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超越舊規條賜生命的主


80+ Jairus daughter images | jairus daughter, jesus heals, sunday school  crafts
耶穌的教訓帶來了許多更新的創舉,讓一些習慣於原本作法的人感到不能接受。例如祂與稅吏罪人同坐席,表示對他們的接納。這激怒了法利賽人,認為耶穌不守律法教師當有的規條。本段又有一批約翰的門徒,為著祂與門徒都不禁食,向耶穌提出質疑。讓我們一起來看耶穌教導的天國的義,到底重視的是什麽?

以舊規矩質疑新作為
14那時,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說,我們和法利賽人常常禁食,你的門徒倒不禁食,這是為什麼呢?  15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 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16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得就更大了。17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太9:14-17

施洗約翰的門徒來見耶穌,向祂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充滿挑戰性,就是以禁食為題來對比耶穌的門徒,約翰門徒,以及法利賽人。後二者都經常禁食,但是耶穌門徒卻不禁食。他們質疑耶穌在追求敬虔上,與他們不同調。這群約翰門徒的觀念中,仍然保存著舊約的影響,他們認為現今時代,仍應當遵守猶太教的規矩,把禁食當成追求敬虔的操練。因此在這樣的對比下,耶穌的門徒比起約翰門徒、和法利賽人,顯得更不敬虔。他們想要知道,為何耶穌的會容許門徒這樣的操作?他們挑戰耶穌教導的正確性。

在馬太福音登山寶訓第五章,耶穌就曾經教導,禁食不是在外表顯得愁苦,而得到他人的讚譽。禁食的真意是為了明白神的心意之故,暫時放下食物的享受,專心親近神。當神差來的彌賽亞還在時,門徒當與祂歡聚,享受與祂同在的喜樂,正如伴郎還陪著新郎的時候,不是個應該表示哀痛的時刻。唯有當新郎離去,亦即主受死復活升天之後,門徒才以禁食表示哀痛。禁食的作用在於不讓口腹的滿足,牽引我們偏離對神專心的追求。不在靠著禁止口腹之欲,來換取他人敬虔的稱讚。

耶穌將天國的義帶進世界,是要將神子民帶進一個嶄新時代,不是修改原有的舊制度成另一版本。祂教導的天國倫理標準,與猶太教的舊制度,是無法相容的。就如同將未經縮水的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兩種布料相互不匹配,不僅補不了舊衣服的破洞,反而在洗衣時新布縮水,將舊衣服扯壞。新的部分與舊的無法匹配。也像是將未發酵的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新酒發酵,氣體膨脹,舊皮袋已經沒有彈性,必然會漲破。唯有新皮袋還有漲大的空間,足以裝下新酒。

耶穌教導的公義標準,是革除舊制度,帶進新制度。需要有新的心態去順從。這原則可以應用在前面耶穌與罪人同坐席這件事上。法利賽人以為耶穌與罪人坐席,沾染了罪人的污穢。但是主耶穌卻是以坐席為機會,傳遞拯救的信息,以福音淨化了罪人。這是彌賽亞在救恩時代,主動出擊的拯救行動。

當新舊難合的比喻應用在約翰門徒批判耶穌門徒不禁食這事上,表示彌賽亞時代,不再以禁食者外在的痛苦面容,來表示此人是追求敬虔,而是把握彌賽亞還在世上的時刻,抓緊機會親近祂,享受與祂同在的歡樂。很快祂將會受難離開世界,那時才是門徒表示哀傷的時機。以外在表現來斷定人敬虔與否常會失之於主觀,而誤判他人真實動機。新時代神看的是人心中的動機,而不是外在的表象。

            有人將這段經文中新舊難合的比喻,應用在研究新舊約的關係上。倡導恩典福音的平約瑟認為律法與恩典對立。當新約來到,舊約就視同為無用。他認為律法一無是處,與恩典完全不相容。基督來就是要以恩典取代律法。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無需遵行律法。他的問題在於過度貶抑律法,甚至連律法當中永恆不變的公義標準都廢棄不顧。這與主耶穌對待律法的態度不同。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話卻是:「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太511)新舊約的關係並非對立,而是新約是舊約的成全。基督來以福音來成全,律法要達到的義。律法要達到的目標已經在基督裡得到了成全。用新舊難合的比喻來支持律法廢棄論,並不符合基督對待律法的態度。

睚魯求耶穌救活他的女兒
18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有一個管會堂的來拜他說,我女兒剛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19耶穌便起來,跟著他去,門徒也跟了去。」(太9:18-19

這裡穿插描述兩個需要拯救的女人,一是死去的睚魯的女兒。一是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婦女。這兩個故事的共同之處,就是耶穌突破不得沾染不潔的限制,按著求告者的信心,應允他們所求。以賜生命的大能,成全了醫治的工作。

