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愛人如己的力量來自神


聖經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但是在解釋上與應用上又是十分分歧的。大多數的解經家拿這段經文,鼓吹基督徒效法好撒瑪利亞人憐憫的心腸,投身慈善工作,幫助物質缺乏的人。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機構,叫「撒瑪利亞人的錢包(Samaritans Purse)」專門鼓勵物質豐富地區的基督徒,慷慨解囊,捐助文具、日用品給貧困地區的孩童,看到受助者接到禮物時歡喜的笑容,似乎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報。也有的人利用這段經文鼓吹社會正義,連猶太人瞧不起的撒瑪利亞人也能行出律法上要求的善行。他們認為主耶穌利用此比喻,教導律法師突破社會上歧視弱勢的成見。以此推論,基督徒也當公平對待社會上的弱勢團體。教會界最常聽見以上兩種解釋。但是主耶穌的比喻通常都傳遞出單一的教導目的。此處主耶穌針對律法師錯誤心態,提出糾正的勸告,應當是本段經文的中心。律法師的錯誤在哪裡?我們可以在路加福音一貫的信息,及更廣的前後文光照下,解讀主耶穌使用這比喻的目的。

誡命與承受永生的關係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纔可以承受永生?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路1025-29

經文中出現一位律法師,也就是猶太人中精通律法人士。他們經常研讀律法,解釋律法,自己嚴守律法,並且要求民眾效法他們嚴守律法。這是因為猶太人遭遇被擄命運,受盡羞辱與痛苦,深知自己之所以落在神的懲罰中,是因為違背了神的誡命。歸回之後,痛定思痛,為了擔憂百姓違反律法,再度遭神懲戒,於是定出許多細則,讓百姓嚴格照著條文去遵守。當時代的法利賽人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階層,專注在規範猶太人按照律法規條去行,甚至到了只抓住外表儀文,忘卻律法真意的地步。

路加福音第十章以前,已經多次出現文士與法利賽人與耶穌的衝突,他們曾經批評耶穌宣告赦罪,是說僭妄的話(路521),多次想挑耶穌的毛病來陷害祂。律法師這類人與法利賽人是經常是一起出現的,必然是抱著一樣的立場。25節提到,這位律法師來問耶穌問題。經文中清楚說出,他此舉不是存著單純求道的動機,而是想要來試探耶穌。「試探」這個字另外兩次出現,就是在魔鬼試探耶穌的敘事中:「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太47)還有保羅警告哥林多教會,莫效法猶太人在曠野試探神的經文:「也不要試探主,像他們有人試探的,就被蛇所滅。」(林前109)試探是個極度不信任,甚至帶著陷害陰謀的行動。由此可知道律法師來問主問題,目的是要抓住把柄來控告主。

他的問題是,一個人當怎麼行才能承受永生。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個問題是什麽意思?這個問題在另一處經文也出現過。路加福音記載:「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纔可以承受永生。」(路1818)兩處經文中的提問者不同,耶穌對他們的反應也不一樣。但兩邊提出的問題是一樣的,都問怎麼行才可以承受永生。承受永生是猶太人關心的事。承受永生關乎人與神永恆的關係。一個承受永生的人能夠進入神的國,承受神所賞賜給他的永遠的福分為業。所以永生與救恩息息相關,這位律法師想要知道耶穌怎麼看待一個人得到拯救的條件。猶太人的觀念裡面,似乎很重視按照一套行為規範去做,做到了就能滿足得永生的條件。這位律法師要問主的看法,看看主的回答是否合乎他們對律法的見解。

主沒有直接回答他,反而是用另一個問題,要他來回答。這種作法不是規避問題,而是針對他的疑惑,讓他自己想清楚,澄清所發的問題背後真實的疑惑在哪裡。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先要抱著求知的欲望,自己先去思考,老師的點撥才有意義。否則只是把問題傾倒給老師,自己不願思考,無法求得真知識。因此,主讓他反思:「律法上寫的是甚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是個律法師,熟知律法中的教導,怎麼會連這個也不知道?還是他明知故問,想要來檢驗主耶穌的回答是否符合他們認為的正統教義。他當然十分清楚答案,從舊約中引經據典地整理出兩個律法要求的重點:「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他的答案與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裡回答律法師提問,總結出律法的總綱是一模一樣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這是個標準答案。引用自申命記中神對以色列民的教訓:「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 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申64-5)以及利未記中神的誡命:「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18)這兩個最大的誡命,既然是主耶穌所回答律法的總綱,並且主所肯定當行的。我們自然不會去否定它。我們的問題在於,行出律法的總綱與承受永生有什麼關係啊?我們要知道福音信息不單就只有罪得赦免的恩典;還要讓罪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境況,我們憑自己達不到神公義的標準,除了求主赦免我的罪之外,沒有任何出路。所以,主將最大誡命提出來,並且告訴律法師:「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他的回答滿分,主把考驗放在他的身上:「既然你完全答對,照著去行吧!」一個人能引經據典正確地回答神學問題,與他真能按所說的行出來,是有段極大距離的。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就連法利賽人的保羅也十分清楚。他曾經對自己行不出律法的要求,發出絕望的呼聲:「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718)有句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理論上我都知道,但是我沒有力量做到。

