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主禁止我們論斷

Image result for judge not lest ye be judged
前段經文警戒天國子民,我們當追求真實的敬虔,不必在乎人的肯定,但在乎神暗中的鑑察;不要追逐世界的財寶;不要憂慮衣食。天國子民必須知道自己是活在神的面前,祂隨時鑑察我們的心思意念,我們當求在神面前,問心無愧。本段主題轉到我們與人的關係,天國子民當如何對待周圍的人。

唯獨神才能審判人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太71-2

      本句經文一開始就是對論斷人發出的禁止命令「不要論斷人」。並說出如此做的後果就是論斷人者也會被論斷。這句話並不是叫我們,擔心遭到別人論斷,所以我們不要去論斷人。本句話真實的意思是,不要論斷人,免得我們會被神審判。這句話「論斷」的意思應當理解為「審判」。我們活在地上所有的言行舉止,都表現在神的面前,也都要面對神的考察。不單是不信主的人會接受神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即使是基督徒也會接受主台前的審判。這無關乎滅亡或永生,而是關乎獎賞或責罰。我們都會面對神的審判。審判我們的唯一審判官就是神,只有祂才有權柄施行審判。我們身為被造的人,不能僭越本分,代替神來定人的罪。這就是主耶穌在這裡所禁止的行為。

      有人會誤解這段經文,認為耶穌禁止我們對他人作出任何判斷。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免不了會對他人的言行作出評價,例如:甄選出合適的執事人選、評估主日學教師的恩賜、教會內肢體的勸導。這些都需要對他人的行為表現作出評價。主耶穌在第六節也告誡我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誰才能算作「不夠資格領受聖物的狗」與「不懂珍惜珍珠的豬」?這些都需要合理判斷後才能得出結果。此處所禁止的不是按照理性作判斷,或是善意的規勸,而是帶著惡意定人的罪這類的行為。知道主耶穌「禁止論斷」的意義,我們才不會矯枉過正,禁止所有正常判斷的行動,變成過度自我設限,動則得咎。決定性的差別在於評判人的動機是出於善意,或者出於惡意;期待人得好處,或是故意貶低人,羞辱人。

      為何耶穌會禁止我們去論斷人?因為我們不是神,無法完全了解人真實的情況。如果站在神的地位對人做出審判,非常可能會因著誤解,而錯怪無辜之人。人與人之間經常會因為誤解而生出嫌隙。有人個性習慣直言無諱,有話就攤開來說,有的人卻喜愛委婉表達意見,避免過於直接。這兩種個性的人溝通就容易生出誤會,當直來直往之人當面說出意見,以為對事不對人,但是敏感的人卻以為有言外之意,是在暗中諷刺他。就連傳道人也可能在講道中為了講解聖經文,帶出針對性的例證,言者無心,聽者卻有意,以為講員在台上公開批判自己,感到怒火中燒。這些猜測他人內心動機,以為他人帶著惡意的假設,都容易流於論斷。主耶穌要我們避免論斷,就是讓神來審判人的心思意念,不要靠著我們的不完整的理解,就開始論斷人。

不僅是我們不知事實的全貌,論斷容易流於偏狹。主耶穌進一步告訴我們,我們在評斷他人時候常常會用更高的標準,甚至連自己都做不到。俗話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經常是倒過來作,「寬以律己,嚴以待人。」檢驗他人的缺點,看得特別清楚,自己有同樣的問題卻看不見。這從自己寫的文章,又讓自己來挑毛病,即使有明顯的錯誤,常常也檢查不出來。若讓他人來校對,就會找到很多原本找不出的毛病。主耶穌在第2節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用嚴苛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神也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我們,那時連我們自己也過不了關。當我們必須對他人提出評論時,請為他人留一點餘地。因為自己也會犯錯,如果神也用同樣標準來挑我們的毛病,我們一樣也會受不了。在對他人提出意見時,請為他人也為自己留一點餘地,這是為人處事的智慧。

挑人刺先去掉眼中梁木
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纔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太73-5

      根據前一節的結論,我們嚴苛對人,也會受到神同等對待。主耶穌用一個生動的例證,來質問喜愛論斷他人者。這等人將自己看得過高,把自己放在審判者的地位,來定其他人的罪。主耶穌描述這種人像是自己眼中有粗大的梁木,硬是看不見,卻能夠發現他人眼中有刺,想要去掉它。主用這生動的例證來諷刺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明明自己身上有嚴重的問題,卻裝作看不見,但是他人身上的小毛病,卻看得清清楚楚,還要扮演拯救者,要解決他人的問題。主耶穌曾經在另一段經文也是用例子來責備法利賽人。「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太2324)大的缺點看不見,細微的瑕疵卻斤斤計較。這是極端不合理的事。主耶穌說這些人的毛病是「假冒為善」。他們的心被虛偽所控制,在人的面前不能真實面對自己的缺陷,反而用虛假的高傲來掩蓋缺失。明明自己身上充滿毛病,卻故意裝作完全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攻擊他人的缺點。在這種攻擊的行動中,讓自己顯得比其他人更高尚,讓別人誤以為他是完美無暇的。主毫不客氣指責他們「虛偽」。

