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1日 星期五
《創意聖經教學》讀後心得
本書作者賴樂仁提出聖經教學上常見的錯誤,並提出實際的方法來啟發學生對所學的經文產生行動上的回應。教會在兩千年的歷史中把聖經的真理一代接一代的傳遞下來。藉著講壇、課堂把真理闡釋得清楚,也使信徒在學習了聖經的教導後,可以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傳統最常用的教學法就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演講法」。教學的過程是傳達內容、幾乎全是教師的活動。也就是說,教師扮演傳達知識的講述者,而課堂上的活動是以他爲中心。這種教學有它的弱點,就是學生的參與不足。一般來說學生對任何與切身無關的知識,不會有學習的動機。動機不強的學習,效果就不會好。
創意的教學對教師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它轉變教學過程從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方法為「以學生爲中心」。教師的責任是邀請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作獨立思考。學生的角色則必須較以住積極,他們應主動地去參與討論,發現課程內容的意義,並去思考上帝所要求他們個人對他話語的回應。一旦學習的內容是與自己有關的,就不至於感到乏味,學習的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有創意的教師所扮演的是學習的引導者,他繼續不斷地用心去製造情境,讓那些情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意義。教導的重點集中於學生五種不同層次的學習活動上,就是:背誦、認知、重述、關聯、實行。背誦是一種機械性的覆述能力,是不經思考內容意義的;而認知則是進入聖經觀念的理解。傳統的教學法強調背誦與認知,二者的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一些事實,事實是基本的,然而僅僅知道事實並不足夠。重述、關聯、與實行這三個層次所強調的重點在於讓學生發現事實的意義。重述是用自己原有的思想系統重新表達聖經的觀念,這將會運用已有的世界觀重新解釋學習的內容。關聯乃是將聖經的真理與日常生活相連結,這是把思想觀念重新組織,將新的知識分類儲存在頭腦中。若與原有觀念相合則加深印象,若衝突則更進一步思考化解之道。再決定修正原有觀念、或是放棄新觀念。實行則由生活與個人的經驗來回應聖經的真理。將學習從思想觀念轉化成生活習慣、更進而成為一生的信念。思考如何向神回應所學的真理,是學習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若缺少了這步,所有下的功夫,都不能對生命的改變發揮作用。
好的聖經教師就是要用各種創意,激發學生把聖經的真理與生活連結,進一步讓學生領受神對他個別發出的信息,而願意順服神的帶領、回應神的教導。
《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讀後心得
《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是一本闡述基督教教育目的的書。作者指出當前教會在教育工作上存在的危機,是缺乏清晰的目標。教育者往往把焦點放在尋找好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卻沒有給參與教導的人明確的方向。沒有共同的目標和異象,不可能達成好的教育果效。同工們需要明白所做的工作的價值何在。不論工作是多麼簡單或平凡,只要知道自己所付出的真能改變學生的生命、醫治空虛心靈、幫助人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同工們便能士氣高昂、全力以赴。
本書認為基督教教育的任務是要幫助每個人發現神對他生命的計畫,讓人的生命得自由,並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方式。因此特別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教育事工,要幫助每個信徒發現他生命的意義。在這世俗社會裡,人們迫切渴求方向。嘗試各種生活方式來得到滿足,包括對性、權力和金錢的著迷,在在表示了他們正不斷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人們在努力追尋這些人生終極的問題的方向,卻徒勞無功,只好轉向追求短暫的生活目標。除了神沒有人間任何的好處能滿足人心。也只有神能解開人生意義的問題。教會的事工正是要解答人們的問題,以下就是基督教教育的主題:
1.
信徒皆祭司及隨之而來的權利與責任:每個信徒都應以祭司的身分去服侍神。信徒在教會中當扮演彼此造就、幫助、分享、見証的角色。我們都有責任用神的真理來教導別人,以致能夠互相激勵、一起成長。
2.
服事他人的呼召:我們服事的動機在於回應神的呼召。我們的生命、財產、恩賜全來自於於神。應該奉獻己身為神國的工作而用。
3.
