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 星期六

黑暗不能勝過光


活在今天的世界,你有什麽感觸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離開神的真道越來越遠。教會好像漂流在怒海狂濤中,隨時可能被水淹沒。然而船上的人有的沉睡、有的看看情勢不妙棄船而逃。基督的福音在今天這個局勢下,還有前途嗎?我們可能會被外界的情勢驚嚇而喪膽,覺得無望而不想繼續堅持下去。但是主耶穌告訴我們的話是:「光照在黑暗裡,黑暗不能勝過光。」這正是我們今日的情景。福音在今天的世代是否有希望?當然有,因為那是神拯救世人的工作,它是不會被黑暗吞噬的。讓我們用以下一系列的講道,來看約翰福音中的信息。

約翰福音是使徒約翰在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寫下的福音書。為何要在三卷福音書都已經寫成後約二十年後,又要寫一另本福音。因為約翰深深感受到,他當時是最後一位還活在世上的使徒,是親自跟從過主耶穌,領受過主耶穌第一手教導,碩果僅存的人物。在他垂暮之年,回顧一生所領受的寶貴信息,若不寫出來,就要消失在歷史中了。所以他特別寫下了第四卷福音書。他寫這本福音書的目的就是:「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2031整卷書的中心集中在耶穌基督的身上:祂是三一神的第二位、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約翰福音的第一章1-18節正是整卷書的序言。包含了豐富的神學內涵,值得我們一句一句的來仔細研讀。以下就按照四個方面來談耶穌基督這位神之道的屬性。祂是從太初就與神同在的道、祂是宇宙萬物的創造主、祂是賜人生命的主宰、祂是照亮黑暗世界的光。

道就是神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2這道太初與 神同在。」(約11-2

耶穌基督的神性是新約聖經中多次出現的真理。不單是耶穌自己宣告,也是門徒在新約書信中教導的內容。其中說的最清楚的就是約翰福音。約翰開宗明義就指出這個事實,他以永存的道來說明耶穌基督在永恆中就已存在,他說:「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本句經文包含非常深奧的思想。首先道是永存的,從太初就已存在。「太初」這個字與舊約七十士譯本的「起初神創造天地」裡的「起初」,希臘文完全一樣。約翰故意使用同一個詞,來描述道的存在先於宇宙萬物的創造。

在約翰寫的另一本書啟示錄也有同樣的觀念,啟示錄使用「昔在」這個詞來描述永恆的過去,就已存在,與「太初有道」這句話裡的「有」是同一個動詞,就是「是」這個字。從萬物未造之前的過去一直持續存有。這一節經文的三個動詞,都是同一個字,希臘文翻成「是」或「有」,時態是未完成式,這是個特別的時態,表示動作從過去就一直持續如此。道的存有從永恆的過去就常存,道與神同在也是從永恆的過去一直持續同在。道就是神也是從亙古以來一直如此。

接著進一步他描述道是與神同在。這句經文出現的兩個主要名詞就是「神」與「道」,「道」在這裡是指什麽?從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我們就可以知道,約翰福音中的「道」是指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在太初就與神同在,這個想法也是與啟示錄相合。啟示錄一章八節說:「主 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示錄18)這句話中的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就是指父神。 然而第二十二章12-13節說:「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示錄2212-13)這節經文中指的昔在、今在、永在的那一位是將要來的耶穌。這兩句話明顯把父神與主耶穌放在同一個地位,用同樣的話來描述。這不是偶然,正是約翰特別要宣告的真理,耶穌基督與父神在永恆中就同在,現在也同在、也將要在永遠中同在,一同掌權。基督的永存是約翰特別在這裡指出的,這句話也正足以反駁後來亞流派的異端,他認為:「在歷史中,基督曾一度不存在。」

我們再回來看「道」這個字,為什麼要用「道」這個觀念來描述耶穌基督?我們一般不容易理解。這兩者怎麼能有關呢?首先我們要明白「道」這個字在當時的人心中的意義。約翰使用logos這個字來描述耶穌的神性,應該針對當時的猶太以及外邦信徒對這個字的理解。首先我們先來看猶太人如何理解神的「道」。這個字是由希伯來文Memra ,「話」這個字相對應的。神的「道」就是神的「話」。猶太人為了避免用擬人化的描述來直接稱呼神,在塔爾根中,特別用「神的話」來代替「神自己」。對猶太人來說,話語不單只是聲音。而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力量,能夠成就事情。當他們聽到「神的話」這個字,他們就會想到神。

神的道具有啟示的能力。在摩西五經中,或在先知書中,常出現「耶和華的話臨到 ...」、「耶和華的話囑咐我」這樣的經文。神的話臨到先知,就代表神親自臨到。神的話也代表神的旨意,是有創造、維持宇宙運行的力量。例如詩篇中說:「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他一吩咐便都造成。」(詩篇1485)「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因為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篇336-9)神的話就是神旨意的彰顯,它具有力量,能完成神所要完成的事。

以上我們看到了,神的道具有啟示與創造的能力。這個想法與舊約中「神的智慧」非常類似。箴言中有一段提到了擬人化的智慧:「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箴言822-30)神的智慧是神創造的力量、祂從亙古到永遠,與神一直同在。神的智慧是有位格的,祂不是被造物,而是先於萬物的創造者。這個觀念猶太人十分熟悉。約翰就是用「神的話」這個詞來描述基督就是,與神永遠同在、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

接著我們來看「道就是神」這句話。許多人不能同意這句話,認為神只有一位,約翰僭越了獨一神的觀念,將耶穌當成神。其實聖經當中除了約翰福音直接稱耶穌為神之外,還有幾處經文也是稱耶穌為神:「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羅95)這句經文直接說基督是永遠可稱頌的神。「論到子卻說:神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希18)這句話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詩篇的話稱呼主耶穌為:「神啊!」。約翰福音在耶穌復活向多馬顯現時,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如果耶穌不是神,祂會嚴詞拒絕承認。可見多馬的認信正是祂的身份。以上都是直接指耶穌是神的經文。此外還有更多的經文描述耶穌的神性,或者是耶穌自稱神的稱號,或耶穌接受門徒敬拜、禱告的經文。除非我們否定這些經文的可靠性,我們無法避開耶穌是神這確實的真理。

最後,我們再來看第一節的最後一句。「道就是神」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如果說把前一句話,與本句並列。馬上就會有個意義上的衝突。怎麼可能道與神同在,道又是神。如果道與神同在,他就不可能與神是同一的。我們不會說:「我與某個人同在,我就是某個人。」首先「道與神同在」這句話中的神,是指父神,道與父神是有別的兩個位格。接著的句子「道就是神」並不是說道等於父神。而是指「道」具有神所有的完全的神性。這句話的主詞是「道」,主詞述語是「神」。而且神並沒有加定冠詞。通常這種句型,不加冠詞的名詞是當作描述主詞的特性來使用。也就是說「道」具有神完全的屬性。並不是指「道」與「神」等同,位格不分。還有另一種誤讀,就是耶和華見證人翻譯的新世界本聖經,把這句話翻成「道是一位神」。含義是他是有別於獨一神之外次一等的神。他們所提出的理由就是神這個字沒有定冠詞,不能翻譯作那位「神」。但是他們忽略了,「神」這個字如果當作主詞述語,描述「道」的特性,本身就不可加定冠詞。約翰這個地方就是如此的用法。他在本句描述「道」具有「神」所有的屬性。如果說沒有定冠詞就意味不定,翻成某一個次等的神,這是錯誤的翻譯。耶和華見證人以外的其他版本,都翻譯得很正確,這在聖經學者中已經成為普遍接受的定論了。

這句經文是指主耶穌道成肉身以前的描述,是早在太初就已存在的,是與父神從亙古以來一直同在的,祂也具有神所有的一切特性。這就是約翰福音第一句經文所告訴我們的寶貴真理。

道創造世界萬物

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13

既然「道」從創造萬有之前就已經與神同在,祂本身就不是被造的。相反的,祂是創造萬物的主宰。第三節經文清楚說明了這個事實。所有的被造物都是藉著祂而被造的,下半句更清楚地重複,凡被造的萬物沒有一樣是在祂以外被造,也就是沒有一件被造物不是祂所造的。這裡的造這個字,原文是egeneto ,可以翻成被造、生、來到世間、成為存在。這句經文主要是針對當時諾斯底派異端錯誤的思想,陳明創造是神的工作,是藉著基督完成的。

當時諾斯底派見到世界存在罪惡、憂愁、與痛苦。就不承認世界萬物是神直接所造的。因此就發展出一套善惡二元分化的理論。認為物質的世界是有缺陷而不完美的,世界就是由物質所組成,因此是惡的,有腐敗的因素在其中。神是靈,完美無暇,因此不可能與罪惡的世界有任何關係,祂絕不接觸不完美的物質世界,也不可能直接施行創造的工作。因而有許多發射體從神發出,這些從神發出的物體離祂越來越遠,對神的認識也就越來越少,最終不但不認識神,反而敵對神。創造萬物的造物者就是其中一個敵對神的力量。因為它遠離神所以它可以接觸邪惡的物質世界。這種思想否定神可以成為肉身來到世界。在約翰時代這種異端的思想非常流行。

為了要駁斥諾斯底派異端,約翰特別強調基督就是神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祂就是萬物的創造主。這樣的想法不但出現在約翰福音,也與新約聖經中許多經文吻合。歌羅西書一章十六節說:「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哥林多前書八章六節下說:「我們也歸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希伯來書一章二節下說:「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

