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奧運會舉行的同時,我家的女兒卻參加了一個特殊奧運會。這不是國際比賽、不是州際比賽,只是居住的城市裏的一群熱心的家長召集的一項慈善的活動。特別針對城裏有特殊需要的小孩子、如視障、聽障、唐氏症、及其他身心障礙的兒童。希望透過運動讓他們開放身心,參與社區的活動。並加強他們的體能,俾能保持自我接納的信心。
城裏撥下了一筆經費,租借場地、購買器材。但大部分的教練及助教,都是自願服務的大哥哥、大姊姊們。學校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服務,將來對他們申請大學也有幫助。
女兒肇恩在學校參加特教班,她學習與其他小孩無異,但語言、社交、情緒控制、及體能上卻相當落後。從三歲半起就進入特教班,直到現在仍每週有三門語言及職能治療課。老師鼓勵她參加特殊奧運會,我們也欣然加入。畢竟這是城裏給的福利,希望能對她有幫助。去年十一到十二月是游泳課,今年一月到二月是籃球課。她非常喜歡去上課,每次時間一到就催著我們帶她去上課。
籃球課裏一共有二十個左右的學生,肇恩是唯一的女生。他們都是有各種程度的需要的孩子,有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有的要從他們的動作或人際交流才能發現。現在社會上不再用殘障這個名詞,代之以身心特殊需要來形容,算是對他們的尊重。表面上的尊重容易表現,但擔心與排斥卻是潛藏在內心的。大人往往表現得很有禮貌,接納各種殘缺人士,但小孩的表現才是最真實的,他們不會掩飾內心的想法。自閉的小孩常交不到朋友,女兒就是常在人群中被孤立的一個人。並不是故意不理她,只是不知道怎麼與她交住。我問女兒,在學校裏誰跟你玩。得到的答案常是一個印度的女孩,她家裏也有一個特殊的弟弟。同是家中有特殊教育的小孩,家長也比較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籃球場上看著孩子們快樂的打球是個享受,因為根本超過了平常比賽的規範,裁判對待這些小孩特別寬容,犯規了也不吹哨,簡直像場趣味競賽。有的小孩動作遲緩,打球的樣子引來陣陣笑聲。有的打籃球像在打橄欖球,抱著球全場跑。女兒是唯一的女生,所以規定她的球不能搶,唯一敢搶的就是我兒子,他被特准上場與姊姊一起玩。有一位印度的小孩,動作笨拙,但只要一進球,他正常的弟弟就衝過去,雙手摸著他的臉鼓勵他。手足情深,親兄弟的接納對身心有需要的小孩是很大的幫助。感謝主,我們家也有一個可愛的弟弟願意每天陪姊姊玩,我告訴他:「你教姊姊講話,姊姊教你讀書。」姊弟相互幫助是最可貴的。
上週六所有課程結束,舉行分級比賽。女兒被分到最初級,與一個深度近視的唐氏兒撒迦利亞一起比賽。考運球速度、投籃準度,傳球準度幾個項目。女兒得了初級組第一名,撒迦利亞第二名。還有模有樣的登台頒獎,通通有獎。女兒還特別高興自己得了第一名,一直摸著她的獎牌,不知道那只是個安慰獎。
對於現實世界的激烈競爭,他們是提早退出了。對他們來講也未嘗不是好事,可以快樂的活在另一個天地裏,這裏沒有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這裏全是趣味競賽。
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2006年2月18日 星期六
一個不知名的恩人
從小到大沒有過過苦日子,直到出國留學才讓我嘗到了缺乏的滋味。在我山窮水盡的時候,一個不知名的恩人及時伸出援手,助我度過了難關。至今仍令我感恩不已。
在出國唸書後的第四年,我花光了爸爸讓我帶來的學費。當時還沒拿到獎學金,唯一的收入就在圖書館打工,賺每小時五塊半的最低工資。屋漏偏逢連夜雨,錢已經不夠用了,那時不幸又出了一場車禍,賠了對方將近四百元。最後銀行存款只剩下一百多元。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爸爸是個退休公務員,四年下來已經花了他退休金的一大半了,不敢再向他開口要錢了。只好咬緊牙關、節衣縮食。看看能撐多久。每個星期只敢花十美元買吐司麵包、和一些最便宜的食物。
眼見就要開學了,學費馬上成為問題。車子的保險費也付不出來,打算車子也別開了。還有房租、電話費。收入少、支出多,就算不吃不喝也過不下去。
心想乾脆別唸了,又不甘心。課都差不多修完了,博士資格考也過了,就差作研究、寫論文,就可以拿到學位了。半途而廢實在可惜。心裏愁得發慌,但又能怎麼辦呢?
正在這困難的時刻,在教會裏拿到了一張轉交的支票,面額兩百元。但是沒有付款人的任何質料。我一面感到驚訝,一面也好奇到底是誰給的。我先去找教會的會計小姐,探詢是誰捐這筆資助給我的。她不願說,只回答如果我不要,她可以替我退回去,可是不能告知捐款者姓名。知道我情形的人不多,我打算自己來問。可能是團契輔導、可能是圖書館老闆,可能是與我最熟的會友,還是一直不給我獎學金的教授呢?一個接著一個,問了三、四個教會兄姊,沒有人承認。有一位姊妹是我圖書館打工的老闆勸我:「不要再問了,你這樣只能叫被問的人尷尬。這兩百塊就當作是神交給你保管的。等到有一天你有錢了,再轉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就好了。」我聽了也很同意。心裏想我真的是很需要。神在這個時候賜給我及時雨,暫時化解了緊張的財務危機。我就安心的把這張支票存進銀行。這兩百塊幫助我渡過兩個月的時間。在開學的前幾天,我得知自己獲得了系上助教的獎學金。這獎學金我盼望了兩年才得到。自此財務危機得到完全化解。免除了後顧之憂,全力攻讀學位,終於在兩年半後,順利得到博士學位。回想當時山窮水盡時,差不多要放棄了。不敢想像又能在絕路逢生。這兩百塊在最關鍵時刻鼓舞了我的意志。
我後來也真的把這筆錢加倍的捐給需要的同學,和失業的會友。至今我仍不知道這兩百塊是誰給我的。但我很肯定的是,神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看顧我。衪絕不會棄我不顧的。而且我也相信,我的錢都是神交給我保管的。要把它花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2006年2月14日 星期二
「斷背山的另一邊」對胡平的回應
親愛的胡平:
看到了你對Grace的回應,可見到你是一個願意認真與不同意見者溝通的人。今天的社會吵雜的聲音已經夠多了,不需要我們再來火上加油。畢竟我們要爭取的是人的心。激化的言語只會把人逼到極端。而大部分的沈默的大眾對極端都是極其厭惡的。不要把意見的表達當成定罪,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大家各自表述。可能相同的部分還比相異的多。
基督徒與你一樣都不是極端的人。但卻是對信仰認真的人。我們也非常清楚信仰無法強迫,只能靠著每個人抱著基督愛靈魂的心來傳揚,並以生活的見證來活出所傳的道。大部分基督徒表達對同性戀的意見並沒有定罪的意思,能定罪的只有神。人能做的只有規勸,既然是規勸,聽不聽完全在乎個人。朋友也會相互規勸,雖然有時忠言逆耳,但請相信我,出發點是愛。
既然你提到聖經,我希望能就你提出的幾個觀點,談得更深一點。
1. 你的文中提到:「祂對於同性戀者也是愛的,因為所有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罪人。祂乃是召罪人。」你講的一點沒錯,我們在神的眼裏,都得罪了衪。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神當神,這就是罪的源頭。所以你看到真理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在那裏的。如果沒有神,我們就不要談真理了,也不需要談什麼道德標準了,對我有利就是好的,對我不利就是罪惡。每個人憑自已的好惡各行其是。你願意活在這樣的世界嗎?當我們在談神的愛的時候,千萬也不要忘了神是公義的。若不是痛心人所犯的罪,祂不必讓愛子耶穌為人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全是為了贖我們的罪,包括同性戀、異性戀所有的人。基督徒出來規勸不代表我們已經完全了。只不過像一個吃了好藥的病人,忍不住要對大家推薦,這有一帖好藥,能讓你痊癒。
2. 歷史上教會所犯逼迫異教徒的錯誤,我坦白承認那違背了神的旨意。在今天的社會,教會也非常小心,不與政治勢力結合,避免再度發生中世紀教會腐敗的罪行。非常感激你這方面的提醒。
3. 有關舊約誡律,現在是否還適用的問題。耶穌曾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神是從亙古到永遠不改變的神,神所頒佈的律法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必然有個延續性。今天有些舊約律法如獻祭、潔淨的條例、民事的罰責,我們已經不守了,乃是因為基督已經來了,親自更新了舊約的律法。我們在基督裏,律法所要求的義已經得到成全。如今我們不會用石頭打姦淫的人。但律法對道德的要求並沒有廢棄。如十誡,我們今天仍然重視。有關同性戀的律法應是道德的誡律,不能棄之不顧。況且新約的保羅在羅馬書中清清楚楚指出,同性戀是違反神創造的本意。耶穌雖沒有說到同性戀,但衪肯定神設立婚姻的本意:「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看起來好像聖經常常明顯的指出人的罪。但是不用擔心,基督的血能洗清我們所有的罪。回到耶穌面前接受衪的救恩,承認自己過去的罪,衪都能赦免。何苦自己背著呢?
4. 你的文中提到:「同性戀者不管成因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都已無法再扭轉。」我承認要改變不容易。我所認識的同志都是在一個不健全的家中長大的。他們在感情的掙扎中經歷了相當大的痛苦,很多的苦不是外人加給他的,而是同志間的複雜的感情糾葛。看他們陷在當中無法自拔,我真想拉他一把。請相信我沒有歧視同志的想法。大部份的基督徒也應該是如此。
真因為愛同志,我才會想傳福音給同志。只有神真正能暸解同志的心,也只有衪才能救同志。我不是個會辯論的人,但我會盡一切的能力與你誠懇交談。
很高興能看到你理性的對談。 耶穌愛你。
*******
2006-02-15 12:05 by 胡平
親愛的grace
請原諒小弟的無禮,但是我覺得你的回應寫得很好,尤其是耶穌為世人代罪被釘上上十字架的大愛,我一直相信,祂對於同性戀者也是愛的,因為所有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罪人。祂乃是召罪人。然而,狂妄,借神之名定他人的罪,本身難道就不是罪嗎?在西方宗教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被具有狹隘心的教會定下莫須有的罪,記得宗教法庭的審判嗎?記得獵女巫的年代嗎?記得聖女貞德上火刑柱的罪名嗎?(答案是:穿男裝。)難道這種錯誤還要在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裡繼續下去嗎?經文是死的,而且舊約是在耶穌降生之前盲目死守誡律的猶太祭司流傳下來的,記得耶穌如何在聖殿裡與猶太祭司辯論嗎?祂不是為了替一位婦女治病,而公然破壞了安息日的誡律嗎?祂不是說過祂與外邦人,羅馬官員以及無緣進入聖殿的人共進過晚餐嗎?如果不是猶太祭司在耶路撒冷的鼓動,希律與比拉多不會相互推諉,而最終把耶穌送上十字架。耶穌從未說過祂痛恨同性性交者,祂要求,懇請人們愛自己的鄰人,停止互相爭吵。祂為周遭的殘酷現實與荒謬不公而痛心疾首。經文是死的,舊約裡的誡律不是只有同性不可性交而已。女人不能干涉男人,不可穿用不同布料綴成的衣服,安息日不可工作,在現代人生活中已經無法適用。相同地,在現代文明反歧視,反壓迫,自由平權的普世價值下,不同種族性別性傾向貧富貴賤的人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況且同性戀者不管成因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都已無法再扭轉(研究指出,過去試圖以心理學或宗教神學強制同性戀者改變不是造成性無能就是自殺),現代教會又何必為了舊約的片段經文而違背耶穌的教誨?
再度請您原諒小弟的無禮,小弟將您的回應稍加修改,不知您看了之後是否也會有同感?
如果上帝喜悅戰爭,耶穌就不用被釘死在十字架。
連風和海都聽祂的話,他又何須自己不發一語的受辱被釘死!?
祂卻選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結束人類因為自大而加諸他人痛苦的戰爭,
只有靜下心去愛人,體會他人需要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在十字架上所突顯的罪惡是什麼!
