不排除末世身體復活的意義。與25節說的一樣:「死人要聽見 神兒子的聲音,聽見的人就要活了。」從緊鄰的24節來看:「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25節講的出死入生明顯不是講末日復活,而是現今的重生。重生的工作怎麼能由子來完成呢?在舊約中,賜人生命一向是父神的工作。申命記中耶和華神告訴以色列民:「你們如今要知道,我,唯有我是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使人死,我使人活。」(申32:39a)使人活的能力只有神才有,但如今神把這能力賜給了子,讓他施行大能,使人靈性從死裡復活。所以重生不單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是聖父要讓人從死裡復活,交與聖子來完成。聖子接著獻上贖罪祭,替人贖罪,完成了救恩。又以復活顯明父神已經悅納他獻上的贖罪祭,救贖之功已經完成。基督的受死與復活使我們罪人的重生成為可能。重生的工作是三一神共同做成的。子與父在使人重生的救恩上是一同作的。

3. 父把審判的權柄交給了子(約5:22)聖子不單與父一同使人從靈性死亡中得重生,祂也從父領受權柄,可以審判世人的罪。審判的工作原本只能是神才能作的。創世記18章25節中稱耶和華神為「審判全地的主」。如今神將審判的權柄交給了子。這信息在25節也出現「因爲他是人子,就賜給他行審判的權柄。」在30節耶穌對猶太人說:「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又再出現。聖子擁有與天父相同的權柄來審判世界。

4. 尊敬子如同尊敬父(約5:23)天父為何要將賜人生命、審判罪人的權柄全交給聖子,目的就是要讓聖子得到人的尊崇,正如天父得到人的尊崇一樣。這是天父的旨意讓子得到與祂同樣的尊崇。因為唯有神才能得到人得尊崇,所以這句經文也是對子神性的肯定。天父甚至警告不用尊崇天父同等的方式來尊崇子的人:「不尊敬子的,就是不尊敬差子來的父。」這句話嚴厲地譴責了不把聖子與聖父一同崇拜的人。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只把耶穌當成一位先知,並不尊崇祂如同尊崇父,並非正統的基督教義。聖父、聖子同尊同榮,這是聖經明顯的教導。

5. 信子如同信父者,永生就屬于他們(約5:24)一個罪人如何能不致定罪,反得永生?得到屬靈生命的方式就是,信靠子如同信靠父。如24節說的:「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從這句經文來看,永生不是將來才能得到,而是那些聽主耶穌的話,又信靠父神的人,現今就得到永生。以上的動詞「聽」、「信」、「有」永生,都是現在式,表示不需要等到將來,今生就可以得到永生的應許。我們對父的信靠是表現在對子的信靠上。聽子與信父原文是用聽一個定冠詞,是連在一起不分的,表示是信父與子的才能得永生。在此就排除了自稱信父,卻不信子的人。

6. 父在自己有生命、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約5:26)。本節開頭有個「因為」,解釋前一節,為何靈性死亡的人聽到神兒子的聲音就能活了?因為「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他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父在自己有生命的意思是:天父的生命不來自被造,也不是任何人給的。祂是自有永有的神。祂是生命的創造主,能賜生命給人。子也是從天父領受權柄也一樣在自己有生命,能創造生命,並賜生命給人。父是自有永有,子也是。父與子在永恆生命當中同等。

7. 末世子要讓人身體復活(約5:28-30)最後28-29節講到了復活:「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這裡的復活與21節說的復活意義不同。21節說的是靈性的重生。此處則清楚顯明是末世的身體復活,因為馬上要面對末世的審判。這審判者就是基督,因為父神已經將審判的權柄交給基督,祂按著父神的心意審判,祂的審判是公義、公平的。

以上提到了七點父與子關係的經文,我們看到了父與子在:工作上、使人重生、審判、得人尊崇、要人相信、在自己有生命、讓人身體復活,這七方面,都是同等、同尊、同榮,旨意合一、行動一致。這正說明了聖子的神性與天父一樣。天父所有的不能與人分享的神性,聖子都有。可見聖子、與聖父在神性上是一樣的。三一神論的中心是聖子與聖父相同的神性。這段經文是三一神的主要支持的地方。特別是提到父神與子神的位格有別、卻在神性、工作、旨意上合一。我們一般對於三一神論不容易掌握,但是不必太鑽研於理論的細節,主要是照著聖經的支持來接受。聖經說聖父、聖子、聖靈在位格上,是各自存在,不能混亂,然而卻不是三位神,而是獨一神的三個位格。既然都有聖經經文支持,我們就照著聖經說的相信。另創的其他理論,無法超過現今的三位一體教義。許多標新立異的學說,偏離三一神論,最後都歸入了異端。讓我們謙卑的接受這教義,如果能有更完全的教義來取代,自然會有更有力經文的支持,得到大多數基督徒的接受,否則偏離正統教義只是與教會主流的信仰分道揚鑣、自找麻煩。

結論
耶穌因在安息日醫治一位三十八年的病者,引發了與猶太人的衝突。衝突的中心是耶穌說的話,「我父做事到如今,我也做事。」父神是永遠不停止祂看顧、照管、拯救工作的神,基督順服天父的旨意,在地上也是看顧、拯救陷在痛苦中的人。耶穌回應猶太人的挑戰,提出祂身份的辯駁,他是父神的兒子,擁有父神一樣的神性,在工作上合一、能使人靈性、與身體從死裡復活,能在末世審判人、能在自己有生命、能呼召人相信、配得人尊崇。耶穌所說的這七點都清楚地表明了祂的神性。我們當思想這重要的真理,並堅定地相信。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