睚魯是個管會堂的人,有身份地位,但在死亡面前無能為力,他來到耶穌面前,跪在地上,求耶穌救活女兒。他的請求用祈使語態,他對耶穌有醫治能力抱著信心,深信耶穌按手在她身上後,她必活過來。

在馬可、路加記載的平行經文中記述,耶穌安慰睚魯:「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可536;路850)耶穌說的這兩個動詞全是命令句,前一個不要怕還是現在式否定命令,表示睚魯正因著自己女兒死去而擔憂害怕。耶穌讓失去女兒的睚魯不要怕。反過來要用信心來代替恐懼,面對所愛的至親離世,人都會生出倉惶無措的心情。耶穌吩咐他,單單憑藉著信心,勝過所面對的恐懼。除了勝過憂懼之情外,也要對神充滿信心。憑藉信心正是接受耶穌醫治的途徑。即使這信心是出自於代求者睚魯。也能讓他因著信,經歷耶穌奇妙的作為。

此時他當信什麽?信心的對象就是能幫助他度過當前困難的耶穌。我們的信心必須有對象,不會只是信一個虛無的幻想。而且還要是個正確的對象,不會毫無選擇地胡亂信。正如隨便抓住救命稻草,那是一點用也沒有的。主耶穌有豐富的恩典,祂有醫治的大能。睚魯找對了求告的對象,他的求告是有結果的。主耶穌接受了他的祈求,答應去他家救治她的女兒。在馬可,以及路加福音中都說,此時從睚魯家中傳來消息,女兒確實已經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耶穌去醫治她,還有可能有任何果效嗎?讓我們靜觀後續的變化。

血漏女人摸主衣服繸子
20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21因為她心裡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2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從那時候,女人就痊癒了。」(太9:18-22

在耶穌聽到睚魯的請求,正準備往他家醫治她女兒的時候,中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有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婦人暗暗地來向耶穌求救。因為血漏是個婦科的疾病,在舊約禮儀上算作不潔淨,凡是碰到了血漏的人也要成為不潔,需要與眾人隔離。這就解釋了為什麽婦人不敢公開地尋找耶穌求救,而是走在耶穌的背後,暗中莫耶穌衣服繸子。

耶穌感受到她的觸摸。在馬可福音中有平行的敘述:「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可5:30-34)在擁擠的人群間,眾人擠來擠去,碰觸是免不了的。但為何耶穌竟然只感受到自己的衣裳繸子被觸摸了?因為其他的人的觸摸都是無意中碰觸,唯獨婦人是憑著信心去摸耶穌,因她信耶穌有醫治她的能力。耶穌察覺有能力從祂身上出去。於是詢問誰摸祂的衣裳,門徒不解,以為這有什麽好問的,眾人擁擠,互相碰觸,很多人都在摸啊!無意的碰觸耶穌沒有感覺到,只有憑藉著信心的觸摸,能夠得到從耶穌身上流出去的能力。

從這事上,我們看到了,當我們觸摸耶穌時,必需帶著對祂的信心。婦人的信心從什麽事上可以看出來?雖然在禮儀上婦人算不潔淨,但是為得到主的醫治,她卻鼓起勇氣,冒著違反潔淨禮儀的風險去摸耶穌,期望得著醫治。主耶穌不嫌棄她,反而因著她的信心,醫治她血漏的病。耶穌對她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突破潔淨規矩來摸主,當場被耶穌察覺的婦人,心中必然感到恐懼,耶穌安慰她,無需害怕,當剛強起來。主耶穌說是婦人的信救了她。這話當如何理解?信怎麼可能是拯救的主體呢?婦人的信引她來主面前求主醫治。因著她的信,得主醫治。當然醫治行動的主體是耶穌,婦人是透過信心,向醫治的主發出求告,這期望得醫治的信心,讓她的病得到救治。因此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說完這話後,婦人的血漏立時痊癒。這讓我們看到了,我們來到主的面前,當抱著對祂的信心,知道主有恩典、有憐憫,願意憐恤我們的苦情,祂也有能力醫治我們的疾病。我們無須擔憂退縮,單憑著信心,向祂伸出求助的手。憑著信心的求告必得主的回應。

主讓閨女從死亡中活過來。
23耶穌到了管會堂的家裡,看見有吹手,又有許多人亂嚷。24就說,退去吧。這閨女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他們就嗤笑他。25眾人既被攆出,耶穌就進去,拉著閨女的手,閨女便起來了。26於是這風聲傳遍了那地方。」(太9:23-26

