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向不信的世界宣揚福音



站在福音前線的傳道者都有種共同的感受,向現今的世代傳福音越來越困難。他們不想聽長篇大論,也不再對理性思辨有任何興趣。後現代社會是個很特別的世代,對一切權威、一切宣稱的真理,都抱著反感的態度,想要推翻它、丟掉它。我們面對今日的世界,福音當如何傳呢?人性中的缺乏與需要,從古到今未曾改變。福音能夠給疑惑的人解答,給卻軟弱的人力量,給陷在罪中的人光明與希望。福音怎麼能達到這樣的果效?保羅當年傳福音所面對的環境比今日更困難。讓我們來看保羅當年向著外邦世界怎麼傳出福音的信息。

傳福音遭到的嫉妒

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裡有猶太人的會堂。2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3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又說:「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4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附從保羅和西拉,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5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裡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類,搭夥成群,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將保羅、西拉帶到百姓那裡。6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裡,喊叫說:「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裡來了,7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8眾人和地方官聽見這話,就驚慌了;9於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就釋放了他們。」(徒171-9

      本段描述保羅進入馬其頓後新的宣教里程。離開腓立比,保羅與同工往西走,來到了馬其頓的首府帖撒羅尼迦。那是保羅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當地人對福音的態度是歡迎還是排斥,保羅完全無法預料。這是個充滿風險,卻在聖靈的催逼下,義無反顧的旅程。保羅按照慣例,先進了猶太人的會堂。猶太人對於舊約中彌賽亞的盼望熟悉,不需要多加解釋,是開始傳福音的好對象。保羅連續三個安息日,進入會堂,本著聖經和他們辯論。為何傳福音需要辯論?因為猶太人與基督福音的衝突點,就在於耶穌是否是那位猶太人盼望的基督?這問題無論如何是躲避不掉的。就算保羅不想與猶太人發生爭議,他們也會主動提出這議題。保羅的論述是本著聖經,表示福音信息不是新創的,而是與神啟示的聖經話語吻合,相信神所啟示話語的人,必然會得出耶穌就是基督的結論。除了引述舊約經文外,保羅還指出:「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耶穌在神拯救的計劃中,「必定」要完成受死復活的救贖之功。這裡的「必定」表示是按神旨意的必須。這歷史事實就證明了耶穌是神所差來基督的身份。結論就是:「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以上就是福音的精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

      保羅的講道讓猶太人當中一些人信服,就附從了他們。敬虔的外邦人也有不少人相信了福音。這些是對福音有正面反應的人。但是,福音也遭到了不信的猶太人的嫉妒,那些人,招聚了些當地的流氓,成群結黨,聳動全城的人闖進保羅所暫住的家庭,想要將保羅交給官員定罪。他們對保羅的誣告就是:「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裡來了,...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這些誣告與當初猶太人釘死耶穌的罪名一樣。把耶穌宣稱的神國,當成背叛該撒,意圖謀反。很明顯的是出於嫉妒,藉著煽動群眾,欲陷保羅於罪。這裡讓我們看見了在外邦傳揚福音的困難之處,一旦福音產生了果效,就會侵犯了當地人固有的宗教勢力。這批利益被侵害的人就會盡一切力量來反擊。表面上是利益之爭,背後是屬靈的爭戰,魔鬼利用人心的嫉妒,傾全力來打擊福音進入魔鬼控制的範圍。福音與敵對勢力爭奪的戰場正是人心,在外邦世界中這種屬靈的鬥爭特別顯著。

      他們並未抓到保羅,卻是把收留保羅的耶孫與跟隨的人抓起來,交付官員定罪。在當地官員取得保釋金,讓他們保證紛擾這是不再發生後,將收留保羅的耶孫釋放,意味著耶孫得為保羅擔保,他講道不再引起當地的騷動。保羅不想連累耶孫,於是不再逗留,往下一站進發。

認真探討真理的慕道友

10弟兄們隨即在夜間打發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11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12所以他們中間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臘尊貴的婦女,男子也不少。13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知道保羅又在庇哩亞傳 神的道,也就往那裡去,聳動攪擾眾人。14當時弟兄們便打發保羅往海邊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亞。15送保羅的人帶他到了雅典,既領了保羅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這裡來,就回去了。」(徒1710-15

      保羅、西拉在帖撒羅尼迦遭遇抵擋了之後,轉進更西邊的城市庇哩亞。同樣進入會堂傳道,情況與前面不太一樣。那裡的人們較為友善,雖然沒有立即信從,但至少表現出開放的態度。作者路加說:「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本句話「賢」的意思是更加尊貴,值得尊敬之意。庇哩亞人比起前一個城市的人對福音較有開放的心胸,他們帶著全然準備好的心來領受這道。藉著每天一起考察聖經,來分辨是否是如同保羅所傳的內容一樣。這個態度就明顯比起盲目地抵擋福音來得正面。我們今天傳福音時,不怕別人質疑,真理是越辯越明,如果慕道友願意提出問題,願意在尋求真道上繼續探討,那是個好現象。主耶穌說:凡尋找的就尋見,凡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對於庇哩亞人追求真理的態度,我們應當誠懇回應,不可因為問題粗淺而輕忽。彼得前書中說:「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做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不怕質疑是當時保羅傳福音的態度,我們應當效法。

 

保羅看見偶像林立而著急

16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17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18還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甚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19他們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說:「你所講的這新道,我們也可以知道嗎?20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我們願意知道這些事是甚麼意思。」21(雅典人和住在那裡的客人都不顧別的事,只將新聞說說聽聽。)」(徒1716-21

      保羅離開提摩太西拉,來到了當時希臘半島最大的城市,文化學術重鎮雅典,也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相當於今日的紐約、北京。西方哲學的搖籃也是雅典,歷史上出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有名的哲學家。當時有名的兩個哲學門派,就是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其中伊壁鳩魯派提倡:追求「快樂」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他們並不是提倡一時的快感或短暫的滿足,而是從互愛、勇敢、持守中道來獲得快樂和滿足。不過到了保羅的時代,這種哲學已淪為「縱慾主義」的思想,變成追求肉體私慾的滿足。「斯多亞派」教導人「自足」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人應該按照理性而活,克制私慾,追求完全不為情感所左右。在保羅的時代,這種思想已變為刻苦己心的「禁慾主義」。這兩者正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保羅進入雅典後,見到滿城都是偶像,心裡充滿急切之情,這動詞使用未完成式,表示一直被這種忌邪的情緒所激動。為何會如此?因為看見了雅典城裡充滿了偶像。保羅心中對獨一真神的堅固信念,讓他的心被神的忌邪之情所感。看到眾多靈魂離開造他們的主宰,反而去敬拜受造之物,保羅難以控制心裡的激動。當人不認識真神時,就被偶像所迷惑,去敬拜那些吸引他們心思投入的對象。這與今天世界的風氣十分像,眾人追求財富、享受、成功、眾人羨慕的眼光,這都成了今日被人廣為敬拜的偶像。基督徒心中當有與保羅一樣的急切之情。

      保羅對於人被偶像迷惑的這種現象心中焦急,就在會堂裡與猶太人與外邦敬虔人辯論,並街市上與當地的人士辯論。在哲學發源的重鎮公開與人辯論,必會招致兩個門派的辯士前來討教。保羅對於這些挑戰者並不畏懼,勇於迎戰。聽到了保羅傳講耶穌復活之道,有的人認為他是胡言亂語的瘋子,有的人則認為他傳揚的福音是外邦的怪力亂神之說。當地人不是真的有心尋求真道,只是閒來無事,喜歡將新聞說說聽聽。於是就邀請保羅來到亞略巴古,與他們講講這些他們認為稀奇的消息。保羅並不逃避,欣然應邀前往。只要有機會宣講主的福音,即使當地人並不認真,保羅仍然把握住每個可以傳福音的時機。我們在乎的不是自己的話語被人歡迎與否,而是珍惜神所給我們傳講福音的機會,只要有人聽到,就有可能被聖靈感動而接受。這是一種對神完全信賴,將結果交在神手中的態度,值得我們今日學習。

面對外邦文化的福音信息

22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23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著『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24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 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26他從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脈)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27要叫他們尋求 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29我們既是 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 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3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 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31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32眾人聽見從死裡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又有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33於是保羅從他們當中出去了。34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還有別人一同信從。」(徒1722-34

      保羅來到了亞略巴古,這個山頭就是昔日雅典人議論時事的地方,重要的議題都在這裡討論,有點像今日倫敦的海德公園,或香港的「城市論壇」。保羅在雅典的講道是一篇向異文化知識份子佈道的信息。整篇信息未提到猶太文化的背景,卻是從神對人普遍的啟示為出發點。普遍啟示不能讓人真確地認識救恩,但是卻可以拉近聽眾的距離,化解人對福音的防衛心。他首先肯定雅典人凡事敬畏神的態度,見他們造了神龕上面刻著「未識之神」。可見雅典人還是具有敬拜鬼神的宗教情懷,這是人想尋求神的期望。然而,人卻因著理智受到罪的污染,對神沒有真確的認識。將對神的敬仰變成對偶像的敬拜。

      保羅並以希臘詩人的詩句:「我們也是他所生的。」肯定他們對人為神所造的認識是正確的。以此來幫助他們了解神創造、維持、保護萬物的工作。保羅按照聽眾能夠理解,共同接受的常識,當作福音的切入點。這是向外邦宣教時需要掌握的要點,首先得到對方願意花注意力來聽。否則人都走光了,自說自話,沒有一點果效。許多向中國傳福音的佈道者,先肯定中國古代有上帝的觀念,有造物主宰存在的信念。這種「天」的觀念與後來異教的偶象是不同的,與封神榜中滿天神佛的傳說也大相徑庭。這個創造萬有的神這觀念就成了福音的一個切入點。讓大家明白,原來這不是一個外邦宗教,而是普遍啟示中早存在人心中的思想。

      雖然從文化的共同點切入是必要的,保羅在神的屬性的描述上卻一點沒有妥協。保羅明白點出創造的主與希臘諸神有根本的差異:「祂是天地的主,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保羅糾正他們對神錯誤的認知,指出對神屬性正確的看法。神是造物的主宰,不是被造物,不當用人手所造泥塑木雕的偶像來比擬。並且造物主的屬性是獨一的,自有永有的。也就是非被造物,從亙古存到永遠,至高至尊的神。即是如此,我們就不當用偶像來描述神,將其限制在有限的事物上。就如以賽亞書中說的,人砍下一棵樹,將其一段用來燒火取暖,卻取另一段做成偶像,向其下拜。那燒毀的木頭、與敬拜的木頭本質上沒有差別。為神製造偶像實際上是個將神貶低的行為,是惹動神憤怒的。

      保羅並強調神有普遍恩典,賜人生活所需的陽光、空氣、水、適當的溫度、安全的生存空間、土地生產的能力,食物的充分供應。讓人繁衍後代,遍滿地面。其中任何一樣,只要被神取走,人類就要滅絕了。人類不單是為神所造,我們生存的環境也是神的手維持其不墜。我們當成理所當然的生存環境,只要一點出了問題,我們的生命立即受到威脅。從此我們就可以感受到神的看顧保護之工。

      同時神也知道人墮落敗壞之後的苦境,難逃公義的審判,祂設立救恩,期待挽回人類滅亡的命運。祂並不追究人因無知所犯的過錯,給他們悔改的機會,呼召他們回轉,藉著基督代贖所成就的救恩,完成了拯救世人的福音。凡是願意接受基督拯救之恩的,必能得到赦免,免去罪的刑罰、得到屬靈的新生命。這是神對人類的救贖之恩。

      講完福音信息後,保羅警告他們拒絕福音的後果,提到神為罪人預備了救恩,呼召他們回轉。同時祂也設立基督為對人類罪惡最終的審判者。雖然神現在仍然給人悔改的機會。然而,赦罪的機會不是永遠存在的,悖逆不悔改的人最終還是逃不過神公義的審判。不管古今中外,人類一向都不喜歡聽神最終會審判的警告。這是人類墮落後,被罪轄制的本性使然。審判的信息雖然會惹動人的反感,然而卻不能輕描淡寫,更不能掉以輕心。如果遮掩不講,那有一日審判會臨到傳福音的人,為何不在人危險之時發出警告。審判的信息即使人不願聽,我們還是得負責講清楚。這也是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督的救恩,並非憑空說說,而是有歷史事實為證據的。祂從死裡復活見證神的大能。保羅在傳福音時就向會眾發出挑戰。如果不信基督的復活,當時曾經見過耶穌復活的足有五百人,其中一大半還在,可以去求證。基督從死裡復活是教會存在最主要的原因,當時如驚弓之鳥的門徒,如何從膽祛逃避中回頭,堅定地相信基督的復活,成為祂的見證,四處傳福音,到為主殉道都不怕。這足以證明他們所見到基督的復活是個事實。他們所傳下來的福音,就是我們今日所信的。

      這是一篇向有異教背景的未信者很好的佈道信息。福音的中心離不開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我們今日所面對的環境非常像當年保羅所面對的雅典。我們向世人傳遞什麽樣的福音呢?是怕得罪人,而不講罪、不講悔改。還是將福音美化,以「因愛稱義」取代「因信稱義」。還是加油添醋將福音變成更容易下嚥的「成功神學」。這些都是歪曲了福音,最終給人錯誤的引導,讓人對基督的救恩不清不楚。我們不能傳誤導的信息,那些根本不是福音。保羅的信息很清楚,即使對著外邦世界,他從普遍恩典入手,從普遍啟示爭取眾人的認同。最後還是歸回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這是福音的精髓,也是不能偏離的。

      最後,我們看見了保羅的福音信息帶出的結果。雖然許多人將保羅的信息當笑話看待,要他下次再來說說,供人娛樂。但是,神還是從眾人當中揀選屬祂的人,有幾個人貼近保羅,信了主。這就是福音結出的果子,縱然可能不多,神卻有自己的主權與揀選。我們當在乎的不是信的人數多少,而是我們是否將神帶來聽福音的人,忠心地帶到神面前,領受寶貴的救恩。

結論

今日的世界對福音的排斥越來越厲害,整個潮流走向對基督信仰的反感與排擠。我們向這個世界傳揚什麽福音信息?保羅兩千年前傳的信息,就是我們今日所該繼續傳的。福音的主要內容不可能更變。然而,我們在福音的預工、與福音的切入點上更要下工夫。預工就是對聽道者鬆土的工作,可能土壤很硬,需要我們用愛心的行動化解人的仇恨,因著我們的行為,得到人對我們良好的印象。其次,我們需要了解這個社會所關切的事物,人的心缺乏什麽,人為何種問題所苦?這些我們必須花時間去了解,基督是一切的答案。我們還要反問自己,世人提出的問題是什麽?我們是一針見血命中要害,還是文不對題,答非所問。這就是我們可以從保羅身上學習的傳福音的態度。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住在主裡面


基督徒信了主,當與主保持怎麼樣的關係?許多人被花花世界的事物所吸引,留給主的只是繁忙的作息下殘餘的時間。我們在主前的靈修也只能是在疲乏困倦下,漫不經心地點到為止。這樣與主相交的方式,難怪許多人都覺得我們與主的距離好遠。因著遠離主,生活失去力量。主給我們的命令是,就像枝子連於葡萄樹一樣,我們要常在祂裡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約翰福音15章的內容。

