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思考苦難讀書報告及對受苦者的教牧關懷

 


苦難是人世間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我們樂意接受與否,都無法掩飾,無可逃避。在教會中,牧者面臨會眾遭遇的苦難,比一般人接觸的更多。生老病死、家庭破裂、意外事件、事業失敗、窮苦潦倒,都免不了會發生。當用什麽態度去面對,是個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我們不見得有能力減輕受苦者的傷痛,至少需要付出同情與關懷,並且要提供受苦者安慰。

卡森所著的《認識苦難的奧秘》是本精簡而深入地探討苦難的書。作者以聖經的觀點,提出許多針對苦難常見的問題的討論。本書雖然不是一本解決受苦者疑難問題的書。它主要的目的是「預防性」的,幫助基督徒在苦難來臨前,預先準備正確的心態,用更合乎信仰的態度來面對遭遇的衝擊。[1]

作者指出教會中的信徒在遭遇苦難時,回應的方式與世俗不信之人相似。他整理出五點信徒中常見的對苦難誤解的現象:1.受到盛行於周圍文化環境中得勝主義所影響、2.期待神立即解決眼前發生的苦難、3.以物質的益處來期待神所應許為愛神的人賜下的福分、4.期待得到一種神學信念可以通用於各種情況、5.沒有充分了解神命令我們背十字架跟隨的意義。[2] 這些錯誤的心態不但會讓我們在遭遇苦難時驚慌失措,甚至在信仰上生出對神的抱怨,讓我們的信心受虧損。

在今日災禍頻繁的時代,正確的面對苦難態度對基督徒來說是極需有的裝備。本文將首先整理《認識苦難的奧秘》這本書中提及的幾個重要問題。最後並以安慰親人離世者為例,討論牧者如何將本書的原則應用在安慰受苦的會友上。

苦難的原因

面臨苦難的人經常會問「為什麽?」心中的疑惑是:「天下這麼大,為什麽就偏偏臨到我的身上?」尋找苦難發生的原因是個不易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義人受苦,更是讓人困惑。受苦的人心中想要知道的不是理性地分析,為什麽痛苦會發生。不管是邏輯嚴密的理性推論、因果關係、合乎科學的解答,都不是他們想要聽的,因為解決不了他們切身的傷痛。

苦難到底是因何而引起的?是因為罪所引起的,還是有神更高的旨意?這本身並不是一個二者選一的互斥命題。當我們進一步深思苦難的原因時,發現兩者是在不同層面來看待苦難的原因。要正確地探究苦難的問題,必須分層面來看待,才能把這個問題看清楚。

首先我們要先定義苦難是什麼?我簡略的定義:苦難是人類經歷災禍、痛苦、不幸,離開平安、快樂、幸福的感受。既是人所經歷的感受,就必然是發生在人被造之後。

其次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苦難必然與罪有關嗎?人類犯罪以前是否有苦難的存在,從聖經中看來,並找不到這樣的記載。況且神在創造萬物、直到最後造人時都說所造的甚好。至於女人未造之前神說那人獨居不好,並不能說明苦難在那時已經存在。而且在新天新地裡,神要除去一切的苦難,也就是恢復神起初創造時的完美景況,苦難顯然不是神起初創造時就存在的。

罪在何時存在?人類的罪當然是在始祖犯罪之後存在。人類犯罪之前,罪存在嗎?如果把罪定義為一切偏離神完美、善良、公義標準的作為,那當撒旦背叛神的時候,罪的根源就已存在了。作者認為,既然在創世時並不存在苦難,最終神再造之後的新天新地也不存在苦難。所以,苦難的發生必然是在始祖犯罪之後。苦難與罪的關係密切,最終的源頭就是撒旦魔鬼對人的引誘。作者指出:「罪惡與苦難兩者間有深厚的關係:罪惡是苦難的主要原因,叛逆是痛苦的根本,罪惡是死亡的來源。」[3]

