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中國家庭教會路在何方?


作者:郭易君

轉自: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53

前言

教會千年,問題千年,恩典千年。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新婦。神賜給教會權柄,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他。作為屬靈的以色列選民,教會在這個世界擔當著基督福音的託付。每一個悔改的基督徒,都有聖靈住在其殿中,賜給他亮光,明白真理,辨別是非,跟隨正道。作為普通信徒中極其卑微軟弱的弟兄,因著基督大愛的激勵,帶著一顆真摯心公正之心撰寫此文,非為個人之故,只為教會復興。關於教會現狀和成績的分析由於資料缺乏,非常淺白,非常不全面,許多問題都是在表面現象,沒有深入分析,我想以後我有功夫了會做深入研究,此文就當時大綱吧。

 對教會問題的反思,筆者不是第一人,幾千年來有很多前輩都看見、呼籲、悔改、復興。筆者乃是後輩中一平凡之人,所看見未必全面,所敘述未必準確,筆者之心,上帝可鑑。之所以談問題,乃是為了讓更多的靈胞警醒並為之禱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問題雖多,恩典更大。因為基督已經應許了得勝,這結果我們已經在信心中看見。關於教會方向的看見,筆者也僅代表個人的意見,許多未必成熟和完全。由於認識主和成聖的過程的漸進性,筆者對問題的看法也僅僅是這個階段的看法,相信在有生之年將會進一步改進、成熟,然出生牛犢不畏虎之熱情以及對上帝的愛,相信祭壇之上已經接納,故懇請閱者之長輩多多包涵,閱者之同輩多多見諒,閱讀之晚輩多多寬容。由於受筆者文風的影響,文章筆鋒稍顯犀利,會讓有些弟兄姊妹疼痛,請您暫時容忍愚昧之人的冒犯;由於受以前筆者寫政府公文的影響,文章有八股之嫌疑,請湊合著看下去,我想不會讓您失望。此文已經修改過三稿,感謝CIU的部分教授和同學師兄給我提供的修改意見,感謝國內部分老師和弟兄姊妹給我提供的反饋,我大部分意見都進行了吸收,有些尚未確定之處,沒有修改,願基督紀念你們的愛心,願此文能激勵在基督裡的我所愛的神的百姓。此文算是我在國內服侍五年多近六年的總結,此文過後,筆者將封筆一長段時間,直到基督裝備、感動我的日子。

郭易君

20111018

·Columbia

1950年三自運動發起,經由1954年的40萬信徒簽名擁護三自運動,至今已經60餘年。無論家庭教會的數目還是信徒人數都有很快的增長,一片繁榮景象。宣教士及國內眾多前輩的血淚澆灌出家庭教會現在的成果。然而,冷靜觀察思考,卻處處充滿危機,一不謹慎將會為未來發展埋下隱患。針對家庭教會的出路問題,筆者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思考,期望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同道對相關問題深入研究。本文將從發展環境、成績和挑戰,重點問題分析,任務和策略三個方面展開敘述。

一、家庭教會發展環境、成績和挑戰

(一)家庭教會發展環境

1.從基督教外部來看,靈界征戰十分明顯,末日氣息漸濃厚,伊斯蘭教大肆宣教,處處搶奪靈魂。世界穆斯林組織大力鼓吹多生多育政策,穆斯林人數日漸增長;同時,穆斯林組織還想盡各種辦法向基督教宣教,如今已經有許多美國黑人基督徒改信伊斯蘭教(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白人的種族歧視)。甚至以年輕美貌之穆斯林青年向牧師子女聯姻宣教,從而使牧師的第三代成為穆斯林;二則,佛教在中國馬氏理論式微人心虛空的背景下,以其得天獨厚的傳統優勢和政治優勢擄掠了眾多商人和知識分子的靈魂;新紀元、撒旦教以及各樣異端邪教風起雲湧,各幫各派占山為王、搖旗吶喊、拉人入夥;三則,各種理論思潮喧囂其上,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保守主義,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多元主義,虛無主義、犬儒主義、實用主義,民族主義、復古主義、激進主義等各派世間小學以真理的面貌出現,大勢鼓譟,吸引了不少眼球,絆倒了不少靈魂。

 2.從基督教內部來看,歐洲教會式微,美韓等國教會也衰落的跡象。近年來,歐洲教會式微,其衰敗之境況使人震驚,基督教堂被伊斯蘭教租用,被佛教租用做法場,許多偌大教堂只剩下幾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美國教會也受世俗主義、普世主義、靈恩主義的很大的影響。東方韓國教會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加上沾染世俗主義,已經不像80年代那樣外在清苦卻心靈火熱。有些教會求大、求全、求保障,有些教會建立自己的銀行,做不義的管家,看起來是以防不測,實則是不仰望神。加上有些教會喪失在外邦人中的見證,將福音的土壤踐踏,以致出現未信之民極力抵擋福音的境況。

 3.從福音的禾場來看,到處都是未得之民 辛亥百年來,沒有哪個年代有現在這個年代人心對待福音如此柔軟。 60年的無神論教育,將人心打掃乾淨了,預備迎接那獨一無二的客人基督。傳統風俗、儒家倫理被市場經濟拋棄了,法治原則、理想主義被人治原則和現實主義代替了,民眾對政治領袖和影星明星的崇拜也被貪污腐敗和艷照門打碎了,赤裸裸的金錢和為所欲為的權力無法滿足依然虛空的心,民間宗教和拜偶像無法抑制內心中的無名的恐懼。民眾渴望真相,嚮往真理,尋求道路,探尋生命,然而誰來報告這大好的消息?上帝在尋找合用的工人。根據許多基督徒的說法,14億中國人中信主人數大致有7000萬。筆者認為可能真實的數目比這要少得多,而且眾多基督徒知識和生命都幼小、貧窮、軟弱且缺少見證。即使按7000萬信徒的比例來算,中國僅僅有5%的信主,95%的同胞尚未信主,正在死著(Dying),拉森教授說,鐘錶的秒針每滴答一下就會有一名不信主的中國人死亡。耶穌基督的叩問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路10:30-37)在我的心頭盤旋久久不能退去。我是他們的同胞嗎?我是見死不救的人嗎?

(二)家庭教會的現狀和取得的成績

現狀部分因缺少足夠多的文字和現場資料,筆者參考部分家庭教會學者的文章,僅根據自己近七年來對城市和農村教會的觀察,以及在機關任職期間在全國部分省市的調研情況,和在國內接觸各區域的傳道人所了解的情況進行簡單的介紹。在敘述過程中,筆者可能會跨越家庭和三自的界限和派別的界限。

 1.家庭教會的現狀

——新興城市家庭教會迅速增長。正像劉同蘇牧師所言:神已把福音放在都市化源頭[1]。以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家庭教會在過去的十年中經歷快速增長,無論從聚會點數目,聚會人數而言都經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式增長,影響全國教會。城市教會的領袖,竭力地辨明神的真道,雖然有差異,但卻竭力持守教會的合一。他們有國度胸襟,洛桑會議期間,中國教會(主要是福音派教會)資助100位鄰國(2/3)和非洲國家(1/3)的參會者所需250萬人民幣的費用,此舉大大激勵了斯里蘭卡教會和印度教會,他們也決定自行承擔費用,並且資助鄰國的牧者參會;新媒體服侍萌芽,一批好的網站得以建立,一批年輕人的見證逐步推出視頻。以北京為例:以有些教會,探索群體專項事工的路徑,敬拜事工、體育事工、社區事工、孤兒院事工、教育事工、青少年事工、媒體事工等專項事工,都已經逐步開展,並為主得著不少靈魂;有些家庭教會在公民社會和政教關係的新範式,持守公義的法則,不惜付出代價;有些教會,注重真道,注重牧養,牧者為羊群捨己,為真道竭力辨明、吶喊;有些教會,探索在不浮出水面的前提下植堂和建立門徒的方式。總體而言,教會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會全職同工逐步增加,教會的開始差派宣教士到別的國家,教會開始培養一批批神學生,為未來中國預備祭壇上的祭牲;教會向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持守著中國最後的良心;城市家庭教會的傳道人,普遍薪水較低,給傳道人上三險一金的教會很少,身體負擔很重。服侍擔子也非常重,許多人處於高負荷運轉的狀態,急需要為他們的身體靈魂迫切禱告祈求。

——農村家庭教會​​的持守與艱辛。受城市化的影響,需要青年人去城市打工,將妻兒老小留在農村,稱為留守人員。農村家庭教會​​以鄉鎮為中心,聚會人數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他們在真道上竭力地持守,為真理打那美好的仗,不顧一切地抵擋東方閃電、二兩糧、冷水教、三贖基督等異端的影響,筆者今年一月份去往某地方教會,他們的中的同工因持守真道被東方閃電殺害。雖知識貧乏,但堅信不疑,因聖靈同在,神蹟奇事伴隨著福音的能力處處彰顯神的榮耀。筆者去往一處農村教會的時候,看到教會公佈的奉獻表和支出明細,發現傳道人每個月工資僅一百元錢。許多農村教會,五年前幾乎很少基督徒,如今卻發現到處都是貼基督教對聯的家庭。

