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主是復活與生命


死亡是人類最害怕的事,我們盡量不想它、話語上盡量避諱用它。然而,它卻與我們緊密相連,無論怎麼逃避也離不開它。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帶著一個自我提醒,生命正滴答滴答地接近死亡,我們不可能永遠生存下去。這種急迫感讓我們珍惜生命、珍惜活在世上身邊每件可愛的人事物。耶穌引導我們想到永恆,死亡不再是個讓人恐懼的咒詛,因為耶穌已經勝過死亡,祂帶給我們永恆的生命。因為祂宣稱復活在我、生命在我。本篇正是討論這個主題。

    本章所以提到的內容,是約翰福音中七個神蹟中的最大一個,也是耶穌說的七個「我是」中的一個。死亡是人最害怕的事,是奪走人類平安最大的威脅;然而耶穌是復活與生命,勝過了死亡。人怎麼能勝過對死亡的恐懼?我們盼望的來源在於對基督復活能力的信靠。本篇六次提到信,我們信靠的對象就是能讓死人復活的基督。

為神榮耀彰顯而延遲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村莊。2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3她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4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5耶穌素來愛馬大和她妹子並拉撒路。6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7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吧。」8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嗎?」9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10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11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12門徒說:「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13耶穌這話是指著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14耶穌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15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吧。」16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約111-16

    當耶穌在約旦河施洗約翰受洗之地,一個消息傳來「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救世主所愛的拉撒路。當我們聽到所愛的人病了,而且病得要死了,心情的焦慮,難以言喻。這是我們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死亡威脅我們的生命,奪走我們的平安、隔開我們與所愛的人團聚。然而我們對這最可怕的事卻一點無能為力。

    我們好奇,第五節中,耶穌為何不馬上動身上伯大尼醫治拉撒路,反而要耽擱兩天?我們從上下文找耶穌如此作的原因。因為聽到拉撒路病了?因為他素來愛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這都不是直接的原因。再往前的一個句子比較讓人能夠理解,因為祂知道「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即使祂深愛這一家人,又聽到拉撒路病得這麼嚴重,還是故意延遲兩天去看拉撒路。延遲的原因眾人不易了解,但是耶穌卻非常清楚。為了要顯出神的榮耀,並讓神的兒子也顯出榮耀來。可見耶穌的延遲是有意的作為,不是他不愛拉撒路,不願趕過去救他,乃是祂了然於心,要藉著這件事向世人彰顯,祂是那位能使死人從死裡復活的救主。

    此時耶穌所在的約旦河旁約翰施洗處,離伯大尼約有三十多公里,依照當事人行走的速度,最快要一天抵達。從後面的記述,我們知道,耶穌耽擱兩天後,抵達伯大尼時,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可見,傳消息的人剛出發來見耶穌的那天,拉撒路就死了。死亡四天之人的屍體已經腐爛,能夠復活是人難以想像的事。耶穌故意耽擱兩天,或許也正是要顯出,在人完全絕望之時,神的作為仍然能使死人活過來。這神蹟所產生的衝擊,非反對耶穌的人可以輕易否認或忽視的。

    有一個或許會讓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就是耶穌在一聽到拉撒路病的時候說「這病不至於死」,但是兩天後卻又說「拉撒路死了。」這兩處看起來矛盾的話,應當按照兩段經文的前後情境來解釋。前一個說拉撒路的病不至於死,是指拉撒路這次生病不至於導致死亡的結果。這是基於耶穌知道祂將會行神蹟使拉撒路復活。後來說「拉撒路死了。」是呼喚門徒,準備出發去施行這件神蹟。兩邊講的內容,各有其前後的情境,並無矛盾。

    死亡是讓人懼怕而逃避的事,如果按照人的私心,每個人都希望病得醫治、免於死亡。然而,肉身的免於災禍、逃避死亡,並非神對人最高的旨意。神的兒子自己都曾經歷死亡的痛苦,且藉著死亡敗壞掌死權者,拯救一生陷在恐懼死亡陰影中的人,得以脫離死亡的權勢。人會困於痛苦中,活在死亡的威脅下,然而基督賜給人復活的盼望,知道祂是生命的主宰。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在今生的痛苦的經歷中,我們仍然抱著永生盼望。因為祂應許我們必要復活,與祂永遠同在。