苦難的發生源自於始祖犯罪,但苦難不等同於罪,並且不是所有的苦難都直接與罪相關。舉個例子,約伯受的苦難是不是與他自己的罪直接有關?顯然並不是。是否與他人的罪有關?人禍的部分部分確實是源於掠奪者的貪心。那天災的部分呢?若要說有關,只能夠說是與始祖犯罪,萬物落在神的咒詛下,成為災難臨到世界的原因。與其用這樣的概括性的解釋,不如從聖經敘述中找出直接導致災禍的原因。約伯的苦難直接的原因是:撒旦向神發出挑戰,在神的容許下,讓約伯受苦。所以約伯受苦的直接原因是什麼?應該說是撒旦的攻擊。然而世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在神主權掌握以外,撒旦的攻擊背後有神的允許。雖然如此,卻不能將此禍患歸咎於神。撒旦是直接引起禍患的原因,神只不過是容許這樣的事發生,並要藉著這樣的事證明撒旦的錯誤。撒旦挑戰神,說約伯的順服是因為利益。神就容許撒旦攻擊約伯,藉此證明即使在苦難中,約伯仍然順服。這整個試驗,是為了彰顯出神的榮耀。造成約伯的苦難的起因是誰呢?直接的肇因是撒旦,背後掌握整個事情的主宰是神。但是神是藉著這件事證明撒旦的錯誤,並顯出祂的榮耀。為的是讓所有的人類明白,即使苦難發生在人的身上,神仍然掌管萬事,祂最高的心意仍然是良善的。任憑朋友們出於自義,卻帶給約伯更大傷害的規勸,神從頭到尾沒有向約伯解釋。對於約伯來說他遭受的苦難是個難解的奧秘。他在苦難中持守對神的信心,卻是留在聖經中,鼓勵後來信徒的典範。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約翰福音十章耶穌醫治生來瞎眼的故事。門徒們看見一個生來是瞎眼的人,他們就「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的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如果想要為這個殘疾人,找出導致他受苦的罪的話,是很難找出直接的原因。是他自己犯的罪導致的嗎?不可能,因他生下來還沒犯罪,眼睛就瞎了。是他父母的罪導致的嗎?也不合理,因為所有的父母都犯罪,為何是他眼瞎?如果說硬要說是與罪有關,只能說是始祖犯罪所遺傳下來的原罪吧。然而,主耶穌顯然不想為這人的殘疾找出歸咎的原因。祂看到這件事背後神的心意,是要藉著苦難的存在,顯出神的榮耀來。因為找出理由來,並不能改變現況,甚至產生不了安慰的果效。但是看見神在這件事上的心意,預期將來會發展出正面的結果,卻能帶給受苦之人希望。

以上兩個例子是與罪無直接關係的苦難例子。是否人類受苦都與罪無關呢?並不是,相反的大部分的苦難與罪都有關,而且有因果的關係。有的是直接是自己犯罪的後果,有的是受到別人犯罪的連累。至於找不到原因的苦難,只能說是在人類犯罪後,地受咒詛之後才發生的,這是比較遠的關係。指出罪與苦難的關係,不是在為神開脫,而是要人明白在受苦之時,先要在神面前反省,苦難是否因為自己的罪造成?如果是的話,就要及早認罪,求神赦免。苦難可以成為神管教神兒女的方式。因為人如果一直活在順利環境,常會認為自己順利是理所當然的。就如同溫室的花朵,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卻經不起外界的風雨。不經管教的兒女,會發展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唯我獨尊心態,最後無法適應於社會的常規。所以,受苦之人當先反省自己是否得罪神,思考是否神藉著此事對我們發出管教,這對我們屬靈成長有益處。我們也需要小心,不要把所有受苦的原因都直接歸咎於本人所犯的罪,把受苦當作神對他的報應。作者提醒我們:「這並非表示每一苦難都是某一特殊罪惡的立即結果。是一種危險的異端說法,會帶來無法言喻的心靈痛苦。」[4] 這種情形經常會發生在一些靈恩教會神醫聚會的場合,當發出過度樂觀的醫治宣告之後,為了幫醫治失敗找下台階,而歸咎當事人犯罪,或者信心不足。造成病人二度傷害,導致當事人信心崩潰的結果。這是因神學論述架構的狹隘,造成對神醫治的錯誤觀念。作者以溫約翰權能佈道為例,認為他專注在福音書中,主耶穌藉著醫病、趕鬼、行神蹟,對不信的人發出驚嘆神能力的果效,以此來傳福音。這樣的神學缺少「十架神學」的關注,就是神同樣能夠藉著人的軟弱,生病、以及死亡,來讓祂的名得榮耀。[5]

