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在短暫的歲月求神施恩

Kiss of Death | My Jewish Learning
13歲的時候我在中學課本上讀過朱自清的《匆匆》,其中有句:「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讓人驚醒的話語還迴盪在記憶中。當年寫作時22歲的朱自清已不在,閱讀時13歲的少年已白頭。《匆匆》仍然傳頌在人間,儆醒的人仍然挽回不住歲月的流逝。歲月苦短是詩詞中的常見的主題,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挽不回時間,只能珍惜時間。想多做點事,但是又發現體力不濟,再也無法像年輕時一樣拼搏。衰老又是個無法阻擋的趨勢,讓人感慨不已。不禁讓人思想,易逝的歲月意義如何。除非我們找到現今在地上工作生活在永恆中的意義。今世還有人在談永恆嗎?羅大佑30年前的歌聲:「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永恆差不多成了調侃人虛假的話了。但是人的心中還是存在永恆的觀念,否則為什麼會思想人生結局要到哪裡去?是的!我們還在思想永恆,這觀念還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從摩西的詩篇,看看三千五百年前的他,怎麼看待他度過的一生。

人的短暫與神的永恆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阿,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2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3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4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5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6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90:1-6)

本篇開始就說明這是神人摩西的禱告,神人通常是對先知的稱呼。摩西在以色列歷史中也是一位先知。寫作的時機,應該是他在遭遇患難的時刻,向神發出的禱告。他思想自己一生在神面前所蒙的恩典,知道神的威嚴與信實,他求神保護與祂立約的子民,讓他們的作為在神面前蒙悅納。於是寫下這詩篇讓後代子孫傳頌,記念神在過去對他們拯救的工作。解釋這禱告,應該放在摩西思念神對以色列民一路拯救的歷程下來看。神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掙脫法老的轄制,走過分開的紅海,逃避追兵的攻擊,在屢次軟弱下接受神管教,最終遙望約旦河對面的迦南美地,約書亞整軍待發,預備前進應許之地,面對將要來的征戰。在這特別的時刻,摩西雖然無法過約旦河,但是他思想自己從神領受的使命將要交卸,由繼任者約書亞去完成。他在神面前,追想過去所經歷一切神的施恩與管教,發出了對神的祈求。

禱告是以向神的呼求開始:「主啊!」這個稱呼著重的意義是,神是宇宙萬有的主宰。在肯定神是他的主宰這認知下,摩西發出對神的禱告。他禱告的內容是:神是我們的居所,經過了世世代代,持續不變。摩西特別有這感觸,因為看見神從先祖亞伯拉罕開始,就已經保護祂的子民,直到如今。「居所」的意思就是人得到安居保護的所在。在詩篇91篇中詩人勉勵他人以至高者為居所:「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你已將至高者當你的居所。」(詩91:9)摩西也勉勵以色列民神是他們的居所:「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申33:27a)我們能夠在神的蔭蔽下得到安居之地。並且延續世世代代。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祂對子民的保護不會消失。這就是屬神子民特別的福分,他們在遭遇外力威脅的時候,有一個可以呼求對象,祂可以成為我們安然得保護的居所。你在經歷困難的時候會想到神嗎?還是你沒有任何可以呼求保護的對象?你居住在神的裡面,是否得到了保障?

第2節敘述的內容,讓人思想到創世記前二章中,神創造天地萬物的偉大作為。他提到了:「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在地球上的山嶺,大地和世界都未曾被造出來的時候,神已經存在。祂是自有永有的神,從過去直到未來,祂永遠存在。神永恆不變表現在祂的屬性上,祂是信實可靠的主,既然應許成為祂子民的居所,就必會信守承諾到底。我們居住在祂裡面,絲毫無須憂慮。英國一位聖職作者以撒華茲寫的《千古保障》歌詞是:「真神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將來希望,是人居所抵禦風暴,是人永遠家鄉。在主寶座蔭庇之下,信徒一同安居,惟賴真神膀臂保護,永遠平安無慮。山川尚未立定以先,大地尚未形成,遠自太初你便是神,亙古直到永恆。」所描述的正是從前三句經文而來。無論是英文詩句或是中文翻譯,韻律用字都十分典雅,傳遞出摩西所寫的本詩篇的精神。

對比與神的永恆不變,第3節提到了人生命的短暫易逝。這短暫出現,隨即消逝的人生,對比於神永恆的存在,簡直微不足道。生命短暫的原因是因為罪進入了人裡面,自從始祖犯罪遠離神,人就活在必死的命運中。在神威嚴的審判下,從塵土而出的人,終究要歸回塵土。這句創世記神對人犯罪的判決,常在基督徒下葬的時刻,由主禮的牧師念出來:「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神藉著對人發出呼聲:「你們世人要歸回。」原意是「歸回吧,人類的兒女們。」在神的眼中,人的死亡實際上就是歸回他原出之處。

第4節提出了原因,人類過去千年,似乎過了好長的時間,在神的眼中只不過是已經過去的昨天而已。又好像夜間的一更,瞬間即逝。人生命的短暫對比神的永恆作者使用另外三個比喻。生命消逝的快速如流水。詩詞中經常使用流水比喻時間流逝,如楊慎的《臨江仙》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蘇東坡的《赤壁懷古》也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的生命流逝,就如同流水去而不返。即使兩次踏足於河中,也不可能踏進同樣的河水。因為原來的河水早已經流走了。

歲月轉眼過去又像睡一覺。古代還有「黃一夢」這成語,是源自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描述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投宿一家旅店,店主正在煮黃粱,他感嘆自己有志不得伸,有一呂姓老翁,對他說這不難,給他一個瓷枕,讓他小睡一下。不一會兒他睡著了,夢見自己高中進士,娶了如花似玉的大小姐為妻,官拜河西節度使,領兵擊敗外敵,回朝任宰相。正歡喜時刻,被人誣陷舉報,被逮捕流放遠方。正愁苦之間,皇帝為他平反,官復原職。歷盡人生轉折,享受榮華富貴,也嘗盡人間險惡。結果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旅店,旁邊煮的黃還鍋中未熟,原來是一場夢。這故事形容生命短暫虛空,像作了一場夢醒來,才知都是虛幻。

作者又用花的開放及枯萎來形容生命短暫。後唐李煜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個花開花謝的比喻在聖經中多次出現,用來警惕人生苦短。彼得也用花的凋零來形容生命易逝:「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1:24-25a)

以撒華茲的《千古保障》下半段歌詞說:「在神眼中,億千萬年,恍若人間隔宿,恍若初聞子夜鐘聲,轉瞬東方日出。時間正似大江流水,浪淘萬象眾生,轉瞬飛逝,恍若夢境,朝來不留餘痕。」正深刻地描繪這段經文。人的生命如曇花一現,比起神的永恆不變,更覺得不足相比。那我們一生匆匆走過又有何意義?如果不將人生的基礎建立在永恆的基礎上。一生庸庸碌碌活過,與蜉蝣又有何差別。短暫的生命怎麼能與永恆聯繫上關係,除非知道我們是永生神所重視,所鍾愛,並領受祂賦予的使命,就是在地上榮耀祂的名。如此生命的一點一滴不再是虛空,而是在永生神眼中被記念。

存敬畏神的心度日
「7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8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9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11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詩90:7-11)

活在神的面光之中,我們不能帶著掉以輕心的態度;反而是需要知道神的公義聖潔,與人有罪的事實。在神的鑑察之下,人的罪無所遁形。這也是人類為何都落在必死的命運中,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會走向衰敗死亡,為什麼在死亡的面前我們是如此地無能為力?因為這是我們原本都得罪了神,虧缺了神的榮耀,因而落在神的惱怒當中。我們的罪孽在神的光照下無所遁形,甚至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他人無法知曉的罪惡,也難逃神的鑑察。摩西在寫到這句話時,心中必然深深了解人心背離神的境況,從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經過曠野三十八年流浪。他非常清楚人的狂妄自高,對神忘恩負義,反隨從私慾引誘去崇拜偶像。就連他自己也曾經因著血氣惹動神憤怒。沒人敢在神面前自誇聖潔無暇。就算再追求聖潔的人,當他越靠近神,對於自己達不到神聖潔標準的情形越清楚。這是人類活在地上的時候普遍的境況。

