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耶穌交付彼得牧養使命

當約翰福音寫完了20章,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向門徒顯現,同時也命令他們領受聖靈,給他們宣告赦罪的權柄,並交付他們繼續傳道的使命。最後一節經文還將全書的宗旨說出來。照理本書應當在這裡結束。增加的21章也有許多重要的內容,其中提到鼓舞重拾舊業的門徒,託付牧養使命,並預言彼得最後為主殉道的結局。讀這段經文能給我們今日門徒一個提醒,要忠於主託付的使命。

耶穌向捕魚的門徒顯現

「這些事以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他怎樣顯現記在下面。2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甚麼。4天將亮的時候,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不知道是耶穌。5耶穌就對他們說,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6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7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8其餘的門徒,(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就在小船上把那網魚拉過來。9他們上了岸,就看見那裡有炭火,上面有魚,又有餅。10耶穌對他們說,把剛纔打的魚拿幾條來。11西門彼得就去,把網拉到岸上,那網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魚雖這樣多,網卻沒有破。12耶穌說,你們來喫早飯。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13耶穌就來拿餅和魚給他們。14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顯現,這是第三次。」(約211-12

門徒在見到見到主向他們顯現之後,知道主已經復活了。他們回到加利利,是因為主吩咐他們去加利利等候。為何他們又開始恢復以前從事的打魚行業?他們雖然領受了主的差遣,但是怎麼養活自己、傳道的供應從何而來?前面的道路充滿困難要如何應對?對這些尚未解答的問題,他們沒有那麼大的信心。總不能坐吃山空吧?彼得帶頭說出了「我打魚去。」其他六位門徒也附和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一群過去靠打魚為生的漁夫,如今又重操舊業。跟隨主傳道了三年半,看來似乎要告一段落了,聽起來真有點讓人沮喪。就在此刻耶穌向他們顯現,重新鼓舞他們的士氣。

夜間是加利利的漁夫捕魚的時刻,他們將船划進漆黑的湖中,用船上的火炬吸引魚群聚集,然後迅速準確地拋出手中的網,期待在魚獲上能夠豐收。經上記載他們忙了一夜,什麽都沒有打著。辛勞整夜無功而返,令打魚者最喪氣的莫過於此。就在大家又累又失望的時刻,耶穌出現在岸邊,向他們詢問:「小子,你們有喫的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這是對年輕人親切的呼喚,如稱呼人「小伙子」。他們的回答也很直接:「不要指望我們了,我們也很餓,但是一條魚都沒有捕到。」此時耶穌對他們發出指示:「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照著作,果然捕上來的魚,幾乎讓網拉不動。這件其妙的事令他們很快地就記起了過去的經驗。在路加福音中記載彼得類似的經歷,他當年在加利利海打魚,同樣也是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甚麼。聽了主的吩咐,就下網。結果捕獲大量的魚,網幾乎要裂開。這兩件事太過相似了,令他們無法不聯想到主。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就是約翰,先想到這件事,就對彼得說:「是主。」彼得當時為打魚方便的緣故,赤著身子。一聽見約翰告穌他「是主」立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這個動作有點令人覺得奇怪。為什麽要束上衣服,可能是因為衣衫不整,覺得這樣見主面不禮貌,馬上束上一件外衣。在意外遇見重要人物時,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跳下水去又是什麽原因呢?既然前面束上外衣,就是要離開船,預備會見主的面。所以彼得的動作應該不會是羞愧而逃避,而是興奮地趕快跳到水里,游上岸去見主。從這句話我們就看見彼得的心情,他應該不至於知道主來了故意逃避,而是急切地想見到主。

特別的是,當他們將船靠了岸,又將網拉上來,仔細地數了魚的數量,一共打到了153條魚。過去有些解經家在這個數字上做文章,無論怎麼巧妙,都顯得有點牽強附會。其實,解經最重要的是符合經文語境自然的解釋,並不適合在經文直接的文意外,再加上不必要的聯想。會記載153條就是漁夫打漁後,為了公平分配魚獲,會數魚的數量,這是自然的做法。沒有額外巧妙的意思。
他們看見岸上有炭火,烤著魚和餅,是主耶穌為他們準備的。主讓他們拿幾條捕獲的魚來,為他們烤了魚和餅。一開始的時候,門徒間充滿了一種凝結的氣氛,大家沉默不說話,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主。見到主如此恩慈地對待他們,又為他們預備了食物,本應當心情興奮,為何個個沉默?可能是他們對自己忘記主受死前的吩咐,放下傳道使命,重操舊業,心裡感到愧疚。如今看到主仍然沒有忘記他們,還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為他們準備食物,心想對不起主,慚愧地說不出話。主將魚和餅分派給他們。這可能又會讓他們想起當年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事,當初是主吩咐他們將祝謝後的餅和魚分派給眾人。門徒經歷了一夜的勞苦,此刻才得以放鬆下來,主對門徒的照顧何等溫暖。他們一面吃、一面領受主的照顧。彼得看到這個情景,應當會想起幾天前在大祭司的院裡,他同樣地圍在一堆炭火的周圍,那時是他最軟弱的時刻,軟弱到不敢承認自己是主的門徒。如今,主升起了一堆炭火,主的愛溫暖了他。

