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口裏承認、心裏相信


(羅馬書10:4-18) 傳福音是教會核心的價值,從耶穌基督的時代起到今天,教會已經傳了兩千年的福音。最開始時,只有跟隨耶穌的少數門徒;到今日,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福音大大廣傳。為什麼我們有動力傳福音?因為這是主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脫離罪惡與死亡的命運,進入祂的國度。因著這個主交付的使命,許多宣教士離鄉背井,到福音爭戰最激烈的前線,忍受逼迫嘲笑,將福音的信息傳出去。羅馬書的重點正是講到「神的福音」。這正是我們今天所相信、所傳揚的福音。

當我們讀完羅馬書一到八章,明白了救恩完整的概念。救恩包括稱義、成聖、得榮耀三個階段。從因信稱義開始,進入與神關係的和好。當我們得到了這地位,並不是停在這裡。因為稱義只是救恩的起點,接著神要求我們進一步走成聖的道路。我們能夠一直走下去不灰心。因為我們有得榮耀的盼望,最終神所要賜給我們的榮耀必要實現。講到這裡,應該可以直接進入生活的應用。但是羅馬書加進了一段,討論猶太人如何得救恩的內容。

為什麼在這裡要討論這主題?因為羅馬教會的信徒中,包括外邦人與猶太人。猶太人領受了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同時也遵行律法的教導一千四百多年了。保羅在羅馬書中高舉因信稱義,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是憑著接受耶穌十字架上的贖罪之恩而得拯救。當保羅提出這個教義的時候,最容易心生抗拒的就是猶太人。難道耶穌一來,過去猶太人所重視的都要拋棄嗎?保羅在此特別解釋,並非如此。羅馬書九到十一章正就是提到神對猶太人救恩的計劃。九章是提猶太人的過去,他們雖然屢次悖逆,神仍然殷切期待他們悔改。十章提猶太人的現在。神仍然愛猶太人,沒有放棄他們,向他們發出福音的呼召,希望他們回頭。十一章提到猶太人的將來。神的計劃是跨越時代的,神的應許是永不廢棄的。神與猶太人的約不會廢棄,有一天都要實現。到那日,以色列民會全家回歸主。從神對以色列民的心意,我們看到了神是信實的神,祂將拯救的對象,從猶太人擴大到普世萬民。福音是為普世萬民預備的。我們今天,準備一起來看羅馬書第十章4-18節。看救恩是如何成就在我們身上。這段經文有三個重點:救恩是神白白賜下的,救恩是憑著信心得到的、人在接受救恩上有責任。

救恩是因信領受神賜給我們的義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5 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 6 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 7 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 8 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本段經文我們看到了了許多觀念的對比:第三節提出神的義、與自己的義。第四節提到律法與基督。第五節提到出於律法的義、與出與信心的義。看起來似乎是很複雜,其實它們的觀念是相通的。保羅主要想指出人得神稱義觀念的改變。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改變了人類與神的關係。也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是什麼改變了?首先讓我們看第四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耶穌帶來一個劃時代的改變,也就是我們對律法的態度,因著耶穌的來臨,發生了改變。猶太人守了律法一千四百多年。直等到基督降生,成就了舊約彌賽亞預言。以守律法來滿足神公義標準的做法,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耶穌自己捨身流血,滿足了神對人公義的要求,成就了神的義。我們今天新約時代的人,已經不需要在靠著守律法得稱義。而是靠著接受主耶穌為我們成就的救恩,因信稱義。律法的目的是要引導人明白神的標準,進而因著信歸向神。這個目的被基督成全了。所以基督總結了律法的時代,帶進恩典的時代。這就是「律法的總結是基督」的涵義。

接著我們看下半句:「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包含兩個意義。耶穌總結律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靠著信靠祂,而得著神所要賜給我們的義。而且凡信祂的人,的能得到神的義。將救恩的範圍從原本的猶太人,擴大到所有人類。這句話是後面整段經文的總綱。