神對個人靈命更新的恩典與能力:恩典是神的行動。我們在家中或工作崗位的每一項服事都是神的呼召,都是把神轉變人心的恩典流露到世界的機會。
有三種當代的教育模式:浪漫派、傳遞派、及發展派。作者深入探討三種模式的利弊:
1.
浪漫派把教師比擬作園丁:它重視個人本性的發掘。採取「只要感覺好、又不礙人。就放膽去做」的哲學。這方法太以個人為中心,忽略了信徒都應為神作見證的責任。
2.
傳遞派把教師比擬作技工:此法按一種有效率的標準步驟,大量製造同一品質的產品。就像補習班老師一樣。不管個別學生的差異,老師的責任就是把知識大量的灌輸到學生腦中。這種方法短視近利、缺乏長遠目標。
3. 發展派把教師比擬作協調者:教師提供學生有用的心理工具幫助他學習。它重視學生個人的經驗,反把聖經中客觀的教導放在次要的地位。最後教出的學生對聖經的絕對真理採取懷疑的態度。
基督教教育受此三學派不同程度的影響,作者提出另一種模式:轉化派。轉化派的教師如同嚮導,他的工作在引導學生找尋人生的意義。它與其它教育學派的基本出發點顯著不同,各學派以人的行為科學、社會次序、道德責任的人文觀點作為出發點。轉化派卻是建立在「人類被造的目的是榮耀神,並永遠以衪為樂」的生命意義上。它鼓勵學生去明白神在自我生命中心所賦予的意義,不斷尋求屬靈的引導和生命的改變 。教導學生經歷神的恩典、反省和維持神人之間美好的關係。
轉化教學的想法可以從個別生命擴大到社會的轉化。當信徒的生命被聖靈更新,他們在教會中接受聖經裝備、建立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更進一步被轉化的信徒能成為福音的精兵。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以生活的見証重建社會的次序。成為神的使者,把福音帶進社會,發揮轉化世界的力量。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陳牧師娘略歷
故人略歷
故人 陳蔡節津牧師娘於主後一九四二年十月十四日出生於高雄旗津基督徒家庭,父親蔡榮霖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母親莊仁禮在家相夫教子。牧師娘排行第四,上有大哥,大姐,二姐,下有大妹,小妹,手足共六人。牧師娘的名字「節津」二字,節字本意是要節育,又取其貞節、盡節之意;津字則取其出生地旗津之意。
牧師娘天資聰穎,特別在音樂方面展現出傑出的天份,深得父親的喜愛,從小就給予詩歌及鋼琴的訓練,因此在音樂服事和教學上奠下深厚的基礎。八歲時曾受邀到廣播電台獻唱詩歌,歌聲悠揚,博得極高的讚賞,也讓父母親深以為傲。
初中時以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旗山初中,並獲保送至高雄女師就讀。畢業後先後任教於旗山,中庄,太平,獅甲,鹽埕等小學。牧師娘教學態度嚴格認真,雖非音樂科班出身,但因本身對音樂的熱愛和喜好,曾擔任獅甲國小合唱節奏樂團指導。雖然資源相當貧乏,學生也完全沒有基礎,但在她孜孜不倦的教導之下,於主後一九七九年榮獲高雄市音樂比賽優等,並代表高雄市參加全省音樂比賽榮獲甲等,如此佳績震驚了當時高雄的教育界。另外受她啟蒙教導,而在音樂方面表現傑出的學生也不計其數,至今仍繼續為這片土地的音樂教育扎根而努力。
在信仰上,牧師娘的一生可以說是盡忠守節,至死不渝。小學時受父親特別指派牧養一隻山羊,羊兒天性頑劣,稍有不慎即自行解繩脫逃,破壞厝邊莊稼,有時更會跑到遠處,讓人遍尋不著,使牧師娘深以為苦。當時雖不解父親的用意,後來才明瞭原來父親是為了要她體驗到牧者的辛苦,而培養出過人的耐心,來為將來協助牧養人群做準備。
