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希伯來書是新約中一卷重要的書信,不單在於它神學上對基督論有精深的描述。同時它也是一本探討基督徒在艱難的環境中,當如何持守自己的信仰的書信。尤其是本書中有個爭議性很強的主題,就是對信心動搖者的五個警戒,在神學界引起了相當熱烈的討論。亞米念派、與加爾文派神學家各自找到支持自己理論的經文,提出了南轅北轍的看法。前者認為這是對信徒失去救恩的警告,後者認為這裏與救恩的失落並不相關,只是對信徒失去天上基業的警告 。
本文主要是想討論希伯來書中的第二個警告(來3:7~4:11)。以下就是本文想要研究的問題:
本書所針對的受信的對象是誰?
書中對他們的警戒到底是指什麼?同時又有什麼勉勵的信息?
進入安息有什麼意義?
在今日基督徒的生活中,如何活出竭力進入安息?
將在下面兩個段落中,分別對以上幾個問題,進行討論。特別會專注在這幾個主題:進入神的安息的意義、進入安息的條件、與對將要不能進入安息者的警戒。
對不信的警戒
收信人的背景
在查考希伯來書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這本書所針對的對象是誰?作者語重心長地寫下許多警戒,到底是要解決他們當中的什麼問題?從經文中多處線索看到本書應是針對一群猶太裔的基督徒而寫。因為書中對於舊約經文直接引用;將猶太人先祖的歷史當做鑒戒;將舊約獻祭制度中的大祭司、祭物,類比在基督的身上。作者似乎不必多作解釋,讀者就能夠理解。由此可見讀者應該很熟悉猶太傳統。另外作者稱讀者為「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來3:1),期待讀者「本該作師傅」(來5:11~12)可以看出這些收信者應該是信主的基督徒。這群基督徒遭遇何事,讓作者以如此情辭迫切的語氣來警戒他們?從本書10章32-34節我們看到,當這群猶太信徒在面對不信的同胞對他們屢次的逼迫下,他們企圖放棄基督信仰,走回猶太教的老路。因此作者在此鼓勵他們,耶穌基督是超過一切的彌賽亞,是神所命定的救主,高過猶太教傳統中所有的偉大的人物。將來他還會帶領我們管理世界。如果他們持守信仰,必能得著屬天的基業,否則將要面對嚴厲的審判 。因此,我們以下的對本段經文討論的重點將放在,對信徒喪失信心的警告,與持守信仰的勉勵。
警戒失去信心的嚴重性
猶太信徒之所以會信心動搖,除了外界的逼迫以外,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耶穌基督的身份認識不清。所以作者從書信的開頭就指出耶穌耶穌高過一切的身份,他是神的兒子、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是人類的救贖主、也是最終要統管萬有的主宰。作者以五個警戒來告誡信徒,千萬不要忽視如此偉大的救恩。這五個警戒是針對同一群人,要解決他們信仰動搖的問題。所以他們之間應該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依互補的。在第三章7節到四章11節是其中的第二個警戒。這個警戒主要目的是針對一群心硬而喪失信心的人。作者希望能夠以嚴厲的警戒,來挽回他們。並期待他們持守信仰,得到將來榮耀的盼望。
這整段經文中一共出現了五次「不信」。首先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些「不信」是什麼意思?是他們對神從來沒有信心?還是他們原來有信心,後來改變主意,失去了對神的信心。如果是後者,他們失去的是接受基督為救主,因信稱義的信心?還是因內心軟弱,失去了對基督的信靠?頭一個問題比較容易,既然作者期待這群信徒堅持信心,他們就不是從來就沒有信心的人。信上說:「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來3:6)「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3:14)從以上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讀者從來不是信徒,根本不會有可誇的盼望和膽量,更無信心可以堅持到底。他們必然是曾經接受這信仰,現在卻因軟弱想要放棄的人。那這群人是否要否定基督為救主,放棄了因信稱義的救恩呢?還是因環境的逼迫,失去了對基督的忠實,而陷入內心剛硬、離開福音的景況。這兩者的差別很大,前一個可以推出信主的人可以選擇不信,而基督的救恩對他因此無效。後者則是推論出這等對神不信實的人,會因此遭遇嚴重的責罰。但救恩一旦臨到,不會因人的動搖而離開他。