保羅在此比較舊約與新約時期,神對人的要求。我們對稱義的看法在新舊約時代有何不同呢?舊約時代的看法是:「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那是靠著人的行為,遵守律法的規定,而得到神稱我們們為義。經過一千四百年律法的施行,表面上以色列民非常遵守律法,定下了條條框框,就怕在細節上違反了神的律法,但事實上他們卻忘記了神所要求他活出的是:律法中愛神愛人的總原則。律法成了約束人行為的規條,實際上卻沒有人能完全行出律法的標準。這就是律法的弱點,它指出了人的罪,卻沒有給人勝過罪的力量。其實律法的功用本身就是讓人知罪,引人回到神面前,接受神的赦罪恩典。然而猶太人將律法的精義,變成了死板的規條,用外在的條文來約束行為,卻忘記了屬靈的實際。以色列人過去想靠守律法被神稱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保羅今天提出的是一個新的原則,不是出於律法的義,而是出於信心的義。也就是不是靠著行出律法規條,得到與神和好的關係,而是因著信接受神為我們預備的救恩,得到神得赦免,回復與祂和好的關係。

這因信心而來的義在耶穌之前,只是個盼望,贖罪的救恩尚未實現。當基督來了之後,我們對稱義看法被更新了。並不是神有兩套標準,舊約靠律法、新約靠恩典得救。神的心意是一致的,律法的本意是良善的。律法頒布的目的不是讓我們,靠著行出來而得救。而是讓我們知道神的心意,知道自己是罪人,進而靠著信心歸向神。因信稱義是新舊約一致的思想。然而,人常常會偏離神原本的美意,猶太人得到律法後,卻將律法教條化,成了律法主義,失去了神頒布律法所要達到的目的。律法的目的本是讓人承認自己的無能,進而呼求神的拯救。猶太人卻將律法變成,約束人行為的條文,看到別人做不到就輕視,自己做到了就驕傲。這已經偏離了律法引人尋求神的目的。反而高抬人行為的功勞,想要建立自己的義。

靠著行律法稱義,是想成就自己的義,這種建立在行為上的義,讓人自高,不把榮耀歸給神。與它對比的是從信心來的義,按著信心來的義是什麽?就是承認我們無法靠行為滿足神公義的要求,只有謙卑的接受神的拯救。因此基督來就是要改正這種靠行為稱義的觀念。他親自道成肉身,成就救恩,讓我們因著信白白得到神的義。救恩不是我們做成的,完全是神。正如以下經文所說的:「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這句話原來是在申命記30章11~14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說:『誰替我們過海取了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摩西的原意是指律法是神賜給以色列民,讓他們可以遵行的。保羅按意義引用,將律法改為基督。保羅把律法改為基督是否違背摩西的原意呢?並沒有。因為律法是神的命令,是神對以色列民的心意,要以色列人遵行的。律法與基督並不是對立的。他們有相關性:(1)律法是神的話,基督也是道成肉身神的話。(2)兩者都不是憑著我們的能力得到的,而是神為了我們的福分而賜下的。律法不是我們上天下地去努力搜尋而來的,三千多年前神將律法賜下,教導以色列民明白律法。今日基督道成肉身來尋找我們(3)兩者都是神放在我們的口裏與心裏,讓我們容易取得,可以遵行或信靠。這讓以色列民沒有藉口不守律法,因為神已經賜給他們,就放在他們的口中、心中。因為舊約中摩西論到律法時,有與基督福音有以上三點類似的地方,保羅就將這段經文應用在我們今日所傳的福音上。這在我們口裡心裡的道,正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本段主要是在談出與律法、與出於信心的義的對比。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律法是要求我們遵行,基督則是要我們信靠。如今律法的總結基督已經來了,律法的目的已經在基督裡得到了成全,我們今天不再是靠著行律法得稱義,而是憑信接受基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這救恩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成就的,基督不是我們到處尋找而來的,誰上到天上去把基督帶下來呢?沒有人能做到。誰又下到陰間領基督從死裡復活呢?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基督道成肉身,與從死裡復活,全是神所成就的救贖大工,這個拯救的恩典是憑著信心接受的。信心的道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的口裏與心裏。這讓人沒有藉口推脫接受福音太難了,以致他不能得到。神已經做成了放在我們的身邊,等待我們接受。我們如果拒絕福音,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因為救恩是出於信心而得的,讓我們無功可誇。因為我們並沒有幫神做什麽,我們所做的就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接受耶穌的血洗清我們身上的罪。白白的恩典,因信接受,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不是有單純的信心,接受神為我們預備的救恩呢?