主耶穌按照他所回答的正確答案,命令他照著去作的時候,他才知道這個考驗的難度。他心知肚明自己做到了幾分?如果講「愛神、愛人」那容易啊!如果愛只是存在心理的感覺,那每個人都可以高聲宣稱「我非常愛。」反正誰也看不見,隨著每個人天花亂墜地自我宣稱,也挑不出毛病來。今天社會上所講的愛,就是這種感覺的愛。「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可惜誡命中說的愛,不是感覺,而是順服誡命的行動。在這種標準的檢驗下,律法師捫心自問,他也不得不自慚形穢了。

他是帶著試探的動機來挑主毛病的,怎麼會輕易退縮。他還想為自己辯護,證明自己有理,原文是「稱自己為義」。因此他又用另一個問題來挑戰耶穌。他的心中算計的是:「你讓我去愛鄰舍如同愛自己。我願意啊!但是我有個問題還沒得到解決。天下人這麼多,我總是要先知道誰是我的鄰舍,我才可能去行出來啊!」顯然他不覺得每個人都是值得他去愛的鄰舍。他要主耶穌給他清楚定義「誰是鄰舍」。如果這定義落在他可以做到的範圍,他就會覺得安心,不至於落到違背誡命的地步。他很在乎自己能做到什麼。主耶穌命令他照著最大誡命去做,令他不安。顯然他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愛。所以,為了證明他還是公義的。他要求主耶穌把鄰舍的範圍定義清楚:「誰是我的鄰舍呢?」這是法利賽人守外表儀文常有的習慣。為了要不犯律法,一切都需要用可衡量的外在標準來規定。死板地照著規定作就沒事,在他們的眼中就可以被算為公義。

人能稱自己為義嗎?顯然不能。因為沒有一個人靠著自己的行為,在神的眼中,可算作是公義的。然而,這個律法師卻想要「證明自己有理」,也就是稱自己為義。這完全顛覆了聖經中「稱義」的觀念。律法師問出的問題是:「我要做什麽,才能承受永生?」、「誰是我的鄰舍?」意思就是:我要做出哪些事,讓我得到神賞賜的永生?給我一個範圍的標準,我就可以證明自己為義。這種憑著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得稱義,並得到神賜的永生,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態度。主耶穌對他的回答不是鼓勵他繼續保持這種錯誤的觀念,而是要他覺醒過來,知道自己真實的本相。進而對自己自義的心態絕望,轉回神的面前,尋求神的赦免。這才是主耶穌與律法師對話,想要達成的目標。讓他知道想要靠自己稱義,是完全沒有希望的,唯有看到自己在神公義標準的鑑察下,自己無能為力的光景。才可能憑著信心,來到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無助,向神求赦免,求主賜下更新的生命,滿足神的要求。誡命的目的是照明我們心中被罪所困的光景,帶領我們進到神面前,尋求神的拯救與赦免。誡命的警戒與福音的恩典一同動工,來完成神拯救的工作。不承認自己達不到誡命的無助,就仍然會保持著靠自己的行為來換取救恩的想法。主耶穌在此就是要糾正這種思想的錯誤。以下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正是要突顯出,人在行出愛人如己這誡命上的無力。

自顯為義的錯誤心態
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路1029-32
      前段經文中,來問耶穌問題的律法師有種錯誤的觀念。他以為人要承受永生,就必須靠行出律法的要求。並且他還想問清楚,哪一些人可以算作是鄰舍,成為他善行所施予的對象。在他的觀念裡,永生是憑著他努力行出律法所換來的。他自己的努力讓他足以得到永生,事實上,這種以人的功勞為中心的救恩觀完全偏離了神的心意。耶穌藉著一個虛擬的比喻,為要讓這個律法師明白,自己離神所要求的公義標準實在還差得太遠。

      耶利哥是離耶路撒冷不遠的一個城市,位於通往加利利的路上。因為地形高低起伏,充滿岩石溝壑,利於盜匪隱藏,猶太人自古以來就很害怕在這條路上遭到搶劫。耶穌敘述一個猶太人在經過耶利哥的路上,遭到強盜打劫,剝去他的衣裳,將他打得半死。他躺在路邊,全身是傷,動彈不得,巴不得有路過的人伸出援手,救他一命。主耶穌提到了三個路過當地的人,見到有人落難,各有不同的反應。主耶穌要藉著這個比喻,引導律法師思想自己的反應會如何?他真的能夠做到神在最大誡命裡定下的標準嗎?

