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文是保羅對教會弟兄姊妹倫理的教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對待的勸勉。我們從小到大聽多了這類道理。每次聽到這類的話,常會有種聽膩了老生常談的心態。如果這段教訓又是重複一套道德規範,我們常會生出一種排斥感,難道我們過去還聽得不夠嗎?
然而羅馬書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話?因為羅馬書在教導我們神賜給我們稱義、成聖的新生命之後,這是自然而然應該活出來的行為。保羅在這裡不厭其煩地一連提出十三樣教訓。在五節經文中講完,簡短有力。目的就是讓我們照著去做。我們讀了保羅的教訓,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上,是沒有一點用處的。
這些教訓沒有什麽新奇的思想,任何倫理道德的教訓幾乎都提到。如果我們只是看看、聽聽,那就完全背離了保羅用這段經文勸誡我們的目的。羅馬書第十五章15-16節說:「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道德的教導不是老生常談,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應該在行為上被聖靈改變一新,活出蒙神悅納的生活。新生命與新生活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不願意在生活上有改變,證明我們的生命還是在搖擺不穩的階段。這五節經文並不是羅列一些不相關的道德教條。它們背後貫穿的主題是愛。保羅在十二章講完恩賜運用的原則後,就提出無偽的愛。代表愛是運用恩賜的最高原則。愛能夠將不同恩賜的人結合在一起,扮演調和的作用。愛可以說是基督徒生活最高的準則。
遠惡親善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 ,善要親近。」
這句話直接的意思就是:愛不可是虛偽的。主耶穌曾經責備假冒偽善的人。假冒偽善這字加上個否定的字首,就是保羅用來描述愛的形容詞。愛是倫理中最高的原則。愛一旦出於虛假就不是愛了。這個世界充斥了虛偽的東西,為了謀求利益,人會賣假藥、假酒、仿冒商品。為了得到個人的好處,人也會做出虛偽的行為。為騙取感情而虛情假意,為升官發財而逢迎拍馬,為了顯揚名聲而誇張功勞。甚至連愛都有假冒的。什麽是假冒的愛?就是動機不純正的愛,無論是要得到個人的利益、名聲、或是慾望的滿足,不是出於對人真誠的接納,這等愛就是虛偽的愛。人可能會為了個人的私利而假冒偽善嗎?在主耶穌的時代,曾經責備外表敬虔的法利賽人假冒為善。他們在衣著上為了要引人稱讚,而故意表現出敬虔的樣子。馬太福音23章5-7節說:「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 其實他們心中為的不是為了愛神,而是為了自己的好名聲。在美麗外表的下面卻存在著自私的動機。
我在近日的新聞中看到一則消息。就是台北市大安區是高級住宅區,住的大部分都是有文化的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最近卻因為社區內要建癌症病童中途之家,引起某些居民的抗議。他們提出的理由是,交通不便、離醫院遠、國內、外官員進出有礙觀瞻。這些理由外表看來與自己無關,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背後卻明顯的是為了自私的緣故。中國人對疾病死亡都有忌諱,他們怕重症病童進進出出,讓人心裡不安,影響他們社區的房價。他們貼大字報,鼓吹里長帶頭抗議。這樣的做法引起了眾人的不滿。怎麼為了自己的利益,排斥患病的兒童就醫的協助呢?那些抗議的理由顯得何等虛偽。
沒有一個虛偽的人能夠真正快樂的,有誰能夠在欺騙人之後心中暗暗竊喜,今天又騙過一天了,沒有被人揭穿?保羅所想我們發出的要求是真誠的心去愛人,即使這樣的愛可能會吃虧,可能會受到傷害,我們在神面前,卻能有一顆坦然的心。真誠無偽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真誠的愛何其寶貴。
有人以為愛既然要真,就應該順著心中感覺而愛。保羅在這裡的教導我們的,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愛。其實我們本性中沒有這種無私的愛,約翰一書中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神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有從他來的能力,發出無偽的愛。愛不是心中的感受,也不僅是情緒的反應,它更是一種態度,也就是意志的行動。神愛我們不因為我們可愛,而是因為神的屬性中充滿了對我們的愛。同樣的我們決定去愛人,不是因為別人有什麽討我喜愛的地方,而是因為神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又將這種愛人的力量賜給我們。我們因為順服神的心意,而願意去愛人如己。即使違背我們自私的本性,我們也願意用意志去克服自我的弱點,努力去行出來。
