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穌講完天國八福,要求門徒擁有天國子民當有的品格後。說出了他們當對這個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在整段教訓中,主耶穌對基督徒做出了定義。先在本質上,定義出他們是什麽;再轉到功能上,他們當如何行。八福的結尾提到了,門徒可能會因著跟從耶穌的緣故,被世人排斥。但是,對著與天國價值觀格格不入的世界,門徒當作的事不是離群索居,而是藉著他們的生活,對世界散發出正面的影響力。基督徒是光、是鹽,就是指基督徒功能上的定義。他們的功能就是不斷向世界發出影響力。
活在世上的鹽
「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
耶穌以肯定的語氣教訓門徒:「你們是世上的鹽。」本句話有多餘的主詞,強調不是別人,就是「你們」。這裡的「你們」是指誰?圍在耶穌四周聽他教訓的人,就是跟從主的門徒。他們自然就是耶穌所勉勵,在世上發揮鹽的功能的對象。身為後來的基督徒,主耶穌的教訓自然也是對我們說的。本句話的動詞是現在式的「是」,肯定我們活在世上的身份;不是期許我們要努力去「成為」鹽,而是指我們現在就是鹽,本該活出鹽所代表的生命特質。鹽有何功能?主要有二項:一是調味,使食物變得可口;另一個是防腐,讓容易敗壞的食物不至於腐敗。綜合整段連貫的信息,較為可能的意思應該是防腐。轉化世界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更有味道,使其更能被接受,應該是讓世界變得不至過於腐敗。
古代沒有冷藏的設備,保存食物就用鹽來醃,如今日的鹹菜、或臘肉。即使經過一段時間,肉類也不致變壞。這就是此處耶穌勉勵基督徒是鹽的用意,要我們在世上發出影響力,防止、或減少腐敗發生。在這世界,人性被罪所滲透,所有的文化都抵擋不住罪的侵蝕,逐漸生出腐敗的結果。即使我們使用法律來遏止罪惡,人還是會鑽法律漏洞。就算用教育將道德規範殷勤教化,也抵擋不住整個社會腐敗風氣的浸淫。在這種巨大的敗壞潮流衝擊之下,基督徒想要發揮防腐的功用,要力挽狂瀾、逆流而上,簡直就像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既然世界墮落的傾向是如此強,以致改變不易,主耶穌為什麽還吩咐我們這麼做呢?因為這就是主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要完成的工作,扭轉墮落的人性,賜他們新的生命,讓他們重新活出神設計的美好形象。所有基督徒是耶穌的跟隨者,是首先得到救恩的人,理當活出被耶穌轉化的生命,進而繼續去完成耶穌的使命,就是帶領世人回到神的面前,活出神原本設計完美的生命。這就是像鹽一樣,散發出影響力的意思。當我們想到耶穌對我們的囑咐。有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所活出的程度,遠遠達不到耶穌期待的目標。就像耶穌所形容的,不像對世界散發出味道的鹽,反而像失去味道,丟在路旁被人踐踏的殘渣。這段經文對於基督徒來說,正是直接指出我們今日缺乏的光景,更是提醒我們振作,回到主耶穌教訓我們的目標。
主耶穌指出:「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鹽的功能就是散發出味道。這味道可以讓人味覺感受到美好的滋味,同時也能保存食物,不致腐敗。首先我們當知道,在耶穌時代的以色列,因為鹽並非是純淨的,而是參雜著許多礦物質,當純鹽的成分溶解釋出後,就剩下沒有味道的殘渣。這白色的殘渣,既無味道,又無其它功用。只能夠丟在路旁,任人踐踏。所以既然是鹽,最重要的就是發揮出該有的功能。一旦失去功能,它就不再是鹽,成了毫無用處的廢物。耶穌勉勵門徒要活出基督徒當有的功能,對世界散發出味道。剛才已經指出,這世界最需要基督徒發揮的功能,不是讓世界變得更有滋味,而是需要防止它腐敗墮落的趨勢。耶穌要求門徒活出鹽的功能,應該是專注在防腐的作用。既然知道耶穌的教訓,我們理當認真去遵行。然而,我們會生出一個問題,這世界真的需要防止腐化的力量嗎?