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在根基上謹慎建造

The Foundation of the Apostles and Prophets: What Is It? | Blog ...
當我們在教會中待久了之後,會發現一個事實,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教會。只要是人所組成的團體,必然存在問題,連教會也不例外。教會中存在許多需要處理的矛盾與爭議。這是正常的嗎?按照神的心意教會應該是合一的,然而爭端的存在卻是個普遍的現象。哥林多教會正是一個爭端不斷的問題教會,然而使徒卻勉勵他們,謹慎建造神的教會、極力維持合一。這就是我們今日每一位信徒的使命,當衝突在教會發生時,不要放任肉體的血氣來惡化情勢,反而要謹慎處理、化解衝突。這是保羅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

內鬥是屬肉體的表現
「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2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3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紛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4有說:「我是屬保羅的」;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嗎?」(林前3:1-4)

保羅在第一節就把對哥林多教會的失望表達出來,保羅說:「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屬肉體與屬靈是個對比,屬靈的人順服聖靈,由生活中活出聖靈重生的樣式來。屬肉體的人則不是,停留在過去那種未重生時的生活習慣裡面,所以保羅說他們是屬靈的嬰孩。這裏並不是指他們沒有生命,他們顯然在保羅的眼中是重生得救的,有聖靈內住的,保羅才會在一開始稱他們為聖徒。然而,他們似乎活在一種被肉體纏繞的生活形態裡面,也就是過去不得救的時候所習慣的、被罪所主導的生活。

基督徒怎麼會重生了之後,仍然過著過去那種被肉體纏繞的生活形態。當然有可能,因為基督徒仍然活在這個敗壞的世界,整個墮落世界的風俗仍然在向基督徒發出影響力,吸引著我們仍然還保留的肉體,也就是我們身上容易被引誘跌倒的習性。這不是個應該的狀況、而是個不正常的、需要改變的情形。保羅指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就是屬靈的不成熟,「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吃奶就是對於屬靈上更進一步的要求吸收不了,僅僅只能領受最粗淺、最基本的道理。如同嬰孩吃不了成人的食物,只能吃奶的階段。保羅的警戒正是勉勵他們從這種屬肉體的生活中出來,追求過屬靈的生活。用比喻來說就是:脫離吃奶的階段,進步到能吃乾糧的身量。

從何處看出來他們屬靈上的不成熟,就是存在他們當中的紛爭嫉妒。他們把牧養他們的屬靈領袖,奉為崇敬的偶像,以此分門別類,排斥貶低與自己不同的想法。這正是當時不信的社會最擅長的手腕,玩弄政治權術,拉幫結派、打擊異己。這種事情竟然在教會裡面發生,而且在裡面興風作浪,把教會搞得烏煙瘴氣,幾乎要把教會給分裂了。這種連外邦人都覺得可恥之事,竟然帶進了教會,幾乎要把教會毀掉。這正是哥林多人屬肉體的表現,他們崇尚智慧、各自擁護自己尊敬的領袖,其實並不是為了效法領袖的長處,而是用分門別類的方式,把自己所追求的智慧、能力高舉,以達到高舉自己、貶低他人的目的。其實他們所高舉的智慧、能力,都不是建造教會的屬靈智慧,而是為了滿足人的私慾。「看看我多有智慧啊、多有能力啊,其他人差得遠呢。」這就是保羅極力譴責哥林多教會的情形。

分門別類、勾心鬥角正就是世俗屬肉體的表現。保羅責備他們:「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嗎?」世人的習性就是屬肉體的習性,因為他們沒有被基督救贖,仍然被這世界自私敗壞的風俗所轄制。基督徒如果也仿效這類的作風,就完全失去了基督拯救我們,脫離肉體的敗壞,進入屬靈聖潔的目的了。我們今日的教會是否仍有這種,照著世俗爾虞我詐的手段,在教會裡玩弄權術這問題呢?仍然免不了還有。保羅的警戒對於今日的教會,仍然是醍醐灌頂的呼籲,任然值得我儆醒反思。

與神同工建造教會
「5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6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 神叫他生長。7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 神。8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9因為我們是與 神同工的;你們是 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林前3:5-9)

在第一段中,我們看到了哥林多教會高舉領袖而分門別類,實際上則是為了高抬自己,而黨同伐異。保羅在此糾正他們的想法,反問他們:「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答案就是算不得什麽,根本不如他們所宣稱的,多麼偉大、英明的領袖。這些被他們標榜、高舉的領袖,無非就是神的僕人而已。他們的工作不過就是引導眾人信靠基督。並且人能信靠基督也不是這些領袖的功勞,他們只不過把神所分派給他們的本分工作做好。建造教會的工作是神定意要完成,並吩咐他們著手去推動。接著保羅使用農作物來比喻教會,保羅是個傳福音的使徒,他是個撒種的人,把福音的種子栽種在土裡。亞波羅是個優秀的教師,他的工作則是澆灌幼苗,讓他們得到足夠的養分。農作物成長最大的因素,不在乎栽種、也不在乎澆灌,而是讓植物能夠成長的力量,這只有神才能做到。教會之所以能夠成長,雖然少不了傳福音建立教會的人,也少不了細心照顧、供應屬靈養分的教師,但是人的心是怎麼能夠領受光照、接受福音?又怎麼能夠渴慕話語、追求靈糧?若沒有神的靈在人心中動工,這一切外在的努力都毫無果效。真正使教會成長的力量來自於神。