約翰福音提到基督是創造的主宰主要的意義,除了駁斥諾斯底派的異端。還陳明了一個真理。物質的世界不是惡的,它是天父的世界,是神藉著基督創造的。萬有的背後只有上帝,一切源自於祂,沒有任何其他敵對勢力能與祂抗衡。即使世界曾經因著始祖墮落而落在咒詛之中,但是神對世界的拯救心意是堅定不移的。祂甚至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親自來到世上,成為肉身的形狀,為要拯救悖逆的罪人。既然知道神對這個墮落的世界拯救的心意,我們不會輕看它、放棄它。反而應該是體貼上帝的心意,投入基督救贖的工作,也就是藉著福音,讓敗壞的世界重新回到起初創造時完美的狀態,這就是主耶穌來到世界的目的。

創造代表主權,如果我們創作了某個藝術品,這個作品的主人就是我。同樣的,我們既然是基督所造的,生命的源頭既然從祂而來,就當把主權歸給祂,降服在祂面前。這應該是我們被造的人該有的人生態度。

道賜人生命

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約14

這節經文提出一個觀念,生命是在道裡頭,也就是耶穌基督裡頭。祂是生命的源頭、生命是來自於祂。首先我們會有個疑惑,這生命是指什麽?是我們肉身的生命嗎,還是另有所指?生命這個字,在約翰福音中出現多次,可以說是約翰福音的一個主題。第二十章三十一節就說了:「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這就是約翰福音寫作的目的。在我們信主以前我們已經有肉身的生命了,這裡說信了主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可見這是指有別於肉身生命的另一個的生命。約翰福音中還說:「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約633)耶穌感嘆猶太人不願信祂,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540)祂賜下寶貴的應許:「我來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祂還自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146)「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也就是說「我是生命」。這個字的名詞、動詞出現在約翰福音五十次以上,是整卷書一再重複的重點,有寶貴的意義在其中。

首先,得生命的意義就是滅亡的相反。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就是要拯救世人,讓他們脫離滅亡的命運,得到永遠的生命。這生命能存到永久,不僅是時間上永遠長存,更是在質量上與神同在、完全美好。如果只是今生生命的無限延長,可能對人來說是個咒詛,因為今生的生命充滿了痛苦、罪惡、折磨。許多人巴不得離開世界、從此生得解脫。歷史歷代有許多人存在著長生不老的夢想,但是肉身雖然活著。所愛的人事物都無法保留、一一離我們而遠去,那是個痛苦的折磨。永生不是長生不老,是得到生命的更新,這不再是過去那敗壞、犯罪、會滅亡的生命,而是神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這個新生命不會衰敗、不會滅亡,與神同在、直到永遠。這就是我們渴慕得到的「永生」。

我們要怎麼得到這永生呢?永生的的源頭就是基督,得到永生的途徑就是通過信靠祂。不但是接受他所賜給我們的赦罪的恩典,更是領受祂在我們身上所作的重生的工作。把我們從裡到外改換一新,脫離過去敗壞的習性,活出基督賜給我們新的生命來。這就是約翰福音所說,耶穌基督賜給我們寶貴的救恩。

接下來的這句話「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又是什麽意思?人能藉著基督得到永恆的生命。然而這與「人的光」又是什麽關係?人是神所造的,是唯一按照神的形象造的。他與其他的被造物不同,為有人能領受神所賜的生命。光在神的創造萬物之中,是按照神的話首先被造的。創世記裡說:「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造的過程可以說是,從空虛到充滿、從混沌到秩序、從黑暗到光明。如果沒有神的創造,著整個的宇宙仍然是虛無、混亂、與黑暗。我們人類是神最後造的活物,也是領受神親自吹出生命氣息在我們身上的活物。我們能夠接受光、能夠反映出神的榮光。這是我們被造時,神所給予我們的任務,將神榮美的形象彰顯出來。然而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因著始祖犯罪而被破壞。我們不但不能反照出神的榮光,反而因犯罪羞愧躲避神的面。罪使我們不愛光倒愛黑暗。就好像農村裡小溪旁,洗衣服的石頭一被翻開,幾百隻蟲急忙四散奔逃,因為牠們見不得光。我們陷在罪中時,也不是如此嗎?最怕神光照我們,總是想躲在黑暗中,不讓人知道自己所做的見不得人的事。

一直等到主的大光從天上照亮我們,我們看到自己的罪被顯明出來,心中羞愧。願意在聖靈的光照之下,認罪悔改,接受基督赦罪之恩。這就是神所賜下給我們的,照亮我們生命的光。當我們領受這生命時,我們就不在黑暗裡走,乃是行在神的光中。那是照亮我們內心的光,讓我們裡面的黑暗被顯出之後,屈服在神聖潔的光照之下。這光也照亮我們前面道路,讓我們不必在黑暗中摸索跌倒。這光更是賜給我們生命的光,讓我們不必落入黑暗的地獄裡,與神永遠隔絕。讚美我主耶穌基督,祂是生命之光。

道是照亮世界的光

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

黑暗就是沒有光,當宇宙被造之前,就是一片漆黑,毫無亮光。直到神說:「要有光。」才打破了黑暗。出現了光明的世界。這就是神創造天地時,光照在黑暗裡的情形。今日的世界也是一樣,在屬靈上是充滿黑暗的,自從人離開了神,就失去了他在伊甸園所賜給我們那光明、聖潔的生活。人類自從墮落以來就生活在黑暗中,被黑暗轄制,無法自拔。但耶穌基督來到了世上,就像光照在黑暗的世界。把沉溺在黑暗中的生活形態曝露出來,讓人看見黑暗蠱惑人心的真相。沉溺在罪中之樂的人,一旦被奪去所習慣的享樂是非常難受的。就像有毒癮的人戒毒一樣。黑暗與光是兩股敵對的勢力,從人類墮落以來一直在人心爭戰。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主耶穌就是那照在黑暗裡的光。

接下來本節下半句「黑暗卻不接受光」,如何理解?這裡的「接受」,有兩種解釋。這字可以翻作「理解」,也可以翻作「勝過」。黑暗不能理解光,這可以看作黑暗對光的排斥,但是它不能把光吞噬,最終它不能勝過光。只要有一點的光存在,那裡就不再是完全黑暗。只要有光照亮的地方,黑暗的行徑就無所遁形。約翰在這裡可能故意使用這個詞,來表達一語雙關的意思。如果使用中文來翻譯,同樣也可以有個詞有「理解」、與「勝過」的意思。就是「掌握」。黑暗不能掌握光,就是它不能「理解」光、它也不能「勝過」光。

約翰福音三章19-20節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就是說明了世人不接受光的原因。是因為光把人的罪顯明出來,當人的罪受到責備時,心生抵觸,不願承認自己的罪、因此也也不願接受光。

另一種理解是當光照亮黑暗的世界時,黑暗的勢力無法勝過光。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間,就是光照在黑暗裡。祂帶來了真理的啟示、聖潔的標準、神完美的形象。這是神拯救世人應許的應驗,神的救恩計劃在基督裡必然要實現。所以說黑暗不能勝過祂。世界的黑暗勢力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毀滅祂,魔鬼試探祂、地上法利賽人逼迫祂、甚至要用十字架把祂殺死。可是當主耶穌被高舉在十字架上時,神的榮耀彰顯出來。那正是撒但詭計失敗的時候,牠不能再轄制人。因主耶穌已經為我們開了一條脫離黑暗、進入光明的道路。黑暗的勢力不能戰勝祂。

主耶穌拯救的力量是何等的奇妙,甚至連無可救藥的罪人也能被主耶穌挽回。這就是光來到世界,向我們這些罪人施行拯救的力量,那是個奇異恩典,超過我們能夠想像的。有一位曾經墮落在罪惡深淵的年輕人,犯了滔天大罪最後卻被基督拯救回來,他最後奉獻成為傳道人,他的見證激勵了許多在罪惡中掙扎的人。一九七八年,穆瑞戴維斯是一位桀驁不遜的年輕人,他的父母婚姻不幸福。在他父母離婚不久後,他的父親打電話給他,邀請他到父親的公寓談話,一坐下來,父親就說:「穆瑞,我們家一直都是信神的,我希望你能信神。我們一起來讀一段聖經好嗎?...」在父親還沒有說完話,他馬上打斷父親:「你今天找我來就是為了這事嗎?在你繼續說下去之前,我先清楚地告訴你,你不必再浪費時間了。我根本不相信有神,我是個無神論者。...爸,你是一個離婚離了七次的人,你告訴我有神,我怎麼能信你的話?」他的父親被兒子講得無話可說,站起來打算離去,出門前回頭說了一句:「是的,我不是個好爸爸,我希望你不要像我一樣。」就轉身離開。就在他與父親談話的二十四小時之內,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與人發生衝突,在憤怒之下故意殺死了一個人。被警察開車追趕、逮捕送進了拘留所。在審問之前,他打電話給父親:「爸!我出事了,現在在拘留所。」他父親還以為他是開車拿了什麽罰單,或是與人打架等小問題。但是他清楚地告訴他爸爸:「爸!我殺了人了。是真的。」他爸爸連忙趕去拘留所,帶著一位當地最有勢力的律師。當這位律師與他對談了一陣子之後,律師把聖經拿出來。在當地如果一位律師拿出聖經出來,就代表這場官司是沒希望了,只能求神了。他拒絕:「我不讀聖經,我要回家。」律師說:「你的案子,將會被控一級謀殺,可能無期徒刑,我所能做的就是爭取能判五十年,幸運的話你二十五年可以出來,還有點時間可以自由地活在外面。」他開始害怕了:「我才十八歲,我不要一生待在監獄裡,幫助我打贏這場官司吧!」律師說:「你還沒有預備好。」