在這時刻,門徒犯錯應當被責備,但也因為身心困乏需要恩典,主的做法是:恩典總是走在責備的前面。主耶穌先以早餐滿足他們飢餓的肚子,讓他們勞累一整晚的疲憊身體先得到休息,再提醒他們不要忘記主託付的使命。事實上當責備的話語還沒有說出來,門徒面對主施在他們身上豐富的愛,心中早已羞愧難擋了。在舊約中,天父對待那群逃離埃及的以色列百姓也是一樣,先救他們脫離被殺戮的危險,在曠野中供應他們每日的食物和飲水,再與他們立約,要他們立志遵行耶和華的誡命。神對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按照律法的標準來衡量我們行為是否達到標準,我們全部都不合格。天父先差遣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這些無助的罪人死,當我們願意接受基督的拯救,就白白得到這恩典;然後再命令我們遵行神的命令,活出與恩典相稱的行為來。主先用恩典遮蓋了我們的罪,再要求我們不要白白領受神的恩,要真實活出符合新生命的樣式來。我們管教自己的兒女,對待自己的弟兄姊妹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是先拿著嚴格的規條來挑人毛病,還是先以愛心寬容人的過錯,並以忍耐的心規勸人悔改?恩典與責備的順序千萬不要顛倒了。神怎麼待我們,我們也當怎麼待人。
耶穌對彼得愛的呼召

15他們喫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說,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麼。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麼,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3-17

            本段經文描述門徒吃過早飯後,耶穌與彼得的一段對話。首先我們有興趣知道,除了彼得外,其他門徒到底是否在場?第20節似乎描述主耶穌與彼得談話差不多結束時,耶穌所愛的那門徒才跟過來。那本段這個愛的詢問到底是私下進行,還是耶穌與彼得公開的對話?第一句耶穌對彼得的稱呼「約翰的兒子西門」,是彼得正式的全名。在另一場合,耶穌聽聞彼得認信祂是基督後,也是用全名「西門巴約拿」稱呼彼得。通常在眾人在場的公開場合,才會用如此正式的稱呼。我們很難想像當兩個關係親密的師徒私下對話時,老師會一本正經地用全名呼叫徒弟。既然其他門徒在場,彼得這三次承認愛主,就是在同門兄弟前公開的告白了。我們記得彼得曾經三次不認主,也是被人質問之下,害怕自己受牽連,而公開的否認。這裡主也要他公開地承認對主的愛。

            主耶穌向彼得提出的問題是「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這句話較難理解的是,「比這些更深」的比較對象是什麽?「這些」這個指示代詞,必然是出現在耶穌與彼得眼前的人或物,否則無法理解。文句上有三種理解的可能性。(1)彼得愛主,比愛其他門徒更深。這與約翰福音所有其它的主題都不符合,可能性不高。(2)彼得愛主,比愛這些魚網漁船等職業工具更深。意思就是要求彼得比較,是更願意順服主去傳道,還是更愛打魚的工作。這推論有可能。(3)彼得愛主比其他門徒愛主更深嗎。這解釋也有可能。耶穌這問題如果要彼得直接承認,似乎有要他公開表態自己比別人更愛主的意味。在保守的文化中,一般人不太會做出這種有自大嫌疑的表態。但是這對於彼得來說,是不需要避嫌的事實,因為他老早就在主面前公開說過了。在耶穌要被抓拿之前,彼得曾經信誓旦旦地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可1429)當時耶穌聽到彼得堅定的聲明,深知他的信心尚未達到他自以為的程度,於是事先預告彼得的跌倒:「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可1430)如今耶穌要三次詢問彼得是否愛祂,應該也是與他三次不認主有關。當時他之所以三次不認主,是因信心軟弱,害怕逼迫而退縮,不到幾小時之內,就違背了自己信誓旦旦的聲明。

            如今主再次詢問他,當初自認為愛主比其他人愛得更深,現在還是如此嗎?主要彼得慎重回答,坦誠地從內心說出答案,不要因衝動脫口而出。當初彼得在眾人前宣告自己的堅強,卻維持不了多久就跌倒了。那一次的考驗,他失敗了。這一次,主要他謹記自己當初的失敗,慎重考量自己真實景況,再次公開承認當初的宣告。這次彼得的回答絕不是出於衝動,他不再與他人比較,只單單說出自己對主真誠的愛。連續三次他承認:「主阿,是的。你知道我愛你。」
            在主第三次問彼得的時候,彼得甚至有點激動,經文說彼得甚為「憂愁」。因為他以為耶穌不相信他的話,於是更加確定地回答:「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這就好像正在交往的男女朋友,當女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問男友:「你愛我嗎?」那位男友一定會被惹得有點不悅了,他的回答會類似於:「為什麽你不信呢?我巴不得把心剖開來讓你看,到底是紅的、還是黑的。」彼得也是如此,他以對基督无所不知的神性的認識來回答耶穌的問題,就好像在表明:「主啊,我的心你是可以看得見的,你知道我的話,全是肺腑之言,沒有半點虛假。」

