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但以理書在聖經裏是非常特別的一卷書,雖然在舊約中被列在先知書中,但與其他先知所關注的重點卻不同。本書充滿了對神國度末世性的預言,超越當時世代所能預見的時局變化,將歷史指向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神是歷史的主宰,衪掌握人類政治權勢的興亡、與人類的命運,最後會將萬事導向衪永恆旨意的成全。
神的國度是本書一再出現的主題。在一個外邦國度稱霸、神的選民被虜異邦的時代,先知卻仍然看到「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4:25)。權傾一時的尼布甲尼撒王也下拜要稱神為「萬神之神、萬王之主」(但2:47)。大權在握的大利烏王也降旨:「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競恐懼,祂是永遠長存的活神,祂的國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存無極」(但6:26)。地上的國度無論多麼強盛顯赫,無不臣服在神的掌管之下。耶和華是萬神之神、萬王之王,是永活的神,祂的寶座堅立在天,祂的國度永不滅亡。(鄺炳釗)
但以理書如同新約啟示錄一樣,採用了啟示文學的體裁。就如同研讀啟示錄一樣,其中包含了歷史與預言兩部分。既然內容包含歷史事實的記述,我們無法脫離歷史的背景來暸解經文的內涵。但預言的部分卻超出當代所能看見的範圍,它指向以後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至今都未應驗的未來事件。對未來世事的預測總會引起我們過多的好奇心。同樣的,對預言的解釋也是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特別是有關神國度的預言將來要如何成就,可說是當今神學界意見最分歧的主題之一。首先我們有興趣探究,但以理書中到底怎麼樣描述有關神國度的預言?什麼神學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這個主題的討論上?根據這個方法我們又對神的國度的意義能否更加清楚的認識?神國度的這個主題貫穿在在整本聖經之中,它在每卷書中的描述是否一致?其他的經文能否增加我們對但以理書中預言神永恆的國度的暸解?對神永恆國度的實現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看法?如何看待今日的教會及以色列民?這些不單牽涉但以理書解經的問題,也是今曰基督徒如何看待神的國如何實現這問題。本篇報告準備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但以理書中神永恆國度的預言:
1. 什麼神學研究方法是可以用在神國預言的討論上?
2. 如何解釋但以理書中有關神國的預言?
3. 對神國度實現的兩種主要的爭議?
4. 這解釋與聖經中其他有關內容是否協調?
5. 如何看待今日的教會及以色列民?
以下的四個段落將分別來探討這些問題,期能針對這段神國度的預言,能夠找到更清楚的解釋。進而對神國度這主題在末世的意義有些初步的認識。
本文所用的神學研究方法
但以理書的作者
本篇報告首先接受一前提,就是但以理書的作者即為但以理本人,並且是在主前第七到第六世紀完成此書。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但以理書對歷史的預言的應驗太過準確,神奇不可思議,甚至連主前二世紀的希臘君王安提阿古四世,暴虐對待猶太之的事都預言出來,推論是事後冒名之作。但近期成書的說法建立於許多假設之上,而支持這些假設的證據都不夠穩固。從猶太教對但以理書寫作日期的定位、正典權威、希伯來及亞蘭文、《七十士譯本》的翻譯時間、死海古卷的發現、以及耶穌對但以理預言的肯定,這些因素都對主前六世紀成書論較為有利。(張毅勤) 根據這前提,筆者自然也接受書中的信息為預言,而非借用預言的手法來描述已發生的歷史。所以本篇報告討論的角度,也是從對預言解釋的方向來切入。
啟示文體的特性
但以理是以啟示文體寫出的著作。啟示文體主要產生於新舊約之間的四百年內。猶太民族身為神的選民,身陷外邦之統治下,經歷政治、文化、宗教上的屢次逼迫,仍相信有一天,神要為他們興起一位君王,復興以色列國。他們把這個盼望寄望在大衛子孫身上。隨著歷史的演變,當遭遇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命運之後。他們逐漸將復國的盼望放在末世。也就是萬物結局之時,神親自臨到,建立祂的國度,那時他們必能享受神所賜神子民的榮耀。啟示文體的作品就是在描述這個復與的國度未來臨之前,所要發生的各種災難、以及來世的祝福。其目的就在鼓勵在受壓迫中,因信仰而受苦的人,堅守信仰、忍耐到底。(禤浩榮, 1998)