所以,我們不能將栽種、與澆灌的功勞高舉,蓋過了賜下能力使我們成長的神。教會的建造本來就是神主動要完成的事,服事教會的工人,是蒙神的呼召、參與在神的工作中。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被神呼召來完成一件事,就是建造教會。他們有共同目標,也將會按照他們的辛勞在神面前得賞賜。豈能如哥林多教會所作的,高舉他們、分門結黨,把教會給分裂了呢?

教會如同神要耕種的田地、又如神所要建造的房屋,使徒、與教師在教會中的地位是,領受了神所託付的責任,能夠參與在神的工作中。保羅在第九節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只不過就是與神同工之人。我們將保羅的話進一步擴大,所有參與在教會中服事、同心建造教會的人,都如保羅、亞波羅一樣,是主託付責任的同工。我們每個人也都與保羅、亞波羅一樣,都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房屋的一部分。我們既是被神呼召來參與教會建造、又是神所建造的對象。

教會的建造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栽培,如同保羅、亞波羅的工作,藉著福音引導人歸信基督,再藉著教導神的話語,餵養他們屬靈的糧食。使他們在神的保護之下平安地成長。成為神國的棟樑、與屬靈征戰的精兵。我們是否看重教會中人的建造?我們是否投入心力、付出心血在他們身上、付出禱告、訓練的代價,扶持他們、與他們一同成長?我們往往重視教會的硬件發展,熱心於建堂、推動各樣活動。如果這些硬件發展、與繁忙的活動,沒有帶出弟兄姊妹屬靈的成長,一切都是白費功夫。求主讓我們體貼祂的心意,順服祂的指引,作祂的同工。以教會中門徒的屬靈建造為我們服事的首要目標。

當謹慎各人建造的工程
「10我照 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11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12若有人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稭在這根基上建造,13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14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15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林前3:10-15)

保羅在本段經文把建造房屋的比喻擴大到教會的建造。他把建造教會比作一個建造房屋的行動,他只像一個聰明的工程師,蒙神的恩典賜給他機會,奠定教會的基礎,就是耶穌基督。這基礎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一次奠定不能再更改的,從保羅使用的的動詞「立好了」就看出來,那是一次性的動作。然而,卻要後來世代的聖徒在這基礎上,繼續建造房屋,建造的動詞是現在式,也就是繼續不斷的動作。神會在每一個世代,興起祂的僕人,在同一個基礎上,繼續建造。保羅發出命令:「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這句話中的各人是指接受託付,繼續建造教會的每一個人。這是對所有參與教會建造者的命令。我們有心服事主的後來的接棒者,正是保羅命令的對象,建造的責任正在我們身上。則句命令的動詞「謹慎」是現在式,也就是要一直保持謹慎,注意如何來建造教會。既然建造是持續的動作,時時帶著謹慎的心正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根基既然立穩了,保羅接著使用兩類的建材來比喻建造教會所用的材料。一是金銀寶石,另一類是草木禾稭。根據下一節經文提到建築在末後會經歷基督用火來考驗,所以兩類材料的耐久性應該是比喻的重點。金銀寶石是所羅門建造聖殿的材料,我們看出了他對神聖殿的重視,用貴重的材料,經久耐用的材料來建築聖殿。這些材料在實際教會建造中有何用意?應該就是保羅在本章一開始說的,屬靈的建造、讓弟兄姊妹經過牧養與造就之後,靈性得以健壯,足以吃乾糧。並且擺脫屬靈幼稚的狀態,不再靠著屬肉體的方式來管理教會。這就是金銀寶石的建造。

對比金銀寶石,草木禾稭的建造又是怎麼樣的情形?那是經不起嚴格考驗的材料,火一燒就灰飛煙滅。比作當時的情形就是指教會中用屬肉體的方法來管理、建造教會。表面上教會建築物華麗風光、活動熱鬧無比,但金玉其外卻敗絮其中。教會最重要的建造是門徒的建造,沒有建造出能夠為主犧牲、擔起牧養群羊重任的門徒來。一切外表的風光都會在末後的考驗之下,焚燒殆盡、頹然傾倒。

保羅接著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它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這句話中的動詞「顯露」、「發現」、「試驗」都是未來式,表示將來才會發生。末後的考驗是必然會來臨的,這是指末日主台前的審判。那要考驗誰呢?這句經文提到兩次「各人的工程」,應該是指每一位領受命令建造教會的人,都要在主面前交賬。這審判不關乎得救與滅亡,而是各人在主面前工作的審判,也是對主服事忠心與否的審判。這審判要試驗各人在神面前的工程,原文就是「工作」,就是指我們每個人在主面前對祂服事的態度。