正如路加福音中主耶穌所觀察到的一個例子:「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 神阿、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 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0-13)法利賽人的禱告是在神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德,他誇耀自己達到各樣公義的要求,自認高人一等,超過稅吏,罪人等他看不起的人。身邊的一位稅吏也在禱告,卻為自己犯的罪,痛苦悔改,求神開恩憐憫他。主耶穌給他們的評語是:「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4)我們會覺得驚訝,怎麼可能犯罪的人比起行善的反而更算為義?主耶穌指出其中關鍵的原因,犯罪的人知道自己有罪,願意痛苦悔改。而自以為義的人卻拿行為來邀功,自覺比罪人更強一等,卻沒有看見自己實際上犯下高傲自大的罪。悔改的罪人,比起不悔改的「義」人,更算為義。那是因為他們知罪而認罪,憑著信心祈求神的赦免,也就得到神的稱義。反觀自以為義的人,他們自認已經完全,不需認罪,卻陷在高傲自大的虛偽中,被驕傲遮蓋了心眼。有罪不認在神面前是更嚴重的問題。

      在基督徒圈子中,我們也當警惕自己,不要落在法利賽人慣有的習性裡。他們表裡不一,不敢承認自己的弱點。所以在人面前,需要裝出高尚的模樣,處處挑他人毛病,讓人以為他們沒有缺點。他們完全不懂的主耶穌所教導的恩典的觀念。在一個恩典的環境中,我們不需要虛偽地裝出完美無缺的模樣,反倒是樂意接受他人的規勸,讓主耶穌鑑察我們,向精金一樣更加純淨。不幸的是,我們常見一種律法主義的環境,常常裝作自己一切都光明美善,其實毛病全部隱藏在暗中,不敢讓他人知道,怕一旦知道完美的形象就被毀滅。這等人常常需要挑剔他人的毛病,在攻擊他人缺點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優越感。當遇到別人問候:「近來好嗎?」他的回答總是:「哈里路亞,一切都平安順利。」絕對不會將自己的困難,或屬靈上的需要與他人分享。怕一旦讓人知道自己的缺陷,幸苦維持的完美形象就破滅了。可悲啊!活在假冒為善的裝飾下的基督徒,正是主耶穌在這裡指責的對象。我們千萬不要落到這地步。
      教會中應當被塑造成一個恩典的團體。我們不怕自己的弱點給人知道。也願意誠心接受他人的規勸。規勸人的不會高高在上,像是自己都沒有問題,他人都不如自己一樣。而是抱著謙卑的心態,願意承認自己只不過是蒙恩的罪人,若未蒙主赦免,我比他人更糟糕。帶著這樣的態度去規勸,就不會出現一種虛偽自義的風氣,自己的毛病全不承認,在人面前掩蓋起來,大家都故意表現出完美的形象,還要提防他人挑剔自己的毛病。這種律法主義的風氣,與恩典的環境大相徑庭。活在其中不但得不到恩典的釋放,反而活在虛偽的轄制中。這其實是痛苦無比的。何者是主耶穌命令我們努力塑造的風氣?當然是恩典的氛圍。

結論

論斷他人是人際間相處常常會出現的情形。人對外界的人事物會做出評價,作為我們與人相處時,當如何對待的根據。判斷與論斷最大的差別在於,動機是出於善意或惡意,出於愛心願人得益處,還是出於仇恨要貶低人。主耶穌警戒我們不要論斷,因為能知道全貌,判斷全然公正的只有父神,我們不能佔據神的位置來論斷人。主耶穌指出了論斷者的錯誤就是假冒為善,明明自己也有問題,甚至更為嚴重,卻懵然不自知,但是卻積極去攻擊他人的瑕疵。這就是人不能看見自己過失的盲點。我們當有自知之明,不要自以為超越群論,可以睥睨天下。我們也是蒙主赦免的罪人,不能瞧不起與我們同是罪人,需要主拯救的弟兄。讓我們真實地面對自己,塑造一個容許承認錯誤,欣然接受規勸,充滿恩典的團體。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在公義神面前代求

Related image
當神與亞伯拉罕立約之後,多次向他顯現,堅定重申此約所應許的福分,表示神必然會信守此約。為此神還親自造訪亞伯拉罕,享用他的設宴款待,再一次堅定所立之約,並告知祂懲罰罪惡的計劃。這表示神重視與他之間的關係。亞伯拉罕深知神的屬性,也珍惜自己蒙神揀選的身份,就站在現有的地位,按神的旨意為所居住的世界代求。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什麽?

