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題目:《基督榮耀的身體》
2. 作者:凱波爾,牧師、神學家、韋斯敏斯德神學院學系統神學教授、加爾文神學院院長。
3. 讀者:針對一般基督徒。
4. 主題:本書主旨在於從教會的定義、內部組成、功能、與世界的關係各種不同的層面,分析教會的本質,探討如何建立基督榮耀的身體。
內容:標題與重點
1. 有形的與無形的教會:教會的定義是所有屬神的聖徒所組成的團體。作者的觀點認為使徒信經中所講的「聖徒相通」包括歷世歷代相信神的聖徒。所以教會不單指五旬節以後建立的信徒團體,也包括舊約所有因信稱義的聖徒。無形的教會是指神眼中所有屬他的人,也就是真心信靠基督的人。有形的教會就是世間基督徒所建立的組織。因為有形的教會中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是真心信靠主,也摻雜了許多掛名的基督徒。所以有形的教會中,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重生得救的。因為人不能看出誰是真正重生,只有神才知道人內心真實的境況。所以我們在教會中也需要繼續呼召人悔改、歸向基督,只有如此,才能確定自己是已經重生得救。另一方面教會行使紀律,對於明顯犯罪、敗壞的行為發出警告、制止、懲戒等行為,這是為了保持教會的聖潔、期待受警戒的人悔改。
2. 爭戰的與勝利的教會:教會在世間會不斷與邪惡的勢力爭戰。這世界向來是反對教會的,因它服在那惡者的手下,世界的價值觀與基督徒的價值觀是不相容的。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彼此間的爭鬥也將不停的繼續下去。從世界來的逼迫,對教會而言是一項榮譽,耶穌說那為義受苦的是有福的。教會的榮耀在於基督徒順服基督的教訓,向著世界見證基督的榮光。所以我們越是跟隨基督、越是活出基督的命令,越能向世界彰顯出基督的榮耀來。同樣的世界反對的力量也越是強烈。今日的教會,大多已經忽略了這方面的追求,教會與世界的界限越來越淡、距離越來越近。教會從內部生出的危機有:(1)教會的世俗化,(2)不合乎聖經的信仰,(3)不關心聖經的教義。基督在最後晚餐時吩咐門徒,不叫他們離開世界、卻告訴他們不屬世界。差他們進入世界為基督作見證 ,卻與世界有分別。守住基督對我們的命令,教會才可能向世界顯出榮耀。
3. 教會的合一性與多元性:教會的合一不是組織上的結合為一體,而是屬靈裏面的合一,也就是在基督真理裏面的合一。合一的根基是我們都相信同一位神、我們的元首同是基督、我們同感一位聖靈、我們都是因著對基督的信心得稱為義、得以進入他的身體。但是如何看待教會中有各種宗派的現象呢?宗派的產生是基督徒對神話語理解,抱著不同的觀點、各有不同的強調。但是對基要的真理卻是一致的。如果不接受基要的真理,就不能在真理中合一、也不能稱為主內的真教會了。但是如果都堅守聖經的真理、只是教義上有若干枝節上的分歧,彼此應該接納,接受分歧的存在、不成為合一的攔阻。教會間常會因為教義的爭辯影響彼此的合一,甚至互批異端的。我們應該要有度量,在經文解釋上有分歧,不能影響我們在主內的合一,就算爭辯也是為了要更明白真理,而有的君子之爭。彼此仍然互相視為主內的弟兄姊妹。在宗派之間互相欣賞、互相幫助,保有聖靈所賜合一的的心、聯合為主作見證。
4. 教會的大公性:基督的教會是聖而公的教會,不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教會之間分門別類、互相排斥,這是對教會本質認識不清、也是對基督身體的虧損。基督的教會是面向普世的,不受限於一個種族、一個地方。我們領受基督所交托的福音的大使命,就是要向普世萬民宣揚福音真道、也是要在他們中間建立教會。這個教會不是屬於某個組織、或個人的地盤。而是主耶穌的教會。不分膚色、種族、國家、宗派、全部都是在主裏的弟兄姊妹。我們無論在世界各地,只要是純正信仰的教會,都能夠在主裏相通。分門別類、排斥他人是傷害教會的大公性,是最讓主傷心的事。基督徒所要堅守的是在真理上合而為一、主內信徒相交相合,以國度的眼光來與普世的教會合作、在主裏合一。