爭戰常常是人為了捍衛自己信奉的教條而巧立名目後的結果,如果把它當成神的作為,那又是何等的扭曲!
如果罪的極致叫自私,那麼我想電影中被批判的主題應該是壓迫他人感受的自私吧!
人間爭戰何其多!何不用心去體會在這種壓迫異己者的教條中,每個人是否真的快樂?
還是因為一些錯誤的方式造成自己及身邊的人失去神原本豐富賞賜的生命的喜樂!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認同聖經教導的人,也可以問問自己的心!
平安嗎?
真的快樂嗎?
面對他人因為自己的歧視與壓迫而痛苦時,心中還有感覺嗎?
還是因為為了捍衛自己的’教條’而寧可不願多想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是無權釋放嗎?還是為了自己而放棄承擔責任,任憑傷害形成!
用心想想!被僵化的教條壓迫的人能有快樂的人生嗎?還是痛苦多了些?那真是你想要的教條嗎?多去體會!用你的智慧去選擇吧!
看到了你對Grace的回應,可見到你是一個願意認真與不同意見者溝通的人。今天的社會吵雜的聲音已經夠多了,不需要我們再來火上加油。畢竟我們要爭取的是人的心。激化的言語只會把人逼到極端。而大部分的沈默的大眾對極端都是極其厭惡的。不要把意見的表達當成定罪,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大家各自表述。可能相同的部分還比相異的多。
基督徒與你一樣都不是極端的人。但卻是對信仰認真的人。我們也非常清楚信仰無法強迫,只能靠著每個人抱著基督愛靈魂的心來傳揚,並以生活的見證來活出所傳的道。大部分基督徒表達對同性戀的意見並沒有定罪的意思,能定罪的只有神。人能做的只有規勸,既然是規勸,聽不聽完全在乎個人。朋友也會相互規勸,雖然有時忠言逆耳,但請相信我,出發點是愛。
既然你提到聖經,我希望能就你提出的幾個觀點,談得更深一點。
1. 你的文中提到:「祂對於同性戀者也是愛的,因為所有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罪人。祂乃是召罪人。」你講的一點沒錯,我們在神的眼裏,都得罪了衪。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神當神,這就是罪的源頭。所以你看到真理是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在那裏的。如果沒有神,我們就不要談真理了,也不需要談什麼道德標準了,對我有利就是好的,對我不利就是罪惡。每個人憑自已的好惡各行其是。你願意活在這樣的世界嗎?當我們在談神的愛的時候,千萬也不要忘了神是公義的。若不是痛心人所犯的罪,祂不必讓愛子耶穌為人釘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全是為了贖我們的罪,包括同性戀、異性戀所有的人。基督徒出來規勸不代表我們已經完全了。只不過像一個吃了好藥的病人,忍不住要對大家推薦,這有一帖好藥,能讓你痊癒。
2. 歷史上教會所犯逼迫異教徒的錯誤,我坦白承認那違背了神的旨意。在今天的社會,教會也非常小心,不與政治勢力結合,避免再度發生中世紀教會腐敗的罪行。非常感激你這方面的提醒。
3. 有關舊約誡律,現在是否還適用的問題。耶穌曾說:「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神是從亙古到永遠不改變的神,神所頒佈的律法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必然有個延續性。今天有些舊約律法如獻祭、潔淨的條例、民事的罰責,我們已經不守了,乃是因為基督已經來了,親自更新了舊約的律法。我們在基督裏,律法所要求的義已經得到成全。如今我們不會用石頭打姦淫的人。但律法對道德的要求並沒有廢棄。如十誡,我們今天仍然重視。有關同性戀的律法應是道德的誡律,不能棄之不顧。況且新約的保羅在羅馬書中清清楚楚指出,同性戀是違反神創造的本意。耶穌雖沒有說到同性戀,但衪肯定神設立婚姻的本意:「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看起來好像聖經常常明顯的指出人的罪。但是不用擔心,基督的血能洗清我們所有的罪。回到耶穌面前接受衪的救恩,承認自己過去的罪,衪都能赦免。何苦自己背著呢?
4. 你的文中提到:「同性戀者不管成因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都已無法再扭轉。」我承認要改變不容易。我所認識的同志都是在一個不健全的家中長大的。他們在感情的掙扎中經歷了相當大的痛苦,很多的苦不是外人加給他的,而是同志間的複雜的感情糾葛。看他們陷在當中無法自拔,我真想拉他一把。請相信我沒有歧視同志的想法。大部份的基督徒也應該是如此。
真因為愛同志,我才會想傳福音給同志。只有神真正能暸解同志的心,也只有衪才能救同志。我不是個會辯論的人,但我會盡一切的能力與你誠懇交談。
很高興能看到你理性的對談。 耶穌愛你。
*******
2006-02-15 12:05 by 胡平
親愛的grace
請原諒小弟的無禮,但是我覺得你的回應寫得很好,尤其是耶穌為世人代罪被釘上上十字架的大愛,我一直相信,祂對於同性戀者也是愛的,因為所有的人在上帝眼中,都是罪人。祂乃是召罪人。然而,狂妄,借神之名定他人的罪,本身難道就不是罪嗎?在西方宗教史上,不知有多少人被具有狹隘心的教會定下莫須有的罪,記得宗教法庭的審判嗎?記得獵女巫的年代嗎?記得聖女貞德上火刑柱的罪名嗎?(答案是:穿男裝。)難道這種錯誤還要在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裡繼續下去嗎?經文是死的,而且舊約是在耶穌降生之前盲目死守誡律的猶太祭司流傳下來的,記得耶穌如何在聖殿裡與猶太祭司辯論嗎?祂不是為了替一位婦女治病,而公然破壞了安息日的誡律嗎?祂不是說過祂與外邦人,羅馬官員以及無緣進入聖殿的人共進過晚餐嗎?如果不是猶太祭司在耶路撒冷的鼓動,希律與比拉多不會相互推諉,而最終把耶穌送上十字架。耶穌從未說過祂痛恨同性性交者,祂要求,懇請人們愛自己的鄰人,停止互相爭吵。祂為周遭的殘酷現實與荒謬不公而痛心疾首。經文是死的,舊約裡的誡律不是只有同性不可性交而已。女人不能干涉男人,不可穿用不同布料綴成的衣服,安息日不可工作,在現代人生活中已經無法適用。相同地,在現代文明反歧視,反壓迫,自由平權的普世價值下,不同種族性別性傾向貧富貴賤的人都應享有同樣的權利,況且同性戀者不管成因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都已無法再扭轉(研究指出,過去試圖以心理學或宗教神學強制同性戀者改變不是造成性無能就是自殺),現代教會又何必為了舊約的片段經文而違背耶穌的教誨?
再度請您原諒小弟的無禮,小弟將您的回應稍加修改,不知您看了之後是否也會有同感?
如果上帝喜悅戰爭,耶穌就不用被釘死在十字架。
連風和海都聽祂的話,他又何須自己不發一語的受辱被釘死!?
祂卻選擇以犧牲自己的方式結束人類因為自大而加諸他人痛苦的戰爭,
只有靜下心去愛人,體會他人需要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在十字架上所突顯的罪惡是什麼!
爭戰常常是人為了捍衛自己信奉的教條而巧立名目後的結果,如果把它當成神的作為,那又是何等的扭曲!
如果罪的極致叫自私,那麼我想電影中被批判的主題應該是壓迫他人感受的自私吧!
人間爭戰何其多!何不用心去體會在這種壓迫異己者的教條中,每個人是否真的快樂?
還是因為一些錯誤的方式造成自己及身邊的人失去神原本豐富賞賜的生命的喜樂!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認同聖經教導的人,也可以問問自己的心!
平安嗎?
真的快樂嗎?
面對他人因為自己的歧視與壓迫而痛苦時,心中還有感覺嗎?
還是因為為了捍衛自己的’教條’而寧可不願多想他人的感受與需求。
彼拉多見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眾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是無權釋放嗎?還是為了自己而放棄承擔責任,任憑傷害形成!
用心想想!被僵化的教條壓迫的人能有快樂的人生嗎?還是痛苦多了些?那真是你想要的教條嗎?多去體會!用你的智慧去選擇吧!
2006年2月11日 星期六
對「斷背山的另一邊」的回應
蕙仙姊妹:
看了這幾天對你「斷背山的另一邊」的許多回應,其中理性討論者少,多半是充滿了怒氣的指責,甚至嘲諷。當然也有一些對你的支持,我是站在支持你的這一邊的。
相信你在寫這篇隨想時,早已想到可能有的反應,而你還願意這麼做,是要有相當的勇氣的。甚至你站在中時主編的位子上,敢每天貼出自己的靈修心得,已經需要很大決心。這是在向人見證:「我是個基督徒,這是我相信的,我也願意照著我的信仰而活。別人要怎麼看不是我能干涉,也不是我該在乎的。」
我在二十一歲,剛受洗時,全班二十幾個人找我辯論。我向神禱告到底要不要接受,神感動我不要以福音為恥。我單刀赴會,那是辯論哪,簡直就是批鬥大會,從十點到半夜兩點,吵個半天,不歡而散。我當夜心情激動,無法成眠。我向神禱告:「主啊!我才剛受洗,為什麼要讓我受這樣的羞辱。」主安慰我,這些羞辱不是對你,而是對我的。是啊,一切的辯論的根源不就是信仰嗎?信與不信站在不同的根基上,只能各說各話,能辯出什麼結果嗎?就當作兩造意見的陳明吧!
有人認為你的感想,引起眾人對基督教的反感。質問你聖經就單在教會裏講就好了,為什要向社會大眾宣揚,引起辯論。這說法我非常不贊成,這無非是把神的道限在教會當中,基督徒只要躲在教會的小圈子裏面,講一些不能端上檯面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基督徒都成了兩面人,在教會裏說的頭頭是道,在外面就閉口不言。我感謝那位願意站出來聲援你的牧師。
這件事給我們基督徒一些提醒,同性戀是個倫理學的問題,不是個單純的議題。歐美已經歷了幾十年的討論,而且越來越激烈。主要是基督徒與自由派間的鬥爭。戰火似乎已經延燒到亞洲了。我們基督徒不單從聖經的角度提出我們的看法,也應該在各相關的學術上如社會學、醫學、心理學上多作準備。不是在準備辯論。而是去思想因應之道。面對社會上對同性戀的開放,而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現身,對整個的社會會出現怎麼樣的衝擊?如婚姻,子女教育,家庭關係,人口的延續等問題。這不單是基督徒該去面對,而是所有對這議題關心的人都該去思考的問題。
教會給社會的印象是,口誅筆伐做得多,實際行動作得少。這也難怪,因為教會對同性戀者習慣性的疏遠,同性戀者根本不願走進教會。而教會是否有負擔走進同性戀者當中,給他們實質的幫助呢?主耶穌進入罪人當中與他們坐席,我們也願意學主把同性戀者當作朋友嗎?同性戀者的憤怒多半在,「你根本不暸解我,就只會引聖經定我的罪。」誰在神面前是完全人呢?我們的罪神怎麼看呢?不都是需要耶穌來洗清的嗎?如果單有律法的定罪,少了赦罪的恩典,誰又能信呢?誰又能得救呢?在約翰福音中,基督面對行淫時被抓到的婦人,對想用石頭打死她的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當人們自慚形穢而一個一個離去了之後。耶穌對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赦免與勸戒是耶穌對罪人的態度,神的公義與慈愛同時在他身上顯明。這也應該是我們的態度。
教會對形成同性戀的溫床,破碎的家庭、及扭曲的親子關係,是該花更多的精神來關心了。與其事後救火,不如防微杜漸。當我們願意付出愛心時,我們的勸戒才有力量。
本回應是一個基督徒的反省,也向主內的兄姊求教。無意在此對於同性戀者有任何責難。
看了這幾天對你「斷背山的另一邊」的許多回應,其中理性討論者少,多半是充滿了怒氣的指責,甚至嘲諷。當然也有一些對你的支持,我是站在支持你的這一邊的。
相信你在寫這篇隨想時,早已想到可能有的反應,而你還願意這麼做,是要有相當的勇氣的。甚至你站在中時主編的位子上,敢每天貼出自己的靈修心得,已經需要很大決心。這是在向人見證:「我是個基督徒,這是我相信的,我也願意照著我的信仰而活。別人要怎麼看不是我能干涉,也不是我該在乎的。」
我在二十一歲,剛受洗時,全班二十幾個人找我辯論。我向神禱告到底要不要接受,神感動我不要以福音為恥。我單刀赴會,那是辯論哪,簡直就是批鬥大會,從十點到半夜兩點,吵個半天,不歡而散。我當夜心情激動,無法成眠。我向神禱告:「主啊!我才剛受洗,為什麼要讓我受這樣的羞辱。」主安慰我,這些羞辱不是對你,而是對我的。是啊,一切的辯論的根源不就是信仰嗎?信與不信站在不同的根基上,只能各說各話,能辯出什麼結果嗎?就當作兩造意見的陳明吧!