到小學任教後,由於其優秀的表現和清白的家世,因此追求者眾,其中不乏背景雄厚的權貴子弟,然而牧師娘從不為這些外在的條件而動心。她順服於上帝的帶領和父親的期許,在眾人錯愕的眼光中,決定嫁給第一位前來提親的神學生,也就是後來的陳錦彰牧師。兩人於主後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訂婚,並在陳牧師畢業後,於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四日結婚。由於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仍相當落後,教會提供給傳道人的謝禮更是微薄,因此牧師娘在公公的建議下選擇帶職事奉,白天繼續在學校任教,課餘或假日則協助牧師從事探望、關懷、教導等等事工,完全沒有任何休假,數十年來如一日。當時又因購入新屋,貸款負擔沉重,牧師娘只好扛起重任,讓陳牧師用摩托車載著奔波各處家教鋼琴,利用家教所得貼補家用。牧師娘曾見證說上帝有預備,每當家中無米無鹽時,上帝就安排許多家教學生拜在門下;而當家中經濟狀況改善後,學生又自然消失掉,讓她能夠繼續專心於學校的教學及教會的服事。
牧師娘婚後與牧師一同服事,曾先後牧會於中庄佈道所(今鳳屏教會),高松教會,新生教會及鼓巖教會,造就信徒無數。婚後育有三子,分別為長女佩蓁,次女珮雯,及么子浩桓。三人在父母的身教言教下,從小接受基督信仰,熱心事奉主。如今三人均已成年,並擁有不錯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
主後一九九○年,正當教學,牧會和家庭都較穩定時,竟意外發現右腋下惡性黑色素瘤,在胞妹悅琪的協助診治下,在台北馬偕醫院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牧師娘曾描述當首次得知此噩耗時,猶如晴天霹靂,手中一邊準備著主日學的教材,心中卻不捨將無法再與小朋友一同過母親節,頓時淚如雨下。所幸上帝恩典夠用,手術相當成功,讓牧師娘仍能繼續服事。主後一九九四年又意外發現右側乳癌,當時隨即安排手術切除。由於事發突然,牧師也因忙於教會事務無法陪伴在側,牧師娘靠著對主耶穌的全然信靠,獨自一人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儘管如此牧師娘並未因此責怪牧師,反而以擁有一位忠心事奉主的丈夫為榮。術後在長女佩蓁的陪伴下,順利完成後續的放射線及化學治療。不幸的是在主後二○○二年,發現乳癌細胞轉移至骨骼,從此在台北國泰醫院開始了連續三年半不間斷的化學治療,總數高達四十餘次,使用化療藥物種類超過十種,噁心、掉髮、疲倦、食慾差、末梢神經痲痺等副作用都曾經歷過。其間又意外發現甲狀腺癌,所幸在手術後未再復發。牧師娘一人獨得三種不同癌症,可謂相當罕見,然而她卻從未因此抱怨上帝,即使在身體最難過的時刻,牧師娘依然完全順服主所加在她身上的刺,相信他的病痛是為了要榮耀主的名。甚至在身體相當虛弱,行動又不太方便的情形下,依然前往醫院探視癌症病友,用詩歌和禱告給予安慰和鼓勵。
主後二○○六年三月下旬,牧師娘的健康狀況快速惡化,癌細胞持續擴散,引起全身性血栓,各器官功能也開始衰敗。在人生最後的階段,她選擇居家安寧療護的方式,讓許多摯愛的親友可以陪在身旁。牧師娘在當時雖已口齒不清,氣若游絲,她仍舊表現出過人的堅毅。只要有親友來訪,她就用詩歌讚美主,見證主的大能,讓來訪者感受到主耶穌對她奇妙的愛,而得到安慰。甚至在彌留之際,仍不時睜眼、點頭來鼓勵週遭的親人。最後在摯愛家人依依不捨之下,於主後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傍晚六時三十分卸下一生的勞苦,安息主懷,榮歸天家,享年六十五歲。