但以理書這本啟示文體在舊約中是承繼著先知書的一部作品。雖然在形式和意象上充滿了許多象徵性的語言,與其他先知的預言形式不同,但其內容卻並不是獨創的。它實際上是承襲了舊約先知對神國的預言,本書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再次確認先知所提到的應許必定成就。啟示文體通常與末世論有關,它所設想的末世狀況是整個世界產生完全的變化,有神直接介入、對列邦作全面性的審判、帶來一個拯救的新時代,這是啟示文體最基本的信念。(Bauckham, 1980)
對預言的解釋方法
研究啟示文學必然會遭遇到的困難是對預言的解釋。解釋預言必然牽涉到應驗的問題,既使在但以理當時也向神求問異夢的解釋。但對預言的解說眾說紛云,再加上人天性對未來發生大事的好奇心,促使許多解經家牽強附會的拿著經文去預測未來的事。歷史上從來不缺乏預言耶穌將於何時再臨的人,近代的預測更是層出不窮。多數言論或許聳人聽聞,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一個應驗。這些實例給我們解釋聖經預言的人一個警惕。雖然聖經的預言是必然會應驗,但我們不能因為迫切期待預言應驗,而做出超出聖經範圍的預測。對聖經中預言的解釋必然有些基本原則。在本篇報告中,個人預備從底下幾個方面作討論:
一、 尊重經文的原意:用啟示文體描述的未來信息和普通的先知預言一樣,不是憑想像創造出來,而是要按作者當時的文化、地理、歷史的背景去了解。想要了解經文的原意,必須從上下文文意的脈絡、及信息對當代猶太人的意義來觀察。 聖經中的任何一段經文,在嘗試作解釋時,一定要考慮當時的讀者閱讀時的看法,仔細推敲出作者的原意。如果解經時刻意忽略對經文上下文作分析,只是大量直接的找出歷史事件作預言應驗的對照,不免會落入穿鑿附會之嫌。所以個人以為對每一段預言,首先要重視的是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及所傳遞的信息對當時代的人的意義。 不要把啟示經文當作是預測將來的算命書,透過它讓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每個細節,這不是啟示經文的功用。(羅時淳)
二、 用歷史文法解經法為基礎:但以理書中的許多預言是用象徵的語言書寫,因此解釋起來分外困難。究竟是否要把預言內容視為象徵語言來解釋,還是依循正常文法的基本釋經原則,一貫照字面意義來解釋,是個難以清楚界定的問題。筆者認為,一般上應以預言經文的字面意義為解釋的基礎。如果有明顯的理由,如經文中作者清楚的指明,或字意解經產主離譜的結果,才可以靈意化來解釋。如象徵性的詞彙、異象、表記、甚至一些特別的數字。 (鍾鵬章)
三、 以但以理書中的中心信息為依據:在解釋個別經節時,我們不可以忽略,整部書在作者的編寫下,有其著書的目的與刻意的內容編排。所以每段預言背後的信息應是連貫的,無論是對第二章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兆、或是自第七章,但以理個人所領受異象的解釋,都必須與整本書的中心主題「神是歷史的主宰,衪仍掌管人類的命運」相合。
四、 參考新舊約中其他相關的經文:對但以理書神國度這主題的討論是舊約神學的範圍。舊約神學屬於聖經神學的一部分,它本身即肯定聖經的統一性。也就是說,它不能忽略新約神學這另一部分而單獨發展。所以參照整本聖經對同一主題的記述,是非常重要的佐證資料。但以理書既然是承襲了舊約先知對神國的預言,參考舊約各卷書中對神國度的應許,能幫助我們明白本書的預言。另外,我們需要觀察後代新約作者對這些預言的看法做參考。後來的新約作者對先前預言的認知,同樣是來自神的啟示,同樣對這主題的暸解會有幫助。(黃儀章)
五、 從歷史的資料來對照:對但以理同時代的人來說,預言是指向未來的事情。而當時基督尚未顯明出來,因此但以理奉命把一些話隱藏,封閉,未曾完全寫出來 (但12:4)。而從今天反觀這些預言,有的或許已經在歷史中得到應驗。這些已然應驗的預言,對我們明白預言所指的意思,是相當重要的根據。至於尚未應驗的部分,必然是留待將來才得明白。我們今天可以根據過去預言應驗的模式,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形勢。但預言所用象徵性的語法,必然有模糊性存在。任何對預言的推論都無法宣稱是清楚無誤的。(黃共明)
但以理書中神國度的主題