他在監獄裡遇到了一位獄友湯米,也是犯了重罪,等待判刑。但是這個人看起來與其他的人非常不同。別人在獄中脾氣特別暴躁,動不動就要吵架,甚至動粗。他總是帶著微笑、心平氣和的。當湯米看見他心浮氣躁的時候,就來拍拍他的肩膀,說:「放心,一切都會好轉的。」湯米的出現,讓他在獄中逐漸平靜下來。他對湯米有種不一樣的感受,他心中似乎有種別於常人的力量,能夠安撫人心,他不該屬於這個充滿暴戾之氣地方。有一天湯米的案子宣判了,他靜靜地走了進來,從鏡子的反射中他看見湯米面色平靜,不改他慣有的笑容。他急切地追問「你到底被判了幾年?」湯米平靜地回答:「七十五。」穆瑞失望地躺在他的床上,用棉被枕頭蒙住自己,心中失望的自言自語:「怎麼會這樣,湯米這輩子完了。」他大聲向管監獄的高喊:「你們一定搞錯了,湯米是最不像屬於這裡的人,你們卻要把他關一輩子。」他甚至想說服湯米:「你打算怎麼辦,就一輩子死在這裡?」湯米說:「我寧可認識基督,而一輩子關在監獄裡。也好過於不信基督,在外面浪費我的生命。」穆瑞聽到這句話,他受不了了,他看到了湯米裡面的那股他所缺少的力量:「湯米!你今天一定要告訴我,你的神是個怎麼樣的神?我一定要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湯米向他傳起了福音。那天起他認罪悔改、接受耶穌為他的救主,成了一位基督徒。他每天在監獄裡與獄友一起讀經,聽湯米分享,信心一點一點長大。神將一個意念放在他的心裡,告訴他最讓他擔憂的事:「他將被判二十年。」其妙的是在一陣來回的法庭辯論後,陪審團定他為有罪,法官判的刑期就是二十年。他在服刑時期表現良好,八年半後出獄,進入教會中全職服事主,從最底層的服事、幹到青年牧師、再幹到小教會牧師、今天他成了一家將近四千人教會的主任牧師。他的經歷鼓勵了許多在犯罪邊緣,自認為無可救藥的青年人。

主的救恩是超過我們能夠想像的,許多陷在罪中、無法自拔的人,在世人唾棄他們之前,他們早就已經自我放棄了。但是這種人神不放棄,主耶穌仍然要挽回他們。我們面對今天的時代,是否有主耶穌對罪人的愛心與耐心。看起來好像是毫無希望,這個世界完全不接受福音,甚至嘲笑基督徒。信主的人越來越少,我們在世上成為少數。但是主耶穌當年是如何面對逼迫祂的世界?在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可以說所有信他的人都成鳥獸散。這群曾經跟隨基督的門徒,已經信心瓦解、不見踪影。撒旦並沒有把耶穌基督擊敗,雖然祂被釘在十架上,受盡最大的屈辱,然而祂順服神差祂來世上的旨意,最終成就了神拯救世人的計劃。在世人的標準來看,祂是失敗的,但是在神永恆的計劃中,祂已經作成了。

結論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然而黑暗也無法戰勝光。光的力量正一點一點的在人心中照亮,把人心帶回父神面前。人的心雖在黑暗中,然而人需要神,當神拯救的大光照在人的心中,聖靈的大能就能軟化我們剛硬的心。使我們願意悔改歸向神。我們過去就是剛硬悖逆的人,如今卻被神慈愛的呼喚挽回,歸向基督。求主真光照亮這世界,我們積極效法基督對世人的愛,投身福音的工作,把悖逆敗壞的世人帶回到主面前,歸向真神。求主給我們傳福音的勇氣、賜給我們力量、反照出主的真光、照亮黑暗的世界。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戀婚姻享有婚姻的完全福利

美國最高法院六月二十六號以5比4投票判決,同性戀婚姻享有異性戀婚姻所有同等權利,包括保險、遺產繼承等。這等於是聯邦政府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這事件影響重大的事,就如當年大 法官禁止學校禱告、宣告墮胎合法的判決一樣,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後續影響。

支持對同性戀者不該歧視,他們享有同等的工作權、公民權、法律上同等的地位、這是美國社會的共識。但是在婚姻上是否容許同性成為夫妻,這是關係到婚姻傳統定義的顛覆,是件值得考慮的事。美國已經有六州承認同性戀者可以組織家庭,法律上成為伴侶聯合(Civil Union)。但是同性戀者的要求不止於如此,他們要完完全全的被稱為婚姻,也就是要重新定義婚姻。

大 法官判決後,等於是在法律上婚姻的定義不再是一夫一妻。二男、二女,甚至雙性人也可以是夫妻。它的影響不單是人 權的尊重那麼簡單,而是在法律上、也就是在道德上承認同性婚姻是該被大眾接受的。這會導致整個社會的下一代,因著間接的暗示或鼓勵,有更多的人成為同性戀。在美國的教育界已經是如此,當肯定同志權成為主流文化後,學童在學校被教育接受同性戀,甚至嘗試同性戀的人數增加。我們是否該鼓勵這種風潮。這是關乎整個社會維持傳統一男一女家庭的穩定的問題。是件值得關注的大事。

就如我們今日立法說,與十六歲以下自願性行為不處罰,你看會不會嫖雛妓的人數增加?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通常社會道德的標準更高,法律則是定下道德最低能夠容忍的限度。例如說謊通常法律上不罰,但是在法院作偽證就要罰。同樣的同性戀婚姻的合法化,也間接的鼓勵了社會,改變道德標準,承認同性戀行為是合乎道德的。我們願意自己的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性道德如此開放的環境中嗎?自己的兒子女兒有一天告訴你,爸!媽!請接受我同性戀的伴侶,我們要結婚。你會怎麼反應?

這股風潮最後一定會席捲全美國,再跨過太平洋吹進中國,我們的社會怎麼面對這股風氣,當我們自己的道德底線沒有被建立起來的時候,可預見的就會被這股風氣吹得全軍覆沒。

2013年6月15日 星期六

望子回頭的父親


(路加福音15:11-32)
人性中有許多黑暗面,凡是在現實生活中打滾過,又跌得滿身傷痕的人都不得不不承認這點。在生活中,我們常在與纏繞我們的罪掙扎。在聖經的教導裡,父親是一家之主,也是屬靈的領袖,有責任帶領一家人親近神。事實上,我們卻是常活在一種虧欠當中,有時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一家人中屬靈最不追求的,比不上自己的妻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神把帶領一家人的責任交給了我們做父親的,太太也以順服的心把很高的期待加在我們身上,眾兒女又殷切盼望一個作榜樣的父親。不管你願不願意,你已經在這個位子上,已經黃袍加身了,非要硬著頭皮撐下去不可。我常想,多數的父親從來不想學習怎麼當父親,男人喜歡從嘗試錯誤中學教訓,就像我們走錯路時不願問路,而是繼續在錯綜複雜的街道中尋找,想要殺出一條血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當上了父親,就自然知道怎麼當了,這就是許多人的想法。

身為父親,面對著教養兒女的責任,我們常會遇到兩種教養上的難題,特別是兒女漸漸長大,有自己意見的時候,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一是兒女想要脫離束縛的願望,另一個是兒女對管教不公的抗議。我們人生中多少都曾有過這兩種心態。對父母管教的厭惡,想早一點脫離束縛,體驗自由的快樂。另一種就是對自己公義的自信,不能忍受父母在兄弟姊妹間的差別待遇。我們今天就從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來看,一個慈父是以怎麼樣的心,來面對他的兩個兒子。

小兒子的叛逆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

按照本性,人都是不喜歡被管,希望自由自在、脫離束縛。作兒女的以為束縛來自於父母,只要長大就可以自己當家做主,不需要再順從父母的管轄。小兒子就是這種心態的典型,他大膽地向父親提出以一個要求:「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認為這些產業是他該得的,父母留下遺產給兒女雖然是民間的常例,但什麼時候給、如何分配,自主權是在父母的手中。如果小孩開口向父親討遺產,隱含的意思就是,嫌父親動作太慢、等不及父親離世,他要把自己那一份先拿到手中。沒有一個父親能受得了,子女主動討遺產這種事。分遺產的權柄在父親,兒女等得不耐煩主動提出分遺產,是僭越父親的權柄,可以說是大逆不道的事。

當我們作兒女時,雖然不敢提出分遺產的事,但是想要脫離父母、自己當家作主的妄想,還是常常出現的。青少年時就會覺得父母親的觀念過時了,自己覺得已經翅膀張硬了,自己能飛了,嫌他們管得太多。許多人在讀大學時故意選擇離家遠的學校,好脫離父母的管制。離開家庭遠走高飛似乎是一個青少年長大成人的標誌。這個小兒子也是如此,他向父親要求分財產。他眼中外面的世界是實現夢想的天堂,當他把錢握在手裡,就可以脫離家庭,到外面寬闊的世界實現他的願望。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只要有夢想,敢與天公試比高。

現實往往不如我們原先的計劃,我們通常會高估自己的能耐。在家里天塌下來了有父母頂著,到了外頭可沒有人能保護,一切要自己承擔了。現實世界是個你爭我奪的戰場,沒有生存下來的本事,就只能被社會淘汰。這時候,小兒子才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如想像的美好。他來到了異地他鄉,「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俗話說人窮志短,有錢的時候,可以風光瀟灑、揮金如土。千金散盡,只落得門前冷落車馬稀。浪子的夢想全被自己毀了,或許他當初的想法就是錯的。為什麼要離開家遠走高飛,留在家好歹也是個有人服侍的公子。現在一文不名,不只沒人理他,連一分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唯一收留他的就是眾人不齒的養豬戶。猶太人最厭惡豬,認為牠們是不潔淨的動物。但是到了這個地步,浪子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幹沒人願意幹的工作,就是為人到田裡去放豬。如果在今天,大概就像是去街頭揀垃圾,或是給人哈腰鞠躬行乞這種行業。他餓到想吃飯都沒有飯吃,恨不得與豬搶豆莢吃。就算乞丐也沒有願意吃豬吃的食物,為了活下去,他是連著一點尊嚴也不顧了。這是人世間最落魄的境況,你曾經歷過嗎,你害怕自己落到這種悲慘的地步嗎?人不管境況多悲慘,只要他還知道自己是有人愛的,總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就怕連這點信心也喪失了。浪子就是在這個命運最惡劣的轉角處,他能不能改變他的命運。就要看他願不願意回頭。回頭看起來容易,哀莫大於心死,就怕人心死了,連回頭的願望都徹底放棄。浪子這個人還有沒有希望?