摩西面對以色列民多次犯罪的事實,向神發出禱告。以色列民在曠野流浪的過程中,經常惹動神的怒氣,招致神公義的審判。人的犯罪與神的憤怒是連在一起的。在渡約旦河之前摩西對他們耳提面命:「因為我知道你們是悖逆的,是硬著頸項的,我今日還活著與你們同在,你們尚且悖逆耶和華,何況我死後呢。……我知道我死後你們必全然敗壞,偏離我所吩咐你們的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以手所作的惹他發怒,日後必有禍患臨到你們。」(申31:29-31)人的心是何等容易敗壞,忘記以往的教訓。摩西特別在頑梗的以色列民面前,強調墮落將招致神的怒氣發作,後果是可怕的。

警戒的目的是讓人心生警惕,不要落在狂妄自大,目中無神的境況中。人需要明白自己的本相,容易被牽引誘惑而跌倒,千萬不要自以為百毒不侵,而落在罪的陷阱中。明白神對罪的震怒,是為了讓我們警醒,提防自己的軟弱。正如防疫過程,染病的人多半是輕心大意,不把病毒當一回事的人。摩西此處強調神的公義威嚴,目的也正是讓我們自我警醒,遠離可能的誘惑。同時也是預備我們的心,讓我們知道神願罪人悔改的心意。對罪人審判的警告,目的在讓人知道自己愧對神,喚醒罪人及時回頭。在神威嚴的面光中,我們毫無逃避神面的可能,只能羞愧地承認自己的罪,求神施恩憐憫,赦免我們的罪,除此以外人是沒有出路的。神的公義威嚴與憐憫慈愛是不可分開的,公義警惕我們知罪,慈愛接納我們悔改。

我們若將一生的年日放在神的鑑察之下,真的會感到戰驚恐懼。多少年少輕狂的歲月,不堪回首。多少事情連提也不願提起,想都不敢再想它。所以摩西說:「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用嘆息來描述生命短暫易逝,也充滿無可奈何的感傷。李白作的《擬古》:「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作者面對死亡這必然結局,感嘆榮華富貴的虛浮。有許多人的一生就是在嘆息中走到盡頭。摩西接著以一生的歲月來衡量:「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讀朱自清寫的《匆匆》,「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没有聲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他寫的時候22歲,如此年輕就感嘆歲月飛逝,我讀的時後才13歲以為人生還長,沒有太多震撼。如今不是感嘆八千多日子匆匆溜去,而是接下來的年月是否還有八千天都不敢講了。摩西當年平均壽命大約就是七八十歲。杜甫詩中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就算身體強健能活到八十,在當年已經十分少見了。就算今日平均壽命延長,活到八十歲也差不多算是高壽了。常聽到人說:「生命的價值不單考慮存活時間的長短,而是還要考量活著時的內涵與品質。」這話有道理,但我觀察到的好多人到了垂暮晚年,卻常陷在悲苦感嘆的情緒中。或為病所苦、或感嘆無人陪伴、或是哀怨人情淡薄、子女未盡奉養之責,落到晚景淒涼的境地。摩西將人生總結成:「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難道「空」就是一切的結局?我聽過有些老年人聲聲感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樣的人生結語十分可悲。莫非這就是人人必經的人生路程嗎?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不是總結在神的手中,他一生的基礎不是建立在永生神這磐石上。他人生結束後所要面對的是神的審判。以他累積一輩子的罪孽,在神公義目光的鑑察下,罪人真的是站立不住。我們千萬不要落到這樣的地步。

摩西感嘆:「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代表很多以色列民常常忽視神的威嚴,忽視祂的誡命。他警戒以色列民,當曉得神怒氣的權勢,按神當受的敬畏曉得祂的憤怒。今日的人與當年的以色列民十分相似。對神公義的屬性不放在心上,不按照神的公義屬性去敬畏祂。反而將神描述成,對人的罪惡無所謂,對人行為輕忽不管,祂的眼目可以隨便被蒙蔽。不管人怎麼胡作非為,祂也不在乎。因為祂只講求愛,在慈愛的遮蓋下,公義不再是神所看重的了。這是何等大的扭曲,前面經文才提到,神的屬性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今天的人卻常會為了自己的喜好,將神全備的屬性給遮蔽一部分,彷彿不存在一樣。

摩西警戒以色列民神的公義,讓他們對神心存敬畏。目的是讓他們不要硬著心腸,最終落在神的審判中。這警戒對我們今日的基督徒仍然適用,曉得神的怒氣的權勢不是讓我們遠離神,活在恐懼戰驚的陰影中。而是警惕我們回應神救恩的呼召,知罪認罪,回到神面前,與祂建立正確的關係。面對易逝的人生,在死後又要面對神的審判。我們怎麼可能心中安穩?若不是知道我們與神已經建立了和好的關係,心中不可能有平安。我們是屬神的子民,已經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的代贖,得以坦然無懼地進入神施恩寶座前,將來所要面對的不是神的震怒,而是受到神的保護,罪得赦免,將來與神永遠同在。這是我們活在世上,面對不定的人生,變幻莫測的世局,能以感到平安穩妥的最大理由。

求神施恩堅立手中工作
「12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13耶和華阿,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14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15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16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17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90:12-17)

前一段的結尾,摩西提出一個問題:有誰按照神當得的敬畏,來曉得祂的怒氣,並曉得祂的震怒。這裡的「曉得」不是存在頭腦裡的知識,而是與神相交親身的體驗。除非我們真的感受到神在十字架上對耶穌的刑罰是何等嚴厲可畏,我們不會明白祂對我們犯罪憤怒的程度。既然有這樣體認的人不多,摩西從12節起就祈求神讓他們能有敬畏神的智慧。12節主要的動詞是「指教」原意就是「使知道」。指教的內容就是讓人知道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人會對神的怒氣輕忽,主要就是對自己生命短暫無知,並對人生結束後還需要面對神的審判這事無感。摩西求神教導我們對此真理有更深的體認,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懂得把握有生之年,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我們平時對現實的利害關係很會計算,甚至有人算得太過於精細,被人嫌惡為錙銖必較。這種計算只是現世的小聰明,在永恆中卻毫無價值。摩西所求的是神教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知道人生命有限,自己的時日無多,當把握時機,建立與神正確的關係。這樣的「數算」需要超越今世的屬天智慧。除非神開啟我們的眼光,我們常是在現世精明,對永生卻是糊塗,這樣的人在神眼中不能算是智慧人。很多人一生追求屬世的聰明,卻忽視屬天的智慧,這智慧唯有從神而來。所羅門在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指的就是屬天的智慧。

摩西再度向神呼求:「耶和華阿!」這是帶著記念神與子民立約意義的稱呼。他求神不要忘記與以色列百姓所立之約。這與第1節向神的呼聲「主啊!」呼應。求的內容是:「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本句的祈使語氣動詞是「轉回」,與第3節神呼喚世人「歸回」是用一個字。第3節是神讓世人歸回塵土,此處則是人呼求神轉臉看他。神的僕人求神轉向他們,不要背離他們。因他們已經等待神的轉回許久,甚至問神還要等多久。轉回的行動是指,神起初因他們悖逆,原本是背對他們,如今他們切求神後悔轉意,不要發怒,向他們施憐憫。神樂意向神僕人們轉回,但是祂不是委曲求全地巴望著我們悔改。對我們犯罪祂是忍住怒氣暫時不刑罰我們,只要我們心存對神的信心,向祂發出憐憫的祈求。祂願意接受我們的悔改,施恩赦免。神的赦罪與我們認罪悔改有緊密的關係。對於心硬不肯悔改的人,赦罪之恩對他們是無分的。千萬不要把神當成,廣開大門,大赦天下的君王。