基督徒怎麼去發揮防止腐敗的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在二十世紀之初,人類在社會進化論思想的鼓舞,樂觀地認為,理想的大同世界終究會逐漸實現,當人類發展科學,解決疾病問題,人類不再會因生病而痛苦。發展生產力,豐富民生物資,就解決了貧窮問題,人人能夠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人類更能夠以理性化解衝突,解決民族矛盾,達到世界和平的理想。這種極端的樂觀主義在當時非常盛行。直到兩次世界大戰,讓人的美夢破滅。科學的發展,讓人類製造出更加先進的武器,來殺害更多無辜的人。生產力增加讓人類追求更多財富,變得更貪婪,貧富差距更加擴大。各民族為了爭奪資源,以戰爭為手段,讓世界的衝突不斷升級,甚至面臨人類滅種的危機。這種期待人性過於美好的樂觀主義,在二次大戰後,被證明是個空想,不再有人相信。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遠離神的人性不可能解決自身的墮落的問題。人性被罪污染,已經喪失了原本神賜的美好形象。人性被墮落的力量腐化,甚至連自我救贖的能力也被破壞了。想要憑著自己的力量,努力擺脫墮落的傾向,經百般嘗試,至今尚無成果。中國以政治力量大力鼓吹,推動的五講四美,「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成了宣傳口號。領導班子一代換一代,口號不斷變化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全都風風火火,大街小巷標語滿天,道德實質未見改善。人類想要靠著自己力量,改善人性素質的美夢,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實況正如耶穌講的,人性已經被罪敗壞,無力自我拯救。
另一種基督徒可能有的錯誤想法就是,既然世界已經腐敗,全然墮落,無藥可救,對改善世界就不當抱著任何希望。他們認為,基督徒最好遠離世界,與世隔絕,以免受到世界的污染。於是不關心社會上的問題,也不嘗試去解決,只集中力量注重自己的靈修,努力福音事工。船既然都要沉了,修修補補已經沒有意義了,應當在船沉以前,趕緊救人不要被溺死,能救一個算一個。這種想法也是個極端。主耶穌的教訓清楚地要求門徒,「你們是世界的鹽。」要留在世界,向四周環境散發出防止腐化的鹹味。因此,鹽若要發揮保存食物的作用,就不當與食物保持距離,而是要揉進食物裡面,充分地與它們接觸。基督徒若要防止世界的腐化,當然不能遠離世界。正如主耶穌說的:「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5、18)避世與厭世的想法,與主耶穌對我們的教導並不相合。我們當遠離的是世俗的罪惡,不是世人。如果我們的態度是遠離世人,就不可能在其中發揮防腐的作用。
我們當避開以上兩種極端的心態,一是對世界過度樂觀,覺得他們不需要任何作為來防止腐敗。一是對世界過度排斥,以至於連進入其中發揮防腐的作用也不願意。那我們在兩個極端思想中,當站在什麽立場。基督徒被差派進入世界,正是要活出基督改變我們生命的見證。當我們見到周圍的人為了保護自己利益,避免被追究責任而說謊,我們是否還能把持主耶穌的教訓:「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若見到周圍的人都在貪污,我們能否謹守廉潔、誠實的原則,不屬於我的東西,我就不要據為己有。若見到他人都自私自利,對於窮苦缺乏人求救無動於衷,我們能否伸出援手,將主的愛傳遞給他們。這些不是另一套唱高調的道德教訓,如同那些貼得滿街的標語。而是我們每一天生活的實踐,我們願不願意按照主教訓我們的活出來。人會有軟弱,有時作不到,這無可厚非。正如努力讀書的學生也有考不及格的時候。主能夠諒解。如果徹底放棄,連想做的願望都沒有,那就太讓主失望了。
回想這段經文主的教訓,主肯定我們的身份,我們是世上的鹽。就要發揮出鹽的功能,向周圍發揮正面的影響力,如同鹽散發出味道一樣。切勿變成無味道的鹽,對周圍的世界沒有任何作用,成了毫無用處的廢物。不但在面對主時羞愧難當,連世人都不願意理睬我們,將我們踩在腳下。我們願不願意照著主的教訓,向世人發出鹽該有的作用?