審判會有什麽樣的結果呢?經得起考驗者的結果是:「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基督的獎賞不是物質上的回報,而是將來在基督的國裡,領受主更大的託付,有更多的機會服事主。或者單純就是主親自向我們發出的讚賞:「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然而,經不起火的考驗者的結局就會很不一樣,「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雖然這樣的人對主不夠忠心、用肉體的力量、靠著世俗的方法來服事主。主給他的報應將是嚴厲的,雖然不會喪失救恩,但是所作的工作蕩然無存、沒有留下一點值得主誇獎的地方,如同經過火焚燒一樣。但願我們每一位在主面前服事祂的人,不要落到這種悲慘的地步。

破壞教會必遭神懲治
「16豈不知你們是 神的殿, 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17若有人毀壞 神的殿, 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 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18人不可自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19因這世界的智慧,在 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20又說:「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虛妄的。」21所以無論誰,都不可拿人誇口,因為萬有全是你們的。22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現今的事,或將來的事,全是你們的;23並且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又是屬 神的。」(林前3:16-23)

保羅在前面一段鼓勵他們用堅固的材料來建造教會之後,同時也警惕他們千萬不要毀壞神的教會。什麼是毀壞神的教會?就是用世俗的方法、用肉體的習性來推動教會的事工。在這段經文中,保羅又回到一開始警惕他們的主題,命令他們不要在教會中用肉體的習性來為人處世,特別指責的情形就是分門結黨。分門結黨就是破壞教會的行為。

保羅在此使用聖殿來類比教會,不是指教會的建築物,而是指聖徒的整體。我們全體信徒合在一起就是神的殿。這殿有神的靈住在我們當中。在舊約時代神吩咐摩西建造會幕:「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間。」(出25:8)目的是要讓神的子民知道,神願意親近他們,要藉著會幕表明神與祂的子民同在,讓神的子民可以進到神面前敬拜祂。新約時代,神藉著聖靈住在神子民的中間。此處聖殿是用單數,表示聖徒整體是合一的聖殿。16節下半句「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更合適的翻譯應該是「神的靈住在你們中間」,因為保羅視「你們」為信徒的整體,被建造成為聖殿,讓聖靈住在其中。

17節則警告那些破壞教會合一的人,事實上就是毀壞神的殿。「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神絕不容許祂聖靈居住的所在被破壞,如果有人這麼做,必要遭到神嚴厲的懲罰。為何神對破壞教會的罪看得如此嚴重?因為教會在神眼中十分重要,教會是屬祂的、是聖靈居住的所在、是主耶穌的身體、是領受主的吩咐,與基督在地上一同掌管天地萬物的團體。今天很多人看輕教會,任意用謠言惡意傷害教會,詆毀帶領教會的屬靈權柄,這在神眼中被視為是破壞教會的事。神愛教會、保護教會合一的理由就是「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聖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從世俗當中分別出來歸於神,不是我們在道德上達到何等聖潔的標準,而是屬靈上與世俗分別。教會是屬祂的,祂差遣教會完成福音使命這旨意必要成全。這就是神極力維護祂的教會,不任憑它遭破壞的最主要原因。

今天基督教界有種錯誤的理論,以為教會已經敗壞,把教會比作巴比倫,認為神已經廢棄了教會,興起另外的團體,他們呼籲神子民從教會中出來,進入他們的團體。甚至有的人認為,什麼團體都不要,信仰全然是個人的事,只要自己讀經禱告、追求屬靈就好。這種信仰的個人主義,是非常錯誤的。當今後現代社會,強調個人自由,反對任何權柄,他們把教會視為權柄、正是他們打倒的對象。有這種想法的人,心態極為自大。教會是合一的,所有歸屬於基督的聖徒,合在一起就是主的身體,就是神的靈居住的所在。個別的基督徒必須歸入基督的身體當中,也必須歸入當地的教會。既使當地沒有教會,也需要與其他的聖徒過團契生活,與其他的肢體連在一起。聖經中絕對沒有信仰是一個人的事,不需要加入教會這種想法,那是錯誤並對信徒成長有害的想法。我們應當極力導正當今信仰上這種自我中心的心態。

破壞教會合一的作為是神所厭惡的,保羅指責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這種聰明是靠著世俗的罪惡習性而來的小聰明,不但不能建造教會,反而破壞教會正常的成長。保羅警戒他們,與其用世俗的聰明來處理教會事務,不如成為愚拙。因為那些世界的錙銖必較的巧計,在神眼中毫無價值,視為愚拙。善用這種世俗智慧的人必然掉進自己所設的陷阱當中。保羅引用了約伯記5章13節,警告這些人的結局:「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

