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從寬宏顯出的信心

Related image
在前一章經文中,因著迦南地鬧飢荒,亞伯拉罕帶著親人遷移至埃及。在埃及經歷了信心的考驗。法老見撒拉貌美,想要娶她為妻。亞伯拉罕為保命而不敢阻止,差一點因貪生怕死,而讓妻子被法老奪去。所幸蒙神保護,平安度過危機。本段出現另一個危機,就是親人間因利益衝突生出的爭議。亞伯拉罕如何處理此事?讓我們一起來看十三章的經文。

富裕帶來的衝突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2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3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4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6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創131-7

      亞伯拉罕在蒙神應許賜福之後,遭遇到許多信心考驗。在埃及的時候,差一點妻子被法老奪去。因著神及時介入,讓他平安度過危機。在這件事上,他因禍得福,獲得法老送給他的牲畜、僕婢。他帶著豐富的牲畜為產業,離開埃及,回到南地。再逐漸回到他原來支搭帳篷的地方,就是伯特利與艾的中間。這地方就是他原先剛進這塊地時,築壇求告神名的地方。

他與妻子,並羅德同行,兩家人的產業都極多。擁有豐富的產業是神的祝福,有錢並不是罪惡。可是財富卻是對人品格的考驗,多少人過不了金錢的誘惑這一關。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朋友親人在原本白手起家之時,為了共同目標,可以犧牲奉獻,忍辱負重。當成功之時,原本可以同享榮華富貴,卻在這個時候,為了利益分不平而反目成仇,爭得你死我活。亞伯拉罕也遇上了財富到來的考驗。當兩個人牲畜不多的時候,不覺得有雙方有競爭的關係。一旦家大業大,就會為了爭取資源而生出競爭。就算兩位主要領袖沒有不和,兩邊僕人間也難免會出現互別苗頭、利益衝突的現像。如果雙方不對底下的人自我約束,小小的爭議就可能演變成劇烈的鬥爭。

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他的父親哈蘭很早就死在迦勒底的吾珥。他跟從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後來一起進入迦南地。亞伯拉罕一路帶著他在異鄉流浪,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都帶著他共同承受。亞伯拉罕對他可算恩重如山。如今兩個人的僕人間,因為利益衝突,出現了爭競。第7節說:「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在人類社會中,自古就有資源競爭。就算最親的人之間,也難免會生出利益糾紛。當這種事情發生,正考驗著雙方的智慧,與度量。兩邊會各讓一部,找出和平解決的方案。還是放任星火燎原,至終演變成兩敗俱傷的惡果?讓我們來看看羅得與亞伯拉罕的對這件事的反應。神在這件事上必然會告訴我們一些屬靈原則。

衝突的化解
「8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11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12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8-13)

      唐太宗曾經說過一句名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在平安穩妥的順境,滿朝文武看起來似乎都一樣順從主人。只有在風雨飄搖的困境,才考驗出誰還是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有的人將個人利益放在整體利益之上,寧可玉石俱焚,也不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有句誇張的話:「我什麽都吃,就是不吃虧。」另外有的人,在個人與整體利益不能兩全的時刻,願意放下個人利益,維護整體更大的利益。在亞伯拉罕與羅得的僕人彼此為資源相爭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二人處理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神所喜悅的品格。

      爭議發生的時刻,亞伯拉罕並沒有放任不管,讓事態惡化。他以長輩的身份出面處理這事。首先他說出處理的原則:「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親人間的和平關係是最重要的,當盡一切努力去維持。不只身為領袖雙方不參與爭競,就連雙方的僕人間也應當努力約束,阻止爭競的擴大。很多組織內部的爭競就是從裡面兩個小團體的矛盾而來。雙方或者有想法的差異,或者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利益。原本都在一個整體的包容力量下團結在一起。當某個小團體的成員,對內部另外的團體發出攻擊的時候。就演變成為兩派勢力的鬥爭。如果不善加處理,小小裂痕可能造成整個團體的分裂。這種事情在世俗的政治圈裡,公司組織,可說司空見慣。