——城市農民工教會讓人感動。城鄉二元化化的社會結構,導致這些背井離鄉的農民在城市的邊緣求生以養家糊口,他們在城市干建築工、擺地攤買菜、做小本生意、做苦力、收垃圾,被市民看不起,很多孩子老婆不在身邊,他們掙了錢郵回家裡供養妻兒老小治病上學。這些人沒有保險,沒有社會地位,被城管吆來喝去,在社會保障之外。這中間,許多人歸向基督。筆者周日聚會後去北京紫竹院不遠的一個露天市場,發現許多攤位都關門了,上邊寫著,今天是主日不營業。筆者在北京去過農民工教會,也見過其中一些同工和牧者,為他們對主單純的愛而不禁對主心生敬畏。他們雖大多收入不高,但奉獻不菲,他們生意忙碌但持守主日,他們地位低下卻彼此尊重,他們寄居他鄉卻視教會如同家鄉。這些弟兄姊妹真的特別可愛。 2.家庭教會取得的成績 概述家庭教會取得的成績實在非常難。筆者嘗試站在中立的立場,本著歸榮耀於神的態度將近年來城市教會取得的成績進行簡單的概括性敘述。

——廣傳福音。在北京的街頭小巷、學校社區,不難看到傳福音的人,他們中有三自教堂的爺爺奶奶,也有家庭教會的80後年輕人。有福音機構如學園傳道會的弟兄姊妹,有國外宣教士的腳踪,也有各家庭教會的不懈努力。在國內筆者所負責的家庭教會某聚會點,在2007年到2011年期間,幾乎每週都有很多新朋友來,平均下來幾乎每週都會有1人以上決志禱告。各個教會都經歷類似的狀況。近30年的家庭教會發展是一批批傳道人,一個個弟兄姊妹跋山涉水、拋家舍業、用心用力傳出來的。筆者認識一個北京家庭教會的領袖,三年時間一對一傳福音1000人,90%以上都悔改信主。筆者所在教會的一個弟兄(SW教會公開聚會之前)每週都帶領人到中關村廣場傳福音,每週都帶領人信主。

——持守真道。國內的改革宗和福音派,以各自的雜誌和網站為平台,從智力和知識上竭力抵擋世俗主義和異端邪說的進攻,在理論前線為主努力打仗,大批的平信徒弟兄姊妹,為堅守主的道,許多人為了主道被迫辭職丟掉工作,為主道遭受父母的逼迫,為主道被監視居住、坐監、遭受恐嚇;大批傳道人和同工為國家認罪,為社群擔憂,常常禁食,常常流淚,常常為靈魂代求,常常夜不能寐;神在全國教會中呼召一批基督徒每天清晨5-7點鐘起來禱告上帝。這樣的見證在國內很多,這些弟兄姊妹特別可愛,特別寶貴,特別認真,特別讓人感動。

——服侍貧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策略導致國家貧富差距的巨大鴻溝,富人愈富,窮人愈窮。在教會中的孤兒、寡婦、殘疾人以及社會中的邊緣群體都是需要關懷救助的地方。家庭教會在救助困難群體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許多家庭教會參與孤兒院、養老院、賑災、助學等多項社會幫扶當中。許多基督徒到這些機構擔當義工,以基督的愛溫暖一個一個孤苦的靈魂,使他們看到基督的光,認識福音的大愛。教會奉獻中的重要一部分用在了幫扶教會中窮人身上,有些有重大疾病無錢醫治,有些人沒有生存保障無錢生活,有些人人生低谷暫時困難。教會儘自己的全力幫助這些肢體,擔當了許多應該由政府擔當的職能,減輕了政府的負擔,減少到了社會矛盾的可能。

——社會良心。在整個中國的社會法制道德大廈崩潰的今天,貪污腐敗,食品安全,學術剽竊等各個領域醜陋不堪,艷照門、包二奶、毒牛奶、地溝油、溫州動車、性奴事件等等,不禁讓人憂慮、擔心、難過、吶喊中國人的良心在哪裡呢?中國人最後的良心持守地在教會,他們為那一次交託給他們的真道竭力爭辯(猶1:3),許多基督徒在持守著社會的良心底線。在學校裡,不剽竊論文,不考試作弊的許多是基督徒;在醫院裡不收紅包的許多是基督徒;在政壇里許多不受賄不包二奶的是基督徒;在娛樂圈許多沒有緋聞的是基督徒;在商界中許多不做假賬、不做假貨的人是基督徒;在文化界,不溜鬚拍馬敢怒敢言的是基督徒;在家庭中,他們互愛互敬,持守婚姻的聖潔,不與這個時代同流和污。他們雖然軟弱,充滿問題,但是那內在真實的生命卻無法抹去,他們不自誇,不炫耀,不做作,不媚俗,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中國的希望。

——公民社會。幾千年來興亡輪替的咒詛在中華大地上驅之不散,零和博弈的法則在政治社會中耗盡最後一點創造力,魔鬼和死亡轄制著這片蒼涼的土地。當代中國,權威主義政府之下,幾乎沒有公民社會可言。上帝給中國人留下“沒有向巴力屈膝的七千人”,為中國的發展探索了某種公民社會組織的模式。家庭教會是中國真正的公民社會,他們以信仰為中心,自願形成的非營利性組織,他們探索三權分立的教會治理模式,尋求奉獻服事的生命呼召,追求信仰,順服政府,進入社會,為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探索了某種治理模式,也給中國人帶來了福音的希望。不僅僅帶來赦免、悔改的道,拯救失喪的靈魂,也給文化和社會更新帶來了真理的亮光。

(三)家庭教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家庭教會有許多成績,但是也有不少挑戰,這些挑戰每一項都是對基督信仰的進攻。我們不能在成績面前停滯不前,忘記了問題,也不能在問題面前垂頭喪氣,乃是正視現在的問題,並勇敢地面對。

“教會建立在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它”,在這樣的信心和愛心的確據中,我們才能建造更加合神心意的教會。

 1.世俗主義(secularism) 所謂世俗主義,從聖經角度的解讀,即是愛世界的潮流:“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約一2:16;雅4:4)。包括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官本位思想、成功神學等。世俗主義侵染教會體現在,基督徒將世界的智慧、思潮、方法,帶到教會當中。比如崇拜有名望的牧師,高看有錢有勢的人,將奮銳黨的政治思想摻雜到教會治理之中,論資排輩,江湖義氣,結黨營私等。教會是社會良心的最後一道防線,是世界上的光和鹽,鹽若失了味,就會被踐踏(太5:13)。 1954年中國的41.6萬多萬基督徒(近三分之二)向巴比倫​​大城屈身,失掉了見證,僅有10萬左右的基督徒持守見證。最後教會被拆毀,全國兩萬間教會只剩下100間(0.5%),到文革期間幾乎全部拆毀。教會一旦沾染世俗,與巴比倫行淫,就是與神為敵(雅4:4)。上帝就必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工作(耶1:10)。這些血淋淋的見證和教訓,我們怎能不為之反思、警醒?

 2.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中國家庭教會繼承有敬虔主義(Collegia Pietatis)的傳統,注重內在的生命,靈修、禱告、讀經、情感的活潑與內在亮光。倪柝聲言“摸著耶穌”的生命。這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歷史上,前輩在十字架真理上的忠心,留下了敬虔受苦的榜樣。但是,正如簡河培牧師所言敬虔主義“在‘屬靈的生氣’,與‘智力的運用’兩方面沒有好好地加以平衡”[2]。如今,後輩除了要繼承十字架敬虔主義傳統之外,要格外警惕反智主義。所謂反智主義,簡言之就是反標準、反傳統、反精英。受革命有理等激進主義思想影響,中國人很多有反智主義傾向,對於思考、精英、研究等具有嘲弄的態度。 “讀書無用論”等都是反智主義的體現。在教會內,反智主義主要體現在,“不用讀神學,只要讀聖經就行”,“不要搞研究,只要敬虔就行”,“不要牧師,大家一起乾就行”。反智主義,是不符合聖經的(彼後3:18;腓1:9),不利於中國教會的發展,已經對中國家庭教會的發展造成了很多傷害,比如由於反智主義導致靈恩派大行其道,家庭教會在許多農村地區有淪為民間信仰的危險。

 3.行動主義(Activism) 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的第一性,小平同志提出“白貓黑貓理論”,“不辯論,不爭論,悶聲發大財”。行勝於言也是清華大學的精神。行動主義哲學強調行動和實踐,主張腳勝於嘴。國內許多教會的領袖受此哲學的影響。筆者尊重務實的態度,但在教會的發展上是“道勝於行”,“神勝於行”,要先辨別是否是神的旨意,是否符合聖經真理,這個最重要,然後再去行,要先辨別是否是神的時機而後行。對於平信徒而言,行動主義表現在“越忙碌就越有自己的價值[3]”。耶和華不喜歡人的腿快,馬的力大(詩147:10),在一些重大的方向性的問題上,需要慎思明辨、忍耐等候。行動固然重要,但是方向錯了,就是“南轅北轍”;行動固然重要,但是方法錯了,就是“事倍功半”;行動固然重要,但是時機錯了,就會“功敗垂成”。

