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約翰福音寫完了20章,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向門徒顯現,同時也命令他們領受聖靈,給他們宣告赦罪的權柄,並交付他們繼續傳道的使命。最後一節經文還將全書的宗旨說出來。照理本書應當在這裡結束。增加的21章也有許多重要的內容,其中提到鼓舞重拾舊業的門徒,託付牧養使命,並預言彼得最後為主殉道的結局。讀這段經文能給我們今日門徒一個提醒,要忠於主託付的使命。
耶穌向捕魚的門徒顯現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2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4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5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6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7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8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9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10耶穌對他們說,把剛纔打的魚拿幾條來。11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12耶穌說,你們來喫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13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14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約21:1-12)
門徒在見到見到主向他們顯現之後,知道主已經復活了。他們回到加利利,是因為主吩咐他們去加利利等候。為何他們又開始恢復以前從事的打魚行業?他們雖然領受了主的差遣,但是怎麼養活自己、傳道的供應從何而來?前面的道路充滿困難要如何應對?對這些尚未解答的問題,他們沒有那麼大的信心。總不能坐吃山空吧?彼得帶頭說出了「我打魚去。」其他六位門徒也附和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一群過去靠打魚為生的漁夫,如今又重操舊業。跟隨主傳道了三年半,看來似乎要告一段落了,聽起來真有點讓人沮喪。就在此刻耶穌向他們顯現,重新鼓舞他們的士氣。
夜間是加利利的漁夫捕魚的時刻,他們將船划進漆黑的湖中,用船上的火炬吸引魚群聚集,然後迅速準確地拋出手中的網,期待在魚獲上能夠豐收。經上記載他們忙了一夜,什麽都沒有打著。辛勞整夜無功而返,令打魚者最喪氣的莫過於此。就在大家又累又失望的時刻,耶穌出現在岸邊,向他們詢問:「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這是對年輕人親切的呼喚,如稱呼人「小伙子」。他們的回答也很直接:「不要指望我們了,我們也很餓,但是一條魚都沒有捕到。」此時耶穌對他們發出指示:「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照著作,果然捕上來的魚,幾乎讓網拉不動。這件其妙的事令他們很快地就記起了過去的經驗。在路加福音中記載彼得類似的經歷,他當年在加利利海打魚,同樣也是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聽了主的吩咐,就下網。結果捕獲大量的魚,網幾乎要裂開。這兩件事太過相似了,令他們無法不聯想到主。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就是約翰,先想到這件事,就對彼得說:「是主。」彼得當時為打魚方便的緣故,赤著身子。一聽見約翰告穌他「是主」立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這個動作有點令人覺得奇怪。為什麽要束上衣服,可能是因為衣衫不整,覺得這樣見主面不禮貌,馬上束上一件外衣。在意外遇見重要人物時,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跳下水去又是什麽原因呢?既然前面束上外衣,就是要離開船,預備會見主的面。所以彼得的動作應該不會是羞愧而逃避,而是興奮地趕快跳到水里,游上岸去見主。從這句話我們就看見彼得的心情,他應該不至於知道主來了故意逃避,而是急切地想見到主。