亞伯拉罕一開始就先定下處理此事的最高原則,我們是一家人,再怎麼樣也不要演變成相互攻擊、自相殘殺。接著資源不足的問題還是需要處理。亞伯拉罕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意思就是,在他們眼前的土地這麼大,何必自限於小小空間裡面。可以各自分開,尋找更多草場,水源之地,讓兩邊的牲畜都可以吃得飽。所謂「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何苦將眼光局限一隅之地,讓兩邊僕人為生存而競爭。這真是一個有遠見的想法。亞伯拉罕還放下長者之尊,讓羅得先選他要去的地方。照理講猶太民族先祖應當十分重視尊卑之分。晚輩應當禮讓長輩,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晚輩就算有作選擇的機會,也當讓長輩優先。我們都曾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今天這種傳統作風,或許會被人批評為迂腐不化。實際上,即使在今日社會,晚輩禮讓長輩,還是身為晚輩收斂鋒芒、避免爭端,的較佳做法。

不幸的,羅得似乎並沒有這樣的覺悟,他見到叔叔願意讓他先選,也就大方地選了更好的土地。第1011節描述:「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這種事如果在儒家文化圈子裡,肯定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孔子在五倫中說曾提到:「長幼有序」。傳統飯桌上,先為長輩乘飯,然後再乘晚輩。長輩未動筷子,晚輩不能先動。這風俗到今日還是根深蒂固。羅得在四千年前的傳統社會,竟然敢與叔叔搶好的土地。這種狂妄的晚輩,在今日的中國,可能被批評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羅得選地是按照什麽樣的方式呢?經上說他「舉目看見」,就是憑他自己的喜好,當看見討他眼目喜悅的地,他就想要。他放眼望見約旦河平原,水草滋潤,看起來比起另一邊的土地更好。就好像神造人時安置人的伊甸園一樣。也像埃及地,灌溉溝渠遍布,土地肥沃。當他看見這麼美好的土地將會帶給他多大的利益,其它的原則就不在他考量之內了。他沒有考慮到,當他選擇好的土地,叔叔自然就別無選擇,拿到差一點的地。如此對叔叔是否不公平?在利益的吸引之下,寧可被人批評貪心,也不願意自我犧牲。在今日功利至上的社會,這種想法已經成為主流。反倒是像亞伯拉罕一樣,願意放下身段,讓侄兒先選的這種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羅得這種專顧自己的心態,不是神僕人作選擇的考慮方式。人的眼目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在當時他選擇看起來最好的地。其實,這塊地上的人民,卻是貪圖逸樂,道德敗壞。當羅得作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豈知這塊墮落的地,就是將他引致敗亡命運的主要因素。第13-14節說:「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貪圖享受的人都喜歡住在大城市,不只物質豐富,交通方便,更是有許多令人歡愉的娛樂活動。羅得照他偏愛的價值觀,作出這個選擇。結果,卻逐漸遷移帳篷,直到所多瑪。聖經作者對這個城市加上一個評論:「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原文用兩個形容詞「邪惡」「罪惡」,加上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非常地」,來描述這個城市。壞的程度就像是挪亞洪水前那批人一樣,「整天思想的盡都是惡」。這樣的地方,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羅得竟然放任自己,逐步被吸引去接近它。罪對人的吸引正是如此,起初就是選擇擁有一個「賞心悅目」的事物;然後逐漸被它吸引,不能自拔;最終被它轄制,任它宰割。我們在做人生道路的選擇時,是否按照羅得偏好的方式。以滿足自己的情慾為優先,不管神的旨意。

