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領導典範

wash feet.jpg
引言
耶穌心愛的門徒約翰在一生跟隨耶穌後,留下了一篇重要的著作「約翰福音」。書中詳細記載了耶穌對門徒的教導,特別是向他們聲明自己神的兒子的身分。約翰在書中明白宣示此書的目的:「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
耶穌帶著天國的使命,在短短三年半傳道的期間,呼召門徒們跟隨他,差遣他們向世人傳揚赦罪悔改的福音。他身為門徒的主,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親身以行動、話語將許多重要的信息傳遞給門徒。其中必定也充滿了值得我們學習的領導功課。我們特別有興趣探討的是約翰福音13到17章,最後晚餐時耶穌留給門徒的教訓。

選擇這段經文是因為:它記載了一段關鍵時刻的重要信息。耶穌在受難的前一天晚上,在受苦之前最後的一段時間,與門徒共同進晚餐。在這特殊的時刻,他幾乎是傾全力,把所有該告訴門徒的話留給他們。期待門徒在他離去了之後,仍然能夠繼續持守他所傳給他們的福音真道,繼續向世人宣揚福音。門徒為何能在主耶穌離去之後,仍能從驚慌四散中重新聚集?主復活後對他們顯現、與賜下聖靈、與他們同在是最主要的原因。而預言復活、與聖靈降臨這些寶貴的應許,都是主在這受難前的最後一刻告訴他們的。這些話讓門徒印象深刻,不敢或忘。在主復活之後,門徒就想起主所說的話是真的(約2:22)。
本文將會以最後晚餐的經文為範圍,針對幾個領導有關的問題加以探討:
1.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有何領導的作為?
2. 這些領導作為對門徒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3. 從這些作為,我們學到了什麼領導功課?今日我們如何應用在教會中?

聖經經文背景情境分析
約翰福音最後晚餐的這段經文主要是歷史性敘述文體,在有關領導的文體中屬於領導作為(Leadership Acts),它描述了耶穌用行為、話語、禱告來發出領導的功能,並且親自示範給門徒看,將來他們如何效法耶穌領導的典範。

在這段經文當中有許多明顯的領導作為,能觀察到的就有:主耶穌為門徒洗腳、勸勉門徒住在主裏面、警告他們將要面對的苦難、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以及最後為他們合一禱告。這些領導作為大部分是:耶穌向門徒傳講信息,但也伴隨著示範、禱告、對話,加深門徒的印象。在暸解到這些事是耶穌在被捉拿前所發生的,就能夠體會這些領導作為實在是珍貴。

耶穌在傳道三年半後,定意要去耶路撒冷,實現父神差遣他來事上完成的事:就是為世人的罪,獻上他自己的生命。當時他的門徒們都還不清楚他將要做的事。甚至當他教訓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使徒彼得還拉著他、勸他不要死,完全不知道主要上十字架為世人贖罪。眾門徒也都不知道將要發生的事。這時刻門徒有的還在「爭論,他們中間那一個可算為大。」(路2:24)這樣的一群對使命不清楚、對嚴峻的情勢毫無警覺的門徒,能夠承受傳揚天國福音的重任、經過逼迫而不跌倒嗎?實在是不看好。可見耶穌在此刻心中存著迫切感,要把握這最後的時機,將重要的事交待清楚。因為接下來一連串的事件,如被賣、被抓、審問、鞭打、嘲笑,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到。門徒再也不可能在他受死之前,與他有單獨相聚的時間了。這是最後的一個晚上,耶穌能與門徒相聚一同吃飯,也是最後的一段完整的時間,他可以向門徒交代將來要注意的事了。就在這個急迫又關鍵的時刻,主耶穌利用了這個機會,做出了最後的領導的作為,這作為影響了日後門徒的信心,也留給了我們今天學習的典範。耶穌在最後晚餐所作出的領導作為、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經文中與領導架構各因素相關的事實發現
本段將按照所選的幾處經文,應用所學的領導理論,尋找經文中可能相關之事實及線索。來分析領導基本要素、領導影響方式、領導價值等要項。

I. 耶穌洗門徒的腳(約翰福音: 13:1~17)
當我們讀到這段記載,會有種震撼的感受。怎麽可能主人為僕人洗腳,如果知道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耶穌,為我們這些卑微的僕人洗腳。就更難以接受了。難怪彼得會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如果這事臨到我們頭上,也一樣會深感不配。我們如同彼得一樣會有個疑問:主為何要這麼做?從這第三節:「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就離席站起來…。」耶穌知道他自己尊貴的身分,也知道洗腳是低賤的工作,通常是由僕人作的。但他故意在要離去之前,為他親愛的門徒洗腳。他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可見這事有重大的意義。耶穌在洗完了他們的腳後問他們:「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3~17) 這就是耶穌為他們洗腳最大的用意。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領導者是耶穌、被領導者是門徒,這事件是發生在耶穌要臨死之前的逾越節晚餐之前。
- 影響方式:耶穌親自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在門徒面前一一為他們洗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 領導價值:耶穌的目的是親自用行動教導門徒謙卑,願為大的要作眾人的僕人,去服事他人。

領導價值與功課:
- 愛的表達:洗腳是卑下的工作,除了最親近的人或主人,一般人不會為人洗腳。但耶穌不忌諱為門徒做,因為耶穌愛他的門徒,藉洗腳表示出他對門徒至深的愛。
- 互相順服:門徒之間常因為爭地位而互不相讓,耶穌這個動作正教導他們:即使地位崇高的主尚且為門徒洗腳,他們之間更要彼此洗腳,互相順服。
- 保持聖潔:門徒在世上可能會沾染世俗的污穢,主願意親自潔淨門徒身體的污穢,叫他們在世上靠著主保持聖潔,手潔心清的親近神。
- 服事行動:耶穌平時教導門徒認識真理,這次言教又身教,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彼此服事,彼此相愛的好榜樣。我們也知道不單用口傳講真理,更是要用行動活出來,成為弟兄姊妹的榜樣。

應用:
- 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往往與耶穌所教導的相反,「謙卑是弱者的表現」、「寧可我負萬人、不叫一人負我」。世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高人一等,讓人來服侍。怎可能低聲下氣人的服侍人?因為人有許多心裏的障礙如:驕傲,面子問題,怕被他人取笑。潮流文化只追求自我表現、自我抬舉,以為謙是代表沒信心。基督教導我們的卻是不同:「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路22:26)教會有一些事奉是最不顯眼的,或最少人參與的,例如規勸犯罪的弟兄姐妹、關懷軟弱的肢體、調解肢體間的紛爭、化解不滿領導的肢體的心結、負起教會重大決定的責任。這些讓人頭痛的事,比起掃地、清廁所還要困難。這實在要很大的勇氣才能擔當,求主賜力量願意承擔這些困難的事奉。
- 教會弟兄姊妹同工的過程當中,常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起爭論的原因,常常不是真理的爭議。而是個性上的衝突,常常爭論的是「某人的態度不好,說話得罪了我」、「某人當眾批評我的想法,不給我面子。」這就像當初門徒當中爭誰為大一樣。耶穌說:「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這是耶穌來到世上服事的態度。真正為大的要謙卑,要獻身為別人服務。我們真要學習主耶穌,甘願讓別人批評不還擊,反而為批評的人禱告。如此許多的誤會就不會難解,彼此的怨恨就不至升高了。

II.主應許同在(約翰福音:14:10~20,15:5)
主耶穌在傳道之初就完全順服父神的旨意,他知道天父與他同在,他在世間不是憑自己的心意做事,「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5:19)在最後晚餐時他再次說到這點:「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約14:11a) 不但他與父生命相連,他更把這種生命的連結擴大到他與門徒之間。他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住在主裏面的意思就是「生命相連」,就是與他們同在。基督時如何住在我們裏面呢?是藉著住在我們里面的聖靈。基督應許與門徒同在,同在的保證就是將要來到的聖靈保惠師。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都與前一段相同。情境是在最後晚餐結束,基督明白告訴門徒與他們同在的時候不多了。因為知道主將要離開,門徒心中憂愁起來,不知如何面對茫茫的未來。
- 影響方式:基督給他們一個寶貴的應許:主必與他們同在,聖靈保惠師將要來,成爲他們的保護者、安慰者、並指教他們明白真理。
- 領導價值:在耶穌離去之前,他並沒有丟下門徒、撒手不管。他知道門徒心中的憂愁,因此應許賜下聖靈保惠師與他們同在。這是對門徒極大的安慰。

領導價值與功課:
- 生命的連結:主要我們住在他裏面,就如他住在天父裏面一樣。這是生命的連結。主一生遵行天父的旨意,不憑自己的私意行。當我們有了主的生命時,也當效法主的樣式,時時以父神的旨意為念。我們與主之間不單是外表行為的學習,而是生命的連結。我們能讓主耶穌的生命住在我們裏面。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有主耶穌的樣式。主耶穌對門徒的領導不是靠著組織的約束,完全是生命相連。
- 同在的安慰:領導者離開是個很大的震撼,跟隨者如何單獨面對重重的困難。主耶穌是個負責的領導者,他沒有撇下門徒不顧。他應許聖靈與他們同在。聖靈在世上將要,安慰、保護、賜他們能力。這是門徒能夠繼續主的傳道工作,不至灰心失望最大的保證。
- 工作的傳承:因為我們得到了從基督來的新生命,我們才能做出他要我們做的事。他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約14:12)他在地上的工作沒有結束,所有屬他的人就是他工作的接棒人。

應用:
- 在教會的服侍中常有一種不健康的現象,就是一旦離開了原來的崗位,就不在與繼任者有任何的關聯。似乎是自己的責任已了,接下來的工作就不在與自己有關。主耶穌從來不把工作當成可推卸的責任,也不把門徒當成工作職務的關係。他們之間有生命的連結。所以就算離開世界,他仍應許與他們同在。我們在教會的服侍也是如此,生命的傳承是綿延不斷的,我們所求的不是工作的果效,而是人的造就。如果存著這樣的心,就算離開某個服侍崗位,仍然會為繼任者代禱紀念,希望他能接下棒子,不斷更新、進步。