    自從耶穌前幾次得罪猶太人,他們就密謀殺害耶穌,此時走進耶路撒冷,是極度危險的事。耶穌不懼生命危險,說出:「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百日將盡、黑夜即臨,暗示祂受死的時刻已經臨近。祂要趁著還在世間的時候,讓人見到世上的光。也就是祂要在受死前顯出神榮耀,讓世人知道祂是神差來的救主,為世人帶來生命與救恩。凡信靠祂的必能得到永遠的生命,這正是耶穌在世上的使命。耶穌讓拉撒路復活這事件,就在這使命的強烈催逼下發生了。

認信主是復活與生命

17耶穌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18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六里路。19有好些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亞,要為她們的兄弟安慰她們。20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裡。21馬大對耶穌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22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23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24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25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6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27馬大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約1117-27

    當耶穌到達伯大尼,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在當時猶太人的觀念裡,一個人死去以後,三天之內,靈魂會在四周盤桓,找機會回到原來的身體,直到身體腐敗變化後才離開。死亡四天被認為是已經完全死去,不可能有機會再從死裡復甦了。這也解釋了耶穌為何耽誤兩天,是為了加深這群圍觀的猶太人對耶穌具有復活大能的信心,進而相信耶所穌宣稱彌賽亞的身份。馬大、馬利亞的家中來了很多哀悼的猶太人,不乏從耶路撒冷來的,因為相聚只有六里,也就是不到三公里。這距離一般人一小時就可以走到。如此近的距離使任何大事很快就可以傳到耶路撒冷,這也為拉撒路復活的神蹟,對猶太領袖產生極大衝擊預留了伏筆。

    馬大前來迎接耶穌,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前面21節是個說話者認為與事實相反的條件句,意思就是耶穌當時並不在,如果祂在,一定能行神蹟讓拉撒路不死。這是馬大對當時耶穌來醫治的期望。語氣雖然不是抱怨,但難免有期望未得實現的遺憾。後面22節,表達出馬大仍然對耶穌特別的身分抱持信心,因著祂與神親密的關係,即使現在拉撒路已死,當耶穌向神祈求,神必會垂聽。隱含的意思就是,她仍盼望耶穌向神禱告,叫拉撒路從死亡裡活過來。

    耶穌回答:「你兄弟必然復活。」這回答耐人尋味。到底是應許拉撒路將在末日復活,還是耶穌預告拉撒路將很快就要復活了?從馬大的回答「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顯然她認為是前者。這是一般虔誠的猶太人所相信的觀念。正如但以理書所預言:「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122)然而耶穌的意思不止於此。耶穌應許拉撒路復活,不單單是安慰馬大,神子民必然會在末日復活而已;祂更進一步告訴馬大祂具有特別的身分與能力,祂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擁有復活與生命的權柄。

    耶穌的這句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直譯就是「我是復活與生命」。復活與生命這兩名詞之前各有冠詞,表示各有其意義。「我是復活」指著耶穌是使人身體從死裡復活的主,「我是生命」指著耶穌是賜人屬靈生命的主。這段話呼應了第五章的話:「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約521)我們所相信的不僅是耶穌具有使人復活的能力,祂就是復活。祂不僅賜人生命的糧,祂就是生命的糧。不僅相信耶穌能讓人得生命,祂就是賜生命者。祂的作為來自於祂的身份,因為祂是神差來的基督,祂掌管著使人復活、與賜人生命的權柄,正如天父一樣。與其我們專注於期待耶穌行的神蹟,不如信靠那位掌管生命、勝過死亡的救主。

    後兩節呼應前面的宣告。25節前半句「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進一步解釋了「我是復活」這話。這是指信靠基督的人,肉身雖然死亡,卻會在末日身體復活,因為耶穌已經勝過死亡,成為初熟的果子,所有信祂的人將會與祂一樣。26節前半句「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則呼應「我是生命」這話。凡「活著信我」的人,是指同一群人,因為「活著」、與「信我」共用同一冠詞。「活著」不單是簡單的有氣息而已,死的人怎麼可能信主呢?而是與信主有關聯的,意思應該是有屬靈生命者。信主而得生命的這等人,將絕不會死亡。這應許使用加強否定的語氣,正如基督在第十章所應許的,屬祂的羊絕不會被奪去。這裡的永遠不死顯然是得永生,屬靈生命不致滅亡之意,即使應用在肉身不死,最終也是應驗的。這兩句話曾經被人刻在墓碑上,象徵死亡者得永生的信念。