頭一個經過的人是祭司,是神從猶太人中揀選出來,特別從事聖殿獻祭,與為人代求角色的一群人。在猶太人社會中,他們是帶領人親近神的特殊階層,照理也應當時最明白神旨意的人。結果,祭司的反應與眾人對他的期待不同。他走過了這個受傷者,沒有做出任何援助的舉動。我們會覺得奇怪,最親近神的人,應該是最願意遵行愛人如己的誡命啊!怎麼他對於受難的人無動於衷,似乎事情與他無關。可能他認為自己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辦,救人要花極大的功夫,他無暇顧及。或是他認為自己的身份必須保持潔淨,一個躺在路邊渾身受傷的人,不知道死了沒有。他擔心自己一旦沾染屍體,就成為不潔,連聖殿也進不去了。這些都可能是這個祭司不願救助受傷者的原因。

      不一會兒,又有一位利未人經過當地,他們雖然不是祭司,但也是神揀選去服事聖殿的支派。他們在聖殿中,組成詩班,經常感恩讚美。有的利未人協助管理聖殿獻祭,殺牛宰羊,擺設陳設餅,固定在燈台上加油,挑水讓祭司洗濯,除掉祭壇下的灰,保持場地潔淨。他們是神從其他支派中分別出來,專門服事神的群體,與神的關係應該是更加親近才是。可惜這位利未人與祭司的反應一樣,瞟一眼,就匆匆走過,彷彿此事與他無關。這個躺在地上的受難者是猶太人,是祭司與利未人的同胞,按照誡命中對鄰舍的定義,毫無疑問可以算作是鄰舍的。但是這兩個擁有高尚身份的人,見死不救,轉身就離開。他們明知道神誡命中的要求,卻當作無關緊要的虛文,面臨需要他們付諸行動的時候,卻毫無反應。這樣的行動怎麼能夠算是愛鄰舍如同愛自己呢?

猶太人向來以為神的選民自居,自認為高人一等。祭司、利未人又是猶太人中,神所分別出來服事神的族群。他們更加重視保持自潔,不沾染世俗污穢自己。但是律法中講的禮儀上的潔淨,背後更重要的是道德上的潔淨。猶太人保持身體上的潔淨,象徵不效法與周圍及拜偶像的民族,用祭拜偶像的習俗來污穢自己。神看重的還不是禮儀上的分別為聖,更重要的是道德上的意義。就是遠離罪惡,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同化,失去了自己蒙神揀選的身份。但是,保持禮儀上的潔淨容易,只要按照律法上的規條,照章行事就滿足其要求了。保持心中的潔淨才是神真正對我們的期望。

我們可以從彌迦書上,神讓先知提醒以色列人:「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7-8)神看重的不是拘守外在的獻祭禮儀。猶太人走進了律法主義的極端,為怕違反律法加上許多規條細則,以為自己將規條細則做到了,就滿足神的要求了。事實上,神要求他們的不是,極盡一切努力,遵行獻祭的禮儀,以滿足神的心意。神所要求的祭乃是心中對祂的順服。也就是神藉著律法要求他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才是活出律法總綱說的,愛神、愛人的精神。

或許猶太人會以為,神所要求的愛鄰舍,只限於同族人,並不包括外族人。但是我們看到利未記19章提到愛人如己律法的同一段,同時又提到了,神要他們愛居住在他們四周的外族人:「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利1934)他們自己都曾經寄居外邦成為外人,也曾經受過被人歧視的痛苦,難道自己深受其害,轉身又去歧視其他的外族人嗎?這完全不合乎神對他們的教導。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範圍是包括與他們同住的外族人的。就好像猶太人寄居埃及時,與埃及人成為鄰舍,如今,若是外族人住在他們附近,也應當善待他們如同對自己人一樣。

      神是不偏待人的,這不僅在耶穌基督差遣門徒,往外邦宣揚福音才開始的。而是舊約的律法中就已經有善待同住一地的外族人這觀念。以色列蒙揀選的目的是要他們承受使命,成為神與世人間的祭司國度。將神的公義慈愛屬性宣揚給世人知道,勸人與神和好。但是,以色列人未能體諒神的心意,以唯我獨尊的心態排斥外邦人。在主耶穌時代的律法師仍然抱有種族狹隘的觀念。主耶穌用這個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就是要警告自高的律法師,看看他所輕視的外族人,竟然有超越種族的愛心,行出猶太人都做不到的事,活出誡命中要求的愛人如己。這比喻是要讓這個想稱自己為義的律法師反省,而自覺羞愧。

愛人如己的典範讓我們自省
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路1033-37
    
      對比於剛才主耶穌的比喻中,設想的兩個猶太社會中身份尊貴的人士,耶穌舉出了一個最後經過的撒瑪利亞人為例。我們都知道他們是猶太人瞧不起的民族。兩族間互相仇視上百年,不相來往,不但見面不說話,身體也不接觸。猶太人用「撒瑪利亞人」這稱呼來侮辱他人。約翰福音記載他們曾經這樣污衊耶穌:「猶太人回答說,我們說你是撒瑪利亞人,並且是鬼附著的,這話豈不正對麼。」(約848)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做出什麼好事?然而主耶穌故意使用這樣的例子。一個你看起來不能愛猶太人的外族人。竟然在主耶穌的比喻中,活出誡命總綱裡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的行為。這豈不讓猶太人羞愧。