枝子連於葡萄樹才有生命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2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3現在你們因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乾淨了。4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151-4)

      舊約聖經中常使用葡萄樹來比喻神的子民以色列,神曾經責備以色列:「他刨挖園子,撿去石頭,栽種上等的葡萄樹,在園中蓋了一座樓,又鑿出壓酒池,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賽52)葡萄園主期待種下的葡萄樹結出好葡萄,但卻讓祂大失所望。另一段在詩篇:「萬軍之神啊,求你回轉!從天上垂看,眷顧這葡萄樹,保護你右手所栽的和你為自己所堅固的枝子。這樹已經被火焚燒,被刀砍伐;他們因你臉上的怒容就滅亡了。」(詩8014-15)本段是個向神的祈求,葡萄樹因背離神而落在神的憤怒中,詩人求神施恩憐憫葡萄樹。以色列是棵神所栽種葡萄樹。然而,如今卻偏離了神的正道。本段約翰福音開始第一句話就指出耶穌就是真葡萄樹。這是約翰福音中七個「我是」中最後一個,每一個隱喻都顯明耶穌的屬性。雖然以色列民離開神的真理,主耶穌卻是符合神心意,能結出果實榮耀神的真葡萄樹。栽培這棵樹的人就是天父。神看顧保守祂栽種的葡萄樹,期待神子民都連於葡萄樹,並按照栽培者的心願,結出果實來。

     第二節有兩個動詞「剪去」與「修理乾淨」,兩個字同源。然而神的兩個動作卻有不同目的。這兩動作施在不同對象身上,一是不結果子的枝子,另一個是結果子的。這是指那兩批人呢?句首的「屬我」讓人覺得好像是已經信主的基督徒。因此有人就推論。如果不好好結出信仰的果實,即使信主也會被主拋棄。然而,這似乎將這比喻推得太遠,不須要在「屬我」這兩個字上做文章。枝子若不先連在樹上,那又何必剪掉。既然有剪掉的動作。必然會有某種程度的相連。就算相連,不見得就一定代表有生命的門徒。約翰福音中有太多這種例子了,第二章中那些看見神蹟而驚訝,來跟隨耶穌的猶太人;第六章中那些吃餅得飽追隨耶穌的猶太人,耶穌否定他們是真門徒;還有跟了主三年半,卻賣主的猶大。這批人都在某種程度上與主相連,然而我們能否說他們就是有生命的真門徒?真門徒必然要結出果子來。結果子就是真門徒的證據。果子就是真門徒生命的表徵,主的生命真實流進了他們的心中,他們真正經歷了重生。這才是真門徒,也才是此處說的能結果子的枝子。上面提到的,那些盲目追隨耶穌,卻沒有重生生命的猶太人,絕非主所說的真門徒,也不是結果子的枝子。這樣的理解才能夠與主對於救恩穩固的保證相合。

     主在第八章向門徒保證:「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39-40)「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祂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8-29)所以,第二節提到的被天父剪去的枝子,應該是針對搖擺不定的跟隨者,雖有外表的歸依,事實上沒有生命。真正重生的信徒,不會被天父剪去,而是會被修理乾淨,讓枝子結出更多果實。這兩者都經過天父的修剪,但目的卻完全不同,一個是被拋棄無用,另一個是經過修剪掉多餘的枝葉後,讓能結果子的枝子結出更豐盛的果實來。兩者的差別就在於枝子是否有真正的生命,有生命的枝子,一定能結出果子來,不管大或小,速度快或慢。沒有生命的枝子,即使表面上掛在樹上,至終必會枯萎凋謝,因為沒有與生命的源頭相連。我家有幾棵桃子樹,每年秋天桃子成熟時,會結出桃子來。因為施肥、修剪的功夫不同,每年桃子的味道都不一樣。加過肥,修過枝子後,結出的桃子特別好吃。有時候也有一些枯黃的樹枝,冬天葉子掉落後,表面上看起來真的分不出是否還活者,等到春天一到,看到長不出嫩芽,生不出葉子,才知道根本就是個沒有生命的樹枝。用力一折,應聲斷裂,裡面根本沒有從根來的水分與養分。我們才知道掛在樹上的,不見得是與樹相連的,表面上連著,生命根本沒有傳遞過去。教會中是否也有表面信主,然而實際上卻沒有生命的人?應該也有。如果苦口婆心的勸告,殷切地警戒,都沒有辦法讓他們回轉,渴慕主的話語,願意活出主的生命來,這就像是沒有與主生命相連的枝子一樣。我們千萬要自我警戒,不要當這種與主生命不相連的枝子。

     有生命的基督徒,會有什麽樣的人生態度,首先必然是被主的道洗淨,也就是對罪敏感,一旦聖靈提醒自己干犯了主的命令,就願意悔改求主赦免。這才是被主的道洗淨的人該有的樣子。其次,就是住在主裡面。主命令門徒:「你們要常在我裡面」。「住」在主裡面這命令語氣動詞,有保持留在主裡面這意思。意味著枝子既然連於葡萄樹,生命既然已經連接,就要經常地向主支取水分、養分等維持生命的素質。生命一旦相連就要繼續維持生命的存活,藉著領受主的話語、順從聖靈的引導、遵行主的命令,保持與主相連。主也應許:「我也常在你們裡面」。這與十四章提到的,主與我們彼此內住指的是一回事,也就是生命彼此相連,在靈里彼此團契相交。有主生命的枝子,才可能結出果實來,也自然應當結出果實來。就像活著的人會成長一樣。結出果實就是生命成長的表現。這些結出的果子是不可能憑空生長的,也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結出來的。完全是因為與主相連的結果。

     什麽是這些果子?我們的屬靈生命會逐漸長大成熟,愛慕主的話語、渴望向主禱告,親近祂。生命相連是一切的基礎。先要有主耶穌的生命,才會有後面的,被主的話洗淨、與主彼此內住、結出豐盛的果實,就是屬靈生命的外在見證。沒有與主相連,不是個活的枝子,後面提到的一切都不可能。這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竭力追求。

住在主裡面的重要性

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6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7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8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155-8)

      本段經文5-6節重複前四節的中心思想,就是以枝子連於葡萄樹的比喻,來勉勵門徒當住在主裡面,與主生命相連。前半段提到「不住在主裡的嚴重後果」,接著7-8節則談到「住在主裡所有的福分」。有別於前一段經文常住在主裡的命令,第5節使用直述句,「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句話的分詞「常住」在主裡面是現在式,表示住在主裡是個持續性的動作。不是暫時停留,不是當作酒店一樣,想住就來住一下,像是個不穩定的居所。住在主裡面就是在主裡面生根了,長久住下來了,生命連在一起了,繼續不斷地保持生命相連。凡是這樣的人,主應許也住在他們裡面。本段重複了主與我們互相內住的主題,也就是生命相連,靈裡交流的關係。這關係是一個重生得救基督徒存活的基礎,要活著必然要與主連在一起,依靠祂,從祂那裡領受生命存活的養分。這樣的人才會結出果子來。下半句解釋原因,因為離開主,我們不可能做成任何工作。回應前面第四節,「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我們離開主,沒有從主而來源源不絕的供應,生命不可能存活,更不要談結出果子的能力了。如果沒有達到這一步,就會有嚴重的後果。像枝子離開了葡萄樹,只會枯乾死亡,結局就是被人丟在火裡,被焚燒盡淨。這句話讓人想到以西結書的譬喻:「看哪、已經拋在火中當作柴燒、火既燒了兩頭、中間也被燒了、還有益於工用麼。......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眾樹以內的葡萄樹、我怎樣使他在火中當柴、也必照樣待耶路撒冷的居民。」(結1526)葡萄樹的枝子如果失去了結果子的功用,就一無是處,毫無用途,只能扔在火中焚燒。表示神對不與基督相連,無法被神使用之人的審判,就是丟棄不用。我們在神的眼中是否是與主相連的枝子,我們是否彰顯出生命的果實,就是顯出有主內住在我們裡面的見證?從下面第8節,我們可以看出結果子與活出的見證有關,基督徒結出的果子就是讓父神得榮耀的見證。

      7節與前面的第6節對比。第六節是負面的警告:人若不常在主裡面,就會被丟在外面枯乾焚燒。第七節則從正面來看。這節經文是最常見的條件句,條件成立就會有可能的結果。條件子句有兩部分,用「和」連接;基督徒若常在主裡面,並讓主的話也常在我們裡面,這兩條件達到的時候,就會有以下幾樣結果:

1凡我們祈求的,主會為我們成就:這是與前面兩個條件有關的。我們若想要禱告蒙主垂聽,應允我們的祈求,首先我們當住在主裡面,與主生命相連;並且我們要將主的話藏在心裡,意思就是遵從主的命令。後半句是主的應許,凡我們所祈求的,主將要成就。一個住在主裡面並遵行主道的人,顯然不會發出偏離主旨意的祈求。按主的心意祈求,必然蒙主垂聽而應允。這是主給我們的寶貴應許。

2父神會因此得榮耀:第八節指出住在主裡面所發出的影響。和合本翻譯成「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原來的句子順序有些不同:「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以至於你們就能結更多果子,你們也能成為我的門徒。」這句話的「因此」是指與主相連,禱告蒙應允而言。主垂聽我們的禱告所產生的影響,不單是讓我們個人的私利得到滿足,而是天父因此得榮耀。我們活在地上的目的就是如此。這正是西敏小教理問答第一條說的:「問: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榮耀神,永遠以祂為樂。」結果子就是將基督的生命活出來,讓人看到我們這群屬基督的人的表現,而歸榮耀給神。

3能結出更多果子,也足證是主的門徒:既然後半句做前面有個「以至於」,表示後面是所期待得到的結果。與主相連的結果是,能結出更多的果子,並足證是主門徒。這也與前面「我父就因此得榮耀」相關。結出果子是因著與主生命相連而來,不是靠著自己努力的行為表現。因為枝子活出葡萄樹生命的見證,父神就因此而得到榮耀。這是枝子與樹生命流通的結果,也是基督給跟隨祂之人禱告的回應。基督藉著信徒結出果子來,目的就是將榮耀歸給父神,也就是說,信徒結出果子的見證,就是聖子榮耀聖父的方式。

      我們身為主門徒必須要記住一件事,我們禱告蒙應允、結出果子來、其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利益,而是顯出基督榮耀父神的作為。我們是基督的枝子,結出果子來滿足神的心意,正是父神讓我們連於葡萄樹的目的。我們若願意如此去行,就足證明我們是基督的門徒。結果子是與基督生命相連的表現,不是相連的條件。如果結出果子是我們與主相連的條件,按照這種想法,誰也無法憑自己結出果子來。所以,此處我們能結出果子,能成為門徒的理解是,結果子足證明我們是與主相連,有主耶穌賜下的屬靈生命,也就證明我們是主的門徒。不是與主分離,與主無關的枝子。 

住在主的愛里

9我愛你們,正如父愛我一樣;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10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11「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第九節主耶穌以天父對祂的愛,來比擬他對門徒的愛。正如天父全然愛祂這樣的程度,主耶穌也一樣愛我們,這是一種已經完成,全無保留的愛。接著主耶穌就命令門徒:「你們要常在我的愛裡。」這與第四節主的命令相合:「你們要常在我裡面。」動詞是不定式命令句,表示是一個完整的事件,翻譯成「常在」十分合適。主無保留地愛我們是個寶貴的應許,同時也伴隨著命令,要我們常在祂的愛裡。我們不是憑空領受主的愛,而是需要對主的愛有所回應,就是打開心門接受祂的愛,與祂的愛連接在一起。

      我們要如何住在主的愛裡?第十節指出了我們該有的態度,就是:「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我們對主的愛正確的回應,竟然是遵從主的命令。這句話的「命令」與「誡命」是同一個字。我們遵行主誡命要到何種程度?主耶穌說:「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愛裡。」要像主耶穌遵從天父的誡命一樣,我們當效法主一樣去行。主的吩咐讓我們覺得驚奇,我們怎麼可能像主那樣遵從天父的誡命?主是全然順服,全然遵行,毫無逾越。我們是有罪性之人,怎麼可能像主一樣程度地去做呢?主要求我們的是一顆順服的心,作到何種程度不是主所計較的,雖達不到完全,主自然有祂的恩典。但是如果拒絕去行,那是違反主的命令。主要求我們的是心的順從,也就是靠著信心,領受基督的恩典,不是外表的行為完美無缺。如果要靠著行為表現,我們在主的眼中全部都不合格。然而,我們是憑著信,順從主的誡命,這就是主對我們的要求。領受主完全的愛,遵從主的誡命竟然是連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今天的時代,我們喜歡聽愛的信息,不喜歡聽遵從神的誡命這樣的教導。彷彿只要有愛,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甚至到一種故意忽視神誡命的地步。然而,愛與遵從主的誡命能分開嗎?除了上述的經文,我們再來看一段經文。「我們遵守 神的誡命、這就是愛他了。並且他的誡命不是難守的。」(約壹53)約翰的信息是一貫的,從未否定主的誡命,而且還把遵從主的誡命,與常在主的愛中連在一起。愛主必然是順從主所最關切的旨意,也就是主的誡命裡呈現的聖潔公義的要求。在當今的世代正需要這種全面的教導,同時看重愛與遵行誡命,不需要把其中的一面掩蓋起來。

結論

我們生命存活的源頭在哪裡?在於我們與基督生命相連。正如一枝連於葡萄樹的枝子,從樹幹上源源不絕地領受生命存活當有的水份與養分,我們也因著連於基督,從祂那裡領受生命的泉源。主命令我們常在祂裡面,祂也常在我們裡面。這是我們與主互相內住的應許,這就是靠著與主生命相連,領受內住的聖靈豐富的屬靈供應,才可能達成。當我們與主相連之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將是:住在主的話語裡面,聽從祂的道、禱告祈求蒙主垂聽、住在主的愛中、遵從主的誡命,並從主領受祂所賜的平安喜樂。行走天路力量的來源就是與主相連,常在主裡面,我們便能領受主所賜的這一切豐富的恩典。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主臨別前的應許


主耶穌受難之前,預先告訴門徒祂將離開。所去之處,門徒不能跟祂去。這話讓門徒憂愁,將來他們的將何去何從?主耶穌知道他們心中的擔憂,為安慰他們的心,主賜給他們幾個應許。其中一個在前一段提到,當主耶穌到父那裡去之後,門徒奉主耶穌的名,無論向祂求什麽,祂必成就。本段繼續說出其它的應許。接下來的應許就是賜下聖靈保惠師與他們同在,還有主將再來與他們同住,並賜下超乎世界所能賜的平安。主為何要給他們這些應許?是為要在主受害後給帶門徒安慰。這些應許最終能夠按照所說的實現嗎?對如驚弓之鳥的門徒,這些話真的能產生安慰的作用嗎?讓我們一起研讀本段經文。

應許賜下聖靈內住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16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譯:訓慰師;下同),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17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1415-17