            在聽到彼得三次肯定自己愛主後,主也三次託付他責任:「你餵養我的羊。」第一次用的字眼「牧養」與後兩次的「餵養」應該沒有什麽太多的差別。「小羊」與「羊」也是如此。不需要在這字眼上作太多文章。有的解經家會在三次使用「愛」這個字的原文上看到差別,而強調耶穌前兩次使用聖潔的愛(agapao)來問彼得,彼得三次都因為自己做不到,僅僅用友誼之愛(phileo)來回答主。在第三次詢問時,主體貼彼得軟弱而降低標準,改用友誼之愛來詢問他。這說法有部分道理。但是也被很多解經家指出,agapaophileo並無意義上涇渭分明的差異,需要如此精細地,將其分成聖潔之愛、與友誼之愛。事實上,兩個詞在文獻中常常混合使用。無需要在這兩個字上過分引申。

            主耶穌在本段經文中向彼得提出三次詢問,問彼得愛祂嗎?主如此作的目的在於:重新建造彼得的信心,讓他知道,自己雖然曾經跌倒,三次不認主,但是主仍然沒有放棄他,仍然向他發出牧養羊群的呼召。這羊不是彼得的羊,而是主的,是主託付彼得責任,讓他代替主,在地上餵養主的羊。

            若不是主耶穌再三地藉著詢問彼得是否愛祂,來重新堅立彼得的信心,彼得或許自以為像他這樣的曾經不認主的人,根本不配來作牧養群羊的工作。他也根本不敢相信,主已經赦免了他跌倒的罪。如今主將他放在代替主牧養群羊的位置,這是何等重要的託付。若非堅定愛主的人,誰有勇氣接下這樣的重責大任呢?主是藉著詢問彼得,重新堅定他的信心。

            主耶穌今日是否向我們發出類似的呼召?祂把需要牧養的羊帶到我們面前,祂同樣地會問我們是否愛祂,如果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主也會將餵養群羊的託付交託給我們。或許我們會說:「主啊,我不配。」主會告訴我們,不是因為我們配,主才來選召我們;而是,主定意要選召像我們這樣的不配之人,將我們轉變成為配服事主的人。我們是個否會像彼得一樣,肯定自己對主的愛,並甘心接受主所託付的牧養主羊的呼召呢?還是我們以自己不配為藉口來推拖,實際上是我們根本不想讓主改變我們,我們放不下自己喜愛的一切,不想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終究的問題衝擊著我們的心,就是主問彼得的問題:「你愛我嗎?」願我們都能像彼得一樣,用肯定的答案來回應主。

耶穌預言彼得殉道

18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罷。20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阿,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21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阿,這人將來如何。22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23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24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就是這門徒.我們也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25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2118-25

            當彼得三次說出「主啊,我愛你!」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就是一句話而已。但是我們要明白這句話是回應,復活的主對曾經失敗門徒彼得的三次召喚。每一次彼得回覆對主的愛,都是宣示要用一生的行動來實現的。這句回應主的話中的「愛」,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心裡一時感動,隨興而發的言語,而是對主委身的承諾。這個承諾一旦作出,將要面對的是接連而來為主承受的考驗。

            主耶穌慎重地告訴彼得,他對主呼召做出愛的回應,是需要付上代價的。主耶穌事先警告彼得:「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預言彼得服事主最後的結局,是會被抓起來,押他去不願去的地方。「年少」與「年老」是年歲的對比。「自己束上帶子」對比「別人把他束上」。「隨意往來」對比「被帶到不願去的地方」。這是指彼得將來會怎麼為主殉道而言。耶穌告訴彼得,當他「是」年少時,一直「束上」腰帶,隨心所願地往來。「是」與「束上」這兩個動詞,是未完成式,表示一直以來彼得都算是年少的,他一直也都沒有遭受什麽逼迫捆綁。但是將來的情勢不再是如此,當彼得年老時,也就是走完一生年日之時,他將要被押到自己不願去的地方,伸展出雙手,被人捆綁受刑。後面緊接一句話:「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 神。」在耶穌說這話的當時,離彼得殉道還有三十五年。但是,彼得最終正如耶穌預言的,被尼祿皇帝殺死,為主殉道。寫下約翰福音的時候,彼得殉道都已經三十年了。那時作者使徒約翰還在世,見證了耶穌這句話應驗的過程。

            公元96年寫成的革利免一書,提到了彼得為主殉道。但是並未提及他的殉道的方式。傳說中彼得是被倒釘十字架,因為他自認為不配與主耶穌有相同的死法。然而,這傳說並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我們只要知道彼得為主殉道,是個確定的歷史事實就是了。這位曾經軟弱否認主的大使徒,在失敗後,並沒有自暴自棄,他為自己的膽怯悔改,經過主的赦免,被主重新呼召,賦予牧羊群羊的責任。他真的沒有忘記向主發出的承諾,甚至為了這承諾,一輩子效忠使命,直到為主殉道為止。