    這兩句話給所有信靠基督的人一個很大的安慰,我們不單在末日身體復活,得到不朽壞、不衰殘,存到永遠的靈性的身體。並且我們今生就可以得到永生,這是與主緊密的團契,永遠同在,永不滅亡。這應許是所有活在死亡命運之下的人最大的安慰。耶穌進一步問馬大:「你信這話嗎?」這話指耶穌前面說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心把我們與基督連在一起,祂是生命與復活的主宰。信靠祂就得到了生命與復活。耶穌這句提問,向馬大提出挑戰,她是否信耶穌就是那位掌管復活與生命的主宰。信不是理智的接受一件事實的存在。而是委身於這位使人復活、得生命的主宰。這是我們與救主「個人」的關係。此處「個人」的意思,不是個人隱私、與他人無關的意思,而是指親身並且密切的關係。我們必須親自建立與基督親密的關係,這就是信靠祂、接受祂是我們生命的主,並願意順服祂的命令、委身於祂。若沒有這種個人性的認信,基督始終停留在理智層次,我們知道耶穌是基督、行過許多神蹟。但是與我們有什麽關係?我們相信祂能使人復活,使人得永生;但是我們相不相信祂能使我復活,我已經得到了永生?

    馬大對這問題的回應是正確的:「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她不僅已經相信耶穌是使人復活的生命的主宰,並且相信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這是對耶穌位格最清楚的認信。耶穌的工作是從祂的身份所發出的,因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所以一切神所要完成的工作,都交給了祂。祂具有與神同等的權柄。這認信在當時只有馬大、彼得、與拿但業曾經說出。雖然不見得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然而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把基督的身份、與神的兒子連在一起。對耶穌是基督的認信,就是承認耶穌是從神差來的神的兒子,要完成神預定的拯救工作。馬大做出了這認信,我們是否有與馬大相同的認信呢?

人在死亡面前無助的境況

28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暗暗地叫她妹子馬利亞,說:「夫子來了,叫你。」29馬利亞聽見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裡去。30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31那些同馬利亞在家裡安慰她的猶太人,見她急忙起來出去,就跟著她,以為她要往墳墓那裡去哭。32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33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34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35耶穌哭了。36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37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約1128-37

    當馬大回答耶穌的問題之後,就回家暗暗叫了她妹妹馬利亞來見耶穌。新約中描述馬利亞見耶穌的三次,都是伏在耶穌腳前,表示與耶穌的親近的關係。第一次是在耶穌腳前聽祂的教導,最後一次是受難的前幾天,她倒香膏在耶穌腳上,用頭髮擦乾。這一次是傷心地伏在耶穌腳前。那是在失喪至親的痛苦中,遇到可信任之親友的表現。馬利亞對耶穌說的話語與馬大一樣,但願祂早來,醫治拉撒路,他就不至於死。然而她認為這已經不能挽回了。

    她後面跟著一群來哀悼的猶太人,以為她要去墳墓哭,就跟著她去。馬利亞見到耶穌,激動而哭,一群哀悼的人與馬利亞一同哀哭。此處的哀哭是放聲而哭,這是猶太人喪禮的習俗。甚至他們會僱一些職業的哭手,如中國民間的唱輓歌。耶穌看見此種景象,就「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新國際版(NIV)英語標準版(ESV)都譯成「Deeply moved in his spirit and troubled(靈裡深深感動、又激動)」未表達原來意思的強度。「悲嘆」這個字原意是馬吐氣的動作,是對此情景生出憤怒之意。這裡的靈裡悲嘆,顯然不是指聖靈,而是耶穌內心深處的意思。為何耶穌在此內心深處會有憤怒而激動的感情?應該不是與其他人一樣,為撒路的死亡而悲傷,因為耶穌正準備行神蹟讓拉撒路復活。耶穌之所以心中憤怒而激動,是因為看見眾人在死亡的面前顯出毫無盼望的景況。他們對於耶穌是生命的主宰、能使人從死裡復活,似乎並不存在真確的認識,如外邦人一樣缺乏對耶穌的信心。因為看到眾人在死亡面前毫無希望的樣子,心中為他們感到憂傷又憤怒。