苦難可以讓我們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軟弱渺小,也可以讓我們回到神面前,反省自己得罪神的地方。如果在自我反省下,確定不是自己的罪導致神的懲罰,那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求神憐憫自己苦難中所受的痛苦,求神施恩拯救。後者就可以讓我們在苦難中思想更高一層面的問題,神讓這不幸在我們身上發生,到底有何用意?

神藉苦難要成全的旨意

從更高的一個層面來看,苦難即使找不到人為的原因,也是神主權的容許下發生的。神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讓人受苦,祂卻使用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苦難,來成就祂更高的旨意。聖經中有許多人受苦是出於神美善的旨意的例子。神藉苦難磨練信徒的信心,如彼得前書所說的:「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彼前17a)神也可以藉著苦難來磨練信徒的品格,如雅各書所說:「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各12-3

在以色列民出埃及的經歷,神引導祂的子民進入曠野接受試煉,如申命記敘述:「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喫,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這句話在主耶穌接受魔鬼試探時,也被主引用來抵擋魔鬼的詭計。

為了警戒人不要自高自大,神可以藉著苦難來趨使人親近祂,並認識他能力,增加人對祂的倚靠。例如保羅原就是個極為驕傲的法利賽人,卻因為基督臨到他,讓他的眼瞎。這經歷震驚他的心,轉變他原本抵擋的態度。他敘述自己被基督改變的經過:「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神可以藉著苦難彰顯祂的拯救大能,最終成就祂的榮耀。如前段約翰福音九章提到的瞎子,在被猶太人趕出會堂,走投無路之下,來到主面前,接受主的救恩。保羅在為主經歷苦楚之後,明白主讓他藉著自己的經歷安慰其他信徒的目的。他在哥林多後書中說:「我們受患難呢,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呢,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林後16)作者在書中也結論出:「苦難打開我們心靈的門閂,讓神的話更自由地流流,那麼它也打開心靈的門閂,讓憐恤之愛更奔放地流出去。」[6]

以上許多經文都是神容許苦難發生,背後卻有更高心意的例子。雖然我們看到這許多例子的存在,我們也當謙卑地承認,有太多苦難發生的真實理由,不是我們有限的知識所能測透的。既然神未讓我們知道原因,我們在安慰他人痛苦的時候,不要憑一己的猜測妄下結論,以免令人有站在舒適穩妥之處,說出無關痛癢的風涼話之感。這等於是在他人傷口撒鹽。

當人受苦之時,可以從兩個層面上思考受苦的原因。一個可能是為自己或他人的罪受苦,或者找不出受苦的直接原因,只能解釋成神容許的更高旨意。在這兩個層面上的思考都對我們發出提醒。首先看到苦難發生有人為的原因,幫助我們反省自己的罪。或者感受到人類陷在罪中的可怕,讓我們認罪悔改投靠神。忽視了這點,只把苦難的原因單單往神身上推,並不能教導人類為自己的罪負責。其次,我們也不能忘記,神是世間萬事最終的掌權者,即使一些找不出原因的苦難發生在我們身上,也必然是神容許的。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有神要教導我們的功課。當我們知道如此,就不會把找不出原因的苦難硬是歸咎在受苦者的身上,不但不能帶來慰藉,反而在他們身上火上加油。

怎麼面對苦難?