得救的方法是口裡承認心裡相信
「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10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11 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12 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這句經文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們也常使用這句經文來邀請人接受基督。這正是得到救恩的條件。也就是我們傳講福音的內容。福音的重心是什麼呢?就是耶穌基督。保羅說:「你若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這是我們接受福音得到救恩第一步要作到的。口裡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信祂從死裡復活為何這麼重要?因為耶穌基督是神所為我們預備的救主,我們必須承認自己需要拯救,接受祂為我們作成的救恩,我們才可能得救。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是表明自己願意順服在神面前,接受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

首先我們來看「口裡承認耶穌為主」。這是初代教會最基本的信仰。基督徒是一群信服基督的人。我們得救在於承認基督在我們身上的主權,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接受基督赦罪之恩的時候。就是表示自己願意順服在基督的主權底下。祂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是屬祂的人。藉著這認信,我們與祂產生了生命相連的關係。我們信靠順服祂,才可能建立這個生命的關係。

其次我們來看「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口裡承認是公開的見證,這與心裡相信是分不開的。有口無心,不是真實信靠。心口合一才是讓我們得救的真信心。心裡相信什麽呢?神已經叫耶穌從死裡復活了。基督的復活證明他是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的基督。祂從死裡復活,以大能表明祂是神的兒子。我們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贖罪的救恩,已經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救恩已經得到成全。祂的復活正顯明父神已經接受祂為我們獻上的贖罪祭,如今祂在父的右邊為我們祈求。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就是相信耶穌是神,祂為我們成就的救恩是有功效的。

這句話是文法中的第三條件句,意思是說一旦條件滿足,結果就成立。條件就是「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結果是「就必得救」。條件非常清楚明白。這裡所說的得救的條件,與前面說的信心之道,也就是福音是一致的。它不是困難的,不是我們難以得到的,而是離我們近的。就在我們的口裡、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只要願意承認耶穌是主,心裡信靠他從死裡復活。救恩就在我們身上生效。這裡說的得救的意思是什麼?請看第十節:「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這裡把得救與稱義放在同一個地位,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定義。所以說本就經文說的得救,就是稱義,也就是在神面前罪得赦免、不再被神紀念,我們在神的眼中被視為義。第十節等於是把第九節重複,只不過把條件句改成直述句,就是在講述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第九節得救條件的原因。而且第十節所說的,心裡相信、與口裡承認都是希臘文中現在式,表示持續的行動。我們的信心、與見證都不是短暫的,而是持續的。

有人認為這種得救的條件太簡單了,隨意嘴裡說說,理性上同意耶穌復活了就得救了,似乎在傳廉價的福音。不是的。救恩的獲得本身是簡單的,因為救恩是神所施的恩典,這是神拯救我們的工作。不在乎我們達到什麽艱難的考驗才能得救,而是有一顆單純接受的心。救恩關乎生命的改變,得救是得到神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不是滿足某種嚴苛的條件。如果要滿足嚴苛的條件才得救,那就像猶太人守律法一樣,行出來了才得救。按照這標準,我們今天沒有人能說自己得救。因為神的標準是完全的聖潔,人不可能憑著自己的力量達到神要求的標準。

那本段經文與馬太福音24章中說的「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是否相衝突了?不是的,一個是救恩的得到,一個是救恩的持守。能持守信心到底,得到救恩成全的人,證明我們我們起初有得救的信心,當初是真實得到了主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不是等到主再來時才得救。假若如此,那每一個信主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得不得救。羅馬書的應許就成了空話了。我們因著信得到了救恩,就在地位上成為屬神的人,就有了屬靈的新生命,不要等到將來死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屬靈的新生命,接下來關乎救恩的:與主相連、住在主裡面、得聖靈內住、走成聖的道路,都是不可能的。這是羅馬書告訴我們清楚的道理。