保羅在講完無偽的愛之後,馬上就再講「惡要厭惡 ,善要親近」。這裡的厭惡是極端的排斥、親近則是緊緊抓住的意思。這是經過善惡分辨之後,產生的意志的行動。講完愛為何馬上就講厭惡呢?這裡讓我們明白,愛良善、與厭惡邪惡是不能分開的。愛與公義不是衝突的,而是互補相合的。愛要有公義為基礎,不是沒有原則的濫愛。基督徒間常會因為強調愛的緣故,對罪包容。其實,愛不是沒有標準的接納,似乎是為了愛可以拋掉公義的原則。一旦失去了公義,愛就流於沒有原則的濫用了,濫用愛是對人更嚴重的傷害。
同性戀的問題經過幾十年來公開的宣揚,已經在媒體、教育界取得了主流的地位。在基督教界經過了幾十年的辯論,有許多教會傾向接受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立場。有一個基督教主流宗派在七月初的年會中,投票通過了教會可以為同性戀婚姻證婚,他們的想法就是聖經反對的是對婚姻不忠的姦淫行為,但並未反對同性間真誠的愛。
奧巴馬總統在幾個月前公開宣稱,自己經過與幕僚和公開承認性取向的軍人溝通,並與妻子和女兒對話之後,改變了過去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他說:「我們兩人都是奉行教義的基督徒,顯然此立場可能被認為,我們的觀點與其他人不一致。但為人準則是,你要別人如何待你, 你也要如何待人。」這是他引用聖經來支持他贊成同性戀婚姻的看法。這種態度是為了迎合個人立場而隨意引用聖經。馬太福音19章,主耶穌對婚姻的定義是限制在一男一女中,所有提到同性之間性關係的地方全是譴責。然而接受同性戀者的立場,全然不顧聖經中所提到公義的原則,竟然為了迎合既定的想法,將經文曲解。這不是保羅所說的愛,真愛是從神而來,必定是符合神公義的標準的。愛一旦失去的真理的原則,就成了達到個人自私目的的工具了。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了,愛與公義是並行不悖的。我們願意真誠無偽的愛人如己,同時也要有屬靈的分辨能力,知道和罪惡劃清界限。
恭敬熱誠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這兩句話都有彼此這個詞,表示這是弟兄姊妹間互相對待的關係。愛弟兄這個詞原文就是兄弟之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弟兄之間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愛。教會是神的家,我們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就應該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彼此親熱。親熱原來的意思是親人間的相互親愛。親情是人間深刻的感情,把有血緣關係的人連在一起,在教會中我們是屬靈的弟兄姊妹,在主耶穌裡,有種血肉相連的關係。保羅要我們像親人一樣的以愛相待。
我原來去的麻州的教會在每次在佈道會、或培訓結束的特別的場合,就要求大家手牽手一起禱告。雖然服侍得很累,但是卻感受到我們是主裡的一家人,彼此心連心、同心合意的服侍主。禱告過後不但不覺疲累,反而有種一家人經歷同甘共苦的感情。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是表示對別人的尊崇,要高過自己。中文翻成彼此推讓,原意就是,我們要比別人走的更前面、帶頭去做、付出更多。腓利比書2章3節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不要吝惜在愛別人面前稱讚其他弟兄姊妹的優點。往往我們看別人的缺點比優點清楚。但是如果我們之間只看對方缺點,服侍就充滿了苦毒惱恨,為什麼別人總是不認真,為什麼我要這麼累?一旦我們心中被苦毒充滿,我們就做不下去了。保羅要我們不要互相批評,而是互相尊敬。當我們彼此尊崇的時候,就看到了弟兄姊妹可愛的地方,兄弟相愛之情就在我們中間產生了。這種一家人的感情是讓我們感受到神在我們中間的明證。
殷勤服事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這裡提到我們服事的態度,是在熱心上我們不要落後、不要怠惰。為什麼一個人會怠惰。多半是因為失去了服事的動機。認為自己服事半天沒有任何成就感,以為全是一場空。這是出於服事動機的錯誤,太過於看重自己。另外的一種可能人會怠惰,就是自滿自足。以為自己已經夠好了,沒有必要再去追求進步。這種心態也會讓我們在服事上失去活潑的動力。保羅在這裡要我們心裏火熱,也就是在靈裡面保持服事的熱情。我們服侍主的熱情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失去。常看到有的弟兄姊妹在遇到挫折時,灰心失望而不再服侍。有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為誰辛苦為誰忙,乾脆不幹了。如果我們有這種想法,可能我們應該再次回到主前禱告,思想一下自己服侍的動機。
我們是為何而服事?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是為了對主的愛,因為對主的愛,我們也因此對弟兄姊妹充滿了愛。這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我們才可能維持對神服事的熱情。你是否是缺了服事的熱情?對什麽都提不起勁?還是聖靈在你心中催逼,讓你看見了這是何等的榮耀,神竟然願意呼召你與祂同工,在屬靈的工作上有分。我們能夠在服事上保持守火熱的心,原來都是聖靈的工作。你在服事上感受到倦怠了嗎,是否聖靈在你心中催促,讓你仍然能夠保持這份熱情呢?
