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信心路程上的危機

Image result for Abraham Sarah Pharaoh
前一段經文提到,神向亞伯拉罕提出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的呼召。並應許要賜給他後裔,土地,和使萬民蒙福的福分。這對當時尚沒有兒子的他而言,只是遙遠的夢想。

搭棚與築壇的信心旅程
「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5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姪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6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7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8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12:4-8)

亞伯拉罕一聽到神的呼召,就順從神的吩咐,收拾財產,離開了哈蘭,往應許之地出發。如果他當時準備暫時出外旅遊,還期待將來再回到故鄉,那不會把財產,親友都帶著同行。但他離開家鄉是連根拔起,再也沒有回來的打算。跟隨神的呼召是需要像他這樣義無反顧,決心出去了,就不打算回頭。開弓沒有回頭箭,對神的呼召三心二意的人,不可能完成神在他身上的計劃。

他們全家一步一步走進了迦南地,就是神所應許賜給他的地方。第一站來到了示劍的摩利橡樹,是一個位於撒瑪利亞與耶路撒冷中間的城市,主前1900就已經有居民的村落存在。當時,這塊地上住著迦南人,地的擁有權屬於他們。並且迦南人當時的社會風氣相當敗壞,神也不願意亞伯拉罕與他們混雜居住。神並未讓他們定居下來,反而因著放牧羊群,逐水草而居。亞伯拉罕就成了四處漂泊的異鄉人,迦南地就是他暫時借住的地方。
就在此時,神向亞伯拉罕顯現,明確地向他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拉罕腳下踏的這塊土地,就是當初神呼召他出哈蘭時,答應要賜給他的。當他聽到這句話,不知心中是如何感受?明明現今這塊地的主人是迦南人,怎麼可能有一天成了自己擁有的土地?神要賜給他的應許之地,將來會怎麼實現?當人聽到了太過遙遠的承諾,一般都會當作笑話來看,不會當真。亞伯拉罕心中怎麼想,我們難以猜測。我們教會現在正在建堂,弟兄姊妹非常熱心尋覓可以建堂的地點。有時候站在一塊極佳的土地上,心中夢想如果這塊地願意賣給我們就好了。然而,很快也會回到現實,怎麼可能呢?這是別人的土地,別人怎麼可能割愛。就算要賣,我們負擔得起嗎?現實會把我們從夢想中拉回來,但是理想最終得以實現的因素,也是因為一開始有夢想。我們對建堂心存盼望,或許也能感受到亞伯拉罕當時的心境。神向他應許的三件樣福分都還未實現,後裔還未得到,土地是被迦南人佔有,「成為萬民的祝福」更是遙遙無期。他還能帶著全家人繼續往前走,乃是因為仍然抱著對神話語的信心。神既然應許,必會實現。

亞伯拉罕在暫住的地方,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壇是敬拜神,向神發出求告的地方。是以色列先祖時代最簡單的的敬拜場所。人類在該隱亞伯的時代就已經會築壇,在壇上獻給神祭物。壇的存在證明了,先祖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最簡單的敬拜神方式。這壇經歷長久時間的演變,成為後來的會幕,進一步成為聖殿,當主耶穌降臨後,外在的形式不再重要,對神的敬拜內化成為按照聖靈與真理的指引而進行。在一切複雜的敬拜禮儀尚未形成之前,築壇就是先民最原始的敬拜形式,單純發自於內心對神的崇敬,也是蒙神喜悅的。

亞伯拉罕飄流在外,沒有自己的土地,需要隨時拔起營帳,往前遷徙。第8節記載亞伯拉罕前往下一暫居的地點:「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隨到一處,當帳篷一立起來,就記得先築起敬拜神的壇。可見他對神的尊敬之心。有人稱亞伯拉罕四處漂流的生活方式,就是搭棚與築壇的生活。雖然住在簡陋的帳篷裡,敬拜神的壇還是要建的。亞伯拉罕對親近神的重視,值得我們今日基督徒學習。我們是否隨到一處,先尋找敬拜神的地方?無論是尋找可以禮拜的教會,或是安靜自己的心單獨親近神,都是向神發出敬拜的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當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信心考驗上的失敗
「9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10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11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12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13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14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15法老的臣宰看見了他,就在法老面前誇獎他。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創12:9-15)

在暫時居住示劍,並經過伯特利與艾的中間後,亞伯拉罕逐漸往南地遷移。那裡是迦南地的南邊,通往埃及的路上。當時迦南地遇上了飢荒。在聖經中的記載,迦南地出現飢荒多次,亞伯拉罕、雅各,都曾經因飢荒逃到埃及過。相對於迦南地,埃及有尼羅河的水源,及完善的灌溉系統。即使在他國出現災害的時刻,埃及還能生產足夠的糧食。