但以理書是由兩個部分結合而成的。第一至第六章記載但以理所經歷的歷史事件,著重敘述但以理和三友怎樣在困難中仍對神保持忠貞,遵守猶太人傳統的宗教禮儀;第七至十二章是但以理所見的異象,是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鼓勵在逼迫中的猶太人持守信仰,忠貞於神。有一個神學主題出現在整本書中:屬世國度將會崩潰,屬神的國度終會被建立。其中有幾個主要的段落提到神國度這個主題。將分別討論如下:
書中論到神國度的內容
1. 巴比倫王的異夢:第二章是記述一件歷史事件,神賜給但以理解夢和解釋異象的恩賜,讓他能講解末世的計劃。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了一個夢,但以理從神那裏得到能力來解釋這個夢。這夢是指以色列人受外邦人管治的時期,夢中的四個國家正是從巴比倫起,接續統治以色列的四大帝國。從第一世紀猶大史家約瑟弗(Flavius Josephus)起,即將這四國解釋為:巴比倫,波斯瑪代,希臘,羅馬四國,相繼稱雄世界。(但2:36~43)。這四個國度結束後,但以理又看見另一個永不毀滅的國度:「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這就是那第五個國;這是神永遠的國度。第五個國將前四個國用「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砸碎,這說明了神的國度不是由人建立的。(但二45)
2. 四獸的異象:第七章是交待但以理見到關乎將來的異象:「四風陡起,颳在大海之上。見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但7:1-8)。這四獸正與尼布甲尼撒所見金,銀,銅,鐵的四部分相合。就是上面所述的四個外邦帝國。「頭一個獸像獅子,有鷹的翅膀」,恰好代表巴比倫,滅亡以色列,開始外邦人的日子(耶50:44)。「又有一獸如熊,就是第二獸」,是指瑪代波斯;旁跨而坐,表明波斯居優越地位;口啣三根肋骨:是指其先後征服路德、巴比倫、和埃及;「起來吞吃多肉」,是指其吞併多國。「又有一獸如豹」,指希臘亞力山大迅捷如豹,橫掃歐,亞,非三洲。他三十三歲英年早逝,國被四大將軍瓜分。第四個十角獸是羅馬,角代表能力,「小角」是以後要來的敵基督者,說誇大褻瀆的話,卻要歸於毀滅。最後「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著亙古常在者。...祂坐著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但7:9-10) 這一段經文與啟示錄所述的極其相似。這位人子無疑的即是末世要降臨的彌賽亞,人子耶穌基督。地上強權國度的權柄都要被奪去,衪的國度卻是「亙古常存的」。但以理又說:「我在夜問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祂。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奪去;祂的國必不敗壞。」(但7:13~14)此處所述的人子,與第二章中那個砸碎世問一切帝國的那個「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相合。至高者的聖民,會在新的國度中興盛繁衍(但7:27)。人間國度權勢,都要過去;但神的國度,永遠不改變、不敗壞。人子耶穌基督,要施行審判;祂的國是不能震動的國。「至高者的聖民」要同祂享這永遠的榮耀。
3. 神拯救罪人的計劃:但以理見到以色列民犯罪作孽,偏離神的誡命,以致國家滅亡、神的子民被虜到外邦、聖城耶路撒冷荒涼。他就為以色列民禱告,求神赦免他們的罪孽。神命令天使加百列帶來「七十個七」的異象。也是個關乎將來的異象。這七十個七,一般相信是指四百九十年。神已經定下時間,要完成他救贖聖民的罪孽的計劃:「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要止住罪過,除淨罪惡,贖盡罪孽」(但9:24a),和在地上設立公義國度的計劃:「引進永義,封住異象和預言,並膏至聖者。」(但9:24b)將這段預言與歷史上發生的事件相對照,就發現七十個七並不是連續的四百九十年,而是間斷的兩個時段。前六十九個七(四百八十三年)已經在歷史上應驗了。頭七個七的四十九年應驗在,從波斯王亞達薛西一世下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起,至連街帶濠重新建造為止,共有四十九年。下一個預言「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但9:25)則是應驗在,從耶路撒冷建完起,到耶穌出來傳道正好六十二個七(四百三十四年)。接下來的預言「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無所有」(但9:26a)應驗在基督的受死。同時也預言聖城被毀:「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這是應驗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羅馬將軍提多所毀。前六十九個七與最後一個七之間是一段經文中隱而未宣的「教會時期」。最後一個七是將來的事情,會應驗在末世大災難的時期。
