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點、新同工
「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2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3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4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5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的時候,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6他們既抗拒、毀謗,保羅就抖著衣裳,說:「你們的罪(原文是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干(原文是我卻乾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徒18:1-6)
保羅離開雅典以後,進到了附近不遠的哥林多。當時人口約有75萬人,是愛琴海沿岸數一數二的大城。它也是個人文薈萃的大都會,充滿了大城裡追求的奢華宴樂的風氣,正如當今的紐約或巴黎。通常在越追求物質享受的城市,人心就越剛硬,對福音也就越沒有興趣。保羅踏上的是一塊福音的硬土。當時哥林多還沒有教會,保羅是第一次來到這城市。在一個完全不曾接觸福音的地方,要怎麼開展福音事工?這是保羅首先要克服的問題。
首先,保羅的作法就是尋找所有可以幫助他傳道的資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可以一起同工的人。第2節描述保羅:「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亞居拉與百基拉這對夫婦原都是旅居羅馬的猶太人。革老丟年間,因為羅馬發生了基督徒與猶太教之間的衝突,產生動亂,皇帝下令驅逐猶太人出境。夫婦兩人就遷居哥林多,先於保羅在那裡居住。聖經中提到二人時,百基拉的名字多半放在她丈夫之前,表示在教會中她的身份可能更重要。作者路加並未提到保羅向兩夫婦傳福音,他們夫婦應該此時已經信主。他們以織帳篷為業,是保羅的同業,因著相同職業之便,保羅來到哥林多的時候,就投奔這對夫婦,得到他們的接待。他們一起居住,一起作工,成為主內的同工。織帳篷這個詞成為後來帶職事奉的同義詞,就是從這裡開始。我們從18章18節看到,他們後來與保羅同去以弗所傳道。從這裡我們可看出夫婦倆都是忠心愛主的人。再後來從使徒行傳18章24節,我們又看到了亞居拉夫婦見亞波羅對福音真理認識不清,他們夫婦倆將亞伯羅接過來,將神的道更加詳細地向他講解,導正他對真道認識的不足之處。從此我們知道百基拉是個對真理認識清楚的人,是有教導恩賜的同工。以後在他們家裏也成立了一個聚會點(林前16:19)。保羅在找到了合作的同工後,就開始向著周圍的人傳道。從本段經文我們看到了,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始傳道工作,首先需要找到能夠合作的伙伴,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傳揚福音。
其次,保羅按照以往的慣例,在每一個安息日進入猶太人的會堂。保羅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守律法裡安息日的規條,而是找到機會,在會堂裡與他們辯論,試圖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相信耶穌是基督。這是從保羅開始傳道以來就一直使用的傳道方式。勸化這個字有藉著言語來說服別人接受的意思。前面「辯論」與「勸化」兩個動詞,作者使用未完成時態,表示保羅過去經常地、不懈怠地如此做。為何要從會堂開始?保羅應該是心中有個信念,福音的傳播是有次序的,猶太人是神的子民,每到一個地方,福音應當首先臨到猶太人,在遭到猶太人拒絕時,再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從保羅出來傳道,到他被關進羅馬監獄,一直遵循這個模式。保羅傳道時充滿了迫切的心,第5節後半說:「保羅為道迫切,向猶太人證明耶穌是基督。」他為自己的同胞不信基督,心中充滿了憂慮。他曾經在羅馬書中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2-3)可見他對猶太同胞因著剛硬不信,而得不著救恩,心中充滿傷痛。猶太人對於保羅的熱心並不領情,不僅抗拒福音,還用污衊的話語毀謗保羅。面對同胞冷酷地抵擋福音,保羅的態度就是不多浪費唇舌,調轉腳步將福音傳向其他人。並不是保羅沒有耐心,如果聽道的人尚有慕道之心,即使一時難以接受,保羅仍然會苦口婆心地向他講解下去。但是如果連一點願意的心也沒有,神的福音工作是不需要被耽擱在那些無心的人身上。面對猶太人的激烈抗拒,保羅就抖著衣裳,象徵不與他們沾染任何關係。這做法在尼希米記曾經提到過。尼希米對同胞發出警告:「我也抖著胸前的衣襟說、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神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尼5:13)對於凡不願意順服神應許而行的人,以抖衣襟表示與不願沾染來自他們的一點灰塵,與他們斷絕往來。保羅並向他們說:「你們的罪(原文是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與我無干。」意思是表示猶太人心硬抗拒福音,有一天面臨審判的時候,罪責需要自己去承擔。保羅該說的已經都說清楚了,對他們仁至義盡,若他們最終受到神的審判,保羅手潔心清,在此事上沒有任何虧欠他們的地方。