在這個時刻,亞伯拉罕面臨一個潛在的危機,也就是他的妻子撒拉生長的很美麗。他擔憂埃及的法老可能會想要奪取他的妻子,納她入後宮。古代的君王權力很大,想要娶誰為妾,只要一聲令下,誰也不敢違背其命令。此時亞伯拉罕身為撒拉的丈夫,他的存在就是法老逞其慾望的攔阻。面對難以抵擋的強權,他自認為法老一定會為娶撒拉,而奪其性命。在還沒有到埃及之前,就先與撒拉講好,不要稱自己是她的丈夫,而要稱他是哥哥。這句話並不全然是真話,雖然撒拉確實是亞伯拉罕同父異母的妹妹,但是更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在當時的社會,並沒有限制近親結婚的倫理規定,他們的婚姻是合法正當的。反而是亞伯拉罕說出的這個謊言,會讓自己的妻子,被送進法老的懷抱,變成法老的妃子。不但陷妻子於不義的危險,自己更是犯了欺騙的罪。

為何亞伯拉罕會做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難道他不知道這個決定會產生的嚴重後果?毫無疑問,他一定知道。然而,在生命受到威脅之下,他不得已只能犧牲個人與妻子的名節。人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所做出的選擇,往往很難用一般時期的倫理標準來評判是非。只要反問一個問題,許多義正詞嚴的衛道之士,大概也會啞口無言。這問題就是:「如果輪到你,你會做出勝過恐懼,超越生死的選擇嗎?」要別人犧牲生命保全名節容易,輪到自己的命保不住的時候,才能考驗出自己所堅持的倫理原則是否當真。

我們可能心中會有個疑惑。在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刻,說謊算是犯罪嗎?這個問題可能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情形,也就需要按照當時的情境來判斷。亞伯拉罕的這事件,不單是說出個無關痛癢的謊言而已,事關他妻子的貞潔,還有他的名節,不可謂小事。但是在面對生死存亡的關頭,他選擇先保住生命,似乎也情有可原。畢竟保全生命,是倫理判斷中非常重要的判斷原則之一。生命存留下來,還可能有機會為自己的冤屈平反。喪失了生命,只能冤沉大海,含冤莫白了。

這裡並非指亞伯拉罕說謊有理。謊言是罪,因著說出的謊言導致,妻子貞潔被污辱,自己的被名聲毀掉,再怎麼也不能光明正大地聲稱自己無辜。罪就是罪,無需狡辯。只是在作出一個抉擇時,可能面臨多樣的倫理原則影響著人的判斷。例如,在納粹威逼人說出藏匿的猶太人,想要對他們做出種族滅絕的暴行時。藏匿猶太人的人選擇不說出他們的行踪。這件事面臨兩種原則來影響他的判斷,一是不可說謊,一是不可陷害人的性命。當兩者無法兼顧時,選擇影響較小的罪去作。這是倫理學上常遇見的問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盡一切力量讓善果最大化,而讓罪的衝擊減到最低。

亞伯拉罕遇到的威脅,很像初代教會時面臨信仰與保全生命的兩難抉擇。初代教會時期,作羅馬皇帝戴克理先曾經極力逼迫教會。他命令基督徒,若要存活則需交出聖經,讓他銷毀,並宣示效忠羅馬皇帝。當時有些牧者為保護會眾,而屈服於暴君的威脅,選擇交出聖經,以免信徒遭到處死。後來,當君士坦丁即位,發布米蘭敕令,停止對基督徒逼迫。信徒們重新回到教會中聚會,那些曾經為了保命而背叛信仰的也回來了。但是當時有一群在逼迫中積極鼓吹寧死不屈的信徒,稱為多納徒派,拒絕接納曾經軟弱背叛主的信徒,再進入教會,視其為叛徒。甚至革除那些為了保護信徒生存,而交出聖經的牧者的職務。並主張這些牧者所施的洗禮,及按牧的傳道人都不算數。到底該不該重新接納,在生命遭威脅時軟弱跌倒的信徒,成為教會爭執上百年的問題。雖然後來大公會議定多納徒派為異端,他們在教會中的勢力逐漸消失,但是對教會造成的傷害極大。亞伯拉罕軟弱說謊,差點造成嚴重的後果。值得我們今日信徒警惕。但是我們也當承認,自己遇到和他同樣情況的時候,難免也會與他一樣跌倒。當考驗還沒有面臨到我們身上時,我們無法自以為剛強而自誇。

彼得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當他被大祭司的僕人的指認,與耶穌是同一夥的,生命受到威脅的那一刻,他發咒起誓不認耶穌。這件事主耶穌早就料到,也早就警告過他。只是彼得在事情沒有來臨之前,還自以為絕不會因為害怕而背叛主。事實上人只有在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才可能考驗出他的品格。我們都不是如自己所想像的剛強。當我們批評彼得不認主時,當自我反思,我遇到彼得的情況,會比彼得強嗎?同樣的情形應用在亞伯拉罕的身上,我們也實在不比亞伯拉罕好多少。我們都需要承認自己面對危險的時候,會感受到膽怯,並可能出現軟弱。我們都需要主的赦免。感謝主的是,主的恩典能夠勝過我們的軟弱,將我們從軟弱中挽回來。我們不是讓自己留在軟弱的境地,而自我感覺良好。而是願意讓神施恩的手臨到我們身上,讓我們經歷神轉化的作為。下一段經文我們將會看到神在亞伯拉罕身上的工作。