這裡提到摩西求神「後悔」常讓人會有疑惑。巴蘭在民數記發預言說:「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民23:19)此話雖出自巴蘭,但也是合乎真理的。詩篇中提到神:「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詩102:27a)兩句話都提到神的信實屬性,祂的定旨絕不改變,祂所立下的永約永不廢棄。但是這節經文中怎麼說神為僕人「後悔」呢?這句話就牽涉到,本篇一貫的主旨,人原來因犯罪在神的震怒中,但是神命令人悔改,同時也期待人聽從祂的命令,當此條件達到,祂願意赦免人的罪。這是神命令的旨意,人對這旨意有可能聽從,也有可能違背。一旦人願憑著信認罪悔改,尋求神的赦免。神原本對此震怒而預備降下的懲罰就可以免去了。這就是神的「後悔」。這並不是更改永恆的定旨,而是視人對祂命令順服與否而作出的決定,神可能從原來的憤怒中平息下來。這就是此處「後悔」的意思。與神的定旨永恆不變不矛盾。

第12節還是祈使語氣動詞「滿足我們」,摩西求神在早晨滿足我們,既然僕人切切等候,就巴不得早早得到從神來的滿足。神用以滿足僕人的就是祂的慈愛,這個字意為神對子民信實不變的愛。當神早早賜下祂的慈愛來滿足我們,我們就可以終日活在歡呼喜樂當中。因為前半句的「早晨」可以比擬作人生的及早時刻,這裡的「終日」也可以引申為一生一世。一生活在神的喜樂中,真是神的僕人最期盼得到的福分。

繼續前面,期待神讓他們「一生歡呼喜樂」的主題。摩西繼續向神祈求「使我們喜樂」,兩個字是同一字根。這裡的喜樂是從神而來,原因是罪得救贖。罪使人在痛苦中掙扎,但是神的拯救讓人享受釋放的喜樂。摩西求神按照以色列民在曠野中所經歷的患難,以及遭遇邪惡的日子,以同等的慈愛來使他們得到救恩之樂。患難及邪惡是對人的考驗,會引人犯罪,但是也能考驗人對神的信心。當人在患難及引誘中忍耐,等待神施恩拯救的時候,神的僕人求神將喜樂賜給他們。

接下來摩西求神的工作向神僕人「顯現」,並且神的榮耀向神僕的子孫「顯明」,兩句平行共用一祈使語氣動詞。神的拯救正是神向祂的子民,並他們的子孫顯現的工作,神的榮耀也是。神的工作正顯出祂的榮耀,從神向祂子民所流露的慈愛表現出來。神應許亞伯拉罕之約,對他的子孫一樣應驗,可見神賜福是讓我們代代相傳的。我們也當將領受神福分的信心傳下去。讓後代也能對神信實,留在神的約中。

回顧12到17節這整個段落,我們觀察到一個主題上的轉變。前面提到人生苦短,又因罪活在神的怒氣中,此處卻一轉而描述神的慈愛。為何會有如此戲劇化的轉變?關鍵在於人從罪中醒悟過來,求神讓自己從無知中回頭,覺悟自己惹動神的怒氣,而願意向神求赦免。這個轉變既然從向神祈求開始,就代表讓人醒悟過來的力量是來自神的光照,不算為人的功勞。即使一個人為自己的罪生出後悔之心,也決不能說自己決意改過遷善,讓自己得到赦免。因為連這個為罪後悔的決定,都是來自於聖靈的工作。如約翰福音中提到聖靈:「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光照人心中的罪惡,讓人自責,正是聖靈的工作。聖靈在人心動工,讓人回轉歸向神。舊約時代雖然聖靈並未普遍降臨,人從罪中悔改,依然是靠神的感動才能達成。從大衛的悔罪詩篇便可以看出。大衛向神祈求:「神阿,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大衛將自己心意回轉歸功於神的作為。神從罪怒氣中平息,我們沒有任何功勞,因為罪人受審判是該當的,我們沒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悔改只是回應神呼召當盡的責任,若不悔改必自取滅亡。摩西非常了解,生命轉變來自於回轉到神面前,接受祂的救恩。

最後,是兩個祈使語氣的句子,前一個是「願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另一則是「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榮美」這個字原意是「喜悅」。神的喜悅就是神對祂僕人的喜愛悅納。我們一生所行之事最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而且這個人還要是深知我心的重要的人物。沒有人能夠超過神,給人最有力的肯定。只要我們一生得到神的悅納,一切辛苦都算不得什麼。摩西求神喜悅他活在地上的生命。他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即使被眾人崇敬,但是在神面前還是不算完全。他還是有軟弱犯罪的時刻,但是差別在於他是信靠神的人,他知道神慈愛的屬性,願施恩憐憫人的罪。這使得他在神面前的身份從遠離神的罪人,變成服事神的僕人。他知道自己所行的事,即使再重要,若不是神親手幫助,絕無可能作成。因此,他求神堅立他手中的工作。使得他在地上不完全的作為,能在神永恆的計劃中被使用。軟弱的人因著神恩典的介入而轉變成為神所用的人,他一生的果效也由此生出。神進入我們生命中正是那轉變的契機。我們在地上的工作需要神的堅立,這些事若非在神面前有價值,就只是草木禾稭,一時轟轟烈烈,最後與草木同朽。箴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若要人生有果效,我們的心首先要敬畏神。讓自己在地上的作為,在神眼中是有意義的。

結論
短暫苦澀的人生經歷不見得帶來絕望,只要人存著對神的信心,願意向神祈求,整個人生命運就產生完全的轉變。神願意向人施恩拯救,將人從罪惡敗壞的纏累中救拔出來,賜給他們歡呼喜樂的生命。這正是罪得赦免後的喜樂。稍縱即逝的生命,果效何在?我們的工作需要求在神的眼中是有意義的。一滴水必須匯流入滔滔江河才顯出壯闊的功能,人有限的生命也是,必須投入神永恆的計劃之內,才顯出價值。此時,這工作就不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神所堅立的工作。

討論題目:
1.經文中提到流水、做夢、花開花謝比喻生命短暫,在什麽時候你會想到生命有限的問題?你以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事實?
2.知道神對人犯罪惱怒的態度,人終究會面對神的審判,我們用什麽態度來面對自己在人生中所做大大小小得罪神之事?
3.在回顧自己一生年日努力的成果,神會給我們什麼評語?這會讓我感到安慰還是羞愧?
4.我們求神讓我飽得祂的慈愛,也求神讓祂的榮美歸到我們身上,亦即喜悅接納我們,你在人生的哪方面有較深刻的感受?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超越今生的盼望



BookWhirl.com Book Trailer: ROAD TO ETERNAL LIFE by Dr. Quinton B ...
在新冠疫情威脅的環境中,大家只能被隔離在家中。但是聖經中讓我們不要停止聚會,怎麼遵行聖經中的命令呢?我們就用任何可能的方法,保持信徒間的團契,在網上進行敬拜。如果情勢嚴峻,讓這也不可能做到,我們仍然求主為我們預備聖徒彼此相連,主內團契的方法。讓我們抓住永恆不變的真理,運用靈活的辦法去面對多變的環境。在這個時刻,我們關心的事物有些變化,平常我們習以為常的享受,特殊情境下,可以暫時放下。本來視為理所當然的善待,如今會善加珍惜。疫情期間,讓我們思想什麼事物僅有短暫的好處,稍縱即逝;什麼事物具有永恆的價值,值得全心投入。

超越今生的復活盼
12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13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4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15並且明顯我們是為 神妄作見證的,因我們見證神是叫基督復活了。若死人真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16因為死人若不復活,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17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18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19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1512-19