針對哥林多教會高舉領袖分門結黨的問題,保羅糾正他們的作法,他們不是歸屬於領袖的,而是屬神的。23節說出「並且你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又是屬 神的。」這是教會對自己身份正確的認定。我們是屬神的教會,神掌管我們的一切,也要叫世間的萬事萬物一同運行,來成就祂藉著教會要完成的事。神看重教會更甚於領袖。領袖是被神興起來服事教會的,他們只不過是教會的僕人,不值得高舉。保羅警告哥林多教會:「所以無論誰,都不可拿人誇口,因為萬有全是你們的。或保羅,或亞波羅,或磯法,或世界,或生,或死,或現今的事,或將來的事,全是你們的。」這句話把他們原本錯誤的觀念完全導正過來。原來他們認為,教會是屬於領袖的。如今保羅說,領袖是為教會而存在,來服事教會成長的,教會唯一歸屬的對象是耶穌基督,進而歸屬於神。唯有把這個順序認清楚,才不至於落到高舉個人,而忘記神在教會中重要的心意。

結論
教會中存在最嚴重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爭鬥,這是從過去屬肉體的殘餘罪性中發出來的行為。為了滿足鬥爭的惡性,甚至搬出教會中領袖,來成為黨同伐異、攻擊異己的手段。保羅在此正是指責哥林多教會這種錯誤的行徑。任何人、事、物、理論,不管多麼高明奧妙,都不值得我們以此高舉來輕視其他的人。因為神是藉著僕人來服事教會,祂看重的是教會,因為教會在神的眼中是基督的身體、是聖靈居住的所在,是祂要藉著來完成永恆救恩計劃的團體。祂絕不會放棄教會、祂一定要保護教會到底。我們在神的眼中是何等地被看重,自當深自儆醒,千萬不要辜負神對我們的期待。

保羅命令我們謹慎在基督這根基上建造教會,也就是牧養看顧其他主內肢體屬靈上的需要,有人軟弱了,我們在背後鼓勵扶持;有人走偏了,我們守望規勸;有人不明白主的道,我們積極讀經、並分享所領受的道。這就是建造教會的工作,這託付不只交給保羅、亞波羅,也不只交給牧師、長老,而是交給有新服事基督的教會每一位弟兄姊妹。沒有一個人是恩賜低到一個地步,找不到一個另外的人來牧養的,總有比自己還軟弱、還有需要的主內肢體。同樣的,也沒有一個人是恩賜高到一個地步,不需要任何人來牧養他的。牧養的工作是分派給眾聖徒的,一句鼓勵的話、一個簡短的代禱,就能把信心軟弱的人鼓舞起來,神要用這種願意奉獻的心,也要用每一個有心服事的人。你有愛主的心嗎?你願意獻身在教會的建造工作中嗎?不嫌力量小,就嫌跨不出一步路,不願意擺上。求主為我們開路,悅納我們所擺上的一點力量。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為羊捨命的好牧人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牧羊人是個最不起眼的工作,父母親威脅小孩子,不好好讀書就去放羊。讀書的時候按照學生的程度分成升學班、與放牛班。似乎放羊是個沒人欣賞、沒人想幹的活,只有頭腦不好的、沒出息的人才會去放羊。其實在舊約中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牧羊人,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甚至在詩篇中神被都稱為我們的牧者。本篇信息中,我們要看耶穌如何用牧羊人與羊的關係來比喻祂與我們的關係。

主耶穌帶領祂的羊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人進羊圈,不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那人就是賊,就是強盜。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羊不跟著生人;因為不認得他的聲音。必要逃跑。」(約101-5

            本段經文是主耶穌對反對祂的猶太人說的一個比喻。緊接著瞎子被醫好的事件,引起了猶太人緊張,想要蒐集對耶穌不利的證據控告耶穌,從耶穌第五章治好癱子、第八章指責他們不是亞伯拉罕的真子孫,這些言論刺激他們,讓他們謀害耶穌的想法越發增強。這段牧羊人與羊的比喻正是向他們宣示主耶穌來到地上的工作、也是對他們不信的警告。1-5節是個概括性的比喻,把牧羊人從門進入羊圈,盜賊從旁門左道進入作個對比。後面的經文再抓住「門」、「牧人」、與「保護羊」的觀念用其他的譬喻作進一步的講解。

            既然是比喻一定意有所指。從猶太人背景,以西結書是先知用牧人與羊的關係,來描述領袖與以色列民。以西結書342-4節是對不忠心牧人的責備:「人子啊,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發預言,攻擊他們,說,主耶和華如此說: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嗎?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找;但用強暴嚴嚴地轄制。」(結342-4)神應許親自成為羊的牧人:「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牠們尋見。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裡救回牠們來。我必從萬民中領出牠們,從各國內聚集牠們,引導牠們歸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邊、境內一切可居之處)牧養牠們。我必在美好的草場牧養牠們。牠們的圈必在以色列高處的山上,牠們必在佳美之圈中躺臥,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場吃草。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牠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牠們。」(結3410-14)從這兩段經文我們看到主耶穌比喻的背景,從以西結書中來看,羊應該是指以色列民,可延伸意義為神子民,羊圈為神子民國度。壞牧人為對神不忠的以色列領袖。神本來將以色列國交給他們的領袖管理,但是這群領袖只顧自己的利益,剝削羊群,讓羊群受傷死亡。