III. 預告將來的危險 (約翰福音15:18~21,16:1~4,17:13~18)
主耶穌預知他走了之後門徒將會面對的困境。世人會恨他們,因為世人已經恨主。他們屬主、不屬世界,他們的價值觀與世人的不同。所以世界容不下他們。主要他們有心理準備:「僕人不能大於主人。他們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們。」(約15:21)主將這些事預先告訴他們,使他們不至於驚惶失措而跌倒。世人會把門徒趕出會堂、甚至殺害。(約16:1~4)主在警告之後,同時帶給他們安慰:「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平安的源頭是:主已經勝過了世界。在十字架上主已經得勝。撒旦的勢力不再能轄制門徒。因為住在天父右邊為門徒祈求:求神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17:15)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與前一段相同。門徒知道主將要離開,門徒對可能臨到的逼迫心生恐懼。
- 影響方式:主預先警告他們可能遭遇的危險,並應許在天父面前為他們祈求。並安慰他們最後的勝利,因為主已經得勝。
- 領導價值:主清楚知道世界對他的迫害的態度,同樣會轉移到門徒身上。他沒有掩飾著將要來的危機。事先向門徒發出預警。但是他不絕望,因為他知道神的計劃最後必然得勝,因此他能安慰門徒,在困境中心存盼望。

領導價值與功課:
- 危機的透視:耶穌能預見門徒身處險惡的世界,到處充滿了對神真道的排斥、與對基督徒的逼迫。這並不意外,因為基督自己也曾受這些逼迫。僕人不能大過主人。主的警告讓門徒先有個心理準備,並能堅定意志度過艱難的環境。身為領導人,必須有屬靈的透視力。知道世界對教會將會有的態度,事先發出警告。
- 正面的激勵:雖然看到將來的困難,耶穌身為領導者,並不會失去盼望。他預先對門徒發出警告,也告訴他們要堅持到底,因為他已經戰勝了撒旦的勢力。堅持信心必然不至羞愧。身為領導者面對危機時,應該不能絕望、要能正面的激勵跟從者。

應用:
- 領導者對教會身處世界可能遭到的排斥,必須對信徒發出警告。這是從主耶穌時代一直到現在都不曾改變的事實。世界不可能對教會友善,因為人陷在罪中,犯罪的人不可能愛光。這是傳道人應該有的認知,也是傳道人該向會眾發出的警戒。與世界妥協的,報喜不報憂的傳道人,將會是會眾失去了警戒、將遭到更大的虧損。
- 領導者對跟隨者的擔憂,應該盡可能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在教會動蕩的時期,身為領導人,有責任安定團體浮動的情緒。主耶穌並沒有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他明白告訴門徒他們可能遭遇的困難,但是他同時也安慰門徒必然與他們同在。領導者的安慰是跟隨者穩定的力量,神同在是安全最大的保障。身為教會的領袖不能放棄安慰、激勵會眾的角色。

IV. 為門徒的合一禱告 (約翰福音17:11, 20~23)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 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 23 我在他們裡面,你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也知道你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0~23)

領導架構:
- 領導基本要素:領導者、被領導者、情境與前一段相同。門徒之間曾出現爭誰為大的情形,也因此有分裂的危機。
- 影響方式:耶穌為他們的合一向天父禱告,求天父保守門徒之間合一,就如基督與父神合一一樣。
- 領導價值:維持團體的合一是領導人最大的責任。團體的成員之間彼此勾心鬥角時有所聞,主耶穌領導著這一群可能分裂的團隊,他沒有喪失對他們的愛心。在離世之前仍然為他們的合一向天父祈求。

領導價值與功課:
- 竭力保守合一:對於一個組成複雜、個性互異的團隊,合一是最難達到的一個目標。幾乎從有教會以來,分裂的事情從來就不曾停止過。主耶穌也深知道門徒的弱點,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不忘記向父神祈求。維護教會的合一。我們今天看到主的禱告,真是感到羞愧。我們對合一的追求遠遠不如主的期待。
- 領袖為團體的合一祈求:身為教會的領袖理當竭力維護教會的合一,但是時常分裂的原因也是因為領袖的不合。合一的基礎是:我們都是屬主的人,主住在我們裡面,是天父的保守使我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就如主為我們的合一祈求一樣,我們也當竭力的為教會的合一祈求。

應用:
教會的分裂是是最讓主傷心的事,分裂的原因多半是為了領袖個人的因素,或意見不同,或個性差異、或做事方法不同。最後把整個教會帶進爭鬥之中。我們身為教會領導人,應該有個強烈的願望。盡一切所能維護教會的合一。即使教會出現紛爭,當以最大的努力以協調的方式解決。最怕就是領袖自己捲入其中,互相明爭暗鬥。如此教會就陷在分門結黨的惡鬥當中,不但無法發揮合一的見證,反成為不信的人的笑柄。願所有身為領袖的基督徒,深切體會主為我們合一禱告的心,若非真理的大是大非,寧可讓步、寧可犧牲,決心不再惹主傷心。

結論
在耶穌最後晚餐的經文中,我們學到了一些有關領導的功課。首先是「耶穌洗門徒的腳」讓我們學習謙卑服侍人。其次是「主應許同在」讓我們知道要住在主裏面、與主生命相連。接著「主預告將來的危險」讓我們明白教會面對世界的敵視、應有心理準備。最後「主為門徒的合一禱告」讓我們體會主對教會合一的殷切盼望。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寶貴的領導的屬靈原則,當我們仔細研讀其中寶貴的教訓,讓我們摸到主耶穌在當時帶領門徒時,心中對他們的盼望、與關愛。他在最生命最後的一段時間,仍不忘記教導門徒如何維護教會的真理。我們每位基督徒都可能成為教會將來的領導人,讓我們有個共同的心願,從主耶穌那裏學習他對門徒的愛心,認真地對待教會中的每個弟兄姐妹。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靈修筆記] 來自困境中的領導

paul.jpg
腓立比書是一篇獄中書信,是保羅在監獄中寫給他所建立的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姐妹。書中充滿了對他們的感情。從文字中看到了保羅雖然身處困境,仍不忘傳遞,對他們屬靈成長的殷切期待。他提到了自己與主親密的關係,也指出這種與主同在的生命,是讓他不怕艱苦,滿有喜樂的原因。他勉勵大家效法主的犧牲、努力為主而活、並向著人生最終的目標直跑。他對群羊的愛心,是值得眾人學習的榜樣。
對主負責
保羅雖然身陷囹圄,但仍然念念不忘,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姐妹。不斷鼓勵他們效法主耶穌捨己犧牲的榜樣,與他同死,與他同復活。身為領袖是在主前為眾弟兄姐妹負責。因為主的日子將要來到,有一天我們都要向主交賬。身為領袖的,主所向我們要求的是忠心,我們是否盡心盡力,牧養主的羊群。是否忠心把真道傳講清楚,是否把人完完全全帶到主面前。保羅在本書中殷切的叮囑腓立比教會:「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腓2:15~17)他仍然心中牽掛著弟兄姐妹的在主前的成長。因為這是主所交托他的使命。身為領袖,忠於主的托付是最重要的品格。保羅這篇書信正反映出他對腓立比教會殷切的愛心。即使環境艱難,他仍然用一切可能的力量,繼續帶領著這個教會。

成為眾人的榜樣
領袖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跟從者的眼中。因此他不可能像一般人一樣,享有同樣的隱私權。甚至他的生活、思想、言論都應該保持某種透明度,他的行為可以讓弟兄姐妹效法,同時缺點讓他們檢驗。常見領袖因為行為受到批評而受傷,這是身為領袖必須犧牲的地方。有些世間的領袖,常常藉著種種階級制度,讓自己與一般跟從者保持距離、刻意製造神秘感。其實真正的背後的動機,很可能是不願讓人看到自己的弱點,以免削弱別人對他的尊敬。保羅不怕讓大家知道他的軟弱。他曾說過:「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林後11:29)同樣的他也不避諱讓人效法他的榜樣,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自誇。而是深信自己是認真效法基督的人,他要大家像他一樣的效法基督。當他說完自己一生追求基督的態度:「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之後,他要求大家照他的榜樣行:「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效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3:14~17)他又說:「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這樣的言論,有可能會被誤解為自誇。但他敢說出口,證明他的言行不怕別人放在陽光下檢驗。

應用:身為教會中的領袖,一定要以身作則,自己所傳講的道,必然要身體力行活出來。作弟兄姐妹的榜樣,就不怕把自己的平時的生活,言行讓大家知道。當弟兄姐妹看到自己的領袖,說到做到、不隱藏、不假冒為善的生活態度。大家不但不會輕視,反而更加尊敬他。

在任何景況、凡事靠主:保羅在困境中也能喜樂,因為他過著以主為中心的生活。當他說出:「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的話時,是身在監獄當中。這不是坊間積極思想的書中所宣稱的,當人努力禱告時,不管任何困難的事都能做到。」保羅不是過著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他的心思意念,全放在主所交托他福音的使命上。他所說的凡事都能做,是指他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也能靠著主所賜下的平安,心存滿足、安然度過。

應用:保羅喜樂的源頭,在於他與主親密的關係。我們在世間,是否常為生活憂慮,或者是為別人對我們的批評而煩惱。名與利纏繞著我們,叫我們無法如古人所說的超脫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求主給我們一顆渴慕親近他的心。生活中或富貴、或貧賤,或受讚揚,或受鄙視。都不影響內心的平安。因為我們是住在主里面,只有他是平安的源頭。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俄巴底亞書》中有關領導的教訓