    死亡是罪轄制人的權勢,人因為犯罪都落在死亡的命運之下,眾人皆有一死,且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罪與死對人心的控制,到了令人毫無招架的地步。面對死亡充滿恐懼、但卻又無法逃避,只能無望地哭泣。如果沒有永生,死亡就是人間最可怕的事,因為一切的價值在死亡的那一刻,轉瞬間消失無踪。我們每一天活著,是知道自己還能繼續存活下去,我們對明天存盼望、抱著理想、計劃未來。如果人生到了終結,未來不再存在,一切心中喜愛的不再能保留,一切價值完全不再有意義。豈不是最悲慘的事。人類不願談死亡,然而死亡如影隨形追著我們。死亡必臨到這事實提醒我們,我們活在與神隔離,不能永遠同在的景況中。除非我們與神和好的關係,因著信靠耶穌得到恢復。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受死,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我們得從滅亡的命運中被贖回,不再畏懼死亡的權勢。我們肉身雖然有死亡的一天,然而屬靈生命永遠與神同在,這就是永生。因耶穌從死裡復活,我們也要經歷復活的大能,有一天身體也要從死裡復活。那是所有信靠主的人心存的盼望。所以雖然面對親人離世我們也會悲傷、面對自己有一日會死亡,心中也會憂傷,然而不是像沒有盼望的樣子。我們知道我們肉身消失後,靈魂會到哪裡去,那是與愛我們的主永遠同在,這乃是好的無比。耶穌希望我們面對死亡時,都能心存堅定的信心,祂是復活、祂是生命。在主的手中,不需憂傷、不需恐懼。

    當耶穌被領到拉撒路的墳墓前,耶穌哭了。這是聖經中最短的經文。這裡的哭是無聲地流淚,與馬利亞、哀悼的猶太人放聲哀哭不同。道成肉身的耶穌也有人類憂傷的情感。為何而憂傷?應該與前面說的耶穌激動而憤怒類似。人類在罪的權勢、與死亡的威脅下,沒有盼望,悲哀哭泣。耶穌為周圍人被轄制於此種無望的困境而悲哀。耶穌的悲哀同時也帶著對眾人不認識祂的義怒。不單是感情被情境感染而傷心,或者單是對眾人失望生出怒氣。而是混合著對眾人活在無望之中生出同情的悲哀,與對眾人不信祂是生命之主的義怒。就如同耶穌進耶路撒冷之前,為耶路撒冷將被毀滅而悲哀,同時也見到耶穌撒冷的人不聽勸告,執意走進毀滅的命運而憤怒。悲哀與憤怒的情感交織在一起,如同此處在拉撒路墓前,面對這群畏懼死亡卻又對復活不存盼望的猶太人一樣。

    周圍的猶太人對耶穌的哭泣,生出兩種評論,一種是「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耶穌確實愛拉撒路。又有一些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耶穌也確實有行神蹟的能力,祂也正要這麼做。然而猶太人對耶穌此時的心情,只是表裡面上的理解。此時這群猶太人還停留在猶疑不信的階段。耶穌對他們的期待是,能因著信心,接受耶穌是基督的身份,因信進入救恩當中;並因信靠耶穌是生命與復活的主,而對永生心存盼望。這將會在不久之後發生,拉撒路復活將會對他們的心產生衝擊。他們將會知道耶穌就是勝過死亡權勢,復活與生命的主宰。

因信看見神的榮耀

38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39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姊姊馬大對他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40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41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42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43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44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45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約1138-45

    當耶穌聽到這些猶太人提出的評論:「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嗎?」眾人之所以發出這個問題,不是出於他們對耶穌的信心,而是出於對耶穌能力的猜疑與挑戰。耶穌再一次心裡悲嘆,此處使用前面描述耶穌悲嘆的同一個字根。在這心情下,祂來到拉撒路的墳墓前。

    這個墳墓是從石頭中刻出來的墓穴,洞口有一塊圓形的大石頭擋住。裡面有許多放置屍體的位置,前面有一個空間,足夠讓一個人進去。耶穌吩咐人將石頭挪開。馬大聽聞此話,連忙阻止:「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死了四天的人,屍體已經腐爛,不可能再恢復生命。可見前面馬大對耶穌說:「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神求甚麼,神也必賜給你。」這話並不表示她相信耶穌真的能行神蹟使她的弟弟立刻復活。如果真有此期待,不會當耶穌要打開墳墓的時候,出來表示不同意。