向世界發出光
「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5:14-16)
在用鹽為比喻,講完門徒在世上的功能後,主耶穌再使用光為比喻。這個生動的比喻意義明晰,顯而易見。在黑暗中看不見周圍環境,只能靠手腳摸索,一不小心就跌倒受傷。一旦點起燈來,讓光照耀四周,就能驅走黑暗,帶給人溫暖、希望、與安全感。與鹽一樣,光也是人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要素。主耶穌曾經用光來比喻自己:「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就是以光與暗作比喻,形容神與世界的關係。祂形容離開神的世界,本來充滿黑暗。世人習慣於生活在黑暗中,不喜歡自己所作所為被光照亮。甚至於對照向他們的光,感到反感與抗拒。就像睡著的人,一遇到燈被打開,就覺得刺眼,感到不舒服。也像是躲藏在陰暗岩石底下的昆蟲,一旦岩石被掀開後,滿地亂竄、急於逃避的情況。活在黑暗中的人不喜歡光,盡一切可能躲避光。這是人遠離神後自然的天性。
約翰福音中說,當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不能勝過光。主耶穌就是那照亮黑暗的光,道成肉身來到世上,讓本來活在黑暗的世界,能以見到亮光,而脫離黑暗。同時祂也肯定門徒,他們是世上的光。要他們像基督一樣,將光的屬性彰顯在世上,在黑暗中散發光芒。不是門徒本身能夠發光,而是他們因為生命被主改變,得以返照出主耶穌的光芒。這光不是彰顯他自己,而是讓人從他們身上,看見主耶穌的榮美。
接著主耶穌說:「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這句話與前半句,「你們是世上的光。」有何關係?城建在山上,眾目睽睽,作用正就像光照在世上,人人可見。主要就是強調「城」與「光」都面對這世界顯出見證。「山上之城」這個詞,已成為許多想要建立偉大體制的領導者心中的異象。美國第四十任總統雷根,曾經多次引用一句清教徒領袖溫斯羅普(Winthrop)講道的名言,他願意新建的國家是萬民仰望的公義典範。在他卸任演說中又再次重複:「美國是山上之城,璀璨閃亮的城。我心中的美國是一座高大榮耀的城,建在磐石上,比海洋更堅固,經歷風吹雨打,而有上帝的保護,人從各方各族而來,卻和諧地生活。有自由的港口,擁擠著商業貿易,與充滿創意的人群。如果必須要有城牆,城牆上也開了許多門,開放讓所有願意,並有心的人能進來。」這是雷根治國的異象。在耶穌基督的教導中,山上之城不是讓一個強國炫耀的優越主義,要做萬人公義的典範,也不是建立一個基督教的理想國。而是要基督徒作出整體的見證,可以成為照亮他人的明燈。
接著耶穌又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表示光的功用就是照明,燈既然點亮了,就要向四周發光。猶太人的屋子,多半窗戶不大,屋裡面因光線不足顯得陰暗。此時最有效的照明方式就是點起燈來。他們使用的燈是將橄欖油放在容器裡面,中間有一條纖維作的燈心。點著了後,放在燈台上,可以照亮全家。如果等著了燈,卻放在斗底下,那完全無法發揮照明的功用。等應該放在顯眼的地方,需要被照亮的地方,讓在黑暗中人,看清楚周圍的環境,不需要在黑暗中摸索。
這個比喻的意思很清晰。既然明白了光照就是指作見證,主耶穌進一步命令門徒去照著行:「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這句話肯定了基督徒生活中應當活出好行為,因為這是耶穌的命令。在宗教改革以來,基督教會為了防止天主教將好行為參雜在得救的條件中,特別強調「因信稱義」。但是高舉信心的重要時,會刻意貶抑好行為的角色。甚至到一個地步,認為基督徒生活,不需要活出好行為,否則就有「因行為稱義」的嫌疑。這是矯枉過正的作法。有些人理解錯誤,將主張基督徒當有好行為的人批評為「律法主義」,那是完全誤解了主耶穌的教導。基督沒有讓門徒拋棄好行為,只是不要將好行為當成自我炫耀的手段,或將好行為當成換取神恩典的條件。在基督徒生活中,好行為是新生命當有的反映。一個重生得救,因信稱義的門徒,理所當然要活出好行為來。因為內在的生命更新,必然帶出外在的生命聖潔。否定好行為是不正確的教導,是走入了偏差的方向。