在主的比喻中,當這個撒瑪利亞人走過躺在地上的受傷者,必定看得出來地上躺著的是個猶太人。按照兩族敵視的背景,他有足夠的理由轉身就走。然而,種族分離的觀念並沒有攔阻了他對一個異族人伸出援手。反而,動了慈心,停下腳步,伸出援手。這裡「動了慈心」這個字,與主耶穌憐憫瞎眼的人,伸手醫治所用的字是一樣的:「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太2034)在其它的經文翻成「憐憫」,經常與主耶穌,天父憐憫的行動連在一起。撒瑪利亞人竟然有如此大的愛心,不僅用酒為受傷者的傷口消毒,用油滋潤傷口,並將它包紮起來,免於受感染而惡化。見這個傷患已經不能自己行動,將他留在曠野,可能受到野獸攻擊,必死無疑,他做好事就做到底,就扶他到自己的牲口上,將他載到附近的客棧裡休養,還照顧他的傷勢。次日早晨在他離開之前,還吩咐店主繼續留他在店裡養病,交代店主照應他,先為他付了幾天的房費,還擔心若是錢不夠,他回來再補上。

這世界上有這種人嗎?簡直不敢相信。我曾經有一次半夜乘火車到達外地,走向網上訂好的酒店,在路上就遇到一個陌生男人,說他晚上沒地方住了,請我讓他共住酒店一晚。我覺得不方便,就拒絕了。沒想到他一路跟著我走到酒店,當我辦好入住,準備進房間,他尾隨著我,想要跟著進來。我告訴服務員,這個人我不認識,請他處理,維護房客的安全,最後他才知趣地走掉。在今日這世界,誰敢讓陌生人一起住啊?這個撒瑪利亞人的愛心,超越的種族的隔閡,超越了莫惹事生非的思想,超過了維護自己安全的考量。這種關心陌生受傷者的憐憫行動,在今日簡直不敢想像。就算在民風淳樸的兩千年前,當地盜匪橫行的環境,這麼做也是絕無僅有的例子。只有抱著極大愛心的人才可能做得到。撒瑪利亞人雖然不是猶太人,他們也明白摩西律法,當然也深知愛人如己的誡命。這種猶太人都行不出來的作為,竟然受猶太人歧視的撒瑪利亞人做到了。

主耶穌在這裡想要藉著這個比喻,說明什麼教訓?難道是要我們也抱著憐憫心腸,突破種族的界限,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當然,這些都是主耶穌所稱許的愛心行動。這比喻的重點是尚且不是讓我們學習撒瑪利亞人的愛心。而是教導律法師一個重要的真理,你以為你能做到愛鄰舍如同愛自己嗎?你以為你自己比祭司,比利未人做得更好嗎?你能夠超越種族的優越感,對一個撒瑪利亞人伸出援手嗎?律法師自以為他能,只要清楚定義,誰是那位需要我關愛的鄰舍,他就可以愛鄰舍如同愛自己。主耶穌在比喻中舉出好心的撒瑪利亞人,馬上就考倒他了。這是他所歧視的外族人。甚至主耶穌問他,誰是受傷者的鄰舍時,律法師連「撒瑪利亞人」的名稱都不願意回答,這種族是他不屑說出口的名稱。他被主耶穌詢問時,心中必定百感交集,「我以為我能行出愛鄰舍的誡命,只要耶穌清楚告訴我,誰是我的鄰舍,我必然能做到。」哪知主耶穌用一個比喻讓他自省:「你能做到這個撒瑪利亞人行出的憐憫作為嗎?」答案在律法師的心中是心知肚明的。

主耶穌問律法師:「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律法師回答:「是憐憫他的。」他又答對了,他在回答問題上是一百分的。每次主耶穌提問,他全都答對。但是知識上的豐富,不代表行動上的能力。反倒是知而不行,明知故犯是更大的罪過。主耶穌告訴他:「你去照樣行罷。」這句話對於律法師來說,是關鍵性的衝擊。「要我去做?像誰一樣去行?」這毋庸置疑,就是律法師回答的撒瑪利亞人。律法師心中可能出現極大的掙扎:「但是,這個人是我瞧不起的,我怎麼可能去效法他的行為?」只要他的良知還有作用,心中必然十分清楚,在神完全的公義標準下,主耶穌比喻中的好撒瑪利亞人所活出來的憐憫善行,他根本做不到。主耶穌要他照著去做吧,也就是讓他醒悟,自己原有的觀念,想要靠著自己,行出神所要求的「愛神,愛人」的律法標準。按照人原本被罪性轄制的景況是做不到的。

這個比喻是讓他覺醒,不是靠著自己的能力去行出神在律法中的要求,律法只是鑑察出了我們在行善上無能為力的本相。我們只有坦然面對自己的原本樣貌。承認自己需要神的憐憫,需要神在我們生命中更新,除去罪惡,賜我們新靈、新心。給我們能力順服神的公義要求。不是我們有能力達到神的要求,而是唯有神賜給我們能力,我們才能不斷追求,走成聖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永遠不能靠著自己的能力,因為我們一生都需要神施恩憐憫。即使在信主之後,在追求成聖的路上,也是如此。行善的能力來自於神,非出自於我們自己。這就是主在這段比喻想要突出的重點。