神造訪亞伯拉罕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3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罷。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作餅。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喫了。」(創181-8

      本段一開始就說出,「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在創世記中多次出現神以人的樣貌向人顯現的描述。在舊約的時代神直接向人顯現,並用說話來傳遞祂的信息,這是可能發生的事。除了本段之外,在15章神與亞伯拉罕用走過剖開牲畜的儀式立約。在17章神又向他顯現設立割禮為記號。甚至在後來在26章,神向以撒顯現。在出埃及記3章中,神在荊棘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在19章中,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頒布律法。這些都是聖經中神向人顯現的記載。有個專門的神學名詞來稱呼這些事件,叫做「神顯現(Theophany)」。有的神學家認為此處的神以三個人物的方式出現,就是三一神的例證。事實上我們仔細看這段經文,除了提到三人中有一人是父神藉人顯現外,其餘兩位都在19章被稱作天使。天使的位格神是不能混淆的。本段不能說是聖父、聖子、聖靈,以人型同時出現。

也有人拿這個例子,稱這位出現的人物就是神。神藉人形顯現,但是顯現之形象與神的本質還是有區別。一般來說,神的屬性不是出現的人物所具有的。例如按照神的屬性來說,祂是靈,沒有肉體。我們不能因為這裡出現的例子就推論,神也是有肉體的。還有人拿著這段例子說明神也有人性。還說神造人是按照祂的人性樣式而造,以為我們所有的神的形象,就是神所有的人性部分。這些推論都是混淆神性與人性最基本的定義。神性與人性有最根本的差異,例如神性中的全能、全在、全知、自有永有,都是人性所不能逾越的部分。認為神性中包含人性的這種理論與正統教義不合。

讓我們來看當耶和華向亞伯拉罕顯現的時候,他的反應是如何。這是超乎一般人對待陌生人的態度。亞伯拉罕對待三位客人是特別殷勤。他一見到客人就跑到門口去迎接,並俯伏在地上,以大禮相迎。他稱呼客人為「我主」;端著水盆讓客人洗腳;跑進跑出,招呼僕人準備和麵做餅,殺牛烹煮款待客人。整段經文充滿了殷勤懇切的氣氛,這正是當時游牧民族樂意接待客人的風俗。亞伯拉罕是特別殷勤與熱誠。是否是因為亞伯拉罕已經知道出現在他面前的是神,才如此恭敬?有的人確實用亞伯拉罕稱呼「我主」,做出如此的推論。其實,這應該是當時對尊貴人物的稱呼,不需要作出過度推論,以為亞伯拉罕已經知道三位中有一位是神。雖然後來他聽到神重申應許,明年他將得一個兒子之後,他應該會知道向他說話的人物是神自己。但在一開始他並不可能從外表就得出這結論。我們也不需要作出超出常理的推論。從亞伯拉罕對待客人的態度,我們看到了他真誠熱情的待客之道。這在未知客人的尊貴身份下表現出此種態度,更顯得可貴。

新約聖經中繼續猶太人先祖的這種熱情接待客旅之風,希伯來書作者勉勵教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亞伯拉罕的待客之道,正是我們今日基督徒學習的榜樣。

在神豈有難成的事
9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那裡、他說、在帳棚裡。10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11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12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甚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麼.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15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創189-15

      三位客人接受亞伯拉罕的款待,他們坐下享用亞伯拉罕準備的餅與牛肉。坐席間他們問亞伯拉罕的妻子在哪裡。此時撒拉正躲在帳篷後面,賓客間的對話,她都聽得見。三人中之一位進一步說出:「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這話與不久之前神向亞伯拉罕發出的應許一樣:「到明年這時節、撒拉必給你生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創1721)同一信息,連續向亞伯拉罕傳遞兩次,甚至神親自顯現,來重申這應許,可見神對此事格外慎重。然而,當時暗地裡聽到這話的撒拉,覺得亞伯拉罕與她都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她自己已經月經斷絕,是絕無可能生育了。對這她認為不可能發生之事,心裡暗笑。對比不久之前亞伯拉罕聽到神預言撒拉生子的反應是,「俯伏在地喜笑、心裡說、一百歲的人、還能得孩子麼.撒拉已經九十歲了、還能生養麼。」(創1717)兩人的反應一樣,都是不可置信。外在可能不敢得罪預言之人,心裡卻暗自覺得好笑。

      神對於撒拉暗笑這反應,神發出了質問:「撒拉為甚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這問題帶著責備的語氣。表示神對於撒拉不信神能夠成就應許,讓她懷孕生子這反應,不以為然,因為這等於是對神能力的懷疑。對於神的質問,撒拉直覺的反應就是害怕,並加以否認,說:「我沒有笑。」這是一般人做錯事被逮個正著時,找理由開脫的言辭。神不讓她逃避,正面揭穿她,說:「不然,你實在笑了。」神審查人內心隱藏的秘密。有何事能逃脫神的鑑察呢?想要在神面前隱藏己罪是愚蠢之事。撒拉被神譴責,不是因為在神面前暗笑所表現的失禮,而是對神的話不信。她心中發出的問題是:「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她心中認為不可能。神用反問的話來回答她:「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麼?」意思是絕對沒有。人的小信讓他不能接受神所應許,超乎我們常理判斷的事。但是神的大能遠大過小信之人心裡的限制。正如撒拉用不信的眼光,判斷自己與丈夫年紀老邁,不可能生育。但是神既然應許,必然實現。人以為的不可能,在神卻不成問題。