      為何在本段開始15節就勉勵門徒遵行祂的命令?這與前一段奉主的名祈求有關,祈求的內容不是神來成就我個人的心意,而是在我對基督命令順從這前提下,祈求得成就才顯出它的重要。這句話不但承先,而且啟後。主耶穌教導門徒凡愛祂的人,必然會順從祂命令。門徒怎麼知道主的命令?又如何順從主的命令?主耶穌會差遣保惠師來幫助門徒,不但讓他們與主耶穌有更親近、更深入的關係,並且指教門徒主過去所吩咐的話語,讓他們想起主的話,而願意遵從。15節在此處的作用就是開啟一個新的段落。同樣的話題在23節又會重新出現,留到後面敘述。

      我們先來看賜下聖靈的應許。主應許將會求父,且父會賜下聖靈保惠師給門徒。這兩句話動詞都是未來式,表示是主升天來到父前時,聖靈才會賜下。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聖靈是父所賜下的,然而卻是因主祈求父賜下。天父因主耶穌而賜下聖靈這主題在最後晚餐主的講論中出現多次。「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約1426a)「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約1526a)「我若去、就差他來。」(約167b)所以可以說是賜下聖靈的主體是天父與基督。

      同時聖靈被稱為另一位保惠師,表示主耶穌自己就是保惠師,當主耶穌離世升天,聖靈是另一位差派來幫助門徒的保惠師,祂的工作必然是繼續前一位保惠師的工作。保惠師這個字的意思,主要是被召來站在旁邊,在法庭上提供幫助、提供諮詢、為案主辯護的人。所以他有三層意義:(1)幫助者(Helper):這是最普遍的意思,ESVNASB聖經正是這樣翻譯。(2)辯護者(Advocate):就如律師在法律案件上為案主申辯,NIV聖經是如此翻譯。(3)安慰者(Comforter):安慰,勸慰的導師,如KJV聖經,中文和合本也有此意。綜合幾種翻譯我們可以看出保惠師的意義。聖靈被差派來到我們當中,協助我們、安慰我們、並且在父面前為我們申訴、代求。這正是聖靈在我們中間的工作之一。15節後提到,聖靈保惠師被差來的目的,是得以永遠與門徒永遠同在,這是極寶貴的應許。17節後又加上,聖靈要與門徒同住,並要住在他們裡面。這節經文中使用的兩個動詞「同住」使用現在式、「在裡面」卻是未來式。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為什麼現今就認識聖靈,因為祂現今就與我們同在,雖然聖靈內住、能力更大地彰顯,是等到五旬節聖靈降臨後;但是此刻門徒正經歷聖靈部分的工作,如光照、感動、趕鬼。這與前面16說的,主求父賜下保惠師與門徒永遠用在,是在祂升天后並不衝突。一個是與他們同住,他們已經經歷;另一個是永遠同在,尚待聖靈賜下才完全應驗。聖靈內住的應許確實在五旬節時應驗。彼得佈道,五千人信主,彼得對他們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238)所有的信主的基督徒都要領受聖靈,是主的應許,也確實在每個信徒身上應驗。

      17章開頭對聖靈又有一個描述,是真理的聖靈,這句話印證了聖靈是為主耶穌作見證,如約翰福音有同樣的敘述:「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約1526)而主耶穌就是真理。聖靈為真理作見證,引導門徒進入真理,就是為基督作見證,讓門徒更深地認識主耶穌。這也是聖靈的工作之一。從本段我們看到了聖靈的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與門徒同在,安慰、勸導他們;另一是引導他們認識真理、信從真理。

17節後半段,主耶穌提到了,真理的聖靈是單賜給門徒的,卻是世人無法接受的。為何如此?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這句話中的「能接受」、「見」、與「認識」都是現在式。表示世人不接受神、不認識神、見不到神是一直存在的事實。不是神不愛世人,不讓他們接受,而是指世人對神普遍存在拒絕的態度,這是一直不變的事實。此處的「世人」不是指個別的普羅大眾,而是指拒絕神的整個群體,如約翰福音第110節中的「世界卻不認識他」同樣的意思。這群體長久以來看不見聖靈,也就是沒有經歷到祂,也不認識祂。對比之下門徒卻認識聖靈,經歷聖靈,因為聖靈一直與他們同住。耶穌的話何等鼓勵門徒,一直以來,聖靈都住在門徒身邊,他們經歷過祂、也與祂有關係。這在五旬節聖靈大大彰顯以前就已經是如此。對於我們今日的門徒,聖靈的同在、得以經歷祂、認識祂、更是確定之事。

更進一步,我們還得到聖靈的內住。在我們的心中引導、規勸。這正是聖靈保惠師在我們身上的工作。有這位保惠師時刻與我們同在,安慰、引領、光照,我們何等有福。

主應許與門徒互相內住

18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19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20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1418-24

      門徒在知道主耶穌將離去後,因為前途未卜,心中焦慮。主耶穌從十四章一開始就一直在安慰他們,給他們應許,給他們確據,希望他們不至於在患難中驚慌失措。在18節,主耶穌安慰他們:「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這與第2節說的很像:「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約142-3)兩邊講的是同一回事嗎?我們不能因為「再來」這應許同時出現在兩處,就以為兩邊指的是一樣的事。兩處講的再來是否是同一件事,要看主再來要做什麽?所以必須要看兩處經文的前後文才能判斷。第二節說的主要再來,是指主在天父家中預備好了地方,從那裡來接我們到那地方,指的應該是父家,是門徒與基督永遠同在的住處,天上永恆的居所。我們不太能把父家直接當成是不久之後,父與我們會彼此內住、相互同在這樣的理解。

            然而,第18節說的再來,緊接著19節:「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明顯是主不久之後將要受死,並將會復活顯現而說的。因為主緊接著解釋為何我們能以再見主面。主耶穌說:「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在主復活以後,祂繼續活著,我們也要如祂一樣活著,我們有祂所賜下的屬靈生命,不致滅亡。同時我們也明白基督與父是彼此內住,我們與基督也是如此。此處提到的主再來,應該就是復活後向門徒顯現,與第三節說的主再來接我們到父家,不是指同一回事。主復活向門徒顯現後,我們將會領受祂復活的生命,與主一同活著。同時我們將會住在基督裡,祂也將會住在我們裡面。到末後主再來的時刻,門徒將會被主接到天上榮耀的家中,與主永遠同住,那將是我們天上永恆的居所。兩者是不同的事,在我們身上都會發生。

            上面提到的我們與基督相互內住,指的是怎麼回事?這樣的觀念在約翰福音中出現多次:「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約154)「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約155)這裡指的是與主相連,生命相交。主耶穌並且以祂自己與父相互內住,來比擬祂與門徒的相互內住:「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約1721)主耶穌與父神的生命是緊密連結的,同樣的,我們的生命也是與主連結。約翰一書也出現過。「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我們所以知道神住在我們裡面,是因他所賜給我們的聖靈。」(約壹324)「神將他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他裡面,他也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3)所以神與我們生命相連的體現就是聖靈內住。神藉著祂的靈住在我們裡面,主耶穌也是住在我們裡面。當我們有聖靈內住,我們就有確據知道自己有基督的生命,祂活著,我們也要如祂一樣活著。到主復活升天以後,這些事就會實現。所以說:「到那日,你們就知道。」主耶穌應許門徒:向他們顯現、賜下聖靈、得與主同活、與他們互相內住。這些應許是門徒在地上不致擔憂、不致驚慌的最大保障。 

愛主的必遵行主道

21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22猶大(不是加略人猶大)問耶穌說:「主啊,為甚麼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23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24不愛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們所聽見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來之父的道。」

      這段經文重複了15節的主題,愛與順服的緊密關聯。主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21節從證據的角度來看二者,有了主的命令又遵守的,就足以證明這人是愛主的。「有」的意思就是心裡領會之意,主要求門徒不單領會主的誡命,還要遵照著去行,只有遵行的人才是愛主的。遵行主命是愛主自然的表現。我們常會把門徒對主的信心、與因信生出的行動分開。把愛當成是感情作用,只要心裡愛主就好了,沒有行動也無所謂。主耶穌在此把對祂的愛、與遵行祂命令的行動緊密相連。愛不只是一種內心的感情而已,而是行動的力量,從主賜的新生命發出。有愛就當有順服的行動,順服的行動正證明愛的真誠。這與因信稱義不靠行為,一點也不抵觸。這裡不是把愛當成稱義的條件,而是一個人生命更新的證據。有愛主遵主命令的行動為證據,就更有把握知道我們已經得到主賜的新生命,也就是重生得救結出的果實。

      這位愛主之人會得到什麽結果呢?必蒙天父愛他,主自己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這句三個動詞的時態都是未來式,表示預測會發生的事。一旦某人是愛主之人,他的人生的境遇將會是蒙天父、主耶穌所愛,並且主還會向他顯現。怎麼理解主向愛祂的人顯現?猶大正好問出這問題。可見猶大自認為是愛主之人,會得到主向他顯現。他心中疑惑的是,為何主不向世人顯現。這裡的世人與愛主的門徒對比起來,主既然說只向愛祂之人顯現,他就有疑惑為何主不向世上其他不信主之人顯現,主顯現的對象為何在門徒與世人中間有分別?前面主曾說順服主命是愛主的表現,也必得到主愛的回報。主所顯現之人只限在愛他與順服他之人是很自然的事,因為這群人與主有相連的關係,與世人是不同的。這句話不是說主不愛世人,而是說主對門徒有更深的愛,是揀選與拯救之愛。

      類似的話在23節又出現在耶穌的話語中:「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本句話是條件句,與15節同樣的結構,與21節十分相近,意思也接近。差別之處在於,15節說:若有人愛主,必遵受主的命令,23節說:若有人愛主,必遵守主的道。從這對比我們看到這兩句中主的命令,與主的道是一樣的意思。同樣的,愛主遵主命令的結果也必然是相同,21節是「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23節則說:「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這兩句話中共同點就是天父愛他們、主愛他們;唯一的差別就是一個說主要向他顯現,另一則說天父與主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這兩個應許都是在主復活時應驗,主復活顯現時讓門徒看見主,對主有更深的認識。天父與主應許與門徒同在、同住則是表示親密相交、永不分離的關係。主的顯現與同住是關係密切的。23節這句話中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主應許要來,向門徒顯現、與門徒同住,都使用未來式。是指何時呢?主復活顯現是應驗的開始、同時對所有後世愛主遵主命的門徒,一樣得蒙主應許應驗在他們身上。主會向我們所有門徒顯現,雖然不是肉眼見主,但是卻是親身經歷。天父與主也會來我們這裡,與我們同住。這應該是指聖靈降臨之後住在我們裡面,代表天父與基督住在我們中間。所有天父與基督要我們身上成就的工作、與引導,正是聖靈保惠師施行在我們身上。天父與基督的同住,是藉著聖靈的內住實現出來。主復活升天后差下聖靈來,與門徒同住,是本句應許最直接的意思。

      神與人同住的應許最終實現是在末後的日子,啟示錄中描述:「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 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 神。」(啟211)後半句是所有神與人立約時出現的語句。表示啟示錄的新天新地就是神在人身上再造的工作最終的實現。

主賜超過世人所賜的平安

25「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26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28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29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就,我預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就可以信。30以後我不再和你們多說話,因為這世界的王將到。他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31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起來,我們走吧!」」

      當主從開始到當時,一直住在門徒當中的時候,就已經將這些話告訴門徒。「這些話」是指前面主耶穌安慰門徒所說的話,包括應許聖靈內住、主與門徒互相內住、勉勵他們愛主必要遵行主命令、天父與主會來與門徒同住。「告訴」這動詞是用完成式,表示早已告知,這些話門徒早就聽聞。直到如今主仍然向他們再三叮嚀。面臨主將離去,心中惶恐的門徒,主說的這些應許就是最大的安慰。主教訓門徒的話是他們在世上信仰的基礎、行動的指引、與力量的來源。過去三年來他們一直聽主的教訓。主的話言猶在耳,卻不見得都記得起來。主告訴他們不要擔心,天父因著主耶穌的名,所賜下的聖靈保惠師,會教導門徒一切的事,並讓門徒想起主耶穌過去對他們說的話。這是整卷約翰福音中提到聖靈工作的第二次,前一次是與門徒同在,住在門徒裡面,這一次則說,將一切的事指教門徒,讓他們想起耶穌所有的教訓。在主離去時,門徒所擔憂的是,耶穌要走了,沒有人再教導他們,今後有疑問怎麼解決?主的話既然是門徒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向,領受主的話、記住主的話就是不可或缺的。聖靈的工作就是繼續主耶穌在世上教導的工作,以話語引導門徒。

      聖靈來是為了繼續教導主耶穌的話語,讓門徒更深認識主耶穌,祂的教導必然不會超出主耶穌原本的教訓,應該是闡釋主的話,讓門徒更加清楚主教訓的意思,並進一步應用出來。門徒後來將主的話語在各處傳講,並記載下來,成為聖經中的福音書。這正是聖靈動工,幫助他們完成的。如今我們都能從聖經當中,讀到主耶穌當年說的話,就如同主親自教導我們一樣。主的話離我們其實不遠,因為主所賜下的聖靈,如今也住在我們這些信靠祂的人裡面,教導我們更深入明白祂的話,時時提醒我們照著祂的話去行。

      此刻門徒面對將要來臨的逼迫,心中忐忑不安,主耶穌非常明白他們的心情,用話語安慰他們:「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平安是主賜給我們寶貴的應許,也是我們今天最缺乏的。在動蕩的世界,爾虞我詐、你爭我奪、人人自危,主卻卻把祂的平安賜給我們。祂在生死關頭怎麼能夠保有心中的平安,我們也能夠得到這平安。這是在狂風巨浪前能夠安穩睡覺的平安,這是面臨眾叛親離、恥笑辱罵,能夠默默承受的平安。主耶穌的平安,祂要賜給我們。莫怪乎初代教會的門徒,面臨外界嚴厲的逼迫,能效法主耶穌的榜樣,昂首面對、慷慨赴義。

      主耶穌說:我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賜的。世上眾人也都需要平安,也都在追求它,世界所能給的平安是什麼?有更多的錢財就有更多的保障,有更多的權勢才能保住錢財,有更多的人脈才能穩固權勢,最後還要有強健的身體才能享受這一切。所以,世上眾人盡心竭力地追求以上所說的外在堅固的保障,期望得到平安。然而,卻不知道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存到永遠。財富會如水流而去,權勢會一夕之間瓦解,人脈如樹倒猢猻散,甚至身體也會逐漸衰退、有一日會突然倒下。這就是世界所給人的平安,暫時給人心中安慰,卻不是穩固不移的。主所賜的平安有何不同?它是從內心發出,我們因為認識神,與基督有生命相連的關係,我們住在祂裡面,祂也住在我們裡面。祂對我們保護到底的應許是絕不落空的。有主的應許,我們心中安穩,不致驚慌恐懼。主在此命令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是現在式的否定命令句,意思就是要他們停止現在的動作,當時門徒心中確實有憂愁恐懼,主耶穌讓他們停止這樣的想法。我們如今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憂愁恐懼圍繞在我們四周。主的命令如今也是對我們說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不要恐懼」。

      接下來的一句話是繼續前面信息的主題:「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主再三地告訴他們,主現在雖然離去,但是還會再來與他們同在,主不會棄他們於不顧。主要他們在主離去時,心中帶著平安喜樂。這喜樂的源頭就是:領受主賜下的安慰、盼望主工作的完成。主勸誡他們:「你們若愛我,因我到父那裡去,就必喜樂,因為父是比我大的。」這是第二條件句,也就是說話者認為與事實相反,他們心中此刻並沒有喜樂。這是他們能對主的愛不足、信心不夠的原因。如果他們知道主耶穌離去的目的,不至於如此擔憂恐懼。這目的就是完成天父要主耶穌在世上完成的工作。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成全救贖,復活升天顯明神的大能,並將保惠師賜下,在世上繼續引導門徒,將救恩成全在他們身上。這是件何等榮耀的工作。主離去就是要完成這使命,門徒理當為此喜樂。

      主耶穌說出他們當喜樂的原因,因為主耶穌往天父那裡去,並且因為父必基督大。這是什麼意思?為何父比基督大,門徒心中就能得到安慰?聖父聖子的關係原本是同等、同尊、同榮。然而,為了完成拯救世人的工作,天父差派聖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捨命成為眾人的贖價。在這語境的理解下,我們可以知道父比子大的意義。聖父計劃拯救,差派聖子來到世上。聖子順從天父旨意,親自降卑在地上完成天父救贖的工作,聖靈光照人心,讓人悔罪歸正、並住在信徒心中,引導規勸。這是在救贖事工上,父子聖靈分別的職責與分工。那為何門徒知道這事就當喜樂呢?因為救贖事工將要完成了,主回到父那裡去,將帶來一個新的時代,聖靈大大降臨,在世上廣泛施行拯救,福音就要積極傳開,信徒有保惠師的同在,放膽為主作見證。所以,當知道主回到父那裡去,我們心中不是憂愁喪膽,而是平安喜樂。主上十字架是榮耀的一刻,父將因子得榮耀。在這榮耀的一刻來臨時,豈不是應當帶著喜樂的盼望嗎?   