結論
律法中最重要的總綱「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並且「愛鄰舍如同愛自己。」主耶穌完全肯定。然而,一個被罪所纏繞的人,怎麼能行得出來,卻是讓我們應當深自反省的。律法師以為自己可以做得到。他滿有把握地向主耶穌發出試探。當主用兩個問題來鑑察他本來面目時,才讓他看見自己原本想要自稱為義的想法,實在是想起來都自慚形穢。我們以為知道律法就必定能行出神的標準嗎?答出聖經中的標準答案,與實際活出其中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們當從這段經文中學習教訓,不是我們能夠做什麽,以至於夠資格獲得永生。按照神完全的標準,我們沒有一個人有資格,律法的完全標準,把我們的罪光照出來,在主耶穌舉出撒瑪利亞人這憐憫的典範下,我們實在力有未逮。唯有憑信心回到神面前,求神不斷更新我們,此我們能力。讓我們有力量活出主對我們的命令。

討論問題:
  1. 請思考律法師前來問主耶穌問題的動機是什麽?他非常清楚律法,但是否有能力行出律法的要求?
  2. 當律法師正確地回答出承受永生的條件時,主耶穌是否肯定他的答案?當主吩咐他去行,他為什麼還要問:「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問題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3. 主耶穌舉出的三個路過受傷者的人,前兩者代表怎麼樣的價值觀,最後一個撒瑪利亞人呢?
  4. 當我們聽到主指示律法師「你去照樣行罷!」對我們有什麽啟發?當我們在愛人如己的誡命上能力不足時,當抱著怎麼樣的態度?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求主差遣門徒拓展神國

Image result for harvest is plentiful but the laborers are few
相信這週以來弟兄姊妹的心情都七上八下。本來料想離自己所在之地還遠的新冠肺炎,已經逐步來臨,周圍學校停課,大型活動暫停,私人旅遊、公務出差多半延後。接下來就輪到週日的主日崇拜,要停下實體聚會,改為線上崇拜嗎?成人、兒童主日學怎麼辦?週間團契聚會是否也要如此?如果決定這麼做,怎麼開始這行動?誰錄像,誰在網上開設視頻,好多事情一下湧上來,馬上就要決定,不能猶豫,不能拖延。我們在神面前禱告,主啊!是你的手推動我們繼續往前走?是你的聲音催促我們在沖擊下不要噤聲嗎?是的!即使實體聚會被迫暫停,教會沒有消失,聖靈把我們繼續連在一起,我們要盡一切力量,將群羊維護在一起,用所有可能使用的媒體工具,來完成這件事。

      即使在網上崇拜,大家擔憂的主要是技術上的問題,這還容易克服。更重要的是弟兄姊妹的心是否還能連在一起。講道視頻在網上播出,可能會有的問題是聽眾無法專心,心思很容易被周圍的外務佔據。但是,我們還是要盡力去做,把能夠掌握的事情做好。聖經的信息是不能打折扣的,如果我們拿出來播的講道,沒有辦法滿足大家屬靈上的需要,那就不能怪在家裡聽道的弟兄姊妹分心了。

今天的主題回到馬太福音。因為與現今的教會面臨的情勢相關,我暫時越過主耶穌行的許多神蹟,直接進到第九章結尾,耶穌開始傳道事工,擴展神國度這主題。我們來觀察主耶穌在當時是怎麼建立教會的。在今日受疫情衝擊的時代,分散在家的門徒如何效法基督,實現主吩咐的大使命。我們可以從主身上學習寶貴的屬靈原則。

主拓展神國的行動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太935
      首先,這句話描述了主耶穌在地上傳道工作的重點。在第四章主剛開始出來傳道的時候,也出現同樣的描述:「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35)兩邊講的內容完全一樣。本句話主要動詞是「走遍」,就是在四圍走動的意思。地點是主耶穌所在的附近各城各鄉。後面三個分詞分別是主耶穌在各處的行動「教訓真理」、「宣講福音」、「醫治疾病」。這就是主耶穌道成肉身降世,傳道工作的重點。也是今日教會需要繼續接著做下去的主要工作。讓我們整理一下今日我們拓展神國度的四個重點。

1.  教會建造的方向重外展性而非內斂:當年主耶穌與使徒傳道的過程中,多次出現「走遍」這個字,意思就是傳道者將神的國帶到行動所能及的周圍地方。教會的福音工作主要是外展性,而非內斂性。內斂的意思就是注重服事教會現有的成員,事工努力方向就在滿足會友的需要。這是教會老化的指標,當教會失去擴展的異象,整天就會注重教會建築的裝修,更先進設備的更新,主辦的多半是應會友要求而有的錦上添花的聚會,或是陷入組織內部繁文縟節的爭議中。但都是因為教會失去了福音外展的異象所造成的惡果。主耶穌當年所建立的傳道的團隊,什麼硬件設施都沒有;然而卻走到哪里,就將道傳到那裡。祂的眼目中,教會以外有許多神所重視的人,要積極地向他們傳揚神的福音,將他們帶領進入神的國。所以,福音從主耶穌起,到後來的使徒,直至今日,神國一直在向外拓展,要得著未得之民。
大家可能會覺得疑惑,在今天這無法到處走動的特殊時刻,怎麼走遍各城各鄉啊?我們只要把握住一個重點,就是福音傳播的方向是面向普世萬民,所有未信主的百姓,都是主耶穌吩咐我們去傳福音的對象。即使在活動受限的今日,我們還是可以藉著互聯網上的社交媒體,各樣方便的通訊工具。將福音的內容傳遞出去。福音是透過關係傳遞的。在疫情緊張的時期,我們雖然不能到處探望親戚,卻可以與他們保持聯繫,藉著微信傳福音短文,打電話建立感情。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將自己的信心,見證出來的機會。