人生的轉捩點
「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18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22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23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24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當路走到了盡頭,回頭是唯一的出路。一個陷在絕望中的人,怎麼能有回頭的勇氣。他還能從迷夢中醒過來,是他心中那還沒有死去的心,聽到了聖靈向他發出的呼喚。他想到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自己的身份,他不是天生就注定是如此下賤的。他想到了就算眾人都厭棄他,總還是有個人愛他的,就是家裡的老爸爸。「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能回頭一個人就還有希望,而讓人能夠回頭的勇氣,是因為知道回頭之後有個願意無條件接納我們的爸爸。爸爸對我們的愛是白白賜給我們的,就因為我們是他生的。雖然我們常常以為,爸爸通常會對我們有很高的期望,我們從小到大就盡力滿足爸爸的期望。我自己的父親當年就常常把這種要求加在我身上,我今天也會這樣要求我的孩子。我的兒子女兒在考試得到好成績時,往往會告訴我。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很高興看到他們努力的結果。小孩子是需要在年幼時有個指引方向的導師,父親往往是扮演這個角色。我們在成長以後,也發現自己正一步一步實現父親期待我們走上的路。但是父子的關係不是憑著我們滿足父親的期待而換來的。相反的,父親愛兒女是因為我們之間有這種父子的關係,而且父親是用引導來表現出他對子女的愛。我們往往不明白,有時甚至會想用自己好的功課表現,來換取父親對我們的重視。

這位浪子就是這種想法,他認為自己不配回頭去見父親,心中想:「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這位兒子真的不明白父親的心,兒子與雇工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主人與雇工是主僕關係,他們領工資為主人效勞是職業。兒子與父親卻是血緣關係,他們將來是承受父親產業的。這位兒子在回家的路上羞愧難當,他知道自己已經不配當兒子了,當初滿懷雄心向父親要了產業,離家遠走高飛,父親給他的產業全被他敗光了。現在還有什麼臉見父親。他只配當個奴隸,為父親做最卑微的服侍。他不明白父親的心,在父親的眼裡,兒子就是兒子,父子的血緣關係是不可能斷絕的。當兒子回來了,就算他再落魄,家的門永遠是為著他開的,老父還是伸開雙臂歡迎他回家。父親的行動完全超乎他的想像:「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個畫面是身為浪子不敢妄想,卻又深深需要的。我們都是需要歸回的浪子,當我們在塵世中闖蕩,碰得滿身傷痕。唯一可以讓我們得到安慰的就是,父親神開的雙手。

有一幅林布蘭畫的「浪子回頭」就是描述這個感人的景象。林布蘭年少的時候,放蕩不羈,他畫中的自己手舉酒杯,另一手攬著美女。眼目中流露出放肆而浪漫的神情。到了他老年時所畫的浪子回頭,正反映出他的心態。老父眼中流露出來的深情與沉靜,對兒子歸回的欣喜與悲傷交織在他的面容中,一切盡在不言中。他垂暮之年,經歷了喪子之痛、畫了千百幅名畫,最後卻傾家蕩產。這時候他的心切切期待父親的赦免,他畫出了那父親悲喜交集的表情,莫非就是他所切慕投入的天父的懷抱。

神學家亨利盧雲一生受了這幅畫的影響很大,他追求名利,在名校教學、到處演講、寫書,但是卻在世界的名利徵逐中碰得滿頭包。在他身心俱疲的時候,看到了這幅畫,他似乎找到了心所盼望的,慈父的懷抱。他可以投入其中,得到完全的安息。最後他辭去教授的職務,放下讓他風光的地位,加入方舟團隊去服侍智障的殘疾人。我們可以說他是大材小用,智障的人完全聽不懂他高妙的言辭。但是他在其中找到了積極投入的熱情,他看到了自己可以扮演一位默默付出愛的老父親,深情而沉默地服侍那些需要他的殘疾人。這力量從何而來,不單是那幅畫,是那幅畫背後所蘊含的故事,是天父上帝向我們這群盼望回頭,卻近鄉情祛的浪子所發出的呼召。祂伸開了雙手,要擁我們進入他的懷裡。

當浪子把路上想的說辭告訴父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以行動告訴他:「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什麽都不必說了,所有的話都盡在不言中。一切的恩怨都已過去、一切的羞辱都已忘卻。這裡是父親的家,也是浪子的家,家中的老父日夜期盼我們回頭,甚至遠遠就看見了兒子的身影,老父早已知道兒子有一天會回來的,他日夜守著門口盼望這日的來到。我們的天父也是這樣地盼望我們歸回,他知道我們落魄的境況,他伸開雙臂要擁抱我們,撫慰我們,讓我們重新再站起來。當我們走投無路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回頭。

大兒子的自義
「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裡。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26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的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29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30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31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有點小兒子的心態,不願受傳統規範拘束,但是卻沒有紀律來克制放蕩的生活,放蕩生出的破壞力會把人一生的成果毀掉。小兒子需要父親的幫助,在他山窮水盡的時候接納他回家。

我們心中還有另一種破壞性強的力量,就是大兒子的心態。他一向對自己的表現自負,守家中的規矩、留在家中盡長子的責任、一切該做的事他都盡力做好。他心中自忖:「父親如果要獎賞人的話,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我。」家中傳來的作樂跳舞的聲音吸引了他,當他發現宴會不是為他預備的,而是為了那拋棄奉養父親責任,遠走他鄉的弟弟時。嫉妒的心就如同沸水翻滾。他不願意見到別人得到比自己更好的待遇,特別是與自己競爭的對手,也就是他的弟弟。當父親歡天喜地的接納他的弟弟回家、殺牛宰羊款待弟弟時,他不禁怒火中燒。他不歡迎弟弟回來,父親的宴席他不進去,藉著這個動作表示他對父親不公平的抗議。當他父親出來勸他。他就對父親抗議:「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這是一個對父親的不公平的埋怨。他不願稱小兒子為弟弟,而是稱他為「你這個兒子」。爸爸的兒子不是弟弟嗎?他以為有這個弟弟讓他很羞恥。

他又抗議父親對他差別待遇,辛苦在家中操勞全是他一肩扛下,好事卻從來沒輪到他。人比人氣死人。兄弟之間最容易生出競爭的心態,特別是對父母管教上差別待遇、或者是資源分配不平均。難道父親真的只疼小兒子,不疼他嗎?其實不是。大小兒子都是父親生的,在他們的面前,父親當然不會偏愛一個、討厭另一個。只是父親看重的是父子骨肉相連的親情,大兒子看重的是待遇上的公平。父親對大兒子說了:「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父親虧待了大兒子嗎?並沒有,小兒子的財產已經分掉了,父親留下來的田產,將來自然全都是大兒子的。父親沒有少他一分。父親應該還會說:「你一直與我同在,享受我的父愛,應該是很感恩而滿足才對。弟弟多年在外,沒有父愛的照顧,如今回來了,父親把他幾年來缺乏的補給他,這難道是過分嗎?」

況且這個弟弟在外面身敗名裂,差點窮途末路、客死異鄉。如今無災無病的回來了,身為父親的能不歡喜嗎?大兒子不能理解父親的慈心,他想到的只有自己的權益,弟弟回來了,威脅到他能分得的產業。他想到了自己多年來,留在家中服侍,他的表現比起這個敗家的弟弟,優秀太多了。他不能忍受父親在這個時候,似乎為了歡迎弟弟,把一切的好東西都拿出來招待他。他自認為配得這樣的招待,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他心中想的是公平,不是憐憫。

主耶穌講的這個比喻事實上是針對著當時質問耶穌的法利賽人說的,他們以為耶穌與罪人稅吏坐席,是與罪人同流合污。他們向來以遵行律法自誇,自以為是蒙神眷顧,必然得神賞賜。耶穌宣稱是神的兒子,但是卻與他們最嫌惡的罪人為伍。他們憑著這點認為耶穌不可能是從神來的,因為耶穌接納罪人的作為,與他們心中期待神特別鍾愛他們的想法不同。他們沒有想到,在神的眼中,罪人、稅吏如果能因為福音被挽回,天父的心是何等歡喜快樂,就如同浪子回頭,老父親歡喜接待浪子一樣。法利賽人的心態就像大兒子一樣,他們看不見神對罪人的恩慈、憐憫,他們只看見自己在神面前所表現的公義敬虔的行為,自以為就憑他們的行為,神應該更多賞賜他們。這種期待一旦沒有達到,過去那些辛苦服事、敬虔的表現,會馬上一轉而為怨恨、憤怒。他所想要的不是討天父的喜悅,而是自我表現該換得的獎賞。