     在今日社會追求成功幸福的風氣下,人習慣性地向他人顯揚自己優越傲人的一面,卻隱藏自己遭受的苦難,因為受苦常會被聯想到失敗,分享這種壞消息是令人不愉快的。人生在世期待無災無病、萬事順利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基督徒中也有一些人受到這種世俗氛圍的影響,全心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即使遇到苦難,也將傷痛隱藏在虛飾的笑容下。例如有的教會教導在親人離世時,不當哀哭,要抱著盼望,因此在世的親屬壓抑傷痛,表面上故作喜樂。這是故意壓抑正常哀傷情緒,對身心不健康的作為。很多人在這種情緒壓抑之下,最後爆發出更嚴重的心理問題。[7]

      不管我們心中有多大的不平之感,要傾全力去解答苦難的起因,最後都得承認太多的問題是無解的。就算勉強接受一個暫時的解答,最後還是發現,沒法化解內心的困惑。常見到受苦的人生出自責,甚至發出對神的抗議:「我哪裡作錯了,這種事為什麽臨到我的身上?」即使得到苦難發生的確實原因,也難化解在苦難重壓下的無助感。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好,其中描述神學教授溫偉耀,面臨父親老年癡呆意外摔死、妻子癌症過世、幼女重度智障,耗盡全家人力氣照顧,溫教授在身心煎熬之下,幾乎崩潰。當時他與神掙扎,苦思到底為何他會遭遇此悲慘遭遇,得不到結果。一句話鼓勵了他:「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乃是用來承載苦難。」[8] 對於苦難發生的原因,基督徒並不會比無神論者更容易找到解答。但是基督徒卻可以有一位在苦難中依靠的對象,也就是對我們充滿慈愛的神。無神論者在遭遇不幸的時刻,不會去尋求神的幫助,只能自己面對苦難。甚至有些無神論者,懷疑神如果存在,怎麼會坐視苦難臨到他。因心中生出怨懟之情,更加不信神的存在。其實,這種想法對承受苦難的人絲毫沒有幫助。

      雖然得不到苦難的解答,對於受苦的人這不是最急迫的,此刻他最需要的,是一個陪伴他走過苦難的支持者。信仰就是一個支持人走過苦難的方法。這想法並不是把信仰當成可以利用的止痛劑,而是把神帶到受苦之人的生命中,讓他藉此機會親近神,建立與神更緊密的關係。神是能夠與人建立關係的位格,不是死板板的規則,不是連自己本身也無能為力的受造者。俗話說:「久病無孝子。」親如子女,對長期照顧生病父母的責任,都還有力不能逮的時刻。唯有神在羅馬書中應許:「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838-39)神的屬性是充滿了慈愛,能夠體恤人的苦情,又充滿公義,會為受冤屈者伸張正義,是值得受苦之人信賴的對象。投靠信實的神能帶給我們極大的安慰。

      我們雖然不能了解苦難發生的原因,但是我們卻可以因著對神的信靠,知道祂的公義慈愛屬性是永不改變的,我們屬祂的人就是憑著信,將自己交託在祂手中。即使現今仍然忍受著不義的對待,憑著盼望我們確知將來在神面前,公義最終必定臨到。就如詩篇73篇中,亞薩為罪人亨通心懷不平:「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詩7313-16)然而,當他來到了神面前時,心態發生了轉變:「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詩7317-18)在神面前,我們見到了神信實不變的心意,就是祂不會讓祂子民徒然受苦,必為他們申冤(詩1036)。

      除了看見神的信實屬性,知道公義必將伸張之外,神差遣祂的兒子在十字架上為神子民捨命贖罪。讓我們看見了,神以人看來最不公義之事,就是讓祂無罪的愛子捨身流血而死,來成就祂公義的拯救行動。藉著耶穌付上的贖罪代價,神對犯罪子民的憤怒平息,神的公義沒有受到一點虧損。在十字架上,神公義與慈愛的屬性得到完全的彰顯。當我們領受基督在十字架上犧牲流血,為我們付出的愛時,眼前的苦難似乎已經不足介意,因為祂已經將我的罪債擔去,也藉著十字架的救贖,賜給我們復活的能力,讓我們得以活出遠離罪惡的生命。