Obadiah.jpg
俄巴底亞書雖然不長,其屬靈之教訓卻是很豐富,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與領導有關的教訓,可以成為我們基督徒領袖學習的功課:
先知是時代的守望者:在耶路撒冷陷落,以色列民被擄之時期,先知俄巴底亞向以色列民發出預言。這預言包括:對以色列的宿敵以東發出警告、對列邦宣布神的審判臨到、並向神的子民宣告了復興的盼望。在以色列民國破家亡之時,面對四圍強鄰環伺,先知對強敵竟然敢發出神審判的信息,這不等於是挑釁嗎。先知是神所揀選神話語的出口,不憑私意發預言,也不在乎人對神的話的好惡;只管忠心的傳講神所默示的話。這是神給先知的使命。即使人不願意聽,甚至會有殺身之禍,先知仍不顧性命危險,繼續傳講。先知蒙神揀選,對當世代發出預言,他身為當代的領袖,為當代的百姓守望。勇敢地指出當代的罪惡,宣告神安慰、警告的話語。所以我們今日身為神的選民,也當和眾先知一樣,勇敢的向世人宣告神拯救、及審判的信息。

神是歷史的主宰:本書正是記載了神藉著先知,將審判及安慰的信息向世人宣告。神是歷史的主宰,國家的興盛衰弱,歷史的運轉,全掌握在神的手中。在當時猶大遭遇外敵入侵時,以東不但不顧念血緣關係,不願拔刀相助。先是袖手旁觀後又落井下石,所以她必將遭到同樣的災禍。神掌握了歷史的進程,雖然人會背離神、會用自己的方法尋求保障、逃脫神的管教。但是神的手始終掌握著萬事,歷史的變化離不開神的主權。祂是至高無上的君王,祂從不離棄所揀選的以色列民。仇敵雖然一時張狂,但終究逃不過神公義的審判。今日基督徒雖然不是主流社會的歡迎,在許多社會議題上甚至是遭到排斥。但不要忘記神仍掌權,我們的盼望事在神的身上。他必為我們伸冤、他的公義必定彰顯。

狂妄驕傲必然敗落:神對以東的審判不僅因著他們幸災樂禍,也因著他們狂妄自大。自認據守天險、敵國難以入侵,他們就以自身的優越條件作為屏障,專欺壓自己的手足同胞。他們狂言宣告:「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但他們忘記了神才是最高的主宰。在以色列遭難時,以東惡待弟兄雅各,不但毫無親情,還落井下石;不但不援助,反而表現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聖經上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驕傲的後果就是會遭到神的教訓,神的僕人不可不慎。

應用:越是升到高位、掌握權勢的領袖,越容易倚賴自己的才能。驕傲也就領袖是常見的致命傷。看弟兄姐妹的缺點,總是看得非常清楚,卻看不見自己的缺點或許比別人更嚴重。當我們驕傲自大時,求神管教我們,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己也是蒙恩的罪人。沒有一樣恩典不是從神而來,千萬不要恃才傲物。

心存末世的盼望:本書充滿了神對罪惡審判、與對選民拯救的信息。雖然現今的世代局勢險惡,看不到神公義的彰顯。但最終耶和華的日子將要來到。那個時候,所有神的仇敵將要受到審判,神的子民將會得到拯救。這是神在歷史中的計劃,從亞伯拉罕開始、一直到耶穌基督,神向他子民所立的約不斷被堅固、歷久彌新。這是神所親自立的永遠的約、必然會實現。我們基督徒當對著未來心存盼望。神的公義必會彰顯,神的國必會被建立在地上。如本書最後一節所說的:「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這堅定的應許是我們信心的保障、是我們經過試煉時的盼望。

應用:身為基督徒領袖面對世界對福音的排斥,與教會中存在的内憂外患,有時真會感到失望。我們所切切盼望的教會復興、神國擴張似乎是遙遙無期。當我們的眼光只看到地上的事物時,難免灰心。但先知書中教導我們,將眼光放在神的寶座。福音使命的成就不在乎我們的能力,全在乎神的權能。我們所盼望的神國度的復興,屬神的子民得拯救,這是神永恒的旨意,在末日必然會按神的旨意實現。現今的困難不能阻擋神必然成就的計劃。我們只要抱著末世的盼望,存著信心度在地上的日子。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僕人領導 The Servant Leader》 讀後感

servant leader.jpg
自從僕人領導的觀念在1979年由Greenleaf推出之後,經過20年的推行與考驗,逐漸在工業界被重視。肯恩•布蘭佳在《僕人領導》這書中,進一步閳述了這個觀念。這觀念的來源是從聖經當中,耶穌對門徒所立下的領導典範。當它剛推出之時,受到許多質疑,怎麼可能行得通?這種領導模式,掉轉了領導者由上到下,貫徹執行命令的方式;將領導者的心態改變成以服務下屬為中心、協助下屬達成共同的目標。以「僕人優先」代替「領袖優先」,以「服務員工」代替「服務長官」,是僕人領導獨特的地方。
當「僕人領導」被提出時,人們最難接受的部分是:傳統領導的角色是站在高位,運用權威,驅使員工達成任務。這觀念與低聲下氣,聽命行事的僕人的角色,似乎是南轅北轍,難以調和。反對的人認為:難道領導就是為了取悅員工嗎?監獄能教給囚犯管理嗎?甚至有人認為,僕人領導只適合於教會這種與世無爭的團體,不適合競爭激的工業界。 事實上,僕人領導並不是叫領導者放棄了帶領的責任。它真正精神在於:用服務員工的心態,來帶領整個團隊。負責的帶領本身就是服侍的重要的一部分。

以服務他人為目的:傳統的領導是以領導者為中心,領導的動機是為著自我的利益。僕人領導將動機掉轉成為為員工服務。自私自利的領導者,得失心重,容易爭功諉過。在獲得成功時心中驕傲,認為是自己努力造成,把功勞歸到自己頭上。而當遇到失敗時,便會怪罪到別人的頭上。僕人領導者不同,當獲得成功時,他會讚揚別人的功績。而當失敗時,他們會自我反省,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員工更能充分發揮自己,得到更好的表現?

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獲取,更多的是給予。要成為僕人領導者,關鍵是要改變心態。 自我的滿足不是生命的中心。當領導者知道自己的上面還有神的時候。就不會把自己的事業雄心,當成奮鬥的目標。一個有信仰的領導人,就不會以榮耀自己為目的,因他知道每個人一生都有神所賦予的使命,就是盡其所能來榮耀神。不但是自己努力完成神交付的任務,更是幫助他人完成他們的目標。如此就不會被驕傲與恐懼所轄制,夢想著自己得到成功而驕傲,卻時時生活在對失敗的恐懼中。

設定願景,執行計劃:有人擔心僕人領導遷就下屬,將會軟弱無效率。事實上要維持組織的效率,團隊的士氣是關鍵因素。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創造並維持一種良性循環的環境、和團隊合作的文化,激勵員工充分發揮潛能。 所以領導者絕對不是刻意去討好員工,反而為了員工能積極發揮潛能,領導者要要具備「設定願景,執行計劃」的雙重能力。既能制定全局發展方向和目標,又要能以服務的心態去幫助員工實現目標。這領導行為包括兩個部分,願景與執行。首先領導者要勾勒願景、方向,這是他的職責所在。領導者需要設定發展的方向,了解整體組織的目標是什麼。 一旦目標確定後,領導者的角色就專注在如何將目標執行出來。怎樣才能實現設定的目標?這時候,領導者服務的角色就可以發揮出來了。 因為員工不但要知道公司的願景和方向,也同時要靠老闆依據願景、方向,有計劃的訓練員工、推動計劃,協調運作,以達成目標。

所以一個僕人領導並一味為討好員工,卻不重整體績效。他領導的重心,正是以負責的態度,承擔起設定願景,執行計劃的責任。能夠盡心設定願景,并積極執行計劃的領導者,必然是得人心的領導者,也必會是個有效率的領導者。

本書中有一些觀念對我特別有幫助,將可以運用在未來的事奉中:

四種領導風格:作者根據僕人領導精神,分析了四種領導風格:指示、訓練、支持與授權,並說明如何領導高度熱情的人、沒有熱情的幻滅者、有能力但信心不夠的人,以及能力強且自視高的人,這是四種不同類型的追隨者。布蘭佳分別 以耶穌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因材施教地領導做為例證,是很實用的分析。
按一般人工作的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型:
1. 指示:第一種是抱著滿腔的理想投入工作,卻缺乏經驗,這是一般新進的人員常有的現象。對於這類人應該給予高度指導,但不用太多支持。只要他發揮熱情,盡力照著指示做,並讓他經歷考驗就好了。
2. 訓練:經過了一陣摸索,經歷了失敗的挫折,這人熱情消失了。此時就必須繼續給予高度指導,並要積極的支持。這是訓練的過程。
3. 支持:再過一段時間,這人累積了一些經驗,可能對工作逐漸熟練,可能有不同程度對工作投入的熱情。此時仍然繼續積極的給予支持。但是不用太多的指導他,讓他嘗試自己做判斷。
4. 授權:最後這人能獨立作業,也能自己維持工作的熱情。就不需要再給他過多的支持、與指導。讓他得到充分的授權獨立完成任務。
應用:第一階段:在教會中對於剛信主的弟兄姐妹,可以引導他們讀經,參與聚會。但不用投入太多資源、人力照顧他們。第二階段,經過一陣子屬靈成長低潮,對禱告讀經失去了味道,就要一方面繼續在屬靈的成長上引導他們,並且開始探訪,投入時間精神訓練他們,讓他們重新回復初信的熱情。第三階段,他們能夠自己靈修,也能投入教會服事,此時逐漸減低對他們的指導,但仍保持對他個人工作需要的支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服事,對教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最後階段,此人已成長成能獨當一面的同工,能自行尋找工作的方法與資源。不必再在服事上給予過多指導與幫助,充分授權讓它發揮個人恩賜。

決心和謙卑:成功的僕人領導者必需具備兩種性格:決心和謙卑。這似乎是充滿張力的兩種性格。充滿完成任務的決心,卻又謙卑的推動員工來完成。「決心」是指領導者達成目標、實現願景、完成任務的意願。這樣的決心是對全體員工負責的態度。他不會不顧團隊的需要,臨陣脫逃。這也是對團隊的一個承諾。「謙卑」是指領導者的一種心態,領導者不能只重視自己的利益,而是要關注被領導的人,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 眾人的願景得到充分的發揮,就是公司的整體的成功。