有人認為你的感想,引起眾人對基督教的反感。質問你聖經就單在教會裏講就好了,為什要向社會大眾宣揚,引起辯論。這說法我非常不贊成,這無非是把神的道限在教會當中,基督徒只要躲在教會的小圈子裏面,講一些不能端上檯面的話。最後的結果就是基督徒都成了兩面人,在教會裏說的頭頭是道,在外面就閉口不言。我感謝那位願意站出來聲援你的牧師。
這件事給我們基督徒一些提醒,同性戀是個倫理學的問題,不是個單純的議題。歐美已經歷了幾十年的討論,而且越來越激烈。主要是基督徒與自由派間的鬥爭。戰火似乎已經延燒到亞洲了。我們基督徒不單從聖經的角度提出我們的看法,也應該在各相關的學術上如社會學、醫學、心理學上多作準備。不是在準備辯論。而是去思想因應之道。面對社會上對同性戀的開放,而有越來越多的同性戀者現身,對整個的社會會出現怎麼樣的衝擊?如婚姻,子女教育,家庭關係,人口的延續等問題。這不單是基督徒該去面對,而是所有對這議題關心的人都該去思考的問題。
教會給社會的印象是,口誅筆伐做得多,實際行動作得少。這也難怪,因為教會對同性戀者習慣性的疏遠,同性戀者根本不願走進教會。而教會是否有負擔走進同性戀者當中,給他們實質的幫助呢?主耶穌進入罪人當中與他們坐席,我們也願意學主把同性戀者當作朋友嗎?同性戀者的憤怒多半在,「你根本不暸解我,就只會引聖經定我的罪。」誰在神面前是完全人呢?我們的罪神怎麼看呢?不都是需要耶穌來洗清的嗎?如果單有律法的定罪,少了赦罪的恩典,誰又能信呢?誰又能得救呢?在約翰福音中,基督面對行淫時被抓到的婦人,對想用石頭打死她的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當人們自慚形穢而一個一個離去了之後。耶穌對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赦免與勸戒是耶穌對罪人的態度,神的公義與慈愛同時在他身上顯明。這也應該是我們的態度。
教會對形成同性戀的溫床,破碎的家庭、及扭曲的親子關係,是該花更多的精神來關心了。與其事後救火,不如防微杜漸。當我們願意付出愛心時,我們的勸戒才有力量。
本回應是一個基督徒的反省,也向主內的兄姊求教。無意在此對於同性戀者有任何責難。
懷念寫生會的曰子
附中三年,寫生會是我唯一參加的社團。那段曰子是我高中生活最快樂的回憶之一。
從小就羨慕站在街頭寫生的畫家,無視周圍紛亂的人物,獨自陶醉在抽離現實的美感之中。看了電影苦戀裏的畫家凌晨光,夕陽西下,站在美麗的湖邊,口中刁著煙斗,聚精會神地描畫著美景。直嘆:「這不正是我所想要的境界嗎?」
加入了寫生會,學長告訴我們,不要再用小學生的水彩筆,圖畫紙了。到美術用品社,買櫻花牌水彩、貂毛筆、及水彩紙。把工具、畫板、畫架裝在畫袋裏面,背起來挺威風的。高中生就喜歡標新立異,吸引大家的眼光,尤其是女生的眼光。
每週二放學就到美術館報到。沈允覺老師是我們的社團指導老師。他溫文儒雅頗有名士之風。我們或圍著石膏像素描,或畫靜物寫生,他就繞著教室一個一個指導。有時當場式範,各種作畫技巧。不敢說自此畫藝精進,但對畫圖的興趣卻是持續增加。
禮拜三小週末,及禮拜六下午沒有課。背著畫袋跑遍了台北市的名勝古蹟,最常去的是新公園、植物園、青年公園、及天母公園。淡水海邊、陽明山、指南宮。有一次還做了一件蠢事,幾個小毛頭,竟異想天開要到景美女中裏面寫生。背著畫架偷偷摸摸地混進去。不出所料,目標太明顯。當場被門口警衛擋下:「你們是來幹什麼的?」「這裏風景很好,我們來寫生的。」一臉無辜的樣子。
「這裏不准寫生!」真夠絕的,一點不給通融的餘地。我們敢試,實在也是天真得可笑。年輕嘛!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社長黃世澤(396)是個全身充滿活力的人。個性活潑好動,帶我們出去寫生,一半的時間在玩,爬山、涉水靜不下來。與其說他是藝術家,不如說他是冒險家。他在屏東當兵的時候,還曾特地跑到西子灣來找我。他是個相當具有感染力的人,他一出面號召,大家很容易跟著他去做。
與我同届的社員蔡金龍(427),畫藝超群,得了很多次校際比賽的獎。他接下社長的職務。他後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黃文旭(440) 的功力也很高超,作畫速度很快。他是宜蘭人,常常游泳到龜山島。後來據說也成為了一個建築師。
兩位來社裏指導的師大實習老師,楊恩生及黃銘祝,他們帶著大學的畫作來社裏展覽,畫藝令人佩服,叫我們欽羨不巳。兩位都是今天有名的藝術家。
我畢業之後,在大學又畫了四年,也是背著畫架,帶著社友到處寫生。只是發現身邊愛好寫生的同好,越來越少。當兵時又畫了幾張,後來就到美國留學了。在美國十八年只畫了一張,是送給女朋友的生曰禮物。這畫今天仍掛在我家,就是上面照片中這幅。你應該猜得出這中間的過程了吧!太太問我什麼時候才再拾畫筆,我搖搖頭,等我退休吧!
在附中社團的名單上已經找不到寫生會了,二○○二年新創了美術社,望學弟妹們繼承寫生會優良的傳統。如果那一天讓我看到附中人在街上寫生的話,我一定會來大大誇獎一番的。
2006年2月8日 星期三
出賣自己,為中華隊加油!
應附中學妹海豚飛之盛情邀請,支持她參賽「志在必得」的行動。
她作的歌曲「勝利在望」非常好聽。她熱心號召眾網友為中華隊加油,值得鼓勵。把我這颱風吹不動的老骨頭都打動了。
令我想起十歲時,半夜爬起來看世界少棒賽。全村燈火通明。一個全壘打,全家歡聲雷動的往事。
願海豚飛成功!願中華隊勝利!
加油!加油!加油!
她作的歌曲「勝利在望」非常好聽。她熱心號召眾網友為中華隊加油,值得鼓勵。把我這颱風吹不動的老骨頭都打動了。
令我想起十歲時,半夜爬起來看世界少棒賽。全村燈火通明。一個全壘打,全家歡聲雷動的往事。
願海豚飛成功!願中華隊勝利!
加油!加油!加油!
2006年2月7日 星期二
回到父親的故鄉
父親的故鄉壽寧,似遙遠卻又鄰近。位於福建東岸,與台北一水之隔遙遙相對,卻因政治上隔離而互不往來。一九五○年,父親三十八歲,因戰亂拋妻別子,經由廣東偷渡香港,再輾轉逃到台灣。來到台灣十一年後,見返鄉無望,才與生於台灣埔里的母親結婚,生下三個兒子。我是三個中的老大。父親在大陸還留下了大媽、及與我同父異母的六名兄姊。
從公職退休後,父親曾三次返回故鄉探親,與身陷大陸闊別多年的大媽及兒女重逢。最後一次返鄉是一九九七年,在家鄉住了一個半月。後來想要再回去,卻因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而未能成行。他一直期待我們在台灣出生的三兄弟,能陪他回一趟大陸,與故鄉的親人見一面。我也答應父親陪他回去一次,卻因種種因素始終未能成行。
二○○二年父親因心臟病發作突然離世,享年九十。他一共在台灣待了五十二年。留下遺願,希望落葉歸根。我身為在台灣的長子,再加上曾答應父親,將來要送他的骨灰返鄉安葬。二○○四年年底,終於成行。由我一人背著父親的骨灰踏上歸鄉之路。說是歸鄉,正確的說是回到父親的故鄉。我在台灣土生土長,從未去過大陸,我對壽寧沒有一點印象。所有對壽寧的認識都是父親口述而來。他的成長、求學、創業、及逃難,對我來說就像一段故事一樣,沒有親身經歷的感受。這一次的帶父親返鄉的旅程,是個回溯之旅,與父親逃出大陸的路線正好反轉過來。從台灣飛香港、再飛福州、再轉車到位於浙閩邊界的山城壽寧。
離開台灣
清早起來、天色微明,我就背著父親的骨灰從台北家中動身。這棟父親住了近四十年的房子,從二年前父親突然心臟病發,被救護車送住榮總就沒有再回來過。我當時正在美國上班,接到消息時父親已經斷氣兩個小時了,我兼程趕回,未能見父親最後一面。自此天人永隔,許多還沒來得及說的話、父親再也聽不到了。父親生前就交待我一些事情,未能在他生前及時辦妥。回到台北時就在父親靈前許下願望,他未完成的事,我會替他完成。這次送他骨灰返鄉安葬,也是完成他一件遺願吧。
媽媽對父親的離開仍然依依難捨,在她心裏父親好像仍住在這房子裏。還是看見他常坐的沙發椅,寫字的書桌,家中的每一件事物都留著父親的影子。這回是真的要走了,而且回到海峽的另一岸,媽媽口中唸唸有詞,就像爸每次回大陸時一樣,媽總是在他耳邊不停的叮嚀:「劉先生,要回家鄉去了,一路好走,不要害怕。」彷彿父親真的聽得到。我是個基督徒,不舉行任何宗教儀式。但也心中向主默禱,願主祝福我一路平安,出關入關不遭刁難。我身為人子,向父親盡最後一次的孝道。背著父親的骨灰,坐上淡水線捷運,遠望大屯山,右邊是爸爸小時侯帶我去爬的紗瑁山。路過圓山,又勾起爸爸與我同遊兒童樂園的回憶。旁邊的臨濟寺,是以前暫放公公骨灰的地方,每年過年爸爸都會帶我們來致敬。在一九九三年,爸爸也是自已一人將公公送回大陸。沒想到十一年後是我送他,父子做同樣的事情,應不是巧合。窗外的景觀隨車行而漂過,好像爸爸在台北生活的五十二年歲月。大半生都活在這裏了,「爸爸要走會捨不得嗎?」我不覺然學著媽媽對爸爸說話了。
在國光號車站接機場巴士,去搭長榮班機。為避免有的旅客忌諱,知道是骨灰心裏不平安。我就把骨灰罈裝在隨身背包內,就像普通行李一樣。在上飛機前X光檢查,小姐看不出是什東西,把我攔下追問。我說:「是我爸爸的骨灰。」她馬上轉過頭去喊了一聲「阿彌陀佛」。許多人對這還是挺忌諱的,我則因為是自己的爸爸,心裏頭非常平安。
一路真的很順利,同行的大多是台商或是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而我的任務是最特別的了,不是出差、不是旅遊,不是回家、而是送爸爸回家。當飛機飛在福建上空的時候,底下一片山丘起伏,景觀與台灣非常不同。這就是從小地理課上的「祖國」大地。在分離五十多年後,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敵對關係並未化解,反有加深的趨勢,使得我踏上這片土地之時的心情相當複雜。
初到福州
飛機降落長樂機場,下了飛機入關沒有問任何話,非常順利。我走出機場,尋找素未謀面的大姊。一眼就認出她來,因為從他的臉上看到爸爸的樣子。她是父親的長女,在父親出外的時日,照顧一家的生活。許多親戚之間的大小事都委託大姊辦理,她處理得相當周到,深得父親信任。這次返回福建,全賴她與六個賢外甥接待,食衣住行安排得非常妥當。外甥建生每天陪著我,他長我十歲左右,但論輩仍要稱我舅舅,他兒子二十多歲要稱我舅公。一下子多了六個外甥孫,還真讓我驚訝。大姊住在福州幾十年,兒孫輩都相當孝順。晚上為我接風,設宴全聚德,順便家族團圓,大姊的兒孫輩幾乎全部到齊了,有二十多人參加,非常熱鬧。
晚上在福州逛逛,樣子跟台北縣很像,基礎建設稍落後了些,大概相差十到二十年左右。夜裏八、九點,公園裏仍是人潮洶湧。近五、六百人在街頭跳舞,感覺人氣很旺,是從來沒看過的。
返回鳳陽
壽寧縣鳳陽鄉,是閩東山城。交通非常不便。過去出入都要走好幾天山路,再由靠溪的賽歧漁港坐船進入東海。父親當年到鄰縣福安去念高中,再去上海念大學。就是由這條沿溪的山路進進出出。現在鋪上水泥路,四小時可以從福州到鳳陽。
由福州到下白石一路都是高速公路,路的兩旁主要是農田,還有山地,與台灣的東海岸相似。沿路看到農田間有新蓋的教堂,一路數來竟有八家。福建沿海接觸福音比較早,教會的發展也比較快些。記不記得幾位有名的傳道人倪柝聲、宋尚節、唐崇榮都是福建人。神的手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作工,教會仍然繼續成長。