「在神沒有難成的事」這句話已經成了猶太人世代相傳的金句,先知耶利米的禱告中也出現:「主耶和華阿,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神也以同樣的話提醒耶利米:「我是耶和華,是凡有血氣者的 神,豈有我難成的事麼。」(耶3227我們對於將來會成就的事的期待,受限於我們的觀察與經驗,超出常理的事,我們常會懷疑,覺得不可能發生。神是造天地萬物的主宰,大自然的運行也服在他的權能之下。當祂要完成祂的計劃時,會以超乎尋常的能力,突破我們以為不可能的界限。神的能力是要彰顯在祂應許的計劃上。這計劃是透過有信心的人順服神的旨意來完成的。撒拉在開始的時候心中暗笑,表現出不信。然而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祂藉著警告的話語提醒了撒拉「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撒拉最終還是順服神,讓神所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在撒拉腹中懷孕,最終真的誕生下來。這是撒拉從不信轉為信從的例子,是因著神的信實憐憫,施恩引導而成就的。我們對於神所應許之事,是否也帶著懷疑,以為絕無可能。當先問自己,願不願意順服在神面前,先以禱告求告神,讓神的大能顯在我們身上?當我們有順服神的心志,讓神的大能施展出來,就能看見本以為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

在公義的神前代求
16三人就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17耶和華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18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20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21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麼.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22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23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24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麼。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麼。25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麼。26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27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28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麼.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29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作這事。30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他說、我在那裡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作這事。31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他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2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3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1816-33

      這段經文進入了一個新主題,前面敘述的神造訪亞伯拉罕,重申過去對他賜福的應許。一進入本段,就換到神聽聞所多瑪犯罪,特地下來查看,預備審判所多瑪。似乎前後有點主題的跳躍。事實上信息還是連貫的。這裡神首次將祂為救贖世人而揀選亞伯拉罕的心意告訴了他。神的救贖工作就是面對著敗壞的人類,神一面對不義之事顯出公義,讓罪人接受當得的審判。另一面神也藉著義人在地上的見證,挽回迷失的罪人。從以下神論及亞伯拉罕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來。

經上記載,三位造訪亞伯拉罕的人其中一位是神,他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這段話提到了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應許要賜給他後裔成為大國這福分。並且也說出了揀選他們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家族遵守神的道,秉公行義,使神拯救世人的計劃在他後裔身上得到成就。因此神不願對亞伯拉罕隱藏祂的旨意,祂要親自告訴亞伯拉罕這計劃,讓他甘心樂意地跟隨神,憑著信心遵從神的引導。神期待亞伯拉罕秉公行義,但是他所面對的正是敗壞墮落,罪惡深重的世界。他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怎麼能夠出淤泥而不染,不受罪惡的污穢?唯一的辦法就是,專心跟隨神,聽從神的吩咐。如此才可能避免與罪惡的世界一同沉淪,反倒成為神拯救罪人,賜福世人的管道。這也是神揀選他的目的。

所多瑪的敗壞聲聞於神,正如挪亞的時代,「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65)還有巴別塔時代的人,狂妄至極,想要造通天之塔,宣揚自己的名。這些都是人罪惡滔天,聲聞於神的例子。人所犯的罪,無法逃離神的眼目,祂要親自下來查究,按照人所犯的罪行施行審判。神差遣兩位使者前往所多瑪考察。留下亞伯拉罕與神在一處。當亞伯拉罕知道了神對所多瑪人犯罪的憤怒時。他來到了神面前為所多瑪人求情:「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麼?」他是按照神公義無私的屬性向神懇求。神懲罰罪人,但是也保全義人免於滅亡。亞伯拉罕深知神是公義的,絕無偏私,同時神也是慈愛的,願意留給人悔改的機會。他就抓住神的屬性,盡一切可能,為這些面臨毀滅命運的人求一條生路。他之所以如此代求,有可能是知道自己的侄兒羅得也在其中。也有可能是他不願見到其中的義人因著惡人的連累一同滅亡。他在神面前一再懇求,前後一共六次,每次都降低神懲罰的條件。從只要五十個義人神就不毀滅,降到四十五,再降到四十、三十、二十、一直降到僅僅十個。他開出的條件,神都應允他。談判中有個忌諱,已經講好的事,不能反悔。如果反反覆覆、一再更改,那是在考驗談判者的耐心,極可能會激怒對方,而毀掉一切談好的成果。這是極端冒險的事。然而,亞伯拉罕十分積極,多次冒著惹動神怒氣的危險繼續代求。為了保全所多瑪中僅存的少數義人,讓神為了他們的緣故,不毀滅所多瑪。他曾經多次用甘冒大不韙之心態來懇求神,接連使用「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我還敢對主說話」、「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這些自知冒犯的詞彙。直到義人數目降到連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的十個人,才停下來。與其說亞伯拉罕是砍價高手,不如說他為了保全僅有的義人,非常堅持地求神放寬審判標準。

在以上的亞伯拉罕的代求中,我們看到了他按照神公義的屬性而求。神的公義彰顯在對罪惡的審判,同時也在「不願意讓義人與罪人同遭毀滅」這原則上。正如出埃及中神對摩西啟示祂的屬性:「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我們常會有個疑問,神按公義對罪惡進行審判,與對罪人的憐憫怎能同時存在?這確實是神屬性中的兩個最主要的部分,二者同時存在,我們不能只看見其中的一面。神大公無私,對罪絕不寬貸,但是在施行公義審判之前,祂為罪人留下悔改的機會。若罪人願意承認自己的罪,回轉歸正,神也會轉意,不將懲罰降在他們身上。亞伯拉罕正抓住神公義並慈愛的屬性來到神面前為人代求。這也是我們今日為人代求,所當掌握的原則。