前段經文提到睚魯來求主時,閨女死了。馬可,路加福音的平行經文則說,閨女快死了。但是在耶穌決定去醫治的時刻。有人傳來消息,閨女已經死了,不必勞動先生。馬太福音是簡化的敘述,與另外的兩處詳細的敘述不衝突。三段經文都表明,在耶穌去之前,閨女確實已死,但是耶穌仍然決定前往。因為他知道祂要去做一件眾人覺得不可能的事,就是讓閨女從死裡活過來。

耶穌來到時,連哀悼的吹手都來了。請人來哀哭是猶太人哀悼的風俗。主耶穌在此刻卻宣告:「她不是死了,是睡了。」意思是她還能再起來。這話領眾人覺得不可思議,遭到人嘲笑。表示他們不信死人能活過來。這些不信的人被耶穌攆出去後,耶穌走進去,拉著閨女的手,帶著她從死亡活過來。耶穌伸手碰觸死人這行動,依當時禮儀來說,也算成不潔淨的。耶穌願意突破這種外在的規矩,用大能將閨女從死裡救活。可見基督拯救的大能,是超越潔淨禮儀的限制,使污穢得以潔淨,使死亡轉變成生命。

在耶穌的牽引下,閨女活生生地從床上起來,見證出主耶穌有讓死人活過來的能力。這件事就傳遍了當地。耶穌行神蹟的目的是向求告的當事人,以及周圍的人,見證祂的身份。先知以賽亞曾預言,當彌賽亞來臨的時候,「死人要復活。屍首要興起。睡在塵埃的阿、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來。」(賽2619)行神蹟奇事是先知預言,彌賽亞的記號。主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正向眾人證明了祂是彌賽亞的身份,凡信祂的必要得到拯救。

耶穌開了瞎子眼睛
27耶穌從那裡往前走,有兩個瞎子跟著他,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28耶穌進了房子,瞎子就來到他跟前,耶穌說,你們信我能作這事嗎? 他們說,主阿,我們信。29耶穌就摸他們的眼睛,說,照著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30他們的眼睛就開了。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31他們出去,竟把他的名聲傳遍了那地方。」(9:27-31)

聖經中出現多次耶穌醫治瞎子的事,在馬太福音後面的經文,也敘述了耶利哥城外路旁的巴底買(太20:30-34),與此處敘述的兩個瞎子並不是同樣的人。這裡的兩位瞎子呼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大衛的子孫是對彌賽亞的稱號,他們聽聞耶穌行的神蹟,相信耶穌正是神差來的彌賽亞。為了能看見,他們呼喊尋求醫治。因為他們知道先知預言,彌賽亞有開瞎子眼睛的能力:「那時,聾子必聽見這書上的話;瞎子的眼必從迷矇黑暗中得以看見。」(賽 29:18 他們深信耶穌就是能醫治疾病的基督。

耶穌聽見他們的呼喊,見他們來尋求醫治,問他們信祂能做這事嗎?他們說:「主阿,我們信。」這是個單純的信心。信耶穌醫治的能力,即是信祂彌賽亞的身份,不單是信耶穌做得到一件對他們有利的事。憑著這信,耶穌摸他們的眼睛,按照他們的信心,給他們成全了。耶穌不嫌棄殘疾人的求助,祂心中滿懷對他們憐憫,願意他們脫離痛苦。更重要的是,要藉著醫治的工作,顯出祂彌賽亞的身份。因此信心成為非常重要的管道,凡是信耶穌是彌賽亞,有能力施行醫治的人,都能得到醫治。重點不在於人的病得醫治,而在於藉著醫治能力,顯出祂是基督的身份,讓眾人信靠祂。

結論
     在第一段落,耶穌針對約翰門徒對祂讓門徒不禁食發出挑戰。聲稱自己和法利賽人經常禁食。耶穌用比喻告訴他們,禁食的目的是專心與神親近,當神差來的彌賽亞還在世上,豈不是應當把握時機與祂歡聚。待祂受死復活升天後,此時禁食憂傷才是應該的。接著耶穌用新布補舊衣,和新酒裝舊皮帶來類比,當時抱著固陋傳統的人,想用舊規矩來衡量耶穌帶來的更新作為。耶穌陳明新舊觀念是難以混合的。

後面段落連續描述三個神蹟。這些神蹟中,耶穌突破傳統潔淨的禮儀。在血漏的婦人摸祂衣裳繸子後,願意醫治她的疾病。並用手拉起睚魯死去的閨女。這些原本都是沾染不潔的事。祂卻不受這些規矩的限制。因為祂知道祂被神差來世上的使命,就是醫治病人,讓死人復活。開瞎子的眼睛,讓救恩臨到他們。若不去接觸他們,又怎麼能讓賜生命的大能臨到他們呢?讓我們體貼耶穌的心意。像這些得醫治的人一樣,憑著信心向耶穌發出求告,憑信心領受耶穌拯救的大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