過了福安,車子就開始爬坡,沿著溪開在山間的小路上,跟台灣山區的產業道路相似。兩旁不是茶園就是梯田,一階一階的沿著山坡而種,樹已經砍得沒剩多少了。路過一個又一個的村落,像是台灣中部的山地部落,只是房子更古舊了些。最常見的是土牆黑瓦的四合院。我想到爸爸以前對我說的,回鳳陽老家是翻過一山又一山,以為已經爬到頂了,沒想到上面還有一座更高的。看著溪谷的風景,想像著爸爸當初如何背著行囊,沿著山間小徑,走出家鄉。而我如今是卻是如一隻鮭魚溯溪回游。爸爸的故鄉雖然不是我出生的地方,卻因血緣相連而多了一份尋根探祖的感情。就像我期待自己的兒子,有一天不要忘了我出生的家鄉台灣是一樣的。
車子經過武曲,一路沿著西溪而行,溪流順著山勢繞了一個大彎,這大概就是武曲這地名的來源。再前進到達斜灘,這是一古老的鄉鎮,前國大秘書長何宜武伯伯就是斜灘人,他比爸爸早半年過世。何家是本地最出名的一戶人家,經過五代仍家道興旺、人才輩出。何伯伯的妻子是我的表姑,現在九十五歲,還住在台灣。
鳳陽是個小鄉,地處偏遠,四面環山。因山勢如丹鳳朝陽,故名鳳陽。人口不滿三千,百分之八十姓劉,全是先祖伯一公的後代。劉家世代聚居於此,已有七百多年歷史,以農耕及經營茶葉生意為業。曾祖父華亭公經營紅茶生意致富,為鄉中最有名望的一家。祖父坡仙公二十三歲既英年早逝,當時祖母含辛茹苦扶養二歲的獨子長大,就是我的父親。曾祖父可憐我父家孤兒寡母、無依無靠,全力支持父親讀書,並親自教授古文、書法。父親國文的根基就在那時候打下的。曰後也成為父親謀職的專長。我們家道曾經一度興旺,成為鳳陽首富,不料因戰亂而千金散盡,最後父親逃到香港,一文不名,只留住一條命。他常對我說:「世上任何財富都不能保存長久,唯有讀進頭腦裏的書是跟著人一輩子,誰也奪不去。」故此父親非常重視我們子女的教育。
走進老家
車子駛進鳳陽,遠遠的就望見村口聚滿了人,是來迎接父親的。車子停在村口,我下車拿著父親的骨灰,三個老年人走到面前,跪著接下父親的骨灰,我才明白他們是二哥、四哥、五哥,都大約有六、七十歲的年齡。我也連忙跪下,將骨灰交在二哥手中。唐詩中:「田園潦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如今我們是手足相逢道路中。來迎接的親戚約有百人,排成隊伍送父親回家。走在鳳陽唯一的大街上,街道兩旁聚滿了鄉民,鞭炮聲沿途不絕,直響了二十分鐘。我跟在父親骨灰的後方,隨著隊伍行進。一直走到村子底,過了小橋,轉進一條小巷,進了一間古老的院落。有兩道大門,兩層院子,直走進正廳才停下來。這是曾祖父的房子,有兩層樓高,應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將父親放置在正廳了之後,大家坐下休息。
遠近親戚,過來與我打招呼。六、七十歲的人大都叫我弟弟,三、四十歲的人叫我叔叔。二十幾歲的已有許多人叫我叔公了。而我才四十一歲,真是不敢當。父親在家鄉德高望重,是全家族輩分最長的人,同輩的人多已過世。僅餘下台灣有一個堂叔、姑姑。及大陸兩個堂叔、都已八十歲以上了。親人初次見面,經一番介紹才知道彼此的關係,彼此拉近了距離。爸爸在大陸的兒孫輩還在的有五十二人。在台灣有七人,美國有四人。真可謂人丁與旺。我們這些子孫想念當年袓母扶養僅有的幼兒,後嗣的希望全落在父親一人身上。而大難來時,被掃地出門,父親的生死繫在毫髮之間,真可謂九死一生。今日得以繁衍茂盛,實在是上主特別的憐憫。
晚上擺桌吃飯,氣侯寒冷。屋子與外面相通,感覺比紐約的冬天還冷,不敢相信這是南方的福建。端出火盆來取曖,才稍微擋住寒氣。家鄉菜十分豐盛,是請酒席師傅來做的。家鄉的婦女皆有勤儉的美德,洗菜、切菜、端菜、收拾,一手包辦,動作乾淨俐落。等客人都吃完了,她們才上桌吃,沒有一個例外。在女權高漲的現代社會,在大陸的鄉下還保留這種美德,令我十分敬佩。
晚飯後大夥圍著火盆談起來,長輩主要談父親的往事,及問台灣的親人近況。年輕人則是對美國的生活十分好奇。他們對政治的興趣超過我想像,不是大陸的政治,而是台灣的,對統獨之爭、總統大選、兩岸關係皆表現出十足的興趣。雖然他們掌握的消息來源是已經被官方過濾過的,但仍然對外界認識不少。而我則實話實說,儘量不去批評政府,以免說錯話造成不愉快。年輕的一代敢談社會的問題、敢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這就是中國民主的種子。
送父親上山
次日清早天色未明,馬路上就拉起了布幕,就是父親與大媽葬禮的地點。儀式簡單,是按當地的禮俗,沒有任何宗教的成分。他們也諒解我不拿香祭拜,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的困難。大媽早父親半年過世,先土葬,經三年後揀骨,與父親同葬。她與父親生前聚少離多,百年後能葬在一起,也是完成她的心願了。二哥親筆寫下祭文、親口唸出,對父親的孺慕之情,溢於言表。
送葬的隊伍約有百人,長曾孫念祖捧著父親遺照走在最前面。一路放鞭炮,沿著田間小路前行。父親的墓在鄉村邊上的山腰上,俯瞰著鳳陽老家。從大街走上去約十五分鍾,非常方便。一九九七年前墓就做好了,祖父、祖母,及父親的元配夫人皆已入葬。墓形狀像個烏龜,並不特別華麗。與眾不同的是,父親親撰自書的墓誌銘,把他一生的經過刻在墓石上。這在當地可說絕無僅有的。聽說還有當地人也想要有,特地到父親的墓來學。墓碑邊柱子上刻下一對聯:「萬里睽違難盡孝,千載隨侍當承歡。」道盡父親未能對祖母盡孝的遺憾。葬禮結束依當地風俗,身繫紅布,步行回去,叫做「回龍」。中午則席開十六桌,感激參加的親友。辦完父母親安葬大事,二哥心情特別輕鬆。身為東道主,帶我逐桌敬酒。逢人就介紹:「這是我弟弟,從美國回來看大家。」似乎非常以我為榮。
鳳陽半日遊
古老的鳳陽處處是古蹟,大哥的長子益民帶我四處逛逛。他是這裏長大的,附近的一景一物他十分熟悉。曾祖父是讀書人,他建的老房子大門口的石匾刻著「雲漢為章」。是詩經裏的一段話:「倬彼雲漢,為章於天。」形容廣闊的雲河就是天作的文章。與聖經中詩篇十九章:「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意義不謀而合。大門兩側的對聯刻著:「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與台北家門口爸爸所寫的春聯一模一樣,我能瞭解爸爸的想法,他希望我們能繼承老家的傳統。
大門旁是泥土做的牆,牆上有瞭望塔,還有槍眼。是曾祖父當初擋土匪用的。門內有一口井終年水是溫的,從不乾涸。土匪圍攻時想堵住泉源,卻遍找不著。至今都沒人知道這井的泉源在哪裏。
我們爬上了老家的閣樓,裏面層層密道,以前是小孩玩躲迷藏的地方。現在則成為儲藏室。我們又爬上了高祖父泰祥公的墓,他是清同治年間下葬的。已有一百多年了,墓還保存得相當好。我歷代祖先全葬在附近山上,家譜上都有記載,但時間有限,無法一一探望了。
又跑了幾個重要的地方。父親在鳳陽時曾蓋了一棟三層高,有一百零八個房間的大房子,政權易主後,父親一家被掃地出門,被沒收當作鄉公所。一九七五年被一把大火燒掉。後來在原地重建,現在仍是被改府機關使用。我站在原來父視的老家旁,看著這棟當年全鄉最大的建築物。深深同意父親的話:「沒有一樣產業是可以永久保留的。」屋後臨水宮曾是父親辦中心小學時借用的教室,父親當時是國文老師,他當年的學生,還在的話應該都八十幾歲了。現在中心小學還在,是鳳陽最大的小學。父親若有知當會十分欣慰吧!我們又看了父親當年的茶行,一次大戰時,英國人需要大量紅茶。父親的茶行生意鼎盛,而現在只剩下一間殘破的空房子。我們又參觀了劉氏宗祠,裏面有伯一公的牌位。傳說伯一公當年在大雪中找迷失的牛,在祠堂這位置找到了牛睡在這兒,四面都是雪,唯獨牛睡之處完全無雪。見此地山明水秀,因而舉家從福安遷入鳳陽,為本鄉劉家始祖。
一個下午把鳳陽走得到的地方都跑盡了。風景並不奇特,對我特別有意義的是,這是爸爸成長的地方,我們從小聽爸爸講故鄉的事,沒有什麼印象。現在身歷其境,故事中的景象彷彿又活了起來。
離別之時
五天的返鄉之旅轉眼過去,離別之時親人塞了大包小包的土產給我,送我到村子口。嫂子拉著我的手,叫我下次帶媽媽、弟弟一起來。在鞭炮聲中,車子開出鳳陽,我帶來的只是一些禮物,我帶走的卻是濃厚的親情。這些初次見面的親人,把我當作離鄉多年,歸回的遊子,熱情的接待我。我原來回鄉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爸爸的心願。現在卻有了額外的收穫,這些與我有血緣關係的哥哥、姊姊、姪兒、姪孫。不再是隔了父親而建立的關係。而是親自面對面,手拉手建立的感情。俗話說見面三分情,一點也沒錯。
遠遠望著鳳陽的山上,爸爸就葬在那裏。心中對著爸爸說:「爸爸,你終於回來了,在這裏你可以看到你小時候成長的家鄉,可以跟祖父、祖母相伴,這就是你的心願吧。再見了爸爸,我回去了。隔著海峽的媽媽、弟弟會思念著你。隔著太平洋的我會思念著你。鳳陽的山上很冷,爸爸保重了。我會再回來看你的。」
2006年2月2日 星期四
如果我有個「綠鼻子」
「綠鼻子」是陸可鐸所寫的一本精彩的寓言故事。每次唸給女兒聽的時候,她都非常興奮。在她心裏弟弟就像故事裏那個不聽話的胖哥。故事簡明,卻寓意深遠。連大人看了都津津有味。推薦本書給家裏有四到十歲兒童的家長。親子同讀,不到一小時可讀完。若您家小孩想像力豐富的話,可以叫他講給你聽,甚至演給你看。有一天下班回家,兒子女兒躲起來偷笑,我看看怎麼回事:「天啊!全畫起了綠鼻子了。」我只好配合著他們,演起木匠伊萊了。這本書道聲有出版,希望讓你家充滿歡樂的笑聲。在此節譯幾段精彩對話,供各位欣賞。
胖哥與露西亞是一對木偶,住在微美克村,村子裏都是木頭人。與他人不同的是,他們住在造他的木匠伊萊家,站在窗前看著村人大排長龍,似乎有什麼好事吸引了大家一窩蜂的去做。胖哥驚奇地問:「看!這些人。我實在不懂,怎麼會有人把自己的鼻子畫成綠色的呢?」伊萊頭也不抬地回答:「因為每一個人都這麼做。每個人都想要看起來跟別人一樣,有時戴方帽子,有時候穿高鞋子,去年流行黃耳朵,今年嘛,就是綠鼻子嘍!」
胖哥再問:「綠鼻子會不會讓他變得更壯?」「不會。」
「變更聰明?」「也不會。」
「變得速度更快?」「還是不會。」
「那它到底能把人變得怎麼樣呢?」伊萊抬頭回答:「只是會變得更綠而已啊。」
伊萊微笑著將眼光投射在窗外那條長隊伍:「他們以為看起來跟別人一樣就會變得更快樂。不過我是有意要把他們造得不同的。有人有雀斑、有人長鼻子、有人鮮明的眼晴、有人灰黯的眼晴…這是我的意思。但現在他們卻要長得一樣。」
露西亞說:「我才不會,我很滿意你造我的樣子。」
胖哥同意:「我也是。我不需要綠鼻子來使自已感覺傑出。」然後他停頓下來看著外面:「但是我倒想靠近看看,綠鼻子到底看起來如何。要去嗎?」
…