 4.拿來主義(plagiarism) 拿來主義是魯迅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不經消化吸收,直接複製、剽竊照單全收國外文化的一種態度和一套行動法則。從教會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教會的確很幼小,許多方面需要謙卑順服地學習別國的經驗,在真道持守、敬虔生活和福音宣教上都需要向其他國家的教會學習。但是不能全盤接受,不能好的壞的都學。教會發展中需要辨明和研究之後再學習,學習之後要本於聖經,結合中國教會的實際情況,應用在教會中。在牧養教會中,許多教會奉行“拿來主義”的思想,直接將美國和韓國的教材和經驗拿到國內來用,自己不認認真真地準備材料,導致水土不服,效果不佳,不僅浪費人財物力,而且耽誤基督徒生命的成長;在堂會建設上,西方到處都是大教堂,許多領袖認為我們也應該建大教堂,政府不允許建教堂,退而求其次——租大的場地;在文化上,西方教會人與人之間表面友好親熱,但內心獨立冷漠,中國部分領袖學習別人的表面熱乎,心裡冷漠。西方教會大搞聖誕節,中國教會也學著湊熱鬧。這些都是拿來主義的態度,是不求創新的中國大陸浮躁社會思潮的體現,為是一種懶惰和偷竊的行為,不僅得罪神,而且攔阻教會的發展。

5.相對主義(relativism) 相對主義是一種哲學學說,強調真理的相對性,認為真理以其他條件(如認知體系、社會文化特性、階級、時地等)為尺度,反對真理的絕對性。相對主義作為一種科研中的保守態度,筆者認為有其道理。然而擴展到社會、宗教等領域,則是違背聖經原則的。在教會中,相對主義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否認聖經的權威,認為聖經的真理是相對的;二是否認並消減聖經倫理原則的絕對性,為犯罪大開便宜之門;三否認在救恩、敬拜、禱告、治理上有聖經絕對的明確無誤的教導和原則,為寬容異端,接納自由派提供了溫床和土壤。相對主義打著中立的態度,表面看起來是治學嚴謹,實則是糊里糊塗。相對主義損傷教會的權柄,撕扯信徒的生命,降低聖經的權威,影響真理的尋求,是撒旦的謊言和魔鬼的差役。

6.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民族主義,簡言之,即指將自我民族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而置於至上至尊 價值觀考慮的思想或運動。在教會中民族主義,強調“中華民族教會復興”,“中國教會”在救恩史上特別作用,強調中國基督徒的特殊性和某種“愛國情緒”。聖經上教導,使萬國萬民做我的門徒,神的國度乃是天上的國度,非地上的國度,巴別塔事件之後,方有地上國家的開始,基督的十字架乃是將萬國萬民吸引到救恩中的核心轉折事件。沒有任何民族和國家值得特別的推崇(這個問題在美國也很明顯,儼然一副“選民”“選國”的態度),在上帝眼中“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賽40:15)。基督再來之時“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啟7:9-10)。民族主義還體現在基督徒,中日關係、歷史問題等。基督徒是天上的國民(腓3:20),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7.激進主義(radicalism) 激進主義是國內知識分子非常熟悉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指以暴力、革命等激烈的方式改變現狀的行為。激進主義者一般對現狀有強烈的不滿,內心中充滿苦毒抱怨和不饒恕,同時在道德或是思想上自以為義。在基督徒的話語系統中,激進主義的歷史也非常久遠,耶穌的門徒就有多名是奮銳黨,而奮銳黨就是當時的激進主義組織。激進主義在當代教會中主要體現在,將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等政治理想帶到信仰當中。對於經歷過八十年代末那件事情的基督徒而言,激進主義就是我們的十字架。信主之後這一點雖然在聖經中逐漸被對付,但是心中的“陰鬱情節”卻很難消除。這一代弟兄姊妹需要對神在歷史中主權地位的重新認識,需要在十字架上徹底看清罪人的本相和赦罪的恩典,需要真實地饒恕、赦免和基督的愛。信仰容不得半點摻雜,我們如同基督眼中的瞳仁,眼中不能揉進半粒沙子。奮銳黨人西門和稅吏馬太本是敵人,但是他們跟隨了耶穌,就放下了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等候基督純全的真理徹底更新自己的生命。基督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8.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個人主義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對待社會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論觀點。表現為利己主義、利他主義、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形式。個人主義在教會中的體現,主要是“個人中心”和“自我關注”。該觀點的信徒將“每個人和上帝單獨溝通”救恩個人關係無限擴大,將信仰變成“自我中心”的信仰。較難聽取弟兄姊妹的意見,在和上帝與教會的關係中“劃分領域”。將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劃分開,認為信仰是私人領域的。部分信徒在教會中一種態度,在工作和學校一個態度,形成信仰與社會生活的割裂。個人主義的一個重要損傷,使罪得以擴大,無法予以對付。此類人許多很可能在救恩上都有很大的問題。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結合,常常帶著“現代文明”的面具在教會中影響肢體。個人主義是驕傲的產物,基督徒的生命應以基督為中心。個人主義者一般需要專門的輔導和信心的歸正。

9.分離主義(separatism) 分離主義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是指由於情感、意志、理念的不同,而主張從某國家、族群、社會團體當中分離出來的理論學說。作為宗教詞彙,最早用於英國清教,後來指那些認為不能在現有的教會中實現自己的改革理想而要自己建立獨立於現有教會之外的新教會的人們,這些人就被稱為分離主義者,或者分離派。聖經教導“分別為聖”的生活,創世紀記載“各從其類,成為美好”。分離不一定是消極概念。從教會發展來看,正是宗教改革路德、加爾文等前輩的分離主義,才有今天的新教。聖經教導“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基督升天受難之前的為教會的禱告中說“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17:11),因為他知道許多基督徒屬乎血氣,容易結黨紛爭,容易分裂教會。分離主義若不是在極深謙卑、萬分謹慎、切切禱告、聖靈帶領下的行為,就淪為“分裂教會”,分裂教會就是分裂基督的身體,就是抵擋神與神為仇了。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即是聖經,簡言之便是使徒信經,再簡言之便是十字架復活的福音,除此之外若再立別的根基便如保羅所言“可詛可咒” (林前3:11,16:22)。

[1]基督日報,劉同蘇牧師談家庭教會現狀

[2]簡河培,現代神學評論,第十四章,敬虔主義

[3]許宏度,華人信徒在西方社會面臨的挑戰,舉目51期

二、家庭教會重點問題分析

(一)中國家庭教會發展初級階段的研判

根據社科院2010年《宗教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基督徒群體中,1965年以前信教的佔3.0%,1966-1981年間信教的佔5.7%,1982-1992年間信教的佔17.9%, 1993-2002年間信教的佔42.4%,2003-2009年間信教的佔31.0%。從調查數據可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在2003年以後信主,根據筆者對七年來的觀察估算,此部分歸主人群應該半數以上發生在城市教會。此間信主的人很多已經成為城市教會的重要同工。作為家庭的第一代基督徒,他們面對家庭、社會、國家等多方面的壓力,從神學裝備、生命質量來說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根據筆者對北京近十家左右城市教會的了解,許多基督徒都是在信主1-3年之間成為同工,這不能不說是神蹟。但是也應看到,大批不分左右手的嬰孩存在於教會之中,不管救恩知識、屬靈經歷、牧養照管等等都處在十分幼小的狀態,流失率和折損率高得讓人心寒。許多生命質地非常好的弟兄姊妹由於牧養不到位,在學習、工作、戀愛、婚姻等各方面失掉美好的見證,甚至離開主,放棄信仰。總體而言,中國家庭教會整體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苦練內功,夯實基礎乃是教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當孩子還在學走路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他跑步,當孩子還在吃奶的時候,我們不能讓他吃乾糧,當孩子還在上學的時候,我們不能想著給他蓋房子娶媳婦,生有時,死有時,神做事有定時。對於中國教會而言,踏踏實實地牧養,把孩子養大成人是為人父母最應該關注的事情。

“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神的豐富和讓人不能偷懶的辦法是他創造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中國教會可以參考別人的經驗,卻不要照搬西方、東方的經驗,自己的孩子自己養,不能像別人帶孩子一樣養自己的孩子。窮有窮養,富有富養。重要的不是穿得衣服、吃得食物,重要的是把他們培養成敬畏主愛主的人。

(二)各教派衝突和張力中應謀求“重疊共識”

重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美國政治學家羅爾斯為處理當今社會如何在多樣性的基礎上達成一致意見、協調行動和穩定秩序的問題而提出的重要概念。該觀點認為持不同觀點的人們都以合理的態度彼此相待;基於不同價值的人們從各自角度出發或通過採納彼此視角而支持共同的規範;以及目前持有不同觀點和立場的人們,努力尋求未來的彼此理解乃至“視域融合”。近年來,中國家庭教會出現明顯的派別分野,以北京為例,改革宗崛起並逐步形成自己的系統,以門徒系統為代表;福音派以各自的地下神學院為中心,也正在整合資源形成自己的派別,大使命、活水、更新神學院等逐步自成體系;同時溫州系統、聚會處、傳統教會、靈恩派系統等也都在整合資源建立自己的派別。筆者認為,從神道的持守來講,在這個時期出派別是教會發展的必然,有助於“竭力辨明真道”,使基督福音的旨意被明辨和持守,有助於得著具有不同群體特徵的人群。同時需要提醒的是,家庭教會各教派應該謀求“重疊共識”。在排他性和共融性上達成某些原則,在持守自身呼召和尊重上帝主權與教派寬容上達成某種共識。換句話說,家庭教會必須有建立某些“根基條款”和“普遍共識”。如使徒信經、福音使命,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文化事工、宣教事工,抵制異端,面對共同的敵人----黑暗靈界中的撒旦。