羅馬書所說的應許,絕對不是要我們傳廉價的福音。聖潔的生活源於生命的改變,生命的改變源於得救地位的改變,得救的地位就是從信心的接受開始。接受主之後,我們屬靈生命得到改變,我們才有能力順從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引導,活出聖潔生活的要求。能持守信心到底,也要是在有真信心的條件下才有意義。所以持守不是得救的條件,而是最終救恩成全的驗證,當我們堅守到底,我們就確定自己得到救恩在我們身上最終成全。如果我們不持守,我們就沒有把握自己當初的信心是得救的信心。持守信心是最終得救的驗證,絕不是到死之前才開始得救。聖經中講的救恩的條件是不會自相矛盾的,而是相合的。這也是我們要明白的。

神給我們的應許絕不會反悔,本段經文中從第10節到第13節,一連四個句子都是以「因為」這個連接詞開頭的。表示後面的句子解釋前面的句子,環環相扣。第11節說:「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這是引自以賽亞書28:16節。這節經文在第九章最後一節已經引用過了。「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保羅再說一遍。為什麼信靠耶穌的人就能得救,因為經上已經應許了,耶穌就是神放在以色列中的那塊磐石,對於不信的人是絆腳石,對於信靠祂的人是保護的磐石。神的應許不會反悔,信靠祂的人,將沒有一個會羞愧,這裡的羞愧就是在末日審判的時候被定罪。信主的人沒有一個會如此。這裏的信靠也是現在式,就是持續的信靠基督。再一次肯定得救信心就是持守的信心。

下一節經文是解釋前一節。既然舊約所說應許的救恩是因信靠神而得到。那得救的範圍就不在乎人的種族背景、貧窮富貴、聰明愚拙了。因為在神的面前「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本節經文明確說出救恩是為普世預備的。傳統上,猶太人以為只有他們是神的選民,但是保羅引用舊約經文證明神拯救的對象,是所有信靠祂的人。外邦人只要信主同樣得到神的拯救,同樣是神的選民。以色列民在救恩上沒有差別待遇,他們要得救還是要靠著信耶穌。這是神所預備得救唯一的道路,除此以外別無拯救。

舊約約珥書也說了,在末日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的時候,耶和華神要刑罰祂的仇敵。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誰是的神的靈澆灌的呢?那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就是所有求告主名的人,也就是知道自己無力自救,願意向耶穌基督發出呼求,求主赦免自己的罪孽,求主救拔脫離審判的命運。這些人就是能得拯救的人。這些人也就是如前面所說的,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的的人。聖經中所提到得救的條件是一致的。信靠主進入救恩當中,這是救恩中的稱義。並且稱義的人要繼續靠著主所賜的力量,保持信心到底。這就是羅馬書中所說的,主為我們預備完整的救恩。我們信靠祂的人都在主的救恩計劃中,祂必保護我們直到最終救恩成全。

神對罪人的愛是極深的,祂為救我們付上的代價是,犧牲祂自己的愛子。為挽回一個悖逆墮落的人,付上這麽大的代價,這在我們看來是浪費精力。我們看到了監獄中多少作姦犯科的犯人,即使宣稱以愛心感化犯人的法院,對他們都不抱希望。然而神卻願意挽回這麼一群沒有希望的人。救恩是因信領受的,得到神的救贖,就是這麼簡單。接受身為我們預備的白白的恩典,領受一個神所賜的新生命。

聽從福音接受救恩是人的責任
「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16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17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18 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既然神已經應許了,無論以色列人或外邦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我們會有個問題,不信的人怎能求告主名呢?他們如果從來沒有聽到福音,又怎麼能求告主名?14到15節接著前面的信息,提出了四個問題:「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答案都是明顯的,不能。可見福音的傳揚在人能得救上有重要的地位。福音的信息是神所預備的救恩,福音的使者是神所差遣的傳道人,所傳的道是神對人發出的呼召。神在拯救的事工上扮演了主動施恩的角色,福音正是神拯救的行動。然而人在得救的過程中,要作什麽呢呢?人所要做到的就在聽到福音的呼召時,對呼召作出回應,也就是接受福音,向神發出救恩的呼求,這是人的責任。雖然神施恩在前,人回應在後。然而人既然聽到了福音,神也給我們作出決定的機會。我們就當為自己的回應完全責任。如果我們拒絕福音,不能怪神不將福音傳給我們,要怪我們自己為何心中剛硬、拒絕神的呼召。

