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章經文中,因著迦南地鬧飢荒,亞伯拉罕帶著親人遷移至埃及。在埃及經歷了信心的考驗。法老見撒拉貌美,想要娶她為妻。亞伯拉罕為保命而不敢阻止,差一點因貪生怕死,而讓妻子被法老奪去。所幸蒙神保護,平安度過危機。本段出現另一個危機,就是親人間因利益衝突生出的爭議。亞伯拉罕如何處理此事?讓我們一起來看十三章的經文。
富裕帶來的衝突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2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3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4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6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創13:1-7)
亞伯拉罕在蒙神應許賜福之後,遭遇到許多信心考驗。在埃及的時候,差一點妻子被法老奪去。因著神及時介入,讓他平安度過危機。在這件事上,他因禍得福,獲得法老送給他的牲畜、僕婢。他帶著豐富的牲畜為產業,離開埃及,回到南地。再逐漸回到他原來支搭帳篷的地方,就是伯特利與艾的中間。這地方就是他原先剛進這塊地時,築壇求告神名的地方。
他與妻子,並羅德同行,兩家人的產業都極多。擁有豐富的產業是神的祝福,有錢並不是罪惡。可是財富卻是對人品格的考驗,多少人過不了金錢的誘惑這一關。俗話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朋友親人在原本白手起家之時,為了共同目標,可以犧牲奉獻,忍辱負重。當成功之時,原本可以同享榮華富貴,卻在這個時候,為了利益分不平而反目成仇,爭得你死我活。亞伯拉罕也遇上了財富到來的考驗。當兩個人牲畜不多的時候,不覺得有雙方有競爭的關係。一旦家大業大,就會為了爭取資源而生出競爭。就算兩位主要領袖沒有不和,兩邊僕人間也難免會出現互別苗頭、利益衝突的現像。如果雙方不對底下的人自我約束,小小的爭議就可能演變成劇烈的鬥爭。
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他的父親哈蘭很早就死在迦勒底的吾珥。他跟從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後來一起進入迦南地。亞伯拉罕一路帶著他在異鄉流浪,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都帶著他共同承受。亞伯拉罕對他可算恩重如山。如今兩個人的僕人間,因為利益衝突,出現了爭競。第7節說:「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在人類社會中,自古就有資源競爭。就算最親的人之間,也難免會生出利益糾紛。當這種事情發生,正考驗著雙方的智慧,與度量。兩邊會各讓一部,找出和平解決的方案。還是放任星火燎原,至終演變成兩敗俱傷的惡果?讓我們來看看羅得與亞伯拉罕的對這件事的反應。神在這件事上必然會告訴我們一些屬靈原則。
衝突的化解
「8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10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11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12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13:8-13)
唐太宗曾經說過一句名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在平安穩妥的順境,滿朝文武看起來似乎都一樣順從主人。只有在風雨飄搖的困境,才考驗出誰還是忠心耿耿,不離不棄。有的人將個人利益放在整體利益之上,寧可玉石俱焚,也不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有句誇張的話:「我什麽都吃,就是不吃虧。」另外有的人,在個人與整體利益不能兩全的時刻,願意放下個人利益,維護整體更大的利益。在亞伯拉罕與羅得的僕人彼此為資源相爭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二人處理的方式,也可以看出神所喜悅的品格。
爭議發生的時刻,亞伯拉罕並沒有放任不管,讓事態惡化。他以長輩的身份出面處理這事。首先他說出處理的原則:「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親人間的和平關係是最重要的,當盡一切努力去維持。不只身為領袖雙方不參與爭競,就連雙方的僕人間也應當努力約束,阻止爭競的擴大。很多組織內部的爭競就是從裡面兩個小團體的矛盾而來。雙方或者有想法的差異,或者代表著不同階層的利益。原本都在一個整體的包容力量下團結在一起。當某個小團體的成員,對內部另外的團體發出攻擊的時候。就演變成為兩派勢力的鬥爭。如果不善加處理,小小裂痕可能造成整個團體的分裂。這種事情在世俗的政治圈裡,公司組織,可說司空見慣。