1950年,三自攻擊家庭教會的一個重要的理由便是,教派林立,互相攻擊。派別的自負表現在“唯我獨尊”與“神只在我們派別中”。可以說,自負是撒旦的同伴,驕傲是魔鬼的差役。各個派別沒有誰有資格說“我們的派別是道路、真理、生命”,唯獨基督才是。從西方教會來看長老會、浸信會、路德宗、巡禮宗等各派在推動文化使命和宣教上有非常好的合作與配搭。 (內地會)OMF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三)政教關係的灰色地帶下默默耕耘

幾十年中,家庭教會游離於體制之外,處在政治社會的灰色地帶。近十年來隨著城市教會的興起,大批的知識分子歸正信主,將家庭教會的國家合法性作為教會發展的重要目標正式地提出來。以守望教會為代表的部分教會向政府提交登記申請,卻未被許可。許多知識分子,比如守望教會的劉關長老,在多個場合拋出“Who I am”家庭教會社會政治合法性問題。

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有值得商榷之處。一方面,核心的問題是,教會到底把什麼當成自己的使命和神的託付?筆者認為“Who I am”問題是教會最不應該的得問題,教會的身份不是地上政權賦予的,他的身份是神賦予的,他是上帝的新婦,是屬靈的新以色列民,是承擔基督福音託付的地方。記得筆者2007年高校循環禱告傳福音的時候,一個傳福音的對象曾經戲謔地說:“如果我是統治者,我就給你們合法性,給你們蓋許多大教堂,誰信主給誰發獎金,考試加分,我想這樣不出幾年你們基督教就完了”。雖然是玩笑之話,但是這個外邦人說得話深深地觸碰到我的心。教會到底是什麼?基督信仰到底是什麼?背十字架到底是什麼?上帝的旨意到底是什麼?默默的耕耘很辛苦,也很寂寞,但是信徒的忍耐正在乎此(羅馬書5:3-4)。

       另一方面,國家沒有承認家庭教會合法性的政治基礎。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無神論,從其理論上講,有神論是被逐步消滅的對象。國家的政治體制是權威主義體制,任何社團若不歸屬於政府,就是潛在對國家有危害的團體(筆者曾經認為經濟團體除外,實際上我在國內許多省份調研的時候聽到政府官員官員貶低非議民營企業,我想這也是“國進民退”的官方思想背景)。家庭教會公開宣揚有神論,那就是挖國家的意識形態統治的牆角;家庭教會尋求合法性,即是對政府統治有潛在危險的團體。這是一個缺少安全感需要心理輔導和上帝醫治的執政者,需要我們為他們切切地禱告,等候神動工成全的那一天。同時,因為執政者沒有能力真正地把觸角伸到每一個地方,在對家庭教會的問題上,許多地方採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同時從政績觀上而言,許多當政者不真的關注你信不信神,他們只關注,“你別鬧事就行”,這樣其實給家庭教會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四)家庭教會與三自教會的本質區別 

    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改造到文革20餘年時間裡,大批拒絕簽名的基督徒被批鬥、坐監和殺害。據史料記載1950年6月至1953年底,中國基督徒至少56000人被監禁,10690人被處決。 1957年反右鬥爭中,2230多名基督徒以右派的名義被處決。還有更多的無法統計的受害者。與此同時,至少10萬的獨立教派的基督徒,以“順服神高過順服人”的態度走向家庭教會,抵抗意識形態改造。

    如今,當初為主受苦的前輩們一一歸回天家,作為改革開放後歸主的基督徒,當如何以史為鑑,忠於上帝,這是這一代人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到底爭論的焦點是什麼?什麼是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的本質區別?在這個時代家庭教會應當如何持守對主的忠心?國外許多信徒不明白中國家庭教會(Underground Church)為什麼不與政府合作,也不明白家庭教會與三自教會的區別到底在什麼地方。從本質而言,起初三自教會的許多領袖是自由派、不信派,比如吳耀宗、丁光訓等。三自教會是歷史的產物,是在上帝使用中共的特殊歷史時期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意識形態與自由派神學摻雜下的特殊教會形態,是上帝拆毀、熬煉、建立中國真正討他喜悅的教會的重要過程,雖然充滿著各樣罪惡和不堪,但是卻在上帝的掌管之中,需要這個時代的基督徒饒恕、赦免和憐憫的對象。從上帝聖潔的屬性而言,三自教會在上帝和教會之間加上了個第三者——政黨,從而使基督的新婦受辱;從福音而言,大部分三自教會不講悔改、赦罪的福音(現在的三自與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不乏信息很純正的三自教會),三自領袖所言“愛就是上帝”從邏輯上替換“神就是愛”的概念,更有所謂毛澤東可以進天國的講論,實在是胡言亂語、思維錯亂;從牧養理念角度而言,三自教會許多牧師,並不真的關注牧養,關注羊群的生命,羊到了教會,自己找食物吃,至於他死了、病了、渴了,牧人並不關注,這不是教會,這是權貴們設立的勞教所或者收容所,這樣說稍微略顯刻薄,畢竟三自有神的美意,但是毋庸置疑,基督對彼得三次的命令“你牧養我的羊”在這裡沒有被遵行。

   與此同時,家庭教會持守上帝的真道,以天上之城為自己的家鄉,持守十字架神學、受苦神學,保留了教會純正的火種。在文革期間,中國農村的家庭教會冒著生命的危險保護並傳播聖經,為主受苦坐監、流血殉道。文革之後,被平反的基督徒更是捨命地服侍,開放家庭,牧養群羊,把一個靈魂當一個靈魂,照顧軟弱的羊,醫治有病的羊,看護孤苦的羊,尋找失喪的羊,建立了一批一批的門徒。與此同時,聖靈又興起一批批農村傳道人,受逼受辱、拋家舍業、背井離鄉,將福音傳遍大江南北,到處是枯木逢春之景象,從此,大量的農村家庭教會​​得以建立。 89之後,一批知識分子理想主義破滅,被福音抓​​住,在北美或者歐洲歸向基督,對國內福音有重要反哺作用。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政府對農村基督教的打壓,許多農村傳道人到城市打工,在城市邊緣建立農民工教會,但較難進入知識分子群體當中。 92年中韓建交後,一批韓國宣教士到中國城市宣教,栽培門徒,培養了目前中國城市教會的眾多中青年領袖,這批家庭教會的領袖,一般在大學信主,屬於知識分子行列,後立志奉獻,到海外裝備或者在國內地下神學院裝備,後來全職服侍,這就是目前的城市新興教會。城市新興教會的牧者是中國教會復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上帝為中國教會預備的過度者。他們一方面頂住政治的壓力,不參加三自活動,另一方面竭力探尋家庭教會出路,在堂會制、治理結構、教會紀律、對外宣教、神學教育等各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經過以上的簡單分析,筆者認為家庭教會與三自教會的最大不同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清潔的政教關係、純正的福音教義和捨命的教會牧養:

1.清潔的政教關係:“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給神”,政治是政治,信仰是信仰,政治不能干涉信仰,信仰也不能干涉政治,政治與信仰必須分開。政治的目的是地上之城,信仰的目的是天上之城;意識形態不可進入信仰中;政客不能做教會的領袖;信仰尊重政府的統治地位,順服一切不與信仰核心衝突的政策和法律;政治不能插手信徒聚會、人事、敬拜、禱告、奉獻、傳福音等教會事務。

2.純正的福音教義:家庭教會反對自由派神學,反對社會福音派神學;認為,聖經是一切信仰的根據,相信聖經裡的一切神蹟,遵行聖經一切的教導;相信使徒信經的信仰告白;願意過聖潔淨的生活,願意為十字架受苦甚至捨命;不追求富貴榮華,追求天上更美的家鄉;願意擔當傳福音與宣教的使命;相信我們這個時代離末世更近,因此應當更加警醒謹慎,殷勤做工等候基督的再來。

3.捨命的教會牧養:“餵養主的羊”(約21:17)是基督升天前的託付。家庭教會牧者願意凡事效法基督的榜樣,不做僱工(約10:12-13),乃是願意為羊群捨己、受苦(約10:11),為一個靈魂奉獻自己的時間、金錢、身體乃是生命;竭力研究、教導和辨明主的道,按著正義分解聖經(提後2:15),看重這道超過自己的生命;願意與哀哭的人同哭,願意與喜樂的人同樂(羅12:15);願意奔遭喪之家(傳7:4)。不以外表判斷人(雅2:9),持守教會的聖潔(來12:14),保持教會的獨立,注重同工的配搭(林12:14);願意擔當宣教的使命。