保羅引用了以賽亞書上的話:「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當時神差遣先知向被擄的百姓報告神拯救的好消息,神要他們從巴比倫出來,回歸耶路撒冷。今天神也差遣福音的使者,傳遞罪得赦免,蒙恩得救的好消息。保羅就是這位蒙神差遣傳福音的使者。但是他心中感嘆:「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這正是我們傳福音的人最常發出的感嘆,人的心剛硬不願聽福音。世人對福音會有這樣的反應,原是因為被世界的王弄瞎了心眼。他們不把福音當作一回事,反而排斥拒絕。你會為傳福音被拒絕而感到羞恥嗎?你覺得我們傳的福音不夠吸引人,讓我這個傳的人臉上無光,還是你深信所傳福音的是最好的,為人心不明白真道而傷痛。連一個推銷員都知道自己所推銷的是好貨,才有信心繼續推銷下去。我們是否有信心,深知福音就是神拯救世人的好消息。但願我們對福音的真理都能有這樣的把握。能夠勇敢地為主作見證。

因為我們知道神的福音要我們去傳揚。保羅說了:「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人能信道是得救的要件,但沒有人奉差遣傳道,就算想信,還不知信什麼。若主沒有賜下話語,傳道人也無道可傳。可見人能得救,最終是神在背後的計劃與推動。如今神已經差遣了我們往普天下去傳揚福音的信息。大使命已經展開兩千年了。主耶穌拯救世人的真道已經傳開了,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正如詩篇所說的,神的普遍啟示充滿滿全地。福音的信息也是如此:「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讓普世的人聽到福音而歸信基督,是神拯救的心意。我們每個得救的基督徒,正在神拯救的計劃中,也都是奉主差遣,向著未信的朋友傳道的福音使者。主福音的工作已經大大的擴張。祂預備了救恩、差遣了使者傳福音給我們了,如今世上已有許多人有機會聽聞福音的信息。如今救恩環節中最後的一環,在聽福音的人的身上。我們信不信?神差聖靈光照我們的罪、感動我們順服,然而如果我們的心決定剛硬到底,神就任憑我們。救恩的最後一環如果失敗了,不是神失敗了,而是人自己把自己排除在神國之外,責任在人自己身上。

當時的以色列人也都知道這福音的信息,他們的失落是沒有藉口的,不是他們不明白真道,而是拒絕接受。今天的不信的世界是否也是如此?他們如果沒有聽到福音,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沒有順服主的差遣,把福音傳到他們耳中。如果我們盡到了該盡的責任,而是聽福音的人自己拒絕,那就是他們自己該為自己的反應負責了。

救恩是神施恩的作為,神主動來到人中間,將福音的信息帶給我們。然而我們必須為自己對福音的反應負完全的責任。我們願意信靠主,還是我們拒絕接受?這是我們能做的決定,也是不可推脫的責任。

結論
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靠祂的人。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到了。神親自預備了救恩,要藉著福音拯救失喪的世人。神差遣愛子成全了救恩,白白賜給我們。這是出於神的憐憫,不是我們的功勞。神將救恩擺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容易得到。我們不用付上千辛萬苦的代價,才能得到救恩。主耶穌所付上的代價,已經完全償還了我們的罪債。主所要求我們的就是信靠祂,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這就是我們得稱義的條件。然而我們所要作的是信靠順服,這是我們不可推托的責任。神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差遣了宣教士來到了我們當中,讓我們聽到了福音之道。我們的反應是什麽?信靠還是拒絕。神的靈會引導我們、感動我們,但是祂不會強迫我們接受。祂要我們出於志願地,接受神的拯救之恩。這是人得到救恩所該盡上的本分,我們是否能以信心正面的回應神的呼召呢?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轉貼] 扭轉的宣教觀

萊特(摘自《宣教中的上帝》)
  