由這以上兩節經文當中我們可以判斷這些人雖然被作者稱為不信,但是作者在3章6節還是要他們持守可誇的盼望和膽量,還是稱他們為神家裏的人。這裏的動詞「持守」希臘文是不定式假設語氣。「是」神家裏的人,是用現在式,表示是還在繼續的事實。3章14節作者還是要他們將信心堅持到底,就能以此來顯示出在基督裡有分了。這節與前面的經文是同樣形式的條件句,堅持是同一個字,成為(γεγόναμεν)在基督裡有分是完成式,代表他們已經與基督有分。雖然持守信心到底的條件還未滿足,這個有分於基督的地位已經生效,並且到如今仍然有效 。從以上兩節經文的時態來看,作者對他們現在仍持有信心、仍是神家中的人、仍在基督裏有分抱著肯定的態度。作者在3章1節稱這群弟兄為同蒙天召,3章14節又用同一個字稱他們為與基督有分。這兩個句子都稱他們為partakers(μέτοχοι),作者的意思是不會矛盾的,不會前面肯定,後面又加上一個條件來限制。可見在作者眼中他們並沒有失去信心到離開基督的地步,以致作者不是要警告他們,如果不堅持到底,過去因信稱義的救恩將會失效。而是警告他們失去信心將會有嚴重的懲罰,目的在鼓勵他們繼續保有起初的信心。
有的解經家認為以上兩節使用條件句,是把堅守信心當成得救的條件。如果信心不能持續到底,就不能得救 。Fenning認為在聖經當中第三條件句不見得是因果(Cause/Effect)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是證據與推論的關係(Evidence/Inference) 。前者可以說若條件子句所說的未能成立,則主要子句的結果不會出現。後者則是說如果看見條件子句這樣的證據,可以推論主要子句所說的為真實的。如果以因果的想法來看這兩節經文,就會推論出不持守信心到底,則與基督無分。後者這可以將這句解釋為:如果堅持信心到底,則足見這人與基督是有分的。前者把堅持信心當成最終得救的條件,可以排除不能持守的人。後者則是當成證據,肯定救恩的穩定性,不因人的轉變而否定。前者較注重希伯來書經文直接的意思,後者似乎更重視整體聖經神學上的一致性。
以歷史上以色列人的失敗為鑑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這群被警戒的對象,是一群因害怕所遭遇的逼迫,而不願繼續跟從基督,想要退回猶太教的信徒。希伯來書作者在本段經文就引用詩95章7~11節所記載,以色列民在曠野的失敗經驗來警戒他們。大衛寫下這段經文原是用來警戒當時代的人,不要學出埃及時那些小信的人,惹神的忿怒。作者同樣的以此來警戒那些信心軟弱的人。歷史上類似的事件通常會重覆發生,聖經作者也常會以歷史上類似的事件那來類比後來發生的事,將神對此事件的教訓,應用在後來的時代。雖然兩者的情景不盡然相同,但是屬靈的教訓卻是超越時代的。在前發生的被稱為「預表」(types),後來發生的稱作「實體」(anti-types)。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用一個以色列歷史上慘痛的教訓當作預表,拿來警戒與作者同時代信心軟弱的人。當時出埃及的以色列民有著什麼樣的問題?他們雖然經歷了神的恩典,用大能的神蹟,領他們出埃及。他們卻硬著心,惹神發怒。他們不信神將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多次想要退回埃及。又多次發怨言,不滿神的帶領。這是以懷疑的心,來試探神。神對這群人的態度是如何?神忍耐了他們40年之久,對他們不信已經失去了耐心。神稱他們為迷路的人,不明白神的作為。在憤怒中神對他們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神的安息。