            主耶穌在這裡藉著先知書的責備,用盜賊與羊來比喻當今的猶太人領袖與神子民。羊圈就是保護羊的地方,意指神子民的國度。中東游牧民族用石頭堆砌羊圈,唯一出入口就是門。盜賊則是當代帶領以色列民的宗教領袖。正是前面處處與耶穌作對的法利賽人。他們進羊圈,不是從門進去,倒從別處爬進去。為何盜賊要爬進羊圈,因為羊不是他們的,他們想把羊據為己有、在其中偷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人不能名正言順的進出羊圈的門,只能偷偷地從旁門左道爬進去。相反地,牧羊人是羊的主人,它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出羊圈的門,看門的給他開門,這牧人就是指耶穌自己。

            主耶穌用兩個重點來描述牧人與羊的關係:

1)「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牧羊人用聲音呼喚他的羊,並且祂知道每隻羊的名字,這代表祂與羊有親密的關係。當他把羊叫出來的時候,使用特別的聲音,羊知道這是主人在叫牠。牧人呼喚的聲音是羊辨認牧人的方法,這是羊與牧人溝通的途徑。第五節提到羊絕不跟從陌生人,因為他們不認識陌生人的聲音。「絕不」是加強語氣,中文聖經未翻出來。我們若是屬基督的羊,就必然知道祂呼喚我們的聲音,也願意跟從祂。如果聽到陌生人的呼喚,不是主耶穌的聲音,我們應當儆醒分辨,絕不跟從。這裡的「聽」與「跟從」都是現在式動詞,表示羊是一直聽主的聲音,也一直跟從主。對主的「聽」與「跟從」不是一時的,而是持續的行動。我們是否在對主的聲音有足夠的屬靈敏感度,能夠立即分辨這是主的呼喚,我們就緊緊跟從;或者辨別出這聲音是陌生人的,就儆醒逃避。我們對於主的話語是否經常研讀,熟悉主的心意,以至於異端的言論一出現,我們就能夠分辨得出來,就堅定地拒絕它,不至於被異端欺騙擄走。

2)「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羊從羊圈被呼喚出來,牧羊人帶領羊的方式,不是在後面趕逐,或是如今日的牧人用牧羊犬來管制;而是牧羊人親自走在前頭,發出聲音帶領羊跟著走。羊在後面跟著,只要是聽到前面有主人的聲音,就繼續跟隨,不會被陌生人帶走。主耶穌帶領我們也是如此,祂帶領我們前行的時候,是走在最前面,無論任何崎嶇的山路、可能的危險,祂都是第一個經過。我們跟隨去走的是祂走過的路徑,只要認定祂的聲音,跟著祂走下去,沒有一個我們所經歷的危險苦難是祂所沒有走過的。既然他帶領我們走上這條路,我們心中有篤定的把握,祂必然保護我們的安全。

主耶穌是羊的門

「耶穌將這比喻告訴他們,但他們不明白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是強盜;羊卻不聽他們。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6-10

            主耶穌前面說的羊不聽盜賊聲音的比喻,就是指法利賽人而言。第九章中當耶穌醫治生來的瞎子,法利賽人卻把瞎子找來質問,要他配合官方說法認為耶穌是罪人,當瞎子拒絕配合,法利賽人將他逐出會堂。這就是不愛惜羊的盜賊的作風,牧人醫治羊、接納羊、呼召羊歸信。盜賊則是利用羊、輕視羊、驅逐羊。當法利賽人聽到了耶穌的比喻,他們不能明白背後的意思。耶穌就再用三個比喻進一步闡釋。第一個就是從610節的「主耶穌是羊的門」。這是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說的七個「我是」之一。羊的門是指什麽?就是羊進入羊圈的入口。主耶穌說祂自己就是羊的門,表示祂是人能進入神國的唯一途徑。過去有許多人來聲稱自己能帶領人進入神的國,然而那些在耶穌以前來偽稱是彌賽亞,宣告能帶來救恩的,都讓人失望,結局卻是讓神的子民遭遇戰爭、苦難、奴役。他們不是真彌賽亞,只不過是賊、是強盜。

            主耶穌再一次說「我就是門」,意思與前面說的相同。門的特點是合法進出羊圈的途徑。耶穌說祂是門,是進入神國度唯一的道路。從耶穌這條道路進入神國的,必然得救。所以我們看到得救與進入神國是連在一起的。得救的意思就是脫離一切危險、傷害、痛苦、死亡。門的意義不止進入能得拯救,還可以出去,這不是指羊可以出神的國,而是「出入得草吃」,也就是跟著牧人出去,尋找可以吃草的草場、可安歇的水邊。這是羊生命成長的供應。主耶穌不單單領我們進入羊圈,不受外界凶惡環境的危害,這是得到生命;還供應糧食,讓我們的生命得到成長。這與不愛羊的盜賊截然不同。