忍耐盼望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前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看的。在患難中怎麼可能有喜樂呢?原因就是盼望。這裡的患難是指因著信仰而來的患難。當時的羅馬教會是處在外界逼迫的環境中。許多人信心軟弱、失去了希望。保羅勉勵這群教會中的信徒。不要忘記了主所應許的盼望,就是主要在來救贖我們脫離今世的苦難,將榮耀的福分賜給我們。這應許對我們今天的教會仍然有效,我們仍然盼望主再來,仍然盼望主將天上的福分賞賜給我們。主是信實的,基督徒的盼望永不會落空,這是我們喜樂的原因。當我們有這等的盼望,心中就能在患難中保持喜樂。
禱告是我們在困難的環境中能夠心存盼望、忍耐到底,最有力的行動。保羅要我們禱告要恆切,不但要恆心,也要迫切。禱告的力量就是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讓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改變我們對所遭遇困境的心態,從唉聲嘆氣到重新得力。我們也深深相信,神會為我們開一條路,讓我們在經歷信心的低谷中,能夠靠著神所賜的力量,重新爬起來。
有一位兩年前剛過世的劉揚芬牧師,原為福州協和醫院代理院長,後來留美兩年,得到醫療管理與教育雙碩士學位,他結束學業後執意要返回家鄉,當時是1949年八月,許師長朋友苦苦相勸,要他留在美國。他堅持當初教會支持他出國,他曾答應回去,如今就要持守諾言。當他回到福州時,一個月福州就解放了。
文革時教會關閉,他受到極大的逼迫。被紅衛兵毒打,罰他跪在聖經面前,紅衛兵點燃烈火,他被烤得滿面通紅,幾乎要燒死。他跪著拼命禱告,求神拯救他。忽然一陣大風從南轉向北,本來將火吹向他身上,忽然轉為吹向逼迫他的人身上。那群紅衛兵嚇了一跳,紛紛逃跑。他得以從火堆前被解救。這個故事像極了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在烈火窯中,蒙神拯救的故事。火中有一位好像人子與他們同在。這是神對向祂忠心的人特別的保護。在今天仍然會發生。
扶助款待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幫助窮困的聖徒是我們一般弟兄姊妹的責任。神把我們連在一起,成為一家人,難道能夠眼睜睜見到其他的人缺乏而無動於衷嗎?剛才提到的那位劉揚芬牧師,回國後一直擔任福州花巷堂牧師。本身的經濟也不富裕,但他更擔憂其比他更缺乏的傳道人。他80年代移民到美國,暗中組織對受迫害,生活困難的傳道人、家屬的幫補計劃,最多時幫助的對象有200多人。他活到96歲過世。有的受幫助的肢體已回天家,有的情况改善,至今仍有10多位接受幫補。如果一個傳道人都可以幫助200位其他困難的傳道人,我們富足的弟兄姊妹更當如此了。
接下來一句話「客要一味的款待」。我們應當接待路過的弟兄、姊妹。當時許多基督徒因為旅行、移民,來到羅馬,那時候條件不好,旅館並不普及。許多遠方來的客人無地方可住。接待遠人是基督徒彼此相愛的表現。我們團契中有位弟兄非常有接待的恩賜,他來教會也才兩個月,但是有另外一對夫婦,也剛從外地搬來,因為要看房子,還找不到暫時居住的地方。這位樂意接待的弟兄就邀請他們住進自己的家中。一家四個人住了兩個月。結果這個接受接待的家庭,日後找到房子了,就在他家附近。也成為樂意接待的家庭。團契聚會本來只有兩家開放,因著他們倍增為四家,團契人數節節增長。接待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忍受可能會把家中搞亂,不同生活習慣互相影響。可是卻能帶給被接待的家庭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在不方便的時候,有人願意伸出援手。體現出聖經中所教導的肢體相愛之情。
結論
我們將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十三點倫理教導講過一遍,這不是讓我們單單有倫理的知識,而是要我們活出來的。活出這些倫理要求最大的動力是愛,也就是神所賜給我們的愛。這愛出自基督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沒有重生的生命,我們沒有愛的動力,也就活不出這些倫理要求來。弟兄姊妹們讓我們不要把這些要求當成是道德規條,而是願意順從主的教訓。靠主給我們的力量,把這些教訓從生命中流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