我們自己是否也曾活在憤怒當中呢?當我努力服事最後卻發現,別人不重視我勞苦的結果,反而注意哪些功勞不如我的人。這就是大兒子的心態,認為自己的表現本該換得豐厚的報償,當回報不如所望的時候,就怒氣填胸。有的時候這個憤怒是對神發出的,我這麼認真服事,為什麼神不眷顧我,反而神將恩典賜給那些敬虔、服事都不如我的人。當我們有這種憤恨不平的想法時,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大兒子。

小兒子需要拯救,大兒子也一樣。兩個人都需要回頭。小兒子需要的是接納,大兒子需要的是安慰與規勸。當大兒子為父親不公抗議的時候,父親出來勸他,他並沒有責罵,而是肯定他的辛勞,並且安慰他,父親一直與他同在,父親的產業也一直都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為什麼他要在此刻懷疑父親偏心呢?是他自己沒有貼近父親的心,以致對父親不變的愛沒有把握。父親在此時,請他站在父親的地位來思考,一個兒子回轉了,豈不該歡喜快樂。身為哥哥的,當弟弟改過自新,難道要為此憤恨難平嗎?這樣的嫉妒心是不健康的。我們是否看到了自己心中需要回轉的地方呢?叛逆的需要認罪回頭、自義的一樣需要謙卑回轉。無論是大兒子、或小兒子心態,我們都需要在神面前回頭。

父親盼望我們回頭
「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样。」 (路加福音6::36)

林布蘭那張畫裡出現了三個人物,歸家的浪子、欣喜撫慰的父親、冷眼旁觀的大兒子。從浪子回頭故事中的三個人物,我們可以學到許多功課。我們看到自己內心中潛藏的小兒子、大兒子心態,就是叛逆與自義。這兩者都是讓天父傷心的。天父赦免我們的罪、從墮落中挽回我們,給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一生最終要從兒子成長成父親。我們不會永遠只是放縱自己的私慾,然後求別人為我們收拾善後。也不會整天專注於自己的善行,嫉妒別人比我更好的待遇。我們都要從年少愚頑的習性當中出來,逐漸成熟,成為一個像父親一樣,願意對別人付出關懷、並挽回那些落在自我放逐情境中的人。天父對我們就是如此,對我們的小兒子心態,祂願意讓我們在錯誤中接受痛苦的後果,在絕望時重新燃起我們的希望,在回頭時重新接納我們回家。對我們大兒子的心態,祂願意親自勸告我們,讓我們看見他對我們的愛沒有變,讓我們脫離爭競嫉妒的心態,願意像父親一樣為回頭的浪子歡喜。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都做了父親,不知你的小孩是否有大兒子、或小兒子的心態。你當如何管教他們呢?傳統的管教方式常會用權柄壓制,但是這方法往往只得到反效果,叛逆的更加叛逆、不服的心中累積更深的怨氣。我們是否能從浪子的父親身上學到管教的方式。

當你的小孩想要向你爭取自由,你擔憂他不夠成熟、可能會把事情搞砸、事後不能承擔失敗的後果。你還願意放手讓他一試嗎?當他正如你所料,一敗塗地,帶著滿身的創傷回來了,你是臭罵他一頓,還是給他機會悔改,鼓勵他再重新開始?當你的小孩向你抗議管教不公,當他認為你偏待其他的兄弟姊妹,而忽視了他,向你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如何勸他?你願意耐心相勸,一面肯定對他的愛,一面又勸導他體貼父親的心腸,改正爭競嫉妒的心態。當一位父親真的不容易,我們一面要面對自己本性上像小孩子一樣的弱點,一面又要扮演父親的角色,公平處理兒女間的問題。事實上天父正是讓我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如何當一位好父親。我們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小兒子、大兒子心態,想要克服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時,才發現了我們都需要天父的恩典,當我們得到了天父的赦免,我們才學會怎麼去赦免我們的小孩。當我們自己常常在天父面前抱怨,沒有得到該得的待遇時,我們看到了自己大兒子的心態。天父如何規勸我們、挽回我們,讓我們學會體貼他慈父的心腸。我們才知道怎麼面對兒女之間爭競情形,學習天父以堅定的愛、以及安慰的話語來勸導他們。

結論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本篇經文中學到教訓。我們曾是小孩,曾經叛逆、曾經不服,但是如今我們從天父那裡已經領受了恩典。從我們過去親身的經驗,讓我們今日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兒女。我們要漸漸成熟成為大人,學習那位帶領兩個兒子回頭的老父親。

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宣教工作繼續前行


在每個事工告一段落時我們常會檢討過去的工作,並展望將來的方向。為什麼會有這種做法?因為我們是活在時間中的人物,過去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為將來籌劃的時候,腳步就會穩健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如果對未來沒有任何計劃,很可能漫無目標、在原地打轉。

羅馬書已經進入尾聲了,保羅在這結尾的段落想要說什麽呢?不外乎對過去宣道事工的回顧,並確定將來事工的方向,鼓勵大家朝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前進。保羅在羅馬書一到十一章講完教義、十二到十五章前半講完倫理後。在此最後的一段經文,保羅又回到了第一章問候時所關切的主題「福音的使命」上。這是使徒在寫信給他所關切的教會時,切切不忘的叮囑。不要忘了福音的使命,過去我是怎麼把福音傳給你們的,今日你們也要繼續支持福音的工作,不要忘記了福音的使命。

宣教是神給我們的恩典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15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16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羅馬書15:14-16)

首先保羅用使徒的身份勉勵他們,弟兄們。這是個在主內大家庭中間親切的呼籲,也是保羅在羅馬書中多次對他們的稱呼。雖然保羅不曾見過他們,他們卻在保羅的心中常被紀念。因為保羅身為使徒,對於他所愛的教會,不斷的發出關切。若不是親自造訪、就是派使者探訪、要不然就是寫信鼓勵他們。在這裡就誇獎他們的長處:「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保羅對羅馬教會的誇獎分成三個部分,他深信弟兄們滿有良善、知識充足、能彼此勸誡。這三個長處代表了弟兄姊妹們屬靈上的長進。「滿有良善」是個很廣泛的稱讚,指一般生命上的正直、仁慈、和善良。「充足了諸般的知識」表示對基督信仰上的知識有充分的了解。「能彼此勸誡」表示在教會肢體間能彼此勸告,鼓勵他們做對的事、不作惡事。這是在品德、學識、以及人際關係上的長處。他們能有如此的長進,應該是保羅欣慰的是。

然而為什麼保羅在這裡還要提醒他們一些事呢?況且保羅說:「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表示做這樣的提醒是需要有一些膽量的。因為開口規勸別人,讓他們記住一些重要的事,必需要與被規勸者有足夠的關係。要不然規勸不成、反而引致反彈,那就達不到規勸的目標了。保羅提醒他們什麽?這正是寫這封信的目的之一。保羅希望他們記得:「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他沒有忘記自己是外邦人使徒的身份,他之所以有這個職分是因為神給他的呼召,也是神賜給他的恩典。他不是憑自己的本事得到使徒的位分。他原是抵擋基督、與福音為敵的。但是主並沒有因他原來的悖逆而嫌棄他,反介入他的生命中、挽回了他,使他成為「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僕役就好像國家的公僕,以為眾人服務為自己的責任。基督的僕役要以基督分派的事工為自己的責任。作神福音的祭司則是,站在人神之間,帶領人歸向神。這個職分就是他一生積極投入、不敢懈怠的工作。我們一生服事的目標是否是如此?我們有沒有將蒙神呼召來服事祂當成一個恩典,不是我自己的條件、能力,使我配有這個身份。全出自神的揀選,如果他不來尋找我,我如今還在世界的罪惡中混。宣教既然出自身的恩召,我就只能放下自己的驕傲、盡心順服神的差遣。不是我要選一個顯眼的工作,所謂的「錢多、事少、離家近」。保羅宣教的旅程是剛好相反,「錢少、事多、離家遠」。然而既是主的恩典,我們只有心甘情願的領受呼召,盡心盡力服事到底。

保羅一生服侍的目標是什麽呢?是要「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這句表示目的的子句,意思是:保羅宣教工作的目的,是叫外邦人因聖靈被潔淨,成為蒙神悅納的祭、獻在神面前。人怎能成為神所悅納的祭呢?因為神要拯救外邦人的計劃,早在舊約中就已啟示了,這在十五章九到十二節就告訴我們,神要外邦人進入神子民的行列中。以歸信者為祭這觀念不是保羅新創的。舊約以賽亞書六十六章二十節就說過了:「他們必將你們的弟兄從列國中送回,使他們或騎馬,或坐車,坐轎,騎騾子,騎獨峰駝,到我的聖山耶路撒冷,作為供物獻給耶和華,好像以色列人用潔淨的器皿盛供物奉到耶和華的殿中。」以賽亞這節經文說:外邦人要將以色列民送回殿中,當作供物獻給神。保羅在本章十六節的觀念也類似,他把自己當成人與神之間的祭司,要將歸信的外邦人當作供物獻給神。我們今日宣道的人也是如此,我們有一日也要在神面前交賬,那日是否你有獻給神的供物,就是傳福音的果子。求主激勵我們效法保羅,以他宣教的心志為我們的目標,為主在地上得人如得魚。

可誇的只有基督的能力
「17所以論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18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19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