(五)健康的教會治理結構

在教會發展的初級階段,教會治理一般是家長式的治理方式,在家庭聚會的小教會適合此種方式。家長式的管理方式相對簡單,由開放家庭的牧者全權負責,有幾名同工配搭即可,管理起來像一個大家庭,一般是家長說了算,此種方式的優點是管理起來相對容易,可以關照到個人,教會可以把主要精力關注到牧養上,而不是治理上,有利於深度牧養。缺點是隨著信徒生命的成長,羊群的福音國度胸懷、肢體連接相對較差,難以獨自擔當宣教使命,必須通過別的方式補足。

隨著教會人數的增加,原來的家庭聚會若不分裂出新的細胞教會,而是搬進大的會堂的話,對教會的治理而言就提出了一定的挑戰。教會人數增加必然導致教會內的各項需求增加,此時根據使徒時代的教導和歷史上的經驗,可藉鑑長老會的管理方式(根據筆者對共和主義及教會模式的研究,個人認為這種模式最有利於教會治理),選舉執事會,作為教會的行政治理機構,與教會的牧者形成配搭,並按立長老形成與牧者和執事會的三權配搭。這裡有一個轉折點,即在人數達到多少人的時候進行細胞分裂或者建堂會比較合適?根據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珍妮佛·S·繆勒的理論,商業和學習型團隊的最有效的小組人數是5-12人,同是藉鑑我國中小學分班人數的經驗,30人是最好的班級人數。因此筆者認為,家庭教會人數可以30人為界點,30人以下稱為家庭式聚會,一般有3-6個小組。當聚會人數超過30人,信徒生命相對穩定的時候,綜合考慮各種情況,開始著手細胞分裂培植新的聚會點,或者不進行細胞分裂,而是轉為堂會制。

堂會制教會首先應建立堂會的章程,章程包括信仰告白、組織結構、財務人事、各項管理、同工訓練等各個方面;其次,應以聖經為基礎,建立教會紀律,形成對信徒的保護和對不法者的約束;再次,建立覆蓋所有信徒穩定的周間牧養型查經小組,使教會在照管、關心羊群上不至於失掉見證;最後,以立約書的方式,明確教會牧師、長老、執事、小組帶領人的牧養責任和權限。牧者應與長老、執事、平信徒小組帶領人建立個人牧養關係,關心長老、執事、小組帶領人的靈命,照顧他們的需要,以純正的道,效法基督的生命榜樣,做教會的屬靈方向的領導者,具有部分使徒的角色;教導長老應與牧者配搭,在話語上盡忠,認真解經、研經,幫助教會持守道的純正,治理長老應與執事會協力完成教會行政事務,配合牧師的教導和牧養,勸慰長老應專心在心理輔導和勸勉、慰問、關心上;小組帶領人,從牧師接受牧養,並與小組成員建立個人的牧養關系,對組員生命負有直接責任,擔當小組成員屬靈帶領人的職責,困難和疑惑之時,應隨時與牧師溝通。牧者需要與小組帶領人之間有分別出的固定牧養查經牧養關懷時間,與長老、執事、行政同工有分別出的固定查經牧養關懷時間,從而保持教會在牧養和管理兩條線的平衡配搭,促進教會的合一發展。

(六)會堂制還是家庭式教會發展模式的思考

     前日與一個神學生分享,他告訴我“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教會都想學習中國家庭教會的細胞分裂模式,你們自己很多人卻不珍貴它”。他的話很使我警醒。 Columbia這個小城市,有900所教堂,教會一般通過講道前一個小時分堂主日學(類似於小組學習,不是國內針對孩子的主日學)的方式解決會堂過大,關係疏離的問題。但是由於人數多,主日學往往只有灌輸知識,較少分享。以哥倫比亞第一長老教會來看(這間教會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日崇拜前的主日學基本上是又一場講道。各主日學(分堂)根據區域劃分週間查經小組,但是據我的調研來看,教會的周間小組的覆蓋率並不高,許多肢體沒有周間小組,由於文化原因,禱告也多以個人靈修禱告為主。筆者認為中國教會現在尚處在幼年時期、草創時期,是百花齊放的時期,是遍滿全地的時期。對於大部分教會而言,細胞分裂,鼓勵同工開放家庭,建立家庭式的聚會,無論從國情、教情而言均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1.會堂制具有無法彌補的缺點:毋庸置疑,會堂制有利於促進教會規模,形成教會的社會影響力;有利於整合講道牧養資源,促進教會的穩定;有利於減少教會分裂導致的情感壓力,促進肢體之間的愛的關係等等。但是堂會制度在現在的中國具有非常明顯的缺點。

    第一,城市的堂會一般租用辦公樓,經濟性差。以筆者所在教會知春堂而言,每個月月租30000元。而租用一套一居或者兩居住民房的價格是以3000計算(由於國內房租價格非理性,所以尚無準確估量)。現在的會堂可以租用10個分聚會點;進一步講,如果同工願意開放家庭,教會採取給予1000補貼的情況下,則可以建立30個家庭聚會點。

    第二,堂會制的容納人數有限。根據以上例子,30000元可租200平的辦公樓,總共可容納150人聚會,若是分上下午兩堂可容納300人聚會;若是租用1居民房,以30人為上限,10個聚會點可容納300人,若是分上下午兩堂可容納600人。

    第三,堂會制度不利於服侍同工的培養。按照以上例證,堂會制度,可有3名帶領人,30位左右同工;家庭式聚會10個就會點可以培養10-20個帶領人(正副2人),每個聚會點可培養6 -10人的同工,則總培養同工人數可達60-100人。堂會制度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同工的退修與替換。由於教堂較大,根據管理學理論,會形成團體惰性,許多信徒將不參與服侍,於是出現同工累死,信徒閒死的狀況。許多信徒來到教會就是為了打打醬油,並不真的培養其擔當的品格和信徒的責任。對於已經建立會堂的教會,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第四,堂會制風險較大。由於家庭教會沒有社團法人的身份,其租用辦公樓無法以法人身份簽訂合同。加上政治因素,辦公樓隨時有被停用的可能。筆者所在教會08年在城阜路堂會就遇到了此問題,最終導致很好的裝修不到兩年即廢棄,造成一定的損失,同是會堂搬遷過程中,許多信徒流失,不利於教會的穩定。但是對於家庭式教會而言則非如此。只要有家庭存在,家庭式教會就永遠不會被消滅。筆者所在教會2003底曾遭受逼迫,後分散在各個家庭之後才有了目前教會的許多聚會點。若是沒有那次分散,仍然許多人聚在一起,則不會有現在的規模。

    第五,堂會制容易忽略信徒的牧養。堂會制的教會使牧養成為比較難的問題,很難關心到羊群。教會大了之後,牧師照顧不過來羊群,牧養權必然下方給小組長,由於目前中國家庭教會小組長的生命狀況以及牧養關係等實際情況使其較難擔當起過重的服侍。牧養權下放後,牧者若不牧養小組長,一方面將會導致牧師非牧師,降為教師,得罪上帝的託付,另一方面,牧者不了解羊群情況,出現小組長羸瘦不堪卻擔起重任,牧師角色錯位,肥胖強壯卻不擔責任的狀況。筆者在美國的教會調研,發現許多教會牧師,不能稱之為牧師,只可稱之為教師,因其教導而不對個人的生命負責。而家庭式小聚會則不然,由於信徒之間比較熟悉,牧者對信徒生命瞭如指掌,容易進入深度的牧養關係,在教會初期建造階段特別適合這種方式,目前許多基督徒都是第一代信徒,原生家庭破碎,生命需要重建,價值觀需要破碎,在這個時候牧者若不花代價,下大功夫牧養,會堂制帶來的繁榮只不過成為過眼煙雲,筆者並不是認為堂會制一定不可行,而是強調“核心關注是什麼”,會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福音以及需要福音的靈魂。或許幾十年百年之後,當建立起了較好的家庭和教會敬虔的屬靈傳統之後,第二代、三代、五代的子孫實行堂會制度也未可知。

    第六,容易關注得著會堂,忘記了得著人心。約4章21節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4節說“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耶穌說拆毀舊殿,三天又重建起來,就是指著基督受難復活的身體說的。基督徒敬拜的核心,不在外邊,乃在裡邊。伊斯蘭教以清真寺和行律法為中心,猶太教以律法和會堂為中心,但基督的教會不是如此,基督的教會是以一個一個認罪悔改並重生得救的靈魂為中心,這是一切服侍的中心所在。林前3:13“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凡不以悔改的靈魂為中心的服侍,都是草木禾秸的工程,因為再光鮮美麗寬敞的教堂也不能存到永遠,唯獨得救的靈魂可以存到永遠。 1946年共產黨失去延安的時候毛澤東說“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如今許多教會領袖關注在建築物(教堂),並且以此作為自己服侍的重點,因為這個最容易看到成績,有點類似於“政績工程”,受大環境中的浮躁之風影響,目前教會處境下高喊合法化、公開化、國際化,無非就一個字:“大”,其背後的理念有盲目學習西方、追求地上榮耀之嫌。毋庸置疑,為了宣教的緣故將來中國教會肯定會合法化、公開化、國際化,但是合法化、公開化、國際化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是在得著人心之後,自然而然的會達到的,如今教會不求得人心,卻求得建築,實在是捨本逐末。其結果是,這樣的工程不能存到永遠,必被火燒,因為神不住在人手所建的殿中,而是住在悔改得救的人中。與此同時,真正地關心信徒死活,放下九十九隻只,尋找那一隻失喪的羊,關心一個靈魂,實在是難的多,隱蔽的多,無名、無利、無叫好聲,卻常常被謾罵嘲笑,被抵擋逼迫,被欺凌辱罵,確實是真真實實地流汗、流淚、流血,這樣的牧者有做工的工價隨著他,他的工程必要存到永遠。