亞伯拉罕卻是不一樣,他為了解決親人爭競的關係,寬宏大量,讓侄兒羅得先選。當然,他也知道非常可能,好的地被選走,留給他的是不如人的。他不在乎失去他這些眼前的利益,因為他知道神留給他的是最好的。願意以長者之尊,禮讓晚輩。失去的不只是利益,還可能被人嘲笑為愚蠢。被晚輩白白佔便宜,面子上也掛不住。亞伯拉罕選擇走信心的道路,就算自己的利益損失,就算被人嘲笑。只要所做之事,在神眼中討神喜悅,那又有什麽關係?這是要對神有極大信心,才可能作出這種選擇。他的信心,讓他看見更遠之事,超過眼前的利益,看到神的信實。既然神已經應許要將應許之地賜給他,那地一定是最好的。雖然,眼前留下的地,連侄兒的地都比不上。亞伯拉罕是個信從神的人,對神的信心,讓他超越世俗間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他寧可當一個在神眼前,蒙祂悅納的人,不憑自己的小聰明,去求取令人心醉神迷的罪中之樂。兩個人對土地做出了選擇,代表兩種對神的態度,引致兩種極為不同的結局。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會效法羅得,還是亞伯拉罕?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決不落空
「14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15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16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4-18)

      當羅得選擇了討他眼目喜悅的約旦河平原,就離開亞伯拉罕,去追求他所夢想的豐富生活。亞伯拉罕只能選擇剩下的,位於西邊的迦南地。雖然按照世人眼光,這是次等的選擇,在神眼裡並不比別人的差。亞伯拉罕仍滿懷信心,神在此事上仍然掌權。看似落寞的時刻,他並不孤獨。神向他說話,重申對他的應許,一是土地:「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1314b-15)當亞伯拉罕預備往西走,前去較不肥沃的土地之前。耶和華神讓他先站在所在的地方,舉目往東西南北觀看。本句話中有「舉目」與「觀看」這兩個字,同樣也出現在描述羅得觀看約旦河谷美地的句子中,「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兩個人都舉目,都觀看,但是看的心態完全不同。羅得望見土地肥沃豐美,心中被取得這塊土地的慾望所吸引。顧不得親屬之情、尊卑之分,就不客氣地先選了他想要的地。在他的心裡,抓在手裡的才是真的。利益當前沒什麽好客氣的。機會都到了眼前,若不大膽抓住,就被別人搶先了。就如同凱撒大帝當年戰勝小亞細亞的吉拉城,傳給朋友的捷報:「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似乎是向人炫耀,只要我看見的東西,我就想要;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羅得的心態就是如此。

亞伯拉罕卻不同。他也舉目,也觀看,卻是聽從神給他的吩咐而行。即使眼前望見的土地似乎是次一等的;但他並沒有因此失望。反倒是從神對他的話語中得到了安慰。神對他說的話,是重申對他的應許,也就是12章中的後裔的應許:「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2-3)還有土地的應許:「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127b)在這個叔侄分開,各往東西的關鍵時刻,神重申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這給亞伯拉罕很大的安慰,他選的土地似乎比不上別人,但是神沒有忘記賜給他土地的應許。既然話出自神的口,就必然會實現。亞伯拉罕此刻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得失的信心。只要是神給他的地,絕對是最好的。雖然現在看不見,但是憑著信心的雙眼,可以有穩固的確據。

神所重申的另一個應許是後裔:「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創1316)有了土地,不可能沒有人居住。居住在應許之地上的,就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神應許該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像地上塵沙那麼多。地上塵沙是無法計數的,意思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會多到數不清。我們要知道,當神說此話的時刻,亞伯拉罕連一個孩子都沒有。所踏的土地也不屬於他。神答應給亞伯拉罕的兩個應許,聽在他的耳中,彷彿空中樓閣,不知何時才能實現。亞伯拉罕的信心就是表現在於,他相信神所說的話。即使眼前看不見任何實現的可能,他仍然相信既然應許出自於神的口,絕不會落空,有一天必然會實現。

在世俗爾虞我詐的風俗中,常常會為了贏得別人的信任而輕然諾,但是說出去的話,超過了能夠兌現的能力,最終落得一場空。經歷過太多這種背信毀約之事,人很難再相信他人作出的任何承諾。聽到了信口開河的應許,總是存著懷疑的心。我們在傳福音時,也會遇到他人帶著懷疑的眼光猜想,「你說的福音那麼好,真的天下有這麼好的事嗎?會不會只是騙人的空話。」