這群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與希伯來書作者警戒的對象(以下用他們代表)十分類似。神帶領以色列百姓離開法老的權勢;基督帶領他們離開罪惡的權勢。神的心意是要帶領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正如神要在基督裏帶領他們進入神的安息,享受天上永遠的基業。以色列百姓在曠野受到艱難就抱怨、想退回埃及;他們則是受不了逼迫,想退回猶太教。最後不信的以色列民倒斃在曠野,進不了應許之地,同樣的如果他們仍然存著不信的惡心,不順從神的帶領。最後就是遭到神嚴厲的懲罰,得不到神所要賜下的永恆的福分。
當我們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必須小心找到作者用舊約預表來警戒當時代人的用意。應該是以新約作者理解舊約事件的背景,來解讀作者引用的原意,而不要把重心放在現今時代所要解決的神學問題上,而過度將後來的想法套在舊約事件的本來的意義上 。例如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既然是引用米利巴事件中,以色列民因為要水喝而爭鬧,向摩西發怨言,我們就能推論作者是用以色列民對神帶領的不順服(出17:7)來警惕當時不順服的世代。作者又引用另一個事件,以色列民為什麼不能進入迦南地?乃是因為這群人信心不足,害怕死在與迦南人的征戰中。派出的探子中除了迦勒與約書亞有信心,其餘的都報惡信。神對摩西說:「這百姓藐視我要到幾時呢?我在他們中間行了這一切神蹟,他們還不信我要到幾時呢?」(民14:11)正就是希伯來書作者當時面對的問題,這群猶太信徒害怕迫害,就打算放棄對基督的信仰。在對這樣的背景的理解下,能不能就斷定這群猶太信徒失去了起初對神的信心,拒絕了耶穌為他們成就的的救贖?這樣的說法可能太主觀了些,其中加入了新約神學裏對得救的概念。這裏是不是指因信稱義的救恩?我們就該用作者對舊約時代那群不能進迦南地的以色列民的屬靈狀況來理解。那些被神稱做不信的人,是不相信神對他們的救贖嗎?是完全離開神的救恩了嗎?還是面對環境的困難心生畏懼,而對神的帶領失去信心?Gleason認為雖然他們因為不順服神無法進入迦南地,肉身受到神嚴厲的懲罰,但是神並未否認他們是屬神的子民 。在摩西為他們祈求了之後,神並沒有滅絕他們,還赦免了他們的罪(民14:20)。他們原本在西乃山下與神立約,當摩西將神所吩咐的話向他們陳明時,他們向同聲回答:「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19:8)當摩西將律法念給百姓聽時。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神用贖罪的血灑在他們身上,洗凈他們的罪,成為立約的憑據。他們當時的信心是真實的,聖經作者也並未否定他們起初對神的信心。那神是否會因他們後來的悖逆,而否定他們得贖的身份?因他們的不信,神已經給他們嚴厲的懲罰,他們無法進入得救贖的目的地。但進不了迦南地並不就等於是失落了神子民的身份。也並不暗示他們因此失去了救恩。從希伯來書的經文:「他們因著信,過紅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試著要過去,就被吞滅了。」(來11:29)可以看出來,作者將這群出埃及的以色列民也算進信心的典範之中。末了還說:「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當然也包括這群進不了迦南地的人,也同時包括了在人面前不遵主為大的摩西,和容忍百姓拜偶像而不阻止的亞倫。雖然他們所犯的罪大小不等,但是神讓他們都不能進入應許之地。所以以進入應許之地為得救贖的類比,可能不是希伯來書作者引用這段經文原來的意思。
所以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作者以一個猶太人的概念來引用這節經文。他的先祖因為不信神的帶領,不順服神,肉身受到了最嚴厲的懲罰,就是不能進入應許之地,承受神所賜下的產業。但他為神所救贖的選民身份,不會因為犯罪就被除掉。這樣的想法也與本書所提到鼓勵信徒的經文相合。「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7:25)「親愛的弟兄們,我們雖是這樣說,卻深信你們的行為強過這些,而且近乎得救。」(來6:9)警戒與鼓勵不是分開的,面對的都是同一群信徒。警戒是要他們不要鬆懈以致離開了基督的恩典,鼓勵則是怕他們放棄,對他們的回轉充滿盼望。