保羅在前一段清楚說明了他一生努力的目標,就是完成耶穌基督所交付的宣教使命。讓外邦人歸信,成為向神獻上的祭。他也真的是一生朝著他的使命前進,連續三次旅行佈道,把福音傳到希臘半島。最後被囚禁送到該撒面前審判,他在獄中繼續宣教,把福音傳遍帝國的首都羅馬。
如果要說對後世教會的影響力的話,保羅可說是初代教會對宣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他奠定了今日普世宣教的基礎。但是他在十七節卻這麼說:「所以論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他誇的不是他的傳道恩賜、不是他辛苦傳道的功勞、也不是他的成績。他所誇的只有基督藉著他所作的事。其他的一切與基督以外的事他全不敢誇。也就是說這些年來旅行佈道的成績,全部歸功於基督賜下的力量,讓他有能力能完成基督差派他做的事。

保羅不敢提他自己的貢獻,他將一切歸功於基督,說:「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他的工作之所以能夠有果效,全在於神使他如此。他不過是個工具,神是背後推動一切工作的人。這是讓他唯一敢誇的地方,他引基督藉著他所做的工作為榮也是正當合理的。他說基督藉著他所作的工就是,是外邦人順服。正如羅馬書第一章五節說的:「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外邦人本來不認識神,在真道上偏離神。然而保羅的宣道工作,將他們帶領歸信基督。不單信而且順服。信而順服就是每個信主的人理當活出來的生活。

保羅憑著什麽能力傳道?神賜給他語言和作為、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徒所傳的道是來自於基督的話,這話不是人發明的,乃是神啟示給使徒的。今日的聖經就是當日使徒所領受的啟示話語。我們所信的道最清楚的記載就是聖經的話。離開聖經上所寫的神的話,我們不可能還有其他來源能得知福音真道。聖靈的光照也是讓我們更明白聖經的話語,不可能和聖經互相抵觸。個人對聖靈光照的領受,不可能與聖經的話相違背。所以我們歸信基督,確實是憑著使徒所留下來福音的真理,也就是清清楚楚寫在聖經上的真理。除了使徒傳道的話語,還有使徒的作為。他為真道忍受逼迫、行事為人活出基督的見證。這就是以生命活出福音的真道。我們所傳的道不單是用口讓人聽見,更是用活生生的見證打動人心。

神蹟奇事也是傳道的助力,這些記號證明出使徒的權柄來自神,讓人看到後,歸榮耀給神。初代教會神蹟奇事是隨著使徒宣道的工作而進行的。為了傳道,今日我們不需排斥神蹟奇事,只要是神所賜下行神蹟的恩賜,我們就可以藉著它帶領人認識神,將榮耀歸給神。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既是神賜下的神蹟,就必然是真真實實的,不容虛假的欺騙行為。不容許有人為了得到人的驚奇,在神蹟上誇張不實、或是虛偽造假。假造的神蹟不是欺哄人,是在奉神的名行欺騙的事。教會中絕對不容許這種事發生。當今教會中有人利用假造的神蹟,招攬群眾。這種事不但不能榮耀主的名,反而讓主的名受虧損。例如有一位宗教騙徒叫Marjoe Gortner從小就像他父母親學會了一套宗教慣用的套路。他會講道、會主持婚禮,甚至會假冒行神蹟,把人打倒在地,宣稱聖靈充滿。但是實際上他是一個不信的人。他一直扮演著雙面人,在教會裡扮演有恩賜的牧者,在私底下,他卻用他的假冒伎倆騙財。直到他二十幾歲時,有一天他決定巡迴美國佈道,並拍一部紀錄片,公佈他自己宗教騙財的手法,想要羞辱教會中的人,把他們都形容成容易受騙的傻瓜。這部片得了1973金像獎最佳紀錄片,造成教會人心動盪。我們一定要提防這種詭詐的人。

但我們不需要因噎廢食,聖經中既然說了,保羅傳道是靠著言語行為、神蹟奇事。人能得救是聖靈的工作,聖靈要賜下能力,讓人心降伏在神面前。我們就認為今日神可能使用同樣的方法來宣道。主要把握住的是,得著人心歸信的不是靠著人的能力,而是聖靈的大能。我們佈道正是靠著聖靈的能力,祂可以透過我們傳遞的話語,也可以透過我們活出的見證,也可以透過超然的神蹟奇事,我們要用一切神賜給我們的力量來服事祂,帶領人信服真道。這就是我們傳道能有果效的力量來源。

保羅描述了他從開始以來的宣教工作:「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他傳道的地方是從耶路撒冷,一直傳到當時馬其頓北部。這就是保羅這二三十年旅行傳道的範圍。保羅到過耶路撒冷多次,雖然不是直接向當地的外邦人傳福音,但都與傳福音有關。
他領受耶穌呼召是在耶路撒冷到大馬色的路上;他為外邦人爭取單靠信福音得救的作法,也是在耶路撒冷;他領受其他使徒祝福,承認他外邦人使徒的身份,也是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可以說是他福音工作的起點。三次旅行佈道、走遍各地,他的足跡已經。遠達希臘半島北部。他不是停留在一個地方,固定下來。而是從一處轉到另一處建立教會。有時為了福音的需要,他也會留在一個地方兩三年。但整體說來,他是馬不停蹄,要向各地的外邦人傳福音、建立教會。他在各地區的大城市建立福音的據點,例如,在小亞細亞他建立了以弗所教會;在馬其頓他建立了帖撒羅尼迦、腓立比教會;在希臘半島南部他建立了哥林多、雅典教會。從這些戰略要地,在鼓勵他們向周圍的地區擴大。他不是自己一個人做,他按立長老、差遣使者探望各教會。他的心志就是盡力把福音傳遍各地。

願信徒有分於宣道計劃
「20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21就如經上所記: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22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裡去。23但如今,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24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

當保羅回顧他自己過去傳福音的歷程後,他接著表明他將來的心志就是:「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為什麼他不願意在主的名已經被傳過的地方宣教?因為他不願意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這裡的建造的意思就是一個福音未得之地最初的福音工作,也就是開荒佈道、建立教會。不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並不是他不想與人合作、不是他想避開競爭,而是他非常清楚神交託他的特殊使命,他要盡一切的努力去完成。雖然他似乎用反面的說法:「他不在主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話語中的意思是:「他準備要在主的名未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他的心是迫切的、行動是積極的。

從下一句經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就如經上所記: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本句的一開始有個未譯出的反語氣連接詞,可翻譯作「然而」。接著後面的經文,意義是連貫的。他不願在別人已經傳過福音的地方開荒佈道,然而他卻要讓那些未曾聽聞福音的人得以看見;未曾知道福音的人得以明白。這就是他對自己,工作方向的期許。盡力讓許多未得之民因著聽聞福音而歸向主。本句經文是出自以賽亞書五十二章十五節:「因所未曾傳與他們的,他們必看見;未曾聽見的,他們要明白。」這就是先知以賽亞預言受苦僕人在地上的使命。這位受苦僕人就應驗在基督身上。保羅的心願就是繼續基督的工作,把福音傳給未曾聽見的人。主耶穌愛靈魂的心,保羅也感受到了,他願意繼續主耶穌宣教的使命,把福音的光帶到外邦人中去。

保羅解釋他現在未能到羅馬去看他們的原因,「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裡去。」這在第一章十三節已經說過了:「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這阻隔應該是保羅繁重的宣教工作,他必須處理當地教會發生的問題、為耶路撒冷教會受災的肢體募款,讓他無法抽身去羅馬探望他們。然而他念念不忘去羅馬探訪的心願。他去那裡要做什麽呢?

保羅說:「在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裡。盼望從你們那裡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裡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他想要繼續往更遠的地方宣教。當地的宣教工作已經大抵做完。他想去的目的地是西班牙,那是當時所知道羅馬帝國最遠的地方。去西班牙宣教為何要去羅馬?保羅並不是經過羅馬順道探望。他是有計劃的要住在羅馬一陣子,與他們相處,建立主內肢體的感情。宣教的工作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建立一個團隊,有前線作戰的,右後方支援的。沒有一群同心協力的同工在背後代禱,宣教的工作無法繼續。保羅連續三次的宣教工作都是得到安提阿教會的支持。讓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去。每次宣教旅程告一段落,他總是回到安提阿、或耶路撒冷去向差派他的主內同工回報。這是何等美好的合作關係,有人在前,有人在後。合作無間,興旺福音。

現在保羅要去更遠的地方,除了安提阿教會之外,更需要近一點的教會提供各方面的協助。羅馬的教會當初是,宣教結的果子。如今保羅也鼓勵他們加入支持宣教的行列。「然後蒙你們送行」就是蒙他們祝福成為保羅宣教的代禱者、與支持者。我們從保羅這段經文所敘述的事,可以看見宣教士的心,就是切切期待完成主所交託的使命。他一面風塵僕僕到福音的前線,一面不忘記建立弟兄姊妹,鼓勵他們成為他福音工作的後盾。福音工作需要支持者,獨行俠的作風不能成就神國事工。弟兄姊妹,讓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不要忘記保羅的勉勵,不要忘記主耶穌吩咐門徒的大使命。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主耶穌的見證。不管我們是在前線,或在後方,不要忘了我們是主耶穌宣教團隊的一分子。