      在今天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若聽聞有人相信死人復活的說法,莫不招來他人嗤之以鼻的譏笑。這潮流與兩千年前的哥林多城相似。當時教會中也有人不相信死人復活的道理。當時社會理性主義、實證主義並未盛行,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信人死了還會復活。他們憑著自己理智、與經驗作為判定是否值得相信的標準。因為從來沒有見過人死能夠復生,於是他們認為人的生命在死亡的那一刻,就全然煙消雲散,一了百了,如同今日「人死如燈滅」的想法。
保羅責問他們:「既傳基督是從死裡復活了,怎麼在你們中間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呢?」讓他們思想自己的信仰是何等矛盾。福音的中心就是主耶穌因神的大能,已經從死裡復活。既然稱自己是基督徒,怎麼又不信死人能夠復活。照此推論,耶穌也不可能從死裡復活了。整個福音信仰完全被顛覆。再進一步按這些人的想法推導下去,如果基督復活也是不可信,那我們所認信的福音就全然是謊言,可以拋棄。保羅再次並沒有拿出證據來與不信的人辯論,只是提出一個又一個過更加嚴重的後果來質問那些自稱基督徒又不信復活的人,讓他們反省自己想法的矛盾,怎麼宣稱信主又放棄最基要的信仰核心。保羅的推論環環相扣,「若死人真不復活,神也就沒有叫基督復活了。……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林前1515-17)一個宣稱基督不曾復活的信仰,是個「枉然」的信仰,也就是虛空的,是毫無價值的。保羅用另一句話形容,「你們的信便是徒然」,意思就是這信仰是無果效的,不真實的。保羅對不信復活者的警告,嚴重而直接。嚴正告誡他們若真信主,趕緊拋棄這種自我矛盾,自我毀滅的無用理論。這話對於今日的基督徒如雷貫耳,也是相當切實的警告。因為有許多自稱「思想開放的基督徒」,不信神蹟,不信聖經內容是完全真確的,在今日同樣懷疑主復活的確實性,以為那只是精神不死,只是當年信徒的幻覺,帶給信徒感情上的慰藉,實際並未發生。

保羅鄭重強調,如果基督並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仍在罪裡」,也就是仍然在罪的權勢底下,未得解脫。基督的復活關乎基督代贖救恩的成就。祂在十字架上付出死亡的代價,到底作成了什麼?只是以自我犧牲的精神來感動眾罪人悔改,還是在神的面前平息神的憤怒,讓人與神間本來破壞的關係得到和解?我們知道,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所成就的,不是個感動罪人悔改的偉大事蹟而已,而是確實已經為我們這群蒙恩的罪人付上了贖罪的代價,挽回祭一旦獻上,罪人當負的刑罰就已經得到代贖,人與神和好的關係就已經成就。這代贖的救恩當然只對信靠的人才是最終有效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當是慎重看待基督復活的教義,不是精神不死,不是個信徒心中的神聖幻覺,而是確實發生在神面前的事實。如果我們否定它,就等於否定基督的救恩的有效性,結果是我們的罪仍然沒有得到救贖,將來仍要為自己的罪接受神公義的刑罰,就是死亡的結局。不信復活,等於不信永生。這種信心只在今生有指望,待嚥下最後一口氣,就一切煙消雲散,一了百了。保羅給了一句評語:「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不信主的人,不信復活,至少今生瀟灑地享受到了。一個基督徒如果不信復活,活著時不敢如不信者一樣放膽享受,死了也沒有永生盼望,結局是兩頭落空。確實比不信的人更可憐。我們要當這種基督徒嗎?保羅的警告言猶在耳,度過今生的態度,在乎我們怎麼看待永生。如果神所賜的永生是真實,今生就當為永生預備。千萬不要做個半調子的基督徒,表面稱信主,實際上不信基督復活,不信永生。今生虛空度過,永生也無分,真是兩頭落空,得不償失。

信徒將與基督樣地復活
20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21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22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23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24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25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26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27因為經上說:「神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明顯那叫萬物服他的,不在其內了。28萬物既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 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林前1520-28

      前一段結尾提到若是基督沒有復活,救恩的希望就落空了,人的結局還是滅亡。但是幸好這個假想不是事實,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了,因此人死如燈滅的人生態度是全然錯誤的,基督徒對死後的歸宿有明確的目標。我們不會因著肉身死亡而全然滅絕,而是有與神同在的永恆生命。我們對復活有確據,最主要是因為我們知道神以大能使主耶穌復活,我們信靠神的人也能與主一樣復活。祂是睡了的信徒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就是一棵樹所有後來結出果子的代表。所有後來的果子,將有與它一樣的特性與品質。基督怎麼復活,所有在主裡死的人,也將要像祂一樣復活。基督擁有復活的身體,我們也將會擁有與基督一樣復活的身體。

      接下來保羅推論主復活是信徒能以復活最重要的關鍵。21節前半句說:「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本句話與保羅在羅馬書中說的相合:「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亞當是所有人類的始祖,也是他們的代表。當亞當犯罪將死亡的命運帶進了所有後代的子孫,讓所有人類陷在必死的命運中。可幸的是21節的後半句:「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這句話中的「一人」就是主耶穌。祂是蒙救恩得復活之人的代表。我們能得復活主要是因為,主翻轉了人類因犯罪必死的命運。神的以祂的大能,將復活的命運賜給信主之人。讓所有歸信者從必死的命運中脫離,能夠從死裡復活。

再來看22節重複了21節:「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也是一樣與羅馬書內容相似:「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羅518)兩段經文對比之下,羅馬書提到眾人因耶穌的義行而稱義得生命;哥林多前書應許眾人在基督裡能得復活。神作在信徒身上的兩個拯救的作為是連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因著耶穌基督得稱義者,必然在屬靈上得生命,這種人也必會在末世復活。保羅這裡提到的復活,明顯是指信徒將來身體的複活。因為本句話中的「要復活」是未來式,指末日主再來時。不是指信主後靈性的復活。除了時態可以看出「復活」時間上的意義,接下來的保羅正要講解復活會怎麼臨到信主之人,很清楚指未來。

復活臨到世上是有次序的。最開始是初熟的果子主耶穌的復活,這在主受死三日後已經發生。接著保羅說: 「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很明確地說出,屬基督的人是在基督再來的時候得復活。在主再來之前已經睡了的聖徒,如果要等到主再來時才復活,在復活之前,他們在哪裡?聖徒肉身死亡,在地上無論以何種殯葬方式,終究會腐朽敗壞,但是靈魂不會消失,是歸回天父那裡去。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林後58)另一處也相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123)保羅對於自己死後的去出很有把握。靈魂與主同在,身體等待復活,即使肉身已經消失,將來還會得到新的靈性身體。

信徒復活之後呢?保羅接著講:「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主要講的就是基督勝過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那時萬國已經服在基督權柄之下。基督將要在祂的國度裡掌權作王,等神審判一切仇敵,將它們放在基督腳下。聖徒在此刻是與基督一同進入祂的國度,一同掌權作王。這就是我們信主之人將來的命運。

保羅說出最終的結局:「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雖然死亡在人犯罪後,轄制了全人類。人活在犯罪被定罪滅亡的命運中。但最終的結局是,基督戰勝了死亡,父神要將死亡也丢在硫磺火湖裡,死再也不能轄制人類。我們知道死亡最後的命運,即使今世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但因著基督卻能有永生的盼望。這讓我們活在今生的人,面對死亡得以剛強壯膽,不至喪失希望。

我們若不知道自己所服事的主,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們就無法正確地認知自己的尊貴的身份。許多人看不清將來屬天的福分,把人生追求的重心放在世俗的榮華富貴上。當死亡來臨的一刻,就是所有希望幻滅之時。若不信永生,死亡就是人生最悲慘的事。屬主的人不應該效法世俗的人生觀,當將希望寄託在主在將來永生國度中,給我們的賞賜。以此來對準我們今生努力的方向。

不信復活的人生態度
「不然,那些為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30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為他們受洗呢。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31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32我若當日像尋常人,在以弗所同野獸戰鬥,那於我有甚麼益處呢。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喫喫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33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34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因為有人不認識 神。我說這話,是要叫你們羞愧。」(林前1529-34

      在本段保羅拿相信復活與不信復活者的人生態度來做對比。指出這些不信復活之人行為上矛盾的地方。首先是教會中有種習俗,是信主的親友過世,來不及受洗。為了擔心未受洗不能得救,他們讓活著的親友代替死者接受洗禮,算成是死者也受了洗。保羅並非贊成他們這種習俗,而是指出,若他們不信死人會復活,人一死就一了百了,沒有永生也沒有審判,那何必在乎這死人受洗與否?他們按著習俗所施行的洗禮,與他們對復活的信仰是衝突的。