特別的是,當他們將船靠了岸,又將網拉上來,仔細地數了魚的數量,一共打到了153條魚。過去有些解經家在這個數字上做文章,無論怎麼巧妙,都顯得有點牽強附會。其實,解經最重要的是符合經文語境自然的解釋,並不適合在經文直接的文意外,再加上不必要的聯想。會記載153條就是漁夫打漁後,為了公平分配魚獲,會數魚的數量,這是自然的做法。沒有額外巧妙的意思。
他們看見岸上有炭火,烤著魚和餅,是主耶穌為他們準備的。主讓他們拿幾條捕獲的魚來,為他們烤了魚和餅。一開始的時候,門徒間充滿了一種凝結的氣氛,大家沉默不說話,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主。見到主如此恩慈地對待他們,又為他們預備了食物,本應當心情興奮,為何個個沉默?可能是他們對自己忘記主受死前的吩咐,放下傳道使命,重操舊業,心裡感到愧疚。如今看到主仍然沒有忘記他們,還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為他們準備食物,心想對不起主,慚愧地說不出話。主將魚和餅分派給他們。這可能又會讓他們想起當年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事,當初是主吩咐他們將祝謝後的餅和魚分派給眾人。門徒經歷了一夜的勞苦,此刻才得以放鬆下來,主對門徒的照顧何等溫暖。他們一面吃、一面領受主的照顧。彼得看到這個情景,應當會想起幾天前在大祭司的院裡,他同樣地圍在一堆炭火的周圍,那時是他最軟弱的時刻,軟弱到不敢承認自己是主的門徒。如今,主升起了一堆炭火,主的愛溫暖了他。
在這時刻,門徒犯錯應當被責備,但也因為身心困乏需要恩典,主的做法是:恩典總是走在責備的前面。主耶穌先以早餐滿足他們飢餓的肚子,讓他們勞累一整晚的疲憊身體先得到休息,再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主託付的使命。事實上當責備的話語還沒有說出來,門徒面對主施在他們身上豐富的愛,心中早已羞愧難擋了。在舊約中,天父對待那群逃離埃及的以色列百姓也是一樣,先救他們脫離被殺戮的危險,在曠野中供應他們每日的食物和飲水,再與他們立約,要他們立志遵行耶和華的誡命。神對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按照律法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行為是否達到標準,我們全部都不合格。天父先差遣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這些無助的罪人死,當我們願意接受基督的拯救,就白白得到這恩典;然後再命令我們遵行神的命令,活出與恩典相稱的行為來。主先用恩典遮蓋了我們的罪,再要求我們不要白白領受神的恩,要真實活出符合新生命的樣式來。我們管教自己的兒女,對待自己的弟兄姊妹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是先拿著嚴格的規條來挑人毛病,還是先以愛心寬容人的過錯,並以忍耐的心規勸人悔改?恩典與責備的順序千萬不要顛倒了。神怎麼待我們,我們也當怎麼待人。
耶穌對彼得愛的呼召
「15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3-17)
本段經文描述門徒吃過早飯後,耶穌與彼得的一段對話。首先我們有興趣知道,除了彼得外,其他門徒到底是否在場?第20節似乎描述主耶穌與彼得談話差不多結束時,耶穌所愛的那門徒才跟過來。那本段這個愛的詢問到底是私下進行,還是耶穌與彼得公開的對話?第一句耶穌對彼得的稱呼「約翰的兒子西門」,是彼得正式的全名。在另一場合,耶穌聽聞彼得認信祂是基督後,也是用全名「西門巴約拿」稱呼彼得。通常在眾人在場的公開場合,才會用如此正式的稱呼。我們很難想像當兩個關係親密的師徒私下對話時,老師會一本正經地用全名呼叫徒弟。既然其他門徒在場,彼得這三次承認愛主,就是在同門兄弟前公開的告白了。我們記得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也是被人質問之下,害怕自己受牽連,而公開的否認。這裡主也要他公開地承認對主的愛。
主耶穌向彼得提出的問題是「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句話較難理解的是,「比這些更深」的比較對象是什麽?「這些」這個指示代詞,必然是出現在耶穌與彼得眼前的人或物,否則無法理解。文句上有三種理解的可能性。(1)彼得愛主,比愛其他門徒更深。這與約翰福音所有其它的主題都不符合,可能性不高。(2)彼得愛主,比愛這些魚網漁船等職業工具更深。意思就是要求彼得比較,是更願意順服主去傳道,還是更愛打魚的工作。這推論有可能。(3)彼得愛主比其他門徒愛主更深嗎。這解釋也有可能。耶穌這問題如果要彼得直接承認,似乎有要他公開表態自己比別人更愛主的意味。在保守的文化中,一般人不太會做出這種有自大嫌疑的表態。但是這對於彼得來說,是不需要避嫌的事實,因為他老早就在主面前公開說過了。在耶穌要被抓拿之前,彼得曾經信誓旦旦地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9)當時耶穌聽到彼得堅定的聲明,深知他的信心尚未達到他自以為的程度,於是事先預告彼得的跌倒:「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可14:30)如今耶穌要三次詢問彼得是否愛祂,應該也是與他三次不認主有關。當時他之所以三次不認主,是因信心軟弱,害怕逼迫而退縮,不到幾小時之內,就違背了自己信誓旦旦的聲明。