「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那行毀壞可憎的如飛而來,並且有忿怒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直到所定的結局。」(但9:27)
這裏的「他」一般認爲是敵基督。因為他的作為已經進入了末後的一個七,是指向將來基督第二次的再來的日子。在這段時期敵基督壓迫以色列人、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使祭祀與供獻止息。(啟導本) 這段經文應該按靈意解釋。若是按字面解釋的話,就要推論聖所、祭祀、與供獻將會重新恢復。這是超過目前的能力所能預見的。
另一種說法把前面的他看成彌賽亞,按這看法最後一個七是緊接著前面六十二個七。「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指基督以贖罪的血另立新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則指基督已成為贖罪祭,聖殿的祭祀與供獻等於廢止。(NIV Study Bible)
不管上述何種解法,接著預言都要轉向末世,敵基督要如飛而來,雖然逼迫聖民,但最後也要被毀滅(但11:45)。這會是歷代以來最大的災難,以色列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但12:2)但以理形容這次復活「有得永生的」,也有「永遠被憎惡的」。(但12:2)可見以色列民中得救者仍然要限制在冊中有名的人。這裏登錄得救者的名冊,應就是指啟示錄中羔羊生命冊(啟21:27)。也就是說以色列民還是要憑對基督的信才能得救。但以理詳細描繪末世的情景。神是至高者,他憑自己的旨意而行,按自己的心意結束這個時代(但2:21,4:35)。敵對神的外邦政權,都被征服和毀滅;受苦難的以色列人,將能因歸信基督而獲得拯救。神的榮耀要在將來的國度中彰顯(但12:3)。
神國度的特色
綜合上面的觀察,可以看到神國度具有以下的幾點特色:
1. 超越性:這國是由至高的神所立的(但2:44),超過地上一切屬地的權柄。祂必掌管人類歷史的進展,地上的列國的民都必事奉衪(但7:14)。
2. 普世性:神國的範圍達到全地。「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但7:27)
3. 永恆性:神國必延續到永世。「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但6:26)
4. 掌權者:七章十四節所說的「人子」就是應許的彌賽亞。衪是大衛的子孫,衪「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但7:14) 並且「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但7:27) 神的聖民也與彌賽亞一同掌權。
從以上神國度的特性可以看出,神要介入人類歷史,在地上設立永遠的國度。這國超越地上一切的權柄、範圍達到全地、必存到永遠。既使當日神的民國破家亡、被虜到外邦。沒有一點復興的希望。神仍然藉著但以理傳遞出,不管外在情勢何等險惡,神仍然掌管一切。但以理鼓勵神的選民,對神忠貞。祂必會拯救他們,懲罰迫害他們的敵人,將永遠的國度賜給屬神的聖民。
神國度的實現的兩種主要的看法
但以理書中出現的解經問題
在研究但以理書時,發現存在許多解經上的問題:
1. 神的國何時實現?是基督復活、教會建立後,神的國就已經臨到,還是指基督再臨時所建立的千禧年國度。
2. 神的聖民究竟指誰?是指血統上的以色列民呢,還是指將來因歸信基督,被救贖而成為屬靈上的以色列民。
這些解經的問題反映出背後神學的問題。神的國如何實現,完全要看如何定位肉身及屬靈的以色列民。這裏存在兩個張力就是:
1. 如果說神的聖民已經轉移到教會,那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要如何解決?
