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1日 星期五

《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讀後心得


《基督教教育與生命塑造》是一本闡述基督教教育目的的書。作者指出當前教會在教育工作上存在的危機,是缺乏清晰的目標。教育者往往把焦點放在尋找好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上,卻沒有給參與教導的人明確的方向。沒有共同的目標和異象,不可能達成好的教育果效。同工們需要明白所做的工作的價值何在。不論工作是多麼簡單或平凡,只要知道自己所付出的真能改變學生的生命、醫治空虛心靈、幫助人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同工們便能士氣高昂、全力以赴。

    本書認為基督教教育的任務是要幫助每個人發現神對他生命的計畫,讓人的生命得自由,並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方式。因此特別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教育事工,要幫助每個信徒發現他生命的意義。在這世俗社會裡,人們迫切渴求方向。嘗試各種生活方式來得到滿足,包括對性、權力和金錢的著迷,在在表示了他們正不斷尋找生命意義的答案。人們在努力追尋這些人生終極的問題的方向,卻徒勞無功,只好轉向追求短暫的生活目標。除了神沒有人間任何的好處能滿足人心。也只有神能解開人生意義的問題。教會的事工正是要解答人們的問題,以下就是基督教教育的主題:

1. 信徒皆祭司及隨之而來的權利與責任:每個信徒都應以祭司的身分去服侍神。信徒在教會中當扮演彼此造就、幫助、分享、見証的角色。我們都有責任用神的真理來教導別人,以致能夠互相激勵、一起成長。

2. 服事他人的呼召:我們服事的動機在於回應神的呼召。我們的生命、財產、恩賜全來自於於神。應該奉獻己身為神國的工作而用。

3. 神對個人靈命更新的恩典與能力:恩典是神的行動。我們在家中或工作崗位的每一項服事都是神的呼召,都是把神轉變人心的恩典流露到世界的機會。

    有三種當代的教育模式:浪漫派、傳遞派、及發展派。作者深入探討三種模式的利弊:

1. 浪漫派把教師比擬作園丁:它重視個人本性的發掘。採取「只要感覺好、又不礙人。就放膽去做」的哲學。這方法太以個人為中心,忽略了信徒都應為神作見證的責任。

2. 傳遞派把教師比擬作技工:此法按一種有效率的標準步驟,大量製造同一品質的產品。就像補習班老師一樣。不管個別學生的差異,老師的責任就是把知識大量的灌輸到學生腦中。這種方法短視近利、缺乏長遠目標。

3. 發展派把教師比擬作協調者:教師提供學生有用的心理工具幫助他學習。它重視學生個人的經驗,反把聖經中客觀的教導放在次要的地位。最後教出的學生對聖經的絕對真理採取懷疑的態度。

    基督教教育受此三學派不同程度的影響,作者提出另一種模式:轉化派。轉化派的教師如同嚮導,他的工作在引導學生找尋人生的意義。它與其它教育學派的基本出發點顯著不同,各學派以人的行為科學、社會次序、道德責任的人文觀點作為出發點。轉化派卻是建立在「人類被造的目的是榮耀神,並永遠以衪為樂」的生命意義上。它鼓勵學生去明白神在自我生命中心所賦予的意義,不斷尋求屬靈的引導和生命的改變 。教導學生經歷神的恩典、反省和維持神人之間美好的關係。

    轉化教學的想法可以從個別生命擴大到社會的轉化。當信徒的生命被聖靈更新,他們在教會中接受聖經裝備、建立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更進一步被轉化的信徒能成為福音的精兵。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以生活的見証重建社會的次序。成為神的使者,把福音帶進社會,發揮轉化世界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