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一切活動尋求聖經支持,反倒應該對所有的宣教策略、計畫、行動,進行聖經批判與評估。

宣教釋經學是耶穌教導的釋經學

耶穌先後向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人,以及其他門徒宣告,祂的彌賽亞身分,乃是我們今日稱為舊約的希伯來聖經正典之焦點(路二十四27、44)。因此,「聖經的基督論焦點或中心」這類說法是我們很熟悉的。對基督徒而言,全本聖經是圍繞在基督這人身上。然而,耶穌不但提到舊約聖經的彌賽亞焦點,也進一步提到這些經文的宣教主題。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二十四45~47)

耶穌所說的整個句子,隸屬在「照經上所寫的」這一主題下。路加並未提及耶穌引述舊約的任何明確經文,卻聲稱「奉祂的名向萬國傳悔改和赦罪的道」這一使命,乃是「照經上所寫的」。他似乎是指出,全本聖經(即我們今日所指的舊約)的焦點與應驗,正是以色列彌賽亞的生、死、復活,以及向萬國宣教的使命(後者是源於前面的事件)。路加告訴我們,耶穌藉著這些話「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我們可以這麼說:祂為他們設定了釋經的方向與議程。釘十字架、復活的耶穌,祂的門徒若要正確解讀聖經,就必須透過彌賽亞和宣教的角度。

  以下說法應該相當公允。歷代以來,基督徒很正確地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卻未充分地從宣教的角度解讀舊約(有時甚至完全看不見這角度)。因著耶穌,我們從彌賽亞或基督論的角度解讀舊約;也就是,我們在舊約裡發現完整的彌賽亞神學與末世論,並認為它們應驗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我們這一觀點當然是依循耶穌、祂的首批跟隨者,以及福音書作者的榜樣。然而,我們往往只滿足於發現所謂的彌賽亞預言「已經應驗」,卻未能再更進一步,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未領悟彌賽亞所代表的宣教意義。

彌賽亞乃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一位,在自己的位格中體現了以色列的身分與使命,是他們的代表、君王、領袖、救主。以色列之上帝雅巍將透過祂膏立的彌賽亞,來落實祂對以色列的一切心意。然而,以色列的使命是什麼?正是要成為「萬國之光」—是把上帝的救贖之福帶到世界萬國的管道。這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所應許的。因為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創造全世界的上帝。因此,以色列的上帝也將藉著彌賽亞,來落實祂對萬國的心意。以色列在末世的得救與復興,會召聚萬國。 「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完整意義,乃是在於同時承認祂在上帝給以色列的使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使命是為了祝福萬國。因此,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必然會引致宣教的解讀—這是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提到的關聯性。

我們體認到,聖經的基督論焦點乃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在運作,包括較直接和間接的。說聖經是「以基督為焦點」,並非(或不應該)表示我們嘗試發揮想像力,在每節經文當中尋找拿撒勒人耶穌的踪跡。我的意思是:耶穌的位格與工作成了主要的釋經之鑰,好讓我們基督徒清楚表述這些經文在兩約中的整體意義。在閱讀全本聖經時,基督提供了釋經的母體(主軸或基準)。

  聖經的宣教學焦點也是如此。說聖經「以宣教為焦點」,並不表示我們嘗試在每節經文找出與佈道有關之事。這裡指的是一些與聖經整體相關的更深入、廣泛之事。從宣教學的角度探討聖經時,我們想到的是:

 ‧ 聖經存在的目的
 ‧ 聖經所反映的上帝
‧ 一群子民—聖經邀請我們認同他們的身分與使命
‧ 聖經敘述的故事,內容包括上帝、這群子民、全世界及其未來。

這個故事含括古往今來—「生命、宇宙、一切」。在聖經的宏大敘事與「合乎聖經的宣教意義」之間,有很密切的關聯。因此,嘗試以宣教的角度來釋經,等於是這麼提問:基督徒從宣教的角度來閱讀全本聖經,是否可能、正確及有益?會有什麼結果?我們能否以宣教作為理解全本聖經的釋經架構?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轉貼] 走入後現代人群中

Postmodernism – Art Term | Tate
(蔡少琪著)
在後現代主義的文化下,我們要活像基督 (按:活得像基督,下同)