2. 如果神的聖民仍然指肉身的以色列民,而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也必然要應驗,神對教會及以色列民是否存在兩套不同的救贖計畫?
影響這兩種理論的因素是:對舊約預言的解釋採取不同的看法。究竟是對預言應完全按字面的意義解釋,或應該以靈意解釋。「時代論」以及「聖約神學」是對這問題看法分歧的兩個主要學派。
時代論的看法
時代神學(dispensationalsm)認為教會與以色列民族不同,是因爲兩者有不同的特徵。在舊約神主要拯救的對象是以色列民族,但今天則是教會。這是神的特別計劃,將現今世代與以色列民族領受律法的時代區別出來。以色列民族曾得到特別的應許,而教會作爲基督的身體則得到另一種應許。他們不認為教會已取代了以色列人的地位,成為屬靈的以色列人。時代論者認為神在舊約中對以色列國度的應許會在千禧年中實現,以色列人在末世會有一特殊地位。將來的時代或政權,就是將要來臨的千禧年國度(弗一10)。
時代論者偏向字面解經,認爲解經最重要的基礎在於正常的文法解經法。這個解經基礎引致對以色列及教會之間看法的差異。拉瑪徹說:「字義解經…是時代主義的基礎…無疑地,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強調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區別。」(Radmacher)對先知的預言,他們也主張按字面意思來解釋,包括舊約論到千禧年的預言。他們相信末世論的前千禧年派,教會在災前被提( 帖前4:13~18)。神會在災難中審判不信的外邦人,及不服從的以色列人。災難結束時,基督與教會再來,在地上建立千禧年國。那時教會時代就要結束,而千禧年則是舊約對以色列人之應許成就之時。(殷保羅)
在解釋但以理書中「神的聖民」時,若按一般的字面意義來看,「從來不曾指教會而言,倒是專指與外邦人有別的以色列百姓。」(傅理曼)以色列只表示以色列民族,從來不曾與教會這個名詞混淆,而教會這個詞在聖經中也從不是以色列的同義詞,或可以與之互相替代。因此,但以理書中所指神的國,應該就是第八世紀先知預言的千禧年國度。
時代論者另一個主張是:神雖然對以色列民和教會有不同的計畫,但每個時代得救都是靠『因信稱義』。救恩是以人為中心只是神榮耀的一部份,在每一個時代神都彰顯祂的榮耀。
聖約神學的看法
宗教改革之後,改教家大部分都接受聖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它是一個以恩典之約爲中心的神學系統,是神爲蒙揀選的罪人提供救贖恩典的盟約。這救贖之約是在亙古以前由三位一體的神所立的約,由聖父差遣聖子,而聖子則藉著祂贖罪的死為全世界預備救恩,聖靈會藉著使人重生來實現這個計劃。大部分的聖約神學家都是無千禧年派的,但也有部分是屬於前千禧年派的。聖約神學最主要的三個信條爲:
1. 「教會」包括神在每個時代所救贖的人,不單是在五旬節到被提之間得救的人,也包括因信稱義的以色列民。
2. 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及新約都實現在教會中。
3. 神計劃的目的是拯救,即以救贖人類爲目的。
聖約神學最大的弱點是恩典之約過於簡化。認為不同時代的人都靠同一個福音得救,於是他們把論及以色列的經文都一概應用在教會的身上。未能把不同時代的約和受約者加以區別。
聖經中對神國度的啟示
知道了兩派對神的國度不同的說法,我們更有興趣的是聖經對這主題是否有一致的看法?舊約的應許與新約的啟示能否協調?本段將列出一些與神的國度相關的經文。從當中思考與前後相容的說法。
舊約中對神國度的應許
神國度的概念,是貫穿舊約的幾個中心主題之一。這個主題,從創世記一開始直至先知書的結尾,都可以發現。聖經說明神從萬民中呼召出屬衪的子民,要在地上按他的旨意管理衪的國度。國度通常包含四個要素:君王、人民、土地、律法。從這四個方面來分析整本舊約,可以看到神撿選一群屬衪的子民,與他們立約、賜他們土地、應許他們福分、也命令他們尊行律法、期待他們能成為一個聖潔的國度。並透過他們,把神救贖的計畫帶給萬民。由太初到末了,神對人的心意是一樣的,就是讓人管理衪所造的世界。但是人墮落了,神的工作就是要恢復人作世界之主的地位,人類歷史的終局,將會結束於彌賽亞的國度。如以弗所書所說:「又將萬有服在祂的腳下,使祂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1:22)在舊約的歷史中,神多次向人立約,要建立一個聖潔的國度、屬神的子民:
1. 亞伯拉罕之約:神呼召了一個人,並且借著他完成救贖,賜福予世上萬族。「我必叫你成為大國。」(創12:2a)、「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創17:6)
2. 西乃之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出19:6) 作爲亞伯拉罕後裔的以色列人,蒙應許得到那地,並且在那地上,得到神的賜福;
3. 大衛之約:「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7:12b~13) 福氣必須等到最後,借著彌賽亞才能臨到,彌賽亞就是亞伯拉罕和大衛王的後裔。詩篇中也印證彌賽亞要掌權到永遠:「他要稱呼我說:你是我的父,是我的神,是拯救我的磐石。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永遠,使他的寶座如天之久。」(詩89:26~29)
4. 耶利米的新約:「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31:33~34)
這四個約都提到神要將衪的子民建造成一個國度。神與亞伯拉罕立約,呼召出一群人屬衪的百姓、再藉西乃之約向百姓頒佈律法、並透過大衛王朝印證了他榮耀治理的應許。卻在以色列民經歷國家敗亡、聖殿被毀、人民流浪異邦的時刻,讓先知耶利米傳達一個新約的應許:必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應許的國度還沒有體現,神的百姓在整個舊約時代中都在盼望這些應許會全面應驗。當應許的國度實現之時,彌賽亞將會坐在寶座上統治衪的子民。這彌賽亞的國度就是但以理書中預言的神永恆的國度。以色列百姓切切期盼這個彌賽亞的國度早日來臨。神要借此救贖和賜福祂的百姓。
新約中神國度的實現
雖然在舊約的先知預言了要來的神的國度,但神國實質的意義對當時的人仍是隱晦不明的。天國的奧祕直等到耶穌基督來到,才逐漸向人顯明。從福音書中看到,耶稣是父神差來的彌賽亞,祂將要把神的國度帶來地上。祂原是與父神同尊的天上大君王。在地上的年日,祂卻謙卑虛己、為人贖罪受害。雖然大多數的以色列民因為衪的被殺,而否認祂彌賽亞的身分。但天父已經使衪復活、升到至高榮耀的地位。當人子駕雲降臨的時候,將讓所有人看到祂君王的榮耀。
我們對神國的認識離不開耶稣。祂突破了當時猶太人原本對神國的觀念,將神國度的應許應驗在自己身上。這個國度是新的,它是承續神在過去時代所應許的諸約,但也揭開了原來隱藏的奧祕。神國是耶穌所教導的重心,可從下面的經文看神國的意義:
1. 天國是神掌權的範圍:如果從神的國的四個要素來檢視,耶穌所教導的神國,最核心的要素是君王,也就是神的主權。從這種觀點看,哪裡有神掌權,那裡就有神的國。耶穌在登山寶訓中傳揚天國的倫理規範,規定了神國的道德屬性。當人接受基督的救恩,聖靈內住在個人心靈中,個人生命順服神的管治,天國就在那裡。耶穌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路17:20-21)這裏必須澄清可能的誤解,天國不是個人的心理狀態,而是神權柄達到的範圍,是必須確實的存在人民中的。
2. 天國已經顯明在人世間:隨著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隨著耶穌釘死、復活展開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隨著人接受救贖福音、建立教會,基督權能彰顯在個人與世界中。於是天國也建立在人類歷史之中。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太12:28)祂親自宣揚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這是指著要在當時世代實現的天國。天國要建立在人類歷史中,是潛藏的、擴散的、漸進的。但現世的罪惡並未被完全除盡,神的國度尚未在地上完全掌權。