警告的目的是挽回
作者在第三章對失敗的信徒提出了嚴重的警告,這警告的後果也是確實可能發生的。但是作者的用意不是斥責不信者,以嚴厲的審判來讓不信者畏懼。他乃是要挽回信心不穩固的信徒。告誡他們離開基督的拯救,後果是相當嚴重的。作者在警戒的同時,不忘鼓勵的信息。他要他們「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來3:13)現在還是神拯救的時機,在神的審判來到之前,我們還有悔改的機會。信徒之間應該盡力彼此勉勵,互相提醒,不要掉在對神不冷不熱的地步。當我們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對基督的救恩無動於衷,信與不信無任何差別,對神的話視若無睹,生命沒有實質的改變。這就相當接近希伯來書作者所警告的景況了。這些信徒雖然還維持著得救的地位,但是靈命上卻軟弱到一個程度,幾乎與不信的人無所分別。這是可憐又可悲的事,也是很嚴重的事。對於這種人,我們也要用這段經文來警告他。讓他看到基督在末日也會對所有的信徒進行審判,對不順服的信徒懲罰是嚴厲的。知道救恩了,還輕視救恩;得到救贖了,還繼續過一個不斷犯罪的生活。我們無法從外表來斷定這樣的人起初的信心是真是假,但是如果對犯罪完全不在乎,對神的審判無所謂。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用這節經文來警告他了:「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就在基督裡有分了。」(來3:14)他的行為已經無法證明,是否確實在基督裏有分。很可能他從起初就沒有得救的信心,也就從來不曾與基督有分。對著這種人如果向他講救恩的確據,是相當危險的事,可能給他錯誤的安全感,反而永遠不可能悔改得救。所以我們在面對不同對象時,要能夠應用適當的聖經經文,才能發揮正確的效用。
進入神所賜的安息
在第三章,作者以摩西所帶領的百姓不能進入安息之地,警戒信心軟弱的信徒持守對基督的信心。不要因為不信,而失去了進入安息的機會。那「進入安息」在聖經中到底有什麼意義?什麼是神所要我們進入的安息?在第四章中,安息這個詞一共提到十次,可見「安息」是本段的中心。本段提到約書亞帶領百姓進入安息之地,但仍不能得到應許的安息。還有另一個安息日的安息為我們存留。作者勉勵我們竭力進入神的安息,也就是在基督裡才有的安息。
安息的意義
在本章之中作者提到兩種安息的意義,首先是如第三章對以色列民警戒所說的安息之地(來3:19)。以色列民以進入神所賜的應許之地,在這地上享受神的保護,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平安。對以色列人來說,進入安息之地的福分,就是能承受神所應許的產業 。另一種安息的意義是安息日,神在息了創造之工之後,就安息了。他也設立安息日,叫我們在六天的勞苦工作之後,將一日的時間分別出來,完全享受與神同在的喜樂。在四章九節中作者提到一個安息日的安息,這並不是指在某個特定的日子,停止一切的勞動,而是人在完成了工作之後,回到神的面前,單單敬拜他,享受它的同在,感謝神所賜下的福分 (來4:9)。
神應許要把他的安息賜給人,讓人在他裏面享受與他同在的喜樂。這個安息,人類一直沒有得到。以色列民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入應許之地。但是他們還沒有得到神所應許的安息。因為進入應許之地後,大衛仍然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約書亞如果已經完成神要他得到的安息,就不會再說,還有一個安息要我們進去。這個安息是指向未來彌賽亞的國度。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只是預嚐將來進入這榮美國度的滋味。然而這國度還沒有實現,當基督再來時,終結人類歷史,宇宙萬物服在他腳下(來2:8;林前15:25),信徒將進入基督的國度裏,得享完全的安息,就是永遠的平安。這時就是這應許完全的實現。