胖哥就這麼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這些風靡在潮流中的村人。他羨慕的望著從店裏畫完鼻子走出來的人。每一個都是抬頭挺胸、踏著輕快的腳步走在人前。嘴角上揚,雙目微閉,像是陶醉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排在隊伍中等待的人,看著畫完的人渾然忘我的走在街上,不禁張大了嘴巴發出驚嘆:「哇!」其他人羨慕的輕呼:「啊!」剛畫完的人,鼻子舉得更高了。當然,若不這麼做的話,別人怎麼看得到呢?…
「讓開!讓開!」市長一面么喝著推開眾人,一面神色慌張地扶著他的太太,衝向畫鼻子店。「我太太要來補漆了。」
「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市長夫人一面哭,一面雙手掩蓋著自己的鼻子。「我剛才不小心撞到樹,掉下了一片漆。真鼻子露了出來,那樣子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
胖哥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都漆上了綠鼻子,他的心開始動搖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兌姬向他說:「胖哥,我希望你能去漆。」每次看到兌姬都使他面紅耳赤,他害羞地用手遮住耳朵。兌姬用手指音著他的鼻子:「為什麼不去漆呢?我都去漆了,每一個人也都去漆了。再說你的鼻子真可愛,漆成綠色看起來就更帥了。再見了。」她揮了揮手,轉頭離開。胖哥放下遮蓋耳朵的手,摸著鼻子。一面把臉轉向畫鼻子店的玻璃櫥窗,端詳鏡中的倒影。…
當另外兩個朋友史賓、伍迪向他提出邀請,胖哥就跟著他們一起去店裏把鼻子漆成綠色。當他們三個一起如別人一樣抬高鼻子走在大街上的時候。伍迪說:「還真累呀!鼻子漆了也就罷了。我們以後還得用這種奇怪的方式走路。」胖哥答:「是呀!你不覺得用這種拉風的方式走路感覺很棒嗎?」…
快樂的感覺維持不了多久。直到他們看到街上漆起紅鼻子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當他們還在疑惑當中的時候。畫鼻子店又開始大排長龍了。店主在門口向著人群么喝:「綠色已經不流行了,現在換流行紅色的啦!」
「什麼?我們才剛把鼻子漆成綠色啊!」胖哥發出了疑問。
「沒問題。我們可以用紅漆把綠色蓋掉,不要落伍啦!趕上最新的潮流。」
「我還以為我們才剛趕最新的潮流。」他們傷心的說:「能怎麼樣呢?排隊吧,把鼻子漆成紅的!」好不容才改過來了。沒有幾天,他們發現又有人把鼻子漆成藍色了。
「噢!不。不要再來了。」他們又換了顏色。這會兒變得更快了。
「藍色不流行,換粉紅色。」
「粉紅不流行,換黃色。」
「黃色不流行,換橘色。」
不多久三個人的鼻子上都塗上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漆,以致連自己原來的樣子都忘記了。當他漆著橘色的鼻子走出店門的時侯說:「這一定是最後一次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當他看著迎面而來的最新顏色紫鼻子,他氣得大喊:「我已經受夠了,我只希望鼻子能回到原來的顏色。」胖哥後悔的說:「當初真應該聽伊萊的話。」
「你認為他會幫我們嗎?」
「為什麼不去問問他呢?」他們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轉過來看:「露西亞。」
「伊萊每天都在問你的消息。」她說。
「他生氣嗎?」
「只是傷心,不是生氣。」
當他們羞愧的回去伊萊的家,伊萊遠遠望見就走出家門,在院子裏遇見了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把他們抱起來,仔細地檢查他們的鼻子。
「想要跟上流行,是嗎?」
胖哥點點頭。
「成功了嗎?」
「沒有。每次將要接近的時候,規則又改變了。」
「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每次我抬起鼻子走路,脖子就疼得要命。」伍迪說。
「你不是被造成這樣走路的。」
「我只想再當回我自己。」史賓說。
「我真高興聽到這句話。」
「我們能嗎?」他們問。
「你們當然可以。」伊萊回答:「我永遠會幫你活出一個我要你活的樣子。」然後他從口袋裏抽出一張砂紙。「可是那得花一點時間。」
胖哥與朋友跟著造他們的木匠回到了工作間。在 那裏伊萊花上了半天的時間磨去了他們鼻子上的漆。雖然磨得時候會疼,但是能再一次正常的活著,受點罪還是值得的。
故事停在這裏。感想呢?就留給你了。
胖哥與露西亞是一對木偶,住在微美克村,村子裏都是木頭人。與他人不同的是,他們住在造他的木匠伊萊家,站在窗前看著村人大排長龍,似乎有什麼好事吸引了大家一窩蜂的去做。胖哥驚奇地問:「看!這些人。我實在不懂,怎麼會有人把自己的鼻子畫成綠色的呢?」伊萊頭也不抬地回答:「因為每一個人都這麼做。每個人都想要看起來跟別人一樣,有時戴方帽子,有時候穿高鞋子,去年流行黃耳朵,今年嘛,就是綠鼻子嘍!」
胖哥再問:「綠鼻子會不會讓他變得更壯?」「不會。」
「變更聰明?」「也不會。」
「變得速度更快?」「還是不會。」
「那它到底能把人變得怎麼樣呢?」伊萊抬頭回答:「只是會變得更綠而已啊。」
伊萊微笑著將眼光投射在窗外那條長隊伍:「他們以為看起來跟別人一樣就會變得更快樂。不過我是有意要把他們造得不同的。有人有雀斑、有人長鼻子、有人鮮明的眼晴、有人灰黯的眼晴…這是我的意思。但現在他們卻要長得一樣。」
露西亞說:「我才不會,我很滿意你造我的樣子。」
胖哥同意:「我也是。我不需要綠鼻子來使自已感覺傑出。」然後他停頓下來看著外面:「但是我倒想靠近看看,綠鼻子到底看起來如何。要去嗎?」
…
胖哥就這麼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這些風靡在潮流中的村人。他羨慕的望著從店裏畫完鼻子走出來的人。每一個都是抬頭挺胸、踏著輕快的腳步走在人前。嘴角上揚,雙目微閉,像是陶醉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排在隊伍中等待的人,看著畫完的人渾然忘我的走在街上,不禁張大了嘴巴發出驚嘆:「哇!」其他人羨慕的輕呼:「啊!」剛畫完的人,鼻子舉得更高了。當然,若不這麼做的話,別人怎麼看得到呢?…
「讓開!讓開!」市長一面么喝著推開眾人,一面神色慌張地扶著他的太太,衝向畫鼻子店。「我太太要來補漆了。」
「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市長夫人一面哭,一面雙手掩蓋著自己的鼻子。「我剛才不小心撞到樹,掉下了一片漆。真鼻子露了出來,那樣子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
胖哥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都漆上了綠鼻子,他的心開始動搖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兌姬向他說:「胖哥,我希望你能去漆。」每次看到兌姬都使他面紅耳赤,他害羞地用手遮住耳朵。兌姬用手指音著他的鼻子:「為什麼不去漆呢?我都去漆了,每一個人也都去漆了。再說你的鼻子真可愛,漆成綠色看起來就更帥了。再見了。」她揮了揮手,轉頭離開。胖哥放下遮蓋耳朵的手,摸著鼻子。一面把臉轉向畫鼻子店的玻璃櫥窗,端詳鏡中的倒影。…
當另外兩個朋友史賓、伍迪向他提出邀請,胖哥就跟著他們一起去店裏把鼻子漆成綠色。當他們三個一起如別人一樣抬高鼻子走在大街上的時候。伍迪說:「還真累呀!鼻子漆了也就罷了。我們以後還得用這種奇怪的方式走路。」胖哥答:「是呀!你不覺得用這種拉風的方式走路感覺很棒嗎?」…
快樂的感覺維持不了多久。直到他們看到街上漆起紅鼻子的人一個接著一個的出現。當他們還在疑惑當中的時候。畫鼻子店又開始大排長龍了。店主在門口向著人群么喝:「綠色已經不流行了,現在換流行紅色的啦!」
「什麼?我們才剛把鼻子漆成綠色啊!」胖哥發出了疑問。
「沒問題。我們可以用紅漆把綠色蓋掉,不要落伍啦!趕上最新的潮流。」
「我還以為我們才剛趕最新的潮流。」他們傷心的說:「能怎麼樣呢?排隊吧,把鼻子漆成紅的!」好不容才改過來了。沒有幾天,他們發現又有人把鼻子漆成藍色了。
「噢!不。不要再來了。」他們又換了顏色。這會兒變得更快了。
「藍色不流行,換粉紅色。」
「粉紅不流行,換黃色。」
「黃色不流行,換橘色。」
不多久三個人的鼻子上都塗上了一層又一層厚厚的漆,以致連自己原來的樣子都忘記了。當他漆著橘色的鼻子走出店門的時侯說:「這一定是最後一次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當他看著迎面而來的最新顏色紫鼻子,他氣得大喊:「我已經受夠了,我只希望鼻子能回到原來的顏色。」胖哥後悔的說:「當初真應該聽伊萊的話。」
「你認為他會幫我們嗎?」
「為什麼不去問問他呢?」他們聽到了熟悉的聲音,轉過來看:「露西亞。」
「伊萊每天都在問你的消息。」她說。
「他生氣嗎?」
「只是傷心,不是生氣。」
當他們羞愧的回去伊萊的家,伊萊遠遠望見就走出家門,在院子裏遇見了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把他們抱起來,仔細地檢查他們的鼻子。
「想要跟上流行,是嗎?」
胖哥點點頭。
「成功了嗎?」
「沒有。每次將要接近的時候,規則又改變了。」
「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每次我抬起鼻子走路,脖子就疼得要命。」伍迪說。
「你不是被造成這樣走路的。」
「我只想再當回我自己。」史賓說。
「我真高興聽到這句話。」
「我們能嗎?」他們問。
「你們當然可以。」伊萊回答:「我永遠會幫你活出一個我要你活的樣子。」然後他從口袋裏抽出一張砂紙。「可是那得花一點時間。」
胖哥與朋友跟著造他們的木匠回到了工作間。在 那裏伊萊花上了半天的時間磨去了他們鼻子上的漆。雖然磨得時候會疼,但是能再一次正常的活著,受點罪還是值得的。
故事停在這裏。感想呢?就留給你了。
2006年2月1日 星期三
從羅馬書六到八章看基督徒的成聖
引言
聖潔是神對每個基督徒的品格的要求,沒有一個認真的基督徒不以成聖為人生的目標。因為成聖在實踐上存在相當的因難度,沒有一個聖經中的命令像成聖這樣難以實現。有的人為了減少內心的挫敗感,乾脆不再強調這觀念,彷彿聖經中不曾提過一樣。也有人不願放棄對成聖追求,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仍在盡一切的努力活出聖潔的生活。既然成聖如此困難,在此生有可能實現嗎?如果不可能實現,到底應不應該繼續追求?採用什麼方法才是追求成聖的正確態度?人在成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地位?這都是基督徒心中常見的問題。
本文準備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羅馬書中成聖的觀念:
1. 什麼是成聖的定義?