聖經哥林多後書十二章十節記載:「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後就剛強了。」這句經文可以作為牧師娘一生經歷的註腳。她前半生奔波辛勞,後半生飽受病痛,從人的眼光看來,完全沒有祝福可言;然而她一生堅定與主同行,用她有限的力氣和時間,全心全意奉獻給主。越接近生命的盡頭,與主越親密,也因而越顯現出無比的榮光,使許多週遭的人蒙受祝福。而今她美好的仗已經打完,該走的路也已經走完,願她的一生所彰顯神的榮耀,歸於至高的上帝。阿們。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服務身心障礙兒童的夢想
我與妻子聽了之從同樣感到非常興奮,不單是她們可以追求人生的夢想,更可以帶給許多學習上、或情緒上有障礙的兒童祝福。
妻子認識桃美已有二十多年了,她們當年在中央慈幼社就是一起跑孤兒院、養老服務的社友。畢業後妻子來美留學。桃美卻跑到泰國北部為少數民族的兒童辦學校。一個二十出頭的女人,跑到偏遠落後的蠻荒之地去當校長,她心裏充滿了服務的熱誠。一九九○年,桃美也到美國來唸書,在紐約理工學院唸臨床心理碩士。剛好離我們住的新澤西很近。假日的時候常見面,她就在那段時間相信耶穌。學成之後,她即返回台灣工作。我們則仍留在美國工作。雖然遠隔重洋,我們時常牽掛著她。也希望神使用她的才能,讓更多人得到福氣。她先後在永春文教基金會、仁愛國小提供感覺統合訓練。在一般的工作之外,她同時積極投入教會服事的工作,在母會林森南路禮拜堂、及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作諮商輔導服務。並在公餘在浸信會神學院、及社區大學授課。是個充滿愛心、經驗豐富的好老師。我們十分羨慕她在諮商輔導上的長才,既能服務需要的人,又能榮耀神。看到神一步一步塑造她,帶領她,發揮專業的能力,為社會帶來更多溫暖。
我們家的女兒肇恩就是一個深受桃美幫助的小孩。在二○○一年,肇恩三歲時,妻子覺得她從來不與一歲的弟弟互動,眼睛也從不看人。只會躲在一旁自己玩,自言自語地說話。正好當時桃美來美國探望我們。在聽到妻子敘述肇恩平時的反應,再與肇恩玩耍一會兒之後就發現不對勁。她極力勸我們送肇恩到兒童神經科去診斷。並在停留我們家的兩天,親自示範如何為肇恩做感覺統合訓練。之後不久兒童神經科診斷結果出來,肇恩是屬於高功能的自閉症(PDD-NOS)。從那時起肇恩就進入了特教班。幾度回台灣,妻子特別留下一個月就是為了送肇恩到仁愛國小,接受桃美的感覺統合訓練。由於每天一小時的密集訓練,妻子明顯發覺她的改善。在台期間非常感謝桃美熱心的教導,怡中甚至把自己的車子借我們一個月,省得妻子帶著兩個幼兒奔波之苦。真要感謝她們兩位鼎力相助。
為了圓她們心中的夢想,將神的愛落實在服務的生命之中,她們決心開創一個針對有需要的孩子輔導的機構。這是一件冒險的嘗試。在台北的東區要維持一個八十坪的店面,每月租金起碼八萬。如果沒有固定的學生,不要一年就會耗盡資金、關門大吉。它必須靠著學費來維持機構的生存。對一個新開張、尚未打出知名度的機構,要能收支平衡都不容易。兩個小女子膽子太大了,我有點為她們擔心。可是看到她們義無反顧的決心,也鼓勵著我繼續為她們禱告。這是她們寫來的信:
「這是我們人生非常大的一個轉折點,求神與我們同行,心中有平安且明白他的旨意為何,或左或右行在神的正路中---是有福的人生,是充滿盼望的道路!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
可見她們並不是為了要滿足一己創業的野心,實際上是靠著神給她們的才能,服務有需要的孩子,並向他們見證神的愛。
桃美、怡中的機構就要開張了。地點位於捷運新生站出口的巷子內。好多人不計利益、鼎力支持。好多教會的媽媽志願當義工,有人要設計網站、有人出點子為她宣傳。我若在台灣,一定會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一樣,貢獻時間精力。現在遠在美國只能透過網路搖旗吶喊。
願她們的輔導中心成功,願她們的夢想實現。願神藉她們的熱心,賜福所有有需要的小孩。
照片來源:www.wfdn.com.tw/9303/040331/01-08/033107-4.htm
2006年4月6日 星期四
事業與家庭:忙啊!