十字架帶給我們的安慰是,主讓我們領受贖罪救恩的人,能夠效法祂的死,在與主同受苦中,經歷祂復活的能力。「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或者我也得以從死裡復活。」(310-11)[9] 基督的愛不僅是捨身流血為我們犧牲,祂更是成就了神所交付的救贖工作,使凡信靠祂的罪得赦免,與神和好,更在將來身體得贖,進入榮耀裡,與祂永遠同在。主期待我們跟隨祂的門徒,效法祂的榜樣。主在快上十字架時,告訴門徒:「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也就是要求門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基督在地上,為救世人而忍受痛苦。我們跟從祂的人,也當繼續祂的工作,忍受祂所遭受的待遇。使徒彼得勉勵信徒:「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甚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0-21[10] 保羅在傳道的路上遭遇極大的苦楚,但是他認為為主受苦是極榮耀的事:「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他認為自己為基督受的苦,是補滿基督受苦尚未完成的部分。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為主所受的苦,是算在基督受苦的一部分,那眼前的難處,比起基督為教會所受的苦,還算什麽呢?當然,以上所指的是為信仰的緣故受苦,不能一概運用在所有受苦的情況。

當我們在受苦的時候時,最難熬的就是無人體諒的孤獨感。很多無神論者,是因為經歷苦難後,對神的慈愛絕望而離開神的。杜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描述一位名叫伊凡可的角色,他為了要向神抗議,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記錄着他聽到的每一件無辜受苦的事件,他特別關注受苦的孩童,裏面寫滿了可怕的意外與折磨、殘酷與痛苦、苦毒與絕望。這些不幸不斷累積,多到足以理直氣壯地挑戰上帝的存在:由於這世界是這個樣子,所以不可能有神存在。」很有趣的是,伊凡可腦中一直盤旋的思想對像,竟然就是那位他想要證明不存在的神。[11]人無論思想如何自由,如何獨立自主,畢竟仍然需要他人的支持。然而,在芸芸眾生中,找到一位理解他人心中苦情,而願意傾力相助者確實不太容易。當人受苦時,最常發出的問題是為什麽是我?」如果他相信神的存在,很可能也會問:「神啊!當我受苦的時候,你在哪裡?」我們內心有個需要,就是若有一位體諒我們痛苦的人陪伴我們一同經歷苦境,所承受的困難會好過得多。但是我們找不到這樣的人。如果當我們呼求神的時刻,也得不到回應時,我們不免就會發出呼喊:「神啊!你不管我嗎?」在詩篇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疑問:「耶和華阿!你為何丟棄我。為何掩面不顧我。」(詩884

一位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維賽爾,他是位經歷二次大戰納粹屠殺倖存的猶太人。在他十五歲被抓進奥斯威辛集中營時,親眼目睹母親與可愛的妹妹的屍體被扔進火葬爐。在他心靈中刻畫出難以痊癒的傷痕。他也曾無語問神,苦難發生時,祂在哪裡。因此他對神的認知,就是一位並非全能、充滿痛苦憂傷的神。很多偏向人本主義的神學家,也發展出「開放神論」,認為神也不是全知、全能、全權的。[12]若是抱著這種想法,看起來神似乎很有「臨在性(immanence)」,體貼人的軟弱,讓人更能夠親近,但是造成的問題卻更嚴重。誰又能信靠一位無能力、無主權掌握萬事的神?事實上,我們所相信的救主基督是有超越性的神,但卻也是道成肉身來到人世臨近人的神。祂親身經歷人間的苦難,經歷人所受過的試探,能夠體諒我們的軟弱。祂愛我們甚至到一個地步,採取像罪人的形象,為我們捨身死在十字架上。榮耀之主竟然放下尊貴的身份,成為卑微,且為我們這群不配的人死,這是讓我們無法想像之事。

先知以賽亞對以色列民提到神與他們同受苦的預言:「他們誠然是我的百姓,不行虛假的子民。這樣,祂就作了他們的救主。他們在一切苦難中,他也同受苦難。並且他面前的使者拯救他們。他以慈愛和憐憫救贖他們。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們,懷搋他們。」(賽638-9)神與祂的百姓同受苦的預言,在基督身上淋漓盡致的顯現出來。當我們知道神在十字架上向我們顯明的愛,「我們受苦時,神在哪裡?」的求問似乎已經有了答案。祂沒有捨棄受苦的人不顧,卻陪伴著他們,分擔他們的苦難。