2.  教導門徒聖經真理:在主耶穌的時代,拉比可以進入會堂,宣讀舊約聖經,並且作出講解。如路加福音中所描述的,主耶穌對著會堂裡的會眾傳講以賽亞書的內容:「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並聲稱這應許已經應驗在聽眾的耳中,亦即稱自己就是先知預言那位要來的彌賽亞。聖經是神賜下的特殊啟示,若沒有正確地理解,就容易讓教會失去方向,走入偏差。可見正確地講解聖經何其重要。猶太人就是因為錯誤理解聖經,拒絕接受耶穌就是彌賽亞。怎麼能夠把握解經的原則呢?保羅勉勵牧者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解釋聖經需要符合經文前後一致的屬靈原則,這就是解經的「正意」。聖經真理永遠是教會信仰建立的根據,我們需要效法主耶穌的工作,在教會忠心傳講聖經真理。傳道人不能隨從信徒的胃口,盡是傳講信徒愛聽的道,而是當忠於聖經,專心研讀經文,將連貫整本聖經的屬靈真理傳講出來,讓信徒能夠在主的話語上紮根成長,結出豐盛的屬靈果實。

3.  宣揚神國福音:福音的意思就是好消息,在以賽亞書中就出現「福音」這個字。它的內容是什麽呢?當施洗約翰被下在監裡,差人來問耶穌是否就是彌賽亞。耶穌傳話給他:「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115-6)耶穌的回話已經解答了約翰的疑問,以賽亞書中預言的那位彌賽亞,他所要作的工作,已經在主耶穌身上成就了。福音的中心內容就是主耶穌的身份,祂是神所差來成全救恩的彌賽亞。在登山寶訓中,耶穌行神蹟過程中,關乎神救贖工作的信息就是福音。主耶穌一生不斷向人宣揚福音,甚至受死復活後,也交付門徒大使命:「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將主吩咐的福音內容傳講給未信的人聽。讓他們因著信靠基督,得到神的拯救。在人心剛硬的末後世代,世人厭惡正統的信仰,反而喜歡去傳聳人聽聞的怪異之事,或激發人血氣的攻訐性言語。我們不隨著墮落的人性起舞,只要專心抓住主交付的福音使命,忠心地傳揚出去。

4.  醫治各樣的病症:主耶穌醫治人的疾病,主要是出於祂對世人的憐憫之心,神蹟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而是為了顯明行神蹟之人的身份,祂就是神所差來的。正如前面主耶穌告訴施洗約翰的話,瞎子看見、瘸子行走,大痲瘋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祂所行的事,都證明祂就是基督。如今我們是否也要效法基督行神蹟呢?若是神賜下行神蹟奇事的恩賜給今日的信徒,為了福音緣故,當然也是應當去行。然而,在教會歷史中,神蹟奇事發生的頻率,確實因為文字啟示已經完成,我們信仰的根基是紮根於聖經,作為福音見證的神蹟奇事,發生的機會確實不如初代教會那麼多。但是我們不必排除,在屬靈爭戰最激烈的宣教工場,神蹟奇事會伴隨著宣教士。只不過基督徒不以能行神蹟奇事為誇耀,也不為了滿足人的好奇而追求神蹟奇事。今日教會當特別強調的是,基督的救贖的大能在人的心中運行,所成就的改變工作,讓人遠離罪惡,活出主榮耀的樣式,這種生命的轉變,比見到神蹟還要奇妙。

主憐憫困苦流離的群羊
36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3836
      在前一段落提到主耶穌開始在四周的城市傳道,講解聖經真理,傳揚天國福音,醫治各樣疾病。接著就提起祂看見許多人,這群人就是聽祂講解聖經,聽聞神國福音,接受祂醫治的一群人。「群眾」這個字主要是與跟隨耶穌的門徒對比,他們是一群較沒有組織,信仰上也沒有明確歸屬的一群人。在馬太福音第四章提到:「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太425)耶穌傳道的起初,那些跟著耶穌,想到得醫治,或是看熱鬧的那群人,就被稱為「群眾」。主耶穌看著這群人,心中的感受是「憐憫他們」。「憐憫」這個字意思是內心深處發出的強烈同情或感動。在馬太福音的其它地方,也出現過耶穌憐憫他人的句子,如:「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喫的了。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1532)、「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太2034)為何主對著這群並非祂門徒的人,會發出如此強的憐憫之情?經文給了答案:「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主要是看到了這些人因身體上與心靈裡的缺乏而生出的痛苦,主耶穌願意向他們施恩惠。