            第十節提到了兩種人對羊的不同目的,盜賊進羊圈的目的無非就是要「偷竊,殺害,毀壞」不但不愛惜羊,反而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破壞羊的平安與健康,正如以西結書中說的壞牧人。主耶穌來的目的卻完全不同,祂愛他的羊,祂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主耶穌來世上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拯救我們。不只讓我們從危險、痛苦、疾病、殺害中解脫出來,不只讓我們得生命,還要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這裏提到的生命,不只是僅僅靈魂得救,免於滅亡,更進一步讓我們的生命健康成長、可以領受豐盛的供應、不致缺乏、不致羞愧,是人間所能期望最理想的生命。韋斯敏斯德教小理問答的第一條:「人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答:人的主要目的就是榮耀神,永遠以祂為樂。」我們從主耶穌那裡領受的豐盛生命不是灰暗、無生氣、壓抑潛能、可悲可嘆的人生,而是充滿生機、活力、喜樂、滿有希望的人生。

「門」的意思就是出入的途徑,主耶穌聲稱自己就是羊得生命的道路、也是羊生命成長的道路。主耶穌是我們得生命唯一的道路,我們要進入他的羊圈、並且在祂的牧養之下得保護、得健壯。這豐盛的生命是否是你所期待的?

主耶穌是好牧人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趕散了羊群。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並不顧念羊。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並且我為羊捨命。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我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1011-18

            接下來我們來看另一個比喻,就是主耶穌以好牧人來比喻祂自己。這是約翰福音中的七個「我是」之一,是從第一個比喻中的「牧人」這個角色延伸出來的,這加上一個形容詞「好」來修飾牧人。正好像「真」光、「真」糧、「真」葡萄樹,強調真實的屬性、有別於世上虛假的事物。此處說好牧人,也是凸顯與不盡心、不愛羊的牧人的對比,也就是僱工。好牧人有什麽特質?對於牧人來說,羊是屬於他們的,是他們的身家性命。一旦有人要侵害他們的羊,就如同要奪去他們的命一樣嚴重。在羊遭遇危難時,他們寧可為羊捨命、拼了命去保護羊。然而,僱工卻不一樣。他們雖然受僱看羊,然而他們的利益是雇主所發的工資,忠心照顧羊與否、對他們的利益來講絲毫沒有差別。羊不是他們的,命卻是自己的,誰願意為別人的財產去賣命呢?當狼出現攻擊羊,僱工沒有義務為了保護羊,與狼對抗。在他們的觀念中,自己的生命比羊更重要。結果是任憑狼吞吃羊、把羊趕散,他們只顧自己逃命。這就好似不愛百姓的猶太領袖,為的是保護自己的私利,任憑羊被敵人攻擊、殺害,卻一點沒有顧念羊的心。

            好牧人為何會如此照顧他自己的羊?不單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財產,而是因為他與羊有深厚的感情。「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這種認識不是知性層面的知道而已,而是生命層面的相互連接、彼此交流。主耶穌用天父與祂的關係,來類比祂與羊的關係。「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天父與基督生命相連,緊密相交,這是兩位格之間最緊密的關係,基督看待我們這群屬祂的羊也是如此。主耶穌對祂羊的關係深到一個地步,願意為羊捨下自己生命。這群羊就是我們這群屬於主耶穌的人,主耶穌是這麼愛我們,祂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就是為了拯救我們這群犯罪悖逆的人,雖然我們當時都還不認識祂,沒有接受祂,祂已經主動替我們付上贖罪的代價。羅馬書中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基督為我們這群屬祂的羊捨身流血,這就是捨己之愛的最高表現。

            接下來主耶穌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這另一群羊是指誰?應該就是當時還沒有進入以色列民之內,但將來會歸信基督的外邦信徒。主耶穌視他們為自己的羊,雖然目前不再羊圈裡,但是主耶穌差遣僕人去萬民中傳揚福音,這就等於主耶穌去領他們歸回羊圈的行動,他們的地位與目前在羊圈內的以色列信徒是一樣的,是廣義的神國子民。舊約時代以色列民的定義被擴大了,不止血統上的以色列信徒被稱為神的子民,連外邦人歸信基督也被算成是屬靈的以色列民,也就是神國子民。這些屬主的人,將會聽從主的聲音而跟從,與以色列民一樣成為一群,歸入一個牧羊人之下,這牧羊人就是基督。