            我們是否思想過主耶穌也愛我們,向祂當年愛彼得一樣。祂也向我們發出同樣的呼召,牧養主的羊。這裡的「牧養」不見得是要當個全職的牧者,廣義的牧養包括在屬靈上照顧、餵養,使飢渴者得飽足、軟弱者得剛強。凡是我們身邊有軟弱需要照顧的肢體,就是我們「牧養」的對象。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恩賜,不能牧養任何人,我們身邊總有比我們還需要照顧的人,等著我們來牧養。有一首歌名為「你愛主嗎?」歌詞的內容就好像耶穌向彼得發出「是否愛主」的問題。歌詞如下:「你說你已經相信耶穌,為何你信祂心不真?你雖說你已經跟隨耶穌,為何你仍在世路奔?為何不誠心遵守主道,讀經祈禱養育靈魂?愛護教會引人信耶穌,行為聖潔榮耀神。你說你已經信主耶穌多少年,為何如此冷淡辜負主鴻恩?...」聽到這首歌讓人十分扎心,因為我們都曾經立下心志,忠心服事主,但是太多的世俗纏累,讓我們放不下手上的事物。當我們唱這首歌的時候,一旦想到自己,如同彼得信心軟弱,貪愛享樂,辜負主的託付,真的會像彼得當年在主面前,羞愧難擋。
        當彼得從主的口中知道了自己將來會為主殉道。正在與主對話時,後面更來了主所愛的那門徒約翰。彼得好奇,想知道約翰將來的結局如何。就問耶穌:「主阿,這人將來如何。」主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罷。」這句話主要是讓彼得不要管別人的結局如何,每個門徒各有不同的恩賜,主對他們的呼召也不同,將來人生的結局也各不一樣。耶穌讓彼得不要管別人的事,只要專心跟從主耶穌就好了。這段話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常會有與人比較的心,特別是恩賜相近、並有心服事主的人。我們常會太在乎自己與他們比較的結果,到底是我做的更好,還是別人?到底主更喜悅我,還是其他同工?其實爭競的心往往那個造成同工之間爭鋒吃醋、紛爭嫉妒。主耶穌要彼得不要有這種與人爭強好勝的想法。每個人忠於從主領受的使命,將來各自領受主的獎賞,每個人自己對主負責。

結論

在加利利海邊主耶穌向一群重新回到打漁行業的門徒顯現,在他們身心俱疲的時刻,先滿足他們的飢渴,賜下恩典的照顧。對於曾經跌倒的彼得,三次問他「你愛我嗎?」藉此重建他的信心,也重新託付牧養群羊的使命。主對門徒愛的呼召,今天仍然向我們發出:你愛主嗎?願我們都能像彼得一樣肯定地回答主。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哈佛教授隊如何衡量人生的演講


在聽一集申命記講道中,聽到講員舉了一個例證。她提到自己聽見廣播中一個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克里斯汀生的演講《我要怎麼衡量我的人生? 》教授對過去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人生歷程作出反思。畢業五年的同學會,衣著光鮮,有了英俊漂亮的配偶,聰明的兒女。畢業20年的同學會,許多人婚也離了,前妻、兒女帶著滿腹愁恨離散各地,拒不見面。甚至為公司財務醜聞官司纏身,被判入獄。

他驚訝這些優秀的同學,怎麼會有這等現象發生呢?許多人絕非在畢業時即刻意計劃要跟配偶離婚、跟小孩疏離,甚至鬧出醜聞、犯罪入獄。為何追求成就的人竟然會掉入陷阱,引致人生的不幸?他們的人生策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克里斯汀生教授曾在步入高峰的盛年,遭逢人生重大的試煉──他罹患了奪走父親性命的同一種淋巴癌,經過了痛苦的化療的煎熬,正告一段落,又遭遇中風的打擊。他反覆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有意義,終於領悟一個原則。

他說:「當我有一天回到上帝面前,被祂詢問時,祂不會問我,在公司的組織層級裡爬到了什麼高位,也不會問我銀行賬戶了留下了多少錢。在我死後面見上帝時,祂會問我:『克雷,我把你放在所經歷的人生的處境,把那麼多人帶到你身邊,你到底有沒有帶給他們一些幫助,激勵他們的信念,幫助他們的人生變得更好?』」

他希望每個人都要能回答自己三個重要問題:

1.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

2.如何讓自己與配偶、兒女、朋友的關係成為快樂的泉源?

3.如何堅持原則,正直一生?

在他走過生命中坎坷道路後,得出的感悟,真的很深刻。我們也當用這三個問題來問自己。

曠野呼聲為耶穌作見證

從耶穌幼年時逃離希律的殺害,到出來傳道約三十年間的事蹟,聖經幾乎是沒有什麽記載。唯一寫下描述耶穌童年的經文就在路加福音。耶穌父母帶領他去聖殿,祂與拉比在殿中辯論。然後就用簡短的話一筆帶過:「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 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敘述的焦點就轉移到了耶穌已經長大成人,出來傳道。開始的場景在約旦河邊,介紹他出來的人物是施洗約翰。讓我們從這段經文,來查考有關耶穌的開路先鋒施洗約翰,並耶穌受洗的過程。 
施洗約翰呼召百姓悔改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2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3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4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喫的是蝗蟲野蜜。5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6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7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8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9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 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10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太3:1-10) 