2.需要規避或者彌補家庭式聚會的缺點: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會,也沒有完美的教會模式。家庭式聚會也有不可迴避的弱點。

第一,家庭式聚會需要為福音面臨細胞分裂的情感陣痛。中國處在大收割的時節,許多人想認識耶穌,了解福音,一個家庭式聚會,根據國內正常的信徒增長來看,半年時間就需要自然的細胞分裂,因此牧者要極其關注牧養、培養教會領袖,家庭式聚會點帶領人是細胞分裂的關鍵所在。巴別塔事件之後,上帝將人類分散(創11:8-9),各按其語言散居在全地之上。人的本意是要聚攏(創11:4),“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但神的旨意卻非常明顯為要我們“生養眾多,遍滿全地”(創9:1;創12: 1;太28:17-20)。人的情感是,我們不要分開,神的意思卻是讓我們分開單單仰望神(結14:20)。

       第二,家庭式教會要防止山頭意識和過於強調教會的委身性和教會尊嚴。任何教會都不是地上唯一的教會,所有基督的真教會都在地上經歷十字架的苦難,並在基督的榮耀上有份(彼前5:9)。家庭教會若是過於強調自己的教會,就會導致“梁山教會”“山大王教會”,對於教會之間的尊重和彼此的配搭都是不宜的。家庭式的教會強調信徒的委身,但不可過分強調。應尊重信徒的選擇,從神的國度的胸襟,成全聖徒。各教會要講“教會道義”,不應拉羊,不應直接或者間接詆毀對方。教會在基督面前時時刻刻都應該是謙卑的。有知識豐富的教會,也有知識缺乏的教會;有愛心富足的教會,有愛心冷漠的教會;有聖靈恩賜明顯的教會,也有不明顯的教會;有治理結構完善的教會,也有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教會。無論哪種類型的教會,若非異端,便不能彼此論斷,因為同為一個肢體,同有一個主,同受一個洗,同飲一個杯(弗4:5-7)。

第三,家庭式聚會容易導致帶領人與牧者之間出現破口,牧者需要有專門針對聚會點帶領人的牧養查經時間。牧者對帶領人在真理知識裝備上需要超過對平信徒的餵養,並要在愛心、服侍上做帶領人的榜樣;家庭式聚會牧者與帶領人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牧者通過帶領人的回饋,召集各聚會點有需要的人進行專題學習,比如要道查經、戀愛婚姻、畢業輔導、育兒輔導等等。聚會點帶領人相當於長老的角色,可稱為長老,擔當聚會點監督的職責。聚會點帶領人需要謙卑、順服,與牧者一道復興神的教會,栽植靈魂。在這種模式中,總牧養權由牧師擔當,主要牧養權由聚會點帶領人執行。這是雙方分擔的牧養機制。

三、家庭教會發展的重點任務和策略

對於中國教會的發展已故的趙天恩牧師提出三化:“文化基督化,教會國度化,中國福音化”。北京教牧聯禱會上,某教會的牧者提出了四化:即家庭教會的“合法化、主流化、公開化、國際化”的路線。筆者認為“家庭教會的路應當怎樣走,朝什麼方向走”需要這一代人探索尋求真道聖經,用膝蓋服侍,用眼淚求問,用捨己的牧養觀察。筆者乃中國教會的晚輩,服侍經驗缺乏,未曾受過多少苦楚,對聖經也不熟悉,只是在眾多無名傳道人中的一員,本於聖經和現有的看見,提出一些淺顯的意見和看法。

(一)家庭教會發展的重點任務

1.重點發展神學教育:一方面,教會應經歷“從外到內”的轉向,將支持建堂的費用在支持弟兄姊妹去往國內外信仰正統的神學院裝備學習,十二五期間培養10 -20萬高質量的神學生(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據說北京有1萬間家庭教會,5年之內每個教會培養2個,則北京地區可培養2萬名神學生,加上全國其它地方的教會,筆者認為10-20萬是有可能的)。要格外關注輔導(Counseling)、釋經等類專業神學生的培養。這是向內求的功夫,是在預備中國教會的未來;另一方面,教會應竭力地支持國內神學教育。打屬靈仗的人必須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在真理知識、生命見證、屬靈辨別上,培養基督合用的工人。

2.建立家庭教會超越各派別的學術研討的平台:派別之間的不和常常是因交流不暢導致的,問題和衝突常常是由於無知和驕傲導致的。建議有德高望重的家庭教會的長輩牽頭召開各派別定期的學術研討,使雙方有對話交流的平台。以美國為例,美國有福音派神學會,每年一次年會,幾次地區性會議,許多神學院的教授和教會牧師都是該學會的會員,每年會員需要簽訂一個協議,承認“只有無誤的聖經,沒有無誤的神學”。這種方法筆者認為國內可以藉鑑。

3.按立平信徒全職傳道人:鑑於目前教會缺少同工的狀況,可嘗試按立接受過門徒訓練、生命成熟、有奉獻心志的弟兄為平信徒傳道人,並給予生活上的基本供應。服侍3年之後,教會支持去讀神學,接受裝備。

4.廣泛建立家庭聚會點:在現有條件下,鼓勵以細胞分裂的方法建立家庭式的聚會。以30人為界限,建立聚會點。原則上當人數超過30人時,分出新的聚會點。以復活節、聖誕節、退修會、各種營會促進聚會點之間的交流和肢體的聯合。

5.鼓勵專項事工,注重福音的文化使命:根據美國改革宗牧師泰勒的福音分層理論,文化使命是外圍的使命。教會的重點乃是關注靈魂,但對於有呼召做專項事工的人,予以大力支持。在文藝界、媒體界、體育界、政治界、商界為主發光,拯救靈魂。

6.牧者要有“三死”的心志:約翰福音12:24“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牧者若對世界不死,信徒就不會效法對世界死之精神(約一2:16-17);牧者若不向肉體死,信徒就不會效法“攻克己身,讓身服我”之道理(加2:20);牧者若不向著教會死,教會的弟兄姊妹就不能活,就不能領袖輩出。前兩者講得較多,筆者不再多言。關於向教會死,有幾點教會需要注意的:一是,不在教會內偷竊神的榮耀。牧者是教會的管家,教會是基督的教會。一旦走偏就極其危險,牧者極易淪為基督的敵人。 (路20章葡萄園的比喻);當年,馬丁路德言,“逃避傳道如同逃避地獄的火”,(其原指傳道之艱苦,試探是很大的艱苦)可見教會是個多麼危險的地方,多麼試探人的地方,如果牧者不能在教會死,則不能在天國中生(雅3:1)。二是,不把教會當成自己的公司。教會若是為奉獻而來,則淪為拜瑪門的賊窩。牧者若是想教會是自己開得公司,那麻煩就大了。教會既然是我開的,那就歸我,所有的人都得聽我的。因為公司裡,就是如此。其實不然,教會什麼時候都只聽基督的。牧者需要不居功、不自傲,若是上帝的旨意,隨時有成全別人交託出去的打算。三是,不把教會當成實現自己地上野心的場所。許多傳道人因逼迫而進入教會領域,又因年輕,一不留神容易把教會做成一個社團,或者慈善機構。這類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不是真的把教會當成得靈魂的地方,乃是把教會當成實現自己在地上挫敗的理想的延伸。如今家庭教會不合法,願意做傳道人的人少,一旦教會合法,會有多少未死之人到教會中“端教會的飯碗”(袁相忱老弟兄所說得“吃教飯的人”)。筆者知道這樣話會得罪很多人,但是若是能挽回一個弟兄,此文無憾矣。教會中有股極其不正常的風氣,就是比較各個教會人數,比較奉獻數額,比較誰的堂會漂亮,誰的教會大。

   7.看重靈魂的價值,關注栽培門徒,一個一個牧養、關心、照看、捨己:從韓國愛的教會《喚醒平信徒》一書在國內流行,到門徒訓練在眾教會的開展,可以說門徒訓練造就了很多人,筆者接受過兩年的門徒訓練,幫助很大。但我並不認為門徒訓練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國許多教會的查經班,都類似於門徒訓練系統。學習門徒訓練,不是要學習韓國教會的這套教材。而是學習門徒訓練的精髓。門徒訓練的精髓,乃在於真理與生命的結合,牧者捨己的榜樣,效法基督的服侍,培養基督的精兵。門訓最重要的是把受訓者帶到基督的面前,帶到真理的豐盛中,帶到跟隨基督的生命中。門訓不是教會擴展的工具,而是服侍基督的禾場。門訓不是為了達到某種可看見的世界目的,而是為了拓展神的國度。栽培門徒,需要牧者的榜樣。牧者效法基督愛門徒,為門徒捨己,門徒就會效法牧者的榜樣,效法基督。這個屬靈傳承,是教材無法傳遞的。看重一個靈魂的價值,去遭喪之家,與哀哭的人同哭,體貼傷心的人,看羊餓了沒有,渴了沒有,病了沒有,撂單了沒有,毛該剪了沒有,狼來了沒有……