放眼今日的世界,比起當時的所多瑪,其追求墮落,與對神的悖逆程度,可能更加超過。我們活在其中,豈能無動於衷。父神揀選亞伯拉罕,要讓他與後裔在地上秉公行義。我們就是承繼亞伯拉罕之約的屬靈後裔,同樣被神賦予這樣的期待。我們效法亞伯拉罕的信心,豈不也當效法他為身處的罪惡世界代求的作為?代求的原則正是與當年亞伯拉罕一樣,抓住神公義與慈愛的屬性。當今有一些基督徒像以利亞一樣,向世界發出先知的呼聲,譴責這世界的罪惡。神對罪惡的審判必會臨到,呼聲是必要的。然而,我們也千萬不要忘記,神願萬人悔改的心也與當年亞伯拉罕時代一樣。當亞伯拉罕按著神心意為當代世人代求時,神就開恩憐憫,讓審判臨到的最低標準,多次得到寬限。我們可曾為這不斷走向墮落的世界,發出審判的警告,與神拯救的信息。更在向世人呼喚的同時,在神面前為他們代求。求神施恩憐憫,延緩審判的時限,讓福音有機會更廣泛地傳開,讓世人中願意悔改者有逃離滅亡的道路。這正是神在亞伯拉罕之約中應許的最重要一點,使萬民因亞伯拉罕後裔同蒙福分。我們身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豈能忘記這福音的使命。

結論

神在與亞伯拉罕立約之後多次向他顯現,重申必成就此約中的應許。本章提到神親自造訪,向亞伯拉罕顯現,與他面對面交談,肯定他明年將得到後裔。雖人的信心微小,會對不可能之事暗笑。但是切莫忘記,「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神的能力浩大,信實無比,絕不會毀棄承諾。亞伯拉罕抓住了神公義慈愛的屬性,為著面臨滅亡命運的所多瑪代求。我們身為亞伯拉罕屬靈的後裔,當效法他的榜樣,為我們居住的世界代求。即使世界走向敗壞,將來免不了在審判中遭到滅亡的命運,其中仍然有許多願意悔改但尚未有機會聽聞福音的人。我們的責任就是求主寬限審判的時程。並幫助我們積極參與宣教工作,讓福音及時傳到普世,讓人有機會聽聞福音,從滅亡的命運中轉回。這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在憂慮的風雨中仰望神


Image result for worry not take away tomorrow's trouble takes away today's peace
本段經文是基督徒詩歌創作的泉源。「野地的花」,「耶和華祝福滿滿」,「不要為明天憂慮」都出自這段。可見憂慮是我們共同的經歷,在憂慮中掙扎的感受也喚起我們傷心的記憶。勝過憂慮絕不是輕鬆的話題。我們今天可以平心靜氣地談論它,是因為沒有面臨立即的困難。如果自己身陷困乏,被溫飽問題搞得焦頭爛額,恐怕也無法這麼輕鬆地勸導人不要憂慮。我們來看一下主耶穌是怎麼說的。

勿慮衣食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喫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麼、身體不勝於衣裳麼。26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27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28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29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30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 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太6:25-30)

在本段一開始就有「所以」這個連接詞,表示前面的敘述是本段的原因。前面提到兩種財寶,兩種眼光,與兩種事奉。這些都是人生大方向的選擇,當大方向作出正確決定後,我們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誰,應當專心事奉主,而不是事奉錢財。如此心中就更有底氣,不應當再憂慮了。所以主耶穌接著對門徒說出一個命令:「不要為生命憂慮。」與前面幾個命令句的時態一樣,都是現在式,表示禁止當時門徒中確實有的,為生活憂慮的情況。「憂慮」這個字,曾經在馬大為雜事抱怨的境況,翻譯成「勞苦愁煩」,意思就是心思被重擔煩擾,生出焦慮的感受。主所指的煩擾人的事物就是「為生命憂慮喫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這個句子中,人擔憂所為了的對象就是缺乏「維護生命的食物」與「遮蓋身體的衣裳」。主耶穌讓我們看到「食物」與「衣裳」乃是身外之物。更重要的是它們要保護的對象,我們的「生命」與「身體」。這兩個字直譯就是「魂」與「體」,它們在這裡是同義。人經常擔憂的就是吃得飽、喝的足、穿得暖,這些維生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問題。其實更該看重的是與人關係更加密切的,就是生命與身體。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這與世俗的諺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完全相反。生命都沒有了,衣食還有什麼用?主耶穌讓我們思想,不要顧慮身外之物,而喪失了更重要的生命與身體。人盡一切努力讓生命存活,如此重要之事,祂豈會不看顧呢?我們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在過去的時代彼此問安常用的問候詞是「吃飽了嗎?」表示吃飽飯在當時是個大家關心的事。今天則大部分人的問候變成「最近忙什麽?」有工可幹則是今日大家所關心的事。兩者都關乎生活的基本需要。主耶穌為什麽讓我們不要擔憂生活遭遇缺乏,衣食得不到滿足這種切身需要的事呢?因為這幾乎是每個人生活中最關心的事。當衣食的需要都無法滿足的時候,其他任何更高尚的追求,都顯得虛妄了。我們能夠高談闊論人生的理想,是因為我們沒有衣食缺乏的危機。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單單飢餓的痛苦就佔據我們整個心思,讓我們無心再顧慮其它方面的事物。