福音是不會被人剛硬的心攔阻的,保羅不會可憐兮兮地巴著他們,乞求他們接受。如果他們對福音是那麼輕視,保羅不會繼續浪費唇舌,把時間精神花在輕蔑福音的人身上。保羅嚴厲地宣告:「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神福音的工作需要繼續前進,雖然遭到某些人拒絕,自有其他的人還未曾聽聞,他們之中必有人渴望得到神的救恩。傳福音的人不需要把一時一地的成敗放在心上,我們被神呼召向不信的世代傳揚福音真道,只管忠心地把福音傳達給未信的人,至於聽福音的人能否接受,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聖靈自然會在人心中動工。即使遭到拒絕,也不必灰心,神自有祂至高的旨意。或許時間未到,無需強摘不熟的瓜。我們相信成事在於耶和華,我們只要盡該盡的責任,面對神沒有良心的虧欠,並將一切結果交付天父的手中。不必因為人的拒絕而患得患失。這就是保羅面對人拒絕福音時採取的作法。
主賜勇氣在外邦人中傳道
「7於是離開那裡,到了一個人的家中;這人名叫提多猶士都,是敬拜 神的,他的家靠近會堂。8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9夜間,主在異象中對保羅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10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11保羅在那裡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 神的道教訓他們。」
保羅在會堂傳道的工作表面上遇到了極大的抵擋,但並非完全沒有果效,至少有些人把福音聽進去了,日後仍然可能成為可收割的果實。保羅離開會堂後將福音對象轉向外邦人。他在會堂附近找到了一個對神敬虔的外邦人猶士都,當時的社會除了猶太人敬拜神,也有些外邦人因為聽聞猶太人所信的神,而對神產生敬虔的心。保羅來到了他的家,接受他的接待。他必然是聽了保羅傳的福音,也相信了基督。他家就成了保羅暫時居住,向周圍的人傳福音的據點。
因著靠近會堂,保羅除了向外邦人之外,並沒有放棄對猶太人傳福音的工作。向會堂中之人傳道的結果是,其中有人聽從了保羅所傳的道,願意信靠基督。第8節說:「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他的家人應當是猶太人。這位基利司布在後來的哥林多前書中也提到,是保羅給他施洗的(林前1:14)。除了他們之外,還有許多周圍的哥林多人。他們都相信基督而受洗。這是保羅在哥林多結出的果實。可見即使福音遭遇抵擋,自有神所揀選之人,在聽到福音之後,被聖靈光照而悔改歸信。我們不需要因一時的挫敗而灰心。神自然會按照祂的旨意在人心中動工。既然福音工作在哥林多遭到抵擋,是否還要繼續下去?
主在夜間,藉著異象向保羅顯現,用話語鼓勵他:「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在福音征戰遭到劇烈抵擋的時刻,神藉著向祂的僕人顯現,這在舊約時代經常出現。正如父神差遣摩西去埃及帶領百姓出來時,在荊棘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出3:2-12)。又在約書亞帶領以色列民,要進入迦南地,與敵人爭戰之前,在異象中勉勵約書亞:「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約1:5-6)同樣地在保羅的福音工作在哥林多面臨挫折的時候,主也是藉著異象,勉勵保羅不要害怕。第九節主的話裡有兩個對比的命令動詞:「不要怕,只管講」。前一個不要怕,是禁止保羅此時心中正害怕的想法。可見保羅當時確實因危險的環境而害怕。接著以轉換的語氣說出:但是要持續傳將福音下去。最後一個動詞是:你當不要保持沉默。我們在傳福音遭到拒絕的時候,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心中生出挫折感,不想再繼續傳下去了。撒旦也經常使用挫敗感來打擊神的僕人,在傳福音遭到拒絕後,常會有失敗主義的思想在心中出現:「你所做的是沒有用的,沒有要聽你的,趕快放棄、承認失敗吧!」此刻保羅面對的就是這樣的處境。主沒有放棄哥林多這個城市。祂藉著鼓勵的話語勉勵保羅:因為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能夠攻擊你,導致你受到傷害。我們在傳福音時最怕別人攻擊,除了身體的攻擊之外,有時候是語言態度上的輕蔑、霸凌。主耶穌的同在是我們最大的安慰,我們何必害怕遭受攻擊。有主耶穌在我們身旁,一切的攻擊都臨到主耶穌的身上,有祂頂著,我們還怕什麽?