      主耶穌預言這麼多在祂身上將要發生的事,原本就是為了堅定門徒的心,即使在遭難的前一刻,因看不見前途而憂心忡忡,但在主復活之後,就能看見主所預言將一一實現。主事先告訴他們這些預言的用意就是如主說的:「現在事情還沒有成就,我預先告訴你們,叫你們到事情成就的時候就可以信。」要門徒事後可以知道主的話都會兌現,主確實就是父所差來完成救贖的基督。因著祂完成這偉大的工作,而信靠祂。我們的信心是何等軟弱,常會因遭遇環境不順而喪膽,但主已經給我們許多預告,讓我們看到證據後,確信祂的話必然應驗,進而堅定不移地信靠祂。

結論
主在離去之前賜給門徒許多應許,為要讓他們心中穩定,不喪失對主的信心。首先是主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成為門徒的保護者、與教導者,讓他們在主離去後,仍然有聖靈帶領與幫助。主並應許將與父一同來與他們同住,並與他們互相內住,就是靈裡相連、生命合一之意。最後主應許聖靈會教導他們明白主的話,雖然主不再能親自教導他們,聖靈就是他們的導師,聖靈啟示聖經的話語也會親自光照門徒的心。最後,主告訴門徒,不要失去平安喜樂的心,因為主拯救的工作要完成,父的旨意將要成全,我們在主裡面的人,理當因著盼望將要來的榮耀而歡喜快樂。主的應許帶給我們何等大的安慰,我們帶著堅定的信心盼望主應許的實現。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化解教會重大爭議的典範


在福音向外邦人傳開之際,一個必然會發生的問題逐漸凸顯,就是原本信徒都是猶太人,守律法在他們中不成問題。然而,隨著外邦人加入教會,信徒逐漸增加。怎麽看待外邦信徒在教會的地位就成了爭議,到底單憑信靠耶穌基督是否足夠讓外邦人得救,還是猶太傳統堅守的律法是不可或缺的得救條件。這個爭議重大到一個程度,成為教會分裂的因素。教會決定以耶路撒冷會議來解決這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研讀這段歷史。

爭議的中心:救恩的本質

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2保羅、巴拿巴與他們大大地紛爭辯論;眾門徒就定規,叫保羅、巴拿巴和本會中幾個人,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3於是教會送他們起行。他們經過腓尼基、撒馬利亞,隨處傳說外邦人歸主的事,叫眾弟兄都甚歡喜。4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他們就述說 神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5惟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起來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徒151-5

     福音傳給外邦人以後,教會中起了一項重大的爭議。就是外邦人信主後,是否需要如舊約所規定的先歸化成猶太人,才能被接納成為神子民的一員?猶太人自古以來對他們是神選民的身份認定,一向靠著接受割禮為立約子民的記號,並遵守律法規定的要求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尤其是律法中看得見的禮儀律,是否吃豬肉、是否守安息日、是否與不潔淨的事物隔離,是否遵從律法規定的獻祭禮儀,守猶太人特有的節期。這些猶太人重視的規定,在福音傳開後,困擾外邦人。因為外邦人沒有這些風俗,覺得這些規定是信仰之外的繁文縟節。然而教會中有一批猶太主義者,或稱為割禮派,他們教導外邦信徒:「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也就是說把猶太人的傳統要求,加在外邦信徒身上,並上綱上線到得救與否的高度。這就出了問題了。

     保羅巴拿巴何必與他們產生大大地紛爭辯論?救恩以外再加上猶太禮儀有何不可?其實,保羅爭議的問題不是:增加額外的禮儀有什麽大不了的;而是,救恩的本質是什麽。一個人能得救是單單憑著信心接受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還是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另外添加其它的條件。如果答案是後者,意味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捨命獻上的贖價,尚且不能讓人完全得救。需要另外的條件也達成之後,才能得到救恩。被這群猶太主義者提出的額外條件就是行割禮、行律法。若不加上對這些外在規條的遵守,連信基督也不能得救。這就是歪曲了福音的本質,把福音給改變了。把因信稱義的救恩,變成了靠著信心、加上守外在的規條。

     當猶太人信主後,繼續保持過去的傳統,他們繼續受割禮、守律法規條,福音是否變質的問題還看不出來。一旦當外邦人信主,猶太主義者欲將律法規條加之於外邦身上時,就凸顯出爭議的核心,不是多增加一些額外的規條要求外邦人遵守,而是將這些規條升高成得救的條件,不接受就不能被接納為神國子民。這會有何等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福音是否是向外邦人開放的。如果是,為何在單純的信靠基督之外,還加上許多外邦人過去無需遵守的規條為條件。這不單在外邦人信福音之路設下了攔阻,還讓基督的救恩成了不足以完全拯救罪人,除非遵行律法規條這條件得到滿足。這就是保羅激烈抗爭,甚至不顧及同為主內肢體的顏面,當場與妥協的人翻臉。

     加拉太書212-14中就描述了保羅曾在安提阿,為此問題當面指責彼得和稀泥的作風。這事件應該發生在耶路撒冷會議發生之前。如果耶路撒冷會議的決議已經達成,使徒吩咐各教會遵守的牧函已經傳達,怎麼還可能有猶太主義者膽敢公然聲稱從雅各那裡來,在安提阿教會繼續強加施行錯誤的做法。耶路撒冷會議中強力支持決議、為保羅立場申辯的彼得、巴拿巴怎麼可能還在違反決議的割禮派面前退縮。這是不可想像的事,除非會議尚未召開,決議尚未達成,此事仍然在爭議當中,這一切才能夠合理解釋。

   外邦人信主需不需要遵行摩西律法中的規條,這爭議既然發生了,教會的做法就是讓爭議的雙方派代表到耶路撒冷,讓使徒長老們召開會議解決。這是解決爭議合理的方法,不需要讓爭議成為教會中分裂的因素,繼續讓當事人為此事明爭暗鬥,也讓一般信徒無所適從。這是整個使徒行傳劃時代的重要事件,一方面外邦人信主當如何接納這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階段。另一方面宣教的進程已經到了繼續擴大向外邦人傳開,還是保守地劃地自限於猶太文化的圈子中。在此重要關卡,教會沒有推卸責任,而是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直接面對、並開會討論。

     兩派人以保羅、巴拿巴為主張外邦人信主,不需守摩西規條的一方,支持者多為積極支持向外邦宣教的信徒。當他們聽聞保羅、巴拿巴在第一次旅行佈道中,外邦人熱烈回應福音的宣講,許多人悔改歸主,他們心中為此歡喜快樂。另一方則是猶太主義者,俗稱割禮派,他們則主張「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這句話中的「必須」意味著這要求來自神聖的必要性,與第一節比較「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就知道他們所堅持的守律法,他們所強調的內容就是按照摩西的規條受割禮,守住外表看得見的禮儀律。至於內心是否遵從看不見的律法道德標準,不是外邦人為難的問題,也不是這裡爭議的重點。割禮派的人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麽?就是要求所有外邦人,一旦信主加入教會,就一定要按照猶太人律法的傳統要求,守住看得見的禮儀規條。意思就是先歸化成為猶太人,才能真正得救。這就是保羅所極力反對的,將福音的本質給改變了,並對外邦宣教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保羅能在這點上堅持立場,對後來宣教的方向產生決定性的作用。福音在外邦人中大大地擴張,最終讓傳福音到地極的大使命得以實現。

人得潔淨是靠著信基督

6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7辯論已經多了,彼得就起來,說:諸位弟兄,你們知道 神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外邦人從我口中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8知道人心的 神也為他們作了見證,賜聖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9又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我們。10現在為甚麼試探 神,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11我們得救乃是因主耶穌的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信的。12眾人都默默無聲,聽巴拿巴和保羅述說 神藉他們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蹟奇事。」(徒156-12

      耶路撒冷會議在眾使徒與長老的出席下召開,他們是領受主耶穌吩咐帶領教會的人。會議中容許爭議的雙方發言,並得到充分的討論。從這裡我們看到教會不是一言堂,既然爭議關係到整個教會的宣教方向,就應該讓各方意見被決策者聽到,並慎重考慮。會議並不是無窮的辯論,也不是議而不決,待與會者辯論多時,彼得出來說話支持保羅的觀點。他以自己的經歷出發。他曾經被神的靈帶領,突破自己原本拒絕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態度。神在異像中向他顯現,吩咐他「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神並差遣使者吩咐彼得去哥尼流家,向他們一家傳福音。同時神也預備了哥尼流的心,願意接受福音真道。對於猶太人來說,神的選民只限於猶太人,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向外邦人宣教事工觀念性的突破,正是神親自動工成就的。彼得正是這事的見證。他在此關鍵時刻,以證人的身份,支持外邦人與猶太人一樣,都是因著對基督的信靠而成為神的子民。

      首先彼得將外邦人歸主歸功於神的作為。他說自己蒙神從眾使徒中揀選出來向外邦人傳福音。透過他的口,外邦人可以聽聞福音的信息,從而相信。向外邦人宣教不是人為的決定,完全是神的帶領,突破人固陋的觀念,將大使命的實現向前推進。外邦人能被接納成為神子民早在舊約智慧書、先知書中預言。一直到主耶穌吩咐將福音傳到地極的大使命,我們才知道這預言已經開始在福音工作中實現。神拯救外邦人的心意,是神永恆計劃的一部分。人會因為貪圖近利、目光短淺而反對;然而,卻不能阻擋神定意要完成的作為。彼得在神的揀選之下,親自參與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先鋒。他有責任在此刻說出自己的見證,突破教會中的阻力。

      9節說出,知道人心的神親自藉著賜下聖靈在外邦人身上,如同在我們身上一樣,為他們作見證。這段話彼得在另一段經文也說過:「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徒1047)「神既然給他們恩賜、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我是誰、能攔阻 神呢。」(徒1117)猶太人與外邦人都領受了神所賜的聖靈為記號,證明神已經接納他們為子民了。我們豈能有超過神的權柄,否決神所接納的人?這是至為淺顯、無庸爭議的道理。

      神已經藉著他們的信,潔淨了他們的心,無人能分別我們得救、與他們得救的差別。神賜聖靈降臨在信者的身上,本身就是蒙神接納的記號,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原因都是因為對基督的信心,這也沒有猶太人外邦人的區別。人的心因信而得到潔淨,這也無種族的差別。既然猶太人因聽聞福音,信靠基督而得救,成為神的子民,外邦人也當是一視同仁。排除外邦人於神子民之外的想法,就是將福音狹窄地限制於猶太人群體中。如今外邦人憑著信已經罪得洗清、得蒙救贖,可以進入神選民的行列。如果強制外邦人要守律法規條,才能得救。那就是削弱了基督十字架上成就救恩的果效,把福音的本質改變了。拒絕接受神允許接納的外邦人。等於是明知神的心意,卻故意違逆它,這是試探神的行為。連猶太人祖先都無法承擔的重軛,卻放在外邦門徒的頸項上。彼得質問割禮派的人,怎麼有人如此大膽,敢故意試探神的底線,不怕神的懲罰呢?

      彼得說出得救唯一的道路。與前面透過負律法的軛相反的途徑,他深深相信,猶太人是透過主耶穌的恩典這途徑而得救。他們外邦人也是一樣。這段證詞把猶太人得救的方法,與外邦人放在同一個地位來比較。雙方都是憑著對基督的信心,都是因信領受神的赦罪之恩。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將自己都無法行完全的律法規條,強加在外邦人頸項上。若不達到條件,就被排除出神子民以外。這是差別待遇的錯誤做法。

      保羅的證詞讓大家默默無聲,此刻心中最為糾結的,必然是同為猶太人的割禮派。身為解決爭端的提議人,保羅、巴拿巴在此會議中沒有太高調分訴他們的立場。僅是按照事實陳明他們在第一次旅行佈道中的見證,外邦人如何因著福音而得到生命的改變。神施恩賜下神蹟奇事在他們當中,證明他們傳道的工作是有神的同在。這些外邦人蒙恩得救的見證,就是支持保羅立場最有力的說明。神都動工了,人怎麼能阻擋呢?