自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開始,「現代主義」隨著科技發達,深信能藉著科技發展和理想主義,以為能幫助人類帶來更和平和幸福的光景。但隨著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這個烏托邦的美夢被粉碎了。隨之而來,自法國等地反思「現代主義」的限制時,一個新的名稱,「後現代主義」這名稱在二十世紀下半世紀進入了思想潮流領域裡。但整體來說,「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很難絕對定義,也經過多番的演變,不同人有不同的定義。整體來說,「後現代主義」屏棄絕對性和普遍真理的觀念,維護多元思維和價值觀,批判崇拜科學的萬能「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者深知科技的能力,並帶著一份後基督教的前設,反思多元的時代。自金融海嘯後,在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年輕的一代,留意到過分重視商業價值的資本主義的漏弊,深深質疑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對有權勢力否定個人的價值和個體性的作風,深深質疑和作出種種反抗。最近阿拉伯的示威和革命熱潮,更顯明貧富懸殊,通貨膨脹,貪污腐敗,青少年失業是嚴重的世界問題。後現代主義者深深關心青少年的迷失和弱勢社群的需要。近年不少社會事件都可以見到這些後現代主義的影子。在這充滿迷失,沒有共識,反對權威的世代,基督信仰應如何走人人群,幫助社群,建立生命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基督徒常說,要效仿基督!若果基督生在我們這世代,祂會作什麼呢?我想,耶穌基督必然會走入人群,服事人群,以身作則,傳播天國的福音!最近富翁田北辰經歷貧窮人的生活,就引起很大的社會關注,這例子突顯出,世人期盼著真心走入他們當中的美善使者。

後現代主義的六個特色和危機

若用常人的用語,一些不接受美善原則和真理的後現代主義者會面對幾個大危機。我嘗試列出六個他們的特色和危機。

1.要個人要現象vs輕視啟示、真理、權威
麥奎利Macquarrie說:『《聖經》本身不是啟示,但它是信仰團體用來通向其賴以建立的原始啟示的一條重要途徑(雖非唯一的途徑)。 』很多後現代主義者的信仰和神學是沒有權威的。對他們來說,神學只是詮釋,真理只是意見!他們不願意聆聽真理,那麼我們也不一定要聆聽他們的意見和詮釋。

2.盲人摸象:各自表述,未知論者
後現代主義者其中一個有名的比喻,就是盲人摸象。有學者說得好:『一群盲人就「終極真理」展開的對話,只能是「瞎說」,只能重蹈不可知論的覆徹。 』他們可以說:人人都是對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人都是錯的!都是不全面的!後現代主義者的終局就只是迷失和混亂。

3.「我」就是權威:人人平等,沒有共識
後現代主義者的共識常常是最低的共識,有共識與沒有共識的差別不大。以《全球倫理宣言》的文本為例,這文本就完全沒有用『神』的字眼。新派神學家龔漢斯指出:「若要幾大宗教均能加盟全​​球倫理宣言,那便不得不省卻『神或上帝』這稱呼。它也只能達到『某種最低限度的根本共識』。」後現代主義只能有最低的共識!這些共識只能帶來可惜!

4.「聽我的」= 有民主;「不聽我的」= 無民主;假民主!真獨裁!
後現代者不甘心作聽眾,聽從者,特別不喜歡作真神的服從者,不做真理的服從者。多元和包容主義突出他們唯一的真理標準:『否定有最終真理!否定任何宗教有最終確實的真理! 』我很喜歡用一位學者的評語,他們最終只是『匿名的排他主義者』。排除堅持真理的人。沒有最終的真理是他們的真理!

5.要尊重我!要欣賞我!少努力!少基礎!少專業!
後現代主義者很關注人是否尊重他們,是否給他們有話語權,不反對他們的觀點。但若果我們缺乏檢討自己內涵和內容真理成分的習慣,我們最終只能變成坐井觀天,井底之蛙,不進則退,唯獨埋怨等,沒有真正實力的弱民。我們唉聲嘆氣的發言也沒有人聽。我們容易變成無實力,無話語權,無建設,無民眾基礎的小民。

6.有批判,無出路!有No!無Yes!多埋怨!多反對!
朱鎔基在2001曾批判香港政府的施政,稱之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後現代主義者若不尋求真理,爭取有真理成分的共識,就只能成為一批有分裂,有嘈吵,無進步,無建設的蟻民。最後成為邊緣分子!