對比之下,亞伯拉罕與今日世俗的態度極大不同,他聽到神的話語,就從心底相信。我們不需要將它美化成清心單純、毫無疑惑的超人,他的信心也是與我們相似,經過一步一步的考驗,而逐漸成長的。他也有失敗,也有聽從讒言而走岔路的時刻。然而,每次失敗之後,他總是謹記教訓,再次走回神面前。經一生信心高低起伏的路程,至終沒有放棄對神的信靠。這就是我們當向他學習的地方。不要將他神化成道德上毫無瑕疵,信心上全然完美的聖人。他也是一個人,所要走過的考驗,與我們並無不同。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信心榜樣,讓我們不能以標準太高為藉口,而推托不去行。

領受神重申的應許之後,神命令亞伯拉罕:「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信心所盼望的目標,需要靠著信心所生出的行動來落實。亞伯拉罕不僅是遙望應許之地,神要他一步一腳印地走過去。神還應許他,凡他腳掌所走過的土地,就是神要賜給他的。「得地為業」開始於起初的「舉目望見」。先是眼睛望見目標,然後心中生出達成目標的盼望,最後憑著信心朝著目標走下去,能堅持到底的人,就能讓神所應許的福分落實在生命中。亞伯拉罕與羅得都望見了各自的目的地,羅得生出的反應是,眼目被利益誘惑,想要將地據為己有,滿足自己的私慾。亞伯拉罕則是,思想神曾經對他的應許,雖然現在吃了眼前虧,卻深信神不會虧待他,神所應許的土地必然會最終會歸到他身上。這信心就是讓他堅持一生,不偏行岔路的支持力量。

亞伯拉罕聽從神的吩咐,拔起帳篷,起身而行。回到了希伯崙幔利橡樹那裡居住。這塊地當時是屬於亞摩利人幔利所有。1412節記載亞伯拉罕曾經與他結盟。這地方與他最初進迦南地時,暫居的示劍地的摩利橡樹是不同的地方。不過,亞伯拉罕在兩處都為耶和華築壇,求告祂的名。亞伯拉罕與神的關係,就在一步一步同行下建立。無論他走到哪裡,就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築壇就是與神親近的行動。一個對神有信心的人,不但是將與神的關係當成是內心的感情,同時也表現在他每日的生活中。他願意求告神的名,向他傾心吐意地說話,也聽從神對他的命令。我們這群宣稱效法亞伯拉罕信靠神的人,是否有像亞伯拉罕對神的心,常常思念祂。不管經歷高山低谷,都願意回到祂面前,向祂求問,將一切重擔交託給祂。信心長進的途徑,是不停止追求的過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例行公事,但是透過這些例常的與神親近的行動,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神對我們的呼召,不要忽略神對我們的命令,不要鬆懈對神的信靠。亞伯拉罕一生對神的信靠的心,就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結論
從本章亞伯拉罕如何面對沖突,而願意以寬宏的心對侄兒讓步,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神的信心。亞伯拉罕信心的對像是神,他相信神給他的產業必是最好的,一點都不會虧缺他。因此,他有一顆超越現實利害得失的心。比起亞伯拉罕,羅得對神的信心就差得遠。他眼見擺在他面前的肥沃土地,不願意放棄這塊大好的產業。即使面對自己的叔叔,也毫不客氣地爭取到手。他重視的是私慾的滿足,靠的是自己的雄心與手段。亞伯拉罕的態度則不同,他決心不與親人爭奪利益,不計較眼前的吃虧,相信神決不會虧待他。放眼神預備賜他的土地,雖然看起來不不上別人的,所有權也不在他的手中。但是他抱著信心,盼望神賜給他的福分,最終必要實現。這福分包括土地,後裔、使萬民蒙福的應許。比起羅得,他眼前是吃虧了。實際上,神對於信靠祂的兒女是絕對不會虧待的。所應許的福,一點都不會落空。我們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效法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是否像他一樣,有超越短暫利益的眼光,放眼神所賜下,將來要實現的應許。求主加添我們的信心。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從心中驚奇到火熱

