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在短暫的歲月求神施恩

Kiss of Death | My Jewish Learning
13歲的時候我在中學課本上讀過朱自清的《匆匆》,其中有句:「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讓人驚醒的話語還迴盪在記憶中。當年寫作時22歲的朱自清已不在,閱讀時13歲的少年已白頭。《匆匆》仍然傳頌在人間,儆醒的人仍然挽回不住歲月的流逝。歲月苦短是詩詞中的常見的主題,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挽不回時間,只能珍惜時間。想多做點事,但是又發現體力不濟,再也無法像年輕時一樣拼搏。衰老又是個無法阻擋的趨勢,讓人感慨不已。不禁讓人思想,易逝的歲月意義如何。除非我們找到現今在地上工作生活在永恆中的意義。今世還有人在談永恆嗎?羅大佑30年前的歌聲:「你曾經對我說,你永遠愛著我,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永恆差不多成了調侃人虛假的話了。但是人的心中還是存在永恆的觀念,否則為什麼會思想人生結局要到哪裡去?是的!我們還在思想永恆,這觀念還在我們心中。讓我們從摩西的詩篇,看看三千五百年前的他,怎麼看待他度過的一生。

人的短暫與神的永恆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阿,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2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3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4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5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6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90:1-6)

本篇開始就說明這是神人摩西的禱告,神人通常是對先知的稱呼。摩西在以色列歷史中也是一位先知。寫作的時機,應該是他在遭遇患難的時刻,向神發出的禱告。他思想自己一生在神面前所蒙的恩典,知道神的威嚴與信實,他求神保護與祂立約的子民,讓他們的作為在神面前蒙悅納。於是寫下這詩篇讓後代子孫傳頌,記念神在過去對他們拯救的工作。解釋這禱告,應該放在摩西思念神對以色列民一路拯救的歷程下來看。神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掙脫法老的轄制,走過分開的紅海,逃避追兵的攻擊,在屢次軟弱下接受神管教,最終遙望約旦河對面的迦南美地,約書亞整軍待發,預備前進應許之地,面對將要來的征戰。在這特別的時刻,摩西雖然無法過約旦河,但是他思想自己從神領受的使命將要交卸,由繼任者約書亞去完成。他在神面前,追想過去所經歷一切神的施恩與管教,發出了對神的祈求。

禱告是以向神的呼求開始:「主啊!」這個稱呼著重的意義是,神是宇宙萬有的主宰。在肯定神是他的主宰這認知下,摩西發出對神的禱告。他禱告的內容是:神是我們的居所,經過了世世代代,持續不變。摩西特別有這感觸,因為看見神從先祖亞伯拉罕開始,就已經保護祂的子民,直到如今。「居所」的意思就是人得到安居保護的所在。在詩篇91篇中詩人勉勵他人以至高者為居所:「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你已將至高者當你的居所。」(詩91:9)摩西也勉勵以色列民神是他們的居所:「永生的神是你的居所。祂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申33:27a)我們能夠在神的蔭蔽下得到安居之地。並且延續世世代代。神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祂對子民的保護不會消失。這就是屬神子民特別的福分,他們在遭遇外力威脅的時候,有一個可以呼求對象,祂可以成為我們安然得保護的居所。你在經歷困難的時候會想到神嗎?還是你沒有任何可以呼求保護的對象?你居住在神的裡面,是否得到了保障?

第2節敘述的內容,讓人思想到創世記前二章中,神創造天地萬物的偉大作為。他提到了:「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在地球上的山嶺,大地和世界都未曾被造出來的時候,神已經存在。祂是自有永有的神,從過去直到未來,祂永遠存在。神永恆不變表現在祂的屬性上,祂是信實可靠的主,既然應許成為祂子民的居所,就必會信守承諾到底。我們居住在祂裡面,絲毫無須憂慮。英國一位聖職作者以撒華茲寫的《千古保障》歌詞是:「真神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將來希望,是人居所抵禦風暴,是人永遠家鄉。在主寶座蔭庇之下,信徒一同安居,惟賴真神膀臂保護,永遠平安無慮。山川尚未立定以先,大地尚未形成,遠自太初你便是神,亙古直到永恆。」所描述的正是從前三句經文而來。無論是英文詩句或是中文翻譯,韻律用字都十分典雅,傳遞出摩西所寫的本詩篇的精神。