如同應許之地是未來完美安息的預嚐,安息日同樣也是。神在完成了創造之工後,在第七日歇了工,並不是祂需要休息。而是祂停息下來,欣賞他手所造的美好的宇宙。神要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來4:10)神以自己的創造做榜樣,要我們經過辛苦工作後,享受與祂同在的喜樂。當我們順服神的旨意,完成神所交付的工作之後,我們要放下一切思慮愁煩,單單享受神同在的喜樂。這不只是在今世,我們每個禮拜分別安息的時間紀念主。更是在將來,在領受了基督的救贖大能,使我們經歷與他同死、同復活的恩典之後。當我們完成了主在我們身上的工作,息了地上的勞苦,回到神的面前,享受神的恩典、豐富、獎賞,也就是在神裏面的安息 。在那裏有永恆的安息,我們將要在永恒中不停的敬拜主,向他的全能、全善發出贊嘆。在接下去的經文我們還要看到,這個安息是上帝歇息了祂一切的工作,成為我們的榜樣的一個安息。
要竭力進入安息
神既然應許我們將要得到他所賜下的安息,那為何希伯來書作者還要我們心存畏懼呢(來4:1)?這畏懼不是讓我們害怕環境的險惡,或是害怕神拋棄我們。而是抱著警醒的心免得因為落後而趕不及進入安息。進入安息不是要我們無所事事,作者叫我們竭力進入安息。我們會有個疑問:既然要得到安息,為何還要竭力?安息難道是用人的努力所換來的嗎?希伯來書中說安息是進入基督的國度,與神永遠同在。在那裏我們將與基督同作王,代替基督管理宇宙萬物。基督也將要賞賜我們永遠的產業。希伯來書中說:「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來10:34b~35)「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這是基督將要賞賜給我們的。而我們如何配得這賞賜呢?我們又如何有能力與主同作王呢?這都與我們在地上對主的的忠心相關。馬太福音說:「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這就是將來回到主面前,主要按著我們對他忠心的程度交付任務,我們如果在地上不操練,在天上也無以堪大任。這就是我們今日在地上要竭力的原因。不單心存警醒,不讓自己陷入不順服的罪惡,且要在服事上兢兢業業,好在將來能向主交帳。如果我們在地上不忠心,不配得主所賜的基業。
結論
「安息」是希伯來書三、四章重要的主題,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當時信心軟弱,要離開基督,回到猶太教的信徒發出了嚴厲的警戒,為了從墮落的危險中將他們挽回,要他們持守起初的信心,追求進入安息。 接著也討論了進入安息的意義,超過了舊約中進入應許之地所享受的安息,也超過了在安息日歇了工作,專心敬拜主的這兩重意義。希伯來書的作者將安息指向那與神同在,永恆的安息。這安息在今日先讓我們預嚐,但在將來主再來時,就會完全實現。我們今天活在世上,要心存警醒,竭力操練自己對主的忠心,因為我們必將在基督的國裏與他同作王,那是將永恆中與主永遠同在、不停地贊美、不停的發出驚嘆。這是主要我們進入的永遠的安息。
參考文獻
1. 蔡金玲,華神課程《希伯來書》講義。
1. 蔡金玲,華神課程《希伯來書》講義。
2. Herbert Bateman IV, “Four Views on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Hebrews”,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Kregal, 2007, Grand Rapids, MI)
3. 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Zondervan, Leicester, England, 1994)
4. 唐崇榮,希伯來書解經講章,第三十一講,retrieved from:http://www.cef.org.tw/AV/tong/31.html
5. S. McKnight, “The Warning Passages of Hebrews: A Formal Analysis and Theological Conclusions”, Trinity Journal 13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