如今主再次詢問他,當初自認為愛主比其他人愛得更深,現在還是如此嗎?主要彼得慎重回答,坦誠地從內心說出答案,不要因衝動脫口而出。當初彼得在眾人前宣告自己的堅強,卻維持不了多久就跌倒了。那一次的考驗,他失敗了。這一次,主要他謹記自己當初的失敗,慎重考量自己真實景況,再次公開承認當初的宣告。這次彼得的回答絕不是出於衝動,他不再與他人比較,只單單說出自己對主真誠的愛。連續三次他承認:「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在主第三次問彼得的時候,彼得甚至有點激動,經文說彼得甚為「憂愁」。因為他以為耶穌不相信他的話,於是更加確定地回答:「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這就好像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當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問男友:「你愛我嗎?」那位男友一定會被惹得有點不悅了,他的回答會類似於:「為什麽你不信呢?我巴不得把心剖開來讓你看,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彼得也是如此,他以對基督无所不知的神性的認識來回答耶穌的問題,就好像在表明:「主啊,我的心你是可以看得見的,你知道我的話,全是肺腑之言,沒有半點虛假。」
在聽到彼得三次肯定自己愛主後,主也三次託付他責任:「你餵養我的羊。」第一次用的字眼「牧養」與後兩次的「餵養」應該沒有什麽太多的差別。「小羊」與「羊」也是如此。不需要在這字眼上作太多文章。有的解經家會在三次使用「愛」這個字的原文上看到差別,而強調耶穌前兩次使用聖潔的愛(agapao)來問彼得,彼得三次都因為自己做不到,僅僅用友誼之愛(phileo)來回答主。在第三次詢問時,主體貼彼得軟弱而降低標準,改用友誼之愛來詢問他。這說法有部分道理。但是也被很多解經家指出,agapao和phileo並無意義上涇渭分明的差異,需要如此精細地,將其分成聖潔之愛、與友誼之愛。事實上,兩個詞在文獻中常常混合使用。無需要在這兩個字上過分引申。
主耶穌在本段經文中向彼得提出三次詢問,問彼得愛祂嗎?主如此作的目的在於:重新建造彼得的信心,讓他知道,自己雖然曾經跌倒,三次不認主,但是主仍然沒有放棄他,仍然向他發出牧養羊群的呼召。這羊不是彼得的羊,而是主的,是主託付彼得責任,讓他代替主,在地上餵養主的羊。
若不是主耶穌再三地藉著詢問彼得是否愛祂,來重新堅立彼得的信心,彼得或許自以為像他這樣的曾經不認主的人,根本不配來作牧養群羊的工作。他也根本不敢相信,主已經赦免了他跌倒的罪。如今主將他放在代替主牧養群羊的位置,這是何等重要的託付。若非堅定愛主的人,誰有勇氣接下這樣的重責大任呢?主是藉著詢問彼得,重新堅定他的信心。
主耶穌今日是否向我們發出類似的呼召?祂把需要牧養的羊帶到我們面前,祂同樣地會問我們是否愛祂,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也會將餵養群羊的託付交託給我們。或許我們會說:「主啊,我不配。」主會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我們配,主才來選召我們;而是,主定意要選召像我們這樣的不配之人,將我們轉變成為配服事主的人。我們是個否會像彼得一樣,肯定自己對主的愛,並甘心接受主所託付的牧養主羊的呼召呢?還是我們以自己不配為藉口來推拖,實際上是我們根本不想讓主改變我們,我們放不下自己喜愛的一切,不想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終究的問題衝擊著我們的心,就是主問彼得的問題:「你愛我嗎?」願我們都能像彼得一樣,用肯定的答案來回應主。
耶穌預言彼得殉道
「18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20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21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22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23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24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25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21:18-25)