8.踏踏實實地傳福音、宣教:國內急需要為傳福音迫切地禱告,拯救失喪的人,安慰傷心的人,給絕望的人帶來希望,給黑暗的人帶來光明,呼召忠心的僕人,尋找失喪的靈魂,講明悔改赦免的道理,宣揚恩典慈惠的福音;周邊國家的宣教,上帝也給中國人很大託付。西方一批批的宣教士來到中國,流血捨命,將福音傳給中國人。上帝同時將這宣教的使命託付給中國教會(約20:19-23;太28:17-20;可16:14-20;路24:44-49;徒1:6-8)。目前,中東穆斯林國家與中國交好,正是神預備華人給他們傳福音的好時機。東方的日本、朝鮮從歷史上講與中華文化淵源很深,也是神給中國基督徒的禮物。至於南亞的多個國家,也都是將來中國基督徒歡喜收割的禾場,若是中國教會只顧自己,不宣教的話,教會就成為一潭死水,也將會的得罪神,辜負基督的託付。

(二)家庭教會的發展策略

家庭教會的發展需要本於聖經、本於福音、本於聖靈,“從外轉向內,從上轉向下,從大轉向小,從高轉向低”,默默耕耘、苦練內功、栽培門徒,在十字架神學和受苦神學的基礎上,吸收改革宗強大的知識系統,借鑒福音派豐富的宣教經驗,結合中國敬虔主義傳統,發展合神心意的東方教會神學。

 “從外向內”,即是從外在建堂,轉向內在建堂(撒下7:5-7);從得著教堂,轉向得著人心(詩51:17;約4:21-24) ;從連接普世教會,到忠於中國教會的託付,苦練內功,栽培門徒(約21:15-17;太25:31-42);先點著燈(民8:1-3),再放在桌子上。點燈是中國教會現在的主要任務,先得人(林前9:19-22;箴11:30),再求發光做鹽。

       “從上向下”,即是從關注向上結果,轉向向下紮根(詩80:9;列下19:30;賽30:31);從關注浮出水面,轉向在水下悄悄地長(耶17:7-8);從關注合法化,轉向對內在“祭司身份”的夯實和明確(路18:7;歌3:12);從關注社會影響力,到關注信徒個人生命和家庭建造(耶45:5;雅4:13-17)。

 “從大向小”,即是從建大堂會,轉向建小聚會點;從關注聚會人數,轉向關註一個一個靈魂;從關注奉獻額度,轉向門徒栽培和信徒生命成長;從辦教會的大事,轉向在小事上盡忠心(路16:10);從說大話,轉向說小話、說實話、說真話(弗4:15)。 “從高向低”,牧師從高高的講台上下來,進到信徒的生命中,進到信徒的心坎上,進到信徒跌倒、流淚、受辱的地方(結34:1-11);教會從會堂出來,下到禾場當中(約4:35-36),下到失喪的人群當中(太18:11),下到如狼一樣的世界當中(約17:14-16),將福音告訴他們,將基督的榜樣顯示給他們(彼前2:21,5:3);從天朝大國的複興和自戀夢中下來,差派宣教士,進入那些需要福音的周邊國家。

要達實現任務,教會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真理的進深:鼓勵信徒讀經,以平信徒每年1-2遍的速度讀經;鼓勵研經,普及歸納法查經,主題式查經等基本的研究方法;大量購買印刷聖經,幫助各個少數民族翻譯聖經;不遺餘力地發展神學教育;鼓勵信徒學習希伯來語、希臘語和亞蘭語、拉丁語、英語、阿拉伯語;鼓勵針對聖經的研討和學術研究。

 2.生命的聖潔:教會需要竭力抵制世俗主義的潮流,抵制普世主義的潮流,抵制人文主義的潮流;首先在貪戀世界、不守安息日、淫亂等罪上向主認罪悔改;推動教會內的聖潔運動,對同居、婚前性行為、同性戀、吸毒等罪行予以處理與懲戒;召開嚴肅會,認真對待罪,對待信仰。

 3.治理的完善:建立完善家庭教會的章程,明確信仰告白,確定教會整體治理框架和牧師、傳道人、長老、執事、帶領人的職責;完善牧師聘任制度、安息年制度、神學生支持制度、同工選拔退修制度、財務制度、宣教支持制度;制定教會的紀律,建立教會的准入和退出門檻;研究世界歷史上教會的不同治理形態,探索適合本教會的治理模式。

 4.禱告的祭壇:繼續為全國性家庭教會的晨禱禱告;建立持續的禱告城牆;鼓勵信徒形成禱告的習慣;穩定家庭教會禱告會制度;注重信徒個人的禱告;鼓勵家庭敬拜禱告會;整理禱告見證集。

 5.敬拜的祭壇:鼓勵支持敬拜學校的發展,培養敬拜讚美同工,使敬拜同工先成為聖潔的敬拜者;普及鋼琴、吉他等基本樂器;推動全國性詩歌本的印制;提升教會詩班的水平;建立敬拜讚美的家庭祭壇,鼓勵家庭敬拜;注重教會的敬拜讚美會等。總之,目前家庭教會應擱置合法化的訴求,暫緩公開化的策略,警惕全球化的影響,苦練內功,夯實基礎,攻克己身,至死忠心。在真理、聖潔、治理、禱告和敬拜上化大工夫,認認真真研經,踏踏實實牧會,點點滴滴聖化,兢兢業業傳福音。

2011年10月6日於CIU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認罪悔改得享安息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前一段信息的概要,馬太福音11章的主題是陳述「正確的天國真理」。在2-6節,施洗約翰在逼迫下,對基督所做的事產生疑惑。基督用醫治神蹟和話語回答約翰,證明祂彌賽亞的身份。藉著在7-15節,基督說明約翰在天國的角色,是為彌賽亞作見證的。其中12節,耶穌解釋,天國面對強力奪取的威脅下,繼續奮力擴張的情形。耶穌期待人們正面回應約翰的呼召。

施洗約翰發出曠野呼聲,為彌賽亞鋪平道路。在此同時,主耶穌也開始傳揚天國的福音。雖然希律意圖用暴力破壞,阻止天國實現,天國卻繼續積極展開。施洗約翰的角色就是為基督開路的以利亞。如舊約最後一卷書瑪拉基書預言: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6)他向著以色列百姓發出呼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 17)天國已經臨到,彌賽亞將掌權。福音就是宣告這好消息。凡憑信心順服祂權柄的,就進入祂的國度,享受屬天的福分。對約翰宣告的好消息,主耶穌語重心長地呼籲眾人:「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不要輕忽約翰見證的內容,基督已經來臨,福音已經傳揚開,天國正積極擴展,當以信心回應這呼召,悔改歸向神。

      今日信息的主題則是:「忽視天國者的警告,邀請屬靈貧乏者進入」。經文可以分成三個段落:

1.16-19節)當代的人們對約翰和基督所做的事的冷漠反應,和嘲諷態度。

2.20-24基督對當代加利利人的不回應的心態發出責備。主耶穌教導我們對天國應當要正確的回應。

3.25-30耶穌向所有的人發出進入天國的邀請,並應許憑信心接受者必得著安息。

 

對天國信息無動於衷的世代

「我可用什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17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搥胸。18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著的。19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為上就顯為是)」(太1116-19

福音書中提到這個詞「這世代」,總是帶著負面的含義。耶穌對這個世是抱著失望的態度,原因是他們對天國福音冷漠消極。耶穌曾經對當時的世代作出責備:「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怎樣為尼尼微人成了神蹟,人子也要照樣為這世代的人成了神蹟。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他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當審判的時候,尼尼微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路1129-32)連外邦人聽聞神拯救的信息,都願意虛心向神尋求,但是這世代的人仍然對福音排拒。路加福音的信息與本段提到的問題類似。

這世代對天國福音的冷淡回應。耶穌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當代的人們對約翰和耶穌所傳的福音、與服事的反應。耶穌的比喻包含了:孩童呼朋引伴來參與扮演歡樂場合的舞蹈,或扮演舉哀的動作,同伴則冷漠以待,一概拒絕(17節)。耶穌把這個比喻應用在人們對約翰服事的回應(18節),以及人們對耶穌服事的回應上(19)。比喻中的孩童與當時代人的心態十分相似。

這世代對天國的呼召,總是用一種否定的話去貶低它。約翰刻苦己身,發出曠野呼聲,人們說他是被鬼附的,不像個正常人。耶穌不按照法利賽人期待的方式禁食,就被誣衊為貪吃嗜酒的人。只要不與他們的價值觀認同,就被用污名化的方式,貶低為一文不值。耶穌警告他們:「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迴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4-15)今天的世代與耶穌當時沒什麽不同。