雅各為爭議作下裁決

13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14方才西門述說 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15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16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17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18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19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20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21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1513-21

     討論至今,主要的論點都已經陳明了,此刻總是要有人做出裁決,不能任憑大家爭論半天,卻議而不決。身為帶領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雅各出來說話了。他是耶穌肉身的弟弟,非常重視摩西律法的人物。13節描述,在眾人沉默了之後,雅各回應眾人的意見:「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他主要是支持彼得的證詞,敘述彼得向哥尼流一家傳道的過程。這就是神曾尋訪外邦人,讓他們歸入神名下的實例。過去子民這詞只限於用在以色列人,從來沒有用在外邦人身上,如今雅各說從外邦人中選取子民歸祂名下,意思就是神已經接納外邦信徒進入神子民的行列中,成為屬祂的人。神子民這觀念在新約已經被擴大到外邦信徒身上。這正是神救恩計劃的實現,在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工作上已經得到印證。

     雅各接著引用一段阿摩司書的經文來支持上面的看法。「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段話是引用七十士譯本:「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使以色列人得以東所餘剩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摩912-13)前半句大致意思相同,唯一有差異之處就是在開頭,舊約裡的「到那日」,雅各將它理解為彌賽亞再來的日子。舊約先知說的「那日」的意思就是指耶和華拯救與審判日子,也就是耶穌再來掌權的日子。在此時神要重新建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指原本神與之立約的大衛家已經離開神,大衛的帳幕已經衰敗傾圮。阿摩司書中提到的「破口」是指敵人攻破城牆,將俘虜從破口中丟出去,神子民因離開神,被外邦人羞辱。象徵著今日以色列民同樣也是落在不信與蒙羞的情境中。彌賽亞就是那位再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拯救者。祂是大衛之約真正的應驗者,將要坐在大衛寶座上統領以色列家。祂要應驗先知的應許,神要藉著祂重新修造被破壞的大衛帳幕,堵住被敵人破壞的破口。怎麼完成?就是將耶穌基督的救恩,將福音傳給萬民,讓凡願意相信的歸入神的名下,成為神子民。有差異的主要是後半句。阿摩司書中說:「以色列人得以東所餘剩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這裡經文使用馬索拉譯本,講的是以色列可以得以東剩餘的人。雅各引用的是七十士譯本,直譯就是「民中所餘留下來的人,並稱為祂名下的外邦人,能真切地尋求我。」與和合本一致。何為稱為主名下的民?因為他們願意接受神透過彌賽亞的拯救,歸入神的名下,成為屬神的子民。神在先知書上的應許,如今在外邦信徒身上實現。所以雅各引用舊約先知預言,來支持這次會議的決定:「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意思就是對於外邦信徒,不必用摩西律法來約束他們,要他們遵守律法才能成為神子民。雖然那些割禮派可能不服,保羅的意見得到了與會者的支持,成為共同的決議。

     雅各也留下了四個例外的情況,規定讓外邦人遵守:「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為何還要留下須遵守的例外規定?主要是這四樣事,外邦人如果不願遵行,會引起教會中巨大的分裂。如經文說的:「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也就是為了要讓外邦信徒顧及猶太人最為忌諱的幾樣規定。首先就是不要吃沾染拜偶像污穢的食物。其次不要姦淫,也是針對外邦異教風俗下,教會容易受周圍敗壞風俗的影響,所以特別警戒這方面的犯罪。第三與第四,禁止勒死的牲畜,與血,是同樣的事,就是不要吃血。因為這是猶太人每個安息日三令五申的規定,根深蒂固的傳統,吃血是他們最為憎嫌的事。遵行以上四件規定雖然不能成為得救的條件,卻是維護教會中信徒和諧的要件。猶太人與外邦人能夠和在同一家教會裡共同服事,彼此接納、同桌吃飯,這些對肢體間忌諱之事的尊重是應當的。如果忽視這幾點,將會成為教會合一嚴重的破壞。例如今日有些穆斯林歸主,然而他們從小不吃豬肉已經成了不可改變的習慣,若是教會中聚餐,特別顧到穆斯林會友對飲食上的忌諱,就不要燒有豬肉的菜餚。否則等於是將他們排除在教會愛宴之外,是極為破壞和諧之事。為了顧全教會的合一,定下此四樣外邦信徒仍需要遵守的規定。我們今日是否還要遵行這四樣規定?就當考慮若處於當時類似情境,則可使用相同的原則。我們可以考慮,是否傷害了教會中其他弟兄姊妹最在乎的禁忌,是否會破壞教會的合一?在同樣的情境下思考,而決定是否應用當時會議定下的原則。

將決議宣達並交付施行

22那時,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揀選的就是稱呼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這兩個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23於是寫信交付他們,內中說:使徒和作長老的弟兄們問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的安。24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裡出去,用言語攪擾你們,惑亂你們的心。(你們必須受割禮,守摩西的律法。)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25所以,我們同心定意,揀選幾個人,差他們同我們所親愛的巴拿巴和保羅往你們那裡去。26這二人是為我主耶穌基督的名不顧性命的。27我們就差了猶大和西拉,他們也要親口訴說這些事。28因為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惟有幾件事是不可少的,29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這幾件你們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願你們平安!30他們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眾人,交付書信。31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1522-31

      初代教會面臨足以危及教會合一的重大爭議,經過了爭議、開會、辯論、最後綜合各方意見達到了結論。這結論不可能讓各方都滿意。然而,教會面臨迫在眉睫的分裂危機,對重大爭議必須要有解決的作法。如今雅各拍板定案,並不是雅各以長老的權柄作出的獨斷,壓過其它不同看法。而是他聽過了雙方來來回回的陳述,綜合眾議,作出判斷。使徒行傳作者視之為教會共同的決定。不單如此,還寫下具使徒權柄的公函,選派猶大、西拉為代表傳遞給各教會,要求共同遵行,顯示這決議的大公性,與重要性。不是一時一地的暫時作法,而是可以流傳到後代,繼續影響歷代教會的方向。教會歷史上的各大公會議,也都有此種足以對其他教會發出約束力的性質。神眼中的教會是合一的,因此各教會也應尊重大公會議的決議。

      信函是針對爭議發生的幾個外邦教會,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正是保羅、巴拿巴第一次旅行佈道差派的教會,以及新建立的教會。傳遞牧函的目的正是為了平息外邦教會受割禮派騷擾的作法。牧函中澄清割禮派的人不是奉雅各命令去的,大公會議譴責他們對外邦教會的騷擾。信函說:「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裡出去,用言語攪擾你們,惑亂你們的心(你們必須受割禮,守摩西的律法。)其實我們並沒有吩咐他們。」這些做法正是加拉太書中安提阿教會面對的問題,當時應該尚未解決。如今信函傳來,決議已定。使徒長老們否認授權那些割禮派人士,去強迫外邦信徒受割禮、守摩西律法。並要求教會不要理睬那些假傳聖旨的騷擾者。並陳明這封信函所宣告的事,是經過使徒長老開會,同心作成的決定,具有基督授予使徒的權柄,必須遵從。為了慎重其事,甚至差派了兩位代表隨同保羅、巴拿巴同去。信中並且肯定保羅、巴拿巴是為福音忠心,甚至肯犧牲生命的宣教士。意思就是為保羅、與巴拿巴所傳的信息背書。讓眾教會聽從保羅、巴拿巴的教訓,拒絕割禮派的教導。這個結論相當明確,也針對當時出現的危機,提出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案。身為教會的領袖,肩負帶領教會方向的重責大任,在基要真理上不能妥協,在解決紛爭時也不能和稀泥。這會議的決定對後代想外邦宣教的方向影響深遠。

      28節說:「聖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很特別的是使徒們不以為這決議單單是他們開會作成的,而是聖靈與他們同在,引導他們一同作成的。身為帶領教會,具權柄影響教會方向的人物,應該有個體認,我們針對整個教會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不是為了展現個人的意志,也不僅僅是眾人討論妥協的結果,而是要聖靈參與在決策過程中。決議是聖靈與順從祂的人一同制定的。「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身上」這句話的重擔指的就是猶太人律法的規條,這對於外邦人來說,是超出他們所能承擔的額外要求。例如,要一個外邦人行割禮等於就是歸化成為猶太人,這在屬靈意義上相當是承認外邦人不潔淨,信主還要放棄外邦人的身份,並受割禮為身體上歸化的記號。這在外邦人心目中是種在血統上被排拒成二等公民的暗示,讓人無法接受。律法中的繁文縟節,更是外邦人本來不需遵行,卻額外加上的重擔。連猶太在律法的重軛下人都覺得承受不了,何況是外邦人。

      耶路撒冷大會並不是否定律法中有永恆不變的原則,要外邦人拋棄律法,而是否認割禮派的錯誤,想把摩西律法的規條當成守住才能得救,守住才能成為神子民,的這種想法。把耶路撒冷教會決議當成是除了四條以外,其餘全部作廢,那是偏離使徒原來的想法。怎麼可能連十誡中的不可拜偶像都作廢了,還保留一個不可吃拜偶像的食物的規定。拜偶像顯然是比吃偶像的祭物更為嚴重的罪行。使徒絕不可能廢掉更為重要的原則,卻留下次要的。把耶路撒冷大會決議視為律法廢棄的支持,那是誤解原來決議的目的。決議針對的是解決割禮派的人混亂福音本質的問題,想強加守律法規條在外邦人身上為得救的條件。不是要否定律法中神公義聖潔的原則。許多人對這段經文會有些誤解,拿來支持律法無效說,那是走錯方向了。一定要了解當時事件背景,才能正確地理解聖經的原意,也才能得出正確的應用原則。

結論                                                    耶路撒冷大會是使徒時代重大的會議,影響了後來教會的方向,並後來教義的制定。針對的問題是當時教會緊急面臨的危機,有割禮派人士宣稱外邦人歸信基督,需要按照猶太人的律法規條,受割禮、守律法。在當時引起了教會重大的爭議,甚至會造成教會中的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因此而分裂。使徒、長老們此刻沒有任憑事態惡化,以毅然決然的心志,開會解決爭議。會中讓正反雙方意見陳述,讓與會人提出自己的看法。當討論已經足夠,有具權柄的長老作出決議,並公告眾教會,付諸實行。從這次會議前後經過,我們看到了教會處理爭議為題的模式,就是不強行使用權柄壓制異議者,而是召開大公會議共同討論,順服聖靈引導得到共識。這也影響了日後教會歷史上的重大爭議,為了避免紛爭破壞教會合一,一般都是以大公會議來解決。當會議得到共同決議,眾教會願意順從。這在今日的各自為政的教會似乎不容易達成。然而,也給我們一些寶貴的典範,在影響力可及的範圍之內,盡力維持教會的合一。以牧者共同的商議、禱告順從聖靈的引導,得到對眾教會有益的作法。求神藉著教會歷史的典範,繼續賜福今日的教會。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十一. 仰望十架,效主捨己

HAVE THE MIND OF CHRIST – Philippians 2:5 | Mission Venture Ministries
當保羅被關在羅馬的兩年中,他沒有忘記當年帶領信主的腓立比教會弟兄姊妹。教會中存在著驕傲自大、彼此不合,嫉妒紛爭、虛偽假冒的問題。這都是出自於人心被罪牽引而生出的敗壞。即使在信主的人心中,仍然有這方面的掙扎。針對這種令人心痛的現象,保羅仍然殷殷勸誡,期待他們審察自己的心,先求心的改變,再讓行為跟著內心而改變。雖然找出問題,改正弊病要花費許多功夫,但這是根本解決教會問題的正路。讓我們從腓立比書來考察這主題。

教會當時面對的炎熱考驗
「所以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3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4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1-4)

保羅在寫作腓立比書時,正身陷囹圄。雖然失去各處傳道的自由,他仍然關心過去建立的腓立比的教會。藉著這封信鼓勵他們不要被周圍不順利的環境影響,而生出許多負面的反應。從第一章中我們就可以觀察出教會中出現的問題。1章15節的「嫉妒紛爭」,1章18節的「結黨」,1章19節的出於「假意」傳福音。這些就是當時教會中,因著人心中的罪性,而生出的破壞教會和諧的現象。「虛假」與「爭競」也是今日教會常見的問題。

第二章保羅繼續勉勵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姊妹,在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活出合一見證來。第一節說的「若」,並不代表保羅懷疑他們是否有這些特質,而是激勵他們反省,在以上四個層面上,是否真的活出當有的「新生命」。無論他們「在基督裡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都是因為與主聯合而享有的屬靈福分。屬靈上我們是已經活在基督裡面,並且確實從祂那裡得到了安慰、勸勉、屬靈交通、慈悲憐憫。然而,我們是用什麽態度來活出信徒群體相交的生活?是在其中嫉妒紛爭,還是願意同心合意,合而為一?保羅勉勵他們唯一能使他喜樂滿足的方法就是,不單單停留在前面所述的,與基督聯合的地位中,更要藉著「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活出與地位相稱的生活。意思就是唯有全教會同心合意,活出基督同在的特性,保羅心中的喜樂才可能得到滿足。否則,基督徒只是停留在地位上得救,卻在生活上活不出與救恩相稱的樣式,保羅對於信徒停留在裡外不一的情況,心中無法滿意。

保羅勉勵門徒合一,不是指外表的統一,思想的一致。而是指靈裡互相接納、承認別人與自己聯合為一體,彼此互相配搭。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2章說的,肢體雖多,卻合而為一。彼此之間的關係不是敵對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

接著保羅警戒他們前面提到的問題。在2章3節警戒他們不要結黨紛爭;不要貪圖個人的虛榮;又警戒他們避免驕傲自大的習性。2章4節警戒他們不要專顧自己、自私自利。這些就是腓立比教會存在的毛病。當時教會中存在一些敵對保羅的人,他們為滿足個人的野心,背地裡推動自私的計謀。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是,譏諷嘲笑、批評論斷,對自己則爭功諉過,自高自大。保羅對信徒的勉勵與警戒正好是針對這些弊病,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期待他們力求改進。「虛假」與「爭競」的毛病是從內心的敗壞習性生出來的,除非從裡面改變人的心,生活態度不可能有真正的更新。也只有人心被改變,肢體之間的關係才可能真正改變。否則,不可能有長遠的果效。

以基督的心為心
「5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6他本有 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7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8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9所以 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10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11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 神。」(腓2:5-11)

保羅提出前面教會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是個命令句,動詞是「將之置於心中,成為所思念與關切的內容」。將什麽置於心中呢?就是存在基督心中,耶穌基督所思念關切之事。除非我們的心經歷此種改變,被耶穌基督的心所得著,像祂的心一樣,思念、關切耶穌所看重之事,我們不可能從世俗的敗壞墮落中轉變。

接下來我們來觀察基督所關切的中心是什麽?主要是祂甘願捨己降卑,順服神的旨意。第六節中的「形象」指永遠不變的本質形象,與第八節的「樣子」指隨環境改變的外表樣貌,二者相對。本句話「祂本有神的形像」是個現在式分詞片語,有讓步的意思,指雖然耶穌持續具有神所有的榮耀、本質,意思就是指基督是神,與神的本質相同,這是永遠不變的事實。接著的後半句「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是主要子句,意思是基督不以為自己與神同等這地位,是個緊抓不放的權利。雖然這是不變的事實,但是基督卻不以這地位是理當強行抓住的。

第7節「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一開始有個語氣轉換的助詞「反倒」,表示接下來的句子與前一句的期待相反。主要子句是「祂虛己」,後面接著兩個分詞片語表示「虛己」的方法。就是以成了人的樣式、並取了奴僕的形象來虛己。與前面的神的形像對比。耶穌怎麼虛己?祂的作法就是,由神的形像降卑為奴僕的形象,以道成肉身,成了人的樣式而達成的。神的形象本為尊貴、榮耀、威嚴;反過來,奴僕的形象則為卑微、屈辱、順服。這不是指基督的神性消失、倒空、減損。祂是完全的神,在祂道成肉身的時刻,神性沒有任何改變,卻取與人類完全相同的身體,成了完全的人,祂的人性與祂的神性聯合在一位格之上。

第8節「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本句主要動詞為「使自己卑微」,既然基督被顯出有人的樣子,祂就自己卑微,這與「虛己」意思十分類似,都是基督主動降卑他自己。怎麼自己卑微?以分詞片語「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表現出基督卑微自己到何種結果。這是基督降卑成為人的樣式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定意要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罪人贖罪。這也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因此,虛己的意思就清楚了,就是道成肉身,以奴僕順服的心、以人的卑微身份,為要達成神救恩的目的。

虛己所倒空的是什麽呢?是神的形象,與奴僕形象成為對比。基督原本擁有與神同等的至尊、榮耀、權柄地位,在道成肉身時暫時不表現出來。因為祂要成就一目的,就是成為卑微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為我們死,來替我們贖罪。人性原本都是看重自己、甚至喜歡別人尊重自己。如果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害,必然大聲疾呼、爭取到底。日常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成語:「不平則鳴」、「得理不饒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似乎認為人的尊嚴是不可侵犯的,要誓死保護到底的。因此,人類社會充滿勾心鬥角之事,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與被侵犯的利益。沒有人願意低聲下氣,活在別人的踐踏之下。基督在十字架上活出的樣式,卻與眾人極為不同。祂為了完成神交付的拯救工作,忍受敵對者的迫害,將莫須有的罪名加在祂身上,如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默默無聲。如果是換了我們,豈不是大聲呼喊申冤,對於逼迫者鳴金攻之。基督為何要如此作?祂的眼光超越了人間的你爭我奪,利害爭逐。祂看到的是天父要藉著祂而顯出的榮耀。如果十字架的屈辱能夠讓罪人因此得到救贖,祂願意承受著原本不當受的屈辱,背負著他人的罪責,代替人接受刑罰。這樣寬廣崇高的心思我們真的難以想像。卻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圖像。要求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我們既然在身份上與基督聯合,為何心還是隨著自己原本的意思呢?