「行勝於言」:我們要活像基督

我們身處在急速變幻的時代,壓力重重,人們懼怕落後,發展機遇並不平等,人們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和對前景的擔憂,從老到幼都深受困擾:學童自小充滿壓力,年青人失去人生目標,中年人擔心落後,老年人懼怕衰老。基督徒不應單單分析時代,當世人困苦流離和充滿埋怨時,我們更需要委身:「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耶穌基督的愛不光在口裡,在論壇上,在文字上,而是他親自走遍各城各鄉,落到基層,服侍最卑微的群體,親自洗腳,親自栽培無學識的小民的漁夫成為服事世界的領袖。 「為信徒找事奉崗位,走出教會服事世界,栽培下一代」是信徒應有的使命。

「敢承擔,敢服事」是我們應該向年輕一代發出的挑戰。國內有學者曾提出『刀子嘴,豆腐心』的說法。美善的原則的最終的目的是引導人進入美善,引入光明,進入永生,是為了愛。基督徒有原則,也有愛,是帶著愛的原則。基督徒不能退縮,不講真理,不堅持符合真理的立場。以婚姻為例,華人基督徒必須抗衡西方自由派的風氣,那種否定「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心一意,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的風氣,我們也必須關心近年國內嚴重的離婚和家庭問題。基督徒應該有所堅持,有所執著。我們不要怕被人笑話或挑骨頭。

我們要有所作為,我們要抗衡「出位」文化,很多人看有收視,有點擊率就是成功。要見報,要被人注意成為成功第一標準。 「出位」節目成為「主流」,結果很多青少年人不懂分辨,將很多出位和激烈的言論帶到家庭和學校。過分『出位』和激烈批判性的言論會帶來社會問題,我們需要謹慎。現代人執著個人「小善」的人權,容易否定別人應有尊嚴的人權,是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必須重新註重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基本的禮貌。我們不是盲從,也必須學習聆聽。不少後現代主義者提出的批判是有洞見的,並且他們渴慕被尊重、被聆聽、被了解和欣賞。愛心裡說誠實話是聖經的原則,痛斥時代和罪惡的強權是先知的榜樣,但責備有時,尊重,聆聽也當有時。保羅說得好: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我曾在<成為眾人信任的屬靈領袖>一文指出,建立一個有誠信,有質素,有全備事工的教會是世人在二十一世紀對教會領袖的期望。言行合一的事奉,是最有果效的領導方式。清華大學有一出名的碑刻著「行勝於言」幾個影響世代的精句。對後現代人士來說,他們也有這個期望:「行勝於言」。基督徒必須有行有言才能服事現今的世代。耶穌基督親身背負十字架捨己的榜樣值得我們深思。我自己不太喜歡用「後現代」這用詞來表達現今的思潮特色,因為這種表達非常籠統。但若要用這個流行的表達,我們要留意到,我們是身處於一個批判絕對真理的時代,在一個全球化和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必然要面對不同背景的意見和批判。現代人充滿了不同批判,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就是他們看見了太多虛偽的言論,不能落實的承諾,假冒為善的生命。很多這些「後現代」的批判是來自他們目睹很多虛偽!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他們心靈實際上是尋找真正的真實性,真正值得他們佩服的榜樣,真正愛世人愛他們的領袖。佈道學名著《跟耶穌學佈道》有一句精句:「人就是方法」(People were His method)。後現代主義者心底里渴慕看見一個真正的愛者,真正的真者,真正的公義者,真正的領袖,遇見真正的基督徒,也藉著真正的基督徒,遇見真正的福音,遇見真神! 「活像耶穌」是我們對時代的答案,關鍵是,我們是否真正地「活像耶穌」,並且有行有言,有真理,也有美善的生命呢?我們是否一個值得人信賴的真理的使者呢?這更值得我們反思。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