      其次,保羅轉向,以為主犧牲聖徒的人生態度,來質問不信復活之人:「我們又因何時刻冒險呢。弟兄們,我在我主基督耶穌裡,指著你們所誇的口,極力的說,我是天天冒死。」保羅自己就是親身經歷了許多為主而受的逼迫。他雖然極不願意自誇,但是為了在他們面前顯明自己是言行一致之人,他以自己的經歷為證。向他們極力地陳明,他是天天冒著生命的危險,為了福音的緣故,整天活在擔心害怕之中。在哥林多後書中他提到了自己為主受苦的經歷:「我比他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林後1123-27)當我們看到保羅因服事主所受到的惡待。真不敢相信世間怎麼會有人與自己過不去,舒適的生活不過,偏偏選擇去作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如果不是保羅相信死後還有永生,他何必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如果死亡就是結束,那生命就是人世間最寶貴的事物,人要盡一切努力維護它,怎麼可能有人願意看輕生命,為福音自我犧牲,除非這個人是瘋了。我們知道,保羅不是瘋了,他清楚自己在永恆中與主的關係是真實的,就算肉身被毀滅,必能在主來的日子得復活。永恆的賞賜大過於今生的患難。這信念支持著他忍辱負重,走遍各方,積極傳福音。

      保羅說出了不信復活者的人生態度:「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喫喫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這句話真確地描述不信永生者的人生觀。今生是他唯一的指望,能吃盡量吃、能喝盡量喝、能玩盡量玩、能享受盡量享受、能得到功名利祿,就盡一切可能獲得。等到一切到手了,吃喝夠了、玩夠了,時間一到,撒手歸西,一切灰飛煙滅。這是世上不信永生存在者的人生觀。有首歌說出這些人的心聲:「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吃喝快樂吧!管那生命盡頭有沒有方向、答案!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賺取金銀吧!還有哪種投資,利潤比這更大!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求取功名吧!叫那世上的人,從心裏發出讚歎!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隨心所欲吧!只這曇花一現,就讓它瀟瀟灑灑!」如果今生就是一切,沒有永恆。人生所有的寄望就在活著的時候所擁有的一切。因為當今生來到了盡頭,一切都不存在了,一切也都沒有意義了。難怪保羅說出他們常講的話:「我們就喫喫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如果一切都是物質主義,利益掛帥,談道德又有何意義,能讓自己長幾斤肉?能值幾毛錢?可悲的就是當今之世,許多人就是抱著這種物質主義的價值觀。莫怪乎這個社會墮落到,唯利是圖、見利忘義,道德淪喪到無法想像的地步。這是我們期望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嗎?我們明明知道這種價值觀有問題,但是還是抵擋不了誘惑,抱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心態,隨著這個社會的大染缸被污染、被同化。

      當時哥林多的社會正是這種物質主義盛行,落在一種犯罪墮落,污穢不堪的生活形態。保羅指出了他們的問題,向他們發出警告:「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你們要醒悟為善,不要犯罪。」保羅的警語迴響在歷史中,向著歷世歷代抱著世俗主義,不信永恆的生活態度,發出醍醐灌頂的警戒。我們聽到了之後,有什麼反應呢?仍然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還是你願意醒過來,看到保羅所看見的永生。在那裡有神的永恆同在,有天上榮耀的基業。你願意相信神在聖經中警示我們的話語嗎?

勝過死的權勢
「我如今把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52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53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變成原文作穿下同〕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54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55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56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57感謝 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58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1-58

      保羅告訴哥林多信徒復活在基督在臨的時刻將會怎麼實現。這是一件隱而未顯的奧秘,保羅從基督得到了啟示,將此真理傳講出來,說:「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末後的時刻,基督將要再來,那時號筒會末次吹響,提醒萬民將要發生重大的事件。死去信徒將會得到復活的身體。那時候活著的信徒也會經歷轉變,從必朽壞的身體轉變成靈性的身體。就好像換一件衣服一樣,將原本污穢腐朽的衣服脫下,穿上另一件全新的衣服。在那個時刻,我們原本會犯罪的身體成為不會犯罪的,原本軟弱無力的身體轉變成剛強的,原本必死的身體轉換成永不朽壞的。這就是基督在約翰福音中應許我們的身體復活:「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保羅將復活的時機清楚說明了,與他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描述的被提的實際是一致的:「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帖前416)身體復活是基督與使徒多次清楚地傳講的真理,也是我們今日堅信的福音中心信息。

      那時,基督戰勝死亡的應許就實現了,祂在十字架上已經給了魔鬼致命的打擊,魔鬼不能再擁有對人類絕對的權柄。我們信靠主的人得以靠著主的救贖,脫離魔鬼的權勢,進入光明的國度。我們軟弱的身體曾經在死亡的威脅下擔憂恐懼,撒旦藉著死亡轄制著所有因著犯罪必死的人,所有的人本來都落在死亡的命運之下,無力逃脫。但是我們得勝的希望在於,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戰勝了死亡。祂也應許信祂的人也將會與祂一樣得到復活的生命。這讓我們原本面對死亡威脅,毫無抵抗餘地的人,心中點燃了一點希望,我們將與主一樣,將會從死裡復活。保羅抱著這個盼望度過一生。他能以大聲向死亡誇勝:「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1555-57)主耶穌已經得勝,我們在主裡一起爭戰的信徒,至終也將會得勝。這是我們基督徒活在世上面對死亡,不致驚慌失措的人生態度。
保羅最後勉勵信徒,經常抱著復活的盼望來過每一日的生活,即使經歷外在的艱難險阻,也無需恐懼,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命運在主耶穌的手中,祂已經勝過死亡,我們將到祂那裡去,與祂永遠同在。保羅因此發出深切勉勵:「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這就是我們在地上當有服事的態度。我們為主所做的一切服事,絕不會徒然枉費精力,因為今生所有服事的果效,將會延續到永遠。

在我讀神學的時候,曾經遇到一位林道亮牧師,他當年已經97高齡仍然為我們授課。我請他給我一句勉勵的話,他所寫下的就是這節經文。當堅固不可動搖,竭力多做主工。何以老僕人能在年老體衰之時,仍然能奮力不懈,忠心事奉到底?因為他知道所做的一切,不是隨著生命消失而煙消雲散,而是在主的面前能夠討主喜悅,事奉的果效能在永恆中留存。知道自己有永生,讓我們遭遇今生的難處時,得以剛強,不致喪膽。把握今生,面向永恆,這正是我們今日信徒當有的服事態度。

結論

兩種生命的態度影響著全人類,一種是只見今生,不信永恆,活出來的方式就是緊緊抓住今生的利益,今朝有酒今朝醉。另一種則是面向永恆,把握今生」,知道將來在永恆中要向主交賬,因此珍惜有限的今生盡心服事祂。在復活節的此刻,讓我們回顧保羅給我麼的教訓,反省自己的人生觀,是否與當日主耶穌、以及使徒對我們的勉勵相合。讓我們在聖經教訓的光照下,校正人生的方向,活出超越今生的復活盼望。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被人棄絕嘲笑的主

Jesus, King of the Jews - Wikipedia
受難週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年最特別的時期,我們思念主耶穌為我們受死,祂的死讓我們的生命得以轉變。在這個疫情環繞,被隔離在家,人人自危的時刻,更容易讓我們看到人面對死亡時的無助,與能夠活著的寶貴。我們對自己的生命當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今生若僅僅短暫幾十年,活下去的盼望何在?讓我們把心思集中在主耶穌的身上,思念祂為什麼要為我們死?祂的死為我們帶來什麼福分?在主耶穌帶來的生命改變下,我們怎麼重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道路。

面對彼拉多的審判
「耶穌站在巡撫面前,巡撫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麼。耶穌說,你說的是。12他被祭司長和長老控告的時候,甚麼都不回答。13彼拉多就對他說,他們作見證,告你這麼多的事,你沒有聽見麼。14耶穌仍不回答,連一句話也不說,以致巡撫甚覺希奇。」(太2711-13

      在最後晚餐後,當晚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抓拿。在折磨耶穌一夜之後,次日審判開始了。猶太人沒有判人死刑的權柄,於是就將耶穌解到彼拉多的衙門,交給彼拉多定罪。本章的第1節說:「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太271)猶太人對耶穌的仇恨達到了頂峰,他們控告耶穌為褻瀆神,欲置耶穌於死地。彼拉多就成了他們殺死耶穌這圖謀的定罪與執行者。

      彼拉多以巡撫的身份審問耶穌,問祂:「你是猶太人的王麼?」這世界最有權勢的凱撒,他任命的巡撫質問耶穌是否是「猶太人的王」,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哪裡有人敢自立為王?這是猶太人控告耶穌的罪名,意圖要混淆猶太人所期待拯救他們的王,與政治上稱王的意義。主耶穌清楚知道這個問題的詭詐,一旦承認可能招致殺身之罪。然而,祂在彼拉多面前毫不隱諱地給出肯定的回答,說:「你說的是。」原文就是「正如你說的。」祂所肯定的就是,祂身為彌賽亞,奉神的差遣來到世界,對神的百姓施行拯救。祂是猶太人的王,毫無疑問。但是彼拉多接受猶太人的控告,他們誣陷耶穌自立為王,背叛凱撒。這是莫須有的罪名,意圖陷害耶穌讓祂被定死罪。彼拉多自我聲明,不是他自己認為耶穌是王,而是猶太人如此控告祂。還提醒祂,是你的同胞告你:「難道你沒有聽見嗎?」彼拉多似乎想讓耶穌對自己被控告的罪名,自我申辯。耶穌對此的反應是一言不答。這是什麽原因?