第9節開頭有個因此,表示接下來整句是描述基督降卑的結果。基督雖然降卑成為罪人的樣式,甚至代替我們受死亡的刑罰,最後神卻將祂升為至高。這升高的行動藉著讓祂從死裡復活,並升上高天坐在天父右邊顯明出來。祂從神得到的名,超過萬名之上。名是代表一個人的實際,既然神賜下給基督的名,高過萬名,就是承認基督的地位,實際上就是高過世間萬物。10節描述神賜下這名,最終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地底下的萬膝都要向基督的名下拜,臣服於祂,順從他的旨意。並且萬口都要承認耶穌是主,為了讓父神得到榮耀。神這一切使基督升為至高的行動,都是為了父神自己的榮耀而成就的。

當我們讀到這整段詩歌體的頌讚,看到在初代教會中,關於基督道成肉身,降卑為人,甚至受死的經歷,都是父神永恆心意中拯救工作的重要過程。先降卑致死,再被升為至高,讓父的救恩得以成就,臨到信靠的人,並讓天父的名因著耶穌得到至高的榮耀。我們從這些描述,怎麼能學會以耶穌的心為心呢?耶穌雖本與神同等,卻願意放下他的崇高地位,相反地取了奴僕的樣式,這是一般人不可能想像的行動。人的本性常告訴我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私是人類得以存活在地上的基本生存要求。然而,聖經的教導帶給我們另一種價值觀,不是以自利為活在地上必然要有的態度,而是想到為了順服神更高的旨意,願意謙卑虛己,完成神交付的使命,成就神的心意。

這樣人生態度在今世或許會被視為愚蠢,然而主耶穌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祂為我們成為了美好的見證,讓我們效法祂的榜樣。為了神的榮耀的緣故,願意謙卑虛己,視別人比自己強,甚至願意接受神的差遣,去服事有需要的人。這就是這段經文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果要產生行為改變的果效,我們的心需要被改變。改變的方向就是學習主耶穌的樣式。祂所關注的,就是我們當關注的。也就是本段開始的第一句話「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心的改變帶出行為的果實
「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13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14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15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腓2:12-14a)

本段一開始有個連接詞「這樣看來」,意為既然知道前面的教訓,應當能夠活出後面的生活態度。後面整句話是個命令句,正如他們過去順服一樣,保羅要求他們現今繼續作成得救的功夫。首先,保羅肯定他們過去一向是順服的,但期待他們不要只在保羅與他們在一起時順服,就算如今保羅被關,不能與他們同在,他們應當更加順服。順服不是屈服於外在壓力,表面不得不遵行,而是從心底作的。如果,因為保羅不在,他們就從過去順服的態度,轉變為陽奉陰違,那就完全顯出他們的順服是表面功夫,不是出自於內心。保羅命令他們,帶著戰競恐懼的心,作成得救的功夫,這是什麼意思?救恩難道是信徒繼續努力去作成的。「做成功夫」這詞主要是以繼續不斷的毅力,堅持到底,讓所做之事得以最終完成。保羅在此命令他們繼續完成此工作,意義上就是指救恩需要最終能達到期待的果效,不是只停留在地位的改變,卻在實質上活不出與救恩相稱的生命。這是要得救者與神配合,順服神的引導,讓神的手繼續在他的心中動工,才可能最終有所成就的。這很類似羅馬書中說的成聖的道路,持續一生不斷追求,期待一步一步更符合神心意。在這路途上,需要心存戰競恐懼,以免掉以輕心,不能完成神拯救我們,期待我們達到的目標。

這不意味著救恩是我們努力做成的,整個拯救的工作還是神的手在動工。正如13節說的:「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這句話原來是,神就是持續在你裡面動工的那位,並且不管我們所立志去行,或努力去作,都是依照神的美意。我們雖然立志去行、並積極去作成救恩,但是實際上是神在我們心中動工,催逼我們按照祂的旨意去行。按照這樣的想法,我們在神的面前,一點也不敢自誇,聲稱救恩是我們努力去完成的。只能夠說我們能夠有心追求,是神在我心中激勵;我們能有力堅持,是神在我們心中支持。救恩的成全,我們還是歸功於神。

最後,保羅勉勵他們在教會生活中,表現出不發怨言、不起爭論的樣式來。這與前面保羅警惕他們當前存在的問題相關。此刻教會肢體中,正有「虛假」與「爭競」的現象。不發怨言,杜絕了心中的怨恨。不起爭論,遠離爭競嫉妒。生活的聖潔以何為目標?期待他們達到「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這怎麼能達到?唯有讓基督改變我們的心,讓基督的心思成為我們的心思,基督所關切的,成為我們的關切。先效法基督的降卑,為成全神的工作,犧牲自己本有的利益。再讓神的心意得到滿足、神的名因我們的順服得到榮耀。

結論
在一個強調爭競的社會氛圍下,教會難免也充滿了爭名奪利的風氣,因此出現了,自我高舉,看不起別人的現象。甚至出現分門結黨,勾心鬥角之事。這一切都是出自敗壞本性中的罪根所引起,人心壞了,行為自然跟著敗壞。保羅要求基督徒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與基督聯合,既然已經得到與主聯合的身份,就要真實活出相稱的生活,在教會中就是要彼此合而為一。這目標怎麼達成?保羅要我們效法基督的樣式,以基督的心為心。效法祂謙卑捨己的精神,為了順服神的旨意,甚至捨棄最寶貴的生命。我們在基督的十字架前反思,我們從基督身上得到的恩典極大,所能回報的甚為有限。莫忘保羅的期待,以基督的心為心,期待心的改變,帶動生活的改變,進而改善我們與整個教會的關係,不再是爭競,而是謙卑服事。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花圈與石頭


普世宣教工作聽起來是個超然的壯舉,充滿了浪漫的情懷。真實的境況是宣教是人心的爭戰,屬靈前線激烈的爭奪,會遭遇抵擋反抗,反對勢力的攻擊。然而,讓我們勇敢繼續下去的理由是,神必親自祝福、以祂的大能來保護。保羅已經留下了美好的見證,他是我們的榜樣。

在敵對的環境一路傳揚福音

「二人在以哥念同進猶太人的會堂,在那裡講的,叫猶太人和希臘人信的很多。2但那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外邦人,叫他們心裡惱恨弟兄。3二人在那裡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膽講道;主藉他們的手施行神蹟奇事,證明他的恩道。4城裡的眾人就分了黨,有附從猶太人的,有附從使徒的。5那時,外邦人和猶太人,並他們的官長,一齊擁上來,要凌辱使徒,用石頭打他們。6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呂高尼的路司得、特庇兩個城和周圍地方去,7在那裡傳福音。」

      彼西底的安提阿之後,保羅巴拿巴二使徒進入新的城市以哥念。他們依照同樣的模式傳道,先進入猶太人會堂,當遭到猶太人反對時,再轉向外邦人。果然,同樣的反應再度發生,他們的傳道內容,引起許多猶太人與外邦人相信。福音受到歡迎,同樣也伴隨著反對。那些不順從的猶太人聳動人心,激發人對弟兄們發出惱恨。這是出於他們不信使徒所傳的福音,而發出的反對。猶太人為何一路反對福音?因為使徒們傳講耶穌就是彌賽亞,正是舊約先知預言坐在大衛寶座上,統管以色列民的救主。他們不願意承認,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就是彌賽亞。在他們心目中,猶太人期盼的彌賽亞是拯救以色列國的大能君王,並非耶穌所表現出的受苦僕人形象。猶太人反對的力量如此強大,每逢使徒們傳到到哪裡,那裡就有激烈的抗拒,與排斥的行動。甚至激動當地有權威的外邦人與他們一夥,共同反對。事實上這就是宣教歷史上福音臨到未信之地的境況。每逢宣教士初次進入工場,宣講福音總是伴隨著抵擋。因為這是屬靈的征戰,靈界的勢力不希望看到人心被福音奪回,盡一切的力量來反擊。

      第三節開始有個未翻出來的「因此」,表示雖然有前面的反對,使徒們還決定留在那裡一陣子,繼續倚靠主放膽傳道。後面接著的兩個現在式的分詞「見證」與「賜下」主詞都是主,表示主持續地支持他們的福音工作。一是主以祂恩典的話語為他們作見證,另一是賜下神蹟奇事,藉著他們的手來完成。主以恩道見證福音,與主賜下行神蹟的能力,正是歷世歷代傳宣教士能夠有力量傳道的主要原因。主的道本身具有恩惠,能感動人心;主賜下的大能又證實福音來自於神,讓人心生敬畏。神蹟奇事並不單獨存在,必然伴隨著福音的傳講,因為其目的是要得到人心,使人信從福音,歸向基督。使徒時代是如此,對今日的傳福音工作,應也有相似的模式。當然我們不會硬要求神蹟奇事,這是神為了福音工作,所賜下的。今日的福音工場,越是爭戰激烈之處,越是看到神蹟奇事的出現。我們當以開放的心面對,神自然會為福音的緣故賜下能力,我們無需強求,也不需要抗拒。

      使徒停留多日,敵對者聯合掌權者,準備以激烈行動對抗,甚至一起湧上來,要以石頭攻擊他們。當使徒們知道了這種不理性行動,他們決定逃離到其他城市。身在敵對的宣教環境,宣教士們自當謹慎以對,當遭遇抵擋時,繼續傳揚,不輕言放棄。但遇上危險,也要見機行事,不作無謂犧牲。神自然會預備另外的地方,那裡一定也有神所揀選屬祂的人,福音工作可以繼續進行。表面上看起來,使徒們是一路傳,一路面對抗拒。也可以說在抗拒的環境下,仍勇敢一路傳下去。福音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神自然會帶領人來歸信。對神同在的信靠,是使徒能不懼艱難,勇於完成使命的力量來源。願我們也能效法使徒,經歷基督的能力的同在。

藉神蹟向外邦人傳道

8路司得城裡坐著一個兩腳無力的人,生來是瘸腿的,從來沒有走過。9他聽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10就大聲說:「你起來,兩腳站直!」那人就跳起來,而且行走。11眾人看見保羅所做的事,就用呂高尼的話大聲說:「有 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12於是稱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因為他說話領首。13有城外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拿著花圈,來到門前,要同眾人向使徒獻祭。14巴拿巴、保羅二使徒聽見,就撕開衣裳,跳進眾人中間,喊著說:15「諸君,為甚麼做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16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17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18二人說了這些話,僅僅地攔住眾人不獻祭與他們。」

     使徒進入下一個城市路司得,那裡有一位生來瘸腿的人,從來不曾走過。此人聽聞保羅講道,保羅定睛看此人,見他表現出有得痊癒的信心。因此就大聲命令他:「以你的腳直直地站起來!」保羅在講道時,經常帶著敏銳的視覺,觀看底下會眾的反應。當他看出有人有信心,便會慎重向有信心的人發出呼召。此次呼召的內容是讓雙腿無力的瘸子站立起來。這也是與瘸子有信心得以痊癒有關。傳道的內容必然是激起了瘸子得痊癒的信心,讓他相信基督有醫治的能力。得痊癒的信心,與對救主耶穌基督的信靠連在一起。我們所傳的福音內容,不是單單病得醫治,而主要是耶穌基督的身份,祂是神的兒子,是我們的救主,能救我們脫離罪惡的捆綁。同時祂也有憐憫的恩惠,能醫治人的疾病。拯救罪人的信息,比病得醫治更為重要。瘸子應該不是單單有信心能得醫治,更是聽聞耶穌是救他出黑暗、入光明的基督,而生出歸信的心。在保羅察覺他的信心之下,命令他站立。奇蹟隨即發生。他跳起站立,並且行走。指神蹟與彼得當時在美門前醫治瘸子的描述十分相似。一樣是使徒定睛看著瘸子;一樣是命令他們起來行走;瘸子一樣是跳起來,站立行走;一樣引起群眾驚訝聚集。使徒行傳中路加對彼得傳道的描述,有意在保羅傳道時,有相類似的描述。這是表示兩位使徒的傳道工作是一致的。他們傳的不是兩套福音,都是基督吩咐的大使命。

     此事發生,群眾的反應是驚訝,聚集起來,不知這是怎麼回事。他們以當地方言呼叫,有神以人形來到了他們中間。他們稱呼巴拿巴為宙斯,稱保羅為希耳米,宙斯是希臘人的主神,希耳米是傳信息的神,口才便給。眾人的反應具有當地歷史背景。據傳說,當地曾經有宙斯與希耳米以人形降臨,請求借宿,然而當地人吝於接待,只有兩位貧窮的農民接他們到家中住宿。造成後來吝嗇的居民遭洪水懲罰,只有兩位慷慨農民得到獎賞。這是當地居民的傳聞。所以,他們非常謹慎怕再度錯失接待兩位神祗的機會,趕緊想要殷勤接待兩位被認為是神祗的使徒。保羅們聽不懂呂高尼話,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等到宙斯廟的祭司牽著牛,帶著花圈想要向他們獻祭的時候,他們才察覺這動作簡直就是以他們為神,向他們敬拜。兩位使徒發現不對,立即撕裂衣服,極力拒絕當地百姓獻祭的動作。因為身為猶太人非常清楚,只有造物主宰,獨一真神才能接受敬拜,任何人若接受敬拜,是極大的褻瀆。撕裂衣服就是表示非常嚴厲地拒絕,此為萬萬不可之事。