主耶穌的教訓超越世人對基本需要的關切。他要門徒不為衣食憂慮。主耶穌用一個例證來支持祂的教訓:「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這是由身邊較小的事物中,觀察出的原則,推論此原則也能適用在,更重要的大事上。天父對於祂所造的萬物,有維繫它們生存的旨意。我們看到田野中的走獸,空中的飛鳥,水裡的魚類,都能在地球上繁衍不絕。它們之所以能夠存活,主要是天父預備他們活下去的本能,並賜給它們賴以為生的食物,與平安的環境。主耶穌讓我們觀看天上的飛鳥,它們從來沒有開墾農田,種植穀物,但是天父讓它們可以從田野中覓食,而得到飽足。這是天父顧念弱小生物生存的憐憫之心。論語顏淵篇中有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此說雖然未提及天地的主宰上帝,但是天地存在的本旨,就是保全生物,得以存活。這也與耶穌的教訓相合。既然天父連飛鳥都願意預備食物來養活它們,我們是天父按照祂的形象創造的,豈不是更加蒙天父眷顧,必然不會讓我們因為缺乏食物而餓死。

天父的眷愛給我們為神所造之人非常大的安慰,我們為何還會擔憂天父忍心讓我們活在飢餓痛苦當中,因窮乏而餓死,這絕不是天父的心意。我們當對天父對我們的看顧保護有信心。不要再為自己的可能面對的缺乏境況而憂心忡忡了。憂慮是人類常有的情緒,因為我們有計劃未來的觀念,不是只顧到吃飽眼前的一餐飯,而會想到下一餐怎麼辦,甚至想到近程,遠程可能出現的危機。幾年之後,還能有足夠的生活供應嗎?一旦擔心可能出現的缺乏,心中就會出現危機意識,積極為將來做準備。我們會積極賺取足夠的收入,並儲蓄起來,以備將來不時之需。為了防範突然而來的生命財產損失,我們會為自己買健康保險,人壽保險,產業保險。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些為將來打算的作法並無可厚非。主耶穌勸導門徒的是,讓自己的情緒被憂慮所困擾,整天擔心吃不飽飯,活不下去。當我們的心思意念被這種憂慮的情緒佔據,就呈現出一種現象,我們不再對神的信實供應抱著依靠的心,而是單想靠著自己來維護生命的福祉。這就是一種對神信心不足的表現。

主耶穌警告我們:「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或作使身量多加一肘呢〕」憂慮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反而讓我們失去了平安活下去的心。想起來十分諷刺,人憂慮沒有足夠的衣食,讓我們平安活下去,卻讓憂慮先奪走了我們平安,先破壞我們活下去的信心。主耶穌讓我們思慮,憂慮能產生什麽結果,讓我們的壽命多活一刻?或是讓我們長高一肘?完全不能。憂慮反而讓我們情緒不寧,對健康生出極大的破壞作用。當今之世,憂鬱症是個現代文明帶來的心理疾病。在已開發國家中,得過不同程度憂鬱症的人,約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事實上在農業轉型進入工業的開發中國家,這種問題也是很嚴重。有許多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一邊靠著藥物化解憂慮的情緒,一面繼續承受壓力,努力上班爭取更高的業績。這是很矛盾的現象。追求成功就是期待過著無憂無慮,更幸福的生活。但是付上的代價就是,先是去了心中的平靜,整天為工作憂愁。農村中的老年人,青春年華的學生,應該是無憂無慮了吧?正好相反,土地被徵收的老年農民,失去了一生維生的飯碗,兒女離開去城市打工,心中憂慮的人與時俱增。充滿光明前途的青少年學子,活在父母師長升學競爭的壓力下,好多人身心不平衡,睡不著覺,吃不下飯,甚至不想活。現代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逐漸攀升,在中國一年自殺的人口約有25萬,其中一半以上是因憂鬱症引起。憂鬱症是個奪去人生命的隱藏殺手,聽起來令人怵目驚心。