當彼得三次說出「主啊,我愛你!」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一句話而已。但是我們要明白這句話是回應,復活的主對曾經失敗門徒彼得的三次召喚。每一次彼得回覆對主的愛,都是宣示要用一生的行動來實現的。這句回應主的話中的「愛」,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心裡一時感動,隨興而發的言語,而是對主委身的承諾。這個承諾一旦作出,將要面對的是接連而來為主承受的考驗。
主耶穌慎重地告訴彼得,他對主呼召做出愛的回應,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主耶穌事先警告彼得:「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預言彼得服事主最後的結局,是會被抓起來,押他去不願去的地方。「年少」與「年老」是年歲的對比。「自己束上帶子」對比「別人把他束上」。「隨意往來」對比「被帶到不願去的地方」。這是指彼得將來會怎麼為主殉道而言。耶穌告訴彼得,當他「是」年少時,一直「束上」腰帶,隨心所願地往來。「是」與「束上」這兩個動詞,是未完成式,表示一直以來彼得都算是年少的,他一直也都沒有遭受什麽逼迫捆綁。但是將來的情勢不再是如此,當彼得年老時,也就是走完一生年日之時,他將要被押到自己不願去的地方,伸展出雙手,被人捆綁受刑。後面緊接一句話:「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在耶穌說這話的當時,離彼得殉道還有三十五年。但是,彼得最終正如耶穌預言的,被尼祿皇帝殺死,為主殉道。寫下約翰福音的時候,彼得殉道都已經三十年了。那時作者使徒約翰還在世,見證了耶穌這句話應驗的過程。
公元96年寫成的革利免一書,提到了彼得為主殉道。但是並未提及他的殉道的方式。傳說中彼得是被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自認為不配與主耶穌有相同的死法。然而,這傳說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我們只要知道彼得為主殉道,是個確定的歷史事實就是了。這位曾經軟弱否認主的大使徒,在失敗後,並沒有自暴自棄,他為自己的膽怯悔改,經過主的赦免,被主重新呼召,賦予牧羊群羊的責任。他真的沒有忘記向主發出的承諾,甚至為了這承諾,一輩子效忠使命,直到為主殉道為止。
我們是否思想過主耶穌也愛我們,向祂當年愛彼得一樣。祂也向我們發出同樣的呼召,牧養主的羊。這裡的「牧養」不見得是要當個全職的牧者,廣義的牧養包括在屬靈上照顧、餵養,使飢渴者得飽足、軟弱者得剛強。凡是我們身邊有軟弱需要照顧的肢體,就是我們「牧養」的對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恩賜,不能牧養任何人,我們身邊總有比我們還需要照顧的人,等著我們來牧養。有一首歌名為「你愛主嗎?」歌詞的內容就好像耶穌向彼得發出「是否愛主」的問題。歌詞如下:「你說你已經相信耶穌,為何你信祂心不真?你雖說你已經跟隨耶穌,為何你仍在世路奔?為何不誠心遵守主道,讀經祈禱養育靈魂?愛護教會引人信耶穌,行為聖潔榮耀神。你說你已經信主耶穌多少年,為何如此冷淡辜負主鴻恩?...」聽到這首歌讓人十分扎心,因為我們都曾經立下心志,忠心服事主,但是太多的世俗纏累,讓我們放不下手上的事物。當我們唱這首歌的時候,一旦想到自己,如同彼得信心軟弱,貪愛享樂,辜負主的託付,真的會像彼得當年在主面前,羞愧難擋。
當彼得從主的口中知道了自己將來會為主殉道。正在與主對話時,後面更來了主所愛的那門徒約翰。彼得好奇,想知道約翰將來的結局如何。就問耶穌:「主阿,這人將來如何。」主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這句話主要是讓彼得不要管別人的結局如何,每個門徒各有不同的恩賜,主對他們的呼召也不同,將來人生的結局也各不一樣。耶穌讓彼得不要管別人的事,只要專心跟從主耶穌就好了。這段話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常會有與人比較的心,特別是恩賜相近、並有心服事主的人。我們常會太在乎自己與他們比較的結果,到底是我做的更好,還是別人?到底主更喜悅我,還是其他同工?其實爭競的心往往那個造成同工之間爭鋒吃醋、紛爭嫉妒。主耶穌要彼得不要有這種與人爭強好勝的想法。每個人忠於從主領受的使命,將來各自領受主的獎賞,每個人自己對主負責。
結論
在加利利海邊主耶穌向一群重新回到打漁行業的門徒顯現,在他們身心俱疲的時刻,先滿足他們的飢渴,賜下恩典的照顧。對於曾經跌倒的彼得,三次問他「你愛我嗎?」藉此重建他的信心,也重新託付牧養群羊的使命。主對門徒愛的呼召,今天仍然向我們發出:你愛主嗎?願我們都能像彼得一樣肯定地回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