            接下來的連接詞是「因此」,為了基督要召喚祂的群羊歸回,同歸一個牧人的緣故,天父讓基督為羊完成贖罪的救恩。為了以上的原因,天父愛耶穌,因祂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這就是天父所安排的拯救計劃,讓耶穌為代替羊的罪而捨身流血,再讓祂從死裡復活,顯明祂基督的身份。基督的受死不是神意料之外的事,似乎神拯救世人工作失敗了,這完全是符合神的計劃,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耶穌走上十字架,這一切事情的發生,正是天父計劃讓耶穌捨身為我們付上的贖罪代價。也是天父向世人展現祂慈愛的最高表現。然而死不能把耶穌拘禁,神以大能讓耶穌復活,也就是耶穌將自願捨去的生命取回來。這證明了祂的死與復活全是天父的旨意在天父永恆的計劃中。以此成就了救恩,讓所有信靠耶穌的人最得赦免。基督順服天父命令,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正是聖子順服聖父的最高表現,也是天父公義慈愛屬性的展現,並祂至高的旨意的彰顯。

主耶穌保護羊到底

「猶太人為這些話又起了分爭。內中有好些人說:「他是被鬼附著,而且瘋了,為什麼聽他呢?」又有人說:「這不是鬼附之人所說的話。鬼豈能叫瞎子的眼睛開了呢?」在耶路撒冷有修殿節,是冬天的時候。耶穌在殿裡所羅門的廊下行走。猶太人圍著他,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訴我們。」耶穌回答說:「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我與父原為一。」(約1019-30

            正如前段經文中耶穌的言論引起猶太人爭論一樣,本章前面的三個比喻,也引起了猶太人的爭論。耶穌怎麼可能捨了祂的生命又再取回來?每當耶穌向他們講論祂神性的真理,與祂將要成就的事工,總是令猶太人無法理解,造成他們議論紛紛。對耶穌的身份的看法分成了兩種意見:(1)一種是認為耶穌是鬼附的,並且瘋了,拒絕相信耶穌的話。這也不是第一次他們用鬼附來控訴耶穌,當猶太人排斥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指此人是被鬼附的。在第八章猶太人也曾用類似的話藐視耶穌:「我們說你是撒瑪利亞人、並且是鬼附著的、這話豈不正對麼。」(約848)如今他們又用同樣的說詞來控訴耶穌。(2)另一批人因著耶穌所行的開瞎眼之人視力的神蹟,認為耶穌不可能是鬼附的人。如果不是出於對天父的認識,沒有人可能相信耶穌的話語,也沒有人會跟隨祂。

            接下來的一段的事蹟是發生在修殿節(Hanukkah)附近,也就是在陽曆十二月初。是為了記念馬喀比時代驅逐希臘帝王安提阿哥·伊比法尼對聖殿的污穢,猶太人趕走希臘統治者,潔淨聖殿,定這日為獻殿節。在此時,猶太人又因為對耶穌宣稱的身份懷疑,而來找祂的麻煩。他們向耶穌說:「你叫我們猶疑不定到幾時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訴我們。」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好像要追根究底,探尋耶穌的身份,似乎他們一直在等待基督的出現。事實上耶穌早就已經告訴他們多次,只是他們不信,還要反覆來詢問耶穌。耶穌早已向撒瑪利亞婦人說過自己是基督:「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4:25-26)又向生來瞎眼的人說過自己是神的兒子:「他回答:『主啊,誰是 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這瞎子曾經因為認耶穌是基督而被猶太人趕出會堂。耶穌也曾經在第八章與猶太人爭辯時,曾經用「我是」來暗示自己的身份:「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824)、「你們舉起人子以後,必知道我是基督,並且知道我沒有一件事是憑著自己做的。我說這些話乃是照著父所教訓我的。」(約824)耶穌直接了當地指出猶太人的問題所在:「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為我作見證。」(約1025)類似的話早在第536節就說過了:「但我有比約翰更大的見證;因為父交給我要我成就的事,就是我所做的事,這便見證我是父所差來的。...你們並沒有他的道存在心裡;因為他所差來的,你們不信。」(約536-38)他們清楚知道耶穌宣稱自己是基督,反覆地質問只是他們不信,這就是他們的問題所在。

            耶穌進一步指出他們不信的原因:「只是你們不信,因為你們不是我的羊。」(約1026)這句話讓我們覺得有點疑問。不是因為我們信耶穌,才成為祂的羊嗎?怎麼會倒過來說:因為猶太人不是耶穌的羊,所以他們不信。這裡與第644節相似:「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約644a)「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約665)這三處經文同樣是強調神在吸引人歸向祂的主動性、與決定性。人常以為是自我的意志決定相信基督,神在信靠祂這事上不會干涉我們。其實完全不對,我們會選擇歸向基督,完全是神在我們心中動工,光照我們內心的黑暗,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罪,願意悔改歸向祂。猶太人為何不信,因為他們不是主的羊。他們不聽牧人的聲音,拒絕接受耶穌對他們的呼喚。表面上似乎是,耶穌把機會擺在他們面前,讓他們來選擇。他們有絕對的主控權,「一切操之在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其實他們不知道,當他們抗拒耶穌的時候,正顯出自己是被耶穌拒絕,不是耶穌被他們拒絕。同樣的,當我們認為耶穌根本不是基督,福音沒道理,拒絕接受的時刻,正反映出我們原本不是基督的羊。不是祂的羊就認不出祂呼喚的聲音,怎麼能回應祂的呼喚呢?