忙,已經變成今天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了,不忙才怪。不忙的人還要找個好理由,免得人家懷疑:「是不是工作不力,成天鬼混?還是工作丟了,沒活可幹?」
現代家庭常見的問題
忙碌是現代家庭的常態,當經濟好的時候忙著賺錢、忙著買股票。當經濟不好的時候,又忙著加班、賣力求表現。家裏常見的問題就是:
· 擔心工作不穩,家庭經濟出問題。因此拼命幹活,承受太大的工作壓力。
· 一邊忙事業、一邊還要分出時間照顧家庭。蠟燭兩頭燒。工作與家庭難兼顧。
· 雙薪家庭,丈夫妻子都上班。回到家累得半死,什麼都不想動。再加上夫婦分工不均,造成一方過度勞累。怨氣都積在肚子裏,不知何時爆發。
· 找不出時間教養兒女,只好任其自然發展。成為沒人管的小孩、成天看電視、或上網,在虛擬的世界裏尋找他們的心靈歸宿。
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如果不是,似乎該靜下心來想想:「什麼是你想要的生活?」然後再把要做的事排定優先順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目標,不外是:個人事業成功、家庭經濟需要滿足、子女得到良好的教養、夫妻感情和睦、心靈的喜樂與滿足、最好還能追求人生的理想。這些目標我都想要得到,可是我不是三頭六臂,照顧好一個,就疏忽了另一個。時間好像總是不夠用。
我分析給你看,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八小時睡、一小時吃、十小時上班、二小時家務。你看看還有多少時間。只剩下三小時可以處理自己的事。這三小時要照顧小孩、靈修、教會事奉、讀書、娛樂、還有時要上網在部落格上貼文章,怎麼夠啊?讓我們一個一個看:
· 忙得七葷八素,我看娛樂就免了,上網是娛樂的一部分一併刪了。
· 書能不讀嗎?宋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我已經夠面目可憎了,多讀那幾分鐘書,也漂亮不起來,算了。
· 教會事奉已經答應別人了。要推掉,這個臉可丟不起,只有硬著頭皮做了。
· 這麼忙碌,靈修靜得下心嗎?只好在週未抱著聖經猛啃一番,這樣的靈修品質真是愧對主耶穌。
· 最後丟不下的是小孩,他們一天一天的長大,在父母管轄之下的日子一天一天的流失。小時候不把握住,大起來根本管不動。
講了這麼多事,我忘了只有三小時唉!找不出時間來,只有犧牲睡眠了。難怪太太每天只睡五小時,我勸她保重身體也沒有用,事情真的做不完。這是作先生的很難理解的。因為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讓男人不自覺擁有了許多特權。要放棄既有的特權不是件容易的事。男人有時會擺出「我不在乎家裏整不整齊,也不在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誰在乎,誰就去做。」在這種賴皮的心態下,最後屈服的住住是女人。她看不慣家裏一團混亂,也受不了小孩像沒人管的野孩子一樣。天生的母性仍逼著她,忍氣吞聲工作、家務一手扛。
兼顧事業與家庭生活
在今日的生活型態下,期待恢復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方式已經不容易了。要在職場上已經能獨當一面的婦女辭去工作,放棄職業生涯,回到家中當個家庭主婦,是個相當困難的決定。況且先生的收入也不見得能獨立扶養一個家庭。最好的狀況就是工作與家庭兼顧,除此以外也別無選擇。我們不可能把工作辭了,一家大小的生活馬上出問題。也不可能為了工作,家也不管了。家毀掉了,錢賺得再多也沒有意義了。