關懷陷入危機而受苦的肢體

在牧者的職位上,不免會遇到陷在危機中的會友。這些危機經常是突然出現的天災人禍,例如︰車禍、火災、疾病、自殺等造成的傷亡事件。這些突發的意外造成個人巨大的生活壓力,引發哀傷失落及創傷等反應,進而產生個人心理失衡。當事人的整個家庭、周圍的親友、教會肢體,都會受到影響而心理壓力加重。雖然教牧並不是專業心理諮商人員,但是基於主內關懷與扶持的責任,也期待能夠提供靈性的協助,鼓勵他們能夠重新恢復信心,獲得力量與智慧去面對危機。

心理創傷產生的壓力會衝擊人的生活,會造成心理失衡,並產生強烈的懼怕、無助、或驚駭等反應。人的頭腦就像個容器一般,每天不斷地製造、並承受著各種的情緒。但是創傷事件是極嚴重的情緒衝擊,一旦發生,就可能使內在的壓力漫溢,到達警戒線。此時心靈的防衛力是脆弱的,只要稍微觸發,就可能使人產生崩潰的結果。

當主內肢體遭遇極大傷痛之時,牧者責無旁貸需要主動關懷。然而,牧者有時候會不知如何安慰他們。若不聞不問,似乎不近人情;若太關心,怕激發哀痛情緒;若太靠近,又擔心加重對方負擔。過去牧者對會友面臨危機,多採取較「不主動介入」的態度回應。近來眾人對於心理健康較以往來得重視,面臨重大壓力事件,會尋求牧者提供輔導。牧者正可以把握此機會,協助受苦會友宣洩情緒,重整自我功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安慰陷在哀痛中的人,需要一顆非常敏感、而且體貼的心。不當的言詞或態度,有時不但不能幫助,反而加深對方的痛苦。[13]牧者並非專業人員,所提供的只是初步的協談,了解個案的情形,防止情況惡化。並協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功能,重新適應生活。牧者並不是取代專業心理輔導的地位,而是站在協助、支持、代禱者的角色,幫助被關懷者離開孤立無援的困境,化解或減低情況惡化的誘因。一旦超出教牧輔導能力所及的範圍,就必須及時轉介,讓專業人士接手。[14]

      教牧輔導面對的問題複雜多樣。此處僅以教會中最常出現的輔導需要為例,就是會友正面臨親人離世的時刻,牧者可以用聖經原則帶領會友走過哀傷的過程。失去的親人已經無法再回來,扶助者的目的是對活著的親人的安慰。人從哀傷中恢復的速度不同,需要耐心扶助,長期支持。但是身為基督徒最不一樣的是,我們有與世人不同的生死觀。死亡對我們來說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脫下舊的衣服,穿上新的衣服。死者從世界的勞苦中安息了,回到天父身邊。與信主的親人別離,不是永別。我們有一天在天上還要與他們相見。這是基督徒最大的安慰。這也是讓我們能面對人生最大的痛苦時,能夠從絕望、擔憂中釋懷。

有些聖經的經文能幫助我們認識正確的生死觀。讓我們坦然面對親人離世,也存著平安與盼望,預備自己將來也會臨到人生的終點。以下列出兩個聖經關乎生死的教導:

1. 認識死亡讓我們珍惜僅此的今生:基督徒從不避諱人皆有一死,生命是神所賜予的,祂也有絕對的權柄收回(伯121)。基督徒不避諱死亡,反倒以積極的心態正視死亡。詩篇說:「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394)每個基督徒都當抱著坦然面對的心來面對死亡。正因為此生有限,我們才能夠更珍惜每一刻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今生是我們唯一能服事神,榮耀祂名的時刻。來生則是回到神面前,與祂永遠不分離。

2. 超越死亡,存復活的盼望:人因犯罪受困於死亡的權勢,基督卻為我們承擔了罪的代價。祂在十字架上戰勝了死亡,讓我們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凡接受救恩的人,都可以靠著祂的寶血脫離滅亡的命運,就是與神永遠隔離。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信神的人雖然肉身也會死,但這只是暫時的。當基督再臨時,我們的身體都要復活。「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3)基督已經戰勝了死亡,凡是信祂的人,已經出死入生了,不再懼怕死亡,乃是存著盼望等待將來的復活。[15]