亞伯拉罕一開始就先定下處理此事的最高原則,我們是一家人,再怎麼樣也不要演變成相互攻擊、自相殘殺。接著資源不足的問題還是需要處理。亞伯拉罕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意思就是,在他們眼前的土地這麼大,何必自限於小小空間裡面。可以各自分開,尋找更多草場,水源之地,讓兩邊的牲畜都可以吃得飽。所謂「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何苦將眼光局限一隅之地,讓兩邊僕人為生存而競爭。這真是一個有遠見的想法。亞伯拉罕還放下長者之尊,讓羅得先選他要去的地方。照理講猶太民族先祖應當十分重視尊卑之分。晚輩應當禮讓長輩,這是理所當然之事。晚輩就算有作選擇的機會,也當讓長輩優先。我們都曾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今天這種傳統作風,或許會被人批評為迂腐不化。實際上,即使在今日社會,晚輩禮讓長輩,還是身為晚輩收斂鋒芒、避免爭端,的較佳做法。
不幸的,羅得似乎並沒有這樣的覺悟,他見到叔叔願意讓他先選,也就大方地選了更好的土地。第10到11節描述:「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這種事如果在儒家文化圈子裡,肯定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孔子在五倫中說曾提到:「長幼有序」。傳統飯桌上,先為長輩乘飯,然後再乘晚輩。長輩未動筷子,晚輩不能先動。這風俗到今日還是根深蒂固。羅得在四千年前的傳統社會,竟然敢與叔叔搶好的土地。這種狂妄的晚輩,在今日的中國,可能被批評為,不知輕重、不識好歹。
羅得選地是按照什麽樣的方式呢?經上說他「舉目看見」,就是憑他自己的喜好,當看見討他眼目喜悅的地,他就想要。他放眼望見約旦河平原,水草滋潤,看起來比起另一邊的土地更好。就好像神造人時安置人的伊甸園一樣。也像埃及地,灌溉溝渠遍布,土地肥沃。當他看見這麼美好的土地將會帶給他多大的利益,其它的原則就不在他考量之內了。他沒有考慮到,當他選擇好的土地,叔叔自然就別無選擇,拿到差一點的地。如此對叔叔是否不公平?在利益的吸引之下,寧可被人批評貪心,也不願意自我犧牲。在今日功利至上的社會,這種想法已經成為主流。反倒是像亞伯拉罕一樣,願意放下身段,讓侄兒先選的這種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羅得這種專顧自己的心態,不是神僕人作選擇的考慮方式。人的眼目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在當時他選擇看起來最好的地。其實,這塊地上的人民,卻是貪圖逸樂,道德敗壞。當羅得作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豈知這塊墮落的地,就是將他引致敗亡命運的主要因素。第13-14節說:「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貪圖享受的人都喜歡住在大城市,不只物質豐富,交通方便,更是有許多令人歡愉的娛樂活動。羅得照他偏愛的價值觀,作出這個選擇。結果,卻逐漸遷移帳篷,直到所多瑪。聖經作者對這個城市加上一個評論:「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原文用兩個形容詞「邪惡」「罪惡」,加上一個表示程度的副詞「非常地」,來描述這個城市。壞的程度就像是挪亞洪水前那批人一樣,「整天思想的盡都是惡」。這樣的地方,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羅得竟然放任自己,逐步被吸引去接近它。罪對人的吸引正是如此,起初就是選擇擁有一個「賞心悅目」的事物;然後逐漸被它吸引,不能自拔;最終被它轄制,任它宰割。我們在做人生道路的選擇時,是否按照羅得偏好的方式。以滿足自己的情慾為優先,不管神的旨意。
亞伯拉罕卻是不一樣,他為了解決親人爭競的關係,寬宏大量,讓侄兒羅得先選。當然,他也知道非常可能,好的地被選走,留給他的是不如人的。他不在乎失去他這些眼前的利益,因為他知道神留給他的是最好的。願意以長者之尊,禮讓晚輩。失去的不只是利益,還可能被人嘲笑為愚蠢。被晚輩白白佔便宜,面子上也掛不住。亞伯拉罕選擇走信心的道路,就算自己的利益損失,就算被人嘲笑。只要所做之事,在神眼中討神喜悅,那又有什麽關係?這是要對神有極大信心,才可能作出這種選擇。他的信心,讓他看見更遠之事,超過眼前的利益,看到神的信實。既然神已經應許要將應許之地賜給他,那地一定是最好的。雖然,眼前留下的地,連侄兒的地都比不上。亞伯拉罕是個信從神的人,對神的信心,讓他超越世俗間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他寧可當一個在神眼前,蒙祂悅納的人,不憑自己的小聰明,去求取令人心醉神迷的罪中之樂。兩個人對土地做出了選擇,代表兩種對神的態度,引致兩種極為不同的結局。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我們會效法羅得,還是亞伯拉罕?