主耶穌是一位偉大的僕人領導者。他在呼召門徒時,首先就告訴他們傳道的任務:「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4:19)
主親自示範給他們看,傳道的工作當如何進行:「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約14:12)

在離世之前,主耶穌還不忘殷切叮囑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14:1~3)他時刻不忘記門徒的需要,在大難來臨之前,還安慰門徒心中的驚慌。

當他交付門徒任務時,不忘記告訴他們:「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他是個充滿了決心、並謙卑為懷來服事門徒的僕人領導者。

應用:身為教會牧養的同工,也應具備這兩種性格,對主所交付的使命,能忠於所托,毫不打折扣的全力以赴。明確的溝通團隊異象。此時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需藉著講臺、開會、私下懇談,把教會的異象傳遞出去。讓大家知道整體的異象。然後積極計劃,把異象化為行動,一步一步實現出來。必須謙卑的尋求同工、訓練同工、推動計劃、並與眾人分擔工作過程的困難,與分享完成任務的快樂。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僕人The Servant》 讀後心得

servent.jpg
按照一般人的印象,領導是利用職務的權位對部屬發號施令,但是另一種領導方式卻是用僕人的心態來進行領導,用服事部屬方式來達到領導的目標。詹姆士‧杭特(James C. Hunter)的這本書《僕人The Servant》就是一本介紹僕人領導的一本經典之作。
本書以故事的形態介紹僕人領導的概念。主角約翰達利以第一人稱敘述自己參加領導退修會的故事。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領導著五百人的工廠、有可愛的妻子兒女、令人羨慕的豐富收入。當一切都似乎平穩順利時,卻面臨突如其來的危機。他的妻子感到自己的需要得不到重視,他的兒子正處于叛逆期,親子的關係變得疏遠、公司老板對員工組工會的事不滿,對他的領導能力也產生了懷疑,他與同事的關係變得緊張。似乎每件發生在他身上的事都不順,每個人身邊的人對他都有意見。他正面臨著一個人生路程上的危機。聽從妻子的建議,他參加了一個修道院主辦的領導退修會。這次訓練竟然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書中提到的領導原則,聽起來都十分熟悉。好像自己早就知道了。事實上許多人生的智慧就是那些流傳千百年耳熟能詳的東西。本書所介紹的領導方法,多源自聖經。作者從聖經中找出與領導有關的原則,將愛的真諦在應用領導上。領導不外乎向他人發揮影響力,引導眾人達到共同的目標。聖經中充滿了與領導相關的教導。雖然它不是一本教導領導的書,但是內容中卻包含神向人所發出的啟示,神在人類中揀選特定的領袖,引導眾人達成神所期待完成的目的。這就是一個領導的過程。作者將聖經的教導,與領導原則巧妙的配合在一起。這不單適用於企業,更可應用與夫妻相處、兒女管教、待人接物。

文中有幾點是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1. 尊重人性:如果你期待別人如何對待你,請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孔子也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中西共同的道德法則,也就是金律。不管在世界各處,人性是共通的。一個領袖如能掌握部屬的心,就能讓他賣力為主管服務。如果只知道管理的技巧,卻不得人心,只能得到表面的服從而已。得到人心,就要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別人為何要服從?不是因為害怕主管的權威,不是只想討一口飯吃。而是老闆、部屬相互之間建立了一種信任的關係。部屬信任老闆有能力帶領公司穩定的發展、肯定他的努力、並會負責照顧他的生活。老闆信任部屬會認真付出,完成交代的任務。彼此互信是維持僱傭的關係的重要因素。所以成功的老闆是能掌握員工的心、叫人打心底服從、才能得到員工的敬重。

2. 威信與權威的差別:同樣在領導,如果只用權威,只能叫人被迫照著領袖的決心去做。而運用威信是不同的,有威信的人是運用影響力,讓人心甘情願的照著去做。這是一門不容易的技術、也是門藝術。書中出現了一位專門唱反調的蓋瑞,他出身軍旅,認為人都是好逸惡勞的。從不相信主管能以僕人的心態來領導。在討論中,他不斷向西面修士發出挑戰。在領導務實上,確實可以看到人心軟弱的一面。人的罪性叫人好逸惡勞,都需要制度的監督。但是人也都是需要成就感、需要得到肯定的。成功的領導人就是能將心比心,知道部屬的期待、與弱點。創造一個大家都能在一起最求共同理想的環境。給予明確的目標、嚴明的制度,用鼓勵的方式來領導部屬。當人的個人理想能在公司發揮、個人的價值被重視的時候,沒有人願意偷懶打混、浪費生命的。

3. 威信在於能犧牲奉獻:領導是建立在威信上,而威信是建立在犧牲奉獻上。部屬為何要為主管買命工作,乃是服從主管的威信。主管對人能有威信,就是因為他為部屬曾經付出,得到他們的信任。在教會之中也一樣,沒有人有任何職位上的權利能約束其他人。牧者的權柄從何而來?是從神而來。群羊是因為對神順服,才順服牧者。如果牧者本身不是個順服神的人,就得不到群羊的順服。主耶穌說:「好牧人為羊捨命。」一個牧者如果能效法主耶穌愛群羊,肯花下心思照顧群羊的需要、聆聽群羊的想法,就能得到神所賜的權柄、也真能得到人的順服。
4. 愛的行動:作者所倡導的「僕人式領導」,強調的是一種犧牲奉獻的精神,這與聖經中哥林多前書13章的愛的真諦相互配合:「愛是恆久忍耐(忍耐),又有恩慈(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謙卑),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尊重),不求自己的益處(無私),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寬恕),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誠實);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委身)。」這正好就與眾人公認的好領導模式相符。唯有具備恩慈、謙卑、尊重、無私、寬恕、誠實、委身等特質的領導人,才能得到部屬的信任,能夠激發部屬的潛能,並成為一位有效率的領導人。

本書中有一些領導的觀念對我特別有幫助,將可以運用在未來的事奉中:
1. 好的領導是一面把任務達成,一面建立與部屬的關係:我們在世界工作多年後,多半會把在公司工作的習慣帶進教會。就是要求權責分明、講求工作效率。有時要求把事情做好,但卻忽略了肢體的關係。公司與教會不同的地方是,公司的權威是建立在勞力與工資互換的制度上。而教會的同工之間,卻是建立在:連於基督、同屬父神的大家庭這基礎上。大家都是志願服事,沒有強制性的命令系統,所以通常服事的品質要求不高。臨時推托的事常會發生。如果遇到做事標準較高,要求較嚴格的人,有時會傷害弟兄姐妹的感情。我們服事神應盡心盡力,但也不能為了把事做好,而忽視彼此關係。如果同工之間只有職務的關係,沒有生命的相連,常會因為做事方法的差異,產生不愉快。在教會之中關係比工作更重要,寧可工作不成功,不要把肢體的合一破壞掉。

應用:在將來教會服事上,同工團隊的建立顯得非常重要。教會不是一人能建立起來,也不是一人的恩賜能撐得下去。團隊之間的關係,就是靠著平時的關心、聆聽、懇談建立起來的。在一起服事的過程中,就是建立同工革命情感的好時機。我會更重視同工之間的互動、用相聚的機會,如一起聚餐、郊遊、親切的交談,建立彼此的關係。

2. 以服務為中心的領導:僕人領導與權威式領導最不同的是:以領導者的意志為中心,還是以被領導者的需要為中心。領導是發揮影響力的一項工作,權威式領導是強制別人照著我的決心做。僕人領導是,發揮服務的角色,建造一個環境,讓眾人的需要能在此得到滿足的。帶領眾人完成共同的願景。這需要不是人好逸惡勞的劣根性,而是讓人安心工作的身心基本需要、辛苦工作的肯定、付出能得到成就感、覺得自己對團體有貢獻。領導者就是要在這些事上發揮領導的作用。

應用:好的僕人領導者把團體的成敗當成自己的責任,成敗不單是維持公司或教會的績效。如人數成長、奉獻增加。而是眾人是否在這個教會中得到滿足,這滿足不是指他個人的欲望,或事業野心。而是帶領會眾能找到神在他一生的中旨意,並讓他能夠在教會中得造就,服侍上得發揮,使得神在他身上的心意能夠得到實現。我會更重視聆聽每個同工在神面前的異象,並樂意鼓勵大家分享異象,建立一個可以實現共同異象的環境,讓每一個願意服事的人都找到一個崗位,能付出個人的心力。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走過震災後的路

cry
在四川大地震後,基督徒正在思考,他們應該做些什麽?這是一篇為勉勵大陸基督徒弟兄姐妹,勇敢承擔福音救濟的使命的文章。

山崩地裂
驚天動地的災難,突然臨到了我們,這場災難震驚了全中國,也驚動了舉世的華人同胞。風景秀麗的四川小城,頓時成為一片殘垣斷瓦。原本樂天知命,生活安逸的同胞們經歷了一場生死存亡的搏鬥。劫後餘生的驚魂未定,就急忙著在瓦礫中尋找失蹤的親人。忍著身體的疲倦、與親人安危的擔心,拼著最後的一點力氣,在震垮的房屋廢墟中尋找生死未卜的親人。僥幸活下來的人,驚恐、害怕,不知未來如何活下去。喪失親人的,傷心欲絕,無語問蒼天。賑災現場的畫面傳到我們的眼前,衝擊著我們的心。雖然不是親身受到這場災難,眼見自己的同胞受到極大的痛苦,心中同樣受到很大的煎熬。