3. 在末世神將完全在祂的國掌權:在主禱文中:「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可見神的國尚未降臨。在末世時,神的國度將要降臨。上帝的子民將與基督一同作王,不再有軟弱、不再有犯罪;上帝的子民被接到榮耀中,成為新婦被羔羊迎娶,上帝完完全全地在他的國度中掌權。(夏忠堅)
在前一段但以理解經時就存在一個問題,神國的子民是以色列民還是指教會?對於「神國」與「教會」這兩個觀念需要澄清一下。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裡,認為教會就是天國,天主教一直持守這樣的觀念,宗教改革後基本也認同這樣的立場。 近年來新約學者對這二者的界定卻有不同的看法。賴德的《新約神學》就認為天國不等同於教會。他認為:1.教會不是神的國度;2.神國創造教會;3.見證神的國度是教會的使命;4.教會是神國的器皿;5.教會是神國的管家。在他的書上說:「總而言之,神國與教會雖然是不可分割的關連,但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神國是從神這方面來看,教會是從人這方面來看。神國是神的治理,是經歷祂治理的領域;而教會是那些已經經歷神的治理並進而享受這治理之福樂之人的團契。神國創造教會,神國透過教會工作,神國也藉著教會來向世界宣揚。不可能有沒有教會的神國,也不可能有沒有神國的教會。但這兩個仍然是截然不同的觀念:神的治理和人的團契。」(賴德)
神國與教會意義雖不同,卻關係密切。教會因信蒙神赦罪的恩典,承受了舊約中神國的福分。保羅論到信主的外邦人:「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2:12~13)在羅馬書論到外邦信徒被接在神選民的根基上:「若有幾根枝子被折下來,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羅11:17)而且耶穌說教會將來要與祂一同進入神的國裏:「我將國賜給你們,正如我父賜給我一樣,叫你們在我國裏,坐在我的席上吃喝,並且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路22:30)
如何看待舊約神對以色列民的約
如果先知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並不完全在教會中得到應驗,我們要問這些約是否要應驗在以色列民身上,如時代論者所說的一樣。關鍵問題又回到了:預言應該不應該按著字面意義來解釋?個人認為一般應以經文的字面意義為解釋的限制或指引。這是解釋任何經文的基礎。在猶太人看來,許多的觀念是清楚而明白的,如錫安就是錫安。如把錫安或耶路撒冷解釋成教會,這等於視先知為連自己所寫的詞語在指什麼都不清楚的人。但是我們也知道過分的字義解釋也是不對,如說在千禧年中舊約崇拜的制度要再恢復,堅持以色列古代的敵人也要復國等。如果按照嚴格的字義主義,七十個七就是嚴格的四百九十年,為何中問可以插入一段教會時期。嚴格的字義解經,連坐在千禧年寶座上的,也應是大衛而不是基督。然而大部分字義主義者都認為在此大衛預表基督。所以字義解經本身也是有彈性的。(鍾鵬章)另一個制約的因素是:新約作者明白寫出對舊約預言的理解,應該成為解釋舊約的指導原則。因此就不致於產生新舊約對同一段經文或主題的解釋南轅北轍的現象。
如按照字義解釋的原則,來解舊約對以色列民的應許,包括以色列復與的問題,筆者相信,以色列會按預言復與、它在千禧年中與教會同享神子民的地位。但以色列仍然要透過相信基督、悔改歸正才能進入神的國。除了通過基督約救恩,神不會有第二套拯救的方法。