2. 羅馬書中六到八章如何看成聖?
3. 基督徒應如何追求成聖?
本文的重點是要強調聖經對於基督徒追求聖潔的教導,以下的段落將分別探討這三個問題。首先分析成聖的定義,澄清對成聖的概念。第二段以羅馬書中六到八章有關成聖的經文,看保羅如何要求基督徒追求成聖。最後討論今日的基督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成聖的教導。
成聖的定義
聖經中有關成聖的意義
「聖潔」與「成聖」關係密切。聖潔在聖經的原文,無論是希伯來文或是希臘文,都有分別為聖的意思。對基督徒而言,分別為聖有兩個方面,一是消極方面,指的是脫離罪惡,一是積極方面, 指的是奉獻給神和順從基督。舊約和新約的聖潔觀沒有差異,只是重點有所不同:
1. 在舊約中,成聖主要是有關獻祭的用詞,具有潔淨與奉獻兩重意義。在潔淨上,如與神相遇而潔淨衣袍(出19:10)。在奉獻上,則指分別祭物,專為神所用(出19:22)。另一種對成聖的概念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主要含有從世俗分別出來,在道德上自潔,歸聖和華為聖的意義。如利未記中的:「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我的民。」(利:20:26)
2. 新約繼承了舊約的兩個意義。在禮儀上有潔淨自己為神所用的涵意,如「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同時也帶進了道德上聖潔的要求,如「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1:15)(楊牧谷,1997)
舊約強調的是禮儀和道德上的聖潔,而新約強調的則是內在的轉化和更新。綜合來說,成聖就是神所作將罪人從已失喪的世界分別出來,並使他歸向自己的工作,包括賜給人信心、使人悔改歸正、使人內心產生隨稱義而來的屬靈變化。
稱義與成聖的關係
成聖是伴隨著稱義而來的內在改變,與稱義是分不開的。若要正確的瞭解成聖,首先必定要清楚的瞭解稱義的真義。離開了稱義來談成聖,很可能導致把成聖的功夫變成個人的品格修養,實際上則是律法主義的復活,完全失去成聖的本意。
保羅論到稱義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3~25) 稱義是指人相信基督十架的救贖,蒙基督的寶血將罪洗淨,並領受基督的義加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以在神面前被算為無罪,恢復與神之間和好的關係。是神主動藉著耶穌基督的受苦與受死作成的,而我們只要靠著悔改與信靠就能得蒙稱義。所以稱義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所賜白白的恩典,絲毫不是我們的成就或功勞。
知道了稱義的真義之後,接下來再探討麼是成聖。對於成聖的意義,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稱義與成聖是神救贖的兩階段,稱義是神的工作,完全靠信心。成聖則是個人的操練,憑人為的努力。一旦信主之後,過去種種靠行為討神喜悅的方法又跑出來了。為澄清這誤解,有必要把稱義與成聖的關係釐清。這裏舉出幾項要點來概括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指出二者的分別(Grudem 1994):
1. 地位或實質:稱義是在神面前在地位上被算為無罪;但成聖卻是指內心實質上被神潔淨。
2. 關係或表現:成聖是稱義的表現,稱義是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成聖是在與神復和後生命上的更新與成長。成聖的目標是為了使神在我們稱義時賜給我們的義,在我們的言語行為。生命與生活上彰顯出來。
3. 一次或過程:稱義是成聖的基礎。稱義是一次完成而永不重複的,但成聖卻是終其一生、持續不斷的。
4. 神單獨作或神人合作:稱義完全是神的作為,被稱為義的人只有憑信心接受神的恩典、毫無貢獻。成聖則要人的合作,雖然它是神主動的作為,但成聖的人也有參與,他必須願意與神配合,順著聖靈的管制行事。
5. 信徒之間程度的差異:基督徒被神稱義後,得救的地位是一致的。但在成聖的過程中,因個人追求所下的功夫不同,而達到不同程度的果效。
6. 此生可否得完全:稱義是神的工作。當基督徒一相信福音、重生得救,稱義之工已經完成。而成聖之路開始於重生的時候,傾一生之力,也不能達到完全。如保羅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腓3:12)
其次指出二者共同之處:
1. 都是神的工作:兩者都是神的工作、神的恩典。稱義是指基督為我們捨身贖罪的大功;成聖則指聖靈在稱義之人心中的作為。
2. 都要憑著信心:稱義和成聖都要靠著對神的信心。信心是聖靈藉著福音在罪人心中動工的表現。信心不是暫時的、死的、只在引導人悔改歸正時發生作用;而是持續的、活潑的、能產生改變生命的力量。保羅稱這種充滿活力的信心為「生發仁愛的信心。」(加5: 6)
成聖的必要性
另外有些人忽略成聖的必要,認為既然成聖與稱義都是神的工作,人就不需要有任何作為。被稱義的人已經得到救恩的保障,已經在地位上被分別為聖了。只要被動的等待神的改變,不需要有任何追求成聖的努力。這是把地位上分別為聖與實際上的成聖混淆了。實際上的成聖不是個人道德的選擇,乃是神對人的命令。神在利未記裡親自勸勉他的兒女︰「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11︰45)。希伯來書的作者也說︰「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12︰14)。能真正行出聖潔的行為,表示信心已經在人的生命裏結出果子,不努力追求聖潔的信徒既無法對自己的救恩產生多少確據,同時也違背了聖經中神的要求。成聖是聖靈的工作,但也需要信徒願意順服聖靈的管理,按著神已經提供的方法去努力。
地位的成聖與實際的成聖
在保羅的書信中多處提到成聖,在哥林多前書說:「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林前1:2)「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林前6:11) 這兩處保羅稱哥林多的信徒為聖徒,已經成聖了。但我們知道他們在道德上仍有許多缺點被保羅指責。 不完全的人能被稱為聖嗎?這裏的成聖不是指一個人道德上的聖潔無瑕,而是如同稱義一樣,是因信而得,地位上的成聖。哥林多前書說:「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13) 這裏主耶穌成為我們的聖潔,當我們信耶穌得救,也就在基督裏成聖了。所以成聖其實是在得救的時候就得著的。稱義與成聖同時發生,我們在神前的地位被算為義,在神的眼中也被看為聖潔。但成聖卻不單是指地位上的,還包括生活上真實的經歷更新。地位是一次得著的,生活卻是一生繼續的。稱義是入門,成聖是道路。保羅一生追求聖潔,仍稱自己未得完全:「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3:13) 成聖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真正的達到完全。直到我們見主的面,祂會「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他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3:21)這時候我們才得以全然成聖。如帖撒羅尼加前書所說:「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帖前5:23)(Grudem 1994)
羅馬書六到八章成聖的觀念
羅馬書是論及因信稱義、成聖的教義最豐富的一本書。羅馬書三到五章主要是對稱義的討論,六到八章則是觸及成聖的問題。本段將從羅馬書相關的經文內容,來討論成聖的觀念。
與基督同死同活
第六章一開頭保羅就在處理因信稱義可能遭遇的反對。如果只要靠信心就可得到神赦罪的恩典,人可能濫用神的恩典,故意犯罪。行為若仍在敗壞當中,那被神稱為義豈不是自欺欺人。這是對「因信稱義」的誤用。針對可能產生的誤解,保羅提出澄清:「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6:1~3)保羅斬釘截鐵地回答,被神稱義的信徒,斷然不可仗著罪得赦免而繼續犯罪。稱義的人不只是地位改變,整個生命也必須因神的能力而轉換一新。如果仍在罪中繼續犯罪,好叫主的恩典顯多。這種作法是與受洗歸主的本意完全牴觸的。信徒受洗時浸入水中的意義,是表明決心把犯罪的肉體釘死在十字架,與主同死。保羅提醒我們難道忘記了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已死的肉體怎麼可以繼續活在罪中呢?
從以下的經文我們繼續看與主同死同活與成聖有何關聯。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羅6:4~8)「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
此處保羅提到兩個力量在吸引我們,一個是罪的勢力,另一個是屬神的力量。我們在兩個權力中掙扎,原本我們是被罪控制的,不由自主的被罪吸引去犯罪。當我們信靠耶穌,重生得救了之後。喜愛犯罪的本性已經與耶穌一同被釘死。死的人不再有反應,重生的基督徒也不再被罪的權勢所控制。他向著罪如同已死,不為所動。向著神卻是從死裏活過來,如同耶穌從死裏復活一樣。
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
接下來保羅繼談同一個問題,在恩典中的人可否繼續犯罪:「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羅6:15)對試圖逃避成聖之路的投機者,保羅同樣提出清楚的警告。同時保羅也強調信主的人與過去不信之時的差別,在於表現出成聖的生活。他說:
「我因你們肉體的軟弱,就照人的常話對你們說。你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以至於不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羅6:19)
「因為你們作罪之奴僕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你們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當日有甚麼果子呢?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裏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6:21)
上面兩個句子結構相同,都是將得救之前後的對比,也都提到得救的人應結出成聖的果子。在此以表列的方式來比較。
第十九節中,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此處的「不潔不法」與「義」是反義詞,與二十一節的「罪」與「神」相對照,分別代表管制人的兩種權力。順服不潔不法的轄制,就產生出不法的行為。順服義的管制,就能有成聖的表現。可見此處的成聖確實有行為上脫離罪惡,合乎神公義要求的涵義。是教訓基督徒實際上活出聖潔行為,結出成聖的果子。
靠著住在心裏的聖靈
羅馬書第六章談到成聖是信徒應結出的果子,途徑是要看待己的身份,是已經與主同死同活。以下我們將從第八章的經文討論如何靠著聖靈治死肉體,同時靠著聖靈復活的大能,實際經歷與主同活的生命。
只有靠著聖靈的內住,才能經歷與主同活。這節經文就是談到聖靈所作釋放的工作:「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8:2) 當聖靈住我們心中,生命聖靈的律取代了罪的和死的律,掌管了我們的心思及行為。我們本來受肢體中犯罪的律管制,想行善缺乏力量,想逃避罪惡卻屢試不成。罪與死的律叫人陷在罪中,最後難逃死亡的命運。而當生命聖靈的律進入了我們心中之後,它的力量勝過罪和死的律,使我們在基督耶穌裏得到真正的釋放。能脫離保羅在第七章末了呼求的苦境,「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24~25a)接下來的八章三到十三節都在闡述這個主題。
「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8:10~11)
這兩節經文重覆同一個觀念。我們的身體被罪轄制本來是必然要死亡的,當聖靈住在我們心裏。因衪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大能,也必然使我們必死的身體脫離罪的捆綁,重新活出公義聖潔的生命。
最後保羅提出對聖靈應有的態度:「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8:13) 這裏可以與前面的經文相互對照:「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3~4)
這兩節經文講的是同一個概念,是把順從肉體與順從聖靈來對比。不同的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是死亡與生命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而決定的關鍵就在,我們是體貼肉體去追求滿足肉體情慾的事,還是體貼聖靈的照管走成聖的道路。
從主觀及客觀兩角度看待與主同死與同活
綜合以上的經文分析,我們也可以用主觀及客觀兩方面看待「同死與同活」。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是發生在歷史上的事實。救恩的大功已經由耶穌完成了,我們因著耶穌的救恩被稱為義。當我們接受救恩,就代表我們的舊人就已經與耶穌被同釘十字架上,這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是客觀的「與主同死」。除了客觀的同死之外,主觀上我們也應看待自己的舊我與耶穌同被釘死,就如「向罪看自己是死的」(羅6:11)。但光是「看待」並不足夠,還要在生活上經歷聖靈實際治死身體的惡行、讓犯罪的本性無法再心裏發動。所以「與主同死」主觀的兩種行動,就是讓「舊人和主同釘十字架」,並「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同樣的「與主同活」也有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客觀的與主同活就如羅馬書六章四節所說:「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基督徒已經因著信藉著洗禮表明與基督聯合,同死同復活的事實。從神已經完成的救贖之工來看,基督徒已經與主同死、同埋、同復活、同升天。(弗2:5~6)這是客觀的活。除了客觀上知道自己與主同活的地位,信徒主觀上也應:「向神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在觀念上與耶穌的代死與復活的事認同。並在行為上實際經驗「與主同活」的新生命。心裏認定、並行為上親身經歷「與主同死、同活」就是脫離罪的綑綁最有效的方法。(黃子嘉,2004)