在分享經文的時候,千萬不要帶著權威的語氣。反應帶著同理心,以陪伴者的角色,帶領受苦者走過這段難熬的路程。傾聽受苦者心中的苦情,與受苦者一同禱告。藉著禱告將心中所有疑惑向神傾訴。輔導者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單單靠人的熱心提供輔導,忘記帶領受苦者來到神面前,讓神的愛護庇他,在他心中動工。[16]對於受苦者所提的問題中,如有奧秘難明之事,無需勉強給出一個答案,就交託在神面前,讓神親自回答受苦者的疑問。

在協談的過程,不是單方面的分享,而是讓受苦者將心中的苦楚宣洩出來。按照受苦者關心的題目,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他表達出更多心中的想法。逐漸引導受苦者的思想,建立他對神更深的信靠。以神賜給我們盼望的應許鼓舞受苦者,勇敢承受當前的打擊。一天的難處一天當,主必然會賜給我們足夠的力量,走過死蔭的幽谷。[17]

我們存著永生的盼望。如果沒有永生,今生就是全部希望的寄託,生死離別就成了最絕望的事。基督徒的人生態度是,珍惜每一刻生命為主而活,對將來存著復活的盼望。當我們有這樣的體認,面對眼前的危機,就不會像沒有盼望的人一樣,陷在哀傷的情緒中不肯出來。而是能接受主對萬事的安排,藉著這人生重大轉變的時刻,學習主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

結論

  在《認識苦難的奧秘》這書中,作者以聖經真理為基礎,探討如何面對苦難的問題。他嘗試回答苦難發生的原因,認為無需在神造成、或人造成兩者之間二選一,而是在不同的層面上分別看到原因。當我們思考人犯罪的因素,會讓我們反省自己的罪。當我們思考神更高的心意,會讓我們學會順服與交託。這其中當然有我們難以探究的奧秘成分。我們僅需要抓住聖經清楚告訴我們的真理,神是公義慈愛的、是美善的,即使苦難是祂容許發生的,祂仍是至高的主宰,祂對我們的愛永不改變。我們只要憑著信心就能夠從祂那裡支取力量,走過苦難的死蔭幽谷。同時本文也簡要提出身為牧者,當如何藉著聖經的真理,提供經歷創傷的會友,協談輔導的協助。我們當謙卑地以陪伴者身份,傾聽受苦者心中的苦情。並以穩固的支持,與堅定的信心,帶領他們尋求神的協助,得到神得醫治,讓神撫平他們的心靈創傷。



[1] 卡森,認識苦難的奧秘,(何醇麗譯)255頁,校園出版社。

[2] 同上,23-24頁。

[3] 同上,38頁。

[4] 同上,112頁。

[5] 同上,123頁。

[6] 同上,122頁。

[7] 楊世福,《猝逝危機的哀傷調適與信仰重建歷程之研究:以青中年喪偶者為例》,87頁,台灣神學院牧範學博士論文。

[8] 馬利,天問-一篇關於「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乃是用來承載苦難」,海外校園,2018-12-7http://ocfuyin.org/oc11-12

[9] 卡森,認識苦難的奧秘,(何醇麗譯)78頁,校園出版社。

[10] 同上,198頁。

[11] 畢德生,值得尊重的無神論者和危險的社會毒瘤,https://kknews.cc/zh-hk/news/jlr8yeq.html

[12] 王道仁,「神的使者」讀後感,http://sharinglearner.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7.html

[13] Stephen Ministry Training ManualVol.1Chapter 8 Crisis Theory and Practice: Danger verses Opportunity, page 147.

[14] 秦文娟、徐理強,走出抑鬱的低谷,舉目雜誌,May,2013, https://behold.oc.org/?p=14200

[15] 劉漢生,如何扶助親人離世而哀傷的信徒?http://hsliou.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html

[16] 卡森,認識苦難的奧秘,(何醇麗譯)260頁,校園出版社。

[17] 同上,259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