另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好行為,需要讓人看見嗎?還是必須隱藏起來,不為人知。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另一處不是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6:1)怎麼會要我們把光照在人前,又要我們行善不讓人看見。這豈不是矛盾了?其實,按照前後文脈去理解,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我們我們只要把握一個重點,好行為不是為了自我炫耀,而是讓神的名得榮耀。如果有這樣的認知,好行為不需要隱藏。主耶穌禁止行善讓人看見,是指想要宣揚自己的善行,讓人稱讚,讓自己得好名聲。就如當年四川地震,有位富翁拿著鈔票,一路發錢,帶著隨行記者拍照,登報宣揚,這種高調的作風,很明顯就是為了自己得名聲。這就不是耶穌說的將光照在人前,而是將自己的名聲炫耀於人前了。行善的動機是為自己,或者為神,存於一心,只要我們坦坦蕩盪,面對神問心無愧,只管放心去行就是。所以,耶穌兩處的教訓並不矛盾。
既然知道主耶穌的教導,我們當如何將其內容應用在今日的生活?活出好行為涵蓋的層面非常廣,小到個人日常生活的為人處世,大到教會群體對社會公開的見證。先從個人層面來看,基督徒願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花費時間精神,看顧周圍有需要的人。我們周圍出現非常多的弱勢群體,老弱病殘,孤兒寡婦,失業、弱智、家庭不健全、有心理問題的人,實在太多了。可以說,要從個人層面去做,我們實在力有未逮。可以先從我們親人中間開始,再擴大到附近鄰居。這些人都是我們實際接觸,可以幫助的對象。
如果我們有心,又能夠在教會找到有志一同的伙伴,可以將這工作擴大到整個教會層面,成為教會關懷事工。集合全體會眾的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協助社區中我們認識的,生活有需要的人士。先從探訪做起,帶給他們主裡的溫暖,再配合福音的傳講,讓愛心與真理並行。這是對人真正的尊重。如果教會中尚無此異象,也無人力、財力配合。就先從個人做起,再藉著服事的成果,帶動他人一同參與的風潮。我們必須承認,愛心慈善的事工是教會事工的一部分,這符合主耶穌的教訓,也是保羅積極在教會中推行的。我們不能將慈善與福音對立起來,故意忽視慈善的工作,以為花力氣做慈善事工,就會減損福音的力道。其實,世人聽見基督口中傳的道理,不見得信;但是若加上基督徒活出愛心的行動,見證出所傳的真理,就更加深他們對福音的信服。
我們常被這個世界嘲笑,你們說得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麽你們自己都做不到?我們無需為自己辯解。只要感謝他們的提醒,謙卑地回覆:「是的,我做得不夠好,還有人的軟弱。主會加給我力量,我還會繼續努力,追求主要我活出的美好行為。」口傳的福音,與愛心的行動是攜手並進的。我們過去在對社會付出愛心的事上,花費的心思太少。如今許多教會有這樣的醒悟,也比以前更有能力去做。讓我們真的下定決心,從身邊的肢體做起。進一步擴大到周圍的社區。讓愛心扶助的事工,與福音工作同步進行,相輔相成。
結論
在今日社會,沒有抵擋腐化的力量,普遍見不到光。基督徒要如何自處,並以何心態活在這世上?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諾曾說:「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燃蠟燭。」主耶穌更教訓門徒,我們是世上的鹽,我們是世上的光。我們不能自外於這社會,單單站在一旁指出世界的黑暗。如果世界黑暗,我們是否向著這黑暗發出主耶穌的亮光呢?如果世界腐敗,我們可曾在將沉的船上,力挽狂瀾,防止它沉沒的趨勢。推卸責任很簡單,就是認為世人死活與我無關,聖徒我自為之。承擔責任,卻是主的命令,主耶穌要我們,不要離開世界,並向這走向腐敗,被黑暗籠罩的世界,點亮蠟燭。讓主的光返照在世界上。讓主的鹹味融進世界中,防止它繼續敗壞。求主幫助我們,不但知道祂的命令,並認真去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