人力的渺小、人命的價值
在變幻莫測的自然災害下,人的力量顯的多麽渺小。連下一秒鐘的命運都無發預測。當山崩地裂發生在自己眼前之時,無論是多麽偉大的人物,過去有多麽輝煌的成就,也是難以改變大難臨頭的命運。生命既然這麽脆弱,像螞蟻逃不出漫溢的洪水一樣。那人的生命到底還有什麽價值?這次千萬名軍警冒者生命危險,奮不顧身搶救陷在瓦礫下的同胞,正表現出對人命的重視。人的生命爲何如此貴重?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神所賜下的,他們的身上都有神的形象。不管高貴、卑賤,聰明愚笨,在神眼前都是神所看重的。只要他是人,我們就當尊重他身為人的權利。當一個人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我們當盡一切力量,保護這個人得以生存下去。當我們看到一個一個受災的難民,我們不再有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想法。這災難雖然沒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他們也是神所愛的人。神要我們彼此相愛,對於受苦的人,我們有責任發揮我們的愛心去幫助他。經過這場災難,我有個深切的體會,神讓我們平安的活著,不是徒然。我們蒙他的憐憫才得以存活,我們活下去的日子就不能自私地只顧著自己的享樂,不顧周圍人的受苦。如果我只顧自己,不管人死活,就沒有資格享受神特別給我的恩典。

神啊!為什麽?
除非我們麻木不仁,就算是信心再強的基督徒也不免要問:“神啊!這事為什麽要發生?這災難爲何臨到我,而不是臨到別人身上?你留我下來活在世上,爲了是要做什麽?”被神成爲完全正直的約伯,在受苦之後也忍不住向神提出許多疑問。 “你為何掩面、拿我當仇敵呢?”(約13:24)受苦中的人不免對自己苦難的命運發出哀號。這是心中哀痛的人自然感情的表達。這是“天問”,是個解不開的問題,就算再好的答案都不能安慰陷在苦難中之人哀痛的心。此時他們心中期待的不是一個合理的解釋。這痛苦是從内心深處發出來的,也是要自己去面對的,就算再親近的親友,也無法安慰他們。此刻身邊的親友所能做的安慰,往往不是言語,而是靜靜的陪著他們,走過這一段難走的路。任何對苦難的解釋似乎都是多餘,他們要的是心靈的倚靠,讓把他心中的傷痛發出來,好好的大哭一場。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而是用來承受苦難。

宣告神的醫治
此時神讓我們在受苦的人中間,成爲一個安慰者。不要學約伯的朋友,再把屬靈的大道理搬出來,或是再去扮演一個為神打抱不平的辯士,糾正受傷的人神學上的錯誤。這些事並非不該作,只是時機不對。就像約伯的朋友,把話題導向受苦的人必定是神對他罪惡的刑罰,然後要求約伯認罪悔改。這些言詞引動約伯心中更大的不平,仿佛在傷口上灑鹽。在聖經中神對人不斷發出兩方面的信息,一種是對罪惡的斥責,與神刑罰的警告。這是在人犯罪墮落,頑固不化的時候發出的。另一種是神拯救、安慰的信息,重新堅定神對世人的愛、與不變的應許,呼喚受傷的人回轉歸向神,接受神的醫治,脫離悲慘的命運。在不同的情境,我們應改選擇適當的信息來傳遞。

在大災難之後,人頑固的心已被打開,人的心渴慕真愛。幾萬個失喪親人的家庭需要人物質、精神的關心。這些事誰能做呢?政府能夠做的只是能提供活下去的基本條件,如發賑災款、補助重建房子。那些家園殘破、已經一無所有的人,心靈重建的需要大得無法估計,也不可能是政府能獨立完成的。受苦的人心中,對失喪親人的哀傷、對房屋財產損失的痛苦、對前途的失望,要多久才能撫平。弟兄姐妹們,這是神考驗我們愛人如己的時候了。愛人如己不是只在口頭上,要真實行動的付出。不是一時的熱情,當事件平靜之後就煙消雲散,應該是長期持續的關顧受苦的同胞。

宣教與愛心
基督徒從基督那裏領受了傳福音的大使命,同時基督也吩咐我們照著他所說的命令去愛鄰舍。我們此刻應該非常清楚,鄰舍是誰。不是可愛的、不是與我有利害關係的、不是能回報我的。就是活在我們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在此時仍然對受苦的同胞無動於衷,那愛鄰舍就不知道何時才能真正實行了,我們就把主的命令當成一個空話了。愛靈魂、與關心人身、心、靈的需要是並行的。我們以福音來關心人内心深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神與人的關係必須重新和好、人心罪的攔阻還是必須解決。否則只是治標不是治本。給了人魚吃,卻忘了教人釣魚的方法,終究肚子還會再餓。傳福音是解決人心基本的問題,讓人恢復與神的關係,得到活下去的希望。

對於陷在痛苦中的人,如果只是光是用話語來傳講福音信息,卻忽略愛心行動的配合,是起不了果效的。人看到的是基督徒活出來的生命,不是聽他說出來的話語。在傳福音的同時,我們要能真心的關心同胞的需要。支持當地教會,建立有愛心關顧配合的宣道事工。以教會集體的力量、有計劃的推動愛心宣道的工作。不只獻出金錢,更要獻出人力。你或許一時離不開工作崗位,但是可以用禱告、奉獻支持願意參與宣教的傳道人。如果神呼召你服侍他,就把握時機,裝備自己,等候神的差遣。神的國需要許多順服神旨意、忠心傳道的基督徒。

從破碎的路繼續往下走
這次的災難,帶給我們的不是毀滅性的打擊。反而是個刺激,我們平時活得太安逸了,以為天下太平本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就安於現狀,追求自己的事業成功、物質享受。四川地震給我們的是個警鐘,神如果收回了他的恩典,災難隨時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基督徒的弟兄姐妹,神給我們豐富的恩典,不是讓我們獨自享受,是要我們將它分享給需要的人。在安逸的時候不忘記在災難中受苦的人。我們對他們原有一份責任,他們的受苦、與靈魂的失喪,誰來伸出救援的手?這正是主加在我們身上的責任。如果這次震災,喚醒了我們關心同胞靈魂的心,災害還不是最大的悲劇。最可怕的是人心的冷漠,看到別人的需要時,轉身不顧,以爲與我無關,那就是比地震更可悲的事情了。

震壞的道路可以修復,坍塌的房屋可以重建,而人心一但陷入麻木、冷漠的地步,真的就萬劫不復了。弟兄姐妹們,讓我們一起拉著手,走過破碎的道路,付出自己的熱心,繼續完成主呼召我們完成的使命。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靈修筆記] 你當剛強壯膽

joshua.jpg
約書亞記1:1~9
結束了曠野三十八年流浪的日子,終於要進入迦南地了。約旦河對岸就是夢寐以求的流奶與蜜之地,現在已經近在眼前。帶領著將近兩百萬以色列人的約書亞,神所托付的責任何等重大。面對著從未交手過的強敵,勝了就能進去應許之地,承受產業。敗了就全軍覆沒,倒斃曠野,四十年的等待就前功盡棄。他要怎麼打這場戰呢?
神不撇下,也不丟棄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 2 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但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 3 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 4 從曠野和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 5 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書1:1~5)

一個巨變的時代過去了,這一代的人都走了。親眼看見神施行十災,懲治法老。親身經歷紅海分開的神跡,神拯救以色列民逃離埃及的追兵。親自領受神從西乃山頒布律法,雷轟閃電,無比威嚴。親自把會幕建造起來,經歷神的榮光與他們同在。眾民的領袖摩西死了,他這一代的以色列民都離開了。剩下的只有約書亞與迦勒。他們是唯一留存下來,要帶領以色列民進入迦南的新一代領袖。眼前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征戰,所面對的是固守城池、以逸待勞的敵人。約書亞的心不免戰戰兢兢。

神告訴他:「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但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這是五百年前年,神對亞伯拉罕的吩咐,叫他起來承受迦南地的應許:「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7)現在同樣的應許賜給約書亞,他就是實現神所賜給先祖應許的那個人。這個托付在他身上,責任何等重大,他能否實現神給歷代祖先的應許?憑他一個人的能力怎麼做得成?他心中的疑慮、膽怯是必然的。

他征戰的把握不是靠著人的能力,乃是神確定的應許,這塊地是神要賜給他們的。神站在他這一邊,這場戰爭必定得勝。神說:「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小小的人物約書亞,按人的眼光不被看好,神卻告訴他:「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神的同在是最大的保障,摩西所經歷的神的大能,如今也要臨到約書亞身上。不怕我們的身份卑微,不怕我們能力不足。要看神的應許是什麼。他所應許的事必定實現。上一代的偉人雖然過去,但是神的應許不是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而是繼續在承受應許的子民中繼續有效。這就是得勝最大的保證。

剛強壯膽、承受應許
「6 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書1:6)

神給以色列民的應許,從亞伯拉罕就開始。主要包括:
國度:「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2)
萬族蒙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後嗣:「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15:5)
土地:「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15:18)

一代傳一代,歷代先祖以傳承神的應許為最大的祝福,約書亞就是承受應許的亞伯拉罕後裔。神的應許必然要實現,而且就要實現在他的手上。這是爭戰必勝的保障。不是靠著兵馬、不是靠著武器,而是靠著信靠神的應許。萬事必然要按照神的計劃一步一步實現,打一場必勝的戰爭又何必膽怯呢?神告訴他:「你當剛強壯膽。」

剛強壯膽、遵行律法
「7 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裡去,都可以順利。 8 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書1:7~8)

神給他們征戰必勝的應許,神也要求他們:「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神的應許也伴隨著對人的要求,他的永遠的應許絕不會廢棄。但人有該盡的責任。神不會讓不信神的人承受應許,就像那些臨陣脫逃,害怕退縮的人,神讓他們一個也沒有進入應許之地。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創17:9)承受約的人必要靠著效法亞伯拉罕的信心,守住與神的約。以不信的惡心,離棄神約的人,就不在神應許的約當中了。對於約書亞這時候的以色列民,神對他們的要求是什麼呢?就是謹守律法、不可偏離左右。律法是神向以色列民賜下的要求,目的是讓他們遵行神的旨意,讓他們分別為聖,不沾染外邦人的惡俗。