成聖論在生活中的實踐
一個完整的神學論述不僅要在聖經中找到充分的支持,同時也要在實踐上確實有效、不至於窒礙難行。聖經是一本重實踐的書,每一段記載在聖經中的真理,無不是對今日的信徒發出可以應用的信息。正如提摩太後書中說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當我們暸解聖經中有關成聖的教導,自然會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活出成聖的生命來。
需要避免的錯誤
首先我們將一些錯誤的教導摒棄在外,這些說法都不合聖經一貫的宗旨,值得我們警戒並加拒絕(俞繼斌 )。例如:
1. 無為主義:成聖是永遠達不到的目標,所以無須追求。
2. 苦修主義:以功德的心態追求成聖,苦待己身,以交換神的獎賞。
3. 完美主義:追求心中完美的目標,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達到完美的地步。
4. 律法主義;忽略了神的恩典與憐憫。因此戰戰兢兢地深怕得罪神。回到了法利賽人表面的敬虔。
5. 感覺主義:完全以自我的感覺為中心。認為成聖的最高境界是與神同在的神祕經驗。
實際可行的做法
知道了追求成聖需要小心避免的錯誤,我們更想找出一些積極可行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的是衛斯理所倡導的成聖觀「基督徒的完全」。他強調人在追求成聖上應付的責任。認為成聖是基督徒重生以後,第二次的恩典。因著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獻,單純的信心,以及聖靈的充滿,我們可以除盡罪性,充滿上帝完全的愛,這是今生可以達到的境界。雖然在神學上仍有爭議,但是卻因著它能被實踐,以致能達到一些正面的果效。就是千千萬萬的英國人,願意按照約翰衛斯理的教導去追求和遵行,甘心擺上個人在成聖所應盡的責任,完全愛神愛人。帶給日趨世俗化的英國社會一股清新的潮流(李華榮,2005)。以下列舉一些可以實踐的做法:
1. 有單純願意追求成聖的心志:要滿足神命令我們成聖的要求,首先要有願意追求的心志。成聖既是神的工作也要人對神的順服來配合。神不會作工在抵擋神的人身上。我們所要做的是順服聖靈在內心的指引、感動、制止、責備等工作。神看重我們動機的純正,勝過行為的完全。保有一個願意順服神命令的單純動機,把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當成追求成聖的目標。以動機作為聖潔的試金石,避免了一切虛有其表的敬虔,和律法主義。
2. 認真對付並勝過罪:對聖靈的警告敏感,逃避一切導致犯罪的環境或誘惑。偶而被過犯所勝,不要灰心,主的寶血永遠有潔淨的功效。回到神面前,誠實的尋求赦免。千萬不要落在對犯罪已經不再有感覺的習慣中。雖然罪的試探和引誘仍然存在,但神的恩典,永遠的大過罪的力量。讓神的愛在人心中工作,就能防止內在或外在的罪。勝過罪的秘訣是「與基督連結」。 誠如主對門徒的教導說:「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15:4~5)
3. 倚靠基督不斷更新:基督徒的成聖之路是在錯誤中學習教訓。我們不是躲在虛幻的真空中尋求完全。乃是活在充斥著聲光刺激、追逐名利的感官世界。這些都是對基督徒信心的真實的考驗。在這種環境下追求成聖,更是要極力倚靠基督。這種倚靠是全面和持續不斷的,這也表示說我們不論是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事,都要求祂的能力在我們裡面工作。只要我們與基督相連,我們就會經歷勝過罪惡,不斷成長更新的生命。
4. 追求成聖是為事工而有的裝備:成為聖潔的涵意之一就是將我們分別出來,為主作工。基督徒的完全不單是一種個人的經歷,也是社會的需要。經歷過成聖的人,應該回應主「愛人如己」的命令,為了人們的身體靈魂的需要去盡力幫助他們。對個人聖潔的追求和對社會更新的使命並重,繼續呼召個人及教會抗拒不聖潔的風氣和制度。 對整個社會產生振聾啟瞶的作用。
結論
在社會風氣普遍世俗化的今天,追求成聖的教導越來越少人提及,幾乎已經成為絕響。面對世界對聖潔生活的排斥,此時教會中對成聖的教導愈發顯得重要。不單是因為成聖是神的命令,同時它也是被神稱義的聖徒新生命的真實表現。別人可以否定你傳的福音,但無法否認相信福音的人被神改變的真實見證。願每位基督徒以成聖為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連於元首耶穌基督,靠著聖靈的力量,勝過罪惡的權勢,作一個心地光明、表裏如一的聖徒。
參考文獻
1. 楊牧谷 (1997) ,當代神學辭典,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
2. 李天德譯(1973),協同書,台灣嘉義宣道社印
3. Gruden, Wayne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Zondervan,1994
4. Stott, John R.W. (1994), Romans, God’s Good News for the World, IVP,1994
5. Moo, Douglas J (1966),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Publishing Co.
6. 黃子嘉,(2004),二十一世紀基督徒裝備一○○課,華福中心
7. 俞繼斌,成聖觀的再想,信望愛站http://bible.fhl.net/luther/luther9.html
8. 李華榮 (2005),衛斯理的成聖觀,中台論壇http://www.ctts.org.tw/
聖潔是神對每個基督徒的品格的要求,沒有一個認真的基督徒不以成聖為人生的目標。因為成聖在實踐上存在相當的因難度,沒有一個聖經中的命令像成聖這樣難以實現。有的人為了減少內心的挫敗感,乾脆不再強調這觀念,彷彿聖經中不曾提過一樣。也有人不願放棄對成聖追求,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仍在盡一切的努力活出聖潔的生活。既然成聖如此困難,在此生有可能實現嗎?如果不可能實現,到底應不應該繼續追求?採用什麼方法才是追求成聖的正確態度?人在成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地位?這都是基督徒心中常見的問題。
本文準備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羅馬書中成聖的觀念:
1. 什麼是成聖的定義?
2. 羅馬書中六到八章如何看成聖?
3. 基督徒應如何追求成聖?
本文的重點是要強調聖經對於基督徒追求聖潔的教導,以下的段落將分別探討這三個問題。首先分析成聖的定義,澄清對成聖的概念。第二段以羅馬書中六到八章有關成聖的經文,看保羅如何要求基督徒追求成聖。最後討論今日的基督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成聖的教導。
成聖的定義
聖經中有關成聖的意義
「聖潔」與「成聖」關係密切。聖潔在聖經的原文,無論是希伯來文或是希臘文,都有分別為聖的意思。對基督徒而言,分別為聖有兩個方面,一是消極方面,指的是脫離罪惡,一是積極方面, 指的是奉獻給神和順從基督。舊約和新約的聖潔觀沒有差異,只是重點有所不同:
1. 在舊約中,成聖主要是有關獻祭的用詞,具有潔淨與奉獻兩重意義。在潔淨上,如與神相遇而潔淨衣袍(出19:10)。在奉獻上,則指分別祭物,專為神所用(出19:22)。另一種對成聖的概念是從道德的角度來解釋。主要含有從世俗分別出來,在道德上自潔,歸聖和華為聖的意義。如利未記中的:「你們要歸我為聖,因為我─耶和華是聖的,並叫你們與萬民有分別,使你們作我的民。」(利:20:26)
2. 新約繼承了舊約的兩個意義。在禮儀上有潔淨自己為神所用的涵意,如「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神嗎?」同時也帶進了道德上聖潔的要求,如「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彼前1:15)(楊牧谷,1997)
舊約強調的是禮儀和道德上的聖潔,而新約強調的則是內在的轉化和更新。綜合來說,成聖就是神所作將罪人從已失喪的世界分別出來,並使他歸向自己的工作,包括賜給人信心、使人悔改歸正、使人內心產生隨稱義而來的屬靈變化。
稱義與成聖的關係
成聖是伴隨著稱義而來的內在改變,與稱義是分不開的。若要正確的瞭解成聖,首先必定要清楚的瞭解稱義的真義。離開了稱義來談成聖,很可能導致把成聖的功夫變成個人的品格修養,實際上則是律法主義的復活,完全失去成聖的本意。
保羅論到稱義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3~25) 稱義是指人相信基督十架的救贖,蒙基督的寶血將罪洗淨,並領受基督的義加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以在神面前被算為無罪,恢復與神之間和好的關係。是神主動藉著耶穌基督的受苦與受死作成的,而我們只要靠著悔改與信靠就能得蒙稱義。所以稱義完全是神的工作、是神所賜白白的恩典,絲毫不是我們的成就或功勞。
知道了稱義的真義之後,接下來再探討麼是成聖。對於成聖的意義,普遍存在一種誤解,認為:「稱義與成聖是神救贖的兩階段,稱義是神的工作,完全靠信心。成聖則是個人的操練,憑人為的努力。一旦信主之後,過去種種靠行為討神喜悅的方法又跑出來了。為澄清這誤解,有必要把稱義與成聖的關係釐清。這裏舉出幾項要點來概括兩者之間的關係,首先指出二者的分別(Grudem 1994):
1. 地位或實質:稱義是在神面前在地位上被算為無罪;但成聖卻是指內心實質上被神潔淨。
2. 關係或表現:成聖是稱義的表現,稱義是與神恢復和好的關係;成聖是在與神復和後生命上的更新與成長。成聖的目標是為了使神在我們稱義時賜給我們的義,在我們的言語行為。生命與生活上彰顯出來。
3. 一次或過程:稱義是成聖的基礎。稱義是一次完成而永不重複的,但成聖卻是終其一生、持續不斷的。
4. 神單獨作或神人合作:稱義完全是神的作為,被稱為義的人只有憑信心接受神的恩典、毫無貢獻。成聖則要人的合作,雖然它是神主動的作為,但成聖的人也有參與,他必須願意與神配合,順著聖靈的管制行事。
5. 信徒之間程度的差異:基督徒被神稱義後,得救的地位是一致的。但在成聖的過程中,因個人追求所下的功夫不同,而達到不同程度的果效。
6. 此生可否得完全:稱義是神的工作。當基督徒一相信福音、重生得救,稱義之工已經完成。而成聖之路開始於重生的時候,傾一生之力,也不能達到完全。如保羅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腓3:12)
其次指出二者共同之處:
1. 都是神的工作:兩者都是神的工作、神的恩典。稱義是指基督為我們捨身贖罪的大功;成聖則指聖靈在稱義之人心中的作為。
2. 都要憑著信心:稱義和成聖都要靠著對神的信心。信心是聖靈藉著福音在罪人心中動工的表現。信心不是暫時的、死的、只在引導人悔改歸正時發生作用;而是持續的、活潑的、能產生改變生命的力量。保羅稱這種充滿活力的信心為「生發仁愛的信心。」(加5: 6)
成聖的必要性
另外有些人忽略成聖的必要,認為既然成聖與稱義都是神的工作,人就不需要有任何作為。被稱義的人已經得到救恩的保障,已經在地位上被分別為聖了。只要被動的等待神的改變,不需要有任何追求成聖的努力。這是把地位上分別為聖與實際上的成聖混淆了。實際上的成聖不是個人道德的選擇,乃是神對人的命令。神在利未記裡親自勸勉他的兒女︰「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11︰45)。希伯來書的作者也說︰「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12︰14)。能真正行出聖潔的行為,表示信心已經在人的生命裏結出果子,不努力追求聖潔的信徒既無法對自己的救恩產生多少確據,同時也違背了聖經中神的要求。成聖是聖靈的工作,但也需要信徒願意順服聖靈的管理,按著神已經提供的方法去努力。
地位的成聖與實際的成聖
在保羅的書信中多處提到成聖,在哥林多前書說:「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林前1:2)「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林前6:11) 這兩處保羅稱哥林多的信徒為聖徒,已經成聖了。但我們知道他們在道德上仍有許多缺點被保羅指責。 不完全的人能被稱為聖嗎?這裏的成聖不是指一個人道德上的聖潔無瑕,而是如同稱義一樣,是因信而得,地位上的成聖。哥林多前書說:「神又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13) 這裏主耶穌成為我們的聖潔,當我們信耶穌得救,也就在基督裏成聖了。所以成聖其實是在得救的時候就得著的。稱義與成聖同時發生,我們在神前的地位被算為義,在神的眼中也被看為聖潔。但成聖卻不單是指地位上的,還包括生活上真實的經歷更新。地位是一次得著的,生活卻是一生繼續的。稱義是入門,成聖是道路。保羅一生追求聖潔,仍稱自己未得完全:「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3:13) 成聖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真正的達到完全。直到我們見主的面,祂會「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改變形狀,和他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3:21)這時候我們才得以全然成聖。如帖撒羅尼加前書所說:「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帖前5:23)(Grudem 1994)
羅馬書六到八章成聖的觀念
羅馬書是論及因信稱義、成聖的教義最豐富的一本書。羅馬書三到五章主要是對稱義的討論,六到八章則是觸及成聖的問題。本段將從羅馬書相關的經文內容,來討論成聖的觀念。
與基督同死同活
第六章一開頭保羅就在處理因信稱義可能遭遇的反對。如果只要靠信心就可得到神赦罪的恩典,人可能濫用神的恩典,故意犯罪。行為若仍在敗壞當中,那被神稱為義豈不是自欺欺人。這是對「因信稱義」的誤用。針對可能產生的誤解,保羅提出澄清:「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6:1~3)保羅斬釘截鐵地回答,被神稱義的信徒,斷然不可仗著罪得赦免而繼續犯罪。稱義的人不只是地位改變,整個生命也必須因神的能力而轉換一新。如果仍在罪中繼續犯罪,好叫主的恩典顯多。這種作法是與受洗歸主的本意完全牴觸的。信徒受洗時浸入水中的意義,是表明決心把犯罪的肉體釘死在十字架,與主同死。保羅提醒我們難道忘記了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已死的肉體怎麼可以繼續活在罪中呢?