讓我們免於憂慮的良方,是明白自己在天父眼中的地位。正如天上的飛鳥得天父養活,28節提到的野地裡的百合花也是一樣。它不勞苦,不紡線,可是顯出的美麗外表,充滿了榮華,甚至勝過於所羅門王身上穿的皇袍。當我們走到野外,看到多彩多姿,光彩艷麗的花朵,每一朵都有它的特殊的樣式,勝過藝術家的苦心竭慮設計出來的創意。我們會驚訝,為何野地裡的花,它的生命極為短暫,早上開放,晚上就枯乾,連只存在一天的生命,神都給它極為榮美的外表。何況是我們這些比花更為貴重的人呢?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討世俗的歡迎,而是存在上帝的眼中。野地裡的花如果為了得到世人的讚賞而開放,那它可是要失望了,因為野地裡沒有人會去看。那它既無人觀賞,為何還要盡情綻放。我們用科學的眼光來解釋,說它是為了招蜂引蝶,好繁衍後代。花只是無神經器官的植物,如何有此種繁衍後代的意識?其存活並綻放華麗外表的意義,不是存在它本身中,而是有更高的主宰從外在賦予其意義。它的生命的價值,當然也不是因為有人觀賞與否而存在。它的存在,它的美麗的價值,不在乎世俗功利的判斷,是因著造它的神加在它身上的。沒人觀賞,甚至沒法招蜂引蝶,繁衍後代,它存在仍然有價值,因為上帝造它,要顯出上帝的榮耀。它在無人田野,無人觀賞,仍然貴重無比。我們生存的價值呢?豈不是也是活在上帝面前,顯出祂賦予的榮耀嗎?有人欣賞與否又有何關係。我們活著的意義,存在上帝心中,我們存在的目的是討祂的喜悅,不在乎人的評價。這給我們極大的平安。

主耶穌責備我們這些還在為生活憂慮的人:「你們這小信的人哪!」憂慮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是內心對神的不夠信靠。他總想憑自己的本事,控制生活中的一切狀況。抓住食物就不怕挨餓,抓住錢就不怕缺乏,抓住權力就不怕人欺負。一切都想緊緊抓在自己手裡,一旦發現抓不住的時候,就憂愁不已。其實,想要掌控一切就是人自私罪性發展出來的妄想。這種想法是出自人裡面的野心。人狂妄的野心不但沒有幫助我們掌握周圍的事物,反過來產生出憂慮來吞噬自己。那如何克服心中對缺乏的憂慮呢?從主耶穌的信息裡我們學到了,憑著對神的信靠。相信神是一切的主宰,萬事掌握在祂的手裡。祂如此愛我,正如祂愛空中的飛鳥,野地的百合花一樣,祂怎麼供應飛鳥與花朵的需要,必然也會彌補我物質上的缺乏,滿足我的需求。這種人生重心的轉移並不容易,原本我們靠著自己,什麽都想抓住。當看見事態發展超出我的想像,周圍的情勢掌握不住的時候,就心慌意亂,失去了方向。神要我們憑著信心依靠祂。在任何意外發生,心慌意亂的時刻,知道神仍然在寶座上坐著為王,祂仍然掌握著一切。即使遭遇患難也是祂所容許的,我就安心把自己的命運交託給祂,祂必負責到底。

大衛雖貴為君王,卻經常遇到人生的困境。他在困難時向神發出禱告:「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 神。因為我的盼望是從他而來。惟獨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他是我的高臺。我必不動搖。」(詩62:5-6)這就是大衛憑著禱告,將自己的命運交託給神。神保護他度過許多災難危險。你是否曾經經歷缺乏的時刻?是否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向神發出呼求?有一位英國的基督徒喬治穆勒,他曾經歷了一件神及時供應他需要的神蹟。他開了一家孤兒院,眾多孤兒靠著他募來的善款維持生活。一日廚房傳來緊急的呼求,儲存的食物已經不夠讓小孩吃早餐了。他身為院長,當然不忍心看到小孩挨餓,但是事情緊急,唯一能做的就是禱告。他召集全院孤兒,在餐廳聚集,對著擺不出食物的空盤子禱告。眾人覺得不可思議。就在那個關鍵時刻,門外有人敲門,有一家麵包公司工人罷工,做出來的麵包沒有辦法銷到各地的商店。老闆不知道怎麼處理,就差人把做好的麵包全送了過來。不久之後,又有人按門鈴,有輛滿載鮮奶的車子,正巧在孤兒院附近拋錨,一直都修不好,老板決定將一車牛奶送給孤兒院,免得壞掉。孩子們當天能夠無憂地把肚子填飽。事實上是神在背後掌握著一切。祂讓有餘的補上缺乏者的需要。你是活在衣食有餘,不虞匱乏的境況嗎,還是活在缺乏的邊緣。你是否能夠像喬治穆勒一樣,面對著空盤子還滿有信心地向神祈求供應。如果沒有信心,他大概是最該憂慮的人了。所有孩子飢餓的眼神都成了他心頭的重擔。求主讓我們從大衛一生學習信心的榜樣。也效法喬治穆勒信靠供應缺乏的神。

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
「31所以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穿甚麼。32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34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6:31-34)

結尾重複前面的段落的教訓,「所以不要憂慮、說、喫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就是主耶穌在本段教訓的主題,命令門徒停止為生活需要憂慮這種習慣。這憂慮是藉著他們的問題說出來的:「我們要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呢?」似乎整個心思就在追求,得到衣食上的滿足。主耶穌讓他們停止這種心態。32節提出理由,因為擔心衣食缺乏而尋求這情形,在外邦人中間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當然此處不在強調非猶太人血統,而是凸顯信神之人與不信者的差別。不信的人不依靠神的供應,生活的指望就是靠著自己的能力來得到物質上的豐富。當缺乏衣食的時候,憂慮是難以避免的。反觀信神的人如何。主耶穌勉勵門徒:「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神知道我們生活所需,並應許我們不至匱乏。我們當專心倚靠神,憑信心仰望祂的供應。如果也像外邦人一樣,為生活需要而憂慮,豈不是忘記了神寶貴的應許,以為神會失信於我們嗎?