      主為何用牧人與羊的關係來描述祂與這群身心缺乏的群眾?從舊約經文中有用牧羊人與羊的圖像,來類比神所興起的領袖與以色列百姓的關係。神交付領袖責任來管理神的羊群,可惜的是許多牧人辜負了神的期望,貪求自己的私利,罔顧羊群的死活,神命令先知責備這些壞牧人:「禍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養自己。牧人豈不當牧養群羊嗎?你們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卻不牧養群羊。瘦弱的,你們沒有養壯;有病的,你們沒有醫治;受傷的,你們沒有纏裹;被逐的,你們沒有領回;失喪的,你們沒有尋找;但用強暴嚴嚴地轄制。因無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獸的食物。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 34:2-6)耶穌看見眼前的這群以色列百姓,正就像是沒有牧人照顧的羊群一樣。祂用「痛苦流離」來形容這群羊。主見到他們到處流浪,沒有歸宿,受盡痛苦,無人關心,心中生出了憐憫之情。因為這些百姓正是祂的羊。羊的生死存亡,對主至關重要,主耶穌不能棄之不顧。

祂見到了在失職的牧人的輕忽照管下,羊群的慘狀,祂要親自來牧養祂的羊。神讓先知傳遞出安慰的信息:「看哪,我必親自尋找我的羊,將他們尋見。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裡救回他們來。」(結3411-12)並應許賜下好牧人:「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就是我的僕人大衛。他必牧養他們,作他們的牧人。我-耶和華必作他們的上帝,我的僕人大衛必在他們中間作王。這是耶和華說的。」(結3423-24)這位牧養神百姓的好牧人就是將要來的大衛子孫,祂應驗神與大衛立的約,坐在大衛寶座上統領以色列民。彌迦書中也預言了生在伯利恆的大衛後裔,就是牧養神子民的彌賽亞:「他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彌54)這位應許的牧人不是大衛自己,而是神將差遣來地上,施行拯救的大衛的後裔彌賽亞,也就是耶穌基督。

      從神譴責失職的壞牧人,並應許賜下彌賽亞這位好牧人,我們看見了神對屬祂的羊是充滿了憐憫與慈愛。主耶穌就是被神差來牧養神國子民的好牧人。今天的教會面臨的情形,與當年以色列民痛苦流離的情形何其相似。眾多羊群缺乏牧養,落到流離失所,自生自滅的境況。有的信徒因為沒有人牧養,屬靈上極為軟弱,不但無法經歷教會生活的喜樂,甚至連聚會也不想再參加。美國基督徒每月聚會至少一次的比例從十年前的53%,跌到目前的45%左右。中國教會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基督徒聚會人數從十幾年前的增長態勢,逐漸走向衰退。大家對屬靈的話語沒有胃口,聚會時就期待聽類似心靈雞湯的故事,講道稍長就坐立難安,巴不得早點結束,回家休閒娛樂,或者加班幹活。羊的生命不成長,與缺乏盡心牧養的牧人有直接關係。我們何等需要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好牧人,領受神的託付來牧養群羊。

當然主耶穌是我們的大牧者,但是牧養群羊的責任,主卻交付給祂的門徒去執行。彼得就是其中一位牧者,他勉勵其他牧者:「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上帝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4 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 5:1-4)長老的職責主要就是照管羊群的屬靈需要。我們雖然不是長老,但是整個教會牧養的工作,不可能靠著為數不多的牧師、長老來完成。信徒應當成為分擔牧者責任的小牧者。

牧養的工作,主要是忠心傳講神的話語,發掘信徒屬靈恩賜,訓練他們成為順服主的門徒,並差遣他們進入各種服事的崗位。羊群覺得教會生活枯燥乏味,很大的因素就是沒有在羊群前面作榜樣的牧者,清楚指出主託付的異象,帶領他們共同經歷生命的成長。這工作不僅靠著牧師長老來完成,更是要從信徒共同參與,在各個層面為主牧養群羊。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一個人屬靈強到一個程度,不需要任何人來牧養,也沒有一個人屬靈弱到一個程度,連一個可以牧養的人也找不到。」這句話讓我們知道教會中牧養的工作是分佈在各個層面,從最高的牧師、長老,到最平凡的信徒,都可以互相牧養,彼此扶持。教會缺乏牧人,我們無需怪罪別人不出來承擔責任。當問自己是否盡到責任,牧養主帶到我面前,比我更瘦弱的羊。如果我們都能從主身上學習牧者的榜樣,必能看到自己在教會中的身份,是領受主託付的小牧人,千萬不可妄自菲薄。

放眼當今的世代,教會普遍出現荒涼的景況。我們看到了流浪在曠野,找不到歸宿的群羊嗎?不要像那些眼中只專注自身利益,卻不顧羊死活的壞牧人。教會需要按著正義分解真道的牧者,受到主憐憫群羊的心所感召,順服主差遣出來用屬靈的糧食來餵養瘦弱的羊。主看重的不是恩賜高低,而是憐憫的心。