    耶穌以反問的語氣來提醒她:「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嗎?」這句話總結了前面耶穌對馬大對話內容,「我是復活,我是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你信這話嗎?」(約1123-26)信的人能看見神的榮耀,指的就是能看見基督確實是復活、與生命的主宰這宣告的見證。這見證將會顯在耶穌使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復活的神蹟上。此一神蹟正顯出神的榮耀來,並榮耀神的兒子基督,如耶穌在聽到拉撒路生病後的預言:「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耶穌所行的使死人復活的神蹟,證明了祂所宣稱的:「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約520-21)神蹟證明了耶穌的身份,就是神的兒子基督,因為祂行出了唯有神才能行的事。

    當眾人依照耶穌的意思,把石頭打開。耶穌仰頭望天,向神發出祈求:「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我也知道你常聽我。」耶穌呼叫天父為「父啊」,是稱呼神為祂的父,不像一般猶太人稱神為「我們的父」。這表明耶穌與神特別的關係。耶穌首先為神聽了祂的禱告而感謝,這禱告是耶穌已經發出的。耶穌下一句話用加強語氣,強調祂確實深知道神一直都聽祂的禱告。這話指出耶穌與父神緊密地交流,而且父神一直願意聽耶穌的祈求。因著這樣的信心,耶穌向父神求讓拉撒路復活。如此祈求的原因不是為了拉撒路,而「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神蹟是為了看見的人的信心的緣故而行的,信的內容就是耶穌正是神差來的基督,祂具有使死人復活,賜人生命的權柄。

    向神禱告完後,耶穌以大聲向著墳墓呼喊:「拉撒路,出來!」這是對死亡的拉撒路發出命令。正如過去先知以西結向枯骨發出命令,使枯骨從死裡復生。耶穌也對死去的拉撒路發出,從墳墓裡出來的命令。眾人的眼光注視著墳墓開口,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已經死去四天的人、身上包著裹屍細麻布、頭上包著裹屍巾的屍體,跳出來了。耶穌吩咐:「解開,叫他走!」可見這些包裹屍體的細麻布,若不被解開,手腳是不可能鬆綁,身體也不可能行走的。

這也可以看出來,耶穌復活後的包裹屍體的細麻布、與裹屍巾是按照原狀捲起來,留在墓穴裡,絕不會是被人解開留下細麻布捲成原裝,而是身體復活,穿越裹屍的細麻布出來了。耶穌復活後的身體是有別於人類受物質限制的身體,這與拉撒路復活的身體還是有不同點。

    這景象讓周圍的人瞠目結舌,心生震驚。人類歷史中從未有死了四天,還能復活的例子。這神蹟足以證明耶穌的身份,祂是神差來的基督,為要來世間完成神託付的拯救世人的使命。結果是周圍的人,包括馬利亞因這神蹟,就信靠了耶穌。信的內容不再是耶穌能行什麼奇妙的神蹟,而是祂所宣稱的身份:祂是復活、祂是生命、祂就是父差來世間施行拯救的基督。讓看見的人生出對基督身份的認信,正是此次耶穌行神蹟的目的。

結論

從拉撒路的故事我們看見了耶穌向世人所行的最後、並最大的一個神蹟,就是是拉撒路從死裡復活。這是為了向不信的人顯出記號。祂是復活、與生命的主宰。凡信靠祂的人必得到永生,不致滅亡。這是祂堅定的應許。

    生在世間,死亡是人類最害怕,最想躲避的結局,然而卻又感到最無助,必要面對的命運。耶穌超越了死亡,勝過死亡,祂是生命的主宰,祂自己從死裡復活,也能使人從死裡復活。我們因著信靠祂,進入祂裡面。得永生不致滅亡,並盼望將來的身體復活。這是我們今生能帶著平安活下去的最大盼望。死亡不是一了百了,不是灰飛煙滅,而是離世與主同在,息了今生的勞苦,進入永恆的家中,乃是美好得無比。帶著永生盼望而活的人,存著感恩的心盡在世上的本分,一旦在世上的責任已了,平平安安地歸回天父的懷抱。無論生死,整個生命在神的眼前是連在一起的,經過蛻變,毛蟲變成蝴蝶。我們之所以有這個盼望,都是因為信靠耶穌就是生命的主宰。復活在祂、生命在祂,我也穩妥地交託在祂的手中。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