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難道信神之人就衣食無缺?我們也看到了窮乏的信徒,過著缺乏衣食的生活。例如印度,非洲有許多生活在飢餓邊緣的信徒。不見得信主就不會經歷貧窮。這點我們不會否認。信主不是發財的萬靈丹,神也從來不應許天色常藍。我們可能會活在窮乏的境況,但是神要我們知道一件事,神要我們不要因著窮乏就陷在憂慮當中。因為主耶穌也看顧窮乏人,祂曾說到「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知道自己缺乏的境況,願意全心依靠神的人,主絕對不會拋棄他們。主所禁止的是為衣食而憂慮,整天擔心吃不飽,穿不暖,那是對神缺乏信心的表現。主耶穌在教導門徒登山寶訓的一刻,正面臨十字架的陰影隱隱呈現。祂要代替信徒贖罪,在十字架上被釘死,天父交付給祂的苦杯,一直伴隨著主耶穌一生傳道的工作。苦難不是天父應許我們可以逃避的。而是從苦難中,我們學會更加地依靠天父。在缺乏之中不憂慮。因為知道神不丟下我們。我們所走過的路正是從苦難中展現出來,神所賜下的榮耀。

又或有人問,難道神要他們不勞苦努力,就等著天上降下餡餅嗎?當然不是如此。基督徒也當今我們在世為人當基盡的本分。例如保羅也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弗4:28)盡己本分,發揮才能,是主所喜悅的工作倫理。我們絕對不是鼓勵人懶散。主所禁止的是為物質生活憂慮,患得患失。這種心態與對神的信靠是無法相容的。

既然不當整天尋求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我們在地上還有何事可求?主耶穌告訴我們:「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什麼是我們所該優先尋求的,神的國與神的義?這可以從主禱文中看出來:「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神的國就是神主權所臨及的範圍。神的義就是神公義聖潔屬性彰顯於世。正如主禱文所說的,當人願意尊神的名為聖,願意順從神的旨意時,神的國與義就臨到這些人。我們願意世人都能認識神的偉大,順服神的旨意,同心信靠神,讚美神的榮耀。這就是神所喜悅我們在地上為祂成就的事。這件事當放在優先順序的最主要地位。可惜的是,我們常常忽略它,反而把衣食的需要放在頭號地位,擔心缺乏而憂心不已。主並不是要我們不要謀求衣食的滿足,而是不要讓它成為生命的主要考慮,甚至佔據了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位置。主耶穌說,當我們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那些物質上的需要,神必會滿足我們。

為了尋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我們當有什麽具體的行動呢?首先,將主耶穌吩咐的福音使命傳揚給世人,讓人信靠基督,進入神的國,成為神國子民。這就會讓神的國在地上更進一步擴張。除了福音工作之外,尋求神的義則是,願意自己先服在神公義的旨意之下,成為神公義在地上彰顯的使者。我們是否看見不義的事在地上肆虐,窮人缺乏養生的資源而活不下去,弱勢族群被強者欺壓,連基本權利也被剝奪。孤兒寡婦沒有人照管,活在貧窮線下。人偏離神公義的標準,任憑犯罪橫行。這些都與基督徒息息相關。我們大可以摀住耳朵,閉上眼睛,假裝對這些事視而不見、聽若罔聞。但是神讓我們活在地上,就是要成為世上的光與鹽。如果我們遮蓋憐憫的心,對不義之事無動於衷,有一天神會向我們追討該行善而不行的債。所以傳福音,與活出關心神公義的旨意在社會彰顯,是基督徒在世上不能推卻的責任。我們無需將神的國與神的義,推到今生無法企及的虛無縹緲境界。主耶穌要我們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今生就要遵行,傳福音與關心社會,就是具體落實的行動。

最後,主耶穌講出結論,憂慮是將明天可能出現的危機,當成今天煩擾自己的因素。危機不見得會發生,但是對情緒的打擊已經成為事實。信心是將可能出現的危機仰望在天父手中,求祂介入我們生命中,帶我們度過難關。憂慮與信心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一個信靠神的人不該被憂慮纏繞住。我們要知道,神給我們堅定的應許,祂會賜下足夠的力量,勝過前面的難處。如主耶穌說的:「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古詩有云:「生年不滿百,卻懷千歲憂。」許多的憂慮早就已經超過我們活在世上的年數。可以說是空擔憂一場。主說出了原因:「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就像我們開車在漆黑的夜路上,車頭燈只能照亮前方二三十公尺,我們卻為看不清更遠的路,而擔憂得不得了。其實,主給我們的引導也是一步一步顯明的,明天還有明天該有的煩惱,到時候主又會賜下走出困難的力量。不要把明天的煩惱帶到今天,來讓今天的自己活在憂心忡忡的痛苦當中。主的話實在有道理。

結論 
物質生活的需要經常煩擾我們的心,成為我們憂慮的源頭。主耶穌卻警戒我們不要為衣食而憂慮。祂讓我們看到天父的應許信實無比,要我們先求祂的國與義,應許賜給我們生活所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