     保羅接下來的信息對於當地百姓就十分重要了,保羅跳進眾人間,高聲說:「眾人啊!你們為什麼這樣做呢?」這是對群眾上面行動的質疑,表示深以為不可。保羅極力呼籲,我們與你們是一樣的人,不可接受敬拜。我們來傳福音給你們,目的就是要讓你們轉離虛妄之事,就是以上那些像諸神敬拜的風俗,並轉向永生之神。此處使徒清楚說出兩種神觀的差別,原來的多神觀念是虛妄無用的,當敬拜的只有獨一真神。這話語直接說出永生神的存在,並唯獨祂配得敬拜,對其餘諸神的敬拜都是虛妄錯誤的。這觀念在多神信仰的外邦世界更是如同醍醐灌頂。他們向來敬拜多神,不以為錯,保羅卻清楚直言,這是虛妄的無用之舉,因為他們所拜之諸神根本不是真神。

     那他們應當如何修正對神的觀念呢?保羅呼召他們「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 神。」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造物主所照的,他是賜生命給我們,讓我們存活的永生神。創造的主宰只能有一位,若有多位宣稱自己是創造者,必然只有一位是真,其餘都是被造物。有的宗教根本不相信創造者的存在,其宇宙觀就是萬物無需創造者,本身就是自有永有。這種宇宙觀將萬物本身當成自己的源頭,無始無終,不承認有至高權柄的位格存在,也無需對任何至高的造物主臣服。其實這種想法就是把人的地位升為至高,不歸屬於誰、也不需向任何權柄負責。這樣的信仰,往往會把人類放在宇宙的中心,高舉自己代替了造物主。

造物主存在的觀念,在許多人內心都有,不分種族、階級。就連中國人也有萬物主宰「老天爺」的觀念。直到後來的多神宗教、無神宗教把人的想法轉變,故意去否認造物主的存在。如果造物主並不存在,那普遍存在人心有位造物主的想法怎麼來的?若無客觀真理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對真理尋求的欲望。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只要是人,都會發出同樣的問題,萬物是哪裡來的?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最終要到哪裡去?我活著到底要幹什麽?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理必然存在,人才會對這些問題生出尋求答案的需要。正如人需要水、需要空氣,我們就知道,空氣與水必然存在。這是無可推諉的。

     保羅接著描述他們過去不明白真神的境況:「祂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當福音尚未傳來之前,人對於神存在的真理有錯誤的認識。神任憑外邦人各行其道,也就是在神的計劃中神是先向以色列民啟示祂的屬性,再逐步讓外邦人信從福音來歸向祂。所以外邦人對神屬性的不明白,而各行其道,是在神的任憑之中。然而,這不能成為否定神存在的藉口,保羅再提到明白造物主存在的本能存在人心:「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當我們看到宇宙萬物精密運行,配合無間的奇妙現象,就會思想必然有管理這一切的至高主宰存在。這種想法,在今日學術界是個不可容忍的禁忌,任何想要解釋宇宙萬物來自至高創造者設計的想法,就會被排斥,嘲笑,被批評為迷信。其實唯物主義者只是跳過這問題,不去追究,並且不容許其他解釋的可能性。如果但是限於科學界需要實事求是,無可厚非。但是涵蓋整個社會,政治、宗教領域,想要成為主流,一統天下人心。實為超過其可研究範圍的越界之舉。

     這位造物主不是無位格的高深原理而已,而是有思想、情感、意志、主權、的主體,祂不但創造了萬物,並且賜福於被造的人類。祂賜下讓人生存的陽光、空氣、水、空間。又讓人類生存的環境正好適合人類存活、繁衍後代。無神論者常會著這是巧合,宇宙間廣大無涯,只是這巧合不在其它地方發生,正好在地球發生;再巧的是有意識的人類正好生長於此,其中還有自己也在裡面;更巧的是這些存活的人類正好都想到自己是怎麼存在的?把一切其巧無比、無法解釋的事情歸因於一句話「巧合」,那才是無法想像的天下奇聞。

     此處經文與保羅在羅馬書120節說的一樣:「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我們的生命是有源頭的,就是創造天地的主宰。既然有源頭就表示我們不是隨機巧合的產物,因著無意義的碰撞而生,無目的地漂流於蒼茫的宇宙之中。我們是有父有母,同時存在也是有最終根源的。因此創造主對我們的生命有主權,我們必須向祂負責。按照造物主的心意而活,我們就得享平安,這是祂對我們被造之人所存的心意。耶利米書2921中,耶和華神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歸向祂、順服祂就是我們身為被造者最正確的態度,也是蒙福之道。

     對比與前面13章保羅對猶太人的信息,此處的教導雖然沒有涉及舊約應許的實現。然而,對於不認識神的外邦人,從神存在、並神賜恩給萬物,這普遍啟示出發是十分合適的。我們可以從這段信息中,學習如何向對福音不清楚的慕道友,以共同認知的問題為出發點,切入福音的中心,耶穌基督,並祂為我們捨身而拯救我們。

堅固信徒與向母會回報

19但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以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20門徒正圍著他,他就起來,走進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21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22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 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23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24二人經過彼西底,來到旁非利亞。25在別加講了道,就下亞大利去,26從那裡坐船,往安提阿去。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 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27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 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 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28二人就在那裡同門徒住了多日。」

      保羅傳道的結果,正如以往所經歷的,引起了猶太人的反對。他們從一百英哩外的城市安提阿、以及20英哩外的以哥念跑來,追著找保羅的麻煩。他們「挑唆眾人,就用石頭打保羅」這種作法無視當地法律,可說是動用私刑,甚至致人於死地,這是猶太人懲治罪大惡極者的刑罰。可見他們對保羅的仇恨已經到了恨之入骨、無以復加的地步。保羅被擊打昏迷,他們以為是打死了,將保羅拖到城外丟棄。這個事件保羅曾經在哥林多後書46節描述過:「被打倒了,卻不至死亡。」眾人圍著他或去觀察,或為他代禱,他並未死亡,又甦醒過來,走進剛才被打的城內,停留一晚。 第二天會同巴拿巴,繼續到附近的城市特庇傳道。保羅才剛剛受到生命危險的打擊,尚未恢復就趕緊忙著接下去的傳道工作,他無懼生死的精神令人感動。

      保羅在特庇停留了一陣,「對那城裡的人傳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門徒。」他沒有從近路直接回敘利亞的安提阿。而是走回頭路,經由所來的幾個城市,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這條路雖然較遠,可是保羅是有目的的。他去原來傳福音的幾個地方,去「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這是新信主的人何等重要的事,保羅的福音工作不是蜻蜓點水,來了一次就再也不出現。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去探望原本傳福音信主的會眾。我們今日的福音工作耶穌如此,對於初信者後續的造就,比起開始的傳福音一點也不可輕忽。

當人得救後心裡對真道激動,但是若忽略的接下來的造就,信心可能會冷淡,甚至很可能動搖到流失的地步。保羅很清楚門徒需要鼓勵,他回到不久前傳福音的地方,探望當初信主的門徒,造就他們,並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門徒需要保持對主的信心。牧者的勉勵是相當重要的。保羅又勉勵門徒:「我們進入 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這話語重心長,特別是對於初信者,可能經歷周圍的逼迫與排斥。這裡講的進入神的國意思是,最終神國完全實現時,持守信心到底的信徒得以進入基督掌權的國度,這是指救恩的成全,不是開始。所以,保羅告訴門徒持守信心的道路上可能會經歷的逼迫,那是必須走過的道路。並不是指受苦才能得救,而是警惕經歷受苦環境是必然會發生的,要門徒有心理準備,不要被擊敗了。

      保羅知道自己不可能長期待在這裡牧養他們,就與巴拿巴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藉著禁食禱告,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這行動與當初保羅、巴拿巴被安提阿教會選召、差派出來是一樣的。在主面前禁食禱告,表示這是遵照主的心意所作的行動,是遵主命令而選召他們出來帶領教會。使徒選召長老,權柄高的選召權柄低的,這是合乎聖經一貫的教導。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教會中有多於一位長老,這是使徒行傳中描述的慣例,也是今日教會當遵守的。有人可能會質疑,保羅曾經教訓,初入教的不能當長老。這些被保羅選立的長老,似乎信主不久。這點我們必須考慮當時這群人多數曾在猶太人會堂中聚會,對舊約的應許已經熟悉,並且有期待彌賽亞來臨的盼望。一旦福音被講解清楚,知道彌賽亞是耶穌,觀念立即被導正,他們屬靈的狀況超過今日完全沒有基礎的初信者。所以選立長老時,必定是經過這些考量,無需多慮。

      最後我們看見了使徒們第一次宣教旅程進入了尾聲,保羅、巴拿巴坐船回到了敘利亞的安提阿的母會,向教會中差派他們出來的同工報告。26節說:「當初,他們被眾人所託、蒙 神之恩、要辦現在所做之工,就是在這地方。」宣教的事工是蒙神的恩差遣,也是得到母會弟兄姊妹的託付。所以,宣教士不單要向神負責,也要向支持此事工的母會負責。對差派的教會回報是必需的工作。這就是如今我們看到眾多宣教士,回到支持的教會分享異象,回報成果。保羅回報的經過是:「到了那裡,聚集了會眾,就述說 神藉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並 神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道的門。」此句話有兩個重點,其一是藉著宣教的果效,歸榮耀給神,讓眾人知道神藉著他們的手行了拯救人靈魂之事。其二是分享宣教異象,讓眾人看到神拯救的工作臨到外邦人,神交付的大使命逐步實現,藉此激勵會眾繼續支持宣教事工,甚至感動更多人,投身於神國宣教事工。

結論

      宣教之事是神手所作,宣教之門是神所開啟。在人看來,艱難無比。人心剛硬,被異教的思想轄制,怎麼可能降伏在福音面前?然而,我們從宣教的歷史就可以知道,神的工作是超乎人所能想像的,因為神要進行的工作,人無法阻擋;神開的門,人無法關上。我們必須認定,向普世傳揚福音是神親自命令、差遣僕人前往、並親自以大能保護的工作。我們當以堅定的信念,承受神的託付,繼往開來,完成此事工。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奉主名求行更大的事


在叛徒猶大離開最後晚餐後,耶穌預言被賣被殺。整個門徒中間瀰漫著一股憂愁的氣氛。主預言將要離開,到底什麼事會發生?祂會去哪裡?主走了,我們怎麼辦?主若一去不回,門徒在地上將依靠誰而生活?主吩咐的工作是否還要進行?靠著什麽力量?這都是門徒此刻心中掛念的問題。本段經文正是主耶穌針對他們心中的疑惑,所作的教導。

主耶穌就是往父家的道路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 神,也當信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4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5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主耶穌安慰門徒「不要憂愁」,這是個現在式命令句,表示他們當時正在憂愁。接著的動詞「信」可以翻譯成命令語氣或是直述語氣。因為前面提到門徒正憂愁,耶穌命令他們不要憂愁,接著又命令他們當信靠神,也當信靠祂。這兩個行動是連在一起的,一個信靠天父的人,必然也會信靠耶穌,祂們是門徒信靠的對象。在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最重要的信靠天父、信靠基督。主耶穌曾應許,凡屬祂的羊一個也不失落,必會救門徒脫離危險的環境。

      主耶穌在第二節告訴門徒祂要去哪裡,主說天父的家中有許多住處,祂是要回到天父家中為他們預備地方。第二節中文翻譯為直述句,英語標準版、新國際版都翻成疑問句:「若是沒有,我當初怎麼會告訴你們如此呢?」告訴的內容就是主去為門徒預備地方這件事。如果翻成直述句,意思就是「若是沒有,我就會早告訴你們。」兩者都是與事實相反的第二條件句。事實上,天父家裡是有很多住處,門徒無處可投靠的想法非事實,所以主並沒有事先告訴他們。因為這一切都在主的計劃中,主要先去預備,然後再接門徒回到父那裡住。這就是第三節敘述的內容。

      第三節是直接了當的條件句,主去預備地方的目的,就是將來要接我們過去與祂同住。既然主去預備了地方,祂就要再來,而且將要接我們到祂那裡。「接」這個字意思是從別處接到祂身邊。結果是不管祂在哪裡,我們也可以與祂同在。與主同在是何等大的應許,也是何等寶貴的安慰,特別是在離別前愁雲慘霧圍繞的時刻,主的話給門徒一個穩定的安慰,雖然主會暫時離開,但是祂應許必要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裡。當兒童初次被父母送到幼兒園時,最擔心的是父母離開視線,此時他們心中會生出別離焦慮。父母總是一再肯定的允諾,安慰他們心中的焦慮,說分別是暫時的,將來一定會回來,那時候就可以在一起了。當兒童心裡相信父母的話,就安心了,可以忍受離別的痛苦。正如父母離開的小孩會問的問題一樣,深怕父母從此不再回來,將他們拋棄在陌生的地方,孤苦伶仃,沒人幫助。

      我們讀到這句經文心中可能出現的疑問是,天父的家在哪裡?主要什麼時候才回來?天父的家就是天父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上,這就是主耶穌升天後要去的地方。並且也是祂將來要接我們去的地方。主應許我們將來必會回到天父家中,與主永遠同在。這件事何時發生呢?應該就是主耶穌再來之時。主耶穌曾應許祂還要再回到門徒這裡來:「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了,我去還要到你們這裡來。」(約1428a)主再來的應許是主親自答應的,非常確定。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地上最大的盼望,不管我們遭遇何種考驗,總有一個希望,主快再來了。那時,一切的痛苦將要過去、一切的辛勞將得到回報。對於悖逆神的人,那是一個報應的日子;對於信靠主的人,那卻是一個得獎賞的日子。有這種對主再來的盼望,讓我們更是滿有信心與勇氣在世度日。

      主用下一句話穩定門徒的心:「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約144)將要去的地方不是個陌生的地方,門徒知道主要去的地方該怎麼去。這句話的知道是完成式,也就是主已經告訴他們了,這條路到如今一直沒變。這句話帶出了門徒的疑問。對於主說的這條路,多馬聲稱什麼都不知道,他提出疑問:「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裡去,怎麼知道那條路呢?」多馬與耶穌說的完全相反,主耶穌肯定他們知道,他說從頭到尾都不知。主要去什麽地方都不知道了,更加何況是怎麼到達那裡?今天開車的人,非常依賴衛星導航,因為它知道怎麼開,我們就常常不記路了。每當我們要開車到別的地方,匆匆忙忙上車,發動引擎,開上了路,準備設定衛星導航,才發現不知道目的地的地址。連去哪裡都不知道,再神通廣大也無法知道怎麼去。多馬的問題很直白,確實如此。

      主耶穌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多馬問的問題在這句話中的到了解答。多馬聲稱不知道那條路,主耶穌告訴他:「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句話的「我是」使用加強語氣,耶穌告訴多馬,不要推託說你不知道這條路,這條路就是主自己。靠著主這條路就能到父那裡去。「主」與「路」是在不同的範疇,怎麼能放在一起相比?聖經中的「是」可以代表,類比的意思,這裡用到神面前的道路來描述主,表示憑藉著主耶穌,我們得以進到天父面前,來到天父所在的地方,並且會永遠與祂同在。舊約時代因著人犯罪,神與人之間的路被斷絕了。以色列人僅憑著一年一度大祭司帶著贖罪的血進入至聖所,為百姓獻祭贖罪。聖殿中通往至聖所的路被幔子隔開,百姓不得進入。如今主耶穌已經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大祭司,已經為我們獻上祂自己為贖罪的祭物,祂成為我們通往至聖所的路。如今幔子已經裂開,人與神之間的隔閡因著耶穌已經移去。所有因著信獻上基督所付出贖罪代價的人,罪都得赦免,得以坦然無懼地進入至聖所,來到神面前與神相會。主耶穌就是這條神與人之間唯一的道路。