 施洗約翰在當時的人眼中是位先知,猶太人在亡國五百多年,嚐到被擄歸回的慘痛教訓,知道自己是因為背離神的律法,而遭到神的懲罰。從舊約最後一位先知瑪拉基以後的四百年,不再聽聞神啟示的信息。其間經歷波斯、瑪代、希臘、羅馬等外邦統治,民心盼望神的拯救,讓以色列民從異邦統治下得到復興。就在此刻,施洗約翰出現,他就是神所差遣來的先知,傳遞出從神而來的信息。他向以色列百姓呼喊的話語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是神過去藉著舊約先知傳遞出來的信息,呼喚神的百姓從悖逆中悔改,恢復與神立約子民當有的信靠的關係。施洗約翰傳遞出來的信息正是繼續舊約先知的呼聲。

首先我們來看天國是什麽含義?馬太福音中的「天國」與其它福音中的「神的國」所指的是一樣的事。寫作馬太福音主要針對猶太人,因猶太人普遍期待神的統治臨到,神掌權的國度就是「神的國」,因為猶太人一般不直接稱呼神的名,常以天來替代,事實上兩個詞所指稱的對象是一樣的。這說法可以由馬太福音與其它福音的平行經文來證明。「天國近了」的意思就是神掌權的國度,藉著耶穌基督來臨,進入人類歷史,將要在地上逐步實現。天國近了與悔改有何關係?舊約先知向以色列百姓傳遞的信息,主要就是呼召他們悔改。他們逞著自己的私慾,不願意順服神的命令,反而悖逆轉去進拜偶像。這就是神對他們最憤怒之處。舊約時代神差遣先知呼喚他們悔改,要求他們轉離罪惡,回轉歸向神。如今神的心意仍然不變,既然神掌權的國度已經臨到,神興起施洗約翰呼喚百姓為自己的罪向神悔改,將心意轉向神,順從神的旨意。

施洗約翰正是應驗以賽亞書上預言的:「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那在曠野發出的聲音就是施洗約翰向以色列百姓發出呼召,宣告神的拯救將要臨到,這拯救將是透過神所差來的彌賽亞完成的,當為祂鋪平崎嶇的道,修直彎曲的路。約翰的使命就是彌賽亞的開路先鋒,在祂面前為祂預備道路。彌賽亞帶來的拯救是,引導百姓的心脫離罪惡,歸向神。因此,施洗約翰預備道路的工作,正是宣告神統治的權力將要臨到,呼召百姓及時悔改,免得落在神的審判中。所以施洗約翰的工作是繼承舊約先知的工作,就是向百姓傳遞神的警告,呼召百姓歸向神,神差來的基督就是預言的具體應驗。所以,耶穌基督出來傳道時所呼召的內容與約翰一樣:「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b)表示基督的信息是接續約翰的宣告,是神救恩工作具體的實現,其背後神拯救的心意是連貫的。

 施洗約翰的呼召,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猶太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人的反應是「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這裡提到猶太人承認他們的罪。認罪是悔改的外在表示,內心的改變需要藉著話語向人承認。不但口裡認罪,同時也在約旦河受洗,這儀式象徵的意義就是悔改、與潔淨。悔改主要源自於內心對罪的懺悔,願意尋求神的赦免,接受神的潔淨。受洗是個罪人內心轉變的外在見證,表示願意轉離罪、轉向神。基督徒的洗禮比起約翰的洗禮有更深的意義,除了悔罪、潔淨之外,再加上舊人與基督同死,新人與基督同活這意義。所以,約翰的洗禮只能說是為耶穌的福音工作預備人心,算不得是完全的洗禮。

受洗象徵著悔改與潔淨,但畢竟是外在的儀式。受洗的人既然以外在的儀式表達自己的信心,理當活出悔改與潔淨相稱的生活。事實並不全然如此,有許多心意不純正的人也跑來湊熱鬧,接受約翰的洗禮。他們就是後來與耶穌敵對的法利賽人與撒督該人。法利賽人標榜嚴守律法,以守律法來突顯自己在神面前獨特的地位。撒都該人則是傾向自由的思想,藉著與羅馬權貴妥協來得到較高的社會待遇。約翰知道他們並沒有真實悔改的心,就嚴厲地警告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為何約翰對他們要如此嚴厲,傳福音豈不是要更加有包容性,歡迎各類人士加入慕道的行列嗎?沒錯,傳福音本當面向人群,對於願意追求的人,自然不會排拒。但是這兩類人是帶著虛偽的面孔來歸向施洗約翰的。他們表面上裝出願意悔改的樣子,其實並沒有悔改的實意。施洗約翰知道他們受洗的動機不純正。就向他們發出嚴厲的警告,希望將他們喚醒。稱他們「毒蛇的種類」是指他們教導的內容,帶著迷惑人的錯誤思想。他們有種錯誤的安全感,以為自己是亞伯拉罕血緣的後裔,神必然會拯救他們。即使心意已經偏離神,活在驕傲自大,或是與世俗妥協的罪惡中。他們認為無論如何神公義的審判不可能臨到他們。約翰針對這點向他們提出警告:「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從亞伯拉罕而出的純正血統不能保證一個人歸屬於神的身分。神不愛惜那些在神所立之約上不信實之人,他們離棄神的應許,反而去追求偶像。神對這種背信忘義之人深惡痛絕,寧可從石頭中興起子孫,也不會接納他們。