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決不落空
「14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15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16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13:14-18)
當羅得選擇了討他眼目喜悅的約旦河平原,就離開亞伯拉罕,去追求他所夢想的豐富生活。亞伯拉罕只能選擇剩下的,位於西邊的迦南地。雖然按照世人眼光,這是次等的選擇,在神眼裡並不比別人的差。亞伯拉罕仍滿懷信心,神在此事上仍然掌權。看似落寞的時刻,他並不孤獨。神向他說話,重申對他的應許,一是土地:「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13:14b-15)當亞伯拉罕預備往西走,前去較不肥沃的土地之前。耶和華神讓他先站在所在的地方,舉目往東西南北觀看。本句話中有「舉目」與「觀看」這兩個字,同樣也出現在描述羅得觀看約旦河谷美地的句子中,「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兩個人都舉目,都觀看,但是看的心態完全不同。羅得望見土地肥沃豐美,心中被取得這塊土地的慾望所吸引。顧不得親屬之情、尊卑之分,就不客氣地先選了他想要的地。在他的心裡,抓在手裡的才是真的。利益當前沒什麽好客氣的。機會都到了眼前,若不大膽抓住,就被別人搶先了。就如同凱撒大帝當年戰勝小亞細亞的吉拉城,傳給朋友的捷報:「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征服了!」似乎是向人炫耀,只要我看見的東西,我就想要;想要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羅得的心態就是如此。
亞伯拉罕卻不同。他也舉目,也觀看,卻是聽從神給他的吩咐而行。即使眼前望見的土地似乎是次一等的;但他並沒有因此失望。反倒是從神對他的話語中得到了安慰。神對他說的話,是重申對他的應許,也就是12章中的後裔的應許:「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2-3)還有土地的應許:「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創12:7b)在這個叔侄分開,各往東西的關鍵時刻,神重申對亞伯拉罕的應許。這給亞伯拉罕很大的安慰,他選的土地似乎比不上別人,但是神沒有忘記賜給他土地的應許。既然話出自神的口,就必然會實現。亞伯拉罕此刻需要的,是超越眼前得失的信心。只要是神給他的地,絕對是最好的。雖然現在看不見,但是憑著信心的雙眼,可以有穩固的確據。
神所重申的另一個應許是後裔:「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創13:16)有了土地,不可能沒有人居住。居住在應許之地上的,就是神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神應許該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像地上塵沙那麼多。地上塵沙是無法計數的,意思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會多到數不清。我們要知道,當神說此話的時刻,亞伯拉罕連一個孩子都沒有。所踏的土地也不屬於他。神答應給亞伯拉罕的兩個應許,聽在他的耳中,彷彿空中樓閣,不知何時才能實現。亞伯拉罕的信心就是表現在於,他相信神所說的話。即使眼前看不見任何實現的可能,他仍然相信既然應許出自於神的口,絕不會落空,有一天必然會實現。
在世俗爾虞我詐的風俗中,常常會為了贏得別人的信任而輕然諾,但是說出去的話,超過了能夠兌現的能力,最終落得一場空。經歷過太多這種背信毀約之事,人很難再相信他人作出的任何承諾。聽到了信口開河的應許,總是存著懷疑的心。我們在傳福音時,也會遇到他人帶著懷疑的眼光猜想,「你說的福音那麼好,真的天下有這麼好的事嗎?會不會只是騙人的空話。」