對比與神的永恆不變,第3節提到了人生命的短暫易逝。這短暫出現,隨即消逝的人生,對比於神永恆的存在,簡直微不足道。生命短暫的原因是因為罪進入了人裡面,自從始祖犯罪遠離神,人就活在必死的命運中。在神威嚴的審判下,從塵土而出的人,終究要歸回塵土。這句創世記神對人犯罪的判決,常在基督徒下葬的時刻,由主禮的牧師念出來:「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9)神藉著對人發出呼聲:「你們世人要歸回。」原意是「歸回吧,人類的兒女們。」在神的眼中,人的死亡實際上就是歸回他原出之處。

第4節提出了原因,人類過去千年,似乎過了好長的時間,在神的眼中只不過是已經過去的昨天而已。又好像夜間的一更,瞬間即逝。人生命的短暫對比神的永恆作者使用另外三個比喻。生命消逝的快速如流水。詩詞中經常使用流水比喻時間流逝,如楊慎的《臨江仙》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蘇東坡的《赤壁懷古》也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的生命流逝,就如同流水去而不返。即使兩次踏足於河中,也不可能踏進同樣的河水。因為原來的河水早已經流走了。

歲月轉眼過去又像睡一覺。古代還有「黃一夢」這成語,是源自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描述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投宿一家旅店,店主正在煮黃粱,他感嘆自己有志不得伸,有一呂姓老翁,對他說這不難,給他一個瓷枕,讓他小睡一下。不一會兒他睡著了,夢見自己高中進士,娶了如花似玉的大小姐為妻,官拜河西節度使,領兵擊敗外敵,回朝任宰相。正歡喜時刻,被人誣陷舉報,被逮捕流放遠方。正愁苦之間,皇帝為他平反,官復原職。歷盡人生轉折,享受榮華富貴,也嘗盡人間險惡。結果一覺醒來,發現自己還在旅店,旁邊煮的黃還鍋中未熟,原來是一場夢。這故事形容生命短暫虛空,像作了一場夢醒來,才知都是虛幻。

作者又用花的開放及枯萎來形容生命短暫。後唐李煜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個花開花謝的比喻在聖經中多次出現,用來警惕人生苦短。彼得也用花的凋零來形容生命易逝:「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1:24-25a)

以撒華茲的《千古保障》下半段歌詞說:「在神眼中,億千萬年,恍若人間隔宿,恍若初聞子夜鐘聲,轉瞬東方日出。時間正似大江流水,浪淘萬象眾生,轉瞬飛逝,恍若夢境,朝來不留餘痕。」正深刻地描繪這段經文。人的生命如曇花一現,比起神的永恆不變,更覺得不足相比。那我們一生匆匆走過又有何意義?如果不將人生的基礎建立在永恆的基礎上。一生庸庸碌碌活過,與蜉蝣又有何差別。短暫的生命怎麼能與永恆聯繫上關係,除非知道我們是永生神所重視,所鍾愛,並領受祂賦予的使命,就是在地上榮耀祂的名。如此生命的一點一滴不再是虛空,而是在永生神眼中被記念。

存敬畏神的心度日
「7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8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9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11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詩90:7-11)

活在神的面光之中,我們不能帶著掉以輕心的態度;反而是需要知道神的公義聖潔,與人有罪的事實。在神的鑑察之下,人的罪無所遁形。這也是人類為何都落在必死的命運中,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我們的生命為什麼會走向衰敗死亡,為什麼在死亡的面前我們是如此地無能為力?因為這是我們原本都得罪了神,虧缺了神的榮耀,因而落在神的惱怒當中。我們的罪孽在神的光照下無所遁形,甚至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他人無法知曉的罪惡,也難逃神的鑑察。摩西在寫到這句話時,心中必然深深了解人心背離神的境況,從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經過曠野三十八年流浪。他非常清楚人的狂妄自高,對神忘恩負義,反隨從私慾引誘去崇拜偶像。就連他自己也曾經因著血氣惹動神憤怒。沒人敢在神面前自誇聖潔無暇。就算再追求聖潔的人,當他越靠近神,對於自己達不到神聖潔標準的情形越清楚。這是人類活在地上的時候普遍的境況。

摩西面對以色列民多次犯罪的事實,向神發出禱告。以色列民在曠野流浪的過程中,經常惹動神的怒氣,招致神公義的審判。人的犯罪與神的憤怒是連在一起的。在渡約旦河之前摩西對他們耳提面命:「因為我知道你們是悖逆的,是硬著頸項的,我今日還活著與你們同在,你們尚且悖逆耶和華,何況我死後呢。……我知道我死後你們必全然敗壞,偏離我所吩咐你們的道,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以手所作的惹他發怒,日後必有禍患臨到你們。」(申31:29-31)人的心是何等容易敗壞,忘記以往的教訓。摩西特別在頑梗的以色列民面前,強調墮落將招致神的怒氣發作,後果是可怕的。