接著主又提到勉勵保羅不要害怕的原因,是因為主的工作還沒有結束。主告訴保羅:「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除了主與保羅同在,並保護他,他不需要害怕。另外主為何要他繼續留在哥林多傳道下去,是因為這個城裡還有許多人是主的百姓,也就是主所要拯救來歸屬於祂的人。我們會有個疑問,保羅的福音都還沒有傳開,那些人都還沒有聽聞福音,怎麼能成為屬主的百姓。不用疑惑,這裡的是主的百姓,使用的是現在式動詞,不是將要成為主的百姓。在主的拯救心意中,屬他的人主早就已經知道。我們傳道的工作只是,讓這些屬主的人聽聞福音,而下定決心歸向祂。這一切都在主的手中,我們只是主差遣去與主一同完成收割工作的使者。福音工作是在神的主權底下,還沒有開始作,主就已經知道,在將要聽聞福音之人中有屬主的人。主的使者只要放膽地傳下去一定會有果效。神的揀選這觀念,不是讓我們在傳福音這事上怠惰,以為會信的終究會信,不傳也沒關係。不信的,怎麼傳也沒用,乾脆停止傳福音的行動,袖手旁觀。從保羅的經歷,我們知道,傳福音的心態不該是如此。神的揀選更鼓我們放膽把主的道傳揚下去,因為神已經知道聽福音的人中,必然有人是屬於主的,他們必然會歸向主。我們只管放膽去傳。不需要在遭到挫折後就灰心喪膽。
保羅後來在哥林多城停留了一年六個月,是整個旅行佈道中停留最久,僅次於停留在以弗所的時間。哥林多教會因此被建立,成為希臘半島上重要的教會。從保羅的經歷我們學到了傳道工作需要長時間持續,細水長流,而不是蜻蜓點水。遭遇抵擋不是我們停止腳步的理由,傳福音最大的動力是,福音來自於主的差派,祂有天上地下最高的權柄,順從祂的旨意,完成祂吩咐的工作,祂必負責到底。至於環境順逆並不是我們最重要的考量。
地方官為保羅主持正義
「12到迦流作亞該亞方伯的時候,猶太人同心起來攻擊保羅,拉他到公堂,13說:「這個人勸人不按著律法敬拜 神。」14保羅剛要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15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16就把他們攆出公堂。17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前一段提到保羅在異象中聽到耶穌給他鼓勵:「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可見保羅當時遭到的外界迫害確實讓他膽祛。本段就描述了猶太人謀劃剷除保羅,同心起來,將保羅拉上公堂。這不是第一次保羅遭到誣告。福音會遭到攻擊,甚至以強加的罪名被誣告到官府。然而,既然,主耶穌已經應許保羅必與他同在,他必不至於遭害。我們就相信,神自然會動工,保護福音的使者。
當時管轄哥林多的亞該亞方伯迦流,此人在歷史上曾經記載,是羅馬著名哲學家辛尼加之兄弟,於公元49年到52年擔任亞該亞省長。這個人斷案公正,不懼群眾壓力。當時猶太人用不按照律法來敬拜神為罪名來控告保羅。猶太教是羅馬政府允許的合法宗教,保羅所傳的福音有別於猶太教,猶太人要求迦流禁止保羅傳福音的行動。迦流對於這個案件的來龍去脈知之甚明。他知道這根本不是羅馬法律管轄的範圍,而是猶太人信仰上的辯論。他反駁猶太人:「你們這些猶太人!如果是為冤枉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本句話是第二條件句,表示說話者以為假設與事實相反,保羅沒有什麽邪惡的犯罪行為,猶太人也沒有受到什麽冤屈。迦流說出猶太人拉保羅來訴訟的真正的原因:「但所爭論的,若是關乎言語、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他們控告保羅的理由,不是關乎政府官員該管的違法犯紀的問題,而是猶太人信仰上的爭議,與他們之間如何行出摩西律法這種問題。身為官員不是被設立來處理這種事的。迦流拒絕審問這個案件,直接將他們趕出公堂。
今日凡是有別於英美法系的大陸法系都源自德國法、更古老的根源則是羅馬法。這段經文讓我們學到經驗,今日信仰上的爭議,應該回歸讓教會內部自己解決。政府只需要關心是否違反國家的民法、刑法,等干涉到百姓生活的案件,如:教唆傷害、集體作姦犯科。不應該介入教會內部對教義、內部牧職甄選、教會管理方式等問題。一是這些不是政府能夠完全理解,並公正處理的。其二,若是因為不清楚信仰的內容,而處理錯誤,反而造成冤曲。這是我們今日社會可以從這裡學習的地方。
神會使用政府成為維持社會安定的權柄,如果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秉公主持公道,這可以為傳福音塑造和平的環境,基督徒能夠安心敬拜神、傳道、訓練門徒。基督徒本身也應當支持政府公義的施政行為。迦流不接受猶太人的控告,放走保羅就是個好的例子。
結論
本段經文提到了使徒保羅在第二次旅行佈道的最後階段,進入了哥林多這個大城市。初到一個福音未臨之地,必定會面對許多反對者的抗拒、與生活上的困難。保羅首先尋找福音上可以同工的伙伴,一同生活、一同作工,互相鼓舞士氣,以增加對困厄環境的忍耐力。其次,他進入猶太人的會堂,這是秉持福音先臨到猶太人的原則。雖然遭到強烈抵抗,他因著主耶穌在異象中對他的勉勵,要他不必懼怕,繼續傳講,因為主必然會與他同在,賜他勇氣渡過重重難關。我們能夠在福音的路上勇往直前的最大力量來源,就是主的同在。保羅的經歷是給我們的鼓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