結論
保羅時代宣教的工作是從零開始。面對充滿敵意的外邦世界、廣闊無盡的宣教工場,千頭萬緒,該怎麼作?保羅是個積極行動的人,他自從接受主呼召向外邦人傳福音之後,就沒有停息下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佈道,越過困難險阻、驚濤駭浪,直到為主殉道。他所成就的宣教果效,奠定了今日普世教會的版圖。我們一面讀保羅當初留下的教導,一面反省現今宣教的工作。保羅首先回顧自己過去的工作、為所做的工作感恩、他又進一步展望將來更遠的目標。這都是在他的宣教計劃中。我們是否也看到了自己一生服事的方向?我們是否也為自己的過去心存感恩、同時也求主在我們面前引領,讓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在神的國中有意義。不致白白空跑一趟。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效法基督的榜樣

在今天的社會中充滿了思想觀念的衝突,種族、地域、文化階層、社會背景都會成我們分門別類、彼此不合的因素。教會中也不例外,當我們與人想法做法不一樣,首先就是想爭個高低,一口氣嚥不下去,鬥得你死我活。保羅在前一章提到了教會中有兩種人,信心強壯的、或信心軟弱的,思想自由的、或拘泥傳統的。這些想法的差異都足以造成紛正不合的導火線。如何面對教會中的紛爭?保羅在這裡命令我們要忍耐、讓弟兄姊妹得造就、讓主的名得榮耀。遵行這命令的力量從何而來,我們怎麼做得到?讓我們來看羅馬書15章1-13節。

强者要使弱者得益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2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3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4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15:1-4)

在第一節我們看到了兩種人,一種是「堅固的人」,另一種是「不堅固人」。這分別代表了保羅在前面14章所提到的「信心強壯」與「信心軟弱的」兩種人。信心強壯的人有真理上的知識,知道吃不吃肉、守不守日子都無關緊要。但是信心弱的人沒有這種把握,他們以為寧可守住過去的禮儀規定,不要違背傳統。保羅在這句話中說:「我們堅固的人」,似乎把自己與堅固的人當成同一類。也就是在真理上他贊同可以吃肉、可以不守日子,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不需再守已經成就的禮儀律。但是他在牧養的立場卻要求堅固的人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也就是為了不讓信心軟弱的人跌倒,堅固的人寧可讓步,不因自己的知識,去輕視那些信心軟弱的人。真理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維持教會合諧的考量下,強者擔待弱者,卻成了保羅所採取的做法了。這節經文中保羅使用「應該」這個詞,表達了道德或靈性上的義務。應該做什麽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另一點就是「不求自己的喜悅」。這兩點教訓都是對著堅固的人說的。因為信心堅固的人最容易有的態度就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利益或名聲,而炫耀自己的強處。這點被保羅禁止,保羅勸告他們不求自己的喜悅。

這句話我們或許會有所疑惑,為什麼不能做讓自己喜悅的事呢?這裡並不是禁止人做討自己喜悅的事,而是不要以求自己的喜悅,當作行事為人首要的目標。從十四章到這裡,保羅一直強調,基督徒行事的準則是榮神益人。一定要為別人的利益着想,高過為自己的利益着想。
第一節「不求自己喜悅」與下一句「叫鄰舍喜悅」對應。與其單憑自己的喜好而行,我們應該顧到叫鄰舍的感受,要讓他們也能得到喜悅。一般人行事的動機是憑自己的喜好而行,那是人之本能。如果要考慮到讓鄰舍喜悅,那必須先克服自私的本性才能做到。這正是榮神益人生活的實現。這裡說的鄰舍是指誰呢?應該就是指前一節說的信心軟弱的人。鄰舍就是在我們生活周遭,需要我們特別關注的人。如果連主內軟弱的肢體都不能關心,那更不用提其他人了。

叫鄰舍喜悅是什麼意思?是指討好人嗎?我想這裡所說的,不見得指在個人的心情上取悅他。而重要的是指讓他在屬靈上得到好處。就如第二節下半句說的:「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建立德行,就是使他得造就的意思。這正是叫鄰舍喜悅的目的。為什麼我們應該看重別人的利益,高過我們自己的利益?因為保羅在這裡看重的是整體教會得到造就,當信心堅強的人體貼信心軟弱的人。信心軟弱的人可能會心生感激,進一步藉此機會在真理上追求堅固。因此他們就能在屬靈上得造就。反過來如果信心堅強的人處處以自己為念,看重自己的益處,強過讓別人得益處。那信心軟弱的人就可能因此跌倒,雙方在立場上越行越遠,這對整體教會來說是個虧欠。

凡事求鄰舍喜悅,這並不是屬靈高調,基督就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看重鄰舍過於自己,因為基督就是如此行的。祂的信心比我們都堅強,但祂從不求自己的喜悅、從不輕視我們這些軟弱的門徒,反為了讓我們得益處、得造就,親身做榜樣,謙卑地服事我們。祂就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保羅引用詩篇69篇說:「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從這句詩篇的上文來,看「因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這裡的你應該就是指神。詩人聽到那些辱罵神的人的話語,心中為神的殿焦急,如同火燒。那些辱罵神的話都好像在辱罵祂一樣,落在祂的頭上。這句話被保羅用在基督身上。事實上,此詩雖然是在舊約時寫成,但詩人寫出向神發出的呼喊,成為將來基督受苦的預表。基督為神的名受羞辱,那些悖逆神的人辱罵的話,都落在基督身上。祂為神的名忍辱負重,是我們不求自己益處的最好榜樣。連基督都為了我們得造就,願意忍辱犧牲,不求自己的喜悅。我們身為祂的門徒,豈不更當效法他的榜樣,為鄰舍的造就的緣故,不求自己的喜悅,但求鄰舍的喜悅?

第四節接著解釋舊約聖經對我們的功用。開頭有一個和合本並未翻出來的字「所以」,應該是為前一節提供補充解釋。從前所寫的聖經就是舊約的經文,當中充滿許多神所啟示的信仰與道德的教訓。特別是對彌賽亞的預言,都是為了教導我們而寫的。第三節所說的對基督的預表就是個實例。我們能從舊約經文中看到寶貴的真理,全部聖經的內容都是讓我們更加認識神,明白神啟示的真理。當然我們對舊約的解釋,必須在整本聖經的亮光下來理解。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神在歷史上,將真理啟示得越來越清楚。前後的真理不是互相抵觸,而是前後呼應、彼此配合的。把新舊兩約當成互相矛盾,高舉一個、拋棄另一個,都是錯誤的想法。保羅既然要求羅馬教會的信徒,舊約聖經的教訓對他們都是有用的,我們今天的信徒對舊約聖經上的話,也當抱著同樣的看法。聖經寫下不止對當代的人適用,更是為了教訓歷世歷代的信徒。我們從其中能得到屬靈的教訓。

接下來的句子是目的子句,聖經的教訓對我們的用處是什麽呢?聖經寫下的目的是:「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這個節經文比較好的翻譯是:「叫我們因著忍耐、和聖經所生的安慰,可以得著盼望。」因為忍耐、與因聖經而生的安慰,是兩個分開的片語。為什麼我們能有持續的盼望,一是因為忍耐,一是從聖經來的安慰。它們與持續盼望有有什麽關係呢?讓我們分別說明,首先忍耐與盼望的關係,應該是透過忍耐來表現出將來的盼望。忍耐不是盼望的工具,而是心存忍耐,熱切期待所盼望的事終必實現。上下文中提到信心強者對於信心弱者的擔待,就是需要心存忍耐。置個人榮辱於其次,以神的榮耀彰顯為目的。這就是能夠持守盼望的力量來源。

另一個來源則是從聖經中生出的安慰。聖經是神的話,其中充滿了對神子民的安慰與勸勉信息,舊約聖經中對基督道成肉身的預言,已經應驗在耶穌身上。其中也有許多基督最終得勝的預言,也能鼓勵我們當今在困難環境中的信徒,能以心存盼望,等待基督再臨。羅馬書第五章說:「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 」(羅5:3-5a)我們能夠持守盼望,等待主的應許實現,原因是主是信實的。祂過去藉著先知應許的事,一一在歷史中實現了。我們也深信神的話絕不落空,正如祂過去在聖經中所應許的一樣,對於基督最終得勝的應許,以及我們在基督裡面的人最終要與祂一同得勝這應許,對必然會實現。這就是我們盼望不至羞愧的原因,因為神的信實已在歷史中清楚顯明,祂不反悔,祂的應許絕不落空。

效法基督彼此接納
「5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6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羅15:5-6)

保羅繼續前一段經文的主題,勉勵教會中信心剛強者效法基督,體貼軟弱者。在第五節,他用祈使語氣勉勵他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這裡的主要動詞是彼此同心。同心的意思不是意見上的統一,而是在不同意見中,仍然能保持彼此的和諧。雖然羅馬教會在守禮儀律上意見不同,但是保羅並沒有勉強他們達到一致的想法。保羅在十四章就告訴他們:「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只是各人心裡要意見堅定。」(羅14:5)只要大家互相接納,不要互相批評、互相輕視,這樣就足夠了。還是達到了彼此同心的要求。我們要保持同心的理由是因為這是神的心意。保羅向神發出祈願,求神叫我們彼此同心。而且保羅用「賜忍耐安慰」來描述神的作為,祂賜下能力讓我們對困境忍耐得住、並從祂那裡得安慰。我們在地上能夠忍受困境,力量的來源是神。我們在困難中,賜給我們安慰的也是神。所以賜忍耐安慰的神,同時也是一位給我們力量彼此同心的神。保羅為我們向神祈求,求神賜給我們合一的心志。我們也當順服神,竭力保守肢體中的合一。

彼此同心要怎麼去做?接下來的修飾語是效法耶穌基督,也就是按照耶穌基督的品格或榜樣去做。基督在保持信徒彼此同心上,有什麽讓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前面第三節就提到了「不求自己的喜悅」、十四章十五節也提到了「按著愛人的道理行」。這些都是保羅要們照著耶穌的榜樣去作的。教會中的衝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人與人之間因高抬自己而生的輕視、與論斷。如果我們都能效法耶穌基督的謙卑,許多的無謂的鬥爭也就平息了。