      耶穌所有的申辯已經都說出來了,接下來就看聽話者的反應了,相信或是拒絕。如果打定主意不接受耶穌的話,再多說也無用。耶穌所說的就是承認彼拉多詢問的問題:「你說的是。」祂就是猶太人的王,是信仰角度的陳述,說明耶穌應驗了舊約先知預言,神將差遣彌賽亞降世,擊敗外邦對神子民的侵略,拯救以色列列民,並要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掌權,統領祂的子民,直到永遠。祂就這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猶太人的王。可是,祂來到自己的人中間,自己的人卻不接待祂。猶太人不止拒絕神差來的救主,反而誣告祂為背叛羅馬帝國皇帝,自立為王的叛徒。這是在信仰上背叛,向凱撒妥協。

彼拉多身居審判官的地位,卻不按公義審判,卻拿著猶太人控告耶穌的罪狀來質問祂。主耶穌已經說出了自己的身份,他聽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也不打算搞清楚。再多解釋也是無用,主耶穌於是閉口不言。正如以賽亞書對受苦僕人的預言:「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主耶穌在面臨誣陷時的表現,正是應驗了先知的預言。祂就是為人贖罪的受苦的僕人,也正是拯救神子民脫離仇敵的彌賽亞。

棄絕耶穌、釋放巴拉巴
15巡撫有一個常例,每逢這節期,隨眾人所要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16當時,有一個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17眾人聚集的時候,彼拉多就對他們說,你們要我釋放那一個給你們。是巴拉巴呢,是稱為基督的耶穌呢。18巡撫原知道,他們是因為嫉妒纔把他解了來。19正坐堂的時候,他的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20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眾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21巡撫對眾人說,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那一個給你們呢。他們說,巴拉巴。22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23巡撫說,為甚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24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25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26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太2715-26

      彼拉多清楚知道猶太人想要殺死耶穌的圖謀。在此逾越節的時刻,巡撫有個傳統,為猶太人釋放一個囚犯,這舉動可以討好猶太人。因為猶太人處於被羅馬人統治的環境,正讓他們想到自己過去被埃及人奴役,卻因著神的拯救脫離異邦的統治,釋放一個猶太人的囚犯,讓猶太人覺得羅馬政權還算體恤民意,作一些對他們有利的事。

巴拉巴是當時一名出名的囚犯,馬可福音說:「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一同捆綁。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可1217)約翰福音中描述他是個強盜。這樣無惡不作的人,理當被釘十字架。在這個時刻,彼拉多拿出巴拉巴與耶穌讓猶太人做選擇。與巴拉巴對比之下,耶穌只不過是一個因為猶太人嫉妒,而將褻瀆神的罪名強加在祂的身上。連彼拉多這個外邦巡撫都知道猶太人的圖謀。他把兩個人擺在猶太人面前,問他們:「你們要我釋放那一個給你們。是巴拉巴呢,是稱為基督的耶穌呢。」心中料想,再怎麼樣耶穌也不會比巴拉巴更讓百姓討厭吧?可是他對百姓選擇的預測錯了。「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眾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他們要的是巴拉巴。寧可讓一個殺人犯被釋放,也不要耶穌。

彼拉多的妻子在夢中聽到指示,得知耶穌是無辜的。打發人告訴彼拉多:「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的苦。」對於羅馬人來說,夢的內容常傳遞著某些預兆。彼拉多的妻子會來找她丈夫,告訴他耶穌是個義人,讓他不要管這件事。也就是請他不要介入猶太人陷害耶穌的罪行。彼拉多聽了之後似乎也採取了他妻子的建議。走出去再問猶太人一次:「這兩個人,你們要我釋放那一個給你們呢。」毫無猶豫,猶太人大聲呼喊著,他們要巴拉巴。這讓彼拉多陷入兩難的困境。他給了猶太人選擇的機會,希望耶穌被他們選中,他就順水推舟放了耶穌。沒想到猶太人堅定地要放走巴拉巴,不要耶穌。彼拉多難以想像猶太人對耶穌的仇視如此深,即使殺人越貨的巴拉巴在他們眼中也比耶穌更應當被釋放。

彼拉多不放棄地再問猶太人:「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他呢?」彼拉多不信神,「基督」這個救主的稱號對彼拉多來說,只是個調侃的名詞。他的話帶著諷刺的意味:「那個稱為基督的怎麼能死呢?」但是猶太人知道基督對他們的意義,就是神差來拯救他們的君王。猶太人拒絕耶穌宣稱自己為基督這身份,以為他是褻瀆神。他們異口同聲,全體一致地呼喊:「把他釘十字架!」當上禮拜天主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萬民夾道歡迎,口中高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219)在此刻怎麼態度完全翻轉過來了?雖然可能底下的群眾不是完全同一群人。但是那些原本歡呼迎接彌賽亞的群眾怎麼此刻都銷聲匿跡了?難道基督被人定死罪,他們竟然無動於衷。群眾是盲目的,很容易被人操控。彼拉多的問句似乎透露出他的遲疑:「為甚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激動的群眾極力地狂喊著:「釘他十字架!」群眾產生的壓力是很難抗拒的,特別是沒有正義感的審判官,很容易就屈從於群眾勢力。他知道猶太人想藉著他的手,除掉耶穌。他不想承擔錯殺無辜的責任。擺出了一幅與我無關,殺人流血的責任你們自己負的態度。還公開拿出水來洗手表明與我無關,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罷!」身為為民眾伸張正義的審判官,竟然是如此無擔當,死罪是他判的,還用洗手惺惺作態。難怪他的名字被留在使徒信經中,遺臭萬年。

猶太人為了逼彼拉多對耶穌作出死刑判決,狂喊著:「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某人的血歸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就是代表死亡之人冤枉的責任由另一人來承擔。這群瘋狂要置耶穌於死地之人,願意承擔起殺耶穌的責任。甚至讓他們的子孫一同承擔錯殺無辜的罪責。他們實在沒有替子孫負責的權柄,此話只顯出他們的狂妄無知而已。這句話成為後來許多反猶人士迫害猶太人的藉口,稱他們自己願意承擔殺害耶穌的責任,也讓歷世歷代子孫共同負責。這種想法實在同樣是錯誤的,一人做事一人承擔。拒絕耶穌的人有罪,但是世上又有誰能憑自己的本性就接納耶穌呢?若不是聖靈光照,顯出我們的罪孽,我們與那些狂呼除掉耶穌的猶太人,並無多大差別。積極迫害與冷漠拒絕實際上只有一線之隔而已。耶穌是因眾人的罪孽而被釘死,不是只因為猶太人的狂妄。我們在神面前不比那些迫害耶穌的猶太人好到哪裡去。