對比之下,亞伯拉罕與今日世俗的態度極大不同,他聽到神的話語,就從心底相信。我們不需要將它美化成清心單純、毫無疑惑的超人,他的信心也是與我們相似,經過一步一步的考驗,而逐漸成長的。他也有失敗,也有聽從讒言而走岔路的時刻。然而,每次失敗之後,他總是謹記教訓,再次走回神面前。經一生信心高低起伏的路程,至終沒有放棄對神的信靠。這就是我們當向他學習的地方。不要將他神化成道德上毫無瑕疵,信心上全然完美的聖人。他也是一個人,所要走過的考驗,與我們並無不同。這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信心榜樣,讓我們不能以標準太高為藉口,而推托不去行。
領受神重申的應許之後,神命令亞伯拉罕:「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信心所盼望的目標,需要靠著信心所生出的行動來落實。亞伯拉罕不僅是遙望應許之地,神要他一步一腳印地走過去。神還應許他,凡他腳掌所走過的土地,就是神要賜給他的。「得地為業」開始於起初的「舉目望見」。先是眼睛望見目標,然後心中生出達成目標的盼望,最後憑著信心朝著目標走下去,能堅持到底的人,就能讓神所應許的福分落實在生命中。亞伯拉罕與羅得都望見了各自的目的地,羅得生出的反應是,眼目被利益誘惑,想要將地據為己有,滿足自己的私慾。亞伯拉罕則是,思想神曾經對他的應許,雖然現在吃了眼前虧,卻深信神不會虧待他,神所應許的土地必然會最終會歸到他身上。這信心就是讓他堅持一生,不偏行岔路的支持力量。
亞伯拉罕聽從神的吩咐,拔起帳篷,起身而行。回到了希伯崙幔利橡樹那裡居住。這塊地當時是屬於亞摩利人幔利所有。14章12節記載亞伯拉罕曾經與他結盟。這地方與他最初進迦南地時,暫居的示劍地的摩利橡樹是不同的地方。不過,亞伯拉罕在兩處都為耶和華築壇,求告祂的名。亞伯拉罕與神的關係,就在一步一步同行下建立。無論他走到哪裡,就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築壇就是與神親近的行動。一個對神有信心的人,不但是將與神的關係當成是內心的感情,同時也表現在他每日的生活中。他願意求告神的名,向他傾心吐意地說話,也聽從神對他的命令。我們這群宣稱效法亞伯拉罕信靠神的人,是否有像亞伯拉罕對神的心,常常思念祂。不管經歷高山低谷,都願意回到祂面前,向祂求問,將一切重擔交託給祂。信心長進的途徑,是不停止追求的過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例行公事,但是透過這些例常的與神親近的行動,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神對我們的呼召,不要忽略神對我們的命令,不要鬆懈對神的信靠。亞伯拉罕一生對神的信靠的心,就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結論
從本章亞伯拉罕如何面對沖突,而願意以寬宏的心對侄兒讓步,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神的信心。亞伯拉罕信心的對像是神,他相信神給他的產業必是最好的,一點都不會虧缺他。因此,他有一顆超越現實利害得失的心。比起亞伯拉罕,羅得對神的信心就差得遠。他眼見擺在他面前的肥沃土地,不願意放棄這塊大好的產業。即使面對自己的叔叔,也毫不客氣地爭取到手。他重視的是私慾的滿足,靠的是自己的雄心與手段。亞伯拉罕的態度則不同,他決心不與親人爭奪利益,不計較眼前的吃虧,相信神決不會虧待他。放眼神預備賜他的土地,雖然看起來不不上別人的,所有權也不在他的手中。但是他抱著信心,盼望神賜給他的福分,最終必要實現。這福分包括土地,後裔、使萬民蒙福的應許。比起羅得,他眼前是吃虧了。實際上,神對於信靠祂的兒女是絕對不會虧待的。所應許的福,一點都不會落空。我們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效法亞伯拉罕對神的信心,是否像他一樣,有超越短暫利益的眼光,放眼神所賜下,將來要實現的應許。求主加添我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