主耶穌觀察到這個世代對福音冷漠的態度,語重心長地呼籲人,不要像這世代人的錯誤心態,乃是要選擇跟從智慧。智慧將以行動證明出她是公義的。19節後半句的主要動詞是「稱義」,也就是證明為對,主詞是智慧,擬人用法。原文直譯應該是「Yet wisdom is justified by her deeds. 智慧以她的行為被證明是公義的。」意指:耶穌乃神智慧的化身,即使被眾人冷漠以待,但以祂的在地上的言行、服事,證明出祂是公義的。本句話平行經文,路加福音735,原文直翻是:「Yet wisdom is justified by all her children. 智慧是按照她所有生出的兒女被證明為公義的。」意指:耶穌以祂的在地上的跟從者,證明出祂是公義的。不管這個世代的人怎麼以嘲笑冷漠對應施洗約翰與基督的呼召,從好樹結出好果子自然會顯出誰是正確的。跟隨基督的人就是基督的兒女,也就是智慧之子,從他們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是對的。

 

耶穌嚴厲警告拒絕悔改的百姓

20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說,21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22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23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它還可以存到今日。 24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太1120-22

耶穌向三個祂過去傳道的城市發出警告。哥拉汛與伯賽大靠近迦百農,耶穌曾在當地行許多神蹟,造成一時轟動,他們見證過耶穌能力,本當對福音更有責任回應,卻仍然不悔改。耶穌使用「你有禍了」(οὐαίwoe)責備哥拉汛與伯賽大的人不悔改。悔改(μετανοέω)的意思就是,因著認識神的心意,帶來的思想、內心、價值觀、行為的轉變。

若是不悔改,結果將會比推羅、西頓更加悲慘,這兩個外邦的城市崇拜巴力,代表敵對神的勢力,曾受先知以西結嚴厲警告:「他們必破壞推羅的牆垣,拆毀她的城樓。我也要刮淨塵土,使她成為淨光的磐石。」(結26:4)耶穌以此警告百姓若不悔改,所受的後果比推羅、西頓更加嚴重。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2攻陷推羅,將其毀滅。

耶穌以所多瑪被毀滅的悲慘結局,警告當時的迦百農人,不要像他們墮入同樣的命運。主引用以賽亞書中巴比倫王狂傲的心態,來描述迦百農人:「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賽14:13-15

迦百農是主當年行出許多神蹟的地方。當耶穌在迦百農趕出啞巴身上的鬼后,當地人竟然稱耶穌靠鬼王趕鬼,可見讓他們剛硬的心。(太934)主以所多瑪的遭遇來警惕迦百農人。所多瑪因為罪惡滔天,在亞伯拉罕時代被神降災毀滅,至今仍為沉在死海下的廢墟。迦百農人的情形是,曾經聽聞天國的福音,見到神蹟奇事的證據,卻仍然對主呼召無動於衷,拒絕認罪悔改。主警告他們,如果再這樣剛硬下去,所多瑪受到的懲罰,將會比迦百農更容易受,意思就是末日的刑罰迦百農更重。

主耶穌對當時猶太人不悔改的態度發出責備,今天教會也有同樣的問題,忽略傳講悔改歸正的信息,為吸引人而只講迎合人胃口的話,主的責備也對我們適用。

奧秘只向信心單純者揭開

25那時,耶穌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26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1125-27

在前段主回答施洗約翰疑惑,並責備這世代的人對福音冷漠的態度。這段則是正面闡明神透過福音拯救世人的方式。主先對天父拯救的主權發出讚美,不管人順從抵擋都在神掌管之中。祂向自以為聰明通達的人,隱藏這奧秘;但是對於憑單純信心依靠神的人顯明祂旨意。「顯明」就是「隱藏」的相反,就是「啟示」的意思,將原本秘而不宣的事揭曉開來。「這些事」就是神拯救人進天國的智慧,如此安排正是按祂至高意。

在後面主又說:「你們若不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這與保羅警告哥林多教會的話相合:「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127

領受神關於救恩的「啟示」與「悔改」密切相關。唯有抱著單純信心的人,才能在神的恩典下,在聖靈的光照下,與神建立了生命相連的緊密關係。心眼打開才能明白神啟示的救恩之路,跟著心意更新而變化,必帶來生活的轉化。

接著主闡釋唯有透過子才能認識父的真理。主所啟示的,正是靠著信心進入天國的智慧。這信心的對象正是神差來施行拯救的主耶穌。藉著這句話,主揭示自己的彌賽亞的身份,祂領受所有來自於天父的權柄、能力。祂在地上所有的工作,正是要完成天父交託的使命。主領受的「一切所有的」,指一切關乎所有讓基督完成救贖事工的事,包括蒙神揀選得以領受救贖啟示之人。「認識」指生命關係的建立,非知識上的知道。因為聖父與聖子有緊密的關係,人能夠與主建立關係,完全是天父的旨意。同樣的,人要想「認識」父,只有憑藉著主。認識了子,就認識了父。這與使徒約翰說的相合:「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約壹223

卸下重擔,在主裡得安息

28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29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30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 28-30)

前段信息提到,主耶穌開展了天國的事工,祂看見了這世代的人對福音冷漠拒絕的情況,祂警告不悔改之人,將面對審判的命運。祂也正面說出進入天國的方法,就是憑著單純信心,與他建立生命相連的關係。最後祂向著凡落在重擔下的人發出呼召,請他們進入基督裡享受安息。

人心中的空虛是因為遠離了神,當人心中感受空乏,常會尋找外在的事物來填補。這就是為何人總是拼命追求慾望的滿足,卻發現慾望是個無底坑,永遠填不滿。這就是人生勞苦愁煩的原因,也是不信的人背負的重擔。

主對勞苦擔重擔的人發出呼召,「到我這裡來」是命令語氣,就是信靠耶穌的意思,向著所有勞苦擔重擔的人發出。主給信靠之人的應許就是「得安息」。「安息」就是從「勞苦擔重擔」的境況下得到釋放。人心中在追求慾望下,背負的重擔得以解脫。

既然主擁有釋放人,讓人得自由的權柄,祂就邀請在重壓下勞苦的人,脫去過去重擔,來背負主的軛。這重擔可能是人陷在罪中,作罪奴僕的重擔。也有可能是活在猶太律法主義下,法利賽人加在人身上重軛。他們用外在律法規條來轄制人,讓人靈魂被重壓,喘不過氣來。這在主耶穌傳道的環境下,與祂敵對的勢力,正是提倡守住外在規條,才能夠在神面前的到與神正確的關係。他們排斥稅吏、罪人,並批評與罪人親近的主耶穌。他們加在人身上的不是天國子民自由的身份。而是連他們自己都背負不了的重軛。

主耶穌不否定律法的精意,祂在登山寶訓中聲明,自己並不是來廢掉律法與先知的教訓。而是帶領人進入祂裡面,為成全律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神的聖潔生命進到人的裡面,讓人的生命得到更新變化,活出律法中聖潔的生活。祂帶來天國的福音,是讓人生命因著與主相連而得更新變化,進而影響外在的行為。管制人心的不再是規條,而是聖靈的引導與光照。即使可能一時犯罪跌到,也能靠著主恩典,罪得赦免,不再被罪咎所困擾。比起法利賽人的重軛,主耶穌的軛輕省無比。

主耶穌要帶領我們進入的,是在祂裡面享受救恩的安息。陷在罪中的人不可能有安息,唯有在主裡面得到赦罪恩典,被罪轄制的痛苦才可能得釋放。靠猶太人律法主義嚴格的管轄下,達不到的聖潔目標,在主耶穌,因著聖靈內在管制,與生命不斷得到更新變化,終究得以成全。這就是主耶穌應許的,在祂裡面得安息。

結論

     本段經文的信息延續前段,主耶穌傳揚天國福音,天國已經積極展開的信息。主呼籲對天國福音冷漠的人,從罪中回轉,悔改歸正。這是人內在對神所啟示的真理的正面回應。主嚴厲警告這個世代剛硬不悔改的錯誤心態,還以嘲弄、無動於衷的態度否定福音。主要他們從過去世代被神毀滅的城市為鑑戒,警戒他們不要落到後悔莫及的結局。

      主再從正面勉勵人們抱著單純像小孩的信心來接受天國的呼召。人自以為聰明在神眼中反成了愚拙。人對神抱著悖逆的心,以為憑著自己的高傲拒絕了神,其實是神讓他的心遲鈍,冥頑不靈,無法明白福音的美好,最後正落在神的審判中。主對所有陷在重擔中的人發出呼籲,無論是被罪惡壓制,無法自拔,或是在律法主以的重軛下,無力行義而苦不堪言。主帶來的是內在的釋放,從罪惡權勢的重壓下,也從律法主義的捆綁中得到解脫。主賜的是屬靈的新生命,讓我們靠著聖靈的引領,恩典的釋放,從重擔的捆綁下出來,讓我們經歷聖靈的更新,主的軛是輕省的,主的擔子是容易的。跟從主耶穌使我們活在救恩的自由裡面。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