就好像那個被耶穌替換而得活命的巴拉巴,主耶穌代替了他的刑罰。該上十字架的原本是十惡不赦的他,但是無辜的耶穌取代了他的地位,走上十字架道路。他卻得到釋放。我們的境況就如同蒙主代替、承受刑罰的巴拉巴一樣。本來我們在神眼中都犯了罪,本該受死亡的刑罰。卻因著主耶穌捨身流血的大愛,罪得赦免。我們沒有理由將殺害耶穌的責任歸到猶太人身上,反倒是思想耶穌來到世上就是為了拯救罪人,包括那些抗拒悖逆祂,將祂釘在十字架的人。主的大愛是何等浩大,我們得到了救恩的福分,是否想到那些在救恩門外徘徊的人?耶穌也愛他們,願他們都聽聞福音而得到拯救。

被戲弄的君王
「巡撫的兵就把耶穌帶進衙門,叫全營的兵都聚集在他那裡。28他們給他脫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紅色袍子。29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他右手裡。跪在他面前戲弄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30又吐唾沫在他臉上,拿葦子打他的頭。31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太2727-31

      在耶穌被定了死罪之後,被帶進衙門,遭受了彼拉多手下一營兵丁的戲弄,過程充滿了嘲諷輕視的意味。兵丁虐待囚犯是家常便飯,何況還是被羅馬統治的猶太人,兵丁毫不掩飾對他們的鄙視。如今找到機會,要好好羞辱猶太人一番。首先他們將耶穌的衣服脫了,換上一件紅色的袍子。這袍子是君王才能穿的顏色。故意以諷刺的態度,讓耶穌裝扮成君王的模樣,以此來取笑祂。君王需要頭戴冠冕,他們找到一株荊棘,繞成一圈,編作冠冕,戴在耶穌頭頂上,當作祂的冠冕。君王手中握有權杖,兵丁就把一根葦子放在耶穌手中,看起來就是手握權杖的君王。裝扮完畢後,還以嘲笑的態度,在耶穌面前跪下,假作向祂敬拜,口稱:「恭喜猶太人的王阿!」這種低級趣味,極盡嘲諷之能事,表現出他們對耶穌的藐視。

路加福音記載,在巡撫兵丁戲弄之前,希律的兵丁已經嘲弄過耶穌一番了。「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視耶穌,戲弄他,給他穿上華麗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去。」(路2311)兩邊的人對耶穌鄙視的態度顯出他們的低劣與無知。沒想到這群人戲弄的行動,竟然把耶穌真實的身份顯示出來。耶穌真的是神差來拯救以色列民的君王。祂不是深居王宮,享盡榮華富貴,而是為傳揚福音,流落四方,居無定所。祂不是錦衣玉食,極盡奢華,而是手無寸銀,接受人施捨,睡覺卻無枕頭之地。戴在祂頭上的冠冕,顯出天國君王與世上君王的差別,這充滿尖刺的荊棘冠冕,比黃金冠冕更加榮耀。手上的葦子權杖,指揮不動羅馬軍兵,但是天國君王具有指揮千萬天使天兵的權柄,卻沒有為服事自己而運用。身穿紫袍,頭戴荊冠的形象,顯出了天國君王的來到世上的真實目的,就是成為受苦的僕人,為人承擔罪孽。

兵丁甚至吐唾沫在耶穌的臉上,拿葦子打耶穌的頭。耶穌一點都沒有反抗,任他們戲弄。這正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533)戲弄完了,仍讓耶穌穿上原來的衣服,將祂押解出去,釘十字架。

我們看到耶穌在被定罪時受到的屈辱,不僅自己的同胞棄絕了祂,連外邦人都用盡卑劣手段來嘲諷祂。難怪有人懷疑耶穌的身份,他如果是天國的君王,怎麼會遭受這種虐待呢?按照世界的規矩,照理不該如此對待君王啊!因為耶穌不是世界的王,祂是神差遣拯救神國子民的彌賽亞君王。在祂道成肉身降世的時刻,確實是以受苦僕人的身份,完成祂地上的使命。有一首讚美之泉的詩歌「十架的愛」,正描述耶穌僕人君王的身份:「謙卑的君王,榮耀的君王,祢甘心卑微順服,捨命在十架上。謙卑的君王,榮耀的君王,我得醫治因祢鞭傷,無盡恩典我心感恩。……」祂被兵丁戲弄穿的紫袍,荊冠成為最為榮耀的記號,因為上面所顯示十架的愛,是世間從無見過至高的愛。

十字架上的大愛
32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33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地。34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就不肯喝。35他們既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鬮分他的衣服。36又坐在那裡看守他。37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38當時,有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39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40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罷。你如果是 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41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42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43他倚靠 神, 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 神的兒子。44那和他同釘的強盜,也是這樣的譏誚他。」(太2732-39

      耶穌在經過鞭打之後,渾身是傷,還要背著比人還要高的十字架,走上位於各各他山上的刑場。經過一晚的審訊、精神虐待、肉體折磨,祂已經快要虛脫無力。走在通往各各他的十架苦路上,傳統裡說在這條路上,耶穌曾經三次跌倒。古利奈人西門被兵丁抓住,代替耶穌背十字架。古利奈位於非洲北部,這個西門是應該是旅居外地的猶太人,因著過逾越節,回耶路撒冷來朝拜的。沒想到意外地被強迫來為耶穌背十字架。這事發生在耶路撒冷的十架苦路上,有著名的三個地點是記念耶穌跌倒的。今日信徒到耶路撒冷參觀,必定會走過十字架苦路。走在其中,思念主當日背負沉重十字架,在萬民夾道觀看下走過,必當體會主身心所受的痛苦。加略山又稱為各各他,意思即是髑髏地。是耶路撒冷處決囚犯的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牆外,從彼拉多衙門到那裡的距離只有一公里,以一般人走路速度,只需要十五分鐘就可到達。但是耶穌當天身體虛弱,又在萬民夾道觀看,兵丁開路之下,必定走了許久。

      兵丁拿了苦膽調了酒讓耶穌喝,這有麻醉的作用,為讓死刑犯受刑的時候不至於太痛苦。耶穌嚐了後,拒絕接受,祂要在清醒的情況下,真實地承受這人間最大的痛苦刑罰。將犯人釘上十字架是羅馬帝國最殘忍的刑罰,通常都是嚴重的罪犯,或是背叛羅馬帝國的叛亂份子。羅馬法律規定,因為這種刑罰過於殘酷,只能施在外邦人身上,若施加在羅馬人身上,最嚴重的行刑方式則是斬首。殘忍的原因是它不讓人痛快地一命嗚呼,而是拖長對受刑人的折磨,讓犯人血逐漸流乾,精力耗盡而死。有的人甚至能在十字架上掛了三天才斷氣。

在兵丁將耶穌釘在十字架後,他們就拈鬮分他的衣服。這行動被四個福音書的作者寫下來,為表明耶穌的死應驗了詩篇的預言:「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詩2218)耶穌應驗了舊約先知關於彌賽亞的預言,是後來門徒所傳福音信息的主題。耶穌所釘十字架的上方安著一個牌子,用希伯來、羅馬、和希臘三種文字寫著祂的罪狀:「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猶太人領袖對彼拉多這處置不太滿意,想說服彼拉多將其修正為:「他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王。」(約1921)彼拉多認為,寫都已經寫上了,拒絕修改。這個宣示可能本意是要羞辱耶穌,但是實際上卻將祂的身份公開向各國百姓宣示。當日各地來到耶路撒冷朝拜的人,無論是外邦人、或是猶太人都看見這個釘在耶穌頭上的牌子,寫著「耶穌就是猶太人的王」。

      許多經過的人不信耶穌是基督的身份,發出對耶穌的嘲弄,搖著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罷。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這群人記得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所聲稱的,如果聖殿被拆毀,祂三日可以將殿建起來。這些人在祭司審判耶穌的時候,曾經拿這話來控告耶穌,想要拆毀聖殿(太2661)。但是耶穌實際的意思,絕不是要拆毀聖殿,而是指他的身體若被釘死,三日後會重新復活而言。馬太與馬可福音都提到人拿這句耶穌的話來攻擊嘲笑祂。當一個人對耶穌存著不信的心,任何正常的話都可以被扭曲為定祂罪的證據,如俗話說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們向耶穌發出挑戰,以嘲諷的話來刺激耶穌:「你不是神的兒子嗎?那肯定能行神蹟咯,那就從十字架下來啊!」雖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祂並未失去神子的身份,若是願意,還是可能行出神蹟來。但是祂並未使用這權柄,因為在此刻祂正背負眾人的罪孽,這是神要祂喝的的苦杯,祂豈能拒絕呢?