Image result for emmaus resurrection
兩千年前的一個事件,影響了後來千百年的世代。這是歷史上發生的事實。就是耶穌從死裡復活的這件事。許多人不信有死人復活這種事,因為人類的經驗裡從未發生過。神正是用這件前所未有的事件,來顯明耶穌特殊的身份。祂的復活證明了祂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被天父差到世間成就拯救世人的工作。並且祂還賜下應許,祂要再來,將世界帶進一個神所計劃的完美結局。我們是否相信耶穌的復活?是否盼望祂對門徒的應許,就是信靠祂的人也要復活,與祂永遠同在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的經過,記載在福音書裡。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敘述。祂在逾越節被釘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捨了他的生命。在安息日之前,被放進名為亞利馬太的財主約瑟的墳墓。彼拉多吩咐羅馬兵丁按照班次嚴緊看守。馬太福音裡記載: 「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太2765-66

婦女發現了空墳墓
「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2看見石頭已經從墳墓滾開了。3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主耶穌的身體。4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5婦女們驚怕,將臉伏地。那兩個人就對她們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6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7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路241-7

耶穌受死之後三日,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晨,婦女帶著香料來看墳墓時,發現擋在外面的大石頭已經滾開,墳墓空了。馬太福音中有相關的敘述。婦女見天使時,表現得相當驚訝:「他的像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太283-6兩邊的敘述確實有些不同,但這是不同作者,以不同觀點,經過取捨之後的重述。即使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各家記者採訪同一新聞,也不可能寫出全然一致的描述。更何況是兩千年前對事件的記載主要是靠口述歷史,不能以今日歷史的準確度,來要求當年的情形。這是可以理解之事。

我們更有興趣的是,四福音對耶穌復活的共同點,這些共同的部分,證明描述的這些事確實發生。這句話正是主聖墓門口的話語。兩卷福音書作者都描述天使穿著潔白的衣裳。並對婦女說出:「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這是出現在兩卷福音的共同內容。可見兩位作者記述此段歷史,採用共同的資料。聖經是神向作者默示的,同時也不能排除作者參考當年的史料,按照特定觀點來取捨。這是理解聖經啟示過程普遍接受的看法。這句話如今被刻成匾額,掛在耶路撒冷據聞是耶穌墳墓的門口。向著從各地來朝聖的遊客宣告這一事實,耶穌基督不在墳墓裡,祂已經復活了。

耶穌已經復活了,門徒所見到的空墳墓就是證據。當年的猶太人積極想要否定這事實,他們的嘗試從未成功。即使當時事件發生不久,人證物證都齊全。猶太官長,羅馬政權全然掌握調查的權力,他們大可以將門徒抓來拷問。在如此急切想要駁斥耶穌復活的情況下,尚且未能否定此事實。今天的人想要重新調查,唯一能使用的方法就是臆測,可靠度更低。

天使對婦女在墳墓裡找耶穌的行動,發出質問:「為何在死人中找活人呢?」命令她們:「當記念他還在加利利的時候,怎樣告訴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耶穌早就預言祂將會被交在罪人手裡,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符類福音都記載:「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過三天他要復活。」(太1722;可931;路944)可見門徒都聽見過主預言將會受死,並從死裡復活。但是他們並不明白主的預言將會怎麼實現?也根本沒有期待耶穌以前對他們說的話,真的會一一實現。知性上聽見主的話,只是停留在頭腦裡;需要有信心的跳躍,才可能真實對人產生衝擊。

我們信主之人,對於耶穌復活這事,不單承認聖經中有記載。更是憑著信心接受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從相信歷史上確曾發生,進一步到經歷主賜給我的復活生命。我們並非否定理性。而是以信心超越理性。就算運用理性,也難以否定一個記載在聖經上,流傳兩千年的歷史事件確實發生。耶穌復活不是一群門徒,為了自己宗教熱誠,編造出來的故事。他們在一開始知道空墳墓時,驚訝莫名的反應,就足證在當時,他們對耶穌復活,根本沒有抱著任何期待。讓我們來看下一段敘述。