5. 教會的使徒性:許多教會,已經忘了二千年信仰真理的傳承,忘記教會的使徒性的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所相信的真理,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每一個時代都要重新再發展一遍信仰的內容。使徒所流傳下去來的教導,有基督所賦予的權威。每一代的基督徒都應該將教會的基礎建立在這個根基上。如果不顧歷世歷代眾教會所傳下來的信仰基礎,重新另外傳講一些嚴重偏離聖經的新教義。那不但很可能偏離了基督的教導,也違反了神的心意。神給人的啟示是透過使徒所寫下的聖經所傳下來的,歷兩千年對真理的解釋,分辨、越加鑽研而越加清楚。聖靈在今日仍然會感動我們,對聖經會有更新的領受。但是如何檢驗這領受是合乎聖經的教導、或是走入偏差?就要藉著歷代聖徒對聖經理解來檢驗。聖靈的感動不會只賜給一個人,如果自己的領受,與歷代眾聖徒都不同,那出錯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就要更加謹慎。
6. 教會與真理:書中說教會因真理而建立,教會是真理的傳達者、受托者、解釋者、與傳揚者。維護真理是教會的責任、也是真教會的表徵。可悲的是現今的許多教會為了要迎合世界的潮流,在真理上做了讓步。有些新派神學宣稱不見得要信耶穌也能得救。有的人為了要包容各家各派、合而為一,就犧牲了對真理的堅持。有的成功神學根本不講認罪悔改,把福音變成了信了耶穌,就能夠得到財富、健康、與幸福。有的人為了讓福音配合當地人的想法,將福音摻水,將福音中加添了許多世俗的思想。當教會逐漸對真理漠不關心,對真理糊塗、容忍真理被扭曲、容忍那些否認基本真理的人在教會中。就在一步一步偏離主所傳下來的真道,這是毀壞教會的犯罪行為。而這樣的教會也根本不是屬基督的真教會。屬基督的教會,必然是努力維護、傳揚真理的教會。不在乎它有多少信徒、宏偉的禮拜堂、隆重莊嚴的禮拜儀式、與有效率的組織。一旦卻不站穩真理,就稱不上是教會。唯有忠於真理,才是耶穌基督的教會。
7. 傳揚福音:什麼是正確的福音?我們要分辨被扭曲的福音。有的人為了減少不信耶穌的人對福音的排斥,淡化「因信稱義」,傳揚「因愛稱義」。認為不信主的人如果,靠著好行為也能得救。這不是聖經的教導。離開了基督,沒有一個人能得救。另外還有種類似天主教的功德主義心態,以為因信稱義不夠,要有好行為才能得救。如果是出自信心的行為改變那無可厚非,那行為也是出於信心,是真信心的明證。但是如果把好行為當成得救的條件。行為不好的就算信主也不得救,那就是偏差了。另外還有普救論的偏差,以為既然神愛世人,就不會讓人滅亡。最後得出一個教義,就是不管今生信不信主,最終每個人都會得救。這也是嚴重的偏差。雖然神愛世上所有的人,但是唯有信主的人能得救恩,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所以我們傳揚福音時,應該傳正統的福音信息,不該傳有偏差的信息。
8. 教會的懲戒:書中說:「傳揚神的道、執行聖禮、施行教會懲戒,可說是真教會的三個標記」。這是今日教會比較少提到的標記。幾乎已經被教會與所有信徒遺忘了。為什麼許多教會不願意執行懲戒,因為這是得罪人的事。我們很容易將愛、寬恕、包容。但是這不是沒有原則的包容。如果教會內部容忍罪惡的存在、不採取任何行動制止,教會的榮耀就會受到虧損。沒有紀律的教會,不只內部無所事從、也得不到教會外面的人的尊敬。世上的人之所以看不起教會,乃因教會的世俗化,對罪惡沒有一點抗拒的能力。甚至口裏說一套、做出來的卻是另外一套。對於這樣公然犯罪的事,教會應該採取、規勸、責備、制止,最後再不悔改、就開除教籍、視他為外邦人。教會懲戒是要有很大勇氣才做得出來的事。
9. 賴恩得救:「賴恩得救」與「賴恩犯罪」是完全不同的事。後者是錯誤的思想,保羅曾在羅馬書上說:「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神的恩典不是叫我們靠著恩典、繼續犯罪。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這是不合理的。然而賴恩得救卻是聖經的教訓。它的意思就是靠神得救。在我們得基督救恩的事上,人的品格高尚、道德修養、嚴以律己的行為,都不能成為得救的途徑。甚至對得救沒有幫助。我們的救恩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信就是承認自己的無助、願意接受神的拯救。這在得救的事上,沒有一點功勞可言。就好像生病的人求醫治、溺水的人求拯救一樣。求救的呼聲不能成為功德,只是個途徑。神拯救我們,不是把我們當成毫無自主能力的木偶。我們是被神所造,有自主意識、有道德觀念的人。既然如此就該對一切我們所做的選擇負責。我們決定信主或不信,是出自於自己的選擇,並非神的強迫。神的揀選是在永恆中的計劃,我們無從猜測。也只有最終得救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是神所揀選。所有人越過人的本分,對得救妄加論定,不管是放棄傳福音的責任;或者不得救者,推卸自己的責任、歸咎於神未預定。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表面上看起來是衝突的,卻都是聖經上支持的。我們相信神的人,兩者都接受。不懷疑神的永恒的揀選,也不為不信的人推卸責任。這是基本上該有的態度。