另一群敵對耶穌的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用類似的言辭戲弄他:「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這些話正表明他們對耶穌神兒子身份的不信。趁著耶穌被掛在十字架上,毫無招架之力的情況,各種嘲諷、侮辱的話,全部都傾倒在耶穌身上。「你不是說你是神的兒子、不是能行神蹟、不是以色列的王,能救人嗎?怎麼現在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被掛在十字架上,連下來的能力都沒有了?」這些話都是趁耶穌最軟弱無助的時刻,發出極為刻薄的嘲諷。這些話表明了他們對耶穌的棄絕,實際上也表現出他們不信差耶穌來的神。

      從這些人對耶穌說的話,看出人性是極為陰險的。當耶穌公開指責他們罪惡,他們無話可說,卻暗中謀劃要殺害耶穌。當耶穌與他們辯論的時刻,他們辯不過,就懷恨在心,用詭計欲置耶穌於死地。當耶穌順服天父旨意,未躲避猶太人陰謀陷害,甘心為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代替人接受罪的刑罰;這批奸惡之人在此刻還不放過耶穌,極盡明嘲暗諷之能事。他們完全不知道,耶穌受死的目的,就是要將人從黑暗的罪惡權勢中拯救出來,包括這些陷害耶穌的這批人,耶穌也願意憐憫他們。這正是天父至高慈愛的彰顯。十字架滿足了父神審判罪惡的公義要求,同時也彰顯出父神對陷在罪中之人拯救的大愛。若不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顯明的犧牲之愛,我們今日仍然在罪的捆綁之下,毫無回頭之路。這讓我們想起剛才提到的「十架的愛」那首歌:「十架的愛,何等奇妙,超乎我所求所想,洗淨我罪脫離污穢,穿上公義潔白衣裳;十架的愛,何等奇妙,我生命從此不再一樣,帶我重回天父懷抱,在永恆裡我不停歌唱。」若非親身經歷十架的大愛,我們無從知曉自己在神眼中原為祂所珍愛,願意讓祂的愛子,代替我們接受死亡的刑罰。鮮血流過的可怕刑具十字架,成為神拯救我們的榮耀記號。只因上面流過的是基督為我們流出的血。

耶穌捨命的時刻
45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46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 神,我的 神,為甚麼離棄我。47站在那裡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48內中有一個人,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49其餘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50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51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太2741-51

      從馬可福音記載可知,那離耶穌被釘的時間早上九點,約是六小時之後的下午三點。因為耶穌經過了連續十幾個小時的折磨,不眠不休,滴水未進,已經精力耗盡,於是在被釘六小時後就斷氣了。聖經中那個對主耶穌在十架上忍受痛苦的經歷,並未有太仔細的描述。但在四福音中留下了十架七言,每句話都有深刻的意義。本段經文提到了第五句,也就是耶穌在受盡痛苦折磨下,斷氣之前大聲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這句亞蘭話的意思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這句話在詩篇221節也出現過,那是大衛躲避敵人對他逼迫的緊急時刻,向神發出的呼喊。福音書的作者明白這話的意義,就是當詩篇的話為彌賽亞受苦的預言,應驗在主耶穌的身上。主耶穌非常明白祂就是彌賽亞的身份,因此在一生重要時刻,似乎都活出舊約先知所預言的內容。此刻的呼喊也是如此。有人認為主是在演戲,為了應驗預言,照著台詞演出來,但是這說法太牽強。人要怎麼死,能自我控制嗎?就算祂自己想照著經文所預言的演出,其他的人怎麼可能配合祂做戲?這許多關乎主耶穌的預言能逐一實現,不能輕鬆地以祂自導自演可以解釋的。

另有人認為,主耶穌在此刻面臨死亡,因害怕而心生絕望,因此對神大聲呼喊。還有更過分的推論,以為主耶穌本來自以為是神兒子,後來發現神根本不救祂,因著絕望而發出對神的質問。這句話確實讓我們驚訝。為什麼?主耶穌怎麼可能在此刻對父神發出了絕望的呼喊,以為神離棄了祂,不救祂脫離死亡的痛苦。就像一個落入絕境的普通人一樣。主耶穌是神的兒子,怎麼可能對神喪失信心?這是一個十分讓人難解的問題,卻也透露出帶著屬靈深意的奧秘。表面上開來,似乎是神拋棄了主耶穌,不理會祂的痛苦呼喊。事實上,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在受死的這一刻,是以人的身份接受殘酷的刑罰,也是以人的身份經歷死亡的苦杯。在十字架上,祂背負著世人的罪孽,承擔神對罪惡公義的刑罰。公義的神在此刻,掩面不看祂,暫時地離開了與祂的緊密團契。主耶穌所經歷的痛苦是世間人所未曾經歷的,父神與祂緊密相連,與祂的團契從未斷過。但是在祂被掛在十字架上,代替人類所犯眾罪孽的刑罰的一刻,神離開了祂,這種痛苦對祂來說,不僅是撕心裂肺的肉身疼痛,更是心中極度煎熬的與神分離之苦。

在十架七言中這是唯一用「神」來稱呼天父的一句話,其它的地方都用「父」來稱呼。因為此刻祂以為罪人背負罪債的身份,來面對公義審判的神。此話中凸顯的是人求問神的關係。天父沒有以救祂免去死亡來回應耶穌的呼求,因為天父知道耶穌此刻的作為,正是要完成天父差祂來世間所要作的救贖工作。站在十字架地下的人,不能理解耶穌這個行動的重大意義,紛紛以人有限的思想來猜測。有人以為祂呼叫以利亞先知來救祂。「以利」就是我的神,與以利亞發音十分接近,聽的人誤解了。還有人以為祂過於疼痛、或乾渴,想要拿海絨沾醋,綁在葦子上,遞給祂喝。其實主耶穌也不是因為乾渴而呼喊,也不需要止渴。還有人還是存著不信的心,仍然繼續嘲笑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人對主耶穌在十架上犧牲的意義,完全不能理解。除非神向我們發出啟示,也唯有聖靈光照我們的心,讓我們覺悟自己就是該上十字架,接受刑罰得罪人。我們絕無可能明白主耶穌受死的意義。

耶穌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說出了十架七言的最後兩句話:「成了!」以及「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袮的手裡。」表示天父交託主耶穌在世上完成的救贖工作,此刻已經完全成就,達成其目的。並且,主耶穌將祂肉身的生命捨了,交在天父的手中。最後這句話同樣也是應驗詩篇所預言:「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詩315a)主耶穌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嚥下最後一口氣前,仍然不忘自己在地上的使命就是完成天父交付的救贖工作,並將生命交託給神。這句話中的「靈魂」意指人的生命氣息而言。當人面臨死亡,肉身失去功能,靈魂就離去。主耶穌說,祂斷氣後的靈魂是歸到神那裡去,這也正是信主之人死亡時刻所面臨一樣的情況,我們靈魂的歸宿就是父神手中。祂一生不為自己的利益,全然順服天父的旨意。主在十架上的言行,不但是先知預言的應驗,更激勵我們今日所有蒙恩之人,令我們感念不已。

耶穌捨命的時刻,烏雲蔽日、天地震動、岩石崩裂。經上記載:「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異象包含深刻的意義,就是原本阻隔在人與神之間的聖殿幔子,象徵著罪人不能臨到神面前。如今因著主耶穌為我們受死,而破裂成兩半,不再成為人神之間的隔閡。希伯來書描寫耶穌付上贖罪祭後,得到的救恩果效:「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1019-20)馬太福音所描述的異象正代表這意義。

結論

每逢我們記念耶穌受難,都會提醒我們,我們從主耶穌身上領受的極大的福分,就是代贖的救恩。祂在十字架上代替了我們,成為罪人的樣式,承受犯罪的刑罰,為的是滿足神公義的要求,為我們信靠之人開出一條又新又活之路,能以進入至聖所,坦然無懼地朝見神的面。這就是主耶穌為我們捨身流血的寶貴意義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