彼得希奇所成就的事
8她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來,9便從墳墓那裡回去,把這一切事告訴十一個使徒和其餘的人。10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她們在一處的婦女。11她們這些話,使徒以為是胡言,就不相信。12彼得起來,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裡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心希奇所成的事。」(路24:8-12

      接下來我們看看門徒的反應。當婦女見到空墳墓後,急急忙忙跑到門徒中去回報。四福音都記載,這群原本去看墳墓的婦女,就是最初發現主復活的人。其中包括抹大拉的馬利亞,還有其他婦女。以她們的知識與膽量,不可能去偷取主的身體,再編造主復活的故事。

      門徒聽見婦女回報的反應也很特別。他們一開始以為她們的話都是胡言亂語,不足相信。此句話的時態是未完成式,表示門徒不信的態度一直不變。確實,若不是見到復活的主,誰能憑一句話,就接受死人復活確實發生呢?

      彼得的反應也很特別,他起身跑去墳墓那裡,明顯是要驗證婦女所說的話是真是假。從約翰福音20章的敘述,我們知道,除了他以外,約翰也跑去了。他們比起其他門徒強的地方,是還願意急忙跑去看看,想知道婦女的話的真實性。可見他們心中還帶著少許的期待,或許主的語言確實實現了。結果,他們兩個人都看見了放置主屍體的墳墓空了。包裹的細麻布放在一處,裹頭巾也捲著放置在一旁。這不像主的身體被偷走的樣子。哪有人盜墓還有時間,將細麻布,裹頭巾先拆開,再捲起來。那豈不是多此一舉?路加福音中描述彼得的反應:「就回去了,心裡希奇所成的事。」本句話中的「希奇」是分詞,表示他在回去的路上,一路感到不可思議。那讓他希奇的事,就是他所發現,已經發生的事,主耶穌的身體不見了。他是否想到主耶穌如祂所預言的,從死裡復活?我們從此處經文不得而知。

但是,從約翰福音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約翰的反應。經文描述:「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約208-9)有人以為約翰進到墳墓裡,看見墳墓真的空了,才相信婦女講的話。其實,墳墓空了,從外面也看得見,何須進去後才相信。況且,約翰自己就在後面還寫出主耶穌對多馬的責備:「你因看見了我纔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9)鼓勵門徒當憑信心,不憑眼見。怎麼可能自己前面的行動卻是眼見為憑,應當不會如此自我矛盾才是。
更何況從約翰福音經文的時態我們可以看出端倪。約翰所信的,不是馬利亞的話,不是信墳墓空了。而是信如主所預言的:祂復活了。怎麽看出來的呢?因為第十節說了:「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裏復活。」為何當時看到就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過去一直不明白聖經中對基督復活的預言,這不明白是用過去完成式(an action has occurred in the past, and its effects are no longer present。一個過去所發生的行動,它的果效現在已經不保留了)。也就是在他們看到空墳墓,信主復活的之前,他們一直都不明白聖經中提到主會復活的預言。可是現在已經不是如此。這句話也讓我們看出來,門徒從來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的信念,編造耶穌復活的故事,然後再從舊約中找經文來支持。而是看到空墳墓,才以親身的經歷,信了主所說的,祂將要復活的預言。後來聖靈感動他們明白聖經的話,他們才知道原來舊約先知早已預言,基督將會復活的這件事。主耶穌受死復活整個事件,全都按照神在聖經中的預言應驗。神的話是信實的,祂既然應許差來彌賽亞,施行拯救。就一定會照著所應許的實現。

本段經文讓我們看見門徒信心轉變的過程,從不信,驚訝,到深信不疑,並最終為他們所信的殉道,這不是糊塗的信心,不是短暫的信心,不是搖擺的小信。而是經得起考驗的信心。這信心的根源,還是主耶穌復活顯出的大能,並主耶穌對門徒的信實的保護。

耶穌在以馬忤斯路上顯現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14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15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16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17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18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麼。19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 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20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21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22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他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23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24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路2413-24