求主差派工人收莊稼
37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38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7-38

      除了牧人牧養群羊的隱喻之外,本句提到了另一個隱喻,就是工人收割莊稼。句子開始有個「於是」,表示基於主憐憫群羊沒有牧人流離失所的慘狀,當有的行動就是向主發出懇切的祈求。這是命令語氣,表示主要門徒積極向祂求。求的內容就是讓莊稼的主人,打發工人出去收割莊稼。這隱喻有什麽含義?我們從前面提到的羊群沒有牧人牧養,再加上後一句主差遣十二門徒出去傳福音。就可以看到主看到的要收的莊稼多,指的應該就是等待聽聞福音,歸向神國的子民多的不可勝數,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工人前去收割。這從主耶穌另一處的教訓也可以看出來,祂吩咐門徒遵行神旨意完成神的工:「你們豈不說,到收割的時候,還有四個月麼.我告訴你們,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原文作發白〕可以收割了。」(約435)神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收割,將收好的莊稼存在倉庫裡。代表的意思就是讓許多原本未曾聽聞福音,未得到神牧養的人,因著門徒將福音傳給他們,以信心接受基督的拯救,進入神的國度中。這就是收割的意思。

當然,收割的時刻也同樣伴隨著審判的含義,凡是拒絕接受福音的人,就難以逃避神對他們的審判。在啟示錄中提到,「我又觀看,見有一片白雲,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頭上戴著金冠冕,手裏拿著快鐮刀。又有一位天使從殿中出來,向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喊著說:『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那坐在雲上的,就把鐮刀扔在地上,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啟1414-16)這裡提到的收割就帶著審判的含義。在末後的時代,基督要再來,完成收割的工作,祂將會差遣使者,來進行收割的行動。
      這帶著一種末世的迫切感。主就要再來了。到時候祂要完成收割的行動,將成熟的莊稼存進倉裡,讓拒絕福音的糠粃接受審判。所以,收割帶著宣揚福音的迫切感,因為時候不多了,拯救的日子同樣也是審判的日子。如此廣大的禾場,還有眾多的莊稼未得收割,意思就是今日世上還有許多未得之民。在全世界76億人口中,其中有41%是還沒有聽聞福音的族群,人數約為32億。聽過福音的族群中還有很大的比例是不信主的。福音的禾場極為廣大,需要很多工人投身其中,為主收割莊稼。這些未得之民的群體,以及未信主的人群,就有13億在中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是不是主所呼召的工人?

可能我們會推脫,我不是傳道人,恩賜又小,作不了什麽事。不要忘記主的命令,祂要我們迫切地求祂差遣,我們憑著自己,沒有人是天生恩賜強大,能成就神國的大業。即使有這樣的人,若不依靠主的差遣,單憑著自己的本事,一樣不能被主使用。所以,主要我們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莊稼是屬於祂的,祂擁有差遣工人的權柄。祂也知道什麼樣的工人能夠承受所託付的責任。我們只要盡到本分,虛心求主賜下恩賜,並等候主的差遣。神國福音的傳揚,往往不是靠著少數的明星佈道家,而是靠著千萬個肯在主的面前懇求,並且順服主的呼召的僕人。恩賜不足尚是小事,主能夠賞賜;一個願意尊主為大,虛心順從主旨意的人,才是主能夠使用的收割莊稼的工人。我們當以蒙主差遣去收割莊稼的工人,來自我期許,不高傲,也不自棄。以完成主的旨意為人生最高的目標。

結論

     末世的迫切感存在主耶穌的心中,在祂開始出來傳道的時刻就帶著這樣的心情。祂在約翰福音中要求門徒把握時機:「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94)時候不多了,主來的日子近了。主耶穌所開始的教會建造工作仍然在進行當中,忠心傳講聖經真理、將福音廣傳至普世萬民、並關顧群羊的屬靈需要。主完成了祂地上的工作,坐在天父右邊,祂的工作沒有停止,門徒接受主的呼召,所進行的就是主所要完成的事。如今雖然兩千年過去,末世的景象更加清晰,如同近在眼前,主對我們的呼召很明確,群羊沒有牧人流離失所,主憐憫他們,呼召我們承接祂託付的工作。禾場上莊稼已經成熟,缺乏工人收割,你是不是那位主要差遣去收割莊稼的工人?我們需要來到主面前切切祈求,願我們在其中都有份,為主牧養流離失所的群羊,為主收割發白的莊稼。


討論題目:
  1. .  你認為主耶穌當年傳道的行動:「教訓真理」、「宣講福音」、「醫治疾病」仍然是我們今日教會當作的事嗎?在今天這種受疫情衝擊的情境之下,怎麼進行?
  2. .  主耶穌看到以色列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在今日的教會內外,你看到類似的情形嗎?我們能夠用什麼行動來體貼主的心呢?
  3. .  主耶穌說的要收的莊稼多,收割的人少指的是什麼?我能夠向莊稼的主求什麼?主會差遣我去收莊稼嗎?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