這是把我們對基督呼召的反應,推到了根源。從我們接受或拒絕,顯明了我們本來的身份。如果我們屬於祂,必然會聽祂的呼聲,如果不聽,正顯明出我們不是祂的羊。

            後一節馬上說出主的羊會具備什麽特性:「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這是與主親密的關係。這句經文的三個詞「聽」、「認識」、「跟著」都是現在式,表示是持續性的行動,羊一直聽從耶穌,耶穌一直認識他們、他們也一直跟隨耶穌,有這樣持續穩定關係的人才是主的羊。聽了主的呼召,剛硬不信,反覆質問耶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主的羊?

            接下來的兩節經文是約翰福音中,基督對屬祂的羊保護到底最清楚的應許:「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兩句話指出的重點是一樣的,天父的羊就是主的羊,主耶穌應許誰也不能從祂手裡將養奪去,又再說「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奪走主的羊就是奪走父的羊。天父至高的權柄絕不會讓祂的羊被人奪去,祂的手必要保護羊到底。天父對羊的保護,正是主耶穌對羊的保護。這把天父與基督的工作連在一起。下一句話「父與我原為一」主要指的就是神在拯救工作上心意的合一。猶太人以為自己是天父的羊,不信主耶穌。耶穌說,不信耶穌的人,就不是耶穌的羊,也根本就不是天父的羊。因為天父的拯救工作已經交給了耶穌,耶穌奉天父的差遣,正是來呼召天父賜給耶穌的羊歸回。否定耶穌的人,就自己證明根本就不是天父的羊。看起來主耶穌這句話好像是因果顛倒,其實正是把人歸向神的根源講出來了,正是天父把羊賜給基督,又差遣基督來世上呼召這屬天父的羊歸回。拒絕基督的人,就把自己不信的根源顯明出來了,因為他們不是天父的羊。

            主耶穌在這裡應許保護祂的羊到底,「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1028)這句話與第六章的應許一樣:「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約637-39)這兩處經文都提到了一個否定的加強語氣,「永不」、「總不」。表示對於主保護到底這行動,在語氣上十分確定。永生的應許是賜給凡到主面前來的人,也就是信靠主的人。主應許這等人保護他們到底,不讓一個被人奪去。這是何等大的應許,讓我們知道自己在天父手中所有的,是何等穩固的地位,顯示基督對我們的愛是何等深厚。我們自己都沒有十足的把握,確定自己是否能對主的愛永不改變。然而主已經對我們說了,祂對我們的愛永不改變。這是遠遠超過人間的愛,父母的愛只限於自己的孩子,夫妻的愛也會變淡、變質。只有基督對屬祂的羊的愛,是堅貞不變的。這就是聖經中所說的盟約之愛,不是為了祂自己的利益,而是顯出祂就是堅忍不變之愛的源頭,正是因為祂愛我們,應許在各種情況都保護我們,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將來的盼望在哪裡。我們更加明確知道自己是屬祂,更要堅定心志以愛來回報基督。雖然我們的愛比起耶穌的愛差得十萬八千里。我們對祂愛的堅定確有把握,不是因為我先愛祂,祂才愛我;而是反過來是祂先愛我,讓我被祂的愛所感,而以愛回應。更是因為祂堅貞不變地愛我到底,激動我的心,從各種環境的衝擊中保護我的心不致偏離。我能堅持信心,不是我自己行,而是主愛我,憐憫我,至今都沒有拋棄我。這是主對祂的羊永遠不變的愛,也是人世間最大的愛。因主大愛的感動,我立志要永遠住在主的愛中,永遠不離開祂。

結論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了主耶穌的比喻,祂以神子民為羊,以自己為牧羊人。對比那些偷竊、殺害羊的盜賊與強盜。祂與羊有罪親密的關係,祂用聲音呼喚祂的羊、呼叫他們的名字、又走在最前面帶領著羊。羊也認識他的牧人,絕不跟著陌生人。這是牧人與羊親密相連的關係。接著主耶穌又說,祂是羊的門,從祂可以進入羊圈,出入得草吃,羊才可能因著祂得生命、並且是更豐盛的生命。再來,祂又用好牧人來,比喻祂自己,好牧人愛他的羊,到一個程度願意為羊捨命,這是僱工所不願意幹的。最後,祂說祂的羊就是天父的羊,祂與父一同保護羊的安全,連一隻也不被別人奪去。這是極為堅定的應許,我們在此救恩當中,心中穩妥,並且心無旁騖,靠著主的力量,持守信心到底。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