事實上,工作與家庭本來就是必需互利互助的,擁有家庭支持且能正面看待家庭責任的人,越能將家庭生活中的正面經驗帶到職場,獲得更多工作成就感。反過來看,工作時的自信心及自主感,會使人們更容易從工作中獲得滿足,也能讓家庭生活更快樂 。
理論上,工作與家庭應該兼顧。但出現衝突時,何者優先呢?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也很難有定論。應按每家個別情況來謹慎決定。建議在不影響工作穩定,經濟自足的情況下,以家庭優先。畢竟家庭是每個人生活的重心。工作的僚屬關係是一時的,而家庭親子關係卻是一生之久。失去了工作可以再找,失去了家庭卻是一生的遺憾。因此應以家庭為中心,工作的選擇、事奉的參與,都應該兼顧到家庭的需要。在作出正確的生活優先順序選擇時,夫妻的同心同工,是極其重要的。
家務與兒童照顧的責任分配
隨著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有小孩的婦女也上班。下表是2004年美國已婚婦女上班比例:
小孩年齡 婦女上班百分比
小孩6~18歲 73.1%
小孩6歲以下 56.9%
小孩18歲以下 65.8%
從上表可以看到超過一半以上有幼兒的的婦女上班。當小孩大於6歲後,職業婦女的比例更高。華裔婦女估計比美國平均數高10%以上。更多的婦女就業是個工業化國家不可避免的趨勢。
雖然婦女勞力大量投入職場,但家庭的責任仍多半落在婦女身上。根據統計一般女人比男人做更多家事。平均每週花三十小時上班二十二小時做家事。男人只花十小時做家事。如果太太也上班或有幼兒,男人會做多一點。家事的分配因性別也有差異,男人主要做除草、鏟雪、維修。女負責 75%的買菜、煮飯、洗衣、清掃、接送小孩學才藝。差別在於男人的工作比較有彈性、女人的事是每日非做不可。女人常常會陷入日復一日,永無止境的家務當中。
當家中有學齡前兒童,在有需要照顧小孩時,男人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願意去做。另外的百分之八十的男人則以工作為理由推掉了。在這種情況下女人多半轉向友人或托兒中心尋求幫助。托兒的問題是影響女人安心工作最大的因素。有許多職業婦女因找不到放心的人照顧兒童而辭去工作。
男人分擔更多家事
雖然傳統上家事是女人的責任,但今天的情況顯然已經不一樣了。女人白天有八小時工作,晚上還有做不完的家事。同樣的壓力加在男人身上,早就不幹了。那為何要把這麼重的擔子加在女人身上。首先男人要突破「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放棄上一代男人享有的特權。聖經中說男人要當頭,不是像在公司當經理一樣指揮下屬。當頭就要效法基督為教會捨己,包括做家事。基督能為教會捨身流血,男人不能體貼妻子,為她分憂解勞嗎?成功的男人,應是事業及家庭都要料理得很妥當。如果家庭失敗了,算不得成功。如果在外面人人羨慕,回到家裏就看到太太埋怨的表情,男人快樂得起來嗎?
建議姊妹多鼓勵弟兄做家事,可以先從一些有趣的開始,如烹飪、接送小孩、讀書給小孩聽。可以誇獎他:「哇!爸爸煮的菜超級好吃,比上餐館還棒喔!」男人聽到這誇獎,一定心花怒放,每天要跟你搶廚房。女人千萬注意,不要輕易責怪男人。一旦他關起耳朵來,不再聽話,要他幫忙就更難了。
現代的父母真是難當,有多重的角色要扮演。既是兒女的父母、又是公司的職員。這二者都是神給我們的聖召。只要我們獻上心力為神所用,沒有一樣是凡俗不潔的,神都歡喜悅納。我們也應該把工作與生活獻在神面前,求祂賜下智慧,讓我們在兩方面都能有好的見證,榮耀神的名。
願每一對夫妻都能能同心、彼此支持,建立一個充滿喜樂的家庭。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