神與他們立西乃山之約,要他們謹守遵行。「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這是他們的祖先在神面前信誓旦旦的誓言。同樣的要求如今也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如同他們祖先一樣回答:「你所吩咐我們行的,我們都必行;你所差遣我們去的,我們都必去。」(書1:16)

神的律法是行事為人的最高準則。也是生命存留最大的保障。神的話就是基督徒生活的依據。我們要在罪惡的時代站立得穩、戰勝魔鬼的攻擊,唯有靠著神的話。面對這世界敵對基督的勢力,我們不用害怕。作戰的武器是神給我們的話語。不要忘了神給我們的要求,只要剛強壯膽、遵行律法不偏離左右。走在神的道路中,必得到神的保護。

剛強壯膽、神必同在
「 9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1:9)

面對敵人,心生害怕,是自然的反應。征戰沒有不付上代價的。敵人處心積慮的想消滅我們、用各種詭計來陷害我們、用罪惡來引誘我們跌倒。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戰爭的結局是必定勝利的,因為神的應許必要實現。我們也願意遵行神的律法,用屬靈的兵器來與惡者作戰。但是在屬靈的戰場,鬥爭激烈,我燜的信心會受到打擊、我們會因受傷而疼痛難忍。在我們擔心害怕的時候,請記住:「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我們不是單打獨鬥,乃是與神同在。耶和華的元帥領導我們一同作戰。這是我們信心的來源,讓我們能經得起挫敗、受得了犧牲。

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曾經過一次很大的考驗,就是博士資格考口試。連續四科,八位老師,連番問問題。我的英語不是很靈光,但口試完全要用英語作答。前一次十位同學只有兩個過,我心裏十分害怕。準備了好多年,失敗了就白費工夫了。在考前收到了一位弟兄寄來的卡片,上面寫者一句話:「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一看到這句話,我的心得到很大的激勵。是啊,怕什麽呢?神如果要用我,在求學的過程上榮耀他的名,就必然會幫助我。我多年來禱告求神,希望自己能為神使用,我也深信神讓我來留學,必有他的美意。神必會保守我安渡難關的。我把這張卡片放在書桌前,沒事就念一遍。這句話大大安慰我,像約書亞出戰前從神得到安慰一樣。

在幾天的考試中,我的心情出奇的平安。回答問題也超出我平時的水準。考試結果公布,我是少數通過的幾個。心中生出對神的感恩與敬畏。神是信實的,我雖軟弱,神賜剛強。我會失敗,神肯恩待憐憫。叫我這軟弱的肢體,臨陣害怕時,得到從天上來的安慰,重新剛強起來。感謝讚美主!

如今行走在世上仍有許多困難險阻,魔鬼仍會用我信心的弱點來打擊我;會用肉體的軟弱,叫我陷在罪中;用驕傲自大,來破壞我與弟兄姐妹之間和諧的關係。這伎倆真是可怕,這鬥爭真是激烈。每當灰心的時候,這句話仍然在我心中響起:「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是的,神與我同在,我怕什麽呢?求神繼續賜下勇氣,給眾弟兄姐妹們,不因害怕退縮、不被困難打倒。勇敢的堅持到底,以今生活著的日子為神征戰。

[詩歌] 離了你我不能作什麼
主帶領我,掙脫那罪惡的捆鎖,
我需要你不住地提醒,拒絕罪惡,並助我勝過,
主帶領我,掙脫那罪惡的捆鎖,
我需要你不住地提醒,拒絕罪惡,並助我勝過,

離了你我不能作什麼,離了你我不能作什麼,
懇求聖靈指教我,遠離自大的網羅,
哦,主啊,求你來塑造我,
哦,主啊,求你來塑造我,
褪去原有的舊我,獻上生命為主活,帶領我。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從天上顯明的忿怒


(羅馬書1:18~32)
引言
我們中間有很多弟兄姊妹是已經當父母了。不知道你是個很慈愛的父母、還是個很兇的父母?有的人奉行愛的教育,從不體罰。有的人認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我小時後很頑皮,常常惹我母親生氣,也就常會被母親處罰。被打的時候心裏很氣,氣我媽媽為什麼要打得這麼痛。等到長大的時候,我再問我媽媽記不記得當時打我的事時,她已經完全忘記了。
我今天身為人父,也成了個會處罰的父親,當小孩無理取鬧、頑梗剛硬,不聽勸告的時候,我會動手處罰。因為我知道這不是恨他們,而是必要的。讓他們知道時麼樣的錯誤是絕對不可以犯的,一但觸犯就會有嚴重的後果。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神的憤怒。

上次講的題目是:福音的大能。那次提到了是羅馬書中的1章17節:「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藉著人對神的信靠,神將義加在人身上,稱他們為義。而這次要講的是與上一次的是相反的,對於不虔不義的人,神的憤怒也要從天上顯明在他們身上。這次所要看的經文是:羅馬書1:18~32。主要分成兩個大段:(1:18~23節)講神為何要顯明忿怒、(1:24~32節)講神如何顯明祂的忿怒。

神為何要顯明忿怒(羅1:18~20)
因人的不虔不義
「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羅1:18)
神為何會憤怒?我們常會把神想像成一位慈祥的老公公,祂像個好好先生一樣,不管你怎麼得罪祂,祂都不會發怒。這是我們對神錯誤的想像。不信神的人認為,讓他不信神的原因就是:神會發怒。如果神是一位慈愛的神,他們或許還有點好感;一談到神的審判,馬上引起不信的人反感。還有些其他宗教人士認為:基督教的神是個次等的神,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樣,還會脾氣。佛家講到貪、嗔、痴三種罪性,是煩惱的源頭。其中的嗔就是發脾氣,如果神還會發脾氣,代表修行還不到家。這完全是對神憤怒的誤解。

要清楚神的憤怒是何義,先要知道神為何發怒。不是因為祂脾氣大,使性子,把怒氣發在無辜的人身上。祂的怒氣乃是對罪惡的最正當的反應。神是公義、聖潔的神,對世人違反祂聖潔的本性,行出罪惡的行為時,祂不會毫無反應。如果對不義的罪行無動於衷,這本身就是一件罪惡了,神絕對不可能會如此。所以我們知道神不輕易發怒,祂的怒氣一定是針對人的罪惡而發出的義怒。發怒不見得都是壞事,向不義的人伸張正義,所發的義怒是必要的。當我們陷在被惡人欺壓、心中感到不平的時候,就真希望有人能挺身而出、仗義直言,在這種情況,也就能夠理解義怒的必要性。這時候不需要一位好好先生,而是要一位能伸張正義、向罪人討罪的神。連人都有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想法,何況是公義的神呢?

神的憤怒的對象是誰?不虔不義的人。「不虔」指對神不敬虔,不把神當作神來榮耀祂。神將真理向他顯明,他卻故意壓制真理。「不義」指行為上做出不正當的事,違反神聖潔和公義的性情。對神不虔,自然就會對人不義。聖經中形容這些人:「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這裡的「阻擋」原來的意思是「壓制」。所謂壓制真理就是,明知道真理,却硬是去反對它,故意不順從。明知道神要人行出真理,卻不把真理行出來,反而去行不義的行為。對於這等人,神就從天上將忿怒,顯明在他們身上。神不會隱藏祂的忿怒,神乃是向世人顯明祂的心意。「顯明」的意思就是把原來隱藏的事物揭露出來,讓人知道。神很多的事都願意明白讓我們知道。祂主動向我們顯明祂自己。例如這裏連講兩個顯明:十七節說:神的義在福音上顯明出來、十八節說: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出來。從這我們可以看到神會主動地向我們顯明祂的心意,神要我們知道祂對於不虔不義的人,心中懷著怒氣,要我們小心避開這些行為。

我的父親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就像我一樣。人常說嚴父慈母,我的家是慈父嚴母。父親平時不發脾氣,但是一旦小孩犯錯太過分,超過了他的底線。他一發起脾氣來可是比媽媽還兇。這對小孩來說,有時會給我們一種投機的想法,不必怕爸爸,反正他不會處罰。但另一方面也不太清楚他的底線,往往太過輕忽,過了爸爸的底線,就會被處罰。我們的神不是個好好先生,祂是個慈愛而又威嚴的神。出埃記14章18節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這裏提到神的慈愛。同一節經文接著說:「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神不單是慈愛,同時也是公義的。從這我們可以看到:神對罪是會發怒的,神對我們在地上的所作所為,祂不是視而不見,而是非常注意地在看。如俗話所說的:「人在作、天在看。」我們如果故意違背真理,行出不虔不義的事,神在天上就會顯出祂的忿怒。我們千萬不可輕忽。

這一節經文是整個段落的主題,以下的經文都是根據這主題而發展。這節經文明白的指出,神會對不虔不義的人顯明祂的怒氣。我們心中可能會有個疑惑:難道神的怒氣是隨便發作、不可捉摸的嗎?就像中國的古話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的神絕不是天威難測的暴君,祂為何會發怒一定有充分的理由。祂的心意早就顯明給我們了。接下來一段經文就提到神著宇宙萬物向人顯明祂自己。

神向人啟示祂自己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 20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19~20)

神樂意向我們啟示祂自己,藉著天地萬物向我們顯明出祂的永能和神性,這是普遍的啟示。另外一種是特殊啟示,就是神在歷史上藉著特別的方式,將祂的話語傳達給人。普遍啟示是賜給所有的人,為了要讓人認識祂的存在。特殊啟示是透過祂所揀選的人傳達出來,為了要讓人知道祂是一位怎麼樣的神。