神以恩典扶持軟弱
「16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僕婢。17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18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作的是甚麼事呢,為甚麼沒有告訴我他是你的妻子。19為甚麼說,他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他取來要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裡,可以帶他走罷。20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創12:16-20)

因著法老喜歡撒拉,接她進宮中,亞伯拉罕被法老認為是妃子的哥哥,就是古代的國舅。於是賞賜他許多牛、羊、駱駝、驢、僕婢。能夠跟法老攀上親戚關係,一般人的感受都是喜出望外。但是亞伯拉罕歡喜不起來,因為他的妻子被人奪走,被迫受盡侮辱,這醜惡的結果就是他的一句謊話造成的。再追究說謊的原因,就是他自己貪生怕死。對一個身為一家之主的男人而言,保護家人的安全,是無可推卸的責任。在這事上,亞伯拉罕顯然虧負了丈夫的職責。他為了保全生命,出賣妻子的貞潔,竟然還得到了奪妻之人賞賜的財富。這丟臉的事就算不被人說閒話,連他自己想起來,都會成為一生的羞辱。更有甚者,他出哈蘭的時候,從神那裡領受的應許是,神將賜他後裔,且將要繁衍昌盛,成為大國。如今後裔還沒出生,妻子就被人搶走,神的應許變成無法實現的泡沫。原本堅心信靠神的呼召,如今卻遭到應許落空的危險。此時出現在亞伯拉罕面前的是個信心危機,成就應許的關鍵因素遭到致命的打擊。他還能繼續按照神呼召的道路走下去嗎?

人會因為環境變化而信心動搖,意志消沉。然而,神計劃要完成的事豈會輕言變卦。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是無條件的,無論如何都要實現的。就算人走不下去了,神也要插手介入。此時就是神要干預的時刻。第17節記著:「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神用降災來阻止法老奪取他人的妻子,特別亞伯拉罕與撒拉是承受神應許的對象。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是不容外力阻擋的。亞伯拉罕差一點因個人的軟弱,讓神的計劃落了空。但是,神永恆的旨意一旦定下,絕不會退縮。從整本聖經看來,這旨意就是揀選一位對神有信心的人,保護他,引領他,將神的應許在他的後裔身上世世代代傳下去,直到神拯救世人的旨意完全實現,也就是神要讓萬民因著亞伯拉罕的後裔蒙福這應許。

當法老受到懲罰後,他縮了手。連忙把亞伯拉罕找來,責備他差一點讓陷法老於罪,遭神懲罰:「你這向我作的是甚麼事呢,為甚麼沒有告訴我他是你的妻子。為甚麼說,他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他取來要作我的妻子。」顯然法老做此事是出於不知,他沒有因此懲罰亞伯拉罕,必定是因為畏懼神的威嚴。他命令亞伯拉罕帶著妻子離開,原本賞賜給他的牛羊牲畜,也不再追回,讓他們帶走。最令人擔憂的事並沒有發生,反而是得到了出人意外的好結局。亞伯拉罕對此結果沒有一點貢獻,反而差一點因他壞了大事,其中掌管一切的是神。

以色列民對這件事的解釋是,神對他的選民以色列特別的關愛,挽救他們於危難之中。因為他們種族的起源就在於亞伯拉罕。若是神當時沒有介入,如今的以色列民族不可能出現。基督徒對此有更深的領悟,神在此事上顯出的作為,不但是為了保護一個民族,更是為了他在永恆中定下的拯救世人的旨意。神應許萬民必因亞伯拉罕的後裔蒙福,這是神永不改變,必然實現的心意。從亞伯拉罕的第一位後裔以撒誕生開始,直到後來降臨的彌賽亞耶穌基督,祂也是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因著神對萬民永恆不變的拯救計劃,他揀選亞伯拉罕,保護他的家族生存繁衍,領受啟示的聖言,並將最初所蒙的福分,世世代代繼續傳遞下去,直到最終實現。我們今日蒙神拯救的外邦基督徒,也是在此拯救計劃中,亞伯拉罕之約實現在救贖歷史當中,在我們身上也有份。這是值得我們慶幸,而對神發出讚美的事。

結論
亞伯拉罕憑信走上神召他去行的旅程,路上搭棚築壇,不滿足於安穩的生活,卻不忘時時尋求神的面。歷經信心危機,所幸神介入化險為夷。神是信實的,勝過了人的軟弱。祂永恆的心意必然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