      同時主耶穌也是真理,這也是約翰福音整體主題之一,約翰福音的序言中就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耶穌向黑暗的世界顯出真理。在第八章警告信心不堅固的猶太人時候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這真理不是抽象的理論,其實就是耶穌自己。只有耶穌才能使人從罪中得釋放,不受罪的轄制,得到真正的自由。誠信真實是神的屬性,也是基督的屬性。祂就是真理的化身,認識祂就認識了真理。

      最後主說祂也是生命。序言中說:「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4)照亮人生命中的黑暗,賜人永生,不致滅亡的主宰,就是主耶穌。五餅二魚的神蹟後,主也說:「我就是生命的糧。」(約648)祂能滿足人生命的飢渴,讓人吃了就不致缺乏的源頭也就是主耶穌。我們屬靈生命從死裡復活,源源不絕成長,這能力來自於主耶穌。所以說主耶穌就是生命。

      道路、真理、生命這三樣緊密相連,關係密切。從主耶穌那裡我們得到了屬靈生命。有了這個生命,我們得以認識真理的源頭,讓真理除去轄制我們的罪惡捆綁。最後我們得以心無窒礙地來到天父面前,與祂同在。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都要憑藉著主耶穌基督。而且唯有靠著祂,我們才可能達成前面所說的,得新生命、認識真理、並從這條道路進到父面前。

      主耶穌說:「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這條通往天父面前的道路是唯一的。這句話常常會讓人覺得獨斷,今日的世界喜好多元思想、兼容並蓄,不喜歡唯一道路、絕對真理。人們常常說:「條條道路通羅馬。」或有人說:「得道有千萬種法門,不要執著於一。」但是主耶穌不管人的喜好如何,就這麼清楚地說出來,通往天父面前的道路就只有一條,就是通過祂自己。事實上,永恆不變的真理具有排他性,不可能相互抵觸的理論也是真理。只有真正的真理才會聲稱自己是唯一,其它非永恆的道理才會聲稱,既然要說真理大家都是,這樣才公平。譬如,人的親生父親只有一位,他的地位是無法與其他人分享的。所有抱著「要當爸爸就一起當,不要這麼絕對、不要排他性這麼強嘛!」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可能是親生的父親。耶穌基督也是如此,祂是唯一的道路,並且清楚聲明,除祂以外,沒有其他道路可以到天父面前。我們應當憑著信心,接受祂的拯救,信靠祂,並盼望祂有一天再來接我們,回到天父面前,與祂永遠同在。

天父與基督合一的關係

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8腓力對他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9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10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11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本段經文中提到了門徒對耶穌的要求,多馬想要耶穌明示通往父家之路,主耶穌告知,祂就是這條道路。通過主耶穌就能進到天父面前,與祂同在。接下來主耶穌用用四個方面來描述祂與父緊密合一的關係。同時這些描述更讓我們知道,主耶穌與天父在神性上合一,耶穌有天父一樣完全的神性。

1.認識基督就是認識天父:主耶穌回答多馬的問題後,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這句話的「認識」是過去完成式,表示在過去的某時刻已經完成,並不變之事。「認識」這個字的意思並不是理性的「知道」,而是與認識的對象有相連的關係。門徒如果已經與基督建立生命相連的關係,就已經與天父也建立了這層關係。這關係比朋友相識更加深入,是有委身信靠之意。正如我們宣稱自己與某人有關係,不是點頭之交而已,而是能夠為他效勞,患難與共。主耶穌曾在好牧人的教訓中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1014)羊與牧人的關係正是彼此認識的關係。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正是建立在與基督的關係上。主耶穌曾對敵對的猶太人說:「你們不認識我,也不認識我的父;若是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約819)我們與天父之間的關係的建立,需要透過主耶穌基督。因基督是天父差來世上,道成肉身顯明天父的屬性,如果不認識看得見的主,怎能認識看不見的父?主耶穌接著說,門徒如今是認識天父了,也已經看見天父了。這裡的看見有經歷之意。不單眼裡看見,更是經歷與天父相交的生活。因為門徒如今已經與耶穌基督有相連的關係了,也就是經歷與父相交的生活。

2.看見基督就是看見天父:接著腓力提出一個問題,想要耶穌將天父顯給他們看,他們就滿足了。他心中還有個尚未滿足的願望,想要親眼看見天父。這種要求摩西也曾經有過,在出埃及記中記載: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218-20約翰福音中耶穌也說過:「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 神來的,他看見過父。」(約646)人不能親眼見父這是新舊約一致的教訓。腓力想看見神的要求,似乎來自於他的好奇心。神是聖潔無瑕疵的,有罪的人見到至聖的神,將會被擊殺,除非他已經得到了神的潔淨。主耶穌沒有否定腓力的要求,只反問腓力兩個問題,藉此教導祂一個真理:「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前一個問題,意思是腓力與主同在如此長久,應當認識主。接著主傳達的真理就是:「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只句話的「看見」如前述是親身經歷之意,是完成式。表示凡親身經歷與主面對面的人,就等於是已經親身經歷了與父面對面。主再次質問他:「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表示這個要求不恰當,腓力提出這要求,表明他不知道看見主耶穌就是看見父。約翰福音一開始曾指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唯獨基督見過父,並如今道成肉身將父的尊容顯明,讓我們看到,所以見到基督就等於是見父。我們不應當在基督以外,要求神向我們顯出祂的面。第7節說認識主就等於認識父,第8-9節說見主如見父。兩句話的重點一致,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是建立在與主的關係上,親近主就等於是親近父。反過來說,拒絕主就等於是拒絕差子來的父。我們需要認真看待與主耶穌的關係。

3.基督住在父裡面,父也住在基督裡面:基督與天父彼此內住的教導,主耶穌在與法利賽人辯駁時已經說過祂與父的合一:「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並說:「我若行了,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約1038)這指的是主耶穌與天父上帝在拯救屬祂的羊這事上,心意合一、工作合一、計劃合一。此處也是一樣,耶穌提到了:「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與前面信息密切相關,認識基督就是認識父,看見基督就是看見父。顯示出天父的屬性完全在基督身上顯出來。我們與天父建立的關係,也是通過與基督的關係來達成。從這裡我們就明白天父與基督彼此內住的意思。不是祂們在位格上是同一,祂們在位格上是有別的;而是在神性上、工作上、旨意上、生命上完全合一。父與子互相內住表示基督在地上就是要完成神的工作,祂有完全的神性。

這是需要我們憑信心去領受的。主耶穌是以反問語氣來問腓力,難道你不信這話嗎?意思就是,你身為與主同在如此久的門徒,理當相信這個真理。我們也當反問自己,是否相信主耶穌基督的神性,見到主就是見到父,信靠主就是信靠父。除此以外,別無其它道路可以選擇。

4.基督說話行事,就是父在祂裡面說話行事:主耶穌反問腓力是否不信主與父彼此內住,接著再提出另一個教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這教導在第5章主耶穌與猶太人辯駁安息日時也曾提出:「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9)主耶穌蒙父差遣來到地上,說話、行事完全憑天父的旨意,不是憑祂自己的意思。這是表示祂身為被父差遣的僕人,是要完成天父指派的工作,祂道成肉身的身份是人子耶穌,在地位上是順服在天父的權柄之下,然而祂的神性仍然不變,與天父同等、同尊、同榮。基督在地上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完全照著住在祂裡面的天父旨意而行。天父與主的關係是內住在基督裏面,基督也住在天父裡面。內住的天父如何指示,主就順服天父旨意而行。我們如今也是有聖靈內住在我們裡面,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順服聖靈的旨意而行。主耶穌在反問腓力為何不信之後,接著警戒他:「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這是個讓步的語氣,就算腓力無法相信主所宣告的事,也當因為主在地上完成如此多的工作,這些神蹟奇事就足以見證主的身份。主以命令語氣要腓力相信祂,這命令是現在式,表示主命令我們的信靠是持續堅守的。

     從這四個方面,我們看見了主對兩位門徒提出的疑問,作出教導。關乎祂與天父之間的合一關係,在神性、工作、旨意、生命的合一,表明了祂神兒子的身份。最終祂要求門徒信靠祂,如此就是信靠天父。我們當領受此命令,信靠主、順服主、讓主的靈、主的話在我們心中指引我們的道路。

奉主名求父,賜力量行更大的事

1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13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14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

      前面11節提到,主並不是憑著自己的意思作事,而是天父在主裡面完成祂的工作。12節經文接著前面的信息,主用「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表明這教導的重要性。主指出:祂所作的工,凡是信主的人也要作。這裡指的工作是指什麽?天父指示基督做的工作是關乎,證明基督身份、彰顯天父榮耀、完成救恩的工作。這些是基督在世上作的事,如今祂指示門徒繼續去作。從這段話我們看到了,神交付基督工作的延續性,需要門徒承接使命繼續完成。

我們或許沒有基督行神蹟奇事的能力,然而神應許會賜下聖靈的能力,給我們這群宣揚基督福音的人。我們沒有權柄自己成為贖罪祭,直接實行拯救,卻有權柄將世人帶到基督面前,宣告福音的赦罪與拯救之恩。這就是我們從主耶穌手上接下,當繼續完成的工作。

      主耶穌為何吩咐我們作比這更大的事?難道我們有比主更大的能力,完成更大的功績?其實不是這意思。我們不可能比主有更大的能力,我們能完成的事工也絕對大不過主的工作。這裡的更大,是指範圍的更大。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這救恩當只在有限的範圍被傳揚,主要我們擴大傳揚福音的範圍,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耶穌作見證。讓更多未聽聞福音的人,能因信靠福音而得救。這是在空間的衡量上,主的工作被擴大了。在時間上也有更大的範圍,主耶穌傳道三年半,接著就受死、復活、升天。接下來在主再來之前,這段長遠的日子,福音的使命是交付給我們這群後來的門徒。在時間的範圍裡,也是被擴大了。

      句子結尾主說出了作更大事的原因,「因為我往父那裡去。」這與我們作更大的事有何關係?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做更大的事,力量的來源就是因為主到天父那裡去。祂去就差下聖靈保惠師,降臨在我們身上,讓我們得著服事的能力。我們才可能在空間與時間更大的範圍內,作主差遣我們完成的事工。另外,主升上到天父那裡,表示主已經完成了地上的贖罪之功,如今在父寶座的右邊為屬祂的人代求,凡是信靠主的人奉祂的名向父祈求,祂必垂聽、而成就所求之事。這也是我們能做更大的事的原因。

      華人宣教的先鋒趙天恩牧師,曾經把主耶穌這句話,當成他一生追求的目標,「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主耶穌吩咐我們,接下祂在世上的福音工作,繼續下去,直到完成。當我們知道自己所作的事,就是主耶穌吩咐我們祂要完成的福音事工,我們心中當有種熱切的驅動力,主的靈會在我們裡面,催促我們不要灰心,不要膽祛;因為主必與我們同在,給我們力量完成這使命。趙牧師一生奔波,跑遍大江南北,在各地宣揚福音,鼓勵眾教會。內心力量的來源就是因著主的這句話。

當接著主的事工,繼續作下去。如今趙牧師已經安息主懷,我們如今還活在世上的人,主的託付是給我們的,我們也當接著主的工作繼續進行。

            13節也是描述主耶穌應許門徒,賜他們力量去完成更大的事,「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這句話勉勵門徒要奉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不管求什麽,主必成就。奉基督的名是什麼意思?就是按照主的名所包含的屬性,以符合主屬性的期盼來求,主是聖潔的主,因此按照主聖潔屬性,祈求主光照我們的污穢,潔淨我們的罪。主是憐憫的主,因此我們祈求主赦免我們的過犯罪孽。主是公義的,我們求主主彰顯祂的公義,平反冤屈。主成全了我們祈求之事,都是為了要讓父因子而得榮耀。所以,這句話不能毫無限制地,延伸到所有的禱告,主必然成就。所有的病主必醫治嗎?那要看病得醫治是不是在此時能夠榮耀神。所有祈求發達的禱告都蒙主垂聽嗎?那要看發達是不是符合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這一切都是按照神的心意而成就的,不是漫無目標,簽上名,卻不寫上金額的支票,讓我們予取予求。如果我們以為盡量求,不管求什麽必定成就,就是完全誤解了主的話。我們的禱告需要奉主的名,按照主的名一致的屬性去求;並且要最終讓神得榮耀。有句話說得有道理:「主教導我們的禱告是像一張未寫上金額的支票,然而卻需要兩個簽名,一個是我們自己要簽,我們盡可以大膽求,另一個是主自己簽的,只有祂也簽了才有效。」我們的禱告是,參與在主託付我們繼續完成的福音工作上。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私利。不是想要為了自己成功、發財、得到世上的虛榮。這不是主應許禱告必蒙應允的範圍。

      最後,主把這應許再說一次:「你們若奉我的名求甚麼,我必成就。」表示祂慎重祂的應許。我們盡可以向祂大膽呼求;然而,我們當知道祈求的的範圍是完成主的工作。祈求的態度是按照主名包含的屬性去求。最終是為了神的榮耀因主而得以彰顯。完成主的工作,離不開禱告,主應許祂在天父右邊為我們祈求,在福音工作上,我們能夠勇敢不退縮,主要的原因就是主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求,祂會賜下能力,讓我們勝過仇敵的攻擊。我們在地上完成主的工作,面對的是靈界敵對的勢力,牠會用盡一切手段來攻擊我們,我們得勝的把握在於基督與我們同在。祂在父右邊為我們代求,就是我們力量的泉源。

結論

在主要離去的前夕,門徒得知主將要被抓、被殺害;心中擔憂,前途茫茫,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前行。主耶穌知道門徒心中的疑惑,勉勵他們不需要為前途擔憂,主就是通往天父家中的道路,祂去天家是要為門徒預備地方,還要再來接他們過去。這安慰的話語是門徒心中的保障。同時,主耶穌也告訴門徒祂與天父的關係,認識祂就是認識父、看見祂就是看見父、基督與父相互內住、主說話行事全是按照父的旨意。從這四點我們知道,我們當心無旁騖地信靠主,主與父在工作上、屬性上、旨意上、生命上完全合一,信主就是信父。最後,主吩咐我們繼續祂未完成的福音工作,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與更長遠的世代。我們不必為危險患難而害怕,只要奉主名祈求,主必垂聽,主必成就,目的是為了讓天父因基督而得榮耀。這是關乎完成基督的福音使命,也就是主託付我們的工作,祂必賜力量給我們,必在父右邊為我們代求,必保護我們到底。這是主給我們的堅定應許。

倪柝聲教導中關於成聖觀的探討

第一章 前言 倪柝聲為近代中國本土神學界影響重大的人物,他建立了華人界第一個具影響力的本色化教會。他留下來的文字著述豐富,其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屬靈人》 [1] 。這書所提出的三元人觀的想法,雖然引起了讚賞與批評兩面的評價,直至今日其中的思想仍然深刻地影響中國教會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