舊約聖經中有關以色列的應許,還有一大部分未應驗。按照字義解釋舊約,許多經文都必須在未來的千禧年中應驗。以色列民原本亡國,被分散四方,如今因著神記念祂和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和大衛王所立的約,把他們從世界各國招聚出來,領他們回到迦南地,使以色列復國。以色列人至今仍不相信耶穌就是基督。他們必須等到末世,被敵人逼得走投無路,向神呼求,蒙神憐憫,才會醒悟過來。當然不信的以色列人是不可能得救的。
結論
但以理書充滿對末世神國度的預言,吸引我們對神永恆國度的關注。如何解釋充滿象徵性語言的啟示文體成為一個爭議性的課題。本篇報告分析了最主要的兩種神學觀點,時代論、與聖約神學。它們對預言的解釋一持字面解釋法,另一持寓意法。經過討論,個人贊成較靈活的字面解釋法。按此推論神的國已經地上顯現,教會是神國度的使者及見證。最終千禧年來到時,神國才會完全彰顯出來。以色列民會如先知預言的進入神的國,但是得救的以色列民是個集合名詞,個別的以色列人還是要因歸信基督才能得救。所以他們雖然命運不同,因信基督得稱義的真理是不可妥協的。今日的教會承接神國福音重任,神國的寶貴應許在我們身上。但以理書的信息鼓勵了所有在惡劣環境中的神國子民,要堅守對神的忠貞。將來在神的國度中必享永遠的榮耀。
參考文獻
1. 鄺炳釗,《但以理書註釋》,香港:天道書樓,1992
2. 禤浩榮,《但以理書與啟示文學》, 香港:天道書樓, 1998), p.1
3. R. J. Bauckham, "Apocalyptic,"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vol.1, (Wheaton: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980), p.73~74
4. 鍾鵬章,《釋經學原理》,啟示文體、預表和表記的解釋http://www.pcchong.net/Hermeneutics/Hermeneutics12.htm
5. 張毅勤,《但以理書成書日期》,2005 http://www.cayweb.com/commentary/date_of_book_of_daniel.asp#late
6. 羅時淳,《歷史的應驗與預言的解釋—但以理書十一1至十二4的解釋》,2006。http://www.ces.org.tw/main/thm/colloquoin/研討會/004-1.htm
7. 黃儀章,《舊約神學:從導論到方法論》,(香港:天道書樓,2001)
8.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27Dan/27KT00.htm
9. 啟導本,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2002)
10. Barker,Kenneth L. ,NIV Study Bible, (Zondervan, 2002)
11. 馬有藻,《異象與國度-但以 理書註釋》,(香港:證主,1988)
12. Earl D. Radmach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spensationalism and Its Eschatology," in Perspectives on Evangelical Theology,(Grand Rapids: Baker, 1979),p. 171.
13. 殷保羅,《慕迪神學手冊》,(香港:證主,2000),p. 376
14. 傅理曼,《舊約先知 書導論》, 梁潔瓊譯,p.293. (台北:華神出版社, 1994)
15. 夏忠堅,《教會本質的再思(II)》,2005
http://www.ccea.org.tw/pr/functioncode/publish2/focusfindshow.asp?sn=991&type=1
16. 賴德,《新約神學》(華神出版社,1984)
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
Expect to have powerpoint slides for meeting preparati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