評估和比較:
1. 對改革宗神學的誤解:加爾文神學在預定論的教義上,收到很多人的排斥。事實上所排斥的是極端加爾文派的想法。這本書並不贊成這種想法。這些人強調神的主權到一個地步,否定神對世人普遍的愛。認為神積極預定某些人得救,也積極預定另一批人死亡。人只不過是像傀儡一樣,配合神手中安排好的一場戲。這是錯誤的觀念。書上說:神誠懇的邀請世上所有人歸信真神得永生。有的人認為既然神已經預定有些人能得救,那就是神不喜悅另一批人得救,那些人信主是神恨惡的,傳福音的對象不是針對他們的。這是誤解,是極端加爾文派的想法。神希望所有悖逆祂的人回轉歸向神,不願見人在罪中死亡。人遠離神,落在毀滅的命運。神的心十分傷痛。他們的滅亡是因為他們陷在罪中、不願悔改。不是神不讓他悔改。所以不能把責任推給神。甚至加爾文在他以西結書18:23與 33:11的解經裏也說:「神非常誠懇的願意那些要滅亡、或向死亡之路奔的人,回頭走平安的道路。」這與極端加爾文派所說「神喜悅未蒙揀選的人滅亡」的說法是相反的。
2. 關於基督贖罪的對象:改革宗在救贖教義的五點中持限定救贖的立場。這不是指基督救贖的能力,只能及於信主的人,而是救贖的功效是針對特定揀選的人、也就是最終因信得救的人。事實上,本書的立場認為:基督付上的代價,足以拯救所有人的罪。為何最終還是有人不能得救?可見基督贖罪的恩典並不是一視同仁的臨及所有人。神把自主意識給人,是要求是人以自己的自主意識來定取捨,決定接受或拒絕福音。最後也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是神把得救的機會賜給人。事實上福音是面向所有人傳的,得救的機會也是給聽到福音每個人的。至於沒有聽聞福音的人,不管是加爾文或亞米念,都無法解釋理由,只能說是神的主權,沒讓福音臨到他們。
至於聽聞福音的人呢?主權是在神的手中,選擇權也在人的意志裡面,神並沒有剝奪人的選擇權。人既然做了選擇,就不能怪神沒有給他機會。事實上亞米念派,也只能說基督的救贖只給了每一個人得拯救的機會,而不是最終得救的果效。加爾文派能夠同意神給了所有聽聞福音的人選擇的機會,但是基督的贖罪真正的果效,是限定在信靠基督的人。不是所有人。如果是所有人,那為什麼基督已經為不信的人付上了贖價、他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了,洗清了,最後的命運卻是滅亡?所以無論如何,救贖的果效是沒有臨到不信的人,他所得到的只是選擇相信的機會而已。雖然機會臨到所有聽福音的人,但救贖的功效只臨到到最終信福音的人。這是限定救贖的真意。它強調基督的贖罪是有功效的。凡他買贖回來的人,就不可能在魔鬼的權勢底下、最終的命運就不可能是滅亡。亞米念派所提倡的,聽福音的人,都有得救機會。這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看,不是神從神永恆的揀選裡來看。就選擇救恩的機會臨到聽福音的人,這也是加爾文派所不反對的。
或許還有人會發出疑問,如果一個人不在神預定的得救的人裡面,那他就算聽到福音,還有機會得救嗎?我們必須理解神對人的揀選,對人來說是隱藏的。沒有人能知道誰最終會信主、誰不會。我們更本不能憑著自己的假設,推斷某人可能是神揀選的,或不是。完全沒有必要。只要知道神明顯的旨意,當我們信靠神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神所揀選的。所以前面的那個問題,應該從最後他是否歸信來看,如果不信的話,不該怪神不給他得救的機會。因為他自己已經做了選擇,神沒有攔阻他、福音也傳給他了,他就必須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他歸信的話,我們就能知道,他原來是神所揀選的。不可能神揀選他,最後他不信,或是神未揀選他,最後他信了。這是出乎神的意料之外,是完全不合神全知、全權的屬性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人的滅亡在於他犯了罪,而又選擇不信,不能怪神未揀選。
3.本書作者是改革宗神學院的教授。站在改革宗立場闡述聖經中有關教會的真理。他在教義上嚴守聖經,不至於偏頗。對於許多爭議的問題都有提到,四十年後看來,對今日的教會仍然非常有幫助。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