      在耶穌復活的同一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耶穌曾經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這記載在約翰福音。並且也在以馬忤斯路上,向兩個門徒顯現。以馬忤斯是一個位於耶路撒冷西邊25里的村莊。換算成今日常見的距離單位,約有12公里,或是7英哩。依照一般步行的速度,三小時可以到。兩位門徒正走在通往以馬忤斯的路上,邊走邊談論三天前發生的事,也就是耶穌被釘死的事。顯然門徒們受此事的衝擊極大,還在驚魂甫定的狀態。

      耶穌主動靠近他們,與他們搭訕。兩人的雖然眼見耶穌,但是沒有認出來。大概是因為被釘死的耶穌能夠出現在他們面前,是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的事。他們按照常理就把這種想法排除了。耶穌問他們:「你們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後來聽到革流巴回答,「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麼。」耶穌又再問:「是什麽事呢?」耶穌是這件事的主角,怎麼可能不知道。既然耶穌想要與門徒對話,總是要有個開啟的過程。這裡不用做過多推理,以為耶穌佯裝不知,或是明知故問。耶穌要了解他們對此事的態度,再針對他們所疑惑的部分,加以解釋。兩個門徒因著主被殺害的事,都表現得很憂愁。他們回答耶穌,所擔憂就是拿撒勒人耶穌受害之事。從他們對此事的描述,可以知道他們對耶穌的身份的認識是:「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門徒將耶穌看作一位大能的先知。他們此時尚未認識耶穌真正的身份。對於這麼一位眾人所喜愛又尊敬的先知被冤屈殺害,他們感到憤怒不平,卻又畏於權勢而無可奈何。

他們又說:「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這個眾人向來盼望來救贖以色列百姓的人物到底是誰?在當時以色列國滅亡,被羅馬統治之下。當時以色列百姓期待一位救贖者出現。事實上舊約先知也曾經應許彌賽亞將要來到世上,拯救神國子民。當時百姓對這位彌賽亞的屬性尚未有清楚的認識,可能只是期待一位,在政治上帶領他們脫離異國統治的領袖。兩位門徒所提到的百姓的盼望,應該也近乎如此。

然而,這位眾人期盼的領袖,被官長殺害了,就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更讓他們大惑不解的是,一件奇妙的事發生了。幾位女門徒在周日清晨去看耶穌的墳墓。竟然發現墳墓空了。天使對婦女顯現,告訴她們耶穌復活了。有幾位門徒急忙跑去墳墓觀看,真的是找不到耶穌的身體。這件事令門徒感到震驚,認為實在是不可思議。他們之所以面帶愁容,實在是因為心中不解,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奇事。

耶穌解答門徒的疑惑
25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26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27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28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29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罷。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30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纔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32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33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34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35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路2425-35

      門徒無法明白耶穌身體消失的原因,正為此事議論紛紛。耶穌帶著責備的口氣告訴門徒:「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本句話起頭是一個感嘆詞「噢!」接下來是兩個形容詞描述耶穌感嘆的原因,就是他們簡直是無知又遲鈍。對何事呢?就是對先知預言所說的話。以下就是他們應該對先知預言有信心的內容:「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這句話清楚指出他們對於耶穌身份的無知。耶穌正是舊約先知預言將要來拯救以色列民的基督。基督必須要先受苦,在進入榮耀當中。這向來神定意必然要成就的事。這句話裡的「必須」是神聖的必須,也就是出於神至高的旨意。聖經中哪裡有這樣的先知預言?以賽亞書53章對於彌賽亞需要為神子民受苦,有最清楚的預言:「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那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534-5)同時也預言這位受苦的僕人將會被神高舉,進入榮耀裡:「他必看見後裔,並且延長年日。耶和華所喜悅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賽5310b-11a)這些對彌賽亞的預言,若不是因為主耶穌對門徒的講解。極容易被忽視。不單是當時的以色列民對彌賽亞會出現錯誤的期待,以為祂會是一位大能的政治領袖,會擊敗外邦的敵人,帶領以色列進入復興。就連兩千年後,今日不信耶穌是基督的以色列民,仍然抱著這樣的想法。