施洗約翰並沒有放棄挽回他們的機會,仍然向他們發出最後的警告。除非他們從其中悔改,拋棄錯謬的行徑。否則,即使表面受洗,實質沒有一點改變,結局仍然是逃不過神的審判。約翰向他們呼喊:「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審判已經臨近,神的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隨時預備要將不結果子的樹砍伐,丟在火裡焚燒。這句話意指虛假悔改的人難逃神的棄絕,將任憑他們接受滅亡的刑罰。

在這個彌賽亞已經臨到,福音開始傳揚之際,神的審判不會太遠了。施洗約翰在曠野中的呼聲,正是呼喚罪人及時悔改,不要輕忽神的審判。表面的悔改,虛偽的歸信都難逃神明察秋毫的眼光,不能蒙神的拯救。唯有真實的信靠,切實地悔改,才能得到神的赦罪之恩,脫離罪的刑罰。神要求世人悔改的呼召已經發出,每一個聽到的人都必須對此作出個人的回應。不能倚靠自己外在的宗教活動,如曾接受洗禮、經常讀經、或每天禱告,就自以為與神有良好關係。也不能倚靠自己在教會擔任領導的職務, 甚至不能倚靠自己生在基督教家庭這種家世背景。悔改必須是真誠發自內心,並心的轉變帶動整個生活的轉變。外在的行為應當與口裡所表達的悔改和諧一致。既然悔改是心志和目的上的改變,從自我轉向神,從此以後的生活,就不該再隨從自己的私意,而是順服神的旨意。讓我們認真檢視自己對神順服的程度?願我們作個心口合一的人,認真反省自己得罪神之處,尋求神的赦免,帶著光明坦蕩的心來朝見神的面,求祂賜我們能力活出與悔改相稱的生命。

施洗約翰為基督作見證
「11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12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約3:11-12)

 前一段談到了施洗約翰向以色列民發出曠野呼聲,宣告天國近了,要求他們悔改。話語中隱含了神的統治能力將要臨到他們。神將會差遣一位救主來到他們中間,施行拯救與審判。這是舊約先知書中多次宣告的預言。如今預言應驗的時刻已經來了,施洗約翰這位開路先鋒已經在前面為祂鋪平道路,神子民引領盼望的救主就將要出現。這位救主就是那一位「在施洗約翰以後來的」,拯救以色列民的救主。自從以色列亡國五百年來,百姓雖然一直記得先知的預言,神要差遣救主來復興以色列國,但是對於這預言何時才能實現,並透過誰來實現,都不清楚。從後面13到16節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到,約翰所說那位在他以後來的就是耶穌。 在本段經文裡,施洗約翰將自己與那位「在他以後來的」耶穌作對比。我們可以從經文裡觀察到幾點對這位將要來的者的描述: 
(1)那位以後來的能力比施洗約翰更大:約翰謙卑地承認耶穌的能力比他更大,祂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施洗約翰只是先來為祂鋪平道路。耶穌才是施行拯救的主角,祂有從神而來的權柄與能力,能使人從死裡復活,能賜給人更新的生命,能救人脫離魔鬼的權勢。除了耶穌以外,無人能有這樣的能力去完成神拯救的工作。 
 (2)祂的地位比施洗約翰更大:施洗約翰出來傳道,造成以色列地轟動,許多人湧向約旦河,接受他的施洗。他卻聲稱有一位比他地位更高的耶穌要來,他連替耶穌提鞋都不配。他的見證讓聽見的百姓對耶穌尊貴的身份有更深的認識,更殷切盼望這位救主的出現。從這句話我們看到了,施洗約翰謙卑地承認自己是為耶穌鋪平道路的人,並不是主角。 
 (3)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但耶穌是用聖靈與火施洗:施洗約翰在約旦河施洗,水洗的意義是象徵洗去罪的污染。目的是要引導人悔改。耶穌的工作更進一層,除了人必須為罪悔改,求神赦免之外。耶穌將會賜下聖靈的洗,潔淨人內心的被罪所敗壞的性情。也就是賜下聖靈更新人心,讓人活出與基督同活的生命。這裡「聖靈的洗」與新約中其它地方出現6次同一個詞意義是一樣的嗎?除了四福音施洗約翰的見證出現過,使徒行傳耶穌提醒門徒,要等候不多幾日將要發生的聖靈的洗。還有哥尼流信主的那刻,彼得親眼見到聖靈降在哥尼流一家人身上,就如五旬節降在使徒身上一樣,彼得想起這就是主曾應許將要臨到信徒身上的聖靈的洗。最後在保羅寫的哥林多前書12章13節也出現:「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到,約翰預言耶穌將要用聖靈施洗是什麽意思。哥林多教會所有信主的人,無論地位高低,無論猶太外邦人,都領受了聖靈的洗。這洗是耶穌所施在信徒身上的,也是藉著聖靈來施洗的。意義與前面6節「聖靈的洗」的經文,應該是一致的。既然哥林多所有信主的人都受了聖靈的洗,都連於基督的身體。那就不是指聖靈隨己意分賜給個人的屬靈恩賜,或非普遍性的特殊經歷。恩賜的分派不是所有人都一概得到。但是聖靈的洗則是臨到所有信靠基督的信徒。當耶穌為信徒施聖靈的洗,指的就是讓聖靈進入信徒內心,做更新與潔淨的工作,讓他的生命因著聖靈的潔淨,改換一新。 那穌用火施洗又是何意呢?事實上這裡約翰應該不是講耶穌要施行兩種洗,一個使用聖靈施洗,另一種是火洗。應當是同一個洗的兩方面的意義。前面我們已經談到聖靈的洗,是指內在的潔淨,火的洗與聖靈的洗是連在一起的。就如舊約時代潔淨的媒介包括水與火。民數記31章23節規定潔淨的禮儀:「凡能見火的、你們要叫它經火、就為潔淨、然而還要用除污穢的水潔淨它、凡不能見火的、你們要叫它過水。」火與水在潔淨的功能上是一樣的,凡是物件,必要用清水洗淨,或是用火來潔淨。在許多舊約的經文中,火有潔淨的功能:「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的渣滓,除淨你的雜質。」(賽1:25)約翰用水施洗,象徵洗去悔改之人的罪。但是耶穌用聖靈與火施洗,則是讓受洗的人經歷聖靈內在的更新,並像火一樣煉淨內心不純淨的雜質這工作。基督將賜下聖靈給真正悔改轉向神的人,使他們被潔淨,凡是主的真門徒都應當接受基督聖靈與火的洗。
 (4)祂要審判神的子民,把麥子與糠秕分開:耶穌要為祂的子民施聖靈與火的洗,同時也要對悖逆不悔改的罪人施行審判的工作,就像以前篩麥子的農民,用耙子或簸箕將夾雜麥子、與糠皮夾雜的混合物,拋到空中。讓風將碎秸吹走,讓麥粒留下來。然後將麥子收在倉庫中,將糠皮、碎秸用火燒掉。這裡「火」是象徵末後審判時的烈火。在最後審判的時刻,基督將要使不悔改的人,受到永恆的刑罰。很多時候我們不願談審判的信息,以為一說到審判舊傷感情了,讓不信的人難堪。這裡主耶穌的工作除了潔淨信靠祂的人,同時不可忘記,祂也會審判硬心不信到底的人。有人稱今天的教會,有很多倒向與世界妥協的方向,只敢講軟性的福音,卻對基督將要審判悖逆的罪人規避不談。尼布爾對今天世代的主流派基督教會下了一道嚴厲的批判:「一位不發怒的神,藉著沒有十字架的耶穌,將無罪的人帶進一個毫無審判的國度。」我們千萬不要墮落到這個地步,走這條妥協的道路。 