除了神向人啟示祂自己,人不能知道神的奧秘。這節經文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祂們顯明。」可見神已經向人顯明部分的奧秘,有的奧秘不是人能知道的,我們也不必去追求。但是神已經將人能知道的部分,向人顯明出來了。在人的心靈裏,有認識神的本能,這本能是神造我們時就放在我們心裏的,為了使我們能靠近神,對神發出回應。人的頭腦對宇宙萬物有感知的本能。這本能不需要後天的教導,就存在人心中。例如一個還未學習語言的嬰孩,你若向他播放有意義的語言,或者無意義的噪音,他會有相當不同的反應。如果聲音是有意義的,他會仔細聽,並開始學習這語言。如果聲音是沒有意義的,他會煩燥不安,甚至抗拒。人的頭腦天生就會嘗試去理解外界的信息。當你聽到一段聲音,你會問自己:這有意義嗎?如果信息是有意義的,你就會抱著興趣繼續聽下去。如果信息是雜亂無章,毫無意義,不管你有再大的耐心,連一分鐘也聽不下去。這就是神放在我們頭腦裏的本能:讓我們能夠理解萬物的意義(make sense of our world)。我們的頭腦對於未知的事物,自然而然會問一些問題,我到底是誰?我是怎麼來的?我為什麼要活下去?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尋求這些問題的解答。如果宇宙萬物的存在是沒有道理的,你就不可能去探究宇宙的真理。如果人活著是沒有意義的,你就不可能會花下一生的精力,來尋找人生的意義。同樣的如果神的存在根本是沒有意義的,那就不會古今中外,不管原始或落後的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能,尋求一位高過我們的神,去敬拜祂。

從生物對某種物質需要的本能,我們可以推論出這物質的存在。例如:每個人都會口渴,都需要水才能生存,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水的存在。如果世上根本沒有水,需要水的這本能是從哪來的?一個活著的生物,不會憑空需要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在一個星球發現了生物,我們知道生物的生存是需要水的。因此可以推論出,這星球有水存在。如果在這星球發現了植物,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空氣,所以一定也有空氣存在。同樣的,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對神的渴慕,都在尋求活下去的意義,都在尋求心靈的滿足。人心中的空虛感,不是世上任何物質的享受所能填滿的,只有神才能真正的滿足我們心靈的需要。這種對神的渴慕,是從何而生呢?如果神不存在,我們一切對永恆的追求全是沒有義意的。如果神不存在,那世上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有永恆的價值,沒有一個理想值得我們一生為它奮鬥。一個空洞又沒有意義的東西,卻又存在人的心中,怎麼可能呢?我們求善,而卻說善不存在;我們需要愛,而卻說愛不存在。我們有敬拜神的本能,卻說神不存在,這是不合理的。

有的人會說:「我不覺得神的存在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也不需要神賜給我心靈的滿足。」所以要知道一件事物是否有意義,不是憑一個人主觀的感受,而是要靠客觀的標準判斷。不能說這事情我無法理解,就一定是錯誤的,很可能是根本沒抓到要領。例如:有一天晚上我聽到窗外一隻鳥不停對我叫,我起初覺得好吵啊,吵得我睡不著覺。我認爲鳥叫對我來說是噪音。我心中突然出現了一個問題:鳥的叫聲是否有意義?不是因為我聽不懂,他本身就不存在意義。鳥的叫聲與噪音不同,它是有規律性的。研究鳥類的專家就有辦法找到鳥叫聲的規律性。不是因為我聽不懂,就判斷這聲音就沒意義。我不懂、鳥懂啊。對牠來説,這可能是最美妙的情歌。要判斷信息是否有意義,不是在乎不懂的人,而是在乎懂的人。軍事通信的密碼,對於不會解碼的人,完全是亂碼,但懂得解碼的人,卻可以解出有用的信息。同樣神的存在也是一樣,神已經把祂存在的證據向人顯明出來。就看人要不要接受神所顯明的證據。

接下來第20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神的永能是指神無限的能力,從萬物的被造的奇妙,就可看出神的永能來。神性是指神的本性和特徵,從萬物本有的良知、與理性,例如人有良心和道德倫常觀念等,就可推知神的屬性。人若仔細觀察天地萬物,就可以揣摩而曉得有神存在。神賜下「普遍啟示」存在每個人心中,讓我們能知道祂的存在。有的無神論者會說:「聖經說神存在是明明可知的,我怎麼一點都不知道。」哲學家羅素是個有名的不可知論者,他雖然無法證明神不存在,但也不能證明神存在。因為二者都找不到證據。既然神存在無法證明,他就不信。有人問他:「如果有一天你死了,到了天上發現了神是真,你一生所信的都錯了,你怎麼辦?」他回答:「我要問神,為什麼不給我足夠的證據,讓我知道祂的存在。」事實上神給了人許多證據。經上說:「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宇宙萬物的奇妙就是,神創造的證據。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的圖畫,就會推論出背後有個深具創意的畫家。我們看到宇航員能被火箭送上了天空再平安下來,就知道背後有許多科學家精密地設計這任務。大自然的美景超過人的圖畫。宇宙運行的規律超過航天計畫。為什麼我們卻不願接受,背後有位創造者呢?詩篇十九篇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天地萬物都在向人傳達神奇妙的作為。只不過不信的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我們的心決定對神關閉,壓制神顯明的真理,那無論再多的證據也不能使我們信服。

人不把神當神
「因為,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 22 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1:21~22)

人是世上唯一能夠對神的啓示產生反應的活物,因為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神也將祂的永能和神性向人顯明出來。但人卻因自己的犯罪行為,不愛光倒愛黑暗。不是神向人顯明的證據不夠,所以信不來;而是不願面對神公義的標準,故意拒絕接受神的存在。就好像在考試的時候,對一位好學生來說,監考老師的存在對他一點影響也沒有,老師盡心監考,維持考試的公平是好事。對於想作弊的壞學生來說,老師的監考對他如坐針氈,巴不得老師走開,他好為所欲為。人對神的存在也有兩種態度,順服神旨意、存心行善的人,樂意親近神,一點不怕神的存在。但貪愛罪惡,偏行己路的人,巴不得神從這世界消失。不但不要神管,他連想都不要想到神。人故意不要神的結果,心思就變為虛妄和昏暗,自以為聰明,但聰明反被聰明誤。選擇了錯誤的人生方向,其實是最愚拙的。人的良知雖然知道有神,卻故意忽視神,對神的旨意一點也不敬重,對祂的所作不表感謝。離棄了神,一步一步走向偶像。好像脫離了神的管制,但最後卻以偶像來代替神。

忽視神的結果
「 23 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羅1:23)
人為何會拜偶像?因為人心中都有無法滿足的空虛感。當人不願意尋求神的滿足時,最後就會以自己的方法來滿足。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為自己塑造了各種偶像。開當鋪拜財神爺、黑白兩道的人就拜武聖關公、妓女戶的人拜豬八戒、賭六合彩求土地公、為解厄運的拜四面佛。表面上廣拜諸天神佛,骨子裡則是為了滿足自已的私慾。人所敬拜的是甚麼,自己就會愈來愈像什麼。貪的人越拜越貪,狠的人越拜越狠。因為人所崇拜的偶像,正是人私慾的反映。當人將神聖潔公義的觀念,轉移到可隨私意來賄賂時,行為就會愈過愈卑下,道德也就愈來愈腐敗。

今天,大多數人們都把:個人自由、領袖人物、金錢名利、物質享樂,當成偶像來追求崇拜。人在屬靈上自甘墮落,不把神當作神而榮耀祂、不把感謝歸給祂、忽視了神所向我們啟示的真理,墮落到把偶像拿來當神拜的地步。人說沒有神,卻將敬拜的對象轉成偶像。人說沒有絕對的真理,卻隨心所欲地追求短視近利的目標。人不把神當作神的後果,就是心思昏暗,看不見真理。自作聰明,反而陷入罪惡誘惑的陷阱,各種罪行就無可避免的產生了。

神要如何顯明忿怒
從以上經文我們已經談到了,神爲何要顯明祂的怒氣。因為人不虔不義,不把神當神,神的審判必要臨到他們。這審判是何時會臨到呢?是將來還是現在?雖然神對罪人的怒氣積蓄在祂心中,將來有一天祂必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但這段經文中所說的神要顯明祂的憤怒,不是等到末日才會臨到,而是從現在就已經開始。在這個世代,神就要顯明祂的憤怒在不虔不義的人身上,不義的人在今生就會受到神的審判。我們知道了神為何憤怒,現在要來看神的憤怒要如何顯明出來呢?

三重任憑
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將要提到,神在墮落的人身上的報應。神對於不虔不義的人所顯出的憤怒,不是從天上直接降下責罰、如天打雷劈、或天火焚燒。不是降下特別的天災人禍來擊打惡人,而是對惡人的放棄,不管他了、任憑他了、隨他去了。這聽起來似乎是很輕鬆,怎麼神憤怒的結果就只是不管他而已。事實上神的任憑是很嚴重的事,神本來從天上賜下恩典,現在收回恩典;本來看顧保護,現在收回保護;人要墮落就任憑他繼續墮落,自取滅亡,這實在是比刑罰還要可怕的事。這裡提到三處任憑,分別是24、26、28三節,這三段經文一再重覆的信息,就是神對罪人的任憑。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 任憑縱慾行污穢的事:首先我們來看神第一個任憑的原因是什麽?從21節我們就看到了,人因為神所賜的普遍啟示,原是知道神的。但是因為人拒絕了神的啟示,不信神、反去拜偶像,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 所以,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羅1:24)
2. 任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再來看第二個任憑的原因是什麽?從25節看到他們原知道神的真實,也就是神所啟示的真理。但是他們卻「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也就是把神的真理當謊言,以受造之物當偶像來代替創造的神。「因此,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1:25~27)
3. 任憑存邪僻的心行惡事:最後看第三個任憑的原因是什麽?從28節看到他們原本有對神的知識,但是他們卻「故意不認識神」,也就是不把對神向他們顯明的知識當作值得相信的。故意選擇背棄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羅1:28)就是世間一切污穢、敗壞的行為。

在這三處經文中,我們看到一個相同的模式:就是神起先賜給人普遍啟示,人卻偏行己路,最後神任憑人自取滅亡。從人的角度看,人原本知道神;卻不信神反去拜偶像;最後被神放棄,落入罪惡的深淵。「任憑」這字的意思原文是「交付給另外的權柄」的意思。歌林多前書5章5節,保羅要教會要把與繼母亂倫的人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這裡的「交給」就是任憑同一個字。原來人在神的管轄之下,但人選擇不要神管,神就將他交付別人管。交付誰呢?就是罪惡的權勢。神對罪人的心意,由起初的擔憂、變為傷心,而最後完全放棄,這就是任憑。人既然棄絕神、不要神,神只好把人放棄。