從以下的經文我們繼續看與主同死同活與成聖有何關聯。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為已死的人是脫離了罪。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羅6:4~8)「這樣,你們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
此處保羅提到兩個力量在吸引我們,一個是罪的勢力,另一個是屬神的力量。我們在兩個權力中掙扎,原本我們是被罪控制的,不由自主的被罪吸引去犯罪。當我們信靠耶穌,重生得救了之後。喜愛犯罪的本性已經與耶穌一同被釘死。死的人不再有反應,重生的基督徒也不再被罪的權勢所控制。他向著罪如同已死,不為所動。向著神卻是從死裏活過來,如同耶穌從死裏復活一樣。
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
接下來保羅繼談同一個問題,在恩典中的人可否繼續犯罪:「這卻怎麼樣呢?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羅6:15)對試圖逃避成聖之路的投機者,保羅同樣提出清楚的警告。同時保羅也強調信主的人與過去不信之時的差別,在於表現出成聖的生活。他說:
「我因你們肉體的軟弱,就照人的常話對你們說。你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以至於不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以至於成聖。」(羅6:19)
「因為你們作罪之奴僕的時候,就不被義約束了。你們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當日有甚麼果子呢?那些事的結局就是死。但現今,你們既從罪裏得了釋放,作了神的奴僕,就有成聖的果子,那結局就是永生。」(羅6:21)
上面兩個句子結構相同,都是將得救之前後的對比,也都提到得救的人應結出成聖的果子。在此以表列的方式來比較。
得救前後 | 得救之前(從前) | 得救之後(現今) |
---|---|---|
V.19將肢體獻給誰作奴僕 | 不潔不法 | 義 |
以至於如何 | 不法 | 成聖 |
V.21作了誰的奴僕 | 罪 | 神 |
對罪的狀態 | 不被義約束 | 從罪裏得了釋放 |
結出的果子 | 現今所看為羞恥的事 | 成聖的果子 |
結局 | 死 | 永生 |
第十九節中,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此處的「不潔不法」與「義」是反義詞,與二十一節的「罪」與「神」相對照,分別代表管制人的兩種權力。順服不潔不法的轄制,就產生出不法的行為。順服義的管制,就能有成聖的表現。可見此處的成聖確實有行為上脫離罪惡,合乎神公義要求的涵義。是教訓基督徒實際上活出聖潔行為,結出成聖的果子。
靠著住在心裏的聖靈
羅馬書第六章談到成聖是信徒應結出的果子,途徑是要看待己的身份,是已經與主同死同活。以下我們將從第八章的經文討論如何靠著聖靈治死肉體,同時靠著聖靈復活的大能,實際經歷與主同活的生命。
只有靠著聖靈的內住,才能經歷與主同活。這節經文就是談到聖靈所作釋放的工作:「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裏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8:2) 當聖靈住我們心中,生命聖靈的律取代了罪的和死的律,掌管了我們的心思及行為。我們本來受肢體中犯罪的律管制,想行善缺乏力量,想逃避罪惡卻屢試不成。罪與死的律叫人陷在罪中,最後難逃死亡的命運。而當生命聖靈的律進入了我們心中之後,它的力量勝過罪和死的律,使我們在基督耶穌裏得到真正的釋放。能脫離保羅在第七章末了呼求的苦境,「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24~25a)接下來的八章三到十三節都在闡述這個主題。
「基督若在你們心裏,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8:10~11)
這兩節經文重覆同一個觀念。我們的身體被罪轄制本來是必然要死亡的,當聖靈住在我們心裏。因衪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大能,也必然使我們必死的身體脫離罪的捆綁,重新活出公義聖潔的生命。
最後保羅提出對聖靈應有的態度:「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8:13) 這裏可以與前面的經文相互對照:「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8:3~4)
這兩節經文講的是同一個概念,是把順從肉體與順從聖靈來對比。不同的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是死亡與生命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而決定的關鍵就在,我們是體貼肉體去追求滿足肉體情慾的事,還是體貼聖靈的照管走成聖的道路。
從主觀及客觀兩角度看待與主同死與同活
綜合以上的經文分析,我們也可以用主觀及客觀兩方面看待「同死與同活」。耶穌的受死與復活是發生在歷史上的事實。救恩的大功已經由耶穌完成了,我們因著耶穌的救恩被稱為義。當我們接受救恩,就代表我們的舊人就已經與耶穌被同釘十字架上,這是過去發生的事件,是客觀的「與主同死」。除了客觀的同死之外,主觀上我們也應看待自己的舊我與耶穌同被釘死,就如「向罪看自己是死的」(羅6:11)。但光是「看待」並不足夠,還要在生活上經歷聖靈實際治死身體的惡行、讓犯罪的本性無法再心裏發動。所以「與主同死」主觀的兩種行動,就是讓「舊人和主同釘十字架」,並「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
同樣的「與主同活」也有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客觀的與主同活就如羅馬書六章四節所說:「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基督徒已經因著信藉著洗禮表明與基督聯合,同死同復活的事實。從神已經完成的救贖之工來看,基督徒已經與主同死、同埋、同復活、同升天。(弗2:5~6)這是客觀的活。除了客觀上知道自己與主同活的地位,信徒主觀上也應:「向神在基督耶穌裏,卻當看自己是活的。」(羅6:11)在觀念上與耶穌的代死與復活的事認同。並在行為上實際經驗「與主同活」的新生命。心裏認定、並行為上親身經歷「與主同死、同活」就是脫離罪的綑綁最有效的方法。(黃子嘉,2004)
成聖論在生活中的實踐
一個完整的神學論述不僅要在聖經中找到充分的支持,同時也要在實踐上確實有效、不至於窒礙難行。聖經是一本重實踐的書,每一段記載在聖經中的真理,無不是對今日的信徒發出可以應用的信息。正如提摩太後書中說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當我們暸解聖經中有關成聖的教導,自然會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活出成聖的生命來。
需要避免的錯誤
首先我們將一些錯誤的教導摒棄在外,這些說法都不合聖經一貫的宗旨,值得我們警戒並加拒絕(俞繼斌 )。例如:
1. 無為主義:成聖是永遠達不到的目標,所以無須追求。
2. 苦修主義:以功德的心態追求成聖,苦待己身,以交換神的獎賞。
3. 完美主義:追求心中完美的目標,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努力達到完美的地步。
4. 律法主義;忽略了神的恩典與憐憫。因此戰戰兢兢地深怕得罪神。回到了法利賽人表面的敬虔。
5. 感覺主義:完全以自我的感覺為中心。認為成聖的最高境界是與神同在的神祕經驗。
實際可行的做法
知道了追求成聖需要小心避免的錯誤,我們更想找出一些積極可行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的是衛斯理所倡導的成聖觀「基督徒的完全」。他強調人在追求成聖上應付的責任。認為成聖是基督徒重生以後,第二次的恩典。因著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獻,單純的信心,以及聖靈的充滿,我們可以除盡罪性,充滿上帝完全的愛,這是今生可以達到的境界。雖然在神學上仍有爭議,但是卻因著它能被實踐,以致能達到一些正面的果效。就是千千萬萬的英國人,願意按照約翰衛斯理的教導去追求和遵行,甘心擺上個人在成聖所應盡的責任,完全愛神愛人。帶給日趨世俗化的英國社會一股清新的潮流(李華榮,2005)。以下列舉一些可以實踐的做法:
1. 有單純願意追求成聖的心志:要滿足神命令我們成聖的要求,首先要有願意追求的心志。成聖既是神的工作也要人對神的順服來配合。神不會作工在抵擋神的人身上。我們所要做的是順服聖靈在內心的指引、感動、制止、責備等工作。神看重我們動機的純正,勝過行為的完全。保有一個願意順服神命令的單純動機,把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9) 當成追求成聖的目標。以動機作為聖潔的試金石,避免了一切虛有其表的敬虔,和律法主義。
2. 認真對付並勝過罪:對聖靈的警告敏感,逃避一切導致犯罪的環境或誘惑。偶而被過犯所勝,不要灰心,主的寶血永遠有潔淨的功效。回到神面前,誠實的尋求赦免。千萬不要落在對犯罪已經不再有感覺的習慣中。雖然罪的試探和引誘仍然存在,但神的恩典,永遠的大過罪的力量。讓神的愛在人心中工作,就能防止內在或外在的罪。勝過罪的秘訣是「與基督連結」。 誠如主對門徒的教導說:「你們要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你們裏面。…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15:4~5)
3. 倚靠基督不斷更新:基督徒的成聖之路是在錯誤中學習教訓。我們不是躲在虛幻的真空中尋求完全。乃是活在充斥著聲光刺激、追逐名利的感官世界。這些都是對基督徒信心的真實的考驗。在這種環境下追求成聖,更是要極力倚靠基督。這種倚靠是全面和持續不斷的,這也表示說我們不論是怎樣的人、做怎樣的事,都要求祂的能力在我們裡面工作。只要我們與基督相連,我們就會經歷勝過罪惡,不斷成長更新的生命。
4. 追求成聖是為事工而有的裝備:成為聖潔的涵意之一就是將我們分別出來,為主作工。基督徒的完全不單是一種個人的經歷,也是社會的需要。經歷過成聖的人,應該回應主「愛人如己」的命令,為了人們的身體靈魂的需要去盡力幫助他們。對個人聖潔的追求和對社會更新的使命並重,繼續呼召個人及教會抗拒不聖潔的風氣和制度。 對整個社會產生振聾啟瞶的作用。
結論
在社會風氣普遍世俗化的今天,追求成聖的教導越來越少人提及,幾乎已經成為絕響。面對世界對聖潔生活的排斥,此時教會中對成聖的教導愈發顯得重要。不單是因為成聖是神的命令,同時它也是被神稱義的聖徒新生命的真實表現。別人可以否定你傳的福音,但無法否認相信福音的人被神改變的真實見證。願每位基督徒以成聖為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連於元首耶穌基督,靠著聖靈的力量,勝過罪惡的權勢,作一個心地光明、表裏如一的聖徒。
參考文獻
1. 楊牧谷 (1997) ,當代神學辭典,校園書房出版社,1997
2. 李天德譯(1973),協同書,台灣嘉義宣道社印
3. Gruden, Wayne (1994), Systematic Theology, Zondervan,1994
4. Stott, John R.W. (1994), Romans, God’s Good News for the World, IVP,1994
5. Moo, Douglas J (1966),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Eerdmans Publishing Co.
6. 黃子嘉,(2004),二十一世紀基督徒裝備一○○課,華福中心
7. 俞繼斌,成聖觀的再想,信望愛站http://bible.fhl.net/luther/luther9.html
8. 李華榮 (2005),衛斯理的成聖觀,中台論壇http://www.ctts.org.tw/
訂閱:
文章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