  父神見證耶穌的身分
「13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14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麼。15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於是約翰許了他。16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裡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 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17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3-17) 

 在施洗約翰傳一陣子後,耶穌才從加利利過來,開始祂的傳道工作。在正式傳道之前,耶穌先來到施洗約翰面前,要求接受他的施洗。當耶穌提出這要求,施洗約翰卻想要攔住祂,極力用勸阻的語氣來糾正耶穌:「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麼?」約翰認為耶穌將兩個人的地位高低搞反了,應該是地位高者為地位低的人施洗。約翰清楚知道耶穌的能力、地位遠高於他,覺得這樣的要求不可思議。 耶穌的回答值得我們思想:「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這是個命令句,意思是「你在此刻就容許吧!」理由是,當如此做時,諸般的義在我們中間得以成全,這是合適之事。後半句是什麽意思,令人費解。受洗的意思象徵罪人願意悔改,藉著受洗的儀式,表明自己願意讓神來洗淨罪惡。耶穌從未犯任何罪,無需悔改、也不必被洗淨。祂接受洗禮不是與祂宣告的彌賽亞身份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我們先要明白「公義」是神的屬性,符合神心意之事就是「義」。「盡諸般的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符合神旨意之事被成全。什麽是神差耶穌來到世上完成的旨意,就是完成神救贖的工作,讓耶穌的生命為救贖人脫離罪而犧牲。在馬可福音中有一段話:「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麼?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可10:38-39)這句話中講的「杯」與「洗」就是神差遣耶穌來到地上要成全的救贖之功。耶穌身為受苦僕人的身份,在地上就是要一步一步走完,為罪人承擔罪的刑罰,在十字架上受死的道路。雖然此事在當時尚未發生。但是耶穌明顯知道等待祂的,是什麽樣的洗,什麽樣的杯。因此祂說出「你暫且許我」在此刻,祂是要用這個受洗的儀式,表明他順服天父賦予祂的使命,擔任受苦僕人的角色。這不代表耶穌也需要藉著洗禮,象徵罪得赦免。而是象徵祂願意順服在神的旨意之下,讓神揀選祂成為受苦僕人的使命得以成全。這就是「理當盡諸般的義」的意思。