有人對神的「任憑」有所誤解,以爲神既然任憑我犯罪,那我今後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反正神已經任憑我了,所以我的所作所爲祂會負責。就算我再犯罪墮落,也是神讓我作的。這是個錯誤的觀念。所謂神對人的「任憑」,並不是指神授權讓人去犯罪,乃是說神對執意不肯悔改的罪人徹底放棄,任由他自己去選擇不義的道路,不加阻止,讓墮落的人接受自己當得的報應。這不是神積極的安排,而是對於人任意妄為心中失望。人既然要用神所賜的自由意志選擇犯罪,神就讓人為自己錯誤的決定負責。這是消極的放棄、不是積極的促成。神的旨意是要人遵行祂的誡命,不可能預定人作惡,似乎是:人不作惡,神還要設計個陷阱要人作惡,這不可能是神的本意。神巴不得罪人回頭,但是對於頑固不悔改的惡人,神是被動的任憑他接受犯罪墮落的苦果。

就好像一個不肖的浪子、不把父親當父親,反而勾結狐群狗黨,認賊作父、爲非作歹。父親多次勸阻不聽,失望到了極點,不得不放棄、只好忍痛由他去、任憑他去接受犯罪的報應。神對罪人的心就向那位父親一樣。

放縱情慾的罪
我們再來看第24節:「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慾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26節:「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兩個任憑都是指著情慾。「情慾」指脫離神所定下的道德規範,去追求那些滿足自己肉體歡樂的事情。人的身體原來是神所賜下最美麗的創造。在神所設計的婚姻中,夫妻性的結合,是人間最美的享受。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既然是神所賜的,就不是骯髒污穢的,而是神聖的。我們不應該禁止它、或故意看低它。就如天主教所相信的:聖職人員是不能有夫妻生活。禁制的結果,違反人的本性,反而生出很多暗中犯罪的敗壞行為。基督徒不會禁止嫁娶,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是美好的、是神所賜的。但是任何美好的事物一經濫用,就變質了。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只容許在夫妻之間,一但超出了神所定下的範圍,同樣的事馬上就成為犯罪的行為。神所賜給人最美的享受,被人的邪情私慾扭曲,神所造的高貴的身體,卻成了人發洩情慾的工具。你如果看到報紙的社會新聞,淫亂敗壞的事層出不窮,人陷在放縱情慾的罪惡之中,只貪戀自己肉體的享受,不把人當人看。在婚姻之外尋找外遇的目標,性伴侶一個換一個、利用完了就始亂終棄。神聖的夫妻關係被藐視,追求的只是自我的滿足,不負責任。人的情慾一旦不受神的管制,就像脫韁的野馬,決堤的洪水,散漫放蕩無法扼止。放縱情慾的結果,乃是作出種種骯髒污穢的事,敗壞自己的身體。

原本在伊甸園中,人赤身露體不以為差恥,但是犯罪之後,喪失了純潔的良知,就拿樹葉遮遮掩掩,彼此不敢正視。淫亂的罪對人心的影響很大,其他的罪都在身體以外,為有行淫是直接污穢自己的身體。而性又是人生命中最隱秘、最深的情感。一但被玷污了就直接影響人内心的平安、並破壞了和諧的人際關係、與自我的形象。犯下姦淫的人,不敢面對配偶、沒有臉面對神。罪咎感不斷在心中控告,會把人整個毀滅掉。尤其在今天這個道德敗壞的世界,色情、放縱的思想處處可聞,整個社會對這墮落的風氣習以爲常、不以為怪。魔鬼隨時在引誘我們跌倒。我們信主的人一定要在這上面小心,不要在性的罪上給撒旦留地步。因為我們所追求的,不只是今生的享樂,更是在神面前保有一顆清潔的心。有一天我們還要面對神,求神保護我們不受魔鬼攪擾,願意在今生持守一顆警醒的心,立志過聖潔的生活。

同性戀的罪
接下來要談到同性戀的議題,這是個很具爭議性的議題。我們不打算在這裡深入探討這問題,只會專注在聖經的討論,看聖經是怎麼說的,從聖經的教導,找到我們該有的立場。25~27節經文:「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這是指什麽事?就是指同性之間的性行爲。我們在這裡要先把同性戀的範圍定義清楚。這裡不是談到同性戀的性傾向,而是同性之間的性行爲。以下所有談到同性戀的時候,就是以同性發生性關係這個定義為限。25節稱這種行爲是「放縱可羞恥的情欲」。聖經對同性間性行爲的立場是很清楚的,就是反對。不是因為同性戀姦淫才反對,異性戀也一樣,聖經反對所有婚姻之外的性關係。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有的人認爲基督徒歧視同性戀,有「恐同症」。甚至連一些基督徒都在聖經的解釋上採取妥協的立場,提倡同志神學,聲明聖經不反對同性戀。這種立場是從「自由派神學」發展出來的思想。今天竟然是大部份學術界的立場,可説是整個西方社會「政治上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的主流想法。反對的人可能會被貼上,頑固不化,甚至歧視弱者的標簽。

同志神學怎麽看這段經文呢?他們說:「這段經文譴責的不是同性戀,而是異性戀者,違反異性戀的性傾向,和同性發生關係。真的同性戀者不在聖經譴責的範圍内。因為對同性戀者來説,順性的用處就是與同性發生性關係。他們如果與異性交往那就是逆性,是聖經所指責的。」這完全把聖經明白的教訓顛倒過來了。聖經反對的事,他們認爲聖經贊成。這是自由派神學常見的手法,當聖經的教導不符合他們的意思時,就把它窄化、切割,把這段經文限制成只對某時、某地、某人才適用,對今天的人已經不適用了。聖經如果都讓他們這樣解釋,那所有的經文都可以變成過時了,不必在乎了。

那要怎麽看這段經文呢?在保羅那時代的人,根本就沒有把性別與性傾向分開看待的想法。「女人順性的用處」,根本就不是什麽同性戀或異性戀的性傾向,而是指神造男造女時所給他們自然的性別。生為男人就有男人的性情、生為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情。如果他生理上是男性,他的心理就該是男人的本性,他就該順乎本性去發展與女人的婚姻關係。女人也一樣,該與男人結婚,在婚姻中享受性生活。這也是神在伊甸園中所定下的婚姻規律:「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二人就是一男一女。主耶穌也肯定這個教導。違背了神設立婚姻的本意,與自然的本性,與同性的人發生性關係,這是神所指責的。這裏所說的「逆性的用處」就是指違反自然不正常的情慾關係。

人如此淫亂的結果,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這不只應用在同性戀的淫亂上,對異性戀也一概適用。道德敗壞,放縱私欲,最後一定會嚐到犯罪的後果,如身體得病,人際、家庭、社會關係的破壞瓦解。我們在這裡要把報應的範圍限制在,故意違反神的旨意,任意放蕩的人身上。至於無辜受害的人如,丈夫外遇,妻子無辜被感染性病,或母親得艾滋病,傳染給小孩。或是因為輸血時消毒不夠,意外感染,的這些無辜染病的人,不要把譴責錯誤的加在他們身上。人受苦有因自己作孽,該嚐犯罪的苦果,但是也有被人連累,無辜的受害人。

知道了聖經的教導,我們對同性戀者應該抱著什麽態度呢?罵他、笑他、歧視他?都不是。主耶穌會怎麽對他,我們也應該如此。主耶穌在世上時,與罪人、妓女、稅吏等不受歡迎的人物在一起吃飯,是真心的接納他們。主耶穌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這不是與罪妥協,乃是要向罪人伸出援手,從罪中挽回他們。我們恨惡的對象是罪,不是陷在罪中無法自拔的罪人。身為基督徒該有的立場是:「恨罪、愛罪人」。對於公開提倡同性戀婚姻、推廣同性戀教育。我們應該本這信仰公開反對。對於明顯犯罪的事,應憑愛心指出來。但是不要自以爲義,而歧視同性戀。應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脫離罪的纏繞。我們都是罪人,我們在説謊、恨人、情欲上可能都犯過罪,這些罪不比同性戀的罪更可原諒。但主耶穌為我死了,祂赦免了我,祂的血能洗清我們所有的罪。也能洗清一切同性戀者的罪。只要我們回到耶穌面前接受衪的救恩,承認自己過去的罪,衪都能赦免。

今天我們對罪的譴責說得多,但實際去愛人、救人的行動作的少。當我們面對同性戀者的時候,不要只有排斥與譴責,應在行動上更積極的付出。我們是否曾經去關心他們為什麽會墮落?如果有一天他向你求助時,你能真心的接納他嗎?我們要期待他們走進教會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他真的進來了,你真的願意與他交朋友嗎?還是遠遠的躲開他。在現實生活要做到真的不容易,就算做到很難,但是首先在觀念上要有願意的心,願意按聖經的教導來做:一面不與罪妥協、一面愛陷在罪中的罪人。

結論
今日的世界陷在罪的轄制中。世人在罪中浮沉,不認識神、遠離神。抗拒神向他們顯明的真理。為自己塑造偶像。沒有一個人能靠著自己行出義來。沒有一人不需要神的拯救。神對失落的罪人,心中傷痛,希望他們回轉。不管是犯下在再嚴重的滔天大罪,淫亂敗壞、作姦犯科的行為,只要他們肯回轉,神就必定赦免他們的罪,拯救他們脫離審判。但是如果人繼續心硬,不願悔改。神的審判也是嚴厲的。背逆的人在今生就會經歷到神顯明的憤怒。最大的憤怒就是神的任憑,隨你去吧,要作惡的繼續做惡,要敗壞的繼續敗壞,這等人在神的面前已經徹徹底地的被放棄了。弟兄姐妹們,趕快趁著還有機會,及時悔改;不要等到神任憑我們、放棄我們的時候才後悔無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