      為了解答他們的疑惑,耶穌還「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兩位門徒聽見耶穌的話語,迫切希望知道更多關乎基督預言成就的事。於是就以天色已晚為由,留耶穌在附近的村中住下。吃完飯的時候,「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纔認出他來。」這兩位門徒必然曾經見過耶穌,也曾經與耶穌一同進餐。耶穌擘餅祝謝的動作是他們所熟悉的。加上耶穌剛才向他們解釋基督必須受害,成為以色列民的救贖者。這些事件一一鋪陳在他們面前,才讓他們認出來,在他們眼前的就是耶穌。祂就是以色列民素來盼望,向他們施行拯救的彌賽亞。過去他們眼睛迷茫,認不出是主,如今眼睛明亮,才認出耶穌的身份。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前面兩句話裡的「明亮」與「打開」是源於同一個字。眼睛被打開,能看見主的身份。主的話語被打開,心中因明白真理而火熱起來。兩個事件放在一起講,表示兩者有相關性。我們是否也是因為知道聖經中關乎耶穌預言得到實現,而心裡火熱。是否因眼睛明亮,更加認識主耶穌,而剛到興奮莫名。願我們都能像兩位門徒一樣,因經歷主,而被主復興。

正當他們認出耶穌那一刻,耶穌突然不見了。經歷了這件事,更讓他們驚訝。於是他們立即起身,趕緊回到耶路撒冷去。還好這段路程並不遠,當晚就能夠回到使徒們當中。一回去就見到十一使徒聚集在一起。此處描述的事件就是約翰福音中,耶穌復活當日晚上的聚集。見到使徒與其他同人的時刻,有兩個分詞描述當時門徒的狀況,一是發現他們聚集在一處,另一是他們正在談論關於主復活的內容。以下的分詞片語「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就是使徒們當時說話的內容。此句話裡的主耶穌向著西門顯現,不是這兩位門徒說的,而是其他的使徒與門徒。因為,這兩位剛剛回來,無從得知西門見到復活的主。唯一的可能是,主耶穌在西門從空墳墓回來之後,並在兩位門徒回耶路撒冷之前,耶穌單獨向西門顯現了。這段經歷在福音書的其它地方並未記載,但是卻是在保羅寫的哥林多前書中記載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林前154-5)保羅會有這段描述,可能也是其他使徒告訴他的。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寫於第三次旅行佈道的路上。路加福音寫於哥林多前書之後。可能是路加福音的內容參考保羅書信。兩邊都記載,在耶穌向著十二使徒顯現之前,先向磯法顯現。

當看兩位門徒看見其他門徒談論耶穌復活的事,就急忙向他們作見證。內容就是他們在以馬忤斯路上所經歷的事,和主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兩件事都見證了主耶穌已經復活了,這見證與門徒所討論的內容一致,耶穌向西門顯現,也向兩位門徒顯現,並且因著耶穌向他們講解基督復活的意義,乃是應驗了先知預言,神要差遣救贖主來拯救祂的子民,這拯救者就是主耶穌。神拯救的工作已經來臨了。這是何等激勵人心的好消息。

結論

耶穌已經復活了,正是基督差遣門徒去傳揚福音的主要內容。這也是我們今日所有相信基督的門徒,從主所領受的大使命。不單是自己因信蒙耶穌的救贖,更是要讓所有願意信靠主的人,都得到這寶貴的救恩。這正是天父從起初所定下的拯救計劃,在舊約聖經中早已經清楚預言:「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神的計劃必然要照所預言的實現。耶穌對門徒的大使命就是「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我們今日正活在這大使命進行的進程中,我們也是大使命的領受者,並且也是傳承大使命的使者。在記念主復活的時刻,莫忘主耶穌的吩咐。莫忘初代信徒從猶疑喪膽得到復興的過程。兩位門徒見證:「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麼?」我們今日讀主的話語,領受祂當年設立的餅與杯,來記念祂為我們捨身流血的時候,讓我們像當年遇見主的兩位門徒一樣,眼睛被主打開而更認識祂,心中火熱積極為主復活作見證。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