施洗約翰答應為耶穌施洗,當耶穌受洗完畢從水裡上來。天父上帝親自用異象、用話語來見證耶穌的身份:「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 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三一神同時出現。聖子接受洗禮;聖靈彷彿鴿子一樣,降臨在耶穌身上;天父從天上發出喜悅祂的愛子耶穌的話語。這是何等莊嚴,榮耀的景象。這景象何等像國王被膏立的場景。主耶穌領受神的使命出來傳道,正是神國度大大開展的時刻。神對耶穌發出見證的話語,來自於以上兩句舊約的預言:「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詩2:7)基督是神的兒子,神膏立的受膏者,就是以色列人引領盼望的彌賽亞。以色列人的觀念中常把這兩個身分連在一起。如彼得對耶穌的認信說:「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神從天上來的見證指出耶穌就是這位彌賽亞。神的話語也應驗了另一句經文:「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賽42:1)耶穌就是神所選召,蒙神喜悅的受苦僕人。祂在地上的工作就是在十字架上犧牲,為神子民贖罪。在以賽亞書53章有更清楚對受苦僕人的預言。耶穌既是神的兒子,也是神所喜悅的受苦僕人。這兩個身分在耶穌受洗這時刻,由天父上帝親自說話向世人發出見證。 

  結論
在耶穌開始地上傳道事工的時刻,施洗約翰向世人發出了曠野的呼聲,見證耶穌是那位在他以後來,卻有更高地位,更大能力的救主。聖靈如鴿子降在耶穌身上,如君王受膏的典禮一樣充滿榮耀,天父上帝從天上發出見證,證明耶穌就是神的兒子彌賽亞,也是蒙神喜悅被選召為僕人,為拯救世人而成為贖罪祭。當我們看到瞭如此明確的見證。我們是否更加堅定相耶穌是基督,是神兒子的身分?我們是否按照祂所當得的尊榮來敬拜祂?願神開啟我們眼,降伏我們的心,讓我們一生忠心地侍奉主耶穌到底。

How Deep The Father's Love For Us 天父何等深厚慈愛


How deep the Father's love for us
How vast beyond all measure
That He should give His only Son
To make a wretch His treasure
How great the pain of searing loss
The Father turns His face away
As wounds which mar the Chosen One
Bring many sons to glory
Behold the man upon a cross
My sin upon His shoulders
Ashamed, I hear my mocking voice
Call out among the scoffers
It was my sin that held Him there
Until it was accomplished
His dying breath has brought me life
I know that it is finished
I will not boast in anything
No gifts, no power, no wisdom
But I will boast in Jesus Christ
His death and resurrection
Why should I gain from His reward?
I cannot give an answer
But this I know with all my heart
His wounds have paid my ransom
Why should I gain from His reward?
I cannot give an answer
But this I know with all my heart
His wounds have paid my ransom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白帝城與約伯記中人對急難的反應

京劇《白帝城》

(跳到17:00 )

在旅途中,偶而打開電視。看到了京劇《白帝城》,描述劉備為弟報仇,親征東吳,在白帝城與吳將遭遇。紮營於林中,中了火攻之計,全軍覆沒,劉備悲憤而死,臨終前託孤與諸葛亮的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故事。這故事演來十分吸引人,有武打場景,也有悲哀的唱腔。其中開始時,探子三度來報。

第一次探子回報:「報!前營失火。」劉備答:「再探,烏合之眾,何足道哉。前營失火乃軍中造飯,自不小心。」

第二次探子再報:「報!後營失火。」劉備答:「再探,張苞,前去救火。後營失火乃軍中之大不利也。」

第三次探子再報:「報!滿營火起。」劉備答: 「再...探。不,不...!不好了。看看看,滿營火起烈焰飄,聽聽聽,戰鼓如雷人馬嚎。恨恨恨,陸遜小兒生巧計。傾傾傾,頃刻全軍一旦消。...」劉備因此大敗,從此一病不起。

本段劇情,與約伯記第一章僕人回報約伯四次,極為類似。第一次「有報信的來見約伯,說,牛正耕地,驢在旁邊吃草.示巴人忽然闖來,把牲畜擄去,並用刀殺了僕人。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第二次「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神從天上降下火來,將群羊,和僕人,都燒滅了。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第三次「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迦勒底人分作三隊、忽然闖來、把駱駝擄去,並用刀殺了僕人。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
最後一次「他還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說,你的兒女正在他們長兄的家裡,吃飯喝酒。不料,有狂風從曠野刮來,擊打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少年人身上,他們就都死了。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約伯的反應是:「約伯便起來、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

與劉備反應不同的,約伯雖然對遭遇之意外不解,充滿痛苦。然而,卻心中生出探索無辜人受苦原因的念頭。經文描述他與神掙扎的一段過程。最後,問題並未解答,約伯卻願意承認自己有限,而順服神至高的主權。結局以神為他平反,加倍補償他的損失告終。

兩個故事雖然主旨不同,結局不同。對於人在災難來臨時,對急難反應的描述,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並非解經,只是偶發聯想,覺得有趣,將其記下來分享。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