接下來第六節是目的子句,表示彼此同心是為了什麽目的?那是要讓我們「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教會合一的見證對世界能產生正面的影響,因為我們所活出來的樣式,就是福音在我們心中所作的改變。如果我們能同心合意地見證神的榮耀,又能以同樣的聲音向世人傳揚,這就是福音最有力的見證。人類陷在罪中的境況就是不把神當神,羅馬書第一章21節說:「他們雖然知道 神,卻不當作 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保羅所願望的是倒轉這個被罪污染的人心,讓所有被神拯救的人,從心裡發出對神的感恩與讚美,將榮耀歸給神。

這裡對神的描述是:「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後半句是前半句的補充。更準確的翻譯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因為父與神共用一個冠詞,應該連在一起看。天上的父神也就是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基督在地上對神的稱呼,正是稱神為父、又稱神為「我的神」(約20:11)。

總結前兩段內容,保羅願意教會中信心堅強的人、與信心軟弱的人捐棄成見、彼此同心。他要求信徒效法基督,學習基督的捨己、謙卑、不求自己的喜悅的精神。按照基督的榜樣來對待教會中與我們不同的肢體,教會合一的見證,必能顯出神的榮耀來。神的榮耀高過我們自己的榮辱。與其彼此紛爭,讓神的榮耀受虧損,不如效法基督捨己,讓神的榮耀得彰顯。

基督執事的雙重目的(羅15:7-13)
「7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8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9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10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11又說: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12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13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下一段經文是把前一段經文的原則,應用在更廣的範圍內。前面整段的內容(羅15:1-6),本是針對教會中對於守日吃肉這些禮儀律看法不同的人而說的。本段則轉而應用在猶太人、與外邦人這兩個群體。相同的模式出現在兩邊。兩段的共同點分列如下:
(1)以勸勉開始:「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1、2節)「你們要彼此接納。」(7a節)
(2)以耶穌基督為榜樣:「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3a節)「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7b-9a節)
(3)引舊約經文支持:「如經上所記:「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3b-4a節)「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又說: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12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9b-12節)
(4)以祈願結束:「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5-6節)「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13節)

兩邊除了教訓對象的不同外,教訓的內容也稍有不同。在第一到第六節這段,保羅勉勵強者體貼弱者,效法基督捨己,不求自己的喜悅。本段則是說明基督在不同人中的執事,也就是說基督為了使神得榮耀的緣故,服事猶太人,也同時服事外邦人。所以保羅鼓勵猶太人、外邦人彼此接納,正如基督毫無偏待地接納我們兩種人一樣。彼此接納是本段的重點,我們在教會中常會因為見解不同,而互相排斥,就如前段提到的的強者、弱者。或是因背景不同而分門別類,就如這段提到的猶太人、外邦人。這些正是最容易造成教會不合的因素。意見不同的人能不能和諧相處?不同種族是否必然水火不容?顯然不是如此。保羅所建立的教會,常常是外邦人與猶太人混合的教會。教會中也多的是各種不同意見的信徒。如果這些因素就要造成教會分裂,那教會最後必然是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了。然而保羅勉勵他們,彼此接納,正如基督接納我們一樣。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從此我們可以看出祂對我們的愛。連我們這群不值得愛的人,祂也願意接納我們。我們豈不是應該效法耶穌的榜樣,接納與我們不同的肢體。

彼此接納這原則不單可以應用在第一段的強者與弱者之間,也適用於本段的猶太人與外邦人。接納不是勉強在組織上的合一,而是對主內肢體有包容與尊重的心態。我們可以因著背景不同、對教義的著重點不同,在不同的團體聚會。但是在神的家中,不能互相排斥、互相論斷,像是水火不容的仇人一樣。如果保羅時代的基督徒都能做得到,我們今日的思想已經比當時開放得多了,對主內與自己不同的弟兄姊妹的接納,難道還不如初代的教會?

當我們彼此接納時,神的名就因著我們的合一而得榮耀。這就是保羅在此勸勉我們彼此接納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榮耀歸於神。我們不願接納意見不同的肢體,主要的原因就是放不下自己的尊嚴。神的榮耀比我們個人的榮耀更重要。如果我們看重神的榮耀,犧牲自己面子又算得了什麽呢?

基督在地上服事的目的就是要拯救猶太人、與外邦人。保羅在第八節提到基督對猶太人的執事「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為何說為了真理的緣故,基督作了猶太人的僕人?真理又可以翻成「神的信實」,基督為了成就神對選民的約,親自道成肉身來成為受苦的僕人,應驗了先知的預言,實現了神應許列祖的話。這正顯明神是位信實的神,祂對選民的約絕不廢棄。第九節的上半節:「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說明了,神的拯救計劃,不僅在猶太人中,更擴大到外邦人。神對亞伯拉罕之約中有一段話:「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 。」(創28:14b)這應許就應驗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世上的萬民都能因著耶穌基督為我們付上的贖罪祭,能夠來到父前得赦罪、得稱義。目的是讓外邦人因著耶穌基督的憐憫,歸榮耀給神。這是何等寶貴的信息。神赦罪的恩典從猶太人擴大到所有願意悔改的外邦人。我們原本在神的諸約中是局外人,如今卻成為神家中的人。我們只能在神的面前歌頌讚美,因為這結局不是我們自己所能成就的,完全是神恩典的臨到我們,神永恆的拯救計劃得以實現在外邦人身上。我們被神接納為神的子民,與猶太人享有同樣的恩典。神的作為實在奇妙。

這段經文引用四段舊約經文,分別出自於四卷書。「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撒母耳下22:50)「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申命記32:43)
「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讚他!」(詩篇117:1)「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以賽亞書11:10)這四卷分別在歷史書、律法書、智慧書、以及先知書。代表神在舊約各卷書中早就已經啟示了,外邦人要與猶太人一同成為神的子民,要同蒙拯救的計劃。這是神永恆旨意的一部分,如今已經實現在主耶穌基督的身上。神的計劃要讓外邦人進入祂選民的行列,神的名要在外邦中得到讚美。這是許多猶太人至今都不願接受的真理,也是我們外邦人連想都想不到的作為。如今已經實現在基督身上,神拯救的計劃還要繼續,直到主耶穌再來那日,完全實現。天上地下所有的萬物都要伏在祂的權柄底下,使神的名得到榮耀。我們期待那日快點到來。

最後讓我們來看十三節。當我們知道主對外邦人拯救的計劃,是要呼召他們進入神子民的國度,與選民一同歌頌讚美神。但放眼今日的世界,這萬民歸向神的預言還沒有實現,甚至可說離目標還很遠。我們面對現今的宣教的困難情勢,千萬不要灰心失望。主應許我們:「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盼望來自我們對主屬性的認識,祂是信實到底的神。祂是使我們有盼望的神,如果我們定睛在外界的情勢,早喪膽了。如果我們憑的是自己的力量,那也是必敗無疑。我們的盼望在神身上,因為祂是那位「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的神,祂是「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的神。正如前一個大段落的最後的4、5兩節,也是以盼望來結束。「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但願賜忍耐安慰的 神叫你們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穌。」(羅馬書15:4-5)在患難中盼望的力量是忍耐和聖經話語的安慰,這忍耐與力量的來源是神,祂賜我們盼望中的力量。有神幫助我們,我們今天絕不要被困難擊倒了。

結論
保羅勉勵我們堅強的要為軟弱的人設想,擔待他們的軟弱,正如基督在世上不求自己的利益一樣,祂為我們捨身流血。我們當效法基督的榜樣,不與弟兄姊妹有意氣之爭。雖然忍耐是不容易的事,但是主會賜給我們忍耐和聖經的安慰,讓我們心存盼望,等候天上的獎賞,祂的應許絕不落空。我們當存著他賜給我們的力量,在地上以順服的心,盼望主應許的救恩最終完全實現。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農村教會的前景


近年來農村教會顯出的衰退的徵兆,有的是因為都市化的結果,人口外移、人才留不住。另外是因為工業化的結果,人更加忙碌、更少人有心獻身傳道。無信徒、無工人,事工就每下愈況。

城市教會在這十年來興起,白領、學生信主增加。許多人以為不要浪費精力做農村事工了,應集中精力作城市事工。但是農村教會人口仍然是全國基督徒人口的80%,這些人的子弟也多數會信主的,農村的牧養、造就工作不但不該忽視,反要思想如何突破,維持30年來成長的果實。否則,農村教會工作失敗,基督徒人口會大量萎縮,甚至縮到現在的50%以下。那過去的30年來的複興都白費了,是很可怕的事。

我非常想知道農村教會現有的問題是什麽,並思考如何改變?

首先看到的是農村人口外流的問題,那是整個社會趨勢,無法逆轉。城市化後年輕會友減少、奉獻減少、對傳道人的支持弱、更少人願意服侍、工人缺乏、造成惡性循環。

這需要從青年同工人才培養開始、配合兒童事工、寒暑假青年營會,協助在工廠附近成立民工團契,使農村的下一代仍然留在教會內。即使出去打工,也會帶著使命出去、信仰不致流失。

這工作需要出來領導的人,谁愿出來培訓下一代,常常是有心無力。事工需要有、沒人。有心的教會負責領袖,應該突破傳統觀念,成人的牧養,與下一代青年的培養並重,支持教會的青年工作,甚至鼓勵有恩賜的同工投入青年工作。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