警戒的目的是讓人心生警惕,不要落在狂妄自大,目中無神的境況中。人需要明白自己的本相,容易被牽引誘惑而跌倒,千萬不要自以為百毒不侵,而落在罪的陷阱中。明白神對罪的震怒,是為了讓我們警醒,提防自己的軟弱。正如防疫過程,染病的人多半是輕心大意,不把病毒當一回事的人。摩西此處強調神的公義威嚴,目的也正是讓我們自我警醒,遠離可能的誘惑。同時也是預備我們的心,讓我們知道神願罪人悔改的心意。對罪人審判的警告,目的在讓人知道自己愧對神,喚醒罪人及時回頭。在神威嚴的面光中,我們毫無逃避神面的可能,只能羞愧地承認自己的罪,求神施恩憐憫,赦免我們的罪,除此以外人是沒有出路的。神的公義威嚴與憐憫慈愛是不可分開的,公義警惕我們知罪,慈愛接納我們悔改。

我們若將一生的年日放在神的鑑察之下,真的會感到戰驚恐懼。多少年少輕狂的歲月,不堪回首。多少事情連提也不願提起,想都不敢再想它。所以摩西說:「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用嘆息來描述生命短暫易逝,也充滿無可奈何的感傷。李白作的《擬古》:「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作者面對死亡這必然結局,感嘆榮華富貴的虛浮。有許多人的一生就是在嘆息中走到盡頭。摩西接著以一生的歲月來衡量:「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讀朱自清寫的《匆匆》,「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没有聲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他寫的時候22歲,如此年輕就感嘆歲月飛逝,我讀的時後才13歲以為人生還長,沒有太多震撼。如今不是感嘆八千多日子匆匆溜去,而是接下來的年月是否還有八千天都不敢講了。摩西當年平均壽命大約就是七八十歲。杜甫詩中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就算身體強健能活到八十,在當年已經十分少見了。就算今日平均壽命延長,活到八十歲也差不多算是高壽了。常聽到人說:「生命的價值不單考慮存活時間的長短,而是還要考量活著時的內涵與品質。」這話有道理,但我觀察到的好多人到了垂暮晚年,卻常陷在悲苦感嘆的情緒中。或為病所苦、或感嘆無人陪伴、或是哀怨人情淡薄、子女未盡奉養之責,落到晚景淒涼的境地。摩西將人生總結成:「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難道「空」就是一切的結局?我聽過有些老年人聲聲感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樣的人生結語十分可悲。莫非這就是人人必經的人生路程嗎?如果一個人的一生不是總結在神的手中,他一生的基礎不是建立在永生神這磐石上。他人生結束後所要面對的是神的審判。以他累積一輩子的罪孽,在神公義目光的鑑察下,罪人真的是站立不住。我們千萬不要落到這樣的地步。

摩西感嘆:「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代表很多以色列民常常忽視神的威嚴,忽視祂的誡命。他警戒以色列民,當曉得神怒氣的權勢,按神當受的敬畏曉得祂的憤怒。今日的人與當年的以色列民十分相似。對神公義的屬性不放在心上,不按照神的公義屬性去敬畏祂。反而將神描述成,對人的罪惡無所謂,對人行為輕忽不管,祂的眼目可以隨便被蒙蔽。不管人怎麼胡作非為,祂也不在乎。因為祂只講求愛,在慈愛的遮蓋下,公義不再是神所看重的了。這是何等大的扭曲,前面經文才提到,神的屬性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今天的人卻常會為了自己的喜好,將神全備的屬性給遮蔽一部分,彷彿不存在一樣。

摩西警戒以色列民神的公義,讓他們對神心存敬畏。目的是讓他們不要硬著心腸,最終落在神的審判中。這警戒對我們今日的基督徒仍然適用,曉得神的怒氣的權勢不是讓我們遠離神,活在恐懼戰驚的陰影中。而是警惕我們回應神救恩的呼召,知罪認罪,回到神面前,與祂建立正確的關係。面對易逝的人生,在死後又要面對神的審判。我們怎麼可能心中安穩?若不是知道我們與神已經建立了和好的關係,心中不可能有平安。我們是屬神的子民,已經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的代贖,得以坦然無懼地進入神施恩寶座前,將來所要面對的不是神的震怒,而是受到神的保護,罪得赦免,將來與神永遠同在。這是我們活在世上,面對不定的人生,變幻莫測的世局,能以感到平安穩妥的最大理由。

求神施恩堅立手中工作
「12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13耶和華阿,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14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15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16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17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我們手所作的工,願你堅立。」(詩90:12-17)

前一段的結尾,摩西提出一個問題:有誰按照神當得的敬畏,來曉得祂的怒氣,並曉得祂的震怒。這裡的「曉得」不是存在頭腦裡的知識,而是與神相交親身的體驗。除非我們真的感受到神在十字架上對耶穌的刑罰是何等嚴厲可畏,我們不會明白祂對我們犯罪憤怒的程度。既然有這樣體認的人不多,摩西從12節起就祈求神讓他們能有敬畏神的智慧。12節主要的動詞是「指教」原意就是「使知道」。指教的內容就是讓人知道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人會對神的怒氣輕忽,主要就是對自己生命短暫無知,並對人生結束後還需要面對神的審判這事無感。摩西求神教導我們對此真理有更深的體認,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懂得把握有生之年,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我們平時對現實的利害關係很會計算,甚至有人算得太過於精細,被人嫌惡為錙銖必較。這種計算只是現世的小聰明,在永恆中卻毫無價值。摩西所求的是神教我們數算自己的日子。知道人生命有限,自己的時日無多,當把握時機,建立與神正確的關係。這樣的「數算」需要超越今世的屬天智慧。除非神開啟我們的眼光,我們常是在現世精明,對永生卻是糊塗,這樣的人在神眼中不能算是智慧人。很多人一生追求屬世的聰明,卻忽視屬天的智慧,這智慧唯有從神而來。所羅門在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指的就是屬天的智慧。

摩西再度向神呼求:「耶和華阿!」這是帶著記念神與子民立約意義的稱呼。他求神不要忘記與以色列百姓所立之約。這與第1節向神的呼聲「主啊!」呼應。求的內容是:「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本句的祈使語氣動詞是「轉回」,與第3節神呼喚世人「歸回」是用一個字。第3節是神讓世人歸回塵土,此處則是人呼求神轉臉看他。神的僕人求神轉向他們,不要背離他們。因他們已經等待神的轉回許久,甚至問神還要等多久。轉回的行動是指,神起初因他們悖逆,原本是背對他們,如今他們切求神後悔轉意,不要發怒,向他們施憐憫。神樂意向神僕人們轉回,但是祂不是委曲求全地巴望著我們悔改。對我們犯罪祂是忍住怒氣暫時不刑罰我們,只要我們心存對神的信心,向祂發出憐憫的祈求。祂願意接受我們的悔改,施恩赦免。神的赦罪與我們認罪悔改有緊密的關係。對於心硬不肯悔改的人,赦罪之恩對他們是無分的。千萬不要把神當成,廣開大門,大赦天下的君王。

這裡提到摩西求神「後悔」常讓人會有疑惑。巴蘭在民數記發預言說:「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民23:19)此話雖出自巴蘭,但也是合乎真理的。詩篇中提到神:「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詩102:27a)兩句話都提到神的信實屬性,祂的定旨絕不改變,祂所立下的永約永不廢棄。但是這節經文中怎麼說神為僕人「後悔」呢?這句話就牽涉到,本篇一貫的主旨,人原來因犯罪在神的震怒中,但是神命令人悔改,同時也期待人聽從祂的命令,當此條件達到,祂願意赦免人的罪。這是神命令的旨意,人對這旨意有可能聽從,也有可能違背。一旦人願憑著信認罪悔改,尋求神的赦免。神原本對此震怒而預備降下的懲罰就可以免去了。這就是神的「後悔」。這並不是更改永恆的定旨,而是視人對祂命令順服與否而作出的決定,神可能從原來的憤怒中平息下來。這就是此處「後悔」的意思。與神的定旨永恆不變不矛盾。

第12節還是祈使語氣動詞「滿足我們」,摩西求神在早晨滿足我們,既然僕人切切等候,就巴不得早早得到從神來的滿足。神用以滿足僕人的就是祂的慈愛,這個字意為神對子民信實不變的愛。當神早早賜下祂的慈愛來滿足我們,我們就可以終日活在歡呼喜樂當中。因為前半句的「早晨」可以比擬作人生的及早時刻,這裡的「終日」也可以引申為一生一世。一生活在神的喜樂中,真是神的僕人最期盼得到的福分。

繼續前面,期待神讓他們「一生歡呼喜樂」的主題。摩西繼續向神祈求「使我們喜樂」,兩個字是同一字根。這裡的喜樂是從神而來,原因是罪得救贖。罪使人在痛苦中掙扎,但是神的拯救讓人享受釋放的喜樂。摩西求神按照以色列民在曠野中所經歷的患難,以及遭遇邪惡的日子,以同等的慈愛來使他們得到救恩之樂。患難及邪惡是對人的考驗,會引人犯罪,但是也能考驗人對神的信心。當人在患難及引誘中忍耐,等待神施恩拯救的時候,神的僕人求神將喜樂賜給他們。

接下來摩西求神的工作向神僕人「顯現」,並且神的榮耀向神僕的子孫「顯明」,兩句平行共用一祈使語氣動詞。神的拯救正是神向祂的子民,並他們的子孫顯現的工作,神的榮耀也是。神的工作正顯出祂的榮耀,從神向祂子民所流露的慈愛表現出來。神應許亞伯拉罕之約,對他的子孫一樣應驗,可見神賜福是讓我們代代相傳的。我們也當將領受神福分的信心傳下去。讓後代也能對神信實,留在神的約中。

回顧12到17節這整個段落,我們觀察到一個主題上的轉變。前面提到人生苦短,又因罪活在神的怒氣中,此處卻一轉而描述神的慈愛。為何會有如此戲劇化的轉變?關鍵在於人從罪中醒悟過來,求神讓自己從無知中回頭,覺悟自己惹動神的怒氣,而願意向神求赦免。這個轉變既然從向神祈求開始,就代表讓人醒悟過來的力量是來自神的光照,不算為人的功勞。即使一個人為自己的罪生出後悔之心,也決不能說自己決意改過遷善,讓自己得到赦免。因為連這個為罪後悔的決定,都是來自於聖靈的工作。如約翰福音中提到聖靈:「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光照人心中的罪惡,讓人自責,正是聖靈的工作。聖靈在人心動工,讓人回轉歸向神。舊約時代雖然聖靈並未普遍降臨,人從罪中悔改,依然是靠神的感動才能達成。從大衛的悔罪詩篇便可以看出。大衛向神祈求:「神阿,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51:10)大衛將自己心意回轉歸功於神的作為。神從罪怒氣中平息,我們沒有任何功勞,因為罪人受審判是該當的,我們沒有自我拯救的能力。悔改只是回應神呼召當盡的責任,若不悔改必自取滅亡。摩西非常了解,生命轉變來自於回轉到神面前,接受祂的救恩。

最後,是兩個祈使語氣的句子,前一個是「願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另一則是「願你堅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榮美」這個字原意是「喜悅」。神的喜悅就是神對祂僕人的喜愛悅納。我們一生所行之事最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而且這個人還要是深知我心的重要的人物。沒有人能夠超過神,給人最有力的肯定。只要我們一生得到神的悅納,一切辛苦都算不得什麼。摩西求神喜悅他活在地上的生命。他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即使被眾人崇敬,但是在神面前還是不算完全。他還是有軟弱犯罪的時刻,但是差別在於他是信靠神的人,他知道神慈愛的屬性,願施恩憐憫人的罪。這使得他在神面前的身份從遠離神的罪人,變成服事神的僕人。他知道自己所行的事,即使再重要,若不是神親手幫助,絕無可能作成。因此,他求神堅立他手中的工作。使得他在地上不完全的作為,能在神永恆的計劃中被使用。軟弱的人因著神恩典的介入而轉變成為神所用的人,他一生的果效也由此生出。神進入我們生命中正是那轉變的契機。我們在地上的工作需要神的堅立,這些事若非在神面前有價值,就只是草木禾稭,一時轟轟烈烈,最後與草木同朽。箴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若要人生有果效,我們的心首先要敬畏神。讓自己在地上的作為,在神眼中是有意義的。

結論
短暫苦澀的人生經歷不見得帶來絕望,只要人存著對神的信心,願意向神祈求,整個人生命運就產生完全的轉變。神願意向人施恩拯救,將人從罪惡敗壞的纏累中救拔出來,賜給他們歡呼喜樂的生命。這正是罪得赦免後的喜樂。稍縱即逝的生命,果效何在?我們的工作需要求在神的眼中是有意義的。一滴水必須匯流入滔滔江河才顯出壯闊的功能,人有限的生命也是,必須投入神永恆的計劃之內,才顯出價值。此時,這工作就不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神所堅立的工作。

討論題目:
1.經文中提到流水、做夢、花開花謝比喻生命短暫,在什麽時候你會想到生命有限的問題?你以什麼心態來面對這事實?
2.知道神對人犯罪惱怒的態度,人終究會面對神的審判,我們用什麽態度來面對自己在人生中所做大大小小得罪神之事?
3.在回顧自己一生年日努力的成果,神會給我們什麼評語?這會讓我感到安慰還是羞愧?
4.我們求神讓我飽得祂的慈愛,也求神讓祂的榮美歸到我們身上,